中医急诊学

2024-09-03

中医急诊学(共9篇)

中医急诊学 篇1

我国教育传统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 导致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不强, 临床医学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亟待改进[1]。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改进中医急诊学临床技能的培训, 以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我们进行了中医急诊学临床技能规范化培训及考核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2006级五年制中医临床专业本科班分为实验组 (45人) 和对照组 (30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2005、2006级本科阶段七年制班分为实验组 (85人) 和对照组 (94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年招收的学生水平无明显波动, 调查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入学条件无明显差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无明显差异;七年制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参加实验均处于本科阶段。

1.2 教学方法

(1) 理论及实践技能的培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通过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及规范化示教, 掌握急诊急救技能应掌握的内容, 学会正确操作的方法及实施技术要点, 然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教师进行订正。 (2) 实践技能训练。实验组, 第一步:利用急诊模拟教学平台, 模拟临床病例进行培训。第二步:进行实景模拟抢救训练。教师设计各种抢救现场对学生进行训练, 学生分组, 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实地抢救模拟训练。对照组, 采用传统中医急诊学培训模式, 即利用中医急诊模拟示教室, 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技能的训练。

2 培训效果评估

2.1 实践技能考核

实践技能考核分两部分: (1) 技能部分, 即对学生技能操作进行评分 (表1、2) ; (2) 临床实践部分, 即临床实习结束后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分。将对照组和实验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表3、4) , 可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 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问卷调查

2.2.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 由实验组学生填写对规范化培训的看法。调查问卷包含6项, 均采用3级评定方法即A为喜欢、满意或有帮助等;B为一般;C为不喜欢、不满意或没有帮助等。结果见表5。

3 讨论

3.1 临床医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把握好基础教育、专业价值教育、核心知识教育、角色发展教育和核心能力的培养[2,3]。

根据我们长期临床教学和对历届学生毕业时临床技能和思维能力的考核, 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映, 发现多数学生理论能力强于临床技能及临床应用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应对突发病症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加强对中医急诊教学的研究, 提高学生临床急救技能及综合能力, 充分发挥中医在危重症治疗中的作用, 使中医急诊学得到可持续发展, 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根本意义。

3.2 本课题在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较传统技能培训增加了模拟临床病例及进行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两个环节。

如下: (1) 模拟临床病例: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将设计多个不同的临床急救技能模拟病例, 利用Laerdal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实地的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吸氧、吸痰、洗胃、输液等训练,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给病人快速的诊断和治疗,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的能力, 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应急判断能力、考察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考察学生急救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经过本环节的培训, 学生将进行实景模拟抢救训练。 (2) 实景模拟抢救训练:在这一环节中, 我们模拟真实场景, 将学生分组训练, 即每组学生被视为由病人、医生、护士及其他有关人员组成的一个急救现场。教师仅提供对角色、场景的描述, 学生将饰演角色、自行应对情节的发展并进行角色互换。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培训及临床实习结束后,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表5) , 90.3%的学生表示喜欢该培训方式, 并且认为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对中医急诊技能训练兴趣;80.5%的学生认为此培训对临床思维的帮助, 并能增强心理素质 (97.1%) 。可见经过规范化培训, 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大的进步。在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方面, 82.3%的同学认为是有帮助的。同时, 通过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技能考核成绩, (表1、2) 我们也能看出实验组技能成绩较对照组高, 且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进行理论及实践技能的培训, 并且利用急诊模拟教学平台进行技能练习, 然而两组成绩有差异。这种差异我们考虑与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学生对中医急诊技能训练的兴趣, 喜欢该培训方式有关。

3.3 在学生临床实习结束后, 由带教老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 (包括实际操作能力、临床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进行评分 (表3、4) , 实验组的综合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表明, 规范化培训不仅使学生学会抢救病人, 同时锻炼学生的快速判断、组织协调的能力, 在进行模拟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团队精神。通过模拟临床病例的训练, 让学生结合临床实际情况, 接触多个的病例, 将实践技能与临床病例结合, 不仅锻炼了临床思维, 而且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在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中, 教师仅描述了角色和场景, 之后的情节的发展及如何应对, 均由学生自己完成, 这种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种角色扮演及互换也是一门创意课。角色体验与创意课的设置, 不仅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去与病人沟通, 解决诊疗问题[4]。

实践表明, 包括理论及实践技能培训、急诊急救模拟病例演练、实景模拟抢救训练等三方面的中医急诊学临床技能培训, 培养了学生扎实的急诊急救技能和急诊临床思维, 锻炼了学生的紧急应变能力、快速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时设计内容丰富详实的中医急诊急救模拟病例进行临床急救模拟训练及实景模拟抢救训练, 使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 学会换位思维, 学会积极处理问题的方法, 可以满足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中医在危重症治疗中的作用, 使中医急诊学得到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 通过理论讲解、模拟病例训练及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三个环节, 探讨在中医急诊临床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急诊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方法。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及实践技能培训之后, 对照组以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中医急诊临床技能培训;实验组通过临床模拟病例训练、实景模拟演练等方法进行培训, 通过急救实践技能考核、问卷调查及综合能力评分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①实验组学生的实践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 (P<0.05) ;②对实验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显示:75.5%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兴趣, 82.3%的学生认为有助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80.5%的学生认为对形成临床思维有帮助, 97.1%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心理素质;③实验组综合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过理论讲解、模拟病例训练及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三个环节的中医急诊临床技能培训, 提高了学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准确实施急救的综合能力, 为今后进一步完善中医急诊临床技能规范化训练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急诊临床教学,实践技能,规范化培训

参考文献

[1]陈洁, 曾慧兰.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及模拟技术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1) :90-92.

[2]李剑.医学模拟教育和医学教育革命[J].中华医院, 2004, 8 (7) :73-74.

[3]孙长怡, 秦俭, 王征, 等.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培训技术在国内急诊医学领域应用初探[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9) :682-683.

[4]肖海鹏, 韩建民, 陈琼珠, 等.临床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3) :85-87.

中医急诊学 篇2

急诊分区救治制度

采取分区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抢救区”、“危重病就诊区”、“普通区”三个区域进行救治。并且为每一个功能区均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样减少了危重病人抢救的中间环节,节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一是合理安排急诊力量,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标化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二是落实首诊负责制,与120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急诊、急救转诊服务制度。

三是加强和改进执行急诊分区救治、绿色通道进入住院救治和手术救治。改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密切科室间协作,确保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

四是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修订完善急诊标准,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五是对全体医师、护士进行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定期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XXX中医院

医务科

谈急诊科的中医护理实践思考 篇3

【关键词】 急诊科;中医护理;实践

文章編号:1004-7484(2013)-12-733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院的护理工作已经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现阶段的以患者为中心,在这一转化历程之中,医疗模式与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在中医护理理念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都是中医护理学倡导的基本概念,这与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不谋而合。近些年来,我院急诊科利用中医护理的理念开展护理工作,成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急诊中医护理实践方式

开展急诊中医护理实践的指导思想就是传统中医,其主导的依据就是辨证论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与含义,具体的护理内容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给药技术护理、生活护理等等。

1.1 急诊多发疾病的护理方式 在急诊中,遇到的疾病类型较多,包括急性中毒病症、多发疾病以及其他严重的疾病等等[2]。对于急性中毒患者的护理,可以使用大黄进行导泻,帮助患者将毒物排除,根据有关的记载显示,闭症包括阴闭与阳闭两种,对于阴闭者可以鼻饲苏合香丸,对于阳闭者可以鼻饲安宫牛黄丸;对于一些常见的多发疾病,可以使用柴胡针剂以及刮痧行常规护理;对于其他严重的疾病,可以适当的配合中医护理方式,均能够收受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小儿急惊风、脱证、厥证等急性症状,在对患者进行急救时,可以刺激相应的穴位进行辅助治疗。

1.2 加强情感护理 中医的理念认为,情志活动的变化与人体的病理、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情志护理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急诊患者在入院后都会伴随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加强情感护理,加强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态变化,及时的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3]

1.3 不良反应的关注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关注,并根据用药时间、用药方法与配伍总结药物的使用经验,将药效发挥至最大化。此外,院内也定期举行中药知识的相关培训,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让护理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

1.4 饮食与生活护理 对于患者的饮食护理,根据中医宣传的夏秋养阳、秋冬养阴的方式进行,在进行饮食宣传时,需要根据气候、气候、患者病情、食物性质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减少饮食对患者的刺激。此外,还要加强生活护理,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季节的变化,让患者合理的增减衣物,适当的进行运动[4]

2 结 果

近年来我院对急诊科实施中医护理,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常使用掐学法、穴位注射、艾灸法、刮痧法、鼻饲法、穴位注射、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治疗,这些治疗方式适应性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简便易行,受到了患者的好评,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化发展。

3 讨 论

从中医的角度而言,人体是一种以经络、脏腑、气血为一体的整体,急诊科患者常常有发病快、发病急的特征,护理人员不仅是患者的护理者,也是教育者、协作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中医护理理念强调辨证观与医学整体观,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患者的心态,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完善的护理措施。

中医传统的操作技术较多,包括推拿、拔罐、艾灸、敷药、熏洗、耳穴埋籽等方式,在急诊中,遇到患者出现恶心、疼痛、呕吐、腹泻、腹胀、抽搐、尿失禁、尿潴留等情况时,就可以综合的利用中医操作技术,采用推拿、拔罐、艾灸、敷药、熏洗、耳穴埋籽、学法、穴位注射、艾灸法、刮痧法、鼻饲法、穴位注射、雾化吸入等非侵入性的方式进行辅助治疗,这样既可减少患者的痛苦,也能够提升中医护理的质量[5]

在服药护理方面,应该注意给药的时间与方法,在患者入院后,要及时的进行脏腑定位,根据时辰进行给药,在护理上应该遵医嘱分热服、温服与凉服,服药后叮嘱患者多饮水、盖被发汗,这样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的疗效。

在饮食护理方面,中医提倡“药食同源”的理念,食物的五味对于人体的病理与生理都有着较大的影响,食物的温热含量能够很好的调节人体阴阳平衡。首先,饮食护理要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在实施护理前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体质的情况,对于有热证的患者宜以清淡饮食为主;对于有寒性病症与虚寒体质的患者应该多进食桂圆、羊肉、鲫鱼等温补食品;对于夜不能寐的患者应该多使用莴笋、冬瓜等食物,这样才能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其次,在进行饮食护理时要强调节制,在了解患者饮食偏好时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纠偏补缺,如某些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喜爱大鱼大肉,这时就应该耐心的讲解这种饮食嗜好的危害,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6]

在起居护理方面,应该为患者创造出舒适、安静的环境,保证患者的身体舒适与心情愉快,同时,要用科学的方式指导患者进行身体锻炼,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在康复出院后,也能够有效防止其他疾病的发生。

对急诊科实施中医护理治疗相关的疾病不仅提升了临床疗效与护理质量,也提升了医院的品牌,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贯穿这中医的理论,不仅缩短了患者病程,减轻患者疼痛,也实现人性化管理,提升了疗效[7]。中医护理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为了提升护理的质量,促进护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加强护理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有着现代化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具有中医、西医的护理基础知识,也要有着高等护理教育学历,也要掌握必备的文学、自然科学、逻辑学、哲学、信息论、社会学、教育学与美学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让他们在护理的过程中发扬出中医的治疗优势,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护理理念来填补传统护理技能的空缺。近些年来,我院采取了各种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采用了系统化、针对化的护理措施,并制定了完善的考核方案,对人才进行科学的培养与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包金荣.中医医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突出和保持中医特色[A].全国中医、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98-101.

[2] 蒋志娟,周琦,马秋平.循证护理有利于特色中医护理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2):234-235.

[3] 李洁.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03(30):67-68.

[4] 赵向碧,罗小玲.情志护理在中医护理中的运用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88-89.

[5] 顾仿亚,蔡晓青.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医护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223-225.

[6] 苏宇虹.中医四诊在急诊患者评估中的应用[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90-92.

中医“四诊”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600例急诊患者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400例, 女200例, 年龄14~70岁, 平均 (40.0±3.0) 岁;外科200例, 消化内科100例, 呼吸科110例、妇产科80例, 儿科50例, 神经内科6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四诊”进行有效护理。

(1) 望诊。首先, “神”作为机体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外在表现, 若患者有“神”则说明其五脏功能均比较正常或是病情较轻, 倘若其五脏功能已经衰败或是病情比较危重, 则为“失神”, 故在急诊中, 倘若患者意识清醒、目光有神、面色红润、言语清晰、呼吸稳定、四肢活动正常, 则表明该患者病情较轻且正气也比较充盈, 预后效果良好, 倘若患者神志不清、目光涣散无光、言语无力、呼吸缓慢或不规则且口唇青紫, 则表明该患者病情已较重, 正气也较衰弱, 预后较差, 必须立即给予其针对性救护措施[2];其次, 通过神色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倘若患者面色由原先的暗淡转为红润, 而目光也变得有神, 呼吸和缓有力, 意识转为清晰, 则说明该患者病情正在逐渐好转;反之, 则说明其病情正在逐渐恶化, 预后效果较差;最后, 观察患者舌象了解病情发展。若患者舌质较红而苔黄, 则为里热实证, 倘若表现为舌体瘦小且乏津, 则为热伤津液, 说明其病情正从实转为虚, 或虚实结合;若肝病患者出现紫暗舌情况, 则说明病情从气发展到血, 且瘀血内停[3]。

(2) 闻诊。即应用听觉与嗅觉观察患者发出的各种声音、排泄物气味来推断其病情发展的一种诊疗方法, 因机体发出的各类声音与气味均是在脏腑病理与生理活动下产生的, 故通过声音与气味可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首先, 声音主要包括患者言语、呼吸、咳嗽、太息、喷嚏、呕吐、肠鸣等相关声响, 可根据声响高低、缓急、清浊判断寒热虚实[4]。比如, 若患者声高且气粗浊, 则多为实证, 反之则为虚证;若患者言语混乱, 则可能是心之病变, 而咳嗽、喷嚏等情况则多与肺病相关, 呕吐、嗳气或呃逆则与胃失和降有一定关系, 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其次, 气味主要包括病体与病室两类, 前者气味多是由于患者遭受邪毒侵入, 导致机体脏腑、津液与气血出现败气, 并从体窍与排泄物中散发出来。若闻之酸腐臭秽, 则可能是实热证;若闻之略有腥气或无臭味, 则可能是虚寒证;后者气味则多通过病体与排泄物发出, 例如在瘟疫患者室内可闻及霉腐臭气, 而失血证患者室内可闻及血腥味, 水肿病症晚期患者则可闻及尿臊味等[5]。

(3) 问诊。即通过问诊患者, 获取患者的主观资料, 准确了解患者身体、心理与生理上的感受。在问诊过程中需注意对患者及其家属表现出来的某种倾向进行识别, 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进行针对性询问, 以确保临床资料的完整性。问诊问题应力求简明, 抓住重点, 分清主次。一般情况下, 问诊主要包括询问患者与病情相关的疾病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用药史、家族疾病史等, 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寒热、疼痛及其二便、睡眠质量等情况。若发现患者陈述模糊, 切记不可主观臆断或给予患者暗示, 以免造成资料失真[6]。例如, 对于急性腹痛的女性患者需重点询问其月经情况, 将宫外孕情况考虑进去。

(4) 切诊。即包括脉诊与按诊两类。中医学将人体脉象分为28种, 且每种脉象所对应的病情发展也有所不同, 故接诊过程中, 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脉象进行初步诊断, 若发现其心跳频率正在逐渐减缓, 则可将黄疸、甲状腺功能障碍与颅内压增高、伤寒等疾病考虑进去;若患者脉象紊乱, 则可将心房纤颤、异位节律与II、III度的房室阻滞等情况考虑进去[7]。而关于按诊, 若患者表现为腹痛, 护士则可通过触摸患者疼痛位置以了解其疼痛程度与范围。若在腹部触之有结块, 且如蚯蚓样蠕动, 则可考虑是蛔虫病, 若患者右下腹部位置作痛拒按, 且触之有包块, 则可考虑为肠痈。故在临床上, 一般进行初步切诊之后结合“望诊”“闻诊”“问诊”三诊进行全面诊断, 进而结合患者病情, 给予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误诊、漏诊情况、抢救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误诊、漏诊、抢救与护理满意度、医护配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从本质上说, 中医“四诊”强调的是患者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情况的变化, 机体生理性变化可导致各种不适症状, 可从症状中发现病源所在, 并以此作为治疗的依据, 通过中药调养, 使患者脏腑功能逐渐恢复。

通过望诊, 观察患者的神色变化、分泌物与排泄物情况, 基本了解患者病情。如本次研究中, 有一65岁患者来我院急诊, 其有24年风湿性心脏病史, 今因受寒劳累发病, 表现为胸闷憋喘、咳嗽与心悸。医护人员望其神色, 发现其目光涣散、面色较紫黯且口唇呈紫绀色、呼吸缓慢、舌质暗红、苔黄少津, 故认为其可能是心功能衰弱、正气不足、精气内夺, 整体预后较差。基于此, 通知内科医师给予其抢救处理, 患者在经过面罩吸氧、药物利尿与强心、扩张血管等相关急救措施后转危为安。

通过闻诊, 辨别患者语音高低、呼吸缓急与咳嗽轻重以及一些特殊气味, 以此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

通过问诊, 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诱发原因与既往病史、药物史等, 以此来明确治疗的根本。如本次研究中, 有一48岁患者由于“左眼底部出血”入院诊治, 医护人员观察到患者表情较痛苦, 且情绪不高, 伴有啼哭, 给予其各项化验与全身检查, 结果显示正常, 故亲切询问其情况, 得知患者因家庭矛盾而情绪不稳。基于此, 护士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必要的心理护理, 并告知其肝火传动对疾病的影响, 引导其进行药物治疗, 保持良好心态, 患者情绪渐渐平稳, 出血情况也渐渐消失, 痊愈出院。

通过切诊, 了解患者的脉象变化、按压疼痛位置与范围等, 全面把握病情变化, 及时给予其对症治疗。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均采用中医“四诊”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组患者误、漏诊率、护理满意度与抢救成功率、医护配合度均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见, 中医“四诊”法在临床急诊护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医护人员应“四诊并用, 四诊并重、四诊和参”, 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的有机结合,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对其病情进行合理评估, 并给予相应治疗, 以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燕, 党睿.中医“四诊”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7) :156-157.

[2]曾凡妮, 杨丽华, 田丹.中医四诊在泌尿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6) :89-91.

[3]叶剑飞, 董跃珍.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2, 31 (19) :7-8.

[4]侯桂珍.浅谈中医四诊在伤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5) :86-87.

[5]崔晓红.中医情志护理的应用在急诊护理中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 2014 (2) :173.

[6]胡磊, 王雪冬.浅谈中医四诊在规律血液透析患者诊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1 (7) :43-44.

中医院急诊科女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篇5

一、基本情况

××同学,女,36岁,汉,大学文化,1995年8月参加工作,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曾多次评为卫生行业先进工作者。现任××县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二、主要事迹

(一)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同学同志深深懂得学海无涯,医无止境的道理。参加工作14年来,她一直辛勤耕耘,不断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先进经验,搜集、总结民间秘方、验方,多次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争取培训和进修机会,及时掌握医学新动态,将最新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小儿急惊风辩治》、《心脑联通治疗冠心病》等论文和论著。随着业务上的迅速提高,很快成为医院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受到广大职工与病友的一致好评。2003年9月被评聘为主治医师,2008年9月被评聘为副主任医师,并先后擢任医院内儿科副主任、急诊科主任。

(二)爱岗敬业,在工作中甘于吃苦

作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负有重大责任,××同学同志深深明白这一点。在她的心中树立起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病人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命令。她牢记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医生的责任重于泰山神圣誓言。有一天深夜,一位病人胆绞痛,她在酣睡中被电话铃叫醒,二话没说就赶到医院,经仔细检查后立即给病人施以治疗,25分钟后病人的胆绞痛就解除了,病人感激万分!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平时上班,她总是提早上班,推迟下班,由于病人较多,她不仅要为病人看病,还要满足病人的要求,亲自为病人操作治疗,每天上班,她就像是上战场打仗一样,忙忙碌碌,没有歇息,真正做到上班一分钟,工作60秒!她把治愈病人当作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在工作中甘于吃苦,体现了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美德。她经常说,金杯银杯,比不上病人群众的口碑。

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禽流感、奶粉事件甲流等疫情和突发事件中,打乱了科室正常工作,各项防治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同学同志出于对工作、对医院、对病人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义务,主动请缨,始终工作在疫情防治一线,吃住均在医院。由于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往往白天、晚上连轴转,从无怨言。她一边组织疫情防治工作,一边抓急诊科日常工作,做到疫情防治与正常工作两不误,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给地各项任务。今年3月,她因过度劳累而诱发胆囊炎、胆结石而住院,但因工作需要,在病情刚有所好转,她又投入到工作中

(三)工作扎实,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中医急诊学 篇6

1纠纷统计

2010年2月-2011年12月全院门急诊就诊人数达4.7万人次, 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医患一般性纠纷72起, 对抗性冲突纠纷矛盾16起, 伤害公私财物性纠纷7起, 人身伤害性纠纷矛盾4起, 公安派出所出警5起。统计分析:仅指损坏公私财物、人身伤害、公安派出所出警, 分别达门急诊量的万分之0.00015、万分之0.00009和万分之0.0001。

2原因分析

近2年来, 我院门急诊 (特别是急诊科) 所发生的医疗纠纷, 笔者初步认为与以下几方面原因相关。 (1) 门急诊每日接收多批次、多人次饮酒后患者, 也包括饮酒后陪同人员, 其往往精神异常亢奋, 言语不清, 逻辑思维混乱, 青年人居多;由于医疗诊治工作专业性极强, 普通社会人员医学常识缺乏, 相互沟通较为困难;有些患者或陪诊人员对医院急诊科的“急”字理解有误, 认为“急”就是无序的, 绝对优先的, 认为“急”就是立即的, 违反科学常规及病程规律的“急”。 (2) 医院及医护人员方面也存在明显问题, 如就诊、分诊条件不完善;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病情和诊治计划用的专业术语多, 未得到患者的充分认同;个别医务人员工作态度、激情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对“医疗为人民服务”认识浮浅。 (3) 其他不可忽视的原因:警方和新闻媒体偶尔也存在不足, 如出警慢, 出警后认为医疗工作专业性太强, 警方无法马上评判是非等, 未能够很好地保护医患双方, 未能及时平息事态。新闻媒体常有追求“报道率”、“上镜率”, 偏听偏言单方之词, 误导事实之嫌, 因媒体应当提高职业水准, 尊重事实, 正确引导, 以缓解医患矛盾。

3对策

加强全民教育, 提高个人修养与素质, 普及医学知识, 提高学医、行医门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改善医疗执业环境, 保证医院正常诊疗秩序, 切实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医患双方学会换位思考, 笔者认为解决医患关系紧张或矛盾, 根本措施在于“制度”, 其中包括对医务人员的监管和保障制度、医患矛盾的调解制度及对病患和医务人员的配套保险机制, 杜绝恶劣的医疗环境。对于个别医德缺失, 为追求利益而乱开药的医务人员也应及时清除医疗队伍。正确理解、认识警方与媒体在门急诊科医患纠纷中的积极作用, 应客观、公正、善意地解决问题, 为和谐医患关系, 和谐医疗环境, 共创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

中医急诊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 年3 月-2014 年3 月发生的50 例急诊科工作中的医疗纠纷案例, 对其进行研究。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对纠纷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纠纷的办法进行探讨, 整理所有的医疗纠纷案例具体原因, 并对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医疗纠纷原因的分类统计

急诊科医疗纠纷原因中, 医疗费用问题占14.0%, 管理制度问题占10.0%, 医患沟通问题占20.0%, 医疗技术水平占30.0%, 责任心和服务态度问题占26.0%, 其他因素占10.0%。见表1。

2.2 急诊科医疗纠纷处理方法的分类统计

急诊科医疗纠纷处理方法中, 自行协商占24.0%, 有效沟通占48.0%, 司法诉讼占16.0%, 行政调解占12.0%, 见表2。

3 讨论

3.1 急诊科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

该研究可知急诊科医疗纠纷中的原因, 主要包括医疗费用问题、管理制度问题、医患沟通问题、医疗技术水平、责任心和服务态度问题五个方面。 (1) 医疗费用问题:患者和患者家属对治疗费用存在异议, 在承担医疗费用方面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急诊科在实际的治疗中, 所使用的如设备、人力和药品等医疗资源较多, 患者和患者家属费用的估计不合理, 而医院没能及时提供收费清单, 导致患者和患者家属对医院的收费情况存在疑问, 向医护人员发泄不满, 引发纠纷[3]。 (2) 管理制度问题:医院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存在明显的缺陷。急诊过程中漏记的现象较严重, 病历书写不符合要求;请示报告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制度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患者在转诊或者会诊后滞留在抢救室;其他科室和急诊科之间的调转接不顺畅;少数医护人员私收红包, 缺乏职业道德等, 这些现象成为了医疗纠纷的隐患。 (3) 医患沟通问题: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也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和患者家属医疗知识比较欠缺, 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操作手段等不太了解, 无法理解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因此当治疗出现问题时, 将责任归结为医务人员身上, 而医务人员没能及时给患者和患者家属一个满意的答复, 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4) 医疗技术问题:急诊科在整个医院中是一个处于特殊地位的部门, 要求医护人员具备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丰富的知识。急诊科的患者病情比较紧急, 医疗设备不足, 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 延误患者的治疗或者部分医务人员的能力受到限制, 技术不高, 没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患者的疾病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从而导致患者家属的不满, 同时造成了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 (5) 任心和服务态度问题:急诊工作的强度较高, 这给医护人员的情绪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导致有些医护人员说话语气不佳, 态度生硬, 这时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在给患者输液、给药和手术等过程中,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有时操作不规范, 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认真, 责任心不强, 这些现象极容易产生医疗纠纷[4]。

3.2 急诊科解决医疗纠纷保证医疗安全的措施

该研究结果说明急诊科解决医疗纠纷保证医疗安全的措施, 主要包括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加强医院的管理等三个方面。 (1) 加强医患沟通: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 医务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心的治疗环境, 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服务态度。医务人员要针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方式向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述, 以获取对方的信任和认同。针对治疗费用的问题, 医务人员要向患者和患者家属说明情况, 同时医务人员要对患者合理用药。加强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 能有效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 (2)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医院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医疗器械设备, 加强人才的培养, 提高医院急诊科的医疗水平。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 要规范操作, 加强对器械、药物和物品的准备检查工作, 要努力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 (3) 加强医院的管理:各科室与协调好与急诊科之间的关系, 对会诊制度和就诊流程进行完善, 防止出现病房与急诊科互相推卸责任导致医疗纠纷现象的出现;医院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对违反规定者给予相应的处罚;培养急诊科医务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严格遵守诊疗常规和规章制度;在急诊工作中, 医护人员要真实记录, 规范书写病历, 字迹清晰;让医务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增强法律意识和防范纠纷的能力;增设急诊绿色通道, 使患者的救护安全、及时、有效[5]。

综上所述, 如今人们对医疗安全越来越关注, 医院的医疗服务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医疗安全是医院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社会各界和医院高层都应充分认识到避免和妥善解决医疗纠纷问题的重要性, 医院要从自身做起, 建立健全医院的管理制度, 重视急诊科的管理和内部建设, 加强医患间的有效沟通, 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服务态度, 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徐国英.急诊护理安全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4, 90 (89) :1120-1122.

[2]洪海珠, 陈连娣, 伍建玲.急诊科工作中医疗安全和纠纷问题的探讨[J].当代护士旬刊, 2014, 12:182-183.

[3]陈红.急诊护理中发生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应对[J].祝您健康·新医药, 2013, 8 (4) :890-891.

[4]黄晓英, 危利群.加强急诊科护理工作管理防范医疗纠纷[J].健康必读月刊, 2014, 27 (12) :322-322.

小刘学中医 篇8

中国医学能够闻名中外, 源远流长, 临床确有一定独特的疗效是其关键, 也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 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之一。实践证明, 只有不断总结中医学术经验, 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基础工作。今以《小刘学中医》专栏, 开展此项工作。

首先, 由于中医学术之精华目前大都掌握在老中医之手, 散在于民间亦有之, 无论是理论研究或临床实践, 均有其独到之处, 这些经验都是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实践验证, 疗效肯定, 后来者需诚恳地接受。

其次, 临证疾病不是单一出现, 以合病、并病者居多, 临床见证复杂, 故辨证未能举其轻重, 施治时有失缓急, 故需临证认真权衡。

为了更快、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 故设本栏目以医话形式, 对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作了详细的记录, 以示明辨。

由于经验不足, 病种选择不够全面, 辨证不尽完善, 论治不够确切, 恳切希望同道多提宝贵意见。

第一回

王老的疑难病门诊, 每天患者都是络绎不绝, 今天来了一个王老的老朋友, 一进门就向王老招了个手势, 没有说话, 王老告诉他:“老常, 先坐下, 请稍等。”这时小刘医生抬起头看了一眼, 只见一位年已花甲的老人, 身材魁梧, 面色白, 头上仿佛有汗迹, 不时地抬肩吸气。候诊席上的人给他让了个位置, 他用粗哑的声调说了声:“谢谢!”坐了下来, 等待就诊。

当这位患者坐到王老的桌边时, 王老向他问到:“老常啊!又感冒啦!”, “近一个月来经常感冒, 什么药都吃了, 还打过吊针, 总不见好, 还是胸闷, 气短, 咳嗽, 吐痰, 严重时夜不能眠, 浑身没有力气, 所以今天特意来找老朋友……”患者又转过头向王老对面的小刘说:“我也不喜欢吃中药, 没有办法只好如此, 我以前一有病别人治不了, 就来找王老, 王老是药到病除……”王老边听边诊脉, 脉浮数少力, 舌胖淡苔薄白。王老打断他的话问到:“这几天吃饭怎样?吐什么痰?”他回答:“这几天吃饭不香, 心口憋满不适, 咳嗽阵作, 痰不太多, 是白色泡沫痰!”由于是老熟人, 王老对患者了解, 原来有慢性气管炎, 今又感冒很快辨证为气虚感冒。处方以参苏饮加减:

人参5 g、苏叶10 g、葛根10 g、前胡10 g、半夏10 g、茯苓10 g、陈皮5 g、桔梗5 g、枳壳5 g、木香5 g、甘草5 g、炙桑皮10 g、紫苑6 g、川贝母9 g、生姜9 g、大枣5枚, 3剂水煎服。

小刘很快抄完处方, 送走了患者。对王老的用药不得其解, 于是, 向王老提问:“这个患者感冒, 你怎么不用麻黄汤、桂枝汤, 也不用银翘散、桑菊饮。为什么用参苏饮?”

王老说:“《内经》告诉我们‘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老年人因为抗病能力差, 最怕外感, 尤其是常局长是气管炎, 更怕感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冒, 即所谓:老怕伤寒, 少怕痨。这是特征之一;其二, 要注意的是:外感往往体温应高而不扬。根据‘留而不去, 其病为实’的原则, 要疏邪;第三, 遣方用量不宜过大, 因为老年人生理功能衰减, 治疗时可‘去邪’和‘补虚’并行。动手用麻黄汤、桂枝汤或桑菊饮、银翘散会致去邪伤正, 顾此失彼, 不加辨证, 随便施治可不行。参苏饮既治外感又兼顾内伤, 是扶正去邪的好方子。本方来自《和剂局方》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演变的。人之后天以脾为本, 二陈主要是和胃调脾, 以壮后天之本。再以人参大补元气、苏叶解表散寒和胃化浊, 桔梗宣通肺气, 葛根解肌退热, 枳壳破气消积, 木香行气止痛, 桑皮、紫苑、川贝母利肺化痰, 姜枣调和脾胃, 合之能散寒解表、理气化痰, 治疗老年性有痰感冒效如桴鼓。”小刘医生听了王老一番话眉开眼笑, 一直点头, 并说“这是我看书学不到的。”

三天过去了, 常局长又来找王老, 他告诉王老“你的药真灵, 我的感冒可以说完全恢复, 稍有些汗出和气短。”王老诊后, 脉仍虚, 舌淡苔白, 处方如下:

人参5 g、黄芪15 g、肉桂6 g、炙甘草6 g、生姜3 g, 5剂水煎服。

开完了处方, 告诉他这个方子你可以用半个月。送走了患者, 小刘又问王老“这个患者感冒好了, 正气不足, 你怎么不用四君子、八珍汤之类, 怎么又用保元汤?”王老说:“此人邪虽去而正气虚, 内经云:‘虚则补之。’又云:‘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该患者是肾不纳气, 四君子是补中气和胃的方子。八珍是补气血的方子, 保元汤补中气并能壮肾阳, 用之比较妥当。一般情况, 这15剂药吃完近期不会再感冒。”

浅谈《中医基础学》教学体会 篇9

一、抓住根本, 加强基本功训练。

《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课程的教法不同。它有它独特的内涵。《中医基础学》是初学中医学的一个起步课程, 也是必修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备课前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查阅相关资料。尤其是涉及到中医各家有争议的经文等方面的内容时要详细地进行研究, 尽量把繁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易懂, 便于接受。同时告诫同学们, 学习中医必须加强基本功训练, 全面继承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只有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才能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这就要求学生大量的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理解性地背诵, 反对机械性记忆。为此要经常地采取提问、小考等方式强化训练, 不断加深记忆, 把重点的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

二、多学多看,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说的就是教学不能死板。应多学习、多观摩、多研究, 积极引入新的现代研究成果纳入授课内容中, 及时把教育改革的新方法、新理念以及学科最新发展引入教学,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扩大学生的视野。尤其是教学方法, 不能每节课都千篇一律、满堂灌。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辨证论治, 中医教学也一样要辨证论治, 可依据不同内容, 随机应变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常用的比较与归纳式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 提高学生综合整理能力。比如在讲八纲辩证时, 对虚证、实证;表虚证、表实证;虚寒、实寒证以及虚实真假、寒热真假等内容, 通过症候、病机、舌苔、脉象等几方面列表归纳比较, 这样就清晰明了了。

还有多方面联系式教学方法。依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把知识前后贯通、灵活运用、学活学透,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在讲授阴阳学说时联系五行学说, 讲授经络时联系脏腑, 讲治则联系病因病机。尤其在讲授辨证时更要多方联系, 运用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对证候进行分析, 如临床上口舌糜烂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 这是因为心开窍于舌, 心与小肠经脉相互络属, 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使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特点。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 把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进行了巩固, 加深了理解, 达到融汇贯通的效果。

三、辅助教学, 寓教于乐。

学习的最佳动力就是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理, 结合教学实际, 有意识地选用辅助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兴趣。首先, 在传统教学方法上与现代教学技术、方法、手段相结合, 通过讲授理论、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来加深对枯燥乏味的中医理论的理解。如在讲授五行学说时, 对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解, 可用示意图加动漫效果来进行。再有就是充分利用挂图、标本、模型等资源, 有时可以使繁杂的理论简单明了化。让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都有新创意。还有就是最直接的方式----板书。板书力求工整、少而精, 在备课时就应当胸有成竹, 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 都要缜密思考, 举一反三。关键词句, 前后联系点、重点难点都要充分体现, 避免重复, 写了又擦、擦了又写。一节课结束后, 让同学们通过板书对本节内容一目了然。

四、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医学博大精深, 古籍浩如烟海, 要学好学精, 必须参考古代文献、医家论著。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自学。所以在授课过程中,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综合创造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之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学方法, 养成自学习惯, 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每节课上课之前, 要把本节课内容的课堂目标、重点、难点给同学们交待清楚, 同时布置自学思考题, 让同学们有一个心理准备, 在授课过程中要给同学们留点时间去探讨思考题, 以此提高主动获得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让同学们感觉到课堂上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 也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在此期间, 可依据课程安排情况, 对重点问题可采用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来进行。课余时间还可以举办知识竞赛, 设立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形式, 既复习了知识, 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

科学是严谨的, 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一定要精确, 对个别的概念的阐述必须做到准确无误, 不可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 给同学造成认知上的错误, 可适当运用形象的比喻, 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为了增强学生记忆, 还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编成歌谣或顺口溜, 通俗易懂。比如在讲解经络中十二经脉的循环路线时, 可记住如下两句话: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详。这样十二条正经的循环路线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在每节的最后都有一个小结环节, 这里更要做到语言精辟、言简意赅。使同学再一次了解本节的重难点。这样, 在一节课中, 对重点内容经过几次巩固后, 在同学的大脑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

上一篇:企业试点下一篇:体外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