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处方

2024-06-24

急诊处方(共8篇)

急诊处方 篇1

摘要:目的 实行处方点评, 规范处方书写, 提高门急诊处方质量, 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份至2011年12月份的门急诊处方以《处方管理办法》[1]《、河南省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 以药品说明书、新编药物学为依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抽查每月17d处方共4223张, 合格处方4074张, 不合格处方149张, 处方合格率96.5%。结论 通过处方点评, 我院门急诊处方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但不规范处方及不合理用药现象仍有存在, 应进一步提高医师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门急诊处方,调查分析,管理,合理用药

处方是执业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 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业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 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 其具有法律性、经济性、技术性。我院临床药师每月抽查7d处方, 对处方书写及合理用药进行检查, 填写处方点评表, 并对不合格处方进行登记, 及时反馈到临床, 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促进处方质量的提高和药物的合理使用,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我院2011年1月份至2011年12月份的门急诊处方 (麻精处方除外) , 每月抽取1~7d处方共4223张, 按照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及《河南省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以药品说明书、新编药物学为依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共抽取门急诊处方共4223张, 合格处方4074张, 不合格处方149张, 处方合格率为96.5%。其中, 不合格处方中书写不规范的126张, 占不合格处方的84.56%, 不合理用药处方23张, 占不合格处方的15.44%。结果见下表1和表2。

3 讨论

3.1 书写不规范处方

3.1.1 处方前记有缺项

科别未填、姓名未写、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或诊断为填写, 如脑A硬化、补钙、CO中毒等, 未填写诊断药师在发药时无法审核处方用药与诊断的相符性。处方前记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 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根据《处方管理办法》, 处方前记不能有缺项, 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

3.1.2 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

新康泰克应为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 喘啶针应为二氢丙茶碱注射液, 思密达应为蒙脱石散, 甲硝唑液应为甲硝唑注射液, 头孢三嗪应为头孢曲松, 华方令应为华法林钠片。《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药品名称要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 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疗机构或者医师、药师不得自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 不得用化学分子式、别名或自造简写。

3.1.3 未标明剂型

如硝苯地平, 有片剂、有缓释片, 未标明剂型药师无法正确审核处方。

3.1.4 药品数量、规格书写不规范

如蒙脱石散1g×1盒应为3g×10袋, 筋骨痛消丸6g×2盒应为6g×12×2盒, 脑安颗粒1g×1盒应为1.2g×10袋, 未书写规格或规格错误, 对于有两种规格的药品不能确定是哪一种药品。

3.1.5 药品用法、用量书写不规范

如加液应注明加什么液体多少毫升, 局部外涂应注明部位涂抹次数, 配药使药师无所适从, im前未标明用量等。《处方管理办法》规定书写药品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 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按说明书服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3.1.6 未标明浓度

如甲硝唑注射液250mL应为0.2%甲硝唑注射液250mL, 果糖注射液250mL应为10%果糖注射液250mL。《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液体剂型或注射剂以容量为单位时, 须注明药物浓度。

3.1.7 单张处方超过5个品种, 不符合规定。

3.1.8 超天数未注明理由

普通处方超过7d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d用量未注明理由。《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d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d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 但医师要在“诊断”栏注明理由。

3.1.9 修改未重新签字及注明理由

规定处方应字迹清楚, 不得涂改;如需修改, 要在修改处签医师全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每张处方修改不得超过两处, 否则应重新开具。

3.1.1 0 儿童未用绿方

儿童患者到急诊科或其他临床科室就诊时, 要使用儿科处方。

3.1.1 1 医师签名与留样不符

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要与院内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一致, 不得任意改动, 否则要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3.2 用药不合理处方

3.2.1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诊断为口服乐果中毒选用头孢甲肟,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昏迷、休克、中毒等患者[3];诊断为软组织炎症选用复方颠茄铋镁片, 说明书上适应症:用于慢性胃炎及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 (烧心) 、泛酸。诊断与用药明显不符。

3.2.2 溶媒选择不当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10%葡萄糖注射液, 说明书示:临用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稀释供静脉滴注, 禁止用其它溶剂或其它药物溶解和稀释。

3.2.3 给药次数不合理

如头孢甲肟每日一次使用, 说明书示:一日2~4次静脉滴注。抗菌原则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 应一日多次给药。这样才能保证发挥最大药效, 杀灭感染灶病原体。每日一次的用法达不到临床最佳效果, 并且易导致耐药菌产生。

3.2.4 联用不合理

头孢呋辛+红霉素, β-内酰胺类是繁殖期杀菌剂, 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4]。大环内酯类是速效抑菌剂, 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细菌的合成。此两类药物合用可能出现疗效拮抗作用, 由于大环内酯类抑制蛋白质合成, 迅速使细菌处于静止期, 使繁殖期杀菌剂作用减弱。联合应用抗生素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临床没有明确指征者不宜联合应用抗生素, 不合理的联用不仅不能增加疗效, 反而降低疗效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 因此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5]。

综上所述, 对于处方中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在合理用药上的问题, 一定要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 加强《处方管理办法》及有关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安全、经济、有效的使用药物。药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加强学习, 不断更新药学知识, 严格把关, 提高处方质量, 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 (2007第53号) [S].2007.

[2]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河南省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豫卫医【2007】25号) [S].2007

[3]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15.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59, 540.

[5]钱之玉.药理学进展[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394.

急诊处方 篇2

安徽省医疗机构门急诊静脉输液处方点评细则(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的管理,规范门急诊静脉输液处方点评工作,根据《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卫医秘〔2014〕255号)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的作用下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目的是为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补充营养,供给能量;输入药物,治疗疾病;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常用输液包括晶体溶液、胶体溶液和静脉高营养液。

第三条 点评内容包括:

1.静脉用抗菌药物专项点评:每月随机抽查门、急诊抗菌药物静脉用药处方各100例(数量不足者以实际例数为准)进行点评;

2.其他静脉用药专项点评:每月随机抽查门、急诊非抗菌药物静脉用药处方各100例(数量不足者以实际例数为准)进行点评。

第四条 点评依据:

1.《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 28号); 2.《处方管理办法》(部长令 53 号);

3.《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卫医秘〔2014〕255号);

4.药品说明书、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用药须知等。

第五条 抽样方案:

1.抽样标准:以“静脉滴注”或同等含义符号为标识,抽取门诊、急诊处方; 2.抽样日:每月1日-月末; 3.抽样频率:1次/月;

4.抽样方法:随机(等间隔)抽样或整群抽样。

第六条 点评结果:按照以上点评依据,点评所抽取的处方。点评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和不适宜处方,具体分类如下: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为不规范处方: 1-1 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1-2 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1-3 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1-4 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 1-5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

1-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1-7 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

1-8无特殊情况,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为用药不适宜处方: 2-1用药指征不适宜:处方药品与临床诊断不符;

2-2遴选药物不适宜:药品适应证适宜,但特殊人群禁用的;患者有药物禁忌的疾病史等; 2-3给药剂量不适宜:用药剂量过大或不足;

2-4溶媒选用不适宜:溶媒选择不适宜;溶媒用量不适宜; 2-5给药间隔不适宜:给药频次过少或过多; 2-6用药疗程不适宜:用药疗程过短或过长;

2-7联合用药不适宜:产生拮抗作用的药物联合输注;同类药物联用输注后加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同类药物联用输注后减弱药物治疗作用的;不需联合用药而采用联合输注的情况等;

2-8重复用药不适宜:同时开具不同商品名的同一药品或成分类似药品;相同药品不同剂型或复方制剂含相同药物成分;同一类药物,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重复使用等;

2-9皮试规定不适宜:说明书要求应用前需进行皮肤试验的,未按照要求做皮试直接使用;未按皮试结果用药;未标注皮试结果等;

2-10其他用药不适宜。

第七条

点评结果及时通报至相关临床科室和当事人,临床科室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书面反馈给院相关管理部门。点评结果在院内要进行适当形式的公示。

第八条

不合格急诊处方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急诊,不合格,处方,分析

依据卫生部颁布的新《处方管理办法》规定, 严格要求全国上下各医疗机构及卫生行政单位加大对处方合理使用的监管力度。处方应由各医疗机构按照处方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格式统一印制, 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名称、处方编号、患者资料等10多个项目。明确规定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麻醉处方的纸张颜色分别为白色、淡黄色、淡绿色和淡红色, 且在处方右上角标明科别。处方不仅是患者明确诊断后买药、取药的凭证, 也是医师、护士、药剂人员共同对患者健康负责的医疗文件, 具有法律意义。为提高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并促使临床合理用药, 笔者对我院2011年急诊药房处方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急诊处方统计有42 695张, 随机选择急诊处方20 780张, 平均每月随机抽取处方数为1732张。处方样本平均来源于各专科急诊, 具有随机性、代表性。

1.2 方法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及对相应药物说明书等对20 780张处方进行分析, 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统计、总结。

2结果

随机抽查急诊处方20 780张中合格处方20 360张 (97.98%) , 不合格处方420张 (2.02%) , 符合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关于急诊处方统计指标的要求。经统计我院急诊药房处方不合理情况主要体现为:书写不规范、药物用法用量不正确、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联合用药不当、溶媒选择不当。见表1。

3分析

3.1 处方书写不规范

由表1可知, 我院临床医师在处方书写方面存在四大问题: (1) 诊断遗漏。如在开具硝苯地平缓释片的处方中, 诊断为高血压病, 但处方诊断栏空白。 (2) 药物剂量未注明。如开具注射用头孢他啶的处方未注明剂量, 注射用头孢他啶有1mg和2mg 2种剂量。 (3) 使用商品名。如将开具“消旋卡多曲颗粒”的处方书写为“杜拉宝”等。 (4) 处方医师未签名。多数医师因马虎大意未签名。

3.2 用法用量不正确

如一典型处方中, 处方项目填写为:患儿, 男, 8岁。患慢性咽炎, 急诊处方中开具头孢氨苄胶囊1g口服, 每天3次。儿童常用剂量应为6.25~12.5mg/kg口服, 每6小时1次, 结合患儿体质量应给予头孢氨苄胶囊250mg, 每6小时1次, 说明此急诊处方的剂量放大了4倍之多, 从而显著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主要体现在无感染指征用药、用药疗程过长及同类抗菌药联合应用[1]。如处方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在国内90%以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因鼻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此时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只能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3.4 联合用药不当

由表1可知联合用药不当主要包括药物重复应用、联合用药产生不良反应, 如“患儿, 男, 月龄2个月。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多痰。急诊处方中开具酚麻美敏液2ml口服, 每天3次;氨溴索2ml口服, 每天3次”。因酚麻美敏是中枢性镇咳药, 为复方制剂, 其组分为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马来酸氯苯那敏。氨溴索是化痰药, 两者合用会使气道被稀化的痰液堵塞, 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故不宜联合使用。

3.5 溶媒选用不合理

患儿, 女, 2岁。急诊处方开具头孢呋辛钠400mg加2%利多卡因2ml静脉注射。头孢呋辛钠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必须选择注射用水作溶媒, 与利多卡因有配伍禁忌, 不宜选用[2]。

4小结

我院2011年急诊药房处方20 780张, 其中处方合格率为97.98%, 不合格率为2.02%。我院具有严格的处方管理体系, 对开具处方不合理的医师处罚措施, 使处方质量不断提高, 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要求临床医师和药师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医学、药学知识, 医师做到诊断正确、用药合理;药师严格执行“四查十对”, 对工作认真负责[3],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合理处方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月雄, 韩志君, 何心.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用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8) :1145-1146.

[2]昊雪梅, 钟智.中草药针刺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查[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19 (2) :81-83.

8169张门急诊处方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每月随机从门急诊各科室抽取处方各10张,总共抽取处方8 169张,对这些处方进行评价,统计分析用SPSS 13.0软件包完成。

1.2 评价标准与内容

评价标准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内容包括:

1.2.1 处方书写

(1)处方是否完整,前记、正文、后记内容是否缺项,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是否写明日、月龄;(2)医师签名、签章是否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是否一致的;(3)处方修改未签名和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4)诊断与用药是否相符;(5)药品使用通用名,剂量、规格、数量、单位及用法、用量是否准确;(6)单张门急诊处方是否超过五种药品;(7)门诊处方超过7 d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 d用量时是否注明特殊原因;(8)联合用药是否适当;(9)有无重复给药;(10)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11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

1.2.2 抗菌药物使用

(1)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处方数占抽查处方总数的百分比;(2)处方的平均费用:抽查处方总费用与抽查处方数之比;(3)抗菌药平均费用:抗菌药总费用/抗菌药处方数:(4)含抗菌药处方平均费用:含抗菌药处方总费用抗菌药处方数;(5)抗菌药费用比率:抗菌药平均费用/含抗菌药处方平均费用。

1.2.3 处方合格率分析

(1)处方合格率:(抽查处方总数-不合格处方数)/抽查处方总数×100%,不合格处方包括《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2)不合格处方分类统计:根据不合格处方具体表现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处方点评基本情况分析

2007~2009年处方点评的总数为8 169张,合格处方6 098张,合格率为74.65%,见表1。不合格处方最常见的现象是处方完毕后缺少下划线,占不合格处方的75.08%,见表2。在受查的8 169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2 393张,占处方总数29.29%。每张处方平均药品品种数均在WHO在发展中国家通过专家论证法对医疗机构门诊的合理利用制度的标准(平均处方用药品种数为1.6~2.8种)范围内[2]。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一直是合理用药监控的重点,国家卫生部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本院制订了《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实施细则》。以半年时间计,从2007年上半年~2009年下半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虽有小幅波动(见图1),但基本上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波动幅度不超过10%,总的使用率为29.15%,高于WHO推荐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20.0%~24.1%)[2]。

从处方费用的动态观察看,含抗菌药物处方的平均费用均低于总体处方平均费用,抗菌药物在相应处方中所占的费用比例变化较大(46.46%~65.82%),一般下半年抗菌药物所占的比例略高于上半年,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见图2。

2.3 不合格处方的类型

不合格情况见表2。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对处方进行评价,处方合格率一直偏低,见图3。按每半年统计,合格率均不超过80%。

处方不合格主要表现为:缺下划线、缺诊断、用药频次不合理、用药与诊断不符、用法用量有误、处方时间过长、抗菌药物联用不当和缺医师签名。其中,缺下划线最为常见(表2),占不合格处方的80%左右,2009年该比例有所下降,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07,P=0.000)。若扣除该类不合格处方,处方合格率提高19个百分点,可达到93.68%。其次,是缺诊断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3 讨论

处方是医疗活动中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医疗文书,合格处方不仅代表医生的医疗水平,也增强了医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还能保证患者的知情权[3]。为此,处方的规范化书写与处方点评成为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国家卫生部相继出台了《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我院从《处方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一直坚持每月按时点评处方,并对处方存在的问题进行上报。三年来,处方的合格率变化不大,但从不合格处方的表现分析,真正涉及《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所述的不适宜处方却较少,主要为书写不规范处方。不合格处方的表现与原因如下:

3.1 缺下划线

缺下划线是我院处方不合格最主要的表现,从2007年开始进行处方点评时这一现象就十分突出,占不合格处方的80%以上,随着处方点评工作的开展,此类不合格的比例稍有下降,2009年降至65%左右,与2007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5.807,P<0.01),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尽人意。对这类极易纠正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根治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发现发生该类错误的医生往往资质较老,他们对处方关注重点的是正文用药内容,而下划线仅仅是完善处方的形式,有或无与合理用药关系不大,所以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况且过去也未曾强调,属于习惯性“漏划”。

3.2 缺诊断

“缺诊断”是继“缺下划线”后排列第二的处方错误。2005年《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前,对处方是否必须填写诊断未做强行规定,但无论《处方管理办法(试行)》还是2007年出台的《处方管理办法》都明确规定了在非特殊情况下必须写明诊断,以便医生准确合理开药和药师正确审方及调配。目前,门诊处方存在的“缺诊断”情况时有发生,其原因可能为:医生确实疏漏,忘记书写;医师考虑到患者的隐私权,故意不填诊断项,若属此种情况,尚不违背《处方管理办法》,可视为合格处方,但最好以适当的形式体现“特殊情况”。

3.3 用药频次不合理

用药频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对于门急诊患者,医师从用药依从性考虑,常将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按每日1次给药,造成用药频次不足,又无口服序贯治疗或者序贯治疗选用的抗菌药物不正确,这样既影响疗效,又容易产生耐药。抗菌药物的用药频次必须根据t1/2和抗菌药物后效应(PAE)的时间长短来确定[4]。浓度依赖型的抗菌药物具有首次接触效应和较长的PAE,因此,这类药物的临床疗效关键是提高药物浓度,给药的关键是剂量,如喹喏酮类或氨基苷类的部分药物每天药量可一次给予,这样既可以降低给药次数,又可以减少不良反应。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时间依赖型的药物要根据t1/2每天药量分多次给予。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给药期间血药浓度超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时间越长,则抗菌活性越强,但血药浓度超过MIC一定程度后,再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强其抗菌活性[5]。这类抗菌药物正确的给药方法是尽量延长给药期间血药浓度超出致病菌MIC的时间,如一次静脉给药后,选择同类口服药物作序贯治疗[6]。用药频次不合理提示医师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了解不够,个别医生对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认识还有待提高,同时要求临床药师应该加强此方面的药学服务,并提供更多药代、药动学方面的知识,在用药过程中给医师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7]。

3.4 用药与诊断不符

处方中出现用药与诊断不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医师超适应证用药;二是可能患者同时患几种疾病即并发症,而临床医师只写主要诊断;三是有些诊断涉及患者个人隐私,医生善意地避开真实诊断而“编造”诊断。正确的诊断是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重要基础,缺少诊断和“编造”诊断均导致药师在处方点评时无法判断或误判用药是否合理。因此,针对以上可能的原因,建议医生开具处方时要充分了解药物的适应证,详读使用说明;另外,对于具有多种伴发疾病的患者,尽量完善诊断,至少具备相应药物适应证的诊断;如果涉及隐私的诊断,医疗机构可以考虑使用专用标记。

3.5 用法用量有误

这类错误在处方抽查中相对较少,一般见于外用药物,将药品包装规格误选作每次用量,这往往是由于医生开具处方时的一时疏忽造成的,只要医生加强责任心,这种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另外,有极个别处方由于把抗菌药物时间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混淆,造成增加单次剂量而减少用药频次,这需要医生熟悉药物的使用说明。

3.6 处方时间过长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对于一些慢性病、老年病如高血压的处方,医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处方用药时间,但应根据本医疗机构具体规定,若时间太长,这不利于疗效观察和用药的监控,也不利于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另外,对于外地购药的情况,医师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说明。

3.7 抗菌药物联用不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上明确规定联合用药的指征,在抽查处方中仍然发现少数处方存在抗菌药物联用不合理的现象,有的是缺少联合用药的指征,如清洁的皮肤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有的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选用的药物不当。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不良反应增多,细菌耐药性增长以及治疗失败,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8]。

3.8 缺医师签名

门诊处方缺医师签名的情况比较少见,医师只是偶然发生忘记签名。另一种现象是电子处方自动生成的医生名字与手书签名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医生可能借用工作站造成的,或者进修、实习医生忘记请带教老师签名所致。

3年共计8 169张门急诊处方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映了门急诊处方的共性,不仅代表某个医疗机构,也体现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处方现状,与临床实际较为相符。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相关规定,进行处方点评是进行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根据8 169张门急诊处方分析结果,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处方的合格率:(1)加强处方管理:由医疗机构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药学部门和各临床科室配合,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2)根据不合格处方的共性或主要现象,采取统一措施加以纠正。如“下划线”主要作用是表示处方开具完毕,在处方设计上可考虑自动生成“以下为空白”以替代下划线,同样可以起到“下划线”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减少由于缺少该“下划线”而造成处方不合格的现象。(3)加强临床药师与临床医生的配合,取长补短,临床药师需多提供相关的药学知识和药学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门急诊处方的合理性、规范性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2007~2009年每月随机抽取各科门急诊处方10张,共8 169张,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和本院制订的处方点评内容,对处方书写、抗菌药物的使用和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年处方点评的总数为8 169张,合格处方6 098张,合格率为74.65%。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 393张,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29.29%。结论:通过对门急诊处方的分析,处方的合格率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处方点评,处方书写,合理用药,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处方管理办法[S].2007.

[2]李洋,颜虹.处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J].中国医药统计,2005,12(1):79-82.

[3]王婧雯,文爱东,王志睿,等.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3):234-235.

[4]许景峰,黄祥.实用临床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69-195.

[5]丁国华,高宏,孟松伟.合理用药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4-46.

[6]苏萍.序贯疗法优化抗生素治疗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81-182.

[7]陈世才,刘宪军,丁全.药师在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中的作用[J].首都医药,2009,(4):48-49.

急诊处方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急诊处方(不包括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24 000张,每月2 000张。

1.2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卫医[2007]53号),《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药品说明书,公开发表的国内文献和公开出版的医药类书籍,对处方进行检查,并对其中的不合格处方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

2结果

共审核处方24 000张,其中不合格处方846张,占总处方数的3.53%。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半年度处方不合格率见表2。

3分析

3.1处方前记不规范

处方前记是记录患者信息的重要部分,无性别年龄、无诊断会使药师在药量计算、选药适宜性方面难以做出判断,不能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容易造成患者误用、用量错误现象的发生。

3.2无用法用量

完善的用法用量是患者正确用药的依据,此项缺少容易造成患者的用药错误,引起不必要医患纠纷。

3.3皮试问题

此类问题包括需要做皮试的药品无皮试阴性章,青霉素类药品无皮试号或皮试号错误。对此应高度重视,一旦出现误用,轻则给患者造成痛苦,重则给患者造成生命危险。

3.4用药与诊断不符

患者诊断为咽炎,开具多潘立酮片;诊断为脑梗塞,开具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诊断为食管炎,开具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诊断为呕吐,开具开塞露。多为医生忽视了第二诊断。

3.5用法用量不合理

此类不合格处方占总不合格处方的比例最大,达到47.87%。

3.5.1用药途径错误如注射用赖安匹林录为口服;溃疡糊外用录为口服;酮康唑治疗小儿鹅口疮外用录为口服等。多为录入错误,容易造成患者误服。

3.5.2用药次数错误克拉霉素缓释片(诺邦)为缓释剂型,成人常用推荐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1片(0.5g),严重感染时每日1次,每次2片(1g)。有的医生不了解药品剂型,把缓释制剂按普通剂型每天2次,每次1片给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头孢克肟胶囊每天3次给药应为每天2次;小儿热咳口服液每天4次用于2岁儿童应为每天3次。

3.5.3剂量单位错误阿奇霉素分散片每次0.15mg应为每次0.15g;布洛芬混悬液(吉浩)规格为100mL,含布洛芬2g,每次2g应为每次2mL,如儿童服用整瓶药品会造成不良后果。

3.5.4单次剂量错误(1)氯化钾注射液过量。一般用法将10%氯化钾注射液10~1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滴注,补钾浓度根据临床病情和血钾浓度及心电图缺钾图形改善而定。在体内缺钾引起严重快速室性异位心律失常时,钾盐浓度要高。我院急诊常规补钾的浓度过高,易刺激静脉内膜引起疼痛,滴速较快应注意发生高钾血症。(2)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过量。说明书规定,成人上消化道出血:每次50mg,稀释后缓慢静滴,可每日2次或每6~8小时给药1次;术前给药:50~1 00mg稀释后缓慢静滴。我院急诊使用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的习惯性用法为400m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应减量分次给药。(3)酚磺乙胺注射液过量。说明书规定,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次0.25~0.5g,每日0.5~1.5g。静脉滴注:每次0.25~0.75g,每日2~3次。我院急诊外科使用酚磺乙胺注射液习惯性用法为酚磺乙胺注射液5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大剂量给药并不能延长其作用时间,应减量分次给药。

3.6配伍不合理

注射用硫酸阿奇霉素联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前者属快速抑菌剂,后者为繁殖期速效杀菌剂,两者合用会降低后者的杀菌作用。注射用硫酸阿奇霉素加头孢克洛胶囊,原理同上,如必须合用,可先使用杀菌剂,间隔一定时间,再使用抑菌剂。红霉素肠溶胶囊合用阿斯匹林泡腾片,两者均有一定的耳毒性,各自单独应用毒性不显著,联合应用则毒性增强,易致耳鸣、听力减弱等[1]。

另针对我院急诊处方常出现的蒙脱石散剂与抗菌药物合用,三联双岐杆菌与抗菌药物合用,多潘立酮与抑酸药物合用这三种用法,急诊药房药师会交待患者间隔一定的时间,不在统计的不合格处方之列。

3.7溶媒不当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以0.9%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不当,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要求仅用等渗葡萄糖溶液配制,因为胺碘酮为苯环二碘取代物,碘取代物不稳定,容易发生自发脱碘降解变质,偏酸的环境可抑制胺碘酮的降解。再者,氯化钠水溶液中的氯离子将随着苯环上碘离子的离去而取代到苯环上去,生成苯环上氯取代物而产生沉淀[2]。故需使用等渗葡萄糖为溶媒。注射用灯盏花素以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不当,本品与pH值偏低的溶液使用时,可使有效成分析出,故不得与pH值低于4.2的输液或药物合用。5%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5.5,0.9%氯化钠注射液的pH值为4.7~7.0[3]。故应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注射用泮托拉唑钠(韦迪)以0.9%氯化钠500mL为溶媒不当,pH值是影响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稳定的主要因素,pH值越低,滴注时间越长,它的稳定性越差,因为液体本身为弱酸性,所以用500ml做溶媒时,pH值下降越明显,同时滴注时间也会延长,会使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化学结构发生破坏性变化[4]。所以应选用0.9%氯化钠100ml为溶媒,溶解后一小时内滴完。

3.8重复用药

布洛芬混悬液与复方锌布颗粒合用,布洛芬混悬液规格为2g,100ml,复方锌布颗粒每包含布洛芬0.15g,急诊儿科有两者合用情况,不仅药量过大,还易导致病人虚脱。

3.9禁忌用药

酒精中毒患者开具注射用头孢哌酮,会导致血中乙醛积聚,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头痛和心动过速等双硫仑样反应。2岁儿童开具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力派)肌内注射,本品说明书规定,因含有苯甲醇,禁止用于学龄前儿童肌肉注射。

4小结

对我院2009年急诊处方调查分析表明,处方总合格率为96.47%,符合卫生部对三甲医院处方质量的要求。同时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下,通过临床药师积极干预,急诊药师与医生及时沟通、加强学习等有效措施的实施,我院下半年急诊处方质量与上半年相比有所提高,不合理用药明显减少,避免了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了用药安全。还应继续努力,提高处方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十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

[2] 钱懿铁.胺碘酮的临床使用分析与药学服务[J].中国医药导报,2009;6(8) :162~163

[3]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2005年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92,767

急诊处方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抽取我院急诊内科所开具的涉及抗菌药物处方2100张, 处方对应患者中, 男1351例, 女659例, 年龄5天~88岁, 平均 (47.3±10.5) 岁。

方法: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病种、检查及诊断情况,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对患者的用药处方进行分类统计, 综合分析其用药品种、用法、用量以及联合用药情况等, 评价用药合理性。

结果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情况:2100张处方中, 单独用药处方占主要地位, 未见三联以上用药, 见表1。

抗菌药物种类选择:2100张处方中,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率最高, 共871张 (41.48%) ;其次为喹诺酮类, 共450张 (21.43%) ;大环内酯类次之, 共358张 (17.05%) ;青霉素类居第四位, 共295张 (14.05%) 。此外, 氨基苷类51张 (2.43%) , 四环素类28张 (1.33%) , 甲硝唑类47张 (2.24%) 。

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2100张处方中, 有161张处方用药不合理 (7.67%) 。不合理用药情况分布, 见表2。

讨论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我国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比例为25%~56%, 认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仍为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的问题[2]。本次抽查的2100张急诊抗菌药物处方中, 不合理用药处方7.67%, 显著低于相关报道, 但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存在, 合理用药管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无指征用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往往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感染, 例如在外科手术中, 常需根据手术是否污染或者有无污染可能等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内科及儿科中, 对于特定病原菌感染往往需要预防用药, 对于缺陷患者, 在发现感染征兆时往往需要先予以经验用药, 然后再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予以针对性用药[3]。而在实际用药中发现, 部分无指征疾病, 例如普通感冒、水痘、荨麻疹等病毒性疾病被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本组有19.88%的不合理用药处方为无指征用药, 应引起重视。

药物种类选择不当:从本组抗菌药物的应用频次来看, 应用最多的药物为头孢菌素类药物, 占所选处方的41.48%。临床实践证明, 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对于老年、小儿及孕期、哺乳期女性也可适量应用。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在浓度允许的范围内并不会造成人体损伤, 常用于危重感染的治疗。但任何一种头孢菌素均有其适用范围, 例如在急诊科中,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较为广泛, 常应用于治疗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呼吸道感染或者尿路感染等。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药物对于需氧性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强效杀菌作用, 而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则多应用第三代或者第四代头孢、喹诺酮以及氨基苷类药物进行治疗[4]。故在临床用药过程中, 未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致病菌以及医院实际情况等用药, 极易出现药物选择不当, 影响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本组有22.36%的不合理处方为药物选择不当, 所占比例也较高。

特殊人群用药不合理: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 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 应针对其特点合理选择用药, 不仅要考虑疗效, 还应充分考虑药物可能给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2]。本组有1.86%的不合理处方为儿童或老年用药不合理。因老年人群多存在肾功能生理性减退, 应用需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极易引起肾功能损害, 故在用药中, 对于这类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万古霉素、氨基苷类等毒性较大的药物。此外, 儿童应用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导致牙齿染黄、牙釉质发育不良, 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儿童动物软骨发育等, 故应尽量避免应用[3]。

用药方案不合理: (1) 用法及用量不合理:抗菌药物剂量过大或者过小均属于不合理用药, 剂量过小则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 甚至可能产生耐药性, 而用药量过大将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5]。本组有9.94%为用药剂量不合理。此外, 用法不当也可影响疗效及安全性。例如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抗菌药物, 需确保血药浓度保持在相应的治疗量范围内, 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本组有11.18%不合理处方为用药次数不当。因庆大霉素等具有浓度依赖性的药物, 如单次大剂量给药相比于多次小剂量给药, 可获得更为显著的疗效, 故临床常经稀释以后予以静滴或者处方剂量肌注。而对于时间依赖性药物, 单次大剂量用药则往往难以获得显著疗效, 例如β内酰胺抗生素的半衰期很短, 其抗菌效力与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时间呈正比, 需足量、多次用药方可达到满意效果, 并降低细菌耐药。 (2) 联合用药配伍不当:通常情况下,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多限于两种药物联用, 并需要降低各自的用量, 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本组2100张处方中, 单独用药70.24%, 二联用药20.33%, 三联用药9.43%, 无三联以上用药, 基本符合国家联合用药原则。但仍然有54张处方为联合用药不合理, 占所有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3.54%。主要体现在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联合应用等。在联合用药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疗效、药物作用机制等, 以免药物联合应用后削弱疗效、发生交叉耐药、拮抗作用、毒性增强等。

禁忌证用药:在临床用药过程中, 如未严格掌握用药禁忌证, 将造成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例如对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 如应用磺胺甲噁唑可能导致叶酸盐流失, 加重患者的贫血症状[5]。

综上所述,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医护人员的药理知识、严格掌握用药禁忌证和适应证、严格审核用药处方, 确保用药合理,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对减少细菌耐药及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的用药情况。方法:抽取急诊内科涉及抗菌药物处方2100张, 综合分析患者的情况、用药品种、用法、用量以及联合用药情况等评价用药合理性。结果:本组抗菌药物应用中, 70.24%为单一用药, 20.33%为二联用药, 9.43%为三联用药, 用药基本合理;7.67%用药处方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药物选择、用药次数、剂量、联合用药不合理、无指征用药、老年及儿童用药不合理以及禁忌证掌握不严等方面。结论:分析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有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提高用药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急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蒲若鸿, 蒲奕.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用药调查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3) :616-617.

[2] 孙庆敏, 邱召娟.我院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的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13, 10 (1) :51-54.

[3] 李海渝.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的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5) :117-118.

[4] 宋继红, 梅伊任, 刘燕等.医院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 :369-371.

门急诊处方不合理分析 篇7

1资料和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4至7月门急诊处方共22672张, 以药品说明书、《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权威资料为评价标准, 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和综合分析。

2结果

22672张处方中, 不合理处方1153张, 占所审查处方的5.09%。不合理用药类型主要反映在给药方案、重复给药、配伍不当、疗程过长、药物联用不当及书写不规范等方面。

3讨论

3.1 给药方案不当

举例:诊断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处方:1.注射用哌拉西林12 g qd 静脉滴注;2.氨溴索片30 mg, 3次/d, 口服。分析:哌拉西林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 即细菌的暴露时间, 而峰值浓度并不很重要。因此, 其用药原则是增加用药次数, 而不是每次大剂量用药。日剂量应分3~4次平均给药, 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单次剂量过高致瞬间血药浓度过高, 易发生不良反应, 又不能有效杀灭细菌而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

3. 2 重复用药

举例:诊断: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处方:1.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 3次/d, 口服;2.多潘立酮片10 mg, 3次/d, 口服;3.莫沙必利片5 mg, 3次/d, 口服;4.胶体果胶铋胶囊100 mg, 3次/d, 口服。分析:①多潘立酮为外周性多巴胺受体拮抗药, 直接作用于胃肠道, 增强胃肠道蠕动, 促进胃排空, 对胃食管反流有治疗作用。莫沙必利为全胃肠动力药, 通过兴奋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而增强胃肠道运动。与多潘立酮合用属重复用药;②处方中还存在配伍问题, 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 能阻断壁细胞膜上的质子泵, 使H+排出受阻, 抑酸作用快而持久。铋剂需在胃酸的作用下才能以铋盐的形式沉积于胃黏膜, 保护溃疡面并发挥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2]。与奥美拉唑同服会降低药效, 可分开服用。

3.3 配伍不当

举例:诊断:功能性便秘、腹痛。处方:1.聚乙二醇4000散剂20 g, 2次/d, 口服, 2.山莨菪碱片8 mg, 3次/d, 口服。分析:聚乙二醇通过增加局部渗透压使肠道吸收水分减少, 软化大便而治疗便秘, 山莨菪碱为M胆碱受体阻断药, 解除平滑肌痉挛, 缓解由此引起的腹痛症状, 但平滑肌松弛减弱肠道蠕动, 反而引起或加重便秘症状, 因此在治疗便秘时两药联用不合理。

3.4 疗程过长

举例: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 (34岁) 。处方:1.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 mg, qd, 静脉滴注 (连续14 d) ;2.氨溴索片30 mg, 3次/d, 口服。分析:无基础病的青壮年患社区获得性肺炎, 致病原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为常见, 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可选用呼吸喹诺酮类, 在取得疗效后, 如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能进行口服给药并且消化道功能正常, 可由静脉治疗改为口服治疗。一般CAP的治疗总疗程推荐7~10 d (除特殊病原体外) 。

3.5 配伍禁忌

举例: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代谢性酸中毒。处方:1. 注射用青霉素 240万U, q6 h静脉滴注;2. 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 ml加入青霉素输液中静脉滴注;3. 氨溴索片30 mg, 3次/d, 口服。分析:青霉素钾 (或钠) 在水溶液pH6-6.5时最稳定, 如低于5或超过8时极易分解。因为青霉素系由β-内酰胺环与氢化噻唑环并和而成, 极易为酸碱所分解失活[1]。处方中青霉素与5%的碳酸氢钠加入同一容器内输液, 混合后pH>8, 使青霉素失活。

3.6 溶媒配伍不当

举例: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 处方:1.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 0.5 g+生理盐水500 ml q8 h静脉滴注;2.复方可待因糖浆10 ml, 3次/d, 口服。分析:红霉素粉针与酸性的葡萄糖溶液配伍, 会降低效价, 必须每100 ml溶液中加入4%碳酸氢钠1 ml, 且不宜直接用含盐溶液溶解, 应先溶于10 ml灭菌注射用水中, 然后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滴注[3]。

通过对临床用药问题的分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尽量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调配时严格审查处方、纠正不规范处方, 详细向患者交待用药方法、用量及可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全面了解本院常用药品的性能;提高药学人员的专业水平, 开展药学知识岗位培训,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关键词:处方,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1月第5版.

[2]《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6版.

急诊处方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4年7—9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门急诊儿科处方中, 随机抽取5 d的门诊儿科处方, 共700张, 分析基本用药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2研究方法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2]《处方管理办法》[3]及《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 对处方基本用药、抗生素使用、给药途径等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情况700 张处方中, 使用抗生素 (含口服) 562 张, 使用率为80.3%。

2.2 给药途径分析700 张处方中, 静脉滴注所占比例较高, 肌内注射及滴鼻比例偏低, 其中口服432张 (61.7%) , 口服+静脉滴注203 张 (29.0%) , 口服+肌内注射24 张 (3.4%) , 口服+滴鼻32 张 (4.6%) , 其他9 张 (1.3%) 。

2.3 不合理用药分布共有不合理处方41 张, 占5.9%, 其中书写不规范所占比例最大, 为68.3%, 其次为药物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 均占7.3%。见表1。

3 讨论

经本调查结果发现, 我院门急诊儿科处方药中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 需加强处方质量管理和干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抗生素使用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结果显示, 抗生素使用率为80.3%, 表明我院门急诊儿科处方中使用抗生素较为普遍。根据“儿童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不超过50%”的规定, 本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门急诊儿科处方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例如:1例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 其处方信息显示: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和头孢硫脒0.5 g, 均治疗1 d;适量外涂炉甘石洗剂, 适量给予金喉健喷剂, 采取喷喉的方式, 该患儿经诊断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病, 经血常规检查显示无细菌感染指征, 应选用抗病毒类药物, 而使用第一代头孢硫脒不合理。因此, 在抗生素使用上应合理选择用药[3]。

3.2给药途径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 700张处方给药途径主要以口服为主, 占61.7%, 其中口服+静脉滴注占29.0%, 口服+肌内注射占3.4%, 口服+滴鼻占4.6%。从不合理处方中分析, 药物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占7.3%, 表明我院门急诊儿科处方中采用静脉滴注给药途径较多, 为保证用药安全, 应合理改变给药途径。在我院门急诊儿科处方中, 大多数就诊患儿以发热为主, 发热原因主要是由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感染及手足口病等引起, 需进行降温治疗。在退热治疗方面, 除口服药物外, 注射药品主要有赖氨匹林、精氨酸阿司匹林等阿司匹林复盐类药物。陈树新和陈翠环[4]报道, 对高热患儿采取静脉滴注和肌内注射赖氨匹林进行降温治疗, 两种给药途径的疗效相当。因此, 在临床用药中, 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适当减少静脉滴注, 以保证用药安全。

3.3 不合理用药不合理处方分析显示, 700 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41 张, 占5.9%, 其中处方书写不规范占68.3%, 其次为药物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 均占7.3%;适应证不适宜、重复给药、有配伍禁忌均占4.9%, 用药选择不合理占2.4%。为保证用药安全, 应针对我院的实际用药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包括: (1) 处方书写规范:在不合理处方中所占比例较大, 主要表现为临床诊断不明确、患儿体重不明确、临床诊断结果用英文缩写代替等, 若处方中不注明患儿体重、缺少临床诊断结果, 将无法对用药处方的合理性进行审核。 (2) 用法用量不适宜, 主要体现在抗生素使用剂量偏大, 例如:经诊断为支气管炎的3 岁患儿, 体重21 kg, 静脉滴注头孢替唑3 g, 1 次/d[5]。由于头孢替唑说明书标示儿童剂量为20~60 mg, 1~2 次/d, 提示该患儿为超大剂量用药。 (3) 药物选择不适宜, 该类处方占不合理处方的2.4%, 例如:1 例8 个月患儿经检查确诊为腮腺炎, 临床处方用药选择复方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腮腺炎主要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或其他病毒引起, 传染性强, 临床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而抗菌药物对本病治疗不起作用, 无常规使用指征。 (4) 适应证不适宜, 如诊断为消化不良, 处方用药选择头孢地尼分散片。 (5) 重复给药, 如重复使用精氨酸阿司匹林、赖氨匹林散、氨酚美沙糖精, 重复应用抗生素, 不仅造成药物滥用, 也极易导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6) 配伍禁忌, 该类处方占不合理处方的4.9%, 如抗菌药物和活菌苗合用, 可降低其抗菌作用[6]。若确定需配伍, 可先口服活菌抑制剂, 治疗3~4 h后服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 药物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抗生素的应用, 使用不当将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本次调查发现, 我院门急诊儿科处方中存在抗菌药物滥用、用法用量不适宜、给药途径不合理、处方书写不规范、适应证不适宜、重复给药、有配伍禁忌等现象。为保证用药安全, 应加强处方质量管理干预, 特别是抗生素使用、给药途径及处方书写等方面, 在给药途径方面, 应遵从用药安全为根本原则, 能口服给药则不应肌内注射给药, 能肌内注射给药则不应静脉滴注给药。在处方用药中, 药师要充分发挥作用, 做好本职工作, 并积极与临床医师沟通, 共同把好质量关, 定期对处方进行审核, 并将结果及时反馈, 从而提高处方用药质量。

摘要:目的 对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2014年门急诊儿科处方用药进行评价。方法 随机抽取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2014年7—9月门急诊儿科处方700张, 分析基本用药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700张处方中, 抗生素使用率为80.3%;给药途径主要以口服为主, 占61.7%, 其中口服+静脉滴注占29.0%, 口服+肌内注射占3.4%, 口服+滴鼻占4.6%;700张处方中, 不合理处方41张 (5.9%) , 其中书写不规范28张 (68.3%) , 药物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3张 (7.3%) , 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3张 (7.3%) 。结论 门急诊儿科处方用药基本合理, 但抗菌药物存在滥用现象, 需加强用药质量管理干预, 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使用, 改进给药方案, 从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门急诊儿科处方,用药评分,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肖志刚.太康县人民医院2011年儿科门急诊不合理处方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 (8) :34-36.

[2]林郁, 黄富宏, 李明珍, 等.某院儿科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 2009, 18 (8) :44-44.

[3]肖昌琼, 林杰.我院2010年儿科门急诊处方调查与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 (1) :36-38.

[4]陈树新, 陈翠环.门急诊儿科1297例患儿输液用药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4, 4 (11) :1175-1176.

[5]陈健苗, 周慧萍, 吴明东, 等.我院儿科门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海峡药学, 2009, 21 (9) :140-141.

上一篇: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安全管理铁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