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处方用药

2024-09-18

儿科处方用药(精选9篇)

儿科处方用药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本院儿科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 规范处方书写,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抽查门诊儿科处方共1200张,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合理处方1033张, 占86.1%;不合理处方167张, 占13.9%。不合理处方中, 书写不规范占21.6%, 用药不适宜情况占67.1%, 超常处方占11.4%。结论 本院儿科门诊用药基本合理, 但仍需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儿科门诊,用药分析,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核心是安全有效和经济, 也是保证患者治疗后恢复康复的重要前提。儿童时期, 机体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过程, 各器官尚未健全发育, 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方面都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1], 因此, 合理用药对于提高小儿的医疗质量、用药安全至关重要。为了解本院儿科门诊药物的应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对本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的门诊处方进行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的儿科门诊处方, 每月随机抽取100张 (同一医师为同一患者在同一时期开出的所有处方统计为1张) , 共1200张。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中的要求, 对处方进行统计和评价, 统计内容包括用药品种数、使用抗菌药物及注射剂的处方数、处方中基本药物所占的比例及处方平均金额。评价内容包括是否为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的分类及不合理用药的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用药基本情况

本次抽查本院1200张处方, 合理处方1033张, 占86.1%。不合理处方167张, 占13.9%。其中处方用药情况及不合理处方情况分布统计分别见表1, 表2。

2.2不合理情况分类统计经处方点评共发现不规范情况36例次, 用药不适宜情况112例次, 超常用药19例次, 具体情况分别见表3, 表4, 表5。

3 讨论

3.1 处方不规范情况分析

从表2和表3可以知道, 本院儿科书写规范性基本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 但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如缺少联系方式、临床诊断用“发热查因”及“腹痛查因”做为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诊断;“取药”或用法用“自用”等可以通过培训和反馈改正。个别医生对“单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理解成5组药品, 或1例患者开具2张处方, 2张处方用药甚至多达8种, 这部分处方占不合理处方9.58%, 按相关规定是指每张处方内所开具的全部药品, 包括该处方内的各种口服剂和注射剂[2,3]。这类处方中以儿科处方占多数,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未成熟, 用药越多, 增加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就会越大, 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也就越多, 同时还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4]。单人次处方药品数超5种的处方, 占全部处方的1.3%, 其临床诊断以“肺炎”、“支气管哮喘”为主, 需要输液和口服同时治疗, 故用药品种数较多。

3.2 用药不适宜情况分析

3.2.1 使用指征不适宜

最为常见的无明确指征使用抗菌药物。临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肠梗阻、小儿腹泻等的处方大多都使用了抗菌药物。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 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不需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小儿哮喘为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 一般为非菌炎症, 也不需要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又如小儿肠梗阻, 多因消化不良或腹泻引起肠麻痹所致, 若梗阻的时间不长, 也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3.2.2 遴选药物不适宜

最常见的有使用头霉素类或三代头孢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多为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使用一、二代头孢治疗即可, 大量广谱抗菌药物尤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会增加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产生率[2], 也导致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除此之外还有使用肠溶胶囊或缓释胶囊分剂量给药, 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而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3.2.3 用法用量不适宜

存在有较多头孢菌素类1 d的用量一次给药的情况。而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大多数β-内酰胺类及克林霉素类, 均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品, 但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其抗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 超过最小折菌浓度 (MIC) 时间越长T>MIC越长, 抗菌作用越好, 而药峰浓度 (Cmax) 并不重要[3]。用药原则一般是3~4个半衰期给药1次, 即日剂量分3~4次给药[3], 如1次给足1日剂量的用药方案, 根本不能满足抗菌要求, 无法一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也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还可能对身体产生毒害作用。

3.2.4 重复用药

诊断为支气管炎, 开具“氨溴特罗口服液+硫酸特布他林片”前者组成为氨溴索+克伦特罗, 克伦特罗和特布他林均为β2受体激动药, 重复使用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加剧, 并易造成肌肉震颤和心跳兴奋性加强。

3.2.5 联合用药不适宜

如蒙脱石散和抗菌药物联用而未注明服用方法的情况, 蒙脱石散口服后, 可均匀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 并维持6 h之久, 可影响抗菌药物的吸收, 因此, 应在服用蒙脱石散前1 h服用其他药物, 否则会降低药效。儿童感染性冷热病多为常见, 由于目前较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医师多选择用抗生素+中药注射剂 (炎琥宁、喜炎平) 的大包围用法, 中药注射剂因其成分复杂, 药品质量难以控制, 易受溶媒等条件的影响,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会更高, 患儿中使用中药注射剂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年龄越小的儿童更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4]。

3.2.6 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如诊断为呕吐, 开具“多潘立酮片+颠茄口服液”, 前者为胃动力药, 而后者为胃肠道解痉药, 两者具有相反的药理效应, 联合应用后会削弱各自的功效。又如抗菌药物与微生物制剂的联合使用, 结果会影响各自的疗效, 应相隔2 h以上使用。

3.3 超常处方分析

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多见于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使用西咪替丁胶囊, 而根据说明书西咪替丁是用于抑制胃酸分泌的。

儿童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成熟机体, 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 因而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 不但与成人有很大差异,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之间亦存在一定差异。药物在儿童引起的不良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 其后果也往往比成人严重[5]。合理地使用药物, 才能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目的, 这是临床药师和儿科的医护人员共同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91.

[2]蒋利君, 韦晓谋, 梁陈方.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用药频度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7) :799-800.

[3]赵喜荣, 郝晓菁, 陈旭.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0) :153-154.

[4]黄艳, 杜小换.我院241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 2011, 22 (14) :1311.

[5]沈璐, 杜哓曦.关于对儿童药物警戒之技术发展方向的思考.中国药物警戒, 2011, 8 (4) :220.

儿科处方用药 篇2

摘要:基层医院门诊是一个没有严格专业分科,以一位医生为主,对来自各方面,各种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一个综合性窗口,所以基层医院门诊医生也就是一位综合医生。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患者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初步懂得一点药物应用知识,另一方面现在的各种新闻媒介对各类药物广告亦进行大力宣传,对药品的`使用起着导向作用,出现了患者点名要药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医生的总体思路,再加之医院的多种指标承包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创收的积极性,鉴于上述一系列原因,给临床合理用药造成了一个影响,导致于种种用药误区的出现,即出现了人们所说的“抗生素医生”、“青霉素医生”,带着这些问题,本人对某基层医院九五年一月至五月份的858张门诊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

主题词:门诊处方用药误区

一、处方总体概况

本文选用的858张处方是从某医院门诊一九九五年一月至五月的门诊处方中进行了随机抽样得来的,其中元月份199张,2月份150张,3月份203张,4月份163张,5月份143张,这些处主从季节上看,夸冬、春、夏三个季节,患者年龄从13天到90岁,用药品种最少1种,最多9种,由10位医生,11位实习医生开写,由四位药剂人员调配。

二、处方统计分析

1、抗生素的总体使用情况,在858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数为594张,占总处方量的69.23%,共使用抗生素16种,其中用量在前五位的为青霉素、小诺霉素、白霉素、SMZCO、氟派酸,其使用数量和所占处方总数的百分比情况见表Ⅰ:

表Ⅰ

抗生素

使用处方数(张)

占处方总数的%

青霉素

200

23.31%

小诺霉素

100

11.65%

白霉素

89

10.37%

SMZCO

88

10.26%

氟&nb

我院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篇3

沈宏萍 岳婷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四川 泸州,646000;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644000)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用药情况,促进门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0~12月的门诊处方25430张,利用Excel软件对处方进行分类、统计。结果:筛选出不合理处方3115张,占所查处方的12.25%,主要表现在处方过度、重复用药、配伍不合理、用法错误及无适应证用药。结论:尽快制定诸如实施处方点评、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培训、增进药师与医师交流等有效措施来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

【关键词】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新药品种的增多,处方的质量与用药合理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处方进行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1]。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日均门诊2037人,本文对2010年我院门诊25430张门诊处方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提高医师的临床用药和药师的临床药学服务水平,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计算机网络系统,随机抽查我院2010年10-12月门诊处方,从每月门诊处方中随机提取10天的处方,共30天,合计25430张。

1.2 调查内容 包括:处方分布情况,处方应用形式,处方金额,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不合理处方的类型

1.3 方法 将数据导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各项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不合理用药处方参考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1]、《新编药物学》(第16版)[2]及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医药类书籍等有关文献,对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做出点评。

2 结果

2.1 处方科室分布统计 处方科室分布统计见表1。我院门诊以儿科和内科患者为主。

2.2 药物应用形式统计 药物应用形式有5种,我院门诊处方单一用药处方数为3364张(占13.23%),二联用药处方数为6815张(占26.80%),三联用药处方数为11403张(占44.84%),四联用药处方数为2487张(占9.78%),五联用药处方数为1360张(占5.35%),其中三联用药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二联用药及单一用药,四联及其以上联用较少。每张处方平均药品品种为2.67种。

2.3 药物处方金额统计 药物处方金额统计如下:我院门诊处方金额<100元的处方数为17560张(占69.05%),处方金额100-200元的处方数为5622张(占22.11%),处方金额>200元的处方数为2248张(占8.84%)。

2.4 给药途径统计 我院门诊处方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处方数为17506(占68.84%),其中静脉注射处方数为5476张(占21.53%),肌肉注射处方数为1639张(6.44%)。

2.5 不合理用药处方统计 我院不合理处方有3115张,占所查处方的12.25%,不合理用药有以下几种情况:处方过度处方数为1071(占34.38%),重复给药处方数为1224(占39.29%),配伍不合理处方数为581(占18.65%),用法错误处方数为179(占5.75%),无适应证用药处方数为60(占1.93%),统计见表5。其中处方过度和重复给药较多,占到不合理处方的67.37%。

2.6 销售金额前10位药品排序及构成比排序 按通用名消耗金额排列前10位的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DDC见表6,由表6可见销售金额前10位药品中用药频度最大的是头孢克肟咀嚼片、其次为注射用炎琥宁、清开灵泡腾片。日费用最大的是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超过100元。

2.7 销售金额前10位抗菌药物排序及构成比排序 由表7可见排列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有7个为头孢菌类,其余3个为青霉素类。DDDS排列首位的是头孢克肟分散片,其次是头孢克肟咀嚼片、头孢泊肟酯片,均为口服制剂。日平均金额最大的是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达313元,其次是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

3 分析和讨论

3.1 处方基本情况 本次抽查的处方平均药品品种数为2.67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未出现超过5种药品的处方。我院门诊处方均使用通用名。门诊处方使用注射液处方占27.98%,超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输液处方不超过15%的标准[3],主要是我院门诊儿科处方比例较高,家长和医生都希望尽快控制病情发展,所以静脉给药的处方比例较大。

3.2 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 在抽查的25430张门诊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有10180张,占总处方的40.03%,符合2000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规定的<50%的标准,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30%的标准。但与国内同类医院报道相当【4】,抗菌药物在门诊儿科处方中比例较高,所以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由表7可见,销售金额前10位抗菌药物统计中,有7个为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仍是我院门诊的主要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最大的是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DDDS排列第1、2位是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克肟分散片、头孢克肟咀嚼片,在儿科处方中出现比例较高,这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大多数的患者未进行细菌培养,医生凭经验用药,在门诊的儿科患者多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治疗原则应针对 β-溶血链球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应以青霉素为首选,也可口服大环内酯类、第1代或第2代头孢菌素类,无需選用第3代头孢菌素[5]。

3.3 处方过度 在此次抽查的处方中,处方过度占到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4.38%。出现处方过度,可能与我院盒装药品不拆零有关,同时也存在医生大开方的现象。在过度处方中又以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最为突出。过度处方抗菌药物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经济负担,造成卫生资源极大的浪费,同时还会引起耐药病原菌的不断上升。

3.4 重复用药 医生处方中重复用药出现比例较大,占不合理处方的39.29%,主要是医生在开具一些复方制剂时由于对制剂所含成分不熟悉,特别是在同一处方中出现中成药和化学药时,导致重复用药,或者是出现功效相似的两种或以上的中成药,此现象最为普遍。

3.5 配伍不合理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为了取得好的疗效,常常需要联合用药。但如果配伍不合理,非但不能增效,反而会降低疗效甚至造成药物毒性增加。

3.6 用法错误 在抽查的处方中用法、用量错误,占不合理总处方的5.75%。较为突出的是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为时间依赖型抗生素,每日仅给药1次,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建议医生在静脉滴注后给予患者口服用药。还有一些缓、控释制剂的用法给予一日三次甚至四次等,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是能控制药物在血液中的释放速度,减少或避免血药浓度的波动,达到平稳、持续地发挥药物疗效的作用,并且能减少给药次数,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将其给药频率改为bid就能发挥持久疗效,这种用法错误可能与医生对药剂学知识欠缺有关。

3.7 无适应证用药 无适应证用药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医生未填写临床诊断,一种是无指征应用抗生素。少数医生受利益驱动给一些无感染指征患者开具高价抗生素。还有一种是患者同时患有几种病症,医生在填写临床诊断时仅写一种病症,而处方时为病人开有几种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大多是药师在发药时询问病人得知。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了我院门诊用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医生难以掌握所有药物的知识,部分医生仅凭个人有限的经验用药,而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配伍、药品不良反应等认识不足,希望我院尽快制定诸如实施处方点评、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培训、增进药师与医师交流等有效措施来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2005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7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

[3]陈军,刘凯南,等,2008年1-12月深圳市中医院门诊处方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4):264

[4]李 茹.我院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2):126.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篇4

关键词: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为了解儿科门诊治疗用药情况及不合理用药现象, 随机抽查了2008年我院儿科门诊处方5 516张, 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讨论不合理用药情况, 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我院儿科门诊处方5 516张。

1.2 方法

分别对儿童患者的年龄、性别、处方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情况与用药品种及途径的情况

年龄0~5岁 (含5岁) 者4 536例, 占82.2%;5岁以上者980例, 占17.8%。其中男3 265例, 占59.2%, 女2 251例, 占40.8%。处方用药品种及途径的情况:平均每张处方用药4.23种, 5种以下者4 439张, 占80.5%;5种以上者1 077张, 占19.5%;其中6种为475张, 占8.6%。静脉滴注 (或+口服) 3 087张, 占56.0%。见表1、2。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在抽查的5 516张处方中, 有3 889张使用抗菌药物, 占70.5%。涉及6大类16个品种, 以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为主;二联用药204张, 占3.7%;无三联用药处方。抗菌药物还有与抗病毒药 (主要为利巴韦林) 及糖皮质激素 (主要为地塞米松) 联用的情况。见表3。

2.3 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不合理处方215张, 占3.9%。主要有使用方法不合理、抗菌药与微生态制剂联用、快速抑菌剂与杀菌剂联用。

3 讨论

3.1 药物配伍品种较多

由表1可知, 用药品种5种 (含5种) 以下的处方, 共4 439张, 占80.5%;5种以上共1 077张, 占19.5%, 最多达11种。虽然每张处方平均用药数4.23种, 属于正常, 说明医师疹疗时基本能按疾病情况来开方。但5种以上的处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高于文献报道的4.6%[1]。《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 用药品种过多, 极易导致不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据文献报道[2], 联合的药物愈多, 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 当联合使用5种以下的药物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 而联合用20种以上的药物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上升至45.0%。因此, 确保治疗需要的同时, 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和数量, 这样既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又可减轻患者的负担。

3.2 静脉输液给药过多

由表1可知, 静脉输液 (或+口服) 给药处方3 087张, 占56.0%, 有个别月份达68.0%, 与文献[3]报道接近。可见静脉输液为儿科主要给药方式, 因其起效快、血药浓度易于控制及生物利用度高, 为临床常用, 常将其作为首选;另一原因, 不少的患儿家属治病心切主动要求静脉输液, 也使这种比例有所升高。值得注意的是, 患儿尤其是婴幼儿患者, 静脉输液不仅疼痛, 带来潜在的微粒危害和输液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还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静脉炎。有报道, 输液中药物配伍后, 微粒数量大幅度增加, 药物配伍的品种愈多, 微粒增加也愈多[4]。因此, 由于药物之间, 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 加之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故静脉用药的安全有效尤为重要。尽可能在给药方式的选择上, 能口服的则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的则不静脉输液。

3.3 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抗菌药使用率为70.5%, 明显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下。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 上呼吸道感染90%为病毒所致, 抗菌药的使用不仅对病情的控制无益, 有时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只有当病毒感染损伤了局部黏膜, 致病菌入侵引起细菌感染, 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临床上出于预防细菌合并感染的考虑, 习惯性地选用抗菌药物, 这是选药上的误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使用需重视和加强病原学的检查, 严格选择适应证, 认真执行抗菌药使用分级管理制度。

3.4 使用方法不合理

在抽查的处方中, 静脉滴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每天给药1次的情况, 大部分虽然是2次/d, 但具体用法是连续滴注, 中间间隔其他输液一瓶, 两瓶抗菌药滴注间隔的时间短, 而与第2天用药间隔时间又太长。以上用法原因是路远的患者不方便。β-内酰胺类是时间依赖性药物, 疗效取决于给药后, 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越长则疗效越好。β-内酰胺类对大多数细菌的抗生素后效应较小[5]。因此, 除半衰期较长的头孢曲松钠、头孢尼西钠, 可1次/d给药外, 其他β-内酰胺类有效合理的给药方案是1 d剂量分次给药, 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起效, 如考虑静脉滴注给药多次给患者带来不便, 可采用口服药物序贯疗法的用药方案作为替代, 发挥抗菌药物的最佳疗效, 避免、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4 抗菌药与微生态制剂联用

如头孢丙烯胶囊与枯草杆菌肠球菌颗粒联用。前者为杀菌剂, 后者为活菌制剂, 因前者的存在而使后者被灭活或被抑制, 而前者因后者的存在使药效降低, 两药必须联用时, 应间隔2~3 h为宜。

3.5 快速抑菌剂与杀菌剂联用

主要为阿奇霉素与头孢他美酯、或与头孢克洛等联用。一般认为前者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使细菌处于静止期, 导致后者不能发挥繁殖期杀菌作用使疗效降低, 因此不建议两者合用[6]。但也有许多临床实践证明, 这两类药联用对重症感染, 混合感染非常有效, 其主要原因是大环内酯类能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对杀灭细菌有帮助, 是两类药联用的原因之一[7]。建议按病情选择, 先使用杀菌剂, 再使用抑菌剂, 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本次抽查分析,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但还存在有联用品种过多、抗菌药使用率较高、给药方法不合理、抗菌药与微生态制剂联用、快速抑菌剂与杀菌剂联用的情况。儿童与成人不同, 用药较成人复杂, 是特殊的用药群体, 其用药合理性应引起重视, 药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药品监控和合理用药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医务人员应通力合作, 关注儿童疾病的合理治疗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以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小芳, 何艳彬.我院儿科门诊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平价与分析, 2009, 9 (2) :112.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8.

[3]江宏, 刘燕, 张添桥.24486张儿科门诊输液处方的用药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08, 14 (2) :28.

[4]周野, 黄文远.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引起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J].儿科药学杂志, 2008, 14 (2) :1163-1165.

[5]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66.

[6]李瑞.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45.

儿科门诊处方调查及用药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随机抽查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儿科门诊处方4874张, 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对抽查的每张处方从联合用药和不合理用药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 调查分析 (本文进行联合用药统计的药品不包括5%葡萄糖, 10%葡萄糖, 0.9%氯化钠注射液)

2 结果

儿科输液处方4875张, 占儿科总处方的71.40%, 输液联合用药处方2997张, 占输液处方61.48%, 肌注联合用药为207张, 占注射处方的42.86%。口服药联合用药960张, 占口服处方的70.95%。外用处方117张, 无联合用药。不合理处方384张, 占总处方的5.62%。

3 处方分析

3.1 不规范处方共415张, 占抽查总处方的3.61%, 主要表现为处方书写错误, 举例如下。

3.1.1 药名书写不规范

如将阿奇霉素颗粒写成“阿奇”。阿奇霉素制剂有阿奇霉素胶囊、颗粒和注射液3种, 如果只注明“阿奇”容易引起用药错误。又如将“复方薄荷脑滴鼻剂”写成复方“薄荷脑滴眼液”, 75%“乙醇”误写为75%“GS”。通过疾病诊断结果、药物使用方法可以初步确定为医生笔误, 经医师修改后发药。

3.1.2 剂型、规格、浓度缺乏或错误

如将阿莫西克拉维酸钾片0.375g写为0.25g, 对乙酰氨基酚片 (扑热息痛片) 0.5g写成0.1g, 阿苯片是复方制剂却注明具体剂量10mg;必可酮有50g和250g两种规格, 阿托品注射液有0.5g和5mg2种规格, 而处方中只注明1支, 发药者不知道所开的是哪种, 经医师注明后发药。

3.1.3 用法缺乏或不清

如儿童使用高锰酸钾片只注明外洗, 而没有具体的浓度配比。年龄8个月患儿发热使用泰诺林滴剂写成0.6, 药师不知道是0.6mL还是0.6滴管, 经退回后标注明确。

3.1.4 基本项目漏写或错写

如患儿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医师签字、日期等缺乏, 又如将患儿年龄仅注明3, 而不清楚是3个月还是3岁等。

3.2 用药不合理处方共513张, 占抽查总处方的4.46%, 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3.2.1 药物配伍不合理

(1) 药理性拮抗12张。如胃动力药多潘立酮 (吗丁啉) 与胃肠解痉药山莨菪碱联用, 可发生拮抗作用, 减弱多潘立酮的抗消化不良作用, 故两者不宜联用。 (2) 药物生化性拮抗9 8张。如抗菌药磷霉素钙、头孢克洛干糖浆等与微生态制剂培菲康或整肠生等合用, 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或便秘, 因后者对抗菌药敏感, 合用时会被抑制或灭活, 影响疗效。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维生素C与具有氧化性的维生素B同时服用, 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使得维生素B破坏失效, 因此不宜配伍。又如维生素C与多种抗菌药混合静脉注射, 酸性环境下使抗菌药的结构受到破坏, 药效下降, 故应避免同瓶静脉滴注。 (3) 减少吸收, 降低疗效85张。如双八面体蒙脱石 (思密达) 与其他药物配伍。思密达可以覆盖于胃肠道黏膜表面, 是一种强的吸附剂, 对消化道内的一些病毒、细菌及其毒素产生较强的选择性吸附作用, 因此不宜与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维生素等同用。

3.2.2 药物用法不合理

(1) 服药剂量不准确共93张。包括给药剂量偏大或不足。如1岁患儿上呼吸道感染使用克拉霉素片 (商品名:锋锐) 每次0.125g, bid, 剂量明显偏大。克拉霉素的儿童推荐剂量为每次7.5mg/kg, bid, 如果给药量过大, 血浆药物浓度过高, 会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头晕、变态反应等不良反应。7岁小儿服用罗红霉素每次50mg, bid。儿童推荐剂量为每次2.5~5.0mg/kg, bid。该处方给药剂量偏小2 (2) 用药时间不合理, 共6 8张, 如将血浆清除半衰期较长的阿奇霉素 (半衰期约为41h) 随意将给药次数每天1次增加为每天2次。3岁儿童服用头孢克洛颗粒每次0.125g, qd, 使患儿体内全天的药量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 这样既不利于控制感染, 也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 服药方法不合理。共40张。如将含服的华素片仅注明口服。肠溶片、缓控释制剂 (泰诺林缓释片) 或需整片吞服的药物掰成半片服用, 不仅破坏了剂型的特殊结构和释放系统, 降低药效, 也会增加不良反应。 (4) 选用溶媒不当3张。如“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青霉素”。青霉素在近中性 (pH值为6.0~7.5) 溶液中较为稳定, 在低或高pH值环境下β-内酰胺环性质不稳定, 可迅速裂解, 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pH值=3.5~5.5, 呈酸性环境, 加速了青霉素的分解。疗效降低, 故应选用氯化钠注射液较好。

3.2.3 药物选择不合理

(1) 阿莫西彬克拉维酸钾片0.375g用于1岁儿童, 不仅服药不方便, 用药剂量也不好掌握。又如6岁儿童发热选用美林滴剂, 一般情况下美林滴剂用于3岁以下儿童, 3岁以上可选用美林糖浆。 (2) 13岁儿童服用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处方1张。喹诺酮类抗菌药作用于幼小动物具有明显的致关节变形、关节损害、软骨磨损及肌腱损害等不良反应, 对未成年人的肢体关节的软骨造成侵蚀, 有潜在致畸和抑制骨骼生长的不良反应, 肝、肾毒性强。且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不良反应, 因此不宜用于骨骼未发育完全的18岁以下儿童。 (3) 2岁儿童发热惊厥选用地西泮剂肌内注射处方1张。地西泮有镇静催眠、抗癫痫、抗惊厥等作用, 片剂口服吸收快, 针剂肌内注射吸收慢而不规则, 亦不完全, 0.5~1.5h血药浓度达峰值, 而在儿童惊厥时急需发挥疗效, 这种用法是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

3.3.1 抗菌药物使用率高

处方调查结果显示:门诊儿科处方抗菌药物使用高达73.4, 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下, 明显高于国际标准, 儿科患儿大部分为病毒所致, 抗菌药物大量使用对患儿病情控制无益, 应制订相应的又切合实际抗菌药物在儿科使用的规范及指导原则, 来降低儿科过高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3.3.2 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率高

儿科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 大多数由病毒感染所致, 少数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处方调查显示, 有超过50的抗感染处方为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联合应用, 反映了预防性用药过于泛滥的趋势。应明确各种抗菌药物和抗病毒的药物应用指征和用药目的。

4 结语

我院儿科处方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的信息系统中调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儿科处方用药情况, 并随机抽取其中的2000张儿科门诊处方, 将这些处方进行归类、整理、分析。

1.2 方法

首先, 对2000张儿科门诊处方的治疗对象按照性别和生理期状况进行统计, 性别即男生、女生;生理期主要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然后针对不同时期的儿童心理生理状况, 对儿科门诊处方进行审核, 统计每个时期的不合理用药状况。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在2000张儿科处方中, 男生处方有982张, 女生处方有1018张。其中, 新生儿 (生后28d) 的处方有354张, 婴儿期 (<1岁) 处方有422张, 幼儿期 (1~3岁) 处方有757张, 学龄前期 (4~6岁) 处方有335张, 学龄期 (7~14岁) 处方有132张 (见表1) 。

2.2 审核结果分析

合理用药的处方有1902张, 占95.10%, 不合理用药的处方有98张, 占4.90% (见表2) 。

3 讨论

3.1 处方用药和临床诊断不相符

处方和临床诊断不相符的状况时有发生, 比如临床诊断患儿的上呼吸道感染, 有的处方上的药物却是调理脾胃的清热平肝。这种状况需要医师和药师合作沟通, 认真负责, 才能杜绝。

3.2 药物选择和联用不当

在审核处方时, 药剂师一定要重点审核处方中的药物联用问题。不同时期的患儿由于骨骼、各项器官等的不同, 对药物的敏感性、适应性也有所不同, 尤其是抗生素和菌类的药物[2], 在注射时, 首先要进行皮试, 保证用药的合理。

3.3 剂量使用不当

对儿科药物剂量的计算和确定, 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健康和之后的发展。在处方审核中, 药师计算剂量的方法主要有4种, 但常用的有2种:按年龄来计算和按体质量来计算[3]。

3.4 给药途径不当

儿科门诊中, 通常有4种给药途径:第1种是口服, 主要用于病情较轻的患儿, 这样能够慢慢缓解患儿的不适状况, 同时也可用于液体药物。但是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肠道系统还未发育成熟, 故而不适宜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第2种是针剂注射, 一般应用于病情较重较急的患儿, 这样能够快速控制病毒的进一步蔓延, 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加重;第3种是皮肤黏膜, 适合治疗患儿的一些皮肤性疾病的外敷治疗;第4种是吸入或者雾化方式, 主要针对患有鼻炎、哮喘等症状的儿童而言[4]。药师在审核处方时, 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状况, 保证合理用药。

3.5 剂型不当

根据不同的给药途径, 儿科药物也有相应的剂型。通常口服剂型的药物主要有片剂、糖浆剂、颗粒剂、口服液等, 这种剂型较为常用, 而且患儿也容易接受;注射剂型通常与成人相同;皮肤黏膜剂型通常包括各种软膏类、贴剂类药物;吸入或者雾化剂型一般有气雾剂、干粉类药物组成。在处方审核中, 药剂师要考虑患儿接受药物的能力, 选择合适的剂型。

3.6 新药使用不当

近年来, 儿科新药不断更新换代, 这说明了医药研究发展的迅速。然而, 中国新药的实验的对象通常是小动物, 且周期和观察期较短, 故而新药的很多负面影响未被及时发现。对于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弱的患儿来说, 新药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所以医师要慎用新药, 药师要加大对新药的审核力度, 确保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要求医师和药师通力合作。医师在开处方时, 一定要用儿科专用处方签 (提示药师要警惕, 有针对性的审核和用药交代) , 要依据患儿的年龄及其实际病情, 选择合适的药物、合适的剂型、合适的给药途径, 同时要计算好剂量, 慎用新药。药师审核处方要依据《处方管理办法》认真审核,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科门诊的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调查我院儿科处方情况,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2000例儿科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2000张儿科处方中, 男生处方有982张, 女生处方有1018张。其中, 新生儿 (生后28d) 的处方有354张, 婴儿期 (<1岁) 处方有422张, 幼儿期 (1~3岁) 处方有757张, 学龄前期 (4~6岁) 处方有335张, 学龄期 (7~14岁) 处方有132张。合理用药的处方有1902张, 占95.10%, 不合理用药的处方有98张, 占4.90%。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处方审核较为严格完善, 但是对部分不合理处方要加强审核,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从而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医院, 儿科,处方, 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张梅, 藏全.门诊处方审核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9) :86.

[2]李帼姬, 李海英, 陈画虹.儿科门诊处方审核情况的分析[J].今日药学, 2012, 22 (8) :498-500.

[3]姚冰, 潘洁, 王远光, 等.儿科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 (1) :41-44.

儿科处方用药 篇7

1.1 处方1

(1)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 L, 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20mg, 维生素B6注射液50mg ivgtt qd。 (2) 分析: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与维生素B6注射液不宜配伍。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的PH值为8~10时稳定, 遇酸性物质则会产生沉淀, 维生素B6为水溶性盐酸吡多辛, 其p H值为2.5~4.0, 两药混合后可能会因酸碱反应产生沉淀。

1.2 处方2

(1)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 L,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1.0g,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 ivgtt qd。 (2) 分析:头孢呋辛钠与地塞米松不宜配伍。地塞米松含2个烯键, 具有还原性;头孢呋辛钠含有羧基胺, 具有氧化性。两者配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故属于配伍禁忌。

1.3 处方3

(1) 0.9%氯化钠注射液20m L,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 雾化吸入qd。 (2) 分析:地塞米松磷酸钠的p H值是7.0~8.5, 盐酸氨溴索不能与p H值>6.3的其他溶液混合, 因为p H值的增加会产生氧溴索游离碱沉淀, 故两者不宜配伍。

2 溶媒选择错误

2.1 处方1

(1) 5%葡萄糖注射液100m L,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2.0g ivgtt qd。 (2) 分析:注射用氨苄西林钠的说明书强调其稳定性可因葡萄糖、果糖和乳酸的存在而降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在葡萄糖注射液中不仅被葡萄糖催化水解, 还能产生聚合物, 增加过敏反应。因此此类药物宜选用0.9%氯化钠等中性注射液做溶媒。

每种输液都有规定的p H值范围, 对所加入的药物的稳定性都有一定影响。常用的溶媒有5%或10%葡萄糖注射液,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 其p H值依次为3.2~5.5, 3.5~5.5, 4.5~7.0。例如:葡萄糖注射液在生产中为提高澄明度合格率热压来菌时的稳定性都加入了一定的盐酸, 葡萄糖注射液的p H3.2~5.5。青霉素水溶液稳定的p H值为6.0~6.5, 用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青霉素可加速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开环水解而使效价降低。青霉素类及其酶抑制中除苯唑西林等噁唑霉素有耐酸性质, 在葡萄糖液中稳定外, 其余药物不耐酸, 在葡萄糖注射液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头孢类的β-内酰胺环较青霉素类稳定, 可与葡萄糖配伍, 但实验也证明头孢类与0.9%的氯化钠5%GS>10%GS。

2.2 处方2

(1)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 L, 乳糖酸红霉素针0.25 givtgg qd。 (2) 分析:红霉素孔糖酸盐, 可溶于水, 在0.9%氯化钠溶液中相当稳定, 但在0.9%氯化钠中溶解不良, 如果用0.9%氯化钠直接溶解药物, 则可生杨胶状物而不溶。如要将粉针溶于注射用水中, 再加入至氯化钠液中, 则可顺利溶解。乳糖酸红霉素粉针瓶中, 充分溶解, 然后再加入氯化钠注射液或其他电解质溶液中稀释, 缓慢静脉滴注, 注意红霉素的浓度在1%~5%以内。溶解后也可加入含葡萄糖的溶液中, 但葡萄糖偏酸性, 必须每100m L溶液中加入40%碳酸钠1m L。

同样阿奇霉素的配制要求为:将本药用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后, 配制成100mg/m L的溶液, 再加入250m L或500m L0.9%氯化纳注射液中, 最终配制成1.0~2.0mg/m L静脉滴注液。

3 录入错误

3.1 处方1

(1) 10%葡萄糖注射液250m L, 利巴韦林注射液0.2mg ivgtt qd。 (2) 分析:利巴韦林注射液规格为100mg/支, 而所录入的用量与药品规格相差很大, 与医生沟通后知是0.2g。

3.2 处方2

(1) 头孢克肟颗粒50mg×6袋。口服0.5/次bid。 (2) 分析:头孢克肟颗粒的规格为50mg, 而所录入的与药品规格相差10倍, 与医生沟通后知是0.05g。

3.3 处方3

(1) 盐酸左旋咪唑片25mg×10片。口服3mg/次qd。 (2) 分析:盐酸左旋咪唑片的规格为25mg/片, 小儿剂量为2~3mg/kg·次。与医生沟通后知是3片/次。

4 超大剂量用药

4.1 处方1

(1) 对乙酰氨基酚异丙嗪注射液1m L im st。 (2) 分析:患者年龄2岁, 体重10kg, 儿童按体重对乙酰氨基酚每次5mg/kg, 与医生沟通后改为0.5m L。

4.2 处方2

(1) 葡萄糖氯化钠钾注射液250m L;氯化钾注射液5m L Ivgtt qd。 (2) 分析:此配伍钾过量, 葡萄糖氯化钠钾250m L中含有氯化钾0.375g, 而钾的浓度不能超过3.4g/L, 故在250m L中氯化钾的量不宜超过0.475g (4.75m L10%氯化钾) , 与医生沟通后改为2m L。

5 结语

我院门诊儿科处方用药的现状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收集我院儿科2009年3月~2010年3月门诊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患儿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患儿符合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7年10月颁布的《呼吸道疾病防治指南》中的标准诊断。病例排除标准:(1)危重病患儿;(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疾患儿;(3)凡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定疗效及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共统计了1000个使用样本,其中男600例,女400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5.5岁。

1.2 调查方法

对医护人员与患儿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和走访座谈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各医院有关人员详细填写调查表,并按时将其反馈给调查者,对于反馈回来问卷中回答不是非常清楚的问题,通过电话采访或亲自走访加以落实。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医院是否在临床上主要使用哪些药物,用于治疗哪些疾病,疗效如何;(2)临床上常用的药剂型是哪些,你对药物剂型有什么建议;(3)药物主要治疗的疾病与效果是什么。数据用SPSS15.0程序进行统计学处理,若是正态分布,用方差分析,组间、组内比较;若是非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2.1 所用药物种类调查

本院接受调查的30名主治医生中所使用药物的主要种类见表1。其中抗生素与处方用药注射剂使用比率大;抗生素使用起点较高,如“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第三代头孢“头孢克肟”等药使用较多,且用法用量不当;同时一张处方超过5种药的现象较普遍,特别是多种中成药联用现象严重,中成药未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使用。如:蓝芩口服液+清开灵颗粒+羚羊角滴丸,蓝芩口服液+鼻咽通窍颗粒+小儿肺咳颗粒等;抗病毒药联用主要为利巴韦林+炎琥宁;抗菌药物合用抗病毒药物现象较多,抗菌药物+炎琥宁或抗菌药物+利巴韦林;激素(地塞米松注射液)使用频率较多。

2.2 治疗疾病种类及其效果调查

我院儿科门诊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主要种类及其效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在医院中,抗生素主要被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占50.2%;其次是下呼吸道感染和哮喘,分别占20.5%和10.0%。在治疗效果方面,抗生素对医院临床上所治疗的各类疾病均表现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的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

3 讨论

小儿呼吸道疾病是当前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其本质是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随着病原菌构成谱的变化及致病菌耐药性的变迁,呼吸道疾病的诊疗难度日益增加,其治疗策略需适时进行相应调整。有不少患者因为长期使用激素而变成激素依赖,使治疗更为困难。同时由于一些患儿器官功能衰退及感觉迟钝,且一般症状程度较中青年人重,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3]。

众所周知,盲目使用药物不仅干扰体内正常菌群分布,使耐药菌增加;同时可能对儿童产生极大危害,常见的危害有肝损害、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害等[4];使二重感染机会增加,治疗更加困难,增加了患儿及家长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在抗菌药物的选择上,我们认为药物的选用要根据患儿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选择,儿童的肝、肾功能不全,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及毒性较大的药物[5]。同时中药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武器,本组资料显示,其对医院临床上所治疗的各类疾病均表现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的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

总之,当前我院临床儿科医师在治疗急性呼吸道疾病患儿时,建议多采用联合用药,更新对呼吸道疾病的诊治观念,提高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门诊儿科处方用药的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9年3月~2010年3月门诊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患儿使用药物情况。结果 当前新药应用越来越少,同时使用的药物基本为成熟的药物,联合用药多,抗生素使用比率大,抗生素使用起点较高,不过药物对儿科临床上所治疗的各类疾病均表现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当前我院临床儿科医师在治疗患儿时,建议多采用药物联用,更新对疾病的诊治观念,提高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关键词:药物,临床应用,儿科,呼吸道疾病

参考文献

[1]周霞,万军,吴纯洁.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现状及问题[J].中国药房,2006,17(1):72.

[2]刘韶,雷鹏,李新中,等.黄连解毒汤饮片汤剂和颗粒汤剂的指纹图谱比较[J].中国药师,2005,8(2):117.

[3]宁红.2006年上半年我院临床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6(6):357.

[4]章隆辉.下呼吸道医院感染145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6,27(6):474.

儿科处方用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4年7—9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门急诊儿科处方中, 随机抽取5 d的门诊儿科处方, 共700张, 分析基本用药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2研究方法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2]《处方管理办法》[3]及《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 对处方基本用药、抗生素使用、给药途径等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情况700 张处方中, 使用抗生素 (含口服) 562 张, 使用率为80.3%。

2.2 给药途径分析700 张处方中, 静脉滴注所占比例较高, 肌内注射及滴鼻比例偏低, 其中口服432张 (61.7%) , 口服+静脉滴注203 张 (29.0%) , 口服+肌内注射24 张 (3.4%) , 口服+滴鼻32 张 (4.6%) , 其他9 张 (1.3%) 。

2.3 不合理用药分布共有不合理处方41 张, 占5.9%, 其中书写不规范所占比例最大, 为68.3%, 其次为药物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 均占7.3%。见表1。

3 讨论

经本调查结果发现, 我院门急诊儿科处方药中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 需加强处方质量管理和干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抗生素使用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结果显示, 抗生素使用率为80.3%, 表明我院门急诊儿科处方中使用抗生素较为普遍。根据“儿童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不超过50%”的规定, 本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门急诊儿科处方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例如:1例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 其处方信息显示: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和头孢硫脒0.5 g, 均治疗1 d;适量外涂炉甘石洗剂, 适量给予金喉健喷剂, 采取喷喉的方式, 该患儿经诊断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病, 经血常规检查显示无细菌感染指征, 应选用抗病毒类药物, 而使用第一代头孢硫脒不合理。因此, 在抗生素使用上应合理选择用药[3]。

3.2给药途径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 700张处方给药途径主要以口服为主, 占61.7%, 其中口服+静脉滴注占29.0%, 口服+肌内注射占3.4%, 口服+滴鼻占4.6%。从不合理处方中分析, 药物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占7.3%, 表明我院门急诊儿科处方中采用静脉滴注给药途径较多, 为保证用药安全, 应合理改变给药途径。在我院门急诊儿科处方中, 大多数就诊患儿以发热为主, 发热原因主要是由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感染及手足口病等引起, 需进行降温治疗。在退热治疗方面, 除口服药物外, 注射药品主要有赖氨匹林、精氨酸阿司匹林等阿司匹林复盐类药物。陈树新和陈翠环[4]报道, 对高热患儿采取静脉滴注和肌内注射赖氨匹林进行降温治疗, 两种给药途径的疗效相当。因此, 在临床用药中, 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适当减少静脉滴注, 以保证用药安全。

3.3 不合理用药不合理处方分析显示, 700 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41 张, 占5.9%, 其中处方书写不规范占68.3%, 其次为药物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 均占7.3%;适应证不适宜、重复给药、有配伍禁忌均占4.9%, 用药选择不合理占2.4%。为保证用药安全, 应针对我院的实际用药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包括: (1) 处方书写规范:在不合理处方中所占比例较大, 主要表现为临床诊断不明确、患儿体重不明确、临床诊断结果用英文缩写代替等, 若处方中不注明患儿体重、缺少临床诊断结果, 将无法对用药处方的合理性进行审核。 (2) 用法用量不适宜, 主要体现在抗生素使用剂量偏大, 例如:经诊断为支气管炎的3 岁患儿, 体重21 kg, 静脉滴注头孢替唑3 g, 1 次/d[5]。由于头孢替唑说明书标示儿童剂量为20~60 mg, 1~2 次/d, 提示该患儿为超大剂量用药。 (3) 药物选择不适宜, 该类处方占不合理处方的2.4%, 例如:1 例8 个月患儿经检查确诊为腮腺炎, 临床处方用药选择复方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腮腺炎主要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或其他病毒引起, 传染性强, 临床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而抗菌药物对本病治疗不起作用, 无常规使用指征。 (4) 适应证不适宜, 如诊断为消化不良, 处方用药选择头孢地尼分散片。 (5) 重复给药, 如重复使用精氨酸阿司匹林、赖氨匹林散、氨酚美沙糖精, 重复应用抗生素, 不仅造成药物滥用, 也极易导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6) 配伍禁忌, 该类处方占不合理处方的4.9%, 如抗菌药物和活菌苗合用, 可降低其抗菌作用[6]。若确定需配伍, 可先口服活菌抑制剂, 治疗3~4 h后服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 药物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抗生素的应用, 使用不当将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本次调查发现, 我院门急诊儿科处方中存在抗菌药物滥用、用法用量不适宜、给药途径不合理、处方书写不规范、适应证不适宜、重复给药、有配伍禁忌等现象。为保证用药安全, 应加强处方质量管理干预, 特别是抗生素使用、给药途径及处方书写等方面, 在给药途径方面, 应遵从用药安全为根本原则, 能口服给药则不应肌内注射给药, 能肌内注射给药则不应静脉滴注给药。在处方用药中, 药师要充分发挥作用, 做好本职工作, 并积极与临床医师沟通, 共同把好质量关, 定期对处方进行审核, 并将结果及时反馈, 从而提高处方用药质量。

摘要:目的 对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2014年门急诊儿科处方用药进行评价。方法 随机抽取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2014年7—9月门急诊儿科处方700张, 分析基本用药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700张处方中, 抗生素使用率为80.3%;给药途径主要以口服为主, 占61.7%, 其中口服+静脉滴注占29.0%, 口服+肌内注射占3.4%, 口服+滴鼻占4.6%;700张处方中, 不合理处方41张 (5.9%) , 其中书写不规范28张 (68.3%) , 药物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3张 (7.3%) , 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3张 (7.3%) 。结论 门急诊儿科处方用药基本合理, 但抗菌药物存在滥用现象, 需加强用药质量管理干预, 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使用, 改进给药方案, 从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门急诊儿科处方,用药评分,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肖志刚.太康县人民医院2011年儿科门急诊不合理处方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 (8) :34-36.

[2]林郁, 黄富宏, 李明珍, 等.某院儿科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 2009, 18 (8) :44-44.

[3]肖昌琼, 林杰.我院2010年儿科门急诊处方调查与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 (1) :36-38.

[4]陈树新, 陈翠环.门急诊儿科1297例患儿输液用药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4, 4 (11) :1175-1176.

[5]陈健苗, 周慧萍, 吴明东, 等.我院儿科门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海峡药学, 2009, 21 (9) :140-141.

上一篇: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下一篇:做好医院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