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处方

2024-06-01

中药临床处方(精选7篇)

中药临床处方 篇1

中药饮片处方是我国中药临床治病的理念, 是我国用药的精华[1]。中药饮片的处方结合中医药理论, 药师根据处方的具体要求, 综合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 在“四查十对”的基础上[2], 掌握准确的用药量, 进而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和药物的良好药效。本文就我院的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 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对我院2013年1月~11月的门诊药药饮片处方进行信息回顾, 对中药饮片的临床用药情况、科室处方的分布、单张处方出现的用药味数、用药频率、处方总剂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根据我国中药管理结构发布的相关规范[3], 按照处方书写规范性、患者性别、年龄、味数、疾病诊断、药物使用频率等, 采用Excel对处方用药进行用药情况的具体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数据收集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统计的结果显示, 我院一共有421种中药处方, 其中当归、白芍、白术、太子参、金银花和甘草的出现频率最高。

2.1 我院科室处方用药情况:

我院一共421种中药处方, 其中中医科室处方数140个, 占据总处方数的33.25%;妇科有120个处方, 占总处方数的28.5%;营养科有45个, 占据总处方数的10.69%;肿瘤科有35个处方, 占总处方数的8.31%;小儿科有32个处方, 占总处方数的7.62%;内科有26个处方数, 站总处方数的6.18%;急诊科室有9个处方, 占中处方数的2.14%;感染科和其他科室处方数有14个, 占总处方数的3.31%。见表1。

2.2 中药处方味数:

处方用药味数总共421个, 中药位数15~20味的处方有142个, 占总处方的33.73%;中药味数11~14味的处方有115个, 占总处方的27.32%;中药味数6~10味的处方有78个, 占总处方的18.53%;味数2~5味的有57个, 占总处方数的13.54%;其他处方味数有29个, 占总处方数的6.88%。见表2。

2.3 中药饮片处方分布:

中药房中中药处方涉及的疾病多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妇科、肿瘤等疾病;涉及的中药饮片处方药多是补血、化湿、消化、理气、补虚和解表用的。

3 结语

综上可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医疗也在逐步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学。临床上各个科室已经开始广泛认同中药饮片, 并且其处方用药合理性已经逐步得到相应的规范。由于临床患者的表现形式和疾病类型不同, 在开具处方药时味数的增加, 造成了中药资源的很大的浪费。为了加强中药饮片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应该严格规范处方。

4 讨论

我国天然植物药的代表是中药, 在我国医药行业中有很好的成长性。中药饮片是根据我国中药药材的相关理论[4], 通过加工炮制, 用于临床的中药。很多资料表明, 中药饮片和中药材在中药学上并无明显界限。很多时候中药饮片包括了加工后的中药饮片。

统计结果表明, 当归、白芍、白术、太子参、金银花、党参和甘草在我国中药药材的使用中排名比较靠前, 也就是说应用比较频繁。科室中中药饮片处方量比例比较大的科室有中医科室、营养科。另外, 补虚药应用的频率比较高, 进而说明补虚药在治疗中的重要位置。补虚药通过不断的变化形成了明显的特征, 经过了比较久远的变化历史。《伤寒论》中表明补虚处方占据了书中记载的112处方的一半以上[5,6,7], 进而也说明了补虚药的重要性。

统计结果还表明我院处方味数6~20种的占据了总处方数的80%, 符合我国中医处方药物的用药习惯。目前我院中药饮片药物剂量比较大, 但是符合相关规范的却比较少。因此在整个处方用药过程中应该关注剂量的变化。除此之外, 统计结果显示, 中药饮片处方能够在各个类型的疾病上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正腾, 赵小花, 李文彪.南宁市中医院门诊中药处方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3 (2) :43-44.

[2]王乐义, 王次霞.1200张中药饮片处方调查与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2 (24) :30-31.

[3]冯瑞敏.中药饮片处方用药的临床探讨[J].光明中医, 2012, 27 (12) :2572-2573.

[4]朱金英.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药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1, 14 (6) :535-536.

[5]唐仕欢, 杨洪军, 黄璐琦, 等.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 (内科) [J].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 (19) :2257-2263.

[6]肖随安.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的作用分析与改进策略[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2) :124-126.

[7]钟燕珠, 雷旭.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配给付规范化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 (18) :99-101.

超药典中药处方剂量分析 篇2

1 临床资料

从医院2008年4月至2008年9月的中药处方中随机每月抽取一定的处方,总共3901张,重点对其剂量进行统计分析。将每张处方的要素包括姓名、年龄、诊断、性别、剂数、用药量及药典规定剂量输入计算机,处方中药物名可在医院药房管理系统中导出,数据输入完整后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程序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分布

3901张处方中,男性1889例,占48.42%;女性2012例,占51.58%,男女比值0.9389。

2.2 年龄分布

按未成年人(0~14岁)、一般成年人(15~60岁)与老年人(60岁以上)进行列表。在以上年龄分段中,主要是区别了未成年人(包括婴幼儿和少儿)、一般成年人和老年人,以一般成年人为主(81.26%)。本文重点调查一般成年人(81.26%)中药使用剂量,对于未成年人用量,采用Yotmg公式折算后再进行统计分析,即儿童量=成人剂量×成人量/(年龄+12)反推成人量后和药典量进行比较。老年人用量按成人标准计算。

2.3 最常见的药物用药量的统计分析

2.3.1 超量药物种类调查

在全部3 9 0 1张处方中,调查了最常用的15种中药的剂量,并与药典规定量进行对比常用超量药物见表1。

在最常用的15种中药用药剂量中,所有药物的用量都有超剂量现象,最高的达到98.89%,最低的为0.54%,最易被超量使用的依次大概为解表药(防风、柴胡)、理气药(陈皮)、化痰药(法半夏)、活血化瘀药(醋延胡索、川芎、丹参),超量使用较少的是补虚药(山药、党参、白芍、黄芪、当归)。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解表药、理气类药气味厚重,容易煎出,因此药典规定的上限比较小,很容易超量。而补虚类药品具有较高的使用上限,不易被超量。另外,细辛、附子、川乌、草乌、砒霜、巴豆等有毒药品很少被超量使用,主要是以往药典对此类中药有严格的剂量限制,临床医师对此比较戒备,因此在本次调查中也很少有超量现象。在15味常用中药中,超量处方百分比(超量次数/出现次数)(%)前5位分别是醋延胡索、柴胡、防风、陈皮、法半夏,而其使用频率并非处在前列,说明使用频率和超量几率无正相关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偏离药典上限前5种中药分别是醋延胡索、当归、山药、白芍、丹参,均为药典上限的1.5倍以上;甘草、柴胡、川芎、法半夏等偏离药典上限不多,平均用量在10g左右。现代中医师在临床过程中,根据用药后患者的疗效不断调整药物剂量,最后这些剂量相对固定下来,可能有些偏离药典较远;而甘草等药,因为古代以3钱为限,即合现代9g左右,药典沿用了古代标准,规定其上限为9g,但由于计量单位的变革,“克”成为主要中药计量单位,加上中医用药趋整的习惯,使得10g逐渐取代了9g(即3钱)。

2.3.2 常见中药超量部分的分布情况见表3

从表3及图1可以看出,黄芪、甘草、柴胡、陈皮、防风等超剂量部分不成正态分布,并未出现在某个数值(临床最常用值)附近有最大值而向两边递减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同一种中药,不同剂量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如白芍用6~30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效,用量30~45g,利尿而不伤阴[2];又如白术,5~15g可以健脾止泻,而60~80g却可以益气通便,出现双向调节的作用[3],在图1中也可以看到白术超量部分在15~50g以上均有分布,剂量跨度很大,参看处方前记中患者诊断,证实了白术在不同剂量发挥不同治疗作用的事实。从图1可以看出,有上述现象的中药还有黄芪、党参、川芎山药、防风等,也就是有相当数量的中药可以在一个更宽广的剂量范围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完全拘泥药典的限制。(2)在很大程度上中医基本是用药趋整,最常用的剂量分别是10、15、12、20、30g等,很少用到11、14、17、19g等剂量,表明中药在用量上远不如西药严格,用药者不可避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图1上出现不连续分布的情况。

3 讨论

中药用量贵在适中,过多过少都不可取,少则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多则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处方用药剂量得当与否,对疾病的转归和预防都有直接影响。我院为深圳一区级综合性二甲医院,所调查的处方在本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共调查3901张处方,有3846张处方超量,占98.59%,共调查了344味常用中药,有304味中药有至少一次超量,超量味数为88.37%。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讨论:(1)不可把凡是超过药典上限的情形都定义为超量,要视具体情况而言,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只能作为临床参考标准,必要的超量不能作为违反医疗操作规程的衡量标准。如药味少者可适当加大剂量,病情重者可以加大剂量,患者禀赋强者可以适当用大剂量等等。(2)中药剂型影响用量,膏、丹丸散和中药饮片用量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入丸、散用量宜小,外洗用量宜大,入汤剂用量在前二者之间。在本次调查中,为保持数据准确性,全部采用汤剂处方。(3)药典作为国家药品的法定标准,在中药剂量的规定方面应该制定更加合理的范围。因为当前药材的来源多为人工栽种,其有效成分的可能已经下降,再者今人和古人的体质不同,患者禀赋及所处的地理环境都会影响到药物治疗的效果,建议药典再版时考虑以下情况:(1)对临床用量明显超出药典上限的中药,经临床资料和实验证实对人体并无明显毒性的可以重新界定其限度。这样符合中医药的临床实际,解决可能存在的药典上限过小的问题[4],避免临床普遍存在的超药典用药的尴尬局面。(2)规定不同剂量范围的治疗作用。比如,郁金疏肝解郁3~10g,行气利胆用10~15g,排石用30~60g等等[2]。(3)提供中药药理、毒理学方面的资料,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例,让医生和患者了解大致的治疗范围和中毒剂量,避免使用超大量而导致中毒。

注:①②③④⑤表示超量频率前5位的中药排列次序。

摘要:目的 调查临床中药用药量与药典规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龙岗区人民医院2008年中药处方中随机抽取3901张汤剂处方,采用列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5种常用中药的临床实际用药量与药典规定量进行比较。结果 15种中药都有超剂量现象,最高的达到98.89%,最低的为0.54%;最容易超量前5位分别是醋延胡索、柴胡、防风、陈皮、法半夏;偏离药典上限前5种中药分别是醋延胡索、当归、山药、白芍、丹参;超量部分为不连续非正态分布。结论 所调查的中医处方普遍存在超药典剂量现象,有待改进。

关键词:中药处方,超剂量,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

[2]李邦明,李勇.15种中药剂量与疗效关系简述[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87~88.

[3]田中容.浅谈临床中药剂量的种种差异[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48:64~65.

我院抗肿瘤中药处方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处方, 筛选出诊断为肿瘤的处方, 剔除重复患者的处方, 共1 257张。

1.2 方法

将每张处方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类别、剂数、中药名称、剂量、用药金额等输入Excel程序, 进行计数、排序以及做直方图进行分析[1,2]。使用BK算法对不同类型肿瘤的“基本方”进行挖掘并分析[3]。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1 257张处方中, 男性患者552人, 占43.91%;女性患者705人, 占56.09%。患者的年龄在20~85岁范围内。其中40岁以上的人群, 患肿瘤的人数迅速上升, 50~70岁范围为肿瘤高发期 (占64%) 。

2.2 肿瘤类别分布

从处方量分析肿瘤发生于人体系统, 其中占比较大的有肺癌 (19.25%) 、乳腺癌 (19.02%) 、肠癌 (18.94%) 、胃癌 (10.11%) 、甲状腺癌 (7.08%) 患者, 占比较小的有舌癌 (0.64%) 、脑膜癌 (0.56%) 和喉癌 (0.64%) 。

2.3 处方金额分布

1 257张处方中, 每帖处方日均药费最大金额为62.01元;最小金额为4.11元, 平均金额为14.31元。其中, 金额在10.00~14.99元的处方57.6%。表明中医药治疗总体费用远低于化放疗。

2.4 药味分析

1 257张处方中共出现中药281味, 出现次数较高的有茯苓、白术、黄芪、鸡内金, 出现频率均超过50%。用药频率高于20%的有23味药。从用药频率分析, 我院肿瘤患者常用治法为益气健脾、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以毒攻毒, 上述诸法常配伍使用, 以辩证为主, 注意扶正与祛邪的良好结合[4] (见表1) 。

2.5 基于BK算法的处方用药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 肺癌、乳腺癌、肠癌、胃癌、甲状腺癌发病率较高, 分别采用BK算法[5,6]对上述肿瘤处方的“基本方”进行挖掘分析。BK算法即通过定义代表药物使用频度的网络支持度, 以不同的支持度对方剂配伍网络进行“基本方”的发现, 并对筛选的“基本方”的可信度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为置信度CBWN (confidence based on whole network) 。CBWN数值在0~1, 值越大则“基本方”的可信度越高。设整个数据集中有处方X1, X2, ...Xn个, 涉及药物共m个。

其中, number是计数函数, 为交集运算, 则分子项中表示的是“基本方”BF与处方Xi的共有药物数占“基本方”BF药物总数的比例。

2.5.1 算法实现

BK算法实现采用的是基于MATLAB的复杂网络分析工具箱;网络信息统计及分析采用的是MATLAB编程[7]。

2.5.2 基本信息统计

(1) 肺癌:242张处方, 每张处方平均用药味数 (15±3) , 最小7味, 最大24味;共涉及药物244味。 (2) 乳腺癌:239张处方, 每张处方平均用药味数 (15±3) , 最小8味, 最大25味;共涉及药物252味。 (3) 肠癌:238张处方, 每张处方平均用药味数 (15±3) , 最小4味, 最大25味;共涉及药物258味。 (4) 胃癌:127张处方, 每张处方平均用药味数 (16±3) , 最小3味, 最大32味;共涉及药物203味。 (5) 甲状腺癌:89张处方, 每张处方平均用药味数 (14±3) , 最小8味, 最大23味;共涉及药物197味。

2.5.3“基本方”的发现及参数优化

在“基本方”的发现中有2个关键的参数需要确定, 就是代表药物使用频度的网络支持度 (support, support=边权重/参与建网的处方数) 与“基本方”的含药数。根据上述肿瘤处方的平均含药数及网络的支持度, 本文取a=0.8, 并在支持度0.02~0.35下与最小含药数8~12下进行网格化搜索, 以CBWN为优化指标, 结果各子网络的优化参数及其基本方的平均CBWN值见表2。

按照上述优化得到的参数, 对各子网络经过BK算法分析, 分别发现上述肿瘤的“基本方”, 根据“基本方”置信度水平CBWN的不同, 分别取CBWN最大值的基本方。见表3。

2.5.4 基本方的分析

(1) 肺癌的发病主要是正气先虚, 邪毒乘虚而入, 气机不畅, 由气滞而致血瘀, 阻塞络脉, 壅结为痰, 痰湿与瘀毒交阻, 日久逐渐形成肺部肿瘤。组方原则以健脾益气法为主, 佐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法。基本方中白术、黄芪、茯苓健脾益气;石上柏、石见穿、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鸡内金、预知子理气和胃。 (2) 乳腺癌:正虚邪实是乳腺癌发病的总病机。组方原则以健脾益气法为主, 佐以疏肝理气、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法。基本方中白术、黄芪、茯苓健脾益气;预知子、鸡内金理气和胃;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清热解毒。 (3) 肠癌:肠癌病机主要是正气亏虚, 脾胃升降失和, 气机不畅, 毒邪侵入, 湿热瘀血痰浊, 闭阻于大肠, 久而成积。组方原则为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辩证结合清热解毒、化痰软坚等治法。基本方中白术、黄芪、茯苓健脾益气;预知子理气开郁;大血藤、藤梨根、野葡萄藤、天龙清热解毒。 (4) 胃癌:胃癌病机主要是气血痰湿阻滞, 邪毒瘀结, 凝结成块, 损气耗血。组方原则为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辩证结合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化痰祛湿等治法。基本方中白术、黄芪、茯苓健脾益气;预知子理气开郁;菝葜化痰祛湿;大血藤、藤梨根、野葡萄藤清热解毒。 (5) 甲状腺癌:甲状腺癌病机主要是气、痰、瘀三者蕴结于颈;初期以气滞为主, 中晚期以痰凝血瘀为主。组方原则为在益气养血、扶正祛邪的基础上辩证结合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治法。基本方中白术、黄芪、茯苓健脾益气;预知子、鸡内金理气和胃;石见穿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地黄清热凉血;首乌藤养血安神[8,9]。

3 讨论

“基本方”的分析研究是中医方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BK”算法对肺癌等五类肿瘤处方进行基本方的挖掘, 为总结中医治疗肿瘤、有效传承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及用药思路提供了有效途径及方法。

肿瘤疾病的过程是邪正相搏消长盛衰的动态过程, 机体的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而, 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平衡是必然遵循的指导性原则[10]。在肿瘤常用治法中, 益气健脾法目前是中医治疗肿瘤的基本法则, 具有缓解症状、减毒增效、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良好疗效[11]。清热解毒法是中医治疗肿瘤的最常用法则, 具有控制和消除肿瘤及其周围的炎症水肿, 能减轻症状并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肿瘤发展的作用, 但常与其他治法综合运用[12]。软坚散结法可促使肿瘤硬块软化、结块消散, 通常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根据肺癌等五类肿瘤基本方的分析, 均以茯苓、黄芪、白术的益气健脾法为基础, 结合患者症状及病情, 与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大血藤、藤梨根、野葡萄藤、石见穿的清热解毒法, 石见穿、蛇六谷、莪术等的软坚散结法等其他治法联合应用, 达到扶正祛邪之功效。

摘要:目的:探讨抗肿瘤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处方中属于抗肿瘤中药处方共1257张, 对其进行一般性描述, 并采用复杂网络结合BK (Bron-Kerbosch algorithm) 算法, 对肺癌等五类主要肿瘤疾病的基本方挖掘分析。结果:肿瘤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且侵袭人体多个系统, 其中以肺癌、乳腺癌、肠癌、胃癌、甲状腺癌发生率较高;抗肿瘤处方日平均金额为14.31元;通过BK算法分别得到了肺癌等五类肿瘤疾病的基本方。结论:为总结中医治疗肿瘤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以提高中医治疗肿瘤的效果。

关键词:抗肿瘤中药处方,BK算法,基本方

参考文献

[1]张清哲, 刘昄阳, 朱晶晶, 等.我院肿瘤类中药处方分析[J].中国药房, 2013;24 (43) :4124~4126

[2] 陈笑媚.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处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 (16) :408 ~409

[3] 杨铭, 田雨, 陈佳蕾, 等.BK算法在中医方剂“基本方”发现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 2012;37 (21) :3323~3328

[4] 徐振晔, 杨金坤, 王中奇, 等.中医治疗恶性肿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 C Bron, J Kerbosch.Algorithm457:finding all cliques of an undirected graph[J].Comm ACM, 1973;16 (9) :575

[6] F Cazals, C Karande.A note on the problem of reporting maximal cliques[J].Theoret Comput Sci, 2008 (407) :564

[7] 张润顺, 周雪忠, 姚乃礼, 等.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肝脾不调证的配伍特点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12 (6) :882

[8] 徐力, 陈信义.中医抗癌处方组成探析[J].江苏中医药, 2003;24 (12) :4~6

[9] 秦峥, 郑尚季.抗肿瘤中药单体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评价, 2014;31 (2) :89~91

[10]刘永军, 杨亚琴.中医扶正当贯穿恶性肿瘤治疗始终[J].中医临床研究, 2014;6 (11) :56~57

[11]黄爽明.健脾益气法在肿瘤中的应用探讨[J].四川中医, 2013;31 (7) :10 ~11

中药处方药物剂量的调查与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抽样

采取分层抽样法抽取我院各科室2012年1月~10月的处方,从内科、外科、儿科等各个科室中,按照每个科室医生总数的比例进行抽样[2]。其中内科89人,共计2546张。外科68人,共计1946张。儿科12人,共计342张。其他科室27人,共计768张。各个科室共计5610张处方,内科处方占45.4%,外科处方占34.7%,儿科处方占6.1%,其他科室处方占13.69%。

1.2 统计方法

对处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0种药物的常用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再与2005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进行比较[3]。统计超剂量用药的处方数。统计每张处方的中药味数。

2 结果

2.1 处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0种药物的超出药典规定剂量范围的处方频率

2012年我院处方中运用频率最高的50种药物,有64%的药物在处方中的用量超过药典规定范围,超量最多的是太子参为28.23%。

2.2 调查的5610张处方中,以16~20味居多,高达55.6%,10味以下的仅占3.1%。见表2。

3 讨论与建议

3.1 表1统计结果显示,我院中药饮片临床实际用量与药典规定用量严重不符,达到65%。

据张小平、陈晓红等的研究也表明现今普遍存在中药饮片超剂量使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现在医院所用的中药大多数都是人工养殖的,为了扩大产量,一些道地药材也移栽移种,使中药的质量大大下降,有效成分含量也随之减少,医生不得不为了应有的疗效而增大剂量。第二,中药饮片中长掺有很多杂质,如泥土、沙子或非要用部位。有些药品甚至出现产假现象。第三,中药的毒副作用较少,安全系数较高,超剂量使用不会马上产生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所以没有引起医生和患者足够的重视。患者有时在服用汤剂的同时也会服用中成药,一些药味的重复会超过规定范围。第四,一些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会产生耐受性,规定范围内的剂量可能不起作用,只有加大剂量。第五,有些医生为了使治疗效果明显,故意加大用量。所以超剂量使用饮片是有其存在的原因。

剂量是中医的不传之秘。同一中药剂量不同作用也不同,例如槟榔6~15g用于消积行气利水,而杀虫则用到60~120g。近年来,有些医生使用大剂量治疗疾病。如李可用200g附子治疗心衰传为佳话,仝小林以60g黄连、60g石膏有效降糖,京城名医张炳厚用100g黄芪治疗眼睑下垂…可见中药在临床应用时应灵活,可以适当放宽,但并不是任意增大,而是在有明确的适应症、用量安全的状况下,增加其用量。

药物的超剂量使用有很多弊端,有时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而会南辕北辙。药物都有偏性,或寒凉,或温热,过量使用必定会打破机体的阴阳平衡。多用寒凉的药物则会损伤脾胃,多用温热的药物则会损伤津液。同时,药物的超剂量使用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造成人力和物质的多方面损失。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虽然不明显,但过多的超剂量使用也会产生很多严重后果[4]。所以,各个医院应严格控制中药的使用剂量,避免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为了避免过多药物的超剂量使用,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对医师处方中超剂量频率较多的药物进行专人管理,限制使用。第二,对于处方中超剂量50%以上的药物要得到主任医师的批准。第三,了解病人的用药情况,避免重复单味用药过量。

3.2 表2统计结果显示,我院中药处方以16-20味药为主。

古时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每方以3~7味中药居多,10味以上为数不多,20味以上的仅为一方。而现今普遍增多。处方药味的过多,无形中加大了处方剂量,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小了中医廉价的优势,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药味之多,品种之杂,使得“君、臣、佐、使”规律难以体现,影响治疗效果;煎药时众多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还可能产生不利的化学变化,引起中药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药饮片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明确的适应症,具体分析利弊,考虑到药材质量下降、病人耐药性、某些药物的新应用等因素,可以不拘泥于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有目的地适当增大用量。处方以组方严谨、味数精准为好,以免影响疗效的发挥及引起不良反应。做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曹承学.浅谈基层医院中药处方的常见问题[J].中国药房,2007,18(21):1679-1680.

[2]陈晓红.2003年我院中医处方用药量调查[J].中医药临床杂,2004,16(4):356-357.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中药调剂对处方疗效的影响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由临床医师、药剂师、药物炮制人员、处方核对者组成专业调查小组, 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内我院中药调剂工作的处方审核、剂量调整、用药控制及处方核对四项调剂工作进行回顾分析, 对年度内所有处方及调剂人员整理的处方记录、资料进行探讨, 记录处方中的问题, 分析不同问题对于处方使用效果的影响。

2 结果

本次调查研究工作发现, 处方审核、剂量调整、用药控制及处方核对四项调剂工作中均记载了检查出的处方问题, 经调查小组研究分析, 最终明确所记载问题皆可影响疗效。

2.1 处方审核

调剂师必须依据审方要求, 对处方中药物名称、药物通用名或别名标注、药物配伍、药物炮制方法、药量、药物计量单位等资料进行详细、全面审核, 并根据患者病情、诊断结果与所开具药物, 深入领会医师用药意图, 对处方中药物进行配置, 保证用药安全。本次研究中发现处方审核人员记录许多审核失误问题, 可对疗效造成影响。

如:处方中开具“生熟地”代表应付药物为“生地、熟地”, 错误地付做“生地”;处方中开具“番红花”, 错误地付做“红花”;开具“姜枣引”为干姜, 错误付做“生姜”;处方中开具“炙麻黄”, 错误付做“醋制麻黄”。这些问题均会影响疗效, 以“姜”为例, 干姜有暖脾、温胃、回阳之功, 生姜则有发散风寒、止呕、和中之效, 将生姜用作干姜, 势必难以达到效果。

2.2 剂量调整

《药典》中依据各类中药药理作用与用药反应, 为不同药物规定标准用量, 并于当前时期统一将药物计量单位换为“g”, 在调整剂量过程中, 若随意更换计量单位, 如将“g”换成“枚”或“条”, 随意缩减、增加药物用量, 不仅难以使患者用药发挥应有疗效, 还可能对其身体造成不必要损害。

如“黄连”作为常用清热解毒药物, 重用功效为清热泻火, 少用功效为和胃止泻, 若开具汤剂中药量差异过大, 必将阻碍功效;艾叶常用药量为3~9g, 按要求用药, 可发挥散瘀止痛、温经止血之功效, 若过量则可造成脑细胞代谢异常或大脑皮层痉挛;以“厚朴、大黄、枳实”三位药物为主的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 因用量不同而加以区分, 厚朴三物汤中厚朴为主, 消除肿胀痞满, 厚朴大黄汤中厚朴与大黄重用, 致力于开胸泄饮, 小承气汤中大黄用量最高, 致力于邪热通便。

2.3 药物控制

在临床治疗中, 医师常为提高用药效果, 而临时对药物进行特殊控制, 若调剂人员忽略了这些特殊要求, 势必会影响效果发挥。如, 医师开具处方中写出“朱远志”, 是为了借助于朱砂所具有的镇静、安神、宁心之功效, 使远志得以发挥更高疗效, 若直接付给患者远志, 则无法达到疗效。再如, 医师处方中为“大黄”标出"后下"标注, 为使其泻下能力得以提升, 若调剂时, 若不按照要求, 对“大黄”进行特殊包装, 或提醒患者, 则会降低其药效。

2.4 处方核对

处方核对是对药物配置完成后方中药物位数、准确性及剂量等进行最终审核的工作, 在这一环节若出现给药位数、药物名称、药物剂量与处方不相符情况而未被发现并纠正, 必定阻碍疗效发挥或对患者造成损害。如在配置麻黄汤时, 若漏掉桂枝这味药, 则成了三拗汤, 使处方宣肺平喘、发汗散寒功效变为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转变了主治功效。

3 讨论

中药调剂为处方疗效直接影响因素, 调剂工作失误, 不仅会阻碍药效发挥, 还可能使患者身体脏器受损, 诱发其他疾病, 故调剂人员须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各个环节工作, 以确保处方疗效。

参考文献

[1] 戴卫波, 梅全喜.中药调剂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2) :73-74.

[2] 周文娟, 刘日初.浅析中药调剂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2, 10 (8) :596-597.

从中药处方浅析不合理用药现状 篇6

关键词:中药,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其一直被人们认为副作用小而随意使用。我市曾出现好几例因服用中药汤剂而引起的药疗事故, 虽然没有造成生命危险, 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经过调查, 原因均归结为中药的不合理使用。合理用药涉及的面很广, 与药物的适应证、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炮制、服用到使用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及病情的变化环节都密切相关。为促进中药合理使用, 保障医疗卫生安全, 我们对医院门诊、中医个体诊所开具的处方进行抽样检查, 现将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如下。

1 资料调查

选取我市3家公立医院, 6家厂矿医院和20家中医诊所在2014年1月—12月开具的中药处方5 000张。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 合格处方4 870张, 合格率为97.4%, 不合格处方130张, 占2.6%.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116张, 占不合格处方的89.2%。不合理用药的具体分布:辨证不清的34张;给药剂量失准14张;疗程长短失宜9张, 用药时间过长25张;违反用药原则6张;中西药联用不合理使用9张;重复用药8张;违反特殊人群用药11张。

2 不合理用药表现

2.1 辨证不清

辨证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 结合临床资料分析, 综合对照各种证的概念, 对患者辨证施治, 从而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作出判断, 确定具体证候的过程。从处方中发现辨证不清34种, 例如:感冒清热颗粒[1], 药物组分含有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白芷等, 功能为疏风散寒, 解表清热, 用于风寒性感冒, 头痛发热, 恶寒身痛, 鼻流清涕, 咳嗽咽干。由于辨证不清, 而用于外感风热, 咽喉肿痛。

肾病属阴虚, 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附子理中丸和黄连上清丸、金匮肾气丸和牛黄解毒片等合用, 均属于证候辨证不清的不合理用药。

2.2 给药剂量失准

2.2.1 毒性中药超量

有毒性中药饮片药性强烈, 使用前必须经过炮制, 但用量稍大也可产生毒害作用, 轻者出现过敏反应, 重者损伤脏器甚至危及生命。如乌头类饮片, 一般炮制后方可使用, 中毒剂量为0.2 mg, 致死量为2~4 mg, 《中国药典》规定制川乌用量为1.5~3 g[1], 需先煎久煎, 但在7张处方中发现用量为8 g。马钱子中毒剂量5~10 mg, 致死量30 mg, 在2张处方检查中出现用量15~20 mg的情况。

2.2.2 常用药用量偏大

常用中药饮安全性可保证, 但是大量使用仍会引起不良反应。在5张处方中存在用量偏大情况, 如甘草用量一般不超过10 g[1], 功能:和中缓急, 润肺, 解毒, 调和诸药;小剂量使用益气养心, 大量使用可出现水肿, 血压升高, 低血钾。生地用量10~15 g[1], 清热凉血, 养阴, 生津;生地黄性寒而滞, 用量过大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出现大便溏薄、胸闷食少现象。麻黄用量2~10 g,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大量使用会引起发汗不止, 体虚无力。

2.3 疗程长短失宜, 用药时间过长

该问题普遍存在, 34张处方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不容忽视。细辛的功用:全草入药[1], 用以解热散寒, 行水利尿, 镇痛祛痰, 镇静开窍, 治头痛, 有发汗等之效。用量一般为1~3 g, 过量或长期使用会造成肾功能损害, 挥发油中醚类会导致肝癌。苍耳子常用于治疗鼻窦炎, 其成分中苍耳苷及其他生性碱具有毒性, 用药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不良反应, 出现上腹帐闷, 恶心呕吐, 头痛, 烦躁, 重者会引起循环系统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2.4 违反用药原则

中药有本身的性、味、归经, 有些中药还具有毒性, 中医药古训规定“十八反”“十九畏”[2], 这是中药配伍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但在6张处方中发现了有违反配伍的情况, 如:甘草与大戟、芫花、甘遂配合违反“十八反”使用, 随着甘草的相对剂量增大, 药物的毒性也随之增强。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大活络丸、天麻丸等含有附子, 与含有川贝、半夏成分的通宣理肺丸、蛇胆川贝液合用。利胆排石片、胆宁片等含有郁金, 与含有丁香成分的六应丸、苏合香丸合用, 均违反“十九畏”规定。

2.5 中西药联用不合理使用

在检查时发现9张处方中出现了中成药和西药的不合理联用情形。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 中西药物联合使用会直接影响药物在人身中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 影响吸收, 如中药石膏, 海螵蛸, 自然铜、明矾等, 含有钙、铁、铝、镁等金属离子以及含有上述成分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 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时, 会结合成难溶性络合物, 影响四环素的吸收从而降低了疗效。 (2) 影响分布, 碱性中药如硼砂, 红灵散, 女金丹等, 能使氢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排泄减少, 增加了耳毒性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含鞣质类的中药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 可导致血流中及脏器内磺胺药物浓度增加, 严重者发生中毒性肝炎。 (3) 影响代谢, 中药酒剂中含一定浓度的乙醇, 乙醇是常见的酶促剂, 它可使肝药酶性增强, 在与苯巴比妥, 二甲双胍、胰岛素合用时, 会使上述药物在体内代谢加速, 半衰期 (T1/2) 缩短, 药效下降, 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4) 、影响排泄, 碱性中药如煅龙骨、女金丹、痧气散、陈香白露片等与尿液酸化药物诺氟沙星, 呋喃妥因, 头孢类抗生素等联合使用, 酸性解离增多, 排泄加快, 使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 从而疗效降低[3]。

2.6 重复用药

联合用药目的是增强疗效, 治愈疾病, 然而联合用药却引起了某些中药成分的重复使用。8张处方中均出现中药成分重复使用现象。如用风湿骨痛胶囊治疗风湿病, 同时又用了大活络丸, 这两种药均含乌头生成分, 联合使用会增加乌头类中药中毒概率。治疗心悸时用朱砂安神丸、补心丸、牛黄镇惊丸, 联合使用增加了汞中毒的概率。

2.7 违反特殊人群用药原则

2.7.1 哺乳期患者使用复方甘草口服液 (含可待因) , 这些药量在乳汁中量虽小, 但因哺乳量大, 且新生儿对这些药物特别敏感, 会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造成危害。

2.7.2 妊娠妇女使用含有毒性峻猛、活血化瘀或其他禁用成分的中药, 如二十七味定坤丸、三七片、九分散、小金丸、牛黄解毒片、益母丸、得生丸等, 这类中成药会影响胎儿发育, 甚至造成堕胎的可能。

2.7.3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应明确疾病诊断和治疗目标, 忌用有肝肾毒性的药物, 坚持少而精的用药原则, 如果因慢性病需长期服用中药, 对有蓄积可能的药物, 应采用少量、间断服药的方法, 定期检查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处方显示未对肝肾功能不全引起充分考虑和重视, 而使用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苏和香丸、人参再造丸, 其中含砷类、汞类药物引起病情加重。

2.7.4 由于人体质强弱不同, 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各异, 男女有别, 老幼不同, 病情病证不一, 因此要求医生“整体观念, 因人制宜”, 斟酌择药用量。

有些人属过敏体质, 遇到含有过敏物质的中药就会出现过敏反应。例如:煎服金钱草为主药的汤剂治疗膀胱结石时, 可能会引起过敏性皮疹, 出现麻疹样红色斑丘疹, 瘙痒难忍, 停药后痊愈[4]。

2.7.5 随着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 以及减肥的需要, 信奉“中药无毒副作用”, 不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不考虑药典剂量;对中药一知半解, 或听信别人的偏方、秘方, 以及游医药贩蛊惑, 随意抓药, 滥用中药, 发生不良反应, 甚至中毒。例如:枸杞子过敏患者[5], 自采枸杞子30 g左右, 洗净煎服, 次日清晨出现双眼睑水肿, 面部皮疹、瘙痒, 经抗过敏治疗后好转。滥用贵重药品, 且经常超剂量用药, 会给患者带来潜在危险。

3 讨论

3.1 医药人员要不断学习医药领域的新知识, 精通业务, 准确辨析患者的病证, 合理配伍, 用药得当, 认真审方堵漏, 掌握相关中药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剂量的使用。

3.2 加强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恪守救死扶伤宗旨, 不因追求私利, 有目的地推荐贵重药品, 导致滥用药品事件发生。

3.3 药剂师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认真审核处方, 对不合理用药或超剂量的处方, 拒绝调配或退回处方医师, 并说明不合理原因。

3.4 药剂师要充分发挥药学服务的作用, 加强对患者及人们合理用药的宣传, 确实起到指导治疗和保健服务的目的。

3.5 对于特殊病患者, 应详细告知按医嘱用药的途径、用法、用量及时间,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用药反应, 发现问题要告知医生, 及时做好处理。

综上所述, 中药合理使用事关重大, 紧系患者安危, 对不合理用药不能听之任之。中药从业人员要从采购、储存、养护、开方、审方各个环节入手, 提高中药使用的合理性;管理部门要把好中药饮片的源头, 严格要求药品生产企业按照GMP生产;药品种植企业严格按照GAP采种, 从而大大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另一方面, 加大宣传中药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超剂量用药危害等信息, 使之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引起医药人员的重视, 营造全社会合理使用中药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36、48、80、116.

[2]朱肇和.中药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6.

[3]周顺.影响中药疗效常见因素分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4, 10 (12) :43.

[4]徐振华.煎服金钱草过敏2例[J].实用中药学杂志, 1994, 10 (2) :35.

中药临床处方 篇7

1 中药协定处方的优点

1.1 疗效确切。

中药协定处方中有很多都是发掘中药在数千年使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和传承的验方、名方并经临床医师反复验证其疗效后所拟定, 因此疗效卓著。

1.2 便于医师临证加减。

中药协定处方不同与中药制剂, 可以随时调整药味与用量, 符合中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遣方用药习惯。

1.3 便于总结临床用药经验及开发新药。

中药协定处方在临床上大量用于有相同症候类型的患者, 易于总结疗效, 从而为中成药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很多有名的中成药前身都是中药协定处方经过临床试验的转化而来.

1.4 有利于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中医中药做为我国的“国粹”和民族“瑰宝”, 也应该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于一个组方合理, 疗效卓著的中药协定处方, 我们也应该有产权保护的意识, 进行诸如专利申请形式的产权保护措施, 为发扬中医中药系列做出贡献。

2 中药协定处方的制定原则

2.1 一定要根据所在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和病种的需求选方, 从常见病、多发病。

入手, 着眼于解决医疗实际问题, 选出一批专病药方, 力求产生出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一定要选出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药方。

疗效是处方的生命, 在收集古方、名方和秘方及民间用药的基础上, 一定要经过本院医师的大量临床实践, 反复验证, 确有特效的处方方可入选。

2.3 一定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按“君臣佐使”的原则选择出组方合理, 配伍精当的药方, 切记不能以药理成分进行所谓中药西用式的组方, 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中医中药临床的宝贵经验。

2.4 一定要确定好处方中各味药物的用量。

做好成人量与小儿量的增减标准, 必要时要换算好体重与药量的比例, 以利于临床医师的随证增减和药房的精确调配。

3 中药协定处方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3.1 临床医师一定要坚持以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来选择处方。

辩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 也是中医赖以取得疗效的关键,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 每一种疾病都会随着患者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个协定处方不可能包治每个病种的所有类型, 即使用同一患者, 同一疾病也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更改方药。因此在选择处方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症候相符的处方使用, 不适合的只能进行加减或放弃。

3.2 药房在提前调配处方时不宜储备过多。

为了减轻工作量, 药房常会提前调配好大量的协定处方备用, 如果不能及时发出, 便会因温度, 湿度的变化而变质、霉变而影响疗效, 甚至发生医患纠纷。

3.3 患者在选择处方治疗时不宜长期照方抓药。

一些慢性患者在治疗中对中药协定处方产生了依从性, 遇到相同症状的病情时往往不经医生诊治直接到药房要求按方抓药, 有时可能会因为药不对症而达不到效果。

上一篇:改进Fuzzy下一篇: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