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2024-07-26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通用12篇)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1

慢性盆腔炎是已婚妇女的常见病,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1]。其主要症状以腹痛为主,伴有白带增多,体格检查时可扪及增厚的附件或包块。本病多属祖国医学中的妇人腹痛、癥瘕范畴,主要证型是气滞血瘀型、湿热瘀结型和寒湿凝滞型[2]。笔者所在科室自2005年以来,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收到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均为已婚妇女,其中有子女者139例(包括已行输卵管结扎术者2例),无子女者11例。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3岁,28~45岁者居多,占75%。平均年龄为39岁。病程多在3~9个月,个别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达1年之久。

1.2 方法

1.2.1 辨证施治法

在祖国医学中,慢性盆腔炎属虚中挟实的病症,主要机制为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及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所以,治疗应以活血行气通络为主,兼以清利湿热[1]。方药选择以败酱草、枳壳、丹皮、赤芍、桃仁、连翘、水蛭、蚤休、苏木、柴胡、槟榔、红藤为基本组成,并随证加减。

1.2.2 临床疗效

临床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腰骶部疼痛及白带增多存在症状[2]。患者在接受中药灌肠前都行妇科内诊检查及B超辅助检查诊断,并在治疗结束时再行妇科内诊检查及B超复查对比,结果除症状有明显好转外,炎性包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消失。

1.2.3 治疗方法

灌肠前嘱患者排净大便,取侧卧位,护士用粗直且弹性好的18号导尿管,前端涂少许石蜡油,排尽管腔内空气后,轻轻插入患者肛门15~20 cm,将温度为39℃~40℃,浓煎成100 ml左右的中药液,缓缓注入直肠,20~25 min灌光为宜。

1.3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者症状基本消失,内诊检查双侧附件无增厚,B超诊断为附件阴影片状消失;(2)好转者症状明显减轻,下腹部时有隐痛,白带明显减少,B超诊断附件稍有增厚;(3)无效者症状无明显好转,内诊检查及B超检查提示附件有炎性包块或增厚存在。

2 结果

经过中药灌肠的患者中痊愈者110例,占73%,好转者38例,占25%,总有效率为98%。

3 讨论

3.1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是以保留灌肠法将少量中药注入直肠,盆腔处于中药治疗和湿热理疗的状态中,药物通过直肠黏膜的吸收后,改善盆腔血循环,促进增生粘连的结缔组织软化,改善局部炎症引起的组织充血、水肿,以达到调理气血,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目的。

3.2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灌肠时间在睡前最佳。中药注入直肠后下腹及腰骶部自觉温暖舒适,此刻应卧床并适当抬高臀部,下腹部置一热水袋30~60 min,使浓煎的中药液在直肠内保持一定的温度,若中药能在直肠内保留次日晨则更能充分吸收,发挥其药性。对有痔疮者,中药灌肠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擦破痔核,每灌肠十次为一疗程,经期暂停中药灌肠。

3.3 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过程中,按疗程治疗结束后,对部分全身症状较重的患者,也配合中药每日1剂口服。服药时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服药反应,讲清服中药的目的及服法,避免服药不当引起的副作用。

3.4 情志护理及饮食护理。情志变化对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慢性盆腔炎的某些症状如腰痛、腰酸、带盛、痛经、月经不调等直接给生活带来不便,久治不愈,则可引起情绪的改变,出现精神抑郁或情绪激动、燥躁、易怒等症状。祖国医学称之为“因病而致郁”,护理时加强观察,多与患者交谈,配合其兴趣爱好,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宣传妇女健康常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消除其思想顾虑,减少其烦躁的情绪,使其愉快地配合治疗。

3.5 慢性盆腔炎患者饮食应进行适当调理,湿热瘀结型表现的胸闷纳差,常有低热者,饮食要清淡。少食多餐。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应用温开水或果汁水,水生津液,促进食欲。而寒凝气滞型患者,少腹冷痛,胃寒纳呆,月经量少,饮食应以饮热食为主,不可贪凉,不可过食生冷瓜果,以防寒滞胞宫加重病情。

摘要:目的 应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提高治愈率。方法 笔者将最近5年来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施护的方法 行中药灌肠治疗,比较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接受中药灌肠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 经过中药灌肠治疗,150例患者中,110例痊愈,38例好转,2例无效。结论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突出,填补了因慢性盆腔炎病情顽固,西医不易治愈的空白。

关键词:中药灌肠,慢性盆腔炎,疗效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7,274.

[2]马宝璋.中医妇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13,217.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2

目的:分析中药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提高中药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选取6月~6月来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用适合患者的中药,判断疗效,治疗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疗效显著,时间较短,满意度高。结论: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采用恰当的药物应用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我国现在大力发展中医药行业。循证医学是指能够慎重准确合理应用现在可获得的最好的临床研究,并根据医者自身的经验以及患者的需求,选择正确的诊疗手段。临床中药学根据药物的特性与患者的症状,选择适合于患者的药物,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或者根据毒副反应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此药。从医可以增加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因为药源性的疾病,减少药物的浪费。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提高生命质量。本文选取来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做出诊疗并得出结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6月~206月来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3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66.3岁。其中,呼吸科患者12例,消化科患者11例,其他患者9例。患者自身情况中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疾病分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分析研究中成药的成分,根据成分药物判断处方是否合理,进行讨论。②精细整理最新的重要资料,判断药的剂型,疗效,安全性。③如果药物有不良反应立刻上报。④根据患者的症状使用适合其身体状况的中药,可以适当避免服用某些药物。⑤可以中西药结合使用。

1.3 判定方法

①观察患者症状是否缓解,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将疗效评价为有效或者无效。②观察患者治疗疾病的时间,超过半年治疗无效者为治疗时间过长。③让患者家属就疗效,治疗时间,患者情况等进行打分,分为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的软件spss19.0对所选取的数据还有结果进行统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恢复,其中,21例患者疗效显著,有27例患者经过较短时间的治疗就得到了恢复。其中有28例家属对于治疗结果较为满意。见表1。

3 讨 论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3

【关键词】中药浴;中西医结合;湿疹;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01-02

在临床诊断学当中,湿疹属于皮肤变态反应产生的疾病,具有非常多样的发病原因。大部分患者在皮肤表面会有不同形态的皮疹,呈现对称式分布,并且可能会有渗出的倾向,并且反复发作,发病时,瘙痒感强烈。临床中常用外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不过这种方法在短期内非常有效,但是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不良反应发生[1]。因此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探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有湿疹的患者,从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包括54例男性患者以及46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7岁到80岁之间,平均为(41.12±4.22)岁,在一般资料上都不具备明显的差异,可以进行比较。按照抽签的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50例。参加本次研究的全部患者均已经过本人以及家属的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对参照组行以常规的西药治疗,选用赛庚啶口服片,每天服两次,每次一片,连续使用一个月;同时交替使用炉甘石洗剂以及曲安奈德膏进行外用涂抹;另外,使用复方甘草酸苷进行静脉滴注,每天进行一次,每次给药四十毫升。

对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之上加以进行中药浴治疗的方法,取透骨草100克、生侧柏叶100克、大皂角50克、白癣皮50克,使用清水5千毫升进行煎服,30分钟后使用,每两天进行一次,连续使用两个星期。

另外,对两组患者都给予同样的护理干预,包括时刻关注患者的皮肤表面湿疹变化、饮食调整、用药调整以及心理辅导等。

1.3临床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按照以下等级将患者的痊愈程度分級总结:

治疗效果为好:患者皮肤表面的皮疹明显好转,并且无复发;

治疗效果为中:患者皮肤表面的皮疹有所好转,有轻度色素沉着;

治疗效果为差:患者皮肤表面皮疹没有好转甚至有所加重。

总体有效概率为好和中的总和与总人数的比。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我们主要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来对所涉及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及处理,对于治疗效果计数资料采用(n,%)来表示,并且采用卡方进行检验。若有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患者总体有效概率96%,参照组的患者总体有效概率74%,具体数值见下表(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治疗效果情况表(例数/%)

组名好中差总体有效概率

实验组30(60%)18(36%)2(4%)48(96%)

参照组17(34%)20(40%)13(26%)37(74%)

P值///0.002

(注:实验组和参照组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患者总体有效概率96%,参照组的患者总体有效概率74%,说明中药浴的辅助治疗对于湿疹的恢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强了临床护理的程度之后,患者的恢复速度也比常规情况下的恢复速度快了一些,因此可以证明,除中药浴和西药相结合进行治疗的效果十分理想之外,中药浴治疗以及护理干预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令患有湿疹的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这一研究成果也和赵晖[2]老师在其著作当中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在皮肤科门诊当中,湿疹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非常大的麻烦,但是在当前的医疗领域研究当中还没有发现具有特效的药物,通常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中比较多使用到的是一些含有激素、具有高抗敏性的药物进行控制,以此来缓解临床症状,虽然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病情的发展,不过相对的,这种药物一旦停止使用,就很可能造成复发。在中医当中,主要主张的是控制体内湿热,缓解淤塞,在本文的治疗当中使用的药方主要是起到了一种养血滋阴以及润肤止痒的作用,配合内服的药物,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3]。

湿疹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疾病,但是并不是不能控制的,使用中药和西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理想的,中药浴治疗湿疹具有极好的辅助性效果,可以很快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同时还能降低复发的概率,配合起效迅速的西药,再加上贴心全面的护理,患者可以尽快回到健康的状态,并且提高生活质量,尽快重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

结语:

综上所述,对患有湿疹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进行中药浴治疗并加以适当护理干预,具有非常理想的临床效果,在精力和经济上都不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推广以及使用。

参考文献:

[1]顾虹.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503-504.

[2]赵晖.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临床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48(04):194-195.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科自2012~2013年6月所收治的102例手外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女45例, 男57例, 年龄7岁~58岁, 平均36岁。切割伤35例, 机械绞伤41例, 车祸伤26例。

1.2 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 治疗均为手术治疗。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1例,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组除一般护理措施外结合中药熏洗,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护理。

2 结果

对照组术后采用一般护理措施后发生肌腱粘连2例、瘢痕增生3例及关节僵硬7例, 而治疗组术后给予遵医嘱行中药熏洗等中医护理措施后, 功能恢复均良好, 无并发症的发生。

3 护理

3.1 情志护理

手外伤往往事发突然, 因此患者往往表现焦虑、情绪激烈等, 因情志与内脏气血密切相关, 会使患者体内气血紊乱, 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导致气滞血瘀, 筋脉失于濡养, 不利于伤口及骨折的愈合。因此要多与患者沟通, 使其缓解紧张情绪, 给予讲解疾病的知识及治疗过程,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饮食护理

患者伤后气血失和, 脾胃受纳食物功能减退, 影响食物的吸收。而伤口愈合需要脾胃的纳运作用进行消化吸收, 在饮食调护过程中, 应通过八纲辨证, 采取不同的调护方法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护, 使气血旺盛, 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伤后早期进清淡易消化行气活血的食物为主, 如红花粳米粥、三七炖鸡等;中期饮食可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 以满足骨痂及伤口生长需要, 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等;后期给予增加血肉有情及滋补肝肾的食物, 如老母鸡汤、羊骨汤等。

3.3 功能锻炼

伤后尽早的通过主动、被动功能锻炼可以极大的改善伤手术后的血运及营养。术后1周内, 给予按摩、指导肌肉舒缩活动, 每日3~5次, 每次5~10min, 以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肿胀;术后10~14d, 指导患者行基本功能锻炼, 用健手固定一关节, 主动屈伸另一关节做伸指、曲指活动, 每日3次, 每次10min, 循序渐进;术后3周, 行手部抓、捏、握等锻炼, 并逐渐加大活动量;术后4周, 进行指对掌功能锻炼, 如执笔练习, 保证伤手功能。并可用中药熏洗、中药塌渍等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软化瘢痕, 减少粘连。

3.4 中药熏洗护理

首先应评估患者熏洗处的皮肤情况及体质, 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等。操作前给予解释, 取得患者的配合, 安排合适的体位, 暴露熏洗部位, 用水温计测量水温50~70℃, 患肢置于盆上, 用浴巾围盖后利用药液的蒸汽熏蒸, 待温度温和时, 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了解其生理及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 应立即停止。熏洗完毕, 用毛巾擦干熏洗部位, 清洁局部皮肤, 观察有无皮肤过敏反应。熏洗应每日一次, 每次20~30min, 据医嘱也可每日2次。

3.5 并发症护理

伤后气滞血瘀, 导致组织水肿, 故伤后应抬高患肢休息, 促进静脉血及淋巴液的回流, 同时根据医嘱使用消肿脱水药治疗。患者伤后大多都卧床休息以维持身体血压恒定, 故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如压疮、肺部感染、便秘等。应嘱患者行有效咳嗽排痰, 必要时行中医瘀伤一号雾化吸入, 禁烟酒;勤按摩受压部位的皮肤;多饮水, 予以消胀散加红外线照射神阙穴防便秘。同时辅以红外线照射、低频电疗、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等方法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及促进手部功能恢复。

4 讨论

手外伤患者伤后多合并有肌腱、神经、血管及骨关节的不同程度的损伤[1], 引起组织出血、细胞水肿、静脉及淋巴液回流障碍, 形成水肿、缺氧等病理改变, 而及早的消除肿胀、防治肌腱粘连、瘢痕增生及关节僵硬, 是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关键[2]。采用中药熏洗的方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 用中草药煎汤在患部皮肤熏蒸、淋洗、浸泡以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方法, 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组织代谢, 舒筋活络, 有效的预防关节挛缩畸形, 减少粘连, 促进患手的功能恢复[3], 可以真正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局部及整体身体机能的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熏洗在手外伤患者术后的应用及体会。方法 以2011年2013年6月我科所收治的手外伤患者术后行中药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术, 遵循整体护理及辩证施护, 给予饮食指导、功能锻炼、情志护理及康复训练。结果 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好, 对中医护理效果满意, 均康复出院。结论 手外伤患者术后采用中医护理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药熏洗,手外伤术后,临床应用及护理

参考文献

[1]岳伟.骨科患者术后的中医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11) :103-104.

[2]夏翠兰, 周运彩, 曾丽芬, 等.断指再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 2012, 11 (10) :12-13.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5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儿科临床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了~我院儿科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了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了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对于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分析,对比两组患儿与家属满意度,其中对照组满意度为63.3%,研究组满意度为90%,明显研究组患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科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以及患者后期并发症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优质护理;常规护理;满意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就医治疗病情的同时,逐渐对于护理的服务越来越重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患者满意度为中心的医疗制度下,对于医师来说考验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更是对整个医疗服务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1]。所以本次研究针对于不同的服务在儿科护理中效果进行分析,观察其服务满意度,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了我院20~20儿科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了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年龄2~10岁,平均年龄6.8岁,男13例,女17例,病程2d~3个月。研究组患儿男14例,女16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7.2岁,病程3d~3.5个月,对比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吃药提醒以及患儿的饮食起居等。研究组采取了优质护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儿科相比起其他科室,由于多数患儿年龄较小,心智尚不成熟,医院环境对于儿童往往会产生抵触,所以为了患儿的情绪和内心感受,减轻儿童的紧张感,医院可以给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2],比如在病房内用暖色系的墙漆进行布置,同时装饰一些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减轻患儿的紧张和恐惧的不良情绪。对于走廊和其他地方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图画,来转移患儿就诊时的注意力。另外对于护理来说优质的护理制度可有效的提升护理质量[3],所以医院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对于儿科来说,年龄较小,不宜管理,突发时间也较多,所以对于工作来说更是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为了更好的提升服务质量,应加强护理人员技术培训,组织定期的院内和院外培训,不断更新理念,完善自我,来达到提升综合自身素质的目的。对于医院来说,可定期的举行一两次的护理技术比赛,促进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热情和提升护理服务技巧[4]。另外对于儿科病房的患儿来说,护理人员更要求有爱心、责任心,除了单独的日常服务来帮助患儿进行身体的康复,更重要的.就是患儿的心理护理,所以护理人员要掌握好与患儿的沟通技巧,安抚患儿不良情绪。对患儿每天进行身体和心理情况的了解,了解患儿喜欢的音乐、故事等以便与患儿进行更好的沟通,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最后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做到工作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患儿在就诊过程中享受到温暖、细致满意的护理服务。在治疗过程中有任何情况要及时的与家属进行沟通,同时吸取家属和患儿意见进行工作的改善,减少不良事故的发生。1.3疗效判定:对比两组患者对于护理满意程度,评价标准以我院患者满意调查表为准,其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三种情况。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满意度,其中对照组组患者中12例满意,7例较满意,11例不满意,满意度为63.3%。对照组中其中19例满意,8例较满意,3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0%,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6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 稳定期 中药汤剂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8-1879(2012)12-0341-02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气流受限制性肺部疾病,这种气流受限多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引起的,是不完全可逆的,有渐进性发展的特点。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的疾病已成为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反复的咳嗽,咳痰,气促,胸闷,重者呼吸困难,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1]。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点,本文在中药汤制剂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础上,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的临床护理讨论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2010年8月1日至2012年7月31日我院接受中药汤制剂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297例患者,男216人,女81人,平均年龄73.3岁,其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41岁。选取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中的200例患者进行对照比较,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各100例,2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年患者在年龄、性别、疗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观察组和常规组都使用中药汤剂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在老年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情达到稳定期的基础上,常规组100例患者采用日常生活基础护理方式,保证营养、睡眠的同时保持心情舒畅;观察组100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式,给予基础护理保证营养、睡眠的同时,给予心理疏导,消除不良情绪,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行健康宣教,引导患者合理调节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密切的观察病情变化,留意咳嗽、咯痰情况,痰液量、性状、色的变化[2]。对照比较2组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疗效总有效率,疗程均为一年,得出结论。

1.3 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标准[3]:①显效:治疗后痰量减少,咳嗽现象减轻,肺部湿啰音减少或消失,血常规、血气分析正常,肺功能恢复正常;②有效:治疗后痰量明显减少,咳嗽明显好转,肺部湿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血常规、血气分析正常,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③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未发生变化。

2 统计方法

所有患者的病例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患者进行护理,显效68例,有效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高于常规组,2组进行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见表1。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 讨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慢性的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家人的负担变得越来越重要,中药汤剂对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病情可有效的得到控制[4],然而病情稳定期的临床护理尤为重要,通过临床证实中药汤剂在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对观察组针对慢阻肺发病的特点采取临床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发作的次数,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从而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肺功能下滑的趋势,减轻家人负担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另外,通过对患者的密切观察和交流,提前或适时的采取有效综合的护理措施措施,避免了护理工作仅按医嘱处置的被动性,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促进疾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可减少死亡率的发生。此外,综合的护理还会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呵护,并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进而减轻患者接受治疗时的痛苦、焦虑心情,使患者保持轻松、平和、稳定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5]。本研究观察组100例患者,经过严密观察,精心护理,病情得以缓解,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日康复有很大帮助,临床综合护理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仕丽,王檀.中药熏洗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4):2493-2494

[2]李艳.中医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5):182-183

[3]高剑鸣.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肺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6):329-329

[4]魏葆琳.参脉注射液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中的治疗作用[J].吉林中医药,2004,24(3):13

中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要求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该院接诊的42例糖尿病足病患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病患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全体病患入院后, 经常规检查均确诊为糖尿病足病患。观察组21例病患, 男12例, 女9例;年龄36~68岁, 平均年龄52岁;糖尿病病程3~17年, 平均10年;溃疡程度:0级8例, Ⅰ级10例, Ⅱ级3例;溃疡面最大10.7 cm×20 cm, 最小1.4 cm×2.3 cm。对照组21例病患, 男11例, 女10例;年龄41~72岁, 平均年龄56.5岁;糖尿病病程4~23年, 平均13.5年;溃疡程度:0级9例 , Ⅰ级9例 , Ⅱ级3例 ; 溃疡面最大9.3 cm×19.4 cm, 最小1.1 cm×1.6 cm。全体病患身体营养情况无明显差异, 且均无其他并发症。

1.2 方法

1.2.1共同治疗护理措施1全体病患均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 , 查看病患血糖变化, 将血糖控制到最佳状态。2改善病患新陈代谢情况, 促进血液循环[2]。3定时检测病患血常规及体温情况。4调节饮食习惯, 尊重病患个人饮食习惯, 同时确保营养均衡。对于糖尿病患者, 饮食应遵守“二低一高一禁”原则, 低脂低热、高蛋白、禁糖, 切忌辛辣、刺激的食物。提高病患免疫力。5对病患进行心理辅导, 由于糖尿病足病程长, 治疗见效慢, 因此, 病患会出现焦虑心理。医护人员可给予病患诚挚的问候与关怀, 帮助病患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消除病患对治疗的抵触心理, 使病患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3]。6时刻关注病患足溃疡情况, 监督病患每日洗脚后, 使用纯棉毛巾擦干水渍, 保持脚面干燥。查看病患足溃疡有无出血或渗液, 是否出现溃破、皲裂、水疱等情况。

1.2.2观察组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中药足浴与穴位按摩。中药药方:桂枝20 g, 桑枝25 g, 鸡血藤25 g, 伸筋草25 g, 大黄40 g, 黄连25 g, 红花20 g, 赤勺20 g, 细辛20 g, 姜黄20 g, 艾叶25 g, 威灵仙25 g, 川芎20 g, 没药30 g。将药材放入水中浸泡10min后, 使用温火加热至煮沸, 待药液沸腾20 min后即可停止加热。待水温降至 (40±5) ℃后, 将患足浸入药液里, 水深没过脚背, 直至足三里穴。浸泡期间, 可对病患足三里穴、涌泉穴、三阴交穴等穴位进行按摩。1次/d, 30 min/次。根据室内温度、药液温冷却情况, 适当加温, 确保药液温度适宜。

1.2.3对照组基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使用温水, 不投放任何药物, 水温、浸泡方法、穴位按摩方法均同观察组。

1.3 判定标准

根据1997年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新药治疗急性疮疡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诊断病患治疗效果。治愈:病患糖尿足肿胀消除, 溃疡面完全愈合, 皮肤表面与常人无异。显效:糖尿足肿胀部分消除, 溃疡面积大面积治愈, 皮肤颜色有所改善。有效:病情有所改善, 溃疡面积治愈30%以上;无效:病情无任何好转或加重。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 观察组21例病患, 治愈13人 (61.90%) , 显效5人 (23.8%) , 有效2人 (9.52%) , 无效1人 (4.78%) , 总有效率95.22%。对照组21例病患 , 治愈6人 (28.57%) , 显效4人 (19.04% ) , 有效3人 (14.28% ) , 无效8人 (38.09% ) , 总有效率61.91%。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效果更佳。

3 讨论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脱疽”, 中医学认为, 此病主要由气阴两虚、血脉淤塞、外感湿热、热度蕴结所致[4,5,6]。因此, 在用药时, 应尽量选用有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功能的药材。中药活血化瘀, 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修复局部神经传导功能。中药浸泡外加穴位按摩, 可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药物加速吸收, 实现温经通络的效果。此外, 医护人员应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工作, 使提高病人自我防护意识, 主动对足部进行护理, 避免因病情恶化, 酿成截肢的惨剧。通过本次研究得知, 中药足浴结合中医护理能有效提高糖尿病足效果显著, 能最大化降低截肢的发生, 且无毒副作用, 因此具备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足浴结合中医护理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 将该院2013年4月—2013年9月, 接诊的42例糖尿病足病患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病患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病患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 并融合中医护理。观察组病患在此基础上, 接受中药足浴与穴位按摩。对照组病患则接受温水足浴与穴位按摩。观察并记录两组病患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病患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佳。结论 中药足浴结合中医护理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显著, 因此, 适和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足,中医护理,中药足浴

参考文献

[1]刘晓明, 仲伟红.糖尿病足预防护理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3 (2) :104.

[2]SkalskáS, Kucera P, Goldenberg Z, et al.Neuropathy in a rat model of mild diabetes induced by multiple low doses of streptozotocin:effects of the antioxidant stobadine in comparison with a high-dose alpha-lipoic acid treatment[J].Gen Physiol Biophys, 2010, 29 (1) :50-58.

[3]Ziegler D, Hanefeld M, Ruhnau KJ, et al.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with alpha-lipoic acid.A 3-week multicentre random ized controlled trial (ALADIN Study) [J].Diabetologia, 1995, 38 (12) :1425-1433.

[4]Reljanovic M, Reichel G, Rett K, et al.Treatment of diabetic polyneuropathy with the antioxidant thioctic acid (alpha-lipoic acid) :a two year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ALADIN II) .Alpha Lipoic Acid in Diabetic Neuropathy[J].Free Radic Res, 1999, 31 (3) :171-179.

[5]Schiffrin EL, Park JB, Intengan HD, et al.Correction of arterial struc2ture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huma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by the angiotensin recep tor antagonist losartan.Circulation, 2000, 101 (14) :1653-1659.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痔疮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 (42例) 和观察组 (56例) , 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7例, 年龄在19~76岁, 平均年龄为 (57.3±1.6) 岁;观察组中男32例, 女24例, 年龄在19~81岁, 平均年龄 (60.3±1.4)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上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熏洗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给予抗生素常规抗感染治疗, 同时使用止血药静脉滴注进行止血, 术后2~3 d控制排便。术后1 d后进行熏洗进行护理, 对照组采用1::5000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术后熏洗, 调配好后倒入坐浴盆中, 患者坐浴前对创面进行熏蒸[2,3,4], 然后进行坐浴, 水温在35℃~45℃, 坐浴时间10~15 min, 1次/d, 以7 d为一个疗程。观察组采用中药进行熏洗, 熏洗药方组成:苦参40 g, 川椒10 g, 以及皂角刺、马齿苋、大黄30 g, 芒硝和冰片各10 g, 白及15 g,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辩证加减[5,6,7]。将以上选取的药材加入冷水浸泡30 min, 然后统一熬制, 熬制完后将其倒入坐浴盆中并加热水2000 m L, 坐浴前对创面进行熏蒸, 水温降至30℃~45℃时进行坐浴, 坐浴时间为10~15 min, 1次/d, 以7 d为一个疗程。

1.2.2 熏洗护理

熏洗于患者排便后进行, 熏洗完后将局部皮肤进行清洁, 重点对前后阴进行清洗, 使用一次性卫生纸蘸去局部水分, 使其保持干燥, 擦拭中使用的清洁用具如毛巾等定期使用沸水烫洗, 以免污染。对于老年患者要控制好水温, 熏洗中注意避免烫伤皮肤。患有淋病或其他传播性疾病的患者要尽量不要洗洁局部, 以免肛门部位受到传染。

1.3 观测指标

两组患者在接受熏洗后对患者创面局部疼痛、水肿、坠胀程度、出血和渗液情况、创而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进行观察统计, 对比其各自效果。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中国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8], 其中治疗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疼痛感觉消失, 创面无水肿、渗液等情况;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伤口有轻微疼痛, 创面出现中度水肿、有少量渗液;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创面出现中度水肿, 渗液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统计数据以±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1% (51/56) , 高于对照组的83.3% (35/4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症状消失情况

术后观察组在疼痛缓解、创面愈合、水肿好转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 痔疮患者在术后局部脉络受损, 其筋脉出现收缩或扩张, 从而易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湿热下注, 引起一系列的术后并发症。对此, 在术后进行护理干预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中, 采用中药进行术后熏洗护理, 结果表明水肿和出血均得以有效控制,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和缓解。从中药病理作用机制来看, 所选药材中野菊花可清热解毒、疏风通络、解毒消肿等;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解毒疗疮的功效, 在所选中药材具有利湿通淋、消肿散结、活血止痛等功效, 在药物的作用下对患者进行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促进术后的有效恢复, 消除患者体内的炎症, 积极预防水肿, 减轻疼痛, 以便创面的迅速愈合。

在进行中药熏洗过程中, 要注意控制好坐浴的温度和时间。熏洗一般于患者术后排便后进行, 因为手术后局部仍处于急性炎症期, 一般坐浴温度控制在35℃左右, 在熏洗作用下减轻局部组织内的张力, 以此来有效抑制组织细胞的活动, 最终达到消除水肿, 减轻疼痛, 加快创面愈合的目的。研究发现, 低温环境与高温环境相比, 在低温环境下机体神经传导速度相对较慢, 神经终板兴奋减少, 疼痛阈值升高, 因而在高于创面局部温度的情况下进行坐浴可更好的减轻或解除疼痛。若坐浴时间过长, 浴液中的水分子易进入创面组织, 从而损伤了毛细血管及毛细淋巴管, 使组织液不能很好的吸收、消散, 导致渗透增加, 水肿程度进一步加重, 因此坐浴时间要控制在一定时间里。相对来说, 短时间的坐浴较长时间坐浴有利于促进水肿消散, 有效减轻或缓解局部疼痛、促进创面的愈合。综上所述, 在痔疮患者进行手术后给予中药熏洗可有效加快创面的恢复, 减少水肿、出血以及患者的疼痛等, 具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后中药熏洗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 为临床规范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痔疮患者, 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42例使用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常规熏洗, 观察组56例采用中药熏洗方法进行术后护理。进行一个阶段的治疗护理后, 对两组患者创面恢复情况, 疼痛、水肿等消失状况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术后观察显示, 观察组在疼痛缓解、创面愈合、水肿好转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痔疮患者进行手术后给予中药熏洗可有效加快创面的恢复, 减少水肿、出血及患者的疼痛等, 具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中药熏洗,痔疮术后

参考文献

[1]黄文艺.肛瘘术后中西医治疗效果比较[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 (8) :154-155.

[2]黄艺军.中药熏洗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近况[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9 (12) :214-217.

[3]郑睛, 谭柳纯, 李小丽.中药熏洗加微波照射对痔疮术后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 2012, 15 (6) :254-257.

[4]邱燕飞.中药熏洗在痔疮术后的作用[J].河南医药信息, 2010:15 (7) :273-274.

[5]杨建芳.肛肠病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6, 20 (1) :95-100.

[6]Liu Xiaoguang.Cold therapy application in sports medicine[J].Journal of 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25 (2) :27-32.

[7]Xu Shuxian Xu Na.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opponents trauma rehabilitation clinical research[A], the second annual conference on orthopaedic surgery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of[C].2009, 14 (5) :155-156.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2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慢性盆腔炎1 2 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 2例。观察组6 2例中, 年龄22~52岁, 平均年龄 (35.16±2.27) 岁, 病程7个月~6年, 平均病程 (3.51±0.86) 年, 对照组62例中, 年龄22~51岁, 平均年龄 (35.31±2.18) 岁, 病程5个月~6年, 平均病程 (3.23±0.71) 年。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硝唑 (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51980780) 治疗, 甲硝唑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1次/d, 1周为1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制中药复方红藤灌肠液灌肠治疗。中药方剂为红藤、败酱草、地丁、蒲公英、大黄。患者取侧卧位, 处理并有效连接肛管, 排气, 连接注射器, 将冷却后的药液缓慢推送。拔出肛管, 保持膝胸卧位15min后取仰卧位, 臀部抬高15min。1次/d, 治疗15d。

对照组以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慢性盆腔炎病程长, 迁延不愈, 加之患者多以育龄期妇女为主, 工作、家庭等压力大, 常有焦虑、烦躁、担心等负面情绪, 进而又会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使病情加重。护理应主动与患者交流, 为患者讲解慢性盆腔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 让患者了解治疗的意义并增强信心。 (2) 灌肠护理。灌肠前详细为患者讲解中药灌肠全过程, 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术前准备好器械, 患者胃肠道排空, 抬高臀部, 臀部下放置气垫;保持药液温度适宜, 用石蜡油润滑灌肠管前端, 将灌肠管慢慢插入肛门, 注意动作轻柔;灌肠中若患者出现便意, 嘱深呼吸运动;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若出现腹痛剧烈、心率加快、面色变化等, 应立即停止灌肠;记录灌肠后患者临床表现。同时, 将药液混合蜂蜜, 用保鲜膜, 外敷于患者下腹部, 用纱布固定后, 放置热水袋, 使药液经皮肤吸收。 (3) 灌肠后护理。术毕, 嘱患者卧床休息, 尽可能将中药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4], 嘱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术后不宜立即排便, 嘱患者多进行适度锻炼, 加强营养, 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B超检查盆腔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 B超检查盆腔情况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5]。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7, P<0.05) (见表1) 。

2.2 两组并发症、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62例未发生不良反应, 对照组62例中, 发生不良反应9例 (14.52%) 。其中恶心呕吐5例, 头痛、皮疹各2例, 对照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6, P<0.05) 。观察组满意率为96.77% (60例) , 对照组为83.87% (52例) ,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0, P<0.05) 。

3 讨论

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一般是采用抗生素, 由于抗生素耐药等易复发等不良反应[6];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于腹痛、痛经[7]等, 由气滞血瘀等病机引起,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原则。我院治疗用复方红藤灌肠液灌肠治疗, 方剂中红藤、蒲公英、大黄等均具有活血祛瘀、清热解毒[8]等功效;现代药理学认为上述药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杀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灌肠药液经肠道直接吸收, 有效成分迅速进入血液, 可改善盆腔微循环, 扩张血管, 促进血流速度, 使盆腔内的药物浓度增加, 直接作用于病灶, 促进病灶吸收。且避免了口服对胃肠的刺激, 或减轻了肝脏解毒负担[9]。本研究在中药灌肠手术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其中心理护理可减缓患者的不良情绪, 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灌肠前护理可为灌肠的顺利进行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护理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灌肠后护理可巩固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经过中药灌肠护理, 其有效率、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与资料报道相似[9,10]。提示复方红藤灌肠液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配合以综合护理,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较快炎症吸收, 促进术后恢复, 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中药灌肠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124例患者进行研究, 随机分为照组和治疗组, 各62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甲硝唑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应用甲硝唑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复方红藤灌肠液灌肠治疗。结果:经治疗, 对照组有效率为87.10%, 观察组为98.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满意率 (96.77%) 高于对照组 (83.8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0.00%) 低于对照组 (14.5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复方红藤灌肠液灌肠进行治疗可有效治疗疾病, 促进治疗疗效。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药灌肠,疗效

参考文献

[1]李琼, 刘春丽.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述评[J].中医学报, 2012, 26 (12) :1517-1519.

[2]寇晓红, 张会辉.慢性盆腔炎采用中药灌肠治疗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3) :157.

[3]邱红海, 郭燕, 王小琴.责任护士负责制下院外延续护理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9) :149-150.

[4]康秀花.团体教育干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8 (13) :31-33.

[5]肖道梅.中医情志护理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焦虑情绪的疗效[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7) :1571-1573.

[6]吕霞.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 2012, 30 (6) :89-90.

[7]王红梅, 滕秀香, 李洁, 等.中医综合护理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的分析[J].中国医刊, 2013, 48 (8) :100-101.

[8]赵淑赛, 朱春磊.中医辨证论治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护理措施[J].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 (11) :2365-2366.

[9]张智慧.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盆腔炎患者的效果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13) :108-110.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10

1 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服药时间、次数和人体的生物节律关系密切。刘丹娜等[1]参考了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临床用药效果,分析了人体生物节律与时辰药理学的关系,指出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性,药物具有最佳的服药时间,这一结论为临床选择最佳服药时间提供了依据。比如人体血压在上午9 ~ 11点为高峰值,夜间入睡后则下降到一天中的最低点,所以,降血压药宜早晨服,且一般只需白天用药。中国古代也认识到了药效与服药时间的重要关系。《神农本草经》中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等的记载。科学的服药方法可以增强临床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伤寒论》依据不同的治病药剂选择了不同的服药时间。

1. 1 逐水剂清晨服药

十枣汤是《伤寒论》里的逐水剂,用于治疗“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之病症。服用此方《伤寒论》特别注明“平旦服”。“平旦”是指清晨日出之际,约为5 ~ 7 点左右,此时未尽食为空腹。曹忠贞[2]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的特点,认为清晨服药可加强药物疗效,因为空腹没有食物阻碍,药物吸收完全且迅速; 同时,泻下之剂,空腹服用,可以减少副作用。同样,李宇等[3]也认为十枣汤为攻逐水饮之峻剂,空腹时服用,药物不受食物的影响,胃肠道蠕动快,可增加疗效。可见,现代研究结果印证了《伤寒论》记载的服药方法,能有效的增强疗效,并且能减少副作用。

1. 2 治疗下焦病症及驱蛔剂空腹服药

《伤寒论》中桃核承气汤和乌梅丸二方的服用方法为“先食饮服”,即空腹进食之前服用。桃核承气汤为主治血热互结的下焦实证药剂。郑亚琳[3]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说:“病位在下时,空腹服用,可使药力不被食物所阻滞,吸收快而充分,有利于药效直达病所,同时先服药后进食也可以借助食物使药力直达下焦。”从现代药物的生物利用角度来看,空腹服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效血药浓度和药理作用都会发挥最佳。

《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有驱蛔的作用,为驱虫剂,有“先食饮服十丸”的记载,即于饮食前服药。华红英[4]认为“空腹服药可以提高肠道药物浓度,导蛔于下”,因为空腹用驱蛔药,蛔虫在肠道内没有选择食物的余地,只能以药代食,药效迅速、吸收完全,短时间内可使虫体僵直、死亡,避免蛔虫走窜,给人体带来二次伤害。

1. 3 咽部用药不定时含服

《伤寒论》中半夏散和苦酒汤是用于治疗“咽中痛”和“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的药剂,在服药方法上采取了“少少含咽之”的方法。这种方法近似于局部用药,延长药物与患处的接触时间。通过黏膜部分吸收,以达到起效快、作用充分的目的。乔梅娟[5]通过对急、慢性咽喉炎、咽喉肿痛的不同给药方法的研究,总结出: “局部用药治疗咽喉肿痛,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明显,患者易于接受……与全身用药相结合治疗重症病例,缩短了病程,减少了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伤寒论》中提出的这种服药方法与乔梅娟的研究结果有相近之处,对现代中医服药护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 4 肠胃功能失常昼夜服药

《伤寒论》中昼夜连续服药的有桂枝人参汤( 日再夜一服) 、黄芩汤( 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日再夜一服) 、黄连汤( 昼三夜二服) 、理中丸( 日三四夜再服) 五方,其所治疾病症状均表现为呕吐或腹痛下利,即肠胃功能失常。侯玥[6]说: “从病机上看,此五方治疗侧重点均在脾胃,即脾胃气机失常,升降紊乱。昼夜服药,不但可以使药力持续不断,更好发挥药效,更重要的是,夜间服药可以增强脾胃的功能。”现代研究表明,机体每天的胃酸分泌昼夜不均,每天入睡后4 ~ 6 小时胃酸达到分泌高峰,次日清晨分泌最低,因此,治疗肠胃疾病,持续给药不可忽视。仲景在汉代时注意到了对肠胃功能失常的患者,应昼夜连续给药,使药物持续发挥作用。这种服药方法与现代人体生物节律相吻合。

2 选择合理的服药频次,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服药的频次是指以一天24 小时内服药的次数,也是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间。适当的服药时间间隔可以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服药间隔太长,不能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影响临床疗效; 服药间隔太短,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量,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曹霞[7]在研究了服药频次与临床疗效后指出“服药的间隔时间和频次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的”,为了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确定服药的频次非常重要。纵观《伤寒论》中113 首方中,属于内服剂的服药频次,根据治病的需要分为顿服、频服、因病定服和常规服法。

2. 1 顿服

顿服是指将一剂方药一次性服用完毕,也包含每天服1次的药物。《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干姜附子汤、大陷胸汤和瓜蒂散,方后注明“顿服”; 十枣汤注明“平旦服”1 次。这些方所致之病均病情较重,病势较急。顿服常常是集一方全部药力于顿服之中,量大力专,取效迅速,一服中病,即刻扭转病势。“干姜附子汤之治下后又汗,阳亡阴盛而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用干姜、附子煎汤一次服下,以急救回阳”[8]。现代某些抗生素的说明书中就有“首剂加倍”的字样。《伤寒论》中的顿服与现代“首剂加倍”的服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频服

频服是指每剂汤药需分多次服用,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分温五服”、猪肤汤“分六服”,苦酒汤和半夏散更是“少少咽之”。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于治疗血虚寒凝兼胃失和降之四肢厥冷、胃痛、呕吐,少量频服即可以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又可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治疗量。仝小林教授在治疗重症糖尿病胃瘫时所用服药方法均为“不拘时,小口频服药液”,即保护了胃又达到了临床的目的[9]。频服的服药方法还应用于病在上部,如咽喉痛者,药汤宜少量、缓慢频频含咽。张燕萍[10]介绍中药煎液治疗慢性咽炎应少量频服,“中药少量多次含服,尽量使药物在咽喉部停留,发挥最大疗效”。现代也有将频服方法应用于银翘散治疗幼儿感冒的治疗上,李凡[11]通过研究认为银翘散较常规服药方法的“增加服药次数”治疗幼儿感冒( 风热犯表证) 的服药方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常规服药组。

2. 3 因病定服

因病定服即是因病症的变化确定具体服药方法,这也是《伤寒论》服药方法的独特之处。郑亚琳[12]总结了随证变化决定服药次数( 因病定服) : 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中病止服。如大青龙汤作“一服汗者,停后服”; 二是调整再服,即根据服药后的病情变化来决定再次服药的次数、药量以及时间间隔等,二者相辅相成。“中病止服”以防药物过量,尽可能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调整再服”则灵活的运用药物剂量,根据病症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这对现今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4 常规服法

药物每天服2 ~ 3 次。《伤寒论》中半数以上的方剂均有“再服”或“三服”的标注,这成为最普遍、最常用的服法。二服者多早晚分服,三服者多取早午晚三次服用,这与现今的服药次数基本一致。王汝琨[13]通过观察26 例对四君子汤证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得出“补气药四君子汤服药后作用时间约8 ~ 10 小时,故每天以一剂两煎、早晚饭前服为宜”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证实古今常规服药方法的科学性。

3 选择适宜的饮食调护

《伤寒论》中饮食调护主要以“粥”为主。粥为粳米熬制,食用粳米煮粥活人在中国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粳米含有“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烟酸、维生素C及钙、铁等营养成分,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热量。粳米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等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烦渴、营养不良、病后体弱等病症”[14]。《中华本草》也记载粳米: 性味甘、平,功能补气健脾、除烦渴、止泻痢。陈思[14]认为: “粳米粥有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的美称。”仲景应用粳米粥治疗疾病,多利用其具有易吸收、制作简便,且有补充药力或调养和胃之作用。

3. 1 服热粥以助药力

《伤寒论》桂枝汤项下有“服已须臾,啜粥一升,以助药力”之记载,利用热稀粥有谷气内充之用,使中焦之津液外布,而酿汗驱邪。富杭育等[15]的研究亦证明“服桂枝汤后啜粥温覆与单纯给药组相比,能显著提高桂枝汤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抑制作用,同时也有增强病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活性的倾向”。笔者偶于去年冬日患风寒感冒,自觉头晕头痛、体酸身重、鼻塞偶咳等,傍晚服药后半小时喝热稀粥一碗后休息,翌日清晨便觉头清目明、身轻有力。

3. 2 服粥冷热不同,可调节泻下程度

《伤寒论》三物小白散服法是: “不利进热粥一杯; 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这里仲景利用热粥或冷粥的不同之用,调节泻下的程度。服药后“不利”则服热粥,笔者认为热粥可助药力挥发,增强泻下的力度; 服药后若“下利不止”则服冷粥,来拮抗巴豆的泻下作用,加之粳米粥本身就有固肠止泻的作用,从两方面来抑制泻下的强度。曾蓁等[16]研究了粳米的止泻原理指出: “粳米米汤的止泻作用显著,其止泻作用可能是通过抗胆碱作用产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腹泻,除服用必要的药物外,还要辅以稀粳米粥,增加止泻作用,同时利于恢复体力。

3. 3 服峻药后饮粥调养护胃

《伤寒论》中十枣汤的服法有“得快下后,糜粥自养”的记载。十枣汤中有芫花、甘遂、大戟,三者均为性烈峻猛之药,为攻逐水饮之峻剂,用药过猛可伤阴液、损阳气、毁脾胃,虽有大枣煎汤滋阴补阳、健脾和胃,但难免还有“得快下后”者,遇此,仲景言“糜粥自养”。糜粥可以补气健脾、缓毒护胃。在服十枣汤后饮粥是借水谷之气以保胃气存津液,借糜粥以保养脾胃、驱阴邪、护正气,尽可能地减少了服药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4 结语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42-01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多发病之一,60—80%的生育年龄妇女一生中曾患过此病,且又是宫颈癌的高发因素之一[1],分娩、流产或手术操作等损伤宫颈部,以及产褥期、经期不注意卫生感染细菌等,都会导致此病发生。中医认为由于气血亏虚、湿热下注所致,西医常规消炎杀菌的治疗方法,不但不能根治,反而由于长期使用抗菌素,导致产生耐药性等,课题组应用自制中药茯苓黄硼散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白带增多,变黄或如脓样,并带有血丝、外阴瘙痒,腰腹酸痛、小便频数、不孕等。根据宫颈糜烂面积大小和病变程度,一般分为3度:①轻度宫颈表面光滑,常为单纯性糜烂,病变范围超过宫颈面积的1/3;②中度糜烂面积超过宫颈面积的1/3,但不到1/2,或者糜烂面积虽不大,但表面呈乳头或颗粒状者;③重度糜烂面积超过宫颈面积的1/2,糜烂面积虽如中度,但表面呈颗粒状或乳头狀较重者。

1.2 一般资料。共观察门诊患者60例,均为女性,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年龄41.8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半年。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常规做阴道分泌物检查,排除漓虫、霉菌或性病妇女,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排除癌变,西医综合治疗,消除阴道内病原体合并感染。中药组方:土茯苓15g,黄柏10g,硼砂2g,田七1g,冰片1g。用药方法:患者于月经干净4天后,常规外阴消毒,用扩阴器扩开阴道,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洗去净宫颈处阴道分泌物,用消毒干棉球吸去清洗液,然后将药粉约1g直接均匀地涂撒在宫颈糜烂面上,每周1次,禁阴道灌洗,禁房事,连用9次复查。

2.2 药物制法:先将土茯苓、黄柏、硼砂、田七、冰片烘干制成细粉,过200目筛,把药粉装消毒瓶中备用。

3 观察与护理

3.1 治疗前准备。

3.1.1 心理护理。慢性宫颈炎患者病程都较长,且易反复,直接影响夫妻关系,特别是重度宫颈炎患者,因担心癌变的可能性,多伴有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医务人员在治疗前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了解患者所担心的具体问题、家属情况、夫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向患者与家属讲清有关疾病知识,让他们了解治疗的必要性、方法、过程和治疗所需的时间,指导患者要有耐心,不可急躁失望,解除病人的顾虑,增强治疗的信心,防止急躁情绪,有利于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2]

3.1.2 物品准备。准备好已自制好的中药粉、碘伏消毒液、生理盐水和灭菌棉球、长镊、一次性的扩阴器等物品。

3.2 治疗中护理。瞩患者排空膀胱,铺好一次性中单,为病人摆好舒适的治疗体位,协助患者脱去一侧裤腿取膀胱截石位,将褪去裤腿一侧穿上消毒好的脚套。常规消毒,治疗中指导病人正确配合医生,不可随意活动臀部。治疗中应观察病情,如发现病人因疼痛不适症状时嘱患者深呼吸以放松并减轻痛苦。

3.3 健康指导。在治疗慢性宫颈炎的过程中应禁止房事,经期停止局部上药,对病人定期进行电话随防,嘱患者必须坚持按时复查,以便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估。平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不稳定情绪。注重个人卫生,每天清洗外阴,特别注意经期卫生,经期应严禁性交、盆浴,避免致病菌乘虚而入。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等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忌甜腻厚味食物如奶油蛋糕及肥猪肉等,这些食物有助湿的作用,会降低疗效果,使病情迁延难治;忌饮酒属温热刺激食物,饮酒后会加重湿热,使病情加重;忌食辛辣煎炸及温热性食物如辣椒、炸猪排、狗肉等均可助热上火,加重病情。

4 结果

通过观察60例病例:痊愈4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5 体会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不积极治疗,可并发盆腔炎、输卵管炎甚至造成不孕,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课题组应用自制中药茯苓黄硼散治疗并在整个过程中配合全面而细致的护理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本组药方作用广泛,无幅作用,经济实惠,可重复使用,患者易于接受。粉末直接接触病变部位,缓慢吸收,作用持久,可起到显著的除湿止带、清热解毒、活血化、化腐生肌作用。可预防感染、出血及外阴皮肤过敏。同时给药方法独特,每周一次,局部喷洒。既可使药物局部缓慢吸收发挥其功能,使炎症组织坏死、脱落,局部无渗血。同时使新生上皮增生,逐渐使糜烂面得到愈合,又无损伤宫颈组织,避免宫颈癍痕形成和宫颈管狭窄,不影响月经、受孕和分娩。

参考文献

[1]尹一兰,匡继林.中药五号粉治疗慢性宫颈慢性炎60例临床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8(1):37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就诊并且符合IIFMD诊断标准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包括男44例、女36例, 病程 (3.42±1.26) d, 年龄 (2.28±1.48) 岁。实验组包括男42例、女38例, 病程3.565~1.28 d, 年龄 (2.39±1.53) 岁。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所有患者外涂蒙脱石散2次/d, 阿昔洛书5 mg/kg, 通过2次/d的静脉滴注。实验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结合中医进行治疗。分别准备:药用板蓝根15 g, 地胆夹30 g, 银花30 g, 大飞扬30 g。将手足皮肤病损处煎水浸泡在以上各药中, 2次/d, 急性重症者外加吴茱萸50 g, 研末并且醋调, 每晚外敷于涌采穴。假使有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儿体温高于38.5℃者, 均给予口服退热荆。疗程全部结束后评定疗效。

1.3 效果评价

通过以上试验, 经过完整疗程之后对所有患者最终效果进行评价。分为无效、有效、痊愈。痊愈:治疗后病症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有效:既治疗后症状改善, 但未完全消失;无效:治疗后症状加重或无改善[3,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 实验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儿不同效果评价, 见表1。

3 临床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作为儿童中危害性较高的传染性疾病, 除了在治疗上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达到更好的效果[5,6]。在临床的护理以及预防上也要给予关注。手足口病在西医临床上, 主要针对的有:饮食护理, 口腔护理, 皮肤护理, 心理护理这4个方面[7]。我们在保证患病儿童得到隔离的同时, 更要确保隔离环境的综合质量。要整洁舒适, 温度适宜并且空气流通。饮食上面要尽量摄取含有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的食物;要时刻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进食后要用盐水或者温水漱口[8];此外, 皮肤的护理上面, 要保证患儿被褥衣服的清洁, 勤换洗, 被褥要干燥;最后也要对幼儿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 让患儿配合治疗。而在中医的护理上, 对于病因理论理解为外感湿热的疫毒。因此, 在发病初期和中期, 可以采取清热解毒的中药如连翘、银花等味道甘甜的中药煎水后饮用[9,10]。而后期发病, 则可以加入一些养阴清热的中药如麦冬、玉竹等煎水饮用。

4 讨论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世界性范围的流行传染病, 在目前越来越高发于儿童之中。手足口病对所有婴幼儿均易感[11]。对于严重的手足口病患者, 可以采用抗病毒药阿昔洛韦进行治愈。这种药物可以有效的抑制巨细胞病毒水痘、单纯性疱疹病毒以及带状疱疹病毒, 它能够干扰病毒的DNA多聚酶, 因此而抑制病毒的复制[12]。而中医方面, 我们采取用板蓝根, 地胆夹等中药对患处进行浸泡, 以及用吴茱萸对穴位表面的涂抹, 更能有效地配合西药用药从而达到对更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提高了西医上单一治疗少儿手足口病的总体治愈率。

当然, 比治疗更重要的就要数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正是因为预防做的不够到位。做一个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人, 疾病才会远离你。

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以及临床护理。方法 选择在该院就诊同时符合IIFMD诊断标准的患者160例。把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所有患者外涂蒙脱石散2次/d, 阿昔洛书5mg/kg, 通过2次/d的静脉滴注。实验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结合中医进行治疗。分别准备:药用板蓝根15g, 地胆夹30g, 银花30g, 大飞扬30g。将手足皮肤病损处煎水浸泡在以上各药中, 2次/d, 急性重症者在上述药物外加吴茱萸50g, 研末加醋调, 每晚外敷在涌泉穴。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儿如若有体温高于38.5℃者, 都采取口服退热荆。于疗程全部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 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0.00%,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 实验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在治疗期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疗效极佳。

关键词:中药结合西医,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鲁萍, 黄一文, 刘立美, 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19) :15-17.

[2]陈惠娥, 李明珍.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6) :722-723.

[3]杨亚红.1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J].工企医刊, 2009, 22 (4) :50-52.

[4]黄丽霞.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 2009, 37 (1) :119-120.

[5]赵树敏, 丁海英.手足口病42例预防护理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24) :101-102.

[6]宋文娟, 乔学军.导赤合剂合锡类散内外合治手足口病32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2) :268-269.

[7]万圣, 邵坚强, 陈水芳, 等.常山县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J].浙江预防医学, 2012, 24 (1) :27-28.

[8]姜增英.1864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23 (1) :31, 34.

[9]李宝冬.2008年与2009年手足口病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3) :748.

[10]祁文涛, 刘彦华, 聂志琴,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重型手足口病的效果[J].职业与健康, 2011, 27 (1) :107-108.

[11]胡春霞.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17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4) :911.

上一篇:血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下一篇:新诗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