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精选11篇)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 篇1
产妇分娩必然伴随着剧痛, 给产妇的生理机体及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故相关的临床专家表示, 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 缓解产妇的疼痛状况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镇痛方法有药物镇痛、针灸镇痛剂及非药物镇痛等, 但相关的临床专家认为, 非药物镇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1,2]。本研究就分娩镇痛仪用于产科镇痛的疗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现报告如下, 供研究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 对照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不采取任何的镇痛措施, 实验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给予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实验组年龄22~46岁, 平均年龄 (24.72±3.18) 岁, 平均孕周 (39.67±1.34) 周;对照组年龄23~47岁, 平均年龄 (39.61±1.26) 周。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产妇均确定为分娩产妇, 符合分娩的基本条件, 且排除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及胎儿严重畸形产妇, 两组产妇的孕周、年龄、生产方式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对照组产妇在生产过程中不采取任何的镇痛措施, 实验组产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 具体的操作措施如下。
(1) 当产妇宫口开至2 cm时, 使用乐蓓尔镇痛仪进行镇痛, 将A、B两组的四条输出线分别放在产妇的左右手两个部位, 分别是桡神经虎口部和腕部正中神经部, 之后将两个电极片进行相连, B组的两条输出线分别和产妇脊髓两侧的两个电极片相连, 之后调整主机的按钮, 使治疗参数与产妇的生产情况相符, 直到引起肌肉微颤, 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后, 则停用分娩镇痛仪[3]。
1.3 观察指标
对应用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的实验组和不采取镇痛措施的对照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镇痛效果共分为优、良、差三项。镇痛优良率越高, 产后2 h出血量越低, 新生儿Apgar评分越高, 表示产妇的生产状况越好。
1.4 数据处理
对应用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的实验组和不采取镇痛措施的对照组的镇痛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束后,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的实验组和不采取镇痛措施的对照组的镇痛效果、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临床指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产妇的镇痛优良率和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 产后2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 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给予非药物镇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镇痛模式。而分娩镇痛仪镇痛属于非药物镇痛范畴, 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为显著的镇痛效果, 自临床应用以来受到了众多产妇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4]。
分娩镇痛仪主要是通过特殊的频率电波促使产妇体内的阿片肽加倍释放, 进而阻断痛觉神经的传导, 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且对新生儿无损害, 其镇痛效果十分明显[5]。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分娩过程中使用分娩镇痛仪的实验组其镇痛优良率及Apgar评分高于不采取镇痛措施的对照组, 且实验组产妇的产后2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 两者相较, 实验组产妇的生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分娩镇痛仪用于产科镇痛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可以有效缓解产妇的疼痛, 减少产后出血量, 改善新生儿的Apgar评分, 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大力借鉴和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分娩镇痛仪用于产科镇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 对照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不采取任何的镇痛措施, 实验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给予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 分娩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实验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分娩镇痛仪用于产科镇痛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可以有效缓解产妇的疼痛, 减少产后出血量, 改善新生儿的Apgar评分, 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大力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分娩镇痛仪,产科镇痛,疗效
参考文献
[1]徐秀侠.分娩镇痛仪用于产科镇痛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4, (1) :458-458.
[2]陈从荣, 倪凤芳.分娩镇痛仪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15) :2028-2029.
[3]张映辉, 马剑芬, 沈柏儒等.3种分娩镇痛方式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 2013, 34 (5) :746-749.
[4]张静, 陶鑫焱.硬膜外麻醉和分娩镇痛仪行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3) :41-42.
[5]骆红梅, 冯海琴, 梁俊等.导乐陪伴联合分娩镇痛仪对初产妇母婴健康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4, (34) :3213-3214.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 篇2
一、分娩镇痛原则
分娩镇痛遵循自愿、安全的原则,以达到最大程度地降低产妇产痛,最小程度地影响母婴结局为目的。
分娩镇痛首选椎管内分娩镇痛(包括连续硬膜外镇痛和腰-硬联合镇痛)。当产妇存在椎管内镇痛禁忌证时,在产妇强烈要求实施分娩镇痛情况下,根据医院条件可酌情选择静脉分娩镇痛方法,但必须加强监测和管理,以防危险情况发生。本共识主要针对椎管内分娩镇痛。
二、分娩镇痛前产妇的评估
分娩镇痛前对产妇系统的评估是保证镇痛安全及顺利实施的基础。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等。
1.病史:产妇的现病史,既往史,麻醉手术史,药物过敏史,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合并症,并存症等。
2.体格检查:基本生命体征,全身情况,是否存在困难气道,脊椎间隙异常,穿刺部位感染灶或占位性病变等禁忌证。
3.相关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存在合并症或异常情况者,进行相应的特殊实验室检查。
三、分娩镇痛适应证 1.产妇自愿。
2.经产科医师评估,可进行阴道分娩试产者(包括瘢痕子宫、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等)。
四、分娩镇痛禁忌证 1.产妇拒绝。
2.经产科医师评估不能进行阴道分娩者。
3.椎管内阻滞禁忌:如颅内高压、凝血功能异常、穿刺部位及全身性感染等,以及影响穿刺操作等情况。
五、分娩镇痛前准备 1.设备及物品要求(1)麻醉机;
(2)多功能心电监护仪;
(3)气道管理用品,包括喉镜、气管导管、口咽通气管、喉罩、困难气道器具等;(4)吸痰器、吸痰管、负压吸引器;
(5)供氧设备,包括中心供氧、氧气瓶、面罩;(6)椎管内镇痛穿刺包、镇痛泵;(7)胎心监护仪、新生儿抢救复苏设备;(8)加压加热输血设备、加热毯;(9)抢救车,包括抢救物品及药品。2.药品要求
局麻药(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氯普鲁卡因等),阿片类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等),配置药品的生理盐水,急救类药品(肾上腺素、脂肪乳剂等),消毒液,抢救设备及麻醉药品由专人负责维护补充、定期检查并做登记。3.场地要求
椎管内分娩镇痛的操作要求在无菌消毒房间实施,严格按照椎管内麻醉穿刺要求规范操作,避免发生感染。4.产妇准备
(1)产妇进入产房后避免摄入固体食物,可饮用高能量无渣饮料;(2)签署分娩镇痛同意书(产妇本人或委托人);(3)开放静脉通路。
六、分娩镇痛开始时机
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表明,潜伏期开始椎管内镇痛并不增加剖宫产率,也不延长第一产程。因此,不再以产妇宫口大小作为分娩镇痛开始的时机,产妇进入产房后只要有镇痛需求即可实施。
七、分娩镇痛流程
为完善实施分娩镇痛可参考下列步骤(图1)。
八、分娩镇痛实施方法 1.连续硬膜外镇痛
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对母婴影响小、产妇清醒能主动配合,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娩镇痛方法之一,并且当分娩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需实施紧急剖宫产时,可直接用于剖宫产麻醉。1.1 操作方法:
(1)穿刺过程中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
(2)选择L2-3或L3-4间隙,严格按椎管内穿刺操作规范进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
(3)经硬膜外导管注入试验剂量(含1∶20万肾上腺素的1.5%利多卡因)3ml,观察3~5min,排除导管置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
(4)若无异常现象,注入首剂量(表1),持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5)测量镇痛平面(维持在T10水平),进行VAS疼痛评分和Bromage运动神经阻滞评分;(6)助产士常规观察产妇宫缩、胎心改变及产程管理;
(7)镇痛维持阶段建议使用PCEA镇痛泵,根据疼痛程度调整镇痛泵的设置或调整药物的浓度;
(8)观察并处理分娩镇痛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填写分娩镇痛记录单;
(9)分娩结束观察2h,产妇无异常情况离开产房时,拔除硬膜外导管返回病房。1.2 常用分娩镇痛的药物浓度及剂量见表1。1.3 推荐给药方案:
首剂量后,维持剂量则根据产妇疼痛情况个性化给药,浓度剂量在表1所列范围之内进行调整。PCEA每次8~10ml,锁定时间15~30min。2.腰-硬联合镇痛
腰-硬联合镇痛是蛛网膜下腔镇痛与硬膜外镇痛的结合,此方法集两者之优点,起效迅速、镇痛完善。2.1 具体操作方法:(1)准备同硬膜外分娩镇痛;
(2)选择L3~4(首选)或L2~3 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
(3)经腰穿针注入镇痛药,退出腰穿针后,向头侧置硬膜外导管;
(4)在硬膜外给药之前经硬膜外导管注入试验剂量(含1∶20万肾上腺素的1.5%利多卡因)3ml,观察3~5min,排除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5)镇痛管理同硬膜外镇痛。
2.2 推荐蛛网膜下腔注药剂量见表2。
蛛网膜下腔注药30~45min后,硬膜外腔用药参照硬膜外镇痛方案(表1)。3.静脉镇痛
当产妇椎管内分娩镇痛方式存在禁忌时,才选择静脉分娩镇痛,但必须根据医院救治条件选择,特别要在麻醉医师严密监测母体和胎儿的生命体征变化,以防危险情况发生。
九、危急情况的处理 1.分娩镇痛期间,产妇发生下列危急情况之一者,由产科医师决定是否立即启动“即刻剖宫产”流程。(1)产妇心跳骤停;(2)子宫破裂大出血;(3)严重胎儿宫内窘迫;(4)脐带脱垂;(5)羊水栓塞;
(6)危及母婴生命安全等情况。2.即刻剖宫产流程:
(1)由助产士发出危急信号,通知救治团队(麻醉医师、儿科医师、麻醉护师、手术室护师),同时安置产妇于左侧卧位,吸氧并转送至产房手术室。
(2)麻醉医师在硬膜外导管内快速注入3%氯普鲁卡因10~15ml,快速起效后完成剖宫产手术。
(3)没有放置硬膜外导管或产妇情况极为危急时,采用全麻插管,同时立即给予抗酸药,如口服枸橼酸合剂30ml,同时静脉注射胃复安10mg+雷尼替丁50mg。(4)全麻操作流程参照《产科麻醉剖宫产》全麻部分。
十、分娩镇痛管理
应建立相关的制度,如分娩镇痛工作制度、麻醉药品及物品管理制度、会诊制度、知情同意制度、报告制度等。加强管理和团队协作,方能确保母婴安全。建议如下: 1.妇产科医师:
(1)门诊期间的孕前检查、孕期产检、孕期筛查、分娩镇痛宣教;(2)入院期间对待产妇分娩方式的评估。2.麻醉医师:
(1)进行分娩镇痛前的评估工作(可在麻醉门诊或产房进行);
(2)向产妇及家属介绍分娩镇痛的相关知识,告知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3)专人操作及管理;
(4)运动神经阻滞及疼痛评分,根据产妇疼痛情况调整镇痛药的剂量及浓度;(5)分娩镇痛期间产妇发生危急情况实施剖宫产手术的麻醉;(6)参与产妇异常情况的抢救;(7)完成分娩镇痛的记录。3.麻醉科护士:
(1)协助麻醉医师完成分娩镇痛的操作;(2)配置镇痛泵;
(3)巡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母体的异常情况并及时汇报麻醉医师,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镇痛评分等;
(4)协助麻醉医师完成危急情况“即刻剖宫产手术”麻醉;(5)登记、收费;
(6)镇痛药物及毒麻药物管理、登记、发放,物品、药品的补充、设备的清洁与保养;(7)分娩镇痛后对产妇的随访,了解产妇满意度及并发症等。4.助产士:
(1)开放静脉输液通道;
(2)调整产妇体位为侧卧或半坐位、吸氧,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宫缩、胎心等;(3)观察产程,调整宫缩;
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篇3
(湖南省郴州市中医院湖南郴州423000)【摘要】目的 探讨分娩镇痛结果及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5月至2010年11月间初产妇足月妊娠自愿要求分娩痛的孕妇80例为实验组,随机选取同等条件孕妇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产程长短、出血量、新生儿情况,并探讨分娩镇痛的护理体会。结果 镇痛效果好,活跃期明显缩短,对母体和新生儿无明显影响。结论 分娩镇痛有效而安全,需要专业的护理。【关键词】分娩镇痛;临床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7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21-01 分娩是指母体中作为新的个体出现,也特指胎儿脱离母体作为独自存在的个体的这段时期和过程。由于分娩本身的特殊性,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的疼痛是非常剧烈和难以忍受的,更易产生多种并发症,从而严重威协产妇的生命健康,同时给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分娩镇痛是一种较为有效而安全的减轻产妇痛苦的方法,但由于分娩镇痛有可能导致产程延长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增加等不良后果,故实施分娩镇痛后必须严密观察,精心护理。现将我院2010年5月至2010年11月实施分娩镇痛80例患者的镇痛结果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取年龄21-30岁、初产、妊娠37-41周、单胎、头位、产前检查确认可以经阴道分娩、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自愿要求分娩镇痛孕妇80例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同期入选条件与实验组相同的自然分娩的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1.2方法:(1)实验组的孕妇临产后宫口开2-3 cm行镇痛分娩,采用经L 2-3椎间隙行常规硬膜外腔穿刺,并向里置管4-5 cm,平卧后先硬膜外腔注射罗呱卡因5 ml,观察5 min后,无全脊麻及局麻药中毒征象,然后再注入首次剂量,0.2%罗呱卡因10 ml连接可控电子泵,泵内加人75罗呱卡因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以6 ml /h的速度持续进药[1],每小时最大量小于20ml,同时予心电监护及专人陪伴。胎儿娩出停药。对照组孕妇不用任何镇痛药。(2)观察项目镇痛程度:采用Mulleetr镇痛强度评分法评估镇痛程度:无痛为0分;轻度疼痛,极易耐受为1分;中度疼痛,能耐受为2分;强烈疼痛,难耐受为3分;极度疼痛,不能耐受为4分。对产程的影响: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产程持续时间和分娩方式。出血量的估计:包括产时和产后的出血量估计,采用称重法和盆接法。对母体或新生儿的影响:监测母体的血压、对胎儿宫内窘迫(羊水的色和质)、新生儿Apgar评份、新生儿体重等进行比较。1.3统计学方法:t检验与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2.1临床资料的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和孕周均无差异(P<0.05)。2.2镇痛效果:见表1。表1 镇痛效果比较2.3 产程和分娩方式的比较:见表2。表2 各产程、分娩方式比较本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活跃期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产程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分娩方式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自然分娩率和剖宫产率上无明显差异。2.4母体或新生儿的影响方面比较:监测两组母体的血压无明显变化;两组在胎儿宫内窘迫(羊水的色和质)的比较,两组胎儿发生宫内窘迫上无明显差异;同时从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出生l min均在8-10分、出生5min均在10分)。两组产妇在产时和产后的出血量经统计无明显差异,均无因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发生。表3 新生儿评份、新生儿体重、产后出血比较3讨论3.1判断是否适用:首先要了解孕妇产前检查和本次住院检查情况,协助麻醉科医师了解孕妇有无神经系统及脊柱异常的病史,同时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儿宫内情况。确保母儿的安全。3.2心理护理:不良心理因素对产妇分娩可产生严重的影响,分娩虽然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但是分娩时的疼痛又让人难以忍受。分娩过程中由于子宫收缩,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等引起疼痛剧烈,长时间的疼痛会给产妇造成焦虑,紧张和恐惧的心理,这种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可导致神经体液的变化,酸碱平衡失调,影响子宫的血流灌注,使母儿血液通过胎盘的血液物质交换减少,胎儿缺血、缺氧,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同时还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紊乱,缺乏有效宫缩,致产程延长,阻碍产程的进展,增加难产机会,从而增加剖宫产率。因此,应及时、深入了解临产妇分娩期各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认真做好评估,及时减轻分娩时的痛疼,消除产妇各种不良心理状态,使其以平静的心态安全顺利地完成分娩,确保母婴平安。[4]详细告知分娩镇痛的利弊使他们能够权衡利弊自愿选择。因为实施镇痛须在孕妇临产后宫口开至2-3cm时[2],助产士陪伴其身旁,及时告知她产程进展情况,同时告知分娩镇痛并非分娩时一点也无感觉,而是疼痛程度的明显降低和舒适度的增加,使其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减轻或避免焦虑的发生,增加自信心和自控感。3.3母儿情况监测:分娩镇痛过程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硬膜外麻醉后,有可能出现CI(心指数)Si(每搏指数),EF(射血分数)明显减少。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3]。一旦发生,首先要置产妇于左侧卧位,抬高右臀,防止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发生。同时分析原因,采取供氧、快速输液,必要时静注麻黄碱25mg等措施;因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母体和胎儿的氧耗量也逐渐增加。分娩镇痛时,应着重观察产妇的呼吸幅度、频率和节律,经常询间病人有无呼吸费力和胸闷等感觉,常规供氧。
密切观察胎心及宫缩情况。分娩镇痛应注意注药时机的选择,应用不当可出现宫缩减弱或停止现象。因此,在分娩过程中,应连续监测宫缩或胎心情况。3.4产程的观察:由于麻药的应用,产妇的痛感降低,产程进展較快。在宫口开全时无明显的便意,因此应严密观察产程,准确掌握宫口开全时间 ,开全后指导产妇用力,正确使用腹压,尽快缩短第二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胎儿娩出后及时使用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防止产后出血。3.5营养支持:正确的膳食营养利于产妇的体力支持和恢复。实验组的待产妇,在饮食上应尽可能的进食一些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营养丰富的流食,如蛋汤、鱼汤等,或根据待产妇的胃口,适当予以半流食,如面条、米汤、水果等,以免麻醉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产后4-6h内尽可能予以适量的高能量半流食。
分娩时伴有疼痛,不仅给产妇带来生理上、心理上痛苦,而且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直接影响分娩方式、母乳喂养、分娩镇痛,可使产妇疼痛分数下降,产妇疼痛减轻,使产妇增强分娩信心,能积极配合医生,助产士的助产治疗,提交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分娩镇痛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中十分关注的课题,如何使分娩镇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是产科助产、护理专业研究的方向。作为产科的护理人员应积极投入,为提高自然分娩率而努力。参考文献[1]孙燕,主编.内科肿瘤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6-227[2]廖秦平.妇产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1[3]赖雪梅,董晓梅,王志新,等.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结 局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5,49(8):573-575[4]张育苗,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12):1771-1772.
镇痛与非镇痛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 篇4
关键词:镇痛,分娩,显效,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计划生育的实行, 广大妇女对分娩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 满足妇女的生育要求, 就目前来看, 镇痛分娩可以大大减轻分娩时的疼痛, 但是镇痛分娩的安全性及对母婴的影响一直是产科医师关注的焦点[1,2]。为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进行临床效果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正常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随机抽取120例, 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自愿要求进行镇痛分娩的孕妇60例作为观察组。在同期不愿行镇痛分娩并经阴道充分试产的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 进行配对。两组孕妇均为正常妊娠、年龄22~32岁、平均30岁, 孕期 (280±14) d、单胎头位的初产妇, 无头盆不称及胎儿窘迫等不良因素, 两组资料条件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孕妇常规查体, 做必要的辅助检查。观察组:产妇临产后当宫口扩张到2cm, 胎心音正常, 无明显头盆不称时可选择硬膜外麻醉。穿刺前行胎心监护,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 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 常规低流量吸氧。穿刺点为L2~3或L3~4椎间隙, 并向头端置入3~4cm固定, 麻醉药为0.75%罗哌卡因10mL+生理盐水50m L, 含芬太尼0.2mg, 注速为3~6m L/h。穿刺成功后需再次记录产妇生命体征和胎心率, 并专人陪护, 倾听产妇主诉。对照组:产妇临产后宫口扩张到2cm后不用任何镇痛药, 产程观察与观察组相同。两组产妇如果出现宫缩乏力时都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 促进产程进展。
1.3 观察指标
(1) 镇痛效果:根据问卷形式按照产妇主诉将疼痛情况分为三级:显效、有效、无效。显效者产妇主诉分娩过程中无明显疼痛, 无出汗, 呼吸、心率、血压无明显升高;有效者产妇主诉分娩疼痛较前减轻, 疼痛可忍, 出汗少, 心率、血压稍升高。无效者产妇主诉分娩过程中疼痛明显, 大喊大叫, 大汗淋漓, 心率、血压明显升高。其中显效及有效列为无痛范围, 无效列为疼痛范围。 (2)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的比较: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总产程、剖宫产率。 (3) 并发症的发生率。 (4) 两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生后Apgar's评分的比较:自然呼吸、轻度窒息、重度窒息。 (5) 以上120名产妇均根据循证医学及医学伦理学要求签署相关镇痛、临床观察及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4 统计学方法
镇痛效果及剖宫产率使用χ2检验, 产妇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生后Apgar's评分的比较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产妇分娩疼痛效果比较
见表1。
χ2=76.8, P<0.005, 对照组无痛率10%, 疼痛率90%, 两组资料比较有显著关异性
2.2 产妇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的比较
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观察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比对照组平均缩短2小时, 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无明显差异, 剖宫产率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因此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应用镇痛分娩, 可以明显缩短第一产程, 从而缩短总产程时间。
2.3 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产妇观察组有1例发生恶心呕吐, 对照组有6例出现恶心呕吐, 观察组产妇有1例出现头痛, 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其余并发症未见发生。
2.4 平均产后2h出血量
观察组250mL, 对照组260mL, 无统计学差异。
2.5 产妇分娩新生儿Apgar's评分的比较
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孕妇在分娩时选择镇痛分娩对新生儿Apgar's评分无明显影响。统计学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3.1 正常的分娩过程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及孕妇的精神因素, 在产道及胎儿都正常的情况下, 产力及孕妇的精神因素便决定着产程的顺利进行。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大部分孕妇过着优越的生活, 娇生惯养, 痛阈明显下降, 同时对分娩的恐惧感也越发明显, 所以如何降低分娩疼痛及分娩为产妇带来的身心方面的不良影响, 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大量资料显示, 孕妇的恐惧情绪可以使其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儿茶酚胺升高, 从而痛阈降低, 心率增快, 呼吸急促, 血压升高, 导致换气过度, 体力消耗, 容易引起产程延长、继发性宫缩乏力、胎儿宫内窘迫。目前分娩镇痛方法很多, 但是研究显示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安全有效。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观察组使用镇痛分娩, 总产程比对照组缩短约2h, 同时可以降低剖宫产率。在观察过程中, 对照组有一部分产妇因为难忍宫缩痛而强烈要求剖宫产结束分娩, 这也是目前普遍的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本组研究表明, 在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 并没有增加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2h出血量, 因此证明镇痛分娩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可行。
3.2 硬膜外麻醉镇痛技术是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在我们观察的60例镇痛分娩的孕妇中, 无1例产程延长, 无新生儿窒息,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其中有1例出现头痛考虑损伤蛛网膜所致, 经过补液治疗, 产妇卧床休息1周后症状消失, 对产妇预后无明显影响。
3.3 镇痛分娩虽然安全、有效,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1) 严格掌握镇痛分娩的适应症及禁忌证; (2) 在使用镇痛分娩的过程中要加强监护, 包括胎心音、宫缩、宫口开大情况, 提倡一对一服务, 避免宫缩过强引起胎儿窘迫、急产等情况; (3) 在孕妇宫口近开全时若产力不够, 应关闭麻醉药物, 必要时使用缩宫素催产, 尽量缩短第二产程。综上所述, 只要在使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时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 注意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音变化, 可以大大提高顺产率, 降低因难忍分娩疼痛而选择手术的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傅晓岚.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与讨论[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临床研究) , 2010, 19 (5) :134-135.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 篇5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对产妇分娩的镇痛效果、产程进展及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50例有分娩镇痛要求、无产科并发症及麻醉禁忌症的单胎初产妇为观察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并随机选择同期条件相似未给予任何镇痛方法的 150例初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痛、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第一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可达到加速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分娩镇痛
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采用硬膜外腔阻滞分娩镇痛,用于产妇的分娩,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300例足月单胎、头位、无产科并发症、硬膜外麻醉禁忌症的初产妇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例、采用小剂量低浓度的麻醉药阻滞麻醉。对照组150例、不用任何镇痛措施。观察组产妇当宫口开大2-3cm宫缩规律且感到疼痛时经L2-L3或L3-L4棘突间隙穿刺硬膜外腔,给予试验剂量0.1%利多卡因5ml,5分钟后证明未误入蛛网膜下腔或血管后再注入0.1%罗哌卡因+芬太尼2ug/ml、6-8ml,以后可根据疼痛程度每小时给药一次,必要时追加3-5ml/15min,阻滞平面保持在T10-S4,每5-15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待宫口开全后即停止给药,每次注药后观察30分钟评估镇痛效果。疼痛评级根据产妇主诉记录,分为4级:I级(无痛或稍感不适、活动自如、无汗或微汗);2级(轻度疼痛、可以忍受、微汗);3级(中度疼痛,难以忍受、合作欠佳、出汗、肢冷);4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呼喊不安、出汗、肢冷)。1级2级者定为镇痛有效;3级4级者定为镇痛无效,此外,观察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后出血情况等。统计分析,全部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AS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t检验,统计学处理以P<0.05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两组比较:观察组150例中,1级130例、占86.67%,2级者20例占13.33%,有效率100%。对照组1级0例,2级者15例占10%,3级者100例占66.67%,4级者35例占2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2 产程进展:在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及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3 分娩方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阴道自然分娩、胎吸助产及剖宫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4 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及产后两小时出血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分娩时,多数产妇发生不堪忍受的疼痛,这些疼痛主要来源于子宫收缩、宫口扩张以及子宫韧带的牵引等。而疼痛冲动系统通过内脏传入神经纤维和交感神经纤维一起在T10-T12节段向中枢传导;另外在第一产程末和第二产程,胎儿先露部下降使产道和会阴扩张,通过S1-S4的神经传导引起疼痛[1]。用硬膜外小剂量、低浓度的罗哌卡因辅以芬太尼注射,阻滞范围在T10-S4,可阻滞相应传入神经疼痛刺激的传导,且只有最小程度的进行性运动阻滞[2]。经临床应用观察可使产痛迅速消失或明显减轻,而不影响临产妇的肌力和交感神经活动,产妇可以自由活动和进饮食,宫颈扩张速度明显加快,第一产程缩短。本文观察组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降低,可能与有效的镇痛解除了产妇对疼痛的恐惧心理,使人为性的难产率下降。对某些盆底肌肉和阴道软组织坚厚、宫颈坚韧的产妇硬膜外阻滞降低了宫颈、盆底肌肉和阴道张力,致阴道自然分娩率升高。笔者认为将硬膜外腔阻滞用于产科分娩镇痛完全、持续时间可控、产妇生理影响小、胎儿无不良影响、剖宫产率降低、产妇乐于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采用。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10
[2] 黎尚荣,罗刚健,马武华等.自然分娩时不同浓度罗比卡因的硬膜外镇痛效应.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6):383-385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80例。年龄20~35周岁;孕周37~41周;均为头位、单胎;均无阴道分娩禁忌症。排除标准: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胎位异常、头盆不称、临产前胎心监护异常和不具备阴道分娩的条件。所有产妇随机分为观察Ⅰ组、观察Ⅱ组与对照组各60例。3组孕产妇年龄、孕周、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当产妇宫口开大3cm时, 观察Ⅰ组予导乐分娩镇痛仪 (GT-4A型, 北京本然天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间苯三酚 (湖北午时药业) 80mg静脉注射;观察Ⅱ组单纯使用导乐分娩镇痛仪;对照组不予任何镇痛方法和药物。
导乐分娩镇痛仪的使用方法:传导贴粘分为A、B、C、D共4组。A组传导贴粘贴于产妇左手桡神经虎口部位、护腕型传导贴粘贴于产妇手腕部正中神经腕横纹向心4cm处;B组传导贴粘贴于右手及右腕部, 方法及位置与A组相同。C、D组传导贴粘贴于T12-S1的位置, 由髂嵴最高点划水平线至第3、4腰椎棘突位置, 将传导贴的中心点与此对应粘贴即可 (C组在上, D组在下) 。根据产妇宫缩情况递增、递减调整电流强度。宫缩时手部以引起肌肉轻微震颤, 手型无明显变化为宜, 腰部以产妇能耐受为宜;无宫缩时手腕部电流强度减至手指不震颤, 腰部电流强度参数减半。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 (VAS) [1]进行疼痛评估, 以0~10的数字代表疼痛强度, 疼痛表现为0~3为轻度, 4~6为中度, 7~10为重度疼痛。另记录产妇各产程时间, 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妇对分娩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一般使用镇痛仪5~10min, 出现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 (P<0.01) , 而观察Ⅰ组镇痛效果优于观察Ⅱ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观察Ⅱ组比较, #P<0.05
2.2 产程
观察组产程和总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1) 。观察Ⅰ组第一、二产程和总产程缩短较观察Ⅱ组更为明显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观察Ⅱ组比较, #P<0.05
2.3 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
观察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Ⅰ组顺产率和剖宫产率分别为76.7%、13.3%, 对照组分别为55.0%、28.3%, 观察Ⅰ组较对照组顺产率提高, 剖宫产率下降,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Ⅰ、Ⅱ组无新生儿窒息发生, 对照组发生新生儿窒息3例,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对分娩服务满意度
观察Ⅰ、Ⅱ组与对照组产妇对分娩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96.7%、91.7%和26.7%, 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观察组间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导乐分娩镇痛仪依据神经科学原理, 运用持续激活技术, 刺激双手虎口部和腕部区域, 激活人体自身镇痛系统, 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的合成和释放, 从大脑至脊髓在不同层次阻止痛觉信息的传人;同时通过刺激背部脊柱两侧T12-L1和S1-4位置, 兴奋粗纤维控制的SG细胞, 关闭脊髓神经疼痛闸门, 脊髓内发生节段性抑制, 使痛感信息向水平方向扩散, 从而达到确切的分娩镇痛效果。本研究表明, 常规分娩时85%的产妇需忍受重度疼痛, 使用导乐分娩镇痛仪产妇只需忍受轻度疼痛 (63.3%) 和中度疼痛 (36.7%) , 未出现重度疼痛。使用导乐分娩镇痛仪有效缩短了第一产程和总产程。第一产程的疼痛主要来自子宫体的规律性收缩和宫颈、子宫下段的扩张, 疼痛通过T10-12传入脊髓, 在宫颈扩张至7~8cm时痛感最剧烈, 疼痛性质为钝痛或锐痛。第二产程的疼痛主要来自阴道、会阴的膨胀牵拉和子宫的持续性收缩, 疼痛通过阴部的神经传入S2-4脊髓节段, 疼痛性质为锐痛, 定位明确。分娩镇痛能有效减轻不良应激反应, 增强自信心, 有利于产妇对产程的主动配合, 避免因恐惧、焦虑、疲劳等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第一产程时间长, 镇痛的有益作用更加明显。
间苯三酚是亲肌性平滑肌解痉药, 与阿托品类和罂粟类药物不同, 能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和泌尿道平滑肌, 迅速解除平滑肌痉挛状态, 对正常平滑肌影响极小[2]。患者使用后不会引起低血压、心率加快、心率失常等不良反应。间苯三酚对产妇子宫颈有选择性解痉作用, 不影响宫体的收缩, 能加快子宫颈口扩张, 软化宫颈, 缩短分娩时间, 减少产妇的痛苦[3]。本研究表明间苯三酚联合导乐分娩镇痛仪进一步增强了镇痛效果, 缩短第一产程和总产程, 与对照组相比第二产程也明显缩短。使用导乐分娩镇痛仪, 尤其是导乐分娩镇痛仪联合间苯三酚静脉注射, 明显提高镇痛效果, 缩短产程, 产妇满意率提高。
报道称, 分娩镇痛能降低剖宫产率[4、5], 本研究中导乐分娩镇痛仪联合间苯三酚能更有效减轻分娩疼痛, 扩张宫颈促进产程进展, 从而提高了阴道分娩率, 降低剖宫产率。导乐分娩镇痛仪联合间苯三酚静脉注射简便易行,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导乐分娩镇痛仪联合间苯三酚静脉注射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Ⅰ组、观察Ⅱ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Ⅰ组使用导乐分娩镇痛仪联合间苯三酚80mg静脉注射;观察Ⅱ组单纯使用导乐分娩镇痛仪;对照组未使用任何镇痛方法和药物。观察、比较3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对分娩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 (P<0.01) 且观察Ⅰ组镇痛效果优于观察Ⅱ组 (P<0.05) ;观察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缩短 (P<0.01) , 观察Ⅰ组第二产程也缩短 (P<0.05) ;观察Ⅰ组顺产率提高、剖宫产率降低 (P<0.05) ;各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乐分娩镇痛仪联合间苯三酚静脉注射用于分娩镇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导乐分娩镇痛仪, 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导乐分娩镇痛仪,间苯三酚,镇痛效果
参考文献
[1] Revill SI, Robinson JO, Rosen M, et al.The reliability of a linear analogue for evaluating pain[J].Anaesthesia, 1976, 31 (9) :1191-1198.
[2] Singh IP, Sidana J, Bansal P, et al.Phloroglucinol compounds of therapeutic interest:global patent and technology status[J].Expert Opin Ther Pat, 2009, 19 (6) :847-866.
[3] 王瑞华, 顾成敏, 魏东红.间苯三酚应用于产程不同时期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3) :5294-5296.
[4] 刘宏健, 王吉云, 姚晓玲, 等.导乐仪镇痛结合全程责任制陪伴对分娩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院, 2012, 12 (9) :58-60.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产妇自愿要求分娩镇痛及导乐分娩的产妇100例作为观察组, 选择同期100例未实施分娩镇痛及导乐分娩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无心、肾、肝、脑部疾患等内外科合并症, 无麻醉禁忌证, 入选产妇均为足月妊娠、初产、单胎头位, 无产科高危因素, 无阴道分娩禁忌证。年龄最小19岁, 最大40岁, 平均年龄27.5岁。
1.2 镇痛方法
宫口开大3 cm, 征得孕妇和家属同意后选择L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4 cm, 导管固定于背部。先注入1%利多卡因试验量3 m L, 观察5 min后无脊髓麻醉表现, 再追加负荷量5 m L, 使阻滞平面控制在T10以下, 然后接电子镇痛泵, 镇痛泵内药液为100 m L:甲磺酸罗哌卡因10 m L+芬太尼0.1 mg+生理盐水88 m L, 持续6 m L/h, 追加4 m L, 锁定15 min。当宫口开大9 cm后关闭镇痛泵, 胎儿娩出后再次注入镇痛混合液10 m L, 以利于产道检查和会阴切开缝合。
1.3 导乐陪伴分娩
观察组在规律宫缩开始后, 由1名助产士全程陪伴, 首先向其宣传分娩镇痛及导乐分娩的优越性, 为产妇提供生活、心理、体力、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让产妇了解分娩的机制及基本知识。宫口开大3 cm后, 及时建立静脉通路, 联系麻醉科医生实施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 分娩镇痛期间观察并记录产妇的血压、脉搏、呼吸, 按照疼痛判定标准评定产妇主诉的疼痛强度, 用胎儿电子监护仪连续监测产妇的宫缩及胎心率, 并记录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情况、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产后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护士指导母乳喂养及教授育婴知识, 及时解决产妇的困难。
1.4 镇痛效果评分标准Ⅰ级:
无痛或稍微不适, 活动自如, 无汗或微汗;Ⅱ级:轻微疼痛, 可以忍受, 出微汗;Ⅲ级:中度疼痛, 难以忍受, 不能合作伴出汗;Ⅳ级重度疼痛, 不能忍受, 烦躁, 出汗肢冷。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给药15 min左右获得满意镇痛效果, 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1。2组产妇中无1例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麻醉后头痛等不良反应。
2.2 分娩镇痛对2组产程及产后出血的影响
观察组总产程、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产后出血量比较2组均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2.3 分娩镇痛对2组胎儿、新生儿及缩宫素使用率的影响
2组产妇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观察组缩宫素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3。
2.4 观察分娩镇痛对2组分娩方式的影响
观察组产妇阴道助产率高于对照组, 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4。
3 讨论
分娩疼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是产妇在临产时由于子宫收缩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生物效应, 提示产程的开始[1]。分娩虽是生理现象, 但其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 这种反应可以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 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 宫口扩张缓慢, 胎先露下降受阻, 产程延长, 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 同时也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 交感神经兴奋, 释放儿茶酚胺, 血压升高, 致使胎儿缺血缺氧, 出现胎儿窘迫。因此, 减少在分娩过程中不必要的体能消耗, 使其在分娩过程中没有痛苦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硬膜外阻滞麻醉[2], 我院采用的是甲磺酸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分娩镇痛, 全程有培训合格的助产士陪护完成整个分娩过程。在整个分娩过程中, 产妇生命体征平稳, 药物用量小, 起效快, 无全脊髓麻醉现象。由于分娩过程无痛或轻微胀痛, 产妇能与助产人员更好地配合, 从而减少了操作难度。此法可降低产妇的体力的损耗, 减少母儿酸碱平衡失调, 同时产妇可以下床活动, 有利于产程中分娩机转的顺利进行, 能够明显缩短总产程及第一产程, 降低剖宫产率。本组资料显示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对照组20例剖宫产中有5例因为不能耐受宫缩痛而选择剖宫产, 并非产科因素选择剖宫产。多数学者认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第二产程无明显影响, 也有报道其可使第二产程中的子宫收缩力减弱, 时间延长, 阴道助产率增加, 建议无痛分娩的第二产程适当延长至2 h[3]。本文观察组第二产程较对照组略有延长, 但无显著差异, 阴道助产率较高。在第二产程不仅需要子宫收缩力, 而且需要腹肌、膈肌、盆底肌肉松弛以及产妇的主动屏气等共同作用。分娩镇痛使盆底肌肉松弛, 胎头下降时压迫盆底使组织感觉减弱, 这样宫口开全后产妇主动屏气的能力减弱。我院一般是宫口开大9 cm后关闭镇痛泵, 如产程中宫缩减弱, 及时使用缩宫素调整, 这也是本文观察组缩宫素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原因, 其可以减少盆底肌肉阻滞, 防止第二产程延长, 降低阴道助产率。
我院在分娩镇痛的同时配合导乐陪伴, 可以降低产妇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增加其信心, 从而抑制机体因紧张反应所释放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等[4], 帮助产妇安全度过分娩期。
总之, 分娩镇痛能够在生理上减轻分娩过程中的疼痛, 而导乐陪伴在心理上可以消除分娩时的焦虑和恐惧感, 使产妇心理和生理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达到缩短产程, 减少产后出血, 降低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 保证母婴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德明, 王黎英.妇产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27-128.
[2]毛菊芳.硬膜外阻滞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7, 13 (3) :122.
[3]胡玉兰, 罗静.腰硬联合麻醉及自控硬膜外镇痛在产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 2006, 7 (2) :92.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笔者所在医院自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住院可经阴道分娩的正常产妇中,随机选择给予分娩镇痛方法的产妇120例为观察组;未采取任何措施的产妇120例为对照组,共240例,两组产妇均为初产妇,单胎头位,孕周38~42周,年龄为24~32岁,预测新生儿体重为2500~3500 g,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全程陪护
由助产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陪护,产妇宫口开大3 cm后,由经验丰富的助产人员对观察组产妇进行一对一分娩全过程的观察和护理。
1.2.2 笑气吸入
笑气为50%氧化亚氮和50%氧气的混合气体,装在特制的柱状形储气筒内。使用特定的装置,供产妇使用。流量为4~7 L/min,观察组产妇宫口开大3 cm后,预计宫缩即将来临前40~50 s,在陪伴助产人员帮助下,将面罩紧扣口鼻,让产妇作深呼吸3~5次后,取下面罩,待下次宫缩来临前再次吸入,如此反复,直到分娩结束。对照组不采取镇痛方法。其他产科处理措施与观察组相同。
1.2.3 镇痛效果评定标准
当宫口开大7 cm,疼痛剧烈时,将两组产妇主诉疼痛的程度分四个等级,0级不痛,1级基本不痛,2级疼痛部分缓解,3级疼痛无缓解,由助产人员分别记录。
1.2.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U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疼痛强度结果比较
两组产妇有显著性差异(P<0.005)。
2.2 两组产妇产程平均时间结果比较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4 两组产妇新生儿评分及窒息率比较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
2.5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3.1 分娩镇痛的必然性
分娩镇痛是指消除或缓解分娩时“产痛”的措施。随着经济文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整体观念在发生转变,医学科学的发展导致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又加上爱母行动的倡导,人们意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同时又注意到产程疼痛的解剖、生理变化及药物镇痛对产妇生理的有利作用。越来越多的产妇主动要求医生给予产时镇痛。因此,每一位围产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观念,认识到分娩镇痛是时代的需要,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应尽全力给产妇一个无痛分娩的过程。
3.2 全程陪护在分娩中的作用
大多数初产妇由于没有分娩经验,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曾有报道证实,焦虑情绪易导致潜伏期及总产程延长;抑郁易导致活跃期第二产程延长,且对产后出血有一定影响;同时,由于产妇过度紧张易导致换气过度,造成呼吸性碱中毒;影响胎盘供氧,或由于大喊大叫,体力消耗过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两者均引起新生儿窘迫综合征。因此,焦虑和疼痛引起心理应激对母儿均不利。本文结果证实,通过在分娩中采取助产人员与产妇一对一的陪伴分娩服务模式,消除了产妇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使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树立起应对分娩疼痛的信心,感到舒适安全,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与助产人员配合,顺利分娩。减少了围产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3.3 适时应用笑气在分娩镇痛的作用
笑气是毒性小的吸入性镇痛或麻醉剂,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冲动的传导及改变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而产生药理作用[3]。其显著特点是镇痛作作用强而麻醉作用弱,在分娩镇痛的同时使产妇保持神志清醒,能够很好的配合分娩,本文结果显示:笑气吸入的方法是操作简单、显效快、副作用小的比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综上所述,一对一的陪护服务模式和笑气吸入的方法,两者并用起到了协同分娩镇痛作用。持续地给产妇生理、心理上的感情支持,可使产妇安全、舒适顺利的结束分娩,值得产科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华嘉增.产时保健的新模式.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 ??(5):263-264.
[2]苏应宽,徐增祥,江森.实用产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169.
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的临床应用 篇9
关键词:无痛分娩,硬膜外麻醉,分娩
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等级分为5级,级别越高,感受到的疼痛感就越大。妇女生产过程中的疼痛几乎都在Ⅲ级以上。许多产妇因惧怕分娩时疼痛拒绝阴道分娩,而选择宫缩镇痛前实施剖宫产手术。也间接导致我国每年新生儿中约有50%为剖宫生产。随着医学的发展,镇痛分娩,也称为无痛分娩,逐渐受到广大女性的青睐。无痛分娩历史悠久,兴起于欧洲19世纪中期,1847年苏格兰产科医生首次使用乙醚以减轻产妇分娩疼痛,185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用氯仿点滴吸入法镇痛分娩,1988年将硬膜外自控镇痛技术应用于分娩镇痛[1]。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医院进行分娩的产妇中,29%采取硬膜外麻醉镇痛来缓解产痛[2]。目前国外无痛分娩已经非常普遍。但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硬膜外腔无痛分娩,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观察硬膜外麻醉法分娩镇痛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硬膜外麻醉镇痛阴道分娩孕妇74例作为试验组,年龄23~34岁,孕期37~43周;对照组为同一时期选择自然阴道分娩孕妇80例,年龄22~36岁,孕期37~42周。两组孕妇年龄、孕期及阴道分娩条件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实施方法:(1)对照组采取自然分娩:助产师指导产妇通过深呼吸,减轻疼痛、消除焦虑,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必要时采取紧急处理。(2)试验组采取硬膜外麻醉镇痛阴道分娩:专业麻醉师准备就绪,产妇宫口开至3 cm左右时破膜并开始麻醉。分娩镇痛0.062 5%~0.125%布比卡因和1~2μg/mL的芬太尼。询问产妇疼痛情况,无异常后进行持续性麻醉镇痛直到产妇宫口完全打开,暂停给药,胎儿娩出后继续给药直到阴道侧切缝合完成。如有特殊情况对症处理。
观察指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疼痛等级:(1)0级:无疼痛感;(2)Ⅰ级:轻度疼痛,多为间歇痛,可不用药;(3)Ⅱ级:中度疼痛,且具有持续性,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4)Ⅲ级:重度疼痛,且具有持续性,需要使用药物方能缓解疼痛;(5)Ⅳ级:持续剧痛(或严重疼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比较两组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出血量、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发生情况。
统计方法:整理两组产妇各项数据,采用SPSS 14.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镇痛效果:两组产妇疼痛数据分析显示,试验组疼痛分级中0级63例,Ⅰ级7例,Ⅱ级4例,镇痛有效率95.60%。对照组疼痛分级中Ⅰ级2例,Ⅱ级25例,Ⅲ级43例,Ⅳ级10例,镇痛有效率2.5%。试验组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镇痛效果显著优于自然生产的对照组,P<0.05。
生产情况比较:试验组74例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中,最终顺利自然生产67例,助产后分娩2例,实施剖宫产5例。对照组80例选择自然阴道分娩孕妇中,结果顺利自然生产60例,阴道助产分娩6例,实施剖宫产14例。试验组采用镇痛分娩顺产率90.54%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产程数据显示,试验组平均生产时间(产程)(463±124)min,对照组(603±1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母婴状况:试验组产后出血2例,新生儿窒息1例,胎儿窘迫3例;对照组产后出血3例,新生儿窒息2例,胎儿窘迫2例。两组产妇分娩后出血与新生儿窒息或窘迫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随着麻醉医学的不断发展,无痛分娩即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逐渐得以实现。在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镇痛分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发展较慢,麻醉师缺乏、技术较落后、产妇镇痛分娩知识普及工作跟不上等诸多因素导致无痛分娩规范化开展具有相当难度。目前我国镇痛分娩率<1%。
结果与包庆等[3]、李爱乔等[4]研究结果相似。本次试验观察证实无痛分娩即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曦.无痛计划分娩[J].临床医药实践,2006,6(10):221.
[2]King T.Epidural anesthesia in labor.Benefits versus risks[J].J Nurse Midwifery,1997,42(5):377-388.
[3]包庆,吴雪琴,黄加玲,等.157例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22-23.
硬膜外分娩镇痛60例临床分析 篇10
【摘要】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方法及对产妇的影响。方法:将60 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麻醉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有效率达100%,双下肢运动自如,对产程无影响,无胎儿缺氧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无麻醉意外发生。结论:经硬膜外腔注入的麻醉性镇痛药,直接与脊髓背角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果,同时无任何感觉和运动阻滞;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配伍应用能产生良好镇痛效果。极大地提高分娩镇痛的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 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娩镇痛;产程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常用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有连续硬膜外镇痛(CIEA)和孕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其中PCEA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硬膜外镇痛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产妇生产时采取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 例均为足月妊娠待产孕妇,年龄23~38 岁,均为初产妇,单胎、头位,无宫缩乏力,低置胎盘、胎膜早破、头盆不称和严重妊娠合并症,胎儿无异常。
1.2 方法 用低浓度局部麻醉药阻滞T10~L1节段可有效缓解第一产程疼痛;在第二产程,由于阴道扩张和会阴压迫,阻滞范围应扩展到S2~S4节段。一般在宫口开至2~3 cm时进行分娩镇痛操作,过早可能抑制必要的痛反射而影响产程,太迟则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1]。按常规于L2~3或L3~4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置管3~4 cm,由硬膜外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征象后,连接PCA镇痛泵。镇痛药液一般选用局麻药与阿片类药物的组合。局麻药作用于神经轴突,阿片类药物作用于脊髓内的阿片受体。局麻药可减轻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而阿片类药物可减少局麻药的浓度及用量,使运动神经阻滞减轻。这两类药物相互协同作用,可产生良好的分娩镇痛效果。药物选择上局麻药常选用对运动神经阻滞作用较小的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阿片类药物可选用芬太尼、吗啡和苏芬太尼。为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镇痛平面不宜过广,一般保持在脐以下对冰冷感觉消失或痛觉减退,而且下肢不出现麻木感为宜。镇痛平面达T10~T8为满意平面。
2 结果
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有效率达100%,双下肢运动自如,对产程无影响,患者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娩镇痛可提高分娩期母婴的安全,缩短产程,减少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改善胎盘血流量,无胎儿缺氧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无麻醉意外发生。
3 讨论
硬膜外阻滞是目前最广泛使用和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从最初的单独使用局麻药物,到联合使用阿片类药物和非阿片类药物发挥协同镇痛作用,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发展非常迅速。连续输注给药的缺点在于产程中镇痛需求发生变化时难以及时调整给药量,导致连续给药总量超过其实际镇痛需要[2]。研究发现连续给药法和按需给药法之间病人在感觉阻滞节段、低血压、第二产程的持续时间以及尿潴留方面的发生率都很相似。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其对母婴影响小,镇痛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应用很广。硬膜外分娩镇痛常用的局麻药物为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阿片类药常为芬太尼。常用的药物浓度为0.075%~0.125%罗哌卡因(布比卡因)+1~2μg/ml芬太尼。常用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有连续硬膜外镇痛(CIEA)和孕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其中PCEA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硬膜外镇痛方法[3]。随着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的广泛使用,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已逐渐广用于分娩镇痛。产妇可根据产痛的镇痛需要自行注入镇痛药液。PCEA的优点在于减少用药剂量,易于调整用药量,便于自行给药,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应用于分娩镇痛副作用甚少。
局麻药通过多种途径扩散到脊神经根,由于进入脊髓后根的感觉神经纤维较细,易被阻滞,故能阻断或减轻产程过程中因下产道扩张、宫缩及皮肤粘膜伤口引起的疼痛传导;且麻醉为局域性的,产妇神志清醒,注意力集中,能很好的配合[4]。有效镇痛可减少产妇在产程中过度换气所致呼吸性碱中毒,避免产妇宫缩时屏气引起的新生儿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减轻分娩时母体内发生的神经内分泌反应,降低母体内儿茶酚胺水平,改善子宫血流状态,增高新生儿脐动脉PO2。减轻产妇的心脏前后负荷,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伴有心功能不全的产妇分娩有很好的疗效。避免或减少全身镇痛用药的需求,用药可控性增强。产妇清醒,能主动配合,误吸风险较小,安全性較好。尤其适用于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分娩:可辅助高危产妇分娩的顺利进行,如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臀位分娩、多胎分娩、子宫收缩不协调性分娩;对合并有下列疾病的产妇有较好的疗效: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超重、血管神经性水肿、慢性遗传性胰腺炎、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等,甚至对有四肢瘫痪伴自主反射亢进和重症肌无力的产妇也有良好效果。
经硬膜外腔注入的麻醉性镇痛药,直接与脊髓背角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果,同时无任何感觉和运动阻滞;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配伍应用能产生良好镇痛效果。PCEA的最大优点是产妇处于主动地位,可根据自己的感受最大程度地控制用药量,此方法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效果良好,目前临床最为常用。
参考文献
[1] 吴新民,陈 倩.分娩镇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84-185.
[2] 黎尚荣,罗刚健,马武华,等.自然分娩时不同浓度罗比卡因的硬膜外镇痛效应.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6):383~385.
[3] 刘泽文,刘会长. 氯普鲁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9):820-821.
水针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篇11
关键词:水针,镇痛,分娩
减轻产妇分娩疼痛是当代产科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目前采用的分娩阵痛方法很多, 但常因操作复杂, 必须有麻醉师的参与, 镇痛药物毒副作用大等原因, 而限制了其推广应用[1]。文献报道, 水针用于分娩, 安全可靠, 镇痛效果好[2]。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妇产科自2007年开始引入水针, 进行分娩镇痛,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 为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产科住院的正常初产妇, 孕足月、单胎头位妊娠, 无头盆不称及胎位异常, 临产后以腰骶部疼痛为主。年龄22~34岁, 平均24.8岁, 孕期37~42周, 平均39+2周, 胎儿估重2500~3750g, 平均3341g。随机分为水针组 (70例) 及对照组 (40例) , 两组年龄、孕周、胎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水针镇痛方法
1.2.1 精神、思想上的调适
产妇宫口开大2cm后送入候产房, 由有经验的助产士一对一陪伴分娩, 对分娩过程进行讲解, 以解除产妇分娩期疼痛的顾虑。观察组同时介绍水针镇痛分娩的安全性, 以取得产妇的信任。
1.2.2 注射部位及方法
(1) 水针注射液用无菌注射用水。 (2) 水针组以第五腰椎棘突为中心点, 左右旁开2cm, 并由此两点向下2cm, 共4个点为注射点, 皮内注射无菌注射用水0.5mL, 形成1.5cm大小的皮丘。对照组不作处理。 (3) 要求在宫缩间歇时注射;产程进入活跃期阵痛难忍, 孕妇要求镇痛时施行。 (4) 全部病例于水针注射前后记录: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时失血量 (容积法) 、新生儿Apgar评分。
1.2.3 镇痛效果判定
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作为疼痛的检测指标, VAS尺长10cm, 上设5个点以百分数表示。100%为极痛, 不能忍受;75%为疼痛明显;50%为疼痛好转, 能忍受;25%为基本不痛;0为完全不痛。水针注射前将VAS评分法清楚地介绍给产妇。让产妇于宫缩疼痛时指出痛点;注射水针后, 再次宫缩时再指出痛点;分娩结束后, 再让产妇回忆注射前后疼痛的感受, 以示减痛效果。疼痛效果评定指标:100%降至0为显效;100%降至25%~50%为有效;100%降至75%无效。
1.2.4 统计学处理
统计采用SPSS 1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显效时间及持续时间
研究组70例均于宫口开大3cm, 诉疼痛难忍时行水针注射, 均注射1次。起效时间最短2min, 最长5min, 平均 (3.5±1.3) min;镇痛持续时间为120~180min, 平均 (150±12) min;其中显效时间为10~30min, 平均16min。产妇均感疼痛明显减轻, 其中镇痛有效率达81.4%, 显效率达19.6%。
2.2 水针镇痛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1) 水针镇痛后宫口开大速度与产程:以产程图评价产程。观察组:水针注射后, 宫口开大速度与产程明显加快。行水针注射后, 活跃期产程, 最长180min, 最短45min;平均活跃期产程为 (64.5±47.4) min。对照组:活跃期产程, 最长350min, 最短20min;平均活跃期产程为 (170.5±40.4) min。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观察组:第二产程最短17min, 最长为90min, 平均为 (35.7±14.9) min。对照组:第二产程最短25min, 最长为110min, 平均为 (41.6±17.4) min。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 (2) 产后出血比较:比较两组产后2h内阴道出血量。观察组产后2h内阴道出血量为50~350mL;平均为 (183.6±48.9) mL。对照组产后2h内阴道出血量为150~550mL;平均为 (210.6±50.1) mL。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新生儿情况:观察组出生时新生儿体质量平均为 (3120±314) g, 新生儿Apgar评分均>7分;对照组出生时新生儿体质量平均为 (3340±368) g, 新生儿有1例Apgar评分<7分;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4) 分娩方式:观察组阴道分娩65例, 其中顺产64例, 产钳1例, 剖宫产5例。对照组阴道分娩36例, 其中顺产35例, 产钳1例, 剖宫产4例。两组分娩方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3.1 水针镇痛分娩机制
产妇临产后, 第一产程疼痛主要是子宫收缩及宫颈扩张引起, 由T10~L1脊神经所支配, 近半数孕妇疼痛以腰部为主, 在此处注射灭菌用水, 起到机械性强刺激及压迫作用, 阻断了部分神经传导, 还可促进体内β-内腓肽的升高[3], 提高产妇对疼痛的忍受力, 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3.2 水针镇痛的临床价值
疼痛是人体重要生理功能, 从产程启动疼痛开始至胎儿娩出时疼痛达到高峰, 其疼痛程度让人难以忍受, 导致剖宫产率明显增加。水针镇痛能有效减轻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的产痛。由于疼痛减轻, 使产妇焦虑、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 同时又由于水针不阻滞下肢运动神经, 下肢活动自如, 增加了产妇阴道分娩的信心, 使其能安静合作, 宫缩协调, 减少宫颈抵抗的发生, 进而缩短产程。由于减少了产妇体力消耗, 使其能在第二产程有效用力, 促进分娩的顺利进行, 使阴道手术助产及剖宫产发生率明显减少, 同时减少产后出血。本组研究证明, 通过产时心电监护及胎心监护, 水针未发现对母婴有不良影响。由于水针镇痛方法简单, 易于掌握, 安全、有效, 没有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育梅, 吴艳琴, 林晓华, 等.无痛分娩方法的临床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 2005, 25 (6) :37-39.
[2]石光.水针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6 (2) :78.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推荐阅读:
分娩镇痛效果06-03
静脉分娩镇痛10-29
静脉自控分娩镇痛10-01
镇痛分娩产妇观察护理08-09
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05-25
无痛分娩的临床应用07-05
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10-11
镇痛泵在骨科应用05-24
自然分娩临床观察心得10-11
分娩的疼痛护理干预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