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

2024-10-11

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共8篇)

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 篇1

术后疼痛使很多病人不能忍受, 而如果镇痛效果不佳, 则不利于身体康复, 为解决手术后病人的疼痛问题, 一次性持续微量镇痛泵已广泛用于术后病人的镇痛, 镇痛效果满意, 但此方法可引起一些并发症, 应引起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视, 为了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术前护理

术前责任护士应详细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镇痛泵的原理、使用方法、治疗目的、止痛效果及注意事项等, 为病人提供有效、细致的服务, 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 病人可轻松参与自控镇痛, 根据疼痛程度控制给药速度, 这样既减轻病人疼痛, 也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2 术后护理

术后病人回病房后, 护士应立即将镇痛泵妥善固定, 防止导管脱出, 观察硬膜外导管与镇痛泵的接头是否接紧, 有无药液外漏, 以免影响镇痛效果, 对于导管脱落或镇痛效果欠佳时, 应及时通知麻醉师, 调整给药剂量。对于硬膜外镇痛泵我们应该定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告知患者活动时避免牵拉镇痛泵的管道或打折, 保持管道通畅, 防止脱出。局部每天用酒精棉球消毒, 更换无菌敷料和妥善固定。拔管后碘酒消毒穿刺处并以无菌敷料覆盖。此外, 要注意督促病人翻身, 预防褥疮的发生。

3 并发症的护理

3.1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有些药物如治疗量的吗啡对呼吸有抑制作用, 使呼吸频率减慢, 潮气量降低, 应给与低流量氧气吸入, 用药期间应严格观察病人的呼吸, 当病人出现呼吸减慢或增快、烦躁不安等情况时, 应立即报告值班医生。另外, 麻醉镇痛药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 使脉搏减慢, 血压降低, 因此, 镇痛期间应严密观察呼吸、血压、脉搏, 以便及时发现病情。

3.2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有些麻醉药物兴奋延髓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 应让患者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可肌注射胃复安10mg, 建议患者吃清淡易消化饮食, 少量多餐, 可减轻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症状不能改善, 患者难以忍受, 可以先将镇痛泵关闭。

3.3 尿潴留的预防及护理:硬膜外腔或静脉应用麻醉性镇痛药物可降低膀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 引起尿潴留。一般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 一般在术前给予患者留置导尿管, 在留置尿管期间, 应鼓励病人多饮水, 严密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状, 并做好会阴护理。未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如果不能自行排尿, 可采取热敷、听流水声、按摩膀胱区等方法促使排尿, 无效时应给予导尿, 如果放置导尿管超过3天, 做好会阴部护理, 应用呋喃西林溶液作膀胱冲洗, 每天2次, 预防逆行感染。

3.4 腹胀便秘的预防及护理:由于吗啡等药物有抑制肠蠕动的作用, 使患者胃肠蠕动减弱, 因而易产生腹胀、便秘。术前告知患者及家属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遵医嘱给与清洁灌肠。术后应在排气后再进食, 禁食牛奶及易产气的食物, 或给予肌注新斯的明, 按摩腹部。

3.5 观察末梢血液循环:应用止痛泵后, 可掩盖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疼痛、麻木等, 故术后特别是石膏托固定、牵引的病人, 应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及趾端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 以防止缺血坏死, 发现问题要及时向医生汇报, 及时处理。

3.6 静脉导管给予镇痛泵时由于较长时间的导管留置及药物刺激, 常出现穿刺部位红肿, 疼痛、僵硬呈条索状, 易发生静脉炎, 应及时更换导管和穿刺部位, 局部热敷能缓解疼痛, 减轻局部肿胀。

镇痛泵很好的为术后患者解决了疼痛的问题, 但在临床上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 加强巡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光艳.镇痛泵用于术后止痛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 篇2

2004年以来,选择年龄20~35岁,ASAⅠ~Ⅱ级、体重50~80kg、无妊娠并发症,自愿在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后应用镇痛泵的临产妇240例。

麻醉及镇痛方法:取L2~3间隙常规穿刺,蛛网膜下腔予0.75%布比卡因1.8~2.0ml,向上硬膜外置管3.5cm,平卧位后调节阻滞平面达T7,平面不足时从硬膜外导管注入1.5%利多卡因5~8ml,关腹后接一次性镇痛泵。配方:罗哌卡因150mg、氟哌利多5mg、Dxm10mg、吗啡8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负荷量5ml,维持量2ml/小时,48小时后拔管。

镇痛效果评定:①显效:无痛;②有效:有轻度痛但可忍受;③无效:中度或以上持续疼痛,询问产妇满意度。

观察指标:术后1、2、4、8、12、24、48、72小时分别观察生命体征、SPO2、镇痛效果、恶心、呕吐、双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皮肤瘙痒、尿潴留等情况。

心理护理:做好使用前的宣教指导,让患者了解镇痛泵的优点和使用后的各种不良反应。

头痛:头痛是腰麻的常见并发症(因脑脊液外漏引起的),其特点是直立位时头痛加重,平卧时减轻,多见于枕、额、顶部,呈跳痛性。因腰硬联合麻醉采用针内针穿插刺法,减少了脑脊液外漏,有效降低了头痛的发生。若出现头痛可嘱患者卧床休息,少下地,多饮水,增加补液量以促进脑脊液生成,恢复脑脊液的压力,多数可在1周内自愈。

生命体征、SPO2:吗啡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术后密切观察呼吸和SPO2情况,必要时予以吸氧。因镇痛药阻滞了交感神经,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血压下降,可通过加快输液速度使血压回升,若出现持续血压下降应警惕是否因术后腹腔内出血引起的,可暂时关闭止痛泵,不可乱用升压药,以免掩盖病情。

双下肢运动情况:腰麻引起的下肢肌力减弱或麻痹一般在2~4小时内可恢复,应严密观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如发现肢体麻痹不恢复,应警惕硬膜外血肿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需及时汇报在6小时内行椎板减压术,如拖延过久可致永久性损害。另外要督促早活动、早翻身,以防褥疮的发生。

恶心、呕吐:若出现呕吐现象应让患者头偏向一侧预防误吸,同时可以肌注胃复安镇吐,如恶心呕吐症状严重难以忍受可停用镇痛泵。

穿刺部位: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红肿、压痛等情况,保持导管通畅防滑脱、打折,局部若有渗出、潮湿应及时用酒精棉球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拔管时要消毒穿刺处并以无菌敷料覆盖。

皮肤瘙痒:吗啡引起的皮肤瘙痒宜与药物过敏相鉴别,一般不会出现药疹,可予抗组织胺药。

泌尿系统:产科常规保留导尿管,应观察记录引流量、色、性质,并做好会阴护理,每日2次,防感染。由于吗啡有尿潴留的不良反应,在拔麻醉导管前试夹导尿管,每3~4小时放尿1次,拔除麻醉导管6~8小时后再拔导尿管,可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结 果

生命体征平稳,SPO2均大于95%,镇痛显效232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100%,产妇满意度100%,术后3~4小时内均恢复运动功能,恶心呕吐5 例,3 例轻度皮肤瘙痒,无1例头痛、呼吸抑制。

讨 论

术后应用镇痛泵的并发症护理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使用镇痛泵109例, 其中男71例, 女38例, 年龄22~84岁, 平均46岁。其中阑尾切除术35例, 胆囊切除术18例, 胃大部切除术11例, 结肠癌手术8例, 直肠癌手术13例, 腹外疝手术24例。应用前无手术麻醉禁忌证, 手术当日即应用, 持续3~4 d。

1.2 仪器

河南省新乡市驼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微量止痛泵, 规格型号:CBI+PCA-100 mL。

1.3 方法

镇痛泵连接在静脉留置针上, 或者接在硬膜外麻醉留置管上, 用硅胶囊收缩为动力, 用流量控制管控制药液流速, 实现微量持续输注。本产品配备自控装置 (PCA) [2], 在持续注药2.0 mL/h的基础上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自控追加药量, 每隔15 min, 可追加0.5 mL的药液。常用药物有氯诺惜康、吗啡、杜冷丁等。本产品瓶体必须与流量控制管接近水平, 切勿将瓶体悬挂于输液架上, 以免流速加快。

2结果

109例患者在临床使用镇痛泵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镇痛作用, 但也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恶心呕吐18例;尿潴留15例;镇痛不全21例;静脉炎3例;皮肤瘙痒2例;局麻药中枢系统的毒性反应9例;导管断裂4例。对症处理后, 均取得较好疗效。

3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进行有关镇痛泵使用的宣教, 说明原理及安全性。向病人说明术后会引起切口疼痛, 使用镇痛泵后切口疼痛会明显减少。从而鼓励病人, 以利于消除或减轻恐惧心理, 增加战胜疼痛的信心, 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用镇痛泵术后护理工作重点是防止管道脱出及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我们的经验是翻身拍背时要轻柔, 防止导管脱出, 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 及时与医生沟通, 及时处理。

3.2 恶心呕吐

阿片类药物对延髓呕吐中枢化学感应区的兴奋作用是引起呕吐的主要原因。呕吐可增加腹压、引起伤口出血、不利于伤口愈合, 尤其在麻醉未完全清醒时, 易造成窒息, 在护理时, 使患者头偏向一侧, 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 及时清理呕吐物, 避免不良刺激, 可应用胃复安等止吐药物缓解症状。

3.3 尿潴留

如患者术后6 h未排尿, 可以让患者听流水声、按摩膀胱区等, 如这些护理无效时, 可以行保留导尿。在行保留导尿时, 应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尿管期间, 每日更换尿袋, 每日会阴护理2次, 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2次, 定时夹管排尿, 以训练膀胱功能, 拔除尿管尽量安排在镇痛结束以后。

3.4 镇痛不全

由于患者对镇痛泵的期望值过高, 认为使用镇痛泵就感觉不到疼痛, 所以使用前就做好宣教指导, 在咳嗽翻身下床活动前及感觉疼痛时, 按键加压给药, 不要等到疼痛剧烈时再应用。护士要经常巡视患者, 观察镇痛泵的开关是否打开, 导管是否扭曲、打折, 要保持镇痛泵的通畅。

3.5 静脉炎

加强留置期间的护理, 及时更换输液贴, 严格无菌操作, 留置针选用型号要合适。如和静脉输液同一通路, 每日更换输液器,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如已发生静脉炎, 可用95 %的酒精和硫酸镁湿敷。

3.6 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多由于吗啡诱发组胺释放引起, 可应用抗组胺药物或炉甘石洗剂涂擦, 缓解症状。剪短指甲, 以免抓伤皮肤。

3.7 毒性反应

观察局麻药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 如头痛、头晕、舌和唇麻木, 必要时请麻醉师处理。

3.8 观察肠蠕动的恢复情况

因镇痛药物有抑制肠蠕动恢复的不良反应, 故应向患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 一方面可以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防止褥疮的发生;另一方面, 可以促进肠蠕动, 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一般术后48~72 h肛门排气, 若排气时间延长, 出现腹胀, 可指导患者多活动, 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用开塞露1支塞肛, 严重者可通便灌肠或针灸治疗。

4结论

通过镇痛泵在临床中的广泛运用,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提高了生活质量, 而且还缓解了护士的工作负荷, 避免了间断肌肉注射给患者带来的再次创伤和痛苦[3]。在应用中,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以及中枢神经、泌尿系统的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 时刻掌握患者的动态资料。护理人员还需要更多的了解镇痛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 加强麻醉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 来应对患者出现的不同不良反应, 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燕丽.普外科术后镇痛方法初探[J].实用护理杂志, 2006, 14 (3) :153-154.

[2]项伟岚.PCA用于晚期肿瘤患者止痛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5, 14 (3) :116-117.

全麻术后护理与镇痛泵的正确使用 篇4

1一般资料

我院外科2012年4月—2014年4月间共有200例患者采用全麻手术, 并在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其中男78例, 女122例;年龄31岁~76岁, 平均年龄 (53.5±22.5) 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经静脉留置输液针连接一次性静脉镇痛泵治疗, 并固定良好。

1.1镇痛泵使用中常见问题统计镇痛泵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独立的控药权, 排除了护理预测准备和给药延迟的问题, 且浓度恒定、单次用药少、起效快, 术后镇痛效果好, 适合临床广泛应用。但其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潜在危险, 应针对这些常见问题和不良反应加强以下方面的护理工作。

在200例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的患者的统计中, 镇痛效果良好, 并且无问题的患者为135例, 出现问题的患者为65例, 其中出现呼吸抑制的患者2例;出现镇痛不全的患者11例;尿潴留的患者19例;恶心呕吐患33例。因此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呼吸抑制、镇痛不全、尿潴留、恶心呕吐四种。

2镇痛泵使用中常见问题与护理

2.1呼吸抑制在所统计的患者中, 出现呼吸抑制现象的患者有2例。例数虽然少, 但是风险很大, 因为麻醉剂和镇痛剂会抑制患者的呼吸中枢, 呼吸抑制可谓是全麻手术患者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没有之一, 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2]。所以, 在患者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时, 需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科学地掌握镇痛药用量, 并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测患者的呼吸频率、生命特征等, 避免或减少呼吸抑制现象的发生。

2.2镇痛不全在患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治疗时, 常常会因管道不畅通、镇痛泵夹闭、针头堵塞等因素产生机械故障, 进而影响镇痛效果, 导致镇痛不全。针对此种情况, 需要护理人员首先检查镇痛泵, 是否存在连接和管道畅通方面的问题, 排除之后检查镇痛药是否已经使用完毕, 进而协助患者加药。如不能排除则需要向主管医生或者麻醉医师汇报, 争取在第一时间解决镇痛不全问题。

2.3尿潴留在本文的统计中, 用药后发生尿潴留的患者有19例, 出现频率较高, 占总不良问题的28.2%。因为镇痛泵中的药用成分阻碍膀胱神经的传导和反射功能, 导致膀胱肌乏力, 干扰生理排尿功能。针对这一情况, 护理人员可通过按摩诱导而自行排尿, 鼓励患者下床排尿;出现尿潴留时则应及时导尿。一般术后患者多留置尿管, 留置尿管时间应延长至48 h, 可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

2.4恶心呕吐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采用含有吗啡类药品镇痛泵的5 h内, 3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3], 因为该类药品会对延髓呕吐中枢的化学感受区起到兴奋的作用。术后呕吐会增加腹压, 加剧疼痛, 影响伤口愈合, 尤其是全麻患者, 在患者尚未清醒时出现呕吐现象会造成窒息等。因此静脉自控镇痛泵使用中, 需要护理人员及时清理患者呕吐物, 防止患者将呕吐物误吸入气管, 预防窒息发生。

3讨论

3.1加强对患者应用前的知识宣教每一个患者对于用药、治疗等情况都具有知情权, 将镇痛泵在全麻术后镇痛效果的确切性和安全性, 镇痛泵的优点以及易引起的不良反应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 使其消除思想顾虑, 提高应对疼痛和病魔的信心, 无疑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 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之前, 需要护理人员将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术后疼痛的原因和可能持续的时间、介绍镇痛泵的原理及安装使用, 并亲自示范操作方法, 教会患者和家属术后如何妥善固定镇痛泵、检查连接处有无漏液、避免输液管扭曲或折叠、避免不停地自行加药。告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与医护人员联系, 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如何正确地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 这也是取得良好镇痛效果的关键。

3.2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测由于全麻手术和自控镇痛泵的使用, 常会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嗜睡等不良反应, 每一个反应都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 在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和术后护理的过程中, 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呼吸频率、脉搏、血压等。出现异常或者患者疼痛难忍时, 应及时地将情况报告给主管医生或者麻醉师。例如患者出现嗜睡情况时, 有可能是镇痛药使用量过度, 应立即停止使用镇痛泵并按医嘱给予正确处理。

3.3提高护理人员对镇痛泵的认知水平由于镇痛药物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一般均为联合用药, 以阿片类镇痛药为主, 辅以止吐药等, 患者在使用后会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抑制肠蠕动、嗜睡等。因此, 需要护理人员提高对镇痛泵药物配比及其副作用的认知水平, 进而针对患者易出现的情况采取妥善处理,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患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在全麻患者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治疗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患者的配合, 而且需要护理人员在对镇痛泵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 进行细致、妥善的护理, 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进而提高患者的诊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红琴.术后自控镇痛泵患者的护理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30) :16.

[2]梁敏杰.骨科术后镇痛泵的护理与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 14 (12) :76-77.

手外科患者术后镇痛泵的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手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60例, 作为研究对象例为研究组, 将2005年3月至2005年8月在手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50例列为对照组。研究组有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22例, 年龄均在21~68岁, 平均年龄 (48.4±5.6) 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2例,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均在20~68岁, 平均年龄 (47.9±5.7) 岁。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镇痛泵止痛, 对照组未对患者进行特殊护理仅给予一般的输液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等一般护理。研究组给予优质全面人性化的护理, 如心理护理、不良反应的护理等。心理护理[2]:手术后患者一般紧张焦虑的心情仍未消除, 患者会担心手术的成功率等问题, 害怕失去自己的双手, 失去劳动能力, 这种焦虑的心情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因此手术我们护理人员及时的和患者进行了沟通, 了解其顾虑和担忧, 并针对其个人情况结合专业知识对其讲解手术的重要性以及手术一般的恢复情况, 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良反应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一旦发现其血压低于基础血压的20%即做出扩容等对症处理, 防止其出现低血压;嘱咐并帮助患者常翻身, 以防发生座疮或皮肤瘙痒, 或因一侧躯体受压而发生躯体麻木等不良反应;解除患者在床上小便的顾虑, 鼓励其主动排便, 并检测尿量;指导患者正确呼吸, 并鼓励其咳嗽排痰以防发生肺部感染等等。

1.3 疗效评定[3]

观察两组患者在使用镇痛泵时血压下降、尿潴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发应的发生情况, 以及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时的不良反应包括血压下降、尿潴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16.67%) 明显低于对照组 (70.00%) , 统计学有意义 (χ2=32.0912, P<0.05) 。详细情况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2.2 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总满意率 (9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 (82.00%) , 统计学有意义 (χ2=6.5185, P<0.05) 。详细情况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3 讨论

镇痛泵内所含的镇静镇痛药物如芬太尼、氟哌啶、曲马多等大多对血管平滑肌、膀胱逼尿肌以及呼吸中枢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 且能提高胃肠道平滑肌的张力并可兴奋催吐化学感受区, 从而使得血管扩张造成血压下降, 膀胱逼尿肌无力造成尿潴留, 胃肠平滑肌张力增大造成胃肠蠕动减慢, 兴奋呕吐中枢引起呕吐等[5]。本研究中对照组的血压下降、尿潴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在10%以上, 即证明了镇痛泵确实容易引起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而研究组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了优质全面的护理能有效降低手外科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后的不良发应发生率, 减轻了患者痛苦。优质的护理一方面解除了患者的心理顾虑消除其紧张心情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另一方面优质的护理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的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大大减低了不良发生的发生率。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不良反应一般不严重, 在撤离镇痛泵后一般可以自行缓解, 医生和患者其实不需要过于担心, 但是上述不良发应发生后往往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思想负担使其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顾虑, 因此仍需积极防止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 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6]。另外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我们得知, 给予优质的护理后患者普遍对医务人员称赞感激有佳, 不满意的仅有例, 总满意率达到96.67%, 明显改善了医患关系,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能显著降低手外科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同时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改善医患关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晓玲.骨科术后留置自控镇痛泵患者导尿管拔除时机的探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6, 6 (6) :654-655.

[2]刘玲, 曹利平, 汪大海.普外病人术后使用一次性镇痛泵观察与护理[J].西南军医, 2007, 9 (1) :61.

[3]郭亦媛, 刘炎锋, 刘恩宇.自控镇痛泵对腹部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8, 10 (4) :361.

[4]谢春玲.术后应用镇痛泵发生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8) :3248.

[5]顾潇, 张海燕, 康琳.护理干预对开胸手术使用镇痛泵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08, 30 (9) :1438-1439.

剖宫产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的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2007年开始使用镇痛泵, 由于经济条件原因, 于2009年使用率大幅上升, 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共剖宫产约3000台, 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约2200人, 占73%, 年龄在19~41岁, 孕周37周+4~41周+3的产妇, 无产妇并发症, 胎儿情况正常, 均为硬膜外和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剖宫产, 术后留置尿管24h, 连接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泵容积100mL, 恒定速度为2mL/h, 持续镇痛48h后拔掉, 硬膜外自控镇痛配方为:吗啡5支10mg, 布比卡因5支约25mL, 加0.9%生理盐水配成100mL液体, 产妇均达到镇痛效果。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术前麻醉师与患者家属谈话, 并征得产妇及家属同意, 向产妇详细介绍自控镇痛泵对机体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并交待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指导产妇在使用镇痛泵如何进行功能活动, 做好心理安慰。

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术毕回房后, 每小时测P.BP.R1次或连续6次平稳后改Q4h1次, 或使用多参数监护仪, 记录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情况, 1h记录一次,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无特殊情况发生。

2.3 加强健康宣教工作, 保护好导管, 防止脱落扭曲

产妇返回病床时, 应轻柔地抬放产妇, 切勿拖拉, 还有特别是术后2h翻身离床活动的时候, 动作要小心, 以免背部硬膜外穿刺处敷料脱落, 导管扭曲拔出。护士巡回时注意以上情况, 向患者详细交待, 并提醒麻醉师48h后拔管。

2.4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1) 防止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是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产妇最常见的现象, 排除因使用胃肠道刺激药物引起, 产妇应平卧头偏向一侧, 以免呕吐物误吸入气管, 引起窒息, 重者夹闭镇痛泵, 减少麻醉剂量, 可根据医嘱给予止吐药物对症处理。 (2) 鼓励早活动:我院规定剖宫产术后2h开始翻身, 每2h翻身一次, 以避免压疮, 24h留置尿管拔出, 鼓励产妇早日下床活动。硬膜外镇痛泵携带, 保证连接部分安全;早活动可促进胃肠蠕动, 肛门排气快, 使产妇8h开始进半流食, 少食多餐, 以利于体力恢复, 早日下奶, 促进母乳喂养。 (3) 皮肤瘙痒、荨麻疹:出现上述症状, 报告麻醉师, 夹闭镇痛泵, 一般不做特殊处理, 症状会自行好转, 皮疹消失。 (4) 下肢麻木:出现上述症状, 嘱家属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 尽早拔除镇痛泵后症状好转。 (5) 预防尿潴留:使用镇痛泵的产妇在24h拔除留置导尿管后, 有2.4%的出现尿潴留, 术后会阴擦洗每天2次, 以防尿路感染发生。在24h拔除尿管后嘱产妇多饮水, 在2h内下床活动, 以尽早自解小便。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伤口疼痛以24h最为剧烈, 术后采用自控镇痛泵, 以恒定速度注入镇痛药物, 镇痛持续稳定, 使产妇能比较舒适地渡过术后疼痛关, 术后恢复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早翻身、早离床活动, 减轻术后使用传统肌内注射方法止痛导致产妇被动体位所致的皮肤变压, 促进血流循环, 有利于伤口愈合。因剖宫产出血量多, 产后下腹部伤口疼痛, 从而导致产妇的心绪不良, 情绪波动, 产妇易疲倦, 使用自控镇痛泵后, 使产妇术后疼痛减轻, 甚至有的产妇无疼痛感, 他们更愿意早接触新生儿, 实行母乳喂养, 加强母婴感情, 配合家属, 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骨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 其中男125例, 女75例;年龄30岁~80岁, 平均年龄 (51.2±4.8)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泵的方法镇痛, 镇痛药物配方包括盐酸曲马多注射液和咪达唑仑注射液, 配合0.9%的氯化钠注射液, 混合后置于镇痛泵内, 首次用药剂量在5 m L, 保持4 m L/h的持续输注。当自控给药时要将药量控制在1 m L/次, 每次给药时间锁定在5 min, 最大药剂量应用15 m L/h, 持续用药最长时间在72 h内。如果镇痛效果不能使患者满意, 就要加大输注量。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增加了必要的护理措施,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皮肤护理:如果患者疼痛的感觉过于迟钝, 就要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 例如: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每隔2 h~3 h完成1次翻身, 按摩易被压迫的部位, 使其血液循环不会受到影响, 避免出现压疮, 如有必要可以使用气垫床[3]。 (2)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正常评估患者的情况, 对患者采取个体化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疏导。患者只有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才能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 医护人员要和患者建立良好关系, 避免其产生紧张和恐慌等情绪。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讲解镇痛泵优点和相关不良反应;同时, 还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有关镇痛泵的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项, 实现最佳镇痛效果[4]。 (3) 转变患者疼痛态度:护理人员要通过认知与行为方面的疗法使患者可以摆脱疼痛, 转变对待疼痛的态度, 尽量转移注意力, 例如:听音乐, 看电视等, 由家属配合下床活动, 防止卧床过久导致的不当疼痛。使患者坚信虽然疼痛, 却看到康复的希望, 最终战胜疼痛。 (4) 镇痛泵护理:静脉镇痛泵要保持导管的畅通, 注意穿刺部位的清洁, 在更换敷料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出和红肿, 同时观察患者镇痛泵的运行。护理人员要清楚镇痛泵的结构和作用机制, 了解镇痛泵基本故障处理方法, 设定好合理的参数[5]。 (5) 并发症护理:如果患者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要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避免发生误吸。同时, 因为麻醉药物中的吗啡会使肠蠕动被抑制, 使患者出现便秘, 所以,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多下床活动, 食用具有高纤维与高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 如有必要, 可以应用缓泻剂。如果患者出现尿潴留,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按摩下腹部, 对其下腹部进行热敷处理, 诱导患者排尿, 如有必要进行导尿处理[6]。

1.3 观察指标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方法进行动态评估, 可以间隔8 h做1次疼痛评分, 具体评分方法以游动标尺刻好10个刻度, 标尺两端分别是0与10, 有刻度的一侧背向患者, 由患者自身感受疼痛的程度来移动标尺, 而标尺不同位置则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可以把患者疼痛程度分为以下四个程度: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与重度疼痛。观察2组患者疼痛临床体征与不良反应, 例如: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腹胀便秘及嗜睡。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镇痛有效率为9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恶心呕吐23例, 瘙痒2例, 腹胀便秘4例, 嗜睡0例;对照组恶心呕吐49例, 瘙痒17例, 腹胀便秘20例, 嗜睡15例,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持续的慢性疼痛极易打击患者精神, 使患者生理上、呼吸及循环系统等都受到影响, 出现并发症时还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传统止痛是患者疼痛时, 护理人员为患者口服或进行肌肉注射镇痛药, 很难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自控静脉镇痛则把注射剂量和间隔时间等由医师设计好输入到计算机内实现计算机控制给药, 患者感觉疼痛就自行启动输注按钮, 可以使止痛效果得到有效加强。使药物的血浆浓度控制在治疗的水平上, 避免血药浓度降低, 使镇痛效果与镇痛安全得到有效保证[7]。

本文中, 观察组镇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自控静脉持续镇痛操作简便和起效迅速等特点, 可以应用在患者慢性疼痛中, 降低了患者疼痛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增强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掌握专业疼痛护理知识, 进行疼痛的动态检测, 评估镇痛泵的镇痛效果, 观察患者临床生命指征变化, 做好相应的记录, 尽可能地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出现, 使患者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患者术后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泵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护理。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骨病患者,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了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2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镇痛有效率为95%,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7%;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骨科患者术后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泵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镇痛同时增加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增强患者止痛效果,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科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临床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玉萍, 苏心境.对200例手术病人术后镇痛认知程度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11, 15 (2) :77-78.

[2]李小萍.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05-207.

[3]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30 (12) :122-123.

[4]成联欢.自控镇痛泵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药刊, 2011, 2 (4) :18-20.

[5]林鹰, 杨光.影响病人自控镇痛的主观因素[J].麻醉学论坛, 2011, 20 (5) :29-30.

[6]徐建国.疼痛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64-265.

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6例, 女54例, 年龄范围18~85岁, 平均年龄49岁。其中44例患者行阑尾炎手术, 52例患者行输尿管膀胱结石术, 20例患者行胆总管结石术, 4例患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在48 h内采用哌替啶进行肌注止痛, 剂量为50~100 mg。试验组患者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 采用镇痛泵进行镇痛治疗, 药物取25~30 m L且浓度0.75%的布比卡因, 8~10 mg的吗啡, 取3~5 mg的氟哌啶醇溶于100 m L的氯化钠溶液, 术后48 h后拔管。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手术前1天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巡访, 并对镇痛泵的使用方法、操作原理、使用效果以及相关要点等进行说明, 从而加深患者及家属对止痛工作的认识和了解, 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1.3.2 不良反应护理

(1) 恶心呕吐: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很大原因是由于吗啡对脑部的刺激引起的。护理人员需要嘱咐患者头部侧偏, 避免因呕吐物导致窒息, 同时加以慰藉和说明, 消除患者的顾虑和不安。必要时可使用胃复安等止吐药物进行治疗。 (2) 皮肤瘙痒:吗啡可能引起皮肤充血、瘙痒、红斑以及风团等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说明和解释, 药物停用后症状会自动消除, 并嘱咐患者不要抓挠, 勤换衣物。 (3) 尿潴留:护理人员需要在合适时间拔除导尿管, 从而防止尿潴留的发生。对于存在尿潴留的患者, 需要对其下腹部采取按摩、热敷, 以及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方法, 刺激患者排尿, 从而改善尿潴留。 (4) 腹胀便秘:阿片类药物会对患者的肠蠕动造成影响, 肠胃功能的恢复时间较长, 患者容易出现腹胀便秘。护理人员在术后需要观察患者的肠蠕动情况, 记录肛门排气时间, 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5) 呼吸抑制:阿片类药物对患者的呼吸中枢存在抑制作用, 因此, 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特别是呼吸频率、呼吸幅度以及Sp O2的监测及观察。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及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疼痛评估主要采用直观疼痛膜拟量表 (VAS) 对所有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 选择一条测量尺, 长度为10 cm, 最左端标记为“无疼痛”, 最右端标记为“剧烈疼痛”, 中间等分且标记1~9。每一级的评分分值为1分, 1级代表1 cm。对患者的疼痛感受进行分值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疼痛比较

由表1可见, 试验组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患者满意度比较

由表2可见, 试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 腹部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愈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疼痛, 术后有效的治疗疼痛是促进患者切口愈合的重要手段[3]。采用镇痛泵对患者进行镇痛, 相比传统肌肉注射具有显著效果, 其药物简单, 药量小, 操作便捷, 患者活动方便。然而镇痛泵的使用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镇痛泵的使用过程中, 需要对患者落实相关的护理措施, 从而加快患者的康复。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我院对收治的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试验组采用术后镇痛泵治疗, 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效果显著[4,5]。可见, 合理的镇痛措施以及科学的护理干预, 对腹部外科术后患者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 值得推广和普及。

摘要:目的 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效果以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以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 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各60例,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术后拔管并使用哌替啶进行止痛处理, 试验组则采用镇痛泵进行止痛处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试验组VAS≤4分者52例, VAS>8分者为0;对照组VAS≤4分者27例, VAS>8分者10例。试验组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试验组的满意度1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83.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采用镇痛泵进行治疗, 并落实综合护理,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腹部外科手术,术后,镇痛泵,效果观察,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和振娜, 李玉林.镇痛泵治疗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3 (17) :223-224.

[2]段立新.镇痛泵在术后病人的应用观察与护理[J].当代医学, 2009, 1 (27) :109-110.

[3]江洁.镇痛泵在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2 (16) :98-99.

[4]张士玉.镇痛泵在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 (15) :292-293.

上一篇:惩罚教育也是一种爱下一篇:整体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