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镜术后护理

2024-07-14

膝关节镜术后护理(精选10篇)

膝关节镜术后护理 篇1

膝关节镜技术以其微创、诊断明确、术后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近年来成为微创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法。由于膝关节自身的功能特点及膝关节镜的技术优势, 使得术后康复成为疾病愈后的重要因素, 术后给患者提供一个无痛的康复环境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 我科对58例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实施无痛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无痛护理实施后的58例患者 (无痛组) 与实施前随机选取的58例患者 (对照组) 进行对比。无痛组:男21例, 女37例;年龄25~68岁;平均55.2岁;半月板损伤15例, 盘状半月板3例, 半月板囊肿4例, 膝关节游离体2例, 骨性关节炎34例。对照组:男25例, 女33例;年龄29~71岁;平均56.1岁;半月板损伤20例, 盘状半月板1例, 半月板囊肿3例, 膝关节游离体4例, 骨性关节炎30例。

1.2 无痛护理

1.2.1 入院宣教

与患者讲解无痛护理的基本知识, 耐心询问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鼓励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评估疼痛程度, 对疼痛进行分级:①疼痛尺 (数字) 评分法 (Numerical rateing scale, NRS) :将疼痛尺分为10等份, 从0到10分, “0”代表无痛, “10”代表不可忍受的剧烈疼痛, 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做出标记。②面部表情量表法 (Wong-Banker Faces Scale) :量表上将依次显示6种表情, 从快乐 (0分) 到极度悲伤 (10分) 的面容, 每种面容间间隔一分。通过以上2种方法将患者的疼痛程度量化为数字。

1.2.2 绘制疼痛评估曲线图

在结合体温记录单的基础上, 重新设计表格, 将患者的疼痛评分标志于表格上。评分小于3分者每日评估1次, 绘制表格的15点处;评分3~5分者每日评估2次, 分别绘制于疼痛曲线表中7点和15点处;评分5分以上者, 每2小时评估1次, 降至5分后连续4 h评分分值均在5分以下者改为每日评估2次, 至评分在3分以下时改为常规1次/d。手术患者术后6 h后每2小时评估1次, 连续3次后参照以上评分标准进行。每日将患者的疼痛评分描记为曲线, 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

1.2.3 疼痛的干预及药物治疗

非药物疗法适合于疼痛评分3分以下的患者, 主要方法包括:心理疏导, 冷敷或热敷, 患肢制动或抬高患肢。评分在3分至5分之间给予口服镇痛药物, 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评分在5分至7分之间给予联合镇痛方法, 包括加用阿片类药物 (曲马多) 或给予肌内注射非阿片受体激动剂 (平痛新) ;评分在7分以上者给予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或持续静脉滴注氢溴酸高乌甲素, 局麻药物浸润周围软组织疗法, 或鸡尾酒疗法[1]。

1.3 疗效评定

为更好的评定无痛护理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将对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记录分值, 优:90~100分, 良:80~89分, 中:70~79分, 差:70分以下。将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分为5级:完全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完全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统计数据

平均住院时间:无痛组 (5.36±1.10) d, 对照组 (6.50±1.26) d, P值0.000;Lysholm评分:无痛组 (80.50±10.36) , 对照组 (75.97±9.56) , P值0.006;优良率:无痛组53.45% (31/58) , 对照组34.48% (20/58) , P值0.04;满意度评分:无痛组77.59% (45/58) , 对照组60.34% (35/58) , P值0.045。

2.2 结论

无痛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 患者满意度提高。

3 讨论

膝关节镜手术以其微创治疗成为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精湛的手术结合术后康复锻炼才能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术后科学无痛康复成为重要的治疗过程, 是获得良好关节功能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术后疼痛已经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共同关注, 国际卫生组织已经将疼痛作为人体的第五项生命体征, 术后疼痛是机体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生理和心理反应, 术后第1~3天内疼痛发生率高, 达到90%[2]。我科自实施无痛护理以来, 通过及时对术前及术后康复过程进行干预, 准确记录患者疼痛评分变化, 并协同医师对症处理, 总结以下经验:重视术前宣教,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术后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术后6 h多数患者初感疼痛, 可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 保持患肢正确体位或局部制动可减轻疼痛;多种评分方法并用可有效的防止患者因惧怕疼痛加重而自我提升疼痛评分的现象。无痛护理实施1年来, 通过术后随访记录显示患者膝关节功能较无痛护理实施前有明显改善, 住院时间缩短, 满意度提高, 满足了患者日常生活需要,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护理在膝关节镜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无痛护理实施后的58例患者与实施前随机选取的58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无痛组在缩短住院时间、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膝关节镜术后实行无痛护理能缩短住院时间、获得良好关节功能及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无痛护理,膝关节镜

参考文献

[1]Ranawat AS, Ranawat CS.Pain management and 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for total hip an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Arthroplasty, 2007, 3:12-15.

[2]袁宝珠.护理干预影响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当代医学 (学术版) , 2008, 14 (22) :141-142.

膝关节镜术后护理 篇2

关键词 丁丙诺啡玻璃酸钠 布比卡因

膝关节镜手术因其微创性而成为目前治疗关节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术后镇痛措施已有报道。本文观察了丁丙诺啡、布比卡因和玻璃酸钠不同组合关节腔内注射的镇痛效果,探讨几种药物的最佳配伍方法。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全组共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5~61岁,体重51~86kg,手术时间65~167分钟,ASA分级Ⅰ~Ⅱ级,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膝关节镜手术,术前均未服阿片类镇痛药物。

方法:40例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关节镜手术,腰麻用药为布比卡因15mg,硬膜外用药则根据术中病人疼痛酌情给予0.5%布比卡因,术毕按不同分组向膝关节腔内注入不同配方的镇痛药液。BB组:布比卡因75mg+丁丙诺啡0.2mg;HB组:玻璃酸钠30mg+丁丙诺啡0.2mg。上述药物均用生理盐水配成20ml于术毕一次性注入。

观察指标:分别在术后8、12、24、48小时记录四组患者屈膝关节90°的VAS,完全无痛为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难以忍受疼痛为10分,同时随访并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皮肤搔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与秩和检验。

结果

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的时间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镇痛效果比较:VAS评分在4分以下,达到基本无痛。术后第8、12、24、48小时VAS评分HB组均显著低于B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镇痛满意度:HB组病人术后镇痛满意度较B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不良反应:术后48小时随访四组均未出现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讨论

膝关节镜手术近年来在全国地市级医院已广泛开展,是一种骨科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关于膝关节镜术后的镇痛措施国内外已有报道。本研究发现,关节腔内注入小剂量丁丙诺啡加玻璃酸钠的镇痛效果、病人满意度提高,术后8、12、24、48小时屈膝90°VAS评分较布比卡因加丁丙诺啡显著降低,能有效缓解膝关节镜术后疼痛。

自外周部位发现阿片受体以来,人们就探索在一些特殊部位局部使用小剂量阿片受体激动药以达到目的。Keates等研究表明,实验动物患慢性关节炎症的关节囊内阿片受体的密度显著增高,而临床行膝关节手术患者的关节囊内大多存在慢性炎症改变,可能同样存在阿片受体增高的现象,这为关节内注射小剂量吗啡或丁丙诺啡镇痛提供了理论依据。

丁丙诺啡为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一拮抗剂,其镇痛强度是吗啡的25~40倍,与阿片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较缓慢,尤其是解离速度很慢,一旦与阿片受体结合就不易解离,可维持较长时间的药理作用。它对三种阿片受体亚型δ、κ、μ、结合部位亲和力具选择性。小剂量对μ受体部位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内在活性,大剂量对δ受体亲和力有选择性但内在活性较低,故也能提高痛阈而产生镇痛作用。布比卡因则通过阻断关节腔内疼痛神经纤维而达到镇痛目的,将布比卡因和丁丙诺啡联合应用后,其镇痛效果及时间较之单一用药明显提高,但效果仍不够满意。

玻璃酸钠(HB)是一种独特的线性黏多糖,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醛酸二糖单位反复交联组成的高分子氨基聚糖,是关节软骨和滑膜基质的主要成分,对滑膜关节的润滑,软骨的保护以及对滑液、软骨黏弹特性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因玻璃酸钠对关节软骨具有保护作用,所以关节镜术后关节内注入玻璃酸钠止痛远期效果较好,将之与丁丙诺啡混合液用于关节镜术后镇痛,其效果和时间明显优于另外一组。

类风湿疾患膝关节镜的术后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42 例中, 男15例, 女27例;年龄16岁~70岁, 平均37.6岁;其中滑膜切除术26例, 骨关节炎清理术10例, 半月板损伤切除术6例。术后均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肢, 并给予精心护理, 42 例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 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术后护理

2.1.1 体位

平卧6 h, 头偏向一侧, 用枕头或软垫抬高患肢15°~20°, 保持患膝关节接近伸直位, 促进静脉回流, 预防肿胀。

2.1.2 局部处理

术后患肢持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固定, 松紧适宜;术后即予伤口局部冷敷, 冰袋置膝关节两侧, 每次30 min, 每8 h 1次, 不超过24 h, 以防止出血过多, 同时减轻水肿及疼痛程度, 但应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出现冻伤, 如出血多, 及时更换敷料, 预防伤口感染;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脱管,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

2.1.3 观察患肢肿痛情况

患肢局部肿痛一般发生在术后8 h~24 h内, 应注意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轻度疼痛, 不需要特殊处理, 给予冰敷即可减轻疼痛, 如疼痛明显及时报告医生, 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痛剂;若患关节积液过多引起的肿痛, 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并一定要报告医生, 必要时按无菌操作要求及时抽出积液, 同时要注意体温变化, 预防感染。在观察和处理肿痛的同时, 一定要弄清肿痛原因, 不可盲目予镇痛剂, 根据病人主诉和观察情况, 首先排除是否为并发症所致。个别病人对术后的紧张心理或对膝部绷带包扎引起的不适也会诉说胀痛, 对此应耐心做好安慰、解释工作。

2.1.4 观察患肢远端情况

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目的在于止血和预防深静脉血栓, 一般48 h解除包扎。在包扎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小腿肿胀、足背动脉搏动及趾端自主活动情况, 以发现有无血管或神经损伤,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2.2 指导早期功能锻炼

2.2.1 主动功能锻炼

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膝关节粘连, 促进功能恢复, 缩短病程[2]。①股四头肌等长舒缩练习:术后麻醉作用消退后开始, 仰卧位, 患肢膝关节伸直, 有规律地绷大腿肌肉, 5 s 左右后放松, 稍停顿再做, 每天2次或3次, 每天30 mim。②指导做踝关节及足趾屈伸运动, 强度以不感到疼痛及累为宜, 以促进血液循环。③直腿抬高练习:术后第1天开始, 仰卧位, 健膝关节屈曲, 患膝关节伸直, 踝关节保持功能位, 抬高至足跟离床面10 cm~15 cm处, 每次保持30 s~60 s, 每天2次, 每次练习15 min~30 min, 逐渐增加高度。④床上、床下负重训练:术后48 h解除包扎, 拔除引流管后可行床上屈膝运动, 取仰卧位, 患肢足跟不离床面, 逐渐屈曲膝关节至可以接受为宜, 放松数秒后重复练习, 待患肢肌力恢复至能抵抗肢体重力后方可行抬腿屈膝或坐床边双腿下垂练习。术后下床负重练习一般主张早日进行, 本组病人均在术后第3天下床予助行器辅助负重活动, 指导双手握紧助行器两边手柄, 身体重心向前, 从双腿半小步到一小步逐渐负重学行走, 行走时间以不受累为宜, 行走时注意用力方向和速度, 不能突然旋转膝关节, 要循序渐进, 以免加重关节内损伤。

2.2.2 被动功能锻炼

术后第3天可以使用CPM机被动进行患膝关节屈伸锻炼, 其目的在于防止关节粘连及僵硬, 改善术后膝关节的屈伸功能, 同时增加关节液的吸收, 利于消肿。方法:每天1次或2次, 每次30 min, 每天增加屈膝角度5°~10°, 终止角度根据病人疼痛情况而定, 一般连续做3 d~4 d。

2.3 出院康复指导

出院后注意膝关节保暖, 夜间抬高患肢。康复训练是长期的过程, 出院后仍要坚持关节的康复训练, 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3]。出院时做好康复训练指导, 告知病人继续坚持功能锻炼的必要性, 告诫病人克服急躁情绪,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按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建立康复档案, 记录恢复情况, 保持联系方式, 定期随访, 以便护患沟通。

3 小结

膝关节镜技术诊治类风湿疾病引起的膝关节病变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 科学有效的术后护理是提高膝关节镜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术后体位护理可以预防麻醉后的不良反应, 保持患膝关节固定, 防止进一步损伤;精心的局部护理和细心的术后观察是预防出血、减轻肿痛, 避免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措施;有效的关节功能锻炼和正确的出院指导是关节镜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可以有效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 尽快恢复关节功能;定期随访是护患沟通的良好渠道, 后期鼓励病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 加强对康复的信心, 使病人尽早以健康的身心投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孙继香.关节镜下膝关节韧带重建术26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8) :95-96.

[2]辛海霞, 赵艳.膝关节镜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护理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6) :63-64.

膝关节镜术后护理 篇4

【关键词】膝关节镜、半月板损伤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36-01

半月板损伤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关节镜技术是骨科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关节疾患的诊断和治疗中[1]。关节镜在膝关节疾患的诊治中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切开膝关节腔进行半月板的切除或修复[2]。关节镜下持月板损伤的治疗技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康复护理是半月板手术治疗的一个延续,因此,重视术后护理不仅会大大缩短患者恢复时间,还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男19例,女17例,19-67岁,以青年居多,左侧半月板损伤20例,右侧半月板损伤16例,术后弹力绷带包扎,围手术给予认真的康复指导,均获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方法

1.1心理护理患者处于渴望尽快解除病痛但又害怕手术创伤的予盾心理,术前及时地评估患者的心态。针对患者心理特点,加强术前宣教,讲解手术的意义以坚定其手术的信心;耐心地讲解麻醉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顾虑;告知微创手术后的特点,临床经验,必要时进行现身说法,以增加其对手术的信心。

1.2术前功能锻炼

术前应向患者说明膝部肌肉萎缩对疗效的影响,并以健肢做示范指导患者熟悉和掌握各项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活动、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训练、压膝运动、滑板训练、弹力带训练、渐进抗阻训练等练习。

2.1术后护理

膝关节损伤在组织的纤维化出现较早,如不及早活动,5左右就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损伤的关节固定2周就会导致结缔组织纤维融合,使关节丧失功能。因此,早期功能锻炼非常重要。

2.2.1术后病情观察

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6h,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弹力绷带渗血情况,患肢抬高20度,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充血;观察患肢末梢血运、颜色、温度、感觉及足趾活动。麻醉清醒后即指导患者做足趾伸屈,每日3次,每次30min,促进血液循环。

2.2.2术后切口的护理

保持创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是否有渗血,如渗血较多应立即通知医生更换。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手术后1-3后如有温超过38.5度,伤口处有针刺样疼痛,应及时通知医生,以便及早发现感染并给予相应处置。

2.2.3防止膝关节出血和水肿

患肢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起到制动、均匀加压,可减少创面进一步渗血,缓解关节内压力过大所致疼痛,术后伤口渗血多可进行冷敷。冷敷可促进血管收缩,减轻水肿。并遵医嘱给予消肿药物,每日一次静点。

康复护理

2.3.1康复护理指导

术后我们鼓励患者进行训练,均在床上进行,首先帮助患者适应床上活动,协助一些生活护理,解除患者的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在康复训练前告知病人早期康复训练的内容,目的意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措施。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3.2足趾及踝泵运动

术后麻醉清醒即指导其做足趾伸屈及踝泵练习,一日次,每次30min,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

2.3.3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等长运动 所谓等长动动是指关节没有屈伸运动的情况下,仅让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术后第一天开始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为节运动做好准备。在指导作这项练习的时候要嘱咐患者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以每次30-40min,每天3-4次为宜。不能做自主练习,可由家属为患者患肢做被动肌肉按摩。等张运动是指在对抗一定阻力下关节所作的屈伸运动,这项练习可以在术后第三天开始,如果对疼痛敏感的患者可以稍延后或应用止痛剂。练习方法为病人坐位,膝关节屈曲90度,对抗小腿重力做膝关节屈曲、伸直的练习。练习几日后,可将对侧小腿压在患肢的足踝部,以增加练习的阻力。练习强度为每次30-40min,每天3-4次。对年老体弱者可适当缩短时间。

出院时,告诉患者应继续巩固住院期间进行的各项功能練习,若患肢能负重时,可开始下蹲 、行膝关节内旋、外旋练习,以提高膝关节活动度,逐步恢复膝关节功能;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并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

3体会

膝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膝关节正常生理干扰不大,已逐渐成为诊治半月板损伤最有效的方法[5]。良好的心理护理,周密的术前准备,细心的术后观察,认真的关节功能的康复训练,正确的出院指导是关节镜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康复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康复知识宣教,使其掌握正确的、系统的功能锻炼方法,并且针对康复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有效地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恢复关节功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丽琼、徐丹,关节镜治疗半月板损伤62例护理体会,齐鲁杂志,2007;13(14)

[2]罗雪娜,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修整术患者的护理,南方护理学报,2006;12(1)

膝关节镜术后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膝关节镜手术病人38例, 男12例, 女26例;年龄29岁~76岁, 平均38.3岁;骨关节炎16例, 半月板损伤切除及修复15例, 膝前、后交叉韧带重建7例。

1.2 结果

38例病人均顺利康复, 关节恢复良好, 无感染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2 术后康复训练

2.1 术后第1周康复训练

(1) 术后6h~24h开始进行股四头肌锻炼、缩臀锻炼[2]。股四头肌锻炼:踝关节背伸, 膝关节伸直, 收缩股四头肌, 持续3s~5s后放松为1次, 10次~15次为1组, 每日练习4组或5组, 根据病人体质情况, 年轻病人可适当增加每组次数到30次~50次。缩臀运动:仰卧, 收缩臀部肌肉并保持5s, 重复10次。 (2) 术后6h~24h即可遵医嘱使用连续被动活动 (CPM) 机, 通过关节的持续被动活动可增加软骨的营养和代谢, 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 避免因制动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变及组织粘连[3], 使用时应注意调节仪器的长度, 使其与患肢一致, 同时要保持约束带松紧适度。开始角度宜小, 角度控制在20°~30°, 每天增加的度数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以5°~10°为宜。机器运行速度要缓慢, 往返一周大约30s, 每天上、下午共1h, 要求病人无明显疼痛, 并防止造成过度活动。对于韧带重建的病人适当延后应用CPM机, 一般应用2周, 以后以主动活动训练为主。 (3) 术后第1天开始直腿抬高练习, 以增强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肌力, 有利于增强患膝的稳定性[4]。方法为病人平卧, 足尖朝上, 伸直膝关节并收缩股四头肌后抬高患肢, 足跟距床面20cm, 持续5s~6s, 放下肢体, 放松肌肉。 (4) 术后第3天开始患肢膝关节屈曲练习, 可分为床上屈曲练习和床边屈曲练习[5]。方法:患膝下垫一枕头, 保持屈膝约30°, 然后使足跟抬离床面直至患膝伸直, 保持5s~10s, 放下肢体, 放松肌肉。开始膝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 以增强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方法:病人平卧, 足尖朝上, 直腿抬高离开床面, 使肢体与床面成45°, 屈曲膝关节, 再缓慢伸直膝关节, 放下肢体, 放松肌肉。此训练也可让病人坐于床边进行, 膝关节位于床沿, 两腿自然下垂, 伸直膝关节, 持续5s~10s, 然后放松, 使小腿自然下垂。2.2术后第2周康复训练术后第2周康复重点为恢复膝关节活动范围, 逐渐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 开始进行股四头肌抗阻锻炼, 每天3次, 每次5min~10min;逐渐增加到每天4次~6次, 每次15min~20min。踝部的阻力根据病人情况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在患肢肌张力和活动范围得到基本恢复、股四头肌肌力能抬腿且膝关节无肿胀时, 可以扶拐下地行走, 要求股四头肌肌力要恢复到4级以上。因为在股四头肌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之前, 膝关节的稳定性较差, 如果过早负重有可能造成膝关节内新的损伤。

2.3 术后第3周、第4周康复训练

术后第3周、第4周患肢肌张力和活动范围完全恢复正常。逐渐进行膝关节正常范围内活动度训练;同时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训练及股四头肌抗阻力等长收缩锻炼, 使病人恢复正常活动[6]。可以弃拐下地行走, 进行侧向踏台阶、前方踏台阶练习。侧向踏台阶:以患肢起步, 向侧方踏上6英寸高的凳子, 再踏下, 重复10次。随着力量的恢复可逐渐增加凳子的高度。前方踏台阶:以患肢起步, 向前踏上6英寸高的凳子, 再踏下, 重复10次。随着力量的恢复可逐渐增加凳子的高度。

2.4 术后第5周、第6周康复训练

术后5周、6周进行膝关节正常范围内活动度训练, 同时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训练和股四头肌抗阻力等长收缩锻炼, 进一步巩固关节活动范围, 训练肌力。

2.5 术后第6周以后康复训练

(1) 术后6周以后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非对抗性体育锻炼, 进一步全面功能康复训练, 促使患肢完全恢复正常活动。要达到完全康复大约需要4个月~6个月的时间。由于跑步将碰撞和冲击传递至膝关节, 故应在术后6周~8周内避免进行。行走和跑步锻炼应循序渐进地纳入功能锻炼计划。 (2) 术后2个月进一步全面功能康复训练, 促使患肢完全恢复正常活动功能。逐步增加股四头肌抗阻力锻炼的踝部阻力, 开始进行正常体育锻炼, 如骑自行车、游泳或跑步等。在骑自行车时应注意:在配备功能锻炼的自行车时, 将座椅调高至双脚恰好踩到踏板, 做完整的旋转运动, 阻力从“低”逐渐增加至“高”, 时间从每天1min增加至20min。但要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 达到完全康复需4个月~6个月的时间。

2.6 出院指导

大多数病人术后伤口拆线后就出院了, 大部分的功能锻炼时间都在家里进行, 因此要及时准确地对病人进行康复锻炼的出院指导, 动态回访跟踪, 向病人讲解运动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督促病人继续加强功能锻炼, 不能停止运动或过激运动。同时要注意关节保暖, 夜间注意抬高患肢, 不能大量行走, 不能急走, 不能急转, 定期进行复查随访。

3 小结

膝关节镜手术护理的重点不但强调抗感染、预防出血、控制疼痛, 而且要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为主要目的。为每个病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术后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关节功能练习尤其重要, 这是膝关节手术后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对病人热心示教, 细心指导, 使其增强主动锻炼的信心, 尽快达到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

摘要:[目的]总结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对38例膝关节镜手术病人进行术后功能锻炼。[结果]38例病人均顺利康复, 关节恢复良好, 无感染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加强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术后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膝关节镜,功能锻炼,护理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53-260.

[2]Rooks DS, Huang J, Bierbaum BE, et al.Effect of preopearative ex-ercise on measures of functional status in men and woman under-going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J].Arthritis Rheum, 2006, 55 (5) :700-708.

[3]舒武兰, 杨玉芝, 刘琼蓉, 等.膝关节周围损伤后的功能康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6) :473.

[4]Rossi MD, Brown LE, Whitehursl M.Early srtength response ofthe knee extensors during eight weeks of resistive rtaining after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Strength Cond Res, 2005, 19 (4) :944-949.

[5]王兆霞, 李峥, 刘华平, 等.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期间功能锻炼状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24 (2) :159.

膝关节镜术后护理 篇6

我科自2013 年1 月至2014 年6 月在膝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股骨髁间撞击症患者60 例,共72 膝。患者均在膝关节镜下行髁间窝扩大成形术,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畸形减轻,膝关节屈伸功能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60 例患者72 膝。其中男22 例,女38 例; 年龄42 ~ 69 岁,平均( 53. 6 ± 11. 2) 岁。其中单独左膝患者19 例,单独右膝患者29 例,双膝患者12 例( 24 膝) 。临床表现: 膝关节反复疼痛、肿胀,逐渐出现单侧或双侧的膝关节屈曲畸形及屈伸功能障碍,行走困难。患者长期服用NSAIDs等消炎止痛药物治疗。病史3 个月~ 16 年,部分患者有膝关节外伤病史。以上患者入院第一诊断均为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查体: 膝关节存在不同程度屈曲畸形、肿胀,屈伸活动受限,伸屈活动范围平均为12. 1° ~ 88. 3°。膝关节周围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叩痛等,部分患者麦氏征阳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本组患者术前均拍摄膝关节站立负重正位片、侧位片和髁间窝轴位X线片。阅片均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和髁间嵴骨质增生,其中18膝可见髁间窝明显狭窄,3 膝存在陈旧性的髁间嵴骨折。MRI检查均提示不同程度的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信号异常( 无断裂) 和骨、软骨的退行性改变,髁间窝结构紊乱。患者术后2 周、术后3 个月、术后12 个月、24 个月到门诊进行复查随访。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视觉疼痛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和Lysholm评分[1,2],同时将相关临床资料一并记录,并进行统计比较。膝关节功能评分( Lysholm-Ⅱ评分) 总分100 分,分为8 个评估项目,a) 跛行: 无( 5 分) 、轻度或周期性( 3 分) 、严重或持续性( 0 分) ; b) 支撑: 无( 5 分) 、需拄拐或手杖( 2 分) 、不能负重( 0 分) ; c) 绞锁: 无( 15 分) 、有摩擦感无绞锁( 10 分) 、偶尔( 6 分) 、经常( 2 分) 、检查时出现绞锁( 0 分) ; d) 不稳: 无( 25 分) 、体育活动中少有( 20分) 、体育活动中常有( 15 分) 、日常生活中偶有( 10 分) 、经常在日常中出现( 5 分) 、每一步都有( 0 分) ; e) 疼痛: 、无( 25分) 、间断和剧烈活动中( 20 分) 、运动中或后显著( 行走大于2 km,10 分) 、运动中或后显著( 行走小于2 km,5 分) 、持续性( 0 分) ; f) 肿胀: 无( 10 分) 、剧烈运动后( 6 分) 、一般运动后( 3 分) 、持续( 0 分) ; g) 上下楼: 无受限( 10 分) 、轻度受限( 6 分) 、一次一梯( 3 分) 、不能( 0 分) ; h) 下蹲: 不受限( 5分) 、轻度受限( 4 分) 、屈膝小于90°( 2 分) 、不能( 0 分) 。

1.2统计学方法

应用专业统计学软件包SPSS 15. 0( SPSS Inc,Chicago,Illinois) 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手术方法

手术器械设备: 采用美国Stryker公司提供的高清电视关节镜系统、电动刨削系统及汽化刀( 射频消融)系统。

手术操作: 60 例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手术。常规使用止血带( 连续使用不超过1. 5 h) 。术中应用3 000m L生理盐水内放入1 支肾上腺素置于1. 5 m高处持续冲洗膝关节。手术采用髌骨下内、外入路双通道进行。镜头和光源进入后按照顺序进行全面检查,依次观察髌上囊、股骨滑车、股骨髁间窝前切迹,进而继续向后方观察髁间窝和髁间嵴以及股骨内外髁、交叉韧带、髁间嵴和胫骨平台半月板等结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增生狭窄、骨赘形成,局部有无明显磨损痕迹,有无软骨剥脱,滑膜增生充血,纤维化等情况。如有异常先行手术处理。同时应用汽化刀( 射频消融) 将髁间窝和交叉韧带上下止点部位的增生滑膜完全切除,使髁间窝部位的结构显露更清楚。继而将膝关节进行被动屈伸活动,判断前交叉韧带和髁间窝的关系,是否存在撞击和摩擦,确定撞击部位和类型。然后更换刨刀( 磨头) 切除髁间窝顶部和股骨内外髁两侧的骨赘,并同时适当扩大髁间窝空间,尤其是磨损严重的部位重点清理。然后被动伸直膝关节到最大程度,观察膝关节是否完全伸直,如不能完全伸直则镜下观察撞击部位并再次刨削,直至患膝能够完全被动伸直,并探查前交叉韧带和股骨髁间切迹是否撞击和摩擦,用探针探测前交叉韧带的张力和二者之间的距离,如距离大于3 mm则较为理想。如发现髁间嵴病变造成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改变引起的撞击现象可进行止点重建或髁间嵴成形术。再次确认撞击因素消失,患膝被动屈伸功能恢复约0° ~110°,注射透明质酸钠1 支后关闭伤口。应用棉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术后24 h拆除绷带,并进行股四头肌功能练习及功能锻炼,并逐渐下地活动。平均手术操作时间约50 min( 从皮肤切开到缝合伤口) 。

镜下发现的病理变化: 滑膜增生充血,半月板退变损伤,交叉韧带损伤,游离体形成,股骨髁及胫骨髁间嵴部位的骨赘形成。上述诸多因素造成前交叉韧带在屈伸过程中受到撞击或骨赘之间的直接撞击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屈伸功能障碍。具体撞击原因和类型: a) 髁间窝撞击,胫骨髁间嵴部位增生骨赘与髁间窝顶壁相撞。由于骨赘形成,韧带钙化,游离体卡压造成髁间窝狭小产生撞击,本组有31 膝出现髁间窝和髁间嵴撞击; b) 伸膝位时股骨内、外侧髁或髁间切迹和前交叉韧带的撞击,主要是股骨髁骨赘造成,也有因为髁间嵴骨折后或骨赘明显增生或游离体嵌入导致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前移造成的撞击,本组有19 膝出现髁间切迹和前交叉韧带撞击,其中15 膝因骨赘明显增生,3 膝因陈旧髁间嵴骨折造成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止点前移、1膝因游离体嵌入造成ACL增粗; c) 髁间窝内大量增生的滑膜组织嵌入14 膝。上述病理改变常共存于同一患膝。

2 结果

2.1研究对象的一般结果比较

72 膝中的65 膝能够获得12 ~ 24 个月的随访,平均17. 5 个月。无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大部分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畸形明显减轻,功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1 年随访时进行疼痛强度VAS评分,由术前的( 8. 16 ± 0. 92) 分下降至( 2. 43 ± 0. 56) 分( P <0. 05) 。

术后1 年患膝的活动范围明显加大,平均伸直角度由( 12. 1 ± 4. 5) °变为( 4. 6 ± 2. 7) °( P < 0. 05) ,平均屈曲角度由( 88. 3 ± 9. 8) °增大到( 93. 2 ± 8. 5) °,( P < 0. 05) 。

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 71. 3 ± 7. 1 ) 分提高到了术后1年时的( 88. 6 ± 6. 5) 分,经过术前术后配对t检验,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2典型病例

59 岁女性患者,主因左膝关节疼痛,伸直活动受限半年余入院。术前进行患膝X线片( 髁间窝位) 及MRI检查( 见图1) 。行关节镜检查,发现髁间窝存在明显增生,撞击前交叉韧带,造成患膝疼痛及伸直受限,在镜下对病变进行处理( 见图2 ~ 5) 。术后多次随访,患者疼痛明显缓解,伸直功能基本完全恢复,效果满意。该患者术前屈伸角度为13° ~ 97°,术后1 年屈伸角度为3° ~ 100°。术后复查髁间窝位X线片显示骨赘较术前减少( 见图6) 。

图 2镜下可见髁间增生骨赘,运动中撞击前交叉韧带,初步判断可能为伸直受限原因

3 讨论

膝关节髁间撞击症是膝关节疾病中常见的一组症候群,是以膝关节伸直受限为特点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包括患膝疼痛、肿胀、屈曲畸形等。其本质是在膝关节伸直时股骨髁间窝与前交叉韧带产生碰撞或胫骨髁间嵴由于病变直接与股骨髁间窝产生碰撞而产生的上述关节功能障碍的现象。

髁间窝的解剖特点: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大部分介于股骨内、外髁之间。其主要功能在于防止胫骨对股骨髁的相对前移和内旋,维持膝关节稳定性,并与内、外副韧带协同参与膝关节的“锁扣机制”,保证膝关节的稳定性,当膝关节完全伸直时,前交叉韧带前下部进入髁间窝和前外侧切迹内。当股骨髁间窝发育过小,或因骨赘形成造成狭窄时,于伸膝位撞击前交叉韧带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3]。

图 6术后复查左膝髁间窝位X线片显示髁间窝部分骨赘较术前减少

髁间撞击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主要有: 股骨髁间窝先天发育性狭窄; 股骨髁间窝骨赘形成; 髁间嵴骨折愈合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向前移位或抬高;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时韧带胫骨股骨止点选择不合理等均可以导致髁间撞击。

髁间撞击症并无独特的症状和定位体征,同时和骨关节炎的症状体征相互叠加,诊断有一定困难。结合仔细的查体和术前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可以提供一些诊断依据,但不能最终确诊。X线检查一般为骨关节炎表现,部分患者能发现有髁间嵴陈旧骨折或游离体。通过加照膝关节髁间窝位[4,5]即保持膝关节屈曲45°,使X线平行穿过髁间窝,从而能观察到髁间窝的骨赘情况,还能够完整地观察髁间窝的宽度和高度,并测量此平面宽度相对于股骨宽度的比值,定义为髁间窝指数( notch width index,NWI)[4,6]。有学者将NWI < 0. 2 作为诊断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症的依据,但诊断准确率只有65. 79%[6]。MRI检查虽然能够发现骨组织以外的韧带、半月板、滑膜等软组织结构的病变,但仍然无法最终确诊。

膝关节镜检查是一种安全、实用、微创的手术方法,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适用于膝关节内疾病的诊断和病因探查,同时能够在直视下进行关节内手术。本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症状体征,在术前通过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一些病变,但无法确定这些病变诸如骨关节炎、骨赘、半月板损伤、滑膜炎等具体病变中哪些是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直接原因,因此手术处理的针对性不强。

而通过膝关节镜检查可以在直视下更准确地判断膝关节伸膝受限的原因。在正位X线片中,能够显示髁间嵴部位有骨赘增生和髁间窝的增生狭窄,但髁间窝狭窄与伸膝受限并无对应关系。在MRI上能够显示滑膜和半月板及交叉韧带的病变,不能判断骨赘与交叉韧带之间的关系,不能判断是否有撞击,也不能判断撞击的部位和类型。而在动态的关节镜下相对于静态的影像学检查则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骨赘对屈伸活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可以准确地判断膝关节伸膝受限的原因,诊断更加明确,并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关节镜治疗的明显优势[7]。关节镜对诊治股骨髁间撞击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通过关节镜检查不但可以明确髁间撞击的诊断,同时能够确定病因,观察到发生撞击的部位和类型,便于镜下直接去除撞击的病因,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造成撞击的问题[8]。因此本组患者具有明确的膝关节镜手术适应证,手术后确实取得了符合预期的良好手术疗效。

本研究结果和很多文献报道相一致,很多学者都认为合并髁间窝狭窄的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髁间窝扩大成形术,可以解决前交叉韧带撞击现象,明显改善膝关节伸直受限的症状,临床治疗效果好[3,5,8,9]。

值得注意的是要重视术后康复训练和辅助药物治疗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疼痛改善的作用。虽然消除了撞击因素,但由于长时间的患膝屈曲畸形,术后的伸膝锻炼往往会牵拉膝关节后方已明显挛缩的关节囊,产生疼痛和不适感,因此,合理的选择康复训练方案配合有效的消炎镇痛和解痉活血药物可以减轻患者对训练的抗拒心理,增强患者的信心。患者的主动参与是保证康复疗效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Marx RG,Jones EC,Allen AA,et al.Reliability,validity,and responsiveness of four knee outcome scales for athletic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Am),2001,83(10):1459.

[2]林建宁,孙笑非,阮狄克.膝关节Lysholms评分等级评价膝关节功能[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3):230-231.

[3]薛庆云,黄公怡,张耀南,等.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现象[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12):775-777.

[4]张志强,卫小春,任步芳.股骨髁间窝宽度的放射学测量[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2):1140-1142.

[5]关长勇,黄迅悟,常青,等.关节镜下股骨髁间窝扩大成形术治疗股骨髁间窝撞击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9):729-730.

[6]宋长志,郑闽前,纪标,等.关节镜下退行性股骨髁间窝前交叉韧带撞击症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2):185-188.

[7]邢斌,刘崇志,张有磊.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髁间窝撞击症33例[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6):660-661.

[8]王永明,史晨辉,张爱萍.膝关节滑膜疾患的关节镜诊治[J].中国内镜杂志,2001,7(3):101.

膝关节镜术后护理 篇7

关键词:持续被动运动机,膝关节镜,康复锻炼,关节活动度

目前, 膝关节镜技术广泛开展, 而膝关节镜术后病人常因肢体长时间固定、关节不能活动或疼痛限制了早期关节锻炼, 导致关节内广泛粘连、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 继而引起关节屈伸功能障碍[1],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 关节镜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显得尤为重要。术后早期使用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辅助功能锻炼, 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通过加强患肢早期功能锻炼, 可有效防止膝关节粘连,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CPM是在连续被动活动作用下加速关节软骨及周围韧带和肌腱的愈合和再生, 促进滑液向关节软骨的渗透和扩散, 加速滑膜的分泌和吸收, 改善软骨细胞的新陈代谢, 刺激软骨细胞的转化, 同时可以阻断痛觉冲动传入中枢, 缓解关节损伤和术后疼痛[3]。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科应用CPM 机对38例膝关节镜术后病人行功能锻炼, 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术后康复锻炼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科行膝关节镜检查病人38例, 男26例, 女12例;年龄21岁~58岁, 平均33.5 岁;半月板损伤、囊肿、盘状半月板、膝关节游离体及交叉韧带损伤;术后第2天开始在CPM机辅助下行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

1.2 CPM机应用方法

采用CPM机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使用前根据术后关节所需活动范围调整CPM机, 患肢置于CPM机上时处于外展10°~20°, 足尖向上中立位, 穿固定鞋套, 小腿及大腿用固定带固定在CPM机上。术后第2天开始锻炼, 起始角度为30°~45°, 每日锻炼3次, 每次20 min, 逐步增加活动度 (每日增加10°~15°) 直至病人的最大耐受程度。停机后主动行肌肉功能锻炼, 如直腿抬高, 膝关节屈伸运动, 术后3 d~5 d开始使用助行器下地站立和行走。锻炼2周后对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所有病例出院后门诊随访, 观察病人膝关节功能。

1.3 关节活动度评定标准

优:关节活动度>90°;良:关节活动度45°~90°;差:关节活动度<45°。

2 结果

38例病人均得到随访, 时间为术后锻炼2周~3周后, 平均15 d, 出院后1个月门诊均得到随访;关节活动度优32例, 良5例, 差1例。1例病人住院期间关节屈伸活动功能较差, 出院后通过不断康复锻炼, 术后1个月随访关节活动度也达到85°。所有病人术后出院随访无关节功能障碍出现, 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关节肿胀、疼痛。

3 讨论

CPM机在骨科术后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众多文献报道, 与术后采用传统的康复训练相比, CPM机辅助锻炼在病人关节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方面均有显著疗效和优点[4,5]。使用传统的自主锻炼往往不能坚持, 达不到理想的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而CPM机在术后关节早期康复训练, 能够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 促进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消除, 配合肌肉功能练习等其他康复治疗, 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满足了病人日常生活所需的关节活动范围。

但是, 进行CPM机锻炼的护理和注意事项必须引起重视。一般来讲, 应该以不痛为原则[6]。一般早期应用时, 应在术后镇痛下进行及术后引流管拔除前, 目的是既做到无痛锻炼, 又便于引流充分。关节腔内手术后行负压吸引者, 在CPM机运转时应夹闭吸引管, 以防负压作用而使吸引管内血液和滑液回流, 并于停机时放开吸引管;停机时间多选择在伤口愈合、主动关节内活动无疼痛、肿胀停止或消退时, 需2周~3 周, 在此期间内应鼓励病人逐渐增加主动运动的次数和时间, 逐渐减少被动运动。

膝关节镜术后病人多伴有疼痛, 如果在术后2周内膝关节不能屈曲至90°, 后期进一步恢复则更为困难, 因此护士一定要在康复初期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争取其主动配合。本组1例病人术后关节活动度较差, 分析原因发现, 本例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差, 害怕疼痛, 对进行CPM 活动有恐惧心理, 每次CPM锻炼后自行停止, 导致最后功能康复不佳。因此, 护士不但需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状况, 对病人和家属进行耐心说服、安慰、解释, 以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 取得病人与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还要对病人功能锻炼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此外, 由于被动活动练习宜反复多次地进行且持续时间长, 应向病人详细说明治疗目的和方法、原理, 充分调动病人积极性, 争取主动锻炼, 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CPM机是被动活动膝关节, 有角度限制性的关节活动, 既可避免因手法被动用力不均所引起的疼痛, 又可防止用力太小而耽误功能恢复最佳时间, 造成关节僵硬而影响活动。所以进行被动活动时, 要注意保护关节, 动作宜轻柔, 逐渐增大关节活动度, 同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 防止过度活动或动作过猛造成损伤。在进行CPM锻炼的同时, 停机后需要督促病人患肢主动运动, 如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及足背伸、跖屈运动, 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防止肌肉萎缩及无力[7]。主动活动以患肢最大的耐力维持, 但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 以免影响病人夜间睡眠, 引起病人出现对主动锻炼的恐惧感。同时, 主动运动的力量、时间、速度、耐力从小逐渐增大, 根据病人的自身感觉而定。

总之, 在膝关节镜术后应用CPM机进行关节早期康复锻炼能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参考文献

[1]董纪元, 卢世壁, 万继芳, 等.小切口膝关节粘连松解术后连续被动活动治疗膝关节僵直[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 (11) :675-677.

[2]米玉芬.50例膝关节松解术病人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1, 7 (2) :233-234.

[3]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191-2193.

[4]曾瑞萍, 邱思, 曾燕转, 等.CPM机在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效果研究[J].现代护理, 2006, 12 (13) :1219-1220.

[5]吴鸣, 范文祥, 尚希福.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快速康复对膝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09, 30 (12) :1403-1404.

[6]邹科慧, 汤六凤, 黄秋兰, 等.CPM机在骨科术后关节功能锻炼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0, 12 (1) :80.

膝关节镜术后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 I、II级全身麻醉下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 例, 年龄18~65 岁。患者既往无心、肺、肝、肾及脑疾病, 妊娠、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如 α- 甲基多巴、可乐定、β 受体阻断剂等, 24 h内无服用镇痛药史。60 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 (生理盐水组) 、B组 (布比卡因组) 、C组 (右美托嘧啶+ 布比卡因组) , 每组各20 例。

1.2 镇痛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常规行心电监护, 开放静脉通道, 麻醉诱导给予芬太尼2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胺0.15 mg/kg、丙泊酚2.0~2.5 mg/kg后进行明视气管插管。术中维持:间断推注顺苯磺酸阿曲库胺维持肌松, 根据麻醉深度调节七氟醚的浓度。术毕A组注射生理盐水20 m L, B组关节腔内注射0.25%布比卡因20 m L, C组关节腔内注射0.25%布比卡因19 m L+1μg/kg的右美托嘧啶1 m L共20 m L。

1.3 观察指标

所有观察指标均由麻醉恢复室工作人员进行评估, 其不知晓分组情况。1镇痛效果:记录患者术后1、2、6、10、16 和24 h的VAS评分, 当患者VAS评分≥4 分时自控镇痛注射芬太尼25μg镇痛, 记录患者24 h内芬太尼总用量, 同时记录患者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2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低血压 (收缩压降低> 基础值的20%) 、心动过缓 (HR<50次/min) 、嗜睡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及手术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镇痛效果

术后各时间点B、C两组与A组相比, 患者VAS评分 (P <0.05) 均明显降低。术后1、2 和6 h C组与B组相比, 患者VAS评分明显较低 (P <0.05) , 术后10、16 及24 h 3 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别, 见表2。

B、C组患者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均长于A组, C组患者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均长于B组, 患者术后24 h内需要芬太尼镇痛总的需要量A组多于B、C两组, B组多于C组, 见表3。

2.3 不良反应

A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适及不良反应, B、C组患者各有2 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及低血压反应, C组1 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反应, 3 组均未出现嗜睡反应。

(n=20)

注:3 组之间相比, 均P >0.05

(±s)

注:1) 与A组相比, P <0.05;2) 与B组相比, P <0.05

(±s)

注:1) 与A组相比, P <0.05;2) 与B组相比, P <0.05

3 讨论

膝关节镜手术因刺激位于膝关节滑液、脂肪垫及滑膜组织上的神经末梢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疼痛[6], 影响关节功能的及早恢复, 因此, 术后镇痛至关重要。术毕关节腔内注射 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如可乐定及右美托嘧啶进行术后镇痛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2,4,5]。

术后各时间点B、C两组与A组相比, 患者VAS评分较低。术后1、2 和6 h C组与B组相比, 患者VAS评分较低, 表明关节腔内注射右美托嘧啶复合布比卡因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效果总体满意, 这与AL-METWALLI和PAULL等[4,5]的报道结果相一致。既往文献[7,8]报道舌下含服及静脉应用右美托嘧啶能够减轻膝关节镜术后疼痛及减少术后镇痛药的用量, 但患者易出现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等血液动力学方面的不良反应。本研究首次采用关节腔内注射1μg/kg右美托嘧啶1 m L复合0.25%布比卡因19 m L用于关节镜术后镇痛, 与文献报道[5]关节腔内注射1 m L (100μg) 右美托嘧啶复合0.25%罗哌卡因19 m L相比, 在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别, 但本研究中右美托嘧啶用量更具体化 (1μg/kg) , 这为关节镜术后镇痛开辟了新的镇痛方法。在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方面, 与文献[1,2,3,9]报道关节腔内应用吗啡复合布比卡因及单独应用芬太尼或布比卡因相比, 本研究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延长, 这可能与右美托嘧啶关节腔内应用吸收缓慢及亲和力强有关, 其与 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亲和力是可乐定的8 倍[10], 也可能与右美托嘧啶与布比卡因复合应用后疗效叠加有关。

右美托嘧啶为高选择性 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静脉应用其镇痛作用主要通过作用于脊髓及外周神经而发挥作用。本研究关节腔内注射右美托嘧啶镇痛可能是通过局部直接作用于关节腔, 也可能通过药物的全身吸收而发挥作用, 其镇痛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需要进一步研究。右美托嘧啶能直接阻滞外周神经C纤维和Aδ 纤维, 产生浓度依赖性的可逆抑制, 关节腔内应用右美托嘧啶用于术后镇痛其镇痛作用是否能够产生浓度依赖性, 仍需进一步研究。

患者术后24 h内需要芬太尼镇痛总的需要量A组多于B、C两组, B组多于C组, 表明关节腔内应用右美托嘧啶能够减少静脉应用芬太尼等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 从而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相关不良反应。

尽管本研究结果表明关节腔内注射右美托嘧啶能够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但其在临床广泛应用之前必须明确局部应用右美托嘧啶的不良反应, 如关节腔内应用右美托嘧啶是否损害关节腔滑膜, 引起关节腔滑膜粘连, 与关节腔滑膜是否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均需进一步研究。另外关节腔内注射右美托嘧啶的最佳剂量, 关节腔内复合芬太尼、芬太尼及其他药物用于关节镜术后镇痛等均需进一步研究, 以便更好地在关节腔内应用右美托嘧啶用于术后镇痛。本研究未监测血浆内右美托嘧啶的浓度, 以便更好地确定右美托嘧啶关节腔内镇痛的机制是局部作用还是全身作用, 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一。

总之, 关节腔内注射右美托嘧啶及布比卡因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能够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 增加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镇痛的时间, 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EROGLU A, SARACOGLU S, ERTURK E.A Comparison of intraarticular morphine and bupivacaine for pain control and outpatient status after an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 under a low dose of spinal anaesthesia[J].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2010, 18 (11) :1487-1495.

[2]TAMOSINAS R, BRAZDZIONYTE E, TARNAUSKAITEAUGUTIENE A, et al.Postoperative analgesia with intraarticular local anesthetic bupivacaine and alpha 2-agonist clonidine after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J].Medicina, 2005, 41 (7) :547-552.

[3]GUTIRREZ-MENDOZA I, PREZ-CORREA JJ, SERNA-VELA F, et al.Analgesic effect of intra-articular fentanyl in knee arthroscopy to treat patellofemoral lateral hyperpressure syndrome[J].Act Ortop Mex, 2009, 23 (06) :336-344.

[4]AL-METWALLI RR, MOWAFI HA, ISMAIL SA, et al.Effect of intra-articular dexmedetomidine on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fter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08, 101 (3) :395-399.

[5]PAULL S, BHATTACHARJEE DP, GHOSH S, et al.Efficacy of intra-articular dexmedetomidine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in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J].Ceylon Medical Joural, 2010, 55 (4) :111-115.

[6]DYE SF, VAUPEL GL, DYE CC.Conscious neurosensory mapping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the human knee without intraarticular anesthesia[J].Am J Sports Med, 1998, 26:773-777.

[7]KARAASLAN D, PEKER TT, ALACA A, et al.Comparison of buccal and intramuscular dexmedetomidine premedication for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J].J Clin Anesth, 2006, 18:589-593.

[8]GO'MEZ-VA'ZQUEZ ME, HERNA'NDEZ-SALAZAR E, HERNA'NDLEZ-JIME'NEZ A, et al.Clinical analgesic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dexmedetomidine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after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J].J Clin Anesth, 2007, 19:576-582.

[9]KAEDING CC, HILL JA, KATZ J, et al.Bupivicaine use after knee arthroscopy:Pharmaeokineties and pain control study[J].Arthroscopy, 1990, 6:33.

膝关节镜术后护理 篇9

【关键词】髋关节镜 ;髋臼盂唇损伤 ;手术配合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034-02

最近20 年来, 随着对髋关节解剖的深入理解,髖关节牵引技术的改善,手术器械的发展,尽管受髋关节解剖的限制,髋关节镜微创技术仍取得了长足进步。我院自2006年11月至2011年6月,采用髋关节镜治疗髋臼盂唇损伤13 例16髋病人,手术均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 男8 例, 女5例; 年龄30- 66岁,平均40.6岁。其中单侧10例双侧3例。运动伤6 例,髋臼发育不良4 例5髋,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5髋。髋臼盂唇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前方或腹股沟区疼痛、活动受限和跛行, 休息后症状减轻特别是髋关节屈曲旋转活动时突然发生关节疼痛,还可伴随弹响或交锁症状, 膝内侧放射性疼痛等。[1]

1.2护理方法

1.2.1 巡回护士的配合 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等并清点带入物品。建立静脉通道,术前30 min 输入抗生素。麻醉后协助医生将病人平卧于牵引床上,患侧贴床边,臀部齐下缘,双下肢足部置于牵引架上,会阴部放置会阴柱,患侧手臂悬吊于头部上方,健侧手臂外展于支臂架上[2];放置“C”型臂至术侧髋部备用。正确连接关节镜设备之导线, 并妥善固定, 打开电源开关, 调节白平衡,使之处于备用状态;连接Y型冲洗管路;根据医生习惯放置脚踏板。

1.2.2洗手护士的配合 术前准备好手术台上所需的常规及特殊用物,提前20min洗手,整理好器械台,协助消毒铺巾。根据需要选择其他操作孔,反复活动患肢, 修整关节面,咬除或刨削松软的软骨,促进损伤关节软骨修复,修补损伤的盂唇,如盂唇基底与髓臼缘分离,用锚钉将盂唇原位缝合,最大程度地重建功能,清理关节腔。术毕根据病情安置引流管,包扎伤口。收拾整理器械。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2-24个月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包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术前、未次随访Harris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3例16髋中,12例15髋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者纳入本研究,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根据 Harri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未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评分比较,Harris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从本组资料可见术后Harris评分明显增高,髋关节镜是患者可选的手术方法。由于手术难度较大,特别是牵引体位不当时容易出现股外侧皮下神经损伤、会阴部损伤、下肢牵拉伤、及其他关节积血、感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在摆放牵引体位时,特别注意会阴部的保护和牵引的力量、时间。为了保护会阴部神经, 会阴柱应包裹得很厚, 会阴柱直径至少9cm, 以分散作用在坐骨上的外力。避免引起神经血管牵拉伤的发生。因此在整个手术中娴熟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玉杰, 李方祥,王志刚.髋关节镜清理治疗髋臼盂唇损伤10 例报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6):696-698.

[2] 徐淑娟,王桂娥.牵引床在手术使用中的常见问题与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6,12(2):165.

作者简介:

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膝关节镜,手术,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4月收治膝关节镜手术患者78例,男33例,女45例,年龄12~78岁,平均(43.2±11.3)岁,其中半月板损伤26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膝关节游离体取出术21例,膝关节内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损伤18例,较大创伤后的关节粘连9例。

方法: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做好心理护理,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实施手术,并给予术前和术后护理。

结果

78例手术均顺利出院,恢复良好。有16患者术后体温在37.1~38.2℃,经过物理降温,应用抗生素联合药物降温等措施,体温恢复正常。大部分患者术后48 h可下床活动,未发生明显的围手术期并发症。78例手术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康复出院,功能恢复也较好。

护理体会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通过类似的关节镜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为其现身说法,讲述亲身体会,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压力。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手术及麻醉方式,术后注意事项等。讲述关节镜的优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减轻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入院后护理: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尽量减少关节的负重活动,以使肿胀情况减轻,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住院开始即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每天2次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为术后完成康复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会使用便器。指导练习卧位以适应术中和术后体位要求。教会患者练习深呼吸、咳嗽、咳痰的方法。③完善各项术前准备:a.协助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心肺功能检查,血、尿标本采集,心电图、胸片,X线检查。尤其对血压、血糖异常的老年高危患者,要将血糖血压控制在能耐受手术的标准下。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及时监测、及时反馈、及时处理。女性患者要避开月经期。因为月经期的女患者抵抗力降低,易导致一些术后并发症。b.术前当日即时备皮,清除皮肤上的微生物,减少感染,为手术创造良好的皮肤条件。备皮范围上至大腿1/3,下至足趾,不要刮破皮肤,不要破坏毛囊,以免细菌在创面上定植,增加手术部位的感染机会。c.做皮试,为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做准备。术前12 h禁食,6 h禁饮。

术后护理:①按麻醉术后常规护理:a.去枕平卧6 h,禁食水6 h,6 h后取舒适卧位,患肢抬高15°~30°,外展10°~20°中立位,关节适当屈曲,使膝关节处于松弛状态,以减轻手术后切口疼痛及患肢肿胀,促进静脉回流。b.指导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肠蠕动恢复后鼓励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c.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②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负压引流通畅有效,防止扭曲,受压打折。观察患者切口局部敷料有无渗血及渗液情况。并注意引流管内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以便尽早发现有无出血。引流管一般在术后48 h后引流量减少可以拔出。③疼痛的护理:术后切口弹力绷带或棉垫加压包扎,松紧适宜。术后24 h内切口可行局部冷敷,冰袋置于膝关节两侧,同时抬高,减轻水肿疼痛。评估疼痛的性质及程度、肿胀程度。观察患肢血运情况。皮肤颜色、温度、神经感觉、踝部、足趾的活动情况,末梢循环的充盈度及患肢动脉搏动情况。疼痛剧烈无法忍受时,可以遵医嘱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④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a.关节积血:积血一般多发生于术后24 h内,主要表现为患肢关节肿痛,浮髌试验阳性[1],关节腔穿刺抽吸较多量血液。术后严密观察局部切口的渗血、肿痛情况,引流液的量、色。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b.筋膜间隔综合征:严密观察肢端感觉,有无麻木、剧痛、皮温降低、皮温苍白或青紫,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血液灌流不足的表现,同时注意切口敷料的松紧度。出现异常,应立即打开伤口,早期冷敷,抬高患肢,必要时切开减压。c.止血带性麻痹:使用止血带进行关节镜诊断手术时,可出现肢体暂时性麻痹,通常发生在长时间的手术后,如果连续90 min以上,易引起止血带麻痹,出现膝关节以下袜套样感觉。此时可进行局部按摩、理疗、神经营养等支持疗法。d.深静脉血栓:术后严密观察,一旦发生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导致死亡。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卧床期间对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进行按摩,进行足趾和伸屈肌肉的收缩活动,促进静脉回流。用机器辅助做气压治疗。如果发生静脉血栓,严禁患肢静脉输液、穿刺以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应抬高患肢,制动,局部以50%的硫酸镁湿敷,配合理疗和全身抗生素治疗,应用改善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血栓形成3 d内,遵医嘱使用溶栓剂及抗凝剂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e.关节感染: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和局部切口的变化,术后5~7 d如果持续发热,超过38.5℃,排除其他感染,考虑是否关节腔感染。同时局部切口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现象,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升高,早期行关节腔穿刺,送检腔内积液,根据化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切开引流,或者行感染关节清理术及关节镜下关节清洗滴注引流术[2]。f.关节僵硬:由于患肢长时间固定,活动受限,惧怕疼痛不能配合功能锻炼,导致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围组织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囊和周围肌肉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⑤健康教育:康复过程要合理进行,一方面需要保护组织愈合,避免不适当的活动和过度负重;另一方面要防止粘连和僵直避免制动过久。制动后容易发生肌肉、骨、软骨,韧带和其他组织的改变,其中一些改变超过6~8周时是不可逆的。缺少活动和负重,导致关节软骨和软骨下组织正常的营养机制受到损伤,产生软骨表面溃疡及继发性关节炎和关节僵直[3]。因此康复锻炼必须及时、合理、有效地进行。膝关节主动锻炼:术后当天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方法:患者平卧,足尖朝上,用力伸膝,绷紧大腿肌肉,持续5~10 s,然后放松肌肉,反复此练习,3~4次/d。术后第1天开始直腿抬高练习,以增强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肌力。方法:患者平卧,足尖朝上,伸直膝关节并收紧股四头肌后抬高患肢,足跟距离床面20 cm,持续5~6s,放下肢体,放松肌肉;仰卧向前直腿抬高8°~12°,俯卧向后直腿抬高8°~12°,侧卧侧向抬高12°~24°内向将健肢放在高支持物上,抬高患肢,让两腿踝部尽量并拢,增加肌力。术后第3天膝关节疼痛缓解后,开始终末伸肌锻炼。方法:膝下垫一枕头,保持屈膝30°,然后足跟抬高床面,脚跟向臀部靠近,直至患膝伸直,保持5~10 s放下肢体。并开始膝关节的活动,方法:平卧,足尖朝上,直腿抬高,离开床面,使肢体与床面成45°角,屈膝关节,再缓慢伸直,然后放下。膝关节的被动锻炼:主要通过机器进行,防止关节粘连,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角度以30°开始,每天增加10°,直至100°~110°为止,循序渐进,速度以患者不感疲劳为宜。

参考文献

[1]卡纳尔.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38.

[2]卫葱莉.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7):62.

上一篇:逻辑平台下一篇:优势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