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2024-05-13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精选10篇)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篇1

近些年来,随着高能量、高速致伤因素的不断增多,在临床工作中髋臼骨折患者的发生率也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但是目前对于髋臼骨折患者其手术治疗疗效一直不能十分满意,这也是目前困扰着临床骨折医生的一个难题[1,2]。故而,探讨分析髋臼骨折术后影响患者髋关节恢复的相关因素,对于提高患者手术临床疗效以及避免手术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28例获得随访的髋臼骨折术后患者,并分析其可能影响术后髋关节恢复的各项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128例。128例患者均获得半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6~39(26.19±7.24)个月。其中男87例,女41例;年龄18~74(42.09±12.33)岁;受伤原因为车祸伤89例、坠落伤23例,压砸伤13例,其他3例;损伤部位在右髋52例、左髋44例、双髋32例;根据患者入院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按照Judet等骨折分型标准,128例患者中简单骨折59例、复杂骨折69例;本组患者当中合并下肢骨折患者27例、上肢骨折患者8例、脊柱骨折患者14例、肋骨骨折患者15例、盆骨骨折患者5例,合并有骨质疏松患者10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患者25例(例如外伤性血气胸、颅脑损伤等)、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13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例;手术时机在2w以内患者107例、在2w以上患者21例。按照上述评分将128例患者分为优良组、可差组,优良组例数=优例数+良例数,可差组例数=可例数+差例数。

1.2 方法

采用髂腹沟切口入路患者53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患者41例、采用联合切口入路患者34例。髋臼骨折均采取骨盆复位器械复位,然后使用3.5mmm盆骨重建钢板以及螺钉进行内固定。手术后采用负压引流,引流时间为24~48h,部分股骨头骨折患者以及部分后脱位患者维持期骨牵引或者皮牵引,一般3~4d之后可以恢复患者坐位,进行静力性肌收缩功能训练以及被动活动关节训练,术后2~4w,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主动伸屈髋关节活动以及扶双拐下地活动,术后8w左右一般可以进行负重行走,术后12w左右可弃拐行走。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Merled'Aubing-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进行疗效评价,总分18分计为优、总分15~17分计为良、总分13~14分计为可,总分<13分计为差。参照Matta等[3]所制定的骨折复位质量影像学评估标准,将骨折复位情况分为解剖复位、满意复位以及不满意复位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首先对两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取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时机、骨折类型、骨折复位质量、合并多发骨折以及合并脏器损伤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合并多发骨折、骨折复位质量、骨折类型以及手术时机进入回归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髋臼骨折手术由于其骨折的形态多样、手术中暴露较为困难,致使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难度大,曾经一度被称为骨科的冰山之巅[4]。早期临床治疗髋臼骨折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是其治疗的临床疗效不甚理想。从20世纪60年龄以来,随着髋臼骨折手术方式以及入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髋臼骨折的手术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5]。然而,由于髋臼特殊的解剖位置以及复杂的解剖形态,实施髋臼手术至今仍然是骨科医生的一个挑战。

影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有很多,且目前各项研究结果均不完全相同。本研究对髋臼术后恢复情况的不同的两组患者进行分析,首先采取单因素分析,对于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取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合并多发骨折、骨折复位质量、骨折类型以及手术时机进入回归模型,为影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以上危险因素中,包括创伤因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合并多发骨折、骨折类型),医院因素(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机)。

其中手术时机是影响患者骨折复位精准度以及选择手术入路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一般认为髋臼手术应该在3~7d之内进行,7d以上由于骨折表面有新的骨痂形成,导致手术复位、暴露以及内固定的难度均增加,且随着手术时机的延长,其手术的难度也明显增加,因此,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应该争取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保证最好的手术时机[6,7,8]。髋臼骨折是一种关节内的骨折,患者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与稳定固定是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保证,国外学者研究显示[9],要想获得长期良好的临床疗效,其解剖复位是基础。因此,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当中,应尽可能作为解剖复位,以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合并多发骨折、骨折复位质量、骨折类型以及手术时机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髋臼骨折患者,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尽量达到解剖复位、积极治疗合并症状,以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张健,安洪,等.金属对金属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4):613-616.

[2]刘莹松,杨述华.髋臼骨折外科治疗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31(3):145-147.

[3]Matta J M.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Accuracy of Reduction and Clinical Results 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ively within Three Weeks after the Injury[J].The Journal of Bone&Joint Surgery,1996,78(11):1632-45.

[4]Vaishya R,Kumar R,Maharjan RR.Percutaneous fixation of bilateral anterior column acetabular fractures:A case report[J].Apollo Medicine,2014,11(1):52-55.

[5]李力更,安志刚,郑煦光,等.198例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8):1570-1572.

[6]吕超亮,方跃,杨天府,等.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时机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1,24(8):629-633.

[7]陈亮清,白龙,陈科明,等.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26):25-27.

[8]范达文,李峰,庞争取,等.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时机与外科入路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8):711-712.

[9]Bastian J D,Tannast M,Siebenrock K A,et al.Mid-term results in relation to age and analysis of predictive factors after fixation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using the modified Stoppa approach[J].Injury,2013,44(12):1793-1798.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篇2

【关键词】护理干预;剖宫产;肠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47-01

近年来,很多产妇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采取剖宫产的生产方式,剖宫产相对于顺产,具有手术创伤大、产后恢复慢等特点。又因为手术要采用麻醉的方式,剖开腹腔,从而导致术后肠蠕动的短暂消失,而且术后必须卧床,活动量小,从而导致肠功能迟迟不能恢复[1]。本文探讨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措施来加快产妇肠功能的恢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产科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180例。手术方式均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8小时禁止进食。麻醉方式都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产妇年龄分布在22-36岁,其中初产妇148例,经产妇32例。孕32-42周。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加上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产后的首次通气时间和肠蠕动恢复时间。两组患者经统计学检验在体质量、消化系统疾病、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术后6h内禁止进食,待首次通气后进流食,然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 腹部按摩:在患者手术6h后,采用腹部按摩的方式。护理人员保持双手干净,然后涂上专用按摩油,对产妇腹部进行大面积按摩,每次保持5分钟,每隔6小时按摩一次,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促进产妇肠功能尽早的恢复[2]。

1.2.2 饮食护理:在患者手术6h后可以进流质饮食,此时还只能喝点汤水,我们可以给患者饮用一些白萝卜水或者橘子水等促进排气的汤,在手术24h后,可以多饮用温水,待肛门排气后开始进半流质食物,比如稀粥、蔬菜粥、面条等容易消化的食物,术后1周以后恢复正常饮食,可以给产妇多喝有营养的汤,比如猪脚黄豆汤、乌鸡汤等,既要尽快补充产妇的身体能量又要尽快促进产妇的乳汁分泌。

1.2.3 运动护理:运动对产妇的产后各方面恢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剖宫产后患者即刻进行简单运动,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因为麻醉的作用,这段时间患者本身不能运动,所以我们要协助患者进行腿部按摩和腿部屈膝运动,6小时后可以开始引导患者开始翻身,同时进行抬臀和缩肛锻炼,12小時后鼓励患者自行排尿,24小时后开始下床沿床边慢行,之后在房间慢走,并逐渐恢复主观运动能力[3]。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首次通气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和x检验,p<0.05表明此次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肛门排气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我们分别记录了每一个患者的肛门通气时间,并进行了数据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肛门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小于等于12小时的有36例,占总数的40%,对照组小于等于12小时的有25例,占总数的27.78%,观察组12小时内的肛门通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产妇在择期行剖宫产后,手术创伤较大,这种手术方式一般是切开腹腔及子宫,行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后患者的肠蠕动会完全消失。在这段时间内,肠管的大量纤维会黏结在肠壁,从而严重影响产妇的肠蠕动功能恢复,整个恢复过程需要48至72个小时[4]。如果肠功能长时间不能恢复,则会影响患者的排气和排便,让患者感到不适。还有一些产妇因为产后虚弱,加上心理原因、麻醉原因导致产后畏动,长时间躺着不愿更换体位,更不愿下床运动,从而更加延长了肠蠕动恢复的时间[5]。

肠蠕动的恢复时间延长,不仅不利于产妇的身体恢复,也影响产妇的乳汁分泌。因为肠功能如果消失,就会影响产妇的进食时间,不利于产妇的营养吸取和身体机能恢复,也会影响乳汁的分泌从而影响母乳喂养。本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从腹部按摩、饮食护理和运动护理等方面来促进产妇的肠蠕动功能恢复,腹部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饮食护理可以加快肛门通气,运动护理可以促进产妇的身体素质康复,这些护理措施都有利于产妇的肠蠕动功能恢复,促使产妇尽早康复。

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术后的首次通气时间早于观察组,肠蠕动恢复时间也早于观察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说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患者肛门尽早通气,肠蠕动功能尽早恢复,从而使产妇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娟. 浅析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0:152.

[2]江燕飞,丁海燕. 腹部按摩对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03:328-329.

[3]张彩霞. 系统护理干预对提高剖宫产术后泌乳量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伤残医学,2012,11:163-164.

[4]罗菊周. 饮食护理干预对48例剖宫产术后泌乳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3,01:77-78.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篇3

关键词:外侧髌股关节损害,膝关节镜下术,关节功能

膝关节镜下术是近年新发展的治疗膝关节炎的外科手术, 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 膝关节镜下术恢复周期短, 对患者创伤性少, 而且其能更加有效保留骨量, 更接近生理膝关节运动功能, 因此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本体感觉能更快地恢复[1,2]。尽管该手术近年获得较快的发展, 但目前关于合并髌股关节损害患者是否适合行膝关节镜下术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将对既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外侧髌股关节损害对膝关节镜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62例行膝关节镜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为分析对象, 纳入标准: (1) 骨关节炎病变未侵入外侧间室; (2) 交叉副韧带、韧带功能完整; (3) 术前膝关节内翻畸形、屈曲畸形<15°, 内翻畸形可被纠正; (4) 患者为免疫性或非感染性关节炎; (5) 均无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的内科性疾病; (6) 无胫骨高位截瘫手术病史。其中男32例, 女30例, 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 (68.5±2.8) 岁。术前根据Altman评分将患者分为无髌股关节损害组22例 (28膝) , 内侧髌股关节损害组24例 (30膝) 及外侧髌股关节损害组16例 (22膝) , 患者术前行膝关节内外翻应力及X线检查。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行微创膝关节镜下术治疗, 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静脉栓塞,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当天行四头肌主动膝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第2天行屈膝功能锻炼, 术后第3天下床行走。

1.3 术后随访

分别于术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 并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 (AKS评分) 、牛津膝关节评分 (OKS评分) 及WOMAC评分对各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1) OKS评分[3]:包括功能及疼痛评分, 共包含12个问题, 分值为12~60分, 分值越高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差。 (2) AKS评分[4]:包括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评分, 总分为200分, 分值越高, 患者膝关节功能越理想。 (3) WOMAC评分[5]:包括24个问题, 总分96分, 分值越高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差。随访过程中应用X线片观察各组假体松动、脱位、磨损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随访结果

三组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 随访过程中均无下肢静脉血栓、感染、脂肪栓塞、脱位、假体松动及假体位置不良等并发症发生。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为-90°~8.5°, 平均 (5.7±0.8) °, 屈伸角度为-8.5°~7.5°, 平均 (4.5±0.8) °, 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为-5.0°~4.5°, 平均 (2.2±1.1) °, 屈伸角度为-5.0°~5.0°, 平均为 (2.4±0.4) °。

2.2 术前髌骨关节内侧损害与无损害患者膝关节功能对比

内侧损害组与无损害组相比, 术后AKS评分、WOMAC评分、OK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3 术前髌骨关节外侧损害与无损害患者膝关节功能对比

外侧组患者术后AKS评分OKS评分、WOMAC评分均高于无损害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术前相比, *P<0.05。

注:与术前相比, *P<0.05。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无论患者是否存在髌股关节损伤, 患者随访结束后均无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感染、脂肪栓塞、脱位、假体松动及假体位置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前无论是否存在髌股损伤, 患者术后AK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 而OKS评分、WOMAC评分则低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而表明膝关节镜下术是安全、有效的。与髌股关节正常组相比, 髌股内侧损伤患者术后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其原因可能与髌股关节内侧损伤多属继发于膝内侧骨关节炎, 对患者应用膝关节镜下术能有效纠正胫股关节内翻畸形, 从而能有效减轻或消除髌股关节异常应力, 能有效阻止或缓解髌股疼痛, 从而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此外, 近年不少研究[4]也表明髌股关节面损伤主要发生在中老年患者中, 患者无明显不适症, 患者多数在行关节镜检查时才发现, 从而可能推断出髌股内侧损伤并非是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或不适的重要因素。本文中髌骨关节外侧损害患者术后各项评分显著高于髌股正常组 (P<0.05) , 其原因可能与膝关节镜下术尽管能纠正关节内侧畸形, 但并不能有效减轻髌股关节外侧异常应力, 因此其并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尽管膝关节镜下术对于外侧髌股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较内侧髌股损伤患者差, 但患者术后AKS评分、OKS评分、WOMAC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有效改善, 从而表明膝关节镜下术对于外侧髌股损伤患者仍具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涂意辉, 马童, 蔡珉巍, 等.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内侧间室骨关节炎[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2, (6) :535-538.

[2]马童, 蔡珉巍, 薛华明, 等.髌股关节退变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疗效影响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 2013, 51 (11) :1010-1015.

[3]康凯, 高石军, 董江涛, 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发展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 (2) :130-133.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篇4

【关键词】乳腺癌术;早期功能锻炼;术肢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52-01

早期功能恢复锻炼作为提升乳腺癌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临床乳腺癌患者术肢功能的恢复上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医院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行乳腺癌术的患者,对她们的术肢功能恢复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行乳腺癌术的78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为(52.6±3.8)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术进行治疗,病情均为单侧病变,住院时间为22-45天,平均住院时间为(32.7±2.6)天。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入选78例行乳腺癌术患者隨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经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护理,术后患肢摆放以舒适度为主,功能锻炼从患者切口疼痛感消失后开始,治疗护理措施和传统方法相同。观察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行早期功能锻炼,具体的锻炼方法和内容如下:①患者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术肢和躯体的高度保持一致,并置于功能位,肩关节外展900,肘关节轻微弯曲,用枕头支撑前臂和手,并和胸腔保持在同一高度或稍高于胸壁[1]。②术后1天,伸屈患侧的手指,感觉到轻微疲劳感后取消弯曲,并在术后2-3天展开握拳、屈腕锻炼,术肢抬高由健侧手协助,并和胸部平齐,以促进肩关节的被活动,并用弹力绷带序贯术肢上侧,由手腕到肘关节,再由肘关节到肩关节,连续一个月,以促进静脉和淋巴的回流,减轻术肢水肿的发生[2]。③术后4-5天,由健侧手协助术肢体向上缓慢抬高,可超过头顶,肩关节向外拓展450以内。④术后6-7天,在胸壁引流管拔出后开展术肢的前伸上举运动,并展开肘关节内收、外展活动。⑤术后8-12天,展开摸健肩部或同侧耳朵运动,术肢的抬举可向900外延伸。

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早期功能恢复锻炼的开展中,每天锻炼5-6次,每次锻炼15-20分钟,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同时避免锻炼中动作过大、过猛影响伤口愈合情况,以及动作过小影响锻炼效果情况的发生[3]。根据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可在术后2-3周逐渐增加运动量或拓展肩关节运动的范围,并鼓励患者展开术肢画圈运动和爬墙练习,每次上伸时间尽量保持3-5秒,日常生活中可配合穿衣、梳头动作提升锻炼效果,坚持2-3个月。患者出院后,功能训练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为主,注重肩关节的锻炼方法,以肘关节为轴心,展开术肢的抬举、旋后、外展锻炼,最终实现术肢侧的手指能越过头顶摸健侧耳朵,这一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术肢长时间下垂或体重物,增强关节的机能[4]。

1.3判断标准

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并于6个月后对术肢关节活动度(ROM)的恢复,及术侧上臂周径与健侧的差别进行比较。其中,ROM的评定以分值为标准,分数越高ROM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2±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一所示,在术肢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乳腺癌根治术作为临床目前治疗乳腺癌病症的一种主要方法,在临床乳腺癌病症的缓解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患者在乳腺癌术的治疗后,因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常常会因切口的疼痛而不敢展开术肢的功能锻炼,但在切口恢复后再行术肢的锻炼,所产生的效果又比较低,并容易发生上肢水肿、术肢上侧功能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针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的功能恢复,临床发现术后改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障碍和上肢水肿是乳腺癌患者促进术肢功能恢复的关键,而在本次的研究中,通过对患者采取从手腕部开始的弹力绷带序贯加压的锻炼方法,不仅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的肩关节活动障碍,还能有效预防术侧上肢的肌肉萎缩,增强患者的活动度,在患者血液和淋巴循环局部组织粘连的改进中也体现着明显的效果[5]。和常规功能恢复锻炼相比,效果非常明显,而本文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由本文对78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术肢功能锻炼方法和效果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观察组在采取了系统性的早期康复功能锻炼后,术肢体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术后采取规范化、系统性的早期功能康复锻炼,不仅方法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且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对患者术后术肢活动度的提升以及生存质量的提高都有着明显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荣.乳腺癌术后肢体功能锻炼与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24):153-154.

[2]范青风,杨淑萍.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3):1047-1048.

[3]李淑娟,郭文敏.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06):861-862.

[4]邓璀敏.观察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操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14,07(17):85-86.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及康复科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2~67岁,中位年龄39.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d,平均3.1d;左侧27例,右侧33例;受伤原因:交通伤20例,高处坠伤15例,砸伤18例,摔伤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6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观察组)和自行锻炼组(对照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合并损伤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照组予自行锻炼;观察组予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后早期:

术后回到病房立即给予患肢抬高约30°,术后24h给予局部冰敷,每次20min。术后1d开始进行床上患侧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及患侧踝泵运动。嘱患者收缩股四头肌,每2小时训练1次,每次5~10min。

1.2.2 固定期:

患肢术后以石膏托或支具固定2~4周,注意石膏托的松紧度,观察患肢末梢循环情况。在石膏固定期应防止股四头肌肌肉萎缩,指导患者行床上髋、踝、趾关节的主动活动[3]。(1)患者取仰卧位,将未受伤的腿屈曲,训练股二头肌,将足跟压向床面,压力由小到大反复训练;(2)取仰卧位,将未受伤的腿屈曲,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3)患肢不可负重,拄双拐站立,内收、外展患肢髋关节及踝关节,可锻炼股四头肌及小腿腓肠肌的肌力,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1.2.3 固定解除后:

外固定解除后,应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锻炼[3]。(1)患者取仰卧位,主动进行屈髋练习,膝部被动屈曲至患膝有牵拉感为止,反复进行,每次5~10组,每天2次;(2)患者取仰卧位,健侧下肢伸直,屈患侧髋关节90°,双手环抱于患肢大腿后方,做主动伸膝动作,使足慢慢指向上方练习股四头肌肌力,后放松数秒,重复上述动作,每次5~10组,每天2次

1.2.4 肢体负重练习:

患者术后3个月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适当进行负重练习[3]、主动活动。患者双手扶住床头,将双足分开略同肩宽,慢慢下蹲,将膝关节屈曲至45°~60°。增强膝关节伸、屈肌的肌力,逐步恢复膝关节屈伸功能。术后4个月,开始患肢逐步负重抗阻力训练。可依据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及患者的全身状况决定负重量[4]。先行髋、膝、踝关节的抗阻力练习,用双拐辅助行走,逐渐增加负重,并逐步过渡到拄单拐,最后完全依靠下肢行走。

1.2.5 适应性训练:

当关节的活动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后,因病因时进行康复运动[5]。可通过骑自行车、慢跑、游泳等进行适应性训练,逐渐恢复正常功能。

1.3 关节功能评定标准[2]

优:膝关节屈曲>120°,无痛,可参加轻度体力活动;良:膝关节屈曲60°~120°,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生活;可:膝关节可屈曲60°;差:膝关节屈曲<60°,疼痛难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胫骨平台骨折属胫骨近端的关节内骨折,是骨外科常见的骨折类型,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压缩与移位,同时可合并半月板、十字韧带、侧副韧带损伤[4]。临床有报道骨折愈合情况与骨折类型、皮肤类型、内固定器械均有一定关系。如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或康复锻炼不当,可造成膝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粘连、变性和挛缩,甚至造成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最终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初期的康复治疗可使静脉血回流、消除患肢的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后期的康复治疗可增加患肢骨折端应力,促进骨痂形成、促进局部肌肉收缩、增加肌力、防止局部肌肉萎缩,使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选择正确的时机与方式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恢复膝关节正常功能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自行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闽,艾江波,帅浪,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2):11-13.

[2]路黎明,刘亚林.系统康复治疗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10):39.

[3]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1-194.

[4]田伟.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1.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80例肱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1.51±5.02)岁;左侧33例,右侧47例;致伤原因:车祸24例,高空坠伤12例,不慎摔伤44例;Neer分级[2]两部分18例,三部分骨折34例,四部分28例。经骨密度检查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分、骨折原因、Neer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生命体征监护、出院指导等。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为:(1)心理干预:肱骨颈骨折患者常在突发情况中发生骨折,面对角色的转换患者无法适应,常出现拒绝配合等问题。良好的心理状态可提高患者康复的积极性,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恐惧心理,耐心细致的解决患者存在的困惑,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向其讲述护理的必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护理工作,学会自主护理。(2)早期康复:术后分为四个阶段尽快康复锻炼,术后1~2周进行握拳伸指练习和腕、肘关节活动;3~5周练习肩部前屈后伸;6~10周可全面进行肩关节练习;11~12周进行负重练习,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能力[3]。(3)疼痛管理:术后给予塞来昔布,单次200 mg,后逐渐延长给药间隔,康复运动过程中出现可延迟停药时间。(4)骨质疏松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多食用海产品、乳制品和豆制品,禁烟、咖啡等刺激饮食,除饮食外给予观察组磷酸钙(200 mg/次,3次/周)、骨化三醇(250μg,1次/d)、阿伦磷酸钠(70 mg/次,1次/周)[4]。

1.3 观察指标

肩关节功能应用Constant评分系统评价[3];应用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护士长制定满意度评价表,总分100分,包括仪表形象、语气态度、操作技巧等十项指标,每项10分,80分以上为满意;出院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术后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onstant评分及VAS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Constan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后期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对照组复发为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肱骨外科颈骨折以及桡骨远端骨折、髋部骨折均为临床常见疾病,以中老年人更为常见,此类疾病治疗目的是促进骨折愈合,从而为患者的早期锻炼提供良好的固定条件[5],使其肩关节活动能力尽快恢复。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干预、系统康复、病痛管理及骨质疏松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抵触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增强其康复的信心,最终为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系统康复可促进渗出物和血肿的吸收,改善局部静脉回流和血液循环,促进康复进程,另外还可改善关节粘连和僵硬。病痛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肢体功能的恢复,可减轻和避免患者机体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当关节疼痛较弱时,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耐受力才会得到提升,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塞来昔布抑制疼痛,从VAS评分可看出疼痛感有显著的下降。

骨折疏松对症护理可减少后期复发率,本次研究对观察组采取磷酸钙、骨化三醇、阿伦磷酸钠治疗,并对饮食进行指导,结果显示随访中观察组未出现复发,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研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Constant评分为(84.51±10.2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1±8.61)分,VAS评分观察组为(3.11±0.5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4±1.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观察组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肱骨颈骨折术后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积极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肱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80例肱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Constant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满意度与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Constant评分为(84.51±10.2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1±8.61)分,观察组VAS评分为(3.11±0.5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4±1.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观察组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12.5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肱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肱骨颈骨折,肩关节功能,影响

参考文献

[1]赵秀慧.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围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862,865.

[2]Lill H,Hepp P,Korner J,et al.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how stiff should an implant be?A comparative mechanical study with new implants in human specimens.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2003,123(2/3):74-81.

[3]白露,王天兵,张培训,等.三种评分系统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评价作用的多中心回顾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12,50(4):318-322.

[4]凌卫红,高雪琴.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32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2,23(23):52-53.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 年11 月—2015 年8 月该院收治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8 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44例。 观察组男20 例, 女24 例;年龄为61~84 岁, 平均年龄为 (69.1±7.6) 岁;文化程度:文盲4 例、小学14 例、初中18 例、高中及以上8 例;骨折部位:左下肢23 例、右下肢21 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9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5 例;其中合并冠心病8 例、糖尿病12 例、高血压14 例、慢性支气管炎10 例。 对照组男22 例, 女22例;年龄为62~85 岁, 平均年龄为 (69.9±7.2) 岁;文化程度:文盲5 例、小学12 例、初中16 例、高中及以上11例;骨折部位:左下肢24 例、右下肢20 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8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6 例;其中合并冠心病9 例、糖尿病13 例、高血压13 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为围术期常规护理、术前、出院后健康指导等。 观察组给予持续性护理干预。 (1) 功能锻炼。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即告知患者功能锻炼的作用和方法, 具体有如下: (1) 肌力锻炼。 在术后患者需要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主要锻炼四头肌、臀大肌以及髂腰肌。 在康复后期患者需要进行髋外展、仰卧位直腿抬高等肌肉等张收缩训练。 (2) 关节锻炼。 患者需进行仰卧屈髋屈膝运动以活动关节。 (3) 行走锻炼。 患者在初期可进行站立平衡锻炼, 然后借助于拐杖等协助行走, 最后进行全负重步行。 (4) 自理能力锻炼。 患者需进行卧姿、站姿以及坐姿转移训练, 并且进行上下楼梯和日常起居训练。 (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 (1) 信息支持。 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的效果, 并且采用电话随访的方法监督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情况, 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需要以增加家庭随访的方式加强监督, 以尽可能让患者加快功能恢复的速度。 (2) 情感支持。 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 并且询问患者在功能锻炼时遇到的问题, 尽可能协调解决。 鼓励积极进行功能锻炼者, 对于功能锻炼依从性较差者需要加强沟通, 分析原因并制定实施解决对策。 对于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者, 护理人员需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 耐心与其沟通, 疏导患者不良情绪, 使患者积极进行术后功能锻炼。 (3) 人际支持。 护理人员需要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功能锻炼中, 监督和鼓励患者完成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1) 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3]对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 个月、出院后3 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价, 总分100 分, 优:90~100 分;良:80~89 分;中:70~79 分;差:0~69 分。 (2) 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4]对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 个月、出院后3 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总分100 分, 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3) 采用老年人情感状态抑郁评分表 (GDS) 评分对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 个月、出院后3 个月抑郁症状进行评价, 总分100 分, 分数越高则表明抑郁程度越重[5]。 (4) 观察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总结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t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arris髋关节总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GDS评分

两组出院后1 个月、3 个月Harris髋关节总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出院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院后1 个月、3 个月Harris髋关节总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院后3 个月GD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通常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而手术效果的好坏与术后护理和康复功能锻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6]。 老年人因为身体各项机能均出现显著衰退, 记忆力下降明显, 而如果家属因为工作忙无法照顾就很难保证出院后关节功能锻炼的有效实施。 持续性护理是为出院患者提供持续性、科学性、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有效监督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等措施[7]。 在该研究中, 采用持续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出院后1 个月和3 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持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恢复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其原因主要为该研究通过术后长期电话访问和家庭访视, 从而有效监督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 并且在此过程中给予有效指导, 纠正患者错误锻炼方式, 鼓励患者坚持完成锻炼。 此外, 在护理过程中还充分考虑到老年患者术后各项生理机能恢复速度慢和具有较多心理问题, 因此给予患者制定循序渐进的锻炼方式。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恢复, 并且肢体功能恢复时间较长, 日常生活能力受到显著影响。 而在该研究中, 观察组出院后1 个月和3 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通过持续性护理干预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其原因主要为持续性护理中避免患者家属对患者的过度照顾, 患者在术后第1 天即开始肌力锻炼, 并且循序渐进, 逐步进行日常生活锻炼。 该研究结果中, 观察组出院后3 个月的GD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吴炳莲[8]等研究结果中, 采用持续性护理干预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GDS评分为 (8.09±3.63) 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 (10.74±3.72) 分, 其与该研究结果相类似。 说明持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心理。 其原因为持续性护理干预中有效心理护理措施消除了患者负面心理情绪, 让患者以积极心态进行功能锻炼。 该研究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通过有效持续性护理干预可全面预防并发症出现, 提高手术安全性, 为术后功能恢复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 持续性护理应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效果显著, 可快速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卫华.持续性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英文) , 2015, 1 (2) :79-80.

[2]姚红亚, 周维锋.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焦虑心理及术后骨愈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29) :143-146.

[3]陈慧, 杜珊珊, 范丽娟, 等.生物反馈联合疗法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 (11) :1529-1532.

[4]朱菊红, 吕书红, 陈奇, 等.一对一个体化护理在全/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4) :82-84.

[5]吴晓芸, 李叶, 林莉, 等.综合护理配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10) :50-53.

[6]郭春兰, 罗雨桥, 林雯, 等.奥瑞姆Orem自护理论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优质护理干预效果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 (5) :707-710.

[7]赵媛, 王燕, 廉军孝, 等.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 (8) :952-956.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XX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者64例, 年龄42~69岁, 平均年龄 (58.64±10.25) 岁;其中男35例, 女29例;ASA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n=32) 和对照组 (n=32) ,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 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等, 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包括: (1) 心理护理干预:有针对性地给予化解, 提升正性情绪, 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暗示和环境调整等[1]。 (2) 术前康复训练:患者在陪伴人员的监护下进行锻炼重点应加强对患侧髋外展肌群、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进行加强练习以及踝关节、足趾的主动活动[2]。 (3) 术后康复护理: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术后第1天开始协助活动, 采取腿部肌肉的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3];术后2~7 d主动行股四头肌、臀肌、小腿肌的舒缩运动和被动直腿抬高训练, 活动量由小到大, 时间由短到长, 同时开始膝、髋关节屈伸活动, 并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过渡, 幅度逐渐增加, 无不适时在床周行走数步, 护士必须在床旁扶持, 防止患者虚脱现象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下床锻炼时间、出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

1.4 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采用Harris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具体包括髋关节的疼痛、关节活动度、畸形及术后关节功能源等四个方面, 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低于70分为差。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中完成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研究组患者在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 (93.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75.00%) (χ2=4.27, P<0.05) ;具体结果可见表1。

2.2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在术后研究组中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4.27、4.01, P<0.05) ;另外, 研究组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4.27, P<0.05) ;具体结果可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下床锻炼时间和出院时间比较

由表3可知研究组的下床锻炼时间和出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t=3.65、3.28, P<0.05) 。—

3 讨论

从40多年前被骨科医师正式采用以来,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是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和髋关节病变的主要方法, 已经成为骨科开展的最多和最成功的手术之一[3]。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 而加强该手术术后护理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与康复指导, 对巩固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于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对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并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 (93.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75.00%) (χ2=4.27, P<0.05) ;在术后研究组中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4.27、4.01, P<0.05) ;另外, 研究组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4.27, P<0.05) ;研究组的下床锻炼时间和出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t=3.65、3.28, P<0.05) 。

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 认识到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 早期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术前康复练习、术后康复护理等干预措施, 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 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率。

参考文献

[1]吴佩霖, 吴耀华.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19 (17) :106-107.

[2]冯乃清, 路慎国.两种康复护理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0) :196-198.

[3]田秀芹, 祁华平, 宣改丽.早期护理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5) :206-207.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篇9

【摘要】目的:探讨云火暖腹法联合红外线治疗对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大肠癌手术后患者90名,随机分成A、B、C组,每组30例。A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加用云火暖腹法治疗;C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加云火暖腹法联合红外线治疗,观察记录每组患者恢复肠鸣音时间、肛门首次主动排气时间、肛门首次主动排便时间以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等。结果:使用云火暖腹法联合红外线治疗对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要明显优于其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云火暖腹法联合红外线治疗可促进大肠癌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云火暖腹法;红外线治疗;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R735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78-01

肠道手术后常会产生一些并发症,如胃肠功能紊乱、术后肠粘连等[1],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疗效和康复。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腹部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便秘、腹痛腹胀、胃脘疼痛等[2]。为探讨术后患者如何能尽早恢复胃肠功能,减轻肠胀气,防止肠黏连等,本研究选取大肠癌术后病例,采用云火暖腹法合红外线治疗,观察其对促进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肛肠科住院治疗的大肠癌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388±1285)岁;B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13±1188)岁;C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398±1175)岁,A组行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加云火暖腹法治疗,C组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加云火暖腹法联合红外线治疗。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患者进行腹结肠癌或者直肠癌手术;手术的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或者气管全麻;患者没有进行过腹部手术;手术前禁用影响肠胃蠕动药物。

122排除标准患者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患有危险的传染病和精神疾病等;不配合研究的患者;手术前服用过影响肠道蠕动的药物。

13研究方法A组:术后进行监测生命体征、伤口换药、保持引流管通畅、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加云火暖腹治疗,术后半小时开始进行,使用75%的酒精清洗患者的脐部,取吴茱萸10g左右敷于脐部,用医用敷料固定,24h后取下并清洗患者的脐部,整个动作轻柔;C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加云火暖腹联合红外线治疗,具体操作为云火暖腹疗法给药24h后使用毫米波照射,待肠蠕动恢复后为止,一日两次,照射时注意勿烫伤皮肤,冬天时注意给患者保暖,照射过后注意清洗患者的脐部,清洗动作轻柔[3]。

14观察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主动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6h、12h、24h及36h时的中医症状量表评分。

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在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主动排气和排便时间比较B组和C组患者术后恢复肠鸣音的时间、肛门首次主动排气和排便时间都要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比B组的疗效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22手术后6h、12h、24h及36h的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情况B组和C组在术后相应时间的中医症状量表评分与A组比较都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术后相应时间较B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2。

3讨论

云火暖腹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其做法为取10g吴茱萸碾磨成细颗粒,加米醋后搅拌成浆糊状,用无菌的纱布将其包裹后敷于肚脐正中处。涂布于肚脐的药物被吸收后可传输到全身,进而对人体的各器官能产生持久的作用,同时又能调节机体,疏通气血,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正常[4]。吴茱萸热敷在腹部,能够疏通五脏六腑和气血经络,恢复胃肠的功能,促进胃肠的蠕动[5]。红外线治疗主要是利用红外线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能够激发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强烈谐振,进行能量转换,且能够使体内的通信功能系统激活,改变人体内组织细胞的一些理化特性,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及生物学的相关非热效应,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并且改变血液的流变学性质,调节机体的神经系统,疏通经络,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以治疗多种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云火暖腹法联合红外线治疗,能在大肠癌术后加快胃肠功能恢复以减轻腹胀。研究发现,加用云火暖腹法联合红外线治疗对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要明显优于单独加用云火暖腹法治疗组和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研究选穴单一,操作简单,易于控制,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不同的操作人员具有一致性,因而具有优势和可推广性。从而加快病人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32

[2]黄朝.辨证治疗240 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30(6):40.

[3]张宁, 黄颖娴, 温杏良,等. 吴茱萸经神厥穴给药加毫米波治疗促进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3):255-257.

[4]姚巧珠,周会勤.中药敷脐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4,01:59-60.

[5]张宁,黄颖娴,温杏良,等.吴茱萸经神厥穴给药加毫米波治疗促进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3:255-257.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 年1 月至2015 年2 月于我院以膝骨关节炎为诊断而收入院,需行单侧全膝关节关节置换患者82 例,其中男30 例,年龄59(42~69) 岁;女52例,年龄56(41~66) 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协会修订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类标准[5];影像检查提示膝关节中重度退变、关节间隙缩窄、软骨下骨硬化可伴有局部囊性变及骨赘。排除有凝血功能异常、贫血、出血倾向等血液系统异常;曾进行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

1.2 方法

两组手术方法相同,麻醉后常规消毒上止血带,采用膝前正中切口,常规经髌骨内侧入路,暴露关节腔,切除增生骨赘、滑膜、内外侧半月板等,去除增生骨质,松解软组织,股骨行股骨远端截骨,胫骨侧行胫骨平台截骨。选择适合型号Gemini人工膝关节假体(Link公司,德国),平衡内外侧间隙后进行腔骨假体安装试模,关节屈伸及内外翻测试见膝关节安装稳定,松紧合适,下肢力线恢复正常,予以电刀阻断髌骨周围末梢神经,脉冲冲洗后,涂抹骨水泥固定,植入假体,再次确认膝关节活动正常,固定假体。置入引流管,缝合伤口,加压包扎,关闭气囊止血带。

对照组于手术结束时予以250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h后再次给予250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实验组于手术结束时将氨甲环酸(通用名称:氨甲环酸注射液,商品名称:妥塞敏,生产企业:DAIICHI SANKYO PROPHARMA CO.LTD.,Takatsuki Plant,批准文号:H20100510,规格:10ml:1.0g/ 支)1g于250m 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3h后再次给予同等剂量静脉滴注。

所有患者术后均予以利伐沙班( 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进JX20080077,规格:10mg/ 片)10mg口服,1 次/d,连续服用14d,并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镇痛补液等对症治疗。14d后拆线。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1隐性失血量

采用Massimo[6]方法计算术后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理论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输血量。其中,理论失血总量使用Fujimoto E[7]提出的根据红细胞比容计算理论失血总量方法,术前血容量根据Gao等[8]提供公式计算。

1.3.2 D-二聚体检查

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3h进行血清D-二聚体检查,采集患者静脉血4m L,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9]检测,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试剂盒采购自南京泰福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1.3.3膝关节活动度及KSS功能评分

分别于患者手术前、术后第7d、3个月、6个月,进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功能评分[10]。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均数 ± 标准差(±s) 表示,以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所有数据比较,P<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患者82 例,在各项基本特征数据中,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如表1。

2.2 隐性失血量及D- 二聚体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输血量、隐性失血量均较少,输血人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如表2。

术后两组患者D- 二聚体值均较术前有明显增高,但对照组(1.41±0.49)mg/L较实验组(0.84±0.27)mg/L增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膝关节活动度及KSS功能评分比较

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KS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实验组术后7d、3 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和KSS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KS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如表3。

3 讨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中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方法之一,可以明显改善关节疼痛、纠正已变形关节力线、提高关节稳定性,最大限度恢复受损关节功能[11]。但由于其患者为中老年人,且术中出血量大,控制出血量就十分重要。

Thienpont等[12]对40 个国家外伤大出血患者进行了大样本统计,得出结论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患者出血量,降低患者死亡率。有研究表明[13],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可使失血量减少300~400m L、输血量减少400~700m L。Panni等[14]通过对46 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得出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可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达408.33m L、术后出血量214.58m L,同时患者输血率和输血量均有明显下降。

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抗纤溶类药物,是常用止血药,可通过与纤溶酶及纤溶酶原上赖氨酸结合,使其赖氨酸位点饱和,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活化,阻断有活性纤溶酶生成;同时当其浓度较高时,还可抑制纤溶酶作用,阻止其对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以及其他血浆蛋白等降解作用,起到止血效果[15]。本研究中实验组术后D- 二聚体升高低于对照组可印证氨甲环酸抗纤溶作用,使纤溶酶对纤维蛋白降解作用减弱所致[16]。

在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观察中,我们发现氨甲环酸可明显改善早期膝关节活动度、KSS功能评分。有研究认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积存在关节腔内血液会使伤口愈合缓慢,同时渗入周边组织间隙血液还会影响关节活动度,延缓术后关节功能恢复[17,18]。在Chan等[19]研究中也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隐性失血会导致关节肿胀,患肢肿胀会影响患者早期功能恢复锻炼,不利于关节活动度及行走功能恢复。同时,隐性失血量增大会加重患者术后恢复初期贫血状态,造成卧床时间延长,影响行走功能恢复。因此我们认为,应用氨甲环酸,可通过减少术后输血及隐性失血,改善因失血给患者带来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不良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我院行单侧全膝关节关节置换患者8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结束后对照组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实验组予氨甲环酸1g于250 m 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术后计算隐性失血量,行D-二聚体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及KSS功能评分。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输血量、隐性失血量均较低,输血人数较少(P<0.05);2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值均升高(P<0.05),实验组D-二聚体值低于对照组(P<0.05);3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KSS功能评分升高(P<0.05),实验组术后7d、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和KSS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有效改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隐性失血,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上一篇:桩身质量检测下一篇: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