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关节功能恢复

2024-06-10

腕关节功能恢复(精选8篇)

腕关节功能恢复 篇1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在上海、北京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其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后老年患者恢复腕关节功能一直是康复医学中的一大难题。上肢肌力、肌肉协调、运动平衡等功能的下降和失调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心理负担,对康复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1]。为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提供生活质量,该研究对该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腕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了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旨在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老年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市金山区众仁老年护理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均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4.18±7.85)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4.38±1.06)个月。患者腕屈肌肌张力(0.38±0.65)级、伸腕肌肌力(1.10±1.58)级、上肢Brunnstrom(2.08±1.33)、改良Barthel指数(38.38±16.77)分。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66~89岁,平均年龄(76.65±7.85)岁,病程2.3~7月,平均病程(4.35±1.05)个月。患者腕屈肌肌张力(0.25±0.53)级、伸腕肌肌力(0.88±1.34)级、上肢Brunnstrom(1.85±1.21)、改良Barthel指数(34.38±16.53)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无心、肝、肺严重器质性病变;(3)无心脏起搏器;(4)首次脑卒中,病程4~6个月,生命体征稳定,年龄60~85岁。(5)内侧颞叶、海马体、运动辅助区(SMA)及小脑由MRI监定为未受损。(6)无认知障碍[3](MMSE评分>24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遵从指令的能力。排除标准:(1)引起腕关节功能障碍其它疾病,如截肢、骨折、严重的关节疾病;(2)有视、听觉障碍的患者;(3)无患者或家属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1.3.1 常规康复治疗

采用脑卒中后恢复期的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1)缓解肢体痉挛的训练:坐位,患者侧手打开,腕关节被动牵伸至背屈90°后支撑于床面;床上坐位,双手抱膝前后、左右轻摇身体;双侧桥式运动、单侧桥式运动;四点跪位训练等。(2)上肢作业训练:传球训练、插木棒训练、患侧手指越过中线夹拾小物体、:麻将、象棋、围棋等。(3)辅助器具的使用与训练:腕背伸夹板等。以上常规康复治疗45 min/次,6次/周,治疗6个月。

1.3.2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型号:SA9800的Myo Trac双通道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治疗前向患者说明治疗目的及训练方法,以求得到最佳的治疗配合效果。患者取坐位,将直径为3.2 cm圆形3个贴片分别置于桡侧伸腕肌上。位置为:正极置于手背腕横纹上1寸,负极置于前臂背侧中上1/3,地极在两者中间,不能接触其他电极。患者上肢前臂旋前位摆放在桌面或床面上。刺激参数:单向波,频率50 Hz,脉冲宽度200μs,刺激时间6 s,间歇时间9 s。刺激方式:采用自动模式,刺激强度(0~60 m A)可调。20 min/次,6次/周,治疗6个月。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在治疗过程中,使患者掌握“用力—刺激—维持—放松”指令,配合治疗,主动运动,EMG值越小越好。

1.4 疗效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12周后、治疗16周后、治疗24周后和治疗48周后各进行1次盲法评估。其中,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法测定屈腕肌肌张力;改良Lovett肌力测定法测定伸腕肌肌力;上肢Brunnstrom分期的测定;改良Barthel指数测定日常生活能力。负责评估的人员对患者的分组情况不知情。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屈腕肌Ashworth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屈腕肌Ashworth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屈腕肌Ashworth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腕屈肌肌张力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伸腕肌Lovett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伸腕肌Lovett评分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伸腕肌Lovett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伸腕肌Lovett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在治疗后上肢Brunnstrom分期比较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上肢Brunnstrom分期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上肢Brunn strom分期比较,治疗组患者上肢Brunnstrom分期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在治疗后改良巴氏指数比较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改良巴氏指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改良巴氏指数比较,治疗组患者改良巴氏指数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被用于治疗神经肌肉的疾病。其原理是将所采得的肌电信号,经放大、滤波、双向整流、积分,用积分电压驱动声、光、电、数码等显示器件,从而转变为可以感知的视、听信号,并反馈给患者,患者根据这些信号进行有意识的自身训练,学会控制自身不随意的功能[4]。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该研究中治疗效果的机制可能是:把肌肉电信号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相结合而促使运动恢复。随着微弱肌电信号达到特设阈值,让患者根据EMG转变来的视、听信号,努力提高肌电水平,达到降低肌张力,增强拮抗肌肌力,恢复相应肢体功能的目的。Schleneenbaker等[5]认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形成个体化的本体感觉—运动反馈环路。治疗时反应肌肉活动的视听信号的特点已经和有关肌肉收缩程度、速率等信息的神经编码对应起来,在受损的运动系统中形成一个外在性反馈环,此环可加强内在闭环系统随意运动模式中感觉和运动的相互作用[6]。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年龄40~75周岁)的偏瘫侧的肌力,降低肌张力,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7,8]。该研究发现,肌电生物反馈组屈腕肌肌张力在治疗16周后、治疗24周后与治疗8前比较,肌张力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伸腕肌肌力在随访6个月后、治疗24周后、治疗16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随访时发现,肌电生物反馈组伸腕肌肌力与对照组伸腕肌肌力比较,明显增强(P<0.05)。这是因为反馈信息是脑细胞控制肌肉的电信号,骨骼肌可以随意控制,肌电信号的可视性,易被老年患者理解和接受[9]。所以在康复训练中,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使这种随意控制更加精细与持久。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合常规康复训练,使得脑卒中后老年患者的肌力增强明显,肌张力得以降低,患者的共同运动减少。朱红军等[8]、李志贤[10]等研究均发现,肌电生物反馈组ADL能力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该研究的结果跟他们的研究结果一致。且该研究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束后的6个月随访中发现,患者的伸腕肌肌力、上肢Brunnstrom分期及ADL能力的训练效果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改善的患者整体功能,其作用与增强肌力、降低肌张力、促进分离运动的形成相关[11]。这是由于在康复训练中,被激活的休眠突触处建立了新的感觉兴奋痕迹,与孙丽[12]等随访结果相一致。

综上,85例纳入患者,在治疗随访过程中有5例患者中途退出治疗,经补充又加入5例患者。该次研究表明,常规康复治疗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老年患者腕关节的功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另外,该次研究选取的是60~85周岁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证明经过规范化的康复训练,老年患者是否也能取得显著疗效?该次研究表明:康复治疗人员根据脑卒中老年患者的特性,制定适合他们的康复方案,并不断鼓励其坚持下去,将每天的常规康复治疗和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经过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后得出,不管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的老年患者腕屈肌肌张力等4项评价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不但没有退步反而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

参考文献

[1]向桃,罗伦,伍明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腕背伸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10,25(4):705-706.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6):379.

[3]Tierney MC,Szalai JP,snow WG,et al.Domain specificity of the subtests of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J].Arch Neurol,1997,54:713-716.

[4]乔志恒,华桂茹.理疗学[M].香港:华夏出版社,2003:240.

[5]Schleenbaker RE,Mainous AG 3rd.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for neuromuscular reeducation in the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a metaanalysis[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3,74(12):1301-1304.

[6]刘琦,肖灵君,燕铁斌.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736-739.

[7]翟宏伟,巩尊科,陈伟,等.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535-536.

[8]朱红军,何怀,刘传道,等.运动想象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443-446.

[9]陆琳,陆延仁,高丽洁.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395-396.

[10]李志贤,白江来,平会坤.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765-766.

[11]Wolf SL,Binder-MacLeod SA.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applications to the hemipligic patients:change in upper extremity neuromuscular and functional status[J].Phys Ther,1983,63:1393-1403.

[12]孙丽,谢瑛,李广庆.肌电生物反馈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2):116-119.

腕关节功能恢复 篇2

遵循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原则,既要驱除寒湿致病外邪,又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使气血运行通畅,局部循环得以改善,受损组织得以修复。

膏药疗法

腕关节功能恢复 篇3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架,疗效,腕关节功能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之一, 是指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 文献报道其约占全身骨折的1/6[1]。单纯桡骨远端骨折和多处受伤合并桡骨远端骨折随着交通事故、骨质疏松人群的日益增多而愈发常见。以往传统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是手法复位后给予石膏外固定, 但针对一些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能达到很好的固定效果, 还有可能造成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 不利于患者恢复[2]。本研究采用闭合复位后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 并以闭合复位后给予石膏固定治疗作为对照, 旨在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 年1 月—2014 年6 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2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6 例。其中对照组男22 例, 女14 例, 年龄24 岁~65 岁, 平均年龄 (44.28±4.92) 岁, AO分型:A型13 例、B型15 例、C型8 例, 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3 例, 重物砸伤10 例, 滑倒摔伤8 例, 车祸5 例;观察组男21 例, 女15 例, 平均年龄 (45.36±5.24) 岁, AO分型:A型15 例、B型14 例、C型7 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2 例, 重物砸伤9 例, 滑倒摔伤7 例, 车祸8 例。2 组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 且在年龄、性别、AO分型、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在确定骨折的位置及成角方向后进行相应的手法闭合复位, 在对应的腕关节掌屈或背伸位置给予石膏固定, 固定2 周后将石膏移置功能位, 6 周后经X线检查证实骨折愈合后拆除石膏, 并对腕关节进行功能锻炼。

观察组:外固定支架治疗在臂丛麻醉下进行, 在患者第二掌骨基底部做一小切口, 并将软骨组织分离至骨面, 与骨干垂直方向钻入1 枚螺钉, 然后通过模板在远端置入1 枚螺钉, 在骨折线近端4 cm左右处通过置入的2 枚螺钉进行手法复位。然后在C臂机透视下检查骨折复位情况, 当骨折复位良好, 并且螺钉位置合适后将外固定支架装好, 6 周后经X线检查证实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 并对腕关节进行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定使用X线测量患者桡骨高度、尺偏角度及掌倾角度等临床指标。腕关节功能评估采用Sarmiento评分法。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临床指标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尺偏角度和掌倾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2 组桡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桡骨远端掌侧或背侧缘骨折, 造成骨折的原因通常是由于高能量损伤, 常为粉碎性骨折, 可累及关节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骨折复位、固定好坏有直接关系, 以往常用的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可使大多数患者得到满意结果, 但由于石膏不具有伸缩性, 只能提供侧方压力, 在轴向牵引力方面石膏固定则无法提供。因此, 石膏固定只能对骨折的成角畸形起到纠正和稳定作用, 对桡骨轴向伸缩无辅助作用。而桡骨远端骨折往往是粉碎性骨折, 骨折端多缺乏可用于对顶的支点, 恢复过程中在腕部肌肉收缩力的作用下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断端移位的现象[3]。

外固定支架是近年来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方法, 较传统石膏固定具有不干扰屈伸肌腱活动的优势, 且外固定支架具有纵向牵引力, 可矫正掌背侧移位, 能够有效维持患者桡骨远端正常腕部力量, 有助于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4]。

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9%, 说明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优于石膏外固定, 且有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显著, 且有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占朝澎, 金卫军, 王帮略.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与早期康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 8 (3) :169-171.

[2]王晶石.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J].当代医学, 2010, 16 (24) :76-77.

[3]王红.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 2013, 34 (8) :1448-1449.

腕关节功能恢复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3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临床大多表现出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无力、活动不同程度受损、关节弹响等。所有患者均了解实验情况, 并自愿参与实验。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 (31例) 和观察组 (32例) , 对照组:男20例, 女11例;年龄15~48岁, 平均年龄 (29.12±2.3) 岁;受伤部位:18例右膝损伤, 13例左膝损伤;受伤原因:11例运动损伤, 10例车祸伤, 5例跌倒损伤, 5例其他原因。观察组:男22例, 女10例;年龄17~51岁, 平均年龄 (30.25±3.58) 岁;受伤部位:20例右膝损伤, 12例左膝损伤;受伤原因:14例运动损伤, 9例车祸伤, 6例跌倒损伤, 3例其他原因。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开放手术治疗, 观察组实施关节镜下的手术治疗。术前认真检查手术器械, 术时患者取平卧位, 常规麻醉之后进行手术治疗。在患者膝关节损伤部位置气囊止血带, 增压至39.9kPa后从髌韧带旁置关节镜, 在关节腔内充入0.9%氯化钠溶液, 对损伤部位进行常规检查。确定损伤位置和类型以及程度之后, 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手术治疗。术后常规进行抗炎、止血治疗, 并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1) 治疗效果。①优: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患者可正常生活;②良: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偶尔出现疼痛, 患者可正常生活;③可:膝关节活动略受限制, 时而出现疼痛, 患者可正常生活;④差: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伴有持续疼痛, 患者无法正常生活。总有效=优+良+可。 (2) 手术时间、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功能恢复时间。 (3)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一共分为8项, 总分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膝关节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 采用%表示临床疗效, 采用 (±s) 表示手术相关指标及其膝关节功能评分, 分别采用χ2、t检验组间比较,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优7例, 良8例, 可6例, 差10例, 总有效21例, 占67.7%;观察组:优14例, 良6例, 可8例, 差4例, 总有效28例, 占87.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684, P=0.012<0.05) 。

2.2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均P<0.05) , 详见表1。

2.3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经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治疗前, 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 (43.5±7.5) 分与观察组的 (44.1±6.8) 分相比, 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的评分为 (80.5±5.2) 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2.5±4.3)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451, P<0.05) 。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 较易出现各种损伤, 如果治疗不当会导致各种功能障碍的出现。因此, 临床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常规治疗各种膝关节损伤可以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 但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患者术后恢复较慢, 且大多会出现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情况[2]。

近些年来, 关节镜技术开始被利用于各种膝关节损伤的治疗中, 且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3]。各种常见的膝关节损伤, 例如后交叉韧带损伤和前交叉韧带损伤以及软骨损伤和滑膜病变等均可利用关节镜进行治疗。还有髌骨关节紊乱和股四头肌腱断裂等膝关节损伤, 也可用关节镜进行辅助治疗。对于一些术前较难确定手术具体方式的膝关节损伤, 也可以利用关节镜进行检查之后再予以确定。关节镜可以较为直观的呈现出膝关节损伤的具体情况, 包括具体的损伤部位和位置等,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4]。同时, 手术医师利用关节镜进行手术操作, 可以更好地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造成的损伤[5]。且患者在术后可以尽快接受功能性锻炼, 有助于促进膝功能的恢复。从而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时, 医务人员要注意嘱患者在下床前先进行坐位练习, 然后在家属的协助下下地活动。并注意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 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训练。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对照组为67.7%,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均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即提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各种膝关节损伤, 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膝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各种膝关节损伤, 对患者的创伤较小, 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疗效确切。此外, 术后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可以加快伤口的愈合, 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

参考文献

[1]徐万龙, 徐斌, 等.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 (10) :974.

[2]于铁军, 薛彦祥, 朱文忠, 等.急性膝关节损伤的关节镜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2) :79-80.

[3]梁斌, 王华军, 王青月, 等.关节镜下清理与康复治疗不同分期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4) :6162-6163.

[4]蒋涛, 瞿玉兴, 许建安.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5 (11) :237-239.

腕关节功能恢复 篇5

关键词:外侧髌股关节损害,膝关节镜下术,关节功能

膝关节镜下术是近年新发展的治疗膝关节炎的外科手术, 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 膝关节镜下术恢复周期短, 对患者创伤性少, 而且其能更加有效保留骨量, 更接近生理膝关节运动功能, 因此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本体感觉能更快地恢复[1,2]。尽管该手术近年获得较快的发展, 但目前关于合并髌股关节损害患者是否适合行膝关节镜下术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将对既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外侧髌股关节损害对膝关节镜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62例行膝关节镜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为分析对象, 纳入标准: (1) 骨关节炎病变未侵入外侧间室; (2) 交叉副韧带、韧带功能完整; (3) 术前膝关节内翻畸形、屈曲畸形<15°, 内翻畸形可被纠正; (4) 患者为免疫性或非感染性关节炎; (5) 均无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的内科性疾病; (6) 无胫骨高位截瘫手术病史。其中男32例, 女30例, 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 (68.5±2.8) 岁。术前根据Altman评分将患者分为无髌股关节损害组22例 (28膝) , 内侧髌股关节损害组24例 (30膝) 及外侧髌股关节损害组16例 (22膝) , 患者术前行膝关节内外翻应力及X线检查。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行微创膝关节镜下术治疗, 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静脉栓塞,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当天行四头肌主动膝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第2天行屈膝功能锻炼, 术后第3天下床行走。

1.3 术后随访

分别于术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 并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 (AKS评分) 、牛津膝关节评分 (OKS评分) 及WOMAC评分对各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1) OKS评分[3]:包括功能及疼痛评分, 共包含12个问题, 分值为12~60分, 分值越高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差。 (2) AKS评分[4]:包括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评分, 总分为200分, 分值越高, 患者膝关节功能越理想。 (3) WOMAC评分[5]:包括24个问题, 总分96分, 分值越高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差。随访过程中应用X线片观察各组假体松动、脱位、磨损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随访结果

三组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 随访过程中均无下肢静脉血栓、感染、脂肪栓塞、脱位、假体松动及假体位置不良等并发症发生。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为-90°~8.5°, 平均 (5.7±0.8) °, 屈伸角度为-8.5°~7.5°, 平均 (4.5±0.8) °, 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为-5.0°~4.5°, 平均 (2.2±1.1) °, 屈伸角度为-5.0°~5.0°, 平均为 (2.4±0.4) °。

2.2 术前髌骨关节内侧损害与无损害患者膝关节功能对比

内侧损害组与无损害组相比, 术后AKS评分、WOMAC评分、OK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3 术前髌骨关节外侧损害与无损害患者膝关节功能对比

外侧组患者术后AKS评分OKS评分、WOMAC评分均高于无损害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术前相比, *P<0.05。

注:与术前相比, *P<0.05。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无论患者是否存在髌股关节损伤, 患者随访结束后均无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感染、脂肪栓塞、脱位、假体松动及假体位置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前无论是否存在髌股损伤, 患者术后AK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 而OKS评分、WOMAC评分则低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而表明膝关节镜下术是安全、有效的。与髌股关节正常组相比, 髌股内侧损伤患者术后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其原因可能与髌股关节内侧损伤多属继发于膝内侧骨关节炎, 对患者应用膝关节镜下术能有效纠正胫股关节内翻畸形, 从而能有效减轻或消除髌股关节异常应力, 能有效阻止或缓解髌股疼痛, 从而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此外, 近年不少研究[4]也表明髌股关节面损伤主要发生在中老年患者中, 患者无明显不适症, 患者多数在行关节镜检查时才发现, 从而可能推断出髌股内侧损伤并非是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或不适的重要因素。本文中髌骨关节外侧损害患者术后各项评分显著高于髌股正常组 (P<0.05) , 其原因可能与膝关节镜下术尽管能纠正关节内侧畸形, 但并不能有效减轻髌股关节外侧异常应力, 因此其并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尽管膝关节镜下术对于外侧髌股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较内侧髌股损伤患者差, 但患者术后AKS评分、OKS评分、WOMAC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有效改善, 从而表明膝关节镜下术对于外侧髌股损伤患者仍具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涂意辉, 马童, 蔡珉巍, 等.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内侧间室骨关节炎[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2, (6) :535-538.

[2]马童, 蔡珉巍, 薛华明, 等.髌股关节退变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疗效影响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 2013, 51 (11) :1010-1015.

[3]康凯, 高石军, 董江涛, 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发展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 (2) :130-133.

腕关节功能恢复 篇6

关键词:个体化,健康教育,关节功能,恢复

骨折是常见的创伤之一, 及时、正确的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护士要给患者讲解功能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方法, 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时间, 有些患者害怕疼痛或骨折移位, 常常不愿意进行早期锻炼或锻炼强度不够, 此时, 护士要耐心作解释, 打消患者的顾虑, 同时还应协助患者一起锻炼, 让他们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有安全感和信任感[1]。让不同阶段开始锻炼的患者获得不同效果进行比较, 从而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参加康复训练的主动性。2004年10月至2009年6月我们对336例四肢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骨折患者336例, 男240例, 女96例;年龄6~75岁, 平均35.5岁。手术内固定305例, 手法复位外固定31例。住院时间15~85 d。上肢骨折102例 (其中肱骨外科颈骨折12例, 肱骨干骨折37例, 肱骨髁上骨折30例, 前臂尺桡骨骨折23例) , 下肢骨折234例 (其中股骨干骨折46例, 股骨髁上骨折17例, 髌骨骨折34例, 胫腓骨骨折95例, 踝部骨折42例) 。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文化89例, 中学文化219例, 小学以下文化28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病情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康复环境、手术方法、麻醉方法相同, 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 将170例患者编入实验组, 另166例编入对照组。实验组护士则按评估资料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计划、目标和内容, 每天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反复对患者进行教育和指导。对照组护士按传统方式进行健康教育, 两组的评价工作均在健康教育实施1周后和出院前1 d进行。

1.3 效果评价的标准

a) 患者是否提高了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度;b) 患者是否能主动地进行功能康复锻炼;c) 骨折患者术后有无功能障碍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i2检验[2]。

2 健康教育的方式

对照组按传统教育方式给予主管医师、治疗师、责任护士、住院环境、功能锻炼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教育, 而实验组则按如下方法进行教育。

2.1 随机式教育

利用接触患者的机会, 随时进行教育, 如早交接班时、给患者做治疗时、为患者更换床单时等。

2.2 集中式教育

将患者集中起来,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四肢骨折术后康复锻炼方法, 给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示范操作, 如家属如何给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患者怎样进行主动锻炼等, 使患者获得感性认识。

2.3 书面式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科室自编的健康教育材料等, 介绍四肢骨折术后的康复知识。将比较重要或难懂的内容制成图片并配以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字, 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3]。

2.4 个体化教育

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进行个体化教育。对个别不识字、无法接受文字教育的患者, 护士就在床边将教育内容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 并对某些康复锻炼的方法进行示范或纠正[3]。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讲解患者进行功能康复锻练的意义

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骨折固定和愈合的前提下, 训练患者进行全身或伤肢的合理运动, 使伤处的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和关节的活动得以恢复, 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囊黏连和关节僵直等。

3.2 指导功能康复锻炼的方法

3.2.1 骨折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

在伤后1~2周内, 锻炼的方法是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 主动地使肌肉收缩和舒张, 以锻炼肌肉, 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肌肉萎缩。抬高患肢, 消除肿胀。肢体的远端要高于近端, 近端要高于心脏。对肢体末端的关节进行主动锻炼, 如活动上肢的手指或下肢的足趾, 并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 所谓等长收缩, 就是在不活动关节的情况下, 有意识的绷紧肌肉, 持续一定时间后再放松, 该锻炼属静力锻炼, 一般不会导致骨折移位, 每日可多次进行, 每次15~20 min, 做100次左右的收缩。如果骨折涉及关节面, 合并关节软骨损伤, 则可在术后早期将患肢置于持续被动运动机上, 进行有限度、有规律的关节持续被动锻炼, 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和修复, 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3.2.2 骨折术后中期的功能锻炼

术后3~7周可作较大幅度关节活动, 开始活动被固定的关节, 如活动腕关节、肘关节, 整个上肢的伸屈、外展、内收, 先由简单动作开始, 动作须柔和缓慢, 随着骨折的愈合, 活动次数可适当增加。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抬腿和髋关节伸屈活动, 并可上下肢结合, 进行攀扶站立, 逐步开始轻度负重活动。下肢骨折患者在第4周后, 可用双手撑床, 作抬臀、伸屈髋、膝关节等动作。到4~7周后可起床扶拐活动, 但不能负重。

3.2.3 骨折术后后期的功能锻炼

术后8~10周后要通过全面的肌肉关节锻炼, 逐步恢复肢体功能, 对活动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和肌肉要继续锻炼。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 并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负重锻炼, 活动强度以不引起患肢剧痛为宜, 每日4~6次, 每次10~20 min。同时配合理疗按摩, 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4]。

3.3 讲解功能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要结合骨折类型和患者体质, 采用不同的功能康复锻炼方法。一切锻炼均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 不应由患者随意进行, 以免发生意外或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根据每例骨折的具体情况, 对有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应鼓励患者坚持去做。对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则应严加防止, 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外展活动、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内收活动及肱骨干骨折的前臂左右摇摆活动等, 避免使骨折端承受过大的剪切力、旋转力、折角力和分离力等。功能锻炼一定要循序渐进, 根据骨折部位和程度, 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次数由少到多, 力量由弱到强, 不能操之过急, 不能让患者感到疲劳和骨折部位发生疼痛。应以患者主动活动为主, 如由医务人员帮助时, 仅能做扶持伤肢的辅助动作, 不应由他人用力扳推或做被动的屈伸、扭转等动作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骨折愈合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对康复锻炼认知情况比较

实验组170例, 能认可健康教育161例, 认知率为94.71%;对照组166例, 能认可健康教育92例, 认知率为55.42%。结果显示实验组能准确演示功能康复锻炼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i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4.2 两组配合康复锻炼的主动性比较

实验组170例, 主动配合有163例, 主动配合率为95.88%;对照组166例, 主动配合有98例, 主动配合率为59.04%。结果显示实验组配合功能锻炼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i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4.3 两组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比较

实验组170例, 发生并发症有10例 (5.88%) , 功能恢复有160例 (94.12%) ;对照组166例, 发生并发症有28例 (16.87%) , 功能恢复有138例 (83.13%) 。结果显示实验组功能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i2检验, i2=10.08, P<0.01,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5 讨论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选择适宜的教育时间、方式及制定适合病程各阶段的全面的健康教育计划, 将健康教育贯穿骨折患者的整个治疗中, 及时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 可以有效地预防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5]。本组患者经过康复锻炼,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充分说明健康教育是促进骨折愈合及防止出现各种并发症的促进剂。从临床结果显示, 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率达到94.71%, 主动进行功能锻炼率达到95.88%, 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率达到94.12%。通过健康教育患者都能主动、放松的投入到功能锻炼中, 促进了功能的恢复,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迎晨, 高志娴, 刘玉风.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J].职业与健康, 2005, 21 (11) :1862.

[2]陶筱梅.程序式健康教育对四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4) :2205.

[3]温秒杰, 顾秋珍.对骨科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21) :2000-2001.

[4]高成萍, 崔俊燕;董润泽.浅谈四肢骨折功能锻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11) 1510.

腕关节功能恢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128例。128例患者均获得半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6~39(26.19±7.24)个月。其中男87例,女41例;年龄18~74(42.09±12.33)岁;受伤原因为车祸伤89例、坠落伤23例,压砸伤13例,其他3例;损伤部位在右髋52例、左髋44例、双髋32例;根据患者入院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按照Judet等骨折分型标准,128例患者中简单骨折59例、复杂骨折69例;本组患者当中合并下肢骨折患者27例、上肢骨折患者8例、脊柱骨折患者14例、肋骨骨折患者15例、盆骨骨折患者5例,合并有骨质疏松患者10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患者25例(例如外伤性血气胸、颅脑损伤等)、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13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例;手术时机在2w以内患者107例、在2w以上患者21例。按照上述评分将128例患者分为优良组、可差组,优良组例数=优例数+良例数,可差组例数=可例数+差例数。

1.2 方法

采用髂腹沟切口入路患者53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患者41例、采用联合切口入路患者34例。髋臼骨折均采取骨盆复位器械复位,然后使用3.5mmm盆骨重建钢板以及螺钉进行内固定。手术后采用负压引流,引流时间为24~48h,部分股骨头骨折患者以及部分后脱位患者维持期骨牵引或者皮牵引,一般3~4d之后可以恢复患者坐位,进行静力性肌收缩功能训练以及被动活动关节训练,术后2~4w,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主动伸屈髋关节活动以及扶双拐下地活动,术后8w左右一般可以进行负重行走,术后12w左右可弃拐行走。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Merled'Aubing-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进行疗效评价,总分18分计为优、总分15~17分计为良、总分13~14分计为可,总分<13分计为差。参照Matta等[3]所制定的骨折复位质量影像学评估标准,将骨折复位情况分为解剖复位、满意复位以及不满意复位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首先对两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取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时机、骨折类型、骨折复位质量、合并多发骨折以及合并脏器损伤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合并多发骨折、骨折复位质量、骨折类型以及手术时机进入回归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髋臼骨折手术由于其骨折的形态多样、手术中暴露较为困难,致使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难度大,曾经一度被称为骨科的冰山之巅[4]。早期临床治疗髋臼骨折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是其治疗的临床疗效不甚理想。从20世纪60年龄以来,随着髋臼骨折手术方式以及入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髋臼骨折的手术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5]。然而,由于髋臼特殊的解剖位置以及复杂的解剖形态,实施髋臼手术至今仍然是骨科医生的一个挑战。

影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有很多,且目前各项研究结果均不完全相同。本研究对髋臼术后恢复情况的不同的两组患者进行分析,首先采取单因素分析,对于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取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合并多发骨折、骨折复位质量、骨折类型以及手术时机进入回归模型,为影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以上危险因素中,包括创伤因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合并多发骨折、骨折类型),医院因素(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机)。

其中手术时机是影响患者骨折复位精准度以及选择手术入路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一般认为髋臼手术应该在3~7d之内进行,7d以上由于骨折表面有新的骨痂形成,导致手术复位、暴露以及内固定的难度均增加,且随着手术时机的延长,其手术的难度也明显增加,因此,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应该争取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保证最好的手术时机[6,7,8]。髋臼骨折是一种关节内的骨折,患者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与稳定固定是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保证,国外学者研究显示[9],要想获得长期良好的临床疗效,其解剖复位是基础。因此,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当中,应尽可能作为解剖复位,以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合并多发骨折、骨折复位质量、骨折类型以及手术时机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髋臼骨折患者,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尽量达到解剖复位、积极治疗合并症状,以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张健,安洪,等.金属对金属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4):613-616.

[2]刘莹松,杨述华.髋臼骨折外科治疗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31(3):145-147.

[3]Matta J M.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Accuracy of Reduction and Clinical Results 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ively within Three Weeks after the Injury[J].The Journal of Bone&Joint Surgery,1996,78(11):1632-45.

[4]Vaishya R,Kumar R,Maharjan RR.Percutaneous fixation of bilateral anterior column acetabular fractures:A case report[J].Apollo Medicine,2014,11(1):52-55.

[5]李力更,安志刚,郑煦光,等.198例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8):1570-1572.

[6]吕超亮,方跃,杨天府,等.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时机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1,24(8):629-633.

[7]陈亮清,白龙,陈科明,等.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26):25-27.

[8]范达文,李峰,庞争取,等.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时机与外科入路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8):711-712.

腕关节功能恢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期间, 共有80例患者来我院骨科进行治疗, 其骨折部位全部位于股骨或者胫腓。80例患者中,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38例, 年龄在18~70岁。以上病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 根据床号分为两组, 其中床号数<25为观察组40例, 床号数>25为对照组40例, 将两组患者伤情严重、年龄、文化等方面作比较, 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实行常规的治疗与护理并指导患者行患肢的功能锻炼:如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收缩运动等, 在护理上也采取相同的护理方法。其中观察组术后2~3d开始采用CPM康复机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具体的方法是将患肢置于CPM机上, 调整好角度、运动幅度及速度。运动时以患者感觉无痛或微痛为宜, 角度由小到大, 速度由慢到快, 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角度, 以每天增加10。为宜, 到达一定角度后停止增加, 维持此角度后继续锻炼。每天2次, 每次30min, 直到患者康复前每日都进行相同的康复锻炼。最后将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统计,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

1.3 结果评定

锻炼2周后根据患肢消肿程度和膝关节自主屈曲角度进行恢复情况优良率的评定。其中判断标准如下:优秀:患者的患肢无肿胀, 膝关节自主屈曲角度>120°。良好: (符合下二个条件之一) (1) 患肢无肿胀, 膝关节自主屈曲角度90°~120°; (2) 患肢仍有轻度肿胀, 但膝关节自主屈曲角度>120°。差: (符合下3个条件之一) (1) 患肢无肿胀或轻度肿胀, 膝关节自主屈曲角度<90°; (2) 患肢中度肿胀, 膝关节自主屈曲角度90°~120°; (3) 患肢高度肿胀, 不论膝关节自主屈曲角度多少。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由SPSS统计软件计算, 用t和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4d后观察组的恢复情况优良率为95%, 对照组恢复情况优良率为75%, 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3.1 下肢骨是人体比较脆弱的部位之一, 因此也比较容易骨折, 下肢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为常见, 而膝关节是人体最大, 结构最杂, 负重较多的关节。它损伤后恢复程度直接关系到人体正常的负重和行走功能, 因此在临床上发生下肢骨骨折会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在患者经过骨折内固定术后, 患者因惧怕疼痛、切口裂开, 内固定松动等而导致主动运动意识淡薄, 最终会导致患者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 患者在术后长时间无法正常行走[2]。另外, 由于对锻炼的方法和技巧并不熟悉, 锻炼时屈曲角度不能准确把握, 从而延误了患肢最佳锻炼时机, 导致膝关节的僵硬和粘连, 从而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经济负担。CPM康复器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在术后进行合理有效地锻炼, 并且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而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 可以有效地弥补患者术后运动不足, 一般来说, 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3], 其价格相对来说也并不是很昂贵, 还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因此, 它也能够被大多数患者接受。

3.2 手术后患肢早期连续的被动运动能促进了患肢的血液淋巴循环, 保证患肢关节的营养供给[4], 促进新陈代谢, 加快炎症和致痛因子排出, 减轻患者疼痛和局部炎性反应[5]。消除关节周围粘连和瘢痕组织的形成, 促进肌腱韧带的修复, 减轻了关节僵硬和粘连的发生。从而恢复患肢功能。因此CPM康复机在临床上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值得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连续被动运动 (CPM) 对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骨科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下肢骨折的病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实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 其中观察组在术后2-3天采用CPM机进行下肢连续被动运动。结果观察组2周后患肢消肿程度和速度和膝关节自主屈曲角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连续被动运动 (CPM) 对促进下肢骨折术后康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连续被动运动 (CPM) ,下肢骨折,康复

参考文献

[1]郭玉香.下肢骨折术后应用CPM功能锻炼的护理观察[J].甘肃医药, 2012, 3l (6) :473-474.

[2]王琳, 李凤英, 崔秀峰, 等.膝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5) :55.

[3]李奕, 李子清.CPM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理工卷, 2007, 4 (4) :157-160.

[4]黄海波.CPM促进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上一篇:碳/陶瓷复合材料下一篇:行政服务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