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强直(精选10篇)
关节强直 篇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周围关节和非骨性结构的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炎性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青壮年,发病高峰年龄为20-30岁。髋关节受累最常见,约占3 8%~66%,多累及双侧,表现为活动受限、局部疼痛,晚期可出现屈曲挛缩、关节强直或畸形,髋关节病变是强直性脊柱炎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治疗AS的首选方,可以重建髋关节生理结构、改善髋关节功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2003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我院对43例强直性脊柱炎强直髋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进行了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例均为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确诊严重AS髋关节病变患者,诊断标准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AS诊断分类标准。其中男38例(56髋),女5例(3髋),年龄18~49岁,平均33.5岁。置换前患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及腰部疼痛,全身肌肉萎缩,驼背畸形,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AS确诊至手术平均时间12.6年(5~29年);HLA-B27阳性者37例,血沉、血常规正常,病情在稳定期。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级标准,所有患者X线检查均显示骶髂关节间隙消失、脊柱竹节样改变及髋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根据Bath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异常X线分级法,Ⅲ级17例,Ⅳ级2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麻醉方法
持续硬膜外麻醉16例,7例因颈段强直采用了经鼻腔气管内插管复合麻醉,其余20例均行经口气管内全身麻醉。
1.2.2 手术方法
11例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其中7例一期置换,2例二期置换。均取侧卧位,髋关节后外侧切口显露,术中依据软组织紧张状态、关节屈曲强直和挛缩程度适当扩大切口。对伴有屈髋畸形者,先对挛缩的软组织进行充分的松解,清理关节内增生滑膜及纤维瘢痕组织,必要时行股内收肌切断术。对于关节强直患者,于股骨头颈交界处先行横断截骨,使髋关节脱位,再行股骨颈修整截骨,再用髋臼锉研磨股骨头至真臼,髋臼突出骨床的范围不应超过25%,以显露原髋臼窝内的脂肪为参照,标准全髋技术置入假体。彻底止血,消灭死腔,大量抗生素盐水冲洗,彻底清除碎骨屑,放置引流管充分引流。双侧一期置换者,完成一侧关节置换后重新消毒铺单,再行另一侧关节置换[2]。采用非骨水泥型24髋,骨水泥固定型假体21髋,杂交式固定(股骨柄骨水泥、髋臼非骨水泥固定)14髋。
1.2.3 术后康复
手术后密切观察血常规、血气分析、尿素氮、肌酐、C反应蛋白、血沉、凝血四项及心肺功能等;双大腿之间放置三角垫,术后行皮肤牵引保持外展30°~40°中立位;为减少出血,术后24h常用冰袋冷敷;术后48~72 h拔除引流管;术后应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术后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3天可以扶助行器下地站立,练习行走;术后14 d拆线[3]。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关节活动度对比手术前后关节总活动度、屈曲度;功能评估根据Harris评分标准[4]: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低于70分为差;疼痛评估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异位骨化评定采用Brooker分级法;术后X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评价髋臼安放位置。髋臼侧假体采用DeLee和Chamley方法进行影像学观察评定,股骨侧假体采用Gruen等14分区法进行影像学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定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是115~235 min,平均每侧手术时间(72±5)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35±43)ml,平均输血(374±26)ml。
2.2 关节活动度和整体功能Harris评分
本组患者随访3~6年,平均4-5年。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和整体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各组数据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术后髋关节屈曲活动度改善最为明显,髋关节前屈达到(83.59±9.15)°,髋关节后伸达到(18.43±6.46)°,Harris评分(87.36±5.39)分,其中优23例,良12例,优良率为81.39%。
注:与手术前相比,*P<0.05
注:与手术前相比,P<0.05
2.3 关节疼痛
疼痛NPRS评分手术前(4.35±1.26)分,术后(0.73±0.52)分,术前有髋关节疼痛、膝关节痛和下背痛的患者均已明显缓解,改善率为81.39%。
2.4 并发症
3 例在扩髓时出现股骨颈或股骨距裂缝骨折,但未到达小粗隆以下,未予特殊处理;术后2年髋臼假体松动移位1例,行髓臼翻修术,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5髋(8.47%)发生异位骨化,根据Brooker分级:Ⅰ级2髋,Ⅱ级3髋,患者无疼痛,关节功能良好;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抗凝对症处理后好转;余病例无感染、假体松动、折断、脱位移位发生。
3 讨论
AS病程进行性发展,髋关节受累引起强直和畸形,是AS致残的主要原因。AS的早期诊断可以降低髋关节受累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当今治疗AS髋关节晚期病变的有效手段,全髋关节置换的主要指征为不能用药物控制且进行性发展的疼痛和关节强直[5]。
本组结果显示,术后髋关节屈曲活动度改善最为明显,髋关节前屈达到(83.59±9.15)°,髋关节后伸达到(18.43±6.46)°,Harris评分(87.36±5.39)分,其中优23例,良12例,优良率为81.39%,说明在保守治疗或其他手术疗效较差的情况下,全髋关节置换在恢复活动功能和改善AS的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异位骨化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AS患者异位骨化率较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术前ESR、CRP异常升高,全身病情未完全控制;(2)术中关闭伤口前冲洗碎骨屑的程度;(3)术后未给予针对AS病情的对症治疗措施;(4)骨代谢异常[6]。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公认的最为常用的预防性用药,如吲哚美辛等。本组中置换后5髋(8.47%)发生异位骨化,相对较低,可能与随访时间短有关系,但异位骨化不影响置换后关节活动范围。
总之,THA是治疗AS髋关节晚期病变的有效手段,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正确确定原髋关节面位置和髋臼假体角度、选择合适假体、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凯晶,于建华,李晓辉,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严重屈髋畸形[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21-725
[2]吕书军,周广,陈忠俊.强直性脊柱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1例临床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3):218-220
[3]陈铿,唐勇,黄霖,等.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疗效分析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1):59-61
[4] Vosse D,de Vlam K.Osteopors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ankylosing spondylitis.Clin Exp Rheumatol.2009;27(4 Suppl 55):S62-S67
[5] Vander Cruyssen B,Munoz-Gomariz E,Font P,et al.Hip involve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p replacement surgery.Rheumatology(Oxford).2010;49(1):73-81
[6]张育,李国青,孟德纤,等.联合方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660-2663
关节强直 篇2
【中图分类号】R5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55-02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慢性结缔组织疾病,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髋关节、椎间关节、肋椎关节,早期以骶髂关节病变最多见。早期即行CT骶髂关节检查对本病检出有重要作用,CT检查能够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发病部位及不同阶段的进展。本文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改变,总结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各期的CT表现特点,做出CT分级,与临床分期对照,研究CT诊断AS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公主岭市中心医院2002年以来有骶髂关节症状的AS病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12-48岁之间。CT检查:采用东芝Xvision/EX机型12例及东芝Activion16排机型5例,仰卧前后位,扫描机架向头侧倾斜, 30度或不倾斜,以IC线为基线向下包括全部骶髂关节,层厚,层距为5mm或3mm连续扫描,分别在骨窗及软组织窗观察。
临床分期及CT分级方法:临床分期即早期,进展期,稳定期。参照标准将所有病例的CT表现分为0-4级[1],0级正常。 I级为可疑病变,髂骨关节面模糊,局灶骨质疏松,关节间隙正常。Ⅱ级为轻度异常,表现为关节面模糊,微小侵蚀性病变,局限性骨质疏松和硬化,尚无关节间隙改变。Ⅲ级为进展期,骶髂关节出现明显的骨质破坏,关节面硬化,可见明显的骨质疏松和囊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部分强直。Ⅳ级为晚期,表现为关节严重骨质破坏,关节骨性强直。
2 结果
2.1 CT分级 17例强直性脊柱炎,15例为双侧骶髂关节受累,仅2例为单侧受累,无0级,3例为I级占17.6%,5例为Ⅱ级占29.4%,7例为Ⅲ级占41.2%,2例为Ⅳ级占11.8%。
2.2 临床分期及相应CT征像
临床早期对应CTI-Ⅱ级,临床早期的表现:①前驱症状乏力、食欲减退、低热、腹泻、尿道炎等。②外周关节炎的表现,腰背痛,足跟疼痛。③关节受累,髋部骶髂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早期CT征像,最先出现在骶髂关节的前下1/3,以髂骨关节面较早受累。
临床进展期对应CTⅢ级,临床主要表现为:①睡眠障碍。②颈、腰背疼痛发热。③晨僵。④多关节的肿痛,特别是一侧或双侧髋部疼痛。⑤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升高大于25mm,CRP(C反应蛋白)大于20mg/L。本文4例出现关节面不光整,锯齿状或毛刷狀;1例出现关节间隙假性增宽;8例出现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关节间隙小于2mm。全部Ⅲ级病例均出现关节面下小囊变及周围关节面增生硬化。
临床晚期对应CTIV级,临床主要为弯腰困难,驼背,关节畸形。本文有2例表现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及韧带钙化。
3 讨论
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进行性全身结缔组织疾病,以青年男性多见。在发病的不同阶段骶髂关节的各种病理变化,CT有各种不同的征像。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CT能够早于X线平片出现阳性征像[2],如在显示关节面的微小侵蚀、微小囊变及软组织肿胀方面明显高于X线平片,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客观依据。
3.1 早期 骶髂关节的CT征象为I-Ⅱ级,此期病理改变主要为双侧性的骶髂关节炎,CT表现为关节面下的骨质侵蚀关节面毛糙,关节面骨皮质中断,皮质白线消失,关节面下小囊变,以骶髂关节前下1/3关节面最易受累,且以髂侧关节面的改变出现早且显著。此外熟悉正常骶髂关节的CT表现[3],对早期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CT可以清楚显示骶髂关节的滑膜部分及非关节的韧带部分,其下部为滑膜关节,向头侧逐渐移行为韧带部分。滑膜关节间隙呈裂隙状或略显S形的低密度影,关节间隙在2mm以上。韧带部的间隙则由下至上而逐渐加宽,髂骨面骨皮质基本对称,由前向后逐渐变薄。骶骨面骨皮质常均匀一致,边缘清晰较薄1-2mm,有韧带附着处常不规则酷似侵蚀。在临床中青年男性出现髋部疼痛,CT发现骶髂关节模糊、毛糙、侵蚀,即使骶髂关节的X线检查阴性时,均应警惕本病,此亦为早期诊断骶髂关节炎的重要条件。
3.2 进展期 骶髂关节的CT表现多为Ⅲ级,此期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滑膜及关节软骨的损害进一步加重,关节软骨面下骨质破坏范围逐渐加大,同时见反应性骨硬化更为显著。因此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局部锯齿状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囊状骨质破坏及周围增生硬化,同时因滑膜的破坏出现关节间隙的狭窄(关节间隙小于2mm)。
3.3 稳定期 骶髂关节CT表现均为IV级,此期病理上关节滑膜及韧带均匀受累,滑膜部分或全部被骨质取代致使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CT的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
总之,CT分辨率高,无结构重叠观察效果好,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间隙,准确测量其宽窄,判断有无强直或部分强直。CT能够准确地反应骶髂关节不同阶段表现,特别是AS的早期诊断,并且能够作出CT分级,为临床分期提供客观依据,对中晚期患者也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对了解病情发展观察疗效很有价值[4],有利于AS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曹来宾、张立安、徐爱德等,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分析与评估,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2);95-98.
[2] 文峰、王培军、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与CT诊断对照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6):48-488.
[3] 周修国、林顺发、柯维旭等、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检查,中国放射学杂志,1991.25(6):333-335.
关节强直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入选的26例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强直患者, 均为2005年2月-2011年9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其中女8例, 男18例, 年龄32~62岁, 平均44.3岁。病程0.5~10年。17例需借助行器行走, 9例需拄双拐行走。髋关节Harris评分7~50分, 平均24分。临床表现:走路跨步困难, 完全无法下蹲, 穿脱裤袜更是困难, 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髋关节强直多为内旋、内收及屈曲, 其次为外旋、外展及屈曲畸形。
1.2 方法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前全部病例均拍摄X线片, 并对肌力、肌肉及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情况进行仔细查看, 以了解骨骼是否畸形。患者取侧卧位, 全麻。双髋强直者对其较重侧先进行手术, 均选择髋关节外侧切口, 自髋关节前方进入关节囊。若是完全强直者, 可借助原关节面残留的部分灰白色软骨寻找真臼关节面。以前倾10°~15°与外展40°~45°置入髋臼假体。然后依次扩髓, 向前倾15°再置入股骨头及股骨假体, 复位。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血管及神经。仔细观察髋关节的稳定性及活动度。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放置好引流管后, 再依次进行缝合。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3~5 d以防感染, 24~48 h摘掉引流管。术后当天慢慢进行关节及下肢肌肉收缩活动, 24 h后指导患者开始下地借助行器稍微活动, 术后13 d拄双拐慢慢行走, 第3个月患肢逐步负重行走。
2 结果
26例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强直患者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 优15例, 良6例, 可5例, 无效0例, 治疗总有效率100%。全部病例术后均回访12~24个月以上, 行走基本正常, 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显著, 未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17例需借助行器行走及9例需拄双拐行走者术后生活均能够完全自理。
3 讨论
髋关节连接着人体的躯干与下肢, 其负荷身体的大部分重量, 作用重大[3]。髋关节强直指的是由于结核、炎症、外伤及类风湿等诸因素影响, 致使髋关节活动功能部分受限或完全丧失, 从而出现骨性融合或纤维性畸形。临床主要表现为髋部出现剧痛或隐痛, 部分患者则表现为腹股沟或臀部出现疼痛, 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导致局部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弯曲及活动受限等, 最终形成髋关节强直。如果治疗不及时, 此病致残率极高[5,6]。轻者只是活动轻微受限, 关节部位疼痛, 严重者则行走极度困难,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因而对此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对本院收治的26例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强直患者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体会如下。
3.1 手术切口的选择
临床工作中切口选择多数取决于术者经验及习惯[7]。作者多年临床实践体会, 取髋关节前外侧切口, 对髋关节前方挛缩的组织松解非常有利, 行双侧同期髋关节置换时则利于双下肢等长。
3.2 偏心距的恢复
偏心距是否得以良好恢复是体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8]。减小假体的偏心距会极大增加假体脱位的危险性。作者体会是在进行手术前可根据X线片尽可能估算准确出假体偏心距。偏心距增加, 不仅会加大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张力, 利于维持髋关节稳定性, 而且对肢体长短的干扰也不明显, 术后患者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步态。
3.3 关于假体的安装
对合并有下肢外旋畸形的患者, 应适当减小股骨假体前倾角, 而加大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对合并有下肢内旋畸形者, 则应加大股骨假体的前倾角, 而减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对于单纯性髋关节屈曲畸形者可选择常规方法放置假体[9]。
3.4 髋臼成形时需注意的要点
(1) 首先应确定好髋臼位置。 (2) 对于髋臼缺损的患者, 需将已经截除掉的股骨颈的骨质修整好后再置于髋臼底部, 应用髋臼锉打压植骨或反转植骨, 然后将髋臼假体置入。 (3) 髋臼内软骨下骨支撑着髋臼假体, 其是固定髋臼假体的关键[10]。因而手术中过程中应适当切除, 防止造臼过深, 出现假体脱位及松动。
3.5 术后康复指导工作
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强直一般病程长, 为此术后科学指导患者进行系统性功能锻炼显得非常重要。术后应根据患者病情结合其自身体质, 视术中、术后情况选择髋关节训练强度及活动度。本组研究结果, 26例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强直患者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 优15例, 良6例, 可5例, 无效0例, 治疗总有效率100%。这表明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强直, 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成校, 杨东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评估[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07, 4 (4) :40-42.
[2]隋金颇, 张元民, 葛帮荣,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J].山东医药, 2010, 50 (46) :95-96.
[3]蔡新宇, 朱裕昌, 蔡郑东,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小切口与传统切口临床比较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1, 32 (5) :328-330.
[4]马业涛, 宋世锋, 肖海涛, 等.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 2011, 22 (18) :17-19.
[5]张全顺, 张绪斌, 康锦, 等.强直性脊柱炎的髋关节病变[J].中国临床医生, 2011, 39 (8) :79-80.
[6]陈良岂, 梁喜芳, 冯瑞果, 等.强直性脊柱炎2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6) :53-54.
[7]曲小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15) :83-83.
[8]凌遵龙, 周友龙, 罗兴良,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3) :129-129, 153.
[9]张玉莲.综合康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 43 (2) :227-229.
关节强直 篇4
【摘要】【目的】研究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本病的診断水平。【方法】分析45例临床诊断肯定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的骶髂关节MRI检查资料。45例患者,男38例,女7例,年龄15-50岁,平均25岁。【结果】MRI发现45例患者骶髂关节均有异常。除显示AS骶髂关节慢性骨结构改变外显示骨髓水肿29例,滑膜增厚31例,韧带附着点炎12例,关节软骨破坏27例,脂肪沉积17例。【结论】MRI能够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早期病理改变,可作为AS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磁共振成像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国人群的患病率约为0.2%-0.5%[1]。最早侵犯骶髂关节,以后可累及整个脊柱而致强直和畸形,其中人类的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者占93%[2]。本病的病因不明,但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3]。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虽然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但影像学表现是确诊AS最重要的依据[4]。本文搜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45例经临床诊断肯定的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早期影像学改变并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45例AS患者中,男38例(84.4%),女7例(15.5%),年龄15-50岁,平均25岁,病程5个月-10年不等。所有病例均符合AS的诊断标准。大多发病隐匿,起病多为臀部、骶髂关节或大腿后侧隐疼,难以定位,下腰部不适为本病的最常见症状,腰部活动受限,当病变向上蔓延时,可出现束带状胸痛及呼吸不畅,随后出现脊柱强直。
1.2 方法:MR检查采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仪,体线圈。患者仰卧位,行常规横断位T1WI、T2WI、FSWI及冠状位T2WI扫描,观察骶髂关节形态及信号变化。10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1mmol/kg,注射流率2ml/s。
2 结果
MRI表现:本组45例患者骶髂关节MRI均有异常表现,其中I级病变10例,II级病变11例,III级病变18例,IV级病变6例。29例髂骨侧关节面下有不同程度骨髓水肿表现,在SET1WI序列呈低信号,T2WI和STIR序列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散性信号增高,水肿区于增强检查均见强化。31例出现关节滑膜增厚,表现为长T2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高信号,31例滑膜增厚中有24例伴有骨关节面下骨髓水肿。关节面下骨侵蚀、破坏25例,表现为低信号的关节面不规则凹陷,且可在FSET2WI上凹陷内出现混杂信号。MRI也能观察到关节面下骨质硬化12例,对II级局限于关节面下的轻度骨质硬化病例MRI不够敏感,骨质硬化在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关节软骨破坏27例,T1WI显示软骨不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增粗大于5.0mm,T2WI显示软骨信号增高,部分有不规则碎裂现象,增强扫描可见软骨强化。关节面下较广泛的脂肪沉积17例,T1WI和T2WI上表现为关节周围骨髓区带状或片状高信号,于STIR和3D-BTFE-WATH上高信号被压制掉。
3 讨论
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慢性结缔组织疾病,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髋关节、椎间关节、肋椎关节等。临床按病程分为三期,即早期、进展期、稳定期。目前,普遍认为该病多发于青少年男性,男女比例为4:1。一般认为女性发病轻且病情进展缓慢。AS临床表现为四肢多关节痛,常见腰背痛、双臀、骶髂关节反复痛。主要病理改变是滑膜炎,滑膜充血水肿,关节囊内积液,随后富血管的滑膜肉芽组织明显增生,形状类似绒毛,称之为血管翳,造成关节软骨破坏,血管翳向深部蔓延,侵入骨质引起关节面下囊状破坏区。发现两侧骶髂关节面下的模糊毛糙和关节面下小囊样透亮区即可确诊[5]。AS早期骶髂关节几乎100%受累,双侧对称发病为其特征,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MRI表现:AS的早期病理学改变为滑膜炎和肌腱附着点炎,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骨结构和密度的改变,因此MRI对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的显示优于CT。随着MR的普及及扫描速度的提升和新的扫描序列的开发,近年来MRI在AS的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MRI对软组织和骨髓的改变更加敏感,能够在关节软骨出现形态学改变之前检测到炎症性改变,对骨髓病变的显示,自旋回波(SE)T1WI及脂肪抑制(FS)T2WI序列中,正常骨髓与病变区对比明显,表现为T1WI低信号及T2明显高信号。另外MRI还可较好显示骶髂关节骨质侵蚀、骨质硬化和关节面下脂肪沉积等。动态增强MRI为目前最常用且价值最大的检查方法。由于炎症部位血供丰富,同时对比剂分子扩散进入间质,T1WI增强扫描受累部位可见强化,STIR序列和增强检查都可以显示急性炎症。
综上所述,由于AS的发病特点,其早期诊断对于预后至关重要,而骶髂关节是最先受累的部位,MRI能够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早期病理改变,可作为AS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ZENG Q Y,CHEN R,DARMAWAN J,et al,Rheumatic diseases in China[J].Arthritis Res Ther, 2008,10(1):R17.
[2] Vellios F,Baez J,Schumacker H.Lipoblastosis a tumor of fetal fat different from hibernoma[J].Am J Pathol,1958,34(3):1149-1158.
[3] Pettersson H,Allisson D,The encyclopaedia of medical imaging [M].The NICER institue,1999:283.
[4] Braun J,Sieper J,Bollow M,Imaging of sacroiliitis[J].Clin Rheumatol,2000,19(1);51.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康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1月~2010年6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髋关节功能障碍的AS患者进行髋关节康复治疗,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3例, 年龄19~43岁, 平均28.01岁, 病程2~21年, 平均7.81年;髋关节受累1.5~10年, 平均5.01年。单侧受累者2例, 双侧受累者17例, 共36个受累关节。
诊断标准:选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制定的纽约修定标准。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检查血沉、血红蛋白、体重, 并摄髋关节片, 对患者疼痛 (视觉定量表法) 、日常生活活动以及髋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价。
康复手段:采用矿泉水浴、矿泉水中体育疗法、机械体育疗法及矿泥热敷疗法进行康复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如病情活动明显, 则以药物控制急性期后再行相关治疗。如单纯疼痛明显, 则以非甾体抗炎药物对症治疗。
2 结果
康复治疗对疼痛的影响:通过康复治疗,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髋关节疼痛进行比较, 患者关节疼痛治疗后明显缓解, 见表1。
由表1可知, 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有着显著性差异。说明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
对患者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见表2:
通过康复治疗, 患者的髋关节屈伸活动明显改善。
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见表3。
由表3可知, 通过系统的康复治疗, 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较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 讨论
AS患者髋关节受累较为多见[1], 1985年, 施桂英教授等报告80例AS患者中有53例髋关节受累, 受累率达66%[2]。张天静等亦报告30例AS患者髋关节功能障碍和强直者有20例, 其受累率也达66%。髋关节功能障碍是造成AS致残的重要原因。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 而血液供给相对不足, 长期经受较大的冲击性和重力性负荷, 极易造成髋关节的慢性损伤[3]。此外, 腰髋功能可互相代偿, 当AS腰骶关节受累产生腰骶疼痛而影响腰椎伸屈活动时髋关节受累产生腰骶疼痛而影响腰椎伸屈活动时髋关节受累可因代偿而增加其活动量, 这可能是AS患者髋关节受累率较高的重要原因[4]。本文平均病程7.81年, 髋关节受累平均5.01年, 此即说明AS发病后大都在3年内髋关节即出现受累[1]。施桂英报告的材料也说明髋关节受累出现在AS发病后1年内的有42.8%, 5年内的有94%。因此, 强直性脊柱炎受累髋关节功能的康复更重在早期。一但出现髋关节的症状, 甚至是在尚示出现明显症状晨, 即应予以防治。
AS周围关节的病理改变与类风湿关节炎一样, 在早期是滑膜的渗出性炎症, 进而产生骨和软骨的破坏, 到疾病的晚期, 骨化关节融合而产生强直, 从而完全丧失关节功能。关节的结构性改变对于关节的功能无能无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节软骨的破坏而代之以纤维组织增殖, 在X线上则表现为关节间隙的变窄, 但是关节间隙的程度关不与关节活动范围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我们的研究所见, 36个受累关节狭窄程度与关节活动范围不存在相关性, 因此, 在AS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上, 不应以关节间隙为标准决定实施康复措施。
下肢的运动包括必要的日常生活活动, 如穿脱鞋袜、裤子、下蹲等活动。而这些动作是下肢各关节, 包括髋、膝、踝等诸多关节的联合运动。其中有1个关节发生严重病变, 则其他关节无法完全代偿其运动, 从而使生活严重受到影响。造成生活上的困难和不便。因此, 髋关节的康复治疗, 并不仅仅是髋关节和自身治疗, 还要包括其他关节的治疗, 从而在髋关节本身不能恢复功能的前提下, 依靠其他关节的代偿运动达到康复的目的。因此, 在康复措施中必需统一进行相关处置。当髋关节完全强直之前, 其功能活动变化很大。影响功能活动的因素很多, 我们认为可能与关节以及肌腱抵止处的炎症相关, 僵硬紧张和肌肉关节囊的挛缩以及关节的纤维化则是引起关节活动受限的主要方面。我们应用矿泉浴、热矿泥等多种物理因子, 并以水中体疗、机械体疗等多种康复措施相结合, 使这些因素得到治疗而得以缓解。
参考文献
[1]施桂英, 等。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53例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1985.24.453.
[2]张天静, 等.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残疾分析[J].全国风湿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1988, 24.
[3]祁建等.股骨头血供来源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1987.7 220.
关节强直 篇6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膝,伸直位,关节强直,疗效
伸直位强直膝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的膝关节强直于伸直位, 此时, 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为0°[1]。我院为了评定和分析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的疗效, 对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采取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 效果明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 例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收治时间为2008 年3 月‐2014 年7 月, 男女患者的比例为4∶6, 患者的年龄分布为35~68 岁, 患者年龄均值为 (46.62±5.33) 岁, 5 例7 膝患者为强直性脊柱炎, 4 例5 膝患者为创伤性关节炎, 1 例1 膝患者为血友性关节炎。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均为0°, 术前膝关节 (Knee Society Score, KSS) 评分为12~67 分, 平均膝关节KSS评分为 (43.39±7.30) 分;所有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及其家属在进行研究前均对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目的有所了解, 且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对10 例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具体手术方法如下:10 例患者均采取全身麻醉, 麻醉完毕后, 对患膝采用膝关节正中切口, 并将皮下组织分离, 从患者的髌旁内侧入路, 将伸直的膝关节打开。对不完全骨性强直的膝关节, 可以将髌骨周围粘连的软组织松解, 使膝关节充分暴露, 并对胫骨、股骨以及髌骨实施截骨操作。对完全骨性强直的膝关节, 由于股骨和髌骨已发生骨性融合, 导致髌骨不能正常翻转, 因此, 应根据术前X线的检查结果以及股髌关节线的定位来确定截骨方向, 临床上一般在髌骨水平方向对患者进行截骨, 并使髌骨床厚度保留在14 mm左右。对于股骨和胫骨已发生骨性融合的截骨, 应在垂直于胫骨纵轴的方向对患者实施截骨, 将股胫关节分离, 完毕后, 使用常规操作完成截骨, 并将软组织松解, 达到较好的间隙平衡。完成后, 所有患者均安装稳定型的膝关节假体, 并使用骨水泥进行固定。手术完成后将切口进行缝合, 并放置引流管, 对其进行加压包扎处理。
1.3 观察指标
经过13~48 (35.65±9.31) 个月随访, 分别记录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KSS评分, 并观察比较所有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KS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所有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 17.0 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 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KSS评分属于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结果使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当P <0.05 时, 表示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术前和术后对比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KSS评分存在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当P >0.05 时, 表示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术前和术后对比的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KSS评分不存在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KSS评分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果如表1 所示。
3 讨论
有相关文献报道, 大部分的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采取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后, 易合并其他疾病, 例如股四头肌断裂、皮肤坏死、假体深部感染、残留伸膝迟滞以及膝关节再次僵硬等,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术后应对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指导以及随访[2]。
大量文献显示, 术后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3]。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在实施膝关节置换术操作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操作者在手术的操作过程中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的屈曲角度, 防止髌腱以及胫骨结节之间出现撕脱现象;②在行膝关节置换术时, 应先将强直的膝关节切割分离, 使关节能够活动, 再对软组织实施彻底松解, 便于后面安装假体;③操作者在截骨时, 应准确定位关节线的位置, 且要尽量保留骨量, 便于进一步调整。
由于在康复过程中, 大部分患者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现象,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康复[4]。因此, 在术后, 应对患者采用渐进性的训练方法, 在外力的协助下渐渐过渡到自主进行腿抬高训练, 也可以在床边行站立训练或在助步器的保护下实施训练, 同时要加强伸膝以及屈膝的练习[5]。此外, 在随访过程中, 应时常检查假体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 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由于膝关节置换术的操作难度较大, 因此需要操作者熟练掌握截骨与软组织的平衡技术, 且在手术结束后, 应对患者实施正确、有效的术后康复训练[6]。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13~48 (35.65±9.31) 个月随访, 患者术前的膝关节KSS评分为 (43.39±7.30) 分, 术后膝关节KSS评分为 (78.56±6.21) 分;且患者的平均膝关节活动度由0°升高至 (86.76±11.15) °, 两者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 对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采取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膝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得出, 对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采取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铁铮, 吕厚山.晚期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膝关节强直或僵直畸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1) :3-9.
[2]童培建, 何帮剑, 储小兵, 等.伸直位骨性强直膝的全膝关节置换术[J].中华骨科杂志, 2012, 32 (6) :551-556.
[3]王宁.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的疗效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 2012.
[4]厉驹, 何帮剑, 童培建, 等.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 (2) :145-147.
[5]吕厚山.严重膝关节畸形的处理要点及随访[C].//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六届COA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111-114.
关节强直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符合1984修订的纽约标准, 男性47例, 女性2例, 年龄15~46 (平均25) 岁, 病程0.2~17 (平均5.6) 年。
1.2 方法
对49例AS髋关节病变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本组34例以外周关节炎症状起病, 其中髋关节起病23例,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多关节起病者8例, 坐骨结节、足跟、胫骨粗隆等肌腱端炎起病3例;中轴骨关节起病13例, 其中腰骶部11例背部2例;1例以急性虹膜炎起病, 1例以发热起病。病程中所有病例均出现髋关节症状, 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其中双侧髋关节受累46例, 单侧髋关节3例。所有病例受累髋关节“4”字实验均阳性, 受累髋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及旋转、屈伸、内收及外展功能受限;46例患者中轴关节有压痛及不同程度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受限19例;足跟、胫骨粗隆等附着点部位压痛14例, 膝关节、踝关节压痛7例, 6例浮髌实验阳性。
2.2 实验室检查
本组均行HLA-B27抗原检查, 其中39例阳性;红细胞沉降率 (ESR) 38例升高;类风湿因子 (RF) 均阴性。
2.3 影像学检查
本组均摄骶髂关节CT检查。本组骶髂关节炎均在Ⅱ级以上, 双侧对称者39例, 不对称者10例。双侧Ⅳ级者11例, 双侧Ⅲ级者21例, 双侧Ⅱ级者3例;一侧Ⅳ级一侧Ⅲ级者10例, 一侧Ⅱ级一侧Ⅲ级者4例。主要表现为髋臼及股骨头囊变, 髋关节骨质疏松, 髋关节间隙变窄/增宽、骨质破坏, 髋关节间隙部分或完全强直、融合, 髋臼及股骨头硬化。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 (AS) 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常见于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起病, 4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男性发病率至少是女性的4倍, 女性的临床表现和X线, 展较男性慢。主要侵犯中轴骨关节, 并可不同程度累及外周关节。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强直性脊柱炎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并与HLA-B27密切相关, 炎症累及滑膜关节和软骨关节以及肌腱、韧带附着于骨的部位 (肌腱端) 。髋关节是最常受累的外周关节, 也是其致残的主要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病例以髋关节症状起病, 病程中累及髋关节的比例国内报道在60%左右, 而国外这一比例要更高, 绝大多数病例髋关节受累发生于10年内[2]。
隐袭起病的慢性下腰痛是临床上AS髋关节病变的最早期症状, 为难定位的钝痛, 性质较为剧烈, 常表现为臀部疼痛、大腿根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膝关节放射痛, 多于活动期出现[3]。开始可为单侧或间断性, 数月内逐渐变成持续性、双侧受累, 伴下腰区僵硬和疼痛。骨盆平片是目前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最常用的检查, 可了解髋关节受累情况, 因而在临床上应用最广。但由于X线平片的分辨率较低, 近年来CT及MRI检查也逐渐用于髋关节病早期诊断, 特别是MRI检查, 不仅能够早期发现X线、CT无法显示的髋臼囊变, 而且还能够早期发现无明显骨质异常的髋关节积液, 是目前早期诊断AS髋关节病变最可靠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AS髋关节病变的鉴别诊断包括股骨头坏死, 髋关节结核, 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病变及骨性关节炎等。AS髋关节病变以髋关节间隙狭窄, 囊变和骨赘为主要表现, 并且有明确的骶髂关节炎。骨关节炎, 常发生于老年人, 特征为骨骼及软骨变性、肥厚, 滑膜增厚, 受损关节以负重关节等较常见, 累及脊椎者常以慢性腰背痛为主要症状, 与AS易混淆;但本病不发生关节强直及肌肉萎缩, 无全身症状, X线表现为骨赘生成和椎间隙变窄。髋关节结核, 临床症状如疼痛、压痛、僵硬、肌肉萎缩、畸形、发热、血沉快等与AS相似, 但X线检查可资鉴别。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病变, 有类风湿皮下结节, 血清RF常阳性, HLA-B27抗原常阴性, 可资鉴别[4]。股骨头坏死以骨质侵蚀破坏为主, 其临床表现也与之有区别, 需要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4 治疗
对于AS髋关节病变的治疗, 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疗法。通常采用以康复锻炼和药物治疗为主的内科综合治疗方法。康复锻炼至关重要, 长期坚持、适时、适当的、无负重的体育锻炼, 对于缓解AS髋关节病变的症状及改善关节功能有重要意义。药物治疗:非甾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柳氨磺吡啶 (SSZ) 、甲氨蝶呤 (MTX) 、补钙、固邦等。其中激素的应用要谨慎, 尤其不宜大、中剂量长期使用, 以免造成股骨头坏死等不良后果。另外心理治疗、理疗等, 对于AS髋关节病变的也有一定意义。晚期病例继发髋关节骨性强直时, 需行外科手术“髋关节置换术”。
参考文献
[1]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67-169.
[2]强军, 周志宏, 高万勤, 等.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早期X线征象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 2007, 23 (1) :109-111.
[3]袁国华, 郭军华, 施桂英.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危险因素[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8, 29 (4) :192-195.
关节强直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2003-01 ~ 2009-12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与关节外科中心收治的24例( 共30侧关节) 患有颞下颌关节强直继发畸形的成年患者,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龄19 ~ 34岁,平均26. 1岁( 表1) 。
1. 2 治疗方法
实施分期治疗方案: 初期行颞下颌关节重建术,然后实施正畸治疗,后期再行颌骨畸形的矫治。
1. 2. 1一期手术颞下颌关节重建术: 对所有患者都采用延长至颞部发际的标准耳屏前切口入路,切除粘连骨球后行自体喙突移植重建髁突( 图1A) ,如果骨球粘连范围过大累及喙突则采取自体肋软骨移植。同时采用颞肌筋膜瓣作为间隙插补物( 如原关节盘尚在则应用原关节盘) 。部分患者的粘连骨球较小,则仅行关节间隙成形术与颞肌筋膜瓣插补术,而不行髁突重建。如术中被动开口度小于3 cm,需行口内入路的对侧下颌骨喙突切除术。术后第7天就要开始积极的张口训练,至少持续6个月以减少复发。
注: GA: 关节间隙成形术; CPG: 自体喙突移植; TFF: 颞肌筋膜瓣插补术; CCG: 自体肋( 软骨) 移植; LFO: 上颌 Le Fort I 型骨切开术; ILO: 下颌支倒 L 形骨切开术 + 髂骨移植术; DO: 牵张成骨; SSRO: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IVRO: 下颌支垂直骨切开术; GP: 颏成形术; RM: 颧骨颧弓降低术
1. 2. 2二期手术继发畸形的矫治: 上颌骨畸形的矫治: 单侧病例主要行上颌Le Fort I型骨切开术后旋转上颌骨使平面水平。双侧病例主要行上颌LeFort I型骨切开术后下降上颌后份,并行骨移植填充骨间隙; 下颌骨畸形的矫治: 颌下切口入路,行下颌支倒L形骨切开术 + 髂骨移植术( 图1B) 。也可采用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术后第7天开始牵引,每天2次,每次0. 5 mm,牵引器在固定12周后移除。但不管应用哪一种手术方法,我们都建议适当矫枉过正2 ~ 3 mm。另外,对所有的病例都实施了颏前徙成形术。而对于单侧的病例,需在健侧行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或行下颌支垂直骨切开术。必要时可配合美容外科手术,如颧骨颧弓降低术、下颌骨修整术等。
1. 2. 3正畸治疗关节手术之后,在患者张口度可以接受正畸治疗之后即开始正畸治疗,正畸治疗按照常规正颌 + 正畸联合治疗模式进行,即术前正畸 + 正颌手术 + 术后正畸。
1. 3 随访和疗效评判标准
对患者进行了12 ~ 3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期18. 6个月。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的颜面外形、张口度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以评估临床疗效。若前牙切缘最大开口度( MIO) 小于20 mm,则认为颞下颌关节强直复发。
1. 4 统计学分析
将每位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的MIO分别计算出平均值填入表格。运用威氏配对符号秩次检验来比较手术前后MIO的差异,若P < 0. 05则认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在住院期和出院后无一例感染。随访期无一例复发。所有的患者都达到了满意的疗效,开口度显著增大( 术前3. 4 mm,术后32. 5 mm,P < 0. 05) ( 表1) ,外观明显改善: 左右面部不对称者治疗后基本对称,丰满度相当; 偏向患侧的颏部治疗后基本位于正中; 小颌畸形患者治疗后形成相对正常的颏颈角和颏唇沟,面下1 /3高度恢复,面部比例更加协调。在长期的随访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包括发音、咀嚼、吞咽和呼吸等口腔功能均保持稳定的改善。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1岁,右侧颞下颌关节强直,颜面左右严重不对称。一期手术行右侧颞下颌关节成形术 + 自体喙突移植术 + 颞肌筋膜瓣插补术。经1年的正畸治疗后,二期手术行上颌骨Le Fort I型骨切开术摆正平面; 同期行患侧下颌支倒L形骨切开术 + 髂骨移植术 + 健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 颏成形术; 最后行左侧颧骨颧弓降低术。术后患者颜面对称和咬合方面有了很大改善。X线片也显示患者患侧下颌骨在长度、高度和宽度上都有明显增加( 图2) 。
患者,女,29岁,双侧颞下颌关节强直,严重鸟嘴畸形。一期手术行双侧颞下颌关节成形术 + 自体喙突移植术 + 颞肌筋膜瓣插补术。二期手术行双侧下颌支倒L形骨切开术 + 髂骨移植术 + 颏成形术。颜面畸形和上呼吸道都有显著改善[4]( 图3) 。
4 讨 论
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的治疗目的不仅是恢复口腔功能,还要改善患者的颜面外形和生活质量。我们的经验证明,这种分期治疗方案对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的治疗是有效的,并且相对同期手术表现出许多优点。首先,颞下颌关节强直继发颌骨畸形患者的牙畸形本来较一般的牙颌面畸形严重,而同期手术会造成更严重的咬合紊乱,从而使正畸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另外,由于成人患者没有儿童患者较强的咬合调整能力,因此很难讲同期手术后造成的咬合紊乱能否经术后的正畸治疗得到改善[5]。在分期治疗中,因为正畸治疗可以在解除颞下颌关节强直后再实施,因此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咬合关系和更稳定的治疗效果。第二,一个稳定的颞下颌关节是支持下颌骨位置、咬合功能和面部外形平衡的基础,而颞下颌关节重建术明显能改变下颌的位置和咬合。虽然同期行骨移植的颞下颌关节重建术会减小这些改变,但是移植物吸收等情况会使其变得不稳定,因此如果在关节稳定之前就行正颌手术,就可能导致术后的咬合功能、颜面外形产生变化。第三,术后应尽早、积极地进行张口练习以预防复发[6]。我们认为在术后疼痛消退时就应该开始积极地张口训练,并持续至少6个月。如果是同期手术,积极的张口训练可能导致正颌手术中产生的骨段移位,进而导致骨愈合延迟、移植物吸收等。最后,患有颞下颌关节强直继发畸形的成人患者通常健康状况较差,如果考虑同期手术,那么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都会延长,增加了手术风险。
然而,针对青少年和儿童,我们更倾向于同期手术,因为他们继发畸形的程度通常没有成人患者那么严重,因此同期联合手术后产生的咬合紊乱可由上下颌骨的生长潜力来补偿。此外,同时对颜面畸形进行矫治,也有助于恢复年轻患者健康的心理状态[7]。
已有文献描述利用不同植骨材料重建下颌髁突。我们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表明: 自体喙突是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髁突重建的良好材料,而且该术式可以避免异位取骨、简化手术[8,9,10]。因此只要关节强直不累及喙突,我们均建议行自体喙突移植的方法重建髁突。
在本研究中,矫治下颌骨畸形时用到了2种手术:下颌骨倒L形骨切开术与牵张成骨术。虽然2种手术方法都有效,但也有各自的优缺点。下颌骨倒L形骨切开术和髂骨移植术会在面部留瘢痕,且需要在第二术区探查来采集髂骨移植物。而牵张成骨术治疗周期较长,且需要二次手术去除牵引器[11]。因此在针对特定病例选择手术方法时主要考虑患 者的意愿和依从性。
关节强直 篇9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表现并进行分级。结果:0级1例(占2%);I级11例(占21%);II级22例(占42%);III级16例(占29%);IV级3例(占6%)。在MDCT上病变多累及骶髂关节髂骨侧,表现为关节面不整、毛糙,关节面下小囊状变,间隙变窄或融合。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分辨出AS不同阶段的骶髂关节的表现,提出早期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诊断依据。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体层摄影术 骶髂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litis 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清阴性的全身性慢性结缔组织病,主要累及脊柱本身及其附属组织,常见有骶髂关节、椎间关节、肋椎关节及其邻近关节突、韧带,较早于骶髂关节发病,最终导致纤维性或骨性强直或畸形。笔者收集53例经临床确诊AS病例的骶髂关节的CT原始检查资料,进行统一标准重建、分析、总结和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骶髂关节CT检查且经临床确诊为AS病人53例,其中女5例,男48例,男女比例为9.6∶1。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29岁。临床主要症状:腰骶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45例,髋部疼痛23例,腰部晨僵47例。实验室检查HLA-B27阳性48例,血沉加快44例,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病程5个月至14年。53例病人的诊断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
1.2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扫描机,病人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骶髂关节上下缘高分辨螺旋扫描,重建层厚0.75mm,重建间隔0.75mm,重建图像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骨算法,卷积核采用B70s 锐利;窗宽采用1500~2000Hu,窗位采用300~400Hu。图像处理:将重建图像进行3D处理,重建出轴位及曲面重建图像,将所获得的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CT医师观察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图像上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四级,0级:骶髂关节无异常;I级:骶髂关节面模糊或毛糙,但关节间隙无变化;II级:关节面毛糙,髂骨关节面白线中断或消失,关节面区可见小囊状变,关节面下骨质密度可增高,间隙内可见积气;III级:关节面不规整、中断、缺损,关节面下囊性骨质破坏及大片硬化区,关节间隙可变窄、可增宽;IV级:骶髂关节骨性融合,达到关节完全强直。
2结果
本组病例中:0级1例(占2%),骶髂关节无异常,骨白线清楚连续光滑;I级11例(占21%),骶髂关节面模糊或毛糙,髂骨关节面下硬化,关节间隙无变化;II级22例(占42%),关节面毛糙,髂骨关节面白线中断或消失,关节面区可见小囊状变,关节面下骨质密度可增高;III级16例(占29%),关节面不规整、缺损,关节面下囊性骨质破坏及大片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IV级3例(占6%),骶髂关节骨性融合,关节间隙消失。
本组病例关节双侧受累48例,占91%;单侧受累5例,占9%;本组病例均示髂骨受累,骶髂关节均受累8例,占15%;关节间隙积气7例,占13%。
3讨论
3.1强直性脊柱炎的多层螺旋CT检查优势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清阴性的全身性慢性结缔组织病,以脊柱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原因不明;青少年男性多发;病变大多始于骶髂关节,上可累计脊柱,脊柱韧带广泛硬化骨化而致骨性强直,治疗控制不佳时,致残率较高。因此,AS的早期诊断尤显重要,但该病的临床早期表现复杂且不典型,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HLA-B27、血清类风湿因子及血沉等不具临床特异性[1、2]。而AS最常首先累及骶髂关节,因此骶髂关节的影像检查尤显重要,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具有良好的密度与空间分辨率,尤其是骨算法在骨骼的显示上具有独到优势,对于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显示尤其清晰,能够较早地显示骨性结构的异常改变,如关节面毛糙不整、白线的中断、关节面下硬化及局部小囊变、关节间隙积气、间隙变窄及消失等等,非常有利于影像诊断及临床的分期,能够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客观的依据。
3.2骶髂关节解剖
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关节面凹凸不平,彼此结合紧密,与身体矢状面成角;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稳固性,以适应支持、传导体重的功能;关节软骨:骶骨侧为较厚的纤维软骨,髂骨侧为较薄的透明软骨;关节囊紧张:紧张由骶髂前、后韧带加强;关节后上方有骶髂骨间韧带充填连结;滑膜主要位于前下部分[3]。
3.3临床分期与CT分期的对应及CT表现
临床按病程分为三期,早期:骶髂关节改变相当于CT分期的I级~II级,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整,皮质中断,白线消失,关节面下可见小囊肿骨质破坏,以髂骨侧为明显,病变部位常为骶髂关节前下1/3部分;进展期:骶髂关节改变相当于CT分期的III级,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整,可呈锯齿样或毛刷状,关节面下囊状破坏,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可以变窄(间隙小于2mm);稳定期:骶髂关节改变相当于CT分期的IV级,表现为骶髂关节间隙消失、骨性融合,关节面下硬化减低或近于正常骨质。
综上叙述,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反映出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时的不同阶段的影像表现,CT扫描可以做出早期诊断;对于不同发病阶段,CT扫描能够做出分级,为临床提供定性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及时诊断及合理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陈敏章.中华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5.
[2]吴恩慧.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7-417.
关节强直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13例25髋经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均为男性。年龄范围21~55岁,平均年龄(30.2±7.3)岁。回访时间2~4年,平均(3.1±0.9)年。对回访患者进行Harri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疗效。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手术之前对患者全身进行周密检查并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了解髋关节周围软组织以及肌力的情况,对心肺功能、脊柱、骨盆,下肢诸关节的畸形和功能状况外加髋部骨质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以确定麻醉方式,手术顺序,假体种类及其安放位置等其他事项[2]。
1.2.2 手术方法:
13例25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侧卧。2例4髋采用前外侧切口,11例21髋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10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其余3例为双侧全髋关节换,都是一期置换。充分暴露后,第1次截骨沿股骨头下进行,用取头器取出股骨头,第二次截骨需先用电刀设计股骨颈截骨平面,沿股骨小转子上1.0~1.5cm进行,脱骨后再截去股骨颈多余的残端。患者臼杯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固定采用压配技术,其中9髋除了臼杯,外加2~3枚螺钉来加强固定。18髋股骨柄采用骨水泥型假体,7髋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选好之后结合手术之前的计划进行假体试模。合适后安装好假体,复位关节,冲洗切口并仔细止血,放置3孔负压引流管,保证其末端处于假体颈部,缝合之前还需仔细检查清点手术用物,确保无误后进行缝合,最后用弹力绷带固定[3]。
1.2.3 围手术期治疗:
免疫抑制剂手术前两周要停用,传统消炎镇痛药手术前一周停用即可,这些措施可以降低围手术期消化道出血和感染的发生率。手术之后24~48h内静脉泵入镇痛药物,手术之后5~7d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手术之后1~2周用制酸剂预防应激性溃疡。手术之后第3天就可自行扶着助行器站立,练习行走。手术之后1,3,6个月和1年分别进行回访,此后以年为阶段进行回访并复查。
1.3 评价指标:
用Harris评分对患者髓关节手术前后所有功能依次进行评定(设定90分表示优,80-89分表示良,70~79分表示可,<70分表示差)。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手术前后疼痛改善情况比较,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觉在横线上标记。记分范围0~10分:0分为无痛;3分以下轻微疼,可以忍受;4~6分有明显疼痛且影响睡眠,此时也可以忍受;7~10分疼痛逐渐强烈,难以忍受。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回访时Harris功能评分和优良率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Harris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手术前的(21.32±3.1)分提高到最后一次回访时的(79.56±3.9)分(P<0.05),髋关节总活动度范围由手术前的(43°±2.9°)提高到手术后的(175.3°±4.7°)(P<0.05),手术前后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提高为84.62%(优7例,良4例,中1例,差1例)。手术之后1年左右大部分患者均可正常生活,少数需要借助单拐行走,恢复迅速的可以从事活动量适宜的轻体力活,具体结果见表1。
2.2 手术前后疼痛改善情况:
手术之后患者疼痛程度较手术之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常见的慢性炎性,患者多为青少年男性,活动量较小,经常伴随有髋关节骨质疏松,骨形态异常。患者一般会出现腰、背、颈、臀,髋部疼痛,髋关节肿痛,严重的髋关节强直,脊柱畸形,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4]。
综上所述,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良好,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手术之后并发症少,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大河,徐卫东.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问题及研究进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04:605-611.
[2]曾春,宋炎成,蔡道章,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临床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01:63-68.
[3]王帅,张宏军,范克杰,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髓关节强直19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01:14-16.
【关节强直】推荐阅读:
强直性/针灸疗法10-01
强直性脊柱炎研究11-02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论文12-04
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08-11
强直性脊柱炎如何治比较好呢?07-03
强直性脊椎炎注意事项有什么?11-03
颈椎关节突关节09-21
膝关节髌股骨关节炎06-07
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