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关节部

2024-07-19

近关节部(共7篇)

近关节部 篇1

手部近关节部位的骨折主要包括关节周围骨折和关节内骨折, 所以说是造成手部出现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对于其治疗是个难题[1], 而对于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多发Gustilo II型以上开放性指骨骨折的患者, 对于传统的清创、克氏针内固定并石膏外固定治疗仍作为一种较为有效并且简单的保指的方法, 现将我院对其治疗总结报道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外科于2002年5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85例手部关节周围和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A组45例, B组40例。其中A组男26例, 女19例;年龄18~49岁, 平均35.6岁;机械致伤29例, 跌倒撑地伤9例, 击打伤7例;近节指骨的基底部骨折35例, 掌骨头颈部骨折2例, 掌骨基底部骨折4例, 掌骨合并指骨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40例, 开放性骨折5例, 开放性的骨折均为Gustilo I型;B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9~46岁, 平均30.3岁;机械致伤31例, 跌倒撑地伤4例, 击打伤5例, 所有患者均为多发性开放性的掌、指关节周围的骨折, 按照AO分型, GustiloⅡ型骨折14例, GustiloⅢ型骨折26例:其中ⅢA型骨折7例, ⅢB型骨折12例, ⅢC型骨折7例。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经臂丛麻醉后, 于近心端接连气囊止血带, 采取患指背侧方入路, 开放性骨折先彻底清创缝合, 清除关节内及关节周围的凝血块及骨折断端中的嵌夹的软组织, 修补破损的关节囊, 将关节面良好复位后,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选用合适的形态及长短的AO微型钛板将骨折端固定, 同时活动关节以检查关节的活动度, 钛板螺钉的位置及固定骨折的稳定性。术中注意保护骨膜组织, 以利于术后骨折的愈合。B组患者经臂丛麻醉后, 于近心端接连气囊止血带, 彻底清创缝合后, 骨折断端简单的复位, 然后根据骨折的情况经关节面或者不经关节面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或交叉固定, 固定稳妥后辅以石膏托外固定保护患肢3~4周。

1.3 术后的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5~7d预防感染, 定期换药, 促进刀口愈合。A组术后的第2天被动活动手部各个关节, 1~2周后主动活动指间及掌指关节, 每4周复查X线片以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 骨折愈合后行内固定取出术;B组主要目的为保留患指, 在此基础之上最大可能的挽救患指的功能, 术后3~4周后拆除石膏, 行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 每4周复查X线片, 骨折愈合后解除克氏针, 加强功能锻炼。

1.4 随访评价

随访至术后1年, 根据TAF法评价患者的手部功能, 以优良率作为疗效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内和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访1年后, 两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 (下表) 。

2组随访1年后, A组无感染、内固定断裂及骨折畸形愈合, TAF法评定手部功能, 优秀22例, 良好16例, 优良率为84.44%, B组并发感染1例, 末端指坏死1例, 成角畸形愈合1例, TAF法评定手部功能, 优秀7例, 良好12例, 优良率为47.5%。

3 讨论

手部因为其特殊的功能性, 近关节部发生骨折后, 如早期不得到有效的功能锻炼, 所以会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 影响到正常生活。传统的克氏针、钢丝张力带等方法, 不能做到骨折部位解剖复位[2], 更不能进行早起的功能锻炼, 从而丢失了使手部功能恢复正常的机会。

对于Gustilo I型开放性和闭合性手部关节周围和关节内骨折采用AO微型钛板内固定则可以达到恢复解剖复位、稳妥固定及早起功能锻炼的目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以最短的时间, 最小的破坏维持患指的血供, 从而使可以保留患指。

综上所述, 对于手部近关节部的骨折, 应根据其类型, 合理选用内固定的方式, 应用最简单的方法固定, 达到保指及最大限度保留患指功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广惠, 牛军.AO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粉碎性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6) :379.

[2]王大磷, 魏永禄, 徐永成, 等.掌指骨骨折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及畸形愈合的原因分析[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1, 15 (1) :16-17.

近关节部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 例, 男62 例, 女16 例;年龄18~62 岁, 平均38 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2 例, 煤矿砸伤36 例, 棍棒击伤9 例, 摔跌伤11 例。损伤类型:近膝关节胫骨上段骨折46 例, 近踝关节胫骨下段骨折32 例。骨折距关节面最短2.5 cm, 最长6 cm, 平均4 cm。2 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 均由近膝关节胫骨上段骨折造成。未发现合并血管损伤。其中开放性骨折42 例, 手术均在4~8 h内进行。按Gustilo分类[1]:Ⅰ型19 例, Ⅱ型15 例, Ⅲ型8 例。

1.2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或腰麻。开放性骨折清创后采用原伤口或纵行延长, 闭合性骨折作胫前纵形切口, 显露胫骨干骺端骨折, 直视下将骨折牵引复位, 对有较大碎骨块或长斜形骨折的可用1~2枚螺钉有限内固定以维持骨干的连续性。选小腿内侧为进针点, 近关节侧在距关节面1.5~2 cm处干骺端, 平行关节面横行穿2枚固定针, 勿钻透关节面, 必要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骨折另一侧为骨干侧, 垂直骨干穿2枚固定针, 安装外固定支架, 充分复位后上紧外固定架各旋钮, 使其呈“T”型或倒“T”型置于小腿内侧。骨折不稳定时可考虑取腓骨侧纵形切口, 以钢板固定腓骨骨折。依据骨折情况分别行加压、中和、牵伸位固定。有骨缺损时可一期植骨。术后3~7 d可在床上行膝踝关节功能锻炼, 6~8周可不负重下床活动。

2 结果

本组78 例中71 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20个月, 平均15个月。外固定架术后使用时间4~6.5个月, 平均4.5个月。有6 例局部出现轻重不一感染, 骨外露, 经换药及局部皮瓣覆盖后治愈。有2 例发生骨不连接、骨折端吸收、萎缩, 经二次植骨, 继续外固定架固定后愈合。其余病例均骨性愈合。无关节僵硬、肢体短缩等, 膝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接近正常。

3 讨论

3.1 “T”形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近关节骨折特点

胫骨近关节骨折大多是一种直接暴力作用于骨折部位的严重创伤, 常引起严重开放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 临床处理很困难。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能靠长期跟骨牵引或长期石膏固定, 难以牢固固定, 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 易造成骨不连、骨畸形愈合, 关节固定时间长, 造成关节僵直、活动受限, 皮肤软组织感染缺损, 需行植皮、转移皮瓣及创面换药等治疗, 搬动肢体时骨折端活动, 不利于骨愈合和有效地控制感染[2]。20世纪80~90年代采取了诸如髓内针固定、各式钢板内固定的方法, 效果均不理想, 特别是钢板内固定易致骨片广泛游离, 加压钢板且有应力遮挡效应[3]。况且骨折临近关节面, 骨折块小, 髓内针、钢板等内植物很难放置其间, 而骨折段粉碎较长需较长而坚强的钢板固定, 局部损伤大, 固定不牢固。近年常用的交锁髓内针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有很多优点, 但要求骨折段距膝关节面的最短距离应大于6 cm, 距踝关节面的最短距离应大于5 cm[4], 而且靠近近端或远端的粉碎性骨折不能满意置入锁钉。

自外固定架应用以来, 几乎成为复杂开放粉碎性骨折的唯一可行办法。我们应用“T”形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近关节骨折78 例, 取得满意效果。通过临床总结共有以下优点:a) 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不加重全身损伤、利于优先处理合并伤, 为挽救生命、保存肢体争取了时间。尤其是肢体软组织损伤严重, 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及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者。b) 不干扰骨折处髓内外血运, 不做骨膜剥离。穿针部位远离骨折端, 不破坏骨折局部的生理环境, 有利于骨折愈合。伤口内无内植物, 不会引起异物反应、骨感染、骨外露等不良反应, 尤其适于开放性骨折。c) 固定可靠牢固, 又具有可调性。外固定支架机械力学性能稳定可靠, 其轴向强度平均达原骨强度的87.7%, 弯曲和扭转强度分别为64%和78%[5], 经生物力学实验及分析具有多功能载荷、高强度、高刚度、高稳定性特点, 而且外固定架固定在张力侧, 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术后可利用球形万向关节进行多方向调节, 能精确、方便地矫正旋转、成角等各种移位。d) 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基础, 遵循wolff定律, 符合弹性固定准则[6]。早期刚性固定, 提供了骨愈合的生物力学环境, 中晚期骨折纤维愈合, 可通过松开加压杆的锁纽或去除加压杆, 增加骨折端压应力, 加强骨折内部的重建和塑形, 避免应力遮挡, 符合骨折治疗中的弹性固定原理。e) 可使患肢尽早活动和功能恢复, 防止“骨折病”的发生。有利于骨折固定后肢体和皮肤的观察和护理。f) 外固定支架价格相对便宜, 无需二次手术, 患者容易接受, 这一点在基层医院显得更为重要。

3.2 使用“T”形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近关节骨折应注意问题

除许多文献报道使用外固定支架应注意的事项外, 另外应注意:a) “T”形外固定架适用于胫骨干骺部骨折, 骨折距关节面至少在2.5 cm以上, 方可置钉。针道在关节面下 (上) 1~2 cm, 平行关节面, 两针应尽量分开, 以增加固定稳定性, 为防钉尖突于关节面, 应在C型臂X线机监控下进行。简单的胫骨平台骨折或胫骨远端骨折, 骨折无移位, 可利用固定针固定骨折而不影响该“T”形架的使用, 需掌握进针的方向。粉碎性平台骨折或踝关节pilon骨折, 应视为禁忌证。b) 骨折为斜性骨折或骨折粉碎有较大碎骨块的可使用螺钉有限固定, 以增加固定的稳定性。手术操作中应尽可能将外固定支架调整为直线形, 这有利于力量的传导和预防日后畸形的发生。c) 反复穿针或钻头过粗将导致针道松动, 尤其是干骺部的松质骨, 对针的夹持力弱, 易致钉道松动, 进而引起针道感染, 所以争取一次性穿针成功。近关节穿针时钻头比正常骨干穿针时钻头小1个号, 消除针-骨界面动态性应力, 增加骨对针的夹持力, 是防止固定针松动的重要措施。d) 儿童骨骺未闭合前, 注意针道勿进入骨骺区, 或改用其它手术方法, 以免影响骨的生长、发育。e) 如果骨折处复位后有骨缺损时, 常规取自体髂骨植骨。胫骨近干骺端以松质骨为主, 皮质骨较薄, 严重创伤后皮质骨呈粉碎状, 松质骨塌陷则呈现较大的骨缺损, 术中植骨能进一步稳定骨折端, 促进骨折愈合。f) 如果骨折粉碎严重而且区域较长, 属极不稳定型骨折, 腓骨复位固定能够恢复小腿的长度及力线, 对胫骨骨折的稳定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便于术后尽早活动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侯树勋.现代创伤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528-531.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692-698.

[3]戴戎.现代骨科学[M].第6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462-466.

[4]罗先正, 邱贵兴.髓内钉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62-69.

[5]曹远征, 张扬, 郭传泰.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53例[J].中华创伤杂志, 2000, 16 (5) :291-292.

近关节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锁骨近端骨折伴肩锁关节脱位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24例,年龄30~60(46.7±4.7)岁,右侧骨折40例,左侧骨折38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通过X线片检查,所有患者均为锁骨近端骨折并伴随肩锁关节脱位。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作为对比实验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行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手术的时候需要采取平卧位,给予全麻气管插管,并将肩胛区垫高。在患者肩部外侧切开4cm切口,并逐层打开。在手术操作的时候需要将关节部位的血凝块、破裂的关节盘都需要彻底的清除。针对轻度损伤软骨盘则需要可收线进行修补。在手术操作的时候需要保护好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避免对患者肩锁关节稳定性产生破坏,将脱位肩锁关节复位后于肩峰下插入锁定锁骨钩钢板,钻孔后螺丝钉固定,可吸收线修复喙锁韧带、肩锁韧带及关节囊。在锁骨近端与第一肋间切开5cm切口,并逐层打开,显露胸锁关节及锁骨近骨折端。选择相应长度锁骨近端钩钢板,根据骨折情况复位后选择相应长度钩钢板,螺丝钉固定。固定牢固后就可修补关节囊的部分。在手术完成后,需要给予患者生理盐水冲洗,并确认无气泡。冲洗关闭切口缝合。手术结束后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生素,将患肢悬吊制动6w左右。同时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与肘关节、腕关节、手指等相应的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练。患者手术结束后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定期进行随访,随访的时间必须控制在2年以内,并记录好随访者手术后恢复状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效果按Rockwood评分进行评定:疼痛无3分,轻微2分,中度1分,严重0分,活动范围:正常3分,轻微受限2分,中度受限1分,重度受限0分。患者总分在13~15分表示为优,10~12分表示良,7~9分尚可,小于7分差。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 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对比进行分析,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χ2来检验,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内固定成功率与切口感染率效果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临床中,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随肩锁关节脱位通常采用的是手法复位后肩胛带动式制动或者是“8”字绷带固定6w的方法来促进患者韧带的修复[3]。但是传统常规方法在治疗锁骨近端伴随肩锁关节脱位效果并不理想,患者复位后稳定性比较差。由于锁骨被胸大肌、胸锁乳突肌以及斜方肌附着,肌肉产生收缩运动就很容易造成关节再脱位及骨折部位分离移位。针对这种情况,临床中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4]。如果将患者锁骨内端切除,就会造成极大的创伤。基于此,大部分患者使用锁骨近、远端锁定钩钢板固定术进行治疗。其实锁骨近端骨折伴随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有切开复位使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螺钉内固定术等多种方法。如果手术中仅使用克氏针或者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患者手术后非常容易出现退钉、再脱位的情况[5]。而张力带钢丝固定效果即使比较满意,但是针对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固定效果比较差,并且也极容易产生退针的情况导致治疗失败。本次研究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行锁骨钢板固定术进行治疗。临床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优良率达到87.2%,对照组患者术后优良率为51.3%,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2.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6.4%,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从这就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多种治疗方法以及临床中所采用的传统治疗方法,锁骨近、远端锁定钩钢板固定术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更容易让患者接受,更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并且该类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性,锁骨近、远端锁定钩钢板固定术能够顺利完成治疗操作[6]。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锁骨近端骨折并伴随肩锁关节脱位使用锁骨近、远端锁定钩钢板固定术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这种手术治疗方法允许脱位的关节在小范围内活动,保证肩关节各活动功能正常,同时避免活动产生的固定物松动造成骨折移位,影响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效果;同时该种治疗方法安全性相对较高,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勤,康秀宣,司艳伟,等.重建钢板并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胸骨端粉碎骨折并胸锁关节脱位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3):1628.

[2]郭永继,范爱香.锁骨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疗效分析(附128例报告)[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2(02):44-45.

[3]郝廷,王兴国,刘广辉,等.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及脱位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3):244-245.

[4]庆利,陈超,王志,等.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式内固定器治疗锁骨折[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0(6):89-90.

[5]郝建军,郭培刚,韩德,等.锁骨钩钛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应用价值的探讨[J].中国医药,2013,32(2):36-37.

近关节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4例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并给予外科治疗的肢体近关节骨折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AO组和对照组各67例。AO组:其中男性患者51例, 女性患者16例;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 (38.79±12.68) 岁;骨折原因:38例患者为车祸伤, 19例患者为摔伤, 10例患者为重物砸伤;其中14例患者为股骨粗隆骨折, 16例患者为股骨髁间及髁上骨折, 20例患者为胫骨远端以及外踝颈骨折, 5例患者为胫骨平台骨折, 9例患者为肱骨外科颈骨折, 3例患者为肱骨远段骨折;其中59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 8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50例, 女性患者17例;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 (39.65±13.74) 岁;骨折原因:37例患者为车祸伤, 19例患者为摔伤, 11例患者为重物砸伤;其中15例患者为股骨粗隆骨折, 15例患者为股骨髁间及髁上骨折, 22例患者为胫骨远端以及外踝颈骨折, 6例患者为胫骨平台骨折, 8例患者为肱骨外科颈骨折, 1例患者为肱骨远段骨折;其中57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 10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原因、骨折类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AO组

AO组患者均采用AO特殊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患者选择由外侧手术人路, 充分暴露患者的大粗隆、患者股骨颈基底部以及患者的股骨干上段, 首先对患者的骨折进行复位, 将定位角仪置入患者的大粗隆下方3cm处, 紧贴患者的股骨距上方将导针钻入, 对钻孔扩张后将粗螺纹钉拧入, 然后使用AO特殊钢板进行固定。股骨髁间以及髁上骨折的患者术中选择平卧位, 由前外侧人路, 充分暴露患者的股骨下段, 至患者的髁间前外侧, 首先对患者的骨折进行复位, 然后使用髁螺钉和髁钢板进行骨折的固定。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使用双切口手术, 分别选择内外双入路, 对患者的骨折复位后, 使用T型或者L型的AO特殊钢板进行固定。胫骨远端以及外踝骨折的患者, 选择前外侧入路, 对患者的骨折复位后, 使用MAY解剖钢板进行固定, 并使用腓骨钢板对患者的外踝骨折进行固定。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选择前方入路, 对患者的骨折复位后, 经前方Herry切口使用接力螺钉以及T型钢板进行固定。肱骨远段骨折的患者选择后方入路, 在暴露肱骨内外髁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尺神经的保护, 对患者的骨折复位后, 使用Y型钢板对骨折进行固定。

10例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全部是股骨远端骨折, 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急诊清创, 然后使用牵引治疗l周, 使用手术切开复位, 并使用AO特殊钢板内固定, 同时摘取患者的同侧髂骨进行植骨治疗。术中留置的引流管于术后2~3d后拔除, 2周后进行拆线。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操作步骤同AO组。

1.3 疗效判定

首先对患者的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1], 满分为100分。其中35分为关节的疼痛评分, 30分为功能使用情况评分, 25分为关节活动范围评分, 10分为解剖位置评分。并根据患者的评分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四级:优, 患者的评分为90~100分;良, 患者的评分为80~89分;可, 患者的评分为70~79分;差, 患者的评分为70分以上。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并发症的情况、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以及平均手术、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O组67例患者中, 优33例 (49.25%) , 良28例 (41.79%) , 可6例 (8.96%) , 差0例 (0.00%) , 优良率为91.04%;对照组67例患者中, 优19例 (28.36%) , 良18例 (26.87%) , 可17例 (25.37%) , 差13例 (19.40%) , 优良率为55.22%。AO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见表1) 。AO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平均手术、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见表2) 。

3 讨论

四肢近关节骨折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骨折类型,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 四肢近关节骨折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患者骨折多为暴力外伤导致, 包括车祸以及重物撞伤等[2]。如果四肢近关节骨折的患者得不到适当的治疗, 会造成患者的关节功能发生障碍、骨不连、畸形愈合以及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对患者的肢体功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3]。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近关节骨折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是在术后患者常常会发生螺钉松动、脱出等固定失败的并发症, 并且患者无法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从而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4]。本组研究中, AO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平均手术、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 AO特殊钢板治疗肢体近关节骨折具有固定效果好、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患者预后比较好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AO特殊钢板在肢体近关节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收治并给予外科治疗的肢体近关节骨折患者134例, 随机分为AO组和对照组各67例。AO组患者均采用AO特殊钢板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AO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平均手术、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 AO特殊钢板治疗肢体近关节骨折具有固定效果好、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患者预后比较好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肢体,近关节骨折,AO特殊钢板

参考文献

[1]张长青, 曾炳芳.四肢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4-9.

[2]卢华定, 蔡道章, 金文涛, 等.AO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6 (16) :409-410.

[3]韩冠生, 沈灏, 袁伶俐, 等.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折45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 (5) :471-473.

近关节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胫骨远端近关节骨折12 例, 男9 例, 女3 例;年龄28~65 岁, 平均48 岁。左侧7 例, 右侧5 例。交通事故伤8 例, 高处坠落伤3 例, 其他1 例。按AO分型, A型2 例, B型7 例, C型3 例。其中开放性骨折3 例, 据Gustilo-Anderson分型, Ⅰ型1 例, Ⅱ型2 例。胫骨远端无明显塌陷和骨质缺失, 伴腓骨远端骨折9 例。

1.2 手术材料

胫骨远端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干部有限接触厚3.6 mm, 至远端厚度逐渐变薄为2.5 mm, 长度为80~288 mm不等。钢板有60°的扭转;远端头部厚2.0 mm, 4个远端头部螺孔向下成7°角以把持后踝, 头部另有3个克氏针临时固定孔, 平行于关节面设计。螺钉设计有3.5 mm锁定螺钉, 3.5 mm皮质骨螺钉, 2.7 mm皮质骨螺钉和4.0 mm松质骨螺钉。

1.3 手术方法

本组开放性骨折无骨缺失, 6~8 h内急诊彻底清创后手术内固定, 闭合性骨折胫骨远端无明显塌陷, 受伤至内固定的时间为12~72 h, 平均30 h。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 先复位固定腓骨远端骨折。标准踝前正中纵形小切口3 例, 伴腓骨远端骨折者胫骨远端偏内侧弧形小切口6 例, 开放骨折顺伤口设计延长切口3 例。打开深筋膜, 显露胫骨前肌腱和由外向内穿行的足母长伸肌腱, 牵引保护胫前血管神经束, 处理骨折端并初步复位骨折, 不作骨膜剥离, 肌肉下滑动向头侧插入钢板干部, 确认接骨板远端高度并要求紧贴关节面。后方骨折片间接复位, 临时固定。C型臂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拉力螺钉和锁钉组合固定。开放性骨折常规放置负压引流48~72 h, 术后脱水消肿、抗感染等治疗, 抗生素维持3~5 d, 术后第2天即嘱患肢足踝趾主动屈伸锻炼, 出院时予短腿高分子托外固定4~6周, 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负重和弃拐行走时间。

1.4 疗效评价

12 例患者分别在术后1、3、6个月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骨折愈合以临床症状及X线片表现为评定标准。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

2 结 果

本组12 例患者术后即刻摄片提示, 所有骨折均对位对线良好, 下胫腓联合稳定。无腓深神经、足背动脉损伤;无切口感染、皮瓣坏死、钢板外露, 无内固定松动和失败发生。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3~12个月, 平均6个月, 骨折均获愈合, 愈合时间为8~16周, 平均12周, 无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分, 优5 例, 良6 例, 可1 例。

3 讨 论

3.1 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近关节骨折用的优势

为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获得良好的关节活动功能, 目前多主张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1,2,3,4,5]。笔者总结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近关节处骨折用的优势有:a) 胫骨远端有限区域内“L”型角固定提供稳定内固定支架, 即刻成角和轴向稳定, 关节周围骨折块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2], 本组骨折距踝关节平均距离为2.8 cm, 固定空间有限, 但骨块均稳定固定;b) 钢板体部依胫骨干外侧植入, 远端头部螺孔向下成7°角以把持住后踝, 远端排钉技术, 似平板一样支撑复位和维持踝穴的解剖结构, 本组间接复位固定后踝和冠状面骨折块5 例, 术后未见明显复位丢失;c) 钢板体部于肌肉下向Ⅱ端插入, 提拉钉间接复位技术可尽量少破坏骨折端血供, 避免造成骨延迟愈合等后果;d) 钢板窄而薄, 头端低切迹, 软组织要求剥离较少, 接骨板解剖塑形与胫骨远端匹配良好, 这些特点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软组织张力。本组应用于急症小腿肿胀较重的患者中未发生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术后并发症;e) 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后可尝试一期内固定[3], “L”型钢板的结构可尽量避开外伤创口, 本组3 例开放性骨折行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一期手术内固定, 有效避免了术后可能的创面污染和钢板外露。

3.2 胫骨远端近关节骨折应用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固定的经验

胫骨远端近关节处骨折血供差, 为避免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 笔者认为应用BO理念和MIPO技术内固定很有必要[4]:a) 开放性骨折设计小切口尽量不破坏胫前血供, 合并腓骨远端骨折两纵切口应有充分的间距, 神经血管束位于足母长伸肌腱下方应尽量顺势向内侧牵引, 张力不可太大以保护足背动脉和腓深神经;b) 原则上先复位固定伴发移位的腓骨远端骨折, 小切口、向正端插入较长的钢板体部以增加固定胫骨的力臂, 经皮置钉固定钢板;c) 不主张打开关节囊, C型臂透视调整钢板位置, 以防钢板前部突出到踝关节平面以远撞击踝关节活动;d) 尽量不剥离骨折端骨膜, 点状复位钳复位骨折, 钢板头部有3个克氏针孔, 平行于关节, 可置入2 mm克氏针将接骨板临时固定骨折块;e) 设计不同螺钉的固定组合方式, 先置入皮质骨螺钉将骨面拉向钢板, 拉力螺钉可经钢板螺钉孔间接提拉复位固定后踝大片骨折, 骨折块固定后为减少骨膜压力可更换最先置入的皮质骨螺钉为锁定螺钉[5], 必要时亦可钢板旁拉力螺钉加强固定。

笔者初步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微创治疗胫骨远端近关节骨折, 未发现明显的手术并发症, 手术安全可靠, 疗效较满意。不足之处是胫骨远端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的外固定保护, 这会使患者失去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Gupta RK, Rohilla RK, Sangwan K, et al.Lockingplate fixation in distal metaphyseal tibial fractures:series of 79 patients[J].Int Orthop, 2010, 34 (8) :1285-1290.

[2]高洪, 张长青, 罗从风, 等.多轴锁定接骨板置入治疗较短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同一机构1年32例资料回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26) :4894-4898.

[3]刘发平, 方丹, 周敏, 等.一期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3 (18) :1125-1126.

[4]苗明浩, 刘健, 董丰路, 等.微创经皮前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2) :172-174.

近关节部 篇6

关键词:穿刺减压,膝,骨关节炎

膝原发性骨关节炎 (knee osteoarthritis, KOA) 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软骨疾病, 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由于药物治疗主要是非甾体类镇痛药, 没有明确针对病因的有效药物, 而手术治疗与临床期望尚有差距, 并且潜在的风险无法完善预测与控制, 使很多膝骨关节炎患者不能获得满意治疗。我们自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采用经皮胫骨近端穿刺减压治疗78 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 并与口服芬必得组对照,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 我们将156 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根据就诊时间按奇偶法分为2组, 每组78 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治疗组左膝38 例, 右膝36 例, 双膝4 例。对照组左膝34 例, 右膝39 例, 双膝5 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 (2007版) 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1]。具体符合下述条件:a) 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b) X线片 (站立位或负重位) 示关节间隙变窄, 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 关节边缘骨赘形成;c) 关节液 (至少2次) 清亮, 黏稠, 白细胞小于每毫升200个;d) 中老年患者 (大于等于40 岁) ;e) 晨僵小于等于30 min;f) 活动时有骨擦音。符合a) +b) 条或a) +c) +e) +f) 条或a) +d) +e) +f) 条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a) 符合诊断标准;b) 签署知情同意书;c) 同意治疗过程中放弃其他药物、理疗、针炙等治疗措施, 保证依从性良好者。排除标准:a) 不符合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b) 继发性膝骨关节炎;c) 物理检查有半月板损伤者;d) 血糖大于等于8.5 mmoL/L和血小板低于每升80×109;e) 不能或不愿意对研究效应指标做出客观填写者;f) 拒绝填写知情同意书者。

1.4 治疗方法

a) 治疗组:膝部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 以胫骨结节顶点内侧2.0 cm为穿刺点, 局麻后用12号骨穿针垂直皮肤刺入胫骨近端2~3 cm深, 缓慢抽吸松质骨内骨髓到抽不出为止, 退出穿刺针再改变方向穿刺抽吸至抽不出骨髓为止, 拔出穿刺针, 无菌覆盖针孔, 10天1次, 共3次。b) 对照组:口服芬必得每12 h服药1次, 每次0.3 g, 连服1个月。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方法

1.5.1 观察患者自觉症状与临床检查两方面情况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药新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所制定的膝骨关节炎自觉症状和临床检查分级量化表作为观察量化标准。从自觉症状:夜间休息时疼痛或不适、晨僵或起床后疼痛加重、行走时偶尔有轻度疼痛或不适、从坐位站立时疼痛或不适、最大行走距离 (可以伴疼痛行走) 、日常活动六小项36分;临床检查:登上标准登机梯、走下标准登机梯、蹲下或弯曲膝关节、在不平路面行走四小项16分;进行临床评价。

1.5.2 疗效评判标准:

显效小于10分;改善小于11~20分;进步小于21~30分;无效大于30分。

1.6 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采用SPSS 10.0专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56 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16~48个月, 平均26.8个月。治疗组所有病例, 均未发现针孔感染等不良反应, 患肢伴同侧大隐静脉曲张5 例, 其中1 例改善, 1 例进步, 3 例无效。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觉症状和临床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觉症状和临床检查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膝骨性关节炎自觉症状及体征, 结果见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临床显效率和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结果见表3。

3 讨 论

膝骨关节炎是病因至今尚不明了以关节软骨损害为特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 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报道了很多的治疗方法, 直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我们认为骨内压增高可能是导致膝骨关节炎的重要因素。各种原因导致骨内静脉回流受阻, 骨内静脉血瘀积, 供氧不足, 代谢产物聚集, 一方面可使关节软骨血供受影响, 缺血而发生退行性变, 软骨下骨坏死, 坏死的骨小梁萎缩吸收, 继而产生囊性变, 使软骨受力不均致局部压力变大, 进而导致或加重软骨的损伤;另一方面可使关节滑液成分改变, pH值下降, 干扰软骨的细胞代谢, 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胶原纤维解聚, 蛋白多糖分解, 破坏软骨下骨修复。骨内压增高持续存在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骨关节炎;同时胫骨上端受坐骨神经、闭孔神经的关节支的髓腔内神经支配, 对压力较敏感[3], 骨内压增高髓腔内神经受压, 而出现疼痛功能障碍。可见骨内压升高在膝骨关节炎的致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 也是引起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我们采用经皮穿刺将胫骨近端松质骨内骨髓抽出, 可以降低骨内压, 改善骨内瘀血状态, 减轻骨内神经的压力, 减轻临床症状, 并可重建血液回流途径, 改善局部关节软骨面血供及静脉回流, 改善骨内血流循环, 促进局部炎性物质的吸收和致痛物质的代谢, 从而达到解除疼痛, 改善关节功能, 延缓病变发展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皮穿刺减压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表明经皮胫骨近端穿刺减压治疗膝骨关节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且方法简单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9) :793-79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258.

近关节部 篇7

1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 女21例。年龄55~78岁, 平均61.5岁。诊断均为闭合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伤前肢体功能正常, 均可生活自理。术后患者均获得8个月随访, 根据NEER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患侧肩关节功能, 其中疼痛占35分, 日常生活功能占30分, 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占25分, 解剖位置占10分。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70分为差。本组患者优25例, 良3例, 可1例, 差l例, 住院15~20 d, 平均18 d。患者经系统的功能锻炼指导至出院, 出院后定期随访和渐进性的功能锻炼指导。

2功能锻炼指导

2.1 心理护理

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向患者说明术后早期积极康复锻炼对日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强调肩关节功能的康复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一般需要6个月至1年时间才能获得显著效果, 使其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决不能因疼痛而中止训练。

2.2 术后患肢的观察和良姿位的摆放

术中操作和牵拉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血管和神经损伤, 患者回病房后应密切观察患肢皮温、血液循环、感觉及活动情况, 包括患肢末梢血液回流, 肢体肿胀情况, 肌力, 指、腕、肘关节活动情况。手术当日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休息, 患肢腋下夹软枕保持肩关常外展位30°~60°;第2天取半卧位休息, 患肩采取前臂吊带悬吊固定, 防止肩关节脱位。

2.3 康复锻炼

患者从术后到出院一般需要两周时间, 术后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和力量可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但这主要取决于术后康复治疗情况[2]。在训练期间可由家属陪同治疗或配合使用镇痛药物, 以保证康复的顺利进行, 增加患者信心。

第一阶段:肩关节被动活动阶段。术后当天至第三周, 主要行患肢的被动活动, 即进行肌肉充分收缩和舒张运动, 以增加活动范闱, 减少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粘连。术后第2天开始, 可以做邻近关节的主动及被动活动, 包括五指、腕关节及肘关节, 有利于减轻肢体肿胀, 促进静脉回流及血液循环。患者也可在医生、护士协助下, 患肩被动前屈上举、外旋锻炼。随着骨折的稳定, 术后2~3周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内收、内旋锻炼。

第二阶段:术后第4~10周。肩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患者术后四周, 可去掉吊带, 开始肩袖和三角肌的等长收缩练习, 增加上臂肌力和肩关节活动度。从等张收缩到抗阻力锻炼, 循序渐进。每次主动锻炼前先热敷肩关节20 min,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锻炼时的疼痛和疲劳。此阶段鼓励患者参与非负重的日常生活活动, 增强患者自信心, 有助于患者坚持进行康复锻炼。

第三阶段:术后3个月肩关节抗阻力训练阶段。在患者活动度完全恢复并且无疼痛情况下可使用弹力带及重物等辅助器材进行主动的前屈、外展、后伸、外旋、内旋活动, 增加每组运动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可做手指爬墙活动或用滑轮、木棍、体操棒做上举、外展、内旋、前屈、后伸运动, 或做联合运动:两臂做划船动作或游泳。同时鼓励患者参加跑步、散步等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并参与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 但应避免参加对抗性的体育活动和从事重体力劳动。鼓励患者继续坚持康复锻炼, 以达到肩关节功能的最大恢复。

患者出院后建议到专业的康复医院继续进行锻炼, 对于在家中完成训练的患者, 要特别注意告知家属及患者正确的康复锻炼方法:1、康复训练要坚持, 肩关节康复锻炼应每天进行;2、在进行肌力及抗阻力训练时应量力而行, 注意正确掌握运动量, 避免患肢提重物;3、出院后应每月定期复查, 以便随时调整训练计划。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最重要恢复肩关节功能。肩关节是人体各关节活动度最大的关节, 尽早功能锻炼是肱骨近端骨折后功能恢复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3]。术后早期康复干预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防止关节黏连, 坚持主动锻炼以逐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和力量, 最大限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锻炼的方法。方法 对30例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者采取个体化、渐进性功能锻炼。术后当天至第三周, 肩关节被动活动阶段。术后第4~10周, 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 肩关节抗阻力训练阶段。结果 根据Neer标准评分, 本组优良率达90%, 肩关节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及内旋活动范围达到健侧85%。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进行规范、系统、有计划、分阶段的康复锻炼, 可防止关节僵硬, 减少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粘连, 最大限度恢复肩关节功能。

关键词:肱骨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谭宗奎, 陈庄洪.肱骨近端骨折治疗选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16) :1266-1268.

[2]黄公怡, 王晓滨.肩关节置换术的应用及并发症预防.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4) :252-255.

上一篇:经济学哲学下一篇:现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