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颌关节

2024-05-23

颞颌关节(精选5篇)

颞颌关节 篇1

摘要: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其发病因素较为复杂, 不少因素比较隐蔽而不被注意, 临床治疗常以综合治疗为主, 疗效不甚明显, 笔者多采用推拿结合穴位注射的方法, 临床疗效满意, 现在此予以报道, 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推拿,穴位,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是临床上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颞颌关节是颌面部具有转动和滑动的左右联动关节, 其主要功能是嚼咀、言语、吞咽和表情等, 其活动功能极其灵活, 是损耗较大的关节之一。当由其构成的关节、肌肉和神经功能失调时, 就会产生下颌运动异常、关节区疼痛、弹响或杂音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即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1]。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 以20~3 0岁发病率最高, 大多数患者为一侧发病, 少数逐渐累及两侧, 多属功能紊乱, 但也可由结构紊乱或器质性破坏 (如深复合损伤等) 引起[2], 功能紊乱在后期可发展成关节结构紊乱, 甚至出现关节器质性破坏。

1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患者发病缓慢, 初起隐痛不适, 继而出现颞颌关节活动异常, 伴有关节磨擦音, 甚至开口障碍。开口初期和闭口末期出现弹响, 弹响时伴有不适感和关节疼痛。颞颌关节以疼痛为主, 不红肿。疼痛的性质为隐痛、钝痛或短暂刺痛, 在颞颌关节处可有压痛。持续或用力咀嚼、寒冷刺激时症状加重。部分患者伴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眼胀, 以及吞咽困难、咀嚼肌酸胀不适等症状。

2 治疗方法

因本病早期症状不明显致患者不及时就医, 故临床多是慢性病患者, 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本人多采用推拿结合穴位注射的方法, 临床疗效满意。具体操作如下:

2.1 推拿方法

取穴:翳风、上关、下关、颊车、合谷、太阳穴等。

操作步骤:病人取坐位, 医者点按翳风、上关、下关、颊车、合谷、太阳穴, 每穴约1min;医者一手扶住头部, 另一手拇指置于髁状突前侧颧骨弓下的凹陷部, 反复按揉约2min;医者一手扶住头部, 另一手用大鱼际置于患侧颞颌关节周围, 反复摩动约2min。

2.2 穴位注射

取穴:翳风、上关、下关、颊车、合谷、太阳穴等。

注射药物:复方当归注射液、复方维生素B6、B12注射液、复方黄芪注射液等。

操作方法:根据发病的原因、病情的轻重及取穴的多少决定药物的种类、用量。一般主穴用药0.5~1m L, 配穴0.3~0.5m L。每天注射1次, 10次为1个疗程。

3 病案举例

王某, 女, 1 7岁, 学生。患者1年前因咀嚼硬物引起右侧颞下颌关节疼痛不适, 曾多次多处治疗, 但疗效不明显。近1周因张口和咀嚼时关节疼痛不适, 下颌关节弹响, 张口受限, 局部明显压痛而就诊。查:右侧颞下颌关节区无红肿, 压痛明显, 颞颌关节轻度弹响, 张口时疼痛明显, 牙周无急性炎症, 舌淡略青, 舌苔薄白, 脉浮紧;辨证:气血凝滞, 痹阻脉络。诊断:右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治法:第一步推拿操作:重点在右侧翳风、上关、下关、颊车、合谷等穴位处按揉, 每穴约1min;按揉右侧颞颌关节处约2min;摩擦右侧颞颌关节处约2min。第二步穴位注射:翳风、上关、下关、颊车、合谷、太阳, 每次取2穴, 每穴注入复方当归注射液、复方维生素B12注射液的混合液1m L。经2个疗程治愈。

4 结语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抗体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认为, 本病的发生多与精神因素、缺牙、过度磨损以及长期单侧咀嚼有关;或者长期咀嚼食物用力过猛, 以及风寒刺激所致;或由传染性疾病, 关节附近化脓病灶的扩散;或由骨、软骨等疾患引起, 由于炎症刺激引起咀嚼肌的反射性痉挛, 导致暂时性张口障碍;颞颌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病变以后使关节内或上下颌骨之间的纤维性、骨性发生粘连, 则造成永久性的张口障碍。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肾亏损、风寒侵袭有关。因肝主筋, 肾主骨, 肝肾不足, 筋骨弛软, 失其约束之力;加之风寒侵袭, 留于经脉, 阻遏气血, 筋络失养, 拘急痉挛, 致诸症皆生。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其发病因素较为复杂, 不少因素比较隐蔽而不被注意。因此, 必须对发病史、临床体征作系统和周密研究, 尽力找出原因, 尤其是治疗期间或治愈后更要注意防止过大张口, 避免关节损伤, 纠正不良嚼咀习惯, 如单侧嚼咀, 工作情绪紧张时咬牙习惯, 受寒冷后不立即作突然张大口和咀嚼运动, 以防肌肉韧带扭伤, 这对疾病的预防和防止复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颞颌关节器质性破坏, 并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可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震康.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程序 (上下) [J].口腔医学纵横, 1985, 1 (3) :35.

[2]玉井使三.鄂关节疽筋紧张症候改善[J].日本口腔科学会杂志, 1986, 3:817.

颞颌关节 篇2

〔关键词〕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穴位埋线

〔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33-02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JointDysfunctionSyndrome)也叫颞下颌关节综合症,是临床上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青壮年,以20-30岁患病率最高。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局部酸胀或疼痛、弹响和运动障碍,疼痛部位可在关节区或关节周围,并可伴有轻重不等的压痛,关节酸胀或疼痛尤以咀嚼及张口时明显,弹响在张口活动时出现,响声可发生在下颌运动的不同阶段,可为清脆的单响声或碎裂的连响声。常见的运动阻碍为张口受限,但也可出现张口过大或张口时下颌偏斜。笔者自2008年5月起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本病,并设电针组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48例病例均来源于安岳县中医院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成埋线组和针刺组,埋线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7-68岁,病程2-18d,电针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1-65岁,病程3-165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口腔颌面外科学》〔1〕,具有颞颌关节局部或周围疼痛,关节弹响,开口受限及开口异常等主要症状两种以上,排除其它疾病即可诊断。

1.3排除标准

(1)经X线检查局部有肿瘤、结核、关节损伤等器质性病变;(2)头面部有其它急性炎性或疼痛性疾病;(3)癔病性牙关紧闭,精神病患者;(4)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5)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疤痕体质及有出血倾向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取穴下关、合谷,暴露穴位局部皮肤,常规皮肤消毒,铺孔巾,将无菌3/0号医用羊肠线剪成约1cm长线段,并穿入7号一次性无菌针头内,将针头直刺入穴位适宜深度并得气后,用针芯(用直径0.35mm毫针磨平针尖制成)一边缓缓抵出羊肠线,一边退出针头,将羊肠线留在穴位内,外以创可贴固定,嘱每天早中晚各按压两穴10min,10d后观察疗效。

2.2电针组

取下关、合谷、翳风、颊车、颧髎、阿是穴,皮肤消毒后用0.35mm的毫针直刺,产生酸麻胀重等针感后接6805-II型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3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订为:治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自如无不适感;好转:疼痛基本缓解,弹响明显减轻,张口过大或用力咀嚼时有不适;有效:症状略有改善;未愈:症状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根据治疗10d后的疗效观察对比,埋线组的治愈率为66.7%,电针组为50.0%,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5.8%,电针组为75.0%,两组相比,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埋线组的疗效优于电针组。4讨论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多认为属“痹症”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是颞颌关节、牙合关系、神经肌肉之间功能失调。下关穴为足阳明经和足少阳经的交会穴,早在《针灸甲乙经》即有“失欠……下关主之”的记载,合谷则是治头面部疾病的要穴,传统多以二穴为主配合电针有明显疗效,但缺点是治疗时间长,患者不易坚持。而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学、中药学和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集多种刺激于一体,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形成一种复杂而持久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次治疗即可长时间持续发挥治疗作用,笔者以下关、合谷穴埋线治疗本病,不仅疗效优于电针,而且患者不用坚持疗程治疗,操作方法亦简便,适宜于在本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

5参考文献

1刘宝林,顾晓明.口腔颌面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52.

颞颌关节 篇3

63例均为2005-07~2007-06在我院门诊治疗的患者。临床诊断参照《口腔颌面外科学》[1]的诊断标准: (1) 开口或咀嚼运动时关节区及周围肌群疼痛; (2) 颞下颌关节弹响或杂音; (3) 关节功能障碍;开口度或开口形态异常, 开口运动出现关节绞索等; (4) 影像学检查薛氏位片:颞颌关节张闭口位显示髁突及关节窝骨质未破坏。63例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 其中男15例, 女17例, 年龄17~58岁, 平均年龄32.7岁, 病程2~176天, 平均34天。对照组31例, 男16例, 女15例, 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34.6岁, 病程2~182天, 平均病程32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 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治疗组采用药物注射结合针刺方法:用0.35mm×40mm普通毫针先取下关穴, 直刺25mm左右, 使局部有酸胀感, 再取牵正、颊车、合谷等穴, 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 共10次。取针后再予2%利多卡因1ml和地塞米松5mg混合液在下关穴处进针25mm, 当患者自述有酸胀感, 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混合药液, 3天1次, 共3次。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注射:即按上述方法在下关穴注入2%利多卡因1ml和地塞米松5mg混合液, 3天1次, 共3次。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关节运动正常, 开口自如, 疼痛和弹响完全消失。有效:疼痛症状消失, 咀嚼时稍感不适或有轻度酸痛。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结果

治疗组32例中, 痊愈25例, 有效6例, 无效1例;对照组31例中, 痊愈16例, 有效14例, 无效1例。痊愈率分别是78.1%和51.6%。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显著性 (χ2=4.86, P<0.05) , 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讨论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临床较觉见, 是咀嚼肌功能平衡失调, 颞下颌关节各组成部分之间运动失常而引起的颞颌关节区疼痛、弹响、张口受限、功能障碍等综合症状[2]。此病多与患者不良进食习惯有关, 如经常一侧咀嚼或进食过硬食物等引起。颞下颌关节软组织慢性劳损后出现无菌炎症, 粘连而使患者出现疼痛和张口困难等现象。一般临床治疗常取下关穴即压痛明显处行药物注射为主。药物注射是应用局部麻醉药和激素等对局部痛点进行阻滞。糖皮质激素药物能减轻损伤关节局部的水肿和渗出, 抑制成纤维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并可通过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等作用从而抑制了局部炎症反应[3]。然而, 局部药物注射虽然对关节区疼痛的治疗效果较好, 但对颞下颌关节的运动功能改善不显著, 张闭口时仍有轻度酸痛, 且药物注射不能反复长期使用。所以我们通过实践采用药物注射与针刺治疗相结合, 二者优势互补, 达到较佳效果。针刺以选取下关穴为主穴, 因为下关穴是足阳明、少阳经交会穴, 可主治张口困难, 牙关紧闭等症状。另选取牵正、颊车、合谷等配穴均具有协同作用。现代医学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显示:针刺可使脑内阿片肽释放增加, 提高痛阈, 使疼痛缓解, 并促进血液循环, 松弛局部肌肉, 解除肌痉挛[4], 松解颞颌关节周围粘连, 改善韧带、关节囊、髁状突之间的功能活动。所以, 通过针刺治疗既能止痛, 又能改善颞下颌关节的运动功能。因此, 近几年来我院开展采用药物注射与针刺二者结合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已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8.

[2]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病的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9.

[3]胡开进, 周树夏, 程晓兵.局部激素注射治疗间接性颞颌关节损伤的疗效评价.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1, 11 (3) :189.

颞颌关节 篇4

关键词:老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关节弹响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人口老化现象冲击全球, 老年人的疾病防治已成为世界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关节的弹响、疼痛和运动受限[1]。老年人因颞下颌关节功能衰退, 牙齿缺失较普遍, 因此老年人颞颌关节紊乱病与青年人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 目前国内对老年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报告尚不多见, 通过对48例老年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采用咬牙合板和义齿修复治疗, 同时理疗作为辅助治疗, 寻找适合老年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2010年来本院就诊48例患者, 经临床和X线检查诊断为颞颌关节紊乱病的老年患者, 男性26例, 女性22例, 年龄65-76岁, 平均年龄70岁;牙齿牙合面重度磨损10例, 占20.8%, 牙齿不同程度缺损38例, 占79.2%, 其中全口无牙颌患者12例, 均有全口义齿戴牙史;包括全口义齿重度磨耗4例, 中度者5例, 一侧咬牙合关系差2例, 垂直距离偏高者1例。双侧后牙缺失者18例, 其中11例未做过义齿修复, 4例双侧义齿过度磨耗, 余3例咬牙合关系基本正常。一侧后牙缺失者共16例, 其中8例未作过义齿修复, 7例义齿过度磨损, 1例咬牙合关系基本正常。个别牙缺失占4例, 其中咬牙合关系差占2例。老年人颞颌关节紊乱病的主要症状有: (1) 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均有不同的疼痛; (2) 一侧或双侧关节弹响; (3) 下颌运动障碍, 主要表现张闭口时下颌偏斜及关节绞锁。通过听诊、触诊对患者的关节弹响及疼痛进行检查记录。X线检查:经双侧颞下颌关节侧位断层X线拍片, 观察关节间隙及关节骨面的骨质改变。经过口腔各项检查排除口腔颌面部特异性炎症 (风湿、类风湿) 、肿瘤、外伤等疾病。

1.2 方法

对牙齿牙合面重度磨耗和咬牙合关系基本正常者均进行咬牙合板治疗辅以局部理疗, 12例无牙颌患者均给予全口义齿的修复, 对一侧和双侧义齿过度磨耗及一侧咬牙合关系差造成单侧咀嚼者重新做义齿修复, 以调整髁状突的位置, 达到肌肉、关节、牙合、颌的平衡。

2 结果

48例老年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经过咬牙合板、理疗、全口义齿、局部义齿修复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的缓解、好转。见附表。

患者一般均有上述症状的2项以上。关节弹响多发生在张口初, 闭口末, 其中双侧弹响者10例, 单侧弹响者29例, 疼痛主要发生在关节区域、嚼肌区域。10例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 最大张口度4.1cm, 最小张口度2.8cm, 平均3.5cm。X线检查:髁状突骨皮质增厚7例, 吸收4例。髁状突形态的改变:关节骨皮质增厚3例, 吸收5例, 鹰嘴状2例。髁状突形态双侧不对称者6例。48例患者通过义齿修复及咬牙合板的治疗辅以理疗6个月后, 其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其中30例缓解, 18例痊愈。

3 讨论

老年患者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的病程较长, 疼痛主要在颞下颌关节区及嚼肌、颞肌区域。张闭口时下颌运动偏斜并伴有关节绞锁。无牙颌患者具有一些天然牙列的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没有或少有的特点:大多数戴入牙后才出现颞颌关节紊乱病症状, 颌间垂直距离过高或过低所致无牙颌颞颌关节紊乱病占有一定的比例。还有老年患者由于牙齿或义齿的过度磨耗, 造成颌间垂直距离偏低, 致使髁状突在关节凹内的位置发生变化。一般关节盘移位与关节疼痛、下颌功能障碍、骨关节病以及下颌发育畸形有关。

老年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中, 牙齿缺失者占79.2%, 牙齿牙合面重度磨损者达20.8%, 牙齿缺失和磨损均可导致咬

牙合垂直距离降低, 颌位不稳定, 咬牙合关节紊乱, 髁状突移位是老年人颞颌关节紊乱病的重要致病原因, 另外老年人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病程较长, 颞下颌关节组织易发生退行性变, 从而演变器质变化。

通过对老年患者进行全口义齿局部义齿的修复和咬牙合板及理疗治疗, 不仅恢复了咀嚼功能, 消除异常肌肉活动的生理环境, 达到牙合重建, 而且对咀嚼功能紊乱、关节结构紊乱及关节器质性改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这主要是通过适量地增加垂直距离、消除牙合干扰, 缓冲牙合力对关节的异常压力, 从而使牙位、肌位达到协调, 促使牙合、颌、肌肉、关节达到平衡[2]。理疗可促进炎症吸收和消肿作用, 咬牙合板可以消除牙合干扰, 调整关节和下颌的位置, 改善肌肉张力, 从而使整个口颌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针对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 尽量采用保守治疗, 如理疗、咬牙合板及义齿修复方法治疗, 其中咬牙合板和义齿修复是主要采用的方法, 对于老年人口腔中无法保留的残根, 松动牙应及时拔除, 缺失牙应及时修复, 牙齿磨损严重者可先用稳定型咬牙合板增高咬牙合垂直距离作试验性治疗, 待确定合适的咬牙合垂直距离后争取作咬牙合重建修复治疗, 磨牙症也是引起颞颌关节紊乱病的重要原因, 要注意对磨牙症的治疗, 以减轻对颞下颌关节的损害。

参考文献

[1]邱慰六, 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04-315.

颞颌关节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例, 男3例, 女2例, 年龄18~60岁, 其中单侧脱位2例, 双侧脱位3例。颞颌关节脱位患者由于脱位时间太长, 影响进食, 患者消瘦, 反应迟钝, 语音不清。双侧脱位表现为:下颌运动异常, 患者呈开口状, 不能闭口, 唾液外溢, 前牙开合, 反合, 磨牙部分接触, 下颌前伸, 脸型变长。单侧脱位表现为, 下颌偏斜, 咬合紊乱, 中线偏向健侧, 健侧后牙反合。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于牙科治疗椅上, 轻揉双侧关节部位, 活动下颌, 取两根长度为一侧第一磨牙到对侧第一磨牙带钩牙弓夹板, 用0.4mm结扎丝分别结扎在上下牙弓上, 磨牙区放置一约5mm厚颌垫, 然后用橡皮筋做Ⅲ类牵引, 开始患者会出现酸胀疼痛, 可给与对症治疗, 直到上下颌对刃, 去除颌垫继续牵引, 一般5d左右即可恢复复位, 复位后继续牵引10d, 即可拆除牙弓夹板, 再行弹性绷带固定1个月 (宽松紧布即可) 。

2结果

5例患者, 全部整复成功, 功能良好, 总有效率100%。

3讨论

陈旧性颞颌关节脱位患者关节内常有结缔组织增生 (CT片可清晰显示) , 手法复位较困难, 而采用颌间牵引, 可避免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面部不留瘢痕。此法简单易行, 易在基层推广, 但对于口腔条件不良者, 如缺牙较多、牙齿松动等患者不适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代文阅读初中语文下一篇:失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