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指关节骨性关节炎论文

2024-08-31

掌指关节骨性关节炎论文(共12篇)

掌指关节骨性关节炎论文 篇1

钢琴从出现到如今的普及化, 只用了仅仅三百年时间, 在这三百年之中, 钢琴艺术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飞速发展, 在弹奏每一组音或每一个乐句时, 需要来自手腕的重量补充, 重量补充的多少, 都是由乐曲的内容和风格所决定, 它要随着乐句力度色彩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钢琴也在不断的变化, 其结构也随之而变, 伴随着旋律的变化, 重量补充越敏锐, 演奏就越能丰满而鲜明。音乐中由于力度的变化是连续不断的, 在通常的过程当中, 钢琴需要头功大量的能量来补充较大乐居或片段, 在这种情况之下, 关节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弹奏过程中, 关节自上而下统一起来进行弹奏, 而不要将重量淤塞于手腕、手腕的某个部位, 手腕的重量或多或少都能通过手指而全部送入琴键, 在弹奏的过程中, 十指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才能弹奏出或丰满淳厚或清新悦耳的声音。

手腕在弹奏中的状态和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在弹奏的过程中, 手指的协调统一的配合是乐章弹奏过程的前提。其动作方式以上下和左右两种为主。其中有些是手腕独立完成的, 比如力度较小的跳音、断奏的双音、和弦等.、控制手部的上下左右动作, 比如较强的跳音和断奏双音、和弦等在弹奏的过程中其中有许多音符是一腕关节为主, 以及左右移动的音阶、琶音、音程较大的震音等。还有一些是和手臂结合起来的动作, 这一动作方式多存在于较近距离、较快速度地在琴键上移动手位, 是以手腕为主, 带动手臂的弧线运动。

1 手腕要有弹性

在当前社会中, 钢琴的弹奏不是一两个手指就能够完成的, 是由十指之间的相互力量, 灵敏度以及速度构成的。弹性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是对手部上下动作的控制, 即在手腕持平、前臂稳固不动的状态下, 灵巧自如地抬起手掌、随后又自然地将高出手腕的手掌和手指向下弹去, 这其中就包括手腕的弹性。

在钢琴演奏中, 通常是以十指的千变万化的纯碱方式和控制能力为基础, 各种按键力度的均匀是训练的最佳基础。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状态:手指轻放琴键上, 手腕放松, 弹奏的动作是腕部猛然地弹射而起, 在同一瞬间, 手指触键并同时被弹射出去, 即琴键对手的反弹力。在训练的过程中利用长期的, 大量的高抬指进行快捷的运动和利用手腕的反弹力奏法, 能解决许多声音不集中和手腕不放松的问题, 尤其是相对孤立又很强的跳音, 不管是单音还是和弦, 利用好这种反弹力, 会有震撼心魄的艺术效果, 同时又能很好地使腕部得到及时的调节。

2 手腕能快速转动

手腕是钢琴弹奏过程中的实力重点, 是连接指尖与大臂之间的桥梁, 转动即手腕的腕关节转动, 要求手型、小臂稳定、以腕关节为发力点、做腕部本身的左右转动。在手腕的运动过程中, 力度通过大臂传输到之间的必经过程, 因此手腕必须是坚挺的, 这种持续、松弛的反复动作, 此外, 分裂八度的某些练习也用到了手腕的转动。

在弹奏过程中, 日过手腕没有使得手臂的力量传输到手指, 那么弹奏就无法完成。转指、跨指时, 虽然手指做主动“拐弯”和“跨跃”动作, 但若没有手腕的积极配合及手腕灵动、自如的左右转动, 在弹奏的过程之中, 各种手指和手腕的运动都离不开协调统一的配合。转指、跨指的动作则不会顺利完成。

3 手腕要有瞬间的爆发力

在钢琴的弹奏过程中, 手腕不仅仅是传输的过程, 更是瞬间爆发力的发源地。在弹奏双音、八度、和弦、以及在需要强化触键深度的时候, 手腕完全需要它本身的爆发力量, 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动作的最大限度能力。腕关节在瞬间要承受巨大的重力, 承受自小臂以上, 乃至全身的身体重量, 这些力量当中在触键的时候都要经过手腕传输到手指当中再有手指注入键盘。这时腕关节呈高度集中的坚固和稳定的状态, 丝毫的松散, 都会使力量散失, 达不到手指指端, 无法弹出集中、有力的强音。不少人在弹奏连奏的双音、和弦、尤其是八度时, 整个身体和手臂都处于极不自然的僵硬状态。其根本原因, 是手腕本身缺乏锻炼, 缺乏对腕关节支撑的训练。

4 手腕要有灵活的调节能力

钢琴在弹奏的过程中是全身心的运动, 在弹奏的过程中, 全身各个部位必须保持高度的协调配合之中。手腕在弹奏前的动作状态也会影响手指的触键, 进而改变声音的效果。比如快拨、慢抹、轻碰这三种触键方式。

在钢琴弹奏过程中, 给予放松又要用力, 可以说是在松弛中爆发。对于断奏来说, 统一动作的作用与连奏是一样的, 在音阶的弹奏中, 统一动作的作用尤为明显。在弹奏的过程当中, 各个不同的音符都是以各个不同的表现形式来体现的。如果在弹奏时因音域的扩展而不断重新配置新的弹奏动作, 会破坏音阶或长乐句声音的均匀和统一, 只有做到完美的配合, 才能使音阶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音乐整体, 才有可能达到均匀和良好的音响。

在弹奏的过程中, 腕部重要必须随着音乐的变化而随时跟随着变化。来自腕部的重量必须随音乐的变化做细微的处理, 使腕部的力量畅通无阻地传递下来。在弹奏之中腕部一直要处在轻松自如, 随意发挥的感觉当中。当然在实际弹奏中, 特别是在强奏时, 腕部也会有瞬间的高度集中、高度凝聚的时刻, 只不过这个瞬间极为短促, 极为迅捷。

钢琴是由一连串的动作完美的组合而成, 而不是一个特定而又独立的动作。它们彼此联系.又相互制约, 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 去完成每一次发音, 在每次发音的过程中都是身体与心灵的完美配合, 协调性需要长期演练, 也完全由动作的特点所制约。手腕的技巧在于大臂的力量能通过其完美的传输到到手指, 只要掌握了手腕力量和技巧, 手指的技巧也就自然的得到了应有的提高, 弹奏出一首出色的曲子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这些各种各种各样的技巧都离不开日常练习过程中的摸索。手腕动作的柔软和坚挺是和所需要的声音有直接的关系。某种动作肯定是跟某种声音效果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达到演奏技巧的真正提高。

5 手掌支撑原理

钢琴的演奏过程是一个感情从心出发, 从手指释放出来的过程。要学会跑步、走路、先要会迈步。手指在钢琴上走、跑的出发点是掌关节的运动。在手指弹奏的过程中, 手指不仅仅只是身体的运动, 更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弹奏时手指从掌关节开始, 凡技能训练都是建立在人自然生理条件上, 弹奏钢琴也不例外, 在一般的情况之下, 在通常的状态之下人的手是掌关节微微向掌心面弯曲的, 以这样自然状态的手平放在琴上就是最好的手型。然后手指从掌关节起抬起, 放下, 就形成了弹钢琴的基本动作。有着这么一个试验可以对让我们切实的体验收账支撑对力度的传导作用, 让孩子把手指压下琴键, 家长从孩子身后用双手推动孩子的双肩,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的手掌是完全松懈的, 那么我们推动的力无法抵达指尖, 如果将手掌坚挺和稳定, 他立即会感受从双肩推动下去的力都传到了指尖。并能够从推动力的多少体会到指尖承受力量的增减。

掌指关节骨性关节炎论文 篇2

禁服铁或含铁的复合维生素。因为铁与疼痛、肿胀和关节损伤有关。茄属蔬菜,如西红柿、土豆、茄子、辣椒等及烟草中的生物碱能使关节炎症状加重。

关节炎患者不要经常使用铁锅烹饪。习惯用铁锅炒菜和类风湿风性关节炎病很容易旧病复发,发病后血清中的铁含量下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推拿按摩 篇3

病例介绍

主诉及现病史 患者女性,62岁,退休。因“左膝关节疼痛5年,加重1周”就诊。

患者5年前出现活动后左膝关节疼痛,休息后略减轻,走路时有摩擦感,未予重视。1周前爬山后,出现左膝关节疼痛加重,乏力,伴行走困难,下蹲受限,无下肢放射痛,无麻木及抽搐,服用止痛药效果不理想。

查体左膝关节略肿胀,双膝关节内外膝眼压痛(+),关节变形,以左膝为甚。左膝屈曲80°、外旋10°,下蹲明显受限。

影像学检查X线显示,双膝髌骨边缘、胫骨平台及髁间嵴骨质增生明显,左膝关节甚;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表现为关节面软骨磨损,部分脱落,间隙变窄、不等宽。

治疗采用左膝关节部位推拿手法治疗,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滑利关节,隔天治疗,10次为1疗程。辅以大功率超短波照射等方法消炎、退肿、止痛,每日1次,共20次。每天做3遍自我锻炼操。1周后局部肿胀、疼痛缓解,左膝关节恢复正常活动。1个月后疼痛消失。

常见病因

运动不当:运动前没做好准备活动或运动量太大,可造成关节的损伤,特别是身患关节滑膜炎或骨性关节炎的人,更容易引起关节疾病发作或加重。

爬山锻炼时,由于中老年人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的情况一般都比较严重,在上山、下山的过程中,全身的重量完全压在一侧膝关节上,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更是比正常站立时高出数倍。若以爬山、爬楼作为锻炼膝关节的方法会进一步加重关节的损伤。

练习太极拳时,由于练习动作不纯熟,或者架式过低,从而加重了膝关节的负担。老年人由于本身骨质较疏松,关节退行性改变等,就有可能在练拳中损伤自己。

不良走路习惯 经常穿着不合脚的鞋或穿着拖鞋、高跟鞋长距离行走,会使膝关节长时间处于非正常的受力状态,造成膝关节慢性损伤,引起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受寒 膝关节长时间受凉或巨大的温差是导致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在春秋季节,冷暖交替之际,巨大的温差会导致肌肉和血管收缩失调,引起膝关节疼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①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膝痛;②有骨摩擦音;③晨僵<30min;④年龄≥38岁;⑤膝部检查示骨性肥大。

满足①、②、③、④或①、②、⑤或①、④、⑤者可诊断。并须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 累及指关节、膝关节等,以近指关节和掌指关节的病变为突出,且关节肿痛、滑膜炎症远较骨性关节炎明显,且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

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疼痛是风湿病最常见的症状,且全身关节都有可能发生疼痛,诊断主要依据为,发病前1-4周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急性游走性大关节炎,常伴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如心肌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凝集效价明显升高,咽拭子培养阳性和血白细胞增多等。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有明显的膝关节外翻或内翻损伤史,伤后膝内侧或外侧立即出现疼痛、肿胀,部分患者有皮下瘀血,伴有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跛行或不能行走,局部压痛明显。

治疗

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操作:采用点按法、拿捏法、弹拨法、摇法、擦法、搓揉法及运动关节类手法。

患者仰卧位,患膝窝部垫枕使膝关节呈微屈(约屈膝30°)。术者立于其患侧,沿股四头肌至髌骨两侧施滚法,重点在髌骨两侧部,然后在小腿前外侧施滚法操作,时间约5分钟。

继上势,术者以拇指按揉髌骨周围及关节间隙,重点在髌韧带两侧,配合做髌韧带弹拨法,时间约3-5分钟。

继上势,按揉鹤顶、内外膝眼、梁丘、血海等穴,每穴约1分钟。

继上势,在膝前部用掌根按揉大腿股四头肌及膝髌周围,并配合做髌骨拿捏手法,时间约2-3分钟。

患者改俯卧位,术者在其膝窝部、大腿及小腿后侧用滚法操作,重点在窝部,并且与膝关节屈伸活动配合进行,时间约3-5分钟。

患者改仰卧位,术者在其膝关节周围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然后摇膝关节,左右各5-8次。双掌抱膝搓揉1-2分钟。局部可加用湿热敷。

自我锻炼与自我治疗

自我治疗手法为:①由上而下拿揉股四头肌5遍;②用拇指按揉血海、梁丘、鹤顶、内外膝眼,手法由浅入深,每穴约1分钟;③用拇指和食指抓抠髌骨周围筋结约2分钟;④擦膝关节两侧,以局部透热为度;⑤小腿屈曲,用手掌压推胫前肌5遍。

注意事项

①肥胖导致身体超重,可加速关节间软组织磨损,使关节过早退化。

②建议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注意控制体重,同时尽量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膝关节减负,例如购物的时候自带一个手拉车,尽量少提超过10斤的物品。

③当关节肿胀明显有积液时,不宜用局部推拿按摩治疗,而静力锻炼有利于损伤的恢复。

④注意局部的保暖。

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篇4

关键词:推拿手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功能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临床常见疾病, 主要是因膝关节软骨变形、骨质增生引发, 中老年人群最易发生, 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影响极大[1]。本文选取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手法治疗及传统针灸治疗, 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5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7例。观察组男15例, 女12例, 最大年龄72岁, 最小42岁, 平均年龄 (59.85±4.05) 岁, 平均病程 (5.14±1.12) 年;对照组男14例, 女13例, 最大年龄73岁, 最小44岁, 平均年龄 (59.92±4.36) 岁, 平均病程 (5.22±1.15) 年。均无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结核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针灸治疗, 取内犊鼻、阳陵泉、外犊鼻、阴陵泉、血海、梁丘、太溪及足三里, 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液后根据具体穴位选择1.0~1.5寸长的无菌针灸针, 垂直进针, 行提插捻转手法, 穴位得气后留针30 min, 2次/周, 连续治疗1个月。

观察组给予推拿手法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先利用滚法、揉法对患者膝关节周围紧张肌群进行放松, 随后点按其内犊鼻、外犊鼻、阳陵泉、委中及足三里;在用拇指对患者髌骨上缘或下缘进行轻揉, 重复3~5次;用五指向上缓慢对患者髌骨提捏3~5次, 再握住患者踝关节, 以膝关节为中心, 在患者关节活动度可接受范围内完成顺时针和逆时针的交替运动, 以3~5次为宜;最后再用滚法和揉法对膝关节周围肌肉进行放松即可。治疗时间30 min/次, 2次/周, 连续治疗1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表 (WOMAC评分量表) [2]对本次治疗效果评价, 该量表评价内容主要有膝关节僵硬程度、疼痛程度、关节功能障碍等, 分值越高, 患者病情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僵硬评分及关节功能障碍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僵硬评分及关节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5) ;且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僵硬评分及关节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起病具有隐匿性, 且病情有进行性加重特点, 若不能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 可导致患者出现关节软骨损伤、关节囊增厚、骨质增生等严重现象, 导致其膝关节功能下降, 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所以早期给予患者有效治疗是阻止病情发展、提高膝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容[3]。

对于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多给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 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但对于症状较轻患者一般给予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虽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炎症反应, 但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程度、关节活动度方面作用一般, 且患者长时间接受激素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副作用明显。

针灸或推拿手法等中医治疗手段, 主要是利用针刺、推拿手法来刺激膝关节, 有利于局部血运改善, 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增加炎症介质吸收, 从而实现抑制患者膝关节炎症反应的治疗目的[4]。其中膝骨性关节炎采用手法治疗, 先对膝关节周围紧张肌群进行放松, 可解除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痉挛现象, 减轻其疼痛症状, 随后通过点按、轻柔、提捏、旋转等手法来松懈粘连, 可增加膝关节间隙, 加大膝关节血液流速,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从而加大炎症物质吸收量, 骨内压随之降低, 有利于滑液向关节软骨扩散, 增强关节软骨的代谢能力, 促进软骨组织再生[5]。与针灸治疗相比, 推拿手法治疗的起效更快, 治疗效果也更佳。在本次研究中,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僵硬评分及关节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临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宝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与MRI相关性研究.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 13 (10) :97-98.

[2]邹荣瑞, 杨春林, 黄治,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分析.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5, 17 (6) :71-73.

[3]杨春平, 温建民, 梁朝.手法按摩联合补肾活血通络止痛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陕西中医, 2015, 36 (8) :989-991.

[4]徐平.手法结合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5, 15 (38) :165.

怎么治疗骨性关节炎 篇5

2、取白芍30克,木瓜、甘草各12克,鸡血藤、威灵仙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颈椎增生加葛根12克;胸椎增生加狗脊12克;腰椎增生加杜仲、怀牛膝各12克(亦适用于膝关节以下关节病)。此方重用白芍、若效果不显可逐渐将其增至60克。若腹泻,可加炒白术15克、茯苓12克,水煎服,1日1剂。

3、用花蛇(银环蛇)4条,威灵仙72克,当归、土元、血竭、透骨草、防风各36克,共研细末,过筛。日服2次,每次3克,开水送服。

4、取活蚯蚓数条加白糖适量,使其化为粘液,涂抹患处,覆以干净白纸,纸外再包白布,用暖水袋加热至适量温度,反复加热,直至粘液烫干为止。每天2次。此方治疗骨质增生疗效较佳。

5、用鸡脚250克,桑枝15克,洗净同煲汤(用水量以一次食用量为宜)。1小时左右即可,吃鸡脚喝汤。食用几次后,脚跟不痛,即可以着地行走。

6、取红花(中药店有售)50克,浸泡在500毫升米醋中,1周后便用可来涂擦患部,使其软化、消除,痊愈。如果严重者,多制作几次使用,效果更佳。

7、用活蚯蚓数条,加白糖适量,使其化为粘液,涂抹患处,覆以干净白纸,纸外再包白布,用暖水袋加热至适量温度,反复加热,直至粘液烫干为止。每天2次。此方治疗骨质增生疗效较佳。

8、用枸杞子、茄子根、鳖甲、当归、人参、松节、龙骨、牛膝、羌活、蚕砂、独活、防风各6克。将其碾成粗沫儿后浸泡在500毫升的白酒里,两个星期后取出,撇去渣子。每次服用30毫升,一天三次。

9、取菖蒲、小茴香各60克,盐500克,放入锅里中火加热后用消毒纱布包好。然后趁热敷在患处。每日一次,有驱寒、缓解骨关节疼痛的功效。

10、取干净的猪肚一个,把新鲜的山药、砂仁、薏仁、填于猪肚中,加水,然后用绳子把猪肚口儿扎紧入锅加水煎制即可。最后撇去药渣,吃肚喝汤。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分析 篇6

【关键词】关节炎/骨性;膝关节;曲安奈德;玻璃酸钠;关节镜

【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52-0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关节骨性关节退行性变,早期病变部位为关节软骨,表现为关节软骨的高度吸收、丢失或再生,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为探究诊治该病的有效方法,本组研究中由近年来就诊与我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随机抽取了6例,对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65.3±3.2)岁。其中骨性关节炎发生与左膝者56例,右膝44例,双膝2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B两组患者各60例。主要临床症状为反复性膝关节肥大、肿胀疼痛、屈伸不利、交锁、晨僵等。疼痛感多在行走时加剧。另外患者常出现明显的关节摩擦感和滞重感。该病症状的出现或加剧与劳累及天气变化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部分病情严重者因关节活动受限而难以正常行走。该病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有相关外伤史或关节腔积液病史,病程可长达几十年。一般消炎镇痛药物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经X线检查,多数患者关节软骨下故出现囊变、骨质增生及硬化、关节间隙变窄以及关节面骨质的破坏等。少数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无明显改变。经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进行疾病诊确诊时均以世界卫生组织诊断分类标准以及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诊断效果评价标准》中有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为依据[2]:(1)近1 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痛;(2)有骨摩擦音或关节活动响声;(3)晨僵~30 min; (4)年龄40 ~岁; (5)有膝关节骨性膨大。临床标准, 最少存在: (1)+(2)+(3)+(4)或(1)+(2)+(3)+(5)可诊断膝关节OA

1.2.2治疗方法 A组患者先用利多卡因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待麻醉结束后进行关节腔的穿刺,抽取关节腔积液进行分析。利用关节镜加玻璃酸钠进行治疗,该操作中需要进行破损半月板的珍馐,游离体的摘除及关节软骨的漂浮。接受上述操作后需要用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

B组患者同A组患者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后,抽取患者的关节腔积液,后通过穿刺针注射曲安奈德的进行药物治疗。

1.2.3 疗效评价标准 本组研究将患者接受综合性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3种情况。其中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治愈;疼痛症状等临床症状部分减轻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不明显或未见好转,为无效。

2结果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具体见表1

表1A、B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骨关节炎又称骨性关节病。根据发病原因可将该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相关骨性结构的退行性变,其中以关节软骨病变发生最早,也最为严重。随年龄的增长,该病的临床症状日渐明显。继发性骨关节炎是由构成关节的骨性结构的其他病变发展而来的。临床实践统计发现[2]该病原发病以先天性发育异常、骨组织缺血坏死及床上等较为常见。

该病最早的病变为[3]关节软骨的破坏、凹陷及软骨层变薄等。随病情的发展软骨下的骨性结构也会被侵袭,表现为软骨下骨的改变(受损部位的骨硬化现象甚至骨赘的形成)。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膝关节炎进行治疗时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只是采用关节镜加玻璃酸钠的治疗效果好于单独用曲安奈德进行药物治疗。

关节镜在用于治疗关节炎是,治疗时间与治疗效果呈反比。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半月板的修复,有效改善关节软骨间摩擦较大的作用,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清理可有效改善关节内的梨花环境,从而较快的缓解关节疼痛的作用。曲安奈德是[3]一种超长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巧儿有效的抗炎和抗敏作用,能有效抑制结缔组织增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有效降低炎性渗出。

参考文献

[1]郑道明,景成伟,庞小建. 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6 例疗效观察[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13(4):534

[2]李军, 马广文, 周盛智, 吕欧, 张杰. 关节镜诊治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探讨[J]. 安徽医药.2010,31(8):924-926.

[3]成功, 钱东阳, 白波, 两种方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对比[J]. 2009, 7(3): 153-155.

掌指关节骨性关节炎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 均为2010年11月份以来我科自行开展的手术病例, 男22例, 女38例。

1.2 纳入标准

(1) 各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关节内翻畸形不超过20°; (2) 年龄55岁~72岁; (3) 有明显的骨性关节症状及体征, 如上下楼梯, 下蹲起立时, 长距离行走时疼痛加重, 打软腿; (4) X线片及MRI检查证实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有关节软骨破坏及半月板损伤, 关节内游离体存在者;我科自行手术, 且有条件进行全程回访的病例。

1.3 排除标准

(1) 膝关节局部或全身有感染因素者; (2) 合并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导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者; (3) 膝关节变形严重, 内翻畸形超过25°者; (4) 严重糖尿病、心脑血管疾患, 不能耐受手术者。

1.4 术前准备

(1) 术前实验室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 (2) 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3) 应用30°及0°关节镜; (2) 术前禁饮食, 留置尿管, 准备皮肤; (5) 治疗全身性疾病及术前1 h静滴抗生素。

1.5 手术目的

(1) 应用关节镜进行膝关节的全方位检查, 评价关节内病变情况, 为术后进行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疗效进行评估; (2) 去除关节内游离的软骨碎片及关节内游离体; (3) 刨削关节内增生的滑膜; (4) 修整破损的半月板; (5) 彻底冲洗关节, 改变关节内环境, 清除变性或血性的关节液。

1.6 手术方法

1.6.1 麻醉选用硬膜外麻醉。

1.6.2 体位采用平卧位。

1.6.3 皮肤灭菌及铺巾患侧大腿根部扎止血带, 碘伏消毒, 常规铺巾, 并于铺单后加铺一次性防水手术单, 贴膜护皮。

1.6.4 膝关节镜手术入路

麻醉生效以后, 驱血后止血带加压。取膝关节镜前外侧手术入路及膝关节镜前内侧入路为常用手术入路, 如需要可加用其他膝关节镜手术入路。

1.6.5 膝关节镜检查

屈膝90°, 在胫骨平台上方1 cm处, 顺髌韧带边缘, 应用手术尖刀刀刃方向背向髌骨方向切开一长约0.4 cm之手术切口, 翻转刀刃朝向髌骨方向切透关节囊。止血钳将切口稍加扩大后, 将钝头穿刺锥及套筒插入关节腔内, 伸直膝关节, 将穿刺锥及套筒送入髌上囊, 拔除钝头穿刺锥, 置入30°关节镜, 顺序检查髌上囊、膝内侧间隙、髁间间隙、膝外侧间隙、内侧间室及外侧间室。

1.6.6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

对于关节内增生之滑膜组织, 及破损关节软骨, 关节表面增生之骨赘, 我们采用刨削器进行刨削治疗, 将增生滑膜组织予以部分切除。

1.6.7 关节内游离体

对于关节腔内的游离体及悬浮颗粒, 游离漂浮之软骨碎片, 由于其对关节造成的严重影响必须予以彻底清除, 反复冲洗;对于髁间增生之骨赘, 虽未完全游离, 但对关节内交叉韧带的活动造成阻挡和交锁的, 也给予彻底的清除。

1.6.8 股骨髁软骨面

对于软骨面损伤, 软骨下骨外露的患者, 且软骨缺损达2.0 cm的, 我们采用直径1.5 mm的克氏针在软骨损伤区钻孔直至软骨下骨, 使得软骨下骨有新鲜血液渗出, 刺激软骨损伤区修复加速, 促使局部新骨形成, 改善关节表面情况, 为下一步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创造良好的环境。

1.6.9 半月板

对于破损的半月板, 原则上我们不进行完全切除, 而采取半月板边缘打磨修整术或半月板成形术, 尽可能保留半月板功能, 对后期关节的修复及关节恢复创造条件。

1.6.1 0 术毕处理

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 接通吸引器彻底吸干关节内积液后, 取出关节镜, 缝合切口, 厚层纱布加压包扎, 并松开止血带, 手术结束[1]。

1.7 术后护理

术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 并用冰袋冷敷, 术后24 h换药, 抽出关节内积液和积血, 开始进行床上膝关节功能活动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 术后48 h开始扶拐下床活动锻炼, 并开始下蹲练习及康复锻炼。术后2周开始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2.5 m L, 每周1次, 共5次[2]。

2 结果

60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其中50例有效, 术后恢复正常活动;10例效果不佳, 术后走路活动后短期内即出现关节疼痛, 活动受限。分析膝关节镜下进行膝关节清理手术效果不佳的原因: (1) 严重的膝关节内外翻畸形; (2) 严重的骨质疏松, 关节下骨塌陷; (3) 手术过程选择不正确, 过分干涉关节内正常结构; (4) 患者患病后误诊误治, 关节内注射各种糖皮质激素, 造腔感染。

3 讨论

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骨科疾患, 随着年龄的增长, 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不断加重, 给患者造成痛苦,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劳动能力。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 以软骨的退行性变和半月板退化以及膝关节滑膜增生为主要病理变化。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使其对疾病的性质和治疗原则有所了解,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便能更好地应对慢性疼痛和发病所带来的痛苦, 接受和配合医生的治疗, 减轻精神上的焦虑和忧郁。对于患者来说, 减轻体重, 适度和正确的功能活动锻炼, 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增加肌力的训练, 增加耐受性和减轻疲劳的有氧锻炼, 口服止痛药物或氨基葡萄糖类药物, 对关节的功能恢复, 甚至是手术后关节的恢复, 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保守治疗无效, 退行性病变严重, 已经失去保守治疗机会的, 疼痛剧烈的, 膝关节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 应采取手术治疗。而除了严重关节变形, 关节面严重受损, 不能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 进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手术, 只要掌握严格的手术适应证, 可以明显地减轻关节疼痛, 增加关节活动度;并能取出游离体, 切除关节内增生的滑膜, 修复受损的半月软骨, 是关节置换手术以前修复关节功能的一个重要选择。而关节镜治疗的手术创伤小, 术后切口恢复快, 皮肤瘢痕小, 不影响关节活动, 更易为患者所接受。关节镜关节清理手术后进行的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 也是保持关节功能, 维护手术效果的重要治疗措施。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手术过程中, 我们对关节软骨表面进行刨削, 对滑膜进行切除, 对半月软骨进行切除, 以及术中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关节囊进行扩张和冲洗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造成关节表面损伤和关节内环境的破坏。骨性关节炎的患者, 膝关节本身的透明质酸钠含量、质量、分子量结构均明显减退, 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 可以直接补充关节内黏液, 改善关节内环境, 增加关节液黏弹性, 增加关节液润滑作用。而且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 可以明显增加关节内软骨的修复能力, 玻璃酸钠在关节软骨磨损面形成的保护层, 可减轻关节内炎性产物对软骨下骨的破坏作用。

综上所述, 对于老年骨性膝关节炎患者进行膝关节下关节清理术, 术后关节注射玻璃酸钠, 可以明显改善关节功能, 患者易于接受, 术后恢复快, 是患者进行关节置换以前的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1,2]。

参考文献

[1]刘玉杰, 王岩, 王立德, 等.实用关节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23-133.

掌指关节骨性关节炎论文 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了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在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就诊的153例慢性腰痛患者, 其中男性84例, 女性69例, 年龄45~72岁, 平均年龄 (55.16±7.30) 岁。入组标准: (1) 首先CT发现腰椎小关节病变, 然后再行椎间盘CT扫描确诊椎间盘膨出或 (和) 突出; (2) 均符合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诊断标准; (3) 下腰痛, 下肢可有痉挛性或放射性疼痛3个月以上者; (4) 患者年龄≥45岁,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腰椎肿瘤、感染、创伤、峡部裂及先天腰椎畸形等。

1.2 检查设备和方法

所有患者使用的检查设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Emotion16层螺旋CT, 行常规椎间盘及椎体扫描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范围从腰3至骶1, 采用软组织窗 (窗位35 Hu, 窗宽80 Hu) 与骨窗 (窗位450 Hu, 窗宽1 500 Hu) 观察。扫描参数:130 k V, 270 m As, 层厚、层距4.8 mm, 连续扫描16层, 距阵为512×512。

1.3 影像评价和统计学分析

由一位副主任医师独立在PACS系统上逐层阅片, 选择关节突关节显示最清楚的层面观察腰3/腰4至腰5/骶1, 观察这几个节段的关节突关节面、关节间隙、骨赘形成及骨质改变情况;同时观察相对应椎间盘的CT变化, 并根据LFJOA病变程度将其分为4级[1]:0级:正常;Ⅰ级:关节突关节轻度退变, 关节间隙变窄;Ⅱ级:关节突关节中度退变, 关节间隙变窄和关节硬化或增生;Ⅲ级:关节突关节严重退变, 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硬化, 骨赘形成。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扫描显示, LFJOA累及3节椎间小关节90例, 2节42例, 1节21例;同时伴有椎间盘膨出和 (或) 突出, 累及3节椎间盘膨出63例, 2节57例, 1节33例。腰椎小关节改变表现为:关节突增生肥大, 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 部分关节间隙有“真空征”;关节面软骨下骨硬化和小囊状改变;上、下关节突关节呈环抱状态。根据LFJOA分级标准, Ⅰ级48例, Ⅱ级48例, Ⅲ级57例。腰4~5椎间盘膨出发生率最高, 其次腰5~骶1和腰3~4, 与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率具有一致性 (χ2=93.35, P<0.01) , 见表1。21例合并椎体滑脱, 其中腰4椎体滑脱13例, 腰5椎体滑脱8例, 腰椎侧凸的对侧和滑脱患者双侧关节突关节受累严重, 呈Ⅲ级损伤退变状态。本组病例发现, 椎间盘退变时间愈早, 椎小关节病变愈严重, 椎间盘膨出、突出与LFJOA病变率具有显著相关性, 椎间盘膨出致病率明显高于椎间盘突出 (χ2=4.80, P<0.05) , 可能是因为椎间盘退变膨出, 整体高度降低, 重力负荷后移至椎间小关节, 长期积累性损伤而继发骨性关节炎, 而椎间盘突出局部面积损伤较小, 椎间盘整体高度变化不明显。体力劳动右利手患者, 右侧腰椎小关节病变更明显。

3 讨论

3.1 LFJOA发病机理

腰椎关节突关节属滑膜关节, 具有完整的滑膜和关节囊, 关节面上覆有透明软骨, 周围有致密结缔组织和大量的弹性纤维, 正常运动的生物力学均衡分布于椎间盘和两侧关节突关节之间, 复杂的解剖结构有利于抵抗各方向的负荷。椎间盘及两侧椎小关节构成三点稳定的框架结构, 正常腰椎屈伸活动, 小关节约承受1/3负荷, 椎间盘承受2/3, 椎间盘有蠕变功能和负荷松弛效应。当椎间盘退变, 厚度降低, 椎间隙变窄, 生理前凸增大, 腰椎应力负荷的支点后移至关节突关节, 小关节负荷增加, 长期积累性损伤造成椎小关节面软骨剥脱、表面凹凸不平、增生变厚, 导致关节的方向走行异常, 吻合关系失常, 发生椎体滑脱, 椎小关节损伤加重。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两侧椎小关节退变非对称性, 关节面呈矢状位一侧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较重[2]。腰椎运动节段承受扭转时, 其轴向旋转更倾向于关节面呈矢状位的一侧, 从而该侧关节面受力较大, 先于另一侧发生积累性损伤而退变, 文献报道腰椎小关节退变的发生较椎间盘滞后[3]。脊柱运动是多方向活动的耦合或共轭, 椎间盘高度或小关节角度的改变, 导致共轭效应, 从而腰椎应力分布不均, 应力集中区小关节结构损伤而发生提前退变。

3.2 LFJOA临床及CT征象

腰椎关节突参与椎管和神经根管后壁的组成, 椎小关节退变增生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引起腰腿痛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研究表明, LFJOA是腰痛或腰痛伴下肢麻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 早期椎间盘或椎小关节退变, 其临床症状不典型, 难以做出明确诊断。最初可引起腰痛, 以下腰部、臀及髋部为主, 下肢可有痉挛性及放射性疼痛, 多累及膝关节以上部位, 晨起时腰部僵直严重, 活动后减轻, 而感觉无异常。

正常腰椎小关节CT表现为椎小关节间隙平行等宽, 软骨下骨密度均匀, 皮质和松质骨界限分明, 关节面边缘光滑。本组病例CT研究发现, 退变椎小关节早期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面硬化增厚, 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 膨出的椎间盘超过椎体后缘2 mm, 硬膜囊前脂肪间隙消失, 而硬膜囊无明显受压变形;中晚期为关节突增生肥大, 上关节突关节面呈弧形凹面增大, 下关节突关节面呈弧形凸面, 整体关节呈环抱状, 关节间隙狭窄不平, 关节腔有真空现象, 部分关节骨性融合, 关节软骨下骨质疏松并见小囊状改变, 关节囊钙化, 部分小关节呈半脱位, 椎体滑脱患者椎小关节面碎裂, 关节间隙增宽, 侧隐窝狭窄, 膨出的椎间盘面积扩大, 积气面明显, 边缘断裂而钙化游离, 明显压迫硬膜囊使其变形, 神经根鞘袖受累。本组病例中Ⅰ~Ⅱ级为早期, 96例;Ⅲ级为中晚期, 57例。L4~5和L5~S1节段椎间盘活动频繁易损伤退变, 受累最为严重, 一侧关节面退变重于对侧, 但上下关节面的骨性关节炎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统计结果表明, 椎间盘膨出导致LFJOA的病变率高于椎间盘突出 (P<0.05) 。文献统计, 随年龄增长椎小关节退变发生率增高[3]。本组病例患者年龄≥45岁, 均合并椎间盘膨出和 (或) 突出, 与文献报道相符。

3.3 鉴别诊断

LFJOA是临床上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并存, 对于治疗椎间盘疾病后症状仍不能缓解的患者, 应注意考虑LFJOA的可能性。临床中需要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及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相鉴别。 (1) 强直性脊柱炎病变开始于骶髂关节或颈椎, 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 X线平片显示脊柱呈竹节样改变, 与HLA-B27明显相关; (2) 类风湿性脊柱炎, 20岁左右女性多见, 多侵犯全身小关节, 脊柱侵犯也有报道, 但影像检查发现椎体骨质疏松明显, 易鉴别; (3) 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仅靠临床症状不易鉴别, 但CT扫描可清楚显示椎间盘破裂突出软组织, 而椎小关节正常; (4) 骨质疏松症以腰背痛多见, 影像检查椎体双凹变形, 椎体前缘塌陷呈楔形改变, 常见于胸腰段椎体。

多层螺旋CT扫描能清楚地观察椎体、椎管及椎小关节的横断面, 能直接显示椎间盘退变的性质及范围, 对椎小关节退变及神经根受累情况有独特的功能。常规CT轴位像与X线平片比较, 提高了对椎间盘及椎管内软组织的分辨率, 但对脊柱序列、曲度及椎间孔的显示不及X线平片;但图像后处理技术如MPR (多平面重建) 可有效弥补CT轴位扫描的缺陷, 尤其对LFJOA的评估和研究有临床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9月在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53例腰痛患者的腰椎CT资料, 采用观察CT骨窗轴位像关节突关节面、关节间隙、骨赘形成及骨质改变情况, 依据LFJOA的CT征象将其分级。结果 Ⅰ级48例, Ⅱ级48例, Ⅲ级57例。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累及3节椎间小关节90例, 2节42例, 1节21例;同时伴有椎间盘膨出和 (或) 突出, 累及3节椎间盘膨出63例, 2节57例, 1节33例。椎间盘膨出导致LFJOA的病变率高于椎间盘突出 (P<0.05) , 腰椎45 (L45) 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腰5骶1 (L5S1) 和腰34 (L34) (P<0.01) 。结论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程度CT分级与椎间盘退变具有一致性, 多层螺旋CT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的评估和研究有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多层螺旋CT,X线平片

参考文献

[1]柳万国, 唐成林, 孙莉, 等.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12) :981-986.

[2]朱永东, 许连光, 王清廉.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关节角关系的CT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2) :263-264.

掌指关节骨性关节炎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2012年8月收治的9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研究, 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 实验组45例, 男29例, 女16例, 年龄52~73岁, 平均年龄58岁;对照组45例, 男25例, 女20例, 年龄51~76岁, 平均年龄63岁。所有患者均经膝关节X光检查, 并提示:关节边缘骨赘、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粗糙、密度均匀、囊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性条件中, 无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 经对乙酰氨基治疗疼痛未改善者。 (2) 经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疼痛改善不明显者。 (3) 疼痛VAS评分在4分以上者。

1.2.2 排除标准:

(1)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 (2) 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膝关节发生病理改变的患者。 (3) 反应性关节炎患者。 (4) 感染性关节炎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进行坐位屈膝, 对患者的膝部进行皮肤清洁并消毒, 在患者髌韧带靠髌骨下方向后进针, 把患者关节囊内的积液全部抽取出来, 后向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2mg, 1次/周, 连续5周。

1.3.2 实验组:

采用和对照组相同的方法注射透明质酸钠, 剂量及注射时间都相同。此外, 还同时向关节腔内注入吗啡2mg, 1次/周, 连续5周。

1.4 疗效标准

采用VAS评分法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判断:无痛0分, 轻度疼痛1~3分, 中度疼痛4~6分, 重度疼痛7~10分, 临床治愈:得分为0分;有效:重度疼痛转为中度及以下或中度疼痛转为轻度;无效:疼痛程度改变不明显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里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显效36例, 有效8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显效20例, 有效13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χ2=10.93, P<0.0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都为0。

3 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炎疾病, 患者多为老年人,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病痛折磨, 使患者的活动功能下降, 造成其行走不便,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是因为营养代谢不良等导致关节软骨出现磨损的现象, 使软骨的稳定性下降, 滑液中的降解酶进入软骨, 破坏了软骨表面膜, 导致软骨极易受损, 当软骨损耗到一定程度之后, 就会出现膝骨性关节炎的各种症状。由于软骨的破坏导致骨内压发生改变, 关节内的韧带以及关节周围的肌肉出现异常现象, 关节内出现了大量的积液,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患者产生剧烈的疼痛感觉。膝骨性关节炎主要是软骨发生了病变[2], 从而导致骨质和骨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随着关节内炎症的不断积聚, 导致患者的活动功能下降。

透明质酸钠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药物, 它与蛋白质形的复合物覆盖在关节表面, 保护关节软骨, 起到润滑、缓冲作用;可与疼痛受体结合或与某些致痛的大分子物质结合, 减轻或消除关节疼痛;有效抑制缓激肽等炎症介质引起的关节疙瘩;抑制关节软骨退变, 防止关节粘连、挛缩;促进滑膜细胞合成的透明质酸钠增多, 恢复关节液的正常生化成分;在腱与腱之间发挥屏障作用, 防止腱粘连。经实验表明, 透明质酸钠起效较慢, 但如果对患者停止该药物的注射后维持的时间较长,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药物。正常情况下, 外周关节囊内存在一定量的吗啡受体, 受慢性炎性病变的影响, 受体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而膝骨性关节炎多与慢性炎症有关。因此, 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适量的吗啡注射, 可以降低受体的密度, 患者的疼痛感也随之下降[4]。实验组患者共45例, 有35例患者的疼痛现象消失, 活动功能得到正常的恢复, 总有效率为97.8%, 只有1例患者治疗后对疼痛评分的描述欠清晰, 笔者把他列入了无效的范围;而对照组45例患者中, 只有20例患者的疼痛感消失, 活动功能恢复正常, 效果不明显者有12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这充分说明了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注射透明质酸钠加吗啡的治疗效果比只对患者注射透明质酸钠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由于膝关节的特殊结构, 关节腔内的物质交换是通过关节软管的弥散作用完成, 而吗啡进入关节囊后直接与其内的受体结合, 没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进入机体其他器官的可能性较小, 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本研究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综上所述, 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主要是缓解关节的疼痛, 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恢复患者的正常活动功能。对照组仅采用透明质酸钠一种药物对患者进行注射, 对其疼痛的缓解并不明显, 采用透明质酸钠和吗啡同时对患者的关节腔内进行注射, 可以利用吗啡的镇痛作用, 能够快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因此, 采用透明质酸钠加吗啡关节腔内注射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党晓谦, 张亮, 王坤正, 等.不同方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0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1, 40 (4) :459-461.

[2]林燕云, 林木南, 王平安, 等.中药熏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药杂志, 2010, 41 (11) :122-123.

[3]江少波, 朱辉, 李少伟, 等.关节镜清理术并吗啡和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42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2) :211-212.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骨性关节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人收集了广州市番禺区南村医院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3月1日的27例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15例;年龄51~82岁, 平均年龄68.4岁。有膝关节病史的25例, 占92.6%, 患有膝关节疼痛、肿胀、屈曲内、畸形外翻和屈伸功能障碍。其中有2例使用轮椅, 7例扶单拐, 4例扶双拐。经X线检查发现:膝关节有严重的骨质增生, 下肢力线出现异常, 关节间隙变窄。膝内翻31例, 角度为17°~39°, 平均为16.5°, 其中内翻>20°的13例, 外翻畸形11例, 角度为9°~33°。均为第一次进行置换术治疗。

假体材料:国产后方稳定型假体23例, 进口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9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行硬膜外或气管插管全麻, 使用气囊加压止血, 对膝关节取内侧切口, 切断隐神经分支, 将股内侧肌向外牵引移开, 然后切开髌内侧的支持带和关节囊, 松弛髌韧带, 将髌骨向外翻转牵引, 从内侧进入并暴露膝关节, 明确关节面的损伤情况, 最后对变性的、增生的滑膜组织和骨赘进行切除处理。

1.2.1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取胫骨平台内缘, 沿着骨膜向下剥离内副韧带及软组织到胫骨内脊外旋转3°, 然后翻转5°切开股骨, 然后倾斜3°~5°后切割胫骨平台, 在伸直和屈曲膝关节时[2], 行膝关节间隙对称检查。对需保留交叉韧带的, 做好对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骨质。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安装合适的假体, 对股骨和胫骨假体实施骨水泥固定, 置聚乙烯垫片, 设置负压引流管, 然后关闭切口。

1.2.2 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置换术

对增生的骨赘, 局部的髌下脂肪垫, 两侧副韧带和半月板, 前后交叉韧带进行切除, 松懈关节囊, 清除膝关节后方的游离体。使用髓腔定位器辅助进行股骨部和胫骨平台截骨, 然后安装假体, 检查关节的稳定性, 紧张度和其力线情况, 做好标记后, 用骨水泥对股骨和胫骨假体进行固定[3], 然后安装置聚乙烯垫片, 设置负压引流管, 关闭切口。

1.3 疗效评价

使用HSS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满分为100分, >85分者为优, 70~84分为良, 60~69分为功能尚可, 60分以下为差。同时观察和测定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的情况。

1.4 术后处理

使用棉花垫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 如果屈曲畸形严重的, 保持伸直后膝关节前方垫置水袋, 同时结扎设置引流管, 以减少失血量, 应用低分子肝素和抗生素。

待患者知觉恢复后, 即可开始背曲及伸小腿的局部运动, 对股四头肌、胫前肌及小腿三头肌的锻炼。由康复医师进行指导, 早、中、晚各100次。待稳定后进行助步器下地行走。

2 结果

经过术后随访, 随访时间为6~37个月, 平均18.4个月。27例患者中, 治疗效果评价为:19例疗效优, 6例疗效良, 2例疗效尚可, 见表1。畸形已基本全部矫正, 无感染发生, 没有出现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治疗后, 所有患者的膝关节的活动度都>95°。

3 讨论

骨性关节炎的病因比较多, 也比较复杂。一般来讲, 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肥胖:体质量的增加和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成正比。肥胖亦病情加重的因素。肥胖者的体质量下降则可以减少膝骨关节炎的发病; (2) 骨密度:当软骨下骨小梁变薄、变僵硬时, 其承受压力的耐受性就减少, 因此, 在骨质疏松者出现骨性关节炎的概率就增多; (3) 外伤和力的承受:异常状态下的关节, 如在髌骨切除术后环节处于不稳定状态时, 当关节承受肌力不平衡并加上局部压力, 就会出现软骨的退行性变。正常的关节和活动甚至剧烈运动后是不会出现骨性关节炎的; (4) 遗传因素:不同种族的关节受累情况是各不相同的, 如髋关节、腕掌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在白种人多见, 但有色人种及国人中少见, 性别亦有影响, 本病在女性较多见。资料表明表患有Heberden结节的妇女, 其母亲和姊妹的骨性关节炎发病率远比无此病的家属要高。

本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多出现在负重关节如膝、髋等;关节痛与活动有关, 在休息后疼痛就缓解;在关节静止久后再活动, 局部出现短暂的僵硬感, 持续时间不超过30min, 活动后消失;病情严重者即使在休息时都有关节痛和活动的受限;受累关节往往伴有压痛、骨性肥大、骨性摩擦音、少数患者有畸形。

因此, 临床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就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从上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 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对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是比较显著的。但在手术过程中, 假体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本病治疗的要点是矫正关节的畸形, 恢复膝关节的力线, 重新建构周围软组织的平衡。因此, 如果膝关节的内翻>25°或外翻>15°, 膝关节屈曲>30°, 或是膝关节内侧韧带缺失[4]则须采用铰链膝关节假体。从本文的结果来看, 使用铰链膝关节假体进行置换术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同时, 选择入路的路径也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关键。一般在本病中使用经股内侧肌下方的关节囊入路。其有减少疼痛, 不破坏股四头肌, 保持膝盖的完整性, 利于保护股内侧肌不受感染, 同时血运影响较小的优点, 因此在行关节置换术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且, 在手术过程中, 对血栓和术后感染的预防也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健, 马克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严重骨性关节炎治疗中应用[J].中外医药, 2009, 28 (29) :77.

[2]唐本森, 周玉坤, 杨胜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85例体会[J].贵州医药, 2010, 34 (1) :56-57.

[3]张明, 周定球, 杨智贤等.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J].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2) :109-110.

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概况 篇11

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44-0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以膝关节骨及软骨的退行性变为主的慢性、变形性关节疾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症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重。临床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变形和活动受限。目前针灸治疗本病在配穴、刺法、针法等方面方法多样,与穴位注射,拨罐、推拿、艾灸、中药及各种现代理疗器械联合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取穴配穴

1.1 单穴 李晓吴等治疗膝关节关节炎68例,单取曲池穴,运针同时让患者活动患肢,症状减轻后出针,治愈20例,显效42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因曲池为手阳明合穴,故而能起活血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再配合患处活动,一为导引针感,二为令患处气血流通,气通血活,则膝痛可止。邓柏颖针刺内关穴治疗膝关节疼痛33例,治愈12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9%。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穴,取内关针刺可疏通阳明、太阴经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痛止。

1.2 局部取穴 王淑琴等针刺为主治疗骨性膝关节炎49例,斜刺阳陵泉、阴陵泉、血海、梁丘4穴,手法为平补平泻,总有效率为96.7%。通过针刺膝关节周围穴,可以达到调节经气、疏通脉道、通络止痛之效。

1.3 远部取穴 陶群等以腹针为主取中脘、关元、外陵、大横为主穴,配穴滑肉门、腹部奇穴。治疗膝骨关节炎50例,总有效率为967.%。4个腹部主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韩跃东等取头足运感区,以200次/min以上的频率快速捻转,然后穴取三阴交、太溪、阿是穴等,得气后加电针留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8例,总有效率达95.8%。上述穴位基础上选用足运感区以通经活络,三阴交、太溪扶正祛邪。阿是穴以疏筋通络,再结合电针加强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2 针法刺法

陈小凯等用巨刺法,取对侧膝三针(膝眼、梁丘、血海),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81例,有效率为92.68%。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人体脉气能左右交贯,因此巨刺疗法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杜引子共治疗50例老年膝骨性关节炎。在膝部穴位处用齐刺法,以得气时酸麻感觉至膝部为宜。显效12例,有效3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齐刺”是《内经》十二节刺之一,常用于治疗病变范围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吴扬扬等用浮针刺法治疗膝关节疼痛48例,总有效率为100%。浮针疗法不要求针感,无痛,留针时间长,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病症疗效显著,有立竿见影之效。彭长蓉等以透刺法治疗本病97例,穴取足三里透合阳、阳陵泉透阴陵泉、内外膝眼相透、曲池透少海,总有效率为99.0%。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对症取穴为辅,采用透刺来激发经气,调整筋骨的生理功能。黄宇民用皮下针法,在膝关节处找出压痛明显的部位进针。治疗45例,总有效率97.8%。提示皮下针法对各种病因引起的膝关节痛均有效。

3 温法灸法

李宁等用艾灸治疗本病25例。总有效率为100%。艾灸疗法具有集热疗、光疗、药物刺激与特定腧穴刺激于一体的作用,可加快局部病理性废物的清除能力,明显改善中老年痛症。黄静用瘢痕灸治疗本病50例,有效率92.0%。瘢痕灸后穴位局部形成灸疮,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可继续发挥经穴调节作用。康明非等通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对艾热的感受找出病变区的热敏点施灸,热敏点灸组和辨证穴位灸组各25例,显愈率分别为80.95%、21.05%。经Ridit检验,组间显愈率比较,P<0.01,二者有极显著差异。李常度等用温针灸治疗虚寒型膝骨关节炎56例,总有效率为96.4%。诸穴配以温针,在强筋壮骨、养肝柔筋之基础上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故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方法。李玉辉等用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0例,总有效率为97.5%。认为本法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代谢,具有活血散瘀,舒缓筋脉之功能。

4 刺血疗法

蔡少忍以三棱针刺血治疗膝关节病30例中,痊愈24例,显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3%。取刺血旨在疏通经络,流畅血行,使膝关节部肿消痛减而功能恢复。宋亚光在委中穴处快速用梅花针重叩后迅速拔罐治疗老年性膝关炎,总有效率为95.5%。对处于患膝之中的委中穴运用此法,以期能迅速祛瘀生新,“通则不痛”。

5 电针

裘敏蕾等采用电针内外膝眼治疗本病30例,扶他林对照30例,治疗4周后,电针组对WOMAC总分、僵硬与日常活动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有显著意义。刘氏等取穴内外膝眼,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为主穴,电针选连续波,留针30min,治疗本病150例,总有效率为96.7%。

6 火针

旷秋和用火针治疗本病50例,温针对照组50例,治疗组愈显率为94%。对照组愈显率为66%,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认为火针集聚了针、温热于一体的双重作用,激发经气,调节脏腑机能,使经络通、气血行。

7 穴位注射

王宗江以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愈显率为72.5%。认为此法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以利于炎症的吸收,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苏喜以阿是穴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5例,有效率为97.14%。此法可以收到针刺、药物、穴位的三重效应,且穴位用药可使药物持续不断地释放、渗透,因而具有良好的消炎、祛瘀、止痛作用。

8 贴敷

王慧等以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膝关节疼痛60例,临床治愈18例,有效3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穴位贴敷可使药物透过穴位皮肤,进入血络经脉,发挥药效。张鸣用耳穴贴压治疗膝关节痛80例,总有效率为100%。

9 埋线

王守永等用穴位埋线法治疗膝部骨性关节炎240例,总有效率为97.91%。选用穴位埋线法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物和化学刺激原。具有短期速效和长期续效的优点。

10 小针刀

刘书鹏等用小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85例,痊愈54例,好转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认为小针刀剥离松解可消除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改善血液循环。

11综合疗法

汪鲁莎等用针刺加火罐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8例,总有效率为100%。刘霞用针刺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6例,结果痊愈3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阮经文等以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49例,单纯针灸治疗50例,3个月后随访2组的症状复发的率相比,综合组明显低于针灸组(P<0.05)。周临东等用药针推三步五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20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三步是指用内服外用中药和针灸,推拿;五法是指内服、外用、针刺、指压、拔罐。通过.临床观察确认,运用“药针推三步五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取得较明显的疗效。

12结语

掌指关节骨性关节炎论文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0月共518例患者, 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及坐骨神经等症状, 其腰椎关节突关节在CT表现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年龄45~86 (66.4±2) 岁, 其中男331例, 女187例。所有病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排除腰椎肿瘤、感染、创伤、峡部裂、发育性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先天畸形、腰部手术史等

1.2 CT扫描方法

采用东芝16排CT扫描装置, 扫描条件:120kV、200mA, 层厚2mm, 层距1mm, 常规扫描L3/L4、L4/L5、L5/S1三个椎间隙, 每间隙共4或5层。观察窗位:骨窗轴位像。

1.3 关节突关节形态观察

观察两侧关节突骨质密度的改变、边缘骨赘的大小、关节间隙的狭窄程度、是否存在骨性关节面下小囊状改变、真空现象;并根据Pathria分级系统进行分级:0级:正常;Ⅰ级:关节突关节轻度退变,关节间隙变窄;Ⅱ级:关节突关节中度退变,关节间隙变窄和关节硬化或增生;Ⅲ级:关节突关节严重退变,关节间隙呈包含性变窄、关节硬化和骨赘形成[1]。

1.4 关节突关节角的测量

按照Noren等描述的方法在CT片上测量关节突关节面与椎体矢状面的夹角,即通过椎体中点与椎弓中点的直线与通过关节突关节面前后角顶点有直线之间的夹角;L3、L4、L5关节角的正常值分别为:男性30±5°、40±5°、50±5°,女性35±5°、45±5°、55±5°。两侧关节突角度差值≥10°为关节突关节不对称[2]。

2 结果

在518例患者中,关节突关节CT表现为Ⅲ级的有141例,男97例,女44例,平均年龄58.6岁,关节突关节角>正常值10°以上者106例,占Ⅲ级病例的75%,关节突关节角>正常值5°~10°者31例,占Ⅲ级病例的26%;Ⅱ级病例有267例,男179例,女88例,平均年龄55.4岁,关节突关节角>正常值10°以上者6例,占Ⅱ级病例2%,关节突关节角>正常值5°~10°者158例,占Ⅱ级病例59%,关节突关节角>正常值0°~5°者103例,占Ⅱ级病例38%;Ⅰ级病例有83例,男37例,女46例,平均年龄51.7岁,关节突关节角>正常值5°~10°者11例,占Ⅰ级病例13%,关节突关节角>正常值0°~5°者43例,占Ⅰ级病例51%,关节突关节角<正常值有29例,占Ⅰ级病例34%;关节突关节角<正常值者27例,占本组病例的5%,其中关节突关节表现为Ⅰ级11例,Ⅰ~Ⅱ级16例。

3 讨论

3.1 关节突关节的解剖意义

腰椎关节突关节是脊柱间连结的重要关节,属平面小关节,有着重要的生物力学意义,不仅参与维持脊柱稳定性以保证人体的直立,而且维持腰椎较大的活动度,以适应椎体不同的运动。临床上较为常用的CT诊断方法由Grobler推荐,即经过相应的椎间隙的下位椎体,平行于下位椎体终板的扫描层面。此层面经过上关节面的基部,层面上可以观察到最大的关节径线,这对研究小关节具有代表性[3]。在关节突关节结构中,上关节突关节面是承重和椎体稳定性的主要载体,其朝向有3种:(1)矢状位,上4个腰椎中占多数;(2)中间位,第5腰椎最多;(3)冠状位,与冠状位接近。在下腰椎,小关节面逐渐转向额面位,所以上关节突关节形态和关节突关节角的大小所起的机械阻挡作用,在下腰椎的稳定性和椎体运动中作用最大,所受的应力也最大。同时关节突关节角度增大时,其机械阻挡作用也增大,椎体稳定性相应增加;当关节突关节角度减小时,其机械阻挡作用也减小,椎体稳定性相应降低[2]。

3.2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表现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脊柱退变疾病,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椎间盘变性、关节突关节角偏矢位方向等,有文献[4]报道,>60岁的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但从我们收集的病例观察,在50~59岁年龄阶段的患者并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患者是曾长期从事过重体力劳动,因此,我们认为重体力劳动也是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且从事重体力劳动时间越长,出现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征象的年龄就越早。在本组病例中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表现具体有以下几点:(1)骨赘形成;(2)关节突增生肥大;(3)关节间隙狭窄;(4)骨性关节面下小囊状改变;(5)关节真空现象;(6)小关节半脱位;(7)小关节矢向变化。

3.3 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潜在关系

有学者指出,关节突关节的主要功能是限制椎间关节的扭力的剪力运动,在限制关节运动幅度上起重要的作用。腰段脊柱的屈伸幅度由上向下逐渐增加,但因椎间关节面的方向和旋转运动的方向成直角,所以旋转运动很受限制[5]。当关节突关节角较大时,相应的椎间关节稳定性较大,其附属韧带所受的应力相应较小,出现腰腿痛时,需要长期反复较强的慢性损伤,破坏了关节的稳定性,在修复活动中产生较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从本组病例结果显示,具有大角度关节突关节的病例,随着关节角度的增加,关节突关节退行性改变的Pathria级别随之增高,所以,我们认为关节角度的增加是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危险因素之一。

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关节突退变的各种特征性表现,并可通过CT多平面成像 (MPR) 技术,使小关节显示更加全面。随关节MPR技术的进步,曲面重组成像技术应该有望成为显示椎小关节病变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丰富了图像显示效果,同时还通过不同的MPR显示椎小关节全貌、椎间小关节比邻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柳万国, 唐成林, 孙莉, 等.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12) :981-986.

[2]覃爱同, 米俊杰.腰椎关节突关节直面小角度的CT特征与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 2005, 13 (4) :289-291.

[3]陈宏亮, 丁文元, 李俊宝, 等.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像学改变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19) :1482-14851.

[4]Fujiware A, Tamai K, An HS, et al.Orentation and osteoarthritis of thelumbar facet, joint[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1, 385:88-94.

上一篇:知识员工流失原因下一篇:知识系统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