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论文(精选5篇)
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进一步探讨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7例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MRI变现。结果 风湿性寰枢关节炎MRI表现有齿突后缘软组织增厚, 脊髓受压, 齿突骨质侵蚀, 寰枢关节脱位, 增强扫描, 齿突骨质侵蚀灶及齿突后缘软组织呈中等度强化。结论 寰枢关节MRI表现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 诊断风湿性寰枢关节炎不难。
关键词: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MRI表现
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发病率较高,目前仍不乏误诊漏诊者。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易导致脊髓压迫,造成严重的神经性症状,甚至死亡。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MRI检查对本病诊断较直观、敏感,对临床制定治疗计划具有较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我院2006年至2012年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患者27例,临床诊断均符合修改的ACR (American College ofRheumatology) 诊断标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年龄38~70岁,男性11例,女性16例。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四肢关节活动受限及畸形,类风湿试验均呈阳性。无颈部症状4例;持续性后颈部及枕部疼痛15例,其中7例伴枕颈不适 (眩晕、恶心呕吐及视力障碍) ;查体枕颈部、四肢感觉异常12例,四肢肌力减弱4例伴轻瘫2例,腱反射亢进4例。
1.2 检查方法
27例均行颈椎MRI平扫,19例行颈椎MRI增强扫描,MRI机为安科公司的ASM-016P永磁型0.16T磁共振成像仪。常规选用SE序列及GRL序列(长T1梯度回波序列),6mm层厚、层距进行矢状位扫描,6%重叠扫描,15例行冠状位GRL序列扫描。
2 结果
本组27例患者MRI表现:齿突后缘软组织增厚27例,齿突上脂肪垫变小或消失(18例),齿突骨质侵蚀(15例),颈延髓角(CMJ)<135°(7例),脊髓受压(5例)其中脊髓信号改变(3例),寰枢关节脱位(10例)其中半脱位(7例)。增强扫描,齿突骨质侵蚀灶及齿突后缘软组织呈中等度强化(19例)。
3 讨论
3.1 类风湿关节炎为侵犯结缔组织的一种炎症性疾病。
早期主要累及双手、腕、足小关节,后期几乎累及所有关节,出现关节僵直与畸形,伴骨萎缩与骨骼肌萎缩[1]。约80%的病变累及颈椎,颈椎受累者以下颈椎常见[2]。20%~25%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3]。
3.2 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内及关节囊炎症,软组织肿胀,滑膜增生,关节肿胀与水肿,伴骨质疏松。
由于齿突前部的滑囊炎和滑膜增生造成齿突骨质破坏并占据齿突前部的空间。寰椎被向前推挤,齿突后部的滑囊炎侵蚀寰枢横韧带、翼状韧带、尖韧带及齿突副韧带,造成韧带松弛,从而导致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但有少数患者可因齿突严重破坏或骨质疏松的齿突发生骨折,丧失阻止寰椎前弓向后移位的作用,而发生后脱位[2]。脱位的严重程度与血清类风湿因子是否阳性、病程持续时间、激素治疗时间以及类风湿性结节等有关[4]。颈椎类风湿关节炎包括侵蚀性滑膜炎、韧带损伤、关节半脱位、骨质减少,而齿突周围的类风湿性血管翳可进入椎管,造成脊髓或神经压迫,甚至压迫椎动脉。通过评估颈延髓交界区 (Cervicomedullary iunction, CMJ) 的角度来预测神经系统症状,CMJ角<135°时,就可能有神经压迫的症状及脊髓病或C2根性痛[5]。
3.3 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MRI表现:
齿突后缘软组织增厚,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病变突入椎管,以致相应水平段椎管狭窄,严重者,病变可压迫颈延交界段脊髓,齿突上脂肪垫变小或消失,齿突骨质侵蚀,T1WI呈低信号,GRL序列呈高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增强扫描,齿突后缘增厚软组织及齿突骨质侵蚀灶呈中等度强化。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易发生关节半脱位,表现为五种类型: (1) 寰枢关节向前半脱位; (2) 齿突向上移位; (3) C1侧块向两侧半脱位; (4) C1向下半脱位; (5) 寰枢关节向后半脱位[4]。
4 检查方法与鉴别诊断
4.1 检查方法
MRI可显示血管翳及有否脊髓压迫,明确齿突与脊髓、脑干的相关性,有助于手术操作的计划性,利于评估术后血管翳的消退情况,同时还能评估脊髓信号的改变,由于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齿突周围血管翳增多较齿突骨质改变早,所以MRI检查对诊断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较DR平片及CT扫描敏感。MRI的缺点在于显示齿突颅底间隔、寰枢关节面下囊性改变还不够理想。DR平片检查包括颈椎或颅颈部正侧位、过伸/曲侧位片及开口位片,CT检查包括矢状、冠状位多排螺旋CT扫描。DR平片及CT扫描对于各骨间距测量较MRI准确,对于寰枢关节脱位及半脱位的评价较MRI客观。总之,对累及枕颈部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定期、常规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从而了解枕颈部的空间解剖变化、有否枕颈部脊髓压迫、明确枕颈部骨结构形态学和软组织的变化。通过对RA患者的常规临床随访及影像学评估,监测其活动性,予以最适当的治疗方案,防止枕颈部脊髓压迫症[5]。
4.2 鉴别诊断
主要与寰枢关节外伤、寰枢关节炎性病变(如结核或其他感染)、颅底肿瘤等鉴别诊断。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合并外伤可以引起齿突病理性骨折及关节脱位,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本病不难。
参考文献
[1]隋帮森, 吴恩惠, 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518.
[2]蒋明, 朱立平, 林孝义.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1946-1947.
[3]陈星荣, 沈天真, 段承祥.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830-831.
[4]高元桂.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322.
[5]邱一华, 骆合德, 冯金忠, 等.寰枢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分析 (附21例报告) [J].颈腰痛杂志, 2006, 27 (2) :83-87.
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论文 篇2
2.铁板一块,烧热,用厚毛巾包好,洒上米醋。待毛巾冒出蒸汽时,趁热敷患处。每日2-3次。注意防止烫伤。
3.蒲公英根适量。捣烂,装瓶至一半,加满烧酒,放置10天后可用。每早服1次,每次15-20毫升。
4.茄根24克,枸杞子15克,当归、松节、人参、鳖甲、龙骨、牛膝、羌活、蚕砂、独活、防风各6克。共为粗末,用高粱酒500毫升浸泡2周,去渣。每次服30毫升,每日3次。
5.桂皮、牛膝、乌药各15克,松针一把,加180毫升烧酒,泡1周以上。每次服半酒盅,久服有效。
6.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克。加入50%酒精500毫升浸泡,2周后用之搽患处,每日数次。
7.穿山甲、全蝎、当归、僵蚕、麻黄、桂枝、牛膝、木瓜、杜仲各6克,川断、红花各10克,甘草3克。取乌鸡一只去内脏,将上药放鸡腹中,入锅内煮熟(不放盐),食肉喝汤。
8.桑枝500克,海风藤、络石藤各200克,豨莶草10克,海桐皮、忍冬藤各60克。共研细末,用纱布包好,加水煎煮,过滤去渣,乘热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7-10天为一疗程。
9.马钱子30克,地鳖虫、地龙、全蝎各3克,朱砂0。3克。先将马钱子用土炒至膨胀,再入香油炸至有响爆之声,外观呈棕黄色,切开呈紫药色时取出,与地龙、地鳖虫、全蝎共研细末,后入朱砂,制成蜜丸40粒。睡前用糖水送服1粒。(若服不周后不见效,可于每晨加服1粒)
10.木瓜、防己、防风、红花各30克,生地、威灵仙、当归、土茯苓各60克。泡入酒中,3周后取滤液。另用白花蛇1条、蕲蛇3条、乌梢蛇3条,泡酒3周后取滤液。两种滤液混合每次服10-15毫升,每日3次。
11.生石膏50克,薏苡仁30克,防己、滑石、连翘各20克,桂枝、姜黄、黄柏、桑枝、苍术、海桐皮各15克。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12.附子30克,桂枝12克,麻黄、生姜、防风、白术、白芍、知母、甘草各10克。先煎附子2小时,后入诸药,每日1剂,30剂为一疗程。症状缓解后,方中加黄芪30克,以巩固疗效。
13.制川乌、制草乌、薏苡仁各100克,生地20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50克,制马前子50克。共为细末,过筛混匀。每次用温开水冲服3克,每日3-4次。
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论文 篇3
【关键词】 寰枢关节半脱位 推拿 牵引 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17-01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指寰椎与枢椎之间因内力和外力平衡失调,它们的解剖位置出现移动并且超过生理正常范围后,而引起以颈项部疼痛和寰枢关节出现运动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严重者可造成患者脊髓和(或)椎动脉压迫症状。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上颈椎损伤临床治疗的好发病和常见的损伤。患者若没有及时且正确的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程度常会继续加大,从而出现脊髓和血管受压而导致肢体残疾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笔者采用推拿手法配合牵引治疗本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最大50岁,最小16岁;患者病程3-4年,最短者3-5天。
2. 临床表现 :患者寰枢关节部出现疼痛,酸痛且按压是痛感明显,颈部僵硬不适,头部做点头仰头时活动受限;严重患者出现,眩晕,偏头痛、恶心、头颈部活动障碍、视物不清、耳鸣,肢体麻木。颈椎触诊可触及颈1、2关节突和横突凹凸不平,棘突偏歪,第一、二颈椎棘突旁压痛,颈部肌肉僵硬、痉挛,项韧带增粗变硬。
3. X线检查:颈椎张口位X线片提示,张口正位片齿突与两侧侧块间隙宽度相差超过3mm;侧位片上齿状突两侧间隙不相等,寰椎前弓位置与齿状突之间呈“V”字形,大于3mm。
二治疗方法
1.患者采取俯卧位,医者患者一侧;术者双手多指揉压颈部后枕部数遍,而后用食指、中指推拨颈部两侧数遍,由上而下推理颈部和后枕部数遍,多指握拿颈部肩部数遍,手法要求轻缓柔和。
2.患者采取俯卧位,医者患者一侧,用拇指揉风池到耳后高骨一段位置;而后用拇指按压数遍。
3.患者采取仰卧位,医者采取坐位,双手拇指,多指揉,按头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阳胆经路线数遍,双手握拿头部数遍。
4.患者俯卧位,医者患者一侧,揉按眼部周围数遍;
5.按压穴位:瞳子髎 听会率谷、完骨、风池、睛明、攒竹、玉枕、天柱、大杼、风门、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
6.患者取坐位,医者一手托下颌,一手托后枕部,轻提旋转颈部;待旋转到最大限度,以寸力发出,闻及“卡塔”声或手下有关节错动干时复位成功。
7.牵引一天两次,一次15分钟,重量3-5千克,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择。
三疗效标准
1.治愈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恢复正常。
2.显效 局部主要症状减轻,头痛,头晕症状明显。
3.无效 头痛,头晕症状无明显改善。
四治疗结果
经过推拿配合牵引治疗,治疗次数少者3次治愈;多者5-6次治愈,30例患者均临床治愈,临床有效率100%。
五典型病例
李××,女,50岁,工人。2013年6月10日就诊,或者主诉:十天前白天打羽毛球后,随即出现偏头痛、扭头时头晕,夜间出现双眼视物模糊,胸闷且恶心、干呕,卧床时出现天旋地转,改变头部位置时候症状缓解,第二天晨起时上述症状加重。检查患者颈部时,可触及颈1、2关节突和横突凹凸不平,棘突偏歪,第一、二颈椎棘突旁压痛,颈部肌肉僵硬、痉挛,项韧带增粗变硬。颈椎开口位X线片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枕寰关节、寰枢关节间隙不等宽,齿突与两侧侧块间隙宽度相差超过3.5mm;侧位片上寰椎前部与齿突前间隙呈“V”字形,成人>3mm,诊断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经过推拿和牵引治疗,症状均消失,患者身体恢复正常。随后X线进行复查,寰枢关节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关节序列正常。
六体会
1.本病病因:(1).人体在运动中,头颈部过度的旋转或突然猛烈的旋转.(2).先天齿状骨发育不完全,韧带缺损.(3).头颈部外力损伤。(4)颈部肌肉韧带慢性损伤等为本病的主要因素。
2.病理变化:寰枢关节半脱位后肌肉韧带出现僵硬、增粗、紧张,随着肌肉韧带由于渗出物的堆积而产生激化,进而出现挛缩、粘连挛缩,激压关节旁血管、神经和脊髓产生眩晕,偏头痛、恶心、头颈部活动障碍、视物不清、耳鸣,肢体麻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3.治疗目的:推拿手法治疗可使肌肉、韧带组织损伤恢复。复位手法可以整复寰枢关节的错位。治疗以经络腧穴为重点,可起到通经络,活气血,从而恢复寰枢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平衡的效果。配合牵引可限制颈椎,有助于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的消散;解除颈部肌肉的痉挛和粘连;恢复寰枢关节正常解剖位置,解除关节错位后神经和血管的压迫所受的刺激和压迫,从而治愈疾病。
4.注意事项:
1.做出正确的诊断,排除其他相似疾病。
2.患病早期,需头颈部制动,卧床休息。
3.科学的锻炼,增强头颈部肌肉、韧带的张力。
4.克服不良生活习惯,注意巩固性治疗可有效的预防疾病。
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1年1月至2 01 4年12月在我院放射科检查的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20例为半脱位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脊柱病学》[4]的诊断标准: (1) 近期多有头颈部外伤史; (2) 上颈部肌肉紧张、痉挛、疼痛不适, 伴有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3) 颈椎活动受限, 左或右旋转幅度小于45°; (4) 颈椎X线显示寰齿前间距 (ADI) 大于3mm。纳入标准: (1) 无重大心脑血管或其他严重疾病及精神病; (2) 无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排除标准: (1) 合并齿状突骨折、先天性变异; (2) 合并寰枢椎骨性结构不完整或合并颈椎畸形、椎管狭窄等; (3) 合并骨质增生。其中男11例, 女9例;年龄15~52岁, 平均 (31.3±4.3) 岁;交通事故伤11例 (55.0%) , 颈部击打伤4例 (20.0%) , 体育运动伤3例 (15.0%) , 高处坠落伤2例 (10.0%) ;前后脱位8例 (40.0%) , 侧方脱位7例 (35.0%) , 旋转脱位3例 (15.0%) , 复合脱位2例 (10.0%) 。20例均有颈部活动受限、颈部与枕部交接处疼痛不适, 伴有斜颈15例 (75.0%) , 头晕7例 (35.0%) , 恶心3例 (15.0%) 。另选健康体检者20名为正常对照组, 其中男13名, 女7名;年龄15~50岁, 平均 (30.3±4.5) 岁。正常对照组均无骨科疾病。两组性别、年龄大体一致。
1.2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16层螺旋CT检查, 常规采用仰卧位横轴位扫描, 范围从颅底颞骨岩部到T1椎体。扫描参数:120k V、200m As, 矩阵512×512, 准直器宽0.75mm, 螺距为1.0mm, 扫描时间8~11秒。扫描后薄层重建层厚0.75mm、层距0.70mm。被检者仰卧, 头矢状面与扫描床垂直, 两外眦线与扫描平面平行, 避免头过伸或过屈。扫描线与枢椎齿突垂直, 从枕大孔扫到枢椎椎体下缘, 层厚0.75mm、层距0.70mm连续扫描, 窗位300HU, 窗宽2000HU。行冠状、矢状位、横断面三维图像重建。
1.3观察指标
CT检查时记录以下指标: (1) ADI:在寰椎前弓后缘中点至齿突前缘的水平距离; (2) 寰齿后间距 (PADI) :齿凸后缘至寰椎后弓前缘之间的最短距离; (3) 寰齿侧间距差值 (VBLADS) :齿凸左右侧缘中点至寰椎左右侧块间的最短距离, 取二者差值的绝对值。另比较半脱位组不同年龄患者的ADI、PADI、VBLADS。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 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DI、PADI、VBLADS比较
半脱位组的ADI、VBLADS显著大于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A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半脱位组不同年龄患者A DI、PA DI、VBLA DS比较
半脱位组年龄在25岁及以上患者的ADI、VBLADS显著大于年龄小于25岁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A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寰枢关节面较平坦, 囊大而松弛, 关节之间无椎间盘。这种结构特点使寰枢关节可完成较大范围的轴向旋转、某种程度的屈伸及小范围的侧屈, 也正是这种灵巧的结构使寰枢关节成为脊柱中活动度最大, 但也最不稳定的部分[5], 因此易发生半脱位。寰枢关节半脱位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4]: (1) 前后脱位:在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显示最好, 主要表现为ADI增大; (2) 侧方脱位:在冠状位重建图像上显示最好, 主要表现为VBLADS增大; (3) 旋转脱位:三维重建图像机横断面图像均可很好地显示, 主要表现为齿状突轴线偏离寰椎轴线; (4) 复合脱位:即同时含有2种及以上的脱位。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 传统X线对于颈部受伤患者分别拍张口位及侧位片, 可显示齿状突与寰椎前后弓的大致距离及齿状突与两侧侧块的间距, 对侧方脱位及前脱位有一定的诊断能力。CT具有断层成像的优势, 可显示轴位上寰枢关节的相对关系, 对旋转脱位和复合脱位的检出率高[3], 且无影像重叠, 测量ADI更准确。
正常情况下ADI小于3mm, 横韧带松弛或断裂使寰椎向前移位, ADI可达3~5mm[4]。本文中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的ADI较正常人增大, 且平均值大于3mm。PADI在侧位片上等同于脊髓可利用空间, 提示了脊髓的实际空间, 可更好地预测关节不稳定, 并发现脊髓压迫程度。本文中正常人与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的PA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采用PADI预测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意义不大。
VB LA DS表示齿突偏移程度或寰椎相对于齿突的偏移程度, 其值不等于0表示齿突/寰椎偏移, 正常人一般不超过2mm[4]。本组中半脱位组患者的VBLADS值明显大于正常人群, 且大部分大于2mm, 此值对于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意义重大。另外, 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一般25岁时才完全停止, 关节发育情况可能影响寰枢关节周围关系, 所以本文以25岁为界限, 比较不同年龄患者寰枢关节周围关系, 结果显示半脱位组年龄在25岁及以上的患者ADI、VBLADS显著大于年龄<25岁者, 考虑可能与年轻患者关节更稳定, 脱位时关节移位小有关[6], 不易被发现, 提示对年轻患者诊断时应更谨慎, 避免漏诊。
综上所述, CT检查ADI和VBLADS对寰枢关节半脱位有较大诊断价值, 而PADI的诊断价值不大。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 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以提供更可靠的实验数据。
摘要: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周围韧带、骨性标志对于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安吉县人民医院梅溪分院放射科检查的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20例及正常人20名, 分别行CT检查。比较两组寰齿前间距 (ADI) 、寰齿后间距 (PADI) 、寰齿侧间距差值 (VBLADS) 及半脱位组不同年龄患者的ADI、PADI、VBLADS。结果 半脱位组的ADI、VBLADS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A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在25岁及以上患者的ADI、VBLADS显著大于年龄<25岁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检查ADI和VBLADS对寰枢关节半脱位有较大诊断价值, 而PADI的诊断价值不大。
关键词:寰枢关节半脱位,CT,寰枢关节周围关系,寰齿前间距,寰齿后间距
参考文献
[1]许新忠, 荆珏华, 周云, 等.寰枢关节周围关系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3) :6.
[2]李德亨, 刘金龙, 李洋, 等.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影像诊断[J].颈腰痛杂志, 2013, 34 (6) :506.
[3]陈育春, 庄泽锐, 陈玉珍, 等.64排CT多平面重建对正常人群寰枢关节间隙的研究[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 24 (2) :103.
[4]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40.
[5]齐伟, 王朝辉, 王之虹.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 (4) :638.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 篇5
1、类风湿关节炎可引发肾病:类风湿关节炎出现肾功能障碍,多与长期使用抗类风湿约和非甾体消炎镇痛约有关,虽然进展缓慢,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2、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残废:类风湿患者因为关节肿痛和运动受限,所以关节附近的肌肉容易僵硬和萎缩,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残废,甚至对患者的心里造成极大的伤害。
3、类风湿关节炎可引发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包炎可高达20%~50%,少数还形成类风湿结节,多数无症状,往往在心脏超声检查时发现。但也有引起左心衰竭的可能。
【类风湿性寰枢关节炎论文】推荐阅读:
青藤碱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分析论文06-08
类风湿性关节炎06-05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08-19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12-10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06-20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07-02
类风湿关节炎护理08-22
重度类风湿关节炎09-05
妊娠与类风湿关节炎05-11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经验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