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关节半脱位

2024-10-16

寰枢关节半脱位(精选9篇)

寰枢关节半脱位 篇1

寰枢椎脱位系由某种暴力所致的寰枢关节创伤性脱位为多数。交通事故、头部打击、摔伤、体育运动是常见的损伤原因, 有时轻度的扭伤即可发生半脱位[1]。若不及时治疗, 脱位程度常进行性加重, 导致脊髓高位受压而危及生命, 其潜在的危险性还是很大的, 应早期发现、积极治疗, 多预后较好。结合本院2004年3月—2008年7月住院的30例病人, 对该病进行治疗和护理, 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均为本科住院病人, 男20例, 女10例;年龄2岁~16岁, 平均8岁;外伤史11例, 无明确诱因5例;发病到入院时间3 d至2周, 平均6 d;住院时间10 d~21 d, 平均14 d。

1.2 临床表现

颈痛或斜颈, 颈项僵硬, 头颈部歪斜, 活动受限, 向一侧视物时, 头颈随躯体转动, 在颈后约寰枢关节处有压痛, 无神经系统症。

1.3 治疗方法

①枕颌带牵引, 主要适用于病程短、症状轻、寰枢椎旋转半脱位者, 牵引重量2 kg开始逐日加重, 一般不超过5 kg, 以持续牵引为宜。此法简单, 病人易接受, 但因牵引力较小, 不直接作用于椎体, 故复位成功率偏小。病人下颌处疼痛, 咀嚼困难, 多难忍受。②颅骨牵引, 主要适用于病程较长、脱位较重或经枕颌带牵引不能复位或不能忍受者。行颅骨牵引手术时, 应注意钻孔的方向和深度, 产钳要卡牢, 防止术后脱钩。牵引重量3 kg~4 kg开始逐日加重, 一般不超过8 kg。经以上两种牵引后应床边拍摄张口位及侧位X线片, 如复位成功后应维持牵引2周~3周, 再继续颈托或头颈胸石膏外固定2个月~3个月。③手法整复, 病人取坐位, 术者坐在病人后方, 先手法按摩松懈颈部软组织, 缓解肌痉挛。然后术者双手分别托其下颏和头枕部, 缓缓向上牵引头部约30 s, 在牵引下左右旋转头颈, 角度不易过大, 速度不易过快。以C2棘突偏左, 头颈歪斜, 下颏指向左侧为例。术者坐在病人身后, 右手掌心扶持病人下颏, 使其沿水平方向向右旋转, 左手拇指顶推C2棘突沿水平方向向右伴随旋转力顶推, 常可闻及一响声或拇指有轻微位移感。检查C2棘突已拨正, 手法完毕, 用颈围固定。④辅以药物治疗, 如脱水剂、血管扩张剂, 神经营养药等。对有脊髓或神经根损伤者早期应用脱水剂、激素、B族维生素。

1.4 结果

枕颌吊带牵引5例, 颅骨牵引9例, 手法复位2例, 枕颌带牵引复位成功率89%, 颅骨牵引复位成功96%。随诊14例, 时间2个月至2年, 平均1.1年, 按文献报道[2]进行评级, 优18例, 良11例, 差1例, 优良率93.7%。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患儿是独生子女, 备受家长的宠爱, 突然引起脱位, 无论是患儿或患儿家属都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同时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医护人员的操作又加重了患儿心理压力及恐惧心理, 表现为焦虑、哭闹。所以首先要稳定家长情绪, 介绍患儿疾病的转归, 并做好解释工作。因为家长的紧张情绪可增加患儿的恐惧感, 使患儿更烦躁, 翻动躯体影响疗效。对较大患儿可以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①详细做好入院介绍, 在工作中注意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主动与病人交流, 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②牵引前, 将牵引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牵引可能出现的不适、如何处理均详细向病人讲明, 减轻对牵引的恐惧感, 使病人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2.2 牵引护理

①维持有效牵引:头部用枕颌带牵引, 头部两侧塞上砂袋, 牵引重量1.5 kg~2.0 kg, 保持牵引锤悬空, 牵引绳与身体长轴成一直线, 牵引绳上不能放置衣物, 以免影响牵引效果。抬高床头10 cm~15 cm, 以保持牵引力与体重平衡。牵引重量应根据病情需要调节, 不可随意增减。重量过小, 不利于复位, 重量过大, 可导致过度牵引。当病人主诉疼痛时应认真分析原因, 不可简单地减轻重量。告诉家属, 不能擅自改变体位及随意增减重量, 注意观察牵引失效现象。②保持牵引体位:去枕平卧位, 脊柱平直, 肩下垫一薄枕, 高4 cm~5 cm, 使生理颈屈暂时伸直, 头颈部及肩部肌肉放松, 利于牵引复位。睡觉时在患儿身体两侧放一枕头, 避免扭动、翻身而影响牵引效果。③皮肤护理:由于绝对卧床时间较长, 牵引带压迫, 易造成局部皮肤受压。选择大小合适的牵引带, 用软布或小毛巾垫在下颌或耳后;每天检查皮肤情况2次,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皮肤受压。④严密观察呼吸情况:防止牵引带压迫气管, 注意患儿主诉, 进食速度不宜过快, 防止呛入气管, 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 2 h巡视1次, 夜间增加巡视次数。每班严密观察呼吸变化, 若出现胸闷、呼吸困难, 立即报告医生处理。⑤重点病人交接班:每班检查患儿双手握力、感觉变化, 询问有无手、足麻木感及从颈部向上肢的放射性疼痛, 严密观察脊髓刺激症状。

2.3 预防并发症

①压疮:由于长期卧床, 加上活动受限, 局部受压, 易发生压疮。应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2 h翻身1次, 皮肤护理每天2 次, 增加营养,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②肺部感染:长期卧床, 活动少可引起肺活量下降, 痰不易咳出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指导患儿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 定时翻身、叩背;进食速度宜慢, 哭闹时禁止喂食, 减少呛咳发生。③便秘:鼓励患儿多饮水、多进粗纤维食物, 指导家属或患儿每日环形按摩腹部。④针孔感染:每日用碘伏行颅骨牵引针孔消毒2次。

3 出院指导

颈托或头颈胸石膏外固定, 选用大小合适、松紧适宜的海绵颈托, 内衬软布, 6周~8周后解除固定。观察呼吸, 若出现心悸、气憋、胸闷应及时检查, 防止颈部疲劳, 保持良好坐姿、卧姿, 低头看书时间不宜超过1 h。1个月内颈部避免剧烈运动。选择枕头时, 高度以压缩后与自己的拳高为宜, 枕头的形状以中央凹陷两边高为宜, 接触颈椎部分应呈圆柱状, 以便衬托和支撑颈曲, 头部放在凹陷处, 保持头低、颈高、背平的位置。功能锻炼:解除颈托固定后可进行颈部前屈、后伸、转侧功能活动锻炼, 一般2周~3周即可达到功能恢复。防止外伤、劳损, 不要自我揉按或随便让人旋扭颈部, 以防引起新的损伤。

参考文献

[1]陆裕朴.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755.

[2]石道源, 饶书城.枢椎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1998, 8 (5) :370.

摔伤后小心寰枢椎半脱位 篇2

27岁的小侯是总政白石桥某干休所的志愿兵。2005年10月23日,他在单位打扫卫生,爬梯子擦洗高处的玻璃。突然梯子滑倒,他的头颈肩部被重重地摔在地上。伤后小侯即感头颈部疼痛,颈椎也不敢动,他被同事们送到单位门诊部。医生给他作了些基本检查,没有发现特别的异常,就给了一些跌打损伤药,并嘱其多休息。

后来,小侯发现自己的头总是偏向一侧,梗着脖子,并且出现了头晕、头昏的症状。10月25日他被送到了304医院门诊骨科,于红主任在给他作了初步检查后,让他去拍x线片。结果从张口位的×线片中发现,小侯的第一和第二颈椎发生了错位,即寰枢椎半脱位。

于主任立即给小侯进行了治疗,他用西方手法对小侯已错位的寰枢椎进行了准确手法复位,再用特殊的手法治疗机器——脊椎诊断治疗仪进行细微的调整。经过治疗,小侯的局部疼痛和头晕症状一次比一次减轻,脖子也可以灵活地活动了。经过5周多的治疗,小侯已完全康复,恢复了正常工作。伤后不到一个月于主任给他再次复查了x线片,发现他颈椎寰枢椎错开的结构已完全恢复了正常。

颈性眩晕是一种较常见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的骨科疾病。它是颈椎病变(如退变、畸形、外伤等)导致患者产生头昏、头晕(有时伴有偏头痛)、颈部酸痛、僵硬、不适、视物模糊、注意力欠集中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症候群。

一般来讲,在中老年患者中颈性眩晕多与退行性变导致的椎动脉供血不足有关,但年轻患者则多与头颈部的外伤有关,尤其以头部瞬间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如摔伤、撞伤、砸伤等)或剧烈摇摆后(如汽车追尾时头部的运动)造成的寰枢椎半脱位最为常见。

两种不同的表现

创伤后寰枢椎半脱位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种情况是受伤后仅出现头部损伤的症状,急性期过后患者可以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任何颈部症状。此种伤情的最大特点就是早期的漏诊率极高!!!在伤后数年、数十年甚至几十年后,患者逐步开始出现颈椎不适、疼痛、颈性眩晕等迟发症状,此时即使给予了积极的治疗也只是缓解一些症状,而很难使半脱位的寰枢椎复位。

另外一种情况是即刻出现颈部剧痛、头颈部偏斜、头痛、头晕等急性损伤症状。此类患者多数都能到急诊就医,只要拍一张张口位X光片,诊断并不难。

于主任提醒您:

寰枢关节半脱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1年1月至2 01 4年12月在我院放射科检查的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20例为半脱位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脊柱病学》[4]的诊断标准: (1) 近期多有头颈部外伤史; (2) 上颈部肌肉紧张、痉挛、疼痛不适, 伴有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3) 颈椎活动受限, 左或右旋转幅度小于45°; (4) 颈椎X线显示寰齿前间距 (ADI) 大于3mm。纳入标准: (1) 无重大心脑血管或其他严重疾病及精神病; (2) 无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排除标准: (1) 合并齿状突骨折、先天性变异; (2) 合并寰枢椎骨性结构不完整或合并颈椎畸形、椎管狭窄等; (3) 合并骨质增生。其中男11例, 女9例;年龄15~52岁, 平均 (31.3±4.3) 岁;交通事故伤11例 (55.0%) , 颈部击打伤4例 (20.0%) , 体育运动伤3例 (15.0%) , 高处坠落伤2例 (10.0%) ;前后脱位8例 (40.0%) , 侧方脱位7例 (35.0%) , 旋转脱位3例 (15.0%) , 复合脱位2例 (10.0%) 。20例均有颈部活动受限、颈部与枕部交接处疼痛不适, 伴有斜颈15例 (75.0%) , 头晕7例 (35.0%) , 恶心3例 (15.0%) 。另选健康体检者20名为正常对照组, 其中男13名, 女7名;年龄15~50岁, 平均 (30.3±4.5) 岁。正常对照组均无骨科疾病。两组性别、年龄大体一致。

1.2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16层螺旋CT检查, 常规采用仰卧位横轴位扫描, 范围从颅底颞骨岩部到T1椎体。扫描参数:120k V、200m As, 矩阵512×512, 准直器宽0.75mm, 螺距为1.0mm, 扫描时间8~11秒。扫描后薄层重建层厚0.75mm、层距0.70mm。被检者仰卧, 头矢状面与扫描床垂直, 两外眦线与扫描平面平行, 避免头过伸或过屈。扫描线与枢椎齿突垂直, 从枕大孔扫到枢椎椎体下缘, 层厚0.75mm、层距0.70mm连续扫描, 窗位300HU, 窗宽2000HU。行冠状、矢状位、横断面三维图像重建。

1.3观察指标

CT检查时记录以下指标: (1) ADI:在寰椎前弓后缘中点至齿突前缘的水平距离; (2) 寰齿后间距 (PADI) :齿凸后缘至寰椎后弓前缘之间的最短距离; (3) 寰齿侧间距差值 (VBLADS) :齿凸左右侧缘中点至寰椎左右侧块间的最短距离, 取二者差值的绝对值。另比较半脱位组不同年龄患者的ADI、PADI、VBLADS。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 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DI、PADI、VBLADS比较

半脱位组的ADI、VBLADS显著大于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A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半脱位组不同年龄患者A DI、PA DI、VBLA DS比较

半脱位组年龄在25岁及以上患者的ADI、VBLADS显著大于年龄小于25岁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A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寰枢关节面较平坦, 囊大而松弛, 关节之间无椎间盘。这种结构特点使寰枢关节可完成较大范围的轴向旋转、某种程度的屈伸及小范围的侧屈, 也正是这种灵巧的结构使寰枢关节成为脊柱中活动度最大, 但也最不稳定的部分[5], 因此易发生半脱位。寰枢关节半脱位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4]: (1) 前后脱位:在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显示最好, 主要表现为ADI增大; (2) 侧方脱位:在冠状位重建图像上显示最好, 主要表现为VBLADS增大; (3) 旋转脱位:三维重建图像机横断面图像均可很好地显示, 主要表现为齿状突轴线偏离寰椎轴线; (4) 复合脱位:即同时含有2种及以上的脱位。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 传统X线对于颈部受伤患者分别拍张口位及侧位片, 可显示齿状突与寰椎前后弓的大致距离及齿状突与两侧侧块的间距, 对侧方脱位及前脱位有一定的诊断能力。CT具有断层成像的优势, 可显示轴位上寰枢关节的相对关系, 对旋转脱位和复合脱位的检出率高[3], 且无影像重叠, 测量ADI更准确。

正常情况下ADI小于3mm, 横韧带松弛或断裂使寰椎向前移位, ADI可达3~5mm[4]。本文中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的ADI较正常人增大, 且平均值大于3mm。PADI在侧位片上等同于脊髓可利用空间, 提示了脊髓的实际空间, 可更好地预测关节不稳定, 并发现脊髓压迫程度。本文中正常人与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的PA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采用PADI预测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意义不大。

VB LA DS表示齿突偏移程度或寰椎相对于齿突的偏移程度, 其值不等于0表示齿突/寰椎偏移, 正常人一般不超过2mm[4]。本组中半脱位组患者的VBLADS值明显大于正常人群, 且大部分大于2mm, 此值对于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意义重大。另外, 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一般25岁时才完全停止, 关节发育情况可能影响寰枢关节周围关系, 所以本文以25岁为界限, 比较不同年龄患者寰枢关节周围关系, 结果显示半脱位组年龄在25岁及以上的患者ADI、VBLADS显著大于年龄<25岁者, 考虑可能与年轻患者关节更稳定, 脱位时关节移位小有关[6], 不易被发现, 提示对年轻患者诊断时应更谨慎, 避免漏诊。

综上所述, CT检查ADI和VBLADS对寰枢关节半脱位有较大诊断价值, 而PADI的诊断价值不大。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 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以提供更可靠的实验数据。

摘要: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周围韧带、骨性标志对于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安吉县人民医院梅溪分院放射科检查的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20例及正常人20名, 分别行CT检查。比较两组寰齿前间距 (ADI) 、寰齿后间距 (PADI) 、寰齿侧间距差值 (VBLADS) 及半脱位组不同年龄患者的ADI、PADI、VBLADS。结果 半脱位组的ADI、VBLADS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A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在25岁及以上患者的ADI、VBLADS显著大于年龄<25岁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检查ADI和VBLADS对寰枢关节半脱位有较大诊断价值, 而PADI的诊断价值不大。

关键词:寰枢关节半脱位,CT,寰枢关节周围关系,寰齿前间距,寰齿后间距

参考文献

[1]许新忠, 荆珏华, 周云, 等.寰枢关节周围关系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3) :6.

[2]李德亨, 刘金龙, 李洋, 等.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影像诊断[J].颈腰痛杂志, 2013, 34 (6) :506.

[3]陈育春, 庄泽锐, 陈玉珍, 等.64排CT多平面重建对正常人群寰枢关节间隙的研究[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 24 (2) :103.

[4]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40.

[5]齐伟, 王朝辉, 王之虹.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 (4) :638.

寰枢关节半脱位 篇4

关键词骶髂关节半脱位三维牵引治疗诊断标准五线骨盆测量法

骶髂关节半脱位,又称骶髂关节错位,是临床上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从2004年7月~2007年7月我们使用DEK-IIIc型三维腰椎牵引床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43例,取得很好的疗效,并通过进一步验证,明确规范了切合实际的参数设置。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从2004年7月~2008年7月,在我科所收治骶髂关节半脱位病例中随机抽出86例。按编号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43例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3岁,平均43.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年。对照组43例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2岁,平均41.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8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1.2.1所有病例均符合王兵主编《骨科手法治疗学》所制定的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

1.2.2对于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参照韦贵康的骨盆测量法,我们将骨盆片进行了量化分析,并运用了五线骨盆测量法。具体如下:在平卧位骨盆CR正位片上,利用图象处理器,沿L3与L4(或L4与L5椎体中点作一连线(中轴线)并延长;从两侧髂后上棘下缘各作一条垂直于中轴线的直线,分别为a线(左)与b线(右);再从左右两侧髂嵴上缘在图片上的最高点,向中轴线各作一垂直线,分别为c线(左)与d线(右)。测量8b两线之间距离Lab,cd两线之间距离Lcd,ac两线之间距离Lac,bd两线之间距离Lbd。并以健侧为分母,患侧为分子,用Lac与Lbd进行比较。当kd>3mm时,比值>1时为后半脱位,比值<1时为前半脱位。当0<Lcd<3mm时,为可疑移位,不列入统计范畴。当Lab=Lbd=0时,为正常无移位的骨盆。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确诊当天即予整复治疗,如一次复位不成功者隔3天复诊。每次整复后给予超短波治疗,7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进入下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不足1个疗程按1个疗程统计。

1.3.1治疗组:该牵引床前部为滑动牵引,后部分可转向成角。嘱患者俯卧位于牵引床上,分别固定骨盆部位及胸廓部位,在三维牵引床的电脑三维慢牵治疗系统中使用默认治疗模式4或6,输入参数,牵引力范围初次为200~300牛顿,时间为30分钟,以后可渐次加大牵引力。骶髂关节前脱位,后倾角的设定为下倾-5°~10°(在牵引床水平面以下为负数,水平面以上为正数,后面的度数描述与此相同)。旋转角的设定方法是骶髂关节前脱位在右侧则右旋-20°~25°,对侧为0°~5°;在左侧则左旋-20°~25°,对侧为0°~5°。骶髂关节后脱位,后倾角的设定为上倾+5°~10°,在右侧则左旋-20°~25°,对侧为0°~-5°;在左侧则右旋-20°~25°,对侧为0°~5°。牵引过程中最好是专人观察,如果牵引力过大易于造成真性牵距过大,出现腰肌拉伤。如果是胸部固定带固定不好,特别是腹部脂肪较多的患者易于出现胸部固定带滑脱,造成假性牵距过大,在牵引结束滑板回缩时造成挤压伤,加重腰腿痛症状。这两种情况都应暂停重新调整牵引力或胸部固定带松紧度才能确保治疗的安全。

1.3.2对照组:患者侧卧位,术者立于其侧,用双手拇指,分别放在两侧下肢的穴位上,如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依次点压,然后再从腰阳关、上髎、下髎点压之。用掌根和拇食二指分别放在骶棘肌,髂腰肌。臀肌等,用适当的力度,进行推拿、按、揉、提、弹等法,可使有关肌肉得到放松。前脱位者采用单髋过屈复位法,后脱位者采用单髋过伸复位法。复位后令患者仰卧,术者立于患侧屈髋膝两关节至极度停两分钟,作髋关节内收内旋手法,以稳定复位后关节。如果复位后病人肌肉仍很紧张,可在俯卧的体位上进行肌肉按摩,术者用掌根沿腰背诸肌用推、拿、按、提等法操作3~5分钟,使气血和畅,经络疏通,肌肉松软。

2疗效观察

2.1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王兵主编《骨科手法治疗学》所制定的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制定。显效:腰腿痛的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腰活动正常,双侧髂后上棘下缘在同一水平上,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患侧“4”字试验阴性;患侧髂骨叩痛阴性。复查骨盆片Lab=Lbd=0;有效:腰腿痛的症状减轻,双侧髂后上棘下缘基本在同一水平上,直腿抬高试验弱阳性,患侧“4”字试验弱阳性;患侧髂骨有轻度叩击痛。复查骨盆片0<Led<3mm;无效:腰腿痛的症状无改变,双侧髂后上棘下缘不在同一水平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侧“4”字试验阳性;患侧髂骨叩击痛明显。复查骨盆片Led>3mm。

2.2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43例,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43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20例,有效率为53.49%。经统计学处理,X2=14.8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寰枢关节半脱位 篇5

关键词:寰椎,侧块螺钉,寰枢关节脱位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发生率约占颈椎骨折的10%~14%[1],损伤后可导致寰枢关节不稳,造成高位的颈脊髓压迫,其骨折不愈合率亦较高[2];寰椎侧块螺钉固定属于寰枢椎后路固定技术,由于将螺钉分别固定于寰椎和枢椎上,不但使得螺钉放置操作变得方便,而且具有优异的固定性能[3]。2008年1月~2010年2月我院共用后路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脱位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4~52岁,平均36.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5例,砸伤1例,坠落伤1例。其中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5例;单纯寰枢关节脱位2例。所有患者伤后出现枕、颈部疼痛,颈部旋转困难,颈部以下感觉过敏;且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髓损伤和颈神经压迫症状,其中2例患者病理征阳性。颈椎MRI显示C1~2内有高信号影,脊髓受压。

1.2手术方法

7例患者术前均行头颅牵引术直至牵引复位,手术均选用插管全身麻醉,取俯卧位。自枕骨下至C4棘突作后正中切口,骨膜下剥离双侧肌肉并向两侧牵开,暴露枕骨后下缘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与关节突,充分减压颈髓,刮除寰枢关节之间软骨形成的骨性粗糙面,将减压后的骨块制成骨条置于寰枢椎两侧做融合;在C形臂下透视定位,以枢椎板与下关节突的交界部、距椎板下缘2~3 mm为进针点,于矢状面方向于寰枢椎侧块用克氏针穿过定位,分别用中空钻头、丝锥扩孔,测量深度,拧入相应长度侧块螺钉;在接近寰椎侧块的后下缘进入侧块,在前侧穿过寰椎侧块的皮质[4]。生理盐水冲洗,放置橡胶引流管,缝合伤口。

1.3术后处理

术后3 d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颈托围领制动,48 h后根据情况佩戴围领下床活动,出院后继续围领制动保护3个月,定期复查。

2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1年,平均9.8个月;所有病例无局部疼痛及不适,无手术并发症与脊髓损伤症状加重,其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指标术后均有改善,其中3例神经功能术后即有恢复且日趋明显;术后3个月随访,植骨融合良好,侧块椎弓根螺钉无断裂及松动征象,典型影像学见图1~3。

3讨论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是上颈椎常见的严重损伤,按Anderson-Dalonzo分类[5]为Ⅱ型骨折,由于局部解剖上的特殊性,非手术治疗时不愈合率较高,曾有文献报道高达62%[6]。其脱位程度常进行性加重,导致脊髓高位受压而危及生命。对早期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的治疗,目前认为宜及早采用寰枢椎融合术稳定上颈椎,有利于齿状突的骨性愈合[7]。

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技术有多种,如GALLIC等各种钢丝结扎内固定技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以及椎板钩加压内固定系统等,但这些钢丝技术需在寰椎后弓前方操作,钢丝穿过椎板下,有损伤脊髓和硬膜的危险;另外各种钢丝和椎板夹固定在抗旋转和水平作用力上的效果不佳,因此植骨不融合率高[8]。而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可提供较高的稳定性,可以为植骨融合提供很好的保障;且该系统为钛合金制造,不影响术后对颈椎的MRI检查。

寰椎侧块螺钉是指螺钉经寰椎后弓下缘与寰椎侧块后缘的移行处直接沿寰椎侧块纵轴置入,寰椎侧块的平均高度和宽度都在12 mm左右[9],所以单从骨性解剖结构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患者都适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要完成寰椎侧块螺钉固定却必须显露寰椎后弓的根部,术中就必须将C2神经根和静脉丛向下推开,因此在显露寰枢侧块关节时,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静脉丛出血[10]。在C3~7较安全的颈椎侧块螺钉置钉技术是以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mm处为入钉点,外倾25°~35°,头倾20°~30°置入,深度为11~12 mm,按此方法置钉成功率高,可减少损伤椎动脉或神经根的并发症[11]。

因侧块骨质强度相对椎弓根要低,如果多次调整钉道,将使侧块螺钉固定的强度大大下降,甚至导致侧块骨折,无法安放螺钉。因此,在准备钉道时应尽量一次成功,动手前预计好方向和角度;为了确保螺钉拧入位置的准确,操作必须在C型臂X线机下进行全过程监视,确保寰枢椎复位后再固定钻孔,钻孔时务必采用完全矢状位进钉,必须避免水平方向钻孔,避免损伤脊髓及椎动脉,特别是在寰枢椎融合破坏其关节面时要在直视下进行,小心操作,避免失误。

总之,利用后路侧块螺钉治疗寰枢关节脱位提供了坚强的内固定,寰枢关节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增加,抗旋转性能增强;又给了植骨块一个很好的固定,能更好地促进植骨融合,是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MARCHESI DG.Management of odontoid fractures[J].Orthopaedics,1997,20(10):911-916.

[2]GREENE KA,DICKMAN CA,MARCIANO FF,et al.Acute axis-fraelures:analysis of mamagement and oucome in 340 consecutive cas-es[J].Spine,1997,22(16):1843-1852.

[3]GOEL A,DESAI KI,MUZUMDAR DP.Atlantoaxial fixation usingplate and screw method:a report of 160 treated patients[J].Neuro-surgery,2002,51(6):1351.

[4]XU R,EBRAHEIMNA,MISSON JR,et al.The reliability of the lateralradiograph in determination of the optimal transarticular C1~C2 screwlength[J].Spine,1998,23(20):2190-2194.

[5]HU YG.Anatomy and injury of the atlas[J].Chin J Orthopedics,1997,17(12):779-784.Chinese

[6]SCHATZKER J,RORABECK CH,WADDELL JP.Fractures of thedens(odontoid process):analysis of thirty-seven cases[J].J Bone JointSurg,1971,53(7):3923-3924.

[7]QING JQ,LI BL,WANG XS,et al.Comprehend for the treatment of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J].Anatomy and Clinics,2004,9(4):274-275.Chinese

[8]ANDERSON LD,D’ALONZO RT.Fractures of the odontoid process ofthe axis[J].J Bone Oint Surg Am,1974,56(8):1663-1674.

[9]RESNICK DK,BENZEL EC.C1~C2 pedicle screw fixation with rigidcantilever beam construct:case report and technical note[J].Neuro-surgery,2002,50(2):426.

[10]MA XY,YING QS,LIU JF,et al.Anatomic and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between pedicle screw and lateral mass screw[J].Chinese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2005,20(6):361-363.Chinese

肩锁关节半脱位的X线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肩锁关节半脱位病例45例, 男性38例, 女性7例, 年龄16~72岁, 平均年龄28岁。1.2检查方法采用岛津公司ZS-5YP500mA X光机, 摄取两侧肩锁关节旋前后前立位, 头部稍上仰, 双肩放松靠近片盒, 双手自然下垂旋前, 尽量保持两侧肩部对称。焦片距为1米。中心线对准肩胛盂上方垂直射入, 屏气曝光。然后再双手负重3.5kg摄取应力位片。

1.3 确诊依据

45例肩锁关节半脱位, 34例经电视透视下闭合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术, 4例切开复位及张力带固定术, 7例三角巾悬吊2~4周。痊愈后复查肩锁关节结构恢复正常。

2 结果

2.1 锁骨肩峰端稍向上移位正常侧锁骨肩峰端上下缘分别与肩峰上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 呈光滑的弧线, 应力位两者结构无变化。肩锁关节半脱位侧, 锁骨肩峰端向上移位2~3mm (36/45) , 约为其远端高度的1/2。应力位肩峰端上移位4~5mm (43/45) 。

2.2 肩锁关节间隙增宽正常侧肩锁关节间隙2~5mm, 应力位增宽1mm。半脱位侧肩锁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宽2~3mm (32/45) , 应力位增宽3~5mm (40/45) 。

2.3 喙锁间距较健侧增宽1~2mm (8/45) , 应力位增宽3~4mm (6/45) 。

2.4 肩峰端较健侧增宽1~2mm (2/45) 。

2.5 肩锁关节软组织肿胀 (34/45) 。

3 讨论

肩锁关节由肩胛骨肩峰关节面与锁骨肩峰端关节面构成, 其间衬垫有纤维软骨盘, 其形状为盘形或半月形。肩锁关节由薄弱的关节囊包绕, 关节囊增厚的部分形成肩锁韧带, 附着于关节面的周缘, 关节上下、前后分别有肩锁韧带上下、前后部分加强, 起增加稳定关节的作用。另有连接于肩胛骨喙突与锁骨下面的喙锁韧带 (斜方韧带、锥状韧带) 加固。三角肌和斜方肌在锁骨及肩峰上附着的纤维进一步加强了肩锁关节的稳定。肩锁关节的稳定主要依靠韧带保持, 喙锁韧带维持肩胛骨与锁骨的恒定关系, 保持肩锁关节在上下方向上的稳定性。前后方向上的稳定性则由肩锁韧带及三角肌, 斜方肌的腱性纤维所保持, 后者跨越肩锁关节而附着在肩峰和锁骨上, 并与肩峰韧带相互交织[1,2]。只有在上述组织和关节囊破裂后肩锁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才有可能发生。

肩锁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的肩部运动损伤, 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3.2%[3], 有直接暴力 (22/25) 和间接暴力 (3/25) 两种所致, 如暴力较大, 可同时伴有锁骨骨折、肩峰骨折或肱骨外科颈骨折。目前临床多采用Rockwood分型[4]:Ⅰ型, 肩锁韧带扭伤, 喙锁韧带完整, 肩锁关节保持稳定。Ⅱ型, 肩锁韧带断裂, 喙锁韧带扭伤, 常引起半脱位。Ⅲ型, 肩锁关节囊及喙锁韧带均完全断裂, 喙锁间隙较正常增加25%~100%。Ⅳ型, 为Ⅲ型伴喙锁韧带从锁骨撕脱, 同时伴有锁骨远端向后移位进入或穿出斜方肌。Ⅴ型, 为Ⅲ型伴锁骨自肩胛骨喙锁间隙垂直方向移位较正常增加100%~300%, 锁骨位于皮下。Ⅵ型, 为Ⅲ型伴锁骨外侧端向下脱位, 位于喙突下, 此类型较为少见。

Allman把肩锁关节损伤分为三度[5], 与X线分型较吻合。X线表现分为三型:第一型仅有肩锁关节囊与韧带扭伤, 肩锁关节结构无明显失稳, 无影像学可见的关节间隙增宽及关节端移位。第三型肩锁关节全脱位, 肩锁韧带与喙锁韧带均破裂, 锁骨肩峰端与肩峰完全分离, 并显著地向上移位, X线诊断不难。肩锁关节半脱位属第二型, 肩锁关节囊与肩锁韧带破裂, 喙锁韧带仍保持完整, 锁骨肩峰端端由于喙锁韧带的限制作用, 仅有轻度地向上移[6]。临床体征有肩锁关节部位肿胀、压痛, 锁骨肩峰端较对侧稍高, 可触及高低不平关节, 用力按压有弹性感, 可有前后移动。此型X线检查容易漏诊, 延误诊治。

肩锁关节属平面微动关节, 根据关节面形态和排列方向, 分为关节间隙自外上向内下、垂直排列及内上向外下三种形态, 其中外上向内下排列为不稳定型[7]。锁骨肩峰端上下缘与肩峰上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 两者呈光滑弧线。关节间隙2~5mm, 本文结果与文献记载一致[8]。应力位关节间隙增宽约1~2mm。锁骨肩峰端上下缘与肩峰上下缘结构关系保持不变。喙锁突距正常侧为11~13mm, 应力位增宽1~2mm。本组肩锁关节半脱位病例, 锁骨肩峰端向上移位2~3mm (36/45) , 约为其远端高度的1/2。应力位肩峰端上移位4~5mm (43/45) 。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宽2~3mm (32/45) , 应力位增宽3~5mm (40/45) 。喙锁间距较健侧增宽1~2mm (8/45) , 应力位增宽3~4mm (6/45) 。肩峰端较健侧增宽1~2mm (2/45) 。关节软组织肿胀 (34/45) 。本组锁骨肩峰端无明显移位及关节间隙无明显增宽者, 平均年龄68岁, 可能与年龄较大, 骨质增生及关节退变有关。

肩锁关节半脱位常是复合伤, 尚需与锁骨肩峰端骨折及肩峰骨折鉴别, X线摄片检查可以显示骨折。肩锁关节半脱位经治疗后仍持续疼痛, 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可能关节内纤维软骨盘或关节软骨碎裂残留关节内或由于损伤的关节囊卷入关节所致, 关节造影有助于诊断。

4 结论

肩锁关节半脱位临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笔者认为摄取两侧肩锁关节旋前后前位及应力位片对照, 锁骨肩峰端上移≥2mm, 关节间隙增宽≥2mm喙锁间距较健侧增宽≤5mm对判断肩锁关节半脱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恩凯.肩锁关节脱位的X线检查及其诊断[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19 (5) :678-679.

[2]羊惠君.实解剖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2-103.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62.

[4]Rockwood C A, Jr, Williams G, Young C.Injuries to the aeromioclavieular joint[M].Rockwood C A, Jr, Green D, Buchol R.Fractures in adults.Philadelphia:Lippieott Raven, 1996:1341-1414.

[5]Allman FL Jr.Fracture and ligementous juries of the clavicle and its articul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67, 49 (4) :774-784.

[6]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411-412.

[7]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19.

寰枢关节半脱位 篇7

1 一般资料

65例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中, 男15例, 女50例, 年龄最小27岁, 最大55岁, 平均年龄41.2岁, 病程不等, 其中向后半脱位40例, 向前半脱位25例。

2 临床症状及诊断

2.1 骶髂部疼痛, 可向下肢放射, 腰部活动困难, 咳嗽喷嚏等引起震动也可使疼痛加剧。

2.2 侧不能负重、坐、卧、应均以健侧负重, 患侧下肢髂膝关节均呈半屈位。

2.3 髂后上棘骶髂关节后侧有压痛, 可触及条索状, 向后半脱位者可触及髂骨向后凸出。

2.4 两侧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线, 前脱位者患侧髂后上棘在健侧髂后上棘水平线以上, 局部触诊髂后上棘较健侧低平。下肢后伴可诱发疼痛, 后脱位者, 患侧髂后上棘较健侧髂后上棘水平线以下, 局部触诊髂后上棘较健侧突起, 直腿抬高可诱发疼痛。有时可见脊柱侧弯畸形。

2.5 床边实验阳性, 4字实验阳性, 骨盆分离与挤压实验阳性。

2.6 X线摄片, 骶髂关节的双斜位片, 有时可见患侧关节间隙增宽 (应与临床检查结合详细辨认是否前后脱位) 。

3 鉴别诊断

与急性腰扭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相鉴别。

4 治疗方法

4.1 局部治疗法

用0.1%利多卡因20 ml+泼尼1 ml, 用7号针头20 ml一次性注射器在臀部及骶髂关节后侧有压痛, 可触及条索处注射。

4.2 骨盆旋转复位法

患者端坐在正骨椅上, 两脚自然分开与肩等宽, 医生坐在患者背后, 以复位左侧骶髂关节为例, 医生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 掌部压于颈后, 拇指向下, 余四指扶持左颈部、同时嘱患者双脚踏地臀部不准移动, 医生左手掌心顶位骶髂关节臀部, 然后右手拉患者颈部, 使患者身体前屈, 同时向后旋转, 在患者前屈旋转过程中, 医生左手掌用力, 向后顶推, 左髂骨往往出现骨擦音复位即完成, 右侧骶髂关节复位相反, 方法相同。

4.3 骨盆旋转复位原则

骨盆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推, 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推。

5 效标准及结果

痊愈, 症状全部消失, 活动正常, 1年后无复发45例。有效症状消失, 活动略不适18例, 无效1个疗程后症状无明显减轻者2例, 总有效率为96.95%。

6 典型病例

患者女, 38岁, 干部 2002年11月6日初诊。主诉, 左侧腰骶疼痛伴左腿不能下蹲2 d。病史, 患者于2 d前骑车不慎摔伤, 左侧骶髂部引起疼痛。伴弯腰活动受限, 左腿不能下蹲, 不能正常上班, 口服布洛芬缓释服囊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来诊。查体左侧骶髂关节压痛明显。4字实验及床边实验, 骨盆分离实验分别阳性, 拍骶髂关节片左侧骶髂关节间隙比右侧略宽。诊断左侧骶髂关节脱位。按上述疗程治疗1次后立即症状消失, 活动自如, 随访1年未见复发。

7 讨论

骶髂关节是一个极稳定的关节, 只有在较大暴力的冲动下, 才能推动骶髂关节出现改变, 引起关节周围肌肉韧带损伤或女性妊娠后期和分娩时激素分泌过多, 产程过长, 姿势不当等。使骶髂关节稳定较差, 易发生本病。

治疗急性期时先用封闭加手法, 主要是松懈骶髂关节周围肌肉韧带水肿松解肌紧张, 再用骨盆旋转复位法, 手法运用是应掌握好力度, 用力大小适中, 用力方向要正确。体会外伤性引起本病的治疗, 效果明显, 而对于关节周围韧带松弛损伤引起本病治疗效果较差。本组中2例无效, 此病与发病时间长短有关, 因此本病应早发现, 及时治疗。

摘要:目的运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方法对不同原因引起的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运用新医正骨旋转复位法结合局部软组织封闭进行治疗。结果有效率为96%以上, 治愈率为78%。结论治疗效果好, 患者无痛苦, 方法简单, 立即见效, 无不良反应, 是目前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较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骶髂关节半脱位,手法治疗

参考文献

[1]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15.

寰枢关节半脱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骶髂关节半脱位门诊患者中,男9例,女21例,年龄26~65岁,平均44.26±7.2岁,病程1~60天,平均25.5±8.2天;前半脱位12例,后半脱位18例;伴双侧腰骶部疼痛8例,单侧19例,伴臀部疼痛17例,伴下肢放射痛13例,伴腹股沟及股内收肌疼痛9例,伴月经不调、痛经7例。所有患者经骨盆及腰椎平片检查确诊,排除致密性髂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结核等其它骶髂关节骨质破坏性疾病。

1.2 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有急性腰骶部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多见于体力劳动的青壮年;一侧或双侧腰骶部疼痛,不能弯腰,患侧下肢站立负重、行走、抬腿困难,严重者疼痛向臀部和腹股沟处放射;骶髂部有明显压痛,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4”字试验阳性,床边试验阳性,唧筒柄试验阳性,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严重者可见腰骶部脊柱侧弯;骶髂关节双斜位X线摄片示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或无异常。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符合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者,具有典型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X线检查确诊为骶髂关节半脱位且适合正骨手法治疗。排除: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损伤。

1.4 治疗

原则: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解痉止痛,理筋整复。预备手法15min为宜,正骨1次成功,下次不必再复位,如有反复半脱位病史,需多次复位。隔日巩固治疗1次,1~3次即可,3次为一疗程。

1.4.1 预备手法

患侧为主。(1)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伸直,医者站其患侧,双手叠掌按揉腰骶、骶髂关节及臀部3~5min,再用肘尖理腰部肌肉2~3min;局部疼痛痉挛者弹拨局部条状筋索;单手或双手拇指按揉肾俞、大肠俞及髂后上棘周围的阿是穴,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宜;再用全掌擦八髎穴,透热为度;双手拿揉下肢肌肉数遍,再用一手食、中、无名指共同滑按足底1~2跖骨关节之间数遍。(2)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肢屈髋屈膝,患侧踝部放于健侧膝上部,医者站其后,全掌自臀部至膝部沿足少阳胆经循行方向行推法3~5遍。(3)根据疼痛、麻木放射部位及伴随症状循经取穴,伴腰骶部疼痛取命门、腰阳关、关元俞;伴臀部疼痛取秩边、环跳;放射至下肢后侧取承扶、殷门、委中;外侧取风市、阳陵泉、绝骨;腹股沟及股前内侧取气冲、伏兔、曲泉;小腿前外侧取足三里、解溪;伴月经不调、痛经取三阴交、血海、地机、中极、关元[3]。

1.4.2 正骨手法

整复前首先明确向前或向后脱位,再进行复位操作。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肉发达,整复阻力大,手法切忌粗暴。

1.4.2. 1 骶髂关节前脱位

右侧为例,①拢背推髂复位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其左侧,嘱其下肢不动;医者右臂拢住患者右背,左手按其右侧髂前上棘,使患者上身向左转,其上身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医者双臂向相反方向突然用力,医者左手有移动感,听到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适用于疼痛剧烈者。②单膝压腹复位法:患者取仰卧位,左侧下肢伸直,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医者站其右侧,左手扶住患者右侧膝部,右手握持同侧踝部,使下肢屈髋屈膝,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左侧季肋部,连续弹压数次。此时可听到腰骶部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适用于疼痛缓解者。

1.4.2. 2 骶髂关节后脱位

右侧为例,①单髋过伸复位法:患者取俯卧位,左侧下肢伸直;医者站其右侧,右手向下按其右侧髂后上棘,左手托住同侧下肢膝上部,双手对称用力,使右侧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突然搬动,此时可听到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适用于疼痛剧烈者。②过伸推髂复位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左侧下肢伸直;医者站其后,左手推住右侧髂后上棘,右手握同侧踝上部,嘱患者屈膝90°,左手向前推按髂后上棘,同时右手向后牵拉下肢,逐渐达到最大限度时,双手突然向相反方向用力。此时可听到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操作时要使髋部向前,患肢向后,形成弓形。适用于疼痛缓解者。施术手法完成后,嘱患者卧床休息1~3天,卧床时在腘窝部放置一厚绵垫,使患肢髋膝关节保持轻度屈屈位;尽量避免持续步行、上下楼梯等加重骶髂关节负荷的活动。

1.5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腰骶痛消失,腰腿活动自如;好转:腰骶痛减轻,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治愈23例,好转5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其中治疗1~3次者22例,4~6次者5例,7次以上者3例。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35岁,工人,2009年3月4日由家人搀扶就诊。主诉:右侧腰腿疼,活动受限1天。自诉:昨天早起锻炼,打羽毛球时接球不慎,将腰扭了一下,听到腰部有声响,遂感腰骶部及腿后侧疼痛,不敢活动,卧床、起立、行走时困难,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剧,腰喜向患侧侧屈,怕碰撞,在家热敷并口服消炎,痛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且腰部、骶髂关节有反复扭伤史。查体:右侧髂后上棘凸起,环跳穴处有明显压痛、叩击痛,骨后侧疼痛。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4”字试验、床边试验、唧筒柄试验、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右侧下肢较左侧缩短1cm。X片示两侧关节间隙不等宽,右侧骶髂关节间隙大于0.3cm。诊断:右侧骶髂关节后脱位。治疗:先对患测部位施预备手法,点按肾俞、大肠俞、阿是穴、环跳、承扶、殷门、委中,后施单髋过伸复位法整复;嘱患者卧床休息3周,尽量避免持续步行、上下楼梯。治疗1次疼痛明显减轻,可站立行走;治疗3次后痊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

4 讨论

4.1 解剖及力学

骶髂关节为滑膜关节,位于骶骨两侧,左右各一,是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组成的微动关节,其关节腔小,周围有紧张的关节囊和韧带加强,稳定性主要依靠骶髂前后韧带和骶髂间韧带维持[4]。骶髂关节在正常情况下承受三方面的力,即躯干重力、两下肢向上的支撑力及耻骨联合的内聚力,三力均衡和动态协调是维持正常骶髂关节结构的重要力量因素。脊柱所承负的重量必须通过两侧骶髂关节才能到达下肢,而足底或坐骨结节遭受外力也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到达躯干。正常的骶髂关节只有少许的前后旋转活动,以缓冲弯腰和负重时脊柱所承担的外力。当骶髂关节受到超载生理活动的扭转时可发生向前或向后的半脱位,或姿势不正,肌力协调失常,或用力不当的情况下造成。骶髂关节半脱位以旋转活动为主,伴有少量滑移,临床根据髂骨旋转方向的不同将髂骨向前旋转称前脱位型,反之为后脱位型。

4.2 临床症状

由于骶髂关节半脱位导致关节解剖位置发生变化,在关节腔负压的情况下将滑膜吸入关节间隙发生嵌顿,引起骶髂关节周围剧烈疼痛。因骨盆倾斜,盆腔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压迫,若不及时纠正半脱位及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功能,累及骶髂关节前方的神经丛即可引发临床症状。骶丛受刺激或压迫,影响坐骨神经,产生丛性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向一侧或双侧下肢沿坐骨神经走行放射性疼痛、麻木;影响臀上及臀下神经,出现臀部疼痛;影响股神经见大腿前侧疼痛;影响闭孔神经见大腿内侧疼痛,股不能内收,双下肢交叉困难,股外旋无力,或出现膝关节疼痛;影响股后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出现股后和外侧皮肤麻木、感觉障碍。骶髂关节前面有骶2-4神经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形成骨盆神经,与从腰部延伸而来的骶交感神经纤维组成神经丛,支配盆腔脏器。炎症刺激骶部交感、副交感神经时可出现相应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5]。临床许多患者不以关节处疼痛表现为主,往往自觉牵涉或放射部位疼痛明显。此外,骶髂关节为微动关节,虽有错位,但X线片上关节结构变动微小,且X线拍摄角度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故只有与临床症状及体征合参,才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6]。此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因女性骶髂关节的活动度较男性大,尤其实分娩后妇女,其骶髂关节周围韧带、筋膜等组织松弛,骶髂关节活动度增加,抵御能力减弱,故骶髂关节关节结构易失衡而导致半脱位[7]。

4.3 治疗原理

通过手法作用迫使髂骨向引起脱位的反方向旋转移动,达到(离而复合)的目的。根据关节半脱位类型施行针对性正骨手法,矫正错位,手法操作分两个步骤,使任何方向的脱位整复及骨盆倾斜引起的症状随之减轻或痊愈。(1)预备手法,目的在于放松腰骶、骶髂、臀部及下肢肌肉,松解肌间隙粘连,舒通经络,缓急止痛,为复位手法打基础。弹拨条状筋锁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肾俞、大肠俞、八髎、阿是穴均可缓解腰骶及骶髂关节周围疼痛,足底1~2跖骨关节为疼痛敏感点,止痛解痉;推胆经综合调节患侧不通,因胆经可治疗全身诸痛。根据腰骶、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部位选取相应穴位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通调经络。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点按相应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缓解症状。(2)正骨手法,区分骶髂关节半脱位的类型是选用正骨手法治疗的重要前提,依据半脱位的方向选用针对性整复手法正骨复位,恢复骨盆承载功能。如疼痛剧烈者,前脱位选用拢背推髂复位法,后脱位选用单髋过伸复位法,这两种方法定点与动点之间杠杆距离短,同侧下肢活动范围小,肌肉受牵拉不明显,整复过程中不会引起更剧烈的疼痛。疼痛缓解者,前脱位选用单膝压腹复位法,后脱位选用过伸推髂复位法,这两种方法定点与动点之间杠杆距离长,同侧下肢被动活动范围大,肌肉受牵拉明显,整复过程中易产生疼痛,多用于长期未复位的患者。前两种复位法同样适用于疼痛缓解者。这四种正骨手法操作简单,均可恢复骶髂关节内在的力学平衡和气血平衡。正骨成功的标志是复位时多可听到关节弹响声或有手下轻度移动感,患者疼痛显著缓解,骨盆骨性结构恢复对称性,两侧髂棘等高,双下肢等长,腰部活动恢复正常,患肢承重功能恢复,骨盆倾斜引起的脏器功能紊乱症状随之减轻或痊愈。正骨操作中力点、力量、角度三者须协调。手法治疗后卧床休息可稳定病人因疼痛产生的恐惧心理,并消除周围韧带水肿,减轻疼痛,修复损伤。患者日常生活中持续步行、上下楼梯会加重骶髂关节负荷,有可能造成骶髂关节再次脱位。

4.4 治疗体会

此病临床常见,但常被误诊或漏诊,治疗前一定要明确诊断,分清半脱位类型才可进行手法操作。正骨手法是临床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常用方法,其疗效显著,受广大患者肯定。正骨手法要注意年龄、性别及个体差异,手法需轻巧柔和,用力稳妥有序,循序渐进,严禁施暴力、蛮劲,以免引发损伤;以预备手法为基础,放松肌肉、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根据伴随症状选取相应穴位,调整机体平衡,缓解骨盆倾斜引起的各种症状。早期半脱位患者采取手法整复有立即复位的效果,但长期未复位、病情延误患者采取手法复位疗效欠佳。

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30例,总有效率达93.3%;可轻松整复骶髂关节半脱位,松解局部组织,恢复骶髂关节正常的解剖位置,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迅速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正骨手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骶髂关节半脱位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方法得当,都能取得满意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30例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预备手法及正骨手法治疗,观察效果。结果:治愈23例,好转5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效果良好。

关键词:骶髂关节半脱位,正骨手法,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法利,杨书成.按摩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12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6.

[3]祖兴苗,姜晓越.骶髂关节结构失衡症168例治疗分析[J].按摩与导引,2002,18(2):29.

[4]严振国.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2-43.

[5]章翔.现代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2-195.

[6]白晓东,张韶峰,庞晓东.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功能障碍及影像学变化的164例2年随访[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5,9(22):201.

寰枢关节半脱位 篇9

关键词: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治疗与护理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达60-73%[1]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科制定了一套系统康复治疗及护理方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或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标准[2]其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66.3岁,病程<3个月,右侧偏瘫26例,左侧偏瘫20例,脑梗塞28例,脑出血18例。

1.2 方法

1.2.1 矫正肩胛骨的位置

根据病情取仰卧位,健侧卧位或坐位,治疗者一手牢固的把住肩胛骨下角,并充分向外牵拉,使其离开脊柱,使肩胛骨位置得到矫正,关节盂位置正常,另一手握肱骨近端使其外旋、向下或向前滑出肱骨头复位。

1.2.2 活动肩胛胸廓关节

治疗师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肩胛骨下角,按肩肱关节与肩胛胸廓关节2:1运动比例被动或主动完成各个方向运动。运动中注意将肱骨头向关节窝处挤压,保持肩关节全范围无痛性运动。

1.2.3 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张力和活动,增加感觉刺激。

(1)关节挤压:取健侧卧位,患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师通过患侧手掌向肩关节方向做快速、反复挤压,让患手伸向前,防止肩后缩;坐位时患侧负重,头转向患侧,健手协助控制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让躯体向患侧倾斜,使患肢负重,挤压肩关节;(2)牵拉反射:治疗师一手支撑患臂伸向前,另一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手指指腹点压刺激冈上肌、冈下肌、斜方肌等改善肩带肌张力的异常;(3)快速刺激:在冈上肌、三角肌、肱三头肌上由近及远快速摩擦或在做主动活动之前,用冰块做快速摩擦等;(4)用滚筒、磨砂球、棒操等训练诱发上肢分离运动;(5)恢复期配合日常生活进行ADL训练。

1.2.4 康复护理

首先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脑卒中后发生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和准备采用的治疗方法,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具体措施如下:(1)保持好良肢位、仰卧位:患侧肩下垫一软枕,患侧上肢稍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拇指外展,余四指伸直;健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前屈90-130℃,肘及腕关节保持伸展位,胸前放一软枕,上肢置于枕头上;患侧卧位:患者躯干稍后仰,后方垫枕头,避免患肩被直接压于身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前屈90-130℃,患肘伸展,前臂旋后,手自然地呈背伸位;(2)预防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延长:坐位时:将患肢置于体侧,肩外旋,肘外展,腕背伸,拇指外展,同时让患侧负重。站立时:患侧上肢应给予支撑,如放在前面的小桌子上,由他人扶持等。在护理和治疗时应避免牵拉肩关节,长坐时、站立训练时带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3]。(3)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给予心理疏导、支持和鼓励,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建立康复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4]。

1.3 评定标准

肩关节半脱位测量,采用双侧肩关节同时X线投照[5]。测量肩峰与肱骨之间间隙,按间距分为0-10mm,11-14mm,15-20mm,>21mm,分四组,两侧进行比较,上肢功能级别评定采用Brunstrom法[6],将上肢功能分为I迟缓,II痉挛,III联带运动,IV部分分离,V分离,VI正常。日常生活能力(ADL)用Barthel指数,4周后进行评定.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46例患者治疗结果表明,康复治疗及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

3 讨论

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是脑血管病病人的主要合并症之一。正常肩关节依靠肩胛骨关节的向上倾斜的特殊解剖位置肩关节的锁定机制。同时肩关节依靠周围的肌肉组织、关节囊、韧带,维持其稳定性。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时,肩胛骨下垂、下斜、内收、内旋,失去正常的支撑位置。当患者坐起或立位活动时,由于重力作用,肱骨头从关节盂滑下,患者肌张力低,肌力下降,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肌肉萎缩,不能使关节囊紧缩,故易出现肩关节半脱位[7]。

有研究表明,肌张力高低与肩峰下间隙呈正相关,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与患者患肢功能Brunstrom阶段有关,随着Brunstrom分级上升,半脱位发生率降低[8]。因此,一旦发现肩关节半脱位,应予以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其目的:1.良肢位的摆放避免了异常肌张力的形成和强化,同时也保护了肩关节囊和韧带不继续松弛和发生继发性损伤。坐位和站位行走时,运用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保持肩关节能很好的回纳固定到关节盂内,保持良肢位而无不适。2.通过矫正肩胛骨的位置,使关节盂位置正常,以恢复关节的锁定机制.3.应用神经促进技术及本体感觉强化训练,通过快速刺激、牵拉反射、患侧负重、关节挤压等方法刺激肩关节周围固定肌的运动和张力,调节改善肩带肌张力的不平衡,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引出并促进正常模式的建立。4.在不损伤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前提下,保持肩关节无痛性的全范围被动活动和完全活动,诱发上肢分离运动。5.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本文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半脱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明显改善,证明康复治疗及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

参考文献

[1]原著PatriciaM.Davies,翻译刘钦刚等.审校南登昆,循序渐进[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159.

[2]廖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6.236-237.

[3]刘月芳,赵勇,等.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的设计和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75.

[4]郭彩春,谭秀平.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4.10(2):181-182.

[5]廖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6.149.

[6]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1-102.

[7]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51-153.

上一篇:汽车后市场服务模式下一篇:凉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