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脱位复位

2024-09-07

关节脱位复位(精选8篇)

关节脱位复位 篇1

肩关节脱位占全身关节脱位的4 0%以上,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关节脱位。有不少在无麻醉状态下复位失败的, 需要麻醉医师的共同处理, 本文旨在观察临床上常用的用于肩关节手法复位的两种麻醉方法各自的利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在无麻醉状态下手法复位失败的肩关节脱位者40例, A S AⅠ~Ⅱ级, 年龄24~65岁, 体重46~70kg, 距离最近进食时间大于6小时。分为两组, 各20例。I组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男14例, 女6例;年龄 (41.3±10.8) 岁;体质量 (58.4±12.4) kg;身高 (162.8±12.4) cm。Ⅱ组为静脉复合组:男13例, 女7例;年龄 (42.9±11.7) 岁;体质量 (57.5±10.7) kg;身高 (160.2±10.7) cm。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大体相似。

1.2 方法

所有病例入手术室后均监测收缩压 (S B P) 、舒张压 (D B P) 、平均血压 (M B P) 、心率 (H R) 、血氧饱和度 (SPO2) 。建立静脉通路, 输注林格液, 面罩吸氧5L/min。Ⅰ组患者于患侧摸清肌间沟位置, 常规消毒后, 用七号注射针头进行穿刺, 找寻并确认有异感, 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与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针刺肩部皮肤、活动肩膀患者不感疼痛后进行手法复位。Ⅱ组患者于静脉内注射枸橼酸芬太尼0.0 0 1 m g/k g、丙泊酚 (异丙酚) 2~3mg/kg, 待患者意识消失, 睫毛反射消失后即行手法复位。分别记录其注药前、注药后2分钟、5分钟、1 0分钟、1 5分钟的S B P、D B P、M B P、H R、S P O2的数值。

2 结果

Ⅰ组患者在注药后5~1 5分钟后行手法复位时有2例患者出现皱眉现象, 诉有疼痛感, 能忍, Ⅰ组患者的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Ⅱ组患者在注药完毕即行复位, 3例患者出现体动, 而酌情加注异丙酚3 0~5 0 m g, 有3例患者发生呼吸暂停, 血氧饱和度下降, 经托下颌, 在30s内自动恢复。Ⅱ组患者注药前后的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完成手法复位。

3 讨论

肩关节囊薄弱松弛, 活动范围大, 易发生脱位。以前对于无麻醉状态下复位失败的患者多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手法复位。自从异丙酚广泛应用于临床, 因其起效恢复迅速被人们所认可, 除大量应用于无痛人流、无痛肠镜检查, 亦应用到肩关节复位中来。通过观察, 不难发现,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 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影响, 并且肌肉松弛, 在复位后仍能保持一定时间内无痛, 有利于恢复。但其有着阻滞不完善的缺点, 有一定的失败率。芬太尼-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起效迅速, 作用确切, 患者无意识无痛苦, 从而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但其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有一定的影响, 并可造成呼吸暂停。对于呼吸循环的管理要求更严格, 同时对禁食的要求也高一些, 一般要求禁食6小时以上。术中患者意识消失, 对术者的操作要求也相对提高。

我们认为, 两种麻醉方法都是肩关节脱位患者手法复位的良好麻醉选择, 但各有其优缺点。我们建议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禁食时间未到6小时的患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肌肉强壮的患者、对异丙酚过敏的患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肩关节手法复位。而对于那些精神特别紧张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肌间沟解剖位置不明显的患者、局麻药过敏的患者, 我们建议直接采用芬太尼-异丙酚静脉麻醉进行肩关节手法复位。

(收稿:2008-07-08修回:2008-11-13)

(发稿编辑:高淑红)

关节脱位复位 篇2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74-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45例,男性31例,女性14例,肩关节脱位28例,髋关节脱位17例.均为闭合性损伤。ASAⅠ—Ⅱ级,体重18~80kg,年龄5~75岁。 所有患者均无血液动力学紊乱,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麻醉禁忌症。

1.2麻醉方法

术前30分钟小儿肌注硫酸阿托品0.02mg/kg,成人肌注硫酸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后接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BP、HR、ECG、SPO2、,开通外周静脉输注复方氯化钠,面罩吸氧,静脉缓慢注射芬太尼1~2ug/kg,,2~3分钟后静脉推注丙泊酚1.5~2.5mg/kg,当患者意识消失,呼之不应,睫毛反射消失后,手术医生开始复位,根据手术时间和患者的反应追加丙泊酚,追加量为30~50mg。

1.3监测指标

连续监测患者用药前5分钟、用药后1、3、5分钟的BP、HR、SPO2,停药后患者意识恢复时间,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剧痛。

1.4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麻醉过程平稳,SBP、DBP略有波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变化明显,用药后1、3、5分钟与用药前5分钟相比较明显减慢(P<0.05)。见表1.

停药后(5.0±2.1)分钟患者意识恢复,完全清醒。VSA显示无痛41例,轻度疼痛3例,中度疼痛1例,剧痛无。术后一例有轻度恶心,无呕吐。推注丙泊酚过程中有2例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立即托起下颌面罩加压给氧,SPO2立即上升到99%,5分钟内恢复较平稳的自主呼吸。

3讨论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速效、短效静脉全麻药,因其优越的药理特性广泛应用于门诊无痛手术,其诱导过程平稳,无肌肉不自主运动、咳嗽、呃逆等副作用,停药后苏醒快而完全,没有兴奋现象,有较强镇静催眠效能,然而,由于其镇痛作用弱,临床上常常伍用芬太尼等药物作为辅助。芬太尼为强效镇痛药,药效强,作用消失快,但其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频率减慢,剂量大时潮气量也减少,甚至呼吸停止。两药合用取到镇静镇痛作用,存在着协同作用,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也是呈剂量依赖性的,可引起呼吸抑制,尽管大多数病人在手术结束后很快恢复正常,但仍存在严重抑制的潜在危险性,如有疏忽极易酿成严重不良后果,所以在麻醉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开放可靠静脉,控制推药速度,一旦出现呼吸抑制,立即托起下颌面罩加压给氧均能改善。同时备麻醉机、插管用具以及急救药品、材料,保障病人生命安全。通过临床观察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较好的满足手术要求,麻醉深度可控性强,术中循环平稳,术毕清醒迅速,患者和术者满意度高。因此认为该麻醉方法适合骨科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等短小手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切开复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脱位 篇3

关键词: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切开复位

膝关节后外侧脱位为旋转性脱位中最常见的类型, 该脱位是由于膝关节处于屈曲、非负重状态时, 受突发性旋转应力, 导致小腿相对股骨内旋所致,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膝关节脱位[1]。与其他类型脱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 损伤时膝关节外观显示典型屈膝位弹性固定, 膝关节无法伸直, 在内侧关节间隙处可观察到局部皮肤凹陷及皱褶, 在髌骨内侧可触及异常突出的股骨内髁, 膝关节内侧结构自股骨髁附着区域袖套样撕脱且嵌顿于内侧关节间隙, 呈“钮孔样”锁定膝关节, 闭合复位时, 难以达到复位[2,3]。其次, 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多并发韧带损伤, 及神经、血管损伤。X线影像表现为胫腓骨一致性向外后侧移位, 胫股关节间隙变窄, 髌骨伴随向外并向下移位, 髌骨低位体部与关节间隙重叠。股骨向内旋转, 髁间窝影外移, 呈尖角征。髌韧带呈弓型, 髌下脂肪囊影消失[4~6]。近年随着交通运输发达, 交通事故也逐年上升, 膝关节后外侧脱位病例也呈日渐上升趋势。因此, 急诊早期处理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尤为重要。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膝关节后外侧脱位患者32例, 其中男28例, 女4例, 年龄19~68岁, 平均44.8岁。受伤时间1小时~7天, 平均38.34小时;病灶位于左膝10例, 右膝22例;交通事故伤26例, 重物压砸伤6例;2例合并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5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例合并腘动脉断裂, 2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 急诊入院后均尝试手法复位失败。

治疗方法:全麻下, 患者取仰卧位, 垫高患膝, 自股骨内侧髁向下做皮肤切口, 止于关节线下1cm处。逐层切开皮下及筋膜, 游离缝匠肌, 从前缘向后牵开, 并注意保护隐神经。探查内侧副韧带及破裂的关节囊, 用直角钳探入内侧胫股关节间隙, 并向外勾出扣锁其间的关节囊, 即可获得膝关节复位。术中可能隐神经关节下支, 需注意保护股骨内髁关节面软骨, 以及内侧半月板[7]。

结果

32例膝关节后外侧脱位, 经手术切开后, 均达到复位, 手术切口Ⅰ期愈合。26例在术后14~21天, 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术, 5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经血管外科等对症处理后, 也在术后18~35天, 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术。1例合并腘动脉断裂, 切开复位同时, 血管外科进行腘动脉人工血管修补, 术后12个月, 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术。2例合并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1例SchatzkerⅡ型一期手术同时, 进行了关节复位及骨折复位内固定术, 术后18个月取出内固定, 并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术, 1例SchatzkerⅠ型未对骨折进行处理, 单纯切开复位, 术后14天, 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术。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术后24个月, 20例获得随访, 2000-IKDC评分接近正常, Tegner评分显示能从事轻度或中度劳动。见图1~6。

讨论

切开复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脱位的应用:随着近年来交通事故的日益增加, 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8]。该型脱位易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又因其“钮孔样”锁定膝关节, 闭合复位时, 难以达到复位。虽然也有少数人报道手法成功复位, 也有报道关节镜下复位的方法, 但手法复位实践性强, 方法不易于学习和掌握, 关节镜设备在基层医院还未普及, 因此在需急诊复位时, 一旦无法完成手法闭合复位, 手术切开复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则成为惟一的治疗手段。手术切开复位的要点在于解除“钮孔样”锁定[9,10,11]。

手术切开复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脱位伴随症状的处理: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多并发神经、血管损伤以及膝关节周围骨折。因此需要早期明确是否伴随神经、血管损伤, 在一期切开手术复位的同时, 切开探查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以减少伤残。伴随胫骨平台骨折, 有明显塌陷或分离, 或存在移位的股骨外髁骨折, 可在一期手术同时复位内固定。

难复位髋关节后脱位1例报告 篇4

1 临床资料

患者吉朵XX, 男, 30岁, 少数民族, 民工。住院号102815, 2010年5月7日3米高处跌下1h急诊入院, 痛苦藐, 右下肢呈屈曲、内收、内旋、短缩畸形, X线片示:右髋关节后脱位, CT平扫示:右髋关节后脱位, 无骨折。入院立即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法复位, 经尝试艾利斯 (Allis) 提拉法, 伯格洛夫 (Bigelow) 划问号法, 包尔 (Bohler) 颈膝牵顶法等方法均复位失败, 1h后在全麻下再次试用上述各种方法复位, 再次失败。因患者及家属拒绝立即手术开放复位, 故行持续股骨髁上骨牵引回病房, 试图持续牵引复位, 至5月11日床边X线片右髋关节后脱位, 当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开放复位, 术后持续股骨髁上骨牵引1月, 痊愈出院。随访7周无脱位, 活动及行走良好。现因外地民工已失访。

2 讨论

髋关节是全身最典型最完善的杵臼型关节, 不但构造最完美, 其结构既坚固又灵活, 位置最深, 很稳固, 具有以下特点;髋关节以负重为主要功能, 同时又具有广泛的运动活动范围, 为适应其功能, 构成髋关节的骨骼大而坚强, 关节囊韧带坚韧且厚, 关节周围肌肉丰厚有力, 故髋关节比较稳定。通常强大暴力才能造成髋关节脱位。本例病人为青壮年民工, 肌肉、韧带发达, 骨骼坚强, 3米高处跌下仅只有髋关节后脱位, 无骨折, 亦无神经损伤。手法复位失败原因初步考虑为:患者肌肉、韧带发达, 后方关节囊裂隙小, 股骨头被关节囊及髋臼缘牢牢卡住难以复位。可能麻醉尚不完全, 患者在还疼痛时复位, 引起肌肉痉挛, 增加复位难度。因反复复位, 肌肉持续痉挛, 故全麻下复位亦失败。 (4) 持续股骨髁上骨牵引, 因牵引力方向与脱位时受力方向有夹角, 不能从关节囊破裂处把股骨头还纳, 亦难以复位。

此例病例初步总结经验及教训如下:手法复位忌粗暴, 应遵循轻、柔、慢。复位时应在充分麻醉下进行, 保证患者肌肉松弛, 无疼痛, 以免引起肌肉痉挛。注意分析患者受伤机理, 采用合适方式方法复位。 (4) 力争尽早复位, 减少或避免后期并发症, 减少股骨头坏死风险。 (5) 可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 可以减轻患者的医源性损伤, 亦可清理关节内淤血及骨碎片等。

本例患者虽随访7周无明显后遗症及并发症, 但后期股骨头是否发生坏死, 尚不得而知, 现予以报道, 愿与同道探讨, 共同分享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

参考文献

[1]赵炬才, 张铁良, 主编.髋关节的解剖学[M].髋关节外科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47-62.

手牵足蹬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 男19例、女13例;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44岁, 右侧脱位17例、左侧脱位15例。致伤原因:跌伤16例, 车祸5例, 重物砸伤2例, 习惯性脱位9例;合并大结节骨折7例、肱骨外科颈骨折5例。伤后就诊时间最短半小时, 最长2d。

1.2 诊断标准

(1) 肩关节前脱位均有明显外伤史, 肩部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等一般损伤症状。 (2) 体征:因肱骨头向前脱位, 肩峰特别突出现成典型的方肩畸形。同时可触及肩峰下有空虚感, 从腋窝可摸到脱位的肱骨头。上臂有明显的外展内旋畸形, 并呈弹性固定于这种畸形。伤侧肘关节的内侧贴着胸部前壁, 伤侧手掌不能触摸健侧肩部, 即杜格 (Dugas) 征阳性的表现。自肩峰至肱骨外髁的长度较健侧者长, 直尺可以放平。还要检查有无血管神经损伤情况。 (3) X线检查, 可以确诊肩关节脱位, 并能检查有无合并骨折, 以及检查脱位整复后的情况。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原则

(1) 复位要早:关节脱位的早期, 肿胀不严重, 整复容易功能恢复快而好。 (2) 复位手法要根据脱位关节的类型、关节脱位的机制、部位和局部解剖进行牵引对抗, 或杠杆作用、或旋转作用、或提拉 (或加压) 作用、使关节脱位整复。随即进行关节各个方向的小活动, 使挤压于关节间隙的软组织恢原位, 以利愈合。 (3) 复位后, 脱位整复的关节必须固定一般固定3~4周, 使撕裂的关节囊及软组织修复愈合, 以免发生再脱位或习惯性脱位。 (4) 加强伤肢功能锻炼关节脱位整复后, 在无痛的情况下, 即开始伤肢的功能锻炼, 以防关节僵硬或肌肉萎缩。 (5) 对手法复位困难者要及时检查原因, 给以适当处理, 对合并骨折者, 应使脱位骨折同时整复。

1.3.2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手牵足蹬复位法, (其中有8例在臂丛N阻滞麻醉下复位成功) 。伤者取仰卧位, 术者位于伤侧面对伤员, 坐于床侧, 两手握住伤肢腕部, 一足着地, 同时将另一足跟伸至伤侧腋下 (腋下垫棉垫) , 向上蹬住腋部和附近胸壁 (右肩用右脚, 左肩用左脚) , 臂外展沿上臂纵轴 (畸形) 方向牵引, 并向外旋转, (牵引1~3mm后逐渐内收) , 使之在牵引过程中, 足跟挤压肱骨头而复位。 (操作方法即用两手握住伤肢腕部, 足跟蹬腋部和胸壁, 即可使肱骨头复位) 。

2 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均全部复位成功, 其中8例在麻醉下复位成功, 肩部疼痛明显减轻, 畸形消失, 肩部饱满, Dugas征阴性, 肩关节活动改善, X线片证实肩关节复位正常。复位后常规固定3周, 未发生新发肱骨外科骨折及骨折病例错位、臂丛N损伤等并发症。

3 讨论

人类的肩关节运动灵活, 稳定性差, 容易脱位。肩关节周围被有关节囊及韧带、滑膜囊、肌腱袖及等结构。其结构特点为:肱骨头呈半球形, 约占周围的2/5, 其周缘稍细的浅沟为解剖颈, 为关节囊的附着部, 关节盂位于肩胛骨的外侧角上, 呈上窄下宽的梨形。肩关节的结构特点为:肱骨头的关节面比关节盂约大3倍;关节囊, 尤其是关节囊的前下部 (81.8%) 薄而松弛;韧带少而薄弱;关节囊前下方缺乏韧带和肌肉保护等。为肩关节运动的灵活性及何以容易脱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肩关节脱位多由间接传导暴力引起, 当伤员前外侧位跌倒时, 手掌撑地, 躯干向前外侧倾斜, 肱骨干呈外展姿势, 由手掌传导至肱骨头的暴力可冲破肩关节囊前壁, 向前脱位至喙突下空隙, 形成喙突下脱位, 还可因杠杆暴力及直接暴力引起, 肩关节前脱位后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肩关节囊的破裂和肱骨头的移位, 因此脱位后及早进行手法复位固定治疗, 手法要轻柔准确, 切忌暴力, 以免发生合并伤。常用复位手法有如下几种:一是牵引推拿复位法, 此法需要两助手分别牵引腋下及手腕, 术者自腋部推挤肱骨头复位, 此法效果满意, 危险性小, 但需要多人协作, 在基层医院多数时间只有一人值班, 难以操作;二是手牵足蹬复位法, 此法简单易行, 节省人力, 效果较好, 但当牵引时过早内收, 杠杆力可造成肱骨外科颈骨折而头未复位。本院未曾发生此并发症;三是牵引回旋复位法, 此法操作方法为牵引-外旋-内收到胸前-内旋复位。此法有引起骨折及神经血管、肌肉损伤的危险性, 临床不常用, 以尽量避免医源性损伤及医疗纠纷发生。综上所述, 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及手法轻柔准确的情况下, 手牵足蹬复位法不失为基层医院骨伤科治疗肩关节脱位的一种较为适用的复位方法。

摘要:目的 肩关节脱位复位方法对比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2例肩关节前脱位采用手牵足蹬法复位治疗。结果 32例均复位成功, 取得满意效果,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手牵足蹬法是治疗肩关节脱位疗效较好、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肩关节,脱位,复位方法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胥少汀, 葛宝丰,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569-570.

[2]胡广.创伤骨科诊治失误对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24.

关节脱位复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近年来到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就诊、经急诊摄患侧肘关节正侧位片明确诊断的65例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肘部明显畸形, 肘窝部饱满, 前臂外观变短, 尺骨鹰嘴后突, 肘后部出现空虚和凹陷样改变。患者中, 男患者43例, 女患者22例;年龄范围在18~52岁, 平均 (中位) 年龄31岁;从致伤原因看, 31例为车祸, 22例为坠落伤, 12例为跌伤例;从出现部位看, 左侧29例, 右侧36例, 均为单侧外伤;从骨折部位从多到小排列为, 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脱位23例, 肘关节脱位并肱骨内髁骨折18例, 肘关节脱位并肱骨髁上骨折9例, 肘关节脱位并桡骨小头骨折8例, 肘关节脱位并肱骨内上髁骨折7例。

1.2 诊断标准

参考第七版《外科学》教材[1]制定诊断标准: (1) 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 (2) 肘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 体格检查见肘关节后骨性标志三点关系失常; (4) 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证实均为闭合性骨折并肘关节脱位。

1.3 治疗方法

新鲜骨折性肘关节后脱位的手法复位保守治疗:在臂丛神经麻醉满意后, 术者一手握住伤肢前臂、旋后, 使肱二肌松弛后进行牵引, 助手作反牵引, 先纠正侧方移位, 再继续牵引将肘关节屈曲, 同时稍向后推肱骨, 复位时可感到响声;如已经复位, 关节活动和骨性标志即恢复正常, 如果一人操作, 可用膝肘复位法或椅背复位法。复位后, 用石膏或夹板将肘固定于屈曲90°位, 1个月后去除固定, 逐渐练习关节自动活动, 预防被动牵拉, 以免引起骨化肌炎。

骨折性肘关节前脱位的手法复位保守治疗:在肘关节高度屈曲位进行手法复位, 一助手牵拉上臂, 术者握前臂, 推前臂向后即可复位。复位后固定于半伸肘位4周, 去除固定, 逐渐活动关节, 锻炼关节功能。

若手法复位失败者, 应行手术切开复位的方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和肘关节功能评分

疗效判定标准: (1) 骨折对位满意, 有连续性骨痂形成, 局部无明显畸形, 无疼痛肿胀者, 判定为痊愈。 (2) 骨折对位欠佳, 局部轻度疼痛, 轻度畸形者, 判定为好转。 (3) 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存在压痛、叩击痛者, 判定为未愈。

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2]项目包括疼痛、运动功能、稳定性、日常生活等方面, 满分为100分, 95~100分为优, 80~94分为良, 60~79分为可, 60分以下为差。

2 结果

65例患者中, 36例经手法复位保守治疗, 均获得24个月的随访, 全部达到骨折骨性愈合。其中34例治愈, 2例好转, 未见未愈者, 总有效率100.00%。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为:24例为优, 11例为良, 1例为差, 优良率为97.22%。

3 讨论

肘关节是由肱骨滑车与尺骨鹰嘴、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所组成的复合关节, 尺骨的桡骨切迹与桡骨小头所组成的尺桡近侧关节也参与组成。结构性稳定系统和动力稳定系统为肘关节的稳定系统[3], 尺侧副韧带、冠状突、内髁或内上髁组成内侧柱, 桡骨头、肱骨小头和桡侧副韧带组成外侧柱, 冠状突、肱肌、前关节囊组成前柱, 鹰嘴突、三头肌、后关节囊组成后柱, 这4个柱保持肘关节的稳定性。如有一个柱的结构破坏时, 即应该考虑对应部位亦可能受累, 如X线显示桡骨头骨折时, 应考虑尺侧副韧带是否受到损伤。

肘关节脱位以青壮年多见, 多因暴力造成肘关节囊、韧带损伤。跌倒时用手撑地, 关节在半伸直位, 作用力沿尺、桡骨长轴向上传导, 使其上端向近侧冲击, 并向上后方移位。当传达暴力使肘关节过度后伸时, 尺骨鹰嘴冲击肱骨下端的鹰嘴窝, 产生一种有力的杠杆作用, 使止于喙突上的肱前肌和肘关节囊前壁撕裂。肱骨下端继续前移, 尺骨鹰嘴向后移, 形成肘关节后脱位。由于暴力方向不同, 尺骨鹰嘴除向后移位外, 有时还可向内侧或外侧移位, 可合并喙突骨折。肘关节脱位可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 有时骨折片嵌在关节内阻碍复位, 可有尺神经损伤。

骨折性肘关节脱位的治疗目的是通过复位、手术等治疗手段, 重建肘关节稳定性, 恢复肘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新鲜脱位经早期正确诊断及适当处理后, 不会遗有明显的功能障碍。如早期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 则可能导致晚期严重的功能障碍。此时无论何种精心治疗, 都难以恢复正常功能, 而仅仅是得到不同程度的功能改善而已。治疗时, 首先要恢复半月切迹的解剖结构并固定以重建骨稳定, 继而恢复肱桡关节和桡骨头的解剖结构, 最后修复受损韧带[4]。骨折性肘关节脱位造成的肘关节损伤较为复杂, 稳定结构受损程度较重, 部分患者简单的手法复位不能满足治疗需求,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因此, 根据具体骨折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新鲜肘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 多用牵引复位法。复位前检查有无尺神经损伤, 肘关节局部浸润麻醉或臂丛神经麻醉, 复位时应先纠正侧方移位, 有时要先将肘稍过伸牵引, 以便使嵌在肱骨鹰嘴窝内的尺骨喙突脱出, 再屈肘牵引复位, 若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 肘关节复位后, 肱骨内上髁多可随之复位;但有时骨折片嵌入肱尺关节间隙, 可高度外展前臂, 利用屈肌的牵拉作用将骨折片拉出。具体方法为:术者一手握患者腕部, 便伤肢前臂旋后, 在肱二头肌松弛后, 沿前臂纵轴作持续牵引, 助手握住患肢上臂作对抗牵引, 术者另一手握住肘部, 用拇指在肘前方向后推压肱骨下端, 余指在肘后用力向前提拉尺骨鹰嘴, 先纠正侧方移位, 一手合力同时屈曲肘关节, 即可复位。复位过程中感到弹响声, 说明己经复位, 关节活动和骨性标志即恢复正常, 复查X线片可证实复位。复位后, 用石膏或夹板将肘固定于屈曲90°位, 3~4周后去除固定, 逐渐练习关节自主活动。要防止被动牵拉, 以免损伤肌肉及肌腱, 造成骨化肌炎的发生。手法复位失败超过3周以及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 应行手术切开复位。

肘关节脱位时常见且容易遗漏的合并损伤为: (1) 肘关节内侧或外侧副韧带损伤。这种损伤的主要表现是除脱位外, 肘关节的内外侧通常出现瘀血, 瘀血的地方通常有压痛。如果合并内侧或外侧副韧带的损伤, 需要手术修复断裂的韧带。 (2) 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手部麻木、手指活动受限。如果合并有神经损伤, 应早期发现, 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同时定期复查, 如果3个月神经无恢复, 需手术进行探查[5,6]。

本文观察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65例患者中, 36例经手法复位保守治疗, 随访全部达到骨折骨性愈合。其中34例治愈, 2例好转, 未见未愈者, 总有效率100.00%;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 24例为优, 11例为良, 1例为差, 优良率为97.22%, 说明根据骨折程度和肘关节脱位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要有积极正确的术后功能锻炼, 其临床治疗效果一般较好。

摘要: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治疗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效果。方法 对65例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中的36例患者应用手法复位治疗, 随访48个月, 按照疗效标准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对效果进行判定。结果 36例患者经手法复位保守治疗, 获得24个月的随访, 其中34例治愈, 2例好转, 未见未愈者, 总有效率100.00%;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为24例为优, 11例为良, 1例为差, 优良率为97.22%;全部达到骨折骨性愈合。结论 根据骨折程度和肘关节脱位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要有积极正确的术后功能锻炼, 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肘关节脱位,骨折,手法复位,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马成利, 甄舒平.两种方法治疗经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 (9) :962-963.

[3]韩俊柱, 周功, 韩冠生, 等.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5例临床治疗分析[J].淮海医药, 2010, 28 (1) :314-315.

[4]蒋协远, 查晔军.肘关节复杂骨折脱位[J].中国医刊, 2011, 46 (8) :7-12.

[5] (美) 卡内尔, (美) 贝蒂.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关节脱位复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行手法复位治疗的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54例, 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32~53岁, 平均年龄为 (45.3±2.6) 岁;53例患者为后脱位, 27例患者为前脱位;48例患者为右侧脱位, 32例为左侧脱位。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初次骨折性肘关节脱位。在保守手法复位前, 对前脱位患者的臂丛神经进行麻醉, 术者通过握住伤者伤肢前臂后旋, 松弛肱二头肌、牵引, 助手反牵引, 从而先将侧方移位纠正, 进而牵引肘关节屈曲, 向后推肱骨, 正确复位可感到响声。患者在复位后, 其伤肢的骨性标志及关节活动均恢复正常。后脱位患者手法复位则需要伤肢肘关节高度屈曲位, 术者握患肢前臂, 助手牵拉其上臂, 术者推前臂向后即可使其伤肢复位。

复位前应检查有无尺神经损伤, 复位时应先纠正侧方移位, 有时要先将肘稍过伸牵引, 以便使嵌在肱骨鹰嘴窝内的尺骨喙突脱出, 再屈肘牵引复位, 若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 肘关节复位后, 肱骨内上髁多可随之复位;但有时骨折片嵌入肱尺关节间隙, 可高度外展前臂, 利用屈肌的牵拉作用将骨折片拉出。

为保证患者脱位治疗效果, 固定1个月后方可进行关节活动锻炼, 防止伤肢被动牵拉引起炎症及其陈旧性脱位的发生。一般伤肢采用夹板或石膏进行固定。治疗1年后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行回访调查, 并对其调查结果进行评价。

1.3 肘关节功能评分:

治疗1年后对所有患者患肢采用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2]对其稳定性、活动功能、疼痛情况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评价, 100分为满分, 95~100分判定为优秀, 80~94分判定为良好, 60~79分判定为可, 60分以下判定为差。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1年后, 按以下标准判定疗效: (1) 治愈:患肢对位满意, 无局部畸形, 形成连续骨痂, 无肿胀疼痛表现。 (2) 好转:患肢对位欠佳, 局部存在轻度畸形, 有轻度肿胀疼痛表现。 (3) 无效:患肢对位较差, 存在叩击痛及压痛表现。

1.5 统计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中进行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手法复位治疗80例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1年后, 按照标准判定疗效结果为:12例患者符合治愈标准, 68例患者好转, 未见治疗无效病例, 总有效率为100.0%;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表明, 51例患者符合优秀标准, 24例符合良好标准, 3例患者符合可标准, 2例符合差标准, 优良率为93.75%。

回访调查发现1例患者继发陈旧性骨折性肘关节脱位, 其他患者恢复效果均较好。

3 讨论

肘关节脱位在骨折中最为常见, 其发病率占全身关节脱位中的第一位。主要由于组成肘关节的肱骨下端内外宽厚, 前后扁薄, 侧方尚有内外侧副韧带加强其稳定性, 前后关节囊相对较薄弱, 对抗后脱位的尺骨冠状突较小, 肱尺关节的活动为屈伸运动, 而且引起脱位的外力多使尺挠骨向后上移位, 因此后脱位最为常见。在临床调查中显示, 骨折性肘关节脱位在青壮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绝大多数患者由于跌倒等外界机械作用引起尺骨鹰嘴骨折或使鹰嘴滑出鹰嘴窝骨折等, 往往伴发桡侧或尺侧脱位。

临床实践中, 评估患者病情应通过以下方式完成: (1) 体格检查。接诊医师及时完成体格检查, 重点注意肘关节活动情况, 注意排除合并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动脉损伤情况, 同时注意有否存在其他部位的骨折。 (2) 影像学检查。对损伤部位及时拍摄肘部创伤系列X线片 (肘关节正位、肘关节侧位) 以确诊脱位及了解脱位类型, 一般勿需CT及MRI检查。 (3) 实验室检查。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肝功, 传染病三项、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 查心电图及胸透。

骨折性肘关节脱位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 对为期较短的陈旧性骨折亦可先行手法复位:取坐位, 局部或臂丛麻醉, 如损伤时间在30 min内可不施麻醉。令助手双手紧握患肢上臂, 术者双手紧握腕部, 着力牵引将肘关节屈曲60°~90°, 并可稍加旋前, 常可听到复位响声或复位的振动感。复位后用上肢石膏将肘关节固定在功能位。3周后拆除石膏, 做主动的功能锻炼, 必要时辅以理疗, 但不宜做强烈的被动活动。合并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的肘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与上述方法基本相同, 肘关节复位时, 肱骨内上髁通常可得以复位。如果骨折片嵌夹在关节腔内, 则在上臂牵引时, 将肘关节外展 (外翻) , 使肘关节内侧间隙增大, 内上髁撕脱骨片借助于前臂屈肌的牵拉作用而脱出关节并得以复位。若骨折片虽脱出关节, 但仍有移位时加用手法复位, 及在石膏固定时加压塑形。也有如纽扣样嵌顿无法复位者, 要考虑手术切开。肘关节陈旧性脱位的手法复位, 在臂丛麻醉下, 做肘部轻柔的伸屈活动, 使其粘连逐渐松解。将肘部缓慢伸展, 在牵引力作用下逐渐屈肘, 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鹰嘴, 并将肱骨下端向后推按, 即可使之复位。经X线拍片证实已经复位后, 用上肢石膏将肘关节固定略<90°位, 于3周左右拆除石膏做功能锻炼。

在以下情况出现时, 应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1) 闭合复位失败者, 或不适于闭合复位者, 这种情况少见, 多合并肘部严重损伤, 如尺骨鹰嘴骨折并有分离移位的; (2) 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 当肘关节脱位复位, 而肱骨内上髁仍未能复位时, 应施行手术将内上髁加以复位或内固定; (3) 陈旧性肘关节脱位, 不宜试行闭合复位者; (4) 某些习惯性肘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治疗80例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1年后, 按照标准判定疗效结果为:12例患者符合治愈标准, 68例患者好转, 未见治疗无效病例, 总有效率为100.0%;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表明, 51例患者符合优秀标准, 24例符合良好标准, 3例患者符合可标准, 2例符合差标准, 优良率为93.75%。与文献[3]的研究结果较为相近, 其中Morrey肘关节评分低可能与患者后期固定效果及其时间长短有关。同时回访调查显示1例患者继发陈旧性骨折性肘关节脱位, 其他患者恢复效果均较好。

总之, 保守手法复位治疗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损伤的治疗具有极佳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手法复位治疗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行手法复位治疗的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 并对其治疗1年后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统计, 同时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手法复位治疗80例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 经观察12例患者符合治愈标准, 68例患者好转, 未见治疗无效病例, 总有效率为100.0%;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表明, 51例患者符合优秀标准, 24例符合良好标准, 3例患者符合可标准, 2例符合差标准, 优良率为93.75%。结论 手法复位对骨折性肘关节脱位的治疗具有极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法复位,骨折,肘关节脱位,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马成利, 甄舒平.两种方法治疗经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 (9) :962-963.

[2]郝建彬, 吕福润.手法复位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肘关节脱位3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9) :226-227.

关节脱位复位 篇8

关键词:丙泊酚,芬太尼,关节脱位,手法复位

关节脱位是骨科常见病, 临床上多采用手法复位, 效果确切, 但因患者剧烈疼痛和肌肉痉挛, 行手法复位时难度较大。因此, 良好的麻醉镇痛和镇静对于关节脱位的手法复位非常重要。我院自2004年12月-2009年12月期间, 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48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闭合性关节脱位患者48例, 男32例, 女16例, 肩关节脱位31例, 髋关节脱位15例, 肘关节脱位2例, ASAI~Ⅱ级, 年龄18~69岁, 体重46~74kg, 术前心肺功能良好, 无药物过敏史。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禁食6h, 禁饮4h,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 面罩吸氧, 常规监测BP、HR、RR、sPO2, 先静注 (时间30s) 芬太尼1μg/kg, 2~3min后缓慢静注 (40~60s) 丙泊酚1.5mg/kg, 待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后实施手法复位。

2结果

48例患者均一次复位成功, 复位时间10s~3min, 苏醒时间2~7.5min, 诱导用药后, BP、HR、sPO2均有所下降, 1例患者HR<60次/分, 静注阿托品0.5mg后恢复正常, 另有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 sPO2降至85%, 经托下颌面罩加压供氧后sPO2升至99%, 其余均在正常范围。苏醒后诉轻微头昏8例, 轻度恶心4例, 无需处理, 观察15min后送回病房。

3讨论

关节脱位后的手法复位的关键在于放松肌肉紧张, 解除病理咬合, 防止医源性损伤。因此, 要求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作用时间短、恢复平稳、迅速。

对关节脱位病人用手法复位时, 用臂丛或硬膜外阻滞肌松效果常不尽如人意, 复位时较费力, 且达到复位时的满意肌松常需20min以上, 蛛网膜下腔阻滞也需10min左右, 术后还需长时间留院观察[1]。此外, 老年患者在麻醉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进行复位, 往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 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可控性强、清醒迅速、麻醉性能恒定、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其镇痛作用较弱, 需较大剂量产生镇静来对抗疼痛等刺激, 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2]。芬太尼为强效镇痛药, 起效迅速, 药效强, 作用消失快, 对肝肾功能无损害。两种药复合起到镇静镇痛作用, 但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与剂量亦有明显相关性[3]。因此, 麻醉时麻醉机、插管用具及抢救药品 (阿托品、麻黄碱等) 均应准备好, 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用于关节脱位后手法复位, 操作简便, 诱导快, 麻醉效果确切, 术中循环平稳, 术毕苏醒迅速而完全,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痛复位麻醉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明基, 孙建明.丙泊酚与琥珀胆碱全麻用于大关节复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 (8) :465.

[2]王祥瑞, 杭燕南, 孙大金, 等.异丙酚的剂量与镇静和呼吸抑制作用之间的关系[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7, 17 (10) :590-592.

上一篇:测井对策下一篇:农村学生的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