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髋关节半脱位(共9篇)
小儿髋关节半脱位 篇1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儿童中较为常见的损伤, 其中在5岁以下儿童更为常见。桡骨小头半脱位主要是由于突然牵拉前臂造成的, 属于门诊中较为常见的肘部损伤。虽然这一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但是误诊率也相对较高。如果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 仔细询问既往史, 确诊也并非难事。目前多数儿童属于独生子女, 患者家长对诊断修复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1]。如果在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很容易引发患者家长的不满, 进而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8例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采用了手法复位治疗后,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8例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性25例, 女性13例, 年龄9个月至5岁, 平均年龄 (3.15±1.52) 岁, 患者就诊的时间为2 h~4 d, 平均就诊时间为 (2.16±0.12) d。患者受伤部位:右侧13例, 占总数的34.21%;左侧25例, 占总数的65.79%。受伤原因主要为穿脱紧身衣服时、直立位、下蹲位、坐位时突然用力过猛, 对手臂进行过度牵拉所致。
1.2 临床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经询问了解均存在前臂突然牵拉病史。患者在抬患肢时会有剧烈的疼痛感, 并出现耸肩, 前臂略旋前贴胸, 肘关节略屈, 肘关节不活动, 畸形, 无肿胀, 桡骨头处压痛, 不能举手, 摸头等[2]。绝大部分患者患肢拒绝举持物体。对患者患肢进行X线检查无明显的异常情况。
1.3 方法
(1) 旋前法:患者在进行操作之前由家长抱住并坐好, 在不需要麻醉的基础上要求患者伸出患肢, 保持肘关节微曲状态。操作人员一只手将患者的腕部牢牢地握住, 另一只手将患者的肘关节托起。使用拇指直接对桡骨小头部位进行按压, 保持肘关节微屈, 对前臂进行牵引向前伸展做旋前动作[3]。另一只手的拇指伴随着前臂的前旋姿势对桡骨头进行按压。手指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弹响声, 则说明患者复位成功。复位成功后, 患者可以举起较轻的物体。若治疗效果不好, 则需要采取其他方法进行治疗。 (2) 旋后法:将患儿的前臂做旋后动作, 其他手法如上。 (3) 旋转法:此方法是在患者的申肘后位, 在术前将患者的前臂旋前, 旋后被动性运动数次[4]。伴随着拇指的转动对桡骨头进行转动和压迫, 使之复位。在术后对患者的前臂进行悬吊, 叮嘱患者一周之内不得对前臂进行牵引。防止患者因过度牵拉而再次脱位。
2 结果
对患儿进行X线检查, 发现均未发生关节及骨骼解剖结构变异情况。在这些患者中有26例采用旋前复位法, 占总数的68.42%;有9例采用旋后复位法, 占总数的23.68%;另有3例采用旋转法, 占总数的7.89%。对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后均整复成功, 其中有2例患者起初不配合, 经过耐心讲解后再次复位成功。对患者进行复位后均能够举起患肢, 疼痛感缓解并消除。
3 讨论
桡骨小头半脱位在5岁以下儿童中发病较多, 均是因过度牵拉造成。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发病机制主要有:1当儿童肘部过度申拉时, 此时环状韧带滑越桡骨头与肱骨小头之间, 进而使得桡骨小头难以回复到原位;2桡骨小头发育不全, 出现环状韧带关节囊松弛, 而患者的肱骨外踝发育却较晚。当肘部过度伸拉时就会造成松弛的管节囊进入到绕关节和肱关节之间, 造成桡骨头处于半脱位的状态。由于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未发现异常状态, 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
3.1 诊断治疗体会
在对骨损伤进行诊断时应重视对患者病史的询问, 这样可以为确诊提供理论依据。其中骨损伤的诊断非常重要, 对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患者受伤的机制可以清楚地看出患儿骨损伤的严重程度, 因此可以依据受伤机制对患者骨损伤进行判断。本研究纳入的患儿均没有间接或者直接的外伤史, 发病的原因主要是过度牵拉前臂造成的。当患儿出现桡骨小头半脱位后立即疼痛难忍, 而惊哭或者大喊, 主要表现为肘关节略屈曲, 活动产生严重的障碍。本病主要的特点是不愿意上举或者活动, 哭闹较为严重;患儿存在着前臂外伤史;X线诊断未发现异常情况;肘关节未出现明显的畸形, 桡骨的小头处没有明显的压痛感[5]。对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可以治愈该病症。在本研究中发现对患儿采用前复位法较多, 且进行前复位法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旋后法和旋转法。这主要是因为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均比较喜欢将前臂固定在旋前位, 而且患儿拒绝活动以防止产生剧烈的疼痛, 当对患者进行复位时采用创伤机制进行复位, 但是当对患儿采取前臂旋后进行复位时产生的疼痛感较强, 因此患儿往往不太配合。而对患儿采用旋前复位法则可以顺势旋前, 这样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疼痛较小, 患儿比较容易接受。
3.2 鉴别诊断方法
儿童往往难以听从家长的管束而剧烈活动较多, 因此产生肘关节损伤的几率也就相对较大。儿童肘关节疾病相对较多, 因此在对话和进行诊断时要确定是否为肘关节损伤。肘关节损伤主要包括肱骨外髁骨折、桡骨小头脱位、肱骨髁上骨折、尺骨鹰嘴骨骼、上桡尺关节分离等。以上肘关节损伤多是由于直接或者间接的暴力外伤史导致, 对于这类患者往往骨骼和关节解剖结构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异[6]。在临床上对桡骨小头半脱位的诊断不应该依据X线检查, 毕竟在X线检查下未出现明显的异常情况。若是对于其他类型的肘关节损伤, 则可以选用X线进行诊断。桡骨小头半脱位与牵拉肩在临床上存在着较大的相似之处, 但是牵拉肩压痛点在肩部, 而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压痛点则在桡骨小头处[7]。
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9月到2015年9月收治的38例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为研究对象, 在无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法复位, 其中有26例采用旋前复位法, 占总数的68.42%, 9例采用旋后复位法, 占总数的23.68%, 另有3例采用旋转法, 占总数的7.89%。对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后均整复成功, 其中有2例患儿起初不配合, 经过耐心的讲解后再次复位成功。对患儿进行复位后均能够举起患肢, 疼痛感缓解并消除。从小儿桡骨小透半脱位的临床资料来看, 男性的发病率无明显的差异, 但是左侧肘部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右侧, 在本文的研究中左侧与右侧的比例为25∶13。对于年龄较大或者是复位后肘关节的功能未完全得到恢复的, 可以对患者采用三角巾悬吊。叮嘱患者家长做好和宣教工作, 在短期内患肢不得过度牵拉, 防止再次发生脱位。患者要做好自身的保护, 叮嘱患者家长对患者进行实时的监督和陪护, 防止患者因过度活动对患肢造成再次伤害。
综上所述, 对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需要进行明确的诊断, 对患儿在无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手法复位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需要防止复发, 一旦复发, 须再次进行手法复位, 并做好持续的临床随访工作。
摘要:目的 探究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8例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在无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法复位。结果 通过X线检查, 发现患者均未发生关节及骨骼解剖结构变异情况。对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后均整复成功, 其中有2例患者起初不配合, 经过耐心讲解后再次复位成功。结论对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者需要进行明确的诊断, 对患儿在无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手法复位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需要防止复发, 一旦复发要再次进行手法复位。
关键词: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肘部损伤,手法复位
参考文献
[1]陈吉兵, 刘希孟, 闵三旭, 等.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70例诊治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6, 24 (3) :51-52.
[2]卢国明, 石珗, 姜孟家.崔述生旋转牵拉复位法治疗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经验[J].河北中医, 2016, 38 (2) :171-172.
[3]严双岚, 刘欣.手法复位指令桡骨小头半脱位15例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医外治杂志, 2013, 22 (3) :38.
[4]汪占祥.手法复位治疗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12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 26 (9) :924-925.
[5]李德成, 张英飘, 王芳芳.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误诊一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14, 27 (11) :45-46.
[6]张学忠.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诊断治疗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 (1) :139.
[7]曹印福.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治疗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3, 30 (3) :333.
小儿髋关节半脱位 篇2
关键词肩关节半脱位电针康复训练
肩关节半脱位为中风病人常见并发症,脑卒中病人肌力持续0~1级2周时间以上,则60%-80%的病人将并发该症,其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受限,不同程度疼痛。我科自2002年8月以来,采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全部来自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病人,按人院先后顺序依次轮流入组,并符合以下诊断条件:①伴不同程度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肌萎缩:②肩峰下触及凹陷;③经头颅CT,头部MRI确诊为脑梗塞、脑出血;④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峰与肪骨头间隙>14mm或两侧间隙差>10mm;⑤神志清楚,无认知障碍,能配合训练;⑥均为发病6个月以内患者;⑦排除颈椎病、肩周炎、胆囊炎、心绞痛、骨质疏松引起肩痛。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脑梗塞20例,脑出血10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5岁;发病时间最短15天,最长5月,平均发病时间52天。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脑梗塞16例,脑出血14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62岁;发病时间最短18天,最长5月。平均发病时间48天。两组患者各向情况无明显差异。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予康复训练:①正确体位摆放;②予肩吊带保护;③主、被动活动,行神经促通技术(Rood技术Bronstrom技术PNF技术)。
2.2治疗组取肩髃、肩髂、肩贞、臂臑、颈夹脊、曲垣、臑会、百会、曲池、风池,选0.30×40mm无菌针灸针,予手法平补平泻,选G-6805电针仪,采用疏波,频率为30Hz,电针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3疗效判断标准
3.1疗效标准显效:疼痛消失,肩关节无明显受限;有效: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轻度受限;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3.2评定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目测类比评定疼痛法。
3.3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差异。
4治疗结果t=4.379 P=0.00
5讨论
中医学认为该病为中风(中经络)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人体,阻碍气机,日久成痰成癖,且脾虚生痰,加之肝风内动,风痰癖痹阻经络,致气血逆乱,机体失养而为瘫痪,筋脉纵缓致肩半脱位。《内经》云: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主束骨,故针刺阳明经肩髑、臂膈、曲池,可使气血畅通,筋脉得养。“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通诸阳振,以上带下,行气通阳,使机体恢复,故取百会。颈夹脊位督脉两旁,针刺可疏通督脉,振奋阳气,故取颈夹脊。肩髎、臂臑、肩髃、曲垣、肩贞为三角肌、冈上肌位置,针刺诸穴可刺激三角肌、冈上肌,使肌肉力量增强,而三角肌、冈上肌为稳定肩关节的二块主要肌肉。
康复医学认为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为中风后肩胛带下沉,肩胛骨下缘内收后缩,使肩关节盂离升正常位置,冈上肌、三角肌的后部纤维萎缩无力,肩关节囊松弛,胸大肌痉挛。康复训练能刺激肩周肌肉的活动和张力,使肌力提高,稳定肩关节;能维持肩关节活动范围;矫正肩脚骨位置,使关节盂位置恢复正常,恢复肩关节锁定机制;缓解胸大肌痉挛,防肱骨头向前脱位,最终缓解疼痛,使肩关节半脱位复位。
笔着认为,针刺肩周诸穴宜透刺,使三角肌前部、中部、后部纤维尽可能大范围的受到电刺激;宜用疏波,起兴奋肌肉作用;加强对患者宣教,应时时注意正确的上肢体位摆放,并防牵拉等损伤;康复训练不能引起病人疼痛,防进一步损伤肩关节;肌力训练应遵循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主动运动的过渡原则;胸大肌痉挛往往被忽视,会引起肩关节不同程度向前脱位,应注意牵伸胸大肌:摄片时应采取坐位,观察静态肩关节有天脱位。并在X线透视下观察肩关节上举、耸肩、外展等动作对肩关节半脱位有无改善,从而设计最理想动作让病人反复练习,更有效改善肩关节半脱位。
手法复位治疗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3例, 男15例, 女18例;年龄9个月~5岁4个月, 平均2岁10个月;左侧21例, 右侧12例。致伤原因分别为牵拉伤27例, 跌伤5例, 挤伤1例。伤后至手法复位时间为10 min~2 d。其中1例患儿为右侧桡骨小头两次半脱位, 第一次致伤原因为挤伤, 间隔4个月后再次发生, 第二次致伤原因为牵拉伤;另1例患儿为右侧桡骨小头4次半脱位, 最后一次为在沙发上玩耍, 较轻微的牵拉外力所致。
1.2诊断要点:患儿有明确受伤史, 以牵拉损伤为多, 伤后患儿因疼痛而啼哭, 并拒绝使用患肢, 也怕别人触动。患侧上肢通常放在躯干的侧方, 并保持内旋的位置, 肘关节呈略屈曲或伸展位, 前臂处于旋前位或中立位。桡骨小头处有压痛, 一般局部无明显肿胀。患肢肘关节不能屈曲而较长时间处于下垂位, 可有手部肿胀。X线检查无异常表现。同时排除同侧肢体腕部、肩部等损伤。
1.3复位方法:通常把患儿放在家长的怀里, 家长适当固定患儿躯干。术者采用轻柔手法 (以患肢为右侧为例) , 左手托于患肢肘部, 拇指置于桡骨小头处, 右手握患肢腕部, 并向下适当用力牵引后, 缓慢屈曲肘关节约90°, 右手用力使前臂迅速旋后。通常置于桡骨小头处的拇指可感觉到弹跳感, 即表明复位成功。复位要点及步骤可简化为:牵引——屈曲——旋后。
1.4术后处理:复位成功后, 患肢疼痛即消失, 患儿可使用患肢而没有任何残留症状。伤后很快得到复位的, 一般不需要制动。本组中2例病程2 d, 复位后给予颈腕吊带悬吊前臂2~3 d。家长避免用力牵拉患肢, 以防反复发生而形成习惯性脱位。
2结果
33例患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均一次成功复位。
3讨论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在小儿骨科是很常见的疾病, 急诊、门诊多见, 治疗恰当可以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减轻患儿痛苦, 患儿无需住院治疗。但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尚有争议。
3.1损伤机制:①Magill等认为:在小儿时期, 桡骨小头与桡骨颈有其解剖上的特点, 二者的直径几乎相等, 有时桡骨小头甚至小于桡骨颈, 环状韧带容易滑脱, 而嵌于肱桡关节间隙[1]。②在3岁左右的儿童, 韧带和肌肉装置发育较弱, 肱骨外髁发育较迟, 肌力不强, 松弛的关节囊很容易嵌顿于肱桡关节内而导致“绞锁”。Hernique发现, 正常肱桡关节的外面及后面有一层薄薄的滑膜皱襞附着, 覆盖于桡骨小头上, 呈一半环状甚至肥大呈盘状, 形成的“肱桡关节盘”可因牵拉而嵌顿[1]。③关节负压学说:小儿肘关节的韧带、肌肉和关节囊较松弛, 而桡骨小头发育不全, 桡骨小头的周径比桡骨颈小, 当肘关节伸直位突然受到牵拉时, 肘关节腔内的负压将关节囊和环状韧带一并吸入肱桡关节间隙, 环状韧带向上滑越桡骨小头, 嵌于桡骨小头和肱骨小头之间, 阻碍了桡骨小头回复原位[2]。④Salter等通过四个5岁以下小儿尸体解剖发现桡骨小头的直径比桡骨颈大30%~60%, 头颈的周径之比为1.3∶1~1.6∶1。Salter还发现桡骨小头并非圆形而是椭圆形, 矢状面直径比冠状面直径大。尸解实验发现伸肘、前臂旋后位突然牵拉肘关节时不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 而在伸肘、前臂旋前位牵拉肘关节时, 环状韧带远侧缘附丽在桡骨颈骨膜处发生横断撕裂, 因前臂旋前时桡骨小头直径短的部分转至前后位, 桡骨小头便自环状韧带的撕裂处脱出, 环状韧带嵌在肱桡关节间, 环状韧带一半滑脱不超过桡骨小头的一半, 屈肘前臂旋后即可复位[2]。
3.2诊断:临床诊断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并不困难, 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诊断。同时排除上肢的其他损伤并行神经血管检查, 行X线主要目的是除外桡骨颈骨折和肘部其他损伤的存在。作者认为患儿病史最为重要, 本组27例为牵拉伤。伤后患儿症状及体征比较典型 (见1.2诊断要点) , 本组多数患儿指示伤肢前臂上外侧疼痛, 一般局部无明显肿胀, 其中2例患儿病程2 d, 前臂及手部略有肿胀。
3.3复位方法:Magill (1954) 的复位法, 术者轻柔地握住患肘, 拇指顶在桡骨小头的后方。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 慢慢的旋后伸直肘关节, 即可出现弹响而复位 (复位要点及步骤可简化为:旋后——伸直) 。John等[3]认为复位手法是前臂充分旋后和肘关节尽量屈曲。前臂旋后位肘关节完全屈曲时手掌可碰到肩的前方。最常见的复位失败原因是在复位之初肘关节屈曲不足 (复位要点及步骤可简化为:尽量屈曲-旋后) 。Salter通过尸解实验发现伸肘、前臂旋后位突然牵拉肘关节时不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 而在伸肘、前臂旋前位牵拉肘关节时, 环状韧带远侧缘附着在桡骨颈骨膜处发生横断撕裂, 因前臂旋前时桡骨小头直径短的部分转至前后位, 桡骨小头便自环状韧带的撕裂处脱出, 环状韧带嵌在肱桡关节间, 环状韧带一半滑脱不超过桡骨小头的一半, 屈肘前臂旋后即可复位。
我们认为Salter的复位方法更为合理, 这也印证了我们手法复位的传统经典理论——逆暴力损伤机制行手法复位。作者采用牵引——屈曲——旋后的复位方法,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我们认为适当的牵引可解除环状韧带在肱桡关节间的过渡嵌顿而利于桡骨小头半脱位的纠正。同时我们在复位的过程中发现在使前臂旋后时, 旋转力直接作用于尺桡骨远端, 施加较小的外力即可使半脱位得到复位。
摘要: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治疗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方法 与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手法复位治疗33例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 男15例, 女18例;年龄9个月5岁4个月, 平均2岁10个月。左侧21例, 右侧12例。致伤原因分别为牵拉伤27例, 跌伤5例, 挤伤1例。结果 33例患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均一次成功复位, 疗效满意。结论 采用“牵引——屈曲——旋后”的复位方法 , 手法轻柔, 复位成功率高, 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手法复位
参考文献
[1]闻善乐, 闻亚非.肘关节损伤[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毛宾尧.肘关节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362-364.
小儿髋关节半脱位 篇4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65-01
肩半关节脱位是临床上脑卒中偏瘫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患侧上肢功能[1]。我院对收治的44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44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颁布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46~67岁,平均(58.4±4.3)岁;脑出血17例;脑梗死27例。纳入标准:①病情稳定,未出现意识障碍;②病程<12周,均为初次发病,并且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③依据X线与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均符合肩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④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排除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者,病情不稳定、血压反复波动者,同时排除小脑、脑干出血患者。随机均分患者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22例采取常规脑卒中治疗和康复训练,主要包括间断使用肩带固定肩关节,良肢位摆放并对肩关节予以支撑保护,提肩胛肌耸肩训练、Bobath训练和手功能训练等;观察组22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在治疗前患者取坐位,放置电极于患肢三角肌外侧部、冈下肌体表以及胸大肌锁骨部位,电流强度以患肩出现耸肩动作且能耐受的最大强度为宜。在训练时保证患者能积极配合扬声器声音和显示的图标反馈系统按节律地做肩关节上提运动,辅以外展、后伸及前屈运动[2]。对BrunnstromI期患者给予被动功能性电刺激为主,主动活动时强化运动意念配合,对BrunnstromII期及以上患者给予被动功能性电刺激和主动运动相结合[3]。在进行治疗时,依据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参数提示训练肌肉的主动收缩肌力来设置合理的阈值,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主动参与训练。每次治疗20min,1天2次,1周治疗6天,连续治疗4周。
1.3评定方法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住院4周后上肢FMA评分进行比较。同时采用X线片测量法对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进行评定,并且对肱骨头与患侧肩峰间距进行测量与比较(AHI)。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对比采用(±s)进行表示,同时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上肢FMA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分别为(17.34±6.28)分、(34.28±10.21)分,对照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分别为(18.22±6.24)分、(26.15±9.33)分。兩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均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AHI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4周后AHI评分分别为(22.32±4.82)分、(12.28±5.17)分,对照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4周后AHI评分分别为(21.83±3.89)分、(15.55±4.82)分。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AHI评分均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A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早期偏瘫患者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能有效刺激神经肌肉,增加本体感觉,从而缓解肌肉萎缩症状[4],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肌力,并增加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对于后期患者来说,采用该技术进行治疗能够缓解肌张力与痉挛状态,提升患者肌肉耐力和力量,从而实现对患者运动协调功能的改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受损脑区神经细胞重塑及皮质功能重组,并将表皮肌电信号转换成声音和图表,直观而立体,大大增加训练的趣味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及AH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并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上肢功能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雄昂,叶祥明,林坚,刘晓林,李琳.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01:76-77.
[2]吴伯涛,赵紫昊.不同波型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3,10:901-904.
[3]肖德龙,洪恩四,常晓波.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J].江西中医药,2014,09:69-72.
肩锁关节半脱位的X线诊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肩锁关节半脱位病例45例, 男性38例, 女性7例, 年龄16~72岁, 平均年龄28岁。1.2检查方法采用岛津公司ZS-5YP500mA X光机, 摄取两侧肩锁关节旋前后前立位, 头部稍上仰, 双肩放松靠近片盒, 双手自然下垂旋前, 尽量保持两侧肩部对称。焦片距为1米。中心线对准肩胛盂上方垂直射入, 屏气曝光。然后再双手负重3.5kg摄取应力位片。
1.3 确诊依据
45例肩锁关节半脱位, 34例经电视透视下闭合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术, 4例切开复位及张力带固定术, 7例三角巾悬吊2~4周。痊愈后复查肩锁关节结构恢复正常。
2 结果
2.1 锁骨肩峰端稍向上移位正常侧锁骨肩峰端上下缘分别与肩峰上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 呈光滑的弧线, 应力位两者结构无变化。肩锁关节半脱位侧, 锁骨肩峰端向上移位2~3mm (36/45) , 约为其远端高度的1/2。应力位肩峰端上移位4~5mm (43/45) 。
2.2 肩锁关节间隙增宽正常侧肩锁关节间隙2~5mm, 应力位增宽1mm。半脱位侧肩锁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宽2~3mm (32/45) , 应力位增宽3~5mm (40/45) 。
2.3 喙锁间距较健侧增宽1~2mm (8/45) , 应力位增宽3~4mm (6/45) 。
2.4 肩峰端较健侧增宽1~2mm (2/45) 。
2.5 肩锁关节软组织肿胀 (34/45) 。
3 讨论
肩锁关节由肩胛骨肩峰关节面与锁骨肩峰端关节面构成, 其间衬垫有纤维软骨盘, 其形状为盘形或半月形。肩锁关节由薄弱的关节囊包绕, 关节囊增厚的部分形成肩锁韧带, 附着于关节面的周缘, 关节上下、前后分别有肩锁韧带上下、前后部分加强, 起增加稳定关节的作用。另有连接于肩胛骨喙突与锁骨下面的喙锁韧带 (斜方韧带、锥状韧带) 加固。三角肌和斜方肌在锁骨及肩峰上附着的纤维进一步加强了肩锁关节的稳定。肩锁关节的稳定主要依靠韧带保持, 喙锁韧带维持肩胛骨与锁骨的恒定关系, 保持肩锁关节在上下方向上的稳定性。前后方向上的稳定性则由肩锁韧带及三角肌, 斜方肌的腱性纤维所保持, 后者跨越肩锁关节而附着在肩峰和锁骨上, 并与肩峰韧带相互交织[1,2]。只有在上述组织和关节囊破裂后肩锁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才有可能发生。
肩锁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的肩部运动损伤, 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3.2%[3], 有直接暴力 (22/25) 和间接暴力 (3/25) 两种所致, 如暴力较大, 可同时伴有锁骨骨折、肩峰骨折或肱骨外科颈骨折。目前临床多采用Rockwood分型[4]:Ⅰ型, 肩锁韧带扭伤, 喙锁韧带完整, 肩锁关节保持稳定。Ⅱ型, 肩锁韧带断裂, 喙锁韧带扭伤, 常引起半脱位。Ⅲ型, 肩锁关节囊及喙锁韧带均完全断裂, 喙锁间隙较正常增加25%~100%。Ⅳ型, 为Ⅲ型伴喙锁韧带从锁骨撕脱, 同时伴有锁骨远端向后移位进入或穿出斜方肌。Ⅴ型, 为Ⅲ型伴锁骨自肩胛骨喙锁间隙垂直方向移位较正常增加100%~300%, 锁骨位于皮下。Ⅵ型, 为Ⅲ型伴锁骨外侧端向下脱位, 位于喙突下, 此类型较为少见。
Allman把肩锁关节损伤分为三度[5], 与X线分型较吻合。X线表现分为三型:第一型仅有肩锁关节囊与韧带扭伤, 肩锁关节结构无明显失稳, 无影像学可见的关节间隙增宽及关节端移位。第三型肩锁关节全脱位, 肩锁韧带与喙锁韧带均破裂, 锁骨肩峰端与肩峰完全分离, 并显著地向上移位, X线诊断不难。肩锁关节半脱位属第二型, 肩锁关节囊与肩锁韧带破裂, 喙锁韧带仍保持完整, 锁骨肩峰端端由于喙锁韧带的限制作用, 仅有轻度地向上移[6]。临床体征有肩锁关节部位肿胀、压痛, 锁骨肩峰端较对侧稍高, 可触及高低不平关节, 用力按压有弹性感, 可有前后移动。此型X线检查容易漏诊, 延误诊治。
肩锁关节属平面微动关节, 根据关节面形态和排列方向, 分为关节间隙自外上向内下、垂直排列及内上向外下三种形态, 其中外上向内下排列为不稳定型[7]。锁骨肩峰端上下缘与肩峰上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 两者呈光滑弧线。关节间隙2~5mm, 本文结果与文献记载一致[8]。应力位关节间隙增宽约1~2mm。锁骨肩峰端上下缘与肩峰上下缘结构关系保持不变。喙锁突距正常侧为11~13mm, 应力位增宽1~2mm。本组肩锁关节半脱位病例, 锁骨肩峰端向上移位2~3mm (36/45) , 约为其远端高度的1/2。应力位肩峰端上移位4~5mm (43/45) 。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宽2~3mm (32/45) , 应力位增宽3~5mm (40/45) 。喙锁间距较健侧增宽1~2mm (8/45) , 应力位增宽3~4mm (6/45) 。肩峰端较健侧增宽1~2mm (2/45) 。关节软组织肿胀 (34/45) 。本组锁骨肩峰端无明显移位及关节间隙无明显增宽者, 平均年龄68岁, 可能与年龄较大, 骨质增生及关节退变有关。
肩锁关节半脱位常是复合伤, 尚需与锁骨肩峰端骨折及肩峰骨折鉴别, X线摄片检查可以显示骨折。肩锁关节半脱位经治疗后仍持续疼痛, 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可能关节内纤维软骨盘或关节软骨碎裂残留关节内或由于损伤的关节囊卷入关节所致, 关节造影有助于诊断。
4 结论
肩锁关节半脱位临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笔者认为摄取两侧肩锁关节旋前后前位及应力位片对照, 锁骨肩峰端上移≥2mm, 关节间隙增宽≥2mm喙锁间距较健侧增宽≤5mm对判断肩锁关节半脱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恩凯.肩锁关节脱位的X线检查及其诊断[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19 (5) :678-679.
[2]羊惠君.实解剖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2-103.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62.
[4]Rockwood C A, Jr, Williams G, Young C.Injuries to the aeromioclavieular joint[M].Rockwood C A, Jr, Green D, Buchol R.Fractures in adults.Philadelphia:Lippieott Raven, 1996:1341-1414.
[5]Allman FL Jr.Fracture and ligementous juries of the clavicle and its articul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67, 49 (4) :774-784.
[6]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411-412.
[7]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19.
环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诊断 篇6
1 临床资料
笔者分析我院1999~2004年我院初步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55岁,平均25岁。患者就诊时,有的受到外伤,有的为活动后,有的为突发性,临床症状大部分为颈部活动障碍或疼痛。
2 结果
26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初步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影像学表现为环椎后结节与枢椎棘突的距离超过3 cm,或张口位环枢椎的骨突关节间隙两侧不对称。经进一步检查,CT检查显示20例为环枢关节半脱位,但是有2例在检查完后活动正常,2例为齿状突骨折,其他4例为正常环枢关节结构。所以,实际上有6例为正常。
3 讨论
3.1 环枢关节的解剖关系
环枢关节主要通过滑膜关节相连,其中主要包括几个韧带,环椎交叉韧带,包括横韧带和两条垂直覆膜。其中横韧带和翼状韧带可防止环椎向前过度移位,翼状韧带还可防止过度旋转。环枢关节主要运动有轴位旋转,还有前屈、后伸及侧屈,超过一定的范围就可能发生旋转脱位。
3.2 发病原因
大多数学者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创伤、环枢椎先天畸形及韧带的缺如可能是引起该病的原因。在本组患者里,创伤及小儿环枢椎的先天发育异常及齿状突的缺如及短小为主要原因。创伤可以造成韧带的损伤及断裂,从而引起环枢关节半脱位,甚至可以压迫脊髓,造成高位截瘫等。
3.3 影像诊断
环枢关节半脱位主要包括两侧间隙不对称以及齿状突前缘与环椎的间隙增宽,即环椎前弓后缘到齿状突前缘相应位置的间距增宽,成人>3 mm,小儿>4 mm,便可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如果环齿前间隙正常,颈椎开口正位片齿状突与环椎两侧块间隙不对称并且有侧块的移位,也可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如图1~2。
如果以上2种情况均正常,须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才能作出诊断。如果为体操运动员,即使两侧块间隙不对称及环齿前间隙增宽,如果症状不明显,也不能确诊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只有结合临床才能最后确诊。假如为办公室工作人员,两侧块间隙不对称或环齿前间隙增宽便可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由于平片有时不能显示脱位程度,颈椎的过伸及过屈位可很好地显示滑脱的程度。所以,多方位的摄片可为诊断环枢关节半脱位提供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0.
[2]刘庆华,张明英.环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8,3(5):312.
[3]胥小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67。
小儿髋关节半脱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骶髂关节半脱位门诊患者中,男9例,女21例,年龄26~65岁,平均44.26±7.2岁,病程1~60天,平均25.5±8.2天;前半脱位12例,后半脱位18例;伴双侧腰骶部疼痛8例,单侧19例,伴臀部疼痛17例,伴下肢放射痛13例,伴腹股沟及股内收肌疼痛9例,伴月经不调、痛经7例。所有患者经骨盆及腰椎平片检查确诊,排除致密性髂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结核等其它骶髂关节骨质破坏性疾病。
1.2 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有急性腰骶部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多见于体力劳动的青壮年;一侧或双侧腰骶部疼痛,不能弯腰,患侧下肢站立负重、行走、抬腿困难,严重者疼痛向臀部和腹股沟处放射;骶髂部有明显压痛,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4”字试验阳性,床边试验阳性,唧筒柄试验阳性,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严重者可见腰骶部脊柱侧弯;骶髂关节双斜位X线摄片示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或无异常。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符合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者,具有典型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X线检查确诊为骶髂关节半脱位且适合正骨手法治疗。排除: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损伤。
1.4 治疗
原则: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解痉止痛,理筋整复。预备手法15min为宜,正骨1次成功,下次不必再复位,如有反复半脱位病史,需多次复位。隔日巩固治疗1次,1~3次即可,3次为一疗程。
1.4.1 预备手法
患侧为主。(1)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伸直,医者站其患侧,双手叠掌按揉腰骶、骶髂关节及臀部3~5min,再用肘尖理腰部肌肉2~3min;局部疼痛痉挛者弹拨局部条状筋索;单手或双手拇指按揉肾俞、大肠俞及髂后上棘周围的阿是穴,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宜;再用全掌擦八髎穴,透热为度;双手拿揉下肢肌肉数遍,再用一手食、中、无名指共同滑按足底1~2跖骨关节之间数遍。(2)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肢屈髋屈膝,患侧踝部放于健侧膝上部,医者站其后,全掌自臀部至膝部沿足少阳胆经循行方向行推法3~5遍。(3)根据疼痛、麻木放射部位及伴随症状循经取穴,伴腰骶部疼痛取命门、腰阳关、关元俞;伴臀部疼痛取秩边、环跳;放射至下肢后侧取承扶、殷门、委中;外侧取风市、阳陵泉、绝骨;腹股沟及股前内侧取气冲、伏兔、曲泉;小腿前外侧取足三里、解溪;伴月经不调、痛经取三阴交、血海、地机、中极、关元[3]。
1.4.2 正骨手法
整复前首先明确向前或向后脱位,再进行复位操作。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肉发达,整复阻力大,手法切忌粗暴。
1.4.2. 1 骶髂关节前脱位
右侧为例,①拢背推髂复位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其左侧,嘱其下肢不动;医者右臂拢住患者右背,左手按其右侧髂前上棘,使患者上身向左转,其上身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医者双臂向相反方向突然用力,医者左手有移动感,听到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适用于疼痛剧烈者。②单膝压腹复位法:患者取仰卧位,左侧下肢伸直,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医者站其右侧,左手扶住患者右侧膝部,右手握持同侧踝部,使下肢屈髋屈膝,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左侧季肋部,连续弹压数次。此时可听到腰骶部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适用于疼痛缓解者。
1.4.2. 2 骶髂关节后脱位
右侧为例,①单髋过伸复位法:患者取俯卧位,左侧下肢伸直;医者站其右侧,右手向下按其右侧髂后上棘,左手托住同侧下肢膝上部,双手对称用力,使右侧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突然搬动,此时可听到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适用于疼痛剧烈者。②过伸推髂复位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左侧下肢伸直;医者站其后,左手推住右侧髂后上棘,右手握同侧踝上部,嘱患者屈膝90°,左手向前推按髂后上棘,同时右手向后牵拉下肢,逐渐达到最大限度时,双手突然向相反方向用力。此时可听到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操作时要使髋部向前,患肢向后,形成弓形。适用于疼痛缓解者。施术手法完成后,嘱患者卧床休息1~3天,卧床时在腘窝部放置一厚绵垫,使患肢髋膝关节保持轻度屈屈位;尽量避免持续步行、上下楼梯等加重骶髂关节负荷的活动。
1.5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腰骶痛消失,腰腿活动自如;好转:腰骶痛减轻,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治愈23例,好转5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其中治疗1~3次者22例,4~6次者5例,7次以上者3例。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35岁,工人,2009年3月4日由家人搀扶就诊。主诉:右侧腰腿疼,活动受限1天。自诉:昨天早起锻炼,打羽毛球时接球不慎,将腰扭了一下,听到腰部有声响,遂感腰骶部及腿后侧疼痛,不敢活动,卧床、起立、行走时困难,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剧,腰喜向患侧侧屈,怕碰撞,在家热敷并口服消炎,痛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且腰部、骶髂关节有反复扭伤史。查体:右侧髂后上棘凸起,环跳穴处有明显压痛、叩击痛,骨后侧疼痛。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4”字试验、床边试验、唧筒柄试验、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右侧下肢较左侧缩短1cm。X片示两侧关节间隙不等宽,右侧骶髂关节间隙大于0.3cm。诊断:右侧骶髂关节后脱位。治疗:先对患测部位施预备手法,点按肾俞、大肠俞、阿是穴、环跳、承扶、殷门、委中,后施单髋过伸复位法整复;嘱患者卧床休息3周,尽量避免持续步行、上下楼梯。治疗1次疼痛明显减轻,可站立行走;治疗3次后痊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
4 讨论
4.1 解剖及力学
骶髂关节为滑膜关节,位于骶骨两侧,左右各一,是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组成的微动关节,其关节腔小,周围有紧张的关节囊和韧带加强,稳定性主要依靠骶髂前后韧带和骶髂间韧带维持[4]。骶髂关节在正常情况下承受三方面的力,即躯干重力、两下肢向上的支撑力及耻骨联合的内聚力,三力均衡和动态协调是维持正常骶髂关节结构的重要力量因素。脊柱所承负的重量必须通过两侧骶髂关节才能到达下肢,而足底或坐骨结节遭受外力也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到达躯干。正常的骶髂关节只有少许的前后旋转活动,以缓冲弯腰和负重时脊柱所承担的外力。当骶髂关节受到超载生理活动的扭转时可发生向前或向后的半脱位,或姿势不正,肌力协调失常,或用力不当的情况下造成。骶髂关节半脱位以旋转活动为主,伴有少量滑移,临床根据髂骨旋转方向的不同将髂骨向前旋转称前脱位型,反之为后脱位型。
4.2 临床症状
由于骶髂关节半脱位导致关节解剖位置发生变化,在关节腔负压的情况下将滑膜吸入关节间隙发生嵌顿,引起骶髂关节周围剧烈疼痛。因骨盆倾斜,盆腔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压迫,若不及时纠正半脱位及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功能,累及骶髂关节前方的神经丛即可引发临床症状。骶丛受刺激或压迫,影响坐骨神经,产生丛性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向一侧或双侧下肢沿坐骨神经走行放射性疼痛、麻木;影响臀上及臀下神经,出现臀部疼痛;影响股神经见大腿前侧疼痛;影响闭孔神经见大腿内侧疼痛,股不能内收,双下肢交叉困难,股外旋无力,或出现膝关节疼痛;影响股后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出现股后和外侧皮肤麻木、感觉障碍。骶髂关节前面有骶2-4神经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形成骨盆神经,与从腰部延伸而来的骶交感神经纤维组成神经丛,支配盆腔脏器。炎症刺激骶部交感、副交感神经时可出现相应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5]。临床许多患者不以关节处疼痛表现为主,往往自觉牵涉或放射部位疼痛明显。此外,骶髂关节为微动关节,虽有错位,但X线片上关节结构变动微小,且X线拍摄角度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故只有与临床症状及体征合参,才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6]。此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因女性骶髂关节的活动度较男性大,尤其实分娩后妇女,其骶髂关节周围韧带、筋膜等组织松弛,骶髂关节活动度增加,抵御能力减弱,故骶髂关节关节结构易失衡而导致半脱位[7]。
4.3 治疗原理
通过手法作用迫使髂骨向引起脱位的反方向旋转移动,达到(离而复合)的目的。根据关节半脱位类型施行针对性正骨手法,矫正错位,手法操作分两个步骤,使任何方向的脱位整复及骨盆倾斜引起的症状随之减轻或痊愈。(1)预备手法,目的在于放松腰骶、骶髂、臀部及下肢肌肉,松解肌间隙粘连,舒通经络,缓急止痛,为复位手法打基础。弹拨条状筋锁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肾俞、大肠俞、八髎、阿是穴均可缓解腰骶及骶髂关节周围疼痛,足底1~2跖骨关节为疼痛敏感点,止痛解痉;推胆经综合调节患侧不通,因胆经可治疗全身诸痛。根据腰骶、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部位选取相应穴位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通调经络。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点按相应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缓解症状。(2)正骨手法,区分骶髂关节半脱位的类型是选用正骨手法治疗的重要前提,依据半脱位的方向选用针对性整复手法正骨复位,恢复骨盆承载功能。如疼痛剧烈者,前脱位选用拢背推髂复位法,后脱位选用单髋过伸复位法,这两种方法定点与动点之间杠杆距离短,同侧下肢活动范围小,肌肉受牵拉不明显,整复过程中不会引起更剧烈的疼痛。疼痛缓解者,前脱位选用单膝压腹复位法,后脱位选用过伸推髂复位法,这两种方法定点与动点之间杠杆距离长,同侧下肢被动活动范围大,肌肉受牵拉明显,整复过程中易产生疼痛,多用于长期未复位的患者。前两种复位法同样适用于疼痛缓解者。这四种正骨手法操作简单,均可恢复骶髂关节内在的力学平衡和气血平衡。正骨成功的标志是复位时多可听到关节弹响声或有手下轻度移动感,患者疼痛显著缓解,骨盆骨性结构恢复对称性,两侧髂棘等高,双下肢等长,腰部活动恢复正常,患肢承重功能恢复,骨盆倾斜引起的脏器功能紊乱症状随之减轻或痊愈。正骨操作中力点、力量、角度三者须协调。手法治疗后卧床休息可稳定病人因疼痛产生的恐惧心理,并消除周围韧带水肿,减轻疼痛,修复损伤。患者日常生活中持续步行、上下楼梯会加重骶髂关节负荷,有可能造成骶髂关节再次脱位。
4.4 治疗体会
此病临床常见,但常被误诊或漏诊,治疗前一定要明确诊断,分清半脱位类型才可进行手法操作。正骨手法是临床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常用方法,其疗效显著,受广大患者肯定。正骨手法要注意年龄、性别及个体差异,手法需轻巧柔和,用力稳妥有序,循序渐进,严禁施暴力、蛮劲,以免引发损伤;以预备手法为基础,放松肌肉、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根据伴随症状选取相应穴位,调整机体平衡,缓解骨盆倾斜引起的各种症状。早期半脱位患者采取手法整复有立即复位的效果,但长期未复位、病情延误患者采取手法复位疗效欠佳。
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30例,总有效率达93.3%;可轻松整复骶髂关节半脱位,松解局部组织,恢复骶髂关节正常的解剖位置,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迅速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正骨手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骶髂关节半脱位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方法得当,都能取得满意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30例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预备手法及正骨手法治疗,观察效果。结果:治愈23例,好转5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效果良好。
关键词:骶髂关节半脱位,正骨手法,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法利,杨书成.按摩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12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6.
[3]祖兴苗,姜晓越.骶髂关节结构失衡症168例治疗分析[J].按摩与导引,2002,18(2):29.
[4]严振国.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2-43.
[5]章翔.现代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2-195.
[6]白晓东,张韶峰,庞晓东.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功能障碍及影像学变化的164例2年随访[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5,9(22):201.
小儿髋关节半脱位 篇8
跖附关节损伤, 是中足较常见的一种损伤。而其中跖跗关节半脱位由于骨折、移位不甚明显, 往往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及治疗不当的情况。我院自2010-2013年, 共收治此类患者13例, 经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例, 男11例, 女2例;年龄16~41岁, 中位年龄27岁;3d之内就诊者11例, 3~7d之内就诊者2例, 伴有跖骨或骰骨骨折者3例, 无骨折者10例。
1.2 诊断
(1) 查体:对于外伤后中足部肿胀患者, 对跖跗关节进行严格细致触诊, 尤其是楔骨—第一跖骨关节内侧, 以及第五跖跗关节, 以期发现细微损伤。 (2) 影像学检查:对于有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应常规行负重位X线片及患足CT三维重建检查。
1.2 治疗方法
应尽早行手法整复, 石膏固定。牵引相应跖骨的同时, 挤压脱位部, 以使移位关节复位, 如效果满意, 则以石膏夹固定。同时口服活血止痛, 通络消肿之中药。6周后去除石膏, 部分负重;10周后完全负重行走。
1.3 护理
因此类患者均为突然暴力所致, 针对患者易出现的焦虑、恐慌、烦躁等情绪应加强心理疏导,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肢整复固定后, 应密切观察患肢末端血运及感觉情况, 正确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为4~22个月, 平均14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 中足部评分标准[1]:70~79分1例, 80~89分3例, 90~100分9例。患者足部功能均得到恢复。
3 讨论
跖跗关节又称为Lisfranc关节, 如治疗不当将会发生足疼痛性萎缩等严重后遗症, 进而导致整足的功能障碍[2]。
高能量暴力所致的骨折脱位, 临床报道漏诊率可达20%[3], 而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跖跗关节半脱位漏诊率则更高。要做到此类损伤的正确诊断, 首先对所有外伤后中足肿胀患者均应仔细查体, 对于跖跗关节处有压痛及足底可见瘀血斑者应提高警惕;其次应努力提高阅片能力。据报道X线片对跖跗关节轻微损伤的漏诊率可达41%[4]。Myerson[5]曾针对跖跗关节半脱位提出了10条阅片的关键意见, 对临床诊断帮助较大。螺旋CT三维重建因能发现较小的骨折及轻微的移位, 并可较好的评估损伤程度, 故应将其作为常规检查。
对于跖跗关节半脱位或仅伴有撕脱骨折的患者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既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同时又避免了手术内固定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应用活血通络, 祛瘀消肿中药, 有利肿胀尽快消退, 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医护人员应对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提高警惕, 尤其是直接碾压伤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肢肿胀情况, 必要时可以芒硝袋外敷患足。石膏固定后如肿胀已消退, 应及时通知医师更换石膏, 防止外固定失效, 关节再次移位。
参考文献
[1] Kitaoka HB, Alexander IJ, Adelaar R S, et al.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gfoot, midfoot, hallux, and lesser toes[J].Foot Ankle Int, 1994, 5 (17) :349-353.
[2] 洪潮, 顾小华, 黄秩晖, 等.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21 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6 (14) :1222.
[3] Sharma D, Khan F.Lisfranc fracture dislocations-an important and easily missed fractur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Journal of the Royal Army Medical Corps, 2002, 148 (1) :44-47.
[4] 潘国平, 王国平, 吴仕龙, 等.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重建在跖跗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 2012, 11 (24) :27.
小儿髋关节半脱位 篇9
关键词: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治疗与护理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达60-73%[1]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科制定了一套系统康复治疗及护理方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或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标准[2]其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66.3岁,病程<3个月,右侧偏瘫26例,左侧偏瘫20例,脑梗塞28例,脑出血18例。
1.2 方法
1.2.1 矫正肩胛骨的位置
根据病情取仰卧位,健侧卧位或坐位,治疗者一手牢固的把住肩胛骨下角,并充分向外牵拉,使其离开脊柱,使肩胛骨位置得到矫正,关节盂位置正常,另一手握肱骨近端使其外旋、向下或向前滑出肱骨头复位。
1.2.2 活动肩胛胸廓关节
治疗师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肩胛骨下角,按肩肱关节与肩胛胸廓关节2:1运动比例被动或主动完成各个方向运动。运动中注意将肱骨头向关节窝处挤压,保持肩关节全范围无痛性运动。
1.2.3 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张力和活动,增加感觉刺激。
(1)关节挤压:取健侧卧位,患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师通过患侧手掌向肩关节方向做快速、反复挤压,让患手伸向前,防止肩后缩;坐位时患侧负重,头转向患侧,健手协助控制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让躯体向患侧倾斜,使患肢负重,挤压肩关节;(2)牵拉反射:治疗师一手支撑患臂伸向前,另一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手指指腹点压刺激冈上肌、冈下肌、斜方肌等改善肩带肌张力的异常;(3)快速刺激:在冈上肌、三角肌、肱三头肌上由近及远快速摩擦或在做主动活动之前,用冰块做快速摩擦等;(4)用滚筒、磨砂球、棒操等训练诱发上肢分离运动;(5)恢复期配合日常生活进行ADL训练。
1.2.4 康复护理
首先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脑卒中后发生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和准备采用的治疗方法,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具体措施如下:(1)保持好良肢位、仰卧位:患侧肩下垫一软枕,患侧上肢稍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拇指外展,余四指伸直;健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前屈90-130℃,肘及腕关节保持伸展位,胸前放一软枕,上肢置于枕头上;患侧卧位:患者躯干稍后仰,后方垫枕头,避免患肩被直接压于身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前屈90-130℃,患肘伸展,前臂旋后,手自然地呈背伸位;(2)预防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延长:坐位时:将患肢置于体侧,肩外旋,肘外展,腕背伸,拇指外展,同时让患侧负重。站立时:患侧上肢应给予支撑,如放在前面的小桌子上,由他人扶持等。在护理和治疗时应避免牵拉肩关节,长坐时、站立训练时带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3]。(3)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给予心理疏导、支持和鼓励,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建立康复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4]。
1.3 评定标准
肩关节半脱位测量,采用双侧肩关节同时X线投照[5]。测量肩峰与肱骨之间间隙,按间距分为0-10mm,11-14mm,15-20mm,>21mm,分四组,两侧进行比较,上肢功能级别评定采用Brunstrom法[6],将上肢功能分为I迟缓,II痉挛,III联带运动,IV部分分离,V分离,VI正常。日常生活能力(ADL)用Barthel指数,4周后进行评定.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46例患者治疗结果表明,康复治疗及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
3 讨论
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是脑血管病病人的主要合并症之一。正常肩关节依靠肩胛骨关节的向上倾斜的特殊解剖位置肩关节的锁定机制。同时肩关节依靠周围的肌肉组织、关节囊、韧带,维持其稳定性。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时,肩胛骨下垂、下斜、内收、内旋,失去正常的支撑位置。当患者坐起或立位活动时,由于重力作用,肱骨头从关节盂滑下,患者肌张力低,肌力下降,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肌肉萎缩,不能使关节囊紧缩,故易出现肩关节半脱位[7]。
有研究表明,肌张力高低与肩峰下间隙呈正相关,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与患者患肢功能Brunstrom阶段有关,随着Brunstrom分级上升,半脱位发生率降低[8]。因此,一旦发现肩关节半脱位,应予以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其目的:1.良肢位的摆放避免了异常肌张力的形成和强化,同时也保护了肩关节囊和韧带不继续松弛和发生继发性损伤。坐位和站位行走时,运用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保持肩关节能很好的回纳固定到关节盂内,保持良肢位而无不适。2.通过矫正肩胛骨的位置,使关节盂位置正常,以恢复关节的锁定机制.3.应用神经促进技术及本体感觉强化训练,通过快速刺激、牵拉反射、患侧负重、关节挤压等方法刺激肩关节周围固定肌的运动和张力,调节改善肩带肌张力的不平衡,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引出并促进正常模式的建立。4.在不损伤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前提下,保持肩关节无痛性的全范围被动活动和完全活动,诱发上肢分离运动。5.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本文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半脱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明显改善,证明康复治疗及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
参考文献
[1]原著PatriciaM.Davies,翻译刘钦刚等.审校南登昆,循序渐进[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159.
[2]廖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6.236-237.
[3]刘月芳,赵勇,等.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的设计和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75.
[4]郭彩春,谭秀平.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4.10(2):181-182.
[5]廖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6.149.
[6]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1-102.
[7]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51-153.
【小儿髋关节半脱位】推荐阅读:
髋关节半脱位09-14
寰枢关节半脱位10-16
骶髂关节半脱位06-29
肩关节半脱位07-30
小儿肘关节08-08
小儿膝关节滑膜炎怎么治疗呢09-25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08-01
创伤性髋关节骨折脱位09-08
关节脱位复位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