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半脱位(通用10篇)
肩关节半脱位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康复治疗及护理对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方法 对46例偏瘫合并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进行正确康复治疗及护理。在治疗前后进行肩关节半脱位的测量和康复评定。结果 46例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康复治疗及护理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
关键词: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治疗与护理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达60-73%[1]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科制定了一套系统康复治疗及护理方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或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标准[2]其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66.3岁,病程<3个月,右侧偏瘫26例,左侧偏瘫20例,脑梗塞28例,脑出血18例。
1.2 方法
1.2.1 矫正肩胛骨的位置
根据病情取仰卧位,健侧卧位或坐位,治疗者一手牢固的把住肩胛骨下角,并充分向外牵拉,使其离开脊柱,使肩胛骨位置得到矫正,关节盂位置正常,另一手握肱骨近端使其外旋、向下或向前滑出肱骨头复位。
1.2.2 活动肩胛胸廓关节
治疗师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肩胛骨下角,按肩肱关节与肩胛胸廓关节2:1运动比例被动或主动完成各个方向运动。运动中注意将肱骨头向关节窝处挤压,保持肩关节全范围无痛性运动。
1.2.3 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张力和活动,增加感觉刺激。
(1)关节挤压:取健侧卧位,患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师通过患侧手掌向肩关节方向做快速、反复挤压,让患手伸向前,防止肩后缩;坐位时患侧负重,头转向患侧,健手协助控制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让躯体向患侧倾斜,使患肢负重,挤压肩关节;(2)牵拉反射:治疗师一手支撑患臂伸向前,另一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手指指腹点压刺激冈上肌、冈下肌、斜方肌等改善肩带肌张力的异常;(3)快速刺激:在冈上肌、三角肌、肱三头肌上由近及远快速摩擦或在做主动活动之前,用冰块做快速摩擦等;(4)用滚筒、磨砂球、棒操等训练诱发上肢分离运动;(5)恢复期配合日常生活进行ADL训练。
1.2.4 康复护理
首先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脑卒中后发生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和准备采用的治疗方法,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具体措施如下:(1)保持好良肢位、仰卧位:患侧肩下垫一软枕,患侧上肢稍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拇指外展,余四指伸直;健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前屈90-130℃,肘及腕关节保持伸展位,胸前放一软枕,上肢置于枕头上;患侧卧位:患者躯干稍后仰,后方垫枕头,避免患肩被直接压于身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前屈90-130℃,患肘伸展,前臂旋后,手自然地呈背伸位;(2)预防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延长:坐位时:将患肢置于体侧,肩外旋,肘外展,腕背伸,拇指外展,同时让患侧负重。站立时:患侧上肢应给予支撑,如放在前面的小桌子上,由他人扶持等。在护理和治疗时应避免牵拉肩关节,长坐时、站立训练时带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3]。(3)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给予心理疏导、支持和鼓励,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建立康复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4]。
1.3 评定标准
肩关节半脱位测量,采用双侧肩关节同时X线投照[5]。测量肩峰与肱骨之间间隙,按间距分为0-10mm,11-14mm,15-20mm,>21mm,分四组,两侧进行比较,上肢功能级别评定采用Brunstrom法[6],将上肢功能分为I迟缓,II痉挛,III联带运动,IV部分分离,V分离,VI正常。日常生活能力(ADL)用Barthel指数,4周后进行评定.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46例患者治疗结果表明,康复治疗及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
3 讨论
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是脑血管病病人的主要合并症之一。正常肩关节依靠肩胛骨关节的向上倾斜的特殊解剖位置肩关节的锁定机制。同时肩关节依靠周围的肌肉组织、关节囊、韧带,维持其稳定性。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时,肩胛骨下垂、下斜、内收、内旋,失去正常的支撑位置。当患者坐起或立位活动时,由于重力作用,肱骨头从关节盂滑下,患者肌张力低,肌力下降,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肌肉萎缩,不能使关节囊紧缩,故易出现肩关节半脱位[7]。
有研究表明,肌张力高低与肩峰下间隙呈正相关,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与患者患肢功能Brunstrom阶段有关,随着Brunstrom分级上升,半脱位发生率降低[8]。因此,一旦发现肩关节半脱位,应予以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其目的:1.良肢位的摆放避免了异常肌张力的形成和强化,同时也保护了肩关节囊和韧带不继续松弛和发生继发性损伤。坐位和站位行走时,运用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保持肩关节能很好的回纳固定到关节盂内,保持良肢位而无不适。2.通过矫正肩胛骨的位置,使关节盂位置正常,以恢复关节的锁定机制.3.应用神经促进技术及本体感觉强化训练,通过快速刺激、牵拉反射、患侧负重、关节挤压等方法刺激肩关节周围固定肌的运动和张力,调节改善肩带肌张力的不平衡,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引出并促进正常模式的建立。4.在不损伤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前提下,保持肩关节无痛性的全范围被动活动和完全活动,诱发上肢分离运动。5.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本文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半脱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明显改善,证明康复治疗及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
参考文献
[1]原著PatriciaM.Davies,翻译刘钦刚等.审校南登昆,循序渐进[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159.
[2]廖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6.236-237.
[3]刘月芳,赵勇,等.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的设计和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75.
[4]郭彩春,谭秀平.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4.10(2):181-182.
[5]廖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6.149.
[6]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1-102.
[7]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51-153.
[8]燕铁斌.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康复评定与放射学测量研究[J].中华理疗杂志,1998.6(3):144.
肩关节半脱位 篇2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65-01
肩半关节脱位是临床上脑卒中偏瘫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患侧上肢功能[1]。我院对收治的44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44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颁布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46~67岁,平均(58.4±4.3)岁;脑出血17例;脑梗死27例。纳入标准:①病情稳定,未出现意识障碍;②病程<12周,均为初次发病,并且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③依据X线与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均符合肩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④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排除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者,病情不稳定、血压反复波动者,同时排除小脑、脑干出血患者。随机均分患者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22例采取常规脑卒中治疗和康复训练,主要包括间断使用肩带固定肩关节,良肢位摆放并对肩关节予以支撑保护,提肩胛肌耸肩训练、Bobath训练和手功能训练等;观察组22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在治疗前患者取坐位,放置电极于患肢三角肌外侧部、冈下肌体表以及胸大肌锁骨部位,电流强度以患肩出现耸肩动作且能耐受的最大强度为宜。在训练时保证患者能积极配合扬声器声音和显示的图标反馈系统按节律地做肩关节上提运动,辅以外展、后伸及前屈运动[2]。对BrunnstromI期患者给予被动功能性电刺激为主,主动活动时强化运动意念配合,对BrunnstromII期及以上患者给予被动功能性电刺激和主动运动相结合[3]。在进行治疗时,依据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参数提示训练肌肉的主动收缩肌力来设置合理的阈值,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主动参与训练。每次治疗20min,1天2次,1周治疗6天,连续治疗4周。
1.3评定方法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住院4周后上肢FMA评分进行比较。同时采用X线片测量法对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进行评定,并且对肱骨头与患侧肩峰间距进行测量与比较(AHI)。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对比采用(±s)进行表示,同时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上肢FMA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分别为(17.34±6.28)分、(34.28±10.21)分,对照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分别为(18.22±6.24)分、(26.15±9.33)分。兩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均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AHI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4周后AHI评分分别为(22.32±4.82)分、(12.28±5.17)分,对照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4周后AHI评分分别为(21.83±3.89)分、(15.55±4.82)分。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AHI评分均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A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早期偏瘫患者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能有效刺激神经肌肉,增加本体感觉,从而缓解肌肉萎缩症状[4],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肌力,并增加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对于后期患者来说,采用该技术进行治疗能够缓解肌张力与痉挛状态,提升患者肌肉耐力和力量,从而实现对患者运动协调功能的改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受损脑区神经细胞重塑及皮质功能重组,并将表皮肌电信号转换成声音和图表,直观而立体,大大增加训练的趣味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及AH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并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上肢功能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雄昂,叶祥明,林坚,刘晓林,李琳.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01:76-77.
[2]吴伯涛,赵紫昊.不同波型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3,10:901-904.
[3]肖德龙,洪恩四,常晓波.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J].江西中医药,2014,09:69-72.
肩关节半脱位 篇3
选取2010-12~2012-04在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中风患者40例。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②符合肩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肩胛带下降, 肩关节向下倾斜, 肩胛骨下角较健侧低, 呈翼状肩胛, 在肩峰与上肢肱骨头之间可触及凹陷。X线检查显示盂肱关节间隙>6mm, 但肱骨头部分仍在关节盂内;③病程<3个月;④从未接受过康复治疗。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失语、抑郁、狂躁患者;②首次评估无法完成者;③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内科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将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中, 脑梗死13例, 脑出血7例;平均 (55.11±3.62) 岁;病程平均46.2天;治疗组20例中, 脑梗死15例, 脑出血5例;平均 (53.23±2.55) 岁;病程平均44.7天。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1) 体位管理:2组患者均予良肢位摆放, 坐位及立位时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 避免过度牵拉。 (2) Bobath疗法:根据运动的神经发育原理, 通过关节主被动的运动训练, 诱发正常的运动模式, 改善肌肉张力, 进而缓解症状。 (3) 中药治疗: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用生黄芪60g, 党参15g, 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桂枝各10g、伸筋草、续断、补骨脂各15g, 肩关节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g。水煎服分两次温服, 每日1剂。 (4) 针灸治疗:取穴:肩髃、肩髎、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予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留针接G6805-2A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 使用连续波治疗20分钟, 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 治疗组采用Bobath疗法配合中药补阳还五汤内服及针灸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评定疗效。
2.2 疗效评定
(1) 疼痛程度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2)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FMA) 。 (3) 日常生活活动 (ADL) 能力评定:以改良Barthel指数 (MBI) 进行评分。
3 结果
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肩关节半脱位是影响中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在于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气虚则运血无力, 经脉瘀滞;或因痰浊、风邪郁滞经脉, 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之濡养, 而引发本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强调中风偏瘫乃半身无气所致:“若元气一亏, 经络自然空虚, 有空虚之隙, 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无气则不能动, 不能动, 名曰半身不遂。”并针对气虚血瘀这一病机, 创制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 用以治疗中风偏瘫, 疗效显著。本文采用该方加减治疗, 方中以生黄芪、党参大补元气;当归、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川芎、地龙、桂枝行气活血、温经通络;伸筋草、续断、补骨脂补益肝肾、强健筋骨。针灸治疗可以疏通经络止痛以利关节, 缓解局部水肿, 增强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 改善上肢循环障碍, 尽快恢复肢体功能[2]。两者配合治疗, 可以起到行气活血通络, 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改善上肢血液循环,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之功效,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观察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组疼痛程度, 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表明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在中风肩关节半脱位治疗中有良好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肩关节半脱位 篇4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喙锁韧带 半腱肌腱重建 缝合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07
肩锁关节脱位是骨科创伤中常见疾病之一,约占肩部损伤的12%,临床上多采用Rockwood进行分型,且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方法较多,目前临床常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或自体、异体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术。2008年2月~2010年10月采用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联合缝合锚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18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肩锁关节脱位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19~59岁,平均34岁;急性损伤15例,慢性损伤3例;车祸伤11例,高处坠落伤4例,步行摔伤3例;Rockwood分型,Ⅲ型4例(3例为陈旧性),Ⅳ型3例,Ⅴ型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65天,平均11.5天,随访时间10~44个月。术前常规拍摄双肩关节正位片、患肩肩胛骨侧位片、6例患者拍摄肩关节CT,Rockwood分型Ⅰ~Ⅲ型患者。首个选三角巾或前臂吊带制动3周后功能锻炼,3个月后恢复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行手术治疗的Rockwood Ⅲ型患者,急诊1例,为篮球运动员优势侧,治疗标准要求较高,3例为陈旧伤(均>3周)经保守治疗后慢性疼痛,其中2例肩锁关节明显不稳定。临床中未见到Rockwood Ⅵ型患者。
手术方式:全麻监护下患者取沙滩椅位,胫骨结节下内3.0cm纵行切口,应用取腱器取半腱肌腱,修剪肌腱,祛除肌肉纤维,5号Ethibond线编织缝合所取肌腱备用。肩部喙突与肩锁关节沿皮肤Langer线切口长5.0~6.0cm,逐层显露并切开部分三角肌止点,显露肩锁关节及喙突,探查喙锁韧带,骨膜下剥离显露锁骨远端并切除5~8mm,切除纤维软骨盘,依所取半腱肌腱直径于锁骨远端平行钻2骨孔,2枚缝合锚平行固定于喙突基底,尾线穿过锁骨骨孔,将半腱肌腱自喙突下方绕过,两尾端自锁骨骨孔穿出于锁骨上方交叉,复位锁骨,拉紧缝合锚之尾线并打结,2号Ethibond线缝合固定半腱肌腱,肩峰钻2细孔,将半腱肌腱尾端缝合肩峰端,以加强喙肩韧带,术中探查肩锁关节均稳定。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止痛等对症治療,同时术后患肢颈腕吊带制动6周,术后2周后肩关节被动功能锻炼,6~8周恢复日常活动,6个月内避免剧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结果
18例患者均进行随访,无失访,采用ASES评分为92.3分,主观VAS评分为1.3分;优6例,良9例,一般2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为83.3%。所有患者均无浅表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2例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及4.5个月时发现锁骨远端上移,肩锁关节间隙增宽约50%,12个月随访时患者已恢复工作,其中1例患者诉疼痛,需口服止痛药物;1例评分为差的患者为工伤,术后未返回原工作岗位,随访1、6、12个月时复位均无丧失,肩关节被动前屈上举125°,体侧外旋30°,内旋40°。
讨论
目前Ⅲ型是否手术仍存在争议,著名学者COX认为当前骨科界对Rockwood Ⅲ型主张进行非手术治疗。Bjerneld等认为绝大多数Ⅱ、Ⅲ型损伤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可获得优或良的疗效。Galpin等比较了Rockwood Ⅲ型非手术组与手术组的疗效,结果显示,非手术治疗组即使不优于手术组,也至少与之等效,且非手术组重返工作和运动的时间要早于手术组。Bannister等基于放射学分析,锁骨远端移位>2cm的损伤,此类患者最好早期手术。笔者建议移位程度较重的年轻患者、生活活跃的患者及经常需要上抬手臂(高过肩平面)的患者可能从手术固定中受益。
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很多,很多文献报道了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肩关节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及对肩峰下撞击征及肩袖损伤报道的逐渐增多,肩锁关节韧带重建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推崇。Weaver等描述了一种治疗急、慢性肩锁关节脱位的切开手术方法[1],联合应用锁骨远端切除和喙肩韧带移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此后对这一手术的改进主要集中在各种固定方法,如联合腱外侧半肌腱反转移位重建喙锁韧带[2],联合腱结合缝合锚重建喙锁韧带或异体肌腱联合缝合锚重建喙锁韧带等。本组病例通过自体肌腱结合缝合锚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操作简单,缝合锚为术后早期肩锁关节稳定提供了保障,随着移植的半腱肌腱与骨融合,恢复喙锁韧带及肩锁韧带对肩锁关节的稳定作用,自体半腱肌供体部位损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是肩锁关节脱位切开手术重建喙锁韧带的较好的方法,但本组病例因样本数量小,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参考文献
1 Weaver JK,Dunn HK.Treatment of acromioclavicular injuriea especially complete acromioclavicular separation[J].J Bone Joint Surg(Am),1972,54:1187-1197.
2 姜春岩,朱以明,王满宜,等.联合腱外侧半肌腱反转移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9):803-807.
环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诊断 篇5
1 临床资料
笔者分析我院1999~2004年我院初步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55岁,平均25岁。患者就诊时,有的受到外伤,有的为活动后,有的为突发性,临床症状大部分为颈部活动障碍或疼痛。
2 结果
26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初步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影像学表现为环椎后结节与枢椎棘突的距离超过3 cm,或张口位环枢椎的骨突关节间隙两侧不对称。经进一步检查,CT检查显示20例为环枢关节半脱位,但是有2例在检查完后活动正常,2例为齿状突骨折,其他4例为正常环枢关节结构。所以,实际上有6例为正常。
3 讨论
3.1 环枢关节的解剖关系
环枢关节主要通过滑膜关节相连,其中主要包括几个韧带,环椎交叉韧带,包括横韧带和两条垂直覆膜。其中横韧带和翼状韧带可防止环椎向前过度移位,翼状韧带还可防止过度旋转。环枢关节主要运动有轴位旋转,还有前屈、后伸及侧屈,超过一定的范围就可能发生旋转脱位。
3.2 发病原因
大多数学者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创伤、环枢椎先天畸形及韧带的缺如可能是引起该病的原因。在本组患者里,创伤及小儿环枢椎的先天发育异常及齿状突的缺如及短小为主要原因。创伤可以造成韧带的损伤及断裂,从而引起环枢关节半脱位,甚至可以压迫脊髓,造成高位截瘫等。
3.3 影像诊断
环枢关节半脱位主要包括两侧间隙不对称以及齿状突前缘与环椎的间隙增宽,即环椎前弓后缘到齿状突前缘相应位置的间距增宽,成人>3 mm,小儿>4 mm,便可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如果环齿前间隙正常,颈椎开口正位片齿状突与环椎两侧块间隙不对称并且有侧块的移位,也可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如图1~2。
如果以上2种情况均正常,须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才能作出诊断。如果为体操运动员,即使两侧块间隙不对称及环齿前间隙增宽,如果症状不明显,也不能确诊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只有结合临床才能最后确诊。假如为办公室工作人员,两侧块间隙不对称或环齿前间隙增宽便可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由于平片有时不能显示脱位程度,颈椎的过伸及过屈位可很好地显示滑脱的程度。所以,多方位的摄片可为诊断环枢关节半脱位提供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0.
[2]刘庆华,张明英.环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8,3(5):312.
[3]胥小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67。
肩关节半脱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康复科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偏瘫患者 (伴肩关节半脱位) 80例, 均经X线片、指诊及临床检查确诊。诊断标准:①经头颅MRI/CT确诊为脑出血、脑梗死;②肩峰下可触及到凹陷;③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间隙>14 mm或两侧间隙差>10 mm[1];④均为发病3个月以内患者。排除标准:认知障碍及其他系统严重并发症;肩周炎、颈椎病、骨质疏松等引起的肩痛。对照组男性23例, 女性17例;脑梗死25例, 脑出血15例;年龄39~73岁, 平均年龄63岁;发病时间最短13 d, 最长29 d, 平均发病时间21 d。治疗组男性24例, 女性16例;脑梗死27例, 脑出血13例;年龄41~74岁, 平均年龄64岁;发病时间最短12 d, 最长28 d, 平均发病时间20 d。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的措施:①常规康复训练:良姿位的摆放;给予肩吊带保护;肩关节主、被动活动。②电针治疗:选用肩髎 (+) 、天宗 (-) 、肩髃 (+) 、臂臑 (-) 4个穴位接通电针治疗仪, 予以疏密波交替刺激20 min, 每日1次, 电针强度以可见局部肌肉收缩且能耐受为度。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上肢负重训练。每次治疗30 min, 每天2次。
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指诊并摄取双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检查方法:①测定X线片上双侧肩峰至肱骨头的间距 (AHI) [2];②检查者以右手示指对患侧肩关节触诊。采用目测类比测痛法 (VAS) 对上肢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改良Fugl-Meyer评定法 (FMA) [3]评定患上肢功能的恢复情况;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定法 (MBI) 判定日常生活活动 (ADL) 能力[4]。两组患者均在入选治疗前24 h内完成首次评定, 再次评定于治疗1个月后完成。肩关节指诊及评定均由同一医师进行。
1.3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标准: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 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有效:疼痛基本缓解, 肩关节轻度受限;显效:疼痛消失, 肩关节无明显受限。复位标准:相应指检肩峰与肱骨头间隙<1/2横指, 同时健、患两侧AHI值相等表示患者肩关节复位。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1个月后, 治疗组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表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0%,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表2) 。治疗组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 (42.5%) 显著高于对照组 (15.0%) (P<0.05) 。
3 讨论
肩关节半脱位 (GHS) 指盂肱关节机械连续性的改变, 偏瘫侧上肢无力, 肩周肌肉不能将肱骨头稳定在关节盂内, 导致肱骨头与肩峰之间出现可触及的间隙。常发生于患上肢呈弛缓性瘫痪时, 临床表现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正气不足, 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人体, 机体失养而为瘫痪, 筋脉纵缓致GHS[5]。电针能有效的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促进肌肉收缩, 增加肌张力, 既促进了肩胛下肌、冈上肌、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肌力及肌张力的恢复, 对稳定肩关节起关键作用, 同时又明显缓解了由此引起的患上肢疼痛。
上肢负重训练是通过利用关节挤压而刺激本体感觉的压力感受器, 促进肩周肌群的反应, 增加了关节周围肌肉的紧张度, 既促进关节肌肉协调收缩;又抑制肌肉痉挛, 使屈肌痉挛得到缓解。既可治疗GHS, 也可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我们在康复实践中观察到:利用电针治疗配合上肢负重对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有明显的疗效。不仅改善了患上肢运动功能,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且为日后患者能更好的适应日常生活, 提高自信心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上肢负重结合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情况。方法 将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电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上肢负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摄取双侧肩关节X线并进行指诊, 并采用患侧上肢疼痛VAS评定、改良Fugl-Meyer (FMA) 评定、修订的Barthel指数 (MBI) 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1个月后, 治疗组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 (42.5%) 显著高于对照组 (15.0%) (P<0.05) 。结论 上肢负重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电针治疗。
关键词:肩关节半脱位,电针,上肢负重
参考文献
[1]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105.
[2]陈祥明.X线诊断肩关节半脱位60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9, 11 (16) :893.
[3]章荣, 周蜜娟.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6) :545-546.
[4]周敬华, 梁华忠.脑卒中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及肩手综合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10) :750-752.
肩关节半脱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骶髂关节半脱位门诊患者中,男9例,女21例,年龄26~65岁,平均44.26±7.2岁,病程1~60天,平均25.5±8.2天;前半脱位12例,后半脱位18例;伴双侧腰骶部疼痛8例,单侧19例,伴臀部疼痛17例,伴下肢放射痛13例,伴腹股沟及股内收肌疼痛9例,伴月经不调、痛经7例。所有患者经骨盆及腰椎平片检查确诊,排除致密性髂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结核等其它骶髂关节骨质破坏性疾病。
1.2 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有急性腰骶部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多见于体力劳动的青壮年;一侧或双侧腰骶部疼痛,不能弯腰,患侧下肢站立负重、行走、抬腿困难,严重者疼痛向臀部和腹股沟处放射;骶髂部有明显压痛,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4”字试验阳性,床边试验阳性,唧筒柄试验阳性,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严重者可见腰骶部脊柱侧弯;骶髂关节双斜位X线摄片示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或无异常。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符合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者,具有典型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X线检查确诊为骶髂关节半脱位且适合正骨手法治疗。排除: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损伤。
1.4 治疗
原则: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解痉止痛,理筋整复。预备手法15min为宜,正骨1次成功,下次不必再复位,如有反复半脱位病史,需多次复位。隔日巩固治疗1次,1~3次即可,3次为一疗程。
1.4.1 预备手法
患侧为主。(1)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伸直,医者站其患侧,双手叠掌按揉腰骶、骶髂关节及臀部3~5min,再用肘尖理腰部肌肉2~3min;局部疼痛痉挛者弹拨局部条状筋索;单手或双手拇指按揉肾俞、大肠俞及髂后上棘周围的阿是穴,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宜;再用全掌擦八髎穴,透热为度;双手拿揉下肢肌肉数遍,再用一手食、中、无名指共同滑按足底1~2跖骨关节之间数遍。(2)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肢屈髋屈膝,患侧踝部放于健侧膝上部,医者站其后,全掌自臀部至膝部沿足少阳胆经循行方向行推法3~5遍。(3)根据疼痛、麻木放射部位及伴随症状循经取穴,伴腰骶部疼痛取命门、腰阳关、关元俞;伴臀部疼痛取秩边、环跳;放射至下肢后侧取承扶、殷门、委中;外侧取风市、阳陵泉、绝骨;腹股沟及股前内侧取气冲、伏兔、曲泉;小腿前外侧取足三里、解溪;伴月经不调、痛经取三阴交、血海、地机、中极、关元[3]。
1.4.2 正骨手法
整复前首先明确向前或向后脱位,再进行复位操作。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肉发达,整复阻力大,手法切忌粗暴。
1.4.2. 1 骶髂关节前脱位
右侧为例,①拢背推髂复位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其左侧,嘱其下肢不动;医者右臂拢住患者右背,左手按其右侧髂前上棘,使患者上身向左转,其上身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医者双臂向相反方向突然用力,医者左手有移动感,听到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适用于疼痛剧烈者。②单膝压腹复位法:患者取仰卧位,左侧下肢伸直,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医者站其右侧,左手扶住患者右侧膝部,右手握持同侧踝部,使下肢屈髋屈膝,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左侧季肋部,连续弹压数次。此时可听到腰骶部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适用于疼痛缓解者。
1.4.2. 2 骶髂关节后脱位
右侧为例,①单髋过伸复位法:患者取俯卧位,左侧下肢伸直;医者站其右侧,右手向下按其右侧髂后上棘,左手托住同侧下肢膝上部,双手对称用力,使右侧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突然搬动,此时可听到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适用于疼痛剧烈者。②过伸推髂复位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左侧下肢伸直;医者站其后,左手推住右侧髂后上棘,右手握同侧踝上部,嘱患者屈膝90°,左手向前推按髂后上棘,同时右手向后牵拉下肢,逐渐达到最大限度时,双手突然向相反方向用力。此时可听到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操作时要使髋部向前,患肢向后,形成弓形。适用于疼痛缓解者。施术手法完成后,嘱患者卧床休息1~3天,卧床时在腘窝部放置一厚绵垫,使患肢髋膝关节保持轻度屈屈位;尽量避免持续步行、上下楼梯等加重骶髂关节负荷的活动。
1.5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腰骶痛消失,腰腿活动自如;好转:腰骶痛减轻,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治愈23例,好转5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其中治疗1~3次者22例,4~6次者5例,7次以上者3例。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35岁,工人,2009年3月4日由家人搀扶就诊。主诉:右侧腰腿疼,活动受限1天。自诉:昨天早起锻炼,打羽毛球时接球不慎,将腰扭了一下,听到腰部有声响,遂感腰骶部及腿后侧疼痛,不敢活动,卧床、起立、行走时困难,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剧,腰喜向患侧侧屈,怕碰撞,在家热敷并口服消炎,痛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且腰部、骶髂关节有反复扭伤史。查体:右侧髂后上棘凸起,环跳穴处有明显压痛、叩击痛,骨后侧疼痛。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4”字试验、床边试验、唧筒柄试验、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右侧下肢较左侧缩短1cm。X片示两侧关节间隙不等宽,右侧骶髂关节间隙大于0.3cm。诊断:右侧骶髂关节后脱位。治疗:先对患测部位施预备手法,点按肾俞、大肠俞、阿是穴、环跳、承扶、殷门、委中,后施单髋过伸复位法整复;嘱患者卧床休息3周,尽量避免持续步行、上下楼梯。治疗1次疼痛明显减轻,可站立行走;治疗3次后痊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
4 讨论
4.1 解剖及力学
骶髂关节为滑膜关节,位于骶骨两侧,左右各一,是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组成的微动关节,其关节腔小,周围有紧张的关节囊和韧带加强,稳定性主要依靠骶髂前后韧带和骶髂间韧带维持[4]。骶髂关节在正常情况下承受三方面的力,即躯干重力、两下肢向上的支撑力及耻骨联合的内聚力,三力均衡和动态协调是维持正常骶髂关节结构的重要力量因素。脊柱所承负的重量必须通过两侧骶髂关节才能到达下肢,而足底或坐骨结节遭受外力也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到达躯干。正常的骶髂关节只有少许的前后旋转活动,以缓冲弯腰和负重时脊柱所承担的外力。当骶髂关节受到超载生理活动的扭转时可发生向前或向后的半脱位,或姿势不正,肌力协调失常,或用力不当的情况下造成。骶髂关节半脱位以旋转活动为主,伴有少量滑移,临床根据髂骨旋转方向的不同将髂骨向前旋转称前脱位型,反之为后脱位型。
4.2 临床症状
由于骶髂关节半脱位导致关节解剖位置发生变化,在关节腔负压的情况下将滑膜吸入关节间隙发生嵌顿,引起骶髂关节周围剧烈疼痛。因骨盆倾斜,盆腔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压迫,若不及时纠正半脱位及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功能,累及骶髂关节前方的神经丛即可引发临床症状。骶丛受刺激或压迫,影响坐骨神经,产生丛性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向一侧或双侧下肢沿坐骨神经走行放射性疼痛、麻木;影响臀上及臀下神经,出现臀部疼痛;影响股神经见大腿前侧疼痛;影响闭孔神经见大腿内侧疼痛,股不能内收,双下肢交叉困难,股外旋无力,或出现膝关节疼痛;影响股后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出现股后和外侧皮肤麻木、感觉障碍。骶髂关节前面有骶2-4神经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形成骨盆神经,与从腰部延伸而来的骶交感神经纤维组成神经丛,支配盆腔脏器。炎症刺激骶部交感、副交感神经时可出现相应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5]。临床许多患者不以关节处疼痛表现为主,往往自觉牵涉或放射部位疼痛明显。此外,骶髂关节为微动关节,虽有错位,但X线片上关节结构变动微小,且X线拍摄角度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故只有与临床症状及体征合参,才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6]。此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因女性骶髂关节的活动度较男性大,尤其实分娩后妇女,其骶髂关节周围韧带、筋膜等组织松弛,骶髂关节活动度增加,抵御能力减弱,故骶髂关节关节结构易失衡而导致半脱位[7]。
4.3 治疗原理
通过手法作用迫使髂骨向引起脱位的反方向旋转移动,达到(离而复合)的目的。根据关节半脱位类型施行针对性正骨手法,矫正错位,手法操作分两个步骤,使任何方向的脱位整复及骨盆倾斜引起的症状随之减轻或痊愈。(1)预备手法,目的在于放松腰骶、骶髂、臀部及下肢肌肉,松解肌间隙粘连,舒通经络,缓急止痛,为复位手法打基础。弹拨条状筋锁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肾俞、大肠俞、八髎、阿是穴均可缓解腰骶及骶髂关节周围疼痛,足底1~2跖骨关节为疼痛敏感点,止痛解痉;推胆经综合调节患侧不通,因胆经可治疗全身诸痛。根据腰骶、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部位选取相应穴位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通调经络。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点按相应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缓解症状。(2)正骨手法,区分骶髂关节半脱位的类型是选用正骨手法治疗的重要前提,依据半脱位的方向选用针对性整复手法正骨复位,恢复骨盆承载功能。如疼痛剧烈者,前脱位选用拢背推髂复位法,后脱位选用单髋过伸复位法,这两种方法定点与动点之间杠杆距离短,同侧下肢活动范围小,肌肉受牵拉不明显,整复过程中不会引起更剧烈的疼痛。疼痛缓解者,前脱位选用单膝压腹复位法,后脱位选用过伸推髂复位法,这两种方法定点与动点之间杠杆距离长,同侧下肢被动活动范围大,肌肉受牵拉明显,整复过程中易产生疼痛,多用于长期未复位的患者。前两种复位法同样适用于疼痛缓解者。这四种正骨手法操作简单,均可恢复骶髂关节内在的力学平衡和气血平衡。正骨成功的标志是复位时多可听到关节弹响声或有手下轻度移动感,患者疼痛显著缓解,骨盆骨性结构恢复对称性,两侧髂棘等高,双下肢等长,腰部活动恢复正常,患肢承重功能恢复,骨盆倾斜引起的脏器功能紊乱症状随之减轻或痊愈。正骨操作中力点、力量、角度三者须协调。手法治疗后卧床休息可稳定病人因疼痛产生的恐惧心理,并消除周围韧带水肿,减轻疼痛,修复损伤。患者日常生活中持续步行、上下楼梯会加重骶髂关节负荷,有可能造成骶髂关节再次脱位。
4.4 治疗体会
此病临床常见,但常被误诊或漏诊,治疗前一定要明确诊断,分清半脱位类型才可进行手法操作。正骨手法是临床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常用方法,其疗效显著,受广大患者肯定。正骨手法要注意年龄、性别及个体差异,手法需轻巧柔和,用力稳妥有序,循序渐进,严禁施暴力、蛮劲,以免引发损伤;以预备手法为基础,放松肌肉、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根据伴随症状选取相应穴位,调整机体平衡,缓解骨盆倾斜引起的各种症状。早期半脱位患者采取手法整复有立即复位的效果,但长期未复位、病情延误患者采取手法复位疗效欠佳。
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30例,总有效率达93.3%;可轻松整复骶髂关节半脱位,松解局部组织,恢复骶髂关节正常的解剖位置,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迅速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正骨手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骶髂关节半脱位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方法得当,都能取得满意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30例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预备手法及正骨手法治疗,观察效果。结果:治愈23例,好转5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效果良好。
关键词:骶髂关节半脱位,正骨手法,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法利,杨书成.按摩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12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6.
[3]祖兴苗,姜晓越.骶髂关节结构失衡症168例治疗分析[J].按摩与导引,2002,18(2):29.
[4]严振国.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2-43.
[5]章翔.现代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2-195.
[6]白晓东,张韶峰,庞晓东.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功能障碍及影像学变化的164例2年随访[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5,9(22):201.
肩关节半脱位 篇8
跖附关节损伤, 是中足较常见的一种损伤。而其中跖跗关节半脱位由于骨折、移位不甚明显, 往往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及治疗不当的情况。我院自2010-2013年, 共收治此类患者13例, 经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例, 男11例, 女2例;年龄16~41岁, 中位年龄27岁;3d之内就诊者11例, 3~7d之内就诊者2例, 伴有跖骨或骰骨骨折者3例, 无骨折者10例。
1.2 诊断
(1) 查体:对于外伤后中足部肿胀患者, 对跖跗关节进行严格细致触诊, 尤其是楔骨—第一跖骨关节内侧, 以及第五跖跗关节, 以期发现细微损伤。 (2) 影像学检查:对于有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应常规行负重位X线片及患足CT三维重建检查。
1.2 治疗方法
应尽早行手法整复, 石膏固定。牵引相应跖骨的同时, 挤压脱位部, 以使移位关节复位, 如效果满意, 则以石膏夹固定。同时口服活血止痛, 通络消肿之中药。6周后去除石膏, 部分负重;10周后完全负重行走。
1.3 护理
因此类患者均为突然暴力所致, 针对患者易出现的焦虑、恐慌、烦躁等情绪应加强心理疏导,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肢整复固定后, 应密切观察患肢末端血运及感觉情况, 正确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为4~22个月, 平均14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 中足部评分标准[1]:70~79分1例, 80~89分3例, 90~100分9例。患者足部功能均得到恢复。
3 讨论
跖跗关节又称为Lisfranc关节, 如治疗不当将会发生足疼痛性萎缩等严重后遗症, 进而导致整足的功能障碍[2]。
高能量暴力所致的骨折脱位, 临床报道漏诊率可达20%[3], 而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跖跗关节半脱位漏诊率则更高。要做到此类损伤的正确诊断, 首先对所有外伤后中足肿胀患者均应仔细查体, 对于跖跗关节处有压痛及足底可见瘀血斑者应提高警惕;其次应努力提高阅片能力。据报道X线片对跖跗关节轻微损伤的漏诊率可达41%[4]。Myerson[5]曾针对跖跗关节半脱位提出了10条阅片的关键意见, 对临床诊断帮助较大。螺旋CT三维重建因能发现较小的骨折及轻微的移位, 并可较好的评估损伤程度, 故应将其作为常规检查。
对于跖跗关节半脱位或仅伴有撕脱骨折的患者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既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同时又避免了手术内固定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应用活血通络, 祛瘀消肿中药, 有利肿胀尽快消退, 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医护人员应对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提高警惕, 尤其是直接碾压伤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肢肿胀情况, 必要时可以芒硝袋外敷患足。石膏固定后如肿胀已消退, 应及时通知医师更换石膏, 防止外固定失效, 关节再次移位。
参考文献
[1] Kitaoka HB, Alexander IJ, Adelaar R S, et al.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gfoot, midfoot, hallux, and lesser toes[J].Foot Ankle Int, 1994, 5 (17) :349-353.
[2] 洪潮, 顾小华, 黄秩晖, 等.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21 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6 (14) :1222.
[3] Sharma D, Khan F.Lisfranc fracture dislocations-an important and easily missed fractur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Journal of the Royal Army Medical Corps, 2002, 148 (1) :44-47.
[4] 潘国平, 王国平, 吴仕龙, 等.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重建在跖跗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 2012, 11 (24) :27.
摔伤后小心寰枢椎半脱位 篇9
27岁的小侯是总政白石桥某干休所的志愿兵。2005年10月23日,他在单位打扫卫生,爬梯子擦洗高处的玻璃。突然梯子滑倒,他的头颈肩部被重重地摔在地上。伤后小侯即感头颈部疼痛,颈椎也不敢动,他被同事们送到单位门诊部。医生给他作了些基本检查,没有发现特别的异常,就给了一些跌打损伤药,并嘱其多休息。
后来,小侯发现自己的头总是偏向一侧,梗着脖子,并且出现了头晕、头昏的症状。10月25日他被送到了304医院门诊骨科,于红主任在给他作了初步检查后,让他去拍x线片。结果从张口位的×线片中发现,小侯的第一和第二颈椎发生了错位,即寰枢椎半脱位。
于主任立即给小侯进行了治疗,他用西方手法对小侯已错位的寰枢椎进行了准确手法复位,再用特殊的手法治疗机器——脊椎诊断治疗仪进行细微的调整。经过治疗,小侯的局部疼痛和头晕症状一次比一次减轻,脖子也可以灵活地活动了。经过5周多的治疗,小侯已完全康复,恢复了正常工作。伤后不到一个月于主任给他再次复查了x线片,发现他颈椎寰枢椎错开的结构已完全恢复了正常。
颈性眩晕是一种较常见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的骨科疾病。它是颈椎病变(如退变、畸形、外伤等)导致患者产生头昏、头晕(有时伴有偏头痛)、颈部酸痛、僵硬、不适、视物模糊、注意力欠集中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症候群。
一般来讲,在中老年患者中颈性眩晕多与退行性变导致的椎动脉供血不足有关,但年轻患者则多与头颈部的外伤有关,尤其以头部瞬间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如摔伤、撞伤、砸伤等)或剧烈摇摆后(如汽车追尾时头部的运动)造成的寰枢椎半脱位最为常见。
两种不同的表现
创伤后寰枢椎半脱位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种情况是受伤后仅出现头部损伤的症状,急性期过后患者可以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任何颈部症状。此种伤情的最大特点就是早期的漏诊率极高!!!在伤后数年、数十年甚至几十年后,患者逐步开始出现颈椎不适、疼痛、颈性眩晕等迟发症状,此时即使给予了积极的治疗也只是缓解一些症状,而很难使半脱位的寰枢椎复位。
另外一种情况是即刻出现颈部剧痛、头颈部偏斜、头痛、头晕等急性损伤症状。此类患者多数都能到急诊就医,只要拍一张张口位X光片,诊断并不难。
于主任提醒您:
肩关节半脱位 篇10
1病例选择
本组68例患者中, 男性41例, 女性27例, 年龄24~56岁, 平均41.2岁, 全部病人均有颈部疼痛不适、转颈不利、环枕关节触压痛。其中头晕者34例, 恶心呕吐者20例, 视力模糊者7例。X线表现:张口位环枢椎正位片齿状突偏移中线、齿侧间隙左右两边不等宽, 其中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者21例, 伴有不同程度的增生、退变、钩椎关节变尖、椎间孔变小者24例。
2治疗方法
以环枢关节半脱位齿突左偏者为例, 患者取矮端坐位, 双手自然下垂。医生站在病人的后面, 嘱病人的头部前屈35°~45°, 向右侧偏并旋转30°~45°, 医生的左手拇指置于病人颈2棘突的右侧, 余4指置于病人的左颈部, 右手以掌心置于病人左下颌角处, 拇指放在左耳廓前面 (靠近左耳屏) , 余4指放在左耳廓的后面, 右手虎口正位于左耳垂之稍下方, 嘱患者头部徐徐向右侧后方旋转并保持低头位, 同时让患者的头部的右前靠在医生腹前上部, 待患者的头难以向右后方旋转时, 医者左手拇指向左侧扳拨, 右手将患者头部向右后方旋提, 此动作一气呵成, 常可听到“咯”的一声, 或拇指下有滑动感, 再行检查颈2棘突是否平复, 如未平复可重复实施1次。每周2次, 4次为一疗程。
3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分析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阳性体征转阴, 颈椎影象学检查显示有明显改变, 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主要阳性症状消失, 颈椎影像学等检查有所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基本减轻, 阳性体征部分消失, 影像学检查稍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阳性体征仍存在, 影像学检查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68例中痊愈49例, 好转1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3% (95%CI=90.79%~99.79%) 。6个月后随访, 总有效患者中13例有复发现象, 复发率为19.1% (95%CI=15.30%~34.08%) 。再经如上治疗, 治愈好转共12例。68例中, 经1次治疗痊愈者9例, 大部分经1~2个疗程治愈。
4讨论
环枢关节半脱位是以环枢关节为中心, 以环枢关节及环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劳损等病变所产生以头项痛、眩晕、恶心为主症的特发性病症, 是上颈段常见的疾病, 由于其结构特殊, 稳定性差、复发率高。定点旋转扳颈法对环枢关节半脱位具有稳、准、轻、巧的特点, 安全性高, 副作用小, 疗效快,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有的患者疗效不易巩固, 究其原因与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如长时间低头作业、睡枕不当、偏肩提物等。
收稿日期200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