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半脱位

2024-12-28

晶体半脱位(精选7篇)

晶体半脱位 篇1

摘要:目的 讨论囊袋张力环植入在外伤性白内障并晶体半脱位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至2014年入院治疗的外伤性白内障并晶体半脱位患者23例23眼, 行白内障的治疗手术, 手术中在连续环形撕囊之后, 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之后, 行超声乳化术将白内障摘除, 在囊袋内, 将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23眼在治疗后, 人工晶体均在正位, 囊袋张力环均在囊袋内, 无明显倾斜与偏位, 基本正位。在术后随访3个月2年, 其中视力矫正0.3者5眼, 矫正0.4~0.7者12眼, 矫正>0.8者6眼, 有一例出现后囊膜皱缩并后发性白内障, 予行YAG激光治疗后视力为0.8。结论 囊袋张力环植入在外伤性白内障并晶体半脱位治疗中应用, 可以有效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 并可减少手术引起的并发症, 可作为有效的白内障手术过程中的辅助工具。

关键词:囊袋张力环,外伤性白内障,合并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术

从临床上看来, 外伤性的白内障并晶体半脱位是较为常见的, 其手术难度常较大, 操作较为困难, 也容易引起手术中的并发症, 影响到术后的晶状体稳定性。以往的治疗多是用大切口做晶状体捞出, 或是囊内摘除, 再或是经由睫状体扁平部来咬切晶状体, 同时与睫状沟人工晶状体缝线的固定术来联合或将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这些治疗方法出现的术后并发症较多, 且人工晶状体也容易倾斜或者偏位。随着近年来囊袋张力环出现于临床并使用, 上述问题均得到了有效解决[1]。笔者就2011年至2014年入院治疗的外伤性白内障并晶体半脱位患者, 均采用了囊袋张力环植入的23例23眼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自2011年至2014年入院治疗的外伤性白内障并晶体半脱位患者由23例23眼。其中, 男13例, 女10例, 年龄在45~75岁, 平均56岁。术前患者的视力为0.02~0.3。在术前检查中发现的晶状体半脱位的范围, 在小于1/4个象限的有11眼, 在1/4~1/3个象限的有12眼。检查晶状体核的硬度中, Ⅰ级核有6眼, Ⅱ级核有10眼, Ⅲ级核有7眼。伴继发性青光眼的1眼, 眼压为47.2 mm Hg。

1.2 方法

23例白内障并晶体半脱位患者23眼都采用超声乳化吸出术并植入囊袋张力环和折叠式的人工晶状体。10位患者采用球周麻醉, 13位患者采用表面麻醉。10位患者于下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 13位患者于上方透明角膜缘切口。在2:00处再做辅助性的切口并注入粘弹剂撑开前房, 做连续的环形撕囊, 直径在5~5.5 mm。后经上方角膜切口处, 向囊袋中植入囊袋张力环的一端, 并旋转以至全部进入到赤道部, 使环开口背向悬韧带断裂处, 调整囊袋位置至正常之后, 再对晶状体核行超声乳化术, 注吸皮质, 后于囊袋内植入折叠式的人工晶状体。之后可不缝或用10-0尼龙线, 将切口缝合1针。术前有眼压高的患者1例, 联合做小梁切除术。于术后, 观察患者的视力、患眼人工晶状体所在的位置和患眼的眼压等, 术后随访的时间为3个月~2年。

2 结果

2.1 术后患眼的视力

在术后随访3个月~2年, 其中视力矫正0.3者5眼, 矫正0.4~0.7者12眼, 矫正>0.8者6眼。

2.2 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和囊袋张力环的位置

在术后随访3个月~2年, 人工晶体均在正位, 囊袋张力环均在囊袋内, 无明显倾斜与偏位, 基本正位。

2.3 并发症

术后患者眼压范围在10~21 mm Hg, 有一例出现后囊膜皱缩并后发性白内障, 予行YAG激光治疗后视力为0.8。囊袋张力环的张力过大所导致的张力环脱落、晶状体囊袋的破裂、玻璃体积血等情况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角膜内皮的失代偿、脉络脱离、眼内炎症等并发症均未发生。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器械与显微技巧的创新进步, 在治疗外伤性白内障并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手术的成功率都有着很大的提高, 不少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并挽救了视力。在以往的治疗中, 治疗方法多采用囊内或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手术的切口常较大, 玻璃体容易因此大量流失, 由此所造成的术中以及术后的并发症也是较多的。在术中, 若同时植入前房型的人工晶状体或缝线固定植入后房型的人工晶状体, 会造成角膜内皮的失代偿以及继发性的青光眼等并发症, 人工晶状体也容易倾斜或偏心[2]。近年来在外伤性白内障并晶体半脱位治疗中应用的囊袋张力环植入, 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并发症等情况,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本次讨论的23例患者23眼, 就采用的局部麻醉下在充分水分离后植入囊袋张力环, 效果较为满意。在这次回顾分析中, 针对治疗, 笔者发现了以下几点: (1)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患者, 常伴有虹膜的粘连, 使瞳孔难以散大。脱位的晶状体的中心移位是较为明显的, 悬韧带在各个方向的力量也不均衡。因此在治疗术中, 连续的环形撕囊十分关键, 在撕囊时, 动作要轻, 直径需控制在5~5.5 mm的范围内, 囊口要圆, 不然就容易造成囊膜口的扩大或者发生晶状体的全脱位。 (2) 为了便于超声乳化以及皮质的抽吸, 预防囊袋的破裂, 避免悬韧带的断裂范围的扩大, 防止玻璃体的溢出, 囊袋张力环的放入顺序, 最好是在超声乳化之前。 (3) 在抽吸皮质时可发现有大部分位于瞳孔中央的皮质, 需缓慢操作以保持前房的深度稳定。若前房过深, 会造成脆弱悬韧带的断离, 若前房过浅, 有撕囊口过大的情况时, 张力环也容易滑出于囊袋。 (4) 为了避免被植入的囊袋张力环脱入到玻璃体腔, 需考虑后囊破裂的可能性。 (5) 术中, 为了保持灌注液与流出液的平衡, 需控制超声乳化的设置在低的流量、灌注与负压。 (6) 术中, 需尽可能的使用辅助器械, 来减少悬韧带的受损。

在治疗外伤性白内障并晶体半脱位患者中, 囊袋张力环有着以下优点: (1) 可使囊袋内空间足够大, 维持了晶状体囊袋的圆形的轮廓, 增加了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安全性。 (2) 减少了非对称的晶状体囊袋的张力, 同时可对抗残留的晶状体的悬韧带牵引力。 (3) 使玻璃体流失减少, 前膜稳定, 有助于晶状体的粉碎、人工晶状体的植入与皮质的抽吸。 (4) 可有效防止术后的人工晶状体发生瞳孔夹持、倾斜、脱位、震颤或偏心等情况, 帮助恢复视力。 (5) 对于晶状体的上皮细胞的移行和增生有效抑制, 并减少后发性的白内障可能。

可见, 囊袋张力环在植入外伤性白内障并晶体半脱位的治疗中是一种很有效的辅助工具, 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其临床应用时间尚短, 仍需长期关注其远期疗效以及并发症的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余超明, 关卫文.囊膜张力环在外伤性白内障伴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6) :253-254.

[2]汪秀娟, 胡甫密, 马传勇.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6) :49-50.

晶体半脱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白内障伴晶状体半脱位12例 (12眼) 。男8例, 女4例。年龄20~65岁。术前视力:光感至手动2眼, <0.05 3眼, 0.05~0.15 6眼, >0.15 1眼。造成晶状体悬韧带断离的原因均为眼外伤。悬韧带断离范围<90°者4眼, 90°~180°者8眼。

1.2 手术方法

爱尔凯因表麻下行上方透明眼角膜切口, 辅助切口取3点位。在前房内注入黏弹剂足量, 连续环形直径5~5.5mm的撕囊。水分离晶状体核, 在囊袋内注入少量黏弹剂后, 使用内径13.0mm张力环。将囊袋张力环的一端从上方角膜切口顺其弧形缓慢送入囊袋的赤道部后, 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张力环另一端的囊袋内。利用劈核刀将晶体核和皮质超声乳化, 将残留皮质吸除。把黏弹剂注入到囊袋中, 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 并吸净黏弹剂, 卡米可林缩瞳后平衡盐冲净及回复前房深度, 水密上方透明角膜切口。

2 结果

手术中晶状体悬韧带断离范围没有进一步的扩大。顺利的将12眼囊袋张力环植入, 且不影响超声乳化操作, 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并保持居中的位置, 玻璃体在手术中未发生脱出。术后视力0.05~0.1者1眼, 0.1~0.3者3眼, 0.3~0.5者4眼, >0.5者4眼。术后随访半年以上, 未发现眼压增高, 后囊膜混浊。人工晶体均为正位, 未见倾斜及明显偏位。

3 讨论

晶状体半脱位在外伤性白内障中比较常见。晶状体半脱位时, 由于失去悬韧袋支持而失去稳定性, 早期的文献曾将晶状体半脱位列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禁忌证[1], 过去常采取囊外摘除及睫状沟人工晶体植入术, 或囊内摘出及Ⅱ期人工晶体植入术, 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然而这些手术方法有手术时间长, 切口大, 人工晶状体倾斜与偏心等缺点[2]。应用囊张力环之后很好的解决了以上所述手术中的问题, 它可以使偏离瞳孔中心的晶体回位, 并可以支撑悬韧带断离不稳的晶状体囊袋, 提升了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安全性, 避免了玻璃体的脱出, 保持了晶状体囊袋圆形轮廓, 预防了人工晶体状移位偏心。压缩抑制了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移行到后囊, 减少了后囊浑浊发生的优点[3]。植入囊袋张力环的时机:连续环形撕囊后将晶状体核后超声乳化, 并抽吸皮质后[4]。本组全部患者皆选用连续环形撕囊, 水分离后, 超声乳化前植入。此法很有效的阻止了囊袋破裂和悬韧带断裂范围扩大。植入张力环和手术安全性的关键在于在植入囊袋张力环之前完整并适当大小的连续环形撕囊。张力环由于在过大的撕囊口在前房消失的情况下容易脱出囊袋外, 而过小有会增加植入的难度, 因此, 为了防止张力环在手术中前房深浅变化时滑出囊袋连续环形撕囊口应控制在5~5.5mm。在植入张力环的过程中要确保其被植入囊袋内, 若一旦发现有不良反应应取出重新植入。超声乳化过程中辅助器械要尽量使用, 要减少对悬韧带施加压力, 从而避免悬韧带范围进一步扩大。手术中要注意避免前房深度过深而对脆弱的悬韧带造成威胁造成更多的悬韧带断离。囊袋张力环注入术通过扩充囊袋赤道部及支撑悬韧带薄弱部位是残存的悬韧带张力重新分布, 是囊袋稳定, 次手术操作简便, 安全, 并发症少。伴着张力环的植入, 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的进行的到了帮助, 也增加了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的可能性。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伴晶体半脱位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囊袋张力环的临床效果。方法 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伴晶状体半脱位外伤性白内障12例 (12眼) 。悬韧带脱离范围<90°者4例, 90°180°者8例, 均在表麻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过程中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及囊袋内人工晶体。结果 随诊6个月, 术后12例人工晶体均为正位, 无倾斜及明显偏位,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结论 囊袋张力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工具, 在超声乳化中, 可有效防止晶状体悬韧带范围扩大, 增加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的可能性, 防止术后人工晶体移位。

关键词: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囊袋张力环

参考文献

[1]陆道炎, 惠延年.白内障的手术治疗[M]//见: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639-1665.

[2]Gimbel HV, Sun R.Clinical aalications of capsular tension rings incataract surgery[J].Ophthalmic Surg Lasers, 2002, 33 (1) :44-53.

[3]王钰.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预防后囊膜混浊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 2004, 24 (1) :61-64.

桡骨小头半脱位48例诊治体会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48例, 男27例, 女21例;年龄最大6岁, 最小11个月, 1岁~2岁19例, 3岁~4岁27例, 4岁以上2例;其中左侧28例 (占58.33%) , 右侧20例 (占41.66) ;40例为牵拉造成的损伤, 2例系创伤或跌倒所致, 6例无明显诱因;初发39例, 复发9例。

1.2 临床特点

患儿出现耸肩、肘略屈、前臂略旋前贴胸不能屈肘, 被动牵拉前臂和屈肘时疼痛加剧, 桡骨小头部明显压痛;肘关节无畸形, 多无肿胀, 检查时将患侧肘关节慢慢伸直, 尺骨鹰嘴突与肱骨内、外髁在同一条直线上;X线检查多数无明显异常。

2 治疗方法

予5%水合氯醛镇静后, 家长抱住患儿坐于膝上, 患肢取半屈肘位, 术者一手握住肘关节处, 一手握住患儿前臂、腕关节处, 然后徐徐纵向牵引, 前臂旋前及屈肘, 同时拇指于桡骨头外侧向内按压, 术者拇指可感到有一弹响声, 即复位。复位后患儿疼痛症状消失, 伤肢可以自由活动。术后三角巾悬吊2 d~3 d, 习惯性脱位者, 在手法复法成功后予屈肘90°位石膏托外固定1周。

3 结果

其中44例采用前臂旋前屈肘, 同时拇指按压桡骨小头时复位, 成功率91.66%;3例采用前臂旋前、旋后及屈肘, 同时拇指按压桡骨小头时复位;1例采用前臂旋前、旋后加小幅度旋转及屈肘, 同时拇指按压桡骨小头时复位。治疗后随访6个月, 未再有脱位。

4 讨论

桡骨小头半脱位常见于5岁以下的患儿, 其原因是由于桡骨小头环状韧带前下方的附着点较薄弱;桡骨头关节面的平面略向后方远端倾斜, 与桡骨干的纵轴不完全垂直, 且略呈卵圆形, 在旋后位的矢状径较长;在极度旋前位, 桡骨头略离开尺骨的桡骨切迹, 其前外侧的边缘较低而位于远端。故当患儿因穿衣、行走时跌倒, 于患儿前臂旋前位用力向上牵拉其手时, 环状韧带容易向桡骨头前外侧的近端滑移, 其薄弱附着点易被横形撕脱, 使桡骨头向前下方滑出, 形成半脱位[1]。

复位方法各家说法不一, 邹旦等[2]用极度旋后屈肘法治疗桡骨小头半脱位, 取得较好疗效。我们通过观察发现, 采用前臂旋前屈肘, 同时拇指按压桡骨小头复位疗效可靠, 辅助予镇静剂后, 患儿几乎无痛苦, 并能使关节周围肌肉松弛, 复位在瞬间完成。因为前臂旋前位时, 桡骨头外缘正对环状韧带, 桡骨头外缘比较窄, 其边缘是圆形的, 环状韧带容易回到解剖位置;而前臂旋后位时桡骨头外缘较宽, 而且边缘是近似方形。所以, 我们认为前臂旋前屈肘, 同时拇指按压桡骨小头是治疗此病的良好方法, 欢迎广大同仁在工作中应用并予对比。

患儿复位后应予三角巾悬吊2 d~3 d, 以免形成习惯性脱位, 我们收治的复发患儿, 均为复位后未再予特殊处理。故在复位后, 应予三角巾悬吊, 如为习惯性脱位者, 应在手法复法成功后予屈肘90°位石膏托外固定1周, 并嘱家属在3周内禁止用力提拉患肢前臂, 注意保护患肢, 以防再次脱位。

另本病须与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内髁骨折、肱骨外髁骨折、桡骨小头骨折、尺骨鹰嘴骨折等肘关节损伤鉴别。所有患儿需常规摄片, 以免误诊。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928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治疗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8例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性25例, 女性13例, 年龄9个月至5岁, 平均年龄 (3.15±1.52) 岁, 患者就诊的时间为2 h~4 d, 平均就诊时间为 (2.16±0.12) d。患者受伤部位:右侧13例, 占总数的34.21%;左侧25例, 占总数的65.79%。受伤原因主要为穿脱紧身衣服时、直立位、下蹲位、坐位时突然用力过猛, 对手臂进行过度牵拉所致。

1.2 临床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经询问了解均存在前臂突然牵拉病史。患者在抬患肢时会有剧烈的疼痛感, 并出现耸肩, 前臂略旋前贴胸, 肘关节略屈, 肘关节不活动, 畸形, 无肿胀, 桡骨头处压痛, 不能举手, 摸头等[2]。绝大部分患者患肢拒绝举持物体。对患者患肢进行X线检查无明显的异常情况。

1.3 方法

(1) 旋前法:患者在进行操作之前由家长抱住并坐好, 在不需要麻醉的基础上要求患者伸出患肢, 保持肘关节微曲状态。操作人员一只手将患者的腕部牢牢地握住, 另一只手将患者的肘关节托起。使用拇指直接对桡骨小头部位进行按压, 保持肘关节微屈, 对前臂进行牵引向前伸展做旋前动作[3]。另一只手的拇指伴随着前臂的前旋姿势对桡骨头进行按压。手指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弹响声, 则说明患者复位成功。复位成功后, 患者可以举起较轻的物体。若治疗效果不好, 则需要采取其他方法进行治疗。 (2) 旋后法:将患儿的前臂做旋后动作, 其他手法如上。 (3) 旋转法:此方法是在患者的申肘后位, 在术前将患者的前臂旋前, 旋后被动性运动数次[4]。伴随着拇指的转动对桡骨头进行转动和压迫, 使之复位。在术后对患者的前臂进行悬吊, 叮嘱患者一周之内不得对前臂进行牵引。防止患者因过度牵拉而再次脱位。

2 结果

对患儿进行X线检查, 发现均未发生关节及骨骼解剖结构变异情况。在这些患者中有26例采用旋前复位法, 占总数的68.42%;有9例采用旋后复位法, 占总数的23.68%;另有3例采用旋转法, 占总数的7.89%。对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后均整复成功, 其中有2例患者起初不配合, 经过耐心讲解后再次复位成功。对患者进行复位后均能够举起患肢, 疼痛感缓解并消除。

3 讨论

桡骨小头半脱位在5岁以下儿童中发病较多, 均是因过度牵拉造成。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发病机制主要有:1当儿童肘部过度申拉时, 此时环状韧带滑越桡骨头与肱骨小头之间, 进而使得桡骨小头难以回复到原位;2桡骨小头发育不全, 出现环状韧带关节囊松弛, 而患者的肱骨外踝发育却较晚。当肘部过度伸拉时就会造成松弛的管节囊进入到绕关节和肱关节之间, 造成桡骨头处于半脱位的状态。由于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未发现异常状态, 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

3.1 诊断治疗体会

在对骨损伤进行诊断时应重视对患者病史的询问, 这样可以为确诊提供理论依据。其中骨损伤的诊断非常重要, 对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患者受伤的机制可以清楚地看出患儿骨损伤的严重程度, 因此可以依据受伤机制对患者骨损伤进行判断。本研究纳入的患儿均没有间接或者直接的外伤史, 发病的原因主要是过度牵拉前臂造成的。当患儿出现桡骨小头半脱位后立即疼痛难忍, 而惊哭或者大喊, 主要表现为肘关节略屈曲, 活动产生严重的障碍。本病主要的特点是不愿意上举或者活动, 哭闹较为严重;患儿存在着前臂外伤史;X线诊断未发现异常情况;肘关节未出现明显的畸形, 桡骨的小头处没有明显的压痛感[5]。对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可以治愈该病症。在本研究中发现对患儿采用前复位法较多, 且进行前复位法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旋后法和旋转法。这主要是因为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均比较喜欢将前臂固定在旋前位, 而且患儿拒绝活动以防止产生剧烈的疼痛, 当对患者进行复位时采用创伤机制进行复位, 但是当对患儿采取前臂旋后进行复位时产生的疼痛感较强, 因此患儿往往不太配合。而对患儿采用旋前复位法则可以顺势旋前, 这样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疼痛较小, 患儿比较容易接受。

3.2 鉴别诊断方法

儿童往往难以听从家长的管束而剧烈活动较多, 因此产生肘关节损伤的几率也就相对较大。儿童肘关节疾病相对较多, 因此在对话和进行诊断时要确定是否为肘关节损伤。肘关节损伤主要包括肱骨外髁骨折、桡骨小头脱位、肱骨髁上骨折、尺骨鹰嘴骨骼、上桡尺关节分离等。以上肘关节损伤多是由于直接或者间接的暴力外伤史导致, 对于这类患者往往骨骼和关节解剖结构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异[6]。在临床上对桡骨小头半脱位的诊断不应该依据X线检查, 毕竟在X线检查下未出现明显的异常情况。若是对于其他类型的肘关节损伤, 则可以选用X线进行诊断。桡骨小头半脱位与牵拉肩在临床上存在着较大的相似之处, 但是牵拉肩压痛点在肩部, 而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压痛点则在桡骨小头处[7]。

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9月到2015年9月收治的38例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为研究对象, 在无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法复位, 其中有26例采用旋前复位法, 占总数的68.42%, 9例采用旋后复位法, 占总数的23.68%, 另有3例采用旋转法, 占总数的7.89%。对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后均整复成功, 其中有2例患儿起初不配合, 经过耐心的讲解后再次复位成功。对患儿进行复位后均能够举起患肢, 疼痛感缓解并消除。从小儿桡骨小透半脱位的临床资料来看, 男性的发病率无明显的差异, 但是左侧肘部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右侧, 在本文的研究中左侧与右侧的比例为25∶13。对于年龄较大或者是复位后肘关节的功能未完全得到恢复的, 可以对患者采用三角巾悬吊。叮嘱患者家长做好和宣教工作, 在短期内患肢不得过度牵拉, 防止再次发生脱位。患者要做好自身的保护, 叮嘱患者家长对患者进行实时的监督和陪护, 防止患者因过度活动对患肢造成再次伤害。

综上所述, 对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需要进行明确的诊断, 对患儿在无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手法复位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需要防止复发, 一旦复发, 须再次进行手法复位, 并做好持续的临床随访工作。

摘要:目的 探究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8例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在无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法复位。结果 通过X线检查, 发现患者均未发生关节及骨骼解剖结构变异情况。对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后均整复成功, 其中有2例患者起初不配合, 经过耐心讲解后再次复位成功。结论对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者需要进行明确的诊断, 对患儿在无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手法复位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需要防止复发, 一旦复发要再次进行手法复位。

关键词: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肘部损伤,手法复位

参考文献

[1]陈吉兵, 刘希孟, 闵三旭, 等.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70例诊治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6, 24 (3) :51-52.

[2]卢国明, 石珗, 姜孟家.崔述生旋转牵拉复位法治疗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经验[J].河北中医, 2016, 38 (2) :171-172.

[3]严双岚, 刘欣.手法复位指令桡骨小头半脱位15例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医外治杂志, 2013, 22 (3) :38.

[4]汪占祥.手法复位治疗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12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 26 (9) :924-925.

[5]李德成, 张英飘, 王芳芳.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误诊一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14, 27 (11) :45-46.

[6]张学忠.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诊断治疗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 (1) :139.

晶体半脱位 篇5

关键词: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囊袋张力环,人工晶体

眼部钝挫伤的冲击导致晶体悬韧带的断离和松脱, 先天晶状体悬韧带发育不良等因素都可导致晶状体半脱位的发生。对于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治疗, 以往多采用大切口晶状体囊内或囊外摘出术, 然后行睫状沟缝线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或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缝线固定法难以保持人工晶状体于生理位置, 易发生人工晶状体倾斜或偏位等并发症;前房型人工晶体常导致角膜内皮失代偿及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此外, 由于这类手术角巩膜切口大, 易导致爆发性脉络膜下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1]。基于上述弊端, 自2005年开始, 该院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张力环并I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不同程度的晶体半脱位, 术后获得较好的视力。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12年6月晶状体半脱位患者162例226眼。男性98例121眼, 女性64例105眼;年龄7~79岁, 平均42岁。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78例78眼, Marfan综合征64例128眼, 青光眼滤过术后晶状体半脱位8例8眼, 不明原因晶状体半脱位12例12眼。伴有继发性青光眼12眼, 伴有玻璃体脱入前房37眼, 伴有虹膜根部离断31眼。术前视力光感6眼, 眼前手动12眼, <0.1者55眼, 0.1~0.15者86眼, 0.15~0.3者67眼。晶状体悬韧带断裂范围<1个象限的43眼, 1~2个象限的152眼, 大>2个象限的31眼。晶状体核硬度I级核33眼, Ⅱ级核78眼, Ⅲ级核96眼, Ⅳ级核19眼。

1.2 材料

采用德国Morcher公司生产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开放式 (capsular tension ring, CTR) 及囊袋固定型张力环, 型号为10SA和12SA, 直径分别为10和12 mm;采用德国蔡司公司的XLSTABI ZO可折叠人工晶体, 光学直径6 mm。

1.3 手术方法

除晶体半脱位<1个象限的患者采取表面麻醉, 其余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 做左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3或9点位角膜做辅助切口, 前房注入黏弹剂, 连续环形撕囊, 直径约5.5~6.0 mm, 充分水分离与水分层, 前房内有玻璃体疝者, 先用玻璃体切割头切除前房内的玻璃体疝;有虹膜根部离断先行虹膜修复。

晶体半脱位<1个象限的患者 (43只眼) , 直接行超声乳化晶体摘除, 吸净皮质, 囊袋内注入少量黏弹剂后, 用旋转法植入 (capsular tension ring, CTR) , 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 予以2%卡米可林缩瞳, 人工晶体位置正常。

晶体半脱位于1-2个象限的患者 (152只眼) , 囊袋内注入少量黏弹剂后, 用旋转法植入CTR, 将CTR的开口旋转到悬韧带断离的对侧, 超声乳化晶体核, 吸净皮质, 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 予以2%卡米可林缩瞳, 人工晶体位置正常。

晶状体半脱位>2个象限的患者 (31只眼) , 应用囊袋固定型张力环 (auro RING) , 在植入囊袋张力环前将聚丙烯缝线一端固定于囊袋张力环中段, 用显微镊将带有缝线的囊袋张力环送入晶状体囊袋内, 超声乳化晶状体核后, 将聚丙烯缝线的另一端自角膜隧道切口及环形撕囊口经悬韧带离断中央处晶状体囊袋赤道部穿出, 经虹膜后方从角膜缘后1.5 mm板层巩膜穿出, 拉紧张力环缝线至晶状体囊袋居正中, 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及皮质, 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

1.4 随访观察

术后随访1~12个月, 平均8个月, 观察术后人工晶体位置、视力、眼压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

2 结果

随访过程中无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和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人工晶状体基本保持正位;观察术前、术后视力变化, 术后获得较好的视力 (见附表) 。术后视力<0.1者6眼, 均为合并有眼底视网膜病变或角膜白斑。

眼 (℅)

3 讨论

各种原因导致晶状体悬韧带断离或异常的晶体不同程度脱位的患者治疗都比较困难, 尤其是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玻璃体往往从悬韧带断裂处脱入前房, 且还常伴有外伤性瞳孔散大、虹膜根部断离和继发性青光眼等, 故手术难度大。对此类患者, 以往采用的手术方法是晶体囊内或囊外摘除术加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同时植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或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方法, 由于该方法手术切口大, 导致玻璃体丧失较多, 人工晶体损伤角膜内皮等, 术后易发生角膜散光、角膜内皮失代偿、继发性青光眼、人工晶状体偏心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2,3], 故目前该方法仅限用于晶状体半脱位>3个象限的患者。另外伴有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在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时, 容易发生晶状体囊袋塌陷、玻璃体脱出和晶状体核坠落等并发症, 以及手术过程中晶状体核旋转, 高负压吸引等操作又容易造成晶状体悬韧带断裂范围扩大[4], 因此晶体半脱位曾被认为是超声乳化术的绝对禁忌证。即使能完成伴有小范围晶状体悬韧带断裂的超声乳化及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 但术后常发生人工晶体的偏中心或倾斜, 进而影响视力, 陆斌等[5]发现人工晶状体的倾斜和偏心不仅会影响术后视力, 而且会引起视觉上的不适。

本文对于晶状体悬韧带断裂的晶体半脱位患者, 术中植入CTR, 它即可维持晶状体囊袋的正常形状, 又可提供足够的囊袋内空间, 同时CTR的张力可以对抗残留晶状体悬韧带的牵引力, 减少了非对称的晶状体囊袋张力, 稳定了玻璃体前膜, 便于晶状体核的粉碎、皮质的抽吸人工晶体植入, 最大限度减少了玻璃体脱出[6], 防止了术后人工晶体偏位, 有利于视力恢复。GIMBEL等[7]报道了CTR具有以下特点:①增加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②减少了玻璃体的流失;③维持晶状体囊袋的圆形轮廓;④防止人工晶体偏离中心;⑤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和移行, 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通过对162例226眼的患者治疗, 该院在手术操作技能以及预防并发症措施上积累了一些经验, 总结如下:①术前充分散瞳, 以便术中更加了解晶体悬韧带断裂的范围和部位, 避免术中进一步加重晶状体韧带的松脱;前房内有玻璃体嵌顿者, 应在撕囊前行前房内玻璃体切割术, 有利于晶状体复位, 有虹膜根部离断先行虹膜修复。②撕囊前先注入黏弹剂, 采用环形撕囊, 且撕囊较常规者稍小。因撕囊法对囊袋的压力相对较小, 且边缘圆滑, 故具有一定的缓冲保护力, 不易引起囊袋的破裂、晶体皮质溢出。③连续环形撕囊成功与否是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 撕囊的起点应视脱位的状况而定, 原则上应在脱位方向的对侧, 这样便于观察撕囊过程, 减少撕囊操作产生的作用力将脱位的范围加大[8]。④晶状体水分离要充分, 使晶体核在囊袋内有较好的活动性, 采用旋转削梨法, 由赤道部逐渐向中央完全乳化晶体核, 双手操作, 全过程在囊袋内进行, 对囊袋不能有牵拉, 要防止晶体韧带进一步断裂;术时要避免乳化头脱离晶体核, 造成前房突然消失, 使后囊前涌导致囊膜破裂。⑤采用低流量、低灌注压、低吸引力的拦截劈核法。⑥吸除皮质时, 采用低负压灌注, 灌注头对准皮质, 辅助口的晶体钩将灌注头前的皮质搅碎, 利于抽吸。⑦注入黏弹剂, 要填充整个囊袋, 术中只要发现悬韧带松弛都可植入CTR。通常采用黏弹剂胀开囊袋, 使囊袋恢复正常位置, 然后用显微无齿镊将CTR的一端经切口进入囊袋, 旋转CTR使全部进入赤道部, 环开口背向悬韧带断裂处, 囊袋稳定恢复正常位置后, 再注入折叠型人工晶体于囊袋内, 通过晶体钩调整其位置, 晶体襻要尽量避开断带处, 以免晶体倾斜及后囊膜破损。⑧如在乳化晶状体核之前已发现有悬韧带离断>1个象限者, 则在超声乳化前植入CTR能保证超声乳化过程中囊袋的稳定。CTR植入囊袋后仍有可能在超声乳化过程中脱离囊袋, 因此为了防止CTR脱出囊袋, 前囊撕囊口径不能过大。⑨悬韧带离断>2个象限者, 即便植入CTR, 囊袋和人工晶体还是有可能处于偏心状态, CIONNI等[9]对CTR做了改进, 在原设计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用于巩膜固定的装置, 本组病例中31例用了这种张力环, 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人工晶状体囊袋的植入, 而且术后人工晶状体均正位, 无偏心现象。⑩由于囊袋张力环能减少术后后囊膜皱褶, 使人工晶体与后囊膜之间贴和得更好, 因而起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

总之, 囊袋张力环植入治疗晶体半脱位, 能保留原有的晶状体囊袋, 减少术中玻璃体脱出, 无需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 进而可减少相应手术并发症, 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是超声乳化晶体吸除术治疗白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新型辅助工具。

参考文献

[1]陈伟芳, 宋旭东.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半脱位晶状体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3) :263-265.[1]CHEN WF, SONG XD.The application of capsular tension ring in lens subluxation surgery[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CJPO) , 2007, 25 (3) :263-265.Chinese

[2]姚克, 刘奕志, 何守志, 等.复杂病例白内障手术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68-174.[2]YAO K, LIU YZ, HE SZ, et al.Surgeries in Complicated Cases of Cataract[M].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Co, Ltd, 2004:168-174.Chinese

[3]王平宝, 谭佳, 董小芳, 等.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4:2170-2172.[3]WANG PB, TAN J, DONG XF, 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second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due to lens subluxtio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6, 14:2170-2172.Chinese

[4]宋旭东, 王宁利, 董哲, 等.悬韧带脆弱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J].眼科, 2005, 14 (1) :38-41.[4]SONG XD, WANG NL, DONG Z, et al.Fragile suspensory ligament phacoemulsification technology[J].Ophthalmology, 2005, 14 (1) :38-41.Chinese

[5]陆斌, 沈泽民.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心的活体测量及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 1999, 35 (1) :40-42.[5]LU B, SHEN ZM.Vivo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 of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tilt and eccentricity[J].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1999, 35 (1) :40-42.Chinese

[6]袁军, 李燕先, 张娇.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7) :308-309.[6]YUAN J, LI YX, ZHANG J.The application of capsular tension ring in lens subluxation surgery[J].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2008, 24 (17) :308-309.Chinese

[7]GIMBEL HV, SUN R, HESTON JP.Management of zonular dialysis in phacoe-mulsifcation and IOL implantation using the capsular tension ring[J].Ophthmlic Surg Laser, 1997, 28 (4) :273-281.

[8]LIU G.The observation of subluxated lens cataract 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 applying capsular tension 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09, 10 (10) :1957-1958.

肩锁关节半脱位的X线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肩锁关节半脱位病例45例, 男性38例, 女性7例, 年龄16~72岁, 平均年龄28岁。1.2检查方法采用岛津公司ZS-5YP500mA X光机, 摄取两侧肩锁关节旋前后前立位, 头部稍上仰, 双肩放松靠近片盒, 双手自然下垂旋前, 尽量保持两侧肩部对称。焦片距为1米。中心线对准肩胛盂上方垂直射入, 屏气曝光。然后再双手负重3.5kg摄取应力位片。

1.3 确诊依据

45例肩锁关节半脱位, 34例经电视透视下闭合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术, 4例切开复位及张力带固定术, 7例三角巾悬吊2~4周。痊愈后复查肩锁关节结构恢复正常。

2 结果

2.1 锁骨肩峰端稍向上移位正常侧锁骨肩峰端上下缘分别与肩峰上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 呈光滑的弧线, 应力位两者结构无变化。肩锁关节半脱位侧, 锁骨肩峰端向上移位2~3mm (36/45) , 约为其远端高度的1/2。应力位肩峰端上移位4~5mm (43/45) 。

2.2 肩锁关节间隙增宽正常侧肩锁关节间隙2~5mm, 应力位增宽1mm。半脱位侧肩锁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宽2~3mm (32/45) , 应力位增宽3~5mm (40/45) 。

2.3 喙锁间距较健侧增宽1~2mm (8/45) , 应力位增宽3~4mm (6/45) 。

2.4 肩峰端较健侧增宽1~2mm (2/45) 。

2.5 肩锁关节软组织肿胀 (34/45) 。

3 讨论

肩锁关节由肩胛骨肩峰关节面与锁骨肩峰端关节面构成, 其间衬垫有纤维软骨盘, 其形状为盘形或半月形。肩锁关节由薄弱的关节囊包绕, 关节囊增厚的部分形成肩锁韧带, 附着于关节面的周缘, 关节上下、前后分别有肩锁韧带上下、前后部分加强, 起增加稳定关节的作用。另有连接于肩胛骨喙突与锁骨下面的喙锁韧带 (斜方韧带、锥状韧带) 加固。三角肌和斜方肌在锁骨及肩峰上附着的纤维进一步加强了肩锁关节的稳定。肩锁关节的稳定主要依靠韧带保持, 喙锁韧带维持肩胛骨与锁骨的恒定关系, 保持肩锁关节在上下方向上的稳定性。前后方向上的稳定性则由肩锁韧带及三角肌, 斜方肌的腱性纤维所保持, 后者跨越肩锁关节而附着在肩峰和锁骨上, 并与肩峰韧带相互交织[1,2]。只有在上述组织和关节囊破裂后肩锁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才有可能发生。

肩锁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的肩部运动损伤, 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3.2%[3], 有直接暴力 (22/25) 和间接暴力 (3/25) 两种所致, 如暴力较大, 可同时伴有锁骨骨折、肩峰骨折或肱骨外科颈骨折。目前临床多采用Rockwood分型[4]:Ⅰ型, 肩锁韧带扭伤, 喙锁韧带完整, 肩锁关节保持稳定。Ⅱ型, 肩锁韧带断裂, 喙锁韧带扭伤, 常引起半脱位。Ⅲ型, 肩锁关节囊及喙锁韧带均完全断裂, 喙锁间隙较正常增加25%~100%。Ⅳ型, 为Ⅲ型伴喙锁韧带从锁骨撕脱, 同时伴有锁骨远端向后移位进入或穿出斜方肌。Ⅴ型, 为Ⅲ型伴锁骨自肩胛骨喙锁间隙垂直方向移位较正常增加100%~300%, 锁骨位于皮下。Ⅵ型, 为Ⅲ型伴锁骨外侧端向下脱位, 位于喙突下, 此类型较为少见。

Allman把肩锁关节损伤分为三度[5], 与X线分型较吻合。X线表现分为三型:第一型仅有肩锁关节囊与韧带扭伤, 肩锁关节结构无明显失稳, 无影像学可见的关节间隙增宽及关节端移位。第三型肩锁关节全脱位, 肩锁韧带与喙锁韧带均破裂, 锁骨肩峰端与肩峰完全分离, 并显著地向上移位, X线诊断不难。肩锁关节半脱位属第二型, 肩锁关节囊与肩锁韧带破裂, 喙锁韧带仍保持完整, 锁骨肩峰端端由于喙锁韧带的限制作用, 仅有轻度地向上移[6]。临床体征有肩锁关节部位肿胀、压痛, 锁骨肩峰端较对侧稍高, 可触及高低不平关节, 用力按压有弹性感, 可有前后移动。此型X线检查容易漏诊, 延误诊治。

肩锁关节属平面微动关节, 根据关节面形态和排列方向, 分为关节间隙自外上向内下、垂直排列及内上向外下三种形态, 其中外上向内下排列为不稳定型[7]。锁骨肩峰端上下缘与肩峰上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 两者呈光滑弧线。关节间隙2~5mm, 本文结果与文献记载一致[8]。应力位关节间隙增宽约1~2mm。锁骨肩峰端上下缘与肩峰上下缘结构关系保持不变。喙锁突距正常侧为11~13mm, 应力位增宽1~2mm。本组肩锁关节半脱位病例, 锁骨肩峰端向上移位2~3mm (36/45) , 约为其远端高度的1/2。应力位肩峰端上移位4~5mm (43/45) 。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宽2~3mm (32/45) , 应力位增宽3~5mm (40/45) 。喙锁间距较健侧增宽1~2mm (8/45) , 应力位增宽3~4mm (6/45) 。肩峰端较健侧增宽1~2mm (2/45) 。关节软组织肿胀 (34/45) 。本组锁骨肩峰端无明显移位及关节间隙无明显增宽者, 平均年龄68岁, 可能与年龄较大, 骨质增生及关节退变有关。

肩锁关节半脱位常是复合伤, 尚需与锁骨肩峰端骨折及肩峰骨折鉴别, X线摄片检查可以显示骨折。肩锁关节半脱位经治疗后仍持续疼痛, 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可能关节内纤维软骨盘或关节软骨碎裂残留关节内或由于损伤的关节囊卷入关节所致, 关节造影有助于诊断。

4 结论

肩锁关节半脱位临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笔者认为摄取两侧肩锁关节旋前后前位及应力位片对照, 锁骨肩峰端上移≥2mm, 关节间隙增宽≥2mm喙锁间距较健侧增宽≤5mm对判断肩锁关节半脱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恩凯.肩锁关节脱位的X线检查及其诊断[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19 (5) :678-679.

[2]羊惠君.实解剖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2-103.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62.

[4]Rockwood C A, Jr, Williams G, Young C.Injuries to the aeromioclavieular joint[M].Rockwood C A, Jr, Green D, Buchol R.Fractures in adults.Philadelphia:Lippieott Raven, 1996:1341-1414.

[5]Allman FL Jr.Fracture and ligementous juries of the clavicle and its articul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67, 49 (4) :774-784.

[6]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411-412.

[7]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19.

晶体半脱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3月—7月收治39例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者, 男24例, 女15例, 其中年龄1岁以下9例, 1岁~5岁28例, 5岁以上2例;左侧脱位25例, 右侧脱位14例。产生牵拉肘的主要原因包括, 甩手伤6例, 牵拉伤20例, 跌倒伤11例, 其他2例。受伤后30 min~2 h来院就诊, 其中1 h内就诊30例。

1.2 临床诊断

患者产生牵拉肘多数情况是由于间接暴力导致;儿童在受伤后不愿抬起受伤肢体, 前臂不能向后旋转;患者的肘关节在伸展、旋转前下垂;肘关节处没有畸形、肿胀, 但按压桡骨头处会有明显的痛感;X线检查多数没有发现异常[2]。

1.3 治疗方法

家长将患儿面朝外抱在膝上, 医生一手握紧儿童的手腕, 一手将儿童的肘关节呈弯曲状态, 拇指放在桡骨头处, 由外向内进行按压, 并且一手抓住患儿的前臂向前、向后小幅度旋转、弯曲时会听到清脆的响声, 这时患者的疼痛感消失, 儿童能够将患肢向上抬起或取物, 表明桡骨头复位成功。复位成功后可以使用三角巾将前臂悬挂2 d~3 d, 在家长的监督下3周不能牵拉患肢。儿童在穿衣服时, 首先要将患肢的衣服穿好, 脱衣服时应先从健肢开始, 防止习惯性导致半脱位[3]。

1.4 治疗成功标准

治愈:肘关节疼痛感明显消失, 肘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未愈:患者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上肢不能抬起, 前臂无法旋转。

2 结果

一次性复位成功36例, 3例经第2次治疗复位成功, 复位成功率为100%。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随访期间, 患者均未再次发生牵拉肘。

3 讨论

3.1 损伤机制

在长时间对桡骨小头半脱位的临床治疗中, 对其损伤机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这主要是由于对桡骨小头认识的不同。早期一些骨科专家认为, 儿童的桡骨小头发育还没有十分完全, 头部和颈部的直径几乎一样, 并且环状韧带比较松弛, 也就是说桡骨小头的直径比环状韧带的直径小, 这是桡骨小头产生半脱位的主要原因。然而后来从儿童的尸检报告中得出, 儿童的桡骨头一般比桡骨颈大, 比例通常为1.3~1.6∶1。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桡骨头关节面与桡骨头纵向之间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其大小和儿童前臂的旋转角度有关, 倾斜角度会随着韧带上下区间活动的不同而受到一定影响。当前臂向前或是向后旋转时, 倾斜角度产生的变化很容易使桡骨头出现脱位现象[4]。这时我们可以判定桡骨小头半脱位的病理基础, 是桡骨头关节面的倾斜角在旋转活动中产生了变化。当肘部关节伸直或是前臂突然受到外力而产生纵向拉伸, 下部环状韧带将会发生横向撕裂, 并有向下活动的趋势;肱桡骨关节缝隙变大, 环形韧带与关节囊上部受到关节腔的挤压作用, 绕过桡骨小头的远端倾斜面进入到下尺桡关节缝隙中, 进而阻挡了桡骨小头的复位, 使桡骨小头产生脱位现象。发生这种骨科病的儿童常常表现为哭闹不止, 手臂自然下垂、上肢不能活动、前臂略向前倾斜, 这是诊断旋前损伤的依据, 需要及时就诊, 只要患肢没有出现畸形或是强制拉伸位置, 将都属于旋前损伤。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旋后损伤, 比如, 儿童在行走时, 大人牵拉小儿患肢, 大人前臂处于旋前位, 则儿童前臂处于旋后位, 当用力提拉儿童时, 儿童的患肢和身体将会产生轻微的内旋动作, 但前臂刚好相反, 受到后旋位的影响而受伤。因为儿童的肘部关节囊比成人的肘部关节囊更加松弛、宽大, 并且远端环形韧带附着在桡骨颈上的骨膜较薄, 因此受到牵拉导致脱位的概率较大;另外儿童的抗牵拉肌力较小, 因此桡骨小头脱位现象经常发生在婴幼儿中。本组5岁以下儿童发生牵拉肘占到总人数的94.8%, 这是因为5岁以上儿童肘部关节囊的紧张度有所提高, 远端环形韧带加厚, 肘部关节的肌力增强, 因此发病率较低。但是也会受到牵拉影响使环状韧带受伤, 多发生在体质较弱的儿童中。

3.2 复位机制

传统上治疗牵拉肘通常使用旋后复位, 但是旋前复位手法能更有效地治疗儿童的牵拉肘。经过临床试验发现, 使用旋前复位手法对治疗桡骨小头脱位有较高的治愈率, 这是由儿童桡骨头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儿童桡骨颈的关节面是椭圆形, 冠状径小于矢状径, 当前臂受到旋转时, 其实是桡骨头产生旋转, 冠状径与矢状径逐渐变换, 环形韧带的松弛度发生变化, 使嵌入关节的韧带受到拉伸;另外, 肱桡关节也参与到旋转中, 强行嵌入的韧带产生滑移, 在其共同作用下, 环状韧带被迫从肱桡关节缝隙中牵出。因此, 韧带滑入的部分不多, 使用旋后、旋前的复位手法治疗均可[5];倘若韧带滑入的部分较大, 那么只能使用旋前复位手法进行治疗。这是因为, 旋前复位手法可以将桡骨小头向外拉2 mm, 使环状韧带处于最紧张状态, 并且其旁边的韧带也会紧张, 使参与桡关节牵拉嵌入的环状韧带逐步滑入桡骨颈, 从而解除嵌顿, 其即为使用旋前复位手法治疗成功率高的关键。

综上所述, 使用旋前手法复位治疗儿童桡骨小头脱位, 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是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子荣, 李华南, 吴定凡, 等.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手法复位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1 (4) :105-107.

[2]郭永昌, 宋亚文, 杜德明.手法复位治疗桡骨小头半脱位260例[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 (16) :264-266.

[3]邬强, 汪再庆, 赵小松, 等.手法治疗非牵拉力致桡骨小头半脱位22例[J].中国骨伤, 2010, 21 (9) :319-321.

[4]张维祥, 王立新, 崔海文, 等.手法治疗桡骨小头半脱位32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1 (8) :381-382.

上一篇:图形评价下一篇:贸易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