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类风湿关节炎(共12篇)
重度类风湿关节炎 篇1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多关节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已被广泛认可, 但其对一些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却并不显著[1]。若将沙利度胺这种新型的抗类风湿药物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当中, 其抗炎与免疫调节的作用势必会给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给予一定的辅助作用。本次研究对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沙利度胺治疗RA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44例, 女性患者34例;年龄为22~70岁, 平均 (45.5±2.5) 岁;病程0.2~1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2009年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的有关标准[2], 均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其中A组患者30例, B组患者38例。A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治疗, B组采用沙利度胺联合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治疗, 两组患者均排除其他治疗药物的影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药物:甲氨蝶呤片 (上海信谊药厂生产, 国药准字H31020644, 2.5mg/片) , 口服, 10mg/次, 1次/周;来氟米特片 (苏州长征-欣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00550, 10mg/片) , 口服, 20mg/次, 1次/天。
B组患者接受的治疗药物:在A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 (常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2026129, 25mg/片) , 初始剂量为50mg/次, 2次/天, 1周后加量至100mg/次, 2次/天。
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半年, 半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肿胀个数、关节压痛个数、CRP (C反应蛋白) 、ESR (血沉) 、RF (类风湿因子) 等指标以及治疗有效率等进行测定。采用DAS28 (关节活动) 评分结合患者的体征改变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将治疗效果分为显著、好转和无效三个等级。显著:评分低于3.7, 患者的体征症状改善程度超过80%;好转:评分为3.7~4.8, 患者体征症状改善程度为50%~80% (包括50%) ;无效:症状体征改善程度低于50%, 评分高于4.8;在本次研究中, 总有效率=进步率+显著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病情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 患者关节肿胀个数、关节压痛个数、CRP、ESR、RF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P<0.05) , 且B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A组,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疗效综合评价
经过半年的治疗, A组总有效率为66.67%, B组总有效率为68.42%, 两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A组患者有11例, B组患者有12例在治疗期间出现消化道反应、头昏、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 经过处理后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无其余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s)
注:治疗前后, 各项病情指标差异显著 (P<0.05) ;治疗后, B组各指标显著优于A组 (P<0.05) 。
(n)
注: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研究表明, 沙利度胺具有抑制血管新生、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 可以有效抑制内皮细胞生长, 内皮细胞、单核细胞释放。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的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 可以很好地控制VEGF的表达, 进而起到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抗炎、镇痛等作用[3]。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联合沙利度胺的治疗效果略优于甲氨蝶呤+来氟米特, 但两组治疗有效率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两组治疗方法疗效相当。但在减少新生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发生、破坏肿瘤坏死因子、镇痛等方面, 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沙利度胺的优势更加明显。综上所述, 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沙利度胺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RA患者病情, 疗效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联合沙利度胺在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A组 (30例) 和B组 (38例) , A组采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治疗, B组则采用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联合沙利度胺治疗, 两组患者均持续接受治疗半年;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肿胀个数、关节压痛个数、CRP (C反应蛋白) 、ESR (血沉) 、RF (类风湿因子) 等指标以及治疗有效率等进行测定、统计。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且B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A组,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结论: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 能够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沙利度胺,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侯勇, 赵岩.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8 (2) :8-9.
[2]徐霎, 陶娟.血清兔疫球蛋白——补体视频与初治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相关性[J].临床医学实践杂志, 2008, 8 (10) :815-817.
[3]周讳, 张育.沙利度胺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 2007, 26 (4) :79-83.
重度类风湿关节炎 篇2
类风湿的饮食调节
1、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大肉中的脂肪会使炎症介质受到刺激而不断释放,进而加重病情,因此一定要少吃脂肪高的食物。而鱼油可以使关节炎症逐渐的消散,起到很好的抗炎效果,可以多吃鲭鱼、金枪鱼、沙丁鱼等。
2、多吃杀菌消毒食物,如大蒜、生姜。这些食物抗氧化性高,消炎杀菌效果好,每天可以适当食用。
3、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稳定的食物要少吃。一些海鲜食物和辛辣刺激食物,如蟹、大虾、辣椒等会刺激受损的关节,加重病情。
4、还有一些食物,比如牛奶、面筋、西红柿等也是要少吃的,这些食物会使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加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别让脾胃“伤上加伤”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病程较长,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因此脾胃常常会受到一定影响。这时,不能只注意食物营养价值的高低,而忽略本人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说,饮食需定时、适量;不能饥饱失常,更不能暴饮暴食;食物之软、硬、冷、热均宜适当,以防再伤脾胃。
各种食物有寒凉温热之分,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对保护脾胃来说尤为重要。原本就体质内热的人,不宜吃大蒜、葱、韭菜、辣椒等热性食物和红参、鹿茸这类热性补品。而脾胃虚弱者,坚硬、生冷的食物或水果均宜少吃;胃酸过多或脘腹饱胀者,不宜多吃甜腻之物。
适当锻炼可通经疏络
治风湿病华中第一人罗永焱教授坐诊武汉天仁中医门诊,武汉天仁中医门诊罗永焱教授对风湿、类风湿以及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和药物研究都有着深入的研究,采用中医的方法治疗风湿、类风湿以及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经过多年的临床诊断,独创羊踯躅根治疗法,对风湿的治疗有奇效,受到广大风湿类风湿患者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治风湿华中第一人”称号。擅长疾病: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科研创新。
中医认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在通经疏络,而活动锻炼可以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因此,适当的锻炼可增强这类病人的抵抗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甩手、捶背、散步、太极拳等锻炼方法,都很适合中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但运动不要过于剧烈,过度运动不仅无益于健康,还可能加重病情。
武汉天仁中医门诊
医院地址: 武汉市江汉区青年路机场河261号 质量监督管理局旁
关注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外表现 篇3
心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可直接累及心脏,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肌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该病的治疗药物也可能对心脏造成损害,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伴有心血管并发症。其表现形式多样,如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少部分患者的心电图可出现非特异性ST-T改变。
肺 类风湿关节炎可出现肺间质改变,多见于晚期病人,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典型的肺部CT表现为毛玻璃样、网格样改变。胸膜炎也很常见,且多见于男性,典型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查体可发现胸膜摩擦音。肺内有时也可见到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关节炎特异的肺部表现。随着心脏彩超的广泛开展,肺动脉高压的发现较以前增多,早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提示预后欠佳。
肾 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肾脏病变的情况并不少见,病理组织学所见各型肾小球病变均可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出现。临床可见镜下血尿、蛋白尿,少数可出现肾病综合征。消炎止痛药常引起肾间质损害,表现为尿α1微球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增多。肾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消化道 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时可出现食欲不佳、腹胀不适。消炎止痛药和抗风湿药的运用,也常导致消化道症状,表现为上腹痛,恶心欲吐,有消化道出血时则表现为黑便。
神经系统 常见末梢神经损害,表现为肢体远端麻木,感觉减退,甚至有袜套样感觉,病变晚期可出现运动障碍。病程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偶可出现寰枢关节半脱位,若进行性加重,压迫脊髓,可出现肢体瘫痪。正中神经受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出现麻木、刺痛或烧灼样痛,白天劳作后或夜间休息时症状更加明显,被称为“腕管综合征”。
血液系统 贫血很常见,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与病情未得到控制和慢性消耗有关,也有可能是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对胃肠道损害,造成慢性小量失血所致。常见血小板增多,与疾病的活动相关,病情控制后可降至正常。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白细胞减少、脾肿大时被称为“Felty综合征”。有肺部病变时,亦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现象。
血管炎 多累及中小血管,常是关节外表现的病理基础。临床上常见表现形式有远端动脉炎,可表现为甲皱梗死、指端坏死、皮肤溃疡、瘀点或紫癜;内脏动脉炎,如脑部的血管炎可表现为脑血管意外,肠道血管炎表现为腹痛、肠出血、肠穿孔,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炎表现为心肌梗死。
类风湿结节 类风湿结节多见于关节突出或经常受压部位,也可见于内脏器官,结节大小不等,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质硬,无自觉症状或轻微压痛。它的出现提示着疾病的活动,给予积极抗风湿治疗后,大部分类风湿结节可以消退。
温馨提醒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致残性疾病,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关节病变,更要关注关节外表现。关节外表现复杂多样,且较隐匿,易被忽视。当出现关节外表现时,多提示预后不佳,需给予积极的抗风湿治疗。至于如何联合使用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何使用生物制剂,如何使用激素控制病情,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规范化治疗方案,分阶段达标治疗。治疗目标不仅是要达到临床症状的缓解,若有可能,还要达到影像学的缓解。
基金: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编号:桂科能1347016-1-10);柳州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编号:2011J030209);广西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专项资助项目(编号:GZKZ-G1111)。
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量化评估 篇4
1 几种常用关节计数RA临床评估方法
1.1 ACR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 50, 70响应标准
(Response Criteria) .20世纪90年代初期, ACR委员会为了对RA患者的疾病活动和预后的评估建立了一个ACR响应标准, 广泛运用于临床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试验中。具体包括: (1) 压痛关节数 (tender joint count TJC) ; (2) 肿胀关节数 (swollen joint count SJC) ; (3) 对失能的评定 (如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HAQ) ; (4) 患者的全面评估; (5) 医生对疾病活动性的评估; (6) 患者对疼痛的评估; (7) 急性期反应物 (acute phase response, APR) , 如血沉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和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每一个项目在两个时间点测量, 并计算改变百分比。与基线相比, 如果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的改善程度至少在20%以上, 或者剩下5个项目中至少有三个项目改善程度超过20%, 那就达到了"ACR20"标准[1], ACR50, ACR70的分数计算相似。由于ACR响应标准不能对一个时间点进行评估, 只将RA患者分为改善和没有改善, 无法区分RA的恶化和稳定, 对于严重关节损害患者, 风湿活动性小的或者病情稳定的患者, 由于没有显著的临床改变, ACR标准几乎没有应用价值。同时对患者功能状态不能作出定性评价, 如两个改善都超过20%患者, 他们的功能状态相差很大, 这些因素都限制了ACR的临床应用和临床。
1.2 疾病活动指数 (Disease Activity Score)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Van Riel, Van Heijde等[2]制定了DAS指数。DAS包括TJC, SWJ, ESR, 和患者对患者的综合评估 (general health GH) 。关节计数标准使用Ritchie关节指数 (Ritchie Articular Index, RAI) 。Fuchs[3]在此基础上进修订并发展为DAS28 (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joints) 。DAS和DAS28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试验和临床诊疗中。DAS是从一个复杂的公式中计算出来,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DAS (3) 、DAS (4) DAS3 (-CRP) 和DAS4 (-CRP) , DAS28同样也是如此 (详见http://www.das-score.nl/www.das-score.nl/index.html.) 。DAS=0.54*sqrt (RAI) +0.065* (swollen44) +0.33*Ln (ESR) +0.0072*GH。DAS28= (0.56*sqrt (t28) +0.28*sqrt (sw28) +0.70*Ln (ESR) +0.014*GH。 (RAI=number of painfull joints calculated with the Ritchie Articular Index, RAI疼痛关节计数;swollen44=number of swollen joints from 44 joints, 44关节肿胀计数, t28=number of painfull joints from 28 joints, 28关节疼痛计数, sw28=number of swollen joints from 28 joints, 28关节肿胀计数;sqrt=square root, 平方根) 。DAS分数少于1.6认为缓解, 小于2.4提示轻度活动, 大于3.7提示高度活动。DAS28分数小于2.6提示缓解, 小于3.2提示轻度活动, 大于5.1提示高度活动。但是如果临床医生对评分不熟悉的话, DAS也就没意义。
1.3 简化疾病活动指数 (Simplified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DAI)
由于DAS计算复杂, 并且需要专门的计算工具, 为此为了简化计算, 在DAS的基础上, 发展为SDAI。因其简单的实用性和敏感性, 所以认为在临床占有优势。与DAS和DAS28相比, 患者的综合评估 (GH) 在SDAI中取代为患者的综合评估[patient global assessment of disease activity, PGA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0-10cm], 同时采用了医师的整体评价 (physician global assessment of disease activity, MDGA VAS0-10cm) 。急性期反应物由CRP取代ESR, 这是由于目前认为CRP是一个更加可靠的反应急性炎症变化和组织损害的指标[4], 并与ESR相比, CRP更直接反应急性炎症变化, 同时减少了混杂因素[4]。这使得SDAI与DAS及DAS28在疾病活动度上显示有显著差异, 对于SDAI应该慎用以避免误解和对疾病活动度的错误解释[5]。
SDAI=SJC+TJC+PGA (VAS in cm) +MDGA (VAS in cm) +CRP (in mg/dl)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分, 小于或等于3.3提示缓解, 3.3~20为轻度活动, 20~40为中度活动, 大于40为高度活动。
1.4 临床疾病活动指数 (Clinical Disease Activity Index, CDAI)
DAS, DAS28和SDAI计算公式里都有变量急性期反应物 (APR) .但是在CDAI公式中剔除了APR (如CRP或ESR) 。首先, 对于随访的患者来说, 患者复诊时经常未做实验室检查这使得计算得分延后, 有些内科医生甚至使用上次APR的结果计算疾病活动情况, 造成结果出现偏差。所以在临床诊疗中, 删除APR有利于医生和患者交流, 通过体格检查和病史可对疾病活动进行快速评估, 这样就不会延误诊疗方案。其次与其他公式的几个变量相比, APR就不是那么的重要[5,6]。最后, 跟ACR响应标准一样, 并不一定需要APR的改善, APR只是五个衡量指标的一个, 有三个以上的指标改善20%以上就可以称之为"ACR20"。ACR响应标准同样显示了准确有效.在一项SDAI剔除CRP的CDAI早期研究中发现, 尽管与SDAI的其他的几个变量相比, 没有显示显著的共线性, 但是依然有15%CDAI无法解释。
CDAI=SJC+TJC+PGA (in cm) +EGA (in cm)
(EGA=evaluator's global assessment of disease activity, 检查者对疾病活动的整体评估)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分, 小于或等于2.8提示缓解, 2.8~10为轻度活动, 10~22为中度活动, 大于22为高度活动。
1.5 关节评估的局限性
上述几种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Sokka[7]在一篇文章报道了有关关节计数的局限性。首先关节计数的可重复性差, 在后续复诊时有需要同一个医生观察而排除了其他医生的可能;在安慰剂对照治疗的比较中, 关节计数测量与其他5个RA核心数据集相比改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临床实验中发现与患者总体健康资料相比, 关节计数效果相似甚至不如;即使关节计数改善超过5a以上而关节破坏和致残仍可能发生;关节计数在监测炎症活动可能还不如超声检查敏感。Pincus[8]亦提出类似观点。Wolfe[9]等还认为DAS不适用于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RA的临床评估。最后, 关节计数在临床实践中既费时又乏味。
2 常用自我报告与观察性评估
2.1 SF-36健康调查量表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 的概念自70年代引入国外医学界以来, 产生了许多生命质量测评量表。SF-36健康调查量表 (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10]成为全球应用最广的生命质量测评工具。SF236量表评价HRQoL的8个方面, 即生理功能 (physical functioning, PF) 、生理职能 (role2physical, RP) 、躯体疼痛 (bodily pain, BP) 、总体健康 (general health, GH) 、活力 (vitality, VT) 、社会功能 (social functioning, SF) 、情感职能 (role2emotional, RE) 、精神健康 (mental health, MH) 。另外还有健康变化 (health transition, HT) , 用于评价过去1 a内健康改变。从而得出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总体评分。是最常用的一般健康状况调查表。目前已有中文版的SF-36[11]。
2.2关节炎影响指数 (arthritis impact measurement scale, AIMS) AIMS是一个评价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综合性指数[12], 是风湿病学中最常用的功能评估量表之一。AIMS是一个有78个项目的问卷, 评估躯体, 社会和情感的健康状况。它可有患者自己完成, 过程大约需要20min。还有一个简短实用的AMIS, 它只涉及28个问题, 只要8min就能完成目。前认为AIMS是可用于评价患者功能状态的一种可靠和敏感的方法。
2.3健康评估问卷 (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HAQ) HAQ评分是一个最常用的评估机体功能的指标[13~15], 它通过细化八方面 (卫生、穿衣打扮、起立、吃饭、行走、探物、握力和户外活动) 的20个问题来评估机体的功能。HAQ评分从0~3分;高分值代表失能程度更高, 分值0.22是判断临床意义的重要临界点。常用的版本包括2个视觉模拟评分 (VAS) , 一个针对疼痛, 一个针对整体健康 (GH) 和HAQ失能指数 (HAQ-disability index, HAQ-DI) 。VAS整体健康评分不仅与关节结构破坏、畸残程度相关, 也与疾病活动、疼痛、焦虑和沮丧有关。目前HAQ有多个版本。多向度HAQ (Multidimensional HAQ, MDHAQ) 是根据重要的功能受限程度来认定患者的健康状况, 而不只是凭借高分值HAQ。而改良HAQ (Modified HAQ, MHAQ) 保留了少部分原工具中的评价内容, 增加了有关患者满意度及对于健康能力方面的自我感觉的问题。MHAQ用于评价疾病活动及预后与DAS28几乎一致, 可认为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疾病活动度评估方法并且预测致残的一个重要指标。
手指类风湿关节炎怎么治疗 篇5
2、外用膏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病在肌肉、关节、经脉,膏药外贴可使药性从皮毛而入腠理,通经活络,较服药更有有利的一面。
3、针灸疗法: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选取相应的穴位。针刺手法,急性期用泻法,强刺激,甚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放血量为0.5~1.0ml。慢性期用平补平泻,中等刺激,并可酌加温针或艾灸。除手法外,还可采用电针,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等 篇6
非甾类抗炎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目前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非甾类抗炎药有:
尼美舒利(怡美力) 高度选择性抑制环氧化酶-2的活性,对环氧化酶-1不发生作用,不影响胃内保护前列腺素的合成,但能发生有效抗炎作用,从而减少了其他非甾类抗炎药常见的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的不良反应。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美洛昔康(莫比可) 属烯醇酸类。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针对环氧化酶-2诱导酶控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达到抗炎、镇痛的目的。但对参与保护胃肠道的一些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作用较弱。每天只需服1次,每次7.5 ~ 15毫克。
萘丁美酮(萘普酮) 是一种长效的非甾类抗炎药。本品有很强的镇痛消炎作用。剂量为1克,每晚1次。
双氯芬酸钠(扶他林) 系中外合资生产,国产同类药为双氯灭痛。该药的抗炎、止痛和解热作用强,剂量小,不良反应少,多为轻微且可逆,老年和儿童患者的耐受性均好。每次25 ~ 50毫克,一日3次。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采用独特的蜡基质骨架和凝胶包衣相结合的先进双重缓释技术,服药后镇痛颗粒平稳释放,确保镇痛抗炎疗效持续24小时,所以每天只需口服1 ~ 2片,即75 ~ 150毫克。
英太清 为双氧芬酸钠缓释胶囊,血药浓度平稳。每次50毫克,一日2次。
戴芬 为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胶囊。将某一单位剂量的药物活性成分均匀分散至几百个小颗粒内,每粒胶囊含75毫克双氯芬酸钠。其中25毫克为速释肠溶颗粒,可迅速释放缓解症状,其余50毫克为缓释颗粒,维持长时间平稳持久药效。一日1次,服用75 ~ 150毫克。
奥斯克 每片含双氯芬酸钠50毫克和米索前列醇200微克。前者能抗炎,后者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两者兼顾,相得益彰,既达到了缓解疼痛和改善活动的目的,又减少了胃肠溃疡发生率。由于米索前列醇能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所以孕妇禁用。每次50毫克,一日2次(上海光华医院风湿科 倪立青 邮码:20000)
治臀部硬结验方三则
臀部硬结为肌肉注射某些药物后因吸收不良而产生的皮下硬结,其症状为红、肿、热、痛,也可不痛不热,局部留下一个疙瘩,多年不愈。
⒈土豆片外贴。土豆有活淤血、散结、收敛、止痛的功效。方法是:将土豆洗净,切成薄片,覆盖在硬结上面,加纱布敷盖并胶布固定,每天更换3 ~ 5次。急性患者1 ~ 5天后硬结消失。
⒉栀子100克、三棱6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再对入生姜汁100毫升和75%酒精40毫升得混合液。用法:在硬结局部涂抹,每日3 ~ 5次。适用于慢性患者。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 篇7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诊断的第一要务, 是早期发现并预防RA的不可逆病变。鉴于此, 很多国家都在采用美国风湿病学院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 1987年重新拟定的简单而准确的诊断标准;国内也提出了本病的诊断标准。
1.1 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
美国风湿病学会RA诊断标准共有11项: (1) 晨僵。 (2) 至少一个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有压痛 (为医生所看到) 。 (3) 至少一个关节肿胀 (软组织肥厚或积液而非骨质增生, 为医生所看到) 。 (4) 至少另一个关节肿胀 (为医生所看到, 两个关节受累所间隔的时间应不超过3个月) 。 (5) 对称性关节肿胀 (为医生所看到) , 同时侵犯机体两侧的同一个关节 (如果侵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趾关节时不需要完全对称) 。远侧指间关节的累及不能满足此项标准。 (6) 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 (为医生所看到) 。 (7) 标准的X线片所见 (除骨质增生外, 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 。 (8) 类风湿因子阳性。 (9) 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 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3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 (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11) 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 围绕着栅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细胞浸润。
典型RA:其诊断标准需上述项目中的7项, 在1~5项中, 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肯定RA: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5项。在1~5项中, 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可能RA: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3项, 1~5项中至少有1项。其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可疑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下列各项中的2项, 而且关节症状的持续时间应不少于3周: (1) 晨僵; (2) 压痛及活动时痛 (为医生所看到) , 间歇或持续至少3周; (3) 关节肿胀的病史或所见; (4) 皮下结节 (为医生所看到) ; (5) 血沉增快, C反应蛋白阳性; (6) 虹膜炎 (除非在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 否则价值可疑) 。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联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废除了晨僵、皮下结节、对称性关节炎和双手X线平片改变4项[4]。
1.2 国内诊断标准
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5]: (1) 症状:以小关节为主, 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 (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 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 , 晨僵; (2) 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 活动功能受限, 或畸形, 或强直, 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3) 实验室检查:RF (类风湿因子) 阳性, ESR (血沉) 多增快; (4) 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 或兼有RF阳性, 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并有如下分期: (1) 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 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2) 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 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 (3) 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 活动困难, 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1.3 RA临床活动标准
凡符合下列4项者可诊断为活动性RA: (1) 休息时有中等程度的疼痛; (2) 晨僵≥1 h; (3) 有3个以上关节肿胀; (4) 关节触痛≥8个关节; (5) ESR (魏氏法) >28 mm/h。
2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
2.1 治疗目标
RA治疗最终目标是达到完全缓解。如达不到完全缓解, 治疗目标是: (1) 控制疾病活动度; (2) 减轻疼痛; (3) 保持关节功能; (4) 提高生活质量; (5) 减缓关节骨质破坏。
2.2 临床缓解标准
RA临床缓解标准: (1) 晨僵时间低于15分钟; (2) 无疲劳感; (3) 无关节痛; (4) 活动时无关节痛或关节无压痛; (5) 无关节或腱鞘肿胀; (6) ESR女性<30 mm/h, 男性<20 mm/h。符合5条或5条以上并至少连续2个月者考虑为临床缓解;有活动性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心肌炎和近期无原因的体重下降或发热, 则不能认为缓解。
2.3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运用综合方法, 对RA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其服药依从性, 学会自我护理方法,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有效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6]。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性格, 采用口头讲解、书面指导、健康手册和出院指导等方式, 给患者讲解病因、饮食、治疗、服药等注意事项和预防保健知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避免各种诱因, 如寒冷、潮湿、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等;医嘱服药, 不可擅自停药、改药或加减药,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定期复查;疼痛缓解后坚持功能锻炼, 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与姿势, 如织毛衣、下棋、握拳、手指并拢、摸高、伸腰、扩胸、踢腿等, 进行关节周围皮肤和肌肉的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肌肉萎缩, 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肢体活动, 逐步锻炼生活自理能力, 鼓励参加更多的日常活动。
2.4 药物治疗
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2008年推荐[7]:非生物制剂羟氯喹 (HCQ) 、LEF、甲氨蝶呤 (MTX) 、米诺环素 (MIN) 、柳氮磺吡啶 (SSZ) 和生物制剂阿巴西普、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利妥昔单抗。
2.4.1 非类固醇抗炎药 (DMARDs) DMARDs通常通过抑制
环氧化物酶 (COX) 活性以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达到控制关节炎症的目的。所有患者均应考虑使用DMARDs, 以延缓或阻止关节骨质破坏, 保护关节功能。应在确诊后3个月内开始DMARDs治疗。以MTX、LEF (来氟米特) 为代表的非生物DMARDs是治疗各类型RA的基石, 疗效肯定。首选MTX, 它是核心药物, 小剂量7.5~20 mg/周, 是最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大剂量20~30 mg/周时会产生副作用, 故应根据个体差异决定是否选用大剂量;初始治疗可单用, 快加5 mg/周, 慢减2.5 mg/周;合并使用叶酸可明显减少胃肠副作用。病情较轻者也可用羟基氯喹。对较顽固病例可考虑使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及环孢素A。使用环磷酰胺时, 有冲击疗法及小剂量用法, 两者比较, 冲击疗法副作用小。
临床上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DMADS是目前治疗RA的趋势之一。国内外常用的联合治疗方案有MTX+SSZ、MTX+LEF、MTX+HCQ、MTX+Infliximab等。其中MTX+SSZ联合经济有效;MTX与LEF有协同作用, 疗效肯定;HCQ与MTX联合可降低MTX肝毒性;MTX+Infliximab联合对进展快速的RA患者疗效显著。
用药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 定期检查血象、血沉、肝肾功能;定期检查铁蛋白 (SF) , 如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血象、血沉正常, SF降至正常水平, 提示病情缓解。病情缓解后首先要减停激素, 但为继续控制病情, 防止复发, 可继续应用DMARDs较长时间, 但剂量应酌减。
2.4.2 缓解病情抗风湿药 (DMARD) DMARD是一类可减缓
或阻止RA中免疫系统对关节的攻击, 从而缓解疼痛和肿胀, 并可延缓或阻止关节损伤进展的药物。它们能影响疾病发生机制, 而非简单抑制炎症, 逐渐成为治疗RA的“主力军”。不论患者是否具有预后不良因素, 对于任何病程以及任何疾病活动度的患者, 初始治疗都推荐使用氟米特或甲氨蝶呤单药;HCQ推荐用于没有预后不良因素, 疾病活动度低, 病程≤24个月的患者;MIN推荐用于没有预后不良因素, 疾病活动度低, 病程短的患者;SSZ推荐用于任何病程, 任何疾病活动度, 但没有预后不良特征的患者。
生物DMARD推荐用于快速进展或对传统DMARDs疗效不佳的进展型RA患者。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 TNF-a拮抗剂+MTX仅用于从未用过DMARD且病情活动度高的患者, 即疾病活动度高, 病程<3个月, 存在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没有治疗费用和医疗保险的限制;对中-长期类风湿性关节炎, MTX单药治疗效果不佳, 联合其他DMARD或其他DMARD序贯治疗效果不佳。
2.4.3 生物制剂使用原则
活动性RA (DAS28>5.1, 关节压痛及肿胀数均≥6, ESR>28或CPR>2;至少2次, 时间间隔>1月) ;同时WBC≥4 000;淋巴细胞≥1 000;经两种DMARDs (应包括MTX, 除非有使用禁忌) 治疗无效的患者, 先前未使用过MTX或其他DMARDs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TNF治疗;DMARD无效的判断:使用一般应达6个月, 其中至少2月的标准剂量 (除非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限制其剂量及疗程) 。
对于有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 初始治疗用DMARD不能达靶目标者, 或对于MTX或其他DMARDs治疗不理想的患者, 均应加用生物制剂;对于难治性的严重RA或对生物制剂或以上提及的DMARD有禁忌的患者, 可考虑单用AZA (硫唑嘌呤) 、Co A (辅酶A) 、CTX等。
2.4.4 生物制剂绝对禁忌和相对禁忌
绝对禁忌: (1) 存在活动性感染, 如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 特别是TB和HBV; (2) 近5年内诊断的实体瘤或血液肿瘤; (3) 心功能不全Ⅲ或Ⅳ; (4) 脱髓鞘病变; (5) 妊娠及哺乳期。
相对禁忌: (1) 皮肤溃疡; (2) 浅在结核; (3) 留置导尿管患者; (4) 未控制的糖尿病; (5) 反复或慢性感染 (支气管扩张、COPD) ; (6) 肿瘤诊断>5年, 已经治愈者; (7) 肿瘤前期病变———结肠或膀胱息肉, 宫颈增生不良, 骨髓增生不良; (8) 年龄>65岁; (9) 粒细胞减少。
2.4.5 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关节肿痛, 控制炎症, 消炎止痛作用迅速, 但效果不持久, 对病因和发病机理毫无影响, 对RF、ESR和贫血也无改善;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8] (<10 mg/d) 对缓解活动的RA似乎可以延缓关节骨质破坏, 直到改善病程。长期使用, 许多患者有依赖, 且需与严重不良反应相抗衡, 因此不作为常规治疗。仅限于严重血管炎引起关节外损害而影响重要器官功能, 如眼部并发症有引起失明危险者,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 心脏传导阻滞, 关节有持续性活动性滑膜炎者可短期应用, 或经NSAIDs等治疗效果不好, 症状重, 影响日常生活, 可在原有药物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
2.5 中药雷公藤
雷公藤是我国传统抗风湿药物, 味辛、性温、有毒, 入肝脾十二经, 通行十二经络, 具有祛风除湿、疏经活络、消肿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国内多年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表明, 所含成分雷公藤多甙、雷公藤内酯醇等均有非甾类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或细胞毒作用。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疗效显著, 改善症状, 使ESR和RF效价降低, 总有效率达87.6%~95.3%[8]。雷公藤多甙60 mg/d, 1~4周可有良好临床效果。副作用有女性月经不调及停经, 男性精子数量减少, 皮疹,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腹痛腹泻等, 停药后可自行消除。
2.6 外科干预治疗
以往一直认为外科手术只适用于晚期畸形病例。目前对于疼痛无法耐受、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以及因关节结构破坏导致的功能受限可以考虑手术治疗[9]。RA的外科治疗包括腕管松解术、滑膜切除术、趾指切除术、关节成形术以及关节融合。新的假肢材料和固定关节假肢的黏合剂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无菌性松动, 延长了整个关节假肢的使用寿命。术前功能评估是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
2.7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红外线照射、热疗等, 只能麻痹神经缓解疼痛症状, 不能根治。
3 预防方法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如做保健体操、练气功、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行走散步等, 强壮身体, 增强抗御风寒湿邪侵袭能力;防寒、防淋雨和受潮, 关节处要注意保暖, 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夏季暑热, 不贪凉受露, 暴饮冷饮, 秋季要防风寒侵袭, 冬季注重保暖;劳逸结合,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以免加重病情或复发。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白人骁, 应森林.风湿类疾病的防与治[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1993.
[2]孙岫, 张凤山, 李秀.循证医学在风湿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5) :106~107.
[3]姜林娣, 季建林, 王吉耀.生命质量在风湿病临床中的应用[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1, 5 (3) :189~191.
[4]吕芳, 李兴福.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联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解读[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1, 9 (4) :307~310.
[5]王兆铭.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
[6]鲁国英, 杨结, 李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健康教育[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 29 (10) :67.
[7]张眉.如何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选用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EB/OL].http//www.cmt.com.cn/news Detail/317235.html, 2010-05-10.
[8]国际ACR小组委员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指南[J].继续医学教育, 2005, 19 (3) :67~73.
类风湿关节炎之从肝论治 篇8
1 RA的病理基础
RA一般认为属于痹证的范畴。《说文解字》:“痹, 湿病也”。痹者, 闭阻不通。《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济生方》:“皆因体虚, 腠理空虚, 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指出痹证是因人体正气亏虚, 外受风寒湿邪而引起。《丹溪心法·肢节痛》:“若肢节肿痛, 脉涩数者, 此是瘀血。又曰:肥人肢节痛, 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 瘦人肢节痛, 是血虚”。说明痹证的发生与痰浊、瘀血及血虚等因素相关。吴瑭《温病条辨》:“湿聚热蒸, 蕴于经络……宣痹汤主之”。表明经络被湿热之邪所伤亦是痹证的原因之一。
2 从肝论治的渊源与依据
肝主疏泄, 主藏血, 在体合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 风生木……肝生筋”。《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素问·五脏生成》:“诸筋者皆属于节……手足, 肝之分野”。《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筋指的是附于骨骼及关节的肌腱和韧带, 主司肢体运动的组织, 亦指具有收缩功能的肌肉和传导作用的组织[2]。筋得到充足的肝血濡养, 则关节运动功能正常, 轻劲多力;肝血失充, 则不能养筋, 导致手足麻木、抽搐等。此即为类风湿关节炎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2.1 肝主疏泄, 条畅气机
肝气升发, 可疏通、畅达全身气机, 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格致余论》:“司疏泄者肝也”。《读医随笔》:“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 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 始能调畅而不病”。全身各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肝主疏泄的作用, 若肝气失疏, 则气血运行必将受阻, 气结不散而化火, 火邪煎津灼液而成痰;气滞血瘀, 经络迟滞不畅, 则瘀血内生, 痰瘀互结, 导致关节屈伸不利, 肌肉麻木、重着、疼痛等症状。《素问·痹论》:“病久入深, 荣卫之行涩”。病久入络, 加之阴血暗耗, 故容易出现虚实夹杂之症, 也是RA病程缠绵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肝助脾胃运化, 使气血生化有源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妇人良方大全》:“夫人之生, 以气血为本;人之病, 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四末为脾胃所主,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 经脉通利, 外邪不易侵袭而致病。肝主疏泄, 协调脾胃气机升降, 使胆汁输于肠道, 促进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肝升之气机畅达有助于脾功能的发挥, 既可制约脾之太过, 又可防止脾失健运[3]。若脾胃失健, 无以运化, 气血失调, 则易致风寒湿邪侵犯, 进而发病。《金匮要略》:“少阴病……风血相搏, 即疼痛如掣”。阴血亏虚, 风邪乘虚而入, 侵及血脉, 邪正剧争, 经脉痹阻, 发为痹证。《素问·痹论》:“荣者, 水谷之精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 故不为痹”。气血在痹证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而此又依赖于脾胃功能的强健, 肝脾两者关系密切, 故在治疗中, 应调肝理脾, 肝气达, 脾气健则气血调和, 邪不可干。
对于RA的临床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是常用药物, 而且大多是长期服用, 其消化道不良反应较多, 容易导致胃溃疡, 甚至出血和穿孔。有研究表明[4]:NSAIDS引起的消化道黏膜损伤中胃糜烂者占50%, 消化性溃疡占10%。因此针对RA患者的治疗特点, 在应用相关西药时顾护脾胃, 保持其运化功能的正常, 可以有效的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 提高治疗效果。
2.3 肝肾同源, 阴阳互滋
肝藏血, 肾藏精, 精血同源。精血是由水谷之精化生和滋养, 两者相互资生。《张氏医通》:“精不泄, 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洪素兰等[5]认为血液的正常运行与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肾为生气之源, 肾气旺则可帅血运行, 肾藏精, 精充血盈则经脉调畅。RA久病不已, 易致瘀血内生, 肝气的疏泄, 促进血行, 减少血瘀的出现, 缓解RA的临床症状。肝主疏泄, 肾主闭藏, 肝肾藏泄互用, 相互滋养, 则肝脉不寒, 肾闭藏有制。肾阴肾阳乃五脏阴阳之本, 阴阳调和, 有助于全身机能的发挥, 外邪不能侵袭人体。肝主筋, 肾主骨, 内因肝肾精血亏虚, 筋骨失养, 外受风寒湿邪, 流注筋骨、肌肉、关节, 气滞血瘀, 痹阻经脉。刘晓玲等[6]从肝肾着手论治, 用断藤蝎子汤治疗RA, 显示出较为满意的疗效。
2.4 疏肝解郁, 调畅情志
RA患者不积极治疗, 会导致关节畸形, 而大多数人都是在活动受限时就诊, 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治疗。他们长期遭受全身多处关节肿胀疼痛、麻木僵硬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等病痛的折磨, 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造成内心自卑, 心情压抑, 肝气郁结不畅。有研究表明[7]RA患者中35%~40%的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紧张、悲观, 对治疗丧失信心等精神疾病, 并且与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等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证实[8]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 血液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 淋巴细胞增殖减少, 白细胞和抗体的数量改变, 导致免疫功能减退。机体的调节机能减弱, 从而进一步加重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中藏经》曰“气痹者, 愁思喜怒过多”。《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 精神乃居”。肝主疏泄, 主藏血, 能条畅情志, 使郁结得解, 气血调和, 则神明安于本位。《灵枢·本藏》云:“血和则经脉流行……筋骨劲强, 关节清利矣。人体气血调和, 经脉、肌肉、关节得以充养, 则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可明显缓解。
3 类风湿关节炎的从肝论治
3.1 疏肝、柔肝、养肝
肝喜条达恶抑郁, 调畅全身气机, 协调脾胃运化、气血津液的运行和代谢以及情志调节;主藏血, 濡养肌肉、关节和脏腑, 气机失调百病始生。有报道[9]消化、皮肤、神经、肿瘤、妇等科杂病皆可从肝入手治疗。《素问·五脏生成》:“……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肝血在维持机体功能有重要作用, 肝血亏虚易导致肢体关节失养而疼痛。故治疗中, 要兼顾疏肝、护肝、养肝。
3.2 补益肝肾, 填精生血
肝肾精血相互化生, 肝肾不足, 气血亏虚, 则筋骨不充, 六淫侵犯人体, 流连不去, 深入筋脉肌肉腠理之间, 久而成痹。所以, 在RA患者的治疗中, 不仅要祛风除湿, 宣痹通阳治其标, 还要调补肝肾, 调补气血固其本, 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盖补益肝肾阴血, 肝气得疏, 气机调畅, 则气滞湿阻、气滞痰凝、气滞血瘀之症皆可随之而解;运用滋补肝肾、清热养阴法治疗阴虚火旺证, 可缓解疼痛、消除肿胀、缩短晨僵时间[10]。
3.3 祛除痰湿, 活血化瘀
《类证治裁》:“久痹, 必有湿痰、败血, 瘀滞经络”。RA患者, 病情长期不愈, 日久气机阻滞, 则瘀血内生, 经络不通则痛;又气机受阻, 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津液代谢失常, 造成痰湿内停, 痰瘀胶结, 病难速已;若郁久不解而化热, 则体内津血暗耗, 病益加深。故治疗应不忘祛湿、活血化瘀之法, 使痰湿去, 瘀血行, 则新血易生, 增强药效。《临证指南医案》:“外邪留着, 气血皆伤……须用虫类搜剔, 以动药使血无凝著, 气可宣通”。瘀血久停, 活血化瘀之药, 非草木之性所及, 须用虫类, 方可行血理气, 如全蝎、地龙、蜈蚣、土鳖虫等。
4 总结
RA病情缠绵的特点决定了其临床治疗, 需要长时间的药物控制, 正气不足, 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中后期又有痰瘀夹杂, 阴血耗伤等表现。在发病和治疗的过程中, 肝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从肝论治RA具有很大的理论和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808.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21.
[3]李志轩, 崔家康, 李宁, 等.《黄帝内经》“肝生于左”浅析[J].中医学报, 2014, (10) :1452-1453.
[4]孙定人, 王士凡.药物不良反应[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45.
[5]洪素兰, 崔姗姗.论肾与血行--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提点建议[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 (2) :42-43.
[6]刘晓玲, 余晓芬, 陈纪藩.断藤蝎子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11, 43 (3) :49-51.
[7]陈利群, 张俊娥.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自理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 2003, (21) :1260-1261.
[8]刘蕾.心理压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4, 23 (7) :302-303.
[9]于峥, 黄晓华, 滕静如, 等.从“肝”论治杂病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 (10) :1242-1244.
类风湿关节炎的联合用药治疗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例, 选取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诊断标准评分。选取的患者中, 男性患者25例, 年龄45~78岁, 病程6~20个月;女性患者35例, 年龄40~80岁, 病程6~24个月。将选取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用治疗。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甲氨蝶单一用药治疗, 对对照组进行甲氨蝶和呤氟米特联合用药治疗,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给予MTX、LEF治疗, 确保用药剂量, 加强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联合用药治疗药量为:患者口服MTX 1mg/周, LEF20mg/d。对选取患者进行泼尼松10mg/d治疗, 与此同时, 当患者出现肠胃症状时,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叶酸补充、补钙。治疗前后4~12周进行门诊随访, 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将计量数据采用P进行差异比较。当统计学差异P<0.05时, 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当统计学差异P>0.05时, 数据无统计学差异, 没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用药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实验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8例, 其中重度患者1例, 中度患者7例, 轻度患者10例;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8例, 其中重度患者3例, 中度患者10例, 轻度患者15例。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2.5%,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25.0%,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3.1 类风湿性关节炎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已经有了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关节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关节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特点为滑膜炎, 以及由此造成的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 最终导致关节畸形。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患者自身免疫失调导致的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对患者的前炎性细胞的正常代谢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这种症状导致患者全身细胞因子损害, 患者身体代谢降低。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患者发病人数已经达到500万。
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中多表现为受累关节对称、持续关节肿胀和疼痛, 少量患者还常伴有晨僵。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见的受累关节部位主要是在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和足趾关节。除此之外, 还有部分患者表现在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缓急程度可分为隐匿性、亚急性和突发性起病3大类;根据发病时受累关节数可分为多关节、少关节、单关节及关节外表现起病, 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将导致患者类风湿性感染的因素进行分类,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遗传因素。患者的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整体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 遗传因子对患者的关节程度具有较大影响, 导致患者细胞炎性因子活跃程度加剧。第二,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和细菌感染可能作为始动因子, 启动携带易感基因的个体发生免疫反应, 进而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第三, 性激素。示性激素可能参与发病, 对患者的关节炎因子进行刺激。
3.2 联合用药治疗分析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分析可以降低患者细胞因子的慢性炎性因子活性, 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患者在治疗中使用单一药物治疗很难实现对炎性因子的彻底治疗, 患者免疫剂抑制程度较低。对患者进行联合用药分析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抗炎、镇痛。本次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选取联合用药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进行治疗,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用药观察, 将患者用药的效果进行对比, 实验组重度患者1例, 中度患者7例, 轻度患者10例;对照组重度患者3例, 中度患者10例, 轻度患者15例。两组治疗效果具有明显差距。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7%,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26.7%, 通过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一用药的治疗效果。
DMARDS对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进行改变, 防止和延缓关节结构破坏, 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来氟米特新型免疫调节剂对患者的炎症进行调节, 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对患者肝脏和肠壁内的二轻乳清酸脱氢酶的活性进行抑制。通过联合药物的运用对患者体内类风湿性关节炎因子的从头合成途径进行阻断, 使增生活跃的细胞受到抑制, 降低免疫球蛋白数目, 对患者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心环节进行多重抑制, 缓解患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联合用药甲氨蝶吟、来氟米特、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本次治疗中实验组患者的康复状况良好[2]。
治疗过程中, 还要对患者进行全面临床护理, 对患者进行护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 确保患者正常锻炼休息。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为防止或减少关节功能障碍, 可每日进行1~2次主动或主动加被动的最大范围内的伸展活动。亚急性或慢性患者应按动静结合原则, 加强治疗性锻炼。活动应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如果活动后出现疼痛或不适应感觉且持续2h以上者, 则应减少活动量。第二, 应加强基础护理, 防止发生并发症。包括皮肤护理, 口腔护理, 加强胸廓及肺部的被动活动, 例如做深呼吸, 翻身, 拍背等, 以防止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3]。第三, 注意做好发热患者的护理, 要认真测量体温, 观察病情, 及时就医。应注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心理护理。应耐心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案, 指导患者掌握服用药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坚持治疗, 争取最佳疗效。第四, 注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膳食护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保证足够的热量和多种维生素及一定量的蛋白质。通过联合用药治疗患者, 对患者进行护理, 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摘要:目的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患者进行MTX+LEF用药, 对照组患者使用MTX药物,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实验组出现18例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28例不良反应, 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结论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联合用药,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陈进伟, 阳婕, 毛妮, 等.P-糖蛋白与类风湿关节炎多药耐药的相关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0, 14 (4) :81-82.
[2]张永红, 于慧敏, 聂英坤.紫草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COX-2表达的影响[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6 (3) :127-128.
类风湿关节炎引起血小板增多 篇10
通过对我科按2009年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同时排除其他影响血小板改变的50位患者的观察法, 监测其RHF、ESR、CRP、关节肿痛数目、PIT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发现血小板确实跟病情有密切关系, 同时跟ESR、CRP、RHF成正相关。其参考值 (RHF, ESR男性>15mm/h, 女性>20mm/h为升高, CRP>15mg/L为升高, PLT>300×109/L为升高, PLT<100×109/L为减低) , 其观察结果见表1。
我们就引起血小板升高的原因跟病情活跃时所释放的大量炎症因子有关联现将其进行探讨:
1白细胞介素-11
白细胞介素-11 (IL-11) 是一有效的血小板刺激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跃时白细胞介素-11明显增加, 而且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外骨髓基质细胞中IL-11呈持续性表达;从而有效的刺激了血小板生成增加。
2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被认为是一个巨核细胞趋化因子, 是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主要调节因子, 体内外实验发现可以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普遍增高, 故而白细胞介素-6对血小板增多其到了重大作用。
3 TNF-α、IL-1b
现认为TNF-α和IL-1b在骨髓血小板生成的过程中, 不是直接起作用的因子, 但在炎症条件下, 它们可以单独或联合作用, 通过诱导合成与分泌巨核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其他细胞因子, 强烈刺激IL-11分泌, 因而TNF-α、IL-1b是通过间接作用促使血小板增多。TNF-α、IL-1b水平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通常都是增高的。
4促血小板生成素 (TPO)
促血小板生成素是血小板生成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 与受体结合的TPO, 影响从巨核细胞发展到血小板的全部过程。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TPO含量大多是上升的, 而且在一些活动性炎性肠病中, TPO与血小板增多及IL-6升高呈正相关, 故认为其也是血小板升高的又一原因。
5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
白血病抑制因子是巨核细胞增殖的调节因子, 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髓基质细胞上观察到有少量LIF的分泌, 更为重要的是TNF-α和IL-1b可通过骨髓基质细胞诱导LIF的生成。因此, LIF可能在骨髓微环境中对血小板增多起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很常见, 除可致贫血、白血病减少外, 约半数以上患者血小板可增高。而其血小板增多机制跟白细胞介素-1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b、TNT-α、TPO等炎症因子增加, 从而引起血小板增加有关。这种反应性血小板增多虽然常见, 但很少超过1000×109/L。PLT不仅具有止血功能, 而且参与了人体内的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 并与疾病的活动相关。许多研究对PLT与ESR、CRP、RF这些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发现除与SHF外, PLT与ESR、CRP、RF均有线性关系。这间接地说明血小板也是一个反应疾病活动的炎性指标。RA疾病活动期的患者, 血小板增多与炎症活动的持续存在, 如晨僵的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数和关节压痛等密切相关, 且随RA患者病情的缓解而PLT计数也随之下降。因此, 研究认为可以把PLT计数与ESR、CRP、RF一起作为RA患者疾病活动期的指标, 对临床上评估疾病活动与判定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为RA患者疗效的观察提供了又一有效的监测指标[1,2,3]。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关节病为变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除关节病变外, 常可累及其他全身多个系统。累及血液系统时多可引起血小板增多。我们对符合2009年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并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0例进行观察, 将其血小板、ESR、CRP、RHF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发现其ESR、CRP在风湿活动时升高者达100%, RHF阳性升高率达77%, 而PLT升高率达71%, 而随着病情的控制后, PLT随着ESR、RHF逐渐下降恢复正常。这说明PLT的增多常跟ESR、CRP、RHF成正相关, 这间接地说明血小板也是一个反应疾病活动的炎性指标。而引起血小板身高跟白细胞介素-11、白细胞介素-6、TNF-α、IL-1b、促血小板生成素 (TPO) 、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 等细胞因子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血小板增多
参考文献
[1]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8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
[2]王卫远, 李志军, 陈静, 等.2009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增高的临床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 (6) :478-480.
专家详说类风湿关节炎 篇11
赵丽娟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正遭受着类风湿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带来的痛苦。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少走一些弯路,本刊特约国内知名专家,从疾病的认识、治疗、康复等方面,全面介绍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患者有所帮助。
类风关是一种慢性炎性关节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发病的多关节炎,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7个主要受累关节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等7种关节最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有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往往伴有晨僵(即早上起来时觉得关节僵硬)。
最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等。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而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7种关节外表现
类风关除了关节的表现外,还有以下7种表现。
1. 类风湿结节:结节多发生于关节隆突部位及经常受压处,直径为数毫米至3、4厘米不等。
2. 类风湿性血管炎:血管炎的皮肤损害可见慢性溃疡和紫癜,小腿部和踝部最多。也可影响到内脏血管系统,造成肺动脉高压、肠穿孔、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
3. 肺部病变:多发生胸膜炎、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结节、类风湿尘肺。肺中大小不一的结节,可融合形成空洞或钙化。
4. 心脏病变:常见急性心包炎,也可有局灶性间质性心肌炎及冠状动脉炎。
5. 神经病变:可表现为末梢神经损害,如指(趾)麻木感,感觉减退。
6. 眼部病变:可引起巩膜外层炎、巩膜炎、穿透性巩膜软化或干燥综合征。
7. 肾脏损害:有严重血管炎者或淀粉样变者,可导致肾脏损害。
确诊类风关的7项标准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痛(≥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痛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痛(≥6周);
5.类风湿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7.关节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
以上7项具备4项或4项以上即可诊断为类风关。
大多数类风关患者病程迁延,头2~3年的致残率较高,如不及早合理治疗,3年内关节破坏达70%,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使80%以上的类风关患者病情缓解,只有少数最终致残。
作者简介:
赵丽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并担任《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研究杂志》和《中华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在各级学会和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药物的4种选择
□ 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 吴东海
类风关的发病、病程和预后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治疗方案治疗所有的患者,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综合的治疗计划。
在确诊类风关之后,须先判定患者处于缓解期还是活动期。
缓解期 符合下列5项或5项以上,持续至少2个月者为临床缓解:晨僵时间低于15分钟;无疲劳感;无关节痛;活动时无关节痛或关节无压痛;无关节或腱鞘肿胀;血沉(魏氏法)女性小于30毫米/小时,男性小于20毫米/小时。
活动期 符合下列至少4项者可确定为活动期:休息时有中等程度的疼痛;晨僵>1小时;有三个以上关节肿胀;8个或8个以上关节触痛;血沉>28毫米/小时。
了解患者的以上情况后,就可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个全面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有下列4种选择:
1. 非甾体药。也称为一线药物,它们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但要注意此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和肾脏毒性,而新近上市的药物西乐葆、万络、美洛昔康的胃肠道反应可能较少。此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途径给药,如外涂、塞肛或肌注等。同时,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故在选择药物时应慎重。特别提醒的是,此类药物虽能减轻症状,但不能控制病情发展,应与慢作用药物联合应用。
2. 二线药物。包括抗疟药、青霉胺、金制剂、柳氮磺胺吡啶、雷公藤、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其共同特点是起效慢。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早期应用二线药物,会对软骨及骨侵蚀产生有利阻抗作用。
3. 皮质激素。过去,类固醇皮质激素以其快速的疗效、众多的副作用而倍受争议。有研究提示,低剂量的类固醇皮质激素,可延缓类风关关节的骨质破坏,以及尽早控制症状。但使用激素治疗时,必须掌握以下原则:不需用大剂量时则用小剂量;能短期使用者,不长期使用;治疗过程中,注意预防感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以防止骨质疏松。
4. 生物治疗:目前此类治疗大多处于临床观察或临床试用阶段,国外资料显示,这些药物可很快改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且副作用少,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制剂。
总之,对于类风关首先要确定诊断,然后了解疾病的活动度和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药物选择要符合安全、有效、经济和简便的原则。在治疗过程中要同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简介:
吴东海,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主任医师、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结缔组织病编审组成员,《中华风湿学杂志》副主编等。曾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30多篇,主编《实用风湿病学》一书。擅长红斑狼疮,类风关,皮肌炎,硬皮病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4种证型巧施治
□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冯兴华
类风关属中医“痹证”范畴,本病辨证总属本虚标实,气血、阴阳、脏腑亏虚为本,外邪、淤血、痰浊、痹阻经络为标。临床上须根据不同的证候辨证治疗。
湿热蕴结证
表现:四肢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或伴发热,口苦口粘,小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方药:四妙散加味。
苍术、 黄柏12克,薏苡仁15克,川牛膝12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蒲公英15克,青风藤15克,防己10克,土茯苓30克,泽泻15克,木瓜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中成药:湿热痹冲剂或风湿安冲剂等。
寒湿痹阻证
表现:四肢关节冷痛、肿胀或重着,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制附子10克,桂枝6克,黄芪30克,羌活12克,姜黄12克,防风12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防己10克,青风藤15克,当归10克,甘草6克。
中成药:寒湿痹冲剂、追风透骨丸等。
痰淤痹阻证
表现:肢体肌肉关节疼痛,痛处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僵硬畸形,屈伸不利,周围可见硬结,面色黧黑或肌肤干燥无光泽,舌质紫黯或有淤斑,苔白腻,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淤,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淤汤加减。
当归10克,秦艽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5克,香附10克,地龙10克,乳香5克,没药5克,羌活15克,川芎10克,白芥子10克,僵蚕6克。
中成药:淤血痹冲剂、小活络丹等。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证
表现:痹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入夜尤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关节变形,难以屈伸,舌质淡或红,苔薄,脉细弱。
治法: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5克,桑寄生30克,秦艽12克,防风10克,淫羊藿15克,补骨脂10克,杜仲12克,怀牛膝15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党参15克,黄芪3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
中成药:尪痹冲剂、益肾蠲痹丸等。
此外,雷公藤多甙、昆明山海棠片、火把花根片等中药制剂,治疗类风关也有很好疗效,但这类药物对造血系统、生殖系统等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且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不宜使用。
类风关属难治性疾病,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两者相互为用,以达到治疗目的,并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另外,中医外治法如针灸、中药离子导入、药浴疗法、中药贴敷疗法、中药熏洗疗法、矿泉疗法及气功疗法等,对类风关的辅助治疗均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简介:
冯兴华,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审评专家,《北京中医》杂志常务编委。著有《中医内科临床手册》等,参编《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发表论文10余篇。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康复及饮食治疗的4与3
□ 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张晓/崔阳
类风关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轻则导致关节出现各种畸形和功能障碍,重则导致终身残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帮助患者尽可能从生理-心理-社会多方位得到良好的康复,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康复和饮食治疗。
康复治疗
1.心理治疗:类风关所致的疼痛会贯穿病情的整个过程,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情感冲突等心理及情绪障碍。为应付疾病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挑战,应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自尊及提高自信,从而增强治疗的依从性。此外,百优解、赛洛特等药物,不仅可减少患者焦虑、抑郁的症状,而且可一定程度改善炎症指标。
2.理疗:急性期予强紫外线照射炎性关节,可使局部炎症反应减轻;亚急性期及慢性期,醋疗、超短波、红外线、温水浴、矿泉浴等可促进炎症吸收,防止关节变形。急性期还可用夹板制动,一方面能使关节休息、预防畸形,另一方面还可稳定关节以增加其功能,但制动时间不超过2周,且每日应解除制动数次。
3.功能训练:
急性期训练在晨僵已消退,疼痛缓解后进行。每天,对每个受累关节做被动或非常轻柔的辅助主动运动,每天进行3~4个时间段的治疗。固定关节时,应主动或被动伸展肢体、伸直关节,仰卧、侧卧、抬高上下肢及用力绷紧肌肉等,保持肌肉的强度,防止肌肉萎缩。
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应做刚超过痛点的被动活动以防止挛缩,治疗后若疼痛加重持续2小时以上,次日早晨脉搏超过原来的30%,则应减量或改进方法。应注意功能训练不可连续进行1小时以上。
体力训练有散步、太极拳等,由于浮力可以减少关节应力,故游泳是最恰当的项目。
畸形关节的矫正训练,主要是按关节畸形的表现,再对,各种关节进行训练,并可辅助器械。手关节做指间受累关节活动度训练、手指的肌肉训练;肘关节应有屈肘动作及前臂旋前、旋后的动作等训练,并可使用调节高度的拐杖;肩关节训练可做摆动操、手指爬墙、棍棒操等,并对三角肌及肩内、外旋肌等长收缩训练。
对于关节严重畸形,各种运动应循序渐进,各种锻炼应有相等的休息时间,才能得到科学康复。
4.科学体位:患者宜使用硬床板,仰卧,枕头不宜过高,前臂保持于后位,髋,膝关节尽量保持伸展位置,踝关节保持零度位置。可每日取3~4次俯卧位,每次5~20分钟,以避免髋、膝关节的屈曲缩,避免颈部前屈。
饮食治疗
1.鱼油:鱼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及DHA,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已证实,鱼油对类风关、炎症肠病、哮喘等有好处。
2.抗氧化剂:高浓度维生素E、β-胡萝卜素、黄酮类化合物、γ-亚麻酸、海产淡菜、贻贝类、蔬菜油的抗氧自由基作用。尽管它应用的剂量、时间及剂量/效价比尚属未知,但它极可能减少发生自身免疫疾病的危险性。
3.中医认为,虾、蟹、油腻食物、公鸡、甜食、竹笋等“湿热”“、热毒”的食物与风湿痹痛的进展有关。故患者应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饮食,低胆固醇、多维生素的健康饮食才是合理的膳食结构。
重度类风湿关节炎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4月本院风湿科门诊与住院病人中66例资料完整的RA患者及44例正常对照者患者均符合1987年ACR的RA诊断标准。其中治疗获缓解34例;另32例患者经非甾体类抗炎药和2种以上病情改善药, 包括甲氨喋呤 (MTX) 或柳氮磺吡啶 (SASP) 治疗6个月以上, 病情仍处于活动状态的RA, 称为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 (RRA) [10,11]。正常对照者为本院及康泰医学检查诊断所合格的体检者, 无患风湿性疾病及相关疾病。
1.2 方法
34例RA缓解组、32例RRA组及正常对照组均于空腹采静脉血, 分离血清置-20℃冰箱备检。食物不耐受检测采用ELISA方法, 半定量检测鸡蛋、牛奶、小麦、猪肉四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 针对每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浓度 (U/ml) 不同, 将<50、50~100、100~200、>200U/ml分别判定结果为阴性、轻度、中度、重度不耐受。试剂盒由美国Biomerica公司提供。由专人按说明书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χ2检验, 两两比较用χ2分割法。
2 结果
RA缓解组、RRA组及正常对照组对鸡蛋、牛奶的轻度、中度、重度不耐受分别为5、14、14例, 比例为14.7% (5/34) 、43.8% (14/32) 、31.8% (14/44) 。三组对鸡蛋、牛奶不耐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37, P=0.034<0.05) 。RRA食物不耐受率高于RA组, 有统计学差异 (χ2=6.783, P=0.009) 。三组均无对小麦、猪肉不耐受。正常组与RRA组, 正常组与RA缓解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文检验了RA患者和正常人的4种食物不耐受情况, 发现牛奶、鸡蛋更容易引起不耐受, 而小麦和猪肉引起的不耐受低。可能因为福建人少食面食, 对面粉的“小麦蛋白”产生敏感反应不强, 故对其不耐受率较低。
本研究证明, RRA患者比RA治疗获缓解组患者不耐受的食物比例高, 说明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IgG) 抗体与RA的相关性。早在1992年, van de Laar等[5]就进行食物不耐受与RA一期临床研究:剔除牛奶和人工色素过敏原后, 双盲对照实验的临床效果。说明食物不耐受对类风湿因子阳性的RA患者的影响值得重点关注。van de Laar等[6]通过对食物不耐受与RA二期临床和组织学研究发现, 6例患者通过4周的调整低过敏饮食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3例患者在饮食调整前后取下滑膜和接近小肠的活组织切片。结果显示, 其中2例患者的滑膜和接近小肠的活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在饮食调整后显著减少。1997年Schrander等[7]检测60名患有慢性关节炎的儿童的食物不耐受, 有3例患者食物不耐受。Hvatumt等[8]研究胃肠道的免疫和风湿病存在免疫学上的相关性, 检测RA患者和健康组的血清和胃肠道中的食物抗体, 从而确定疾病和黏膜免疫反应的相关性。检测14位RA患者和20位健康对照人血清和肠液中的食物IgG、IgA和IgM抗体。抗体种类有牛奶 (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干酪素) 、谷物、鸡蛋 (蛋清) 、鳕鱼和猪肉。发现RA患者的肠液中3种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都升高, 且与总IgM水平无关。关于IgM和IgA的交叉试验进行吸收试验并记录结果。5位RA患者中的3位采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16周, 肠道抗体的水平升高。认为很多RA患者胃肠道中交叉反应抗体含量升高。他们的食物相关问题可以加速超敏反应的反作用。Lidn等[9]调查了347例RA患者, 并对其中27例患者进行牛奶蛋白乳质和麦麸的直肠激发试验, 发现27%的RA患者对食物不耐受。尤其是对牛奶蛋白乳质、猪肉和小麦麦麸。11%的患者黏膜对牛奶蛋白乳质呈现强烈反应, 22%的患者黏膜对牛奶蛋白乳质呈现适度反应, 33%的患者黏膜对小麦麦麸呈现适度反应。
综上所述, RA患者有必要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 并进行饮食指导。但随访患者饮食调整前后食物特异性IgG水平的变化与症状缓解情况 (内在的关联性) 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选择34例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获缓解病人 (RA缓解组) 、32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病人 (RRA组) 及44例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 检测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和滴度水平。结果RA缓解组、RRA组及正常对照组对鸡蛋、牛奶的不耐受比例分别为14.7%、43%、31%, 三组对鸡蛋、牛奶不耐受率有统计学差异, 两两比较提示, RRA食物不耐受率高于RA组, 正常对照组和RA及RR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食物不耐受可能影响RA的治疗, 而且可能是RA难治的原因之一, 必须对患者进行健康饮食指导。
【重度类风湿关节炎】推荐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06-20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07-02
类风湿关节炎护理08-22
妊娠与类风湿关节炎05-11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经验09-25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等05-17
青藤碱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分析论文06-08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10-16
风湿性关节炎10-07
类风湿性关节炎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