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风湿类

2024-09-17

抗风湿类(精选10篇)

抗风湿类 篇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滑膜炎和血管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甚至关节畸形,患者生活质量低下,痛苦不堪,其患病人数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0%。目前,西医临床上多采用抗炎、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等化学药物来治疗类风湿疾病,而采用中医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中成药的疗效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与患者的肯定。因此,本文对我院近两年的抗风湿类化学药与中成药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为抗风湿类药物在临床上合理使用与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我院药库计算机信息系统,收集2008~2009年我院常用抗风湿类化学药物与中成药各10种,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

1.2 方法

采用限定计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分析方法[1,2],计算药品用药频率(DDDs)、日用药费用(DDC)和排序比。

DDDs=药品的年用量/该药的DDD值;反映药物的使用结构和动态变化,值越大表示药物的使用频率越高。

DDC=药品的年销售总金额/该药的DDDs;代表药物的总体价格水平,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

排序比=金额排序/DDDs排序;反映药品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次是否同步的指标,比值接近1,表示同步性较好。

2 结果

2.1 抗风湿类药物销售金额与药物总销售金额比例的统计

我院两年间抗风湿类化学药物与中成药的销售金额明显增加,说明该类药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药物销售的总金额也有较大增长,抗风湿类药物的使用与销售比例变化不大,应用情况比较稳定。我院抗风湿类化学药物与中成药的销售金额与比例统计见表1、表2。

2.2 抗风湿类药物的销售金额及构成比

2008~2009年我院抗风湿类药物多为片剂与胶囊剂等口服制剂。化学药物方面,尼美舒利颗粒、奥沙普秦分散片、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骨肽片等由于临床上应用疗效明确,应用情况稳居前列,来氟米特片的构成比排序由2008年的第六位跃居2009年第一位,说明该药疗效较佳,医生和患者都倾向于选用该药物。在中成药方面,复方塞隆胶囊与盘龙七片构成比排序一直位居前一二名,但2009年前者的应用量增加较大,后者的用量略有下降,而其中跌打七厘片的用量由2008年的排名第七位跃居到第四,这可能与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调整有关。我院抗风湿类化学药物与中成药的销售金额以及构成比排序见表3、表4。

2.3 抗风湿类药物的DDDs、DDC、排序比

我院大多数抗风湿类药物的DDC小于10元,说明患者的平均日消费金额比较低,药品使用合理。从排序比来看,大多数药物的排序比接近或者大于1,说明抗风湿类药物的使用率高,应用比较广泛,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而2009年的应用情况优于2008年,有了一定的提高。我院常用抗风湿类化学药与中成药DDDs、DDC、排序比见表5、表6。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两年间抗风湿类药物的应用分析,我院的抗风湿类药物的使用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用药的原则,为该类药物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统计显示,我院抗风湿类药物的销售金额逐年增加,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新药应用于临床,表明该领域治疗药物的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临床广泛使用的西药相比,中药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性成分繁多,具有抗菌、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生理活性,因此对风湿类疾病的疗效确切、安全、副作用少,且价格较为低廉,在临床应用显示了一定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治疗时倾向选择中成药。因此,应有效地开展中医药的研究与开发,使之在风湿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更好的利用。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风湿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趋势。方法:采用限定计量分析法,对我院2008~2009年抗风湿类化学药和中成药的销售金额、构成比例与用药频度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类抗风湿药物的销售金额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多数药品使用率高、价格较低。结论:我院抗风湿类药物使用合理且广泛,中成药的应用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应进一步鼓励安全、高效、价廉的抗风湿类药物的开发与生产。

关键词:抗风湿,化学药物,中成药,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邹豪,邵元福,朱才娟,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原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1996,7(6):264.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12.

服抗风湿药,需保护造血功能 篇2

两个月前,刘老师被诊断患了类风湿关节炎,开始服用扶他林和甲氨蝶呤治疗。服药一个月后,刘老师感觉关节肿痛以及僵硬感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紧接着就是学校期末考试复习,刘老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很快,到了应该去医院复诊的日子,刘老师心想,反正现在病情已经完全缓解,就继续服药好了,等到放暑假时再去复诊也不迟。

可是,渐渐地刘老师感觉到越来越没有力气,很疲倦,时常头晕、失眠,胃口也慢慢变差,动辄感冒,根本无法坚持工作,家人连忙陪刘老师前来就诊。医生在听完刘老师的叙述后,立刻为她进行血液化验,结果发现,刘老师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已经明显减少。明确原因后,医生及时为她调整了药物治疗方案,刘老师的病情逐渐得到好转。

为什么刘老师原先已经稳定的病情会逐渐出现变化?服抗风湿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类风湿关节炎是风湿病的一种。风湿病是指一大类病因各不相同,但均累及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疾病,包括大家熟知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是一类慢性病,发病率高,病情慢性进行性发展,影响人体的多个器官脏器,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目前,风湿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服用抗风湿病药物。通常,抗风湿药分为四类: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

糖皮质激素

中药

抗风湿药可抑制人体骨髓造血功能

刘老师服用的扶他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而甲氨蝶呤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中的一种。因为疾病的性质,这些抗风湿病药均需长期服用。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外,其他三类药物,如DMARD、NSAID、中药均可能抑制人体骨髓正常的造血功能,使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而白细胞是人类抵御外界各种感染的关键“防线”,负责保护身体,抵抗病原菌的侵害;血小板主要起止血作用,保护人体不致因为轻微损伤而出血不止。如果骨髓造血被抑制就会产生乏力、疲倦、反复感染等症状,如果抑制严重且没有及时发现,可能会产生致命性的感染或出血,危及生命。刘老师病情出现变化的原因,就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受损,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减少。

应对抗风湿药副作用的三点措施

抗风湿病药需要长期服用,而且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药物的副作用很难完全避免。那么,患者应该怎样避免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的副作用呢?

第一,患者应遵照医嘱定期复诊。复查血液指标包括血常规(其中包含白细胞和血小板)、肝肾功能等,如果发现异常,医生会及时调整治疗药物。本文中的刘老师就是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在规定时间复诊,以致没有及时发现白细胞数量下降。

第二,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明显的乏力、倦怠等症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及时去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腺梗豨莶抗风湿化学成分研究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药材与试剂

腺梗豨莶购自药材市场,由沈阳药科大学生药教研室孙启时教授鉴定为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为烟台大学药学院自行保种(ATCC TIB-71);RPMI 1640、胎牛血清购自Hyclone公司;青霉素-链霉素双抗溶液、胰酶消化液、小鼠TNF-α ELISA试剂盒为烟台赛尔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1.2细胞培养

RAW 264.7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常规培养,隔天传代。

1.3对LP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的抑制活性测定

按照文献[2]描述的方法进行。

1.4ELISA法测定TNF-α

按照文献[3]描述的方法进行。

2结果

2.1提取分离

腺梗豨莶10kg粉碎,甲醇渗漉2天,重复3次,减压回收甲醇得浸膏595.8g。分散至水中,分别用等体积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浓缩干燥得石油醚浸膏123.3g,乙酸乙酯浸膏114.9g,正丁醇浸膏100.8g,水层165.3g。石油醚部位用硅胶色谱柱,以正己烷-乙酸乙酯不同梯度混合溶剂反复柱层析,薄层层析监控,相同组分合并,共得到16个子馏分。将活性较好的6个馏分(9~11,13~15)继续反复柱层析,薄层层析监控,并结合制备薄层和柱层析得到化合物1~4。

2.3结构鉴定

化合物1:白色粘状固体,m.p.70℃~70.5℃,易溶于氯仿,乙醚,难溶于水。13C-NMR谱中δ 180.1处碳信号表明该化合物存在羧基,1H-NMR谱中芳香区无任何信号,因此化合物可能为饱和脂肪酸类,结合1H-NMR、13C-NMR谱确定分子式为C24H48O2。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与文献[4]报道的二十四碳酸(tetracosa-carbonic acid)一致。

化合物2:白色片状结晶,m.p.137℃~139℃。与β-谷甾醇标准品混合物熔点不下降,在硅胶薄层色谱上10%硫酸显紫红色,并且与β-谷甾醇标准品共薄层Rf值一致。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与文献[4]报道的β-谷甾醇(β-sitosterol)一致。

化合物3:白色针状晶体,m.p.298℃~303℃。DEPT谱中显示该化合物中有7个伯碳,9个仲碳,7个叔碳,7个季碳。结合碳谱可推断其分子式可能为C30H48O3。1H-NMR(400MHz,C5D5N)谱中,在δ0.62~1.50的高场间,共出现了5个甲基单峰信号0.89,1.02,1.06,1.23,1.25,说明该化合物有可能是三萜类,所对应的碳信号分别为:15.6,17.5,16.5,23.9,28.8。同时还有2个甲基双峰信号0.96和1.00,分别对应的碳信号为21.4和17.4,提示该三萜化合物为乌苏烷型三萜。氢谱在δ 5.49处有一三峰,可能是一双键氢信号,从HSQC中可以知道其所对应的碳信号为125.6,同时低场区139.2处还有一季碳信号,可以推断该化合物中存在-CH2-CH=C-结构。179.9处碳信号表明该化合物中可能存在羧基基团。氢谱中3.47 (1H, t)所对应的碳信号为78.1,说明该碳可能与氧相连,其结构片段可能为-CH2-CH-OH。综上所述,推断该化合物中含有单羟基取代的12-烯-28-酸结构单元。谱图数据见表 1,综合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与文献[6]报道的熊果酸(ursolic acid)一致。

化合物 4:羽毛状结晶,m.p.186℃~187℃。1H-NMR (400MHz,CDCl3)谱中,芳香区有15个氢信号,可能存在三个单取代苯环,分别为:7.71 (2H,d,J=8.0Hz),7.52 (1H,tt, J=8.0Hz),7.44 (2H, t, J=8.0Hz),7.29 (2H,m),7.24 (3H,m),7.15 (3H,m),7.07 (2H,m),由HSQC谱可知道,所对应的碳信号分别为:127.0,131.9,128.6,128.7,129.3和127.1,128.5和126.7,129.1。低场区136.7,136.6,133.7为三个苯环上的季碳信号。氢谱中6.78 (1H, d, J=7.6Hz),6.02 (1H, d, J=8.6Hz)两个氢信号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碳信号,说明该化合物中存在两个NH结构。3.92 (1H, dd),3.81 (1H, dd)对应64.7一个碳信号,说明该仲碳可能与手性碳相连。3.23(1H, dd),3.06(1H, dd)与38.4相对应,同样是一个与手性碳相连的仲碳。2.03处为一个与羰基相连的甲基信号。13C-NMR (100 MHz, CDCl3)谱中,170.7,170.2,167.1为三个酯羰基或酰羰基信号。结合HMBC谱,确定该化合物结构,波谱数据见表 2,与已知文献[7]报道的N-(N-苯甲酰基-L-苯丙胺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N-(N-ben-zoyl-L-phenylalanyl)-O-actyl-L-phenylalanol)基本一致。但如下图所示:从其HMBC谱中可以看到H-7’(δ:7.13)与C-6’(δ:128.7)远程相关,H-5’(δ:7.07)与C-7’(δ:126.7)远程相关,所以文献中C-7’的化学位移应由128.5改为126.7。同样:H-4”(δ:7.44)与C-3”(δ:127.0),C-2”(δ:133.7)远程相关,文献中C-4”的化学位移应由126.7改为128.6。

2.3化合物1~4对巨噬细胞释放NO和TNF-α的抑制活性结果

3讨论

笔者从腺梗豨莶抗风湿的主要活性部位分离鉴定了4个单体化合物,1-3对LP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3.1μg/mL,13.9μg/mL,5.9μg/mL。化合物3还对巨噬细胞释放TNF-α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1.6μg/mL,优于阳性药物氢化可的松,以上结果为阐明腺梗豨莶抗风湿的作用物质基础提供了实验依据。

摘要:目的:研究腺梗豨莶中的抗风湿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技术分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运用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四碳酸(1)、β-谷甾醇(2)、熊果酸(3)、N-(N-苯甲酰基-L-苯丙胺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4)。化合物1~3对LP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3.1μg/mL,13.9μg/mL,5.9μg/mL,优于阳性药物氢化可的松。熊果酸还对巨噬细胞释放TNF-α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1.6μg/mL。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豨莶,化学成分,抗风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赵凯华,赵烽,刘珂.腺梗豨莶提取物对脂多糖活化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抑制作用[J].烟台大学学报,2009,22(2):137-140.

[3] ZHAO F,XU H,WANG L,et al.Inhibitory effects of sesquiterpenes from Saussurea lappa on the over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and TNF-α release in LPS-activated macrophages[J]. J Asian Nat Prod Res,2008,10(11):1045-53.

[4] 高辉,李平亚,李德坤,等.腺梗豨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3,34(7):597-598.

[5] 李清华,张连龙,吴宗好.安徽贝母二萜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2):170.

[6] 王永学,陈正跃,邱培勇,等.大叶香茶菜中的三萜化学成分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26(6):550-552.

抗风湿类 篇4

【摘要】龙钻通痹方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文章对龙钻通痹方及其组方药味的抗风湿作用和抗风湿有效部位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龙钻通痹方抗风湿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龙钻通痹方;组方;抗风湿;有效部位

【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105-04

龙钻通痹方由飞龙掌血、大钻、八角枫、两面针和青风藤等组成,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沉,改善患者的晨僵、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以及关节压痛和关节功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1]。有实验研究表明[2-4],龙钻通痹方能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致炎因子TNF-α、IFN-γ、MMP-13的水平和提高抗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在龙钻通痹方基础上,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开发了用于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龙钻通痹颗粒[5]。鉴于目前对龙钻通痹方的研究较少,现将近30年来组方中单味药的抗风湿作用及其有效部位研究进行综述,为龙钻通痹方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飞龙掌血抗风湿作用研究

飞龙掌血是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 Lam.的根或根皮,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壮药称之为温肖。具有通调龙路、火路,祛风毒,除湿毒,止痛之功。可用于发旺(痹病)、核尹(腰痛)、胴尹(胃痛)、扭像(扭挫伤)、林得叮相(跌打损伤)、渗嘞(血症)、京瑟(闭经)、京尹(痛经)、嚎尹(牙痛)的治疗[6]。《分类草药性》记载“散血破气,治风湿筋骨疼痛,吐血不止。”《四川常用中草药》记载“治痛经,经闭,血块,劳伤吐血,风湿麻木,筋骨疼痛。”

有研究表明[7],飞龙掌血主要含有生物碱、香豆素、黄酮和甾体类成分。郝小燕等[8]研究发现飞龙掌血生物总碱制剂(相当于生药 200g/g)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且较长时间给药,对肝脏无损伤。杨坤[9]比较了飞龙掌血乙醇总提取物、生物碱、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对小鼠的抗炎、镇痛作用,发现其乙醇总提取物和乙酸乙酯部位的抗风湿效果最好,正丁醇部位和生物碱部位有一定的抗风湿作用。张鹏等[10]以关节肿胀度、脾指数、关节病变指数和血清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为评价指标,确定乙酸乙酯部位为飞龙掌血抗R A的有效部位。石磊等[11]研究发现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主要为生物碱类成分。综上,飞龙掌血的生物碱部位为其抗风湿的有效部位之一。

2大钻抗风湿作用研究

大钻为五味子科(或木兰科)植物厚叶五味子Kadsura coccinea (Lem.) A.C.Smith的根、茎、叶,别名厚叶五味子、冷饭团、臭饭团、黑老虎等,壮药称之为勾钻洪。具有通调龙路、火路,祛风毒,除湿毒,消肿痛的功效,用于发旺、胴尹、腊胴尹(腹痛)、京尹、林得叮相、骨折(夺扼)、麻邦(中风)等的治疗[6]。

有研究表明[12-13],大钻主要含木脂素、挥发油、三萜类和生物碱类成分。李艳等[14]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发现大钻(冷饭团)水煎液具有抗炎作用。刘锡钧等[15]初步药理研究发现从黑老虎根中分离得到的冷饭团晶I具有一定的抗炎和镇痛的作用。

3八角枫抗风湿作用研究

八角枫为八角枫科植物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Lour.) Harms的干燥细根和须根,始载于《简易草药》。壮药称之为棵景,具有调龙路、火路,除湿毒,祛风毒,消肿痛之功效。常用于发旺,邦巴尹(肩周炎)、林得叮相、核尹、心绞痛、心律不齐的治疗[6]。

有研究表明[16],八角枫主要含有生物碱、酚苷类成分。张威[17]研究发现八角枫总提物,八角枫总碱、其余碱均有抗风湿作用,且八角枫总碱对肝脏的损坏作用较小,但八角枫碱不是其抗风湿的有效成分。徐红梅等[18]研究发现八角枫醇提物和八角枫总碱均可明显减轻大鼠的足肿胀度和降低关节炎指数、改善关节的病理学变化,具有抗风湿作用,且八角枫醇提物对肝脏无明显毒性。综上,八角枫的生物碱部位为其抗风湿的有效部位之一。

4两面针抗风湿作用研究

两面针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rμlum nitidum(Roxb.)DC.的干燥根。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壮药称之为棵剩咯。具有通龙路、火路,祛风毒,清热毒,消肿痛的功效。可用于发旺、核尹、嚎尹、货烟妈(咽喉肿痛)、渗档相(烧烫伤)、林得叮相的治疗[6]。

有研究表明[19],两面针主要含有生物碱和香豆素成分。韦锦斌等[20]比较了两面针叶的总提物、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的抗风湿作用,发现除了水部位的抗风湿作用较弱外,其余作用效果较好且效果相差不大。胡疆[21]通过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和小鼠扭体实验,发现两面针乙醇总提物、总生物碱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活性。周劲帆等[22]研究发现两面针挥发油部位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面针木脂素化合物结晶-8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综上,两面针的总生物碱、挥发油、木脂素部位均有抗炎、镇痛作用。

5青风藤抗风湿作用研究

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Rehd et Wils. 及毛青藤inomenium acutum (Thunb.)Rehd. et Wils. var. cinereum Rehd. et Wils.的干燥藤茎。壮药称之为勾容抢,具有调火路、祛风毒、除湿毒的功效,可用于发旺、关节肿胀的治疗[6]。《本草纲目》记载“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中国药植志》记载“除湿,祛风,行气,利水。治膀胱水肿,风肿,脚气湿肿”。青风藤为治疗风湿之要药、良药。

有研究表明[24],青风藤的主要含有生物碱类成分。姚瑶等[25-26]研究发现青风藤95%乙醇提取物、青风藤醇洗液及青风藤碱均能缓解Ⅱ型胶原蛋白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的肿胀,恢复关节功能,具有抗风湿的功效。史甫敏等[27]发现在临床上青风藤总碱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可达到85%,且对肝功能无明显的损害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正青风痛宁片的质量标准也是以青藤碱为指标的[28]。综上,青风藤的生物碱部位为其抗风湿的有效部位之一。

6九龙藤抗风湿作用研究

九龙藤为豆科植物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Benth.)Benth.的茎,又名龙须藤、过江龙、五花血等,壮药称之为勾燕。具有通龙路,调谷道,祛风毒,除湿毒,消肿痛。可用于发旺、核尜尹(腰腿痛)、林得叮相、约京(月经不调)、夺扼、胴尹的治疗[6]。《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祛风湿,壮筋骨,理跌打伤,通行周身血府。又能行气,治痰火。”《本革求原》记载“达气,通行血脉,祛风散湿,壮筋骨,理跌打。治内伤痰火,解郁积,除疳疔、内外痔。”

有研究表明[29],九龙藤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高杰[30-31]研究发现九龙藤乙酸乙酯部位和黄酮类成分均能减少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提高小鼠痛阈值,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郑海音等[32]研究了九龙藤(龙须藤)抗风湿的有效部位,发现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为其抗风湿的有效部位。林丽微等[33]研究发现从九龙藤(龙须藤)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的总黄酮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综上,九龙藤的黄酮类成分为其抗风湿的有效部位之一。

7鸡血藤抗风湿作用研究

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干燥藤茎,壮药名勾勒,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具有通调龙路、火路,补血虚,除湿毒的功效。可用于发旺、林得叮相的治疗[6]。《饮片新参》记载“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暑痧,风血痹症。”

有研究表明[34],鸡血藤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通过观察鸡血藤水提醇沉液对巴豆油所致鼠耳肿胀和对大鼠酵母足跖肿胀的影响,发现鸡血藤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35]。刘仰斌等[36]发现鸡血藤总黄酮能降低佐剂致炎后大鼠右足的肿胀度。综上,鸡血藤黄酮部位为其抗风湿的有效部位之一。

8五指毛桃抗风湿作用研究

五指毛桃为桑科植物粗叶榕Ficus hirta Vah1.的干燥全草,又名南芪、五爪龙、五指牛奶、土北芪,壮药称之为美浓抹,被称为“广东人参”。具有通调龙路、火路,补气血,通乳,除湿毒的功效。可用于发旺、核尹、笨浮(慢性肾炎浮肿)和慢性肝炎的治疗[6]。

有研究表明[37],五指毛桃主要含有氨基酸、糖类、甾类和香豆精类化合物。周添浓等[38]发现五指毛桃水提液具有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降低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小鼠对醋酸所致的扭体次数,提高小鼠的痛阈值,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9小结

壮医认为,风湿免疫病( 壮医病名为“发旺”,又称为风湿骨痛、风手风脚) 是由于邪毒乘虚而入,邪毒在人体内阻滞三道两路,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壮医理论认为可以通过驱风散寒或清热除湿、解毒通络、运行气血的原则来治疗风湿病[30]。龙钻通痹方配伍特点是主、帮、公合用。方中主药飞龙掌血、大钻通调龙路、火路,祛风毒,除湿毒,消肿痛。帮药:八角枫、两面针、青风藤、九龙藤调龙路、火路,祛风毒,除湿毒;公药:五指毛桃、鸡血藤通调龙路、火路,补血虚,除湿毒,两者兼顾补益气血,同时制约其它诸药发散太过之弊。诸药配合作用于龙路、火路在体表的网结,疏通龙路、火路之瘀滞,直接祛邪外出,恢复天、人、地三气的同步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综上,龙钻通痹方组方八味药均具有抗炎、镇痛、抗风湿的作用。其中,飞龙掌血、八角枫、两面针、青风藤的总生物碱类;九龙藤、鸡血藤的总黄酮类;两面针的挥发油和木脂素类均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推测龙钻通痹方抗风湿有效部位可能为总生物碱类、总黄酮类和木脂素类。因此对龙钻通痹方抗风湿有效部位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庞宇舟,邢沙沙,方刚,等.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9(1):1-2.

[2]邢沙沙,庞宇舟,张青槐,等.壮药龙钻通痹方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抗炎因子IL-4、IL-10的影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9(12):44-45,79.

[3]张青槐,庞宇舟,邢沙沙,等.壮药龙钻通痹方对关节炎大鼠模型致炎因子TNF-α、IFN-γ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3,(21):9-10,26.

[4]李建颖,蒋祖玲,张青槐,等.壮药龙钻通痹方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MMP-13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1):36-38.

[5]谭安蔷,刘源焕,庞宇舟,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壮药龙钻通痹颗粒的提取工艺[J].广西中医药,2014,01:74-76.

[6]腾红丽,梅之南.中国壮药资源名录[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4.

[7]楚冬海.飞龙掌血化学成分的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8]郝小燕,彭琳,叶兰,等.飞龙掌血生物总碱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06:450-452.

[9]杨坤.飞龙掌血抗炎镇痛、抗RA活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张鹏,皮慧芳,吴继洲.飞龙掌血抗CII诱导关节炎药理活性研究[C].//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化学会第9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2:1.

[11]石磊,姬志强,张振巍,等.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师,2013,09:1293-1295.

[12]王楠.黑老虎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9.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广西本草选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4:1382.

[14]李艳,陈骏,黎开燕,等.冷饭团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5:2745-2747.

[15]刘锡钧,王宝奎.冷饭团晶I的分离和鉴定[J].中草药,1989,20(6):242-243

[16]刘毅,徐莛婷,赵波,等.苗药八角枫的药学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01:57-60,64.

[17]张威.八角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部位的筛选[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18]张威,徐红梅,任娜,等.八角枫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毒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6:832-836.

[19]杨国红.两面针的化学成分和飞龙掌血酮内酯的晶体结构[J].中草药,2009,S1:93-95.

[20]韦锦斌,周劲帆,冯洁,等.两面针叶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3,02:122-125.

[21]胡疆.两面针中活性成分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6.

[22]周劲帆,覃富景,冯洁,等.两面针根挥发油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01:19-20.

[23]王希斌.两面针中木脂素化合物结晶-8的镇痛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09.

[24]王有志,李春荣,莫志贤.青风藤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4,03:177-179.

[25]姚瑶,葛卫红.青风藤醇提物与青藤碱治疗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药效的比较研究[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4,01:25-28.

[26]徐佳,姚瑶,葛卫红.青风藤醇洗液与青藤碱治疗关节炎大鼠比较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17:502-505.

[27]史甫敏,马兆兴,张文珍,等.青风藤总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J].新医学,1986,06:292.

[2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程国药典(五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755.

[29]白海云,詹庆丰,夏增华,等.九龙藤化学成分研究(Ⅰ)[J].中国中药杂志,2005,01:43-44.

[30]高杰,林炜鑫,钟屿云,等.九龙藤乙酸乙酯提取物清除自由基、镇痛抗炎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305-22306.

[31]高杰.九龙藤总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D].桂林:桂林医学院,2013.

[32]郑海音,徐伟,李煌,等.龙须藤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部位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3:321-325.

[33]林丽微,周毅生,周臻,等.龙须藤总黄酮对膝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05:608-611.

[34]何枫葆.中药鸡血藤研究进展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4(14):40-41.

[35]马德思,王竹梅,马爱英,等.鸡血藤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00:149-150.

[36]刘仰斌,张志花.鸡血藤总黄酮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05:1-4.

[37]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新华本草纲要(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9.

[38]周添浓,王艳,唐立海,等.五指毛桃抗炎镇痛及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今日药学,2008,02:55-58.

[39]庞声航,王柏灿,莫滚.中国壮医内科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4.

抗风湿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来该院诊治的RA患者130例, 男性86例, 女性44例, 年龄37~68岁, 平均年龄53.1岁, 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均符合RA的诊断标准。对照组120名是来该院正常健康体检者, 男性67例, 女性53例, 均无其他病史。

1.2 标本采集

所有受检者均抽取4 m L静脉血, 不抗凝, 3 000 r/min离心5 min, 分离血清, 放2~8℃保存, 1周内完成检测。血沉管2 m L, 2 h内完成检测。

1.3 试剂与方法

(1) RF检测:TBA120生化仪器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 试剂为公司原装试剂;参考值≤20 IU/m L; (2) 抗RA33抗体检测, 采用ELISA方法, >25 AU/m L为阳性值; (3) 抗CCP抗体检测, ELISA方法, >5 U/m L为阳性值; (4) ESA采用魏氏法, 男性≥15 mm/h, 女性≥20 mm/h作为阳性临界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RF、抗RA33、抗CCP及ESR水平比较, 见表1。130例RA患者中, RF阳性92例, 占70.7%;抗RA33抗体阳性15例, 占11.5%;抗CCP抗体阳性77例, 占59.2%;ESR阳性53例, 占40.7%, 四项联合检测阳性116例, 占89.2%, 特异度为97.2%, 对照组RF阳性2例, 占1.6%;抗RA33抗体阳性1例, 占0.8%;抗CCP抗体阳性1例, 占0.8%;ESR阳性5例, 占4.2%, 见表2。RF、抗RA33、抗CCP及ESR单独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见表3。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及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 该病发病原因不明确, 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时常对称性累及周围多个关节炎, 导致慢性关节炎的发生,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病情常反反复复发作, 很难治愈,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变会侵犯全身的关节, 造成关节畸形, 最终导致关节僵硬和功能丧失,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2%~0.36%, 大部分患者发病于35~50岁[1],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 且个体差异较大, 仅依靠临床表现诊断该病具有很大的困难, 因此找到敏感性及特异性都较好的检测指标来辅助诊断该病变得十分重要。

有研究报道[2]类风湿因子 (RF) 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预后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RF是针对人或动物Ig G分子Fc片段上的抗体之一, 分为Ig G、Ig A、Ig M、Ig D、Ig E5种类型, 类风湿疾病常为Ig M型, 在RA患者中阳性率为50%~90%[3], 虽然阳性率比较高, 但是特异性较低, 该因子也可出现其他的一些病中, 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化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感染等, 甚至一些正常人尤其是老年人也可出现RF阳性。该研究对130例RA患者的RF检测发现阳性92例, 占70.7%, 但是特异性仅为71.5%, 与国内的报道基本一致。有报道[4]发现AKA、AFP及AFA是RA的特异性抗体, 其共同抗原决定簇瓜氨酸环肽 (CCP) , 2002年SCHELLEKENS[5]等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CCP抗体, 然后用于ELISA检测抗CCP抗体, 抗CCP抗体是RA患者通过特异性分泌的, 在其他疾病和正常人群不分泌该抗体, 故抗CCP抗体可以特异性诊断RA, 该研究研究发现抗CCP抗体对RA的特异度为90.2%。RA33是近年发现的一种蛋白, 能与RA患者的自身抗体发生反应, 但是在其他的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可出现该蛋白, RA患者阳性率在20%~40%, 该研究检测结果表明阳性率为11.5%与报道基本一致[6]。ESR在急慢性疾病及肿瘤中可出现阳性, 不能作为RA的诊断指标, 但是RA可作为病情活动的指标, 辅助诊断RA。该研究中发现130例RA患者中四项联合检测阳性116例, 占89.2%, 特异度为97.2%, 进一步提高了对早期RA诊断的敏敏度和特异性。

综上所述, RF、抗RA33、抗CCP及ESR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早期RA诊断的准确性及特异性, 对早期RA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RF、抗RA33、抗CCP及ESR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将130例早期RA患者作为观察组, 1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者。两组均采用ELISA。检测抗RA33抗体和抗CCP抗体, 采用生化仪检测RF, ESR测定采用魏氏法。结果 130例早期RA患者中, RF阳性92例, 占70.7%;抗RA33抗体阳性15例, 占11.5%;抗CCP抗体阳性77例, 占59.2%;ESR阳性53例, 占40.7%。对照组RF阳性2例, 占1.6%;抗RA33抗体阳性1例, 占0.8%;抗CCP抗体阳性1例, 占0.8%;ESR阳性5例, 占4.2%。结论 联合检测RF、抗RA33、抗CCP及ESR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抗RA33,抗CCP,ESR

参考文献

[1]张志强, 黄辉如, 梁建群.联合检测IgM-RF、IgG-RF、IgA-RF及抗CCP抗体对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意义[J].广东医学, 2012, 33 (24) :3783-3785.

[2]蔡淑静, 王海.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RF、CRP、ESR联合检测在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 (4) :708-709.

[3]彭乃杰, 夏菲, 李克诚.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预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3, 26 (2) :217-219.

[4]宣国红, 单平因, 卢志勇, 等.血清抗CCP、RF、CRP和ESR检测对RA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 2011, 26 (10) :356-357.

[5]Schellekens G A, De Jong B A, Van Den Hoogen F H, et al.Citrulline is an essential constituent of antigenic determinamts recognized byrheuma toid arthr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J].J Clin Invest, 2002, 101 (1) :273-281.

抗风湿类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收集我院2007年7月—2010年6月门诊以及住院RA患者37例 (RA组) , 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 (ACR) 修订的RA分类诊断标准;非RA患者43例 (非RA组) ,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10例, 干燥综合征 (SS) 4例, 骨关节炎 (OA) 29例, 年龄为28~82岁。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均无肝、肾、心脏病史及骨关节疾病, 年龄在22~56岁。

1.2 试剂和方法

抗CCP抗体检测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 试剂盒由德国欧蒙公司提供;类风湿因子 (RF) 定量检测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 所用设备为日立-718, 试剂为配套试剂。统计分析采用四格表的χ2检验。

2 结果

抗CCP抗体和RF检测结果, 在30名健康人群中抗CCP抗体全部为阴性, 而RF有1名阳性, 说明RF的特异性较抗CCP抗体差。抗CCP抗体和RF检测的分析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3 讨论

RA是一种最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可见于世界各地, 不同人种患病率不同。RA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3%, 发病高峰在30~50岁, 男女之比约为1∶3~1∶4, 致残率高。现行的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以及RF检测, 符合诊断标准时患者常已出现骨关节破坏, 加之RF缺乏特异性, 可在3%~5%正常人群中以及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中检测到, 而且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都可出现阳性结果, 不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RA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自从1964年证实抗核周因子 (APF) 是RA的特异性抗体并可在疾病早期出现后, 又陆续发现抗角蛋白抗体 (AKA) 、抗聚丝蛋白抗体 (AFA) 以及抗Sa抗体都对RA具有高度特异性, 可在疾病早期出现。最近的研究认为上述抗体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关性, 它们的抗原表位都含有瓜氨酸, 故称之为瓜氨酸相关自身免疫系统, 此系统可能在RA的发病及发展中起作用。2000年荷兰学者Schellekens等[1]首次报道filaggrin的c DNA序列合成一条含瓜氨酸的环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CCP) , 并采用ELISA法检测发现其对RA具有很好的敏感性 (68%) 和特异性 (98%) , 可视为RA的新的血清标志物。同年, 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抗CCP抗体对R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其敏感性为46.6%, 特异性为96.6%, 说明抗CCP抗体是检测RA的一项特异性很高的血清学指标, 同时还发现抗CCP抗体与RF不相关, 与APF、AKA以及HLA-DR4相关[2]。

本研究对37例RA患者和43例非RA患者以及30例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显示, 抗CCP抗体和RF两项指标在RA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RA组 (P<0.01) , 43例非RA患者中有1例 (SLE) 抗CCP抗体阳性, 并与RF重叠阳性, 正常对照组30例中有1例RF阳性, 抗CCP抗体均为阴性。经统计, 两项指标中RF的敏感性为86.48%, 高于抗CCP抗体的67.56%, 而特异性抗CCP抗体为97.68%, 高于RF的83.73%。两者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RF任何一项阳性, 检测的敏感性可明显提高 (91.89%) ;若两者同时阳性时, 检测的特异性 (97.68%) 与单独检测抗CCP抗体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另有文献报道, 抗CCP抗体与早期RA强相关 (P=0.004) , 但与年龄和性别无相关性[3];同时有文献提出, 抗CCP抗体阳性是侵蚀性关节损害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危险因素, 并指出检测抗CCP抗体和联合检测抗CCP抗体与RF相比较, 对预测2年后侵蚀性关节损害无统计学意义[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抗CCP抗体对RA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很高的特异性, 与RF联合检测可获得更高的敏感性, 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且实验方法简便, 易于操作, 是临床上易掌握的检测项目, 有利于临床的推广和应用。可使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

参考文献

[1]Sohellekens G A, Yisserh, De Jong Ba, et al.Thediagnostic properti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Recognizing a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J].Arthritis Rheum, 2000 (43) :155-163.

[2]曾小峰, 艾脉兴, 甘晓丹, 等.抗环瓜氨酸肤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J].中华风湿学杂志, 2001 (5) :281-284.

[3]Forslind K, Ahlmen M, Eberhardt K.Predicition of radiological outcome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clinical practice:role of antibodies to citrullinated peptides (anri-CCP) [J].Ann Rheum Dis, 2004, 63 (9) :1090-1095.

抗风湿类 篇7

关键词:抗核抗体,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1,2]。RA的临床诊断以X线为主要方法, 但检查结果通常无早期治疗意义, 由于RA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相关, 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进行早期诊断, 血清中的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 (RF) 、抗环瓜氨酸肽 (CCP) 抗体、抗核周因子 (APF) 和抗核抗体 (ANA) [3,4],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02例RA患者、40例非RA患者和40例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探讨血清抗核抗体检测对类风湿患者的临床意义,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RA患者102例、非RA患者40例和40例健康成人。类风湿患者102例, 男32例, 女70例, 年龄16~78 (52.2±1.8) 岁, 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1987年的RA分类标准的患者[5]。非类风湿患者40例, 男13例, 女37例;年龄15~79 (53.4±1.9) 岁;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15例, 强直性脊柱炎2例, 骨关节炎11例, 反应性关节炎9例, 其他3例。健康成人40例, 男20例, 女20例, 年龄18~76 (54.2±1.4) 岁。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其他出血疾病及高血压等患者。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标本采集:采取外周静脉血5ml, 放置在非抗凝的灭菌离心管中, 采取3000r/min的转速离心10min, 取上层血清。 (2) 对APF和ANA的检测使用间接荧光免疫法, 对抗CCP抗体和RF的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

1.3 结果评定

抗CCP抗体结果≥18U/ml为阳性, APF结果≥3.12U/L为阳性, ANA≥2.5U/L为阳性, RF结果>20U/ml为阳性[6]。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CP、RF、APF、ANA在RA诊断中的敏感度分别为88.2%、68.6%、56.9%和52.0%;特异度分别为97.5%、91.2%、96.2%和85.0%。见表1。联合检测四个指标, 出现一种抗体阳性71例, 二种抗体阳性87例, 三种抗体阳性41例, 四种检测均为阳性9例。见表2。

3 讨论

RA是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果在发病早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会导致患者后期关节功能产生障碍并出现畸形。RF是临床中常见的RA血清检测标准, 但早期的阳性率较低, 且检测的特异度较低[7]。为提高早期诊断检出率并及时治疗, 需寻找可提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检测指标。有学者发现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的血清ANA, ANA的检测阳性率为86%, 可显著提高RA的早期诊断效果[8]。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RA患者102例、非RA患者40例和健康成人4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发现, 抗CCP抗体对RA患者的早期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 ANA对RA患者的早期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较低, ANA对RA的早期临床诊断起到辅助作用。 (1) 有研究发现, CCP对早期RA的诊断敏感度为68%, 诊断特异度为98%, 较采用ANA作为诊断抗体时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9]。 (2) 根据国外文献报道, 抗CCP抗体的敏感度高的原因可能为RA患者滑膜液中含有较高含量的CCP特异性B细胞, 在某些外来刺激的作用下诱导抗原产生突变, 自发产生抗CCP抗体, 导致抗CCP抗体聚集, 进而导致患者骨质破坏, 但抗CCP抗体阴性患者的B细胞不能产生上述后果, 具体的观点需进一步研究证明[10]。

通过联合检测四个指标, 发现在102例RA患者中四种检测均为阳性9例, 所以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彼此之间可相互验证, 对RA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ANA是一组具有多种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 实际上是指总抗核抗体, ANA的敏感性高, 常作为风湿性疾病的筛查项目[6]。通过ANA检测谱发现, 与非RA患者和健康成人比较, RA患者血清中的抗组蛋白抗体的检出率显著提高, 说明ANA可能参与RA患者的发病过程, 可作为早期RA的诊断指标之一, 提高临床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 ANA对RA患者的诊断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 但ANA单独检测对RA的早期诊断敏感度低, 而ANA联合抗CCP抗体、APF和RF进行诊断, 可提高RA患者的早期诊断敏感度, 因此, 临床中应选择合适的检测指标, 提高RA的早期诊断效果。

参考文献

[1]邱群芳, 罗裕旋, 魏建伟.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表达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6) :625-627.

[2]杨奕, 刁建萍, 刘重阳.抗CCP抗体联合RF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试验Meta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12, 28 (3) :270-273.

[3]何应中, 王丽, 郑国波,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检测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2) :1392-1394.

[4]董桂香.自身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山东医药, 2011, 51 (9) :67-68.

[5]Chinese Rheumatology Association.Rheumatoid arthrit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draft) [J].Chines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003, 7 (4) :145.

[6]廖永强, 彭可君, 夏洪娇, 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3 (26) :2535-2539.

[7]石青峰, 马韵, 杨峻, 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抗核抗体及其多肽谱的检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3) :2869-2870, 2872.

[8]邓红丽, 李志波, 张文, 等.抗核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3) :3553-3555.

[9]杨剑, 黄永建, 李凤中, 等.血清相关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21) :1836-1838.

抗风湿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2月我院诊治的57例RA患者。所有患者均有随访纪录;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RA 1987年诊断标准[1], 且年龄为20~70岁的中重度患者;使用其他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治疗效果不好, 且停用上述药物治疗1周以上者;同时符合下列条件:①关节肿胀个数≥3个, 及关节触痛≥8个;②关节功能:Ⅲ~Ⅳ级;③晨僵持续时间≥60 min;血沉 (ESR) ≥28 mm/h, C反应蛋白 (CRP) ≥正常上限的1.5倍。排除标准:伴有其他风湿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膝骨关节炎等患者;胃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严重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精神病、妊娠患者;以及临床医生认为不适宜参加本项临床试验的患者。本实验采用对照平行试验, 纳入57例中重度活动性RA患者按2∶1的比例分配到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19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试验组接受托珠单抗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进口, 瑞士Roche Pharma Ltd公司生产的雅美罗ACTEM-RA, 批号S20130020) 联合甲氨蝶呤治疗, 每4周静脉滴注1次托珠单抗8 mg/kg, 共3次, 联合每周甲氨蝶呤10 mg口服。对照组接受同等剂量的甲氨蝶呤治疗, 每周甲氨蝶呤10 mg口服, 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试验第1、12周随访, 评价疗效。观察指标包括压痛和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分) (按1~10计算, 0为正常, 10为最严重) 、健康评估问卷 (HAQ) 以及实验室炎症指标血沉 (ESR) 、C反应蛋白 (CRP) 、类风湿因子 (RF) 。

1.4 评价标准

标准以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关于RA的缓解标准:疗效缓解20% (ACR 20) 、疗效缓解50% (ACR 50) 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接受治疗后未能达到ACR 20标准, 视为无效;治疗后达到ACR 20标准, 认为有效;治疗后达到ACR 50标准, 认为疗效显著有效。ACR20标准:触痛及肿胀的关节数减少≥20%;且在以下5个指标中至少有3项改善≥20%:①受试者的评估疼痛VAS评分;②受试者的评估疾病总体状况VAS评分;③研究者的评估疾病总体状况VAS评分;④健康状况问卷 (HAQ) ;⑤CRP或ESR。ACR 50标准:触痛及肿胀的关节数减少≥50%;且以上5个指标中至少有3项改善≥5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AS 9.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12周各临床指标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12周多项观察指标与基线比较均有明显改善。治疗1周后, 两组患者压痛和肿胀关节指数、晨僵时间、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试验组各项临床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有统计学差异 (P<0.01) 。实验室炎症指标ESR、CRP均较治疗前水平显著降低, 且试验组优于对照, 试验组比对照组降得更低 (P<0.01) 。治疗12周后, 两组患者压痛和肿胀关节指数、晨僵时间、VAS评分、实验室炎症指标ESR、CRP均较治疗前也明显下降, 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试验组各项临床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段比较, *P<0.01;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ESR:血沉;CRP:C反应蛋白

2.2 治疗后两组ACR20、ACR50的比较

结果显示, 治疗1周后, 试验组ACR 20为80.6%, ACR 50为77.8%, 分别均高于对照组的36.9%和15.8%,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同样, 治疗12周后, 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ACR 20为92.1%, ACR 50为86.1%, 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9%和31.6%,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注: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 ▲P<0.01;ACR20:疗效缓解20%;ACR50:疗效缓解50%

2.3 不良反应

试验组38例患者在接受托珠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12周过程中, 出现不良反应5例, 其中肝功能损害3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染2例, 所有接受托珠单抗治疗者均未出现输液反应;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上述不良反应均较轻,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能坚持完成治疗及疗效评价。

3 讨论

RA是一种治疗难度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致残率高、病程长, 在我国, 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从发病机制看, RA由免疫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来驱动。机体在多种外源性诱因下出现滑膜组织的病理改变, 进一步通过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髓细胞等免疫细胞,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联合参与全身性炎性反应。目前已知IL-6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滑膜中, 是含量最丰富的细胞因子, 其与RA的关节破坏密切相关, 在RA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多重作用[2]。可以介导急性炎症进展为慢性炎症, 刺激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并破坏骨、软骨组织, 最终导致关节的损伤破坏[3,4]。托珠单抗可直接抑制IL-6与受体结合, 阻断IL-6介导的信号通路, 减轻炎性反应、延缓关节损伤, 缓解RA患者的全身不良症状[5,6,7]。

临床上治疗RA的目的主要包括减轻或消除关节炎引起的关节肿痛、功能失调和关节外的多种症状;控制病情的发展, 防止和减缓关节骨的破坏, 进而达到较长时间的临床缓解, 尽可能地保留受累关节的功能。RA的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一种或以上其他慢作用改善病情药。其中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存在感染风险, 并引起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糖耐量异常、血压波动等副作用。甲氨蝶呤及其他慢作用改善病情药也可导致肝肾毒性、甚至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靶向生物制剂的出现, 使治疗RA的方法得到了根本的转变。生物制剂从分子水平调控, 可以阻断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因子, 从而改善疾病预后,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8,9]。目前, 生物制剂是公认治疗RA的主要方法。生物制剂包括细胞因子抑制剂 (托珠单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 和淋巴细胞抑制剂 (利妥昔单抗等) , 这两类生物制剂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不同的靶点[10,11]。托珠单抗与IL-6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阻断了IL-6相关的信号转导, 进而减少了急性时相的反应物, 减少B细胞活化、减轻骨吸收及软骨破坏, 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 快速、有效地控制RA的病情发展[12]。

本研究为观察托珠单抗对中重度活动的难治性RA的疗效, 设立平行对照试验, 观察结果显示, 在短短1周内, RA患者的临床症状, 包括关节压痛和肿胀指数、晨僵时间、VAS评分及实验室炎症指标 (ESR、CRP) 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且明显优于单纯甲氨蝶呤治疗组, 持续治疗12周, 效果更明显, 并在治疗过程中, 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抗风湿类 篇9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乙型肝炎病毒;英夫利昔单抗;安全性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参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的病理损伤。近年来,TNF拮抗剂广泛用于治疗此类疾病。

中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率远高于发达国家,且大部分感染者处于病毒携带状态。体外研究显示,TNF可以抑制HBV的复制,而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TNF也参与肝细胞炎性损伤、凋亡、纤维化等过程。据此推测,TNF拮抗剂既可能诱发HBV复制进而导致肝功能损害,也可能减轻TNF所介导的肝细胞炎症损伤[1-3]。在实践中,TNF拮抗剂治疗处于HBV携带状态的RA患者,其诱发肝炎活动的风险发生率、严重程度如何,目前国内外可借鉴的经验仍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对接受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治疗的RA合并HBV携带状态患者进行严密监测,以期增加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3例,

女9例;平均年龄(40.6±12.5)岁。在基线期,有4例患者(下称第1组)的HBV病毒载量异常(分别为4.3 e4,3.6 e8,5.6 e5,6.1 e7 copies·mL-1),其余8例患者(下称第2组)HBV病毒载量正常(< 100 copies·mL-1)。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小剂量甲氨蝶呤(MTX,每周7.5~10 mg)治疗。

1.2 纳入标准 ①按照1987年ACR标准诊断为RA的成年患者;②曾经过非生物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联合治疗失败,且疾病高度活动,DAS 28 > 5.1;③患者希望接受Infliximab治疗,且同意接受拉米夫定预防性抗病毒治疗;④HBsAg阳性,而肝功能正常;⑤除HBV携带外,既往无其他肝脏疾病史。

2 方 法

2.1 观察指标 在基线期及每次随诊时均检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HBV病毒载量,且每次随诊间隔不超过4周。观察过程中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 10 mg·d-1)。研究过程中若 发现病毒复制和肝功能异常或其他临床情况,经风湿科和感染科会诊后,可随时对诊疗方案作出调整。

2.2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全距)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临床疗效 所有12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来自第2组)因疗效欠佳在第6周时停药,另有2例(第1组、第2组各1例)分别于12周,28周因经济压力改用其他治疗方案,其余患者治疗有效并完成52周以上的临床观察。2例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皮疹等轻微过敏反应,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2 病毒载量和肝酶学变化 截至52周时,第1组中仅有1例发生病毒载量增加及肝酶学异常。该患者在28周时出现病毒载量增加至8.9 e8

copies·mL-1(基线期病毒载量5.6 e5 copies·mL-1),

2周后发现轻微肝酶学异常(ALT 69 IU·L-1,AST

58 IU·L-1,胆红素水平正常),且发现HBV-YMDD

变异株。换用恩替卡韦(原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继续原方案治疗。1周后复查提示AST、ALT及病毒载量开始逐渐下降,40周后上述指标恢复并维持正常。

第2组中,有1例患者在16周时出现AST一过性升高(62 U·L-1),经多烯磷脂酰胆碱和葡醛内酯护肝治疗1个月后AST恢复正常,该例患者随诊过程中并未发现HBV病毒载量增加。

4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运用Infliximab联合小剂量MTX治疗处于HBV携带状态的难治性RA,仅有2例患者出现肝功能轻微异常,其中1例伴有病毒载量增加,经过调整抗病毒用药、护肝治疗后均可恢复正常,且不影响原治疗。另外,研究提示HBV病毒载量增高的时间多出现在用药后4~7个月之间,肝酶学异常的发生也多于此时期。HBV载量增高与肝酶学升高可能并不平行,这可能与患者合并用药、个体差异、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差异有关。

Wendling D等[4]回顾性报道了2例使用Infliximab

治疗RA伴HBV携带的患者,其中1例患者出现HBV载量明显升高,加用拉米夫定治疗后降至正常,另1例患者预防性使用拉米夫定,HBV载量一直保持正常。此后,Roux CH等[5],Oniankitan O等[6],Cansu DU等[7]先后报道5个类似病例,仅有1例出现轻微的HBV载量增加和肝酶学升高,经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恢复正常。

近期,Nakamura J等[8],Droz N等[9],L Fang等[10]的报道也显示,Infliximab等TNF拮抗剂在治疗RA合并HBV携带状态时表现出较好的肝脏安全性。其中Droz N等[9],L Fang等[10]的研究结果均提示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预防HBV复制和肝功能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Infliximab联合MTX治疗对罹患难治性RA的HBV携带者而言,可能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但从长远来讲,上述方案仍面临患者经济负担重、诱发HBV耐药、停药后HBV复制反弹等潜在风险,故未来仍需要大规模、长周期的前瞻性研究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提高用药安全性。

5 参考文献

[1]Ellerin T, Hurtado R, Lockamn S, et al. Infections and anti-tumou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herapy[J]. Arthritis Rheu,2003,48(11):3013-3022.

[2]Walsh MJ, Vanags DM, Clouston AD, et al. Steatosis and liver cell apopt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C: a mechanism for increased liver injury[J]. Hepatolog,2004,39:1230-1238.

[3]Pol S,Zylberberg H,Fontaine H,et al.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in special groups[J].J Hepato,1999,31(Suppl 1):205-209.

[4]Wendling D, Martino VD , Prati C, et al. Spondy-loarthropathy and chronic B hepatitis:Effect of anti-TNF therapy[J].Joint Bone Spine,2009,76(3): 308-311.

[5]Roux CH,Brocq O,Breuil Vet al.Safety of anti-TNF-alpha therap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spondylarthropathies with concurrent B or C chronic hepatitis[J].Rheumatology(Oxford),2006,45(10):1294-1297.

[6]Oniankitan O,Duvoux C,Challine D,et al. Infliximab therapy for rheumatic diseas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or C[J].J Rheumatol,2004,31(1):107-109.

[7]Cansu DU,Kalifoglu T,Korkmaz C.Short-term cours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C under treatment with etanercept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without antiviral prophylaxis[J]. J Rheumatol,2008,35(3):421-424.

[8]Nakamura J,Nagashima T,Nagatani K,et al.Incid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during treatment with biologics[J]. Int J Rhem Dis,2013,16(Suppl 1):1-122.

[9]Droz N,Gilardin L,Cacoub P,et al.New insights into the present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immune 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eases[J].Ann Rheum Dis,2013,72(Suppl 3):309.

[10]L Fang,Y Pan,X Guo,et al.Safety of Infliximab therapy in HBsAg carrier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a prospective study[J].Ann Rheum Dis,2013,72(Suppl 3):238.

抗风湿类 篇10

查阅总结相关文献可知, 海风藤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脑损伤保护方面[4,5,6], 对其抗风湿作用研究较少, 仅有少数学者对其提取物进行了抗炎作用研究[7,8]。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 炎症和疼痛是其两大主要症状, 因此临床治疗以抗炎、镇痛为主。本研究采用热板法、棉球肉芽法、耳肿胀法等建立炎症和疼痛模型, 观察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对大鼠的抗炎镇痛作用, 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动物

SPF级Wistar大鼠, 6周龄, 体重 (180±20) g, 雄性;KM小鼠, 4周龄, 体重 (20±2) g, 雌雄各半, 均由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实验动物合格证号:SCXX (沪) 2008-0005。福建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PF级医学实验动物环境设施, 使用许可证号:SYXK (闽) 2009-0001。

1.2 仪器与设备

YLS-Q4耳肿胀打耳器 (淮北正华生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SE202F型电子天平 (奥豪斯仪器 (上海) 有限公司) ;YLS-7B型足趾容积测量仪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设备站) ;YLS-6A型智能热板仪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设备站) ;OS200-PH型光学显微镜 (重庆奥特光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HH-4数显恒温水浴锅 (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 ;TGL-5-A台式水平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学器材公司) ;MILLI-Q超纯水装置 (美国MILIPORE公司) ;ELX80O酶标仪 (美国BIO-Tek公司) ;101C-3电热鼓风干燥箱 (上海实验仪器总厂) 。

1.3 药物与试剂

海风藤:福州回春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 批号:130928;阿司匹林片: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185501;消炎痛:临汾奇林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1009041;地塞米松:浙江仙琚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131189;二甲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批号:F20050608;角叉菜胶:美国Sigma公司, 批号:073K0052;冰醋酸:南京化学试剂厂, 批号:08260。

2 方法

2.1 药物制备

取海风藤7kg, 用70%乙醇回流提取3次, 每次1.5h, 合并提取液, 得到乙醇提取物。旋转蒸发回收乙醇, 浸膏加水混悬后, 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 回收溶剂后蒸干得到正丁醇部分377.37g, 分别用0.5%CMC-Na溶液配成7.72mg/kg (低) 、15.44mg/kg (中) 、30.88mg/kg (高) 的海风藤提取液。

2.2 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9,10]

将50只KM小鼠随机分为五组, 分别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 (地塞米松) 、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各实验组小鼠每天按设定剂量连续灌胃给药1周, 每天1次, 模型对照组小鼠给予等量溶媒。

末次给药后30min于每只小鼠左耳两面涂抹适量 (0.05mL) 纯二甲苯, 以右耳为对照, 建立炎症小鼠模型。1h后, 将小鼠颈椎脱臼处死, 沿耳廓基线取下两耳, 用打孔器分别在两耳同一部位取下圆耳片, 分别称重, 以左右耳片重量之差作为耳廓肿胀度, 评价药物的抗炎效应, 并计算其抑制率。耳廓肿胀抑制率= (左耳重量-右耳重量) /左耳重量×100%。

2.3 棉球所致大鼠肉芽肿模型[9,10]

取大鼠50只, 体重180~220g, 雄性, 随机分为五组, 每组10只, 分别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 (地塞米松) 、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实验前所有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 (30mg/kg) 麻醉, 背部剃毛。采用手术法于大鼠背部皮下植入已消毒称重的棉球, 缝合皮肤, 外部消毒。于手术当日开始给药, 各实验组大鼠每天按设定剂量连续灌胃给药1周, 每天1次, 模型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溶媒。于末次给药后处死大鼠, 取出植入的棉球, 仔细剥离附着组织, 放置烘箱60℃烘干, 称重, 减去原棉球重, 即为肉芽组织重量, 计算抑制率。抑制率= (给药组肉芽肿重量-模型对照组肉芽肿重量) /模型对照组肉芽肿重量×100%。

2.4 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模型[9,10]

取大鼠60只, 随机均分为六组, 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 (消炎痛) 和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 各实验组大鼠每天按设定剂量连续灌胃给药14天, 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溶媒。

末次给药后1h于大鼠右后足踝关节处作标记, 按足容积法测定2次, 取平均值作为给药前正常足容积 (mL) 。然后将1%角叉菜胶生理盐水0.1mL注入大鼠左后肢足趾皮下制造炎症模型, 分别于注入后l、2、4、6h测定大鼠足容积, 以足肿胀度评价海风藤提取物的抗炎效应。

2.5 热刺激所致小鼠疼痛反应模型[9,10]

实验前, 将小鼠置于热板仪 (55.0±0.5℃) 上, 立刻计时, 记录小鼠从置于热板上到出现舔后足现象的时间 (s) , 作为小鼠的正常痛阈值。凡舔后足时间小于5s或大于30s以及跳跃不安者, 均弃之不用。

取小鼠50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对照组 (消炎痛) 、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 各实验组小鼠每天按设定剂量连续灌胃给药14天, 每天1次, 空白组小鼠给予等体积溶媒。末次给药lh后将各组小鼠分别放入热板仪内, 以舔后足作为疼痛反应的指标, 记录小鼠自投入热板至出现舔后足反应的时间。60s内无反应的小鼠应立即取出, 以免烫伤, 其痛阈值按60s计算, 以痛阈值评价海风藤提取物的镇痛作用。

2.6 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模型[9,10]

取小鼠50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 (阿司匹林) 、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 各实验组小鼠每天按设定剂量连续灌胃给药3天, 每天1次, 模型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溶媒。末次给药lh后将0.6%醋酸溶液注射于小鼠腹腔内, 以引起深部、大面积而持久的疼痛刺激, 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以小鼠腹部凹陷、双后肢伸展为扭体反应的指标, 观察各组小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时间 (潜伏期) 及15min内扭体反应的次数。

2.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方差齐时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差异, P<0.01为具有极显著差异。

3 结果

3.1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涂抹二甲苯后, 与右耳比较, 小鼠左耳产生明显肿胀。

与模型对照组小鼠比较, 各给药组小鼠左耳肿胀程度均有所减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明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 抑制率均大于35%, 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结果见表1。

(±s)

注:与模型组比较, **P<0.01。

3.2 棉球所致大鼠肉芽肿模型

大鼠背部皮下植入灭菌棉球后可形成慢性肉芽肿, 以此模拟慢性炎症反应。与模型组大鼠比较, 中、高剂量组大鼠肉芽肿重量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 且低剂量组也有抑制趋势, 但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对慢性炎症有较强抑制作用, 且以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显著。详见表2。

(±s)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P<0.01, *P<0.05。

3.3 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大鼠左后足注射1%角叉菜胶后, 足爪出现明显肿胀。各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后, 空白对照组、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足肿胀值均低于模型组;高剂量组大鼠致炎后2、4、6h足肿胀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 (P<0.01) , 但中、低剂量组大鼠足肿胀值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提示高剂量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角叉菜胶所致足肿胀。详见表3。

(±s)

注:与模型组比较, *P<0.05, **P<0.01;与空白组比较, ##P<0.01。

3.4 对热刺激所致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 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疼痛反应出现时间均延长, 其中高剂量组延长作用最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4。

(±s, s)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3.5 对小鼠化学刺激法疼痛反应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较, 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小鼠疼痛反应出现时间稍延长, 15min内扭体次数明显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说明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对化学刺激法引起的小鼠疼痛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 且作用强度与药物剂量有一定关系。详见表5。

(±s, s)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4 讨论

本研究采用热板法、棉球肉芽法、耳肿胀法等建立炎症和疼痛模型, 观察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对大鼠、小鼠的抗炎镇痛作用。从炎症模型实验中可以看出, 海风藤正丁醇提大鼠致炎后2、4、6h足肿胀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 (P<0.01) , 但中、低剂量组大鼠足肿胀值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提示高剂量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角叉菜胶所致足肿胀。详见表3。取物低、中、高剂量都有较好的抗炎效果, 但在镇痛实验中, 低剂量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未显示出明显镇痛效果。表明海风藤正丁醇提取物各剂量组均表现出较好的抗炎镇痛效果, 且抗炎作用强于镇痛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其抗风湿活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275-276.

[2]任风芝, 张丽, 牛桂云, 等.海风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I) [J].中草药, 2005, 36 (2) :184-185.

[3]胡静, 孙艳, 单文治.海风藤活性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6, 41 (9) :658-659.

[4]郭瑞友, 张苏明, 方思羽, 等.海风藤提取物对老龄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研究[J].华中医学杂志, 2000, 24 (4) :177-182.

[5]王伟, 董为伟.海风藤酮对缺血鼠脑磷脂酶A2、三磷酸肌醇及自由基形成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25-328.

[6]何英, 王东武, 邓志宽, 等.海风藤对犬脑干缺血后细胞内钙含量和超微病理改变影响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3 (4) :199-200.

[7]李吉莹, 刘艳菊, 邴飞虹, 等.海风藤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 2006, 28 (12) :17.

[8]刘艳菊, 文莉, 黄丽, 等.海风藤挥发油抗风湿作用的药效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2) :218-219.

[9]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86-887, 917-918, 911.

上一篇:纪录片解说词下一篇:磷酸西格列汀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