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2024-09-18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精选5篇)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篇1

风湿免疫病, 是医院内科学领域中的的一系列疾病, 主要研究和资料风湿免疫类疾病。 治疗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痛风等[1]。 风湿免疫病发病机理相当复杂, 各种风湿病的免疫病理损伤及组织器官类型也不一样, 其自身免疫机理也不尽相同, 上述变态反应的分型方法并不能全面概括免疫损伤机制的所有类型, 但共同点为免疫调节缺陷, 特别是特异性免疫调节缺陷在各种风湿病中普遍存在[2]。 护理方式对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实施全面护理模式, 探讨并分析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运用全面护理的临床的护理工作体会。 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 年2 月~6 月收治的80 例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 观察组中男20 例, 女20 例;年龄20~67 (47.7±11.7) 岁。 对照组中男18 例, 女22 例;年龄20~67 (46.9±11.9) 岁。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符合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且排除重要脏器系统的疾病以及无肿瘤史。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情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 观察组应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护理, 主要内容如下: (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并耐心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交流,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其基本病情, 因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较难治且病程长, 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心理护理是必要的。 护理人员通过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 疏导家属紧张的心情, 促进家属配合医生参与患儿的治疗。 (2) 健康教育:向家属及患者普及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注意事项, 尤其是合理饮食的搭配, 以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 帮助病情的痊愈。 由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特点, 病程长, 易反复发作, 且发作与缓解交替, 严重者还可导致脏器功能损害、衰竭, 并且这类疾病用药时间长, 种类多, 副作用大, 而患者也对此类疾病的了解甚少, 该病极易受温度的影响, 所以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做好保暖工作;对于具有特殊病情需要的患者, 如发生关节疼痛肿胀的症状等, 嘱患者保持卧床休息, 不要随意活动, 以免影响病情。 (3)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应向患者说明医嘱的重要性, 提醒患者严格遵守医嘱要求, 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心理状态, 坚持进行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 注意劳逸结合;定时进行检查复诊, 注重个人卫生, 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及少服用免疫类药物[3]。

1.3 观察指标在本次研究中, 主要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主要评价方法如下:

1.4 疗效判断标准

1.4.1护理效果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水平, 各项生命指标恢复正常并趋于稳定;好转: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 体温有所下降, 生命体征各项数据接近于正常值;无效:患儿病情处理加重的情况, 对于其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以显效和好转计算有效率。

1.4.2护理服务满意度满意:患儿及家属夸赞护理人员服务, 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护患纠纷现象;基本满意:患儿与家属与护理人员关系恰当, 住院期间没有出现护患纠纷现象;不满意:患儿及家属与护理人员关系尴尬, 并发生护患纠纷现象。以满意与基本满意计算护理的满意度。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87.5%, 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7.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5%, 97.5%,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病灶主要集中于关节、肌肉、骨骼及各类软组织,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对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由于其抵抗力较低或处于免疫应激状态, 受到抗原的刺激作用下, 病情发展迅速、治疗周期长、治疗强度大及预后较差[4]。在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病情治疗的条件下, 对患者采取一系列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协同提高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护理方案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研究认为对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健康护理及出院指导, 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水平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及常规治疗效果, 采取优质的护理服务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5]。研究发现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治疗护理依从性存在正相关性, 而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呈密切相关。本次研究探讨全面护理方式对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实施全面护理方式的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基础护理, 97.5%/87.5%) ,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全面护理可显著提高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 具有临床可行性。同时全面护理方式还能有效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97.5%/75%) ;提示全面护理可提高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 可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 全面护理方式在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且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护理服务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左芳.全面护理在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1) :186-187.

[2]向晓丽.对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7 (20) :100-101.

[3]周雪惠.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 11 (3) :125-126.

[4]陈天红.风湿免疫病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 2013, 32 (19) :1-2.

[5]方明华.QCC在慢性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 2014, 12 (11) :48-50.

类风湿,其实是免疫系统的错! 篇2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风湿病中的一类,常以乏力、消瘦、低烧、手足麻木为前期症状,逐渐发展为某一关节病变,出现多关节对称性肿胀和疼痛。如果不加控制可引起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甚至累及心、肺等重要脏器。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较高,若3年内不及时就医治疗,70%会出现不可逆的软骨和骨破坏,5到10年致残率为60%,30年致残率高达90%,伴有关节外受累者死亡率升高1倍。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紊乱、性激素等有关。西医所讲的风湿病是指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与关节疼痛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中医讲的风湿病字面相同而意思相差很远。

而吹风、潮湿等“风”、“湿”因素,可能诱发骨关节炎、筋膜炎等症状,和类风湿关节炎本身的发病并无直接和明确的关系。比如,广东、江淮等南方地区要比北方潮湿得多,但不见得那里患类风湿关节炎的人会比北方多,南方人插秧经常光腿踩在水里,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类风湿关节炎。所以,是否会患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取决于个人体质、遗传及其他多种因素。

有人可能纳闷了,既然不关“风”和“湿”,为啥患了这个病,关节能“预报天气”?

正常生理状态下,人的关节腔内压是要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调整的,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在内的慢性骨关节疾病患者的关节及周围血管神经功能不健全,关节液循环不好,皮温升降迟缓,因而对气候的变化不能马上适应。而阴雨天之前,气压往往会变得比较低,这时关节内压不能适时随着气压的变化进行调整,导致关节在阴雨天疼痛加剧和肿胀。所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阴雨、寒冷的天气下注意保暖,可以减轻症状。

要注意的是,这个病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儿童患者也不在少数。儿童一般情况下的关节疼痛,可能是生长痛,家长无须紧张。但是一旦伴有关节肿胀、发热、剧痛,就有可能已有病变,应及早问诊。

预防篇提升免疫力是根本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最要注意春秋两季。而预防的关键,就是提升人体免疫力。

预防和控制感染。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在人患了扁桃体炎、鼻窦炎、咽峡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一般认为这是人体对这些感染病的病原体发生了免疫反应而引起本病。

避免风寒湿邪侵袭。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不要贪凉受露暴饮冷饮;不要卧居湿地等。另外,劳动或运动后,不可趁身热汗出未干,便入水洗浴。

注意劳逸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是强身保健的主要方式。临床上,有些患者虽然处于疾病的恢复期,但由于劳累,病情往往加重或复发。所以,活动与休息都要适度。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强壮,抗病能力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练气功、打太极拳、做保健体操、做广播体操等均能增强免疫力。

避免关节局部外伤。如发现关节有酸痛或肿胀,最好立刻请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以免拖出严重后果。

识别篇:一根手指鉴别类风湿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关键在一个“早”字。若能及早发现症状,通过中西医有机结合治疗,可有效控制其发展。以下给大家介绍一些从手指识别类风湿的方法:

晨僵: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往往表现为病人早晨起来手指有僵硬感,经活动后渐缓解。随着病痛的发展,晨僵越来越重,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多达1小时以上。

怕冷:病人手指对寒冷特别敏感,一遇冷水就很容易发白、发紫、麻木,还有蚁走感甚至疼痛。这是由于指端动脉遇冷易于痉挛,医学上称其雷诺氏现象。

近侧:类风湿性关节炎易发部位为近侧(近躯干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可侵犯,但绝不侵犯远侧指间关节。有不少非专科医生往往把易发远侧指间关节的增生性关节炎,甚至大骨节病误诊为类风湿。

尺偏:拇指侧为指侧,小指侧为尺侧。类风湿早期即可见手指往尺侧偏斜,而正常人则多呈略向指侧偏斜,尤其小指表现最为明显。

肌萎:类风湿病人早期往往具有指骨肌肉萎缩症状,与肿大的近侧指间关节形成医学上所谓的“梭状”、“豆菱茄状”改变。

色沉:在病变指间关节的背侧,往往见有色素沉着而发暗褐(黑)色。与此同时,局部皮肤可呈角化而增厚。

对称:类风湿关节炎手指关节损害的突出特点为两手呈对称性。有时早期仅见中指近侧关节肿大,但也应是左右中指对称性损害,而少有单侧性,后者常见于创伤性关节炎与结核性关节炎等。

运动篇:类风湿的体育疗法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要经常进行关节功能锻炼。适度的早期运动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针对关节炎所编排的“关节体操”是常用的运动疗法,具体操作如下:

①指关节操:握拳与手指平伸交替运动。握拳时可紧握铅笔或粗一点的棍棒;平伸时可将手掌和手指平贴桌面,或两手用力合掌。

②腕关节操:两手合掌,反复交替用力向一侧屈伸,亦可紧握哑铃做手指屈伸运动。

③肘关节操:手掌向上,两臂向前平举,迅速握拳及屈曲肘部,努力使拳达肩,再迅速伸掌和伸肘,反复进行多次,然后两臂向两侧平举,握拳和屈肘运动如前。

④肩关节操:一臂由前方从颈旁伸向背部,手掌触背,同时另一臂从侧方(腋下)伸向背部,手指触背,尽量使两手手指在背部靠近,每天反复多次。

⑤踝关节操:取坐位,踝关节分别做屈伸及两侧旋转运动。

⑥膝、髋关节操:下蹲运动与向前抬腿运动交替进行。

注意事项:运动疗法应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饮食篇:要补钙、补铁

多补充钙、铁等营养成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尤其重要。因为类风湿关节炎一旦发病,患者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钙的透支,身体开始动用人体内最大的钙贮存器——骨骼中的钙质。这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多吃含钙高的食物。而贫血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是缺铁性贫血,这与摄入铁不足或同时存在铁吸收障碍有关。还有部分患者长期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发消化道溃疡使失血量增加,丢失铁过多而造成贫血。患者在饮食中也应注意铁剂的适当补充。奶制品含钙成分最为丰富。其它如豆类、蛋类、鱼类、坚果、玉米、山芋等均含有丰富的钙质。含铁丰富的食物有动物内脏、肉类、蛋黄、菠菜、麦麸等。

那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饮食方面要不要“忌口”呢?

一般不存在严格“忌口”。但海鲜产品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应少吃,另外,过去曾明显诱发关节炎发病的食物也应避免食用。

这里推荐几个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食疗方子,患者可以酌情尝试。

木瓜薏米羹:木瓜4个,蒸熟去皮;薏米250克煮熟,两者共研烂如泥。调入蜂蜜1000克,和匀,放于干净容器内。每日晨起温热服2~3匙。适用于关节红肿热痛、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苔黄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川乌粥:制川乌去皮尖后碾成末,粳米半碗。取药末6克,同米用慢火熬稀粥,下姜汁10毫升,蜂蜜3匙,搅匀,空腹喝,温为佳。适用于关节肿胀冷痛,遇寒疼痛加剧、得热痛减,平时怕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桃仁粥:桃仁15克,粳米150克。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加粳米煮为稀粥。适用于关节肿胀刺痛,关节(尤其是手指关节)周围肤色变深变暗,舌质紫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补救篇保护好受损的关节

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后,要注意保护受损的关节,避免关节出现永久性的变形,并减轻日常活动时的关节疼痛,控制病情发展。下面是保护关节的几个原则。

使用较大和有力的关节:关节发炎时,会变得不稳定,更容易受损伤。用力的时候,细小的关节如手指关节就更易出现变形。因此,患者平时应尽量利用较大和有力的关节,如提重物时,尽量不用手指而用手臂和肘关节。

避免关节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如不要长时间站立,在适当时候坐下来休息。坐下时,应经常变换坐姿、转换双脚位置,舒展下肢的筋骨,或起来走动一下。应避免手指长时间屈曲,如写字、编织、打字、修理,应不时停下来休息,舒展一下手指。

避免关节处于变形位置,保持正确姿势:无论在睡眠、走路或坐下时,都要保持良好姿势。拧瓶盖时,不要只用手指拧,应以掌心加压力来拧。坐下时,膝关节不要过分屈曲,双足应平放在地上。

留意关节的疼痛。活动时感到关节疼痛,应立即停下,并检查活动方法是否不当。

减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体力消耗:家里物品的放置应科学合理,轻便和不常用的物品放在高处,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笨重和不常用的物品放在柜子的下面。安排好工作的程序。尽量使用工具,以减少弯腰、爬高、蹲低的频率。

注意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并根据病情调整。关节炎加剧时,应增加休息时间。

问答篇:类风湿关节炎能根治吗?

问:长期冷水浴会引起类风湿关节炎吗?

答:关节炎分多种,与冷水浴可能有联系的是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病系患者感受风寒湿等邪气导致,不累及心脏、不破坏骨质、绝大多数可治愈,有些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系链球菌感染所致,而类风湿属自身免疫病。因此,洗冷水浴或可导致风湿性关节炎,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不是很大。

问:类风湿关节炎能根治吗?

答:有些人至今还错误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不死的癌症”,对治疗悲观失望,自己到药店随便买点止痛药吃上,止止痛就算了,有时还任意加大剂量,这是错误的。很多止痛药虽能缓解关节痛和肿,但治标不治本,不能阻止关节破坏和变形。事实上,经过正规治疗,10%的病人病情能缓解,不再复发;75%的病人会经历多次病情反复,需要长期治疗;只有15%的病人不能控制病情。另外,不要相信那些鼓吹能根治类风湿的小广告小偏方,那些基本上都是骗子。相当多的患者就是因为没有得到正规的治疗,才导致关节骨质破坏,功能丧失,成为残疾。

问:用激素长期治疗对吗?

答:糖皮质激素由于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消炎止痛作用很强,且很快生效,因此常被乱用。不少患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吃激素类药或打一针就不疼了,也能吃饭了,人也变胖了,就是不能停药,好像“成瘾”一样。其实长期服用激素除了发胖,还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用激素,应遵医嘱。

问:类风湿症患者如何掌握活动量大小呢?

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关节红肿痛明显的时候,不宜进行关节的功能锻炼,另外,还应当限制关节的活动,尤其是负重活动,以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活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异,开始时不要剧烈,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最好在局部保温前提下开始运动,锻炼前可先热敷或进行温水浴,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问:哪些人容易患上类风湿?

答:1.有感染性疾病者,如有急性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副鼻窦炎等。

2.患有胃炎、胃溃疡、肠炎的人比较容易患类风湿,这类疾病影响消化,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3.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如偏食、挑食、饮食单调的人。

4.更年期的妇女,产后的妇女。这个时期的女性身体抵抗力很差,很容易被类风湿找上。

5.本人有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易患类风湿关节炎。

问:这个疾病会不会遗传,会不会影响生育?

答:类风湿性关节炎遗传倾向非常低,在临床上不把它作为一个因素考虑,不用担心。如果治疗很好,停药后完全可以怀孕,生育。但是怀孕的时机要在医生指导下,要等病情控制比较好,有些药停了很长时间了,再准备怀孕。不要停了药马上怀孕,要遵医嘱。

新闻链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基因疫苗啦

解放军307医院免疫学研究室新近研制出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疫苗,这是全球首个基于异种II型胶原基因的全新治疗性基因疫苗,荣膺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经临床前验证,其效果与目前用于RA治疗的“金标准”药物甲氨蝶呤(MTX)疗效几近相同,且避免了MTX的严重毒副作用。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风湿免疫疾病患者40例, 入选病例均符合风湿免疫疾病诊断标准, 且经病史询问、临床表现观察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将入选病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20例, 观察组男8例, 女12例, 年龄22~67岁, 平均 (46.82±5.73) 岁, 病程0.6~22年, 平均 (16.58±4.53) 年, 疾病类型:风湿性关节炎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7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对照组男10例, 女10例, 年龄24~65岁, 平均 (48.80±5.64) 岁, 病程0.5~20年, 平均 (15.22±5.06) 年, 疾病类型:风湿性关节炎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相关疾病诊断标准。

方法:①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20mg/次, 1次/d。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贴敷, 膏药组分:川乌、红花、白芥子、干姜等, 待用。贴敷穴位选择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外关穴, 贴敷方法:取1贴膏药, 隔5 d贴敷1次, 1个疗程共贴敷1次, 将膏药置于上述穴位上, 用胶布封好, 避免药液流出, 每次贴敷6~8 h, 如患者病程较长, 可适当延长每次贴敷时间, 如遇贴敷不适需及时取下, 贴敷期间需禁烟酒、海鲜、辛辣饮食。

观察指标:两组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1年的时间, 记录每年发病次数和每次发病持续时间, 并与治疗前对比, 统计治疗总有效率。

疗效判定标准:结合患者发病次数和临床表现评估治疗效果:①显效:疼痛症状消失, 活动能力恢复正常, 每年发病次数减少2/3;②有效:疼痛症状和活动能力明显好转, 每年发病次数减少1/3;③无效:疼痛症状和活动能力未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1]。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对本文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年均发病次数和发病持续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年均发病次数和每次发病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好转, 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穴位贴敷治疗风湿性免疫疾病的基础是现代医学透皮吸收机制[2]。皮肤吸收外界物质主要是通过表皮角质层细胞和皮脂腺、毛囊细胞等来完成, 其中, 角质层细胞用于吸收脂溶性物质, 其他组织用于吸收水溶性物质, 真皮中含有丰富的结缔组织, 能够通过转运作用使药物顺利进入体液循环。贴敷药物多含有芳香的味道, 散发芳香气味的挥发油等都具有促渗作用, 可直接作用于角质层加速角质层, 结构变化, 从而加快药物的吸收速度[3,4]。贴敷药物中的亲油性药物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是一种无毒透皮促进剂, 广泛应用于多种外用制剂中。

中医研究认为风湿免疫疾病多是正气亏耗所致, 久治不愈就会损伤肝肾, 形成虚实夹杂的疑难之证。穴位贴敷用于风湿免疫疾病的防治, 本质在于针灸经络腧穴治病机理, 加之药物的促进作用, 使药物直接刺激腧穴, 从而激发经气, 扶助正气, 调节内脏系统, 进而全面防治风湿免疫疾病, 控制病情进展。现代医学也同样证明了穴位贴敷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中医传统贴敷疗法配合现代理疗设备可进一步提升腧穴部位的吸收功能, 通过医学设备的辅助作用, 药物成分更容易透过皮肤直达病灶, 发挥药物与经络刺激的共同作用, 从而调节免疫异常, 恢复机体环境平衡状态, 有利于风湿免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综上所述, 穴位贴敷不仅效果显著, 而且没有不良反应, 不经过肝脏和胃肠道能够直接进入体液循环, 因此安全性更高。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防治风湿免疫疾病的疗效。方法:收治风湿免疫疾病患者4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 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 观察组配合穴位贴敷疗法,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年均发病次数和发病持续时间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穴位贴敷治疗风湿免疫疾病通过现代透皮吸收机制直达病灶, 安全、有效。

关键词:穴位贴敷,风湿免疫疾病,透皮吸收

参考文献

[1]刘红丽.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33 (5) :2483-2484.

[2]王会儒.太极拳干预风湿免疫疾病研究现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3, 32 (5) :466-474.

[3]党万太.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及其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 (10) :1323-1327.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37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17~52岁,平均年龄(34±6)岁;类风湿关节炎9例,皮肌炎11例,系统性红斑疮10例,痛风患者7例。患者伤口面积大小不等,面积最大260 cm2,最小8 cm2。

1.2 护理方法

1.2.1 皮肤溃疡整体评估

患者出现皮肤溃疡时要对其进行整体评估,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确定伤口方位,包括影响伤口愈合的各种因素,如营养状况、年龄、用药情况,并针对皮肤溃疡做好护理计划。

1.2.2 伤口护理

1.2.2. 1 清除刺激源

当患者出现皮肤溃疡时,必然会在伤口处留下一些坏死组织,这些坏死组织不利于患者伤口愈合。在进行处理时,首先要清理已经坏死的组织,用含水较多的敷料给伤口补水,如水凝胶敷料。在每次更换敷料时,要时刻注意防止伤口感染,护理人员要戴一次性手套,将患者伤口表面已经坏死的组织或残留物质清除干净,避免在伤口留下残余物质,影响伤口的愈合。

1.2.2. 2 预防和控制感染

为患者清洗伤口,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坏死组织,然后将干净的敷料敷在伤口,防止伤口恶化,护理人员的所有护理操作都要求无菌。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补充营养,改善低蛋白血症症状,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伤口变化情况进行观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2.2. 3 控制流出的液体和气体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溃疡大小各有差异,坏死症状也会有所不同,一些患者的坏死组织会有大量渗液,护理人员需要对渗液情况进行控制,特别是处理伤口的时候,需要使用能够吸收渗液的敷料,将藻酸盐轻敷在伤口表面,可以防止渗液对伤口的愈合产生不良影响。

1.2.2. 4 保护伤口及其周围组织处理伤口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清除坏死组织,保护好附近的健康组织,使用减压垫缓解伤口附近的压力。为了促进伤口的愈合,防止患者感染,需要调整患者的体位,让伤口愈合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1.2.3心理护理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其心理状态不佳,焦虑和紧张会使伤口持续恶化,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引用成功的治愈病例让患者安心,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

1.2.4 舒适护理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有溃疡症状时,可以使用舒适护理,处理患者的伤口缓解其疼痛,让患者心理顾虑得到消除。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在适合疗养的环境下恢复,保持病室内干净,为患者更换被褥,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饮食上让患者多食水果、蔬菜。

2 结果

37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溃疡,除2例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外,其余35例患者伤口均愈合。

3 讨论

风湿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中是多种疾病的统称,包含了风湿骨病、风湿代谢等,不同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式均有所不同,效果也有所差异,所以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保障治疗效果[2]。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会出现溃疡破损,导致患者的伤口长期不愈合,增加了感染的几率,所以伤口处理是治疗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步骤。

皮肤溃疡在中医外科中的发生率高,患者的溃疡部位长时间不能够自行愈合,皮肤组织缺损,液化感染情况严重,溃疡面积大,伤口愈合缓慢,患者的身体承受较大的痛苦,心理承受较大的压力,经济负担沉重,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3]。对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应该要评估患者的伤口溃疡情况,对伤口愈合的因素进行考虑,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护理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相应护理措施,让患者的伤口尽快愈合[4]。在此次研究中,37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溃疡,除2例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外,其余35例患者伤口均愈合。

总之,为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伤口提供积极有效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让患者获得良好的恢复基础,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忠云,郭桂兰,黄昭影,等.化疗中去甲长春花碱所致皮肤溃疡的护理.吉林医学,2001,10(2):101-102.

[2]Drs AndréCELERIER,Bruno ANASTASIE.激光治疗下肢皮肤溃疡的三种方式.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8(1):108-109.

[3]李文玲,梅克文.糖尿病患者下肢皮肤溃疡的治疗及护理.江苏医药,2001,10(12):105-106.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篇5

关键词: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实验室,检验指标,应用价值

风湿免疫性疾病为我国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1],儿童较为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过敏性紫癜、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相关临床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且逐渐趋于小龄化[2]。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的首发症状不具有典型性,较易发生漏诊和误诊,对患儿预后造成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实验室检验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3]。基于上述现状,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对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常用实验室检验指标在该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接受健康体检的32例健康儿童和同期收治的32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儿设为研究组。研究组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16岁,平均(8.2±1.1)岁;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1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3例,皮肌炎患儿13例,川崎病患儿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2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5~16岁,平均(8.5±1.2)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开展前,笔者所在医院已经向研究对象家属讲解研究目的及方法,研究对象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纳入研究对象后,于清晨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按相关实验室检查项目的要求,准备相应的血液样本,送入实验室检验。具体检验指标包括Hb、WBC计数、ESR、CRP、SF、Ig A、Ig G、Ig M。Hb、WBC检测采用西门子SIEMENS A212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及同型配套试剂,ESR采用魏氏法检测,CRP检测采用U-touch金标数码定量分析仪,试剂由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SF检测采用贝克曼DXI800化学发光仪,试剂盒由贝克曼公司提供,Ig A、Ig G、Ig M检测采用西门子BNP特定蛋白免疫分析仪,试剂盒由西门子公司提供。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符合正态分布的研究数据均由一名专业的数据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版本为SPSS 21.0,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的ESR、CRP、SF、WBC计数、Ig A、Ig G、Ig 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现阶段,我国临床用于诊断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指标除本次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实验室指标外,还包括尿液指标、补体、肌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溶解酵素、非器官或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等,相对于本次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指标,这些指标的应用频率较小,故并未列入本次研究范围内。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的ESR、CRP、SF、WBC计数、Ig A、Ig G、Ig 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b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现对本次研究得到上述结果的原因做出以下分析、讨论。

ESR是指红细胞在1 h内的下降距离,长期临床检验发现,该指标在机体炎症状态下会明显升高。这是因为当机体处于炎症状态时,体内纤维蛋白原产物量明显增加,导致红细胞的形状发生改变,改变成有利于下沉的缗钱状[4]。此外临床研究还发现,ESR虽然为机体炎症反应的间接指标,但也会受到多种病理状态的影响,如肥胖、贫血等均可导致该指标升高。儿童发生风湿免疫性疾病后,机体处于炎症状态,故ESR升高,但如果升高幅度超过100 mm/h,则应考虑为恶性疾病或严重感染,需要进一步接受临床检查[5]。CRP是机体受到炎性刺激时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期反应物,是一种敏感的非特异性指标,与ESR相比,该指标对机体炎症状态的反应更为强烈,表达水平升高速度更快,随着患者病情的缓解也会呈现出快速下降的状态。CRP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川崎病患儿、皮肌炎患儿的血浆中呈高水平表达,但CRP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的血浆中则无显著变化[6]。分析本次研究得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本次纳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数量较少、整体波动性较小有关;另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CRP可以正常,但合并其他感染时CRP可以升高,至于合并何种类型的感染正在收集相关数据有待进一步探讨。SF具有维持体内铁稳定的作用,其表达受多种因子、激素的调节[7]。分析风湿性免疫疾病患儿SF表达水平升高的原因可能与血清中铁元素含量降低、炎症因子刺激肝脏导致代谢物量增加有关。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不仅在贫血患者中十分常见,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也较为常见,这是因为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多并发贫血,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中,约有50%并发贫血,但通常情况下Hb的含量不会下降至70 g/L,若患儿的Hb的含量低于70 g/L则应考虑为溶血,应及时接受全面的临床检查。WBC计数为血常规检查指标,长期临床研究发现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的WBC计数明显增加,可高达(30~50)×109/L,并伴有核左移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的WBC计数则会明显减少,提示临床应在对上述两种风湿免疫性患儿实施诊断时,注意分析WBC计数的比较结果[8]。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较少,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的数量较多,故研究组的WBC计数高于对照组。Ig A、Ig G、Ig M均为免疫球蛋白,三者的表达水平可间接反映机体的疾病状态,其中Ig A在机体发生慢性感染时升高,Ig G在机体发生肝脏病变、炎症反应或急性感染时升高,Ig M在机体发生一些特异性疾病后升高,包括HIV感染早期、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儿童发生风湿免疫性疾病后,机体处于炎症反应状态,故上述三种免疫球蛋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综上所述,笔者所在医院认为ESR、CRP、SF、WBC计数、Hb、Ig A、Ig G、Ig M等实验室检验指标均可作为我国临床诊断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辅助指标,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同时也能为该类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具有客观性的参考依据,对于改善该类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茹晋丽,魏华,吕志勤,等.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膜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0,47(11):820-823.

[2]陈天红.风湿免疫病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19):1-2.

[3]倪丽芳,王现芳.血清Ig G4检验在不同疾病中的价值研究[J].河北医药,2015,9(21):3269-3271.

[4]赵成广,吴玉斌.生物制剂在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3):253-256.

[5]崔红艳,王芳.65例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风湿免疫病患者检验结果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4):283-284.

[6]赵霞.抗中心粒抗体在儿童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6):1965-1968.

[7]黄建萍,都娟.常用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实验室检验指标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29):109-114.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管见下一篇:会计诚信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