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免疫系统

2024-09-15

审计免疫系统(通用12篇)

审计免疫系统 篇1

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的观点。这一观点把经济社会系统比作人体系统,而国家审计则是这个人体系统的子系统———“免疫系统”。

一、耗散结构理论和Brusselator模型

(一)耗散结构理论

(1)熵与熵定律。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把“熵”的概念引入到热力学定理中,认为熵是物质系统中能量衰竭程度的量度,并指出对于任何的热力学过程,系统的熵值总趋于增大。后来,玻尔兹曼认为熵可以作为系统无序度的衡量,在一个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的封闭系统中,系统的熵值总趋于增大,而使系统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最后走向灭亡,这就是熵定理。(2)耗散结构理论。在热力学中,普利高津按照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开放系统存在着热力学平衡态、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三种状态。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引入负熵流,抑制系统内部的熵增,产生自组织现象,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自发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作“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是通过随机涨落来实现的。

(二)Brusselator模型的基本形式

“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是普利高津领导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研究发现的,用来研究耗散结构演化和系统自组织行为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其中,A、B为初始反应物,D,E为反应产物,他们保持不变,x,y为中间组分,他们浓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考虑逆反应过程,建立求解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假定其动力学常数为1,且不考虑扩散现象,则(5)式可以转化为:则式(6)的定态解为:普利高津发现,只要控制初始反应物A、B的浓度,如果满足条件B>1+A2,就能够使系统失稳,然后向耗散结构过渡。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概述

(一)审计“免疫系统”论与国家审计职能的转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对公众利益直接产生影响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受托方的社会公众,迫切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是政府传统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这就需要出现新的公共受托责任———公共受托社会责任。审计伴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公共受托社会责任的出现,要求国家审计必须转变观念,从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双重角度提出新的审计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审计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审计本质上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理念。这一理念把国家审计看作是经济社会系统的“免疫系统”,通过及时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发挥国家审计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的功能。公共受托责任的转变对国家审计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审计目标从评价政府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转变为识别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类风险,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审计机关把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作为审计机关的第一要务。国家审计不仅要关注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等传统经济安全问题,还要关注生态环境安全、民生安全等社会安全问题。国家审计系统要在其法定职责范围内及时关注经济社会系统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以此来确定审计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开展审计工作,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由此,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把政府审计的职责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运行领域,国家审计的职能从经济监督拓展为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的新要求

国家审计系统能否正常运转,取决于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能力等子系统。审计“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系统是经济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和审计能力看作是国家审计的内部子系统,则国家审计所处的经济社会系统就是它的外部环境。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国家审计首先要协调内部子系统形成系统合力,减少系统内部矛盾产生的熵值;其次要响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及时与经济社会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确保引入足够的负熵流,抑制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这样国家审计系统才能形成和保持耗散结构,从而表现出免疫系统功能的特性,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如果国家审计不能减少系统内部的矛盾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会导致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国家审计无法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无法确保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审计“免疫系统”论是适应经济社会系统变化提出的新理论,同时也对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1)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文化的要求。审计职能的转变要求审计文化应该建立起与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相适应的审计意识。要树立政治效益意识,审计人员要关注国家政策,通过审计监督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树立服务意识,使国家审计服务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树立大局意识,从宏观性、全局性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注意力放在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的大局上;要树立批判意识,国家审计应该批判性的对待审计工作,及时发现经济社会系统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化解;要树立责任意识,国家审计有能力,也必须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这是党和人民赋予审计机关的神圣职责。(2)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组织结构的要求。审计机关是以科层制为其组织形式,由审计署、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组成。从纵向来看,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系统,省、市、县就是国家这个系统的子系统,这些不同的行政区域都组成了一个小的经济社会系统,审计机关从上到下的组织结构设置,涵盖了我国所有的行政区域,审计的“触角”伸向了每一个小的经济社会系统,确保审计能够维护地方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把审计职责拓展到社会领域,这就要求审计组织结构从横向的角度使国家审计覆盖经济社会系统的主要行业,不仅涵盖财政、金融、企业等传统的经济部门,还应该包括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部门,使审计的“触角”伸向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社会性事务,确保行业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在这种状况下,审计组织结构才能形成横纵交织的网络,充分涵盖经济社会系统的主要方面,使地方经济社会系统和行业经济社会系统都置于审计的监督之下,确保经济社会系统整体的安全运行。(3)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能力的要求。审计能力由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和审计经费组成。首先,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认真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围绕政府工作的重心来确定审计重点,为经济社会系统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能够在审计活动中独立、依法、公正地行使经济社会监督权,抵制寻租行为,维护审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及时发现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主动或协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违纪经济案件,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行。其次,审计技术是审计能力提升的技术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组织传统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发生了改变。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审计部门能够适应这些变化,能够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到审计实践中,提升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以确保国家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最后,审计经费与审计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审计经费作保障,审计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审计“免疫系统”论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保证审计部门审计经费的充足,确保审计部门有足够的经费来开展审计活动。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求各子系统把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作为系统目标,通过各子系统的协调配合,形成系统合力,使国家审计系统涌现出新的特性———“免疫系统”特性。

三、审计“免疫系统”论与经济社会系统演化

(一)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

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演化具有推进作用,能够促使经济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下面我们用布鲁斯尔器模型来证明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演化的作用。首先对布鲁塞尔器的各个符号进行转义,将A、B、D、E、x、y所代表的意义转换为影响经济社会系统安全的各种概念。设:A、B为影响经济社会系统安全的审计条件,A为审计条件1,即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不断增加,降低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表现为较低的审计质量,B为审计条件2,即国家审计系统从外界环境引入负熵流,降低了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的熵值,提升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表现为较高的审计质量;D、E为A、B作用下经济社会系统形成的两种状态,D为经济社会系统状态1,即经济社会系统安全隐患减少,E为经济社会系统状态2,即经济社会系统安全隐患增加;x、y为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和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

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如下:A(审计条件1)(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8);B(审计条件2)(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D(状态1)…(9);(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的演化)…(10);(状态2)…(11);

式(8)的含义是在审计条件1下,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形成良性的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缺乏独立性且结构不合理,审计能力低下,不能适应国家审计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系统内部矛盾激增。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低,不能揭示经济社会系统中被审计单位的安全隐患,因此,会导致被审计单位无视审计机关的存在,从事违规违法的经济社会活动,严重危害经济社会系统的安全。也就是说,在审计条件1下,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就会增多。

式(9)是指在审计条件2下,国家审计系统从外部环境引入负熵流,审计系统内部熵值降低,形成了较好的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和审计能力,国家审计系统形成有序结构,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较高,能够部分揭示经济社会系统中被审计单位的安全隐患,被审计单位迫于审计的威慑力,不敢从事违规违法的经济社会活动。因此,部分具有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迫于审计的威慑力,转变为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发挥了审计的经济社会监督职能,经济社会系统处于较安全的状态。

式(10)是交叉催化作用,这个式子说明在审计质量较低的审计环境下,大多数被审计部门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国家审计系统并不能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即使是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也会被同化,采取各种违规违法措施,获取更多的经济社会利益,转变为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

式(11)是自催化作用,指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在条件k4的催化下,使经济社会系统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

式(8)—(11)说明,由于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存在的矛盾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导致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熵值不断增加。虽然国家审计系统能够从外部环境吸收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引入一定的负熵流,但是这些负熵流并不能抵消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因此,国家审计系统较难形成有序结构,表现为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不高,不能够发挥好审计的经济社会监督职能,促使经济社会系统出现较多的安全隐患。在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只有当B>1+A2时,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形成自组织的耗散结构。

(二)国家审计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

李崇阳等的研究表明经济社会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基本特征,因此,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与化学反应方程的动力学过程具有相似性,都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随机涨落来实现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因此,可以应用布鲁塞尔器模型来研究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作用。A、B、D、E、x、y的含义与国家审计不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的演化模型的含义相同,E的含义是经济社会系统具有较高安全性的一种状态。A(审计条件1)(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12);B(审计条件2)(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D(状态1)…(13);(具备免疫系统功能的演化)(…14);(状态2)…(15)。

式(12)的含义与式(8)基本相同,在审计“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能够形成统一目标———维护经济社会系统安全运行。虽然国家审计内部熵值也趋于增大,但内部子系统在统一目标的指引下,能够减少内部矛盾,抑制熵增。

式(13)的含义与式子(9)基本相同,在审计“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的职能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拓宽了国家审计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接触面,国家审计系统能够充分地从外部环境中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充分引入负熵流,使国家审计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国家审计功能不再是揭示安全隐患,而是把预防、揭示和抵御三项功能结合起来,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监督力更强。

式(14)的含义是,在审计质量较高的审计环境下,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机关能够及时准确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迫于审计的威慑力不敢从事违规违法的经济社会活动,即使有也会被同化,转变为不存在安全隐患单位。

式(15)的含义是,不存在安全隐患的被审计单位在条件k4的催化下,使经济社会系统处于一种安全的状态。

令T=A2+B>0,经济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ω,也就是说系统的稳定性由A、B两个因素来决定,下面分别进行讨论:当ω<0,ω2>4T,特征方程(28)的两个特征根都小于0,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序参量值的动点趋近于定态解(x0,y0),此时的动点叫做稳定结点,经济社会系统趋向于稳定。当ω<0,ω2<4T,特征方程(28)有两个负实部的共轭复根,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序参量值的动点趋近于定态解(x0,y0),此时的动点叫做稳定焦点,经济社会系统趋向于稳定。当ω>0,ω2>4T,特征方程(28)的两个特征根都大于0,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序参量值的动点远离定态解(x0,y0),此时的动点叫做不稳定结点,经济社会系统趋于不稳定。当ω>0,ω2<4T特征方程(28)有两个正实部的共轭复根,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序参量值的动点以定态解(x0,y0)为中心形成一个极限环,此时的动点叫做不稳定焦点,经济社会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振荡,趋向于不稳定。当ω=0,特征方程(28)有两个虚根,定态解(x0,y0)为稳定的中心,代表序参量值的动点不趋近也不远离它,经济社会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其中,只有当ω>0时,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失稳。由ω>0得出,要使经济社会系统出现自组织耗散结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国家审计系统不具有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为:B>1+A2。由于A2>0,令t=1+A2,t的最小值为1,即,B>1。也就是说至少需要B>1,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失稳,向着有序结构演化。国家审计系统具有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为式(29)。令:当0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国家审计具备免疫系统功能时,经济社会系统更容易形成耗散结构,更容易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然而,国家审计系统免疫功能的实现,主要受A(审计条件1)、B(审计条件2)的影响。审计条件1受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的影响,审计条件2受国家审计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只有通过减少内部系统的矛盾,引入负熵流,才能降低审计条件1对被审计单位产生的影响,提升审计条件2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使得国家审计系统形成自组织的耗散结构。

本文由此提出以下建议:国家审计部门应该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指导下,围绕“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维护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目标,组织和开展审计工作,形成审计合力,积极减少审计内部子系统(审计文化、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能力)存在的矛盾;通过积极关注国家方针政策、公众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变革产生的各类问题,协调纪检、监察、司法、税务、工商等行政部门以及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等社会审计资源,及时与人大、政府、企业和公众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使国家审计系统引入足够的负熵流,形成和保持耗散结构,维护经济社会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国家审计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免疫系统,必须能够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安全隐患,确保经济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本文以熵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为理论分析工具,并借助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模型,以揭示在国家审计发挥免疫功能的条件下,经济社会系统更容易形成耗散结构,更容易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免疫系统”,经济社会系统

审计免疫系统 篇2

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着眼于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建设性作用,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审计部门应用的贡献。

一、以实施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强化职能建设,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进一步提升层次

坚持把项目化管理作为推进工作的总抓手,确保全年各类项目按时保质完成。一是进一步深化财政预决算审计。举全局之力做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切实注重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从源头上把握和分析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政策为导向、以预算为中心、以资金为主线、以支出为重点、以项目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实施审计,坚持把揭露问题与规范管理结合起来,促使政府部门做到依法理财,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突出抓好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加大任中审计力度。同时,按照“积极探索,稳妥推进,逐步规范”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审计影响,增强审计执法效力;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公共工程审计。坚持摸清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的总体情况,促进规范投资行为和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在做好工程决算审计的基础上,继续对重大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等建设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同时认真研究跟踪审计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跟踪审计质量、效率和效果,在“如何提高工程概(预)算编制水平、强化概(预)算约束、决算审计和规范资金拨付”等方面及时提出可行性建议,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四是进一步抓好专项资金和领导交办项目的审计。认真做好对拉动内需的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和事关民生民意的各个项目、各类资金的监督,重点关注资金拨付、配套、管理和项目实施建设中的情况,及时发现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体制机制和规范管理上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促进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的完善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二、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强化质量建设,在加强管理、打造精品上进一步谋求突破

一是建立科学的审计质量责任体系。把审计质量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健全审计质量责任体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主动抓、业务科室和审计组具体抓的审计质量建设格局,进一步营造争创审计精品项目的浓厚意识。二是健全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坚持和完善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强化审计现场管理,严格把好审前调查关、审计取证关,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加强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三是构建有力的审计质量落实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和责任追究机制,定期开展审计文书质量专项检查和点评活动,年终认真开展优秀审计报告、审计方案、审计案例、审计日记评选和审计质量专项检查活动,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以推进计算机审计为抓手,强化信息化建设,在改进方式、提高效能上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按照上级审计机关关于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配全、配齐、配优信息化办公设备,明确计算机管理人员和各科室审计人员责任,进一步发挥现有计算机审计骨干人员的带头作用,推动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二是强化专业知识培训。邀请专业人士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知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知识培训,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市审计机关组织的各类计算机审计培训活动,不断促进审计人员知识的更新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三是全面推广ao审计。大力推进oa和ao系统在审计业务和管理中的应用,重点加快计算机应用审计步伐,并加大考核、交流和评比的力度,实现审计工作流程的无纸化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信息化。

四、以建设“双强型”审计干部为抓手,强化队伍建设,在提升素质、提高能力上进一步花大力气

围绕建设“审计业务素质强,服务经济能力强”的“双强型”审计干部队伍目标,进一步加大审计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加强教育培训。立足实际需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执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本着“求深、求新、实用”的原则,坚持外出培训与就地培训相结合,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层次,保证培训经费,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组织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严

格考核奖惩。健全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建立能力水平与职位待遇相挂钩的良好工作机制,激发全体审计人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强化任用激励。坚持按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大对“审计业务考核实绩突出,招商引资实绩突出”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让有能力、想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审计干部脱颖而出,进一步增强审计干部队伍活力。

五、以

加大文明创建力度为抓手,强化环境建设,在扩大影响、树立形象上进一步下大功夫

审计免疫系统 篇3

关键词:审计;免疫系统;内涵;功能

在审计成立25周年之时,审计长刘家义就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深刻地揭露了审计的“免疫”本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提出后,人们对审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清楚的认识。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基层审计人员应该坚持和发展的长期目标,让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成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平台,成为切实保障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一、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内涵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指人体对外来入侵病毒或微生物产生抵抗力的一种生理现象,是人体对外来病原的重要防火线,是保障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一个生理需求。而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则是指审计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检查权,通过事前、事中审计去预防、揭示和查处企业在经济建设和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不合法、不真实、违纪、违规等一系列问题,以此来确保国家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审计“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有预防、揭露、查处和修复。预防功能是在审计调查时,创造企业和谐发展的环境,随时检查企业经济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将违纪违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揭露功能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经济行为存在不真实、不合法现象,或发现违规、违纪问题,要及时揭示或者披露出来,把它公之于众,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查处功能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有欺瞒、违纪、违规等不合法行为时要依法给予适当的处理处罚,涉及犯罪的要依法移送相关部门,要让其他单位和人员的以此为鉴,处理处罚尺度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修复功能是指审计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及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完善本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中各项管理制度,以便于本企业能够规范企业管理,跟上时代“潮流”,顺应经济发展。

二、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现实意义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审计的本质,审计监督和服务都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合理科学地阐释了审计的职能,除了监督、评价、鉴证外,还具有示警、抵御、修复等职能。在目前各界人士都关注的“三农”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险问题、劳动就业问题、官场腐败问题等热点问题都不容忽视的形式下,立足于预防,着手于管理,提高审计意识,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正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在维护企业经济合法、有序、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面,作为基层审计人员,我们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三、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审计职能

1.发挥审计的主动性,增强审计预防功能

充分发挥审计的主动性,更进一步增强审计预防功能。审计要及时的、主动的去揭示和反映企业中存在的不好苗头倾向,实时给予提醒和示警,确保企业内部与外部经济环境的正常发展。首先,要解放原来的审计思想,打破传统的审计思维格局,脱掉传统的外帽,树立全新的审计意识,紧扣企业发展方向,稳定企业发展局面,要按兵团近几年改革发展的方针路线,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关注社会热点,根据重点行业及重点领域来确立审计的重点,以点带面,把服务经济寓于审计工作之中,正确理解和把握监督和服务的关系。立足于监督,把服务搞好,正确把握审计监督和服务经济的完美切合点,把审计工作的职能充分发挥。在审计工作安排时,要围绕兵团经济建設的中心顾全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和重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要及时发现并“围剿”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违规违纪、损失浪费、做假报假、贪污受贿等性质恶劣的问题,扫清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另外,审计机构还要不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打造团结互助的审计团体,树立审计人员公平、公正、公开“三公”意识,切实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2.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客观存在不以我们人的意识为转移,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为我们人类所服务。我们要把这个马克思主义思想贯穿到审计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审计工作的方法,使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更全面、更有效的发挥审计监督功能。在审计机构建立初期,我们认为审计只是单纯的查错补漏,刘家义对审计本质的提出才让我们对审计有了更为准确、更为深刻的认识,是推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确保企业正常、有序运行的“免疫系统”,是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给力武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审计监督功能。

3.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审计的独立性需要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不受外界和个人因素的干扰;审计的客观性则需要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要用事实说话,保证做到依法、客观、公正。确保企业审计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客观性的前提条件,审计独立性的加强就能促进审计人员客观性的提升,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两者相辅相成。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其再组织上的地位要独立,一般来讲,审计部门领导人的级别越高,独立性也就越强,要赋予审计机构在组织上、经济上、人员上的独立,才能确保审计的本质独立,才能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可以直接向本系统最高领导汇报工作,让最高领导随时掌握最新的企业动况,其组织地位要高于其他部门。

4.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审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沟通协调能力。所以审计人员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还要学习审计所涉及的财务、经济、法律等方面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来源于实践,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自身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符合实际需要的真理,再用真理来指导我们实践,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我们还要培养审计工作的创新精神,以适应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现象。

5.站在维护国家和群众利益的高度揭示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问题

作为审计机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当作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医疗问题、保险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突出的、棘手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外,还要重点加强对各类援疆资金的审计,对影响新疆西部大开发建设进程和挪用援疆资金的贪官污吏或庸官要“严惩不贷”,切实保障援疆资金用到实处。一切以国家的利益和关系民生的热点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审计计划、方案,抓住新疆大开发的机遇,为兵团的经济建设发展出一分力。

四、结束语

审计免疫系统 篇4

为顺应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节奏, 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自我约束制度, 同时也是企业核对会计账目、监督企业财务收支情况的重要模式, 进而保障了企业内部审计真实有效地履行相关职责。同时, 内部审计对确保企业的合法经营和规范管理也有深远意义。在各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行中, 只有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才能够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企业内控审计的"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企业内控审计的"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提醒功能:企业执行内部审计工作, 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监督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 即审查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环保性, 并具有维护企业形象和员工的利益的重要作用。企业内控审计的“免疫系统”的提醒功能正如人体患病时, 免疫系统会出现患病症状, 进而提醒患者及时就医。 (2) 预防功能:企业执行内部审计工作, 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预防。并通过检查企业会计账目以及相关经济事项可以作出科学评价, 然后对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进而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和责任性, 会从企业的管理层角度出发, 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不良问题和风险的倾向性, 提早发出警报, 发挥预警功能。企业内控审计的“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正如人体患病时, 其免疫系统会为人体生成一道防线, 进而预防病害发展。 (3) 抵御功能:企业执行内部审计工作, 能够有效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问题进行抵御。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也可以揭露问题, 并预防问题的发展, 进而调动企业经济活动的积极因素, 促使企业完善各项机制, 强化企业管理, 防范经营风险, 最终保障企业安全的运行发展。企业内控审计的“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正如人体患病时, 其免疫系统会进行反击, 消灭入侵人体的细菌, 最终保护人体的健康。

三、开展企业内控审计, 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有效策略

1. 重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树立先进的内控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工作的免疫系统功能, 在科学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经营和管理风险系数日益上升, 只有重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树立先进的内控审计理念, 才能够有效地预警并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 最终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企业增值目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及时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防范信息, 并通过科学分析, 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进而减少甚至有效避免企业的建设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通过先进的内控审计理念可以有效保证企业的稳定生存和发展, 最终充分发挥内控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2. 明确“免疫系统”目的, 确定内部审计的职责

企业内部审计属于一项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保证性的综合性咨询活动, 其本质是为企业增加经营价值并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效率。对于企业而言, 内部审计即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标自然也应该和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相一致。因此, 明确“免疫系统”目的, 确定内部审计的职责十分重要。内部审计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免疫力为根本目的, 在有效准确维护企业的财务收支以及会计核算, 并承担着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重任, 具有强化企业各项风险管理的职责, 充分体现了企业内部审计不仅具有企业资产的维护性, 更具有强化企业科学管理的促进性和提高企业运营效能的推动性。

3. 遵循“免疫系统”规律, 革新企业内部审计的模式

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也是执行内部审计的根本目标。企业的内部审计应该围绕管理以及效益这两大中心确定开展内控审计的工作重点, 进而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因此,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工作重心, 以管理和效益为定位, 以控制及治理为导向, 遵循“免疫系统”规律, 进而创新与时俱进的审计模式。此外, 应该做好审计前、审计中和审计后的全过程模式更新, 实现现代化的审计模式。企业只有积极的探索并开展“以预防风险管理为基本导向、以有效控制管理为主线、以科学治理问题为核心、以稳定发展为目标”的全新企业内部审计模式, 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 并在发展中不断实现创新。

4.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实现企业内控审计的信息化

当今是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普及。在推进企业的审计转型时, 实现企业内控审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转变是当前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实现企业内控审计的信息化, 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审计效率, 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传统手工操作模式中比较容易忽视的各种问题, 进而提高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因此, 各企业应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内部审计的各项投入, 其中, 包括硬件以及软件,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技术, 并注重对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 保障企业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执行效率和质量, 为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5.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提高企业自身的免疫力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是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的执行者, 对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具有关键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为了企业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免疫力也就是完善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 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应该注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思想素质,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比如, 企业一方面应该定期组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参加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思想素质。另一方面应鼓励企业的骨干力量"走出去"对同行业的成功单位进行参观、访问等, 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解决企业的现状问题。只有注重增加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贮备量, 使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熟悉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新法律、新法规和新政策, 才能更好的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进而保障企业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内部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以内部控制为重心开展工作, 通过核查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建立情况以及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最终对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提出科学的评价意见。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审计的合理建议, 减少甚至有效消除企业经济稳定运行的风险性, 为企业的经营引导正确的方向。只有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风险预防及体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才能使内部审计在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运行及可持续发展中全面发挥有效的"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蒋国彪.积极开展企业内控审计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01 (18) :242.

[2]郝晶婧.内部审计与审计免疫系统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01 (15) :130.

审计免疫系统 篇5

一、要深入理解审计“免疫系统”论的精神内涵

“免疫”是机体对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具有抵抗力的现象。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菌侵犯的最重要的保卫系统,是保障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计作为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第一时间感知和抵御违法违规等“病害”侵蚀的风险,并及时揭示、查处、消除这些“病害”。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如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因此,“免疫系统”论是对审计本质的科学而形象的高度概括。他不仅回答了审计是什么,为什么要搞审计,而且回答了审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到底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免疫系统”的含义和审计工作的职能特点分析,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预警功能。加强审计,经常为经济发展“号脉”,及时发现经济领域中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效益低下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判断经济安全和健康状况,防范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发生;二是揭示功能。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向被审计单位反馈,向有关部门通报,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让有关方面了解“病情”,引起警觉和重视;三是去除功能。依法处理纠正问题,严惩严重违法违纪单位和责任人,切实杀灭“病菌”,消除“病灶”;四是服务功能。对流行普遍、危害较大、影响突出的“病害”,要分析“疫情”,剖析“病因”,列出“清单”,开出“处方”,提请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采取措施,阻击违法违规问题的扩大和蔓延,杜绝问题的重复发生和“死灰复燃”;五是发挥修补功能。责令和帮助被审计单位“亡羊补牢”,落实审计决定和建议, 修复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纠正存在的问题,挽回损失。要通过“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使整个社会的财经法纪意识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依法理财水平提高,财政经济秩序不断好转,资金违法违规率明显下降,资金使用效益大幅提高,最终达到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目标。

二、要明确 “免疫系统”论对审计任务的要求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只有国家安全有了保障,国家利益才能有保障,民主、民生和公平正义才能有保障,才能促进全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强调审计机关要在法定职责内关注经济安全,在把握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上做到“六个高度自觉”。各地审计机关应该按照这一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审计工作任务。

一是加强财政审计,促进财政健康运行。财政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大量的公共事物。财政安全是经济社会安全的首要环节。各地审计机关应坚持以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加强财政审计。要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审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预算收入的合规性、预算支出的效益性、财政分配的公平性、预算平衡的真实性,揭示和查处违反《预算法》、扰乱财政秩序、不利于公共财政建设的行为,促进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要审计定员定额情况、预算细化情况、项目预算编制情况,看有无以少报多、虚假预算问题。审计部门预算执行是否严格,有无不按预算使用资金、挤占挪用项目资金、截留应上缴的财政收入等问题。促进部门预算执行规范、有序。要扩大财政审计范围,力争五年对一级预算单位审计一遍。加强与一级预算单位关系密切的重点二三级单位的审计监控,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和分析部门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促进加强和改进管理,使一级单位预算管理达到规范要求,二三级预算单位违法违规问题明显下降。同时,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强下级政府财政决算审计,探索部门决算审签制度。

审计免疫系统 篇6

【关键词】免疫系统 功能 实现路径 高校内审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对推动审计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在教育审计环境变迁的背景下,以“免疫系统论”指导教育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历史溯源

审计是对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评价与鉴证。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1]。迄今,公共受托责任的核心内容历经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与受托社会责任三种形态,与之相应,学界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亦由“经济监督论”转为“经济控制论”直至时下的“免疫系统论”。

“经济监督论”产生于民主制度尚不发达的阶段,此时受托方承担的是受托财务责任,其职责是确保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与财务制度的规定。委托方较多关注的是受托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审计重点验证受托方在财务信息处理中,是否遵循了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

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新运动强调结果至上,更加关注管理绩效。随之,公共受托责任由偏重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并重,且以受托管理责任为主,委托方更多地强调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审计也随之从以经济监督为主转向以经济控制为主,“经济控制论”由此诞生,审计目标更新为对3E的追求,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以往单纯强调经济的发展,一些曾经被忽视的环保问题、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作为委托方的社会公众希望政府能够及时发现、解决、防范这些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该建议的推行将公共受托责任由受托管理责任拓展至受托社会责任,在这种背景下,以3E为重点的“经济控制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强化社会管理的需求,新的审计理论呼之欲出。2007年12月26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将审计定位为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运用医学领域免疫学的概念,将人体免疫系统的发现病毒、风险预警、产生抗体直至最后产生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巧妙地引入审计工作,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现代审计应当具备预警、清除、修补功能[2],审计“免疫系统论”应运而生。

2 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现实背景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对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事后内部监督活动,审计特征显然主要符合“经济监督论”的目标约束,辅以“经济控制论”的目标约束。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学生扩招、基建修缮工程量大增、学校融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管理压力,这些压力引发的各式危机不断显现,例如因巨额贷款导致的破产风险已成诸多高校面临的共性难题,因基建寻租引起的违纪违规案件时有发生。此时若仍施行惯例的事后监督审计模式,对一些即成损失往往无计挽回。要扭转局势,高校内审就必须以主动性来扩大发现问题的视野、以预防性来提前感受风险、以整体性来看待问题对全局的影响、以宏观性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公开性来促进整改与规范[3],这既是高校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总体思路。

3 高校内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路径选择

高校内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审计的预警性不足,未将学校资产资金经营等的安全性目标列为一级审计目标,安全只是隐身于各审计项目之中;审计的层次较低,长期以低标准的“摸清家底、核实盈亏”为审计目的[4],审计领域狭窄,如内控制度审计、问责制落实开展不力;审计建议仅仅针对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鲜见对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如体制制度、法律法规、环境建设进行剖析并从整体上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效益化。

高校内审克服缺陷、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路径,主要在四个层面展开:体制层面,应当赋予内审机构相当的独立性;制度层面,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机制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部门的协调机制;技术层面,要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方式。

3.1 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以安全性为一级审计目标

提高审计层次,加强学校资产资金经营的安全意识。拓展审计领域,强化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审计,包括专项资金(重大对外投资、合作办学、教育收费、科研经费)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做好审计调查,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好地为学校宏观决策服务。

3.2 提高内部审计地位,保障内审机构实质独立

据调查,2008年江苏省高校的内审独立性不太理想,总体上看,相对于教学、科研等部门而言,高校内审部门所受重视不够,高校独立设置内审机构的比例仅占28%,其余多为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对外保留或不保留审计牌子。内审独立性与权威性相辅相成,树立权威的前提是保障独立。增强内审独立性,赋予内审机构形式独立,特别是保障其实质独立,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3.3 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行审计问责制

实施审计结果公告,目的在于扩大审计监督主体,功效在于通过审计透明化提高审计质量。当前在审计透明化进程中,众多高校采取的跟踪审计方式将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统一,有利于审计预警功能的发挥。而审计问责制的推行也是大势所趋,不仅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所发现问题的消除和管理漏洞的修补,遏制屡查屡犯情况的发生。

3.4 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协调

认真执行《高校内部审计指南》,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的联动协调,促进教育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3.5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形成信息化审计作业

认真落实教育部17号令和审计署4号令的规定,进一步增加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实务交流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为审计作业信息化输送人力基础,运用计算机技术,真正实现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等信息化审计。

参考文献

[1] 赵彦峰.审计“免疫系统”论:演进过程、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21-26.

[2]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3] 沈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8(6)8-9.

审计免疫系统 篇7

一、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内涵及理论创新

审计免疫系统论利用仿生学原理,提出审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也应具有生物肌体中免疫系统的三种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防御功能是指审计应该具有使经济社会免于内、外部组织和个人侵犯的能力;免疫自稳功能是指通过审计,能够不断健全、完善经济社会的各项管理机制,通过机制自动发现和清理不法分子和违法违纪问题;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预警建议,避免危害加重的能力。

免疫系统论告诉人们,审计监督的本质不仅仅是对国有财产的守卫,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尽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及时建议政府或相应的权力机关,运用各种资源去消灭这些病害,从而健全制度,保护国家安全。审计免疫系统论,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发展的内在联系来把握审计的本质,从维护经济社会系统运行的健康和安全角度,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本质观,实现了在多学科思想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创新。

传统审计学关注的是某个具体的受托责任关系,而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可以使某一具体的受托责任关系得以正常维系,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受托责任关系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确立,进一步拓展了审计的工作外延,为审计提供了新视野、新目标、新要求、新思路,并赋予国家审计新的内涵。

二、免疫系统论——国家审计未来发展新定位的必要性

首先,从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从1 000美元向3 000美元跨越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又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胡锦涛总书记将和谐社会的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从审计角度去思考这些概括,即社会需要规则,需要健全完善的体制、制度、机制,以此作为社会安全的免疫系统。作为高层次专职经济监督的审计部门理应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把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系统运行的安全作为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通过自己的工作,构筑健康、良性、能抵御风险的免疫系统。

其次,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我国的对外开放在给国家带来大量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国外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国外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控股或收购、由地区间发生的招商引资而引发的恶性竞争以及近来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和不确定性。作为审计部门应该提早对这些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预警措施。

三、如何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笔者认为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实质是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要做到两点:一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从宏观再到微观去评估被审计单位(项目)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从而查出重大的问题,或及早提出预警措施,使免疫系统发挥防御、监视的功能。二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仅仅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分析问题所产生的根源,从而不断修复机制、体制、制度,达到治标又治本,使免疫系统具备自稳的功能。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与审计免疫系统论关注风险,提前预警,注重治标又治本有相关之处,将二者结合,必然对发挥好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有极大的帮助。但风险导向审计提出以来主要在民间审计中运用,对国家审计中如何运用此项审计技术,各国中还没有明确的准则说明。为此,本文提出了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来发挥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确定国家审计的具体目标。因为国家审计的领域广、项目多,每个具体审计项目都有不同的审计目标,不同的审计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审计思路、范围、重点。审计人员必须要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比如政府绩效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对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对资金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评价等等(为说明问题,本文以政府绩效审计为例)。

第二步,评估重大风险领域。在对具体目标进行实质性审计之前,先评估与具体评价目标(比如政府绩效审计中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监管环境、所在行业环境,被审计单位(项目)的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项目)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再评估微观因素,主要是评估被审计单位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督与检查、信息与沟通等,只要这些因素中有可能引起审计评价目标出现风险,就应该将这些风险信号确定为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将其确定为实质性审计重点,并将这种风险评估程序贯穿于审计全过程,随时锁定重大错报风险领域,修改实质性审计工作。

评估重大风险领域是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审计能否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关键。审计人员要善于捕捉敏感信息,从普通的信息中发现信息背后隐藏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比如,在政府绩效审计中,我们可以这样从宏观角度来评估风险领域:当前,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规划,作为审计人员就应该去思考在这些投资领域中容易存在哪些风险,包括经济周期、技术、法律、金融、宏观景气度、利率、汇率、国际经济环境等因素,判断哪个因素有可能会影响政府投资的绩效。又如,政府部门的特点是:使用的是公共资源,不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收入来源于税收,与提供的公共物品的质量无关,因此我们就要怀疑相关部门可能会存在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存在不经济的现象。因此,在绩效实质性审计时要将这一方面作为审计重点,看其是否以高于市场最低价的资金采购物品;资源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跑、冒、低、漏现象;是否存在人、财、物闲置等。同时,由于政府担当着发展经济、社会稳定、教育科技、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宏观受托责任,在对政府官员业绩进行考核、评价时,我们就要对其宏观的、长远的绩效保持职业怀疑,如对人口、生态、教育、重大社会问题、深层次社会矛盾等,如果发现相关部门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关注不够,不能识别其重大隐患,就要作为审计问题提出,并对于涉及长远绩效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持续审计。

我们还要从微观角度去评估与审计目标相关联的风险领域,比如在政府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首先了解政府机构的整体氛围(环境),是否崇尚求真务实、踏实肯干、敬业进取,是否存在不思进取、工作推诿扯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投机冒险,虚报浮夸、报喜不报忧等工作作风。要了解领导的个人素质、胜任能力、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如果存在某种不良倾向,审计人员应将其列为重大错报风险的信号,并对其经手的经济业务扩大测试范围。

此外,还要去评估政府机构是否建立了与政府绩效(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其内控制度是否设置合理、有效,是否能够防止不经济、无效率、无效果现象的发生。如果存在缺陷,要将其涉及到的绩效问题作为审计的重点。在评估与绩效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时,要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等角度去把握。比如业绩考核制度的缺陷会导致畸形业绩观、形式主义,既浪费了国家资源,又无效果;比如办事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明确的决策标准、授权,就会导致工程项目有违成本效益原则,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还要求审计人员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要保持职业怀疑,比如,如果政府部门强调完成了工作量指标并制定规章制度,那么,在审计中就要反向去思考这些规章制度的作用等。

第三步,审计人员要针对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和实质性审计结果查出的问题,帮助被审计单位提出预警措施,完善被审计单位(项目)现有机制、体制、制度建设,从而构筑免疫系统。这一步是体现政府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关键环节,是从现象到本质,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比如,通过绩效审计,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预算审计,可能会提出细化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等建议;通过项目工程审计,可能会提出加强项目投资管理体系、招投标管理、妥善处理发展地方经济与控制项目投资矛盾等建议;通过三鹿奶粉事件,废除了食品免检制度;为了防止决策失误,审计可能会提出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为减少政府官员决策的随意性,审计可能提出建立问责制度和责任追踪制度等等。

审计免疫系统论是我国关于审计本质理论的创新,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是20世纪末世界关于审计技术的创新,本文将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用于审计实践,操作性强,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而且使审计充分关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宏观、微观风险,进而给政府提出预警措施,不断修复体制、机制、制度中的问题,使我们的审计工作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更高的层次,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本论文系2009年度河北省审计厅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0906)

审计免疫系统 篇8

深刻理解“免疫系统”内涵, 牢固树立跟踪审计理念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 审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障碍、矛盾和风险的作用。“预防、揭露、抵御”这六个字不但是对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精辟概括, 也是新形势下对审计职能的全新定位和诠释, 更是对各项审计工作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 军队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就要充分发挥预防功能、揭露功能、抵御功能。多年来, 军队基本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事后审计, “秋后算账”时往往是“找到了管理漏洞, 但问题已经无法纠正了;发现了损失浪费, 但资金已经难以挽回了;查出了腐败案件, 但人已经倒下了”, 很难做到事先的预防和控制, 造成审计监督的作用和效果大打折扣, 还存在巨大的投资风险。为克服事后审计的弊端, 就要在深刻理解“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 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结合起来, 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

在“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 充分认识跟踪审计的重要性

有利于促进建设单位规范化管理

跟踪审计人员从项目一开始就介入项目建设并全程参与, 能够及时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 从监督者的角度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以确保建设项目的优质高效。

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军队基本建设项目规模较大, 投入资金较多, 施工单位为了自身利益, 常常会不择手段, 采用种种办法, 腐蚀工程管理人员。实行跟踪审计后, 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到建设项目中, 使工程管理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两方参与变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跟踪审计人员三方参与, 并通过制度区别监理和审计监管的不同侧面, 形成从源头上控制和监督资金运行的机制, 起到良好的遏制腐败作用。

有利于提高建设资金利用率

军队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由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跟踪审计, 审计人员从基本建设项目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就介入到项目建设中, 可以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签证及时核实、确认, 防止出现由于签证不准确、施工单位多报工程量等造成建设资金流失的现象。此外, 实行跟踪审计, 还便于审计人员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进度对拨给施工单位的进度款进行计算核实, 防止工程款早拨、超拨, 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

有利于降低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

军队基本建设项目具有投资数额大、建设工期长、施工组织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容易产生损失浪费、权钱交易等现象, 蕴藏了极大的投资风险。实施跟踪审计后, 审计关口前移, 突出事前、事中审计, 对建设资金的使用层层把关, 步步防守, 给建设项目带来了有效的监管。同时, 在跟踪审计的威慑力下, 建设项目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成本意识得到大大强化和提高, 使得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强化跟踪审计

处理好“五个关系”, 提高“免疫”效果

“免疫系统”理论提出审计人员工作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审计思想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关系;二是审计工作的服务性和监督性的关系;三是审计监督的宏观性和微观性的关系;四是审计服务的主动性和适应性的关系;五是审计信息的开放性和独立性的关系。为此, 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一要树立正确的审计思想, 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既要持批判的态度坚决予以揭露, 又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建设单位整改;二要协调好服务和监督的关系, 在工作中既要当好项目管理者的“谋士”, 以服务建设项目为已任, 又要当好建设资金的“卫士”, 恪守审计条例赋予的监督职能;三要协调好跟踪审计工作专业性强、时间跨度大与审计力量不足、任务繁重的矛盾,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综合考虑, 宏观监督、突出微观, 保证审计监督成效;四要既主动参与建设项目的管理活动, 又要适应其在管理活动中的监督者角色, 增强跟踪审计的服务性;五要独立开展审计监督, 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并及时、规范地公布审计信息。

准确把握角色定位, 防止出现两种倾向

在跟踪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要把握好监督者的角色定位, 依法独立实施审计监督工作。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偏离工作定位, 侵入项目管理。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频繁进入工程现场进行审计, 很容易偏离工作定位而侵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因此, 审计人员要明确审计条例赋予的监督职能, 正确处理好与项目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关系, 工作时做到“不越位”、“不错位”, 在职权范围内进行审计。二是以跟踪审计之名行事后审计之实。在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 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 审计人员常常只静态关注工程造价, 不动态监督项目建设各阶段是否正常运行, 也不为项目建设提供合理、有效的审计建议。所以, 在实施跟踪审计时, 审计人员应综合考虑审计资源和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 选择适当的审计形式, 全面履行跟踪审计的职责, 不应只重视工程造价核实的职能, 而忽视跟踪审计的监督和咨询的职能。

选择适当的审计形式, 发挥跟踪审计作用

实行军队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时, 应综合考虑审计资源、审计成本和被审计项目的资金运行情况, 以及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 选择适当的审计形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跟踪审计的作用。跟踪审计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阶段性跟踪审计。是指根据项目进展情况, 将建设项目划分为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 在每个阶段即将结束时, 针对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特点实施审计。人少事多是当前军队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对每个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不间断跟踪审计困难很大。因此, 审计部门可根据资金运行和项目建设周期, 对大型工程项目开展阶段性跟踪审计。二是环节性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重点环节进行审计, 根据项目建设经验, 环节性跟踪审计应主要抓好审查设计文件、招标文件、施工合同, 核实变更、签证, 记录、验收隐蔽工程, 审核材料、设备价格, 核算工程进度款等几个环节的审计工作。根据资金运行和项目建设周期, 审计部门对重大工程项目可以开展环节性跟踪审计, 这样, 既能节省人力物力, 又能保障项目审计质量。三是同步性跟踪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必须常驻被审计单位, 对审计项目实行全过程不间断同步性跟踪审计。可以全面掌握项目的资金运行和建设情况, 最大限度地获得审计成果, 但是投入审计资源较多, 一般只适用于特别重大的基本建设项目。四是批量跟踪审计。是指同时对同一类型的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其优点是可以将一个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经验扩大到其他同类型建设项目中去, 提高审计效率。但是, 同时有若干个同一类型的项目在建, 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充分整合资源, 提高跟踪审计工作效率

要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就要将各级审计资源整合到一起, 形成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一是建设单位领导要主动参与跟踪审计。审计人员在进行跟踪审计过程中, 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建设单位领导负责落实意见、解决问题, 促使审计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二是调动群众参与跟踪审计的积极性。执行跟踪审计任务过程中, 审计人员除了要审阅文件、资料, 查阅账目、凭证外, 还要针对审计内容进行调查了解。群众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把建设项目审清查透。三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军队审计人员熟悉军队内部审计业务, 但专业人才储备往往不及地方充足, 在保密工作允许的范围内, 有效利用外部审计资源, 实行内外协作审计, 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效率。

合理配备审计力量, 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

军队基本建设项目工期长, 跟踪审计时间久, 情况复杂。在配备审计工作力量时, 应注意保持审计组成员的相对稳定, 特别是审计组组长和主要审计人员要保持稳定, 以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保持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

跟踪审计要求审计组成员的知识结构互补, 专业涵盖全面。为保证审计质量, 减少审计风险, 在审计组成员配备上, 既要有工程管理和预结算审计人员, 也要有工程财务审计人员。同时, 提高跟踪审计人员素质不容忽视。军队基本建设项目是用来保障部队作战、训练、生活需要的, 其投资规模动辄几百上千万甚至过亿, 容不得跟踪审计人员有半点疏忽。要高效开展跟踪审计工作, 首先要抓好审计人员思想教育, 通过正反案例警示, 帮助审计人员强化工作责任感,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确保思想政治素质经得起考验。

审计免疫系统 篇9

一、医学免疫系统的原理及与审计本质的比较

1. 医学免疫系统原理与审计本质。

医学上讲的免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

2011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结论从国家治理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审计本质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将审计本质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审计本质的免疫系统论可以参照医学免疫系统论来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1)中医理论与内部审计。中医在我国的发展历经几千年,主要讲调阴阳,调气血,调五脏六腑。中医认为“调”重在调理人自身的修复能力。自古中医就有言“三分治,七分养”,这是中医的精髓,也是中医的根本。

中医理论的研究与审计的内部审计大致相当。审计的内部审计是由部门内部独立于财会部门以外的专职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其审计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即提高组织内部的“免疫系统”,使组织能够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规避一些可以避免的“疾病”。

(2)西医理论与外部审计。西医与中医的“调”不同,西医治疗疾病注重客观指标,查到病变所在、病因所在,方可治疗。但是在日常的西医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因为长期服用某种药物而导致机体形成了抗药性,再换成其他的新药,病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西医理论的研究与审计的外部审计大致相当。外部审计是由独立的外部机构以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对国家权力部门或社会公众负责。通过第三方的身份进行审计就可以大大降低组织的风险,从而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3)中西医结合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临床上也往往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如西医查不到体内有任何病理性改变而病人最主要的反应是自我感觉不适,如头晕、乏力等,或者西医的治疗方法没有中医的疗程短、副作用小、价格低廉,这样就有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

2003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指出,所谓“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就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与合作。经过多年实际应用得出的结果表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失常现象及原因分析

医学上认为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的因素主要有:心里焦虑或者过度悲观、身体过度劳累、锻炼不够和人体的自然老化。相对这四点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我们可以分析出造成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失常的四点原因:审计部门独立性的缺失、审计部门握权太紧、审计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能力不足、审计创新力度不足。

1. 审计部门独立性缺失。

人体过度焦虑或者过度悲观会影响人体免疫力的稳定。焦虑、悲观等情绪大部分是由于外界因素导致的(不排除少部分自身原因)。所以,外界的影响因素对免疫力的影响颇大。

原则上,国家审计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审计部门,如果国家审计失去其独立性又将如何?事实上,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缺失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失去独立性的审计部门被各种政府部门控制,失去其自身的作用,甚至有的已经沦为他人变相贪污违法的工具。这样的一个审计部门没有办法实施其正当职能,职员没有话语权,职员的工作积极性长期受到影响,势必影响部门的工作效力。

2. 审计部门握权太紧。

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体经常在身体极度劳累的情况下仍然在工作,对免疫力的影响可想而知。

国家审计的各项工作一直都是由审计部门独立完成。审计部门可以适当将这些工作转移出去。审计部门虽然是一个严谨的部门,但并不意味着只有亲自实施的结果才是最优的,适当放权有时能起到一加一等于三的效果。

3. 审计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能力不足。

人体需要加强锻炼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只有从内部提高的免疫力才是中医讲的“内调”,才是增强免疫力的根本。

国家审计“免疫力”的外部治理、内部治理的核心仍然是人,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审计队伍。审计队伍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参差不齐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可想而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直是审计部门一项重要的项目。

4. 审计部门创新不足。

人体的自然老化对免疫力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人体的自然老化,人体的机能慢慢退化,细胞的再生功能慢慢减弱,机体从维持自身所需的供养到逐步不能维持,这都是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的不可避免的原因。

相对于人体自然老化对免疫力下降的影响,审计部门也有着同样的担忧。审计部门自身的老化不是指审计部门将随着本身的老化而逐渐消失,而是其长期单一的功能对其今后发展的影响,所以,创新力的缺失也是造成审计部门免疫力下降的不可避免的原因。

三、国家审计免疫力提升的措施

中医讲,治病不能只是治标,要治本。审计部门想要提高其“免疫力”,也要有“治本”的决心。

1. 加强国家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建设。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经济监督与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没有审计的独立性,这些都将失去意义。委托人、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必须是相对独立的,尤其是作为审计人的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更加重要。如果作为审计人的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不能保障的话,那很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政府“自己审自己”的情况,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同级政府的时候是作为它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而进行的工作,这样的结果就是审计的形式与实质均为政府对政府本身的审计过程,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 努力完善国家的审计制度、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以及适当公开审计部门权力外放。

(1)努力完善国家的审计制度可以有效地将审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将审计风险中潜在的风险进行抵御,如果能对审计工作中认为可能涉及的违规、违纪行为做到及早发现,进而提前预防,更好地发挥审计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的作用。

(2)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的推行,可以提高审计的透明度、质量和水平,将审计的结果公开范围扩大,这有利于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同时,这也是老百姓希望看到的,让老百姓清楚自己所缴纳的每一分钱的去处,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需要。

(3)审计部门的过分集权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进行。审计部门应该将可以外放的权力外包出去,既可以减少审计部门的工作压力,又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3. 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能力。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直是审计部门一项重要的项目,审计队伍政治理论素质和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减少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等行为。因此,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能力对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持续改进国家审计的创新机制。

相对于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的人体自然衰老原因,国家审计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国家审计不必担心其在短期内的消亡,因此,促进国家审计的“新陈代谢”就成了国家审计避免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不可或缺的。创新,不断的审计创新必将提高审计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宋常.“免疫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国家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4-11.

[2]叶子荣,马东山.我国国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2—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6):12-24.

[3]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16):6-11.

[4]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J].审计研究,2012(1):8-11.

免疫系统运行与风险导向审计实施 篇10

如果将整个社会看做一个机体, 则其健康运行也同样需要“免疫系统”, 根据新任审计署署长刘家义的观点: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如果“免疫系统”不健全, 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审计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能够最早感受到病毒侵蚀的风险, 能够更早更快地用法定权限抵御病毒侵害。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 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因此, 应当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 及时接受、传递、储存有关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免疫”情况的信息, 及早地发现自身机体的“病因”, 更快地调动“免疫系统”的功能, 推进建立有效的企业安全运行机制。“免疫”机制是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 通过建立集“事前介入、事中督查、事后审计”于一体的审计监督机制, 从根本上为被审计单位强身健体, 增强免疫力, 把许多违法违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预防性上下功夫, 积极维护社会机体的健康持续发展。

风险导向审计最早源于社会审计, 实施的标志是各国风险导向审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中国审计人员协会在2006年发布了新的审计准则, 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于是, 风险导向审计一时间成为行内外人士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 都无法否认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的审计方法在思路上有很大不同, 如何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 逐步应用风险导向审计,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审计准则, 是摆在我国审计职业界面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命。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的引进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如何是将风险导向审计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审计职业的发展状况相结合, 推动我国审计行业与国际水平接轨, 增强审计人员的公信力, 提高其执业水平。目前,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缺乏有效的需求市场

作为一项新的技术,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缺乏有效的需求市场。在目前的情况下, 事务所的法律风险很低, 审计人员缺乏提升专业水准的动力, 也缺乏运用风险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力, 使提高审计技术和审计质量的内在动力不够充分。

当法律风险较高, 可能引起较大的审计风险损失时, 审计人员可能会执行更详细的审计程序, 获得更多的审计证据, 来提高审计质量;当法律风险较小, 不会引起明显的审计风险损失时, 审计人员可能会减少一些审计程序的实施, 忽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一些违规问题, 或是机械地执行相关的审计程序, 而没有把降低审计风险的理念贯穿始终。由于我国对证券市场的规范和约束力较弱, 一直存在诉讼门槛过高, 诉讼成本与收益不对等的现象, 致使关于我国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还比较空洞,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民事赔偿制度不够完善。尽管目前我国公众投资者在一定的前置条件下可以起诉事务所, 但由于诉讼成本和获得赔偿的可能性等问题的制约, 使得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仍然很低, 事务所的违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导致了我国的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偏小。法律风险低, 审计人员不仅不会远离审计风险高的客户, 而且还会对审计过程的风险不够重视, 最终导致审计质量的低下。

(二) 成本效益问题制约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型

大多数人认为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得出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根据检查风险确定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 进一步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以及所收集的证据的数量, 并把有限的审计资源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地分配, 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源, 可以节约审计成本, 并把节约成本看作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动因之一。然而事实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 审计工作不仅包括完成审计工作所花费的资金成本还包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进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分析评估, 再到运用数学模型进行风险量化, 都要花费审计人员相当一部分的时间, 这样就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同时, 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管理、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实施之初, 事务所需要更多有经验的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 并对事务所全体成员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 这会导致人力成本增加。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 为此需配备一定的通信和计算机方面的硬件设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由于成本和效益原则的制约, 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和推广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 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对风险的识别、评估需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而我国审计起步较晚, 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缺乏丰富的执业经验及从整体上把握的专业胜任能力, 给新的风险模型的运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我国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最大制约就是缺乏较高水平的审计人员, 一般的审计人员无法对客户的经营风险和特别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 并对评估的风险采取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当审计人员在风险判断上出现方向性错误时, 会导致其无法搜集到充分适当的证据证明审计结论。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风险评估结果出现错误极有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或审计无效率, 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二、风险导向审计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后,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积极创造需求市场

通过国家最高人民法院、证监会、中注协等出台相关文件, 加强对于证券市场和审计人员审计的监管力度, 指导和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 创造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需求。2007年6月,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公告, 规定了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相关问题, 如第一条规定, 利害关系人以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审计人员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审计业务活动中出具不实报告并致其遭受损失为由, 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侵权赔偿的,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其中, 利害关系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见, 公众投资者是可以起诉事务所的。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 涉及事务所的案件经常是不了了之, 并没有给公众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答案。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更加详细的指导文件, 在涉及公众投资者的诉讼案件中对有关的诉讼费用、诉讼的效率效果等给予严厉的监管, 真正保障公众投资者的权益, 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逐步开拓市场, 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 采用“过渡”的审计模式并开展试点研究尽管风险导向

审计有其优越之处, 由于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 目前还不能在我国普遍推行。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地结合却是非常必要的, 在初步实施阶段, 可以在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 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以及有关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控制等方法引入, 以弥补制度基础审计缺乏对企业风险研究与分析的不足。而对审计模式的选择, 不能脱离被审单位的性质、规模等具体情况, 针对不同被审计单位应当采用不同的审计模式。

目前可以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混合审计模式:对于跨国公司、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 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生产经营规模较大, 经济业务比较复杂并且发生频繁, 经营范围比较广, 分支机构比较庞大、分散, 可以采用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 制度基础审计为辅的过渡审计模式;对于另一类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 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生产经营规模较小, 经济业务较少, 业务流程简单, 经营范围比较单一, 管理层次很少, 内部控制不太健全, 可以采用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混合审计模式。采用以上灵活的过渡模式, 给我国国内的事务所一个缓冲的阶段, 有利于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有序和顺利的开展。

同时, 可以从全国范围挑选几个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事务所进行试点研究,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国审计人员协会可以派去一些相关的专家和高级审计人员, 帮助事务所完成从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的过渡, 针对在试点事务所实施时发现的问题, 即使寻找解决的办法, 出台相关的指导文件, 对其他的事务所的审计模式的转变起到指导作用, 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三) 加大培训和宣传的力度及辅助设施的建设

通过宣传和教育, 使会计师事务所形成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正确认识, 树立正确的成本收益观念, 将审计风险评估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审计执行人员是我国审计行业的基石, 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去解决:一是加强对执业人员的培训, 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 全面提高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之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应加速对新一代审计人员的培养, 使他们成长, 为审计人员行业注入高质量的新鲜血液。上述培训不仅应该包括风险审计准则的要求, 还应包括审计小组人员配备、审计评估技术等相关内容;三是针对我国的现状, 着手引进国外审计程序软件, 逐步发展我国自己的软件市场, 开发出适应我国企业的审计辅助软件。同时从我国目前的审计经验出发, 逐步从建立客户数据库开始, 拓展到分行业数据库的形成并实现资源共享, 为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有助于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姗姗:《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及其应用》, 《时代经贸》2007年第7期。[1]李姗姗:《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及其应用》, 《时代经贸》2007年第7期。

审计免疫系统 篇11

一、“免疫系统”观下内部审计准则修订应体现的本质

其一,内部审计的本质在于受托责任,内部审计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Frink和Klimo ski(2004)認为,“受托责任是将各种社会系统联系起来的粘合剂”,现代组织已经建立了各种促使受托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正式机制,如正式的报告关系、业绩评价、雇佣契约、行为监控、报酬制度、规范程序、管理层领导能力训练、员工手册等。此外,还有众多非正式机制,如群体规范、公司文化规范、对上级及同事的忠诚、强调对客户的尊重等。显然,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属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机制之列,在维持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内部审计自诞生时就与受托责任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从奴隶制工坊到复杂的现代组织,内部审计的性质一直随着组织内部受托责任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发展而变迁。其核心是在受托责任关系中,只要委托人无法亲自了解资源或权力的使用情况,就必然需要受托人向委托人解释、说明和报告其使用资源与权力活动过程和结果(Laughlin,1990),进而必然产生对内部审计的需求。

其二,免疫系统理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认识的重大创新。“免疫系统”理论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和把握审计的功能与作用,是对审计本质与目标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表述。它回答了什么是审计、为什么审计、靠谁审计、如何审计以及审计的标准如何等有关审计的关键问题。“免疫系统”理论是对“查账理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查账理论”理论强调的是被动、单一、静态的审计,强调对问题的查处;“免疫系统”理论强调的是主动、全面、动态的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不仅要求对问题的查处,还强调向两头延伸,强调审计的预警功能与分析完善政策制度功能,强调将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方式有三种,即预防、提示和抵御,其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更准确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调动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对于内部审计受托关系的审计本质而言,是具有同一目的性,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因此在修订指导内部审计实务的内部审计准则时,应充分利用“免疫系统”新理论的观点来指导内部审计的修订。

二、“免疫系统”观下内部审计准则修订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国内外内部审计准则理念发展比较分析。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理念的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从独立性到客观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旧定义体现在其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责任的声明》(1990修订本)中:“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功能,它要提供有关检查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通过新旧定义的比较,在新的定义中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更强调了客观性。第二,将审计视野扩展到组织外部。按常人理解,内部审计是由组织内部人员和机构进行,但这是一种误解。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中,“内部”一词被抛弃。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业务,是一种范围性概念,不同于“由内部审计人员从事的审计业务”的主体性概念。第三,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是增加组织价值。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管理、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等职能,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中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服务,其目标在于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经营。”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理论上的“独立评价功能”论。第四,将风险管理放到重要位置。在审计领域,“风险”一词仿佛较多地与独立审计相联系。传统的内部审计也着重于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机制,然而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的风险也普遍增大,例如内部的有财务和经营信息不足、政策计划和标准贯彻失败、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等,外部的有消费者偏好变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内部审计通过一套系统、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及控制、治理过程的效果,故而在新定义中加进了风险管理的内容。

而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体现的理念主要包括:第一,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相比,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明显反映了依法审计的要求。第二,考虑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及实务发展水平,某些内容暂未采纳“IIA”的最新成果。第三,准则制定借鉴西方现代内部审计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起步晚但起点高。我国的内审准则一经出台直接吸收了国际先进理念,将传统财务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都纳入了规范的范围。第四,内部审计准则的修订应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第三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将风险管理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标志着内部审计已发展到了风险导向阶段。新发布的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与以往制度基础审计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比有着重大区别,无论是审计理念、审计程序还是具体的对风险的认识、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等部有全面修订。

其二,免疫系统”观下内部审计准则修订的建议。具体表现在:

首先,在审计计划阶段要注意预防和发现风险。内部审计是一项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经营的独立的、客观的认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和改进组织的风险评估、组织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效率,从而把帮助实现其目标。而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组织治理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内部审计范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对内部审计实务产生持续性影响(McNamee和Selim,1998)。在这种新范式的指导下,在制定审计计划的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负责人一旦感知一些倾向性强的风险因素,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从而起到预警的作用。

其次,在审计程序实施阶段要注意揭露和消除风险。根据法律规定,审计的首要职能是监督,监督就必须查错纠弊。所以在审计程序实施阶段,必须查处一些违法舞弊的行为,并依法进行惩处;必须揭露一些管理方面的漏洞、控制缺陷、制度方面的障碍,及时提交相关部门,从而保护经济运行的安全。由于风险是复杂的,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是可能存在的,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要保存警惕,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及时地揭露和消除风险。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应依法处理,这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作出的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回避、接受、降低、分担等内容。这四个风险应对措施可以做到将风险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通过揭露这些影响风险的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和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充分体现了免疫系统观的揭露功能,对发现的风险进行处理是直接发挥审计作为“免疫系统”揭露功能的重要方式。

最后,在审计程序结束阶段要注意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抵御功能。内部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还要对产生这些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表象到里层,进行深层次分析、揭示和反映,调动积极因素,防止消极因素入侵整个系统,促进体制完善、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组织的“免疫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在审计结束时,这样的分析和提醒对整个企业实现其企业增值的目标起到很重要的抵御效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实施结束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免疫系统观的抵御作用在于对问题的各个层面的分析,防止消极的因素入侵整个系统,增强组织的“免疫力”。而在审计程序结束出具审计报告时,并没有体现要总和考虑分析各总的风险因素,而是笼统地强调风险水平。

总之,制定我国内部审计准则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在新的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应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的相通处,更好地促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按照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促进组织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同时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发挥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内部审准则贯穿了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也体现了免疫系统论所提倡的功能,但是在具体准则制定和技术方法上存在不足,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光远:《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纲要——上》,《财会通讯》2005年第7期。

审计免疫系统 篇12

2006年7月上海社保案东窗事发, 涉案金额达百亿元人民币, 使得社保基金问题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7年随着原上海市市长陈良宇秘书、上海市宝山区区长秦裕终审被判无期徒刑, 震惊全国的上海社保案已进入收尾阶段。目前, 社保基金监管中主要有以下薄弱点:内控制度缺失, 管理不规范;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多, 管理和监督难度很大;教育管理不够, 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监管力量薄弱, 不适应形势发展。审计作为一只极其重要的监管力量, 作为整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远远没有发挥到其应有的作用。这也是自2006年上海社保案之后, 浙江金华、河南濮阳、黑龙江阿城等地前赴后继相继发案的重要原因。其实, 早在2006年2月, 新修订的《审计法》第二十三条就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 进行审计监督。”社会保险基金审计是审计机关通过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权是国家法律明确赋予审计部门的职权, 既是权力, 又是职责, 审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 不得随意放弃, 加强社保基金审计是审计监督职能的必然要求, 尤其在社保基金案频发、影响恶劣的今天, 审计机关更应当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切实履行好这一神圣而艰巨的职责。

二、“免疫系统”功能在社保基金审计中的运用

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是通过预防、揭示、抵御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各种病害的功能发挥的。那么, 针对社保基金, 审计也完全具备这三方面的功能。

(一) 提前介入、着眼防范:体现了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重在预防, 而预防即在于注射审计“疫苗”。国家审计具有内生性的威慑作用, 审计机关具有超脱经济社会各方面具体事务的独立、客观、公正的特征, 因而有条件、有责任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及早发出警报, 起到预警作用。通过审计“免疫系统”的疫苗, 防患于未然, 使社保基金安全等得到切实保障, 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推动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这具体体现在对社保基金进行全程审计的三个阶段:一是归集征缴阶段。我国现有的社保基金征缴体制 (税务部门和社保部门都具有征缴功能) 的复杂性导致社保基金资金流的“入口”比任何国家都显得乱, 在两个部门的衔接过程当中, 信息损失和误差较大, 账户不符的情况比例很高, 个人账户记实记清存在较大困难。因此, 审计人员要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并能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进而言之, 审计部门对资金归集征缴进行审计等于是将资金安全性与完整性的关口前移了, 其本身就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顺应历史的潮流, 适应社保改革的需要, 建立专门的社保审计业务规范, 实现的一个转变, 即从临时的单项审计向常规的全程审计转变。二是投资运营及管理阶段。社保基金作为“第二财政”资金, 其管理和投资运营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有效的规章制度, 原因是它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社会性极强。审计人员应该考查社保基金的储存制度、上缴下拨规定、开支范围限制、运行管理控制制度等, 确保这些规章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坚决保证其做到制度层面上的刚性。三是待遇发放阶段。发放是社保制度的“终端”, 待遇支付位于社保制度流程的末端, 是社保基金资金流的终点, 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目的, 关乎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发放标准是否存在, 是否符合政府有关规定, 以及更具体的查明劳动者应当享受待遇是否真实、公平的具体措施等等, 都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预防功能所不可或缺的要考虑的因素。

(二) 全程监督、查错纠弊:彰显了审计“免疫系统”的“揭示”功能据法律规定, 审计的基本职责是监督, 监督就必须查错纠弊。所以, 审计必须查处社保基金全过程中所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 即侵害投保人根本利益的各种行为, 并依法处置;必须揭示现行针对社保基金的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 以保护社保基金的安全健康并进而提高社保制度的效能, 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的有效良性安全运行。在社保基金归集征缴阶段, 审计人员应审查和揭露的是社保基金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征缴, 征集手续是否完备;保费征缴率是否与参保面相适应;有无擅自提高征收比例、扩大征集范围、随意减免等问题;基金收入是否完整, 利息收入、运营收入是否计入基金总额等等一系列方面。在投资运营及管理阶段, 重点审计和揭露的是:社会保障基金是否专户储存, 是否安全有效;调剂基金的上缴下拨是否按规定执行, 有无隐瞒、漏报问题;有无扩大开支范围, 挤占挪用、贪污私分基金的问题;基金年度决算是否真实、全面;基金运行管理控制是否健全, 是否存在薄弱环节等等。在待遇发放阶段, 审计部门对待遇支付环节进行审计, 将有利于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揭露和查处在资金分配和支付等方面出现的诸如:擅自提高社保门槛、降低保障水平、欠发社保资金、随意克扣、优亲厚友、有无违反规定将基金用于风险投资等问题。

(三) 完善机制, 强化服务:凸显了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审计不仅要揭露社保基金中存在的问题, 更要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进行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 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议, 从而完善社保制度, 提高其运行质量和绩效, 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纵观全过程审计的三个阶段, 审计部门应该做的是结合《审计署关于加强地方审计机关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工作的意见》的要求, 把所有与社保基金有关的诸如财政、劳动、社保、卫生、审计等部门有关社保基金的业务整合起来, 努力促成建立一个各司其职又可信息共享的类似ERP系统的信息系统, 同时, 把完善的社保制度嵌入到这个信息系统中, 并这样就可通过网络信息系统把社保制度真正贯彻执行下去, 避免出现制度层面上的“显性刚性”和执行层面上的“隐性柔性”, 建立系统的长效监管机制。

三、社保基金审计的作用及意义

社会保险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性制度。不言而喻, 作为为保障每个公民的福祉而进行的社保基金审计至少发挥了以下两类作用:

(一) 主动预警、促进规范审计凭借本部门的资源优势和专业技能对社会保障基金全过程进行监督, 从源头上全方位来分析社保基金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操作行为是否规范, 包括对筹集和征缴机构的征收行为,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支付行为以及财政专户的管理运营情况等, 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要做出评估。特别要密切注意社会保障基金支撑能力变化情况, 正确评价基金支撑能力, 发挥预警作用。另外, 通过社会保障审计促进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规范、完善, 督促经办机构规范执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现社会保障工作中各种不合理、不系统、不协调的制度问题, 促进建立城乡统筹, 财政、劳动、社保、卫生等部门相互协调, 征缴、管理、运营、支付各环节紧密联系, 各种保障制度相互衔接配套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构建和谐社会简言之指包括社保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和拓宽社情民意表达管道, 欲实现这一目标需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等环节入手方可达到。毋容置疑, 社保基金审计夯实了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 提供保障、推进扩容通过审计查错纠弊, 查处违纪违规, 保障社会保障基金征集完整、储存运营安全增值、支出使用真实有效, 即社保基金征、管、用都离不开审计监督。对敢于以身试法者, 必须坚决、严肃予以查处,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而公平正义正是和谐社会的衡量尺度。此外, 审计在提供保障同时, 还可以对社保扩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首先要监督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结构中不断增加比例, 使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责任得以落实, 扩大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其次, 督促社会保险扩面, 增加基金收入, 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保障应保尽保社会保障基金应收尽收的目标。最后, 还要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同时, 促进探索并建立基金投资运营增值的可靠渠道和途径。

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督, 促进社保体系的建立健全, 是社保审计的职责所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社保审计构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辉:《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中国审计》2008年第24期。

上一篇:数字化管理下一篇:目标教学的梳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