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状况(精选7篇)
免疫状况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玉溪市人群麻疹免疫状况,为制定加快消除麻疹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160岁人群采用PPS法分层按年龄组别抽取调查对象2545例,用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麻疹HI抗体。结果 人群HI抗体总阳性率97.72%,保护效价率75.44%,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19.70%,其中,阳性率以13岁组为低,保护效价率、GMT以1620岁和2125岁两个年龄最低,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地理区域人群免疫水平以坝区为高。结论 玉溪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可控制流行或爆发,但不能阻断传入病例或散发病例。对小月龄婴幼儿、青壮年麻疹抗体水平偏低者施予针对性的免疫屏蔽及麻疹疫苗普种策略,对推进并加快消除麻疹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麻疹,抗体,监测
在连续实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30余年后,玉溪市麻疹得到有效控制并步入消除阶段。为探讨加快消除麻疹的策略与措施,我们于2009年6月对全市1~60岁人群麻疹免疫状况进行了抽样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在全市75个乡镇抽取30个乡镇,每个抽样单位分1~3、4~6、7~10、11~15、16~20、21~25、26~44、45~60岁8个年龄组,每组抽样8人。
1.2 标本采集
每例对象采集末稍血0.5ml,分离血清置-20℃保存待检。
1.3 检测方法
用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麻疹HI抗体。用2个单位血凝素,以能完全抑制血凝的最高血清稀释度的倒数为HI效价。以≥1∶2为阳性,≥1∶16为保护效价。血凝素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猴血球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1.4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布情况
本次共调查1~60岁人群2545例,HI抗体阳性率97.72±0.85%,完全保护效价率75.44±2.19%,GMT19.70±2.61%。HI抗体阳性率以1~3岁组为低,与其它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岁组以上各年龄组间则无统计学意义。完全抗体保护效价率1~3、4~6两组均高于7~10、11~15、16~20、21~25、26~44五个年龄组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GMT 1~3、4~6、45~60三个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其他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地理状况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布情况
HI抗体阳性率坝区和山区显著高于城镇和半山区(χ2=24.73,P<0.01);保护效价率坝区和半山区显著高于城镇和山区(χ2=36.45,P<0.01);GMT坝区显著高于半山区、城镇、山区,半山区显著高于山区和城镇(F=2.62P<0.01)。见表2。
3 讨论
玉溪市自60年代末使用液体麻苗盲目接种,麻疹发病率有所下降,1968—1981麻疹发病率平均为303.90/10万,比1953—1967无疫苗预防年代的747.50/10万下降了59.34%。从1982年起规范执行儿童免疫计划,1982—1985年发病率下降至75.40/10万,1986—1989年进一步降至0.40/10万;2002—2007年间,发病率为3.16/10万,虽控制在低发病水平,但麻疹疫情呈现波动态势。目前,玉溪市人群麻疹免疫状况可以20岁为界,20岁以内人群基本为人工免疫人口,20岁以上人群为自然免疫人口。本次监测结果显示我市人群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为93.62~99.50%,保护效价率为62.53~86.38%,GMT在15.36~25.73之间,提示我市仍有近20%左右的易感人群,特别是保护效价率和GMT均以16~20、21~25岁两个年龄最低,故对成人的免疫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加以研究,近年来的疫情也显示发病年龄谱后移。虽然本次未能对1岁以内的儿童实施监测,但我市2002—2008年麻疹病例监测系统显示,<8月龄、8~11月龄婴幼儿病例数分别占总报告发病数的11.48%和13.66%;从年龄组发病率看,<1岁组处于第1位,表明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趋势明显,尤其是小于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比例增加,说明通过人工免疫的育龄期妇女抗体水平偏低,将导致相应新生儿的抗体水平亦低并使维持时间缩短,提示通过母婴传递导致婴幼儿过早成为易感者而感染麻疹的潜在风险在逐渐加大[1]。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我市不同地理状况麻疹抗体阳性率坝区、城镇高于山区;保护效价率、GMT均以坝区明显高于山区和城镇,此差异是由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差异引起的。但近年来不同地理区域的接种率均已长期维持在90%以上,故考虑不是造成抗体水平的主要因素,可能与疫苗的运输冷藏条件、接种质量有关。
目前,玉溪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可以控制流行或暴发,但不能完全阻断传入病例和散发病例。因此,在全面做好麻疹常规免疫的同时,应将青壮年列为免疫对象,定期监测整个人群的抗体水平并将保护效价率作为主要监测及质量控制指标。现行免疫程序难以满足消除麻疹的需要,需在充分做好麻疹疫苗初免、复种两剂次免疫并保持95%的接种率水平的同时,建议增加12岁加强免疫,有计划地对育龄期妇女实施麻疹疫苗免疫,将其作为一项常态工作进行管理和实施,这有利于提高胎传抗体水平,减少小月龄婴幼儿麻疹发病。特别要适时并针对性地对免疫薄弱地区、高危人群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这对消除免疫空白及易感人群、加快消除麻疹工作进程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还锡平,陶红,陆培尚,等.母婴配对及不同月龄婴儿麻疹疫苗免后抗体水平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2):126-129.
免疫状况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大学2013年在校本科生, 年龄为17~23岁, 平均 (20±3) 岁。2013级新生入学体检时将男女学生血样分别编号, 随机抽取各60人做乙肝抗-HBs检测 (做肝功能用血样, 不记名, 只标注性别和号码) 。其他为每个年级分别编号后随机抽取10个班级, 被抽中班级学生自愿参加。其中大一120例, 男女各60例;大二124例, 男生48例, 女生76例;大三146例, 男生84例, 女生62例;大四98例, 男生44例, 女生54例;共计488例。
1.2 检验方法
静脉采血2 m L, 24 h内分离血清, 乙肝抗-HBs检测采用金标法, 试剂为上海丰汇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试剂在有效期内使用, 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或确切概率法,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共检测488例, 其中, 乙肝抗-HBs阳性数328例, 阳性率67.21%。男生236例, 乙肝抗-HBs阳性数144例, 阳性率61.02%, 女生252例, 乙肝抗-HBs阳性数184例, 阳性率73.02%;男女之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178, P=0.014) 。大一新生阳性率31.67% (38/120) , 大二阳性率74.19% (92/124) , 大三阳性率86.30% (126/146) , 大四阳性率73.47% (72/98) 。不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4.720, P=0.000) 。见表1。
3 讨论
从1992年起, 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新生儿开展疫苗接种。并于2009年起对1994~2001年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即15岁以下儿童实施补种, 逐步实施了新生儿以外人群的乙肝免疫预防。本文研究的大学生多为1992年后出生, 当时乙肝疫苗接种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理论上均应已经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有研究表明, 乙肝疫苗接种后在3~5年内可能保持较高水平, 5年后即可能很低[4]。在一项某地区针对3~6岁儿童进行的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的条件下, 乙肝疫苗保护率平均为79.6%, 且在免疫后的第5~7年起, 显现了免疫人群HBs Ag阳性率升高和抗阳性率下降的迹象。随着抗体水平的下降, HBV感染的危险性增加[5]。有人对中小学生进行乙肝免疫接状况调查, 发现小学生阳性仅为23.88%, 中学生为22.67%[6]。
此次调查大学生乙肝抗-HBs水平为67.21%, 低于遂宁市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76.01%和昆明市西山区人群乙肝抗体免疫水平75.55%, 高于大理市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55.08%和如东县2011年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37.90%[7,8,9,10]。说明大学生乙肝保护性抗体水平与健康人群基本持平。大一新生乙肝抗-HBs阳性率只有31.67%, 却远远高于某职业技术学院新生乙肝抗体水平9.91%和贵州地区高职新生乙肝抗体水平11.74%, 也略高于上海市虹口区高中生的乙肝抗体水平29.17%和广西贵港市高中生乙肝抗体水平25.00%[11,12,13,14]。出现这样的结果除了个体自身对疫苗无应答外, 对接种剂量、部位、方法、程序是否准确而直接影响了免疫效果, 或者随着时间流逝抗-HBs的消失不无关系。该结果说明高中生和大学新生是新生儿外乙肝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之一[15]。
大一新生的乙肝抗体水平明显低于而大二至大四学生。可能原因有: (1) 乙肝抗-HBs的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 有些学生没有及时加强。 (2) 本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以农村生源为主, 一些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学生当年可能没有接种乙肝疫苗, 又没有及时补种。 (3) 当年接种的乙肝疫苗质量不高及接种的疫苗剂量偏小。与此同时, 男生乙肝抗-HBs阳性率61.02%, 女生乙肝抗-HBs阳性率73.02%, 男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P<0.05) , 说明男生无 (弱) 应答率高于女生, 也可能是女生比男生更主动进行过乙肝疫苗强化接种[16]。
大二至大四同学乙肝抗-HBs阳性率提高至70.20%~86.30%之间, 与学校医院所做的乙肝防控工作密不可分, 我校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把对新生的乙肝防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采取多种渠道开展大学新生的乙肝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并且每年针对新生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大二至大四学生在刚入校时乙肝接种情况见表2。
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刚完成人生重大转折。从生活依靠父母, 学习依赖老师转而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 都需要更多地依靠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 从未成年人进入成年人阶段。大学有关职能部门都认识到对大学新生正确引导的重要性, 而大学校园的医院不仅担负着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体检和治疗疾病的使命, 更应加强健康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卫生习惯, 使其树立正确的对待健康和疾病的态度, 主动预防疾病, 接种有关疫苗, 提高人群免疫力, 降低校园传染病发病率。乙肝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预防的疾病, 也是大学校园需重点预防的传染病之一,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乙肝, 主动接种乙肝疫苗是校医院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免疫状况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来自巩义市2006年统计年鉴。发病资料来自巩义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
1.2.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5983-1995。
1.3 实验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环形实验 (ELISA) 检测麻疹早期血清IgM抗体, 试剂采用广东省珠海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麻疹IgM抗体酶免疫检测试剂盒。
2结果
2.1 疫情报告情况
2007年1月发病2例, 2007年2月发病15例, 2007年3月发病72例, 2007年4月发病45例, 2007年5月发病55例, 累计发病203例, 其中男性120例, 女性83例, 男女性别比为1.44:1, 无死亡病例。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首发病例:
男, 11岁, 学生, 巩义市大峪沟王河村人, 2007年1月23日出现发热、咳嗽、肢体和躯干出现皮疹, 1月25日到巩义市人民医院就诊, 诊断为麻疹。麻疹接种史不详, 麻疹IgM抗体检测呈弱阳性。
2.2.2 暴发病例:
均有发热、皮疹、咳嗽、咽痛、结膜炎等临床症状, 部分成年人可见柯氏斑, 临床症状较重, 无并发症。采集患者血清标本188份检测血清麻疹IgM抗体, 阳性107份, 弱阳性15份, 阴性66份, 阳性率64.89%, 判定为麻疹流行。
2.2.3 时间分布:
自2007年1月25日发生首例至2月18日3周内共报告10例, 病例呈散发状态, 2月22日~3月30日, 病例逐渐增多, 报告79例。2007年3~5月份发病172例。6月病例逐渐减少, 报告14例。
2.2.4 地区分布:
全市80%的乡镇均有病例发生, 主要分布于几个边远地区乡镇, 共发生110例, 占病例总数的54.19%, 发病≥10例的4个乡镇发病62例, 占病例总数的30.54%, 发病≤9例的6个乡镇, 发病24例, 占11.82%, 流动人员发病7例, 占3.45%, 3个乡镇没有病例发生。
2.2.5 年龄分布:
203例麻疹中, 最小的不足4月, 最大的40岁, <8个月发病23例, 占发病数的11.33%, 其次是6~7岁和8~9岁发病均为25例, 各占发病数的12.31%。
2.2.6 职业分布:
203例麻疹中, 中小学生91例 (44.38%) ;散居儿童43例 (21.18%) ;农民32例 (15.76%) ;托幼儿童19例 (9.36%) ;其它人员18例 (8.87%) 。
2.3 免疫状况
2.3.1 常规免疫情况:
根据2006年10月对全市2003~2005年出生儿童免疫接种率抽样调查显示:MV初种接种率分别为95.38%、96.46%、93.02%;MV复种部分乡镇未开展。
2.3.2 病例免疫史:
203例麻疹中, 无麻疹免疫史的104人占51.23%, 有麻疹免疫史的99人占48.77%。见表1。
3讨论
接种MV是控制麻疹流行的有效手段,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未及时初种、漏种、原发性免疫失败和未有效开展复种等诸多原因, MV接种率不能达到100%, 存在部分漏种人群, 造成易感人群累积[1]。
本次麻疹疫情持续139d, 发病203例, 罹患率0.027%。<8月发病23例, <1岁发病38例, 其中8~11月龄而未及时接种MV者15例, 6~7岁和8~9岁50例, 有29例无MV免疫史。2~5岁发病较少是由于2005年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过一次MV (麻疹、风疹联合疫苗) 强化免疫。在本地的196名患者中其中15岁以下158例, 有免疫史83例, 占52.53%, 说明本市部分地区存在MV初种不及时、初种漏种、MV复种不落实以及原发性免疫失败, 造成易感人群积累等问题, 是导致本次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
巩义市连年MV报告接种率均>95%, 调查接种率>90%, 而2007年流行强度提示:当前常规免疫中存在虚报现象, 院内感染增加了控制麻疹高发的难度, 尤其是<8月龄婴儿发病比例上升[2]。
综上所述, 控制麻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对基层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观察、分析、处置疫情的能力。保证接种质量、及时处置疫情。 (2) 完善麻疹监测系统, 及时上报疫情, 加强对常规免疫接种管理, 尤其是麻疹复种的落实。必要时开展MV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人群[3]。 (3) 探讨成人和<8月龄婴儿MV预防接种。 (4) 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减少儿童感染途径。
摘要:目的:了解巩义市2007年麻疹发病情况, 分析流行原因和探讨控制策略。方法:对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全市报告麻疹203例。80%的乡镇有病例发生, 病例中<8月龄占11.33%。麻疹病例无麻疹疫苗 (MV) 免疫史者占51.23%结论:调查结果提示:麻疹疫苗的初种和复种是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保证接种质量, 提高免疫成功率是控制麻疹的重要环节。提高麻疹监测系统工作质量, 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1]迮文选.计划免疫学 (M) .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53.
[2]钟培松, 费洁, 戴依群, 等.上海市嘉定区1992~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J) .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 (2) :121-123.
免疫状况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慢阻肺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40例。患者入选标准: (1) 诊断标准: (1) 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1997年《COPD诊治规范 (草案) 》。 (2) 呼吸功能检查: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 1s用力呼气容积 (FEV1) <80%, 预计值FEV1/vvc (用力肺活量) <70%。 (3) 血气分析:海平面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 伴或不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VaCO2) ≥50mmHg。 (2) 男性, 年龄18~45岁。 (3) 既往无高血压、慢性肝肾疾患、糖尿病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患。 (4) 人院后均给予氧疗, 促进痰液引流, 舒张支气管, 抗感染等治疗以及机械通气治疗。
将患者按入选的顺序随机分为IEN组和EN组, 每组各20例。2组患者的年龄、营养状态、疾病种类、GCS评分、APACHEⅡ评分、休克指数、三头肌皮摺厚度经检验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营养支持方法
IEN组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瑞能。EN组使用常规型肠内营养制剂瑞素。2组患者每日提供的热量、氮量等同。所有患者均从入院后第1天起经鼻饲管由肠内输液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制剂。
1.3 观测指标的测定
T细胞亚群、NK细胞检测:取抗凝血2mL, 加单克隆抗体, 室温放置15min, 加溶血剂溶红细胞15min, 离心, 弃上清, 加PBS洗涤一次。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BD FACS专用Cellquest3.0软件分析。细胞因子释放检测:各组血上清中IL-2、IL-4浓度检测采用ELISA法。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浓度检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 (x-±s) 表示, 对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所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完成。
2 结果
2.1 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影响
经IEN、EN支持14d后患者的NK、CD3、CD4、CD8、CD4/CD8比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增高 (P<0.05, P<0.01) , 但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 P<0.01) , 2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经IEN、EN支持14d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比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增高 (P<0.01) , 且已恢复到正常水平。但3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 (P>0.05) , 表2。
注:第14天与治疗前相比, *P<0.05, #P<0.01;第14天与正常对照相比, $P<0.05;&P<0.01
注:第14天与治疗前相比, #P<0.01
注:14dIL-22组与治疗前相比, #P<0.01
2.3 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IL-2和IL-4的影响
2组患者经不同肠内营养方式支持后IL-2浓度均表现上升;在第14天, 2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增高 (P<0.05) , 且IEN组与EN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 。2组的IL-4浓度均表现为下降, 7d达到最高点, 14d较前下降, 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 , 表3。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经常发生营养不良, 同时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肠内营养 (IEN) 是在常规肠内营养基础上加入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特殊营养素, 如:谷氨酰胺、精氨酸、ω-3不饱和脂肪酸等。以期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促进短半衰期蛋白质合成, 调节局部及全身细胞因子的产生, 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及功能的完整, 对慢阻肺的免疫抑制起正向调节作用[2~3]。
我们的研究显示经IEN支持14d后, 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比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增高, 且已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患者的NK、CD3、CD4、CD8、CD4/CD8虽较治疗前有极显著增高, 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且IEN组与EN组间相比无差异。2组患者的IL-2浓度在第14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增高, IEN组增高较EN组更显著;而IL-4的浓度均表现为下降, 在14d, IEN组下降明显且与EN组相比有显著差异。IL-2有促使T细胞增殖和IL-2受体表达的作用, 而IL-4是一种重要免疫抑制因子, 使细胞免疫功能瘫痪, IL-2的上升及IL-4的下降显示了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善。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状况的恢复是有益的, 但IEN在恢复慢阻肺患者的营养状况方面与EN相比并无显著优势, 而在改善患者免疫抑制方面, IEN要强于EN。
因此, 在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危重症患者中使用IEN是安全有益的。
参考文献
[1]Rochester DF, Esau SA.Malnutrition and the respiratory system[J].Chest, 1984, 8 (5) :411.
[2]McCowen KC, Bistrian BR.Immunonutrition:problematic or prob-lem solving Am J Clin Nutr[J].2003, 77 (4) :764~770.
免疫状况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入选标准
参照赵辩主编的《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三版扁平疣诊断标准,皮损为米粒到绿豆大小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质硬,孤立散在,淡褐色或正常肤色,多发于暴露部位(面部、手背),可见同形反应,部分患者伴有微痒[6]。选择2012年3-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扁平疣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扁平疣组。所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44岁,平均(31.34±11.47)岁,病程1~178周,平均(29.94±20.29)周。仅累及面部者18例,面部与手背并发者12例;病情分型:相对稳定型6例,相对活跃型15例,反应型5例,消退型4例。同期选取与扁平疣组年龄相当的30例健康成年女性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后,每例选取合适的病灶,刀片削取少量皮屑置于无菌EP管内,-80℃冰箱冷冻保存;同时在月经第2~3 d空腹抽取静脉血10 ml,离心后取血清保存在-20℃冰箱待检。正常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提取相应样本保存待测。
1.2疣体标本基因组DNA的抽提
采用Axy Prep基因组DNA小量制备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提取样本DNA,用于PCR扩增。
1.2.1 HPV引物设计及PCR反应HPV通用型引物1∶MY09/11,是一组针对嗜黏膜性HPV所设计的通用引物,用于扩增组织HPVL1片段的高保守区;HPV通用型引物2∶CP65/70,是针对EV型HPV所设计的通用引物;PC03/05用于扩增人β-珠蛋白基因,以验证DNA模板质量,并排除PCR反应体系中抑制因子的影响。反应采用50μl体系,采用的酶系统为Promega公司的GoT aq®Master Mixes,按说明书加水和引物及DNA模板量。PCR仪为Hema 480型基因扩增仪。每次PCR反应均设不加DNA模板的同体积水的空白阴性对照。扩增产物分别取5μl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灯下观察判断结果并用凝胶成像系统照相。
1.2.2测序取凝胶成像系统上有阳性条带(大约450 bp)的PCR扩增产物送测序公司SAP纯化处理,进行正反向双向测序,人工校对测序图,对正反两向测序序列进行拼接后在Genebank的blast上比对,判定HPV型别。部分标本同时作两对通用引物MY09/11和CP65/70扩增,其产物同时正反向测序以分析测序结果的一致性。
1.2.3型特异性引物(TSP)PCR验证测序结果的特异性根据测序的结果所示的HPV型别,对标本DNA进行6对型特异性引物PCR,分别为TSP2、TSP4、TSP6、TSP11、TSP16、TSP18,以上型特异性引物引物序列和PCR产物大小及PCR反应条件见表1、表2、表3。上诉引物均参照文献设计,由南京凯基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7,8,9]。
1.3性激素水平的检测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按天津九鼎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125碘放射免疫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样本中血清雌二醇、孕酮、睾酮、泌乳素的表达水平。
1.4外周血细胞免疫状态的检测
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取外周血样本中的免疫活性细胞(CD4+、CD8+、Th17细胞)水平。检测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试剂盒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批号:201205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
注:混合碱基M=A+C,R=A+G,W=A+T,Y=C+T
1.5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2.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感染HPV的基因分型
30例扁平疣患者标本HPV型别检测测序法的结果均为阳性,其中HPV2型感染14例,感染率最高(47%),其后依次为HPV3(12例,感染率40%)、HPV10(10例,感染率33%)、HPV1(9例,感染率30%),HPV7(3例,感染率10%),HPV4(2例,感染率7%)。部分患者混合感染,其中二重感染率为20.00%,三重感染率为23.33%。
2.2两组性激素水平测试结果
女性扁平疣患者及健康成年女性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的测试结果比较,两组雌二醇、孕酮、睾酮、垂体泌乳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4+、CD8+、Th17细胞)
女性扁平疣患者外周血各T淋巴细胞亚群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扁平疣属于皮肤型HPV感染,虽然本病有自愈倾向,但主要发生于青少年的面部、手背及前臂等暴露部位,严重影响美观和身心健康,因此患者的治疗愿望十分迫切。从本文临床就诊情况看以年轻女性患者居多,这可能是女性追求美的积极性高于男性所致,然而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扁平疣的发病与性别有关。扁平疣HPV感染型别中,主要是2、3、4、10、28、41、65型[6]。近年Egawa等[10]发现了HPV126、Mitsuishi等[11]发现了HPV160型也可引起扁平疣。本研究中扁平疣患者感染的HPV型别以HPV2最为常见,与既往文献报道类似,但存在几种亚型合并感染,主要类型有1、2、3、4、7、10这几种类型,其中HPV2感染率最高(28%),其后依次为HPV3(24%)、HPV10(20%)、HPV1(18%),HPV7和HPV4的感染率较低,分别为6%和4%;二重感染率为20.00%,三重感染率为23.33%。目前普遍认为扁平疣的发生、发展和消退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有关,尤其是细胞免疫,免疫力缺陷及疣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疣体几乎不能自然消退[12,13],这种多重感染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程度是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目前尚无研究。
随着对HPV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HPV感染与性激素受体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Shew等[14]研究发现,HPV感染的CA患者中,雌二醇、孕酮的激素水平越高,越易感染HPV,并呈依赖性表达;Patsner等[15]发现妊娠期妇女比非妊娠期妇女更易感染HPV,且病情发展迅速,其原因可能是激素调控增高了机体对HPV的易感性。De Villiers[16]、Delvenne等[17]进一步研究发现CA患者感染的HPV11、16、18亚型上有孕激素反应因子(PRE)和糖皮质激素反应因子(GRE),这两者是HPV基因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病毒基因的复制,在排卵周期中反复强化HPV表达,并在妊娠过程中进一步激化,如是高危型HPV还可加速受感染细胞的癌变。本研究中扁平疣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异,与CA有明显区别,是否与HPV型别有关,皮肤型HPV与黏膜型HPV在致病过程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异,这些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HPV通过破损的上皮细胞进入机体,潜伏于基底层细胞,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时候,进入角质形成细胞增殖,随着上皮细胞的分化而逐渐启动基因组的复制,导致细胞的持续性病变。临床上HPV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病变,大多数经过一定时期可以自行消退,但在部分患者中却可以长期存在,说明病毒感染在这些患者中并没有诱发有效的免疫反应,同时也显示HPV能够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Buck等[18]的研究发现细胞免疫缺陷的患者更易受HPV的感染,而没有发现体液免疫低下者疣的发生率增加,说明细胞免疫在控制HPV感染中起着主要作用。国内郭瑞珍等研究发现,反应期扁平疣患者产生的自身主动免疫反应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主要是CD8+亚群参与的细胞毒作用,对疣体细胞产生直接杀伤,使其溶解坏死而脱落[19]。本研究发现扁平疣患者外周血中CD4+、CD8+、Th17 T淋巴细胞亚群均较正常人有所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扁平疣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或抑制的情况,这也可能是扁平疣患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的原因,与文献[20,21]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扁平疣患者虽然以女性为主,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性激素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A截然相反,这可能与HPV的型别有关,可能与皮肤型、黏膜型致病机制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另一方面,细胞免疫功能在扁平疣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HPV感染机制与机体免疫功能及个体异质性的相关性尚未明确,还需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检测扁平疣患者感染HPV的类型、外周血中免疫活性细胞(CD4~+、CD8~+、Th17细胞)及性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泌乳素)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扁平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3-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扁平疣女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扁平疣组,同期选取与扁平疣组年龄相当的30例健康成年女性为正常对照组。用PCR与RT-PCR方法检测扁平疣组患者病损表皮中HPV的类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雌二醇、孕酮、睾酮、泌乳素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的免疫活性细胞(CD4~+、CD8~+、Th17细胞)水平,观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扁平疣患者HPV型别以HPV2最为常见,感染率为28%,其他依次为HPV3、HPV10、HPV1。两组间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扁平疣患者外周血CD4~+、CD8~+、Th17 T淋巴细胞亚群均较正常人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扁平疣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与正常成年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扁平疣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状况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被检血清
采自活禽交易市场的不同经营户, 每月采集100份, 共1200份。
1.2 检测试剂
(1) 禽流感H5亚型HI抗原及阳性血清, 购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批号为20070504。
(2) 阿氏液, PBS液等其它试剂由本单位检验室自配;1%的红细胞悬液, 采自健康未免疫的青年公鸡, 采血3只/次, 混合离心备用。
1.3 检测方法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 (GB/T18936—2003) , 采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检测H5亚型禽流感抗体。
1.4 判定标准
以完全抑制4个HAU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效价, HI效价小于24判为免疫不合格, HI效价大于24判为免疫合格。
2 结果
2.1 本次共检测样本1200份, 合格841份, 免疫合格率为70.08%。其中5月、10月的免疫合格率要高于其它月份的, 不同月份样品检测结果见表1:
2.2 本次监测鸡血清600份, 合格458份, 免疫合格率76.33%;鸭血清350份, 合格233份, 免疫合格率为66.57%;鹅血清250份, 合格150份, 免疫合格率为60%。不同禽类样品检测结果见表2:
3 小结与讨论
3.1 从检测结果来看, 活禽交易市场的禽类总体免疫合格率为70.08%, 低于农业部兽医局的强制规定75%;且抗体效价比较低, 大多数分布在23~26之间。造成免疫合格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 一是因为快速型肉鸡肉鸭一般30~40d出栏, 普遍来不及二免, 所以免疫抗体较低;二是因为一些种鸡或蛋鸡场淘汰的鸡群日龄比较大, 已经过了疫苗的保护期, 没有及时补免;三是个别养殖户的免疫程序不合理, 首免和二免间隔时间较长, 造成免疫的空档期, 抗体效价较低, 差异较大。
3.2 从表1可以看出, 5月、10月的禽类免疫合格率要高于其它月份, 这可能跟我国在4月、9月开展春防、秋防集中免疫有关。从表2可以看出, 鸡群的免疫合格率高于鸭鹅的免疫合格率, 这可能是因为禽流感疫苗对鸡群的免疫效果要高于其它禽类。
免疫状况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2年就诊于常山县人民医院且被诊断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婴幼儿(0~3岁儿童)。
1.2方法
1.2.1研究对象资料收集: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0~3周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病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分析病例轮状病毒检出率及流行特征。
1.2.2研究对象免疫史信息收集。研究对象免疫史调查由各乡镇防疫工作人员协助,县疾控中心人员通过《浙江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对免疫接种信息进行核查补充。
1.2.3研究设计方法:将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的研究对象定为病例组,非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对照组,一是回顾调查有无轮状疫苗免疫史,分析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与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关联;二是将有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的感染性腹泻病例确定为研究对象,分析轮状病毒疫苗不同免疫起始月龄阶段与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关联。
1.2.4资料统计 与分析:数据采用EXCEL、 SPSS 17.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
2结果
2.1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2.1.1时间分布:2012年共报告婴幼儿感染性腹泻405例,其中常山县人民医院报告397例,占报告数98.02%,检出A群轮状病毒抗原阳性135人,阳性率34.01%,婴幼儿轮 状病毒感 染性腹泻 的发病率1.19%(135/11329)。A群轮状病毒腹泻全年均可散发或流行,1月至10月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较为平稳,11月至次年4月为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峰时段, 其中尤以11月至次年1月为高,轮状病毒检出率与该病流行时间分布基本相同,详见图1。
2.1.2性别分布:2012年共报告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男性248例,女性149例。男性A群轮状病毒检测阳性84例,检出率33.87%;女性A群轮状病毒检测阳性51例,检出率34.22%。
2.1.3年龄分布:397例婴幼儿感染性腹泻中,6月龄~3周岁婴幼儿轮状病毒 感染性腹 泻病例数 为120例,占88.89%,其中1~ 岁年龄组发病90例,占75%;6月龄以下15例,年龄最小1月龄。不同年龄组儿童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详见表1。统计分析示1~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
2.1.4免疫接种剂次分析:研究对象免疫接种一剂次者151例,占98.69%,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病前一年内有轮状病毒疫苗免疫史39人,仅占26.7%。
2.2轮状病毒疫苗免疫接种情况分析
轮状病毒疫苗起始月龄为6月龄以上儿童,6月龄~3周岁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例312人中轮状疫苗接种153人,接种率49.04%,6~12月龄接种率最高为62.5%;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120人中轮状病毒疫苗接种47人,接种率39.17%。见表1。
2.3RV疫苗免疫接种与RV感染性腹泻发病关联分析
调查发现:在6月龄以上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例中,120例RV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有RV疫苗免疫史47人,192例非RV感染性腹泻病例有RV疫苗免疫史106人,分析显示婴幼儿轮状病毒疫苗免疫接种与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存在统计学关联(χ2=7.60, P<0.05);婴幼儿轮状疫苗不同起始接种月龄与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也存在统计学关联(χ2=14.76, P<0.001),疫苗起始接种月龄在6~12月龄阶段时接种轮状疫苗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有较好保护作用 (χ2=10.75,P<0.001)。详见表2。
3讨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主要的病原体之一, 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除粪-口传播途径外,也存在呼吸道传播;6月~3岁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高,与这年龄段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和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而来自母体的抗体已降至最低有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RV感染性腹泻病例主要集中1112月份,RV检出率的高峰月份则为11月至次年4月,发病具有明 显季节性,这与全国 其他地区 如江苏[2]、上海[3]、北京[4]等地略有 差异,与温州王 金文等[5]、丽水丁友法[6]研究结果一致。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无特殊治疗药物,卫生状况的改善并不能有效阻止轮状病毒传播,营养状况与发病关系密切,这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样都遭受病毒威胁的主要原因,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减少或减轻腹泻症状,进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预防婴幼儿腹泻尤其是重症腹泻唯一和最经济的手段[7,8]。目前,我国使用的轮状病毒疫苗属于口服活疫苗,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单价羔羊P[12]G10RV疫苗。在4 000名6月~24月龄婴幼儿中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疫苗可诱导产生G1~ G4型的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为40%~60%,对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保护效果为78%[9],保护效果肯定。在发展中国家疫苗可以减轻重症轮状病毒腹泻带来的沉重疾病负担,可以大幅减少轮状病毒疾病给幼儿带来的每年约52.7万死亡病例[10]。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婴幼儿轮状病毒疫苗,印证了疫苗的有效性。但常山县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例轮状疫苗接种率低,且免疫接种频次也远低轮状病毒疫苗6月~3周岁儿童每年接种一剂次的免疫频次要求,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轮状疫苗接种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的保护作用。
在6~12月龄阶段时接种轮状疫苗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有较好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常山县婴幼儿中1~岁年龄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高发,而婴幼儿在6 ~12月龄阶段时接种轮状疫苗对1~岁年龄组幼儿有保护作用正处最佳时机,免疫效果能得到较好体现有关。研究结论提示,在6~12月龄时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具有策略性意义,尤其是对经济较为困难婴幼儿。
摘要:目的:掌握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及轮状病毒疫苗免疫状况,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以常山县人民医院报告的婴幼儿(03岁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分析轮状病毒检出率、描述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并探讨免疫接种与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关联。结果: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率1.19%,婴幼儿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人中轮状病毒检出率34.01%,11月至次年4月为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峰时段;1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例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率为38.54%,免疫接种一剂次者占98.69%。研究对象轮状病毒疫苗接种与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存在统计学关联(χ2=14.76,P<0.001);612月龄阶段接种轮状疫苗与发病的关联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P<0.001)。结论:常山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和人群特征,与温州王金文、丽水丁友法等研究结果一致。婴幼儿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有较好保护作用,婴幼儿在612月龄阶段接种轮状病毒疫苗保护效果最佳。
关键词: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免疫
参考文献
[1]刘呈祥,唐景裕,张晓杰,等.婴幼儿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肠道感染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2):110-112.
[2]叶青,唐景裕,胡海宽,等.农村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9):1048-1049.
[3]潘以韵,黄瑛,朱启镕.上海部分地区小于5岁儿童轮状病毒及星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分析[J].微生物与感染,2008,3(3):138-142.
[4]王艳,徐樨巍.北京地区腹泻儿童轮状病毒感染近况及3种检测试剂盒的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3):3316-3318.
[5]王金文,刘彩霞,杨爱平,等.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3):296-298.
[6]丁友法,陈瑛,刘五高,等.2008—2010年丽水市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腹泻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198-5199.
[7]杨长玲,王一青,张海军.口服轮状病毒疫苗防治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1):12.
[8]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1-283.
[9]林少勇,吴婕翎,林文璇.轮状病毒疫苗对婴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21(4):469-470.
【免疫状况】推荐阅读:
免疫与计划免疫练习09-07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08-27
第二章免疫与计划免疫章末总结10-20
免疫治疗07-16
有效免疫07-17
免疫抗体07-19
免疫检验07-20
免疫异常07-22
免疫不孕10-20
免疫模糊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