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应用(共12篇)
免疫应用 篇1
摘要:用ELISA检测了接种猪瘟疫苗后的猪血样697份, 检测血清抗体阳性637份, 阳性率为91.39%。同时对851份血清进行了自然强毒血清抗体的检测, 检出阳性76份, 阳性率为8.93%。表明青海省猪瘟疫苗注射密度较高, 同时反映出在青海省猪群中存在猪瘟自然强毒感染。
关键词:猪瘟,免疫抗体,ELISA
猪瘟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 1985年以前, 该病在青海省流行比较严重, 曾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从1987年起青海省采取每年春秋两季全面预防注射, 在6月份和12月份进行补针;或春秋两季全面预防注射, 并进行随时补针的免疫措施, 西宁、互助等市县猪瘟的致死率由1987年的9.14%[1], 下降到现在的0.2%以下[2], 基本上控制了猪瘟的发生和流行。但是, 断乳仔猪以及由外地调进仔猪的猪瘟病例时有发生。目前采取的免疫程序不能排除其他人为因素、母源抗体等原因对仔猪免疫的干扰和猪瘟野毒 (自然强毒) 的感染。为了掌握猪瘟免疫状况, 笔者于2008年应用ELISA方法在省内6个市县进行了免疫血清抗体检测。
1 材料
1.1 诊断试剂
猪瘟强毒、弱毒单克隆抗体纯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酶标二抗 (兔抗猪IgG酶结合物) 、酶联反应板等均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抗原包被液、血清稀释液、邻苯二胺底物溶液、终止液均由本室配制。
1.2 被检血清
采自西宁、湟中、平安、互助、乐都、大通等市县接种猪三联苗后30~40日的农户散养生猪。共检测接种猪瘟疫苗后猪血清697份, 检测自然强毒抗体血清851份。
2 方法
2.1 ELISA程序参照中国兽药监察所猪瘟单克隆抗体纯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原使用说明书进行。
2.2 结果判定
用酶联检测仪测定反应后各孔OD490值。以阴性血清对照孔作空白调零。
(1) 猪瘟弱毒抗体:
在猪瘟弱毒酶联板上OD值<0.2判为阴性 (-D) , OD值≥0.2为弱毒抗体阳性 (+D) , 阳性中OD值≥0.3者经猪瘟病毒攻毒后能得到100%保护 (+P) ;OD值≥0.2、<0.3者攻毒保护率在75%左右;阴性者绝大多数不能抵御猪瘟病毒感染[2]。
群体免疫保护率的计算[3]:
保护力85%以上者为免疫良好猪群, 小于50%者为免疫无效或猪瘟不稳定群体, 需重新加强免疫, 以清除不稳定因素。
(2) 群体均分值的计算[4]:
阳性率记分:根据阳性率可从免疫猪群猪瘟抗体水平评估法阳性率记分表中查得相应的阳性率记分。保护率记分:根据保护率可从免疫猪群猪瘟抗体水平评估法的保护率记分表中查得相应的保护率
(3) 猪瘟强毒抗体:
在猪瘟强毒酶联板上OD490值≥0.5为猪瘟强毒抗体阳性, OD490值<0.5为猪瘟强毒抗体阴性。
3 结果
3.1 标准对照血清的检测
本次试验共做标准阳性和阴性血清各19份次, 反应后测定OD490值, 阳性血清平均值为0.692, 阴性血清平均值为0.07。对照系统正常, 试验成立。
3.2 猪瘟疫苗接种血清抗体的检测
共计检测血清697份, 检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1.39% (637/697) , 见表1。
3.3 猪瘟强毒抗体与疫苗免疫抗体检测比较
共检测6个市县猪血样851份, 检出猪瘟自然强毒抗体阳性76份, 阳性率为8.93%。同一份血清检测到猪瘟自然强毒抗体阳性和疫苗免疫 (弱毒) 抗体的比率为97.44%, 见表2。
4 分析
(1) 群体免疫均分等级及其免疫状况分析。均分等级划分为5级, 从Ⅰ~Ⅴ免疫效果依次递减, 根据表3可对猪群抗体水平进行分析[5]。
(2) 本次检测血清采自接种疫苗免疫后30~40d的猪只, 在被检测的697份血清中检出疫苗接种抗体阳性637份, 阳性率为91.39%。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接受了疫苗免疫的猪只在此期间免疫抗体阳转率较高, 群体均分值为100, 表明群体免疫水平很高。
(3) 从猪瘟疫苗预防接种后免疫抗体与自然强毒感染抗体检测结果的比较, 两种抗体同时存在的猪占97.44%, 而猪群中没有发现典型的猪瘟病例和猪瘟疫情, 可认为是温和性 (猪瘟亚临床性感染) 猪瘟。郑世军等报道的无论猪瘟疫苗免疫猪还是自然猪瘟弱毒感染的猪都有再次感染猪瘟强毒的可能性[5];血清强毒抗体阳性的亚临床感染的怀孕母猪外观正常[6]。幼仔猪免疫状况不清, 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猪瘟疫苗接种对免疫力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免疫的失败都可能会造成猪瘟强毒感染。
参考文献
[1]青海省畜牧厅.青海省畜禽疫病志[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3.218-230.
[2]王生祥, 傅义娟, 张茂华等.猪瘟疫苗免疫猪群中抗体水平的检测[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8, 28 (3) :7-8.
[3]陈春旺, 梁砚如, 鲁还美等.PPA-ELISA猪瘟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J].畜牧与兽医, 1995, 27 (5) :224-225.
[4]关育芬, 金颜辉, 林晴.福建省猪瘟免疫水平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 1996, 22 (4) :34.
免疫应用 篇2
植物免疫系统中RNAi的作用机制和应用
RNAi作为广泛存在于生物中的一种古老现象,是生物抵抗异常DNA的.一种保护机制,在植物体内充当免疫系统的角色.就KNAi的作用机制及其在植物抗病毒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 者:胡士斌 HU Shi-bin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Q352 关键词:RNAi 植物免疫 作用机制 应用 RNAi plant immune mechanism application免疫应用 篇3
答邢某读者:
胸腺肽是胸腺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免疫增强激素,具有促进淋巴细胞成熟和增强人体免疫的功能,能增加抗体形成。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机体免疫系统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会发生免疫功能失调,如过强或低下。儿童盲目应用胸腺肽等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会让机体的自稳态失衡,最终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更易患各种疾病。因此,只有个别由于遗传原因导致原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或因疾病、用药导致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才需要免疫增强治疗。
正常人的免疫力不能靠保健品,更不应该靠药品来提高。尤其是儿童,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上幼儿园就老生病,是免疫力不够强。其实这正是孩子自身免疫系统不断发育和完善的过程,孩子的每次感冒或发烧,其实都是一次对免疫力的良性刺激。如果把免疫力比作一支军队,那么每次生病其实都是在练兵,让他们的战斗力越来越强。而且免疫系统“记性”很好,会对传染病原形成免疫记忆,如果下次遇上相同的病菌,可以很快将其消灭。相反,如果家长为了让孩子少生病,把他们保护起来,会减少感染产生抗体的机会,抵抗力反而减弱,对孩子免疫力的发育和建立都不利。
生猪超前免疫技术应用的探讨 篇4
由于小规模化场户还没有配备职业兽医, 主要靠当地畜牧兽医人员帮助防疫, 当两免时猪只都有50千克左右, 防疫起来很费力。目前, 出现了一种超免免疫的方法, 国内外专家做了不少试验, 其效果较好, 成为近期的焦点。笔者认为各规模化养猪场应先用超免防疫, 等到仔猪阉割时再实施二免防疫, 这样能取得更好的免疫效果, 本文介绍超前免疫的应用, 供参考。
1 超前免疫的应用
一般超前免疫都应用在刚出生至吸乳前的仔猪, 仔猪出生后清理好胞膜粘液和脐带后, 待过10分钟后开始接种疫苗, 免疫后单独隔离60分钟, 然后再放回母猪边吸乳, 这样超前免疫就算完成, 能起到很好的免疫效果。
2 超前免疫的优点
超前免疫可以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 迅速提高初生仔猪的抗体水平, 有效防止疫病的感染和发生。
由于目前生猪疫病发生较多, 所以仔猪出生后20~60日龄阶段, 所需要防疫的疫苗种类有4~5种, 防疫的时间安排较难, 防疫密度又高, 对仔猪的应激反应较大, 搞不好影响到仔猪的生长发育;而应用超前免疫刚好可以错开这阶段的免疫时间, 减少对仔猪由于免疫过于集中而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
3 超前免疫技术操作要求
母猪分娩全程要有专人执守, 每分娩出一头胎儿, 在擦干口鼻及体表粘液之后, 立即注射猪瘟疫苗, 同时编号并记录注射时间, 然后将仔猪放入28~30℃保温箱内, 注苗60分钟后, 逐头从保温箱内取出, 放在母猪旁, 依次顺序让其吮乳, 在保证超免成功的前提下, 要让初生仔猪尽量吃上初乳, 早吃初乳, 不仅有利于母猪生长发育和增强仔猪的抗病力, 还可使分
资源育繁
娩母猪出现一系列安慰和满足的行为, 使分娩进程顺利, 加强子宫收缩, 缩短分娩过程和促进泌乳。
疫苗的接种方式选在耳后根或后腿部肌肉注射, 注射用具要经过严格的煮沸消毒, 为避免交叉感染, 采用一头仔猪一个针头, 但每窝仔猪共用一个注射器, 针头要采用较短较细, 注射部位皮肤用棉花球涂75%酒精消毒。
4 超前免疫应注意问题
选择有责任心的养殖专业户或前期有发生疫病的大户做超前免疫工作。较多的老猪场由于发生疫病以及有混合感染的猪场, 也可接受做超免工作, 但超免工作必须做好, 特别是夜间分娩要求操作人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 并做到耐心细致, 诚实记录详细, 做好标记, 以免漏免。
免疫应用 篇5
模块教学的内容模块教学是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课程根据各章节的知识特点、学习要求、临床结合度、基础性等不同划分为几个模块,各模块根据其自身内容和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避免了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枯燥乏味,也保证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又能兼顾临床知识的联系和科研意识的培养。这种教学内容的划分也避免了对医学免疫学教学体系的完全变革,因此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1.1 基础知识模块 包括绪论、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抗原、抗体、补体、MHC、免疫应答等章节。这些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包括大量免疫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特点是基础性很强,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无论如何变革,都必须保证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其基础性,按照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也可结合启发式教学,保证学生能顺利掌握基础内容。可将知识点划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内容,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也可根据知识点整理针对每一章的自测试题,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布置学生自测,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自测题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此模块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 保证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真正掌握。
1.2 前沿进展模块 包括细胞因子、分化抗原、黏附分子、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免疫诊断、免疫治疗等章节。这一模块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需掌握的知识点较少,但范围较广,而且涉及免疫学研究前沿内容较多。如果仍采用传统教学形式, 难免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因此这一模块的教学可以适当与科研相结合,将免疫学前沿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相关综述文献的查找、阅读、讨论、写作尝试等方法均可以在此模块中应用。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或亲自撰写综述文献,可以近距离接触免疫前沿知识和相关内容的科研进展,顺利完成此模块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查找阅读文献的能力。此模块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认真程度、撰写综述的符合标准程度、对所查文献的理解程度、对相关章节的了解程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1.3 临床免疫学模块 包括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章节。此模块主要涉及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功能的改变以及异常免疫应答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临床关系非常密切,此部分也是多数学生学习和关注的重要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是这些章节并不作为基础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点,学时通常占用较少,根本无法系统学习和认识免疫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而这些疾病往往又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因此传统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临床疾病 熟悉和了解的需要。在此模块教学中应以疾病为线索,引导学生将刚刚学习过的免疫学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原理、预防和治疗原理之中。教学中可以使用 PBL教学法或病例分析教学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方式,系统、全面、深入、自主的掌握这一部分内容,也可以直接应用病例要求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可以很好地使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常见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疾病发生机制、检测、诊断和治疗原理的能力。此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书写报告或者上交讨论记录等形式进行考评。
免疫应用 篇6
【关键词】垃圾收集 免疫克隆算法 路径优化
1 车辆调度问题
车辆调度问题(VRP)是由Dantzig和Rmaser提出来的,指的是考虑车辆装载能力、车辆最大行驶距离等因素的前提下,根据顾客的需求,确定车辆的行驶路线,以总费用最低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实现过程的最优化。如果把顾客看成一个对象,顾客所在的固定位置看成是节点,车辆调度问题可以描述为:求解在服务车辆有最大载重量和最大行驶距离的前提下,使得车辆对每一个节点的对象都能访问、并且只能访问一次的最短行程的派车方案。
2 免疫遗传算法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繁衍,显示出了其对自然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受其启发, 人们致力于对生物各种生存特性的机理研究和行为模拟,为人工自适应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就是这种生物行为的计算机模拟中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基于对生物遗传和进化过程的计算机模拟,遗传算法使得各种人工系统具有优良的自适应能力和优化能力。
3 免疫克隆算法解决问题的算法实现
本节采用免疫克隆算法,来解决CVRP问题。通过一个实例证明该算法具有很好的全局和局部收敛能力,并且收敛速度快等特点。下面详细说明免疫克隆算法求解CVRP问题步骤。步骤1:抗体编码。本文采用简单直观的自然数编码方法,用0表示垃圾中转中心,用1,2,…,L表示各收集点。由于在垃圾中转中心有K辆汽车,则最多存在K条收集路径,每条收集路径都始于收集中心,也终于垃圾中转中心。为了在编码中反映车辆收集的路径,采用了增加K+1个虚拟垃圾中转中心的方法,分别用L+1、L+2、…、L+K-1表示。这样1,2,…,L+K-1这L+K-1个互不重复的自然数的随机排列就构成一个个体,并对应一种收集路径方案。
4 数值实验与分析
假设有8个收集点和一个垃圾中转中心的垃圾收集系统,各个收集点的需求为(i= l,2,…,8),中转中心用两辆车(载重量为8)收集,收集点与收集中心的距离如表一所示。要求优化收集线路,使得收集成本最小化。
用基于克隆选择的免疫遗传算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求解,变异率如果太小, 则產生新的染色体概率小,导致不成熟的收敛;太大,可能使优秀染色体的破坏机会增加, 甚至不能收敛, 应多次实验调整或者采用自适应方法调整变异率通过上机运算,得到的线路有:
路线1:0->4->2->6->0
路线2:0->3->7->5->8->1->0
运输总距离 = 83.5
通过分析,此方案是此问题的一个可行解。
表1 收集点间距离以及收集量
结语:本文垃圾收集中的路径最优化问题,提出了利用免疫算法求解该问题时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改进此算法,增加了克隆选择的机制,有效的弥补了免疫遗传算法的不足。并通过较小规模的垃圾收集问题的仿真分析,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将这一理论思想应用到垃圾收集中转系统当中。不足之处:没有完全考虑到路径等因素对收集路径最优化问题影响,对系统的解决完全是建立在理想情况下的。
参考文献:
[1] 张震.城市货运汽车营运组织最优化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工程学报,Vol 9.No.3,P143-152.
[2] 蔡延光,钱积新,孙优贤.多重运输调度问题基于双表的并行表搜索算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Vol.18,No.1l,p20-26.
作者简介:
康彦(1982-),男,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基金项目:
免疫应用 篇7
组织芯片(tissue chip)又称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TMA)[1],是继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之后出现的又一重要的生物芯片技术。它可以将数十、数百甚至更多组织样本按预先设计的需要以方阵形式整齐排列在一张载玻片上而制成的组织切片。细胞芯片技术是以活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生物芯片技术。目前,细胞芯片在国内外已有报道[2~9],一般指的是运用显微技术或纳米技术,利用一系列几何学、力学、电磁学等原理,在芯片上完成对细胞的捕获、固定、平衡、运输、刺激及培养等精确控制。细胞免疫芯片(cell immuno-chip)是一种新型的细胞芯片技术,国内外通常的制作方法是利用生物芯片点样仪将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的排布方式点样到经过修饰的玻片上,形成微阵列芯片。本研究尝试应用组织芯片制作技术构建细胞免疫芯片,开创一种制作细胞芯片的新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SHG-44细胞、神经干细胞(NSC)、裸鼠骨髓细胞各6例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肿瘤研究室;蜂蜡购自上海华永石蜡有限公司(熔点62~67℃);组织芯片仪购自上海博南公司产品,其主要组成:打孔针:根据需要常用的打孔针有0.6、1.0、1.5及2.0 mm等多种,每一种打孔针中心都有一根配套的实心针,它能将采集到的组织蜡芯推出;孔间距离调节器:用它能准确地控制打孔针前后左右移动的距离,从而使阵列孔整齐地排列在蜡块中。组织切片机为Leica公司产品。CDC2鼠抗人多克隆抗体及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丹麦Dako公司。
1.2 方法
1.2.1 组织芯片的设计
在受体蜡块上构建5×5共25点阵芯片,布24个组织标本,起始1个位点空缺作为识别标记。蜡块上孔间间距为0.5 mm,蜡块四周预留0.5 cm空间,以防止切片时处于边缘的组织脱落。
1.2.2 培养细胞块石蜡的制作
细胞球体的包埋采用国际上应用较多的CB(细胞块石蜡包埋)法[1],具体过程是将培养的细胞球体收集在锥形离心管内,用1 000 r/min速度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入适量的10%中性福尔马林,摇匀后将离心管斜放于4℃冰箱内,固定40 min后离心弃上清液,PBS洗涤2次,取2%琼脂糖PBS液微波炉加热(62℃)溶解后,吸取适量的琼脂糖置于EP管,将细胞注入琼脂糖内,冷却后再按常规脱水、包埋、切片、染色。
1.2.3 受体蜡块的制备
将融化的莱卡石蜡加入2.5%的蜂蜡混合,反复熔化去除杂质后制成长45mm×宽21 mm×高15 mm的空白蜡块,用组织芯片仪按前述设计方案制成25个孔的TMA模块。
1.2.4 石蜡细胞芯片的制备
穿刺目标细胞(直径1.5 mm),准确放入空白蜡块的小孔内。每例标本均编号,从空载体芯片腊块第1排第2孔开始,起始依1孔作为识别标记,依次按序操作直至将所有标本均种植于空白蜡块中。将制成的细胞微阵列蜡块面朝下放在60℃温控仪上,待蜡块中组织石蜡溶解后关闭电源,让其在室温下冷却,使芯片蜡块与新插入的小圆柱状细胞块溶为一体,取下蜡块,在4℃冰箱预冷4小时后做4μm连续切片,凉水漂片,40℃温水展片,捞片于预备的组织防脱载玻片上。60℃烤片3 min,58℃继续烤片18 h。-20℃保存备用。
1.2.5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对芯片进行一抗为CDC2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成功制作一份24位点的细胞微阵列蜡块,肉眼外观点阵完整,分布均一,无明显移位,见图1;GBM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见绝大多数细胞核呈棕黄色染色,CDC2表达强阳性(+++),见图2。
3 讨论
织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一种生物芯片制作技术,它是将数十个至数千个不同个体的组织标本集成在一张固相载体上所形成的组织微阵列生物芯片,是继基因芯片后又一项较为高通量的分子检测手段,特别被看好的是基因芯片和组织芯片的结合应用。细胞芯片技术是以活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生物芯片技术,它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细胞检测技术,它既保持了传统的细胞研究方法的优点如原位检测等,又满足了高通量获取活细胞信息等方面的要求。目前,细胞芯片在国内外已有报道,一般分为整合的微流体细胞芯片(an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ystem)、微量电穿细胞芯片(microelectroporation cell chip)和细胞免疫芯片(cell immuno-chip)。其中细胞免疫芯片是蛋白质芯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免疫学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可用于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原位杂交和其他特殊分析(荧光共聚焦)等研究。目前国内外通常的制作方法是利用生物芯片点样仪将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的排布方式点样到经过修饰的玻片上,形成微阵列芯片。本研究通过业已成熟的组织芯片制作技术来构建细胞免疫芯片,开辟了一种制作细胞芯片技术的新方法。虽然本研究所选取的细胞例数只有24例,但并不影响探讨建立该技术方法的可行性。笔者之所以选用CDC2做一抗,是因为笔者已经证明CDC2在GBM多细胞球体中高表达[10]。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细胞芯片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操作简便灵活,制作程序简化,易于推广应用。(2)无须价格昂贵的检测设备,普通显微镜即可检测,经济实用。如对于染色的细胞芯片,只须显色后将检测细胞放在光镜下观察,用CCD照相机进行拍摄记录结果,然后将信号通过分析软件处理即可。(3)利用细胞表面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检测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4)应用范围广,凡是可以制成细胞悬液的样品都可以进行检测,如各种培养细胞、淋巴细胞悬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由此可以预见,该细胞芯片制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细胞研究手段,将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及其实践的各个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KALLIONIEMI OP,WAGNER U,KONONEN J,et al.Tissue microarray technology for high-through put molecular profiling of cancer[J].Hum Mol Genetics,2001,10(7):657-662.
[2]ANDERSSON H,VAN DEN BERG A.Microtechnologies and nanotechnologies for singlecell analysis[J].Curr Opin Biotechnol,2004,15(1):44-49.
[3]PENG XY(LARRY),LI PCH.A threedimensional flow control concept for singlecell experiments on a microchip:cell selection,cell retention,cell culture,cell balancing,and cell scanning[J].Anal Chem,2004,76(18):5273-5281.
[4]YANG MS,LI CW,YANG J.Cell docking and onchip monitor-ing of cellular reactions with a controlled concentration gradient on a microfluidic device[J].Anal Chem,2002,74(16):3991-4001.
[5]DAVIDSSON R,BOKETOFT A,BRISTULF J,et al.Develop-ments toward a microfluidic system for longterm monitoring of dynamic cellular events in immobilized human cells[J].Anal Chem,2004,76(17):4715-4720.
[6]MUNCE NR,LI JZ,HERMAN PR,et al.Microfabricated system for parallel singlecell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Anal Chem,2004,76(17):4983-4989.
[7]REVZIN A,SEKINE K,SIN A,et al.Development of a micro-fabricated cytometry platform for characterization and sorting of individual leukocytes[J].Lab Chip,2005,5(1):30-37.
[8]SHIN YS,CHO KC,KIM JK,et al.Electrotransfection of mam-malian cells using microchanneltype electroporation chip[J].Anal Chem,2004,76(23):7045-7052.
[9]ZHANG CX,LIU HP,TANG ZM,et al.Cell detection based on protein array using modified glass slides[J].Electrophoresis,2003,24(18):3279-3283.
繁殖母猪应用免疫保健料试验研究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2012年2—6月, 试验在公主岭市怀德镇和气村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科学分院试验养猪场内进行, 试验使用的繁殖母猪为该场自繁的基础母猪, 2组试验母猪饲养环境条件及管理方法相同, 即2组试验母猪均在同一幢母猪舍和同一幢分娩猪舍内完成试验。2组试验母猪在母猪舍内均采用单栏、单独饲喂, 栏内为水泥地面、自动饮水器、水泥板料槽, 每天上料1次, 清粪2次;在分娩猪舍内采用单栏、单独饲喂, 每个分娩栏内为金属网床, 设有自动饮水器、铁板料槽及仔猪保育箱, 每天上料2次, 清粪2次。
1.2 繁殖母猪免疫保健料制作
繁殖母猪免疫保健料是一种生物发酵饲料, 是由优质植物蛋白经生物工程发酵产生的含一定数量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产品, 富含动物所必需的维生素、氨基酸和螯合微量元素, 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和酶制剂、蛋白质、小肽、氨基酸以及促生长因子等, 其主要制作工艺是将菌种料、酶制剂、营养料等用混料机先预混后再与待发酵饲料一起用混料机边加水边搅拌, 然后将搅拌好的混合料 (含水量约35%) , 装入特制的带硅胶模的塑料包装袋中进行发酵, 发酵好的饲料再按一定比例添加到通常使用的全价料日粮中饲喂妊娠期母猪及哺乳期母猪[3]。
1.3 试验设计
选择40头妊娠80日龄的长白×大白二元杂交经产母猪, 随机分为试验和对照2个组, 每组20头母猪。试验组日粮用全价料添加15%繁殖母猪免疫保健料饲喂;对照组日粮用全价料饲喂。日粮全价料配方:玉米62%、豆粕24%、麸皮10%、预混料4%。试验过程中统计平均产活仔数、平均仔猪初生重、平均仔猪25日龄断奶体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活仔猪情况
平均产活仔数, 试验组10.45头, 对照组9.35头, 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11.76% (表1) 。
(头)
2.2 仔猪初生重情况
仔猪平均初生重, 试验组1.36 kg/头, 对照组1.24 kg/头, 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9.68% (表2) 。
2.3 25日龄仔猪断奶体重情况
25日龄仔猪平均断奶体重, 试验组8.04 kg/头, 对照组7.42 kg/头, 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8.36% (表3) 。
3 结论
繁殖母猪免疫保健料是通过利用动物益生菌、酶等制剂对优质玉米、大豆等原料进行发酵后的产物, 其中富含高而平衡的氨基酸和营养小肽、足量的生物维生素、生物活性的有机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大量丰富的营养微生态、免疫微生态、抗感染微生态和猪体缺乏的各种消化酶、抗营养因子酶和肽酶、生物寡糖、多糖、生物溶菌酶、生物功能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4]。试验结果表明, 将繁殖母猪免疫保健料按15%混合到全价饲料中饲喂妊娠后期及哺乳期繁殖母猪, 对提高繁殖母猪的产活仔数、仔猪初生重、仔猪25日龄断奶体重, 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摘要:选择40头妊娠80日龄的长白×大白二元杂交经产母猪, 随机分为试验和对照2个组, 每组20头母猪。试验组日粮用全价料添加15%繁殖母猪免疫保健料饲喂;对照组日粮用全价料饲喂。结果表明:平均产活仔数, 试验组10.45头, 对照组9.35头, 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11.76%;仔猪平均初生重, 试验组1.36 kg/头, 对照组1.24 kg/头, 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9.68%;25日龄仔猪平均断奶体重, 试验组8.04kg/头, 对照组7.42 kg/头, 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8.36%。
关键词:免疫保健料,繁殖母猪,效果
参考文献
[1]邵建军, 朱瑞良.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四川畜牧兽医, 2003, 30 (9) :45-46.
[2]刘燕, 王静慧.微生态学理论和我国动物微生态制剂研究现状[J].中国兽药杂志, 2002, 36 (8) :35-38.
[3]冯万宇, 史同瑞, 许腊梅, 等.益生素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畜牧兽医杂志, 2008, 27 (5) :31-32.
新型免疫佐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篇9
20世纪60年代,原苏联喀山医学院就对蜂胶影响动物机体免疫活性方面进行了观察,通过对小鼠、豚鼠、家兔等实验证明应用蜂胶或配合抗原进入机体,能促进机体免疫过程。1981年Kreuter首次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疫苗佐剂,证明纳米粒子佐剂既能提高细胞免疫,又能提高体液免疫。1998年Moldoveanu等最早报道Cp G ODN联合灭活流感病毒免疫小鼠能诱导产生比常规佐剂更高的血清特异性抗体。这些新型佐剂能克服常规佐剂的一些缺陷,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就几种免疫佐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的综述。
1佐剂作用机理
Cox[2]等提出了佐剂增强免疫应答5种可能的机制:
1.1免疫调节作用
众多佐剂具有调节细胞因子网络的能力。不同的佐剂诱导抗原提呈细胞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促使Th前体细胞向Th1或Th2不同的亚型分化。
1.2抗原提呈作用
某些佐剂能保持抗原构象的完整性,并将其呈递给合适的免疫效应因子。当佐剂与抗原以更有效的维护构象表位的方式结合时,可提高抗原的体内作用,延长抗原屏蔽时间.
1.3诱导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应答
通过与细胞膜融合或保护抗原肽,佐剂可促进相应肽掺入MHC类分子并维持二者结合,同时期望通过诱导IFN-γ和TNF-α来提高肽MHC类分子的表达。
1.4靶向作用
指佐剂通过激发APC摄取和传递抗原,进而向免疫效应细胞提呈免疫原的能力。此种调节有助于免疫系统获得足量免疫原以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1.5抗原贮存作用
以铝佐剂和油包水佐剂为代表的短期贮存,可将抗原捕获在注射部位免受肝脏清除,像合成多聚体微球等长期贮存的佐剂,可贮存抗原以提供持续和脉冲式释。而纳米佐剂增强疫苗免疫应答的作用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纳米粒子与疫苗抗原的结合方式、结合比例等对疫苗抗原有保护性作用,保护抗原免受机体各种酶的降解;抗原物质与纳米粒子结合后更有利于被APC靶向摄取(纳米佐剂和抗原组成的超小体积的微粒是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首选吞噬目标);长效缓释(随着纳米佐剂粒子的降解,抗原可持续释放)。对于纳米佐剂的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因为只有弄清作用机制后,才能根据其机制找到佐剂最大免疫刺激作用和最小不良反应的平衡点,将纳米佐剂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人体。
2几种免疫佐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2.1纳米粒子佐剂
纳米粒子一般是指粒径在1~100nm范围内的超微粒子。纳米技术是指在1~100 nm的量度范围内研究原子、分子的结构及相互作用并加以应用的技术。物质用纳米技术细化之后,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中心多、反应活性高、吸附和催化能力强的特点,从而表现出新颖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因此会产生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目前关于纳米材料用作疫苗佐剂,已受到极大重视。纳米粒子能穿透组织间隙,也可通过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且分布面极广,易被消化和吸收,从而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利用率。而且包裹或表面结合抗原的纳米粒子能使蛋白抗原的表面充分暴露,同时使抗原结构更稳定,能促进淋巴集结的摄取,在体内能引起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大量的实验都表明,纳米粒子佐剂可有效提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粘膜免疫。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生物纳米科技中心,将小鼠免疫流感病毒A和纳米乳剂的混合物免疫小鼠,20 d后用致死剂量的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结果免疫动物受到了完全的保护,而接种了甲醛灭活病毒或纳米乳剂的小鼠,则发展为病毒性肺炎,6 d后死亡[3]。Stieneker等发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粒子对大鼠体内的AIDS疫苗起辅助作用时,与氢氧化铝辅助作用相比,抗体的滴度要高出100~1 000倍[4]。
在国内,何萍,吕凤林等人通过自制纳米铝佐剂,研究其对乙型肝炎病毒和狂犬病毒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纳米铝佐剂在诱导HBs Ag和Rabies疫苗体液免疫应答的早期优于常规铝佐剂,能够快速地激活和提高小鼠和豚鼠的免疫应答和应答水平[5]。汤承等发现纳米铝佐剂能诱导小鸡产生有效免疫保护抗体的时间较常规油佐剂疫苗提前4 d且无副反应,这对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紧急预防接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6]。钟石根等将钙纳米粒子与NP30制备成Ca-NP30结合物,免疫小鼠后发现钙纳米粒子可增强NP30对宿主的保护性作用,减虫率明显提高[7]。柴家前等通过专门技术制备纳米蜂胶颗粒(NPP),发现NPP使雏鸡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比率和RBC2C3b R花环率都极显著增加,而RBC2IC花环率显著降低[8]。纳米佐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可避免传统疫苗的载体效应发生,还可提高生物利用度,提高制剂的均匀性、分散性和吸收性,具有较理想的免疫增强作用。
2.2分子佐剂
2.2.1 Cp G序列(Cp Gmotifs):Cp G序列是指一类以非甲基化的胞嘧啶和鸟嘌呤核苷酸为核心的寡聚脱氧核糖核苷酸。Cp G序列可激活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大量的多种细胞因子,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效应。Cp G引起的免疫反应以Th1型为主,因此可以很好的激发粘膜免疫反应。Cp G序列作为免疫佐剂有如下特点:(1)与常用的氢氧化铝佐剂具有协同作用;(2)一些不能与铝混合的减毒活疫苗或多价疫苗则可单独使用Cp G–DNA增强其免疫原性;(3)应用范围广。虽然Cp G-DNA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但是还是有许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如它的免疫激活机制、免疫剂量(高剂量Cp G–DNA及重复给药可能导致毒性效应)和最适免疫途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Cp G作为人乙肝疫苗佐剂已进入临床试验。
近年来,针对病毒和细菌抗原,对Cp G-ODN的佐剂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Sato首次报道Cp G-ODN对DNA疫苗免疫活性的产生是必不可缺的,可以保证DNA疫苗在机体内只通过微量抗原蛋白表达就能激发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9]。Klinman研究发现表明无论是将CPG序列插入DNA重组载体或是与DNA疫苗共同注射,均可以显著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Kojima发现含有多个CPG的HIV-1 DNA疫苗与单独接种DNA疫苗相比,HIV特异性DTH反应明显增强,CTL活性由约20%上升到约70%,差异显著[10]。以Cp G-ODN联合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症灭活疫苗免疫仔猪,能显著提高仔猪的特异性抗体浓度、淋巴细胞IL-2诱生活性以及CD4+、CD8+等淋巴细胞增殖。以Cp G DNA与新城疫病毒弱毒苗共同免疫新生小鸡,发现IL-2和NDV特异性抗体的分泌在时间和数量上都明显优于NDV疫苗单独免疫组,并检测到PBMC的Con A刺激指数显著升高[11]。以Cp G DN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共同免疫,可以显著地增强鸡血清对BSA的特异性反应,且使用Cp GDNA可使机体仅经1次免疫,并提前1周达到不用Cp GDNA而进行2次免疫后所能达到的特异性抗体滴度,而且诱导的免疫效果更持久[12]。以构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蛋白基因的表达质粒作为DNA疫苗,与Cp G DNA共同免疫SPF鸡,其抗体水平显著高于质粒苗单独免疫组,并高于IBD弱毒苗免疫组,对IBDV超强毒株的攻毒保护效果也有极大的提高[13]。张玲华等将Cp G DNA同猪伪狂犬疫苗联合免疫接种初生仔猪,结果表明Cp G DNA能显著增强仔猪对常规疫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14]。以CPG-ODN为佐剂与重组HBs Ag疫苗合用,可以增强疫苗诱导HBV转基因小鼠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提高抗体中和水平,促进抗原特异性Ig G2a的产生,同时能明显刺激小鼠胸腺及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不仅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同时也诱导体液免疫应答,显示出强而有效的免疫佐剂效应[15]。最近,美国Cp G免疫药剂公司研制的一种Cp G佐剂作为乙肝表面抗原疫苗的免疫佐剂,开始了在48个健康人中进行I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研究Cp G佐剂的安全性及人体耐受剂量。
2.2.2补体分子佐剂:补体C3分子是连接机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之一。最近有人用C3d分子作为佐剂来增强DNA免疫应答。C3d与特异性受体CR2结合后,能提供共刺激信号,促进B细胞活化,促进抗体的亲和性成熟,维持免疫记忆,对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很强的正调控作用。
Dempsey等将鸡卵溶菌酶(HEL)与小鼠C3d分子串联在一起,以此免疫小鼠。结果显示,C3d分子偶连的HEL的免疫原性比单纯HEL增强1 000倍,大大降低了B细胞激活的活化阈,而且明显强于弗氏佐剂。Ross等将禽流感病毒HA的胞外段与3个C3d融合起来构建成s HA23C3d,免疫小鼠后发现抗体滴度和抗体亲和力增加,用病毒攻击后,肺部的病毒量比单独注射HA减少了10倍。将麻疹病毒血凝素基因H和3个C3d基因融合构建成质粒s H23C3d,免疫小鼠后,发现抗体滴度提高,明显的抑制了麻疹病毒噬斑的形成。Suradhat等将1~2个C3d编码基因与2种不同抗原编码基因———牛轮状病毒VP7或牛1型疱疹病毒糖蛋白(g D)基因重组,免疫小鼠后发现1个拷贝C3d抑制了特异性抗体水平,2个拷贝的C3d分子效果更加明显,脾细胞中抗原特异性IFN-r、IL-4分泌细胞的频率也有明显的降低。李大金等对分子佐剂C32d3的研究表明C32d3与h CGβ基因融合后能显著增强h CGβ基因避孕疫苗的免疫原性、体液免疫应答及抗体类型转换。
2.3天然来源的佐剂
2.3.1蜂胶:蜂胶(propolis)是指蜜蜂从树芽、树皮或其他植物的幼芽上采集的树脂,混入腭腺分泌物和蜂蜡等物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质,是蜜蜂用来防护、抵御病虫害和病原微生物入侵巢房的御敌物质,同时也是作为修补巢房和内环境消毒杀菌的一种特殊物质。蜂胶是一种天然的免疫增强剂和刺激剂,具有增进机体免疫功能和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应用蜂胶或配合抗原能增强免疫功能以及补体和吞噬细胞活力,增加白细胞的产生和抗体产量,并使特异性凝集素的产生大大增加。
众多学者不断对蜂胶的免疫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赵恒章等以油乳剂、蜂胶和铝胶为佐剂,按一定比例配制成巴氏杆菌的灭活苗。经试验证明,该疫苗安全、有效,其中铝胶苗的效果不及蜂胶苗和油苗,油苗的保护期和蜂胶灭活苗的保护期相当,但蜂胶灭活苗的抗体水平上升速度比油苗快且保护率高。欧阳素贞在大肠杆菌病多价蜂胶苗对肉仔鸡免疫效果的跟踪研究中证明,该蜂胶疫苗对禽大肠杆菌病的免疫效果可靠;刘家国等发现淫羊霍-蜂胶佐剂不仅能提高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而且影响抗环磷酸胺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使受抑制的T淋巴细胞转化活性基本恢复正常,并能刺激T、B淋巴细胞活化,显著提高CTL活性。
2.3.2皂苷及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是以皂苷Quil A为基础,加入胆固醇等,形成的一种免疫刺激复合物。Quil A是从南美皂树树皮中筛选到具有佐剂活性的成分,能刺激机体全面免疫应答。1995年Soltysik进一步纯化Quil A,分离得到QS21。ISCOMs呈笼状结构,形成类似膜表面抗原构造,使可溶性抗原变为颗粒性抗原,加强抗原的粘附性和机体的吞噬作用。ISCOMs能诱导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引起多种动物产生高滴度特异性的抗体应答,而且能诱导产生细胞因子,从而引起有效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应答。大量研究表明Quil A是目前唯一能使外源性抗原既能刺激机体Th1免疫应答,又能诱导CTL应答的佐剂。这一独特的性质使其成为亚单位疫苗、细胞内病原体疫苗及癌症疫苗的理想佐剂。然而,Quil A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可引起溶血、局部组织坏死,甚至全身不良反应或中毒,其用在人用药物制剂中是不安全的,目前除了用于为某些绝症设计的疫苗和人免疫缺陷病重组疫苗等人用疫苗外,仍主要限用于口蹄疫疫苗、狂犬疫苗等疫苗。
Hancock等用QS21作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佐剂,同时与铝佐剂作了比较。结果表明,QS21佐剂组主要产生Ig G2a抗体亚型,免疫效果类似RSV感染。在用RSV攻击之后,QS21实验组抗原特异的抗体分泌细胞数增加了90倍,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也明显增强,对攻击的保护作用也明显增强。Marciaai等以Quil A为佐剂与猫白血病病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联用后,结果发现猫的体液免疫反应明显增强,包括中和抗体和致癌RNA病毒相关的细胞膜抗体的水平。James等以疟原虫为抗原,以Quil A为佐剂,结果发现能够诱导IL-2、IL-4等细胞因子的产生。Rothol等用重组的Taeniaovis为抗原,以IFA,A(OH)3、Quil A为佐剂免疫绵羊,结果表明只有Quil A佐剂免疫的绵羊淋巴结培养物的IL-8水平增加。Sasaki等以QS21作为人HIV-1型DNA疫苗的佐剂,结果发现QS21佐剂能够增强IL-2和IFN的产生。李玉清等将混合得到ISCOMs,免疫雌性小鼠,结果ISCOMs可以显著提高抗原在生殖道内的粘膜免疫效应,增强抗生育作用。
2.3.3多糖、糖苷及复方中药:中药多糖特别是补益类中药多糖一般都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是良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很有希望开发成为新型疫苗佐剂。从中草药植物中提取糖苷,与病毒及类脂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一种性能稳定的复合制剂,免疫增强作用明显。此外,一些复方中药也可作为佐剂,如紫术散、当归补血汤等,对免疫激活和提高免疫都有很大的作用。总之,中药佐剂安全、有效、可靠、稳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佐剂,但因其产地不同、采收时间差异,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如西药那样容易确定。另外一些佐剂制作烦琐、价格高、效果不稳定,限制了它的推广使用。目前将中药作为疫苗佐剂研究存在很多问题,如分子结构不明确、质量标准不易控制、生物活性的影响因素多、量效关系等等。
Bacon等研究将壳聚糖与亚单位流感病毒疫苗合用后可以明显提高其局部和血清抗体反应。Seferian等将壳聚糖与β-人绒促性素联合接种于小鼠,发现产生的抗体滴度很长时间都维持在高水平,且引起了明显的免疫反应。Westerink等用壳聚糖作为佐剂与破伤风毒素一起接种小鼠,结果产生了明显的抗TTIg G和粘膜Ig A抗体反应。Mills等将无活性的突变型白喉毒素CRM与壳聚糖共同接种于健康志愿者的鼻腔内,结果发现产生了明显的毒素中和活性,并且还产生了局限性s Ig A反应,进一步说明壳聚糖作为佐剂可诱导出局部粘膜免疫。谢勇等研究发现以壳聚糖为佐剂的幽门螺杆菌蛋白抗原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可明显促进TH2细胞因子的分泌,且与CT有协同作用。林树乾等发现黄芪多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灭活苗联用后可以显著提高血清抗体滴度且抗体维持一个较高水平。黄芪多糖添加到新城疫灭活苗中可明显促进抗体产生,提高脾和法氏囊指数以及E-玫瑰花环形成率。柳钟勋从当归中提取的当归多糖(ASDP)和当归内酯(ASDE3)作为乙肝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佐剂,发现ASDP/ASDE3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铝佐剂,且有效剂量范围广,毒性小。另外,枸杞多糖作为甲肝疫苗的佐剂效果与铝佐剂相似,且与铝佐剂有协同作用。
3展望
随着科技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更多的佐剂用于人类疫苗免疫接种,佐剂系统的有效应用会在人类疾病预防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分子免疫学等基础理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细胞对抗原识别的分子基础和控制、细胞活化和功能专职应答的研究进展,使免疫佐剂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增强免疫应答,而更着重于其诱导机体选择性地产生有效防御相应病原体感染的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减少抗原物质的副作用。因此,佐剂的研究又将接受新的挑战。
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活载体疫苗、DNA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这些疫苗免疫原性弱,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不够强,需要配合佐剂以提高其免疫原性。然而常规佐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新型佐剂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一些新型免疫佐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的综述和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应用体会 篇10
1 标本固定要充分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要求组织离体后立即固定, 理想的组织固定是制作良好染色切片的先决条件[2]。如果固定不及时, 会造成组织变干和自溶, 造成抗原损失。因此, 组织固定应该越快越好, 对大标本和有包膜的标本应切开固定。
组织固定的好坏是影响制片质量的关键因素。标本无论大小, 离体后应立即固定, 小标本取材后如不及时固定, 组织会发生干缩变硬;大标本如固定不及时, 在夏天超过4 h或冬天超过24 h, 标本体积就要收缩变形, 或者发生自溶, 将直接影响病理诊断。固定容器视标本大小而定;固定液一般选择配制简单、价格便宜、固定效果好, 既适合普通HE染色又能满足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的10%甲醛溶液。如果所购的甲醛溶液浓度达不到40%, 且偏酸, 应在配制甲醛溶液时适当增加甲醛溶液原液的量, 并加入磷酸盐缓冲体系调整p H值至7.0左右, 如采用多聚甲醛更好。
2 取材时操作要规范
标本充分固定后即可取材, 取材的合格与否将直接影响组织的脱水、透明、浸蜡、切片、染色及诊断等一系列环节。有些病理医师取材不规范, 随意取材, 组织块过厚、过大或骨性组织脱钙不充分就取材;或取材时刀剪太钝, 取材者往往用刀夹、锯、压组织, 导致组织受挤压严重而发生破损。大标本正确的取材应是多部位, 上、下、左、右、中间及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均应取材, 所取组织块应该大小适中、薄厚一致、形状规整。骨组织或钙化组织脱钙要充分, 取材前用大头针轻轻扎一扎组织, 只有组织变软后才可取材。为避免骨组织切片过度红染 (过度酸化) , 可将脱钙后的组织流水冲洗后除酸, 方法是将组织块放入2%氢氧化钠溶液处理10 min, 再用流水冲洗10 min, 即可除酸, 此种快速除酸方法染色效果满意[2]。
3 按时更换脱水剂和透明剂
脱水机中的试剂无论是AF固定液, 还是乙醇、二甲苯、石蜡, 使用一段时间后, 水的移入及试剂挥发, 纯度降低, 或者混杂其他试剂, 均能影响组织块的固定、脱水、透明及浸蜡的每个过程, 导致组织不能充分固定、脱水、透明及浸蜡。而且在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时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甚至脱片。为此, 自动脱水机中的各种试剂应定期更换, 一般根据标本量的多少而定, 灵活掌握, 随时更换其中的一种或全部。
4 组织包埋要认真
包埋石蜡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切片质量。石蜡熔点偏低, 包埋的石蜡块硬度不够, 难以切出较薄的切片;石蜡熔点过高, 包埋的石蜡块太硬, 亦会造成切片碎裂。有条件的单位最好选用市售专用切片石蜡, 使用工业石蜡时, 必须通过多次熔炼, 去除杂质增加密度。包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4.1 小块组织或者碎组织应注意包在同一个平面上, 数块小组织包埋时应呈线状包埋, 不要杂乱无章, 否则易造成切片不全, 使切片中出现有些组织已切完, 另有些小组织还未切出的现象。
4.2 块组织经过脱水机处理后, 有些较薄的组织由于组织变硬, 边缘及四角可能发生上翘或扭曲不平, 包埋者应该用包埋镊把组织块压平。
4.3 有些需特殊包埋的组织要按要求包埋。如囊性组织的囊壁要立埋, 有乳头的组织要沿乳头的纵切面包埋。管状组织 (如肠管) 可纵行切开, 以大头针固定后包埋。
5 切片制作要完整
切片刀一定要锋利, 不能有缺口, 每次切片前应仔细磨刀, 否则易造成切片断裂、破碎、不完整等现象。有条件的单位采用一次性刀片, 上述现象可改善。切片时, 要将蜡块在切片机上固定好, 应各个角度调节好, 以防切片薄厚不一, 或者损伤切片刀及组织块。切片者尤其要注意多个小组织块在一个蜡块上时, 要把每个组织块都切到, 才能使镜检者不发生漏诊。
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因浸蜡不足而导致切片困难的现象。其补救措施是:用一端圆钝端1 cm处在乙醇灯上加热5 s左右, 温度达80℃上下, 把浸蜡不足的组织面朝上, 把加温好的锯条头端紧贴其上, 可见小气泡溢出, 反复几次至气泡消失, 再用蜡屑将组织块修补好, 冷冻后切片可弥补浸蜡不足, 从而切出满意的切片[3]。使用负离子发生器直吹切片处可防切片卷曲。
6 切片前载玻片要进行防脱片处理
6.1 清洁载玻片
以往常用盐酸或硫酸清洁液浸泡法, 但配制硫酸清洁液和浸泡、清洁载玻片时有一定的危险性, 需细心防护, 以防灼伤。现使用2%三效热原灭火剂水溶液浸泡30~60 min清洁载玻片可代替硫酸清洁液法, 此法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工、经济实惠且无危险[4]。
6.2 载玻片涂蛋白甘油
涂抹不宜太多, 范围不超过切片的2/3, 涂抹太多或范围太大, 在染色时会造成组织片周围的区域红染, 且不宜擦掉, 切片显得比较“脏”。预防的方法是捞片时将玻片涂蛋白甘油的区域全部在水浴锅内浸一下再捞片, 可防止组织片以外的蛋白甘油在染色时发生红染的现象。水浴锅的温度以54℃左右为宜, 温度太高导致组织片上的细胞间隙分散, 给诊断者造成假象, 容易误诊;温度太低展片不充分, 组织片易皱折, 影响观察。
7 染色、封固要细心
切片后应在烤箱内烘烤切片, 温度及时间的掌握很重要。一般以65℃烘烤30 min左右为宜。温度太高, 时间太长, 会发生组织“焦糊”现象, 影响诊断;温度低, 时间不足, 染色时易发生脱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液是使用最广泛的普通染液, 常用苏木精配方有Mallory’s、Mayer’s、Ehrlicch’s、Gill’s等;伊红有水溶性和醇溶性两种。Gill’s苏木精虽然配制复杂, 但可长久保存, 耐用, 染色效果好;醇溶性酸化伊红使用效果较好。染色过程中盐酸乙醇的分化较为关键, 分化一定要恰到好处, 分化不足时切片会呈现一片蓝染, 同时会影响伊红上色, 使切片层次不清, 影响观察。分化过度时, 可适度延长温水中的返蓝时间, 返蓝不足时, 不可急着入伊红, 否则会发生切片过于红染, 同样影响观察。同时染片时间也应视切片薄厚而异, 薄切切片 (2μm) 因其不宜着色, 应延长时间。封固时不应该等切片上的二甲苯干了再封固, 否则, 切片中易出现色素[5]。中性树胶封固时, 不宜过稠、过稀、过多。过稠时树胶不宜分开, 过稀、过多时盖玻片周边容易溢胶。盖片时宜轻拿轻放, 以免产生气泡。
总之, 要提高石蜡切片质量, 不但要注意标本的取材、组织块的处理、切片、染色等环节的规范操作, 而且还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摸索, 总结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给病理诊断者提供优质可靠的石蜡切片, 给正确的病理诊断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8 免疫组化在临床工作的应用
近年来,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异性抗体的出现, 使许多疑难肿瘤得到了明确诊断。在常规肿瘤病理诊断中, 5%~10%的病例单靠HE染色难以作出明确的形态学诊断。尤其是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其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肿瘤的鉴别诊断时, 准确率可达50%~75%。免疫组织化学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一般需根据正确的组织学分类, 因其种类多、组织形态相像, 有时难以区分其组织来源, 应用多种标志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 发现微小转移灶, 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 包括手术范围的确定, 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
因此, 熟练掌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严格按照操作常规进行工作, 熟知染色中出现的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 完全可以得到理想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参考文献
[1]郑晖, 蒋海鹰, 颜亚晖.浅谈常规病理制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的质控问题[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3, 10 (02) :1191.
[2]蒋绍纤.骨及钙化组织脱钙后除酸方法的改良[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999, 15 (02) :1061.
[3]郭洪强, 冯学欣.组织浸蜡不足的弥补方法[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0, 7 (03) :2281.
[4]王晓鸿, 易先平.介绍一种新的玻璃器皿及玻片清洗剂[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3, 10 (06) :3771.
免疫应用 篇11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免疫学教学;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53-02
引言
创新教学模式最早创立于20世纪中期,创始人Barrows,是美国一位著名的神经病教授。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创新教学模式运用于免疫学教学中,能够促进医学专业的学生提前介入临床领域,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且在相关临床疾病的讨论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深刻地掌握临床基础知识。创新教学模式的理念是“问题不仅是知识的依据,同时是教学的起点”,这一理念与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要求相一致,因此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下文将详细论述如何创新医学免疫教学模式。
1.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医学免疫学与临床上各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选择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同时免疫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创新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其第一步骤就是提出问题,因此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应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将教学内容的整体面貌充分体现出来[1]。例如免疫学教师在进行《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表达的分子》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引起受体排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同种异体之间进行移植会有哪些临床表现?”,“有哪些基因能够控制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如何通过临床基因配型这一方式来提高同种异体移植的成功率?”,“临床基因配型为什么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等等。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一连串提问,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出来。从这些问题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同种异体移植和亲子鉴定,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只需要描述出相关场景,将学生引入医生这一角色,便可以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已经涵盖了这一章节的所有内容,学生通过讨论这些问题,能够有效提升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程度。
2.有目的性的收集资料
学生收集相关临床材料时应该紧紧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如果漫无目的的收集材料,不仅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逻辑能力,同时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逐渐产生畏惧学习的心理。医学免疫学属于现代医学的范畴,在创新模式教学中查阅外文文献十分必要,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对于现代医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还比较低,因此学生在进行外文文献的阅读之前,教师有必要合理有效地为学生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2]。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的充分阅读中文文献,当学生的专业基础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再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外文文献的阅读。学生的查阅相关外文文献的过程中,有许多有偿文献是学生难以自行收索下载的,这主要由于国外医学数据库的使用权限需要购买之后才能使用,而医学院校并没有购买这一使用权限。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外文文献收集困难的难题。此外教师应该与每个学习小组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了解学生在进行外文文献的阅读时会遇到的困难,及时为学生解答疑惑,保证创新模式教学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收集相关资料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而不是包办,只需要为学生提供关键性的帮助即可。
3.对资料进行认真的归纳、分析与总结
對相关资料进行认真的归纳、分析与总结是创新教学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学生只有通过分析资料、归纳资料和总结资料才能够更加全面深入的领会到所学的知识内容。以《临床基因配型及其表达的分子》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首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对每个组员进行明确分工,一部分组员需要查阅某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一部分组员需要针对相关基础概念来阅读外文文献,一部分需要对临床基因配型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其余的组员则需要对亲子鉴定的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通过这样明确的分工,学生之间可以互相配合,全面合作,发挥出自身的长处,学习他人的优点,互相讨论,每个学生都能够紧紧围绕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都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纠正。这种明确的个体分工只有通过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够充分体现出创新教学模式的魅力[3]。学生在总结资料时,教师应该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不断总结经验,最后形成结论,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工作,以合理的方式指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最后为学生讲解与文献相符的结论。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理顺临床基因配型的发展过程以及基础知识与基因配型的临床应用关系,并需要进一步阐明基因配型在免疫学知识中的作用,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到不断地升华。
4.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模式一门以问题为基础的新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当中引入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完全符合我国各医学院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够促进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有效地激发。同时创新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创新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值得在各大医学院校提倡。
参考文献
[1]李娜,李波清.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J].南方医学教育,2012,69(01):89-90.
[2]祖雅琼,崔壮,马骏.医学研究生PBL教学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9(01):86-88.
小反刍兽疫免疫研究与应用 篇12
2014年3月21日辽宁省黑山县白厂门镇董屯两户从山东引入26只波尔山羊被确诊为小反刍兽疫输入性疫情。我们黑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小反刍兽疫免疫规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做了小范围疫苗试验, 确保无不良反应, 在全县进行了推广注射,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免疫范围
对黑山县内所有存栏羊全部实施强制免疫。普通疾病康复羊、新生羊要及时补免。确保应免羊免疫密度达到100%, 做到“应免尽免, 不留空档”, 建立有效免疫屏障。
2 免疫培训
强制免疫前, 黑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区域所人员、村防疫员进行了一次专题业务培训, 确保免疫效果。
3 免疫人员
实行联防制。每个免疫小组由1名区域所人员、3名村防疫员组成。分别负责保定、注射、佩戴免疫标识和免疫档案填写。全县共成立77个免疫小组。
4 做好免疫操作
4.1 我县使用的是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小反刍兽疫活疫苗。疫苗要求在-15℃以下保存, 因而取送疫苗必须使用保温箱和冰袋。
4.2 小反刍兽疫是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每个小组到每个场户都要更换一套生物安全防护用品, 避免人为传播疫情。
4.3 免疫所需物品:75%酒精、酒精棉球、一次性注射器 (5m L) , 金属注射器、针头、防护服、鞋套、手套、灭菌生理盐水、肾上腺素。
4.4 此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容量是每瓶100头份, 说明书要求每只羊注射1头份。用100m L灭菌生理盐水配1瓶疫苗, 为避免损耗保证注射剂量, 实际操作注射80只羊 (5m L注射4只) 。稀释后的疫苗应避免阳光直射, 稀释后超过1h未用完的疫苗进行销毁不许再用。必须是颈部皮下注射1m L。必须做到“一羊一针头”, 防止交叉感染。
4.5 免疫过程中要注意孕羊的保定, 避免机械性流产。
4.6 发生疾病的羊要做好不应免登记, 要在康复后及时实施补免, 并建立月补免制度。
4.7 对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如疫苗瓶、防护用品、棉球、一次性注射器等物品, 要集中焚烧销毁;对于可重复利用的注射器、针头等物品要煮沸10min消毒。
5 免疫监测
小反刍兽疫免疫21d后进行监测。全县21个乡镇, 每个乡镇抽5户, 每户10只羊, 共采血1050头份, 经化验室检测抗体合格数930只, 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8.57%。证明此免疫规程合理, 免疫确切。
【免疫应用】推荐阅读:
情景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09-05
免疫与计划免疫练习09-07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08-27
第二章免疫与计划免疫章末总结10-20
免疫治疗07-16
有效免疫07-17
免疫抗体07-19
免疫检验07-20
免疫异常07-22
免疫不孕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