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管见

2024-09-18

小学数学教学管见(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学管见 篇1

学生、教师、家长是参与孩子学习的三大主体, 教师要及时地联系家长, 鼓励家长多多地赞美学生, 要注意三大主体的和谐, 千万不要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数学学习要进行合作, 教师要抓住机会, 在合作中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长处, 耐心地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心声, 做孩子们最知心的朋友, 帮助他们打好小学数学的基础。

一、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原因,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一些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兴趣, 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这一点, 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课堂上不要鸦雀无声, 各抒己见更有利于学习的进展, 学生插嘴要“鼓励”, 让他们畅所欲言。

二、让学生感受学习“策略”, 层层推理

(1) 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 以此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乌鸦喝到水借用了什么方法?联想到数学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策略”。

(3) 介入课本内容。体积的概念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叫做物体的体积。”“空间”的概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 记忆起来枯燥艰难, 理解起来味同嚼蜡。乌鸦喝水的视频课件, 对“空间”这个定义用动画做了阐述, “解说”具体, 形象丰满, 化深奥为浅显, 将知识与寓言结和, 将数学与动画交融, 学生的思绪放飞, 得到一个畅顺的引导。

(4) 投石于水, 水面升高, 乌鸦得以畅饮。

(5) 石子是有体积的, 它占有一定的地方, 石子的进入, 让水位升高。

(6) 石重水轻, 石子入水, 占据水位, 挤走相应空间的水, 因而水面上升。

(7) 石子占用之地, 叫石子所占的空间。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由以上推理出数学公式:物体的体积。

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 畅所欲言, 讨论热烈, 气氛高涨, 思考积极, 求知迫切, 回答主动, 学习有趣, 合作愉快, 记忆清晰, 印象深刻, 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了解, 将日常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得到了体验, 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 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土壤

法国学者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性睡眠时间, 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 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 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 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生活是数学的源头,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内容时, 要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使教材中抽象的符号定理等变为形象丰富的生活资源,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 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 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使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容易遇到新情况和产生新问题, 这样, 就迫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找对策来解决问题。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准备在暑假中对各班教室进行粉刷, 请你帮助学校预算一下, 大约需要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不仅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教室包括哪些部分, 通过测量或调查计算出粉刷面积。还要去市场上调查, 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应用过程,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能饶有兴趣地思考、探索所遇到的问题, 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 并从中激发创新意识。

总之,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 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 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管见 篇2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悠远天空中,古诗词宛如璀璨夺目的星辰,洋溢着高尚的情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们有的描绘祖国壮丽山河(如《望庐山瀑布》) ;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如《墨梅》、《登鹳雀楼》;或写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铁血豪情(如《从军行》);或写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多少年来,这样的诗篇像甘霖,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像号角,激励着人们奋斗前行……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再加之诗词格律的束缚,古代诗词与我们的距离愈来愈远了。因此,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上,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上,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格外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

在十二册小学语文教材(以北京版计)中,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共选入古诗词52篇,其中讲读32篇,略读20篇。从时间跨度来看,汉、唐、宋、元、明、清均有涉及,其中唐诗36篇,占近70%。从内容上看,所选篇目均为思想境界、艺术表现俱臻完美的名家名篇。

那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否还存在一些问题呢?通过问卷调查,至少在个别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1. 考啥教啥。教师以考试内容为目标,过分重视重点字的字音字义、重点诗句的翻译。以单纯地掌握知识点为终极目的。

2. 有啥教啥。个别教师学养薄弱,把教材、教参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上课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遭到学生质疑,立刻显出捉襟见肘的窘态。

3. 略读等于不读。

因为略读课文,检测不做要求,个别教师就采取放任态度,会读会背诵就行,更有甚者,为了赶进度,竟致跳过不讲,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起来机械枯燥,索然无味。虽然能背诵,会默写,可古诗词会离学生越来越远,真所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虽然以上情形属于个别现象,但它的存在仍然令人担忧。摆脱这种困境,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等,而加强语文教师的古诗词修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教师业余要多翻翻“闲书”《唐诗三百首》、《千家诗》都是很好的参考书,对于一些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王昌龄、陆游等著名诗人,看看他们的全集或选集,效果会更好。也许有人会说,网络时代,不必再下笨工夫了,鼠标一点,一切呈现眼前。的确,电脑搜索、储存知识的功能十分强大,我们要充分利用。但网上的东西毕竟不是自己的,只有把相关的知识记在头脑中,并加以融会贯通,在课堂上才能智珠在握,挥洒自如。也就是说,只有语文教师古诗词方面的修养有了一定的积淀,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教好它。从而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目标:

第一 激发兴趣,掌握知识;反复诵读,体味古诗的意境美、汉语言文字的简约之美。

在学习古诗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逸闻传说,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讲《草》时,可以说说白居易名字趣闻;学《马》可以讲讲李贺的“诗囊”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好的古诗就是一幅鲜明的图画,一首优美的歌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我们反复吟咏,深刻体味诗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汉语的简约美。同时,像“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人这种苦吟成诗,一字千金的刻苦精神,也很值得同学们在学习中加以借鉴。

第二 深入挖掘诗篇所表达的强烈情感。

笔者认为,古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DNA,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渴求统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激昂慷慨。它们都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拂去它表面的历史岁月的浮尘,依然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教古诗仅仅停留在能理解、会背诵的层面,在文化传承上将丢失大量的文化信息,这无疑是很可悲的。

第三 强调应用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必须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学习古诗也要注意应用性的训练。 古诗不是古董,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民族集体记忆:“人生七十古来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几乎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民间谚语。而在同学的作文中,能恰当运用古诗名句,一定会为文章增色。更重要的是,古诗中丰富的营养会对同学们精神气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然,限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理解能力等原因,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给学生,但有选择、有目的的渗透则十分必要,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这个道理。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古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我们以理性、严谨、热情的态度来面对她。

作者邮箱: chenmin888911@sina.com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管见 篇3

在教学中,我一般把数学概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1)感知概念,形成表象;(2)感悟概念,理解概念;(3)通过实例分析。下面结合《百分数的认识》一课,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基本模式的一些思考。

一、感知概念,形成表象

1.提出问题

下周学校举行知识问答比赛。下面是我们班三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的答题情况,请你好好思考一下,你认为派谁去参赛获胜的把握更大呢?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组织讨论

学生将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

A:选李俊林参赛,他答对的次数最多。

B:选张皖渝参赛,他答错的次数最少。

……

你们觉得哪种选择方案更合理?用表示什么?

你能一眼就看出谁大谁小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独立完成分数的大小比较,展示交流。

现在你能一眼看出派谁去参赛获胜的把握更大吗?为什么呢?

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用“17÷20=可以表示什么?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经过交流和思考,学生自然明白不能只看答对的个数,要用答对个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来表示答题情况更合理。接着用“你能一眼看出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再一次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通分很有必要,把三个分数都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大小。就这样让学生经历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在实际生活中,用一般的分数形式来表示有时很不方便,于是就选择了分数中的一部分分母为100的分数,从而体会百分数产生的背景和必要性。

二、在现实背景中感悟概念,理解概念

1.在交流中,感悟百分数的意义

在学生体会了百分数的必要性,明白了读写法之后,出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个情境中百分数的意义。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例:中心校的学生中,约有52%是男生。52%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全校学生平均分成100份,男生占其中的52份。

师引导:这位同学是从分数的意义来理解的,看来百分数和分数在这点是相同的,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生:男生人数占52%。

师追问:男生人数占谁的52%呢?

生:假如全校学生共有100人,有52人是男生。

师追问:那是不是可以说中心校的男生就只有52人?

生:当然不是,每100人中,有男生52人。

师追问:哦?谁还可以说得更具体一点?

生:如果全校学生有200人,有男生2×52=104人。如果有500人,有男生(5×52)人。

想一想,用怎样的一句话说可以简单地说出男生人数和全校人数之间的关系?

像这样,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本质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在比较中,理解百分数的内涵

学生通过交流,基本上可以说出每个百分数的意义,但此时并不等于学生已经牢固掌握、理解了概念,还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

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会思考:“这些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哪些是百分数?”在思考、辨别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想“具有哪些特点的分数才是百分数?”在交流中慢慢体会: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相比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虽然这些分数分母都是100,但它们并不都是百分数。只有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分数,凸显了“百分数表示两个数相比的关系。”这一内涵。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实际,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并能真正理解概念,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管见 篇4

一、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怕写、厌写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必须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写作心理环境。如写雪的作文,就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裁进行创作。如《夸夸我们组》、《我的好伙伴》等的写作,又可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创作。除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一方面,在平时我有目的地收集课本上有关作家、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成就的故事、特写和日记,向学生介绍并让学生联系作家、诗人的成才道路,学习名人精神,激发写作热情。如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我就适时穿插了诗人数次锤炼“绿”字的故事。另一方面,依据教材中给出的环境、情节、人物,有时配上乐曲,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故事续尾、诗歌改写、变换角色等富有个性新意的作文创作。如读了《凡卡》后写《凡卡的梦》,读了《小音乐家杨科》写《小音乐家杨科来到我们中间》,教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写写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后会怎么样。

二、抒写真话

作文应让学生写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来。我给它们归纳成“三亲”。如:教学《课间十分钟》一文时,刚给学生分析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点,就下课了。等上课铃响时,我马上让学生观察“从上课铃响到开始上课”这短暂的1分钟时间里场景中的人和事并写出来。结果出乎我的预料,大多数学生写得形象生动。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课间光想着玩了,上课铃一响,哎呀!还得上厕所呀,怎么办?还得去呀!别无选择,只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厕所冲去,一不小心从台阶上摔了下来,差点来了个空中翻,幸免受伤,躲过这一关,又急急忙忙冲向厕所。刚跑到厕所门口又与从里出来的同学撞上了,也顾不得说声对不起。等上完厕所,来不及系裤带,只好边跑边系。当喘着粗气跑到教室门口时还是晚了。同学们看到我这狼狈的样子,不禁大笑。短短的二十分钟后,一篇篇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感情真挚的文章跃然纸上,接着我请学生们当堂朗读交流讲评。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上了一节愉快的作文课,没有谁觉得这篇作文很难写,相反还显得兴犹未尽,待下课了还拿着自己的习作四处交流。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水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样便消除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亲身经历的变成文字就可以了。

三、巧引妙渗

《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反馈的情况,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新知识。比如:我在二年级教学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这一课时,渗透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怎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再说。没想到,学生们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杨树长着许多只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们呢?”“杨花像一条条毛毛虫,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杨叶像五指并拢的手掌,片片向上。”……就这样,学生一一回答了上列问题。我听后非常高兴,又兴奋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刚才咱们说的话是介绍什么的?”学生齐声回答:“是介绍有关树的知识。”抓住机会,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会作文章了。刚才你们说的话就是一篇介绍树的知识的好文章。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自然段,回答后两个问题中每种树的样子、生长特点的话分别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这就是说,把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你们写作文时可不要忘记呀。”学生们个个点头。

四、注重观察

在学生身边,处处都有素材,只是学生不会捕捉素材,这就需要教师交给学生捕捉素材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和积累。例如在初春的季节,窗外又刮起了沙尘,课堂上学生被风声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向窗外张望,还不时地指指点点。看到学生已无心听课了,我心想: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机呀。我手一挥,走,都到窗口来看大风。学生们纷纷走到窗口,兴奋地议论着。我说:“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看到了树在摇摆,地上的树叶和杂物被卷到空中,顺风骑车的人们非常轻松,逆风骑车的人非常吃力……我听到了风的声音像尖锐的口哨声,又像野兽在大叫,听到了把门刮得乱响……”我说你们有没有在大风中经历过的故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讲起了自己的经历。有的说:有一次大风把红领巾吹飞了,他使劲地追,差一点就掉进了沟里。真是惊险呀;有一次在外面玩沙子刮进了眼里,我奶奶,妈妈特着急,给我又是吹又是洗,我觉得他们真是爱我……然后我招呼大家坐回座位,在黑板上写下了:“风真大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几个字,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一说,学生们很踊跃,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举起了手。马上就要放学了,我说在回家的路上你们去亲身感受一下大风,观察路上发生的一切,写一篇日记,学生们非常高兴。

教学“空间与图形”之管见 篇5

城守一小 宋小兰

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源于现实世界,但又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因而看似具体,其实很抽象。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

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其它教学内容相比,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直观性与操作性,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显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但从课堂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还远远达不到《课标》提出的要求,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慢,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难。

2、教师讲解的多,学生体验的少。

3、教师描绘的多,学生操作的少。

4、教师传统教具使用的多,现代化设备使用的少。

5、教师机械联系的多,激发兴趣的少。

6、课本知识掌握的多,强化应用的少。

以上问题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不能被完全激发,往往是“为了学而学”、“不得不学”。学生学习的

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切实在“趣”字上做文章,发挥“兴趣”的作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比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我设计模拟“问路”的活动课,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图形,如百货商店、电影院、体育场、火车站的位置安排,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位置,再分组模拟表演如何给别人指路,在图上标示并用语言表述。

三、“空间与图形”教学要操作化。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叠一叠、画一画、移一移,通过眼睛、耳朵、手指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及其它同学的相互配合去发现几何形体的特征,把由观察获得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推向深入,逐步形成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不仅会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理解体积的意义,我鼓励学生亲自实验,亲自把石块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以理解“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体积单位的建立,每一个体积单位我都鼓励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比一比;体积的初步计量,为了让学生理解“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看这个物体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我先让学生用棱长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图形,指出图形的体积,说出为什么?又让学生用同样多的棱长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摆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每个

在这种动态闪烁中,增强了垂直和平行概念的表象。

五、“空间与图形”教学要系统化。

1、“空间与图形”教学各学段的联系。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在第二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当然还有注意与第三学段的联系。

2、“空间与图形”同一知识点的系列化。

同一知识点是以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以便逐步实现本学段的学习目标。按这种方式编排的有关内容,既要注意其间的承继关系,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如对“图形的认识”内容的学习,可以自“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学习开始,通过设计从上面、侧面等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茶壶等实物,使

巩固和提高。

如教学《长方体体积》时,教师出示一个纸箱让学生观察,学生会发现上面有数字和算式,然后教师将算式写到黑板上,让同学们讨论它到底表示什么,学生会想到这三个数分别表示纸箱的长、宽、高,乘积表示纸箱的体积。一个小小的盒子,引发出学生如此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和如此活跃的思维,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应用中得到了极大提高。

小学口语交际课教学之管见 篇6

一.教师示范,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

教师示范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特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作示范,如本人在教学口语交际课《找春天》一课时,首先为学生创设物境。我把学生带到校外的田野里找春天,大家把美丽的春天带回了课堂。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个情境创设是学生生活的再现,有物有景,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交流和兴趣。

然后我又为学生们创设“色”境,让同学们说说在野外看到些什么颜色。美丽的大自然强烈地刺激着同学们的视觉,唤起了同学们的生活体验,大家兴趣盎然,发言踊跃。

要保证充分说、自由说的时间、空间。例如课始,我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找到和看到的春景,然后开展小组赛说,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同学们发言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二.创设情境,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

创设情境,是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交际的欲望。一个宽松、其乐融融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表达能力。

首先,在模拟演示中让学生想说、爱说、乐说。如《当小记者》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个“实话实说”栏目情境,让学生轻松地进入采访,激活了学生语言的思维,更激发交际的兴趣。

其次,在双向互动中训练学生即兴口语表达的能力。如在第九册《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教学时,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围绕“过生日请吃饭好不好”展开辩论,理由充分的一方胜。学生首先联系实际积极讨论。接着,双方唇枪舌战,各执一词。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既能使他们说话清楚流利,又能注意倾听对方的话。

三.立足教材,挖掘口语交际的潜在资源

口语交际不只是一种独立的课型训练,而应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

角色表演。小学生天性好动,表现欲强。很多课文都有适合分角色表演的内容,利用这种形式把课堂变成欢跃的海洋,成为学生说的动力。让学生真正全身心地融入课堂中来。

续编故事,填写“空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在第十二册《穷人》一课结尾时,可以让学生续编渔夫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一家人的生活怎样。有的说渔夫的负担更重了,一家生活更艰难了,有的说凭着渔夫的坚强,终于改变了贫穷的生活状况,有的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故事大王,对精彩的语句我和同学们及时地给予喝彩、鼓励,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了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四.深入生活,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材中很多口语交际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在生活中曾经感受到、经历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的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提高了学生实际交际的能力。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教师教学的追求。

五.适时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评价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时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适时适度的评价,能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当学生“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之时,给予他们一点鼓励,使学生释放出潜在的交际激情。

总之,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非朝夕就能练就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与人交往的实践中逐步提高。因此,教学时要打破陈规,勇于创新,努力开辟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新渠道。

小学作文教学之管见 篇7

1. 学生学会倾听。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现自我,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有些教师误认为对学生提出要求, 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大力提倡自主空间, 任学生尽情张扬。从而使课堂没了规范性, 到处一片“气氛融洽”。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学会倾听, 才能从听的过程中汲取别人言语中所蕴含的优美, 获取语言中所含的信息, 学会不同语言的表达, 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 作文自然不是问题。

2. 教师要学会倾听。

有人说, 中国教师不善于倾听, 究其原因, 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很多教师习惯于自己肆意地言说, 要求孩子只有服从和执行。这样一来, 如何为学生学会倾听做表率呢?因此, 教师应该也必须学会倾听。只有当教师身体前倾, 双眼注视, 侧耳倾听, 我们的学生才会觉得受到尊重, 才会有说的自信, 也才能畅所欲言。学生乐于说, 乐于表达, 不知不觉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从另一方面讲, 只有教师认真倾听, 才能从学生的口中知道其表达的详细内容, 才能准确地辨别、判断、选择。及时捕捉价值的资源, 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正确的评价, 从而使学生改掉缺点, 发扬优点, 为作文打下基础。

二、学会看

1. 在生活实践中学作文。

(1)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首先, 在观察前, 要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目标。只有这样, 学生才不会随意地看, 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其次, 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看。如写人, 就要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观察, 并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观察时, 教师还得做必要的讲解, 点拨学生正确观察。最后, 教师还应进行理性的渗透。单靠观察, 没有理性组织的作文只能是记流水帐。因此, 教师在学生观察后, 应引导学生在观察的素材中加入个人的情感、观点、想象等内容, 使所观察的内容变为有血有肉的作文载体。 (2) 在生活中教会学生观察。在生活中, 每个学生身上发生的事都不同, 有的参加比赛获奖, 有的得到“三好生”称号, 有的游览了名山……这时, 教师就可以在生活中适时引导他们把这些生活经历转化为写作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教会家长, 如何在生活中让学生留意观察事物、事情, 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做生活的有心人。

2. 在读书实践中学作文。

作文从生活中来, 作文也从书本中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毕竟有限, 而且单纯的生活记录, 只会变成一种纪实, 缺乏文章生动与趣味。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学作文。引导学生品读书本里的人物, 作者的写作方法。如教学《桥》这篇课文时, 笔者就注重学生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简短而有力, 优美而震憾人的特点, 从中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写场面, 写人物。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 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丰富背景知识, 从而更好地为作文服务。

三、学会说

作文, 事实上就是把内心的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一个过程。转化为口头语言是作文的另一种方式。学生随心所欲地“说”, 便于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 有效地将口头语和书面语结合, 便于学生从所想向所写过渡, 便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 积累写作素材, 促进学生快速地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因此, 笔者在课堂语文教学时, 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例如, 每节语文课前, 我让学生花几分钟时间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事或看到的书的内容, 讲述给全班同学听。要求讲述者把内容讲清楚, 讲具体, 要流利。倾听者认真听, 听完作出评价, 哪里讲得好, 哪里讲得不好。教师给予讲述者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从而树立学生倾诉的自信。课堂教学过程中, 笔者还注重鼓励学生发言, 给予广大的表现空间。并适时点拨学生, 让学生把内容说完整。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架起了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桥梁。

四、学会写

听、说、读、想的最终目的是写。如何学会写呢?笔者认为这“写”应该渗透在每一节阅读课中。课堂中, 林老师主张一课一训练。当时, 两首古诗学完了, 林老师又出示《送别》这首诗, 引导学生吟诵。之后, 在《送别》音乐声中, 课件出示学校一些建筑画面, 并用言语渲染:“孩子们, 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 我知道你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留给母校, 希望你们也学今天的诗歌, 借一个景或几处景来抒发你的情。”对于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来说, 这样的言语, 这样的音乐, 完全调动了他们的情感。因此, 之后的诗歌展示特别精彩。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林老师很好地运用了这一工具性。不仅学生学会了什么是借景抒情, 还懂得了如何借景抒情。当然, 这样的训练不是每节课泛滥地进行, 应恰当地去体现。

因此, 真正的作文训练不应完全体现在作文课上, 而应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和学习的每个角落。只有“随风潜入夜”, 才能“润物细无声”。

摘要:教育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 心理负担越重。心理负担越重, 学生的作文就愈加失去灵性和创造性。“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高妙的作文之道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悟”出来的。因此, 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作文, 潜移默化渗透作文, 不知不觉提升学生作文素养, 使学生不再怕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之管见 篇8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角色情感

许多篇优秀作品并不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蕴含于字词句之中, 让读者充分想象, 从不同角度深度体会内涵, 比如描写神态、情感、语气、动作等词语,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

《美丽的公鸡》一文中, 公鸡三次比美, 三次对话中分别对啄木鸟、小蜜蜂、青蛙的称呼是“长嘴巴的啄木鸟”“鼓眼睛的小蜜蜂”“大肚皮的青蛙”, 这充分体现了大公鸡的傲慢、无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抓住了这点, 让学生思考从公鸡的话中, 看出了什么?继而要追问, 面对公鸡的提问, 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并让学生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来读, 学生读得兴致盎然, 从读中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内心情感。

不仅如此, 老师还请学生上台表演文中人物的动作, 如:大摇大摆等, 更使学生们情绪高涨, 对文章人物加深了理解。

二、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竞争

竞争的学习效果非常良好,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的语文学习内容, 让学生参与竞争, 会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四五六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 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演讲比赛、人物表演、诗歌背诵等等的节目, 让学生参与其中, 激励他们张扬的个性, 促进他们的成长, 让他们的思维登上更高的台阶。

三、多媒体方法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教学灵活生动, 五光十色, 通过它来学习, 小学生们乐此不疲,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 画面流转, 操作简单, 声色俱佳, 十分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教学的时候, 多媒体辅助课改课堂教学能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兼容,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够完成从文字到图表声像的兼容。由于充分的直观性, 学习的趣味性得到增加, 教学的艺术性增强, 让学生们感到学习真真切切, 生活就在身边。寓学习于游戏、观赏等娱乐之中。通过多媒体的教学, 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最好的教学情境, 同样的时间, 教学容量能够最大化, 原本枯燥的教学得到了优化, 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多媒体教学,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 也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可以说是收获多多。教学当中, 由于多媒体的介入,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情趣得到了导入, 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拓展了学生的问题导思。

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管见 篇9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能够陶冶学生情操,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而要实现音乐课程目标, 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创新小学音乐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创新音乐教学观念

传统的音乐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在教学组织规范性、知识传授系统性、教师指导全面性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被无限制地扩大, 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乐理+唱歌”的教学内容、“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成了被动式的“知识接收器”, 学生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 音乐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 不断创新音乐教学观念, 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其音乐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学的核心在于其情感性的发挥。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 融入音乐, 教师必须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 以不断丰富其情感体验, 逐步使学生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如, 《快乐的节日》一歌, 表现了少先队员过六一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景。在教授这首歌曲时, 我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六一节是怎么过的。他们踊跃地说到了演节目、看电影、办画展、逛公园等活动。而后引导学生在歌曲播放到“跳啊跳”的衬词部分时, 用打击乐中的锣、鼓进行伴奏。于是, 他们便随着歌曲中“跳啊跳”的节奏, 敲响了手中的锣和鼓。最后,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如何营造出浓厚的过节氛围。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进行表演。他们手中拿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道具, 边唱歌边跟着节奏做动作, 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舞蹈队正在翩翩起舞。学生由此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音乐所描绘的形象没有可视的客体, 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采用让学生表演、欣赏、创作等活动方式, 发展他们的直觉思维, 培养其创新能力。如, 在欣赏《黄河船夫曲》时, 我先为学生展示了一幅黄河壶口瀑布图。还未听音乐, 学生已宛如置身于壶口瀑布跟前。然后, 播放《黄河船夫曲》让学生欣赏。其声音高亢嘹亮, 表现出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最后, 适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的基础上,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并结合从电影、电视上看到的船夫形象进行大胆创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 有的用歌声表达音乐情感, 有的用语言描述音乐氛围, 有的用图画展示音乐意境, 有的用动作来传递音乐感受, 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实际, 充分发挥音乐潜能和聪明才智, 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在感受音乐的同时, 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小学口语交际课教学之管见 篇10

一.教师示范, 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

教师示范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特强, 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作示范, 如本人在教学口语交际课《找春天》一课时, 首先为学生创设物境。我把学生带到校外的田野里找春天, 大家把美丽的春天带回了课堂。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 这个情境创设是学生生活的再现, 有物有景, 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交流和兴趣。

然后我又为学生们创设“色”境, 让同学们说说在野外看到些什么颜色。美丽的大自然强烈地刺激着同学们的视觉, 唤起了同学们的生活体验, 大家兴趣盎然, 发言踊跃。

要保证充分说、自由说的时间、空间。例如课始, 我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找到和看到的春景, 然后开展小组赛说, 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 这样一来, 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同学们发言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二.创设情境, 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

创设情境, 是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 从而激发交际的欲望。一个宽松、其乐融融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表达能力。

首先, 在模拟演示中让学生想说、爱说、乐说。如《当小记者》教学中, 教师可创设一个“实话实说”栏目情境, 让学生轻松地进入采访, 激活了学生语言的思维, 更激发交际的兴趣。

其次, 在双向互动中训练学生即兴口语表达的能力。如在第九册《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教学时, 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围绕“过生日请吃饭好不好”展开辩论, 理由充分的一方胜。学生首先联系实际积极讨论。接着, 双方唇枪舌战, 各执一词。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 既能使他们说话清楚流利, 又能注意倾听对方的话。

三.立足教材, 挖掘口语交际的潜在资源

口语交际不只是一种独立的课型训练, 而应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

角色表演。小学生天性好动, 表现欲强。很多课文都有适合分角色表演的内容, 利用这种形式把课堂变成欢跃的海洋, 成为学生说的动力。让学生真正全身心地融入课堂中来。

续编故事, 填写“空白”。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在第十二册《穷人》一课结尾时, 可以让学生续编渔夫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 一家人的生活怎样。有的说渔夫的负担更重了, 一家生活更艰难了, 有的说凭着渔夫的坚强, 终于改变了贫穷的生活状况, 有的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故事大王, 对精彩的语句我和同学们及时地给予喝彩、鼓励, 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增强了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四.深入生活, 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材中很多口语交际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是学生在生活中曾经感受到、经历过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的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 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又提高了学生实际交际的能力。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 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教师教学的追求。

五.适时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评价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 评价时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适时适度的评价, 能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当学生“心欲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之时, 给予他们一点鼓励, 使学生释放出潜在的交际激情。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管理管见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52-01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发展和生存,教学质量是其生命线。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必须逐步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管理的组织系统,形成以学校管理系统为依托,以一线教师为主体,以评价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人人关注教育教学质量的校内环境,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新机制,学校才能在今后激烈的竟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以下就学校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浅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如备、教、辅、批、考、评、奖等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制度。这些制度不仅使教学工作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还能使教学质量有机的渗透到各学科所有教学环节之中,体现在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之中。这些制度应整理汇编发至教师手中,使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便于教师主动、自觉的将教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到各自教学活动中去。以制度管人,实行民主管理,可增强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学校领导和办学实行民主监督。

二、加大教研和集体备课力度,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教研形式,是适应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积极倡导教学研究、教学观摩、教学讲座、集体备课和随机听课,通过教研共同探讨、交流学习,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力提倡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分折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及时与同科教师交流、探讨、总结和反思,不断调节个人教学习惯、角色定位和教学策略,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最终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落实到每位学生的发展上,从而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三、大力开展语文学科抽考和学科竟赛活动。

教学质量要提高,学校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语文学科抽考和学科竟赛计划,完善平时质量跟踪评比,及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抽考与竟赛,可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知识方面存在的欠缺,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及时查漏补缺,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在平时抽考和学科竟赛中,要注意针对不同层面,采用不同形式,多以班集体进行评比,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之后,有一部分同学懂得如何解答,但是在表述的过程中较为吃力,语言组织混乱难以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其他学生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心理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及时站出来引导学生表述,例如在《负荆请罪》一文当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待表演结束后再进行提问,学生必定会有较高的兴致,然后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以互交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又例如在《黄果树瀑布》一文中,教师可以提出:“有谁去过黄果树瀑布?”,如果学生没有去过则可以问:“有没有去过别的瀑布?”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结合自身经历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再围绕黄果树瀑布开展教学,比较瀑布之间的差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也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五、充分利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传统的语文课本是以文本或是知识点组成的教学单元,形成一种固化式的形式。然而经过课改的新教材是主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编辑的形式也转化为社会人文话题主导一系列的专题,以期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只顾学习一些基础性语文的知识。在经过新课改以后的语文教材中,其中大多数的课文还是从古往今来世界名家名作中选取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自身就涵括了许多语文知识,学生学习、阅读、理解作品的时候,实质上就是在学習语文知识。但是,任何教材,归根结底,仅仅只是个例子而已,学会学懂了例子,并不能说明语文就学好了。教材真正的使用者是学生,所以学生最应该对教材选择、评价,甚至进行加工改造。假如学生能够依据根据自己的生活兴趣、学习经验去学习教科书,有创意的运用教科书,那么就会成为教科书的真正的主人,做一个合格的的使用者与改造者。拿阅读报纸作为案例,每天的报纸里不同的版面都会有各式各样的信息内容,阅读、存取、整理、消化报纸上的内容,就等同于在学习语文了。基本上每家出版社的报纸都会有文学版面的存在,上面会有许多优秀的文章或是诗歌。就算是学生每天关注电视节目,也可以学习其中的有用常识或是知识。在生活之中,随处学习,学会学习,都让学生受益匪浅。让学生习惯喜欢图书馆,热爱阅读,能学到课堂以外课本以外的许多知识。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语文能力的获取,不能只依靠课堂上的短暂学习,老师的讲解,而更多是要开展教师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就是所谓的生活课堂,社会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才能拥有真正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关键时期。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应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是学习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真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得小学生们热爱语文、热爱生活,促进小学生们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之管见 篇12

一、培养数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动手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的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等能力。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 直接讲解分子相同与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学生做题时很容易混淆, 效果不明显。因此, 我改变了教学方法, 让学生用同样大小的纸进行折纸比赛: (1) 。要求学生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所给的分数并比较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很快得出了正确答案, 并总结出了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此时, 让学生去思考“”中间应填什么符号?谁能想办法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许多学生一致认为折纸比较好。此时必须让学生知道所折的分数单位“1”相同, 通过直观图得出, 并总结得出分子相同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同时找出与“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不同点。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知识为主, 学生的数学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还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高年级如此, 低年级则更为明显。

二、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动口交流

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卡认为:“许多独创性的想法都是在小组交流中产生的。”学生的思维一旦调动起来, 就会产生创造的欲望, 迫切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此时如果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氛围, 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的能力就会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

比如在应用题教学中, 让学生交流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是指学生解答应用题所采取的手段) , 学生的列式解题能力就会得以提高。因为学生或因对题目的理解程度不一, 或智力水平的差异, 或分析方法不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即策略) 也可以不一样。让学生依据自己所列的算式说一说自己的解题策略, 再现其分析、思维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交流体会、拓宽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策略水平, 初步培养他们思维的变通性、深刻性和独特性等一些良好品质。

例如, 建筑工地有黄沙720吨, 第一次用去总数的1/9, 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6, 两次一共用去多少吨?

从条件出发可以这样讲:已知黄沙总数720吨, 第一次用去“720×91”吨黄沙;第二次用去“720×61”吨。把两次用去黄沙重量合起来就是两次一共用去的黄沙的重量。

如果从问题出发, 学生可以这样讲:已知总量, 要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吨黄沙, 先求出两次用去的和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与这个几分之几的对应量就是两次一共用去的黄沙的吨数, 即720×

对于一题多解的应用题,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变通思考角度, 寻求不同的解法。

三、培养数学能力的必然要求———动脑训练

数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力、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 突破孤立思考, 开拓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已有知识“例子”的作用, 引导学生对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 凭借知识的共同点, 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如教比的基本性质时, 引导学生对比、分数、除法进行比较分析, 理解相互间的联系, 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 则比的基本性质就呼之欲出。

2. 突破类型模仿, 注重变式练习。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易受某种固定的“模式”束缚, 使“习题培养学生能力”技能打了折扣。因此, 习题不能单单让学生模仿立体解法, 而应进行逆向、发散、复合、转化等“复式”训练的同时, 教给学生类比与对比的方法, 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从而使学生思路越来越开阔, 方法越来越灵活。

3. 突破机械做题, 倡导自编习题。

传统教学中, 学生习题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适当地让学生自编习题, 则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四、培养数学能力的最终目的———实践应用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的是把实践中的经验、规律加以总结, 再运用所得的经验规律进行指导实践, 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学习数学也是这样, 因为“小学阶段”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 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运用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化学萃取法下一篇:风湿免疫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