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管见(共12篇)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管见 篇1
职业高中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但因为有大批升不了高中的学生就选择了读职中,特别是很多职业学校招收了大批没有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这势必造成职高学生数学成绩普遍较差;并且由于数学课本身的一些局限性,相比专业课来说,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学情绪也很普遍,这就使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实施面临着十分大的难度。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对数学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增强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科学选取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数学课一味的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因此,教师如果要教好职高班级学生的数学,就要在教学上有行之有效的适合学生的好方法。
1. 实施“尝试成功教学法”,增强学生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做到起步“浅、慢、少”,多给甜头,让他们尝试成功,使他们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实现近期目标,增强自信。例如有时上课笔者会特意让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回答那些浅显的、简单的题目,并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肯定他们。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大大地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 结合教材,介绍富于独创性的趣事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奥秘的好奇。
在讲圆锥曲线时,讲人类最早通过笔算算出行星———海王星的轨道,飞机在高空中翻跟斗的动作(轨迹);在讲等差数列时,讲儿童时代的高斯计算:1+2+3+……+10=5050的趣事;在讲等比数列时,讲印度国王与象棋发明人锡塔的故事;在讲直角坐标系时,讲十万马克悬赏的证明———费尔马大定理……通过这些轶事、趣事,不但能使学生兴趣高涨,情趣盎然,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
3. 设置悬念,从问题答案的新奇、出乎意料出发,及时探明由来,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悬念”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是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求知、好奇欲望的有效方法。如:阿基米德称王冠的故事,聪明的阿基米德如何运用浮力原理,巧妙地列出方程组,准确地称出了王冠的含金量。那么,如何列方程求解答呢?学生被这新奇有趣,构思巧妙的题目所吸引,个个跃跃欲试,立即展开讨论,开动脑筋,试图揭开这个谜底。
4. 实施多媒体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的高度抽象性, 讲起来似有非有、难以理解。
现在有了“多媒体”这个教学的得力助手, 难题便迎刃而解。例如, 在学习三角函数图像一节时, 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真实性和动感性制作一个课件, 演示正弦段函数的动态变化, 通过图像可以真实地展现三角函数的极值性、周期性, 如果再通过拖动图形及改变参数就可形象地展现三角函数的左右位移、周期及极值的丰富变化, 使学生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三角函数图形的感性认识, 形成感知的几何经验背景, 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
二、查缺补漏,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
职高数学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弥补基础知识上的漏洞,这是成功地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关键步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的因果联系,对于那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但学生没有掌握到位的基础知识,要注意查缺补漏,防止学生产生知识上的漏洞,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连贯的数学认知体系结构,辅助学生做好前后知识和技巧的衔接,为学生自主地进行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初中与职高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命题;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锐角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与平面几何中的线线平行和垂直;二面角和平面几何中的角;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与代数中的一次函数;抛物线和二次函数……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而且应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刚开始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通过联想对比,回顾初中知识,明确概念的内在联系,知识的衔接,使学习逐步深入,适应职高数学教学的节奏。如:空间几何教学联想回顾平面几何知识,可以将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关于“垂直”、“平行”的概念相对比,通过分析它们的异同,加深学生对空间几何概念的理解。“函数”教学可以将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与高中关于“函数的定义”相对比,使学生掌握前者重在“变量的依赖关系”,后者则是集合的观点,区别它们在形式上的不同与本质上的联系,认识高中阶段函数定义的严谨性,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为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灵活使用职高的数学教材,针对不同专业制定数学大纲
随着职教的发展,职教教材率先进行改革,采用新体系,引进新符号、新内容。它对传统内容进行了精选,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面作了一定的增补,尽可能地考虑了各专业各大类的通用性和特殊性的要求。然而由于职业中等专业门类的多样化,现行教材的文化课与专业课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1)数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与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时间上脱节;(2)有些专业必须用的数学知识恰好是职高数学教材的删减内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主体内容保持不变,不影响数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作必要的顺序调整或作内容增补,制定不同专业的数学大纲,使调整数学内容能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如:
1. 对机械类专业、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了“集合”后,就可以上“立体几何”课。
“立体几何”是一些专业删去的内容,但对这两个专业来说是最基本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识图制图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2. 电子类专业,应把“三角函数”、“复数”等内容适当提前。
特别是三角函数内容中,函数y=A sin(ωx+)的图像(其他专业删去的内容)要作为重点讲解。这种函数在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物体简谐振动时,位移y与时间x的关系,交流电中电流强度y与时间x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函数表示。这样才能做到与专业课很好的衔接。
3. 对计算机专业,可以补充“逻辑代数”有关知识,如二进制等知识,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制定不同专业的大纲,基本上适应了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学习中,由于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四、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总结和反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要通过实际生动的例子,说明数学的严谨、抽象等特点,使之习惯数学的思维方式和熟悉用数学知识与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提高学习能力比学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用、受益匪浅。我们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做题中理解概念、公式;如何总结做题的方法从而抽象出一些类型题目的数学模型,得出规律,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分阶段总结;如何整理归类学习资料做好笔记;如何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如何用类比手段进行知识的反馈,将知识点的进行落实到实处,等等。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多的学生,因为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学习上事倍功半,效率很低。有的学生甚至逐步丧失学习兴趣,由于“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的情况为数甚多。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差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能否由“厌学”变成“爱学”的关键所在。正确的学习方法一般由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组成:(1)预习,找疑难。(2)听课,边听边思,解除疑难。(3)巩固,积极操练所学内容。(4)课后复习,独立作业,记忆所学知识。(5)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
总之,职高数学教学是一块不可忽视的阵地,数学后进生的产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出现的,是多年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积累的结果。数学后进生的转化也不是短期努力就可立竿见影的,广大的职高数学教师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兴趣培养,对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并突出专业特色,才能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作者在职业数学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 主要包括四点:一、增强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查缺补漏, 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三、灵活使用职高教学教材, 针对不同专业制定数学大纲;四、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总结和反馈。
关键词:职业高中数学,兴趣,衔接,教材,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杜玉祥, 马晓燕, 魏立平, 赵继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差生问题研究.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4.
[3]孔祥富.职教通讯.用新课改的视角解析现行中职数学教材特点.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管见 篇2
摘要:现在的学生惧怕、厌倦作文是他们的共性,因此,培养学生由惧怕作文到喜爱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有以下三点:1 广读新《大纲》要求我们必须指导学生读好三部教材。文字教材;学好语文文本材料,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一百五十万字,内容广泛。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的。声像材料:健康向上的电视、电影、录音带、录像带、光碟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社会生活材料:“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引导学生“读”好社会生活这部“大书”。
关键词:小学作文 作文教学
怎样读?一要加强诵读。诵读是一种语言整体感悟,言文之妙,情感之真全都可通过诵读求得。语文课堂应书声琅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悟出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感悟文章表达思想的脉络和文章的表达形式,为写作文做好铺垫。二要达到速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都要求学生具有快速获得知识的能力,而速读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捷径。三要做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先生的读书经验对学生的话文课外阅泼尤为重要。要求学生每天读书或摘抄三五个优美词语,或摘抄一两段佳句,或撰写心得体会,然后定期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向大家推荐自己阅读过的好文章,这样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信息越来越多,作文的材料积累也就越来越丰富。多看
所谓多看,就是要求学(转载自论文库,请保留此标记。)生多观察,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怎样观察呢?一是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捕捉典型材料。学生的视线往往局限于一个小圈子,学校、家里、同学、老师、上学、放学,天天都一个样,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这里老师要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理出清晰的观察思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训练学生把平常的小事写出新意来,并从中掌握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以达到处处留心、事事关心,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构建典型材料。二是运用多种感官,丰富写作素材。观察不仅是看,还要动用耳、口、鼻、手、脑等感官去多方面地感官或判断,获得真实、全面、深刻的印象。三是填写观察日记,养成观察习惯。观察不应只是一次作文前的例行公事。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指导观察的顺序,教给观察方法外,还应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学会观察。留心生活,就会在生活这本“大书”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本文转载自,M,论文库。)勤写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管见 篇3
一、挖掘诗歌写作背景
每一首诗的诞生都是作者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当时感情的宣泄。所以,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诗歌的解读,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诗,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写作背景。一方面,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可以对诗歌对作者有详尽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在教师上课讲解现代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背景资料进行叙述,然后在整理背景资料的同时,渲染诗歌氛围,将学生带入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那时的感受。
比如,教师在讲解余光中的《乡愁》时,就应该介绍作者在何时何地何种心境写出了这首被海外游子不断吟唱的著名诗歌。首先是社会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余光中随父母辗转各地,最后考取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台湾定居。其次是个人背景,对于二十多年没有回内地的作者,内心有对故土的热忱盼望,于是在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中写了这首《乡愁》。
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故事中挖掘每一首现代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刻感受作者的写作情境,从而为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做好感情的铺垫。
二、品味诗歌语句
现代诗歌的语言简练,细细品味,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是品味诗歌的关键所在。一个诗句往往有无限的延伸广度,对事物的描述,总能承载出新的含义。诗歌语言自然是极其精炼优美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张力,不仅对所写的事物进行描述,还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最终达到人与物的有机融合。
教师在对现代诗歌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要对其中的语言进行仔细的阅读,反复品味。这对教师知识的含金量是一个考验。文学功底不同的教师,对于诗歌的解读深度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提升自己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进而带动学生对诗歌的内在理解。
比如,在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有一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土地的无限留恋,愿意以自身融入大地来滋养它,也隐喻了他甘于奉献自己的生命。
教师对于诗歌语句的解读,也是在向学生展现诗人的内心情感。教师细致品味诗歌并将个人感受传达给学生,亦会让学生感同身受,增强对诗歌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对诗歌有了深层次的感受,也能增强自身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诵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点。诵读不仅可以让高中生感受到音韵美、节奏美,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将自身与诗人的时空重叠,也能有自己感情的投入。教师在诗歌的诵读中应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诵读。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教导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去诵读。
比如,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要把作者内心中即将与康桥离别之绪、不舍之情表现出来,而且作者是在静默中将离别思绪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诵读的时候要贴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诵读,学生对诗歌所表达情感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
四、合理增加现代诗歌的篇目
由于当前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取的现代诗没有显著的时代性,同时整体的篇幅较少,无法充分地表现出现代诗歌发展的脉络,所以,教师必须选取一些具有时代性的、篇幅适中又能展现出现代诗整体发展脉络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另外,由于高考不再涉及现代诗歌,可能是从缓解学生负担的方面进行考虑,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才不断地缩减现代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而作为关注现代诗教学的一线教师而言,必须最大限度地研究和阅读教材。需要注意的是,在诗歌篇目选取过程中,不能因为高考不涉及现代诗歌就在教材中裁剪其比重和篇幅,相反应该以更科学合理的选编态度对待现代诗歌进入高中语文教材。
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每一个高中生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发扬去传承,而高中时代是学生思想充沛,适合学习诗歌的一个时期。语文教师应从诗歌的背景挖掘、语句的细致品味、诗歌的整体诵读三个方面对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进行策略研究,让高中生对现代诗歌有全面的感性理解,增强其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管见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新课标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许多不足,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失落。下面我就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进行探析,并就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这种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时,便会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
可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部分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教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阅读能力很差。
这种现状的存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
长期以夹,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2. 与考试制度有关。
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扼杀了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囚于“一背景、二段意、二主题、四特点”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出现了“高原现象”。
3. 与学生的生活有关。
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
4. 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
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教师和参考书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理性的分析代替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就扼杀了师生的独立思考,抑制和削弱了师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 语文阅读的积淀太浅。
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少,语文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去了。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以“人”为主体。
二、新课标审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探索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阅读教学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教师与学生又围绕文本展开对话。在复杂丰富而且生动活泼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 问题式阅读。
“有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体悟式阅读。
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教师应就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
3. 探究式阅读。
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此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引起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周保中.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综合天地,2004.9.
[2]潘涌.论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天津教育,2004.7.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管见 篇5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管见
随着社会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受阅读本身的概念和模式影响产生的传统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及两者的利弊,以期对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有所启迪.
作 者:袁嘉粒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48)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阅读 教学法 传统 以学生为中心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管见 篇6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一)提高自身业务理论水平。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和学生机械地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是教学的主体。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开拓自己的思想,大胆地去设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辅导者。
二、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大约有16—17年左右的时间,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在学校教室里度过的。高中是我国学生知识掌握得最充实又是最累的学习阶段。生物是高考必考的学科之一,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以推进素质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关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哪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吗?等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究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如: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既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这样形成学生从分子角度上对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根据不同章节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1.在高三一轮复习时,复习每一节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该节内容在课程标准和考纲中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不可过偏、过难,既能抓住双基,又能提高解题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主动复习该节内容,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2.巧析高考题,做到举一反三。教师拿出近几年的高考题,讲授时不可只拘泥于高考题,要认真分析高考题的出题方向、考查点,对学生以后的复习作出一定的指导。
3.做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但不能搞“题海战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目。对所做的每一道题教师要认真精选,对题量严格控制;学生做完题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我省的生物高考题,可以发现:生物高考题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探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普遍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这在当今时代显得非常重要。
6.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结合生物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的情感、良好的心态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的优良品质,并且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7.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于始终。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其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进行观察分析或实验操作,并能在信息交流中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希望和广大同行共同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在生物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改进职业学校政治教学之管见 篇7
但是, 目前职业学校的政治课教育却面临比较尴尬的困惑和弊端, 为此,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政治教师, 很想尽自己微博之力在改进中职学校政治教学方面作一些探索。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让政治课形象、生动、具有说服力、感染力
通过提问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思维, 发展智力;通过提问教师可以迅速捕捉到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目标的辐射程度, 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消化能力以及教法实施所产生的效应, 进而及时调控教学活动。所以, 政治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常见的提问形式应用与教学活动中:
1. 悬念式提问
设置悬念的提问方式, 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根据教师所提的问题, 促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认识活动, 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新内容积极展开丰富的联想追逐问题的根源。
2. 过渡式提问
就是在新旧知识更替时, 注意相互的关系, 通过提问使它们有机、自然衔接。
3. 递进式提问
在处理教学的重难点时, 不可急于求成,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之实际, 注意必要的适当的渐进设计问题, 使学生在“可望也可即”的状态下保持较高的求知欲, 从而学到知识。
4. 抛砖引玉式提问
根据讲授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抛出问题,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5. 反诘式提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先提出假设“不这样”或“不成立”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进行判断、推理, 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在学生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点拨, 举一反三, 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以求达到掌握的目的。
6. 比较式提问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 应用比较的方法, 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总之, 多种提问形式交替使用, 有针对性使用, 一定能够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起到明显的作用。
二、注重增强政治教学的实用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1. 加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所谓学生的“说话”能力, 是指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实施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原则, 发表对现实中存在的某一现象、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学生的“说话”过程实质上就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实现政治课教学明理、激情、导行教学目的的具体实施过程。因此, 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参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当然非常重要。
2. 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启迪
创造性思维是充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发明创造过程中的特有的思维活动, 是一切具有崭新的思维形式的综合。牛顿在谈到他成功的秘诀时说:“我一直在想、想、想……”因此要在政治课教学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就必须让他们把理论与客观现实结合起来去“想”, 去“分析”, 去“探讨”, 去“研究”, 去“质疑”……比如:在评述“西部大开发”这一热点问题时, 就应该引导学生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 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抓住西部的现状、历史成因, 以及怎么样实施西部大开发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看待当今共产党内腐败问题时要学会用整体与局部的辩证观点;在评论李红志的“法轮功”时, 要引导学生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揭示邪教的反动本质……
3. 课后检测方式与途径的革新
课后检测不是教育活动的结束, 而是教育活动的继续与深化。所以, 在给学生出思考题或者考试题时, 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实际结合起来, 不要让有惰性的学生翻翻书照抄就可以很好完成任务。比如, 在学习了《哲学与人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创造快乐人生”这一章节以后, 我就给他们出来这样一个检测题目“人生一世一定受过无数人的关爱, 请你谈一段亲身经历, 说说你们的情谊, 并思考你应该如何去珍惜、深化;在学习了《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以后, 我出的检测题是“在你的生命历程中, 有拼搏、有放弃、有成功、有失败, 请各谈一件亲身经历, 并说说给你留下了什么人生积淀?”象这类检测题, 能够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思考现实、思考人生、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从达起到很好的的教育效果。
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管见 篇8
1. 高中化学实验的必要性
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看,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这种科学实践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中叶波义耳进行的物质燃烧、动物呼吸的实验研究,到18世纪中叶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论证,以及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对这一定律的实验论证;从18世纪形成的实验化学,到20世纪理论化学分支领域的飞速发展和21世纪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逐步形成;从人们对元素、空气等简单物质的研究,到现代人工合成各种复杂的天然化合物,等等,无不标志着许多化学家从实验到发明、发现的光辉业绩。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不做化学实验,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要靠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学生养成科学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离不开化学实验;学生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正如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所说:“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
2. 高中化学实验的理解
2.1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学化学教学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内容,除了完整的学生实验课,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概念理论教学、化学用语教学和化学计算等新授课中,以至各种类型的复习课和练习课中,都会出现化学实验。
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以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加以组织,不仅设置了专门的“化学实验基础”主题和独立的“实验化学”模块,以此来强化化学学科特征,还以“实验”和“实验探究”等各种形式渗透在“化学与生活”、“物质结构与性质”等其它各模块中。据统计,在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和“活动”中,与化学实验有关的内容分别约占各自总条目的22%和37%。由此可见,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课程,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学生能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2.2 化学实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化学教学实践认为:“只重视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应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正是体现了这一现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思想,从设置课程目标来看,化学实验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多处涉及。
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目标的化学实验主要由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成:实验知识目标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事实、有关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方面的知识等,实验技能目标是指基本操作技能、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和综合运用技能等三个方面;实验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实验问题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控制实验条件能力、收集证据能力、得出结论能力;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非常丰富,主要是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实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实事求是完成实验、节约药品、爱护环境等。
2.3 化学实验激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激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协作、交互的过程,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创建思想、解决有意义问题的过程。学习使用一种工具,不仅要了解相关的概念和规则,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使用工具的场合和条件。研究表明,在日常情境中,许多学生在利用从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时常遇到问题,其原因是,源于正式学习的经验通常是脱离情境的,即某一事实的学习往往孤立于该事实而从中获得意义的情境。
化学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有意义学习的情境。实验提供了师生、生生等多种交流合作的机会,能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理解、探究化学现象,建构对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的发展,从而在班级学习者共同体中创建自己的科学观念。
3.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注意点
3.1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例如,通过“不同温度下Na2S2O3溶液与H2SO4溶液反应速率”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2 注意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通过具体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讨论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3.3 注意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指导学生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管见 篇9
一、学生自我效能感解读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当时班杜拉为其下的定义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即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是个体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 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信念, 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信心就足, 就能主动接受数学问题的挑战, 生发无尽的数学学习力;相反, 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信心就将被削弱, 产生畏难情绪, 逃避数学学习, 对外界给予的帮助就可能进行无条件的自我“封锁”, 那时即便是高水平的教师对之也无济于事.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举措
1. 转变数学教学观念,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时下, 有部分数学教师坚守这样的信条:只要工夫深, 铁棒变成针.只要反复练, 就能巧生精.于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不求实际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教学容量、挤占活动课或其他非升学考试课程的时间;以尽可能多地布置课外作业来操控学生的课外时间或节假日时间……试图让学生高速“运转”反复机械训练来提前完成教学任务, 以期将三年的教学任务两年或两年半就完成.这样的教师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产生的实际效果常常事与愿违.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学容量的增加带来学生学习容量的增加, 作业难度的任意拔高带来学生的望尘莫及, 休息时间的挤占带来学生的疲劳作战, 不仅不能产生预期效果, 反而会让学生经受到因学习任务的不能完成所带来的沮丧与焦虑, 致使其自我效能感受到挫伤, 久而久之, 学生就讨厌数学, 觉得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材料, 没有能力学好数学所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用切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数学学科特征的科学教学观念取代有违教育规律的传统教学观念, 切切实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让大多数学生踮着脚跟都能够吃到“桃子”, 在最近发展区内促进其不断前进;严格执行数学课程标准, 科学安排数学教学进程, 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密度, 给学生回味、“反刍”、消化的机会, 以免“学哽堵”;精心设计课外作业, 在其数量与难度方面尽可能“因人而异”, 真正起到作业的功效.
2. 革新数学教学方法, 努力寻求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班杜拉研究发现, 个体亲身经历的成败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由此,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 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体验成功的过程.要达到这样的功效, 数学教师必须彻底革新数学教学方法, 有必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变革:一是建立健全数学教师目标体系, 在对教材、学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每章每节以至全书中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及其掌握这些知识点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明确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数学能力以及掌握这些能力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明确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情感态度以及塑立怎样的价值观;实现相应三维目标在教学各环节中要采取怎样的实现路径, 等等.二是在数学教学中要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一种亲近感, 它们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经过努力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有成就感, 其自我效能感较以往更强.比如出租车里程与计费金额间的数学关系问题是许多学生在生活中都会经常涉及的问题, 许多时候由于对不同地区的计费标准和计费方法不了解, 常常怀疑自己付费金额有瑕疵.每当引导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类似数学问题时, 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信心会更足, 更能看清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三是力避填鸭式教学, 多给学生参与展示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 充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课堂上教师应力求少讲精讲, 尽量给不同基础层级的学生以参与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欲得到满足, 进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比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和巧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进行数学探究, 能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参与展示的机会, 尤其是对数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讲是一种好机会, 因为这部分学生常常有“好动”的特性, 动手能力强, 擅长形象思维.
3. 完善数学教师角色身份, 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 相反, 专制而压抑的教学环境将阻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很显然, 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与提高的重要方面, 它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大方面组成, 而教学环境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就是师生关系这一人的因素.因此,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 还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 需要数学教师不断转换角色身份.数学教师既是数学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爱心使者, 对“好生”固然应该给予爱心, 对所谓的“差生”也仍就需要给予爱心, 不断给他们播撒爱的阳光:每当看到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取得了进步, 即便是一丁点儿的进步, 都要即时给予鼓励;每当他们在学习上有了闪失或出了差错, 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们也要投以信任的目光, 相信他们会进步, 会成功, 这样学生才不会沉溺于失败与悲观之中, 才能更好地在教师的引导与鼓励下找出问题所在, 为下次不再重蹈覆辙奠定扎实的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更需要数学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医生, 成为学生的共情者, “无条件”地与学生同甘共苦, 成为学生倾诉内心烦恼和苦痛的人, 并帮助学生拨开心理迷雾, 破解心理症结, 促进其心理健康地成长.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需要数学教师成为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者, 不断引导学生并开发自我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貌不惊人”的学生, 察觉自身优势, 相信自己的学生中一定会有像“笛卡儿”、“华罗庚”、“陈景润”一样的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走近教师, 师生之间才能心心相印, 教师在学生眼里才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权威者”和独霸话语权的“传声筒”, 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和朋友之王.否则, 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可能形成, 教师不可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班级学生间的“人气”也不可能和顺, 榜样的替代经验在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与提高中的功效也就不可能实现.
摘要:今天的高中学生在未来数学领域中的造诣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自我效能感,培养
参考文献
[1]丁志强, 张澍.论教师拖堂行为.教学与管理, 2008 (12) .
[2]巩当训, 李英杰.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当代教育科学, 2004 (5) .
[3]丁志强.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人人有责.教育艺术, 2008 (10) .
[4]陈慧玲, 严启平.浅论自我效能感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职业教育研究, 2006 (3) .
[5]洪灵敏.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现代教育科学, 2007 (4) .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管见 篇10
一、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体的应用已经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在课堂中,把大量的知识、信息,快速有效地传输给学生,这对当今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例如:在一节课要完成英语课本里一篇约500字的精读(Reading),不仅要讲解到大量的生词,还要分析文章框架结构及中心内容(main idea),还有一系列细节(details)、短语和句型(expressionsandphrases)、语法点(grammar),而且讲解完以后还有反馈练习,可以说内容非常多,教师还要在处理知识点的同时去考虑如何吸引学生。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提前做好英语课件,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并且,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构思和新的创意,促使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自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以来,它已经在各项教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对工作感兴趣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而学生一样,他们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兴趣,对学习有了兴趣,才会成为一个好学生。而色彩、形象、动作、声音等是最容易引起学生本能的兴趣,开启他们所有的感官,并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将静止的图片设计成色彩鲜亮,声音优美的片段,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中,单词的学习是相对的枯燥的,传统方法是教师领读或用录音机领读,学生跟读,这些都不能有效全面地刺激学生的感观,应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会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他们的兴奋点被调动起来,对于单词的学习也就轻而易举了。例如:高中英语教材Unit 5 The Silver Screen.这一单元中对单词的学习我以问问题的方式:“What other words can you think of from the silver screen”?那么学生就会开始思考,目前他们已经掌握的词他们会用英文说出来,比如actor(男演员),role(角色),还有他们目前不会用英文表达的单词如:剧本(script),导演(director)等,他们就会用中文讲出来,所有人都积极参与进去了。这时,老师再把他们提到的这些有关的词用课件打出来,并且所有词有链接的图像,学生思考———说———老师给答案———再根据直观形象的图片记忆,学生就很有兴趣往下学,并且愿意记单词。例如:学习导演(director)这个生词,我下载了许多外国和中国的有名导演的图片,大家一看便知是导演,并且都津津乐道地联系出好莱坞(Hollywood),奥斯卡(Oscar)等词,最后再跟读两遍,学生已基本掌握生词,为学习下面的内容扫除了障碍。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乏味的文字内容变为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图像,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 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将抽象的知识变的具体化,简单化,让学生易接受。
3. 增多授课内容,增大课堂密度
如学习高中英语教材Unit6 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中,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宴会上的用餐礼仪,并比较中西方在宴会餐礼上的差异,这样可以扩大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也可以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并且适应现代教学快节奏的需要。
4. 突破语言表达关
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复述长课文,那是大多数学生感到头痛吃力的文本,应用多媒体课件解决这个问题就简单多了。
三、多媒体运用中的弊端
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其优越性,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效果就会大大减弱。那么多媒体课件在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内容方面
一堂完整的英语课,不仅有词汇,还要有语音和语法。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偏重于对词汇教学的设计,而忽略了对语音和语法的设计。
2. 过分追求声像效果,淡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在制作一个“Role—Play”中,本人在上面插入了许多非常有趣的动画吸引了学生,但是学生在看到这些有趣的图片的同时,就无法专心于对“Role—Play”进行准备了,而是在下面津津有味地议论这些动画。
高中生语文素养提高途径管见 篇11
一般来说,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考试成绩也较优秀,但众所周知,语文能力和语文高考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也有一些考分很高的学生语文能力一般。这就启示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引导学生把握考试规律,提高考试能力,提高考试成绩,即抓好“本”,还要抓好“末”。但同时,也应注重非高考素质的培养,如知识、技能、思维等智力因素和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口语表达、与人合作等能力。一句话,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综合素质。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文学性相统一的学科,而教师的语文教学又包含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复习训练,测试评价,语文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基于此,我认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应是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的。具体说,就是“三条腿”走路。这“三条腿”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它的三个立足点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支撑起一个坚实的平台 。
一、课文教学由面入手全面提高突出人文性、文学性
首先,要重视抓好课堂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课文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渠道。它由“面”入手,既启发学生积累(字音、字形、字义、成语等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感悟、指导学生表达、全面培养能力、指导学法,又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进而综合培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主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水平。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课文教学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学习一篇课文,关键是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乃至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语感。一篇课文就是一座宝藏,教师既要有侧重地突破、挖掘,更要让学生自己去亲身感悟、学得、习得(字词、思维、技法等)。无需花太多时间面面俱到,应让学生多读、多悟、多练,从中受到熏陶、感悟。教师只在紧要处点拨几下即可,这比把字、词、义、旨等讲得又深又透好得多。有些课文我们可以侧重于基础知识,有些课文我们可以侧重于方法引导,有些课文我们可以侧重文化熏陶,有些课文我们可以侧重思想境界的提升。我们既可以创造性地解读课文,也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取舍施教,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各单元、各课的具体要求。这一切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个性化地开展教学。
课文教学要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化。(这一点方仁工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2001.12期有论述)学生课堂、课外学语文的时间大都是一样的,要提高教学效率,加速语文素养的提高,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靠课堂。
所谓大容量,就是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得最多的东西。一是要做到增加信息量,引进新的、富有趣味、时代感的或联系考点的内容,让课外和课堂结合起来。二是强化思维量,多维度地训练思维,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开阔性、准确性和深刻性。如上《越王勾践》时,让学生即席发言“由勾践灭吴所想到的”,有的谈“卧薪尝胆,自强不息”,有的谈“得民心者得天下”,有的谈“能伸能屈,方为大丈夫”,有的谈“小事可糊涂,大事不糊涂”,有的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以此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性。对学生的发言按一定的角度、标准分类总结,又能够训练思维的开阔性。三是扩大交流量。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群言堂。师生、生生、程度高中低学生之间如电脑一样“联网”,课堂形成无形的思想的网络。四是提高训练量,重视学生“习得”而不仅仅是“学得”。容量大、节奏快,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运行较快,上课情绪易于调动,课堂也就是立体的了。另外,课堂教学的要求、设计、提问、作业布置等要注意层次性。
提倡“问题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入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学生带着问题入课堂,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解决,这是课堂教学最为常见的思路。我认为更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如《黔之驴》,其主旨一般被认为是貌似强大的东西是可以战胜的。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驴子是否有用的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大家看课文,联系实际来思考。研读、探究后发现,驴子并非没用,而是放在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据此有的学生把课文主旨概括为柳宗元表达被贬地方不能发挥才能的幽怨之情。这样课堂就延伸到了课外。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延伸到书报杂志甚至各类名篇名著,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
二、专项训练由“点”入手,提高考试能力突出工具性、科学性
训练是多方面、全方位的。针对课文教学中涉及的任何知识能力点,我们都可以也应该进行或深入系统或拓展迁移的训练。它是提高语文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手段。这里我要谈的是专项考点训练。也就是说按“考点——训练—— 检测巩固”这一模试来训练考试素质。从试卷入手,从考点入手是较容易得高分的。好多高考状元也都谈到这一点。为此,我认为从高一开始,每周可来一节“考点”训练课,结合当周学习内容,循序渐进,训练高考素质,或者把知识点、能力点的考核检测训练放在适当的地位。可能有人要批评我教育观念落后,主张应试教育。其实,这一专项训练最大的作用是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虽说语言和思维有极大的关系,但不从语言入手、仅仅靠思维训练是达不到要求的。况且应试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应什么试?如何应试?应高考,人性化的训练是可取的。培养考试素质不等于应试教育。当前的教学现实是,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以致不少爱好语文、能力不错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每一个考点都是一项专项内容,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有哪些常考内容(即考点),有哪几种题型,每种题型有几种做法,一般规律是什么,特殊规律是什么,全都训练到,以致让学生能条件反射般地做题。如 “字形题”,常考的内容可一一练到位,推断技巧(以结构推断字形、以意义推断字形、以已知推断字形)以及特殊规律更应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这样学生遇见“黄梁一梦”、“世外桃园”、“一张一驰”、“唇枪舌箭”等字形题就很容易判断了。再如“语病题”中的数字运用正误判断,通过集中训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它一般涉及“增加、减少”、“增加到、增加了”、“倍数、分数”以及“数字矛盾、重复”等几种类型。这样,对于“全班语文成绩平均110分以上”、“涉案金额高达1000万元之巨”、“减少了2倍”之类的题目就可以条件反射般的判断出错误。不仅语言、阅读、鉴赏训练可以如此,甚至,作文训练也可如此,在起始阶段,可训练各种文体的一般写法,亮点设计以及变体作文写法……进而创造性地作文。
这“一条腿”是把课堂(课文)教学中感性的东西进一步理性化、科学化、规律化,这是提高分数的一条捷径,更是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负责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学生比老师更现实,虽然我不主张做一个纯现实主义者,但不能让学生做一个不现实主义者)。当今形势下,这和课文教学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虽说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程特征初露端倪,但大部分试题仍有理科化倾向。既然考试试题有理科化、外语化倾向,语文教学就不能回避这一 点。况且这种训练还可以渗透人文性。刘国正先生早就提出:工具性发挥出来就有人文性。即便是非常富有人文性、文化性,与学生知识视野、文化品质密切相关的试题也离不开训练。如2006安徽高考语文第20题: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1.孔子与庄子;2.项羽与刘邦;3.李白与杜甫;4.林黛玉与薛宝钗),说明你更喜欢哪一位,并陈述理由。如果我们训练了这种题目的审题、答题规范等,就可以使学生思路清晰,表述规范严谨,更能加深对课文学习的认识。
不过,这种训练(还可通过讲练习题突出出来)要从起点抓起,要科学、合理、高效;要注意抓规律,更要发挥出人文性,让学生感受人文关怀;要结合题目来激发兴趣、培养考试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学风。
三、语文活动由“用”入手,锻炼能力促进主动发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运用性很强的学科。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根有力的拐杖,它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兴趣、锻炼能力 、提高素养、促进主动发展意识。这里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和其他语文实践活动。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新教材设计有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专题、口语交际专题、梳理探究专题和相关练习,意在通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实践活动来积累整合,不断提高语文能力。我们还应该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下面结合自己的做法概要地谈一谈。
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写一篇研究性的文章,或作文方面,或学习方法方面,或课文方面,或学习心理方面等等。请看在作文研究方面学生的文章:《作文形式创新例说》,研究性文章及所附优秀作文总计近2万字,《历史故事与高考作文》、《变体作文研究》、《新概念作文与高考优秀作文之比较》、《谈谈议论性散文的写作》……每篇文章均附大量例文,立论正确,材料详实,视角新颖,令人赞叹。每篇文章写出来,我都用展板把它们展示出来供大家观摩、借鉴、思考,这对作者也是鼓励。
在读报时间开展“演讲”、“朗读”等口语训练课,以及学生的时文选评课。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精选出自认为较好的文章抄录下来,加上自己精练的点评,每天由一名学生登台朗读、评论。所选的文章由课代表收藏,汇集成册,由学生自己命名、写序、设计封面。这样既促使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评论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再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命题。首先大家研究高考题型 ,做到命题的形似;接着,研究本册书的教学要求、知识点、能力点等来作为试题的材料,做到知识点、基础的东西来自课本,能力点紧扣课本,材料来自课外;命题严谨、科学、力争新颖;最后,研究答案、评分细则,制定本套试题的评分标准,并誊写 。
再如作文修改训练等。此类语文活动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广义上说,语文活动应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和学生的书信、邮件来往 ,师生间的谈心、任务安排等琐屑小事都可看作课程资源,都是语文活动的园地。
实践证明,我的做法是有效的,每一届我班学生在毕业会考、学科竞赛、高考成绩以及各种语文活动中都名列同类学校前茅。06届高三,我班高考语文平均成绩120.10分,学生发表习作近50篇,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或许以上三个方面大家在日常教学中都做到了。但现实中不少老师往往只注重课文和作文教学,有的甚至把作文和实践当作点缀,我要强调的是三者并重。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管见 篇12
一、读导结合, 发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
由于年代的差异和审美取向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变异, 加之语言环境的变迁, 当代高中生普遍对文言文认知不足, 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存在陌生感和畏惧情绪。 其实学习文言文大可不必如此费劲, 只要放松心情, 放开喉咙, 大声诵读, 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文言文诵读, 不是简单地读, 而是要目睹其文、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地进行综合阅读活动, 是从字、词、句到段、篇、章的全面感知和把握, 是一个仔细体味和琢磨文章语气、语调和情感的复杂过程。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 走进文本, 做文本的知音, 通过对文本有声的朗读和本文进行情感的沟通。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 自然就会感受文言语言的抑扬顿挫, 内容的丰厚多彩, 结构的严谨整饬, 从而增强对文言语言的敏感性和对文言作品的鉴赏能力, 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就一扫而空。
除放声朗读外, 我们还可以创造友善而轻松的环境, 激发学生好学乐学的情绪, 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文言文。 在教授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点, 由点及面, 先精选一些和课文有关的精辟语句或语段介绍,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慢慢进入文章佳境。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之一代改革者矢志不渝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之精美之境、豪迈之气融而为一… … 通过这些与所学文言文相关联的精神内涵做先导, 以这些语段中的人生体验和睿智激发学生的好奇和质疑, 在精美语句的熏陶下一步步深入文本, 领悟文章的精髓。
二、多向对话, 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 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 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抑或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沟通都至关重要。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深刻研究, 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不乏个性的解读, 在课堂时用清晰的流程向学生传达, 与学生分享体验、交流碰撞。 在教师的有效带动下, 学生走进文本, 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入手一步步体会领悟、质疑探讨, 逐步寻求文本的思想内涵。
掌握文言知识信息, 仅靠课堂上一点时间或者个体的积累是完全不够的, 我们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 将课堂上提到的文言现象记录下来, 一个词语的一种用法或者一种句式在这篇课文中出现, 就把它记录下来, 其他课文中如果再出现这些词语的其他用法或者其他句式或者同种句式的不同语例, 就把它补充进去。 拿古今词义来说,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词义的异同存在三种情况: 一是某一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消失,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二是某一词的常用古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作为常用义项使用, 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三是某一词的常用义在现代汉语中还偶尔存在, 但已不是常用义, 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这三种情况外, 除第二种情况, 学生基本不会理解错误, 在阅读文言文时, 这类词就不会造成阅读障碍。 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学生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常用义理解古义, 就很容易造成对文句理解的错误, 这类词在文言文中占据比重大, 如果让学生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 收集整合后互相交流, 那么大家的信息量就会增大。
三、多元解读, 拓展文言文学习空间
文言文中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教学文言文, 除了课堂教授的有限篇幅外, 我们还应该把视野放开,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 将文言文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课文拓展到古代典籍,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种探究性阅读主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相互交流, 质疑启发, 深化理解。
以《史记选读》中的人物传记来说, 从君王将相到普通大众, 无一不是丰富复杂的, 我们解析这类文本就不能只是单向思维, 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些历史人物。 在学习《管仲列传》时, 我提出质疑, 作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他的政治生涯中可圈可点的太多, 作者司马迁为何不遗余力地花大量篇幅在传记开篇写鲍叔牙和他的交往, 这有什么深意呢?
教材中很多课文只是原文的节选, 如 《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原文全篇乃至所属专著, 拓展学生的文言文感知空间。 在拓展阅读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 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 增强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通过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 个人将所读文章的内容结合理解联系思考, 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个性化的解读, 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 一起交流。
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整体的阅读量, 还激发了学生探讨的热情和质疑的勇气, 并且通过书面表达的训练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种过程操作的关键在于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布鲁纳) 。 实践证明, 在文言文教学中, 放手让学生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学习, 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 开发潜能, 更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主动性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王力.古代汉语文化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管见】推荐阅读:
职业高中声乐教学管见论文12-09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管见06-03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12-20
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08-12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方法11-23
职业高中教学论文01-08
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07-17
职业高中饭店英语教学09-28
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策略11-24
职业高中学生语文教学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