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语文

2024-05-30

职业高中语文(共12篇)

职业高中语文 篇1

一、前言

职业高中的教学中, 语文越来越受人关注。语文的备受关注不是因为它的重要, 而是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难教, 学生觉得语文越来越难学, 而且学无用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也常常在想:怎样才能让学生爱学, 究竟怎样才能教得更好, 语文究竟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 语文究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

二、为什么让语文成为工具

在职高, 语文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不是高考应试科目,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语文的学习, 更多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什么能力呢?根据专业不同, 侧重培养、提高的能力也不同。比如, 旅游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导游必须要说标准的普通话, 讲解导游词要认对字, 要善于当着众人讲话还要讲得丰富多彩吸引人, 这样的能力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语文老师要纠正学生的普通话,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培养他的演讲的能力等。所以说, 我们必须让语文成为工具, 让学生通过语文掌握这些本事, 并将它们运用到其他学习时间过程中, 让语文为自己的专业服务。相信这样, 学生就不会觉得语文没用了。

三、怎样让语文成为工具

1.钻研教材

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这里所说的钻研, 并不是要把课文讲难挖深, 而是要与专业连接, 注重培养。首先语文课很多课文的内容都可以充实到导游词当中, 可以开拓眼界、拓展思路。比如, 《石钟山记》《聆听西藏》等课文, 在日后的导游讲解时就可以用到, 学生学习过这些课文, 以后可能就不需要去找很多资料, 用时信手拈来, 省时省力。其次有的课文中的段落就是很好的训练普通话的教材。一些常见字词就可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普及和纠正。所以我们必须要钻研教材。

2.改变教法

改变的前提就是我们要明确教谁?我们总是抱怨学生水平如何如何差, 如何不听话。那是我们没有看清楚我们的教学对象, 不清楚教谁。我们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初中甚至小学的基础就很差, 而我们对他们期望有过高, 所以很多时候会很失望。所以现在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我们教学的对象。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目标不是考学, 而是就业。他们希望通过两年的学习能够尽快掌握多而且有用的专业知识, 能够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以适应社会。作为职高教师必须搞清楚这一点。

3.改变教法

(1) 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降低教学难度, 有时甚至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改变教学目标, 或者说, 基本目标相同, 重点目标不同。先说降低目标。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 我们的学生水平之低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很多东西我们认为他们一定会, 结果却非常令人失望, 比如, “圣诞”写作“圣蛋”, 还有把“呱呱坠地”中的“呱”念成“gua”, 这样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必须降低目标。基础普及了, 学生在看一篇文章或背一篇导游词的时候就不会念错字、词, 甚至闹出笑话。再说改变目标。比如, 《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课文针对旅游专业, 我在基本目标完成的基础上, 还拓展了一些内容, 开拓了学生的眼界。由维纳斯延展开去, 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世界著名的雕塑作品和建筑物, 介绍这些作品的作者、国籍等内容, 把这些内容补充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很感兴趣, 觉得有意思, 又开拓眼界, 同时也为专业服务了。学生们觉得这些东西很有意思而且对以后工作也很有用, 自然就很喜欢学, 也会主动学。

(2) 改变方法

语文教学不能再是一味地老师说、学生背。课堂上有时角色要变换。比如, 旅游专业要让学生多说。于是, 通过课前演讲, 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同时纠正他们的普通话;背导游词的过程会发现有很多不认识的字词, 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去帮助他们。比如, 学生背稿子当中会出现很多诗词名句以及古文, 而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就需要我们讲解。比如, 昭君墓的导游词出现了历史事件, 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而是主动向老师问起相关的内容, 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再比如, 《聆听西藏》我就没有采取象往常一样的教学过程, 而是做了改变。我一上课就放了藏族歌曲,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我抓住了, 而且充满了对西藏的兴趣。然后再讲课文就很容易。之后还让他们完成搜集相关资料、图片、音乐等工作, 而穿插在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让他们把自己当成导游, 为导游词做准备, 所以学生都很积极主动。

职业高中语文 篇2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职业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策略 篇3

一、创设互动空间,为师生互动创设氛围

互动作为语文课堂上的一种知识生成的过程,其存在需要一个互动空间。对于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而言,应当怎样创设这种互动空间呢?

1关注学生特点

职业高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兴趣差异。

总体而言,职业高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以生成良好的学习气氛,但由于学习习惯以及专业指向等原因,对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习,难以全身心地投入,这就给互动空间的创设带来一定的挑战。笔者的思路是分析并依靠学生的特点(可能会因专业、年级等因素而异),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优秀表现,如勤于思考、敢于表达等成为课堂的主流,从而为互动空间的创设提供学习基础。

2关注学科特点

语文是一门用语言来表现的学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学生的专业

学习打下听说读写的基础。因此,职业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要想依赖于语文而存在,

就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针对某一文本的听说读写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积极引导他们去表达,去碰撞,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认知沟通。

3体现教学风格

师生互动很大程度上与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尽管语文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但在实际课堂上还是会出现有些教师善讲,有些教师善问,有些教师善听的现象。要想发生有效的互动,一般需要教师在听、问、讲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确保能够以自己的风格营造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氛围。

二、积极切换角色,为师生互动提供语境

在师生进入了良好的互动空间之后,只有角色能够及时切换,师生之间才会有良好的互动语境。众所周知,互动的主要体现就是语言的交流,而语言的交流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完成。因此,我们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及时切换角色,确保师生一直能够处于这种良好的互动语境中。

在《师说》一文的教学中,就“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句义的理解,尤其是基于这些句子而延伸出去的社会性理解,需要在一个互动的情境中才能完成。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采取单向讲授的方法,结果学生虽然记得住教师的观点,却不一定赞同教师的观点。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往往更需要这样的一种思考能力与独到观点,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就业中发挥相应的作用。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在教师、学生两个角色之间进行切换,而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当学生以学生的身份认识这些话时,他们会思考:古之学者为何必有师?师所传的道、授予的业是否解了自己之惑?弟子可以如师吗,弟子如何才能如师呢?转换到教师的角色之后,学生的问题不知不觉地又变成:古之学者是否必有师?为师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有无其他任务?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前提是什么?通过思考这些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常常可以让学生在互动的情境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寻找互动纽带,为师生互动寻找契机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师生互动并不会天然地发生,很多时候教师很想师生互动,但学生就是动不起来;与之相应的则是学生有时会有表达的欲望,但教师又有可能没有察觉到,或者察觉到了却因为没有预设而最终没能真正互动起来。师生互动常常演变成一方的独角戏。因此,寻找互动纽带,以便为师生互动确定一个良好的契机,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以刚才的《师说》一文的教学为例,在笔者的课堂上就出现了预设和生成的两种情况。文章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笔者就预设了师生互动的环节,而其中的“必”字由于带有一定祈使味道,因而很容易为学生所察觉,结果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师生互动进行得就比较好。而对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句,笔者起初认为学生会认同这句话,因而没做过多的预设。结果学生却在道、业、惑上面做起了文章,在课堂上追问何为道、何为业、何为惑?传、受、解又是不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这些问题一般只有教师才关注,但学生却出人意料地关注了。显然,这就有了师生互动的空间,于是笔者再以师生角色切换为策略,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师生互动。

职业高中语文 篇4

一、语文活动式教学的作用

活动式教学, 就是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 设定联系课程知识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一系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使学生在融洽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知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课堂教育的效率。活动式

另一方面, 就学生而言, 过多使用多媒体技术, 某种程度上阻塞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所以, 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时, 要坚持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 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 要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充分地动起来, 改变学生作为学习客体单纯地接受知识的传统观念, 鼓励学生将学习过程当作是对知识的求知和探索过程, 主动地学习。与此同时, 在学习过程中, 师生双方可以通过活动拉近距离, 促进双方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也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引导, 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语文活动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语文活动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语文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使学生乐于参与、易于接受、勇于探索, 让学生自主参加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实施不同的活动方式, 能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本文就以下几种活动教学模式进行实践。

只有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才能使课堂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益。

王幼龙.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一) 开展“竞赛—激趣式”活动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竞赛—激趣式”活动教学是以课堂竞赛的形式带动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 让学生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检验学生学前的预习情况和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教师也可以结合课文举办一些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丰富的活动, 寓教于乐, 让学生们积极参与, 让每位同学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当他们的表现赢得同学和教师的鼓励和赞扬时, 他们会感到自己被别人肯定, 会有一种成就感, 更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竞赛活动项目的设定上, 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将教材知识点融入竞赛题目中。活动项目的设定要新颖, 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例如, 在复习成语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个成语知识竞赛, 以成语接龙、成语填空、成语字谜、趣味成语等内容出题, 进行分小组比赛, 各小组派出一名参赛代表, 结合必答、选答、抢答等比赛形式, 最后根据答题情况计算得分, 评出最高分为优胜小组, 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活动教学, 可以摆脱知识点复习时机械背诵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竞赛—激趣式”活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仅是竞赛的参与者, 还可以是竞赛的评价者。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成为评委, 对其他学生的表现评分, 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竞赛, 客观、细致地观察同学们的表现, 然后, 对他人和自身进行评价。这样, 学生既可以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也能将他人与自身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当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 排除学生主观意识下的偏见, 同时避免学生认知范围的狭隘性造成的评论偏差。

“竞赛—激趣式”活动教学是互动式教学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通过竞赛中的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以及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 开展“演绎—体验式”活动教学,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演绎—体验式”活动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表演或是亲身实践、演绎获得情感体验, 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 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资料, 将课文中的情景、人物、事物鲜活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可以闻其声、见其形, 如临其境。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可以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来加深理解。而有一些原著已被改编成了电影、动画和戏曲, 课本全选或节选原著如《林黛玉进贾府》《木兰辞》《药》等, 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欣赏这些电影片段, 借助现代媒体手段感染学生,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人物性格。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改编成一些片段或是一个完整的剧本, 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 最后共同分析评价, 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高度兴趣和共鸣。比如课文《项链》,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玛蒂尔德这个艺术形象, 从而认识玛蒂尔德是怎么样一个人。

这种“演绎—体验式”的活动教学,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文中去, 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解读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达到乐学和善学的统一。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普通的课堂讲授好得多, 也更受学生的欢迎。

(三) 开展“质疑—讨论式”活动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的原动力, 解决疑问是教的目的。在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上, 容易出现教师问得多、回答得多、讲得多, 学生提出问题少、回答问题少、思考讨论问题更少的情况。我们可以应用“质疑—讨论式”这种语文活动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质疑、讨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提供学生发散思维的平台,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置课堂问题, 通过课堂讨论,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深入理解, 将学生引入文章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中, 体会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提出疑问,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 当堂解决问题, 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质疑—讨论式”活动教学中, 要注意营造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讨论的过程中来, 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由地去思考, 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并最终学得知识。

开放式的讨论活动可以巧妙地穿插到枯燥的理论学习中, 让学生在接受单纯的语文知识接近饱和状态之时, 放松心情, 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 同时通过学生自主质疑和讨论,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雷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 学生对周朴园自私、冷酷、残忍、虚伪的性格一般都能有很好的理解, 但是对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之情的理解上, 就会有学生对这种感情的真假提出疑问。这个时候, 教师不要公式化地宣布正确答案, 而应该鼓励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这种情感产生的依据, 并在课堂上自由发言, 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 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得到更深的理解, 对课文也可以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 开展“模拟—评价式”活动教学,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模拟—评价式”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在课堂中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知识点, 然后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由学生模拟某些角色, 进行能力训练, 然后自我评价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模式。

例如, 在应用文《自荐信》写作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应聘的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模拟招聘者, 当现场考官;另一部分学生模拟应聘者, 现场面试。经过课前的充分准备, 招聘者明确招聘时需要了解的信息, 准备招聘时向应聘者提出的问题等;而应聘者准备应聘时需要回答的问题, 如自我介绍、面试问题的回答、专业才艺展示等。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招聘现场模拟、职业素质大讨论、最佳《自荐信》 (《求职信》) 评选、最佳应聘者评选、职业生涯展望等环节, 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模拟、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等活动, 最终掌握《自荐信》 (《求职信》) 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听话、说话、写作等语文综合能力。

“模拟—评价式”活动教学融合了情境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优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 以具体的活动任务为驱动,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达成活动目标, 并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评价和自我评价。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并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 活动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 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化、形象化, 并且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到乐趣。同时, 通过一些智力游戏的开展,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叶澜教授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力还给教师, 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语文活动式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该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 大胆尝试, 吸收学生的建设性意见, 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设计出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 以活跃课堂、调动学生, 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别开生趣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赵秀荣.中学语文活动式教学探微[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2]贾付荣.语文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主体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2 (17) .

[3]程朝阳.浅谈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策略[J].学周刊, 2012 (2) .

职业高中语文 篇5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 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我的探索,最初是从九三年启动的《扩展式语文教学实验》开始的,九五年十一月成功地通过吉林省教育学院的验收;九六年七月又经受了高考的严峻考验,升学率达90%以上。去年,在省教育学院的直接指导下,我校在高一学年开办了两个实验班,由我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和教改任务。这次实验借鉴了上一轮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它作为更为深入的一轮探索,纳入“面向21世纪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这一“九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的运作轨道,业已整整一年。现将其初步成果汇报如下。

一、以《东方时空》突破封闭的教学机制

我们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开设《东方时空》课。每周二到周五早晨7点钟,我便与学生一起端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阅读中央电视台精制的这本电视新闻杂志。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各位主持人、记者、播音 员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师,而我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每天组织学生收视,每周批阅91篇观后感。尽管开课仅仅一个半学期,但我已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思想、情操、文化等诸多素质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收看《早间新闻》,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曾使弟子们义愤填膺;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去留,曾使弟子们牵肠挂肚;阿以争端,非洲难民,震撼着弟子们善感的心弦;我国领导人频频出访获得成功、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连连告捷,更振奋了弟子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至于《时空报道》更是震聋发聩;无论写真与打假,都是社会瞩目的焦点;无论扬善与惩恶,都是大众关注的热线;无论颂美与批丑,都是时代交响的强音。日熏月陶,耳濡目染,国家的兴衰正在逐步取代个人的鸡毛蒜皮;改革的大潮正在日益压倒追星的时髦;人民的冷暖正在重新调整爱的天平。总之,这一切正在潜移默化地纠正着过去死背时事却不懂政治的误区,使学生心系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生活空间》领着我的弟子们,从繁华的都市走进“生命的禁区”,从老外欣赏川剧的茶馆走进沙漠地质队员的帐篷,从“最后的七月”里悲欢离合的字庭走进中国音乐神童在德国的花园式寄宿学校„„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皆有味;感悟千端、悲欢哀乐总关情。弟子们在感悟他人百味生活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多彩的梦。

《东方时空》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开拓了学生的心胸和视野,有利于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其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用心爱心专心 1

二、以文化讲座突破狭窄的应试课程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内涵,实验班开设了周六专家讲座。在讲座课上,学 生只管听、只管记;课后,既不复习也不考试;全凭专家感化和学生的兴趣,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的文学与 文化修养得以提高。

一年来,我们请《吉林教育》副编审奚少庚主讲《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杨 佐义、东北师大博土生李立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请吉林大学教授陈方竞、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许消友 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刘菊香主讲《台湾文学》;请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扬春 兴主讲《古代汉语》;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王鹏伟主讲《余秋雨。文化苦旅》;请吉林师范学院讲师陆 峰主讲《严肃音乐欣赏》;请吉林大学教援薛纯华主讲《美学》。一共举办了8个种类27次讲座。

其中《文化苦旅》讲座之后,曾辅之以写读后感来巩固听讲效果。《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讲座之后,则在部分文学爱好者中间开展了不定期的旧体诗词创作活动。最近吉林市“雪柳诗社”出版的一本以“庆回 归,颂金瓯”为主题的诗集,就收录实验班学生的几首旧体诗习作。还有一些同学已开始养成在日常学习和 生活中以诗来表情达意的习惯。虽然实验刚刚迈出一步但细察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品味,业已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景象,其前景是十分乐观的,三、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 :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

96年入学前的暑假和去年寒假,我们都留了课外阅读作业,共有中外名著2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每期《中学生阅读》都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的,大 体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啃,在老师 帮助下完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独立 完成,教师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例如,我们曾删掉了《崇高的理 想》一文,补充了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的《大哲与 大洁》。

选读名句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 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 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四、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

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而。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没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我在《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的演讲中,充分论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病根。同学们听罢,心悦诚服,热血沸腾,无一例外地报名参加了“敢死队”,课党上很快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但是,为了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力,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六由队长调查队员在各科课堂举手次数(自己随堂记录),排出名次榜;下周一由老师当众发表成绩并做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记入档案。自从开展“每周一评”的活动以来,语文和其它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第1周评比,人均举手不足10次,最后一周评比,已高达80次之多。

“课堂发言敢死队”的建立和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突破了“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应试观念的束缚,从“举手发言”这一看起来小做起来难的环节出发,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念:

1.既求应试分数高,又求品学素质好。

2.志如高山百丈松,行似以平原一寸草。

3.不做填鸭等人喂,要学饿虎自求饱。

4.羞做课堂缩头龟,敢当发言出头鸟。

职业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情境教学

语文教育是职业高中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学生掌握较强的语文综合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对其他学科学习的理解和研究。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可以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本知识,领略语文的学科魅力,从而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技能。

一、职业高中情境教学的概述

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实现教学的娱乐化与情景化。具体地讲,情境教学就是设计一定的情境来促进语文教学顺利、有效开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将难以理解的语文知识化为简单、直观的内容,快速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

开展情境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要具有实践性

情境教学提倡生活化教学,应当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增强自身的语文能力,掌握运用语文的一般规律,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能力。

2.情境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应当是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指路人、引导者。因此,教师创设语文情境时,设计的情境内容要对学生有所启发,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地探知学习。

3.情境要具有新颖性

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时要避免情境的重复使用。设置新颖的、不常见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新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观察研究。

二、职业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教学策略

1.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语文学科生活化的特点,从受教者的心理特征出发,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应当以语文课堂为主要教学阵地,并且向课堂外的自然世界、向社会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拓展。这样能够缩短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差距,拉近学生和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亲切感,主动地探知学习。

例如,在讲《请柬》这篇文章时,教师不用急于开始上课,而是要思考如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展开教学活动。请柬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师可以准备好请柬,并展示给学生,询问学生是否收到过请柬,请柬的内容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下,大家讨论研究请柬的作用和写法,自然引出课本里的知识,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的时代,多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也给教学活动带来了许多收获。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情境教学,提高职业高中语文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播放音乐的方式为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例如,在讲到《蒹葭》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学唱,有助于记忆所学的内容。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方式设计情境。学生通过播放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背景,感受课本中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人物情感,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理解能力。例如课文《沙家浜》,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寻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生背景,这比教师按照课本讲解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3.利用语文课堂的实践性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的实践性活动主要是教师设计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知识和规律,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通过语文课堂的表演游戏设置情境。为了能够使教学情境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促使学生体会所扮演人物的内心活动,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

另一方面,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设置情境。学生对故事比课文感兴趣,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所讲的内容编成一则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主动地理解故事的内涵。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就是一个通过讲故事达到教学目的的成功例子。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具有必要性。所以,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掌握情境教学的原则,对学生施以有效的情境教学,促使学生领悟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情感,培养他们主动探知、自主学习的好作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虞月娥.关于职业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22).

[2]黄燕.创教学情境,展语文魅力[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6).

职业高中语文课的多重角色 篇7

一、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人才培养, 德育为先。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 德育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职业高中, 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 彼此渗透, 密切协调, 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培养对象不同, 因而教育教学工作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普通高中是为大中专院校培养生源, 因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也可以说是提高其应试能力, 帮助其在三年后的高考中顺利地升入理想的大学。而职业高中的培养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社会劳动者, 选择了职业高中的孩子们, 看起来好像他们当下的课业负担比较轻, 可是他们在这里可能待不了三年就要直接走上社会 (现在绝大部分的职业高中在课业安排上都是两年校内学习, 一年校外实践, 实际在校时间可能不到两年) , 去面临各种实际的考验。与上普通高中的孩子相比他们没有大学这个缓冲阶段, 就要从一个孩子直接“硬着陆”成为一个社会人, 职业高中的孩子们不仅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而且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工作,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的任务甚至比普高的孩子们还要艰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身心健康地步入社会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通过德育课是不可能实现的, 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随机渗透。而语文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又因为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正好可以担当这一职责。我们可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结合课程特点, 充分发掘德育因素, 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的目的。可以说无论是在小学, 中学还是大学, 语文课都有这一职能, 但在职高我们要将这一职能进一步强化, 使其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 学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效的途径

现在的职业高中基本上都没有开设历史课, 我个人一直认为,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实是十分不利的。很多学生连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 比如我在讲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课文的时候, 要想很好的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就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 如清政府的洋务运动, 但是很多学生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因为他们在初中或者小学学习这些历史的时候思维、认识水平还不是很高, 加上当时有很多人并没有用心学, 所以这些知识基本上都是空白的。这对于学生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不能透彻理解的损失, 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可能都是一种缺憾。记得以前在电视上看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 很多歌手歌唱得很棒, 但是文化素质实在是不敢恭维。问题都很简单, 有些甚至是小学生都能答上来的历史文化常识, 可是他们的回答却常常让人失望。当时我看着那些歌手就想到了我们的学生, 不久的将来他们可能是一名技术响当当的工人, 但是他的综合素质却不够, 这很可能成为他发展的障碍。既然没有开设历史课, 学生们主动获取的几率也很小, 那么最能够担此重任的就是我们的语文课。要利用课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为学生补充一些历史知识、文化常识, 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 我一向认为“文史不分家”。当然, 这对于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啃老本”了, 要不断“充电”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 要成为一个“杂家”, 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学生不仅能提高语文能力, 更能开阔眼界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三、强化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

对于一名中职生来说, 将来他能否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融入社会, 最重要的可能不是他的专业技术水平, 而是他的口语交际能力。曾经有一个学生, 在学校担任班干部, 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 但是面试的时候却屡屡碰壁。究其原因竟然是其普通话说的不好。随着社会的发展, 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受重视。口语交际能力, 不仅仅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学生走向社会, 立足社会终生受用的能力, 关系到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正如卡耐基所说的:“一个人的成功, 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 85%取决于他的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 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 职业教育不仅要突出对人才的技术和技能的培养, 而且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略的。而说到口语交际就不得不提的是普通话。在任何场合, 用普通话交流, 不仅是一种讲文明、有礼貌的表现, 还是一个人知识底蕴, 文化素养的最好体现。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就必须说好普通话, 而现在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没有主动说普通话的习惯。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首先就必须说好普通话。而普通话不是想说就能说好的, 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口语表达本来就是语文课的重要培养目标, 结合职业高中的特点, 我们要将语文课的这一功能进一步强化, 利用语文课为学生创设讲普通话的环境,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探究 篇8

一、文言文的教学

文言文对于职业学生来说因为底子差学习起来更是困难, 所以我先一段一段地学习, 疏通后再要求他们背诵, 全班同学形成比赛的氛围, 其实他们做得也很好, 利用一周的时间一篇古文全班同学就可以全部背诵下来的。因为职业高中每册有两单元的文言文, 第二单元的文言文是略讲的, 所以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第一单元上, 要求必须学懂会背, 第二单元有时间就讲。与其两单元浑水摸鱼的都学习了, 倒不如就非常深刻地学习一点东西, 通过背诵让他们对古文的语感有了体会。

二、诗歌类文章的教学

诗歌类文章的教学, 我常常把重点放在对诗歌的朗诵上, 教给学生朗诵的技巧, 让学生在诗歌的朗诵中去体会其中的技巧。在学生训练了一段时间后, 我都会开设一场诗歌朗诵会, 每名同学都有机会参加。在朗诵活动中既让学生掌握了诗歌, 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 更为学生口语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名著类文章的教学

在职业高中教材中有很多是经典名著, 或者是名著的节选。我就让学生反复去读名著, 然后针对名著发表自己的看法。开读书经验交流会, 把自己在名著中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和最难忘的东西说出来, 并讲明理由。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既加深了对文章本身的理解, 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还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四、戏剧类文章的教学

在职业高中教材中有专门的戏剧单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的各种知识和表现手法。我都会开展观摩戏剧录像的活动, 并在这样的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对我国古老艺术的理解。学生观摩了戏剧后, 让他们表演比较简单的话剧, 通过学生的课堂片段演出, 提升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情趣,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雷雨》一课时, 学生自发地自导自演了话剧, 效果很好, 并且刻了光盘, 形成了视频资料。

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篇9

印象, 而且掀起了一股“旗袍热”, 让这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又结结实实地“火”了一把。

二、服装设计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好的服装设计, 不仅可以给作品增添无穷的魅力, 还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心理、反映时代背景、推动故事发展, 更可以很好地表达影视作品的内涵。

(一) 塑造人物形象, 为人物“说话”

影视作品中的服饰都是根据作品的要求而特意定做的, 尤其是古装剧中的服饰。这些服饰设计既要忠实于当时的生活, 不能脱离历史背景, 同时又要通过服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将人物没有表达出来的话语通过服饰表达出来, 给观众最直接的视觉冲击, 让观众通过这些服饰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 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电影《卧虎藏龙》, 美术指导叶锦添对服饰、造型等方面把握非常准确, 并且匠心独运地设计了经典的服饰造型, 将人物整个融合到故事、画面的大背景中, 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创新元素进行了有机结合, 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准确表达了人物心理, 在整个电影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烘托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

在影视作品中, 服饰艺术既可以烘托气氛, 也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比如, 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 铺天盖地的金黄色充满了整个银幕, 皇帝、皇后的衣服也都是充满帝王之气的金黄色, 并在影片中处处可见, 既代表了皇权, 同时烘托了整部影片的气氛, 具有非同寻常的深意, 令人深思。而在电影《夜宴》中, 黑白灰三种颜色占据银幕, 使整部影片笼罩在悲观、消沉的大背景下, 演员的服饰也多是这三种颜色, 很好地烘托了电影主题。又如, 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 在多个案件的侦破中, 导演就设计了一些服饰的破绽, 使得狄仁杰通过这些破绽抓住了案件的关键点, 从而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

(三) 体现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

服饰艺术不仅表现了人们的穿衣打扮, 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体现着当时的社会背景, 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在影视作品中的服饰艺术, 必须要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让观众一看就知道其所要表现的历史时代, 如唐代的仕女衣着比较暴露,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比较飘逸, 清朝的服饰是其特有的旗袍、马褂等等。观众一看到这些“文化符号”, 就能对影视作品的背景有个大概的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影视作品也是从生活中来, 吸收的是日常生活、民族、社会传统等养分, 伴随着导演或自觉或不自觉多意义的表达, 反映出时代、民族和社会特征。

总之, 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非常重要, 设计师必须要下苦功, 认真琢磨, 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作品来。

(责编张翼翔)

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有着非常的重要意义。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品格素养和语文的应用能力, 对使学生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 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 语文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 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职业性教育的着重点在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程度文化素养的新型劳动力, 由此可见, 一个合格的职业高中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我国在近几年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并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一些学生进入职业教育类学校学习。但是这些学生相对普通高中生来说, 在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上是普遍偏低的, 所以职业高中的教学如果继续按照普通高中的教育方法进行, 不但不会有明显的效果, 还会事倍功半。因此, 职业高中的教学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重新确定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二、职业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方法

1. 结合相关故事, 带动学习热情

长久以来, 语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就是教师对课文逐一进行讲解, 再加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使用语文, 所以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 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大打折扣。所以, 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创新时要注意教学模式的改变。我们发现, 如果在讲解中结合相关故事就会大大提升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地学习课文。比如, 在对《鸿门宴》进行讲解前, 教师可先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主要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给学生讲述故事内容, 并在故事高潮时停下来,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章。经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不仅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而且也了解了各个人物的性格, 为他们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2. 用情感带动学生

我们所使用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更多的选入了情感类和美育类的素材, 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中专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也逐渐成熟, 他们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对事物的选择判断能力, 我们的教学应通过对他们思想和情感上的引导, 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奉献心, 加强他们的爱国情怀, 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多年父子成兄弟》《我的母亲》等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父母无限的情感,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那份浓烈的亲情;《沁园春·长沙》体现了革命年代的青年们保卫祖国的凌云壮志, 同时, 毛泽东同志的那份爱国情怀深深地沁入我们的心里, 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在壮丽的秋景中所洋溢的那份炽烈的革命情怀。

3. 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当学生具有了这些能力后, 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学习效率也就会大幅度提高。例如, 在进行《六国论》这篇文章的教学前, 我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讲解, 让学生通过翻译文言文的字词句找出特殊的实词和虚词, 然后对这些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的字词进行分类整理, 用理解帮助记忆。久而久之, 学生通过积累就可以自己翻译并理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 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品读是语文学习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学生在反复读文章、咀嚼文章的过程中, 不断出现新的感悟、新的见解, 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讲述的道理, 只有在这个时候, 学生才能将作者的感悟变成自己内心的感受。但是, 教师应切记不能让学生乱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教师应起好引导的作用, 指导学生如何去品味作者所用的词句, 揣摩作者写作的用意。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具有正确的阅读习惯, 才能有效地理解文章、品味文章。

4. 教学应结合实际

在职业高中里, 学生都是根据所学专业不同进行分类的, 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教师也要根据不同专业对语文水平和着重点要求的不同进行教学。例如, 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 教师在对其进行语文讲授前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清晰度;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 语文学习是专业课中的重点, 教师在对这类学生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要对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行专门的培训;对于旅游治理专业的学生, 他们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导游行业, 培养他们语言表达的简洁度和清晰度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教师在教学时应突出这一点。这样就能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用来考大学的, 对一位职高学生同样十分重要。同时, 我们还可以举办如主持人大赛、辩论赛、演讲会、话剧演出、社会调查等各种比赛和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综上所述, 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创新的、灵活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勤勤.浅谈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3) .

职业高中语文 篇10

一、引入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关的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 因此在职高语文教育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语言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充分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语文教育中引入与学生职业能力相关的内容。

( 一) 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语文教育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文精神, 从感性的层面上看, 人文精神就是指对人的理解与尊重、容忍和接纳、关怀与爱护; 从理性的层面来说, 它又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状态, 即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思索人类的命运。职高的语文教育就担负着传播人文精神的重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 人文精神的缺失很严重, 面对这种情况加强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职高语文教育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 坚持人文性的教学, 在此基础上与职高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及职业精神, 和职业道德等等。职业意识是学生在职业选择领域中自我意识的表现,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十分薄弱。在职高几年的教育中, 仅仅依靠专业教育是很难培养出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及职业精神的, 要使其从一个简单的学生转变成一个社会中的职业人, 是很不容易的, 然而语文教育在这个转变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 二) 实用语文

随着社会以及教育的发展, 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职高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职高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传统语文教育的模式, 只是将语文教育看做单纯的人文素质必修课, 在这种理念下语文课程就成了单纯的文学语文, 主要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文明、文学为教学主要内容, 从根本上来说只是对中学语文的一种巩固和深化, 意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即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等,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人才质量的提高, 职高语文教育的目标远离了市场需求, 因此语文教育必须从文学语文向实用语文转变, 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 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素养。

( 三) 以市场为导向重构语文课程

教育是为社会、为市场服务的, 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来面对快速变化的服务业以及商务活动。职高语文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具有语言、文学的能力, 还要培养其综合发展的素质, 以及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实用技能, 为此学校可以结合市场的需求, 在语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开设更多语文课程的分支, 重新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

二、改革传统教学思维下的教学方式

为了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不仅要改变语文教育的内容, 还要改变语文教育的方法。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必须对行业需求以及职高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研究和分析, 对每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合理性。老师要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更要注重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 发现自身的问题, 从而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以及职业能力。老师要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启发式教学、或者是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多样的教学形式,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以及合作能力, 继而落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三、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双轨考评机制

考评机制是促进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对学生实行全面的考评, 通过考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了解自己的创新意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在考评的基础上, 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现状, 从而引起学生的危机感, 促使其改变自己的学习心态, 增强其职业意识。学生是主体, 只有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才能真正落实培养目标。

然后就是对老师进行全面的考评, 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很重要的, 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 以及最基本的逻辑思维, 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从而使学生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四、结语

职高语文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责任,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而使其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 促进其就业, 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周双.浅谈职业语文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新课程 (上) , 2012, 12:8-9.

[2]田磊.浅谈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0:104.

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篇11

一、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深浅无度。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被动式学习,学习效率不高。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人们开始倡导项目教学或者一体化教学。在职业高中,不同专业对语文的要求不同,如旅游、文秘和管理类的专业对语文要求较高,机械、建筑和电气等专业对语文要求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掌握速度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到什么深度,要根据专业需求、市场需求以及学生的能力而定。由于教师长期处在教育一线,没有足够的市场经验,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深度,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不能跟市场需求匹配,如此的语文教学不仅学生不喜欢,社会也不会接受。

2.教学无特色。职业高中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跟普通高中教育不同,它具有较强的行业特性。但是目前大部分职业高中的语文教材跟普通高中的语文教材内容相似,没有强调对学生审美观和文化内涵的培养。职高的语文考评与普通中学一样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影响了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职业高中学生毕业后工作在第一线,要跟人打交道,听说能力特别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职业教学的需求。

3.学科地位低。语文是学习其他各个学科的工具,而职业高中领导通常只关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忽略了语文课程的作用。有的学校为了加强学生技能培训,还擅自删减了语文课程的学习课时,这也导致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倦怠,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对语文和数学等文化课程已经倦怠,没有任何新鲜感和好奇感,加之教学本身没有专业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4.与专业课脱节。在课程设置上,各个学科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其实没有一门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各个知识领域相互交叉和渗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分割进行,否则就会显得教学内容非常单一,缺乏专业针对性,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在专业上得到很多的体现。

二、解决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将语文知识分解到句子甚至字词教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大好。所以为了提高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语文课程跟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语文在解决专业问题上的作用。

2.寻找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手法。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必须根据学校的特色进行改革。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所以职业院校就必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独有的办学特色,进而形成学校语文教学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找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手法,让教学特色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发挥。

3.寻找室外教学空间。课程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语文课中所学到的知识,教师要给学生寻找室外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加以应用。例如可以让旅游专业的学生用比较生动的语言给游客介绍相关的景点特色;让机械类的学生讲解相关机器的操作过程和原则等。

4.重视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职业高中的领导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语文教学的作用,协调好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不要将语文看成可有可无的课程。同时语文教师一直处于教育的一线,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为了改善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消除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病,提高语文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语文课程属于职业高中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努力寻找语文课程跟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实现职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职业高中语文 篇12

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呢?笔者认为应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康人格这几个方面着手培养。促进这几个方面的培养, 最好的方式便是朗读。因为朗读不仅是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的基础, 而且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技能;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路、情感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陶冶性情, 塑造美好的心灵。朗读教学的作用可涉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 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 还是文学鉴赏较高的能力层级, 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 都离不开朗读。可见,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而纵观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 虽然“没有读书声”的教学已经很少了, 但是“为朗读而朗读”、“朗读走过场”等照本宣科式的无感情朗读却多了, 其朗读指导的随意性更是充斥着整个语文课堂。从这点看,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高中的朗读教学, 加强对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 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既然如此, 如何才能改善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呢?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研究, 并结合本人所任教学校的朗读教学实践,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古人尚且如此肯定“读”的重要性, 更何况是我们呢?一个目光远大、认真负责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 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渗透到语文教学的细节之中, 为此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语文教师必须克服错误的认识, 冲破应试教育的影响, 明确认识到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懂得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品思想、作者感情的钥匙, 是活跃课堂气氛、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措施, 是学好普通话的有效手段, 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步骤, 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高中生,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逐步形成。因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宣讲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其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促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它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条件。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 就会积极主动地关注朗读教学, 认真地对待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二、传授朗读的技巧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由经验型急剧地向理论型转化, 他们的思维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理论思维已经形成, 能从一般的理论原则出发, 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并且随着思维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增强, 更喜欢独立思考, 质疑探究, 在与课文作者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加深领悟, 提高认识, 他们的朗读也进入了以意逆志的创造性朗读阶段。这一阶段朗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朗读技巧, 尝试朗诵创作。通过初中的朗读学习, 大部分高中生已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 从表情朗读阶段进入表演朗诵阶段。教师应在继续教给学生基本朗读技巧的同时, 对学生的良好身姿体态、生动的表情语音进行专门的训练, 引发学生的朗读创作激情, 迈向更高的朗读境界。在教学方法上, 高中生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批判评价文本意蕴, 满足精神需要, 获得内在愉悦, 寻找自我存在的欣赏评价阅读阶段, 而是进入一个用生活经验去汇兑文本, 用智慧去思考人生, 以意逆志, 不断超越自我, 生成新我的创造性朗读阶段。教师应当运用诵读、朗诵、吟诵等多样的朗读方法, 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涵的多重把握和整体感知中, 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构建文本的新意义, 活化文本, 读以致用, 创出“要以我用书, 不为书所绊”、“跳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的朗读天地。

三、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动力。而现今的语文教学, 教师的讲风过盛, 照本宣科, 千篇一律。这样的语文课, 学生如何有兴趣?如何能喜欢?如何能学好?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 要创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千方百计去“引逗”学生, 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让他们感到“今天, 我就是主角”。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就准确, 这样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规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如在诗歌的教学中, 就适合用朗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它的节奏感强, 讲究押韵, 语言凝练含蓄。这些特点决定了诗歌不可讲得太细也不可过于简略。这就需要用朗读去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等特点。学生感悟诗歌的能力强了, 鉴赏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自然会乐于朗读, 并对学习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要求的重要措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提倡多角度, 有创意地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学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 实施朗读教学往往和问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实施朗读教学必须确立问题意识。

如何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具体地说, 在实施朗读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想象, 想象文章的内容和所描绘的意境, 带领学生认知体会;可以通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或字词, 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 使得学生很快领会作品的意境;可以利用整个作品的“空白”去想象,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 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本人所任教的高中在探索这一问题时的做法是:先给学生时间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想象, 然后提出各自的问题, 再分组讨论解决, 解决不了的, 由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长期下来, 学生就可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

当然,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几个方面, 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加大对朗读教学的监督和评估力度等方面的研究, 以改善朗读教学的现状, 以便促进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2]刘联华.重视朗读教学提高语文综合素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2 (4) .

[3]林肃程.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J].教书育人, 2000 (11) .

[4]周学红.高中语文新教材朗读教学初探[J].语文学刊, 2003 (1) .

上一篇:发展思路及路径下一篇:尿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