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声乐教学管见论文(共10篇)
职业高中声乐教学管见论文 篇1
职业高中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但因为有大批升不了高中的学生就选择了读职中,特别是很多职业学校招收了大批没有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这势必造成职高学生数学成绩普遍较差;并且由于数学课本身的一些局限性,相比专业课来说,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学情绪也很普遍,这就使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实施面临着十分大的难度。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对数学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增强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科学选取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数学课一味的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因此,教师如果要教好职高班级学生的数学,就要在教学上有行之有效的适合学生的好方法。
1. 实施“尝试成功教学法”,增强学生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做到起步“浅、慢、少”,多给甜头,让他们尝试成功,使他们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实现近期目标,增强自信。例如有时上课笔者会特意让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回答那些浅显的、简单的题目,并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肯定他们。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大大地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 结合教材,介绍富于独创性的趣事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奥秘的好奇。
在讲圆锥曲线时,讲人类最早通过笔算算出行星———海王星的轨道,飞机在高空中翻跟斗的动作(轨迹);在讲等差数列时,讲儿童时代的高斯计算:1+2+3+……+10=5050的趣事;在讲等比数列时,讲印度国王与象棋发明人锡塔的故事;在讲直角坐标系时,讲十万马克悬赏的证明———费尔马大定理……通过这些轶事、趣事,不但能使学生兴趣高涨,情趣盎然,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
3. 设置悬念,从问题答案的新奇、出乎意料出发,及时探明由来,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悬念”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是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求知、好奇欲望的有效方法。如:阿基米德称王冠的故事,聪明的阿基米德如何运用浮力原理,巧妙地列出方程组,准确地称出了王冠的含金量。那么,如何列方程求解答呢?学生被这新奇有趣,构思巧妙的题目所吸引,个个跃跃欲试,立即展开讨论,开动脑筋,试图揭开这个谜底。
4. 实施多媒体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的高度抽象性, 讲起来似有非有、难以理解。
现在有了“多媒体”这个教学的得力助手, 难题便迎刃而解。例如, 在学习三角函数图像一节时, 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真实性和动感性制作一个课件, 演示正弦段函数的动态变化, 通过图像可以真实地展现三角函数的极值性、周期性, 如果再通过拖动图形及改变参数就可形象地展现三角函数的左右位移、周期及极值的丰富变化, 使学生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三角函数图形的感性认识, 形成感知的几何经验背景, 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
二、查缺补漏,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
职高数学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弥补基础知识上的漏洞,这是成功地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关键步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的因果联系,对于那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但学生没有掌握到位的基础知识,要注意查缺补漏,防止学生产生知识上的漏洞,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连贯的数学认知体系结构,辅助学生做好前后知识和技巧的衔接,为学生自主地进行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初中与职高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命题;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锐角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与平面几何中的线线平行和垂直;二面角和平面几何中的角;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与代数中的一次函数;抛物线和二次函数……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而且应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刚开始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通过联想对比,回顾初中知识,明确概念的内在联系,知识的衔接,使学习逐步深入,适应职高数学教学的节奏。如:空间几何教学联想回顾平面几何知识,可以将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关于“垂直”、“平行”的概念相对比,通过分析它们的异同,加深学生对空间几何概念的理解。“函数”教学可以将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与高中关于“函数的定义”相对比,使学生掌握前者重在“变量的依赖关系”,后者则是集合的观点,区别它们在形式上的不同与本质上的联系,认识高中阶段函数定义的严谨性,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为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灵活使用职高的数学教材,针对不同专业制定数学大纲
随着职教的发展,职教教材率先进行改革,采用新体系,引进新符号、新内容。它对传统内容进行了精选,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面作了一定的增补,尽可能地考虑了各专业各大类的通用性和特殊性的要求。然而由于职业中等专业门类的多样化,现行教材的文化课与专业课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1)数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与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时间上脱节;(2)有些专业必须用的数学知识恰好是职高数学教材的删减内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主体内容保持不变,不影响数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作必要的顺序调整或作内容增补,制定不同专业的数学大纲,使调整数学内容能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如:
1. 对机械类专业、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了“集合”后,就可以上“立体几何”课。
“立体几何”是一些专业删去的内容,但对这两个专业来说是最基本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识图制图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2. 电子类专业,应把“三角函数”、“复数”等内容适当提前。
特别是三角函数内容中,函数y=A sin(ωx+)的图像(其他专业删去的内容)要作为重点讲解。这种函数在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物体简谐振动时,位移y与时间x的关系,交流电中电流强度y与时间x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函数表示。这样才能做到与专业课很好的衔接。
3. 对计算机专业,可以补充“逻辑代数”有关知识,如二进制等知识,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制定不同专业的大纲,基本上适应了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学习中,由于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四、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总结和反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要通过实际生动的例子,说明数学的严谨、抽象等特点,使之习惯数学的思维方式和熟悉用数学知识与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提高学习能力比学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用、受益匪浅。我们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做题中理解概念、公式;如何总结做题的方法从而抽象出一些类型题目的数学模型,得出规律,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分阶段总结;如何整理归类学习资料做好笔记;如何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如何用类比手段进行知识的反馈,将知识点的进行落实到实处,等等。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多的学生,因为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学习上事倍功半,效率很低。有的学生甚至逐步丧失学习兴趣,由于“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的情况为数甚多。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差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能否由“厌学”变成“爱学”的关键所在。正确的学习方法一般由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组成:(1)预习,找疑难。(2)听课,边听边思,解除疑难。(3)巩固,积极操练所学内容。(4)课后复习,独立作业,记忆所学知识。(5)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
总之,职高数学教学是一块不可忽视的阵地,数学后进生的产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出现的,是多年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积累的结果。数学后进生的转化也不是短期努力就可立竿见影的,广大的职高数学教师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兴趣培养,对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并突出专业特色,才能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作者在职业数学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 主要包括四点:一、增强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查缺补漏, 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三、灵活使用职高教学教材, 针对不同专业制定数学大纲;四、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总结和反馈。
关键词:职业高中数学,兴趣,衔接,教材,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杜玉祥, 马晓燕, 魏立平, 赵继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差生问题研究.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4.
[3]孔祥富.职教通讯.用新课改的视角解析现行中职数学教材特点.
职业高中声乐教学管见论文 篇2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声乐是音乐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是训练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进行歌唱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经过两年半时间的学习训练,掌握歌曲演唱的基本技能技巧,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打下坚实打基础。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1.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不同流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繁荣我校的声乐教学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2.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反对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
3.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反对千人一面、千人一声。
4.贯彻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注意选择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作品来进行声乐训练,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品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5.努力使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为师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舞台演出的机会,提高师生表演的综合能力。
6.采用个别课、集体课、小组课和大班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个别课为主。
个别课: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方式。
集体课:由教研组所有老师集体研究解决学生的问题
小组课:由任课教师开展组内的观摩学习与典型辅导。
大班课:讲授有关声乐理论知识及专题讲座。
三、教学时间安排
声乐课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上半学年,共两年半的时间,每周授课一课时,共计80课时。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一年级
1.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逐步树立良好的歌唱习惯。
2.初步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作用,逐步训练对气息的控制能力。
3.初步体会喉咙的打开对歌唱的作用,喉咙能基本稳定地进行歌唱。
4.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要求声音干净柔和自然通畅,没有明显的毛病。
5.歌唱音域
上学期在c1___d2左右,下学期在c1___e2、f2左右。
6.第一学年注重基础的训练,不应急于扩大音域,应该追求音质的悦耳动听。
7.培养学生理解分析作品的能力,较好地演唱本年级的作品。
8.加强学生歌唱的听觉训练,逐步树立正确的声乐概念,使学生能较科学地进行演唱。
9.曲目数量
练声曲:4~6首。中国作品:6~8首。外国作品4~6首。
10.考试曲目数量:
中外歌曲任选一首,钢琴正谱伴奏。
11.典型歌曲
二年级
1.学生能基本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用于歌唱。
2.在巩固中声区的基础上,进行过渡声区的训练,适当扩展音域。
3.训练声区的的连接转换,使声区基本统一。
4.声音要求连贯流畅圆润自如。
5.歌唱音域
女高音在c1____#f2、g2左右,男高音在c1___f2、#f2左右,女中音在a____d2、降e2左右,男中音在a____d2、降e2左右。
6.曲目数量
练声曲:4~6首。中国作品:6~10首。外国作品:4~6首。
7.考试曲目数量:
中外歌曲各一首,钢琴正谱伴奏。
8.典型歌曲
三年级
1.要求学生对气息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较自如地运用在歌唱之中。
2.进行头声区的训练,扩展音域。使三个声区基本统一,较自如地转换声区。
3.学会运用混合共鸣进行良好的歌唱。
4.重点进行高考曲目的选择确定、加工处理,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把握声音的技巧,很连贯流畅地演唱作品,较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语言清晰准确。
5.歌唱音域
女高音在c1____g2、a2左右,男高音在c1____g2左右,女中音在a_____e2、f2左右,男中音在a____e2、f2左右。
6.曲目数量
练声曲 :4~6首。中国作品:6~8首。外国作品4~6首。
7.考试曲目
中外歌曲各一首,钢琴正谱伴奏。
特别注意:以高考模拟考试的形式,考试分两次进行,各唱两首作品,全面检查学生和教师的准备情况。
声乐教学参考曲目
中国部分
高一年级
1.花非花(黄自)
1=D
(b~e2)
2.踏雪寻梅(黄自)
1=E
(b~e2)
3.问(黄自)
1=G
(d1~e2)
4.买布谣(赵元任)
1=E
(c1~f2)
5.长城谣(刘雪庵)
1=F
(d1~f2)
6.梅娘曲(聂耳)
1=G
(d1~e2)
7.铁蹄下的歌女(聂耳)
1= F
(c1~d2)
8.塞外村女(聂耳)
1=*E
()
9.二月里来(冼星海)
1=G
(d1~e2)
10.渔光曲(任光)
1=G
(d1~e2)
11.日落西山(张曙)
1=G
(d1~e2)
12.清流(贺绿汀)
1=E
(e1~e2)
13.牧羊姑娘(金砂)
1=F
(d1~f2)
14.牧羊歌(李曦)
1=F
(c1~f2)
15.月之故乡(刘庄、延生)
1=*E
(*b~*e2)
16.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利其格)1=F
(b~e2)
17.半屏山(魏立、王碧云)
1=F
(c1~f2)
18.高高太子山(可义)
1=F
(d1~f2)
19.思乡曲(郑秋枫)
1=*E
(b~c2)
20.大海啊故乡(王立平)
1=F
(c1~d2)
21.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情歌)
1=F
(d1~d2)
22.页里麦(新疆民歌)
1=*A
(f1~d2)
高二年级
1.叫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
1=E
(b~#f2)
2.黄水谣(冼星海)
1=E
(b~g2)
3.延水谣(郑律成)
1=E
(e1~#f2)
4.红豆词(刘雪庵)
1=*G
(*d1~*a2)
5.27、阳关三叠(古曲)
1=*A
(*d1~*a2)
6.28、飞蛾(周书坤)
1=G
(b~g2)
7.29、偶然(李惟宁)
1=*E
(*e1~g2)
8.秋收(张鲁、瞿维)
1=*E
(g~*e2)
9.31、唱支山歌给党听(践耳)
1=A
(#c1~#F2)
10.天下黄河十八湾(桑桐)
1=D
(a~e2)
11.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水长
1=
12.茶山新歌(铁珊)
1=*B
(d1~g2)
13.黄鹤楼(罗斌)
1=*E
(*e1~g2)
14.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杜鸣心)
1=E
(b~d2)
15.摇篮曲(施光南)
1=E
(b~#c2)
16.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施光南)1=D
(b~d2)
17.打起手鼓唱起歌(施光南)
1=E
(b~e2)
18.一抹夕阳(施光南)
1=G
19.中国的土地(施光南)
1=F
20.我爱你塞北的雪(刘锡津)
1=*B
(d1~g2)
21.我爱梅园梅(郑秋枫)
1=D
(d1~g2)
22.美丽的孔雀河(郑秋枫)
23.长江之歌(王世光)
24.我和我的祖国(秦咏成)
1=*E
(*b~g2)
25.夕阳红(张丕基)
1=*E
(*b~*e2)
26.拾彩贝(樊帆)
1=*A
(c1~f2)
27.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民歌)
1=*E
(f1~f2)
28.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
1=*E
(a1~f2)
29.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
1=F
(d1~f2)
30.嘎达梅林(内蒙民歌)
1=*E
(*b~*e2)
31.牧歌(蒙古民歌)
1=G
32.嘎俄丽泰(哈撒克民歌)
1=F
(c1~f2)
33.送我一枝玫瑰花(新疆民歌)
1=C
34.玛依拉(哈撒克)
1=E
35.燕子(新疆哈撒克民歌)
1=*B
(f1~g2)
36.曲蔓地(新疆民歌)
1=*B
(f1~g2)
37.在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民歌)1=*E
(d1~g2)
38.三十里铺(陕北民歌)
1=C
39.绣荷包(云南民歌)
1=G
(d1~g2)
40.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1=*E
(c1~g2)
41.想亲娘(云南民歌)
1=*D
(*d1~*a2)
三年级
1.玫瑰三愿(黄自)
1=*E
(b~*a2)
2.思乡(黄自)
1=*E
(*e~g2)
3.春思曲(黄自)
1=F
(c1~g2)
4.大江东去(青主)
1=G
(e1~e2)
5.我住长江头(青主)
1=G
6.点绛唇
赋登楼
1=F
(d1~g2)
7.思乡曲(夏之秋)
1=E
(e1~#g2)
8.黄河怨(冼星海)
1=*A
(*b~*b2)
9.黄河颂(冼星海)
1=C
(c1~e2)
10.松花江上(张寒晖)
1=*E
(*e1~g2)
11.嘉陵江上(贺绿汀)
1=D
(b~#f2)
12.杨白劳(马可)
1=*D
(a~e2)
13.满江红(古曲)
1=E
(b~#f2)
14.桂花开放贵人来(罗宗贤)
1=G
(e1~b2)
15.岩口滴水(罗宗贤)
1=*B
(d1~c3)
16.蝶恋花 答李淑一(瞿希贤)
1=*B
(*b~f2)
17.生活是这样美好(郑秋枫)
1=*E
(*e1~g2)
18.我爱你,中国(郑秋枫)
1=F
(c1~g2)
19.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
20.美丽的孔雀河(郑秋枫)
21.乌夜啼(阿镗)
22.驼铃(马俊英)
23.我的祖国妈妈(施光南)
1=*E
(*b~f2)
24.风萧瑟(施光南)
1=*A
(*d1~*a2)
25.不幸的人生(施光南)
1=*A
(c1~*b2)
26.祖国,慈祥的母亲(陆在易)
1=G
(d1~g2)
27.江河万古流(王立平)
1=*E
(*b~f2)
28.长城永在我心上(陆祖龙、王晓君)1=*E
(*b~f2)
29.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王云之、刘易民)1=G(b~e2)
30.我爱你,中华(敖昌群)
1=F
(c1~a2)
31.生命的星(徐肇基)
1=*A
(c1~*b2)
32.捎个梦儿回故乡(杜鸣心)
1=G
33.乡音、乡情(徐沛东)
1=*E
(*e1~g2)
34.大森林的早晨(徐沛东)
1=A
(e1~#g2)
35.哦!我的大东北
1=C
(e1~a2)
36.二月里见罢到如今(陕北民歌)1=G
(d1~a2)
37.小白菜(河北民歌)
1=*A
(*e1~*a2)
38.等你到天明(哈撒克民歌)
1=F
(c1~g2)
39.美丽的孔雀河(郑秋枫)
声乐教学曲目-外国部分
高一年级
睡梦中的女郎(福斯特)
1=D
(d1~e2)
渴望春天(莫扎特)
1=D
(d1~d2)
多年以前(贝利)
1=F
(f1~d2)
夏天最后一朵玫瑰(爱尔兰民歌)1=*E
(*e1~*e2)
在路旁(巴西民歌)
1=F
(d1~f2)
摇篮曲(勃拉姆斯)
1=F
(f1~f2)
梭罗河(格桑)
1=C
(e1~e2)
不要责备我把妈妈(俄罗斯民歌)1=F
(d1~f2)
虽然你冷酷无情(卡尔达拉)
1=F
(d1~e2)
我多么痛苦
1=*B
高二年级
阿玛丽莉
1=*B
让我死亡(蒙特威尔地)
1=*A
胜利啊!胜利
1=C
围绕着我崇拜的人儿(切斯蒂)
1=G
你早知道(托雷利)
1=E
恒河上升起太阳(斯卡拉蒂)
1=*A
在我的心里(斯卡拉蒂)
1=*A
紫罗兰(斯卡拉蒂)
1=*B
别在使我痛苦迷茫(斯卡拉蒂)
1=*B
我亲爱的(乔尔达尼)
1=*E
尼娜(柏戈莱西)()
我心里不再感到青春火焰燃烧(柏戈莱西)()
紫罗兰(斯卡拉蒂)()
别在使我痛苦迷茫(斯卡拉蒂)()
请告诉我(洛蒂)()
多么幸福能赞美你(博诺恩齐尼)()
让我痛哭吧(亨德尔)()
绿树成荫(亨德尔)()
假如你爱我(柏戈莱西)
1=B
我怀着满腔热情(格鲁克)()
爱情的喜悦(玛尔蒂尼)()
理想佳人(托斯蒂)()
黎明(雷翁卡伐洛)()
舞曲(罗西尼)()
小夜曲(德里戈)()
小夜曲(托斯蒂)()
悲叹小夜曲(托塞利)()
被禁止的音乐(戈斯托尔多尼)()
明亮的窗户(佚名)9)
玛丽亚!玛丽(卡普阿)()
啊我的太阳(卡普阿)()
桑塔露齐亚(佚名)()
重归苏莲托(库尔蒂斯)()
(d1~e2)
(d1~e2)
(f1~f2)
(c1~f2)
(d1~f2)
(#c1~#f2)
(e1~e2)
(e1~f2)
(f1~g2)
(#f1~f2)
()
(c1~g2)
负心人(卡尔蒂洛)()
玛莱卡莱(托斯蒂)()
遥远的桑塔露齐亚(马里奥)()
请你别望了我(库尔蒂斯)()
鳟鱼(舒伯特)()
致音乐(舒伯特)()
暮春(舒伯特)()
野玫瑰(舒伯特)()
小夜曲(舒伯特)()
乘着歌声的翅膀(门德尔松)()
北方的星(格林卡)
1=D
你们可知道(莫扎特)
1=*B
三年级
世上没有优丽荻茜怎能活(格鲁克)1=C
你再不要去做情郎(莫扎特)
1=C
美丽的时刻即将到来(莫扎特)
鞭打我吧(莫扎特)
我亲爱的爸爸(普契尼)
1=*A
主人,请听我说(普契尼)
漫步街上(普契尼)
人们叫我咪咪(普契尼)
1=D
为艺术为爱情(普契尼)
1=*G
晴朗的一天(普契尼)
1=*G
偷洒一滴泪(唐尼彩蒂)
1=*G
母亲教我的歌(德沃夏克)
1=D
月亮颂(德沃夏克)
哈巴涅拉舞曲(比才)
索尔维格之歌(格里格)
1=C
我悲伤啊我痛苦(格林卡)
哈巴涅拉舞曲(比才)
(e1~g2)(c1~f2)
(c1~e2)(*e1~*a2)
(d1~a2)
(*e1~*b2)(*d1~*b2)(f1~a2)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之管见及建议 篇3
这样,就要求(召唤)研究者和教师以变革的姿态去研究“作文教学”,重铸21世纪的中国“作文”和“写作能力”。
——王荣生《中国学生作文惹争议·序》
编者按: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有两篇作文备受关注——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上海一考生的《这道“坎”若有若无》。这两篇“争议作文”的命运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同人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2007年的语文高考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当时出现的两篇有争议的高考作文给我们带来的相关话题仍具有探讨和思索的现实意义。
江苏的“争议作文”《怀想天空》起初综合评分为37分(满分60分)。终审时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作文,反复读了3遍,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理由是这篇作文“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有着“现实生活的质朴”。〔1〕上海的“争议作文”《这道“坎”若有若无》也经历了由初评不及格的20分(满分70分)到终审64分的过程。专家认定这篇作文“意味尽在不言中”,“充满生活气息与现实感悟”。〔2〕同样一篇作文竟有这么大的审美和解读距离,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固然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这里存在对作文进行评判的价值标准谁更接近作文本质性的问题!
结合自己对这两篇“争议作文”的解读,我觉得专家的评判是中肯的,真切、质朴,不能不说是两篇作文的最大亮点。真实本色、厚重的生活感悟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写作的普遍价值观。学生能把自己的视野投向生活,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理应得到积极的肯定。然而这两篇作文最初的分数与专家给出的分数为何如此悬殊呢?专家更看中的是作文是否表达了生活的真实,情感是否真实。教师更关注的似乎是作文的形式层面,作文是否写得好看,给人有多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告诉我们:相当一部分一线教师的作文评分标准已经形成了一种可怕的思维定式——平实的作文只配给基本分及以下!
按照这样的定式,什么样的作文才够优秀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片段: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段文化气息颇“厚重”的文字可谓文采斐然。这固然可叹可赞。但那为赋“诗意”强作文,掩饰自己本真情感的话语,却早已失却了年轻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鲜活的生命气息,失却了写作主体独立的思想。叶老说:“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但本应说真话抒真情的作文在现实中似乎竟成了难以企及的高线!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厚重的生活积累与人生体悟是写作的基础。我手写我心。这些朴素的道理可能没有谁不知道。那么是教师的评判能力令人怀疑吗?当然不全是。指责学生吗?现实中学生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其实老师和学生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他们都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带着镣铐的表演者。鉴于此,我们作文的逻辑起点似乎早已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应试。所以教师评判作文的思维定式似乎有相当的现实基础,反之,他们评判作文时的“媚俗”倾向又对高中作文教学与生活之源渐行渐远的风气起着导向作用。由此,摘抄别人的话语,复制别人的思路,寻找通用的素材,甚至干脆背上若干篇所谓高考满分作文加以套作也就成为自然的事了!所以,文采富丽而无精神,貌似有文化而少深度,叙事少了情节看不到细节,议论没了逻辑看不见思想就成为高中作文的现实之痛!
高中作文该怎么教?如何走出浮华的误区?我以为:
一、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开启心智,是作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我们不能总是围绕高考转,不能让那些美其名曰检测学生人文素养而实际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命题牵着鼻子走,应把作文的重心放在表达而不是审题上,应从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引导启发,进而唤起学生的美好感情,解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学生的思想渐渐变得复杂起来,他们希望通过作文来反映自己的追求,宣泄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盼望获得老师同学的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反映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做人、鼓励学生创新等角度设计相关的题目指导学生作文。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作文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让他们积极思考社会生活。
二、规范实在的训练是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简单的、自由的、急功近利的,究其原因是没能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我觉得引导学生重视点滴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扩大他们的生活面,让他们接触生活,感悟生活,逐步提高认识。同时应加强阅读指导,推荐好文章,提倡建构自己的阅读空间,有计划地创设一些语文活动,如演讲、交流等,这些都是促进积累的有效途径。作文批改要避免形式主义,要注重效益,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建议。正如叶老所说:“批改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作文讲评应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不要面面俱到。如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作文讲评可以侧重进行思想启发和情感交流,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为目的。如果学生写作技法上有问题,可以结合具体文章进行技法指导。当然教无定法,关键是每堂作文讲评课都要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给作文合理“减负”是作文教学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许多教师迫于考试压力让学生进行写作技法训练,这种理论先行的做法,过分强调审题、立意、结构和语言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这让鲜活生动的作文教学变得面目可憎、枯燥无味。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事实上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太过于理性化,把成品文章的特点或规律告诉学生这并没有错,但从中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这些过于概念化、理性化的内容他们尚缺少感性的认识;从思维特征来看,过于理性的思维他们尚难于驾驭。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一切要按规律办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走缘事而发、缘生活而发的路子。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要引导学生把作文放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来,用现代的眼光加以审视,至于作文技巧的指导则应在学生作文实践之后自然生成,不宜生硬拓展。相信随着学生作文实践机会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写作技巧的掌握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3〕所以把不大管用的写作理论知识坚决减去,或把必要的技巧指导放在感性的读写过程中自然生成,是非常重要的。“减负”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对学生思想立意的期望值要实事求是,我们应该始终明白阅历的厚度决定作文深度的道理,所以建立对学生作文的期望值要参照学生心理成长的现状和规律,不能任意拔高,这对作文教学的和谐发展是很重要的。
〔1〕蒋昕捷《一篇高考作文从及格变优秀的背后》,《中国青年报》2007年7月2日。
〔2〕《从初评20分到最后仲裁64分——高考“争议”作文背后》,《解放日报》2007年7月14日。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管见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新课标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许多不足,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失落。下面我就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进行探析,并就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这种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时,便会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
可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部分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教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阅读能力很差。
这种现状的存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
长期以夹,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2. 与考试制度有关。
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扼杀了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囚于“一背景、二段意、二主题、四特点”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出现了“高原现象”。
3. 与学生的生活有关。
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
4. 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
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教师和参考书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理性的分析代替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就扼杀了师生的独立思考,抑制和削弱了师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 语文阅读的积淀太浅。
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少,语文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去了。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以“人”为主体。
二、新课标审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探索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阅读教学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教师与学生又围绕文本展开对话。在复杂丰富而且生动活泼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 问题式阅读。
“有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体悟式阅读。
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教师应就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
3. 探究式阅读。
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此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引起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周保中.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综合天地,2004.9.
[2]潘涌.论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天津教育,2004.7.
职业高中声乐教学管见论文 篇5
[关键词]问题情境 课堂氛围 实验 质疑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当高中数学教师已有十五个年头.一路走来,感觉自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次次的培训,一次次的异地课堂交流,课堂中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合作课堂的实施等,让我既迷茫又兴奋.就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我对当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看法,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抽象,让人望而生畏.如果教师能在引入新课时,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向量”时,先提出一个数学建模问题:一艘船从港口A出发,航行了100km到港口B,又航行了160km到达C处时遇到意外情况需要派直升机援助,直升机应到何处寻找该船?这样的“开场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时,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和解题的思路等.教师 不要轻易否定 学生独特的想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探求知识的再发生过程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也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得所学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椭圆”时,应提前让每桌学生准备两枚小钉子、一根没有弹性的细绳、一张硬纸板和一支铅笔,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基本步骤具体如下:(1)把绳子的两端固定在硬纸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绳子大于F1F2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硬纸板上慢慢移动一周,观察得到什么图形;(2)若两个定点的位置变化时,观察图形是否发生变化;(3)当两个定点的距离等于绳长时,观察得到什么图形.同时思考在上述操作中哪些量没变.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深刻感知了绳子的长度与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的关系是形成椭圆的关键,从而认识并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及一些相关的性质.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的质疑问难,是他们对教学活动更深入的参与.当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烈时,就会急于解决课堂上碰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是他们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其参与课堂的具体表现.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数学必修4P137有这样的一道题:“在△ABC中,sinA=513,cosB=35,求cosC的值.”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求得的答案是5665或-1665.演算过程如下: 因为cosB=35,0 当教师指出该答案是错误的时,学生感觉很疑惑,有学生反复检验自己的运算过程后还坚持认为答案就是5665或-1665,这时可以让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学生经过仔细推敲会发现,当cosA=-1213 时, sin(A+B)=sinAcosB+cosAsinB=-3365, 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最终正确答案是-1665;同时指出“如果保留两个答案正确,能否对所给的条件进行改变,如何改”的疑问.这样处理,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管见 篇6
(一)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新课引入, 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成问题的形式, 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并予以迁移和转化, 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使学生不感到陌生, 有思考的余地, 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 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 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
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问题时, 我举了一个例子创设悬念:同学们, 老师有个发现, 把数学课本随意翻开, 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左边的页码是偶数, 右边的页码是奇数, 相信不相信?试一试。接着我又出示第二个例子:老师手中的转盘 (有多块不同颜色的区域) , 如果将它自由转动, 请你们猜一猜, 当转盘停止时, 指针会指向那种颜色的区域? (学生发现答案不确定。) 翻书和转盘这两个事情是现实中的有趣问题, 最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自然会把学生引入随机现象之中, 使学生感受到随机事件就在身边。这一问题情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认知基础上, 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因而能够成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诱因, 不断地引起认知冲突, 然后再根据教材中的事例展开分析, 更能用好教材。
(二) 启迪学生思维, 教会学生思考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 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 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数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 或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 或是对旧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后推理得出结论, 这种数学抽象或推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 沟通知识的联系,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将知识学“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 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问题, 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去探求、去发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 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 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
例如:设2α是第二象限角, 则必有 ( ) 。
A.tanα>cotα B.tanα<cotα
C.sinα>cosα D.sinα<cosα
本题是比较两个三角函数值大小的问题, 先求出α的范围
kπ+π/ 4<x<kπ+π /2 (k∈Z) 。
A层 (基础较差的学生) 作差比较大小:
因为cot2α<0, 所以tanα>cotα。
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求解。
B层 (中等学生) 在同一坐标系下画出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的图象以及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象, 比较图象得出结果。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反思计算过程, 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
C层 (水平较高的学生) 用特殊值或单位圆解决。
特殊值的使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到学习的乐趣, 单位圆的使用使学生在解决三角问题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模型, 可以更好地带动他们的后续学习。
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并且从中提炼了方法,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教材的精髓。
新的课程标准中, 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这也是高中新教材改革之宗旨和目标。在新教材的知识背景下, 我们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试教中主要采用了“数学作文教学法”, 即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 实际调查, 数据证明等程序后, 以作文的形式写出自己对知识的回味、反刍、体味, 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或者是学生本人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和搜集的与课本相关知识的事例。例如在此活动中有一个学生深感城市交通阻塞和混乱情况严重, 为了调查这一问题, 不惜用整个周末的时间在街上统计车流情况, 最后作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城市道路布局问题》一文, 文中用频率统计表和频率分布折线图论证了一天中不同时间交通阻塞情况, 通过道路两侧障碍物和摊点与车辆的相关散点图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自行设计了许多改进意见。观点明确, 立意鲜明, 使得所学“统计”一章的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
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管见 篇7
1. 高中化学实验的必要性
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看,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这种科学实践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中叶波义耳进行的物质燃烧、动物呼吸的实验研究,到18世纪中叶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论证,以及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对这一定律的实验论证;从18世纪形成的实验化学,到20世纪理论化学分支领域的飞速发展和21世纪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逐步形成;从人们对元素、空气等简单物质的研究,到现代人工合成各种复杂的天然化合物,等等,无不标志着许多化学家从实验到发明、发现的光辉业绩。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不做化学实验,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要靠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学生养成科学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离不开化学实验;学生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正如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所说:“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
2. 高中化学实验的理解
2.1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学化学教学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内容,除了完整的学生实验课,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概念理论教学、化学用语教学和化学计算等新授课中,以至各种类型的复习课和练习课中,都会出现化学实验。
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以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加以组织,不仅设置了专门的“化学实验基础”主题和独立的“实验化学”模块,以此来强化化学学科特征,还以“实验”和“实验探究”等各种形式渗透在“化学与生活”、“物质结构与性质”等其它各模块中。据统计,在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和“活动”中,与化学实验有关的内容分别约占各自总条目的22%和37%。由此可见,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课程,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学生能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2.2 化学实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化学教学实践认为:“只重视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应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正是体现了这一现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思想,从设置课程目标来看,化学实验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多处涉及。
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目标的化学实验主要由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成:实验知识目标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事实、有关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方面的知识等,实验技能目标是指基本操作技能、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和综合运用技能等三个方面;实验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实验问题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控制实验条件能力、收集证据能力、得出结论能力;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非常丰富,主要是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实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实事求是完成实验、节约药品、爱护环境等。
2.3 化学实验激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激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协作、交互的过程,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创建思想、解决有意义问题的过程。学习使用一种工具,不仅要了解相关的概念和规则,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使用工具的场合和条件。研究表明,在日常情境中,许多学生在利用从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时常遇到问题,其原因是,源于正式学习的经验通常是脱离情境的,即某一事实的学习往往孤立于该事实而从中获得意义的情境。
化学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有意义学习的情境。实验提供了师生、生生等多种交流合作的机会,能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理解、探究化学现象,建构对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的发展,从而在班级学习者共同体中创建自己的科学观念。
3.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注意点
3.1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例如,通过“不同温度下Na2S2O3溶液与H2SO4溶液反应速率”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2 注意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通过具体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讨论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3.3 注意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指导学生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职业高中声乐教学管见论文 篇8
关键词:创新创造,培养能力,策略思考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 教育新举措,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通过我们的课堂去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较好地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创新创造能力, 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必须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一、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需求得到教师的充分相信
在我们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我们总会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去看我们的学生, 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创新创造的能力是比较贫乏的, 英语学习的暂困学生其创新创造能力则更是无从谈起了。在这样的框框下, 学生感受文本内容以及英语文化一般都是我们教师去嚼着, 然后无汁无味去喂给学生。应当说这个时候学生所吃进去的都是些近乎毫无营养价值的东西, 在学习上我们高中学生已经不是小学生或者说初中生了, 如果再让他们去吃些令其生厌的东西, 他们也会自感十分的烦恼。虽然不去抵抗, 但是, 他们接受的效度应当是可想而知的。因此,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笔者力求注意的是摒弃不信任学生有创造欲望的理念,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力求去让每个学生有充分创新创造的实践机会。尤其是让学生去感悟英语国家的文化时, 总是让学生使出浑身的解数进行属于自己的创造潜能发挥的诸多创造。英语文化与我们的汉语文化总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我都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感受感悟, 这样学生所能感受感悟的才是真实的, 所接受到的英语文化的熏陶感染从一定意义上讲才颇具创造性、创新性, 也才是我们学生的创造潜能有效乃至于高效的发挥。
二、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需求得到文本的资源渗透
平时的英语教学我们总不难发现, 我们教师在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上且有好高骛远之嫌, 尤其在公开教学以及校内的教研课上显得比较普遍。因为, 我们教师总以为拓宽得越多我们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越好。笔者在此并不这么以为, 如果我们过多地脱离了文本去搞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呢从具体的教学实践看, 对全体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有多害而无一益的。因为, 我们的文本首先应当是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唯一而又十分有效的资源所在。挖掘文本中利于学生创新创造的资源最贴近我们高中学生的生活乃至于学习的经验, 也最容易去调动我们全体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在有充分而又浓烈兴趣的基础上去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创造的能力则将会水到渠成。所以,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有硬读我们英语课程文本的功夫, 硬读课程文本我们必须去忌讳的是迷信思想, 不要总是以为教参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抗拒性。我们又要同时去摒弃的是浮躁习气, 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潜下心来钻研文本, 必须静下心来教书育人。因此,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笔者能够保持的良好风尚是永续性的钻研教材, 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设计好能让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前置性学习的预案, 设计好课堂学习的学案, 设计好能让学生去进行延续性学习的课案。所以, 在让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英语学习的活动中, 我们的学生总能释放出英语学习的创新创造的正能量。譬如, 英语国家有着许多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有的就在我们的文本中有所渗透, 如果我们能去有效结合文本与传统节日让学生去开展一些娱乐性的活动, 学生的创新创造的能力则可在依托文本这个有效的载体上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需求得到同伴的有效互动
职业高中声乐教学管见论文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抽象,让人望而生畏.如果教师能在引入新课时,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向量”时,先提出一个数学建模问题:一艘船从港口A出发,航行了100km到港口B,又航行了160km到达C处时遇到意外情况需要派直升机援助,直升机应到何处寻找该船?这样的“开场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时,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和解题的思路等.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独特的想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探求知识的再发生过程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也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得所学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椭圆”时,应提前让每桌学生准备两枚小钉子、一根没有弹性的细绳、一张硬纸板和一支铅笔,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基本步骤具体如下:(1)把绳子的两端固定在硬纸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绳子大于F1F2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硬纸板上慢慢移动一周,观察得到什么图形;(2)若两个定点的位置变化时,观察图形是否发生变化;(3)当两个定点的距离等于绳长时,观察得到什么图形.同时思考在上述操作中哪些量没变.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深刻感知了绳子的长度与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的关系是形成椭圆的关键,从而认识并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及一些相关的性质.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的质疑问难,是他们对教学活动更深入的参与.当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烈时,就会急于解决课堂上碰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是他们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其参与课堂的具体表现.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数学必修4P137有这样的一道题:“在△ABC中,求cosC的值.”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求得的答案是演算过程如下:因为所以B是第一象限角,因为所以A是第一或第二象限角,所以
当教师指出该答案是错误的时,学生感觉很疑惑,有学生反复检验自己的运算过程后还坚持认为答案就是这时可以让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学生经过仔细推敲会发现,当时,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最终正确答案是同时指出“如果保留两个答案正确,能否对所给的条件进行改变,如何改”的疑问.这样处理,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职业高中声乐教学管见论文 篇10
一、读导结合, 发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
由于年代的差异和审美取向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变异, 加之语言环境的变迁, 当代高中生普遍对文言文认知不足, 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存在陌生感和畏惧情绪。 其实学习文言文大可不必如此费劲, 只要放松心情, 放开喉咙, 大声诵读, 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文言文诵读, 不是简单地读, 而是要目睹其文、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地进行综合阅读活动, 是从字、词、句到段、篇、章的全面感知和把握, 是一个仔细体味和琢磨文章语气、语调和情感的复杂过程。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 走进文本, 做文本的知音, 通过对文本有声的朗读和本文进行情感的沟通。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 自然就会感受文言语言的抑扬顿挫, 内容的丰厚多彩, 结构的严谨整饬, 从而增强对文言语言的敏感性和对文言作品的鉴赏能力, 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就一扫而空。
除放声朗读外, 我们还可以创造友善而轻松的环境, 激发学生好学乐学的情绪, 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文言文。 在教授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点, 由点及面, 先精选一些和课文有关的精辟语句或语段介绍,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慢慢进入文章佳境。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之一代改革者矢志不渝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之精美之境、豪迈之气融而为一… … 通过这些与所学文言文相关联的精神内涵做先导, 以这些语段中的人生体验和睿智激发学生的好奇和质疑, 在精美语句的熏陶下一步步深入文本, 领悟文章的精髓。
二、多向对话, 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 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 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抑或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沟通都至关重要。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深刻研究, 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不乏个性的解读, 在课堂时用清晰的流程向学生传达, 与学生分享体验、交流碰撞。 在教师的有效带动下, 学生走进文本, 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入手一步步体会领悟、质疑探讨, 逐步寻求文本的思想内涵。
掌握文言知识信息, 仅靠课堂上一点时间或者个体的积累是完全不够的, 我们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 将课堂上提到的文言现象记录下来, 一个词语的一种用法或者一种句式在这篇课文中出现, 就把它记录下来, 其他课文中如果再出现这些词语的其他用法或者其他句式或者同种句式的不同语例, 就把它补充进去。 拿古今词义来说,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词义的异同存在三种情况: 一是某一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消失,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二是某一词的常用古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作为常用义项使用, 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三是某一词的常用义在现代汉语中还偶尔存在, 但已不是常用义, 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这三种情况外, 除第二种情况, 学生基本不会理解错误, 在阅读文言文时, 这类词就不会造成阅读障碍。 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学生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常用义理解古义, 就很容易造成对文句理解的错误, 这类词在文言文中占据比重大, 如果让学生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 收集整合后互相交流, 那么大家的信息量就会增大。
三、多元解读, 拓展文言文学习空间
文言文中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教学文言文, 除了课堂教授的有限篇幅外, 我们还应该把视野放开,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 将文言文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课文拓展到古代典籍,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种探究性阅读主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相互交流, 质疑启发, 深化理解。
以《史记选读》中的人物传记来说, 从君王将相到普通大众, 无一不是丰富复杂的, 我们解析这类文本就不能只是单向思维, 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些历史人物。 在学习《管仲列传》时, 我提出质疑, 作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他的政治生涯中可圈可点的太多, 作者司马迁为何不遗余力地花大量篇幅在传记开篇写鲍叔牙和他的交往, 这有什么深意呢?
教材中很多课文只是原文的节选, 如 《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原文全篇乃至所属专著, 拓展学生的文言文感知空间。 在拓展阅读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 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 增强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通过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 个人将所读文章的内容结合理解联系思考, 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个性化的解读, 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 一起交流。
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整体的阅读量, 还激发了学生探讨的热情和质疑的勇气, 并且通过书面表达的训练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种过程操作的关键在于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布鲁纳) 。 实践证明, 在文言文教学中, 放手让学生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学习, 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 开发潜能, 更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主动性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王力.古代汉语文化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职业高中声乐教学管见论文】推荐阅读: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管见08-10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管见06-03
职业高中教学论文01-08
浅析高中声乐教学11-10
职业学校声乐教学思考09-18
职业学校声乐教学浅见10-22
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5则范文11-16
试论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05-31
职业高中学生论文12-30
职业高中实习论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