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西格列汀片(精选3篇)
磷酸西格列汀片 篇1
糖尿病疾病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环境共同作用下出现的慢性高血糖病症[1]。是目前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 危害严重,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不仅是控制患者血糖, 还要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2]。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可以在使用胰岛素无法控制血糖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机制将患者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为研究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治疗单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患者临床效, 该院随机选取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随机选取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28例, 女性32例, 年龄在32~85岁之间, 平均年龄 (56.23±10.46) 岁。把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16例, 女性14例, 年龄在32~8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5.73±10.75) 岁。观察组男性12例, 女性18例, 年龄在33~8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7.08±10.25) 岁。所有患者均为糖尿病Ⅱ型患者, 60例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治疗12周以上, 但是没有明显血糖控制效果。所有患者没有严重心脏、肾病类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状况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胰岛素加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等降糖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定期检测血糖, 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和降糖类药物用量。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基础上使用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治疗, 服用剂量为100 mg/d[3]。对患者定期检测血糖, 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或者降糖类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糖尿病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治疗12周后的BMI、Hb A1c、2h PG、FBG、胰岛素使用量[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并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方式治疗后, 使用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加胰岛素联合治疗观察组糖尿病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使用胰岛素加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糖尿病患者,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逐渐进展性病症, 随着患者病龄增加, 体内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不断减退[5]。使用常规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无法将胰岛β细胞功能逆转, 并且在治疗中还存在患者低血糖、血糖不稳定以及体重增加等问题。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需要安全性和有效性双重指标。
注: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物比较广泛, 但是给患者使用时要充分考虑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以及安全性[6]。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物和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治疗糖尿病患者可能引起患者低血糖, 双胍类降糖药物在治疗糖尿病并发肾脏功能不全患者有可能引起乳酸性酸中毒[7]。由于糖尿病是在多种病理缺陷和已知病因等多种机制下形成的, 所以在治疗中要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适当将药物调整[8]。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合理的使用胰岛素, 容易导致患者低血糖, 所以在研究治疗中, 我们对胰岛素用量保持在1~2 U中。
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作为一种新型降糖类药物, 其作用机制和常规口服类降糖药物作用机制不同, 在使用中可以和90%以上的常规降糖类药物联合使用, 有比较好的降糖效果, 可减少患者发生低血糖机率、不会使患者体重增加等优势。
本次研究发现, 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和胰岛素联合使用治疗糖尿病患者, 主要表现在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数量方面, 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的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相比, 使用胰岛素的数量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的BMI (kg/m2) 为28.2±2.1、Hb A1c (%) 为 (5.8±0.9) 、2h PG (mmol/L) 为 (7.6±1.5) 、FBG (mmol/L) 为6.5±1.2、胰岛素使用量 (34.21±3.45) 。相关学者研究表明,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胰岛素联合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可以使患者身体各项指标接近正常水平[9]。
除此之外, 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对患者使用后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研究中观察组30例糖尿病患者有1例患者在服用1 d内出现轻微腹胀现象, 持续3 d左右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 使用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结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 副作用较低, 不会出现患者体重增加以及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出现, 因此应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治疗单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把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胰岛素结合常规降糖药物治疗, 观察组胰岛素结合西格列汀片治疗, 比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BMI、Hb A1c、2 h PG、FBG、胰岛素使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使用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治疗单用胰岛素控制不佳糖尿病患者可以对患者血糖良好控制, 减少低血糖发生, 应临床推广。
关键词:捷诺维磷酸西格列汀片,治疗,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
参考文献
[1]张燕.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及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今日药学, 2013, 12 (12) :824-826.
[2]刘亚.单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采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15 (5) :3249.
[3]阮勇, 谭擎缨, 王秀景, 等.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4, 5 (5) :273-274, 283.
[4]应文华, 叶韩镯.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4, 3 (6) :280-282.
[5]岑兴鸣.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4, 16 (12) :143-144.
[6]陈奕, 秦明明.西格列汀联合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 2014, 11 (5) :192-194.
[7]蒋媛, 史桂玲, 张惠娟.西格列汀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药房, 2013, 32 (10) :3028-3033.
[8]梁菁菁, 邹大进.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磷酸西格列汀的成本-效果分析[J].上海医学, 2013, 5 (13) :414-417.
[9]张继佳, 付艳琴, 田晨光, 等.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短期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26 (5) :82-84.
磷酸西格列汀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门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5例,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20例, 年龄36~77岁, 空腹血糖>8.5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2 mmol/L, 体重指数24.56±3.77 kg/m2,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9.7±1.6。其中8例有家族史, 肥胖20例, 非肥胖5例。所选病例无严重心脑肾等疾病, 也无糖尿病严重脏器并发症, 排除妊娠、哺乳妇女、严重应激。常规进行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心功能、体重指数等检查。
诊断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应用磷酸西格列汀每日一次, 每次0.1, 二甲双胍每日三次, 每次0.25, 门诊每3~7天监测血糖 (强生公司One Touch血糖仪) 。治疗期间磷酸西格列汀用量不变, 二甲双胍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 最大每天2000 mg。达标标准空腹血糖<6.5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8.7 mmol/L, 低血糖<3.9 mmol/L。3个月后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脂、空腹C肽、低血糖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治疗中全部数据资料均以x±s表示, 治疗前后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经过对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5例为期3个月的降糖治疗后, 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脂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空腹C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1) 。分别见表1及表2。
3 讨论
随着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 (DCCT)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的结果公布, 对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已逐步达成共识[4]。UKPDS提示对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强化降糖治疗, 能使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减少29%[5]。众所周知,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胰升糖素分泌增加和β细胞体积减少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环节[6]。而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这种新药的问世, 打破了传统降糖治疗格局。传统治疗存在继发性失效, 主要促进β细胞分泌, 而西格列汀在改善β细胞功能同时, 可以改善α细胞功能, 为解决2型糖尿病治疗的诸多问题带来新的曙光[7]。西格列汀是一种高选择性的DPP-4底物抑制剂, 通过增加活性肠促胰岛素的水平即活性的P-1和GIP的血浆浓度, 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释放并降低胰高糖素水平。它与传统磺酰脲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 即使在葡萄糖水平较低时, 西格列汀可促进低血糖时胰升糖素的分泌, 在改善β细胞功能障碍的同时, 改善α细胞功能紊乱。它还可以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少空腹状态下脂解作用, 脂肪组织软脂酸流出减少[8], 并且不影响空腹及餐后胃容积、胃排空, 也不影响食欲。综上结合本组实验观察显示西格列汀联合地甲双胍相比较传统疗法具有较高安全性与有效性, 能较好的多方面改善胰岛功能, 稳定控制血糖, 值得推广。
治疗前后比较P<0.01。
摘要:选取门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5例给予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联合用药, 为期3个月治疗。随访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小时血糖 (2 hPG)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血脂、空腹C肽、体重指数、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改变情况, 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磷酸西格列二甲双胍联合用药使患者的FPG、2 hPG、HbA1c、血脂、体重指数明显下降, 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空腹C肽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有显著差异性 (P<0.01) , 且无低血糖发生。结论:磷酸西格列二甲双胍联合治疗门诊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 依从性好, 低血糖发生少, 良好的血糖控制, 是一种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较好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α、β细胞功能
参考文献
[1]刘赫.糖尿病相关性高血压的临床识别及处理[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3, 9 (2) :4.
[2]Smyth S Heron.Diabetes and obesity:the twin epidemics.Nat Med, 2005, 12:75-80.
[3]薛耀明.糖尿病强化疗法与传统疗法.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1, 7 (6) :4.
[4]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3, 29 (3) :189.
[5]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3, 29 (3) :191.
[6]Lehy JL.Pathogenesis of type2dia-betes mellitus.Arch Med Res, 2005, 36197-209.
[7]宁光.肠促胰素在血糖稳态调节和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 26:增录9b-1-增录9b-4.
磷酸西格列汀片 篇3
磷酸西格列汀 ( sitagliptin) 属二基肽原酶 ( DPP-4) 抑制剂, 常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 可以得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磷酸西格列汀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 国内尚未见报道。2011年Ellis等将磷酸西格列汀用于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 显示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水平, 减少餐时胰岛素的使用。同年Eiji将磷酸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用于胰岛 β 细胞功能绝对缺乏的患者。2个研究均证实了该药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1-2]。以下将我们在3例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磷酸西格列汀中的体会报道如下。
1病例
患者均为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住院的1型糖尿病患者。每位患者均使用标准餐供给, 其热量为1800 ~ 2200千卡。均使用动态血糖监测 ( CGMS) 观察患者7 d, 期间患者原有降糖方案不变, 于第3天加用磷酸西格列汀 ( 默沙东公司提供) 治疗。使用CGMS监测患者平均血糖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 MAGE) 等指标的变化, 评估西格列汀对血糖的影响。上述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 1患者女性, 56岁, 诊断1型糖尿病36年, 胰岛功能结果提示: 0 min C肽0. 32 ng / ml, 120 min C肽0. 7 ng / ml。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 GAD) 阳性, 糖化血红蛋白7% 。因血糖波动较大入院, 入院前长期使用方案: 来得时+优泌林R ( 三餐时) 治疗, 单日胰岛素总剂量为24 IU。 入院后给予CGMS监测血糖, 并于第3天加用磷酸西格列汀。患者CGMS提示加用磷酸西格列汀前平均血糖为6. 5 mmol / L, 加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后, 平均血糖逐渐下降, 最低达4. 8 mmol/L ( 第5天) 。后因血糖下降过低, 多次出现低血糖, 开始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出院时患者胰岛素日总剂量由入院时的24 IU减少为16 IU, MAGE由入院时10. 8 mmol / L下降至7. 8 mmol / L, 平均血糖为7. 2 mmol / L。
1. 2患者男性, 28岁, 诊断为1型糖尿病18年, 入院前方案为: 诺和灵50R/早餐时、诺和灵R ( 中、晚餐) , 单日胰岛素剂量为55 IU。因血糖波动较大入院, 自测血糖波动在2. 2 ~ 24 mmol/L。入院查胰岛功能结果提示: 0 min C肽0. 05 ng / ml, 120 min C肽0. 05 ng / ml, GAD阴性, 糖化血红蛋白8. 6% 。同样给予使用CGMS监测血糖及加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患者出院时胰岛素日总量由入院时55 IU减至26 IU, 平均血糖由11 mmol / L下降至9. 2 mmol/L, MAGE由11. 8 mmol / L下降至6. 7 mmol / L。
1. 3患者男性, 53岁, 诊断为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3月, 入院前方案: 诺和灵50R早、晚餐时, 单日胰岛素剂量为58 IU, 血糖控制不佳入院, 自测血糖偏高, 空腹血糖最高达13 ~ 14 mmol/L。入院查胰岛功能结果提示: 0 min C肽0. 33 ng / ml, 120 min C肽0. 52 ng / ml。GAD阳性, 糖化血红蛋白8. 8% 。给予使用CGMS监测血糖及加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 患者出院时胰岛素日总量由入院时58 IU减至50 IU, 平均血糖由9 mmol / L下降至8. 2 mmol/L, MAGE由12. 7 mmol / L下降至8. 4 mmol / L。
2讨论
2. 1 1型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人群中的比例仅为约5% 左右, 其具有血糖波动较大、不易控制等临床特点。DD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增加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 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发挥双重降糖机制: 刺激 β 细胞, 增加胰岛素分泌, 另一方面抑制 α 细胞, 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3-5], 而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 由于其 β 细胞功能的下降, 单一的刺激分泌的降糖药物不能很好地发挥降糖作用; 而DDP-4抑制剂却可通过抑制 α 细胞的作用来发挥调节血糖的作用, 为临床将DDP-4抑制剂应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理论支持。
2. 2从上述患者使用磷酸西格列汀的过程中发现, 在使用磷酸西格列汀后1 ~ 2 d后, 患者的平均血糖即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且在观察的后3 ~ 5 d, 患者血糖仍呈现下降趋势, 这也提示DPP-4抑制剂在1型糖尿病中的确有降糖的作用。鉴于1型糖尿病患者 β 细胞功能衰竭的特点, 这种作用我们推测主要和该药抑制 α 细胞、降低胰高血糖素有关。 同时, 部分研究证实, 使用磷酸西格列汀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helin的浓度, 从而发挥抑制食欲、减少胃排空、改善血糖等作用[6]; 在一些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中发现, 磷酸西格列汀可以改善其免疫状态, 我们猜测在本研究中, 也存在磷酸西格列汀改善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状态从而改善血糖及减少胰岛素用量的可能[7]。此外, 磷酸西格列汀可能也参与了摄食中枢抑制作用及促进外周血糖利用等降糖过程, 但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本文采用MAGE评估, 结果提示患者在使用磷酸西格列汀后, 血糖波动呈改善趋势。并且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 磷酸西格列汀对血糖波动的改善可能优于其降低血糖的作用。
2. 3结合上述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实践, 本研究发现, DPP-4抑制剂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能够发挥良好的降低血糖作用, 并且血糖波动较小。另外, Nagakura等[8]于2003年研究发现, 在db/db鼠模型中, 使用DDP-4抑制剂后, 该类药物对胰岛细胞有一定增殖的作用。但是, 1型糖尿病患者在长期服用DPP-4抑制剂后的血糖下降是否与其胰岛细胞数目增殖有关, 尚不可知, 由于本次观察时间较短, 其结果还不能够明确, 还需临床及基础研究给予证实。
总之, 本研究临床观察发现DPP-4抑制剂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能够发挥良好的降血糖作用, 并可减少血糖波动。但由于观察人数较少, 且观察时间较短, 仅作为一种临床现象与同道分享。同时, 考虑DPP-4抑制剂还可能存在刺激胰岛细胞增殖的作用, 因此, 该项观察还将定期随访观察, 以继续评估其疗效。
参考文献
[1]Kutoh E.Sitagliptin is effective and safe as add-on to insulin in patients with absolute insulin deficiency:a case series[J].J Med Case Rep, 2011 (5) :117.
[2]Ellis SL, Moser EG, Snell-Bergeon JK, et al.Effect of sitagliptin on glucose control in adult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a pilot,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J].Diabet Med, 2011, 28 (10) :1176-1181.
[3]Lovshin JA, Drucker DJ, Incretinbased therapies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Nat Rev Endocrinol, 2009, 5 (5) :262-269.
[4]Davidson JA.Advances in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GLP-1 receptor agonists and DPP-4 inhibitors[J].Cleve Clin J Med, 2009, 76 (Suppl5) :S28-S38.
[5]Harada N, Inagaki N.Incretin and incretin-based therapies[J].Nihon Rinsho, 2010, 68 (5) :931-942.
[6]ÖzÖ, KIyIcI S, Ersoy C, et al.Effect of sitagliptin monotherapy on serum total ghrelin levels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1, 94 (2) :212-216.
[7]Price JD, Linder G.Effects of shortterm sitagliptin treatment on immune parameters in healthy individual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Clin Exp Immunol, 2013, 174 (1) :1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