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列汀

2024-06-09

西格列汀(精选7篇)

西格列汀 篇1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老龄化进程的加速, 当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剧升高。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按其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并发症会损害身体的多个器官, 致残的几率非常高, 甚至导致死亡, 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1]。现将我院收治的6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32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4例, 年龄为33~63岁, 平均 (44.5±5.3) 岁;治疗组中, 男17例, 女15例, 年龄为32~64岁, 平均 (44.8±5.7) 岁,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用二甲双胍 (生产厂家: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161) 治疗, 0.5 g/次, 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 (生产厂家: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834) 治疗, 100 mg/次, 1次/d。观察12周,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BG) , 餐后2小时血糖 (2 h PG) , 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体质量指数 (BMI) 、空腹胰岛素 (FIns) 及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等指标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2周后, 两组患者的FBG、2 h PG、Hb A1c、BMI均明显降低 (P<0.01) , FIns水平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治疗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1型糖尿病病程大于5年患者及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 应每年检测微量白蛋白尿。对于所有成人糖尿病患者, 应至少每年测定1次血肌酐, 以评估肾小球滤过率 (GFR) 。同时, 患者也应在门诊随访时定期检查尿常规, 以了解尿糖、蛋白尿及泌尿系感染等情况。

在应用降糖药物时, 新的治疗模式主张在疾病早期采取积极联合治疗的方案, 在单一药物的半量 (最大允许剂量的一半) 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 早期积极采取非同类药物联合应用, 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使血糖快速并持久达标。西格列汀可抑制二肽基肽酶4 (DPP-4) 活性, 增加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 以葡萄糖依赖方式增加胰岛素释放并降低胰高糖素水平, 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增高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据研究显示, 大学组糖尿病计划 (University Group Diabetes Program, UGDP) 是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之前唯一的2型糖尿病大规模随机临床研究, 该研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共观察了1 000例患者, 平均随访5.5年 (3~8年) , 结果发现任何改善血糖控制的治疗均不能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风险。研究指出, 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甲糖宁会升高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2]。本组资料显示, 西格列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降糖药物, 能较好地控制血糖, 确保用药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晓燕, 施红, 吴建珊, 等.石斛合剂序贯方不同剂型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 (6) :2233-2235.

[2]罗永娟.PDCA循环在糖尿病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5, 36 (4) :470-471.

西格列汀 篇2

1 资料与方法

门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5例,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20例, 年龄36~77岁, 空腹血糖>8.5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2 mmol/L, 体重指数24.56±3.77 kg/m2,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9.7±1.6。其中8例有家族史, 肥胖20例, 非肥胖5例。所选病例无严重心脑肾等疾病, 也无糖尿病严重脏器并发症, 排除妊娠、哺乳妇女、严重应激。常规进行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心功能、体重指数等检查。

诊断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应用磷酸西格列汀每日一次, 每次0.1, 二甲双胍每日三次, 每次0.25, 门诊每3~7天监测血糖 (强生公司One Touch血糖仪) 。治疗期间磷酸西格列汀用量不变, 二甲双胍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 最大每天2000 mg。达标标准空腹血糖<6.5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8.7 mmol/L, 低血糖<3.9 mmol/L。3个月后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脂、空腹C肽、低血糖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治疗中全部数据资料均以x±s表示, 治疗前后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经过对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5例为期3个月的降糖治疗后, 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脂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空腹C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1) 。分别见表1及表2。

3 讨论

随着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 (DCCT)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的结果公布, 对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已逐步达成共识[4]。UKPDS提示对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强化降糖治疗, 能使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减少29%[5]。众所周知,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胰升糖素分泌增加和β细胞体积减少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环节[6]。而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这种新药的问世, 打破了传统降糖治疗格局。传统治疗存在继发性失效, 主要促进β细胞分泌, 而西格列汀在改善β细胞功能同时, 可以改善α细胞功能, 为解决2型糖尿病治疗的诸多问题带来新的曙光[7]。西格列汀是一种高选择性的DPP-4底物抑制剂, 通过增加活性肠促胰岛素的水平即活性的P-1和GIP的血浆浓度, 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释放并降低胰高糖素水平。它与传统磺酰脲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 即使在葡萄糖水平较低时, 西格列汀可促进低血糖时胰升糖素的分泌, 在改善β细胞功能障碍的同时, 改善α细胞功能紊乱。它还可以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少空腹状态下脂解作用, 脂肪组织软脂酸流出减少[8], 并且不影响空腹及餐后胃容积、胃排空, 也不影响食欲。综上结合本组实验观察显示西格列汀联合地甲双胍相比较传统疗法具有较高安全性与有效性, 能较好的多方面改善胰岛功能, 稳定控制血糖, 值得推广。

治疗前后比较P<0.01。

摘要:选取门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5例给予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联合用药, 为期3个月治疗。随访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小时血糖 (2 hPG)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血脂、空腹C肽、体重指数、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改变情况, 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磷酸西格列二甲双胍联合用药使患者的FPG、2 hPG、HbA1c、血脂、体重指数明显下降, 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空腹C肽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有显著差异性 (P<0.01) , 且无低血糖发生。结论:磷酸西格列二甲双胍联合治疗门诊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 依从性好, 低血糖发生少, 良好的血糖控制, 是一种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较好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α、β细胞功能

参考文献

[1]刘赫.糖尿病相关性高血压的临床识别及处理[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3, 9 (2) :4.

[2]Smyth S Heron.Diabetes and obesity:the twin epidemics.Nat Med, 2005, 12:75-80.

[3]薛耀明.糖尿病强化疗法与传统疗法.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1, 7 (6) :4.

[4]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3, 29 (3) :189.

[5]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3, 29 (3) :191.

[6]Lehy JL.Pathogenesis of type2dia-betes mellitus.Arch Med Res, 2005, 36197-209.

[7]宁光.肠促胰素在血糖稳态调节和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 26:增录9b-1-增录9b-4.

西格列汀 篇3

磷酸西格列汀 ( sitagliptin) 属二基肽原酶 ( DPP-4) 抑制剂, 常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 可以得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磷酸西格列汀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 国内尚未见报道。2011年Ellis等将磷酸西格列汀用于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 显示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水平, 减少餐时胰岛素的使用。同年Eiji将磷酸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用于胰岛 β 细胞功能绝对缺乏的患者。2个研究均证实了该药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1-2]。以下将我们在3例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磷酸西格列汀中的体会报道如下。

1病例

患者均为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住院的1型糖尿病患者。每位患者均使用标准餐供给, 其热量为1800 ~ 2200千卡。均使用动态血糖监测 ( CGMS) 观察患者7 d, 期间患者原有降糖方案不变, 于第3天加用磷酸西格列汀 ( 默沙东公司提供) 治疗。使用CGMS监测患者平均血糖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 MAGE) 等指标的变化, 评估西格列汀对血糖的影响。上述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 1患者女性, 56岁, 诊断1型糖尿病36年, 胰岛功能结果提示: 0 min C肽0. 32 ng / ml, 120 min C肽0. 7 ng / ml。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 GAD) 阳性, 糖化血红蛋白7% 。因血糖波动较大入院, 入院前长期使用方案: 来得时+优泌林R ( 三餐时) 治疗, 单日胰岛素总剂量为24 IU。 入院后给予CGMS监测血糖, 并于第3天加用磷酸西格列汀。患者CGMS提示加用磷酸西格列汀前平均血糖为6. 5 mmol / L, 加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后, 平均血糖逐渐下降, 最低达4. 8 mmol/L ( 第5天) 。后因血糖下降过低, 多次出现低血糖, 开始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出院时患者胰岛素日总剂量由入院时的24 IU减少为16 IU, MAGE由入院时10. 8 mmol / L下降至7. 8 mmol / L, 平均血糖为7. 2 mmol / L。

1. 2患者男性, 28岁, 诊断为1型糖尿病18年, 入院前方案为: 诺和灵50R/早餐时、诺和灵R ( 中、晚餐) , 单日胰岛素剂量为55 IU。因血糖波动较大入院, 自测血糖波动在2. 2 ~ 24 mmol/L。入院查胰岛功能结果提示: 0 min C肽0. 05 ng / ml, 120 min C肽0. 05 ng / ml, GAD阴性, 糖化血红蛋白8. 6% 。同样给予使用CGMS监测血糖及加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患者出院时胰岛素日总量由入院时55 IU减至26 IU, 平均血糖由11 mmol / L下降至9. 2 mmol/L, MAGE由11. 8 mmol / L下降至6. 7 mmol / L。

1. 3患者男性, 53岁, 诊断为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3月, 入院前方案: 诺和灵50R早、晚餐时, 单日胰岛素剂量为58 IU, 血糖控制不佳入院, 自测血糖偏高, 空腹血糖最高达13 ~ 14 mmol/L。入院查胰岛功能结果提示: 0 min C肽0. 33 ng / ml, 120 min C肽0. 52 ng / ml。GAD阳性, 糖化血红蛋白8. 8% 。给予使用CGMS监测血糖及加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 患者出院时胰岛素日总量由入院时58 IU减至50 IU, 平均血糖由9 mmol / L下降至8. 2 mmol/L, MAGE由12. 7 mmol / L下降至8. 4 mmol / L。

2讨论

2. 1 1型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人群中的比例仅为约5% 左右, 其具有血糖波动较大、不易控制等临床特点。DD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增加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 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发挥双重降糖机制: 刺激 β 细胞, 增加胰岛素分泌, 另一方面抑制 α 细胞, 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3-5], 而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 由于其 β 细胞功能的下降, 单一的刺激分泌的降糖药物不能很好地发挥降糖作用; 而DDP-4抑制剂却可通过抑制 α 细胞的作用来发挥调节血糖的作用, 为临床将DDP-4抑制剂应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理论支持。

2. 2从上述患者使用磷酸西格列汀的过程中发现, 在使用磷酸西格列汀后1 ~ 2 d后, 患者的平均血糖即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且在观察的后3 ~ 5 d, 患者血糖仍呈现下降趋势, 这也提示DPP-4抑制剂在1型糖尿病中的确有降糖的作用。鉴于1型糖尿病患者 β 细胞功能衰竭的特点, 这种作用我们推测主要和该药抑制 α 细胞、降低胰高血糖素有关。 同时, 部分研究证实, 使用磷酸西格列汀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helin的浓度, 从而发挥抑制食欲、减少胃排空、改善血糖等作用[6]; 在一些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中发现, 磷酸西格列汀可以改善其免疫状态, 我们猜测在本研究中, 也存在磷酸西格列汀改善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状态从而改善血糖及减少胰岛素用量的可能[7]。此外, 磷酸西格列汀可能也参与了摄食中枢抑制作用及促进外周血糖利用等降糖过程, 但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本文采用MAGE评估, 结果提示患者在使用磷酸西格列汀后, 血糖波动呈改善趋势。并且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 磷酸西格列汀对血糖波动的改善可能优于其降低血糖的作用。

2. 3结合上述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实践, 本研究发现, DPP-4抑制剂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能够发挥良好的降低血糖作用, 并且血糖波动较小。另外, Nagakura等[8]于2003年研究发现, 在db/db鼠模型中, 使用DDP-4抑制剂后, 该类药物对胰岛细胞有一定增殖的作用。但是, 1型糖尿病患者在长期服用DPP-4抑制剂后的血糖下降是否与其胰岛细胞数目增殖有关, 尚不可知, 由于本次观察时间较短, 其结果还不能够明确, 还需临床及基础研究给予证实。

总之, 本研究临床观察发现DPP-4抑制剂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能够发挥良好的降血糖作用, 并可减少血糖波动。但由于观察人数较少, 且观察时间较短, 仅作为一种临床现象与同道分享。同时, 考虑DPP-4抑制剂还可能存在刺激胰岛细胞增殖的作用, 因此, 该项观察还将定期随访观察, 以继续评估其疗效。

参考文献

[1]Kutoh E.Sitagliptin is effective and safe as add-on to insulin in patients with absolute insulin deficiency:a case series[J].J Med Case Rep, 2011 (5) :117.

[2]Ellis SL, Moser EG, Snell-Bergeon JK, et al.Effect of sitagliptin on glucose control in adult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a pilot,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J].Diabet Med, 2011, 28 (10) :1176-1181.

[3]Lovshin JA, Drucker DJ, Incretinbased therapies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Nat Rev Endocrinol, 2009, 5 (5) :262-269.

[4]Davidson JA.Advances in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GLP-1 receptor agonists and DPP-4 inhibitors[J].Cleve Clin J Med, 2009, 76 (Suppl5) :S28-S38.

[5]Harada N, Inagaki N.Incretin and incretin-based therapies[J].Nihon Rinsho, 2010, 68 (5) :931-942.

[6]ÖzÖ, KIyIcI S, Ersoy C, et al.Effect of sitagliptin monotherapy on serum total ghrelin levels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1, 94 (2) :212-216.

[7]Price JD, Linder G.Effects of shortterm sitagliptin treatment on immune parameters in healthy individual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Clin Exp Immunol, 2013, 174 (1) :120-128.

西格列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 年1 月1 日—2015 年5 月31 日入住该院的患者158 例。 男91 例, 女67 例, 年龄范围为 (61~83) 岁。 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2 型糖尿病, 均有自理能力, 且无其他内脏的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经过口服降糖药3 个月以上的治疗, 且未采用胰岛素治疗。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均有79 例。 其中对照组男46 例, 女33 例, 平均年龄为 (63.2±4.9) 岁, 观察组男45 例, 女34 例, 平均年龄为 (64.9±4.7) 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验方法入院后, 停止服用先前的降糖药物, 做好饮食调节, 实行运动治疗。

给予胰岛素皮下治疗 (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131021) , 开始给予0.2 U/ (Kg*d) , 1 次/d, 治疗1周后治疗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个月为1个疗程。

1.2.1 观察组实验方法同对照组操作步骤 (1) (2) 。

给予西格列汀 (意大利默沙东大药厂, 批号: H20090834) 口服, 100 mg/次, 1 次/d。 3 个月为1 个疗程[3]。

1.3 判定标准[4]

比较治疗前后餐后2 h的血糖 (2 h PG) 、空腹血糖 (FPG) 和糖化血红蛋白 ( Hb Alc) 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无恶心、呕吐、咳嗽、低血糖 ( 血糖<3.1 mmol/L) 等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 h PG、FPG、Hb Alc的水平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2 h PG、FPG、Hb Alc的水平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前后2 h PG、FPG、Hb Alc比较, 三者水平均下降。 将两组治疗后2 h PG、FPG、Hb Alc的水平分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治疗后均没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 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高, 治疗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19 , P <0.05) 。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目前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严重后果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5]。 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老年人身上, 随着血糖不断的异常升高, 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 最后危机生命。 由于老年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 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更多。 西格列汀作为国外引进的新一代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在亚洲人身上的效果还需要不断探索。 通过将以往研究资料进行整合, 该院将以往研究中西格列汀的用法用量进行调整, 最终研究结果结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该实验结果显示, 治疗后2 h PG、FPG、Hb Alc的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 这些数据均是反应糖尿病水平的数据, 这些数据的降低程度, 即说明了糖尿病的缓解程度。 但是应用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 较单独应用胰岛素的降低程度更大, 说明在降低患者血糖等方面, 西格列汀起到了辅助作用, 充分显示西格列汀的有效性。而且应用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 不良反应较低, 且该实验没有出现以往文献中的肝肾功能问题[6], 充分说明了它的安全性。

西格列汀以修复和改善胰岛 β 细胞为准, 使胰岛 β细胞尽量发挥作用, 从源头上改善血糖指标, 疗效更加显著。 不良反应虽然整体较高, 但是在出现低血糖方面, 情况较少, 因此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7,8]。 且西格列汀合用普通的降糖药, 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 值得推广使用。 但在推广使用的同时, 还需要不断探索西格列汀的用法用量, 以及注意事项等等, 以便更好地解决糖尿病患者的痛苦, 达到治疗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1月1日—2015年5月31日入该院的糖尿病患者1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西格列汀治疗, 观察两组的餐后2 h的血糖 (2 h PG) 、空腹血糖 (FPG) 和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2 h PG、FPG、Hb Alc比较, 三者水平均下降。将两组治疗后2h PG、FPG、Hb Alc的水平分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治疗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19, P<0.05) 。结论 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关键词:西格列汀,2型糖尿病,胰岛素

参考文献

[1]贾发俊.西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 (11) :101-102.

[2]蔡喆.西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 (11) :1081-1083.

[3]赵迎峰, 王晓玲, 翟金盛.西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2, 33 (6) :84-85.

[4]王滟, 朱翊, 孙建坤, 等.西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6) :686-688.

[5]王丹, 孙晓明, 刘静, 等.西格列汀治疗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12, 36 (7) :500-501.

[6]伊桂叶, 王家泰, 董平, 等.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40例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 (4) :434-436.

[7]方文军, 简蔚霞, 胡静芳, 等.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46例[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2, 31 (9) :557-560.

西格列汀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35~69(51.6±3.51)岁;试验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36~70(52.1±3.34)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2320703H0)0.85g口服,每天2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西格列汀进行治疗,磷酸西格列汀片(Merck Sharp&Dohme Italia SPA生产,批准文号:H20120170)100mg口服,每天1次,2组患者均治疗13周。

1.3 剔除标准

(1)其他二肽基肽酶(DDP-4)抑制剂或胰高糖素样肽-1(GLP-1)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随访时间少于12周。(3)非RCT试验。

1.4 观察指标

运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2组患者治疗13周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对于糖尿病而言,发病原因有很多,主要包含如下原因: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因素、自由基因素和微生物感染和毒素等,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造成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在机体上,导致胰岛功能减退,甚至是胰岛素出现抵抗,从而造成电解质、糖、蛋白和水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状态[2,3]。糖尿病在临床伴有高血糖症状,同时伴有多饮、多尿和消瘦等表现,糖尿病患者一旦未将血糖控制好,将引发并发症,长期下来甚至会导致眼、肾等部分出现衰竭病变,严重者将无法治愈[4]。

糖尿病可分为很多类型,主要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诸多糖尿病类型中,2型糖尿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高达95%[5]。总之,在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易患有2型糖尿病,所以该病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在临床中,当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时,在初期患者有反应迟钝、多尿和多饮等并发症,严重者产生偏瘫、抽搐和昏迷等病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

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患者胰岛细胞有明显的损坏,不仅造成患者的血糖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长期下来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在2型糖尿病发病人群中,成年人所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在35~40岁之后,是发病的主要时期,当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时,机体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并未完全消失,甚至部分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产生过多,然而胰岛素的功能却有明显的降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处于缺乏状态,因而导致患者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6]。

在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常采用药物治疗方法,双胍类和胰岛素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良好,未能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在诸多药物中,二甲双胍是首选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所以在临床中被予以肯定[7]。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直接作用于糖的代谢过程,使糖得到无氧酵解,因而肌肉和脂肪等组织对糖摄取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保护已受损的胰岛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达到对糖尿病的有效控制[8]。此外,西格列汀作为DPP-4抑制剂,通过协调胰腺中的α细胞和β细胞,使调节葡萄糖的水平增强,当β细胞存在功能障碍时,胰岛素水平降低,所以肝糖产生呈上升趋势,此时,DPP-4抑制剂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二肽基肽酶Ⅵ抑制剂,也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但在临床中,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并不良好,需要药物联合治疗[9]。故在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过程中,常采用药物联合的方法,对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10]。

本文结果证实,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糖有明显改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鹏,金晓霞,王雪花,等.西格列汀及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2,29(10):676-678.

[2]焦秀敏,许秀萍,赵晶,等.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13,28(1):44-45,48.

[3]段丽君,张扬,江霞,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4):379-382.

[4]吕珊珊,潘天荣,钟兴,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血脂和血压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49(1):107-109.

[5]周迪军,孙文利,丁蓉,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5):84-86.

[6]伍华,陈敏,邵丽香,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2013,8(z1):18-19.

[7]纪万军,于立芹,滕川,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222-223.

[8]傅军,徐宏彬,俞杰,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系统评价[J].中南药学,2012,10(9):707-712.

[9]王少蓉,刘文莉,帖丽丽,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45例[J].中国药业,2015,24(19):91-92,93.

西格列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1年2月至2011年10月就诊于淄矿集团中心医院内分泌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 所有入选者诊断符合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病程均≤9个月, 选择控制饮食及体育锻炼3月以上, 空腹血糖仍≥7.0mmol/L, ≤11.1mmol/L。将入选者随机分为三组:二甲双胍缓释片组、西格列汀组和联合用药组。二甲双胍缓释片组15例, 45~75岁, 平均 (57±8) 岁, 其中男性8例, 女性7例, 给予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0.5 bid治疗;西格列汀组15例, 45~75岁, 平均 (59±10) 岁, 其中男性9例, 女性6例, 给予口服西格列汀100mg qd治疗;联合用药组15例, 45~75岁, 平均 (60±9) 岁, 其中男性5例, 女性10例, 给予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0.5bid+西格列汀100mg qd治疗。三组受试者年龄、体重指数均具有可比性, 所有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

分别在入选者服药8周后,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均以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三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 三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55~2.09, P>0.05) , 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三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治疗8周后, 二甲双胍缓释片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下降 (t=7.21~10.8, P<0.05) 。西格列汀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均下降 (t=6.28~15.7, P<0.05) ;联合用药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均下降 ( (t=8.32~20.7, P<0.05) (表1、2) 。

2.3 治疗后三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治疗8周后, 三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7.3~38.09, P<0.05) 。与二甲双胍缓释片组相比, 西格列汀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显著性 (q=0.88~1.08, P>0.05) ;与二甲双胍缓释片组相比, 联合用药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 (q=3.85~4.31,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西格列汀组相比, 联合用药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 (q=2.74~3.71,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

注:与二甲双胍缓释片及西格列汀组比较, aP>0.05

注:与二甲双胍缓释片组比较, aP>0.05, bP<0.05;与西格列汀组比较, cP<0.05

3 讨论

西格列汀是一种基于肠促胰岛素的新型降糖药物。肠促胰岛素包括类胰升糖素肽-1 (GLP-1) 和葡萄糖依赖促胰岛素多肽 (GIP) , 是由消化道L细胞分泌的两种重要肠促胰岛素, 具有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血糖稳定的作用[3]。肠促胰岛素还具有抑制胰高糖素分泌、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加快B细胞增殖和阻止其凋亡的作用[4,5], 同时也有助于维持血糖浓度和胰岛健康[6]。组织中的DDP-4快速降解体内的GIP使之失活, 因此DDP-4抑制剂能与DDP-4活化部位竞争性结合, 降低酶的催化活性, 从而抑制GIP的降解, 发挥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同时GLP-1能水解GLP-1使其失活, 所以抑制该酶的活性可以延长GLP-1的半衰期, 提高血浆中GLP-1的浓度, 使其生物学作用有效发挥, 达到抗糖尿病的作用[7,8]。

DDP-4抑制剂的研究已有多篇文章报道, 目前上市的DDP-4抑制剂有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西格列汀是2006年10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个DPP-IV抑制剂。西格列汀通过抑制DPP-IV, 保护GLP-1和肠抑胃肽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Stevens等研究表明西格列汀能增加正常人血浆活性GLP-1的浓度。日本的一项研究比较不同剂量西格列汀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发现与安慰剂比较, 西格列汀各剂量组的Hb A1c较基线值 (7.49%~7.65%) 明显下降 (0.69%~1.04%) , 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呈剂量依赖性明显降低 (空腹血糖15.9mg/dL至23.2mg/dL, 餐后2h血糖40.3mg/dL至65.0mg/dL) 。另一项对555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 不同剂量的西格列汀治疗12周后, 患者平均HbA1c下降了0.56%, 空腹血糖和全天血糖降低17mg/d L和24mg/dL。近年来关于西格列汀联合其他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较多, Garber发现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使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降低0.6%~2.07%, 体重减轻或不变。Charbonnel等研究发现, 与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安慰剂比较, 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西格列汀每日100mg使HbA1c下降0.65%, 且西格列汀还显著增加空腹血浆C-肽、餐后胰岛素、C-肽曲线下面积 (AUC) 和胰岛素血糖AUC比值。而且, 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HbA1c<7%的达标率比安慰剂更高 (47%比18.3%) 。且DDP-4抑制剂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副作用较安慰剂相似, 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本研究发现西格列汀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 且能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 其作用与二甲双胍缓释片降糖效应相似。与单药治疗组相比,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Stevens等学者研究一致。本实验进一步证实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糖尿病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 单药治疗往往不能使血糖值达标或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DDP-4抑制剂联合其他降糖药物可使其降糖作用机制互补, 从而有效的改善血糖控制, 研究发现DDP-4抑制剂联合双胍类、磺脲类及噻唑烷二酮类等控制血糖, 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安全性更好。而且, 美国内分泌协会指南已推荐DDP-4抑制剂可作为一线药单用或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其他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因此, DDP-4抑制剂的出现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Aschner P, Katzeff HL, Guo H,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nothe-rapy of sitagliptin compared with metformin in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J].Diabetes Obes Metab, 2010, 12 (3) :252-261.

[2]Pan C, Yang W, Barona JP, et al.Comparison of vildagliptin and aca-rbose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 24-week,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J].Diabet Med, 2008, 25 (4) :435-441.

[3]Orskov C, Holst JJ, Knuhtsen S, et al.Glucagon-like peptides GLP-1and GLP-2, predicted of the glucagons gene, are secreted separatelyfrom pig small intestine but not pancreas[J].Endocrinology, 1986, 119 (4) :1467-1475.

[4]Steinert RE, Poller B, Castelli MC, et al.Orally administered gluca-gon-like peptide-1 affects glucose homeostasis following an oralglucose tolerance test in healthy male subjects[J].Clin PharmacolTher, 2009, 86 (6) :644-50.

[5]Salehi M, Allinger BA, D’Alessio DA.Targeting beta-cell mass intype2 diabetes:promise and limitations of new drugs based on in-cretins[J].Endocr Rev, 2008, 9 (3) :367-369.

[6]Holst GG.Therapy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ased on the actionsof glucagons-like peptide[J].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2, 18 (6) :430-441.

[7]Marguet D, Baggio L, Kobayasi T, et al.Enhanced secretion and im-proved glucose tolerance in mice lacking CD26[J].Proc Natl AcadSci USA, 20000, 97 (12) :6874-6879.

西格列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6月就诊于湖南省岳阳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的初诊T2DM患者122例, 男60例, 女62例;年龄36~68岁, 平均 (55.5±7.8) 岁;平均体重指数 (BMI) (25.9±1.9) kg/m2。所有入选者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颁布的T2DM诊断标准, 病程均≤6个月, 选择控制饮食及体育锻炼3个月以上, 空腹血糖仍≥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7.0%且<10.0%。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有严重并发症的T2DM[冠心病, 心肌梗死和 (或) 脑梗死, 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200μg/min;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近期有急性感染性疾病等。将入选者分为三组:二甲双胍组, 西格列汀组与联合用药组。二甲双胍组38例, 其中男18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54.8±7.2) 岁;西格列汀组42例, 男20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55.2±8.1) 岁;联合用药组42例, 男22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56.1±8.0) 岁。三组性别、年龄、病程、BMI、血糖及Hb A1c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所有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二甲双胍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0.5 g每天2次治疗;西格列汀组给予口服西格列汀100 mg每天1次治疗;联合用药组给予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治疗。12周后观察并对比三组BMI、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 h PG) 、Hb A1c、空腹C肽 (FCP) 、餐后2 h C肽 (2 h CP) 、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血糖按己糖激酶法完成测定, Hb A1c应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完成检测, C肽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

注:BMI:体重指数;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Hb A1c:糖化血红蛋白;FCP:空腹C肽;2 h CP:餐后2 h C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正态分布数据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两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间比较用χ2检验, 如某一格的期望值小于5则用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2周后, 二甲双胍组BMI、FPG、2 h PG、Hb A1c较治疗前下降 (t=10.21、8.27、8.78、11.96, 均P<0.05) ;西格列汀组BMI、FPG、2 h PG、Hb A1c较治疗前均下降 (t=12.54、7.28、9.15、16.74, 均P<0.05) ;联合用药组BMI、FPG、2 h PG、Hb A1c均较治疗前下降 (t=16.33、9.32、18.79、21.98, 均P<0.05) ;三组在FCP和2 h C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12周后, 三组BMI、FPG、2 h PG、Hb A1c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8.62、27.92、31.88、39.84, 均P<0.05) , 而三组FCP与2 h 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4、2.01, 均P>0.05) 。与二甲双胍组治疗后相比, 西格列汀组治疗后BMI、FPG、2 h PG、Hb 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q=0.97、0.75、0.86、1.19, 均P>0.05) ;与二甲双胍组治疗后比, 联合用药组治疗后BMI、FPG、2 h PG、Hb A1c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4.65、3.96、5.12、6.29, 均P<0.05) 。与西格列汀组治疗后相比, 联合用药组治疗后BMI、FPG、2 h PG、Hb A1c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3.22、3.65、4.64、4.72, 均P<0.05) 。尽管联合用药组治疗后, FCP与2 h CP较二甲双胍组与西格列汀组要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三组低血糖发生率均为0%, 无一例发生低血糖事件。见表2。

3 讨论

二肽基肽酶IY (DPP-4) 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靶点, 它能够迅速灭活肠促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 (GIP) 等多种激素。而DPP-4抑制剂则延长和提高了内源性GLP-1和GIP的活性, 促进胰岛素分泌, 降低血糖。西格列汀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T2DM的DPP-Ⅳ抑制剂, 其降糖的机制是通过抑制DPP-Ⅳ, 保护GLP-1和肠抑胃肽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西方研究显示, 西格列汀单药治疗对Hb A1c的降幅可达0.6%~0.9%[2], 在亚洲多个国家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西格列汀可实现1%的Hb A1c降幅[3], 对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降幅分别达1.0~1.9 mmol/L和3.0~3.5 mmol/L[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二甲双胍组治疗后比较, #P<0.05;与西格列汀组治疗后比, &P<0.05;BMI:体重指数;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Hb A1c:糖化血红蛋白;FCP:空腹C肽;2 h CP:餐后2 h C肽

二甲双胍是多个糖尿病治疗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以二甲双胍治疗为基础, 希望再增加一种具有良好平稳降糖作用同时对体重影响较小的治疗药物是目前临床上的一种迫切需求。国外研究显示, 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至少可以与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获得相同的降糖幅度。本研究发现西格列汀能降低T2DM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 能使Hb A1c降低, 其作用与二甲双胍降糖效应相似。与单药组治疗后相比,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组治疗后FPG、2 h PG及Hb A1c均明显降低, 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与国外Mohan等[5]及Aschner等[6]学者研究结果一致。本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T2DM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一项系统评价表明,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是治疗T2DM安全有效的药物, 与二甲双胍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及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比较, 具有同等降低Hb A1c的疗效, 同时可以降低患者的体重。而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较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低血糖的发生率低[7]。本研究也发现西格列汀几乎不引发低血糖事件, 无一例发生低血糖反应。分析其原因是西格列汀是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释放并减低胰高糖素水平, 即只有在口服碳水化合物的刺激下, 西格列汀才发挥降糖作用, 而在非进食情况下, 则不会进一步降低血糖。这种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特征是西格列汀临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和保障, 降低了人们对目前口服降糖药物及方案可能造成的严重低血糖的顾虑。

体重增加是多数口服糖尿病药物的一个明显的不良反应, 然而控制体重是西格列汀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效应, 其机制就是可以延迟胃的排空, 作用于神经介质, 致使产生饱腹感, 从而以达到控制体重的效果。本研究发现治疗后, 西格列汀组与二甲双胍组均能降低BMI, 而两者联合用药后患者的BMI下降更明显。有研究认为西格列汀可以改善β细胞功能, 而本研究未发现治疗前后2 h PG有显著性变化, 可能与样本量不够大及随访时间偏短有关, 其对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西格列汀作为治疗T2DM的DPP-4抑制剂新药, 是一种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药物, 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 较少引起低血糖, 用药时还应注意肝肾功能不全时调整剂量, 同时也应注意胰腺炎的发生[8]。2013年美国内分泌临床医师协会 (AACE) 糖尿病综合管理指南已推荐DDP-4抑制剂 (如西格列汀) 可作为糖尿病治疗一线药单用或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因此, DDP-4抑制剂的出现为T2DM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而其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效果更是优于单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 (T2DM) 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6月就诊于岳阳市第二医院的T2DM患者122例。将其分为三组:二甲双胍组 (38例, 二甲双胍0.5 g, 每天2次) 、西格列汀组 (42例, 西格列汀100 mg, 每天1次) 和联合用药组 (42例, 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 。12周后观察并比较三组间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二甲双胍组、西格列汀组与联合用药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较治疗前均下降 (均P<0.05) 。与二甲双胍组或西格列汀组单药治疗后比, 联合用药组治疗后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均显著下降 (均P<0.05) 。结论 西格列汀治疗T2DM安全有效, 进一步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其疗效优于单用二甲双胍或西格列汀。

关键词: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Yang WY, Lu JM, Weng JP,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ew Engl J Med, 2010, 362 (12) :1090-1101

[2]Raz I, Chen Y, Wu M,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tagliptin added to ongoing metform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J].Curr Med Res Opin, 2008, 24 (2) :537-550.

[3]Nonaka K, Kakikawa T, Sato A,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tagliptin monotherapy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8, 79 (2) :291-298.

[4]Hermansen K, Kipnes M, Luo E,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 Sitaglipt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on glimepiride alone or on glimepiride and metformin[J].Diabetes Obes Metab, 2007, 9 (5) :733-745.

[5]Mohan V, Yang W, Son HY,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tag lipt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 India, and Korea[J].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9, 83 (1) :106-116.

[6]Aschner P, Katzeff HL, Guo H,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notherapy of Sitagliptin compared with metform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Obes Metab, 2010, 12 (3) :252-261.

[7]傅军, 徐宏彬, 俞杰, 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系统评价[J].中南药学, 2012, 10 (9) :707-712.

上一篇: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下一篇:养老社会保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