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西格列汀

2024-10-19

联合西格列汀(精选7篇)

联合西格列汀 篇1

伴随着科学技术、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正在越来越威胁人民健康, 已成为人类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中国2008年估记已达1.2亿, 预计全世界2005年糖尿病前期可达4.72亿, 因为糖尿病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这一现状提示世界现有治疗的不足[2], 所以控制好血糖是全世界医务工作者的艰巨任务。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二肽基肽酶-4 (DPP-4) 抑制剂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预防及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3]。

1 资料与方法

门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5例,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20例, 年龄36~77岁, 空腹血糖>8.5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2 mmol/L, 体重指数24.56±3.77 kg/m2,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9.7±1.6。其中8例有家族史, 肥胖20例, 非肥胖5例。所选病例无严重心脑肾等疾病, 也无糖尿病严重脏器并发症, 排除妊娠、哺乳妇女、严重应激。常规进行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心功能、体重指数等检查。

诊断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应用磷酸西格列汀每日一次, 每次0.1, 二甲双胍每日三次, 每次0.25, 门诊每3~7天监测血糖 (强生公司One Touch血糖仪) 。治疗期间磷酸西格列汀用量不变, 二甲双胍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 最大每天2000 mg。达标标准空腹血糖<6.5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8.7 mmol/L, 低血糖<3.9 mmol/L。3个月后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脂、空腹C肽、低血糖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治疗中全部数据资料均以x±s表示, 治疗前后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经过对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5例为期3个月的降糖治疗后, 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脂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空腹C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1) 。分别见表1及表2。

3 讨论

随着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 (DCCT)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的结果公布, 对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已逐步达成共识[4]。UKPDS提示对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强化降糖治疗, 能使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减少29%[5]。众所周知,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胰升糖素分泌增加和β细胞体积减少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环节[6]。而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这种新药的问世, 打破了传统降糖治疗格局。传统治疗存在继发性失效, 主要促进β细胞分泌, 而西格列汀在改善β细胞功能同时, 可以改善α细胞功能, 为解决2型糖尿病治疗的诸多问题带来新的曙光[7]。西格列汀是一种高选择性的DPP-4底物抑制剂, 通过增加活性肠促胰岛素的水平即活性的P-1和GIP的血浆浓度, 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释放并降低胰高糖素水平。它与传统磺酰脲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 即使在葡萄糖水平较低时, 西格列汀可促进低血糖时胰升糖素的分泌, 在改善β细胞功能障碍的同时, 改善α细胞功能紊乱。它还可以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少空腹状态下脂解作用, 脂肪组织软脂酸流出减少[8], 并且不影响空腹及餐后胃容积、胃排空, 也不影响食欲。综上结合本组实验观察显示西格列汀联合地甲双胍相比较传统疗法具有较高安全性与有效性, 能较好的多方面改善胰岛功能, 稳定控制血糖, 值得推广。

治疗前后比较P<0.01。

摘要:选取门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5例给予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联合用药, 为期3个月治疗。随访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小时血糖 (2 hPG)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血脂、空腹C肽、体重指数、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改变情况, 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磷酸西格列二甲双胍联合用药使患者的FPG、2 hPG、HbA1c、血脂、体重指数明显下降, 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空腹C肽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有显著差异性 (P<0.01) , 且无低血糖发生。结论:磷酸西格列二甲双胍联合治疗门诊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 依从性好, 低血糖发生少, 良好的血糖控制, 是一种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较好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α、β细胞功能

参考文献

[1]刘赫.糖尿病相关性高血压的临床识别及处理[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3, 9 (2) :4.

[2]Smyth S Heron.Diabetes and obesity:the twin epidemics.Nat Med, 2005, 12:75-80.

[3]薛耀明.糖尿病强化疗法与传统疗法.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1, 7 (6) :4.

[4]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3, 29 (3) :189.

[5]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3, 29 (3) :191.

[6]Lehy JL.Pathogenesis of type2dia-betes mellitus.Arch Med Res, 2005, 36197-209.

[7]宁光.肠促胰素在血糖稳态调节和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 26:增录9b-1-增录9b-4.

[8]Azumak, Rad;Kova Z, Mancino J, et al.Measurements of islet function and glucose metabolism with the dipeptidy1peptidase 4inhibitor Vidaglipt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8 (93) :459-464.

联合西格列汀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35~69(51.6±3.51)岁;试验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36~70(52.1±3.34)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2320703H0)0.85g口服,每天2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西格列汀进行治疗,磷酸西格列汀片(Merck Sharp&Dohme Italia SPA生产,批准文号:H20120170)100mg口服,每天1次,2组患者均治疗13周。

1.3 剔除标准

(1)其他二肽基肽酶(DDP-4)抑制剂或胰高糖素样肽-1(GLP-1)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随访时间少于12周。(3)非RCT试验。

1.4 观察指标

运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2组患者治疗13周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对于糖尿病而言,发病原因有很多,主要包含如下原因: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因素、自由基因素和微生物感染和毒素等,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造成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在机体上,导致胰岛功能减退,甚至是胰岛素出现抵抗,从而造成电解质、糖、蛋白和水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状态[2,3]。糖尿病在临床伴有高血糖症状,同时伴有多饮、多尿和消瘦等表现,糖尿病患者一旦未将血糖控制好,将引发并发症,长期下来甚至会导致眼、肾等部分出现衰竭病变,严重者将无法治愈[4]。

糖尿病可分为很多类型,主要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诸多糖尿病类型中,2型糖尿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高达95%[5]。总之,在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易患有2型糖尿病,所以该病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在临床中,当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时,在初期患者有反应迟钝、多尿和多饮等并发症,严重者产生偏瘫、抽搐和昏迷等病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

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患者胰岛细胞有明显的损坏,不仅造成患者的血糖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长期下来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在2型糖尿病发病人群中,成年人所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在35~40岁之后,是发病的主要时期,当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时,机体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并未完全消失,甚至部分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产生过多,然而胰岛素的功能却有明显的降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处于缺乏状态,因而导致患者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6]。

在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常采用药物治疗方法,双胍类和胰岛素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良好,未能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在诸多药物中,二甲双胍是首选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所以在临床中被予以肯定[7]。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直接作用于糖的代谢过程,使糖得到无氧酵解,因而肌肉和脂肪等组织对糖摄取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保护已受损的胰岛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达到对糖尿病的有效控制[8]。此外,西格列汀作为DPP-4抑制剂,通过协调胰腺中的α细胞和β细胞,使调节葡萄糖的水平增强,当β细胞存在功能障碍时,胰岛素水平降低,所以肝糖产生呈上升趋势,此时,DPP-4抑制剂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二肽基肽酶Ⅵ抑制剂,也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但在临床中,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并不良好,需要药物联合治疗[9]。故在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过程中,常采用药物联合的方法,对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10]。

本文结果证实,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糖有明显改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鹏,金晓霞,王雪花,等.西格列汀及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2,29(10):676-678.

[2]焦秀敏,许秀萍,赵晶,等.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13,28(1):44-45,48.

[3]段丽君,张扬,江霞,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4):379-382.

[4]吕珊珊,潘天荣,钟兴,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血脂和血压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49(1):107-109.

[5]周迪军,孙文利,丁蓉,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5):84-86.

[6]伍华,陈敏,邵丽香,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2013,8(z1):18-19.

[7]纪万军,于立芹,滕川,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222-223.

[8]傅军,徐宏彬,俞杰,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系统评价[J].中南药学,2012,10(9):707-712.

[9]王少蓉,刘文莉,帖丽丽,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45例[J].中国药业,2015,24(19):91-92,93.

联合西格列汀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符合1999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的Ⅱ型糖尿病患者68例, 男40例, 女28例, 年龄32-58岁, 病程 (5.2±4.3) BMI (26.2±1.8) kg/m2, 入选标准:经饮食、运动及未规范治疗的血糖未达标的Ⅱ糖尿病患者, 即FPG>7.2mmol/L, DPG>10.0mmol/L.排除标准:1、妊娠、哺乳期妇女;2、对西格列汀过敏都;3、急性代谢并发症.所有对象均无肝、肾疾病及并发症, 随后分两组各34例, 两组患者临床情况, 平气、血压、DMI、FPG、DPG、Hb A1C等情况相似.

1.2 方法, 原饮食、运动方案不变, 停服未规范用药, 二甲双胍组 (A) 二甲双胍0.5g/次, 每日3次, 餐前半小时口服.联合组 (B) 西格列汀100毫克/次/日早餐前服,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0.5g/次, 日3次, 餐前30分钟服, 疗程均为12周, 比效治疗前后, FPG、2FPG、Hb A1C及血浆胰岛素水平, 每2周复查肝功.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检验.

2 结果

2.1 FDG2HPGHb A1C的比效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 , 但联合组Hb A1C下降更显著 (P<0.05) , 提示西格列汀有明显降低Hb A1C表1.

2.2 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时点胰岛素明显升高, 但联合治疗组餐后30分钟和60分钟显著高于二甲双胍组 (P<0.05) 表2.

2.3 不良反应:二甲双胍组6例发生胃肠道反应, 4例轻度, 未予治疗, 2例较重改为二甲双胍肠溶济后胃肠道反应症状消失, 联合组4例胃肠道反应改为二甲双胍肠溶济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西格列汀是DPP-4抑制剂的口服降糖药, 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通过增加活性肠促胰岛素的水平而改善血糖控制, 西格列汀能够防止DPP-4消解肠促胰岛素, 从而增加活性形式的GLP-1的血浆水平[5].西格列汀能够以葡萄糖依赖形式增加胰岛素并降低胰高糖素水平, 可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改善胰岛细胞功能, 不增加DW体重, 无低血糖发生, 两组比效说明: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更适合于经饮食及运动血糖不能达标的Ⅱ型糖尿病患者[6].

参考文献

[1]廖云飞;陈璐璐;曾天舒;余帆;;二甲双胍治疗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目和功能[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2]杨华章;邝建;裴剑浩;廖晓征;;2型糖尿病血清IGFs和IGGFBPs改变及二甲双胍治疗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3]赵明;杜宏;冯根宝;王坚;;二甲双胍对DM2模型大鼠胰腺β细胞SUR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4]陈军建;王东;杨玲;曹桃芬;;马吲哚、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王福生;任晓;张雪莲;;DPP-4抑制剂: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手段[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联合西格列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6月就诊于湖南省岳阳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的初诊T2DM患者122例, 男60例, 女62例;年龄36~68岁, 平均 (55.5±7.8) 岁;平均体重指数 (BMI) (25.9±1.9) kg/m2。所有入选者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颁布的T2DM诊断标准, 病程均≤6个月, 选择控制饮食及体育锻炼3个月以上, 空腹血糖仍≥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7.0%且<10.0%。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有严重并发症的T2DM[冠心病, 心肌梗死和 (或) 脑梗死, 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200μg/min;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近期有急性感染性疾病等。将入选者分为三组:二甲双胍组, 西格列汀组与联合用药组。二甲双胍组38例, 其中男18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54.8±7.2) 岁;西格列汀组42例, 男20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55.2±8.1) 岁;联合用药组42例, 男22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56.1±8.0) 岁。三组性别、年龄、病程、BMI、血糖及Hb A1c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所有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二甲双胍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0.5 g每天2次治疗;西格列汀组给予口服西格列汀100 mg每天1次治疗;联合用药组给予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治疗。12周后观察并对比三组BMI、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 h PG) 、Hb A1c、空腹C肽 (FCP) 、餐后2 h C肽 (2 h CP) 、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血糖按己糖激酶法完成测定, Hb A1c应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完成检测, C肽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

注:BMI:体重指数;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Hb A1c:糖化血红蛋白;FCP:空腹C肽;2 h CP:餐后2 h C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正态分布数据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两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间比较用χ2检验, 如某一格的期望值小于5则用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2周后, 二甲双胍组BMI、FPG、2 h PG、Hb A1c较治疗前下降 (t=10.21、8.27、8.78、11.96, 均P<0.05) ;西格列汀组BMI、FPG、2 h PG、Hb A1c较治疗前均下降 (t=12.54、7.28、9.15、16.74, 均P<0.05) ;联合用药组BMI、FPG、2 h PG、Hb A1c均较治疗前下降 (t=16.33、9.32、18.79、21.98, 均P<0.05) ;三组在FCP和2 h C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12周后, 三组BMI、FPG、2 h PG、Hb A1c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8.62、27.92、31.88、39.84, 均P<0.05) , 而三组FCP与2 h 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4、2.01, 均P>0.05) 。与二甲双胍组治疗后相比, 西格列汀组治疗后BMI、FPG、2 h PG、Hb 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q=0.97、0.75、0.86、1.19, 均P>0.05) ;与二甲双胍组治疗后比, 联合用药组治疗后BMI、FPG、2 h PG、Hb A1c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4.65、3.96、5.12、6.29, 均P<0.05) 。与西格列汀组治疗后相比, 联合用药组治疗后BMI、FPG、2 h PG、Hb A1c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3.22、3.65、4.64、4.72, 均P<0.05) 。尽管联合用药组治疗后, FCP与2 h CP较二甲双胍组与西格列汀组要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三组低血糖发生率均为0%, 无一例发生低血糖事件。见表2。

3 讨论

二肽基肽酶IY (DPP-4) 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靶点, 它能够迅速灭活肠促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 (GIP) 等多种激素。而DPP-4抑制剂则延长和提高了内源性GLP-1和GIP的活性, 促进胰岛素分泌, 降低血糖。西格列汀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T2DM的DPP-Ⅳ抑制剂, 其降糖的机制是通过抑制DPP-Ⅳ, 保护GLP-1和肠抑胃肽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西方研究显示, 西格列汀单药治疗对Hb A1c的降幅可达0.6%~0.9%[2], 在亚洲多个国家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西格列汀可实现1%的Hb A1c降幅[3], 对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降幅分别达1.0~1.9 mmol/L和3.0~3.5 mmol/L[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二甲双胍组治疗后比较, #P<0.05;与西格列汀组治疗后比, &P<0.05;BMI:体重指数;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Hb A1c:糖化血红蛋白;FCP:空腹C肽;2 h CP:餐后2 h C肽

二甲双胍是多个糖尿病治疗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以二甲双胍治疗为基础, 希望再增加一种具有良好平稳降糖作用同时对体重影响较小的治疗药物是目前临床上的一种迫切需求。国外研究显示, 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至少可以与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获得相同的降糖幅度。本研究发现西格列汀能降低T2DM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 能使Hb A1c降低, 其作用与二甲双胍降糖效应相似。与单药组治疗后相比,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组治疗后FPG、2 h PG及Hb A1c均明显降低, 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与国外Mohan等[5]及Aschner等[6]学者研究结果一致。本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T2DM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一项系统评价表明,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是治疗T2DM安全有效的药物, 与二甲双胍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及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比较, 具有同等降低Hb A1c的疗效, 同时可以降低患者的体重。而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较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低血糖的发生率低[7]。本研究也发现西格列汀几乎不引发低血糖事件, 无一例发生低血糖反应。分析其原因是西格列汀是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释放并减低胰高糖素水平, 即只有在口服碳水化合物的刺激下, 西格列汀才发挥降糖作用, 而在非进食情况下, 则不会进一步降低血糖。这种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特征是西格列汀临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和保障, 降低了人们对目前口服降糖药物及方案可能造成的严重低血糖的顾虑。

体重增加是多数口服糖尿病药物的一个明显的不良反应, 然而控制体重是西格列汀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效应, 其机制就是可以延迟胃的排空, 作用于神经介质, 致使产生饱腹感, 从而以达到控制体重的效果。本研究发现治疗后, 西格列汀组与二甲双胍组均能降低BMI, 而两者联合用药后患者的BMI下降更明显。有研究认为西格列汀可以改善β细胞功能, 而本研究未发现治疗前后2 h PG有显著性变化, 可能与样本量不够大及随访时间偏短有关, 其对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西格列汀作为治疗T2DM的DPP-4抑制剂新药, 是一种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药物, 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 较少引起低血糖, 用药时还应注意肝肾功能不全时调整剂量, 同时也应注意胰腺炎的发生[8]。2013年美国内分泌临床医师协会 (AACE) 糖尿病综合管理指南已推荐DDP-4抑制剂 (如西格列汀) 可作为糖尿病治疗一线药单用或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因此, DDP-4抑制剂的出现为T2DM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而其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效果更是优于单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 (T2DM) 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6月就诊于岳阳市第二医院的T2DM患者122例。将其分为三组:二甲双胍组 (38例, 二甲双胍0.5 g, 每天2次) 、西格列汀组 (42例, 西格列汀100 mg, 每天1次) 和联合用药组 (42例, 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 。12周后观察并比较三组间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二甲双胍组、西格列汀组与联合用药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较治疗前均下降 (均P<0.05) 。与二甲双胍组或西格列汀组单药治疗后比, 联合用药组治疗后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均显著下降 (均P<0.05) 。结论 西格列汀治疗T2DM安全有效, 进一步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其疗效优于单用二甲双胍或西格列汀。

关键词: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Yang WY, Lu JM, Weng JP,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ew Engl J Med, 2010, 362 (12) :1090-1101

[2]Raz I, Chen Y, Wu M,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tagliptin added to ongoing metform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J].Curr Med Res Opin, 2008, 24 (2) :537-550.

[3]Nonaka K, Kakikawa T, Sato A,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tagliptin monotherapy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8, 79 (2) :291-298.

[4]Hermansen K, Kipnes M, Luo E,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 Sitaglipt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on glimepiride alone or on glimepiride and metformin[J].Diabetes Obes Metab, 2007, 9 (5) :733-745.

[5]Mohan V, Yang W, Son HY,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tag lipt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 India, and Korea[J].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9, 83 (1) :106-116.

[6]Aschner P, Katzeff HL, Guo H,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notherapy of Sitagliptin compared with metform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Obes Metab, 2010, 12 (3) :252-261.

[7]傅军, 徐宏彬, 俞杰, 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系统评价[J].中南药学, 2012, 10 (9) :707-712.

联合西格列汀 篇5

关键词:二甲双胍,西格列汀,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环节的生理病理改变的代谢紊乱症候群, 包括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及中心性肥胖等。研究显示, 6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50%患有3种及其以上[1]。而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本文利用普通降糖药物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6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患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颁布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进行筛选[2]。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32~78岁, 平均年龄 (52.34±3.47) 岁, 病程1~18年, 平均病程 (6.23±1.69) 年。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40例, 男23例, 女17例;对照组40例, 男25例, 女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运动治疗配合饮食控制。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0.5 g/次, 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西格列汀治疗100 mg/次, 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BG) 、餐后2 h血糖 (2 h PG)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的变化情况;详细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FBG、2 h PG和Hb Alc均极显著低于治疗前 (t=2.7842, P<0.01;t=4.6072, P<0.01;t=3.3330, P<0.01) ;对照组中, 治疗后各项指标中FBG和2h PG显著低于治疗前, Hb Alc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700, P<0.05;t=2.5330, P<0.05;t=2.7097, P<0.01) ;治疗后, 观察组中2 h PG的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t=2.5799,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发生胃部不适反应的患者有10例, 而观察组的仅有3例, 随着用药继续, 不良反应逐渐消失。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的安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bP<0.05, aP<0.01;与观察组比较, c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 且具有持久性和难以根治的特点,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特别是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 若得不到及时的控制, 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 在生活方式干预及饮食控制治疗的同时, 积极配合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常规治疗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主要是通过延缓胃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 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增加外周葡萄糖的利用, 从而抑制肾脏肝脏中过度的糖原异生, 不影响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3,4]。而西格列汀则可以抑制β细胞, 促进β细胞新生, 降低患者血糖。从表1中可以看出, 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相对改善的幅度更大。从表2可以看出,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且患者用药后的安全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从实际应用的效果角度观察, 通过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比较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 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具有显著的疗效, 且安全可靠,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庞红芬.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9) :1516.

[2]吴云.盐酸二甲双胍联合格列苯尿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评价.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3) :385.

[3]焦秀敏, 徐秀萍, 赵晶, 等.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临床荟萃, 2013 (1) :44-45, 48.

联合西格列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40例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女16例, 男24例, 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 (66±2) 岁。此40例患者的病情和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合, 将消化道疾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感染、重度营养不良、严重创伤和重度营养不良和严重心、肝、肾疾病排除在外, 并且患者尚有自理能力。随机将4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的女性患者为8例, 男性患者为12例, 平均年龄 (66±5) 岁, 观察组的女性患者为10例, 男性患者为10例, 平均年龄 (63±3) 岁。

1.2 治疗方法

控制两组患者的饮食, 并引导患者做适量运动。观察组口服西格列汀100 mg, 1次/d, 阿卡波糖50 mg, 3次/d, 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仅口服阿卡波糖50 mg, 3次/d。

1.3 观 察指标

记录好患者治疗之前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 (HOMA-β) 、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餐后2 h血糖 (2 h PG) 、体重指数 (BMD) 、糖化血红蛋白 (Hb A 1c) 和空腹血糖 (FPG) 。

1.4 统 计方法

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利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计量资料, 利用t进行检验[2]。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 患者 治疗前后 的 各 项指标

连续治疗12周后, 两组的各项指标都有所下降, 对照组的HOMA-β升高至5.4, 而HOMA-IR降至2.2, 2h PG降至9.6, Hb A1c降至7.8、FPG降至7.5, 观察组的HOMA-β升高至6.3, HOMAIR降至1.91, 2 h PG降至8.3, Hb A 1c降至7.5, FPG降至6.4。并且观察组的胰岛素和血糖指标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连续治疗12周之内, 两组患者出现低血糖事件0例, 对照组出现恶心2例, 出现腹泻1例, 排气增多5例;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 出现腹泻2例, 排气增多2例, 2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没有显著的差异。并且上述不良反应为轻度, 没有患者因为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

3 讨论

老年人的身体较容易发生肝、肾功能不全和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低血糖的现象, 并且老年人对低血糖的反应迟钝, 而低血糖会引发昏迷、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后果, 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所以,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格外注意控制药物的安全性。

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中 , 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果良好 , 却极易诱发低血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双胍雷药物极易诱发乳酸酸中毒。而西格列汀为新型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 (DPP4) 抑制剂 , 其特点是具有葡萄糖依赖性 , 血糖越高作用越强 , 并且血糖下降时作用减弱, 还可以有效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可以有效地调节血糖;阿卡波糖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可使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变慢, 不会影响到葡萄糖总量的吸收, 且不易发生低血糖现象。

该研究选取的40例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卡波糖进行治疗, 观察组使用阿卡波糖联合西格列汀进行治疗, 连续治疗12周后,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 该组的HOMA-β升高, 而HOMA-IR、2h PG、BMD、Hb A 1c和FPG都有所下降 , 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方法对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都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但观察组在改善胰岛素和血糖指标方面的效果更加显著 (P<0.05) , 可见使用西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的方法可以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范畴, 可有效地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 并且安全性极高, 非常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国亭, 韩玉麒, 汪纯.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胰岛素受体和膜流动性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3, 7 (11) :96-97.

联合西格列汀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入选标准: (1) 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 (2) 年龄≥18岁; (3) 7%≤糖化血红蛋白 (hemoglobin A1c, Hb A1c) ≤12%; (4) 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20 kg/m2。病例排除标准: (1) 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2) 合并严重感染或心脑血管疾病; (3) 肝肾严重器质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贫血患者; (4) 合并胃肠道疾病影响药物吸收。

1.2研究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 (100 mg, 1次/d) 口服联合盐酸二甲双胍 (0.5 g/次, 3次/d) , 对照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盐酸二甲双胍 (0.5 g, 3次/d) , 每组40例, 治疗12周。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 年龄 (45.4±9.7) 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 年龄 (46.1±9.9)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期间其他合并用药量保持一致, 禁止使用除研究药物外的其他所有抗糖尿病药物。治疗同时均给予糖尿病健康教育, 进行饮食及运动治疗, 按照患者标准体重、活动量计算全天所需总热量并严格执行。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 (fasting blood-glucose, FBG) <6.5 mmol/L, 餐后2 h血糖 (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 PBG) <10.0 mmol/L, Hb Alc控制目标为<7%。血糖<3.9 mmol/L定义为低血糖。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Hb A1c、FBG、2 h PBG、胰岛素、C肽 (分别测空腹即0 min、100 g馒头餐后30 min、60 min、120 min胰岛素、C肽) 、BMI变化以及两组的低血糖发生率, 血糖检测采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胰岛素、C肽采用化学发光法, Hb A1c检测采用高压液相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指标采用t检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经过12周的治疗, 观察组及对照组FBG、2 h PBG、Hb A1c、均较治疗前下降 (P<0.05) , 观察组2 h PBG下降比对照组更为明显 (P<0.05) 。见表1。

a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b为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对照组空腹血糖达标时间 (10.50±3.09) d短于观察组 (17.40±3.28) d, (P<0.05) 。

2.2 两组胰岛素、C肽变化

两组治疗后胰岛素、C肽均较治疗前升高 (P<0.05) , 观察组治疗后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 (P<0.05) 。见表2、表3。

a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b为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a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b为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低血糖事件

甘精胰岛素组共发生低血糖事件3例, 西格列汀组无低血糖事件发生。低血糖事件发生, 可除外饮食及运动因素。

3 讨论

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本病治疗的重要环节[1]。西格列汀作为一种二肽基肽酶Ⅳ (Dipeptidyl peptidase-4, DPP-Ⅳ) 抑制剂, 能抑制DPP-Ⅳ水解肠促胰岛激素, 增加活性形式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 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 (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 GIP) 血浆浓度, 从而改善胰腺B细胞依赖葡萄糖促进胰岛素的生物合成与释放, 还可以通过增加内源性GLP-1浓度, 抑制胰腺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另外, 西格列汀能延迟胃的排空时间, 减少进食量。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一线用药, 具有抑制肝糖产生和输出、促进外周葡萄糖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食欲、降低体重等确切疗效, 且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 安全性好, 在临床中已广泛使用。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可模仿生理状态基础胰岛素分泌模式、无明显峰值且吸收相平坦、一次注射可有效持续24 h等优点, 可以降低空腹血糖, 能较好地使餐后血糖下降。

本研究显示, 两组均可使空腹和餐后血糖及Hb A1c水平降低并达标, 但西格列汀组餐后2 h血糖控制更为理想, 考虑与其延长GLP-1活性, 增加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有关。国外研究显示, 肠促胰素刺激产生的胰岛素占餐后胰岛素分泌总量的70%[2];本研究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及C肽均升高, 可能与其降糖治疗后血糖下降、葡萄糖的毒性作用解除有关, 而西格列汀组治疗后胰岛素及C肽的升高优于甘精胰岛素组, 表明西格列汀还能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这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3]。本研究结果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未发生低血糖事件, 这与其GLP-1和GIP的作用呈葡萄糖依赖性有关。当血糖浓度较低时, GLP-1不会促进胰岛素释放, 也不会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时, GLP-1和GIP促进胰岛素释放作用增强。此外GLP-1不会损伤机体对低血糖的正常胰高血糖素释放反应[4]。

总之, 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不论选择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还是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均可以使血糖及Hb Alc达标, 而西格列汀更加安全, 并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提高胰岛素分泌, 是临床医生更为理想和首要选择。

参考文献

[1]Raraty MG, Conner S, Criddle DN, et al.Acute pancreatitis and organfailure:pathophysiology, natural history,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Curr Gas Rep, 2004, (6) :99-103.

[2]Aaboe K, Knop FK, Vilsbll T, et al.Twelve weeks treatment with the DPP-4 inhibitor, sitagliptin, prevents degradation of peptide YY and improve glucose and non-glucose induced insulin secre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Obes Metab, 2010, 12 (4) :323.

[3]邹大进.DDP-4抑制剂保护β细胞功能作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 (8) :634-637.

上一篇:脱硫再生下一篇:数学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