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指关节

2024-09-22

掌指关节(共5篇)

掌指关节 篇1

钢琴从出现到如今的普及化, 只用了仅仅三百年时间, 在这三百年之中, 钢琴艺术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飞速发展, 在弹奏每一组音或每一个乐句时, 需要来自手腕的重量补充, 重量补充的多少, 都是由乐曲的内容和风格所决定, 它要随着乐句力度色彩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钢琴也在不断的变化, 其结构也随之而变, 伴随着旋律的变化, 重量补充越敏锐, 演奏就越能丰满而鲜明。音乐中由于力度的变化是连续不断的, 在通常的过程当中, 钢琴需要头功大量的能量来补充较大乐居或片段, 在这种情况之下, 关节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弹奏过程中, 关节自上而下统一起来进行弹奏, 而不要将重量淤塞于手腕、手腕的某个部位, 手腕的重量或多或少都能通过手指而全部送入琴键, 在弹奏的过程中, 十指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才能弹奏出或丰满淳厚或清新悦耳的声音。

手腕在弹奏中的状态和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在弹奏的过程中, 手指的协调统一的配合是乐章弹奏过程的前提。其动作方式以上下和左右两种为主。其中有些是手腕独立完成的, 比如力度较小的跳音、断奏的双音、和弦等.、控制手部的上下左右动作, 比如较强的跳音和断奏双音、和弦等在弹奏的过程中其中有许多音符是一腕关节为主, 以及左右移动的音阶、琶音、音程较大的震音等。还有一些是和手臂结合起来的动作, 这一动作方式多存在于较近距离、较快速度地在琴键上移动手位, 是以手腕为主, 带动手臂的弧线运动。

1 手腕要有弹性

在当前社会中, 钢琴的弹奏不是一两个手指就能够完成的, 是由十指之间的相互力量, 灵敏度以及速度构成的。弹性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是对手部上下动作的控制, 即在手腕持平、前臂稳固不动的状态下, 灵巧自如地抬起手掌、随后又自然地将高出手腕的手掌和手指向下弹去, 这其中就包括手腕的弹性。

在钢琴演奏中, 通常是以十指的千变万化的纯碱方式和控制能力为基础, 各种按键力度的均匀是训练的最佳基础。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状态:手指轻放琴键上, 手腕放松, 弹奏的动作是腕部猛然地弹射而起, 在同一瞬间, 手指触键并同时被弹射出去, 即琴键对手的反弹力。在训练的过程中利用长期的, 大量的高抬指进行快捷的运动和利用手腕的反弹力奏法, 能解决许多声音不集中和手腕不放松的问题, 尤其是相对孤立又很强的跳音, 不管是单音还是和弦, 利用好这种反弹力, 会有震撼心魄的艺术效果, 同时又能很好地使腕部得到及时的调节。

2 手腕能快速转动

手腕是钢琴弹奏过程中的实力重点, 是连接指尖与大臂之间的桥梁, 转动即手腕的腕关节转动, 要求手型、小臂稳定、以腕关节为发力点、做腕部本身的左右转动。在手腕的运动过程中, 力度通过大臂传输到之间的必经过程, 因此手腕必须是坚挺的, 这种持续、松弛的反复动作, 此外, 分裂八度的某些练习也用到了手腕的转动。

在弹奏过程中, 日过手腕没有使得手臂的力量传输到手指, 那么弹奏就无法完成。转指、跨指时, 虽然手指做主动“拐弯”和“跨跃”动作, 但若没有手腕的积极配合及手腕灵动、自如的左右转动, 在弹奏的过程之中, 各种手指和手腕的运动都离不开协调统一的配合。转指、跨指的动作则不会顺利完成。

3 手腕要有瞬间的爆发力

在钢琴的弹奏过程中, 手腕不仅仅是传输的过程, 更是瞬间爆发力的发源地。在弹奏双音、八度、和弦、以及在需要强化触键深度的时候, 手腕完全需要它本身的爆发力量, 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动作的最大限度能力。腕关节在瞬间要承受巨大的重力, 承受自小臂以上, 乃至全身的身体重量, 这些力量当中在触键的时候都要经过手腕传输到手指当中再有手指注入键盘。这时腕关节呈高度集中的坚固和稳定的状态, 丝毫的松散, 都会使力量散失, 达不到手指指端, 无法弹出集中、有力的强音。不少人在弹奏连奏的双音、和弦、尤其是八度时, 整个身体和手臂都处于极不自然的僵硬状态。其根本原因, 是手腕本身缺乏锻炼, 缺乏对腕关节支撑的训练。

4 手腕要有灵活的调节能力

钢琴在弹奏的过程中是全身心的运动, 在弹奏的过程中, 全身各个部位必须保持高度的协调配合之中。手腕在弹奏前的动作状态也会影响手指的触键, 进而改变声音的效果。比如快拨、慢抹、轻碰这三种触键方式。

在钢琴弹奏过程中, 给予放松又要用力, 可以说是在松弛中爆发。对于断奏来说, 统一动作的作用与连奏是一样的, 在音阶的弹奏中, 统一动作的作用尤为明显。在弹奏的过程当中, 各个不同的音符都是以各个不同的表现形式来体现的。如果在弹奏时因音域的扩展而不断重新配置新的弹奏动作, 会破坏音阶或长乐句声音的均匀和统一, 只有做到完美的配合, 才能使音阶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音乐整体, 才有可能达到均匀和良好的音响。

在弹奏的过程中, 腕部重要必须随着音乐的变化而随时跟随着变化。来自腕部的重量必须随音乐的变化做细微的处理, 使腕部的力量畅通无阻地传递下来。在弹奏之中腕部一直要处在轻松自如, 随意发挥的感觉当中。当然在实际弹奏中, 特别是在强奏时, 腕部也会有瞬间的高度集中、高度凝聚的时刻, 只不过这个瞬间极为短促, 极为迅捷。

钢琴是由一连串的动作完美的组合而成, 而不是一个特定而又独立的动作。它们彼此联系.又相互制约, 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 去完成每一次发音, 在每次发音的过程中都是身体与心灵的完美配合, 协调性需要长期演练, 也完全由动作的特点所制约。手腕的技巧在于大臂的力量能通过其完美的传输到到手指, 只要掌握了手腕力量和技巧, 手指的技巧也就自然的得到了应有的提高, 弹奏出一首出色的曲子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这些各种各种各样的技巧都离不开日常练习过程中的摸索。手腕动作的柔软和坚挺是和所需要的声音有直接的关系。某种动作肯定是跟某种声音效果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达到演奏技巧的真正提高。

5 手掌支撑原理

钢琴的演奏过程是一个感情从心出发, 从手指释放出来的过程。要学会跑步、走路、先要会迈步。手指在钢琴上走、跑的出发点是掌关节的运动。在手指弹奏的过程中, 手指不仅仅只是身体的运动, 更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弹奏时手指从掌关节开始, 凡技能训练都是建立在人自然生理条件上, 弹奏钢琴也不例外, 在一般的情况之下, 在通常的状态之下人的手是掌关节微微向掌心面弯曲的, 以这样自然状态的手平放在琴上就是最好的手型。然后手指从掌关节起抬起, 放下, 就形成了弹钢琴的基本动作。有着这么一个试验可以对让我们切实的体验收账支撑对力度的传导作用, 让孩子把手指压下琴键, 家长从孩子身后用双手推动孩子的双肩,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的手掌是完全松懈的, 那么我们推动的力无法抵达指尖, 如果将手掌坚挺和稳定, 他立即会感受从双肩推动下去的力都传到了指尖。并能够从推动力的多少体会到指尖承受力量的增减。

掌指关节 篇2

【关键词】 掌、指骨关节;微型自攻空心蜾钉;克氏针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5-0112-01

掌、指骨关节内小骨折是手部损伤中较常见的病例,其特点为骨折块较小。由于骨折块相对较小,常因固定不牢靠,达不到解剖复位要求,其治疗后的效果较差。临床常采用传统克氏针内固定或单纯外固定进行治疗,但效果较为一般,如骨折固定不牢固或外固定时间过长,将发生骨折的断端移位、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关节畸形、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严重影响手部关节功能的功能与恢复[1]。我院收治的掌、指骨关节内小骨折患者21例,采用微型自攻空心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术后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掌、指骨关节内小骨折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 16~55岁,平均(39.5±1.2)岁,左侧8例,右侧13例;骨折位于掌骨8例,指骨13例;掌指骨基底部骨折11例,掌指骨头部骨折10例。受伤原因:跌倒伤12例,拳击伤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掌、指骨关节处桡背侧或尺背侧实际需要做纵弧形或“L”形切口,切开关节囊,分离其他组织,显露骨折区,解剖复位骨折断端,克氏针由关节外固定骨折端。小短斜行骨折给予1枚0.8mm克氏针固定;短斜行骨折块若较大,予2枚0.8mm克氏针固定,克氏针固定方向尽量避免平行;如为关节内三角形撕脱骨块予l枚0.8 mm克氏针固定[2]。待克氏针穿透两层骨皮质后,测量两层骨皮质内克氏针的实际长度,来确定微型自攻空心螺钉的长度。随后待骨折临时固定后,放入直径2.0 mm微型自攻空心螺钉,按顺时针方向旋入,待螺钉稳定骨折端后抽出克氏针,检查骨折固定牢固后,修复关节囊。

1.3 术后处理 术后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治疗3~5d,术后1~3天即可在医生指导下行肩、肘及其他手指关节功能恢复锻炼,防止邻近关节僵硬[3]。对于放置2枚微型自攻空心螺钉固定的患者,骨折固定且牢固可靠,术后无需其他外固定便可以进行手指的功能锻炼。放置单枚微型自攻空心螺钉固定者,术后需甲板或石膏托外固定,于1周后拆除夹板或石膏,待患处肿胀减轻后,在医生指导下行康复功能锻炼。

2 结果

21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病例均经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均接近解剖复位,去除外固定时间平均为5.6周。术后全部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且根据X线片结果,骨折愈合的时间为4~8周。且21例患者术后未出现螺钉松动、骨折移位、关节僵硬、肌腱粘连、骨不连等相关的并发症。21例患者功能恢复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4]:优16例,良5例。

3 讨论

恢复和保留具有良好活动功能的关节是治疗手部关节内骨折的主要目的,但需要达到四个要求:一是关节内骨折的解剖复位;二是轻便、牢固的固定;三是无创操作,减少对周围其他组织的破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四是在牢固固定的基础上行早期功能训练,最大程度地恢复手功能[5]。21例患者中,基底部骨折11例,掌指骨头部骨折10例,应用微型自攻空心螺钉固定,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螺钉直径及钉帽相对较小,适合固定小骨折块及粉碎性骨折,并具有稳固性,为掌、指骨关节内小骨折提供了较稳定的固定材料及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继春,张亮,夏晓明,等.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粉碎性(C型)骨折[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1,25(3):218-219.

[2] 江波,王培吉,张勇.微型自攻空心螺钉治疗掌指骨关节内小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3,29(6):373-374.

[3] 郑伟,冯建书,刘健.纤维蛋白胶粘合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3,35(15):2310-2311.

[4] 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3):130-135.

[5] Schaefer M,Siebert HR.Finger and metacarpal fractures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ltreatment procedures[J].Unfallchimrg,2000,103:482-494.

掌指关节 篇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5岁,打篮球致左手撞击伤,左手第5掌指关节处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1小时,急诊来院。查体:左手第5掌指关节处肿胀畸形明显,指骨弹性固定于掌屈位,掌指关节处明显有空虚凹陷感,不能扪及第5掌骨远端关节头,掌指关节活动受限,背伸、屈曲功能丧失。X线检查示:左手第5掌骨头骨折并关节旋转脱位,远端向尺背侧移位(图1、图2)。急诊行闭合手法整复术,未成功复位,因患者难忍疼痛,予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手法复位,仍不成功。考虑关节囊破裂卡压,第5掌骨头嵌顿于关节囊外难以复位,遂建议患者行急诊手术切开探查。患者因惧怕手术来我院骨科门诊就诊。

手法操作:患者坐位,第一步:术者右手握住患者左手第5掌骨中部,左手握住患者第5指近节中远段,先试行向两端作反方向对抗牵引,同时左右旋转,感觉骨折端摩擦感,以探明向哪一侧旋转顺利。第二步:握第5指近节的左手向试行旋转顺利侧将患指缓慢转动,右手拇指用力向指骨滑动相反方向推挤掌骨头,先试图纠正掌骨头的翻转错位为尺桡侧错位,然后左手用力向桡侧推挤掌骨头,右手用力向尺侧牵拉第5掌骨中部,把尺桡侧移位再变成掌背(掌骨头在掌侧,第5掌骨颈部在背侧)侧移位。第三步:术者左手2~5指握住患者第5指用力向远心端牵拉并猛地抖动2~3次,右手拇指向近心端推挤第5掌骨头,骨折和脱位即可复位。第四步:若上述手法不能使患者复位,掌骨头翻转移位未完全纠正,掌骨头直接卡压在关节腔内者,可将掌指关节屈曲90°,握第5指之左手用力端托近节指骨基底部,使其滑过掌骨头,右手拇指再向掌侧按压掌骨头,如此上下摇摆数次,再将第5指拉直,骨折脱位便可顺利复位。

活动掌指关节后无脱位松动,术后手部背侧指骨铝板屈掌指关节60°固定2~3周,3周后在限制手指过度背伸的情况下酌情功能锻炼。术后复查X线:左第5掌骨头骨折复位,掌指关节位置良好(图3、图4)。

2讨论

①顿性掌指关节脱位也称不可复性或完全性掌指关节脱位,掌指关节脱位分掌侧脱位及背侧脱位两种形式,背侧脱位最为常见。掌指关节前方的掌板为一长方形致密纤维软骨,近端为薄而疏松的纤维膜,两个头分别附着于掌骨颈两侧,并与侧副韧带相连。掌指关节受到强烈的过伸暴力,掌骨头冲破掌板近侧薄弱部位,导致掌板近端撕脱,掌骨头脱出于近节指骨基底掌侧,同时掌板被嵌压在掌骨头背侧及近节指骨基底掌侧之间。本案临床比较罕见,掌骨头翻转移位嵌压在近节指骨基底部与掌骨颈之间,且有小的籽骨撕脱性骨折并留在关节腔,阻碍复位,造成急诊反复手法复位失败。②查阅文献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一旦确诊嵌顿性掌指关节骨折脱位,反复进行手法复位非但不能复位,还可能加重副损伤,建议立即手术切开复位[2];但术中广泛软组织剥离可能造成已严重创伤的掌骨头血运进一步破坏,导致缺血坏死,另外克氏针及螺钉内固定不够坚强和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导致关节僵硬等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风险。③正常的屈指肌腱在掌指关节部位稍偏尺侧,蚓状肌起于屈指深肌腱桡掌侧。外伤力量多来自指端,易造成掌指关节后脱位,屈指肌腱、腱鞘以及与其相连的腱前韧带均被推向掌骨头尺侧,蚓状肌被推向桡侧,掌侧关节囊撕裂,掌前韧带撕脱,该部软组织将掌指关节面隔开,用手法整复牵引时掌骨头四周的软组织变得更加紧张,卡住掌骨颈致脱位难以复位。笔者采用牵拉抖动复位法,手指近节基底部可在上述组织下潜行滑动,通过近节指骨基底部的滑动带动前关节囊纤维软骨板向侧方移动,当近节指骨基底部被推向掌侧时前关节囊纤维软骨板亦回到掌侧,屈指肌腱、蚓状肌等组织同时被近节指骨基底部掀起,解脱被卡住的掌骨头,然后按常规手法整复,脱位很容易复位。

参考文献

[1]吴克俭,侯树勋.骨科实用固定技术[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14,

掌指关节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接诊了第4掌骨基底部骨折30 例, 其中手术治疗6 例, 保守治疗24 例, 6 例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35.6 岁。具体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的主要指征是骨折是否移位及是否合并有腕掌关节脱位。致伤原因:车祸伤3 例, 机器轧伤1 例, 跌倒摔伤2 例。骨折均为新鲜骨折;6 例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移位、成角畸形, 均采用手术治疗。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为2 h~1 d。

1.2 治疗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取仰卧位, 患肢外展, 常规消毒铺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取第4、5掌骨间背侧纵形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 牵开伸肌腱, 剥离骨膜, 显露骨折部位, 清除骨折断端的血块和软组织, 复位骨折片及脱位的腕掌关节, 并以掌指骨钢板固定复位第4掌骨骨折, 术中见第5腕掌关节脱位, 予以复位并将掌骨以掌指骨钢板固定于钩状骨, 然后修复损伤的韧带及关节囊, C型臂透视骨折位置满意, 依次缝合各层。

1.3 术后处理

术前30 min常规给予抗生素, 术后一般给予抗生素3 d, 术后不用外固定。术后2、4、6周复查X线片, 术后6个月取掉钢板。术后第2天开始适当的掌指及指间关节功能锻炼, 以防止掌指及指间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并可逐渐增加锻炼范围, 直至痊愈。

1.4 疗效评价

标准采用美国手外科学会推荐的总关节活动度 (total active motion, TAM) 系统评价方法评价[1]。测量掌指关节 (metacarpophalangeal point, MP) 、近侧指间关节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point, PIP) 、远侧指间关节 (distal interphalangeal point, DIP) 的屈曲度数和伸直欠缺度数, 计算TAM。TAM=屈曲度数 (MP+PIP+DIP) -伸直欠缺度数 (MP+PIP+DIP) 。优:TAM200°~260° (相当于正常指的75%~100%) ;良:TAM 130°~200° (相当于正常指的50%~75%) ;可:TAM 100°~130° (相当于正常指的40%~50%) ;差:TAM小于100° (相当于正常指的40%以下) 。

2 结 果

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 均如期愈合, 无切口感染, 无明显旋转、短缩畸形, 无明显关节疼痛及握力减退。TAM评分, 优3 例, 良3 例。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9。

3 讨 论

第4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 接诊一定要注意查体, 在腕掌关节处有无琴键征, 即有无掌骨头的向上翘起, 查体十分重要, X线片极易漏诊。X线片不能确诊, 可以结合CT, 矢状位纵扫腕掌关节很容易发现掌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腕掌关节脱位。第4、5掌骨均与钩状骨形成关节, 6 例手术患者术前均考虑仅第4腕掌关节脱位, 术中发现第4、5腕掌关节均脱位, 均需手术治疗, 术后综合分析考虑, 第4、5腕掌关节关系密切, 受到暴力后一处骨折, 另一处很难幸免, 所以术中尽可能选用第4、5掌骨之间背侧纵行切口, 做好修复第5腕掌关节的准备。术中可见掌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 包括钩骨撕脱骨折复位后可分别在第4掌骨基底部与钩状骨之间, 第5掌骨与钩状骨之间分别置指骨钢板固定, 钩骨背侧较平整一段可以同时置2块钢板, 术后患者腕掌关节背伸时腕部有轻度阻挡感, 同时腕掌关节屈腕时阻挡感不明显, 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6个月可以早期取出。第5掌腕关节由第5掌骨基底与其相关连的钩骨及临近的第4掌骨组成, 尺侧腕伸肌腱附着于第5掌骨基底部的背面。该关节正常情况下有20°~30°的屈伸活动和轻度旋转, 这保证了小指对掌功能的发挥。第5掌骨由于受到尺侧腕伸肌腱的牵拉作用, 通常多向背侧脱位。因为肿胀掩盖畸形, 可影响伤情的判断。为了得到更好的关节面影像, 除了拍摄常规前后位与侧位X线片外, 还应加拍30°旋前位片。当第5掌骨基底部损伤早期没有得到适当的复位并导致骨畸形愈合时, 可产生握力减退及关节疼痛。因此对第5掌骨基底部的关节内骨折引起的潜在功能障碍应予以足够重视, 对该部位骨折脱位, 应尽可能做到早期妥善处理。顾玉东等[2]认为, 在手部骨折治疗过程中, 若要达到满意的疗效, 应遵循的原则是:a) 通过骨折早期的正确处理, 达到解剖复位;b) 采用有效而可靠的固定;c) 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

第5掌骨基底骨折脱位, 由于受到尺侧腕伸肌腱的牵拉作用, 手法复位外固定易失败, 且复位不良将产生畸形愈合, 造成小指握力减退及关节疼痛, 影响小指的对掌功能。可靠的内固定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先决条件, 对于恢复关节功能意义重大。只有结合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最适合的固定方式, 才能够扬长避短, 做到既减小创伤和降低费用, 又充分发挥该方法的最佳固定效能, 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云鹏, 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208.

掌指关节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掌指骨关节内骨折患者52例 (69处骨折) , 男34例, 女18例;年龄11~65岁。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35例 (47处) , 闭合性骨折17例 (22处) 。骨折部位:掌骨骨折9例 (10处) ;指骨骨折42例 (57处) , 其中近节指骨骨折23处, 中节指骨骨折26处, 远节指骨骨折8处;掌、指骨同时骨折1例 (2处) 。所有患者均为关节内骨折。

1.2 手术方法

52例患者均采用臂丛麻醉、气压止血带下手术。其中, 35例开放骨折彻底清创后, 据伤口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 必要时延长切口, 显露骨折断端。17例闭合性骨折据骨折部位取关节背侧“L”或“S”切口, 显露关节囊, 切开关节囊, 显露骨折断端。清除断端血凝块及机化组织, 注意尽可能勿将骨折块从骨膜或关节囊上剥离。骨折复位后, 用1.0mm克氏针自骨折块向骨干间隔2~3mm钻孔, 自骨干部孔穿入3-0可吸收线, 至骨折块出入, 再自骨折块另一孔出入, 至骨干部穿出备用。干纱布将骨折断面拭干。将FG试剂A的主体胶用其溶解液溶解, 配制成A液, 同法将试剂B的催化剂溶解成B液, 再用一混合注射器将A、B液等量混合喷涂于骨折断面, 将骨折块复位, 可吸收线结扎, 维持稳定5min。固定完毕, 修复关节囊, 逐层关闭伤口。对伴有肌腱、血管、神经损伤的病例, 均予一期修复。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常规换药, 12d左右拆线。石膏托外固定3周后去除, 逐步进行手部功能康复训练。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

2 结果

52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 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术后继续随访6个月, 共获随访50例, 其中骨折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47例 (64处) , 骨折畸形愈合3例 (3处) , 无骨折不愈合发生。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术后5~7周, 平均6周。手部功能评价标准根据TAM系统评定法, 本组50例患者, 优35例, 良8例, 可5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6%。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使用克氏针、钢丝、钢板、外固定架等固定掌指骨骨折, 效果满意。但对于涉及关节面的骨折, 常因骨折块小, 上述方法实施困难。且金属内固定物易出现异物反应, 克氏针固定需要穿过关节, 影响关节功能。如去除骨折块, 必然造成关节的缺损, 难以避免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骨块上附着有韧带时将其去除, 会破坏关节的稳定性, 严重影响手部的功能。

PGA可吸收材料有较高的抗张强度, 2周后仍能保持65%~75%的原有抗张强度, 60~90d后经水解完全吸收, 无毒性。采用PGA可吸收线钻孔捆扎可使骨折块获得足够的稳定性, 其所维持的时间足以满足掌指骨骨折临床愈合的需要, 达到骨折愈合的目的[5,6]。FG是由纤维蛋白单体、凝血酶及其他生物活性因子聚合而成的一种可降解的复合制剂, 具有封闭创面、止血、促进愈合、组织封闭、防止组织粘连、生物黏合等多种功能, 在人体内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尤其是骨科各领域[7]。

本组利用PGA可吸收线捆扎掌指骨关节内骨折块, 恢复关节面结构, 达到解剖复位。PGA对机体组织无不良刺激, 不影响术后功能锻炼, 60~90d后完全吸收, 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FG在注射部位形成凝胶, 能起到一定的黏合作用, 辅助固定, 同时利用FG良好的止血和抑制局部炎性反应的作用, 减少创面渗血, 促进伤口愈合。术后辅助石膏外固定, 维持关节稳定3周。临床应用中笔者体会到, 在混合喷涂FG前, 一定要用干纱布将骨折断面拭干, 防止体液降低黏合的强度。FG混合后, 一般5~10s即可形成凝胶, 3~5min明显强化, 从而产生止血、封闭及黏合作用。因此, 需维持一定压力固定5min以上,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本组有2例2处骨折畸形愈合, 考虑与术后外固定不牢靠, 出现骨折再移位有关。

本结果表明, PGA捆扎加FG黏合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稳定可靠, 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 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减少患者痛苦, 同时可有效防止关节面缺失、关节失稳、关节粘连及创伤性关节炎等问题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聚醇酸 (PGA) 可吸收缝合线捆扎加纤维蛋白胶 (FG) 黏合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2例 (69处) 掌指骨关节内骨折患者, 采用PGA可吸收线捆扎加FG黏合骨折块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获随访患者50例, 其中骨折解剖复位, 一期愈合47例 (64处) ;骨折畸形愈合3例 (3处) 。手部功能按TAM标准评价优良率达86%。结论 应用PGA捆扎加FG黏合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 固定可靠, 骨折愈合好, 可获良好的手部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可吸收缝合线,纤维蛋白胶,掌指骨,骨折, 关节内,捆扎

参考文献

[1] 焦广军, 卢济阳.AO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掌指骨骨折[J].临床误诊误治, 2006, 19 (6) :64.

[2] 刘庆宇.钢丝捆扎和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6) :149-150.

[3] 邱海胜, 林嘉豪, 吕建敏.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骨折18例[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4) :477-478.

[4] 杨宝利.TINI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掌指骨骨折32例[J].华北国防医药, 2007, 19 (1) :34-35.

[5] 姜世平, 徐谦, 唐敏, 等.聚醇酸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3) :282-283.

[6] 胡长青, 闫厚军, 王磊, 等.可吸收线捆绑固定治疗开放性指骨微小关节内骨折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2, 24 (1) :22-24.

上一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下一篇:自动性能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