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置换患者

2024-08-04

关节置换患者(精选12篇)

关节置换患者 篇1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通过手术将病损的关节部分或全部由人工制造的关节假体所替代, 是髋关节疾患终末期的有效治疗方法, 可恢复关节功能, 解除疼痛,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观念的改变, 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与日俱增, 因此做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患者, 男21例, 女7例, 年龄35岁~88岁, 平均年龄61.5岁。其中老年股骨颈骨折20例, 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无菌坏死6例,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2例。28例患者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住院时间平均为29 d, 术后回访3个月~12个月, 效果满意, 假体位置及髋关节功能良好。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很多因髋关节骨病的病程长或因骨折突然发生, 无应激心理准备, 手术创伤较大使患者产生负性心理, 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表现。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 有针对性地耐心与患者交谈, 用适当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后康复程序, 术前应做的准备、注意事项, 对有吸烟或饮酒史的患者应劝其在术前1周之内停止吸烟或饮酒, 因为其会导致血红蛋白降低, 从而使组织修复所需的供氧减少, 还会使血液黏滞性提高, 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1]。并介绍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例, 打消其思想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心。

2.1.2 饮食护理

髋关节骨病及创伤患者由于疼痛和长期卧床, 食欲下降, 应根据患者的习惯, 注意饮食的色、香、味及食物的多样性。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钙质、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2], 以利组织修复。

2.1.3 大小便护理

因患者长期卧床而肠蠕动减慢, 指导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多饮水 (2 000 m L/d) , 顺时针按摩腹部, 每天早晚喝蜂蜜水等。必要时可用开塞露或口服肠道泻剂[3]。

2.1.4 术前准备术前1 d行皮肤准备, 注意防止损伤皮肤;备血、完善各项检查;术前常规禁食12 h, 禁饮4 h。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给予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患肢血液循环、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4]。

2.2.2 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 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3 体位护理

术后给予平卧位, 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穿“丁”字鞋制动, 可在双腿间放置三角枕, 翻身时以健侧为主。

2.2.4 疼痛的护理

手术后24 h内患者疼痛较剧, 伤口疼痛可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饮食、睡眠和休息, 从而影响伤口愈合, 同时也可影响患者功能康复锻炼。故应重视术后的疼痛控制, 积极采取镇痛措施。

2.2.5 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并发症有出血、深静脉栓塞、感染、假体松动、假体脱位、压疮、泌尿系感染、便秘等, 术后要注意观察及护理。

2.3 功能康复锻炼

2.3.1 早期 (术后1 d~7 d) :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穿

“丁”字鞋, 防止髋关节脱位。术后麻醉未清醒时进行患肢被动锻炼, 麻醉清醒后进行患肢主动及被动锻炼, 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5]、踝关节屈伸及踝旋转锻炼、足趾屈曲与背伸运动、臀收缩运动、卧位到坐位运动 (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

2.3.2 中期 (术后8 d~15 d) :继续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逐步扶拐床边站立练习行走。

2.3.3 后期 (术后3周至3个月) :继续进行中期功能锻

炼, 并逐渐增加练习的时间和频率。术后6周内“六不要”: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 如卧患侧, 双膝间应放一软枕;不要坐沙发或矮椅;坐位时不要前倾;不弯腰拾物;不要床上屈膝而坐[6]。弃拐时间因人而异, 一般要在行走稳定并且无行走痛后。完全康复后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如散步、跳舞、骑自行车, 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排便不能采用蹲位。定期随访至终身。

2.4 出院指导

通常选择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当天进行出院宣教, 并最好有家属在旁一同接受指导。主要指导患者继续进行患肢股四头肌收缩功能锻炼, 进行慢速步行和上下楼梯等锻炼, 6个月内扶拐避免负重下地行走, 穿防滑平底鞋, 保持患肢经常处于外展位, 避免内收、内旋, 避免坐矮凳及交叉双腿, 使用坐厕时防止身体前倾, 避免剧烈活动及运动。加强营养调理, 防止感染。如有带药, 按时按量服药并注意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8个月禁止性生活。术后1, 2, 3, 6, 12个月来院回访, 以后每年1次[6]。

3 讨论

术前给予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 为手术顺利进行建立基础。正确使用拐杖和下肢肌肉锻炼可使术后髋关节脱位减少, 髋关节功能恢复加快。术后密切观察病情, 体位和制动, 对预防髋关节脱位起到重要作用, 早期下床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的发生, 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也是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成功的手术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基础, 术后正确的护理和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是其重要保障, 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因此, 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可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的优良率和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预[J].四川医学, 2006, 27 (6) :653-654. (收稿日期:2012-12-14)

参考文献

[1]杜杏利, 方汉萍, 陈海霞.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9, 15 (9) :532.

[2]祝天经, 陈宏.老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体会[J].中国骨肿瘤骨病杂志, 2010, 6 (6) :345-347.

[3]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01-203.

[4]邵敏.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1 (10) :775-776.

[5]徐卫东, 吴岳蒿.人工关节手术与康复[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9:158-159.

[6]严乾淑, 潘燕, 王容良.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四川医学, 2006, 27 (6) :653-654.

关节置换患者 篇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3

【关键词】关节置换;康复训练;护理

【中圖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14—01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各种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所致关节疼痛、强直或屈曲挛缩的有效方法。术后病人有效配合功能锻炼是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手术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医护人员需及时给予全面的指导,深入细致的康复护理,并实施有针对性、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使病人早日康复。

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21例膝关节骨性疾病患者施行TKA治疗,术后经康复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共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35~68岁,退行性骨性关节炎1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膝关节结核3例,均为单膝,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2 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2.1 术后早期(手术当日~术后第2日),训练目的是消肿、镇痛,减轻肌肉挛缩和炎症反应,预防关节粘连的发生。手术当日,留置硬膜外麻醉管持续镇痛,利于早期锻炼。将患肢用软枕抬高于心脏水平,膝关节伸直以防止屈曲挛缩,同时防止患肢外旋和足跟受压,并保持足高髋低位。有资料显示: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并可继发危及生命的肺栓塞(PE)。如果TKA术后未进行任何形式的机械性或药物预防,DVT的发生率高达40%~88%(1)。DVT在创伤早期即可出现,此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局部或全身的静脉血流淤滞。目前,预防DVT发生的主要措施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应用凝血酶阻滞剂和改善微循环药物。故本组在术后当天给予患肢使用足底静脉泵(1h/次,2次/d),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加压弹力袜,以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2)。麻醉清醒后就开始练习踝关节的跖曲、内翻、背伸、外翻组合的“环绕运动”,并辅以深呼吸,15次/组,3~4组/d。以主动活动为主,主动的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和肢体功能。术后第1天给予低分子量的肝素皮下注射,并保持室温在25℃左右。继续进行肌力锻炼,包括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等肌肉收缩运动,6组/d,25次/组,每天持续5s,放松10s,如此反复。指导患者行患肢的被动关节活动练习,如仰卧位屈曲膝关节,保持足跟不离床面,将小腿向近端滑动,尽量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60?。术后第2天拔出切口引流管后,除继续以上活动外,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训练集伸膝动作,并开始使用CPM机辅助练习,起始角度0?,终止角度40?,运动时速度宜慢,4h/d,要求能在1周内被动屈膝角度达到或接近90?。如无CPM机,也可坐在床边,小腿下垂,用健侧脚放在患侧脚跟处,慢慢地尽量向前推,伸直膝关节。膝关节屈曲锻炼同上将达到90?。

2.2术后中期(术后第3日~术后第2周)训练目的是在不增加疼痛和肿胀的前提下发展肌力,加强行走和膝关节的主动屈伸训练。根据患者体质恢复情况,可下床锻炼,在护士帮助下先床边站立练习,3次/d,5min/次,而后再逐步进行手拄助行器适应性行走练习。注意在行走的过程中调整步态和姿势,并完成将重心由健侧下肢向患侧下肢的过程。继续膝关节屈曲练习,达到120~150。在训练中遵循个体化、力量、安全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2.3 术后3周~3个月内,在轻度坡面上独立行走,除屈膝功能训练之外,还应进行伸膝功能训练,同时指导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如穿鞋、袜、裤等。

3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每日功能锻炼的强度以次日不感觉疲劳为度,预防假体松动,术后2个月内避免坐矮凳,体胖者劝其减肥,吸烟者劝其戒烟,饮食应以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多纤维素、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低糖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应避免跑、跳、背重物等活动,防止膝关节假体承受过度压力。

参考文献:

[1] 陈继营,卢世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实用骨科学[C],第三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114~2124

髋关节置换78例患者的临床观察 篇4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

髋关节疾病采用髋关节置换手术法进行治疗, 能够取得较高的成功率。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发展,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法也得到不断的改进[1]。本文就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78例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78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其中, 男性患者48例, 女性患者30例, 最大年龄为80岁, 最小年龄为35岁, 平均年龄为48.6岁。合并糖尿病25例, 高血压20例, 冠心病17例, 慢支肺气肿11例, 肾功能不全5例。属于股骨颈骨折患者有50例, 其中有新鲜骨折患者39例, 陈旧骨折患者11例;头下型骨折有30例, 颈中型骨折1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有28例 (Marous分期Ⅳ~Ⅴ期) 。本组78例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的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积极治疗合并症, 特别是对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的治疗。进行常规检查和心肺功能的检测以及凝血功能的检查。注意患者是否存在潜在感染, 按照X射线片正确选择假体型号, 特别要注意股骨颈偏心距。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 制定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术前半小时,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使患者肌肉放松, 处于深睡状态。因此, 在手术中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患者体位的选择要根据切口而定。切口的选择应该根据髋关节的畸形程度、软组织的挛缩情况, 再以手术医师的经验进行确定。髋关节囊被显露后, 对关节囊外的粘连进行分离, 使其充分显露在前方、上方和下方, 上到髋臼附近, 下到大转子的基底, 切除滑膜和关节囊。切除掉股骨头, 对股骨颈进行修整, 使髓腔扩大。清理髋臼时, 为了避免损伤到髋关节附近的坐骨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及股神经, 要使用带尖、带齿的拉勾, 尖齿勾住髋臼边的骨上, 再向外倾斜就能够拉开附近的软组织, 这样能够避免滑脱, 更好的使髋臼显露出来。切除掉关节盂唇和圆韧带、臼内软组织、软骨面。把人工髋臼进行正确安放, 置换人工股骨头。缝合时采用新洁尔灭液进行冲洗并浸泡6min, 再用生理盐水认真冲洗伤口。有效止血, 并在人工关节周围放置负压吸引管, 通过切口外的皮肤另戳切口引出皮外, 再对伤口进行分层缝合, 最后加压包扎, 手术结束。

1.3 评分标准

根据患者疼痛、髋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日常活动作髋关节Harris评分:满分为100分, 优为85~100分, 良为75~85分, 一般为65~75分, 差为<65分。

2 结果

本组78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有35例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 42例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 其中45例非骨水泥型, 23例骨水泥型, 10例混合型。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5个月~6年。有5例患者在置换后1周出现脱位, 2例患者在置换后半年出现感染疼痛, 6例患者在置换后3年出现松动疼痛。其余65例患者的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疼痛和跛行基本消失, 肢体短缩得到纠正, 臀中肌的功能恢复良好, 关节活动恢复正常, 进行x射线片对假体位置表示满意。与手术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取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统计, 有38例为优, 25例为良, 4例为一般, 1例为差, 优良率为80.77%。如表1所示。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技术得到不断发展。但是, 髋关节的手术存在风险性。在手术后患者不能进行大量活动, 因此, 比较容易发生。所以, 应该给予患者血液稀释剂, 预防血凝块的发生[2]。同时, 术后感染及出血的发生率较高, 所以, 髋关节置换手术必须严格的掌握好适应证。置换按位置分有全髋关节和股骨头、关节表面, 按固定的方式有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寿命和活动量选择股骨头置换, 其特点是手术简单、恢复快、时间短。

正确选择固定方式, 主要考虑患者髋部和股骨质量。陈旧性骨折、明显骨质疏松患者, 应选骨水泥进行固定, 能够预防发生假体松动、下沉和脱位等并发症;局部骨质未疏松患者, 应选非骨水泥进行固定, 生物相溶性和远期固定的效果良好, 关节较易翻修[3]。术后应该使用抗生素预防发生感染, 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增加人工髋关节使用期限。

参考文献

[1]彭清茂.人工髋关节置换71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22) :54-55.

[2]郭琪.髋关节置换3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23) :29-30.

人工膝关节置换行业资料 篇5

二、项目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我国目前采用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1、专业化差。目前国内具有关节手术经验的医师主要都分布在各大综合性医院里,这就导致了医师无法术有专攻,而且手术经验无法互相交流,资源也得不到共享,医师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2、后续理疗环节不配套。虽然现有综合性医院大都有理疗部,但是关节手术的特点决定了术后理疗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现有的综合性医院还无法提供专业的、科学的、适合进行关节手术患者的理疗程序和环境。

3、产品和器具单一化。现有的综合性医院在关节手术方面存在专业性较差的缺点,所以在产品多品种、系列化储备及相关手术配套设备方面不能满足患者的特殊性,这就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减低了手术质量。

4、管理落后。由于体制的原因,现行的医院管理体系存在许多问题,这种管理落后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很多不应有的费用转嫁到患者身上,增加患者负担,为患者治病设置了重重壁垒。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现阶段进行本项目是必要的、适时的。

一、项目介绍

(一)提出背景

在美国每年开展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不少于20万例,其中膝关节的手术约占50%,在欧洲,需做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约占人口的千分之一,其中膝关节的手术也占一半左右。我国目前多数厂家生产和销售的都是人工髋关节,只有少量的膝关节,需要做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医院主要依靠进口。据调查,我国每年对人工关节的需求量超过12万套,其中对膝关节的需求约在3万套以上,全部依靠进口,价格昂贵。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已能普遍接受人工膝关节,因此,高质量低价格的人工膝关节产品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公司已初步完成人工膝关节及其配套产品的开发,研制出了膝关节及其配套手术工具的一系列样品。为了更好地利用销售髋关节过程中所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丰富的市场资源,进一步为广大患者造福,现需要资金将这项技术产业化。

二、市场分析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社会的老龄化,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的治疗要依赖于人工关节置换。在老一辈骨科专家的积极倡导下,经医工双方的艰苦努力,我国从1970-1972年开始研制人工关节,起步虽然较英国滞后了10年,但目前仍居东欧和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之前。改革开放促使我国人工关节在上世纪80、90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国内十余个制造人工关节的企业均以小型为主,分布在京津、苏沪一带。经济所有制包括国有、私有和中外合资,制造水平约落后国际10-15年。而且多数厂家生产和销售的是人工髋关节,只有少量的人工膝关节生产厂,需要做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医院获得原料的途径主要是进口。在欧洲,需做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约占人口的万分之五,以我国12亿人口计算,将有60万套的潜在市场,即60亿元的市场总额,只是由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昂贵价格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才使得目前只有4-5亿元的市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思想观念的逐渐更新,人工膝关节已被患者及其家属普遍接受,其市场需求量会逐渐增加,估计3-5年内,人工膝关节的市场容量将达到6-7亿元,而潜在的需求更是不可限量。如此看来,品质优良、价格适中的人工膝关节产品必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 作者:金大地

随着材料学、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光纤技术、激光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骨科学成为当今临床医学中发展最为活跃的一个学科。在骨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当属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肿瘤及生物材料的应用等。据统计,1999年全球骨科产品的销售将近120亿美元,与1998年相比增长10%,这仅仅是骨外科部分的统计,骨内科的范围更加广泛,所占的医疗费用将在万亿计。本文主要介绍现代骨科中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肿瘤外科及生物材料应用等方面的进展。

一、脊柱外科

临床方面,脊柱外科的发展有以下重要特征:(1)高难技术的开展,尤其是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原先认为难以手术治疗的疾患,如上颈椎手术或枕颈部手术、脊柱转移癌等,都积极地采用外科治疗的方法;这与手术器械的发展、影像学技术和监护技术、导航技术等应用有密切关系。(2)微侵入技术的应用,符合有限化手术的趋势,包括椎间盘髓核溶解术、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摘除或切除术、椎间盘镜下手术及激光髓核成形术,以及胸腹腔镜下胸椎前路松解、病灶清除及内固定置入等;微侵入技术系一项单纯技术,具有严格的适应证,目前有滥用的趋势,尤其是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溶解术等,由于技术含量低,在国内一涌而起,并发症多见;但是腔镜外科与激光技术相结合,近10年内将成为微侵入脊柱外科的主导。(3)脊柱内植入物的广泛应用,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骨愈合及矫正畸形。在目前骨科产品中,脊柱内植入物及器械的增长速度最大,年增长率为14%,1999年达到13亿美元,约200万套脊柱内植入物系统被使用。中国的用量也在10万套以上,但是市场份额的80%左右为国外产品占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产品的市场份额将加大。

我们瞄准国际脊柱外科的发展趋势,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项颈椎外科的高难度手术,如经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颈椎前路Orion锁定型钢板内固定术、颈椎前路椎体间螺纹融合器(TFC)内固定术、颈椎后路Apofix系统内固定术、颈椎后路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枕颈固定术以及胸腰椎前路Z-plate内固定术等新技术,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微侵入脊柱外科方面,我们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主要是投入少,已引进的椎间盘尚未配套。如果不抓紧这方面工作,则可能失去一个较大的医疗市场。

在脊柱内植入物研制方面,我们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参与研制了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系统、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内固定系统、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已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进入国内医疗市场。其采用钛合金材料,生物力学性能达到国外先进内植入物的标准,但价格比国外产品低至少1/2,因此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脊柱外科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是脊柱疾患的基因治疗。随着对人类基因结构及其功能研究的深入,基因疗法极可能成为21世纪临床治疗脊柱疾病的有效模式。成功地将治疗基因转入椎间盘内的靶细胞,以及在动物模型上利用基因疗法成功促进脊柱融合,标志着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取得快速进展。但是,基因疗法最终进入临床阶段尚有时日,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在国内已率先启动这方面的研究。

二、关节外科

在美国,骨关节病患者在患病总数中占第3位,估计有400~600万人患有致残率很高的类风湿关节炎,每年新发病例为10~20万;而老年人群中,60岁以上的人口中,超过90%的人有退变性关节炎。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其患者总数将会显著增加。在美国及加拿大,由于骨关节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其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全球有超过2亿人罹患关节炎,每年的医疗费用更超过1千亿美元。对此类患者,国际上有所谓的“5D”来描述,即痛苦(discomfort)、致残(disability)、死亡(death)、经济损失(dollar lost)及药物副作用(drug reactions)。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启动“骨与关节的10年(2001~2010)”,其主要内容是:(1)提高对骨关节病日益增加社会负担的认识;(2)推进骨关节病的预防,通过教育加强患者的自理能力;(3)开展对骨关节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在此10年内,不同国家能增加研究经费3倍;(4)改进骨关节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国家也已经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众多医院成立的风湿病科。而目前关节外科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晚期的骨关节病患者,对这类患者唯有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才能重建关节的功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1999年全球的关节置换产品超过40亿美元,使用了超过150万个关节置换组件。在国内约95%的人工关节均系国外进口。关节置换的技术已经成熟,国内大医院均能完成此类手术,但费用高昂,一般一侧人工膝关节置换需4~5万元,而单侧髋关节置换亦需2.5~3万元,因此主要制约因素是经济问题。而在加拿大,由于骨科医师缺乏,患者必须等待平均6个月时间,才能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目前人工关节置换的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病源分流大,我们每年完成的人工关节置换的例数约100例,明显少于国内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但在广东省居前列。1998年完成了国内首例百岁老人全髋人工关节置换。

关节外科中发展活跃的另一分支为关节镜外科。1999年全世界共使用8百万个关节镜及软组织修复组件,包括镜头、摄影设备、器械、固定用的产品及修复工具,总金额达11亿美元。关节镜外科中,国外常使用一次性耗材,如刨刀等,但国内经济条件有限,常反复使用。关节镜下软组织修复、软骨移植等发展迅速,一些原来需要开放性关节的手术目前绝大部分可以在关节镜下完成。我们自去年引进先进的施乐辉公司关节镜后,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迎头赶上,尤其开展了关节镜下前后叉韧带重建术等,在国内为数不多。

三、骨肿瘤

对于恶性四肢骨肿瘤,截肢并不能提高生存时间,因此目前对于肿瘤没有突破肌间隔的恶性骨肿瘤,普遍倾向于采用综合保肢治疗趋势,即在有效化(放)疗基础上,通过瘤段切除、微波灭活及功能重建等,以去除肿瘤组织、保存肢体及其功能。世界上已成立了骨肿瘤保肢学会,每二年召开一次全球性的大会,进行探讨和交流,目前保肢治疗的主要存在问题就是适应证掌握以及有效化(放)疗方案的制定。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范清宇教授开展的微波灭活治疗肢体肿瘤的研究,已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我们主要采用瘤段切除、人工关节重建关节功能等,目前完成了18例,尚在进一步随访中。

骨肿瘤的基础研究非常活跃,主要有恶性骨肿瘤细胞的耐药性、DNA甲基化、导向化疗等,这部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临床科室不可能将此作为重点。

四、生物材料的应用

生物材料包括骨移植替代物、异体移植骨以及软组织替代材料等。1999年全球有6亿美元的市场(其中美国占5亿),尤其是小牛骨制品(Kiel骨)已经FDA批准进入市场。我国生物材料市场尚不太成熟,但在下述一些方面已有一些进展。

(1)生物可降解材料:如聚丙交酯等,已制备成骨栓和骨螺钉,可以用于一些松质骨骨折的治疗,可以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但是强度要求、降解速度以及局部出现的无菌性炎症等均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这方面市场份额不大,主要为国外产品,未见国内商品。现在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作为组织工程中基质成分。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广东省“五个一”重点攻关项目基金的资助下,已进行了聚丙交酯的研究,其中自增强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制备的骨螺钉在临床初步应用中已显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经费问题,目前这部分工作已经搁浅。

(2)人工骨:主要有羟基磷灰石、钙磷复合物等,国外在此基础上研制的可注射性骨水泥,已应用于临床治疗桡骨骨折或进行脊椎骨折的固化增强,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国内上海瑞邦公司生产的人工骨材料,临床可以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和颈椎前路减压后作为植骨材料。

我们主要进行珍珠粉复合聚丙交酯的人工骨的研究,已获得初步的研究结果。

(3)骨库:国内目前主要是同种异体骨材料,经批准采用尸体骨材料经过深低温冷冻、脱钙、脱脂、灭菌等顺序制备,最早成立的骨库是山西省骨组织库,其它地区等也在申请建立骨组织库。我们在骨库建设方面也取得明显的成绩,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主要应用于脊柱融合术,但目前由于尸体来源困难,已影响临床工作。

现代骨科的迅速发展对我们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我们不会等待,但我们需要支持。

中国的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现状价格

2011-01-25 医美网 zengyan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原因有很多种,如外伤,急性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先天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关节置换手术主要有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手术,也有少数的肘关节,肩关节置换术。随着人口的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剧,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等使得人工关节市场在未来几年中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

目前的人工关节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几家主要的国外生产商占据了整个人工关节市场超过60%的市场份额,如Depuy, Zimmer, Smith &Nephew, Stryker等品牌产品是关节置换手术中医生最经常使用的产品。根据Frost&Sullivan研究表明,目前的人工膝关节对于国外品牌的使用比例超过人工髋关节。虽然国产假体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工艺和缺少研发投入,使得很多医生并不倾向于选择,除非是出于价格的考虑,而实际上,很多患者本人主动要求使用进口假体,因为此类手术基本是终生性的,所以对于术后的恢复和假体寿命更加看重。

在过去的10年中,髋关节置换手术已经从骨水泥型假体过渡到生物型固定假体,而且随着组合型假体的出现,解决了原来很多由于髋关节畸形或是体型过于矮小而找不到适合的匹配假体问题,从而减少了由于假体不匹配而进行手术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合并症,例如大腿痛,跛脚等。虽然无论从假体的工艺和使用寿命上都可以令绝大多数医生和患者满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未满足需求,例如对于身材矮小的患者很难找到特别匹配的假体尺寸,以及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由于其股骨过度弯曲以及骨腔狭窄等问题也很难找到匹配的假体,而在整个髋关节置换手术中,DDH患者大约占20%左右。因而,有必要为这样两类特殊人群专门设计适合的假体,从而提高这类患者术后的假体使用寿命和生活质量。

关节置换患者 篇6

由于医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寿命已普遍延长,老年人口数也因此相应增加,髋关节疾病是困扰老年人生活处理能力的最大障碍之一,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善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应用生物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使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减轻疼痛[1]。在为老年人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中。首先做好术前的护理,完善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引流的色、量等,注意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康复护理所遵循的原则。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通过26例患者的护理、周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前、术后观察,认真的指导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要领,详细的出院指导,使人工髋关节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7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6例,均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6例,女20例,年龄68~85岁,19例跌伤致股骨颈骨折,7例车祸致股骨颈骨折。

方法及效果:患者入院后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并及时进行各项术前检查,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18例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8例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1例术后感染及并发症发生。

护 理

一般护理:术前进行常规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养饱和度、血糖等,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伤口疼痛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术后,保持引流通畅,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并保持持续负压,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以及血块堵塞,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如术后4~6小时内引流量>300ml,色呈鲜红或短时间引流量较多,伴血压下降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止血、输血的准备工作,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表情,睡眠以及大小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还需特别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血运、温度及水肿情况及足背动脉搏动强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伤口处放置引流管,避免术后血肿的发生,24~48小时内将其拔除。

体位护理:患者术后体位不应一成不变,主要取决于手术中所安置的人工臼杯前倾角与假体柄前倾角的相互关系而决定患者体位[2],因此,术后需与手术医生交流,了解术中安置的人工髋关节位置,这对术后正确的体位护理有重要的意义[3]

术后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①术后当天,患者清醒后即可开始踝、膝关节活动训练,鼓励患者行踝、膝关节屈伸2~3次,5分钟/次。②术后第1~3天应将下肢略抬高,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屈伸关节,慢慢地将脚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远伸、使脚下面绷直,每隔1小时5~10次,每个动作3秒,手术后立即开始直到完全康复。转动踝关节,由内向外转动踝关节,3~4次/日,每次重复5遍。健侧肢体练习,屈髋、屈膝收缩健侧下肢肌肉,每2小时练习一组,每组30次,每次持续10-15秒。通过本阶段的锻炼基本消除患肢肿胀,患侧大腿,小腿肌肉能够协调用力、做出肌肉舒缩动作。③术后第4~7天,屈伸髋、膝关节练习,患者可以自主髋、膝关节屈伸,使脚滑向臀部,然后伸直,注意不要使膝关节向两侧摆动,主要是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当股四头肌足够强时,可开始练习直腿抬高试验,大腿前方肌肉绷紧,尽量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距床面10cm)保持5~10秒钟,慢慢放下,重复练习直到感觉大腿肌肉有点儿疲劳,为患者下床锻炼做准备,指导患者床上坐起→坐床边→床边站立→拐杖行走及肌力训练,指导患者及家属、陪护共同掌握协助患者上、下床的方法,从健侧移坐至床边,待患者适应后离床沿站立,健肢负重,患肢不负重,直至下肢肌力恢复后进行站立、后伸、外展练习。将患肢慢慢后伸,抬头挺胸,保持上身直立,拉伸屈髋肌群,然后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收回,拉伸髋关节内收肌30次/组。每天3组。应避免髋关节屈曲>90°(>90°会增加髋关节脱位危险)。④术后第8~14天,训练到患者有足够的力量可自行站立时,可在护理人员和学步器的帮助下进行3点交替步态训练或扶拐杖进行4点交替步态训练,逐渐过渡到2点步态,使患肢部分负重和4点步态完全负重,然后由双拐杖過渡到单拐杖到弃拐杖行走,最后进行生活习惯训练,如:坐床上穿、脱鞋袜训练,下楼梯训练。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及指导:一般术后2周出院休养,但患肢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必须指导患者坚持在家训练,一般情况下扶双拐,行走6~8周,这期间继续住院时的各种锻炼,逐渐加大运动量,增加行走距离,术后8周~4个月,此阶段主要锻炼提高肌肉的整体力量。可使用单侧手杖、单腿平衡练习。术侧单腿站立1分钟,指导患者术后6个月内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如:跷二郎腿、坐位穿鞋、坐矮凳及弯腰拾物。不论平卧位还是行走时,尽量不要向外旋转髋关节,以防假体脱位,为保护假体和延长假体的寿命,要求患者禁止跑步、跳跃、爬山和举重等活动,并控制体重以减轻假体负担,属患者术后1、3、6个月来医院复查。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通常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手术”,之所以有

这种说法,是因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成型术是患者一次特殊的身体体质考验。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护理工作和康复指导在股骨颈骨折治疗过程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它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及社会知识,术后的功能锻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功能恢复是治疗与护理的终极目的,通过规范的功能练习,患者的功能大多有满意的恢复,基本能完成日常生活并照顾自己。这一过程繁锁而艰苦,需要护士具有很好的耐心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71岁,均顺利完成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第2天起开始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器(CPM机)进行锻炼,经精心护理后顺利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衰退,加之手术治疗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如恐惧、焦虑等,笔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鼓励的方式进行交流使其充分了解手术的必要性。生活上关心体贴患者,多与家属沟通。

2.1.2 睡眠护理

老年患者睡眠时间适中,有利于血压的稳定和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1]。因此,做好睡眠护理至关重要。

2.1.3 术前准备

术前详细查体和全面的辅助检查,尤其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术前晚及术晨遵医嘱禁食、水,排空大便,留置导尿。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性质、量及颜色,及早发现出血征兆;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表现,若切口肿胀明显伴静止痛和高热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观察并评估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适当给予止痛药物,确保手术当天平稳过渡。

2.2.2 协助患者翻身时,应避免压迫患肢,影响血运,尽量翻向健侧;注意患者的末梢血运状况及感知觉状况,如肢体末梢有麻木、疼痛及血运不好应及时通知医生;保持切口敷料清洁、无污染,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

2.2.3 术后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为预防和治疗关节活动障碍,早期康复锻炼很重要,患肢肌肉收缩可促进肢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粘连与关节外肌肉粘连、挛缩、消除肿胀,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2]。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应多次进行下肢的足趾活动锻炼,术后1天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每次10~20 min,从被动到主动。术后2天起在CPM机上进行被动锻炼,同时鼓励患者做主动锻炼,仰卧位双手支撑床面,伸直膝关节将肢体抬离床面,交替进行,不要求抬起高度,但要有10秒左右的滞空时间。

2.2.4 预防感染预防膝关节感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极为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3]。护理人员必须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若术后出现体温明显升高伴伤口疼痛、关节肿胀,则提示有感染的发生,应及时汇报医师,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做好相应处理,另外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

3 出院指导

3.1 出院前嘱患者及家属按要求站一立一坐一蹲的顺序在3个月后坚持锻炼,定期随访,以便了解患者是否按练习计划进行功能锻炼,并评定患膝功能。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训练中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损伤。

3.2 饮食指导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必须供给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减轻伤口水肿,防止感染。供给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

3.3 生活起居指导患者在家中应尽量完成康复训练计划。行走时应每天增加行走的次数,其次才是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不要坐在低软的沙发或躺椅上,避免滑倒,避免感冒。

4 体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了老龄社会。而老年性疾病,包括膝关节骨关节病、髋关节骨关节病不断增多。这些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对他们的生命构成了威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治疗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一种最彻底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解除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纠正膝关节畸形和获得长期的稳定[4]。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以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但如果术后康复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不得当,膝关节伸屈度往往不满意,早期功能锻炼是术后膝关节康复的重要因素。在护理过程中,加强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为患者制定科学的、系统的、积极而循序渐进的锻炼是手术获得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关节早日恢复正常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秋月,吴叶芬.高龄高血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3.

[2]陈晓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4,9(2):49.

[3]陈维珍,杨桂莲.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4,10(9):709.

关节置换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至12月我院诊断为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对照组(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试验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73.6±5.7)岁,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74.6±4.9)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新鲜股骨颈骨折。(2)伤前能独立行走。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2)陈旧性、病理性骨折者。(3)不能耐受手术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外侧入路逐层打开,暴露股骨头,小粗隆上将股骨颈截断,暴露髓臼,扩髓,试模,植入股骨假体,检查双下肢等长,活动度和稳定性满意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

1.2.2 试验组

麻醉方法、体位、入路方法同前。股骨颈截断后,髓臼锉对髓臼进行磨削,冲洗干净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生物型髋臼假体植入,并进行螺钉固定,扩髓后植入股骨假体,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手术后1年Harri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输血量及住院时间

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2.6±16.8)min、(101.9±12.7)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01.6±87.5)ml、(20.6±2.8)d,对照组分别为(532.9±94.7)ml、(21.5±3.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

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后1年Harris评分分别为(86.3±4.5)分、(72.3±6.8)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约占髋部骨折的37%,目前临床中主要手术种类有复位内固定手术和关节置换术。虽然前者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但是术后面临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风险,这可能与老年人骨质疏松有关,因此选择手术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解剖复位和保护残存血运。

关节置换术优势体现在患者术后下地时间短,短期内可进行日常活动,减少卧床期间各种并发症的风险。随着器械及手术技术的改进,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得到迅速普及。有学者指出对于70岁左右、有活动能力者来说应该首先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生物力学上全髓置换术可以和假体形成完全匹配,使关节和假体的摩擦力降到最低,避免术后患者疼痛和关节的翻修。半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相对简单,主要适用于活动少、体质弱、基础疾病多的老年人,术后易形成应力集中区,造成金属股骨头与组织摩擦,使患者有疼痛感[2]。本研究发现,试验组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肯定,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好,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铮,白波,廖壮文,等.双极人工股骨头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期的中远期随访比较[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2,6(2):25-28.

关节置换患者 篇9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指导,功能锻炼

2007年10月-2010年6月我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7例, 经过系统康复训练指导及精心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7例, 男12例, 女15例, 年龄56~72岁, 双膝2例, 其中膝关节退变引起的骨性关节炎16例, 缺血性骨坏死5例, 其他原因引起的炎性关节病损6例。均在术前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 临床治愈出院。

健康宣教:由于膝关节疾患病期较长, 膝关节存在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 患者长期备受疾病的困扰, 情绪悲观、忧郁。他们既渴望能通过手术改善生活质量, 又对手术成功与否缺乏信心, 思想负担较重, 表现为精神紧张, 情绪不稳定。我们通过细心观察做到及时跟患者沟通, 深入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 主动关心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并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根据患者知识层面的不同, 简明扼要地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醉、手术过程、注意事项及手术成功的病例, 缓解其紧张情绪, 增强信心。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针对康复手册中的内容, 实行1对1的指导, 包括体位、饮食、术前准备、术后功能锻炼、负重用拐、康复期情况的应对措施;针对手册中的图示演示出正确的体位变换、功能锻炼、用拐方法;要求患者及家属进行演示, 做到术前能掌握要领及方法;联系已康复者介绍亲身体会及经验,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树立信心。术前护理:本病患者多已步入老年, 心肺功能减退。术前应对患者心、肺、肝、肾等功能进行风险性评价, 仔细检查;对老年病及合并症进行合理控制;对老年患者进行精神状态的评估;指导呼吸功能锻炼, 改善肺功能, 以预防肺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教会患者床上大小便;调整饮食及改变生活行为习惯, 使身体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完善相关检查, 术前充分做好手术野的皮肤准备, 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

术后护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并发症、挽救生命的关键[1], 而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获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措施。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 可防止肌肉萎缩, 关节粘连僵硬,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功能锻炼一般按股四头肌等张收缩 (静态性肌肉收缩) 、直腿抬高锻炼 (各种体位) 、终末伸膝锻炼、渐进抗阻训练的顺序, 循序渐进地进行[2]。1饮食指导:术后由于麻醉作用未消失, 胃肠功能未恢复, 患者不能进食, 身体虚弱, 要注意液体入量的调整;待麻醉作用消失, 胃肠功能恢复, 可由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营养丰富的清补类普通饮食, 促进其体力的恢复;鼓励患者多饮水, 多进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尿路感染,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预防并发症:a.预防肺栓塞:肺栓塞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 若患者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气急, 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本组病例术后及时应用抗凝剂, 未发生肺栓塞。b.预防局部感染:局部感染是造成膝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生率3%~5%, 表现为患肢红、肿、热、痛等症状, 患肢活动时疼痛加剧, 发热。一旦感染很难控制, 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因此术后48 h内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伤口渗血及切口引流情况;密切监测体温、血像变化, 及时发现预兆;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预防术后感染。3功能锻炼:术后早期进行的功能锻炼, 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增进食欲, 还可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 增加回血流量, 减轻肢体肿胀,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的发生。a.术后6 h由于麻醉作用未消失, 胃肠活动减弱, 患者未进食, 加之术中出血等消耗, 患者身体虚弱, 可适当进行床上活动, 由陪护进行患肢的肌肉按摩, 每次20~30min, 1次2 h, 幅度由小到大, 循序渐进, 以促进血液回流。保持患肢功能位, 患肢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髌韧带冷敷, 以减少出血。待麻醉作用消失后, 即鼓励患者主动在床上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和股四头肌等张收缩等活动, 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每个动作保持持续收缩状态5 s, 然后放松, 重复练习, 20~30 min/次, 3~5次/d, 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活动次数, 使患者逐渐习惯大小腿肌肉协调用力, 加强肌肉收缩力量, 减轻肿胀, 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血运及趾动情况。b.术后48 h切口引流管拔出后可用下肢关节康复机 (CPM) 被动活动膝关节。方法:将患肢放于CPM机上, 用固定带固定, 防止患肢小腿旋转。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时间, 活动范围从20°~30°开始逐渐递增, 3次/d。争取在术后1周使膝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加到能屈曲90°, 保持膝关节能渐适应坐凳状态。同时在CPM机上进行的髋、膝、踝关节的被动屈曲运动, 也加速了膝关节周围损伤组织的修复。除用CPM装置被动活动膝关节外, 患者还可在床上仰卧, 由家属协助做抱大腿的提足屈膝锻炼;也可在床上利用绷带进行自行牵引, 即绷带一头绑在足部, 一头牵于患者手中, 自己进行牵拉;患者还可以在家属陪伴下双腿自然下垂坐于床边, 如疼痛剧烈, 不能耐受, 可在床边放一凳子, 脚搁在凳子上自然下垂, 逐渐适应后再做膝关节的自主伸屈练习。通过以上方法的锻炼, 完成膝关节自我控制下的主动屈曲, 争取屈曲角度逐渐增大, 以增强关节活动范围。c.下床负重和行走训练:术后疼痛缓解, 可指导患者于仰卧、侧卧及俯卧位进行患肢的直腿抬高锻炼, 但注意禁止健侧卧位患肢的髋外展及直腿抬高。指导终末伸膝锻炼及在屈膝<30°的范围内对抗重力, 做伸膝锻炼。锻炼时可在患膝下垫一软枕头, 保持屈膝约30°, 再将足跟抬高离开床面, 直至患膝伸直;坐高凳抬脚尖、脚跟锻炼;根据患者的骨质条件和使用的固定方式, 评估患者是否适应于早期负重训练, 正确指导患者使用助行器或拄拐下床;扶栏下蹲, 并逐渐增加下蹲程度;在家属保护下, 使用助行器进行膝关节负重10 kg的下床行走锻炼, 并逐渐增加重量。通过本阶段的综合锻炼, 达到膝关节能主动屈曲90°以上, 关节能伸直, 能用坐便椅座便。4出院指导:术后2周患者切口愈合良好, 拆线出院。我们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加强膝关节活动范围的锻炼, 包括康复手册中要求的主动过屈、压腿、下蹲等动作的训练。出院后1个月内增加下列锻炼:患者坐床边进行主动屈膝伸腿锻炼;俯卧屈膝;继续在家人保护下扶助行器下地, 达到膝关节负重20~30 kg;3周后能放弃助行器完全负重徒步行走;进行下蹲及站立位屈膝锻炼, 做到能够连续50次后方可在踝部加重物0.5~2.5 kg。通过本阶段的锻炼, 使患肢膝关节能屈伸自如, 有柔韧性和一定力量, 可自己穿鞋袜、负重行走、可蹲便、不需要帮助自己上下楼梯。达到医生所期望的假体设计的最大活动范围, 主动屈膝>110°。术后2个月, 继续加强患肢屈膝、坐下、蹲起抬高、伸直压膝、上下楼梯等锻炼, 加强肌力。2个月复查无异常, 继续坚持功能锻炼, 直至恢复或接近正常, 假体活动范围达到基本正常的135°。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告知患者恢复正常步态后继续坚持锻炼的重要性。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无感染及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膝关节功能达到满意效果。并于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定时随访, 患肢功能恢复良好,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讨论

患者膝关节屈曲畸形, 主动伸膝功能缺失, 存在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造成行走困难, 而全膝关节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缓解疼痛、重建功能的方法。通过全膝关节置换可矫正畸形, 增加关节活动度, 有效解除膝部疼痛, 改善功能, 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早期正确的护理及康复指导,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加快患肢消肿, 减轻疼痛, 防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循序渐进行功能锻炼, 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关节伸屈功能和尽快恢复正常步态;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防止关节强直、瘢痕粘连及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掌握膝关节置换各个环节在科学的康复理论指导, 根据不同的康复阶段和功能恢复情况, 随时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和示范, 适时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 使患者不感到疲劳;并对患者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增加患者功能锻炼坚持下去的勇气, 恢复了患者的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84.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10

1临床资料

本组18例, 男12例, 女6例, 年龄52~78岁, 平均年龄65岁, 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 18例全部治愈出院, 随访12例, 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2健康教育方式

2.1 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在患者手术前, 依据整体护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病例资料, 与其家属交谈收集患者以往生活信念, 从而评估患者术后身体、心理状况及健康需求, 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详细的个体化健康计划, 明确在一定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目标。

2.2 教育方法

采取多种形式如口头讲解、列举临床病例、示范指导、发放宣传资料、图片等。

2.3 教育内容

2.3.1 心理调整

心理康复作为技能康复的枢纽, 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 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 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训练。本组病例患者均能受病症的折磨, 有较强的康复肢体功能和欲望, 故术后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急于术成, 锻炼过度盲目超前并随意活动;二是过于谨慎, 担心活动后致手术失败。因此, 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消除患者不良心态, 树立增强康复的信心, 使他们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疾病康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使患者心理逐渐调整至良好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落实康复训练计划。

2.3.2 预防并发症教育

本组病例患者由于年龄偏大, 环境适应能力, 身体素质较差, 行全髋置换术后有较高并发症, 如感染脱位、血栓形成等, 因此, 应正确指导患者日常活动及体位, 注意呼吸道感染预防及如何加强身体锻炼, 增强机体耐受性。

2.3.3 营养支持

改善营养状况, 增强抵抗力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都是重要内容, 因人因病而宜,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促进骨折及伤口修复。

2.3.4 加强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 并强调康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有耐心, 并做好合理安排。术后平卧时要保持患者外展30°, 术后6周不要交叉双腿, 不要卧于手术侧, 过侧卧手术侧, 应在双腿向放置2个枕头或一张被, 以保证患肢外展30°不要坐低沙发或矮椅子, 坐在椅子上时, 不要将身体前倾, 不要弯腰拾地上的东西, 不要坐在床上屈髋穿鞋等动作, 以保证髋关节屈曲不大于90°, 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 患肢不负重, 拄双张杖行走, 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 由双杖-单杖-弃杖, 但必须避免屈患髋下蹲, 进行一切活动时, 应尽量减少患髋的负重度及各侧方应力。

3结果

本组12例随访患者在适应现状、情绪自检、心理平衡、自保能力、功能锻炼方面均达到教育目标, 为患肢功能恢复打下良好基础, 患者及家属均能掌握疾病有关知识, 配合治疗, 定期复查, 坚持锻炼, 认真落实康复计划。

4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 突出作用是通过有计划, 有目的, 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行为, 使之保持最佳健康状态, 健康教育是双向的, 互动的, 只有护患双方相互配合, 才能更好地发挥健康教育作用。

4.1 因人因时施教,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针对不同个体, 不同治疗时段, 对患者施行不同的健康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即使反馈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健康问题, 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计划, 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教育目标,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 措施具体明确指导患者该做什么, 何时做, 怎样做, 同时要及时评价效果, 并不断修改计划, 使教育计划能满足患者要求。

4.2 良好的护患关系, 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是全面正确地收集资料, 明确护理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的基础。

4.3 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

患者都希望健康教育是一对一方式床边指导, 因此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自身需求。护理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内涵, 扩大知识深度和广度, 才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提高患者满意度。

摘要:目的提高全髋置换术后患者健康教育质量,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18例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无出现并发症、假体脱位、静脉血栓、感染等。结论对髋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患者易于掌握健康知识, 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节置换患者 篇11

方法:对36例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结果:患者经过系统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充分的术后护理和患肢的康复锻炼,科学的健康指导,是对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指导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13-0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部分高龄股骨颈骨折及骨不连,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病人,它能有效解决髋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者多为老年人,大多生理功能衰退及伴发多种疾病,使手术风险明显增加,对康复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科于2008年2月~2010年10月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65~92岁。文化程度中专5例,中学10例,小学18例,文盲3例。

2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2.1生命体征的观察。由于老年人体质弱,手术创伤大,术后24h内应密切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防止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

2.2切口引流管的护理。手术创伤大,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在引流过程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和堵塞,每30分钟挤压记录一次,如发现引流液流速过快每小时>100mL,应通知主管医生,必要时加管30min放开。术后24~48h后当24h引流量<50mL给予拔管。

2.3体位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h,在双腿间放置一三角形垫防止髋部内收及外旋并减轻疼痛,患肢保持15—30度中立位,脐部垫一软枕,防止髋关节脱位和避免神经的不必要压迫。

2.4预防感染。术后感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灾难性”的并发症,往往造成手术彻底失败。据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甚至达10%。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差,术后预防感染尤其重要,注意保持切口局部有无感染迹象。术前消毒病房,预防切口感染。监测体温变化,如术后2d体温不超过38℃考虑为假体反应所致的一过性发热,1d后体温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泌尿系感染。

2.5饮食管理。指导患者术后饮食,护士针对老年患者制定健康平衡膳食,加强高钙低脂易吸收的饮食如牛奶、鸡蛋、鱼类等优质蛋白质和各种自制的果蔬汁(针对牙齿不好的老年患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促进切口愈合。

2.6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常见并发症,发症率为50%~70%。故术后应积极预防血栓的形成,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情况,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及有无异常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肺栓塞。

2.7术后预防脱位。搬运患者及使用便盆时要特别注意,应将盆骨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指导患者翻身、取物、下床的动作应遵循一个原则——避免内收屈髋。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肢体有无内旋或外旋,局部有无疼痛和异物突出感。如有上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明确有无脱位,及时给予复位。

3康复锻炼指导

3.1康复锻炼的目的。老年患者因怕疼或担心关节脱位,不敢活动患肢。先让患者了解术后锻炼的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和肌肉的张力,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运动量。告诉患者只有患者康复训练积极配合,才能获得手术真正的成功。

3.2康复锻炼的内容。术后前2d进行踝关节的活动,股四头肌和臀肌的收缩。术后第3天可指导患者坐起,坐位时髋关节屈曲小于90°。如是骨水泥固定,术后7d可下地站立。先在床上坐起,如无头错,可坐在床边适应,屈髋小于90°,下床时,双手可扶助行器。使患肢负重为体重的30%,站立5~10min离床时协助患者把臀部移至健侧床边,需双方托住患肢,健肢先着地,患肢再着地。上床时,指导患者先向患侧转身,协助患者抬患肢至床上,再抬健肢。正确指导患者步行训练和用拐,患肢不负重移动,先迈健侧腿,患肢跟上。患者刚开始下地行走应使用双拐或助行器,必须有人看护,防止患者摔倒。

3.3功能锻炼应注意的问题。因为患者年龄较大,术后切口疼痛,大部分患者不愿意早期活动,所以要向患者讲解早期锻炼的目的、重要性,疼痛严重者在功能锻炼前可应用镇痛药。进行肌力练习和关节活动练习时,练习强度、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进行调整,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康复时期功能恢复情况制定有效的符合个体差异的功能锻炼方法,及时调整锻炼时间、方式及强度,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血管疾病患者禁忌过分用力的等长练习,运动时要注意避免闭气动作。老年患者不宜使用拐杖,建立使用助行器。

4患者出院指導

出院后患者必须使用拐杖,健侧手拿拐杖,至没有疼痛及跛行时逐渐弃拐,以减少患侧的负重。指导患者正确上下楼的方法,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患侧先下。术后6周禁止下蹲拾物、坐矮凳、盘腿、翘二郎腿、坐沙发。座便时要用高座便器。穿鞋时不能过度屈曲髋关节。术后较适宜散步,避免进行剧烈的活动,防止关节脱位。出现异常及时就诊。出院后注意预防感染,对扁桃体炎、疖肿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感染。

5讨论

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日臻完善,手术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手术者的技术水平,科学规范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同样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应加大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适时、适量的康复功能锻炼,使其日常生活行为趋于健康,有效降低术后关节脱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预期手术目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建斌.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0.11.6(15);60-61

关节置换患者 篇12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66岁, 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呈间歇性钝痛, 加重10 d。活动劳累后加重, 休息后可缓解。体温:36.1℃, 脉搏7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40/90mm Hg。查体:右膝关节屈曲畸形, 膝关节活动受限:伸直40°屈曲130°。右膝内侧关节间隙压痛, 右侧髌骨研磨实验阳性、麦氏征阳性、过伸过屈实验阳性。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患者于2012年3月30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于术日夜间出现谵妄。患者表现为激动不安、失眠、意识模糊、答非所问、出现幻觉和错觉、对治疗护理不配合。给予患者规范化治疗及精心护理, 于术后第2天恢复正常。

1.2 诊断标准

采用CAM精神错乱评估法[3]。 (1) 急性起病、病程波动、数小时到数天内精神状态出现改变; (2) 注意力难以集中或无法完成谈话; (3) 思维无序或对话散漫离题; (4) 意识状态变化 (从警醒到不可唤醒) 。若病人有特征 (1) + (2) + (3) 或 (1) + (2) + (4) , 即可诊断为谵妄。CAM是非精神科医生使用的评价谵妄手段, 此法使用简便, 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提高患者手术的耐受力:

(1) 提供良好的环境, 保证充足的睡眠, 做好病室的清洁、通风, 指导放松术, 良好的睡眠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安眠药物。 (2) 配合医生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严格监测各项指标, 使之控制在最安全的范围。 (3) 调整患者全身状况, 术前加强营养,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补充多种维生素。

2.1.2 心理护理:

护士应多与患者交流, 语气温和, 讲解手术相关知识, 介绍成功病例, 指导术前相关配合方法, 缓解患者的焦虑与恐惧, 调整患者心、身至最佳状态。

2.1.3 术前准备:

入院后指导患者作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 每天3次、每次20min, 以提高股四头肌的收缩力, 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便盆、拐杖, 教会其正确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术前1 d常规备皮, 术前禁食、禁饮8 h。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观察与护理:

患者大手术后因失血多、创伤大、麻醉时间长等可使生命体征发生变化, 故须监测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合度;鼓励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如发现不稳定或不正常及时向医生汇报、处理。老年患者体液流失多, 早期进食较少, 要谨防电解质紊乱, 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调整吸氧浓度, 氧饱和度应保持在95%以上。术后6 h去枕平卧, 抬高患肢20°~30°, 以利消除肿胀, 维持关节功能, 即保持患膝中立位。膝屈曲15°~30°, 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皮肤温度、感觉和运动情况, 以了解有无神经血管受压。注意伤口渗血及引流液的量, 及时复查血常规, 必要时输血, 防止因血容量不足、脑缺氧导致的谵妄。对合并糖尿病者要常规监测血糖并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2.2.2 减少刺激、注意安全:

由于谵妄多在夜晚发生, 发病突然, 夜班护士应加强巡视, 老年人出现谵妄时往往表现为拒绝配合治疗、躁动、自行拆除伤口敷料或引流管、强烈要求下床活动等。如出现上述情况应施行专人看护, 加放床栏, 必要时制动, 防止坠床的发生, 保证患者安全。定期修剪指甲, 防止抓伤自己和他人, 必要时给予适量的镇静剂。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 温度适宜, 监护仪器和床头呼叫铃声调小, 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刺激[4]。

2.2.3 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度下降, 护士对疼痛的观察不应停留在患者主诉上, 而要注意对疼痛的反应做综合分析, 讲解术后疼痛的原因和应对措施[5]。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止痛药, 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镇痛效果, 正确评估疼痛的程度。非药物镇痛是术后常用方法, 有分散注意力, 使用安慰性语言, 听音乐, 机体支持等多种方法。

2.2.4 用药护理:

患者经非药物治疗措施不能控制其激动与兴奋症状, 给予镇静药物治疗, 氟哌啶醇, 肌注, 一般用量为0.5~1 mg, 观察30~60 min, 若需要还可重复。

2.2.5 心理护理:

(1) 术后应尽量和患者沟通, 告之此种不适属术后正常反应, 是短暂的, 会逐渐减轻, 从而减轻和消除病人焦虑情绪。发生谵妄应反复讲解, 并给予一定的暗示, 促使他们认知功能恢复。产生幻觉时耐心解释, 阻止谵妄的发展, 减轻症状。 (2) 及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告诉他们此为老年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 需要他们配合治疗, 不需要紧张和惊慌, 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同时, 鼓励家属主动关心患者, 减轻患者孤独和焦虑感, 以促进早日康复。

3 康复训练

3.1 功能锻炼

(1) 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患肢抬高, 做向心性肌肉按摩, 被动活动踝关节, 每2 h 1次, 每次5 min, 以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膝用自制冰袋进行间断冷敷, 每次60 min, 每日2次。冷敷不仅能减少关节内出血, 减轻疼痛, 同时由于冰袋的重力作用, 还可以使屈曲的关节处于伸直位, 利于关节屈曲畸形的纠正。 (2) 术后第2天:患者平卧, 尽量伸膝并背伸踝关节, 加强患肢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 每次收缩5~10 s, 休息10 s, 每10次为1组, 每天完成5~10组。此外患肢可行持续被动活动器 (CPM) 功能锻炼, 活动范围0~30°, 活动时间每次45~60 min, 每天2次, 以后每天增加10°, 1周内关节活动达到90°, 2周内可达到120°。CPM的优点是使关节活动比较容易, 可有效防止术后关节粘连, 缩短恢复时间, 为增强锻炼效果, 在膝关节伸屈活动前、后应用热、冷敷。在练习前将热水袋置于膝关节上进行热敷30 min, 以软化组织、松弛肌肉;练习后在膝关节上置冰袋冷敷, 以减轻局部炎性反应, 减轻疼痛。 (3) 术后第4天:在患肢行被动锻炼的同时, 应加强其主动锻炼。主动伸屈膝关节可以减轻患肢术后肿胀和减少软组织淤血[6]。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运动, 但高度不应高于30 cm, 每5次为1组, 每天完成3~6组。方法是先用力使脚背向上勾, 再用力将腿绷直, 然后将整条腿抬高, 维持3~5 s后将腿放下, 并完全放松。 (4) 术后5~7 d:压膝练习, 此练习主要是针对患膝不能伸直的患者。方法:将患肢尽量伸直放于床上, 将足跟用软垫垫起5~10 cm, 用双手将患膝用力下压, 力度应以患者能忍受疼痛为宜, 每次3~5 min, 每3次为1组, 每天做5组。压腿练习方法:开始时可在床边进行, 患者坐于床边, 双腿借重力作用自然垂到床下, 然后用健侧小腿将患侧小腿用力向后压, 用力大小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宜, 并保持2~3 min, 每10次为1组, 每天做3~5组, 以增加屈膝角度。 (5) 术后8~14 d:此期主要是加强患肢在不负重状态下的主动运动, 可用助行器进行训练。方法是:患者用双手握住助行器, 身体站立目视前方, 先向前移动助行器, 然后再移动健侧下肢, 最后移动患侧下肢, 每次30min, 每天3~5次, 注意应用助行器时加强防护, 避免摔倒。

3.2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

患者出院时膝关节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应指导患者除进行住院期间的锻炼外, 还要加强患肢负重能力及平衡能力的训练, 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运动量。可进行上下楼梯锻炼, 早期可依靠拐杖和健侧下肢支撑上下楼梯, 患肢从部分负重过渡到全部负重, 此时关节周围韧带及软组织固定较牢固, 不易发生脱位, 但应注意上楼时健侧先上, 下楼时患侧先下, 并且要有人保护, 以防摔倒。鼓励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各项动作, 如骑自行车进行蹬车训练, 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4 体会

老年患者机体状况差、耐受力低、据估计来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约有10%~30%在住院时出现谵妄[7]。全体医护人员的紧密合作是预防谵妄的有效方法[8]。本文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谵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认真分析与总结, 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从而减轻和缩短了谵妄的症状和发病时间。患者于术后第2天意识、认知功能和注意力恢复正常, 2周后顺利出院, 无其他护理并发症, 膝关节活动度达到120°, 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马长松, 马春野.老年人术后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9, 19 (2) :72-73.

[2]郭艳秋, 李薇, 王丽莉.老龄患者谵妄浅析[J].哈尔滨医药, 2000, 2 (2) :109.

[3]史成梅, 卢永江, 王东信.老年病人的术后谵妄[J].中外医疗, 2009 (19) :174-175.

[4]徐建青.老年病人术后谵妄[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1996, 17 (2) :109.

[5]李娜, 许秀峰.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 (18) :1867-1869.

[6]万斌, 吕征, 吕天润.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主动伸屈膝关节对康复速度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 2007, 21 (5) :323-325.

[7]周薇, 冯俐.老年肺炎合并谵妄的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09, 23 (4) :286-288.

上一篇:学生管理机制下一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