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患者

2024-08-05

髋关节置换患者(精选12篇)

髋关节置换患者 篇1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通过手术将病损的关节部分或全部由人工制造的关节假体所替代, 是髋关节疾患终末期的有效治疗方法, 可恢复关节功能, 解除疼痛,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观念的改变, 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与日俱增, 因此做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患者, 男21例, 女7例, 年龄35岁~88岁, 平均年龄61.5岁。其中老年股骨颈骨折20例, 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无菌坏死6例,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2例。28例患者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住院时间平均为29 d, 术后回访3个月~12个月, 效果满意, 假体位置及髋关节功能良好。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很多因髋关节骨病的病程长或因骨折突然发生, 无应激心理准备, 手术创伤较大使患者产生负性心理, 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表现。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 有针对性地耐心与患者交谈, 用适当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后康复程序, 术前应做的准备、注意事项, 对有吸烟或饮酒史的患者应劝其在术前1周之内停止吸烟或饮酒, 因为其会导致血红蛋白降低, 从而使组织修复所需的供氧减少, 还会使血液黏滞性提高, 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1]。并介绍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例, 打消其思想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心。

2.1.2 饮食护理

髋关节骨病及创伤患者由于疼痛和长期卧床, 食欲下降, 应根据患者的习惯, 注意饮食的色、香、味及食物的多样性。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钙质、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2], 以利组织修复。

2.1.3 大小便护理

因患者长期卧床而肠蠕动减慢, 指导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多饮水 (2 000 m L/d) , 顺时针按摩腹部, 每天早晚喝蜂蜜水等。必要时可用开塞露或口服肠道泻剂[3]。

2.1.4 术前准备术前1 d行皮肤准备, 注意防止损伤皮肤;备血、完善各项检查;术前常规禁食12 h, 禁饮4 h。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给予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患肢血液循环、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4]。

2.2.2 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 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3 体位护理

术后给予平卧位, 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穿“丁”字鞋制动, 可在双腿间放置三角枕, 翻身时以健侧为主。

2.2.4 疼痛的护理

手术后24 h内患者疼痛较剧, 伤口疼痛可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饮食、睡眠和休息, 从而影响伤口愈合, 同时也可影响患者功能康复锻炼。故应重视术后的疼痛控制, 积极采取镇痛措施。

2.2.5 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并发症有出血、深静脉栓塞、感染、假体松动、假体脱位、压疮、泌尿系感染、便秘等, 术后要注意观察及护理。

2.3 功能康复锻炼

2.3.1 早期 (术后1 d~7 d) :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穿

“丁”字鞋, 防止髋关节脱位。术后麻醉未清醒时进行患肢被动锻炼, 麻醉清醒后进行患肢主动及被动锻炼, 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5]、踝关节屈伸及踝旋转锻炼、足趾屈曲与背伸运动、臀收缩运动、卧位到坐位运动 (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

2.3.2 中期 (术后8 d~15 d) :继续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逐步扶拐床边站立练习行走。

2.3.3 后期 (术后3周至3个月) :继续进行中期功能锻

炼, 并逐渐增加练习的时间和频率。术后6周内“六不要”: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 如卧患侧, 双膝间应放一软枕;不要坐沙发或矮椅;坐位时不要前倾;不弯腰拾物;不要床上屈膝而坐[6]。弃拐时间因人而异, 一般要在行走稳定并且无行走痛后。完全康复后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如散步、跳舞、骑自行车, 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排便不能采用蹲位。定期随访至终身。

2.4 出院指导

通常选择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当天进行出院宣教, 并最好有家属在旁一同接受指导。主要指导患者继续进行患肢股四头肌收缩功能锻炼, 进行慢速步行和上下楼梯等锻炼, 6个月内扶拐避免负重下地行走, 穿防滑平底鞋, 保持患肢经常处于外展位, 避免内收、内旋, 避免坐矮凳及交叉双腿, 使用坐厕时防止身体前倾, 避免剧烈活动及运动。加强营养调理, 防止感染。如有带药, 按时按量服药并注意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8个月禁止性生活。术后1, 2, 3, 6, 12个月来院回访, 以后每年1次[6]。

3 讨论

术前给予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 为手术顺利进行建立基础。正确使用拐杖和下肢肌肉锻炼可使术后髋关节脱位减少, 髋关节功能恢复加快。术后密切观察病情, 体位和制动, 对预防髋关节脱位起到重要作用, 早期下床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的发生, 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也是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成功的手术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基础, 术后正确的护理和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是其重要保障, 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因此, 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可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的优良率和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预[J].四川医学, 2006, 27 (6) :653-654. (收稿日期:2012-12-14)

参考文献

[1]杜杏利, 方汉萍, 陈海霞.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9, 15 (9) :532.

[2]祝天经, 陈宏.老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体会[J].中国骨肿瘤骨病杂志, 2010, 6 (6) :345-347.

[3]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01-203.

[4]邵敏.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1 (10) :775-776.

[5]徐卫东, 吴岳蒿.人工关节手术与康复[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9:158-159.

[6]严乾淑, 潘燕, 王容良.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四川医学, 2006, 27 (6) :653-654.

髋关节置换患者 篇2

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2012年2月~2013年11月入住我科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综合护理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措施能够疏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

关键词:护理;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疾病日益增加,老年人骨折也是发病率比较高的老年疾病,股骨颈骨折属于老年人骨折中最常见的,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并且给其子女增添了负担,为了改善老年人骨折带来的严重后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应用十分广泛,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如果忽视术后护理,可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不佳。因此术后有效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综合护理措施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1月因股骨颈骨折入住我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63~79岁,平均年龄(71.3±5.8)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66~78岁,平均年龄(70.8±6.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综合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大手术,手术的难度和效果对于老年患者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术后患者心理会出现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情绪。因此,术后患者进入病房,工作人员热情接待患者,主动询问患者感受,开展有针对性的沟通,了解患者担心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优点、术者的技术及手术成功案例,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和抑郁的心理情绪,树立对康复的信心。

1.2.2疼痛的护理术后患者患肢会感受到手术创伤的疼痛,自我保护的不愿去挪动患肢,护士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时,患者都会担心是否会增加患肢的疼痛感,以至于很难配合护理操作,康复治疗就更难配合,所以,护士在在护理操作前,充分与患者沟通,征得患者同意,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避免粗暴的行为,如果患者出现疼痛难以耐受时,可以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如双氯芬酸钠等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的痛苦[1]。

1.2.3饮食护理通过饮食护理加强营养补充,同时保持大便通畅。建议患者多进吃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并富含钙质的食物,常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纠正负钙平衡,以利骨折愈合;多吃青菜、水果等纤维成分含量高的食物,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增强机体抵抗力。

1.2.4并发症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指导患者在床上做扩胸运动、深呼吸,有咳嗽咳痰者,轻拍背部以助排痰,痰黏者可做雾化吸入,预防呼吸道感染[2];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达到冲洗膀胱的作用,保持会阴部清洁,清洗1~2次/d,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对于卧床患者,加用气垫床,翻身1次/2h,同时全身进行温水擦浴,按摩受压皮肤,预防压疮;卧床时抬高患肢15°~30°,尽早下床活动,促进静脉回流,必要时穿医用弹力长袜或使用气压泵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3]。

1.2.5康复护理术后穿丁字鞋,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身体较好的患者术后24h内即可下床,试着站立,情况较差者可术后2~3d下床;一般情况下术后1个月可持双拐下地行走,术后2个月扶单拐行走,2个月后多数患者可丢双拐自由行走,并加强屈髋、外展髋锻炼,一般要求屈曲不低于90°,外展不低于40°。锻炼过程可辅以理疗,如有疼痛、局部炎症等出现应及时治疗[4]。

1.3评价方法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护理观察,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9.1±7.5)d,观察组住院时间为(23.6±4.0)d,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为(5.0±2.4)d,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为(3.3±2.2)d,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6例(26.5%),其中3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压疮,观察组并发症发生1例(2.9%)上呼吸道感染。见表1。

3讨论

全髋置换术作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关节功能,又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是手术复杂、创伤大,特别是老年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骨质疏松等疾病,术后骨折不易愈合,并发症多,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故术后护理效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手术效果[5]。为了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对全髋置换术患者,除了骨科常规护理外,我科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主要是针对术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疼痛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和康复护理,确保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从本组护理观察分析,对全髋置换术后患者进行综合的护理措施,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的时间,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减少了术后换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综合护理措施的干预能够疏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参考文献:

髋关节置换患者 篇3

(安徽省利辛县中医医院安徽利辛236700)【关键词】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个性化护理【中国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28-01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手段,如: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能够达到解除髋部疼痛,保持关节稳定,调节双下肢长度和关节活动度等治疗目的;通过护理人员对手术后有计划的护理以及家人对基本知识的了解,使积极配合治疗及进行功能锻炼,从而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护理体会如下: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4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60例66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男38列,女22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1.4岁,其中股骨颈骨折44例,髋关节骨关节炎6例,股骨头坏死10例。其中双侧股骨颈骨折1例,双侧股骨头坏死1例。2 方法手术切口均选择患髋后外侧入路,采用生物型和骨水泥型人工假体,1例双侧股骨颈骨折和1例双侧股骨头坏死均同期置换。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进行术后个性化护理,术后随访3~24个月。临床疗效采用Harris评分系统,优、良、一般、差。记录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观察患者并发感染、压疮、脱位、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发生情况2.1护理方法:(1)心理护理:术后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患者的疗效。尤其对老年患者所具有的特殊心理特征和心理反应非常重要。外伤或手术后,由于突然的卧床以及老年人对疾病预后认识不足,加上子女配偶的关心不够等诸多因素,均易使老年人产生焦虑、不安、孤独,甚至抵触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向他们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并且告知其术后的注意事项,应加强与患者的主动交流,生活上注意关心体贴,尊重患者并鼓励其子女按时探视,减少患者的孤独感,消除其紧张焦虑心理,让其有家的感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能够积极的配合术后的康复治疗和护理。(2) 病情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大,易引起并发症。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及静脉回流情况,切口敷料及引流的性质、颜色、引流量的变化,注意患肢的体位,防止脱位,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对于全麻患者应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输血应注意观察有无输血反应。(3) 饮食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活动较少,因此肠蠕动变慢,可能会引起便秘。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并进行指导,建议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以及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适当调整饮食结构,比如增加食物中蛋白质、粗纤维、水的含量,以有效的预防便秘的发生。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出血、深静脉栓塞、感染、假体松动、假体脱位。因此,术后要动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伤口渗血情况;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屈髋屈膝不能超过90°,注意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是认真做好基础护理,由于患者手术后卧床时间较长,不能随意翻身,故应注意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呼吸道感染、便秘、压疮、深静脉栓塞等。要求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用力咳嗽排痰,多做深呼吸,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防止肺部感染;便秘患者调整饮食,必要时内服骨伤科一号方;要保持床单位的平整、清洁、干燥。尤其是骨突部位,注意有无受压。加强营养,预防压疮的发生。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术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足踝背伸、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的功能锻炼。4 康复指导 术后的功能锻炼对于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积极康复锻炼,以利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尤其在对高龄老年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向患者和家属反复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意识到只有进行早期锻炼才会得到较好的恢复效果。手术当天要避免过多的活动:术后搬动时要小心,尤其在麻醉期间,注意保持适当的体位,以防脱位及伤口出血等;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鼓励并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和舒张运动,锻炼时始终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患肢内收内旋和髋关节过度屈曲,动作幅度由小到大,以不疼痛及劳累为度。刚开始锻炼时护士可在床前协助并指导,使患者真正掌握方法,也可请医生参与指导;术后8天~14天可开始鼓励患者练习行走,身体条件好的患者可在一周内活动,高龄且身体条件较差的患者,拆线后逐渐下地活动。5 出院指导一般术后2周即可拆除切口缝线,病人可出院。但并不能说治疗成功,关键的术后康复才开始,故积极做好出院指导,尤显重要。患者出院时,赠送健康教育處方,如术后6周内“六不要”: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如卧患侧,双膝间应放一软垫;不要做沙发或矮椅;坐位时不要前倾;不要弯腰拾物;不要床上屈膝而坐,6个月内禁止患肢过度内旋、屈髋;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应尽量减少髋的负重,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的体育活动,注意做到“六不”,总之,准确有效的功能锻炼和正确康复指导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及尽早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

髋关节置换78例患者的临床观察 篇4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

髋关节疾病采用髋关节置换手术法进行治疗, 能够取得较高的成功率。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发展,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法也得到不断的改进[1]。本文就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78例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78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其中, 男性患者48例, 女性患者30例, 最大年龄为80岁, 最小年龄为35岁, 平均年龄为48.6岁。合并糖尿病25例, 高血压20例, 冠心病17例, 慢支肺气肿11例, 肾功能不全5例。属于股骨颈骨折患者有50例, 其中有新鲜骨折患者39例, 陈旧骨折患者11例;头下型骨折有30例, 颈中型骨折1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有28例 (Marous分期Ⅳ~Ⅴ期) 。本组78例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的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积极治疗合并症, 特别是对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的治疗。进行常规检查和心肺功能的检测以及凝血功能的检查。注意患者是否存在潜在感染, 按照X射线片正确选择假体型号, 特别要注意股骨颈偏心距。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 制定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术前半小时,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使患者肌肉放松, 处于深睡状态。因此, 在手术中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患者体位的选择要根据切口而定。切口的选择应该根据髋关节的畸形程度、软组织的挛缩情况, 再以手术医师的经验进行确定。髋关节囊被显露后, 对关节囊外的粘连进行分离, 使其充分显露在前方、上方和下方, 上到髋臼附近, 下到大转子的基底, 切除滑膜和关节囊。切除掉股骨头, 对股骨颈进行修整, 使髓腔扩大。清理髋臼时, 为了避免损伤到髋关节附近的坐骨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及股神经, 要使用带尖、带齿的拉勾, 尖齿勾住髋臼边的骨上, 再向外倾斜就能够拉开附近的软组织, 这样能够避免滑脱, 更好的使髋臼显露出来。切除掉关节盂唇和圆韧带、臼内软组织、软骨面。把人工髋臼进行正确安放, 置换人工股骨头。缝合时采用新洁尔灭液进行冲洗并浸泡6min, 再用生理盐水认真冲洗伤口。有效止血, 并在人工关节周围放置负压吸引管, 通过切口外的皮肤另戳切口引出皮外, 再对伤口进行分层缝合, 最后加压包扎, 手术结束。

1.3 评分标准

根据患者疼痛、髋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日常活动作髋关节Harris评分:满分为100分, 优为85~100分, 良为75~85分, 一般为65~75分, 差为<65分。

2 结果

本组78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有35例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 42例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 其中45例非骨水泥型, 23例骨水泥型, 10例混合型。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5个月~6年。有5例患者在置换后1周出现脱位, 2例患者在置换后半年出现感染疼痛, 6例患者在置换后3年出现松动疼痛。其余65例患者的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疼痛和跛行基本消失, 肢体短缩得到纠正, 臀中肌的功能恢复良好, 关节活动恢复正常, 进行x射线片对假体位置表示满意。与手术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取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统计, 有38例为优, 25例为良, 4例为一般, 1例为差, 优良率为80.77%。如表1所示。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技术得到不断发展。但是, 髋关节的手术存在风险性。在手术后患者不能进行大量活动, 因此, 比较容易发生。所以, 应该给予患者血液稀释剂, 预防血凝块的发生[2]。同时, 术后感染及出血的发生率较高, 所以, 髋关节置换手术必须严格的掌握好适应证。置换按位置分有全髋关节和股骨头、关节表面, 按固定的方式有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寿命和活动量选择股骨头置换, 其特点是手术简单、恢复快、时间短。

正确选择固定方式, 主要考虑患者髋部和股骨质量。陈旧性骨折、明显骨质疏松患者, 应选骨水泥进行固定, 能够预防发生假体松动、下沉和脱位等并发症;局部骨质未疏松患者, 应选非骨水泥进行固定, 生物相溶性和远期固定的效果良好, 关节较易翻修[3]。术后应该使用抗生素预防发生感染, 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增加人工髋关节使用期限。

参考文献

[1]彭清茂.人工髋关节置换71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22) :54-55.

[2]郭琪.髋关节置换3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23) :29-3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 篇5

功能锻炼是促进骨康复的重要环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指导病人患肢功能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而且有利消肿、防止肌肉

萎缩及避免关节僵硬等重要作用 现将手术后功能锻炼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早期患肢各关节功能锻炼

1.1髋关节的功能锻炼直腿抬高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方法:直腿抬高患肢保持3~5s,重复做,直到感到疲惫,每日练习做,同时练习绷腿运动,每日2~3次,每次20~30次。

1.2踝关节的功能锻炼踝屈伸及踝旋转锻炼术后即可逐步屈伸足踝部,做到完全恢复时。方法:活动踝部先向一侧转,再向相反方向转,每日3~4次,每次5~6次。每次5~10min。

早期活动早期的坐、立、行走的锻炼。

2.1坐姿坐着或躺着时,避免双腿交叉或盘腿动作,椅、凳、沙发宜稍高,最好有靠背或扶手。大小便不宜用蹲厕,马桶也不宜太低,最好装有扶手,以利起身站立。避免弯腰捡拾地上物品。要保持髋部的外展中立位,以免引起髋关节的脱位。

2.2站立锻炼适用于术后6~7天,注重骨水泥假体使用者,术后患肢可立即逐步负重,非骨水泥假体使用者,术后6周,患肢才可逐步负重。先做站立屈膝活动,将患肢向胸部方向提起,注重膝部不要超过腰部,维持不动,再进一 步行站立外展髋部,把身体挺直,将患肢向外侧举起,然后慢慢放回着

地。

2.3行走锻炼

2.3.1用行走器行走站立锻炼后,即可用行走器行走,方法:先把行走器向前移动一小步,身体向前移动,患肢抬起,让患者足后跟着地,逐渐全足平放在地上,然后再移动健肢,尽量走平衡,逐渐加重患肢的负重。2.3.2带拐杖或手杖行走当没用行走器患者也可以站立及平衡时才可用拐杖和手杖。用行走器助步,帮助患者获得平衡后,然后再用双拐,以后再用单拐,拐杖握在健侧的手中。

2.3.3步行当患者觉得自己扶拐行走已完全获得平衡力的时候,即可弃拐行走,每日2~3次,每次20~30min,以后逐渐调时间和强度,这样

可有助于保持下肢的力量。

2.3.4上下楼梯行走上下楼梯时,患者需要他人的帮助及扶手的支持,每次只能上下一层楼梯,切记“上用健肢,下用患肢”,注重不要上高于14cm的台阶,每走一步一定要握紧扶手,保持身体平衡。

3、完全康复后的锻炼

3.1抗力性屈伸髋的动作方法:双足稍分开站立,伸膝把患肢移向前方,回原地,再将患肢向后伸,回原地。3.2踏车练习此练习在步行练习之后,一般在术后2~3周,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练习时双足踩住踏板,先向前踏再向后踏,当患者觉得稍有力后,一般在4~6周,再加大踏脚的阻力,能骑满圈后逐渐降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的屈伸度。3.3适当的体育锻炼可进行的体育运动包括散步、园艺、跳舞、保龄球、乒乓球、游泳,并保持适量体重。避免对新髋产生过度压力造成磨损的活动,如跳跃、快跑、滑冰、滑水、网球。

髋关节置换患者 篇6

方法:对36例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结果:患者经过系统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充分的术后护理和患肢的康复锻炼,科学的健康指导,是对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指导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13-0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部分高龄股骨颈骨折及骨不连,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病人,它能有效解决髋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者多为老年人,大多生理功能衰退及伴发多种疾病,使手术风险明显增加,对康复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科于2008年2月~2010年10月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65~92岁。文化程度中专5例,中学10例,小学18例,文盲3例。

2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2.1生命体征的观察。由于老年人体质弱,手术创伤大,术后24h内应密切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防止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

2.2切口引流管的护理。手术创伤大,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在引流过程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和堵塞,每30分钟挤压记录一次,如发现引流液流速过快每小时>100mL,应通知主管医生,必要时加管30min放开。术后24~48h后当24h引流量<50mL给予拔管。

2.3体位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h,在双腿间放置一三角形垫防止髋部内收及外旋并减轻疼痛,患肢保持15—30度中立位,脐部垫一软枕,防止髋关节脱位和避免神经的不必要压迫。

2.4预防感染。术后感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灾难性”的并发症,往往造成手术彻底失败。据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甚至达10%。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差,术后预防感染尤其重要,注意保持切口局部有无感染迹象。术前消毒病房,预防切口感染。监测体温变化,如术后2d体温不超过38℃考虑为假体反应所致的一过性发热,1d后体温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泌尿系感染。

2.5饮食管理。指导患者术后饮食,护士针对老年患者制定健康平衡膳食,加强高钙低脂易吸收的饮食如牛奶、鸡蛋、鱼类等优质蛋白质和各种自制的果蔬汁(针对牙齿不好的老年患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促进切口愈合。

2.6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常见并发症,发症率为50%~70%。故术后应积极预防血栓的形成,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情况,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及有无异常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肺栓塞。

2.7术后预防脱位。搬运患者及使用便盆时要特别注意,应将盆骨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指导患者翻身、取物、下床的动作应遵循一个原则——避免内收屈髋。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肢体有无内旋或外旋,局部有无疼痛和异物突出感。如有上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明确有无脱位,及时给予复位。

3康复锻炼指导

3.1康复锻炼的目的。老年患者因怕疼或担心关节脱位,不敢活动患肢。先让患者了解术后锻炼的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和肌肉的张力,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运动量。告诉患者只有患者康复训练积极配合,才能获得手术真正的成功。

3.2康复锻炼的内容。术后前2d进行踝关节的活动,股四头肌和臀肌的收缩。术后第3天可指导患者坐起,坐位时髋关节屈曲小于90°。如是骨水泥固定,术后7d可下地站立。先在床上坐起,如无头错,可坐在床边适应,屈髋小于90°,下床时,双手可扶助行器。使患肢负重为体重的30%,站立5~10min离床时协助患者把臀部移至健侧床边,需双方托住患肢,健肢先着地,患肢再着地。上床时,指导患者先向患侧转身,协助患者抬患肢至床上,再抬健肢。正确指导患者步行训练和用拐,患肢不负重移动,先迈健侧腿,患肢跟上。患者刚开始下地行走应使用双拐或助行器,必须有人看护,防止患者摔倒。

3.3功能锻炼应注意的问题。因为患者年龄较大,术后切口疼痛,大部分患者不愿意早期活动,所以要向患者讲解早期锻炼的目的、重要性,疼痛严重者在功能锻炼前可应用镇痛药。进行肌力练习和关节活动练习时,练习强度、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进行调整,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康复时期功能恢复情况制定有效的符合个体差异的功能锻炼方法,及时调整锻炼时间、方式及强度,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血管疾病患者禁忌过分用力的等长练习,运动时要注意避免闭气动作。老年患者不宜使用拐杖,建立使用助行器。

4患者出院指導

出院后患者必须使用拐杖,健侧手拿拐杖,至没有疼痛及跛行时逐渐弃拐,以减少患侧的负重。指导患者正确上下楼的方法,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患侧先下。术后6周禁止下蹲拾物、坐矮凳、盘腿、翘二郎腿、坐沙发。座便时要用高座便器。穿鞋时不能过度屈曲髋关节。术后较适宜散步,避免进行剧烈的活动,防止关节脱位。出现异常及时就诊。出院后注意预防感染,对扁桃体炎、疖肿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感染。

5讨论

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日臻完善,手术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手术者的技术水平,科学规范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同样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应加大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适时、适量的康复功能锻炼,使其日常生活行为趋于健康,有效降低术后关节脱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预期手术目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建斌.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0.11.6(15);60-61

髋关节置换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至12月我院诊断为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对照组(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试验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73.6±5.7)岁,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74.6±4.9)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新鲜股骨颈骨折。(2)伤前能独立行走。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2)陈旧性、病理性骨折者。(3)不能耐受手术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外侧入路逐层打开,暴露股骨头,小粗隆上将股骨颈截断,暴露髓臼,扩髓,试模,植入股骨假体,检查双下肢等长,活动度和稳定性满意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

1.2.2 试验组

麻醉方法、体位、入路方法同前。股骨颈截断后,髓臼锉对髓臼进行磨削,冲洗干净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生物型髋臼假体植入,并进行螺钉固定,扩髓后植入股骨假体,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手术后1年Harri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输血量及住院时间

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2.6±16.8)min、(101.9±12.7)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01.6±87.5)ml、(20.6±2.8)d,对照组分别为(532.9±94.7)ml、(21.5±3.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

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后1年Harris评分分别为(86.3±4.5)分、(72.3±6.8)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约占髋部骨折的37%,目前临床中主要手术种类有复位内固定手术和关节置换术。虽然前者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但是术后面临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风险,这可能与老年人骨质疏松有关,因此选择手术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解剖复位和保护残存血运。

关节置换术优势体现在患者术后下地时间短,短期内可进行日常活动,减少卧床期间各种并发症的风险。随着器械及手术技术的改进,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得到迅速普及。有学者指出对于70岁左右、有活动能力者来说应该首先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生物力学上全髓置换术可以和假体形成完全匹配,使关节和假体的摩擦力降到最低,避免术后患者疼痛和关节的翻修。半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相对简单,主要适用于活动少、体质弱、基础疾病多的老年人,术后易形成应力集中区,造成金属股骨头与组织摩擦,使患者有疼痛感[2]。本研究发现,试验组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肯定,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好,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铮,白波,廖壮文,等.双极人工股骨头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期的中远期随访比较[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2,6(2):25-28.

髋关节置换患者 篇8

对护理风险的了解对于患者及家属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护理风险就是指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某些不安全因素导致患者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的可能性风险。具体来讲, 其特性主要表现为: (1) 较高的风险水平; (2) 风险复杂性; (3) 风险不确定性; (4) 患者护理当中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风险, 且后果影响严重等[6]。为了尽可能避免护理风险的出现, 就需要加强护理的风险管理。所谓护理风险管理就是对护理风险的有效辨识、评价及处理, 从而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 并且降低经济损失, 是一种低成本、易实现的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为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 以便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现对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52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相关护理风险事件的调查。调查主要对风险事件出现的原因进行总结与分析, 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手加强相关护理风险的管控, 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3例, 女41例, 年龄32~67岁, 平均 (48.25±2.89) 岁。所有患者经诊断, 所患的疾病类型包括:股骨颈巨细胞瘤41例, 髋关节炎15例, 股骨头坏死以及股骨颈陈旧性骨折患者各22例、26例。104例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其中左、右侧置换病例分别为36例、68例, 而左右双侧都进行置换的有4例, 关节返修患者出现1例。经过统计调查表明, 在该研究组中出现护理风险的事件数为32例, 发生率为30.76%, 风险事故主要包括失眠、压疮、烫伤、关节脱位以及术后大出血等, 其中压疮有13例, 出现率最高。

1.2 研究方法

在收集、分析风险事件出现原因的基础上, 对相关患者进行随机走访, 然后归纳总结常见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2 结果

本研究组中,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现护理风险事件32例, 发生率占据30.76%。其中出现压疮、关节脱位、烫伤以及大出血的例数分别为16例、6例、4例、4例, 此外还有2例出现失眠。见表1。

3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3.1 压疮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并且对患者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评估不足, 造成了2例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5例双侧关节置换的患者在术后出现了骶尾部压疮事件。由总结出发生原因是由于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缺乏风险事件发生的意识, 没有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并发症风险评估, 没有实质性的落实护理措施。

3.2 关节脱位发生原因分析

2名患者进行了双侧关节置换手术, 这两名患者受到身体素质差的影响, 自身耐受性极差导致护理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没有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没有及时发现病情的改变, 以至于患者持续疼痛, 只有在医生查房时才有可能发现患者的关节脱位情况, 并且患者发生关节脱位时, 只有经过医生的专业返修术才能得以好转。

3.3 烫伤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由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在患者使用水袋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检查, 或者没有重视皮肤交换班制度的执行, 从而造成烫伤事故发生。

3.4 术后大出血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患者在术后发生大出血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一般在中午进行完手术之后, 是患者回病房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 大量的护理工作等待护工完成, 中午值班的护士人数较少, 护理人员的不足导致不能对每位患者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也做不到对每位患者的病情全面地观察。本组出现的4例出血都是在医生查床中发现的, 及时的采取措施才使病情好转。

3.5 失眠发生原因分析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失眠的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况以及病情的好转。这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评估不足导致的。

4 解决措施

我院采取的护理风险管控措施, 就是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医院存在护理风险事故, 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子进行认真辨识、评价和解决, 达到有效降低或消除护理事件风险发生率的目的, 这样还能降低医院的经济损失, 是一种低成本、易实现的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护理风险管理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加强责任心以及将风险全面预评估落到实处, 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护理知识培训。

4.1 定期开展风险知识活动培养, 从而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医院可采用知识学习、交流谈论会等多种途径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另外, 医院还可以组织护士学习有关烫伤、压疮等常见护理风险事故的预防及有效应对方法, 同时要不断增强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能力, 从而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4.2 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有研究发现因为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高达77%[7]。医院通过开展护理质量安全教育, 以及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来逐渐增强护士对相关风险事件的防控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

4.3 对压疮风险评估进行认真落实与执行, 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我院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1) 术后对高危患者认真执行压疮风险评估, 对患者皮肤感觉、活动情况、以及移动情况进行危险性评分, 而后应进行针对性措施的采取[8]。 (2) 预防方法:护理人员最好每个小时都对患者进行一次全身按摩, 并且在患者翻身过程中协助采取健侧卧位,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患者躯肢处于外展位状态, 同时要认真执行皮肤交换班制度, 对患者皮肤进行必要的巡察。 (3) 严格按照医院相关规定, 据实填写相关报表。

4.4 建立、健全热水袋使用制度

(1) 入冬以后, 医院要及时调配室内空调或暖气, 提高室内温度, 减少热水袋的使用率; (2) 如果患者麻醉作用还没有彻底消退以及感觉皮肤尚未完全恢复, 严禁使用热水袋; (3) 护理人员必须亲自按照规范使用热水袋, 不得交于患者家属, 并且热水袋不能与患者的身体直接接触; (4) 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严格遵守皮肤交换班制度, 并对患者皮肤情况进行定时的巡查。

4.5 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培养

要想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危险事件处理能力, 还应从他们的专业知识入手。当前医院内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普遍表现出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使得她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见与判断。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医院应重视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尤其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培训, 提高其风险管控能力及预见能力, 促使护士在实际工作中能做到心中有数, 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相关数据调查显示[9], 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当中, 低资质的护士风险发生率最高, 归根到底还是其自身临床经验缺乏, 业务技能不熟等造成的。因此, 医院应针对经验少的护士进行专业培训与管理。另外, 医院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改、完善全髋关节置换知识, 并且规范相关护理常规。医院全体医务人员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 掌握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 加强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 在培训结束以后, 开展相关知识考核, 以确保学习质量[10]。我院通过专业知识培训学习的方式, 进一步提高了我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风险管控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新理念、新模式的引入。

本文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论述之后, 对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共计64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护理风险事件统计, 发现发生风险事件的患者数是2例, 比率为3.12%, 而尚未实施风险管理前的比率为30.76%。前后数据相比, 护理风险事件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信通过医院护理工作的不断改进,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将会持续下降。

参考文献

[1]武天舒.系统性护理干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2]杨新平.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0) :71-72.

[3]吴玉明, 赖春晓, 湛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失眠原因的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23) :49-50.

[4]吕佳音.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附258髋病例分析) [D].长春:吉林大学, 2004.

[5]周健兰.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09, 16 (22) :20-21.

[6]吕育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12, 33 (6) :1324.

[7]姚雪珍, 陈叶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胃肠道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浙江创伤外科, 2010, 15 (2) :267.

[8]李少斐, 郭亭, 赵建宁, 等.围髋关节置换期隐性失血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13) :2006-2011.

[9]陈香.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21) :3355-3356, 3360.

髋关节置换患者 篇9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护理,并发症

髋关节置换术是指通过手术方法将被磨损或破坏的关节切除, 植入相对稳定的人造关节, 以纠正关节畸形或缓解由于关节受损而引起的疼痛[1]。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 疼痛剧烈, 因此做好围术期疼痛护理至关重要, 协调医护患关系, 加强术后镇痛相关人员的合作, 可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因为疼痛还可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正常恢复, 我们采取有效的疼痛管理模式, 制定术后疼痛护理细则, 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促进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有中度及以上痛感的患者52例, 男33例, 女19例, 年龄40岁~68岁, 平均年龄67.8岁, 体重48~76 kg;其中陈旧性股骨颈骨折22例, 骨性关节炎12例, 股骨头、股骨颈粉碎性骨折例2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 髋关节僵直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26例, 2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入院后给予患者持续皮牵引, 牵引效果好, 远端血运好, 患者在全麻下行髋关节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术毕回病房, 生命体征平稳, 留置尿管通畅, 尿色正常, 留置负压引流管通畅, 引流液为血性。观察组采用有效的疼痛管理模式, 首先制定术后疼痛护理细则, 使疼痛护理行为规范化, 术前对患者的手术方法、麻醉方法、镇痛方案进行全面的了解;手术完毕回病房后, 与麻醉科医师及手术室护士交接术中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镇痛方案并记录, 同时定时进行镇痛泵监测并加强其护理, 评价镇痛效果。对照组患者只在中度以上疼痛时, 临时给予镇痛药物止痛。

1.2.1 密切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24 h持续心电监护, 血氧饱和度、血压监测, 发现血压升高、心律失常或心前区不适, 及时报告医生, 并随时做好其他应急处置准备。

1.2.2 疼痛评估

患者安全返回病房后, 护士应正确评估对疼痛的耐受性, 评估疼痛的原因、部位、性质、时间及程度和减轻或加剧疼痛的因素, 以决定应用镇痛剂的种类、剂量、时间, 及时向医生反馈疼痛评估的结果并记录。一般在术后4 h、8 h、12 h、24 h、36 h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记录疼痛程度, 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制定疼痛治疗方案。

1.2.3 心理护理

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 可造成患者的痛苦不安, 同时也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质疑, 造成心烦易怒, 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针对此情况, 护士应积极、热情地做好疏导工作, 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手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评估疼痛的原因、部位、时间、程度, 使用镇痛剂的种类、剂量、时间, 以利于医务人员能制定最佳疼痛管理模式;有利于早期活动, 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早日康复, 使患者积极配合我科疼痛管理模式。

1.2.4 疼痛的管理

病房安静、阳光充足, 空气流通, 术后患者置单间, 尽量减少陪床。保持患肢的功能位, 既可固定关节, 又能减轻切口张力, 减轻疼痛, 同时也便于肢体活动和肿胀消退。术后患肢置于髋关节外展10°~30°、屈曲10°~15°中立位, 术后患肢膝关节下垫一软枕防患肢过度屈曲和伸直;患肢穿“丁”字鞋或抗外旋石膏固定, 防止患肢外旋[2]。定时为患者行轴线翻身。医护人员一边评估疼痛性质, 一边应用有针对性的术后镇痛措施, 例如硬膜外镇痛泵、静脉镇痛泵镇痛, 对于手术后1 d~2 d内疼痛严重者可适当加大镇痛药物的剂量或使用强效止痛剂, 按时个体化给药可使疼痛在未开始或刚开始时便得到控制, 保持了体内有效药物浓度, 不仅能避免麻醉药物剂量的逐渐加大, 还可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恐惧感。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与术前相比, 痛感显著减轻或消失, 轻微跛行或行走正常, 日常活动恢复75%以上;有效:痛感稍微减轻, 可拄拐行走, 日常活动恢复50%~75%;无效:痛感不变甚至加重, 仍需卧床休养, 日常活动严重受限。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多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疼痛, 为了使疼痛护理规范化, 我们制定了术后疼痛护理常规, 并且在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镇痛知识培训并考核疼痛的概念、危害、评估方法、镇痛方法及常用药物和疼痛管理相关知识。在入院宣教、术前术后宣教时对患者进行书面及口头的术后镇痛知识宣教, 包括疼痛的危害、汇报及治疗的重要性、疼痛的评估方法和镇痛药物及技术相关知识等, 并重点讲解镇痛泵的原理、安全性、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此疼痛管理模式, 观察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92.3%, 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0.8%, 显示该护理模式能明显改善术后疼痛程度,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莉, 郭良芳, 冯秀芹, 等.2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0) :164-166.

髋关节置换患者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中, 男性39例, 女性7例。年龄最小19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53.9岁。病程1.5~50年。住院16~23d, 平均20d;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34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12例。病因:股骨头缺血坏死29例, 骨性关节炎7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 强直性脊柱炎4例。9例采用骨水泥型固定, 33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固定, 4例采用混合型固定。

1.2 转归

本组未发生麻醉插管困难、皮肤压疮、肺部感染、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术前5~57.6 (28.3±10.3) 、术后64~90.7 (82.7±7.6) ;髋关节总活动度 (外展+内收+屈曲+内旋+外旋+过伸) 术前0~140°, 平均40.5°, 术后80~220°, 平均175°;随访6~12个月, 均无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步行能力、生活动作较满意。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双髋关节疾病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 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 渴望能一次解决病痛, 但又惧怕手术不成功, 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术前应进行心理疏导, 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针对性讲解术后恢复过程,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对策, 并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从而更好地接受治疗护理。本组中1例19岁的男性患者, 因丧失独立生活能力, 又缺乏对本病的认识, 自卑、沮丧以至于脾气暴躁寡言少语, 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对其行为和言语持理解态度, 更加尊重和关心他, 每天利用半小时的时间与其交谈, 他终于树立起了自信心, 以坦然的心态接受了手术。

2.2 评估患者

制定个体化术前准备, 和医师共同评估患者是否能承受手术创伤和麻醉打击, 除了心、肝、肾、神经系统功能处于健全状态外, 还必须了解手术患者是否存在或潜在某些棘手的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甾体类药物和非甾体类药物的应用, 骨质疏松, 慢性感染性病灶或酒精中毒等[2], 根据评估结果, 制定出个体化准备, 如本组中4例长期服用皮质激素的患者 (1例因患牛皮癣, 1例曾患系统性红斑狼疮, 2例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 为增强患者的应激能力, 控制牛皮癣复发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 术前1d遵医嘱静脉滴注氢化考的松50mg。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3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术前停此药1周, 5例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前血压控制在160/90mmHg左右[5]。

2.3 适应性训练

为减少术后并发症, 减轻患者术后不必要的痛苦及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加快手术恢复, 对患者实施多种适应性训练。方法: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该患者训练的程序和具体方法, 让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包括生活习惯的适应性训练:如吸烟者戒烟, 饮酒者忌酒;平卧位床上大、小便等;体位适应性训练:纠正不正确的体位, 以配合麻醉和术后体位。本组中5例患者脊柱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凸或侧弯畸形, 平时睡觉不能平卧, 将患者安排在牵引气垫床上, 充气至最高档, 头部枕2~3个枕头, 让患者仰卧位时能尽量平卧, 从开始的15~30min逐渐延长至2h左右[3]。心肺功能训练:通过有氧训练, 增强患者的心肺功能, 以便更好的配合经鼻气管内插管和防全麻插管后的呼吸道感染。本组中部分患者脊柱间和脊肋关节的固定使胸廓活动受限, 肺活量降低, 对扩胸明显受限者训练时要求不可过高, 具体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扩胸运动: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双上肢握拳相对上举或平举, 然后往两边尽量分开, 每次10min, 2次/d, 或指导患者利用床上的提手装置进行上肢拉伸锻炼。肌肉收缩放松训练, 方法:医护人员的手平放于患者膝下, 嘱患者踝关节背伸, 用膝部尽量下压医护人员的手, 坚持10d后放松, 如此反复训练, 每次10min, 2~3次/d。扶拐走路训练:术前教会患者扶拐走路, 要有耐心, 学会协调运用着地的下肢与双拐。

2.4 一般准备

注意保暖, 防受凉, 感冒, 术前1d洗澡, 常规皮肤准备及肠道准备, 备同型红细胞6~8U。

3 术后护理

3.1 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 根据每位患者的年龄、术前髋关节病变程度、假体类型、术中情况和患者的全身状况, 制定出个体化护理方案。如对高龄、心肺功能稍差、全身免疫力低下、术中出血多的患者, 给予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的变化, 严格掌握患者的滴速和输液量。对有其他合并疾病的患者给予相对的观察与护理。本组中4例长期应用激素的患者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对缺氧的耐受性极低, 为防手术刺激诱发肾上腺皮质功能危象, 常规给予吸氧, 术中给予氧化考的松100mg静脉滴注, 并口服术前常规量, 术后50mg再用2d, 仍口服术前常规量[1], 同时术后还遵医嘱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并做好饮食护理, 少食多餐, 清淡易消化, 保持大便畅通, 使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 每1~3d监测血糖1次, 使血糖控制在5.6~9.4mmol/L[1]。应用止疼泵及老年患者为防尿潴留, 术后常规留置尿管3d。

3.2 体位护理

术后当天患者平卧穿“丁字鞋”保持双下肢外展中立30°, 引流管固定于床两边。本组2例不能配合者行皮牵引, 有脊柱后凸者, 将头垫高, 使患者感到舒适为止, 两腿间用三角枕固定。术后1d取半卧位, 但床头抬高不宜超过60°, 使用便器时应由两人操作, 同时将髋部整个托起, 3周内不能翻身。

3.3 疼痛护理

疼痛可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引起患者痛苦不安, 入眠困难, 甚至影响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本组41例患者使用了自控止疼泵, 32例止痛效果较满意, 9例配合心理疏导, 疼痛能忍受, 1例未用止痛药, 4例术后当晚遵医嘱给予哌替啶75mg肌内注射, 止痛效果满意。

3.4 皮肤护理

患者因卧床时间长且不能变换体位, 易发生压疮, 所有患者均使用气垫床, 每2~4h由家属协助, 在双下肢制动的前提下, 将患者髋部整个托起, 给予皮肤按摩一次。大、小便后擦干局部, 避免局部潮湿刺激, 保持床单平整、干燥, 无渣屑。脊柱后凸者, 经常检查背部后凸部位皮肤情况, 并按摩受压处;应用激素者, 皮肤菲薄, 更应注意。所有患者的双足跟均是皮肤护理的重要部位, 每2h按摩一次。

3.5 心肺功能锻炼

目的是防止麻醉插管后肺部感染, 方法:全麻患者术后常规进行雾化吸入, 鼓励咳嗽, 协助排痰[1], 鼓励患者多引饮水, 也可做深呼吸、肺部扣打、扩胸和上肢拉伸运动。

3.6 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适当的康复训练对促进患肢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减少周围组织粘连, 增加肌肉群的力量, 增强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 缩短康复时间, 提高肢体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 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方法: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者, 术后1~3d行关节主动屈伸练习, 股四头肌、绳肌、臀大肌、臀中肌等长收缩训练, 术后第3天开始CPM关节功能锻炼, 关节屈伸度从30~40°到100~110°。以关节无痛为指标, 每次半小时, 2次/d, CPM间歇期, 关节主动屈伸练习, 股四头肌、绳肌、臀大肌、臀中肌等长收缩练习。拔除引流管后, 摄X线片, 假体位置良好, 开始加强肌力训练, 主动屈伸踝、膝、髋运动。3周下床扶拐行走, 患者体力恢复差者可适当延长下床时间。非骨水泥型及混合型人工髋关节置换者术后卧床1周, 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 第2周起CPM练习, 30~40°, 2次/d, 每次30min, 逐日增加10°, 达到100~120°止。患者6~7周练习扶拐行走。值得注意的是:康复训练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原则。本组中3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膝关节活动受限, 肌肉萎缩伴骨质疏松, 进行康复训练时, 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并注意整体协调性, 无1例引起疼痛和骨折。

3.7 出院指导

使用拐至无痛;半年内尽量避免引起感染的治疗;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禁止翘“二郎腿”, 禁止坐低矮沙发、低矮凳, 禁止跳跃;出院后1、3、6、12个月来院复查, 1年后无特殊情况, 每年复查1次。

摘要:总结了46例双髋关节同期置换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 重点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 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制定个体化术前准备和适应性训练等。术后强调个体化护理方案, 体位护理、疼痛护理、皮肤护理、心肺功能康复、康复训练及认真做好出院指导。本组无1例发生皮肤压疮、麻醉插管困难、肺部感染、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随访6~12个月, 步行能力、日常生活动作及髋关节活动度较满意。认为双髋关节同期置换术后护理要求高, 难度大, 易发生并发症, 而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 减少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双侧髋关节,同期,置换,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毛宾尧.人工髋关节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88-464.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40.

[3]叶国风, 金爱东.46例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的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09-310.

[4]王红, 丁勇, 田娟.早期康复训练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诸因素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8) :1236.

髋关节置换患者 篇11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25-02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程,老年患者特别是骨科老年患者需手术的越来越多,但由于老年患者术前的心肺并发症较多,这就对我们的麻醉选择是一个考验,老年人常伴有肺气肿,慢支炎,肺部感染的并发症,也就限制了我们全麻的选择,故针对这一类患者我们多考虑选择椎管内麻醉中的腰硬联合麻醉,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63-88岁,ASAⅡ-Ⅲ级,术前患者合并高血压14例,心电图异常18例,肺部感染15例,肺气肿8例,糖尿病6例,其中有两项以上并发症者14例。

1.2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开通静脉通路,接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于手术开始前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或血浆代用品500ml,在局麻下行动脉穿刺监测有创血压,并留置尿管,麻醉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患者选择患侧在上侧卧位,于L3-4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轻比重液(0.75%布比卡因1.2ml+注射用水3.8ml)5ml,并置入硬膜外导管,固定,不改变患者体位,调节平面在T8左右,消毒铺巾开始手术。手术过程中视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的经硬膜外导管追加0.5%罗哌卡因5ml维持麻醉。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x±s表示,麻醉前后,使用骨水泥前后血压及心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麻醉效果均满意,均安全度过手术期,麻醉前后血压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骨水泥前后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骨水泥前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患者各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功能减退,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对麻醉的耐受力较低,为了提高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安全就要求我们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过去我们多选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但全身麻醉的缺点是麻醉后苏醒延迟,脱机拔管困难,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谵妄等并发症,而硬膜外麻醉的缺点是术中局麻药用量大,麻醉诱导时间偏长,且会出现阻滞不完善增加患者的疼痛进而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

腰硬联合麻醉综合了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的优点,不仅局麻药用量少,麻醉起效迅速,麻醉效果确切,镇痛完善,肌肉松弛有利于手术操作,而且不受手术时间限制。我们术中选用轻比重液用于腰麻,可以在麻醉体位下直接手术,避免了麻醉后体位变动而引起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并且我们在患者入室后進行了扩容治疗,并且应用了有创血压监测,及时掌握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综上所述,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有用药量少,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麻醉并发症少等优点,只要在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该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曾邦雄;老年急诊麻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23-226.

髋关节置换患者 篇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关节疾病终末治疗方法, 它能有效的恢复关节的功能, 解除髋部的疼痛, 纠正畸形,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创伤大, 技术难度高的骨科矫形手术。 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越来越多, 随着手术的广泛应用及手术技能的提高, 术后康复日益显得重要, 康复不仅与疾病本身和手术操作技术有关, 还与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及对康复治疗配合程度密切相关[1]。我院自2007年1~9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3例, 并进行了系统的护理及康复锻炼,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3例, 男13例, 女10例, 年龄24~80岁, 中位年龄62.5岁, 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 股骨颈骨折12例, 发育不良3例。

2结果

患者住院14~20d, 出院时切口愈合良好, 无1例发生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1~1.5年, 疗效满意, 髋关节稳定, 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达90°~120°。

3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全面评估:

做好术前健康指导,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进行各系统的检查, 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入院后及时给予饮食指导,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增强其抵抗力, 以提高手术耐受力,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术前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小腿及足部锻炼, 使用拐杖行走及床上大小便, 并使患者能领会掌握。

3.1.2 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对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不了解, 对手术有顾虑, 并常伴有悲观、自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交谈, 详细说明手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介绍手术成功者现身说法, 对不良心理反应采取疏导帮助,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除思想顾虑, 使其积极配合。

3.1.3 预防感染:

局部感染是造成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生率为3%~5%。严格的皮肤准备很重要, 术前1d进行备皮、消毒、包扎, 术前预防性给予抗生素可降低感染率。

3.2 术后护理

3.2.1 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如患者神志、瞳孔、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记录每小时尿量, 保证尿液>60ml/h, 并进行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

3.2.2 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并记录, 经常挤压引流管持续引流2~3d, 引流量<50ml/d可拔管。

3.2.3 患肢的护理:

患者仰卧位, 抬高患肢, 患肢下垫软枕, 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 足尖向上, 穿丁字鞋, 两腿间放软枕, 防止髋关节内收、旋转, 以免髋关节脱位。术后48h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 如患肢足背动脉搏动、皮肤的颜色及温度等。

3.2.4 预防感染:

感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切口换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 干燥。引流袋低于伤口位置, 防引流液倒流。协助患者作扩胸运动及翻身, 鼓励患者有效咳嗽, 咯痰, 嘱患者多饮水, 增加尿量, 保持会阴部清洁, 预防泌尿系感染, 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 均可预防感染的发生。

4康复训练

正确地进行康复锻炼, 不仅能降低并发症, 还能增强肌力, 扩大关节活动度, 恢复肢体协助性, 促进肢体功能早日恢复。 (1) 术后当天即进行患肢自足背开始的向心性按摩, 患肢踝关节的背屈和屈趾活动。 (2) 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 将膝关节伸直, 使下肢肌肉用力, 然后放松, 可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肌肉萎缩。 (3) 术后第2天:继续腿部肌肉及关节活动的锻炼, 患侧踝关节主动屈伸或抗阻活动, 可作抬臀 (3点支撑) 运动, 每次10min, 每天3次。 (4) 术后3~5d: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 被动屈髋, 膝下垫枕直腿抬高, 持续10s, 每天10~20次。 (5) 术后1周:膝关节可完全屈曲, 髋关节屈曲<90°, 患者坐于床边, 患膝下垂摆动, 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力, 防止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 (6) 术后2周:开始协助患者离床功能锻炼, 把健腿移至床边, 健腿离床并使足部着地, 患肢外展屈髋<45°, 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肢离床并使足部着地, 再扶双拐在床旁站立片刻, 再拄双拐在病房慢慢行走, 患肢不可负重, 健肢先迈, 患肢跟上, 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及时间, 以患者不感觉疲劳为原则。

5出院康复指导

出院时同患者及家属制定院外康复计划, 出院后一定保证髋部的正确位置, 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度。要求患者3个月内做到双腿不交叉, 不内收, 侧卧位时两腿间放软枕, 不坐沙发或矮椅子, 坐位不屈身向前, 不弯腰拾东西, 不在床上屈膝而坐。站立位屈髋外展, 后伸锻炼, 加强臀部肌力, 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告诫患者出院后应定期门诊复查, 复诊时间一般为6~8周、4个月、1年, 如无异常以后每年门诊复查1次[2], 根据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及时修订康复计划。

参考文献

[1]张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护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9, 6 (6) :474-475.

上一篇:生产监控下一篇:聚焦大学生就业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