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共11篇)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1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鉴于我国国情, 前往医院就医的骨性关节病患者往往病情已经十分严重。虽然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能够很好治疗早期骨性关节病, 但是对于晚期患者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严重骨性关节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通过人工关节假体替代受损的关节, 能够修复关节面, 缓解疼痛, 改善关节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自2005年-2008年间, 我院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16例20膝,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例20膝, 其中男9例, 女7例;年龄58-89岁, 平均74.6岁。单膝12例, 双膝4例, 左膝12例, 右膝8例。病史4-12年。16例患者20膝均有膝关节疼痛, 屈曲受限14膝, 伸直受限12膝。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MRI检查。X线摄片示:18膝有髁间棘增生, 13膝有关节边缘增生, 20膝均关节间隙狭窄, 8膝有关节内骨性游离体。MRI检查均显示膝关节骨性关节改变, 关节间隙狭窄, 软骨不同程度剥脱损伤, 半月板损伤。所有患者均未初次膝关节置换。
1.2 手术方法
15例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后, 采用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单。将气压止血带安置在大腿根部。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切口, 清理切除髌上囊、滑膜组织、髌下脂肪垫、骨赘、关节内游离体以及半月板。切除胫骨表面和前交叉韧带, 保留后交叉韧带。插入股骨定位杆后, 处理股骨髁, 矫正胫股角 (FTA) 为外翻5-7°。选择合适的胫骨平台厚度, 在冠状面上处置力线, 进行胫骨截骨, 根据假体适当向后倾斜3-5°。选择合适大小的假体试模, 要求膝关节能完全伸直, 关节稳定。试模完毕后, 用骨水泥正式安放假体。待骨水泥凝固后, 冲洗止血, 安置引流, 缝合创口术毕。
1.3 术后康复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待日引流量小于50mL后, 可拔除引流管。术后患者保持平卧, 在膝关节下垫一软枕, 使关节屈曲15-30°, 保持膝关节中立位。常规给予抗凝药物,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拔除引流管后, 开始CPM辅助关节活动锻炼。术后1周以后, 可以开始不负重情况下加强主动膝关节活动。根据患者术后情况, 一般术后2周以后可以开始在不负重情况下进行下床活动。
2 结果
全部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3个月-52个月平均随访28.7个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采用美国JOHN.N.INSALL提出的HS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1]。
满分100分, 疼痛30分, 功能22分, 活动范围18分, 肌力10分, 屈曲畸形10分, 不稳定10分。85分以上为优;84-70分为良;69-60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差。
术前HSS评分为33-62分, 平均43.7分, 术后终末随访时HSS评分为77-95分, 平均85.3分, 其中优9例12膝, 占60.0%;良4例5膝, 占25.0%;尚可3例3膝, 占15.0%, 优良率为85.0%。术后评分在疼痛、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附表) 。术后X线检查示人工假体位置良好, 无无菌性假体松动出现。
3 讨论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也是最后的手段。膝关节表面置换能够解除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疼痛, 改善膝关节功能, 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组患者术后终末随访时HSS评分为77-95分, 平均85.3分, 优良率为85.0%。术后评分在疼痛、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但是由于膝关节表面置换作为治疗的最后手段, 选择手术适应症时, 需要严格掌握。一般来说,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适合膝关节疼痛严重, 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无严重气质性疾病以及感染病灶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手术技术的要求较高, 手术技术往往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术中外翻角一般设定为5-7°, 允许的误差很小, 超过5°的误差往往导致差的手术效果。术中在矫正外翻角的同时需要注意韧带和软组织平衡, 把握置入假体的松紧度。软组织的松解以使膝关节保持伸直为宜。较好的韧带软组织松解, 可以保证术后良好的关节运动功能。综上所述,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疗效切实, 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提高术者手术技术, 仍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以及术后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临床疗效以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2005年-2008年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术前术后采用HSS膝关节评分进行关节功能以及疗效评价。结果 全部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38.7个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术前HSS评分为33-62分, 平均43.7分, 术后终末随访时HSS评分为77-95分, 平均85.3分, 优良率为85.0%。结论 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疗效切实, 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人工关节,骨性关节病
参考文献
[1]Install JN, Dorr LD, Scott WN, et al.Rationale of the KneeSociety clinical rating system[J].Clin Orthrop RetalRes, 1989, 248:13-14.
[2]陈良龙, 王万春, 成明华, 等.全膝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炎[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3) :249-251.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2
作者:侯树勋 张轶超
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成功应用距今已有50余年。每个时期THA都有值得探讨的地方。70年代,专家们对比分析了金对金与金对聚乙烯假体组合的优缺点。80年代骨水泥假体与生物型的应用成为讨论的热点。90年代,近端固定股骨假体的理念进一步推广对远端固定传统优势地位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并且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强调使用新的摩擦界面材料。到了21世纪,随着患者年龄的逐渐下降,迫切需要更好的摩擦界面——陶瓷,更小的创伤——微创切口、更舒适的术后恢复——多模式镇痛概念、以及更好的功能——加快围手术期康复方案等等正逐渐成为热议话题。1 手术年龄适应范围
以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年龄有着较为明显的限制,近年来随着对髋关节疾病认识的加深和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年轻患者接受了THA手术,髋关节假体的设计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如此,随着操作者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围手术期治疗理论的革新,THA手术的年龄上限也在放宽。近年来THA的近期和远期优良率一直呈升高趋势。以往研究表明随着进行置换术的患者的年龄的增加,其疗效呈现下降趋势,即患者年龄越大,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差。而近年来随着治疗方法及技术的成熟,在各个年龄段中的综合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 假体材料
早期THA术中的失败病例有相当大一部分原因为置换材料的粗糙与设计缺陷。1938年首例钴铬钼合金材料关节置换材料的相容性较佳,但是长期疗效却未得到肯定,因此其逐渐退出临床。1962年的金属股骨头和超高分子聚乙烯髋臼组合克服了旧材料长期疗效较差的缺点,随之出现的Charnley假体具有低磨损性的优点而逐渐为临床应用典范。目前,高交链聚乙烯正在逐渐取代超高分子聚乙烯髋臼内衬成为临床最为普遍的髋臼内衬材料。虽然现代金对金界面的早期疗效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随着植入时间延长,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金属离子与机体局部毒性、肾功能受到影响、生殖发育异常和炎性假瘤的发生)仍是目前无法解决的。陶瓷对陶瓷关节面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人工关节领域,早期由于陶瓷产品缺乏标准化生产,导致假体机械强度不够。此外,假体设计及手术技巧等尚未成熟引起陶瓷假体的高碎裂率。随着制造工艺得到不断优化和改进,新一代高纯度氧化铝陶瓷具有更好的力学及物理特性、耐磨性强、生物相容性好,有效降了磨损颗粒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同时其耐腐蚀性强,性能稳定,在人体内不释放金属离子等。全陶瓷界面是目前临床验证的最佳摩擦界面。但异常的负荷(颈内衬撞击或假体半脱位)就容易发生碎裂。其碎裂引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新的氧化锆合成陶瓷比单纯氧化铝陶瓷在抗脆裂性能上具有新的优势,这也为年轻或活动量较多的患者施行髋关节置换提供了更好的界面选择。3 微创全髋置换术 随着THA技术的日益成熟,除了要提高人工髋关节的使用寿命外,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减小手术创伤的问题。传统的THA手术切口通常为15~20 cm,尽管拥有很好的手术野,但也带来了大量的失血和术后较长时间的恢复。在这方面,微创手术则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随着专家们对MIS 切口入路的熟练掌握,已为更多的医生所认可。MIS切口较传统切口更为复杂。首先,MIS切口手术视野有限,这就对研制新的器械提出了需求(比如后侧MIS切口的器械就有成90 度的长手柄牵拉器)。这些工具可以减少器械对软组织的压力,以降低对软组织的损伤。其次,术中对助手的要求也有提高,他们需要与主刀医生熟练地配合,通过牵拉切口而形成一个可移动性窗口从而间接性地扩大术中视野。值得注意的是:MIS切口的精髓不是在于皮肤切口长度的大小,而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对于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做到最小。MIS切口对软组织的牵拉压力较传统切口更大,所以术中更应该注意对软组织保护。研究证明,MIS切口减少了对软组织的损伤,其本身就有助于病人的功能恢复。
通过对前侧MIS切口、前外侧MIS切口(经肌间隙入路)、后侧MIS切口以及MIS双切口的尸体解剖研究发现臀中肌损伤范围分别为 0 %、18 %、18 %和 26 %。由此可以看出除前侧MIS切口外,其他MIS切口对于臀中肌的损伤无明显差别。同时前外侧MIS切口中有的尸体标本损伤了臀上神经。近几年专家们将臀上神经的安全区域从原先的大转子顶点以上2~5cm缩短为2~3cm。此外,后侧切口中有的尸体标本会出现髂股韧带损伤。髂股韧带被看作是限制下肢过度伸展的稳定结构,并且在髋部屈曲时可以限制下肢过度内收、内旋。
目前对于手术入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加强。直接前侧入路(DAA)的应用为患者及医生的手术操作都带来了很大的好处。采用该切口由于是经过肌肉间隙完成,可以减少软组织的损伤并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关节的稳定性,会加快患者的恢复时间,减少住院时间;同时,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通过透视准确的了解假体安装的位置是否准确,双下肢是否等长。但这个入路对于医生的要求和器械的需求较高。特殊的手术器械、牵引床(下肢可以360度活动牵引)及骨牵引专用器械是手术所必需的。手术医生的经验则更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其操作的复杂,导致了手术医生需较长的培训周期。
疼痛管理
新的疼痛管理基本原则是在控制疼痛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静脉内注射麻醉药物。研究表明术前焦虑会导致术后疼痛敏感性增加。所以予以病人术前教育避免其焦虑,能在围手术期减轻病人疼痛的同时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从而降低其副作用的发生。另外,超前镇痛概念的提出,即通过给以病人术前教育以及超前镇痛,可以使术后大脑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只需少量镇痛药物即可控制疼痛。目前,已经证明多模式镇痛可以减少静脉使用麻醉药物的剂量,降低呼吸抑制、嗜睡、尿储留、肠梗阻、恶心及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这对患者术后更早进行功能锻炼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提供了帮助。此外,手术中予以局部软组织以及关节腔内注射的鸡尾酒疗法被证明对术后急性疼痛期的镇痛非常有效。并且鸡尾酒疗法相对简单且廉价。
市场部推荐:(包括罗哌卡因200mg、肾上腺素5mg、科多60mg)科多替代鸡尾酒疗法中常用的激素类药物,由于激素类药物会延迟术后创面愈合。
加快术后恢复
过去传统的康复方法是引导病人进行被动锻炼从而达到康复,现在则是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激励患者术后主动功能锻炼而完成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加快围手术期康复方案(Accelerated peri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protocols APRP)的应用为患者术后更快恢复提供了可能。APRP 与标准围手术期康复方案(standard peri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protocols SPRP)相比是更系统、完整的康复计划。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强术后主动功能锻炼的强度,以及配备更强的康复理疗医师。6 计算机辅助骨科技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可视化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具体应用称为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orthopedic surgery,CAOS),也称骨科导航手术。目前,CAOS导航技术在THA中的应用已得到广泛认可。THA导航系统通过髋关节、髋臼杯及股骨柄的几何关系进行臼杯定位。根据骨盆平面测定髋臼杯的位置,股骨颈的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柄插入深度及股骨头中心位置均可在打磨髋臼及植入髋臼杯时经导航系统显示出来。准备股骨时也可实时监测股骨颈的前倾角、外展角和股骨柄插入深度,其结果范围可由股骨头假体和髋臼杯的内垫计算出来。研究证明导航技术不可以减小手术切口,减少手术的创伤,而是可以增加髋臼杯和股骨柄定位的精确度,使角度和误差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提高置入假体的准确性,达到与患者精确匹配。从而使松动、磨损、骨溶解、髋部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7 小结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3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膝关节置换术;麻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多关节受累、功能障碍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晚期患者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受影响,须行手术治疗时创伤大出血多,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及特殊的药物治疗史,麻醉有其特殊性。我院对类风湿关节炎晚期患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麻醉处理,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至2012年在本院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晚期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男6例,女47例;年龄60~72岁,平均(65.7±5.2)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其中单膝关节表面置换术43例,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10例;伴高血压病者13例,糖尿病者9例,慢支肺气肿者7 例,异常心电图者25例。术前曾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45例,曾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5例,所有患者均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史。
2 方 法
入室后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开放静脉,预负荷胶体液6~8 mL·kg-1·n-1,根据患者全身情况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者,选择L2-3或L3-4间隙穿刺,麻醉成功后,注入7.5 g·L-1布比卡因0.8~1.5 mL,头向硬膜外腔置管3~4 cm,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常规面罩吸氧,术中根据麻醉阻滞及患者情况适时硬膜外追加局麻药。全身麻醉者选择插入喉罩全凭静脉麻醉,50 kg以上选择4号喉罩,50 kg以下选择3号喉罩。术前肌注阿托品0.5 mg,诱导采用咪达唑仑4~6 mg,舒芬太尼10~20 ug,维库溴胺0.1 mg·kg-1,乙托咪酯0.2 mg·kg-1,术中麻醉维持间断静注舒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6~
10 mg·kg·n-1微量泵输注。术中查动脉血气分析指导通气管理,糖尿病患者每小时监测血糖1次,术前激素治疗者,术晨或术中使用氢化可的松,常规使用血液制品。
3 结 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
190 min。选择腰-硬联合麻醉者麻醉平面均未超过T10,麻醉后30 min内血压无明显波动,血流动力学平稳;34例患者术中硬膜外腔追加局麻药者,血压基本稳定,无1例使用麻黄碱;10例全麻患者均一次性置入喉罩,麻醉诱导期30%的患者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5%~15%,5~10 min恢复术前略低水平。术中1例出现房早二联律,使用利多卡因100 mg静脉处理后时有时无,术毕苏醒完全,5~15 min均在手术室内拔除喉罩,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4 讨 论
4.1 术前访视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般病程长,几乎所有患者术前接受了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其中阿斯匹林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小剂量常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需停药2周,方可手术。对长期大量服用水杨酸药物的患者还应给予积极地抗溃疡治疗,避免潜在的胃肠道溃疡。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后曾接受过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常伴有静脉变细、管壁变薄、骨质疏松,长期服用会抑制或损伤自身肾上腺素皮质功能,患者常由于疼痛、低血压或缺氧的折磨,易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而死亡。所以,术前要检查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防范术中危象。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且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会存在精神、心理及经济上的巨大压力,意志力弱。麻醉医生须耐心与患者沟通,缓解其焦虑情绪,了解心、肺、脊柱及关节的受累情况,充分评估颈、颞颌关节、声带的受累情况,估计插管的困难程度,便于麻醉方法的选择及困难气道的准备和术中呼吸、循环的管理;同时,要纠正贫血,积极治疗伴发症,让患者在最佳的生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4.2 麻醉选择 全麻下行膝关节置换术发生静脉栓塞者高达19%,肺栓塞者达33%,而硬膜外麻醉两者的发生率分别为13%、10%[2]。以前膝关节置换手术通常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局麻药用量多、血流动力学波动大,近年来腰-硬联合麻醉广泛用于临床,因其具有腰麻镇痛完善、用药量小、肌松效果好,效果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有限的腰麻平面+硬膜外麻醉的衔接适用于麻醉平面小于T4的专科手术[3]。本组选用腰-硬联合麻醉,用7.5 g·L-1布比卡因0.8~1.5 mL腰麻,麻醉平面既不会过高,又能满足手术,术中适时硬膜外腔追加局麻药,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压无明显波动,避免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肺间质病变、顺应性下降而面临的高平面、呼吸困难及缺氧问题的威胁[4]。
喉罩是新型声门上通气器具[5],操作简单快捷,无需暴露声门,只要张口度正常、操作管理得当,可避免直接喉镜刺激而引起的强烈应激反应,以及气管内插管、拔管的刺激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波动。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不仅是术中麻醉管理的关键,也是降低心脑血管疾患者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提高手术安全的关键。当然,对于颈、颞颌关节强直、环杓关节固定所致的张口困难、声门狭窄者,可采用清醒经鼻气管插管或纤支镜引导插管。
4.3 围术期管理 类风湿结节样病变及血管炎可影响心肌、瓣膜及冠状动脉,导致瓣膜病变、传导异常及心肌损伤或梗死[6]。患者长期卧床,心血管代偿功能减退,手术麻醉的应激会出现心律失常等症状,术中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另外,术中应用骨水泥也是麻醉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据报道,植入骨水泥后可出现低血压、心脏停博和死亡[7]。这种骨黏合剂为高分子聚合物,有刺激气味和毒性,能直接抑制心脏,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及骨水泥的过敏反应,导致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以及脂肪、骨髓组织成分、血小板、纤维素凝集物、空气等进入血循环,形成栓塞均可使血管阻力和动脉压增加,血氧分压下降,导致低血压、心肌抑制、肺栓塞[7] 。在使用骨水泥前后需特别注意以下问题:①严密监测ECG、血压、心率、脉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等;②增加吸入氧浓度,补充血容量,必要时给予升压药物;③要注意松止血带后所致的局部单体吸收而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甚至心脏停博的意外。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指导呼吸管理,尽量避免对肝肾损伤大的全麻药。术后积极预防应激性溃疡、肾上腺皮质危象,警惕深静脉血栓形
成[6]。
5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2]李巧儿.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的体会[J].中医正骨,2006,18(7):38.
[3]沈七襄.危重疑难病患者的麻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17.
[4]梁亚霞,刘晓伟,黄俊霞,等.小剂量布比卡因在高龄患者髋关节周围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3):27-28.
[5]欧阳葆怡.声门上气道管理器具的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6,27(2):99-102.
[6]吕厚山.现代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30-532.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43例, 其中男性7例, 女性36例, 年龄54~77岁, 平均年龄68岁。
2 术后护理
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老年患者体质较差, 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较差, 且由于骨质疏松、血管弹性差, 出血量较多, 生命征容易出现变化, 故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对手术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严密观察患肢血运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髓、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骨科医师处理较为棘手的问题。若合并肺动脉栓塞, 在临床上易导致死亡。据报道, 在欧美国家髋、膝关节置换术后, DVT的发生率平均为40%~65%, 继发的肺栓塞发生率在4.6%~19.7%。在国内, 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也达到39%以上 (3) 。因此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皮肤颜色、皮温变化及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 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2.3 引流管的护理
膝关节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或采用自体血回输采集装置。术后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引流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注意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表现。
2.4 疼痛的护理
由于术后局部会发生肿胀, 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除造成病人的痛苦不安外, 重者可以影响多器官的生理功能及手术膝关节功能的正常恢复。目前手术患者常规给予使用镇痛泵。未使用镇痛泵的可适当给予口服止痛药物或肌注度冷丁注射液50~100mg, 确保手术当天平稳度过。
2.5 留置导尿的护理
预防泌尿系感染, 使用0.05%碘伏尿管护理每日2次, 嘱患者每日饮水1500~2500m1, 根据病情术后第2天拔管。
2.6 皮肤护理
术后以软枕垫高患肢, 以促进血液回流, 减少患肢水肿。注意调整弹力绷带的松紧度, 避免影响患肢血运。患肢术中使用止血带部位的皮肤, 可能由于局部受压过久出现红肿甚至水疱, 如出现水疱注意保护勿使之破溃, 以防感染。预防褥疮的发生, 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洁, 使用氨水袋垫于受压部位并按时更换, 鼓励和协助患者翻身, 杜绝褥疮发生。
3 功能锻炼期的护理
膝关节是结构复杂的关节, 对运动功能要求较高。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要求达到负重、伸屈、外展及旋转稳定性好。如果术后康复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不得当, 膝关节伸屈度往往不满意, 没有足够的膝关节活动范围, 尤其是屈曲功能往往是影响病人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早期活动关节的有利条件是关节内与关节外较组织尚未完全机化锻炼的难度不大, 可较快地恢复功能, 防止肌肉萎缩。进行功能锻炼改善关节活动度范围, 提高肌力, 其原则是应早期开始, 循序渐进, 切不能操之过急, 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损伤。
3.1 心理护理
3.1.1 患者的心理特点:
病人来到陌生环境, 忍受病痛折磨, 对接受手术治疗缺乏心理准备, 不了解有关手术治疗的知识, 手术对于他们往往有一种生与死的体验, 紧张恐惧心理十分强烈。对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及麻醉效果以及手术能否发生并发症或后遗症、能否彻底治愈, 忧心忡忡。另外老年病人考虑问题很多, 想到住院需要家人照顾, 及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结果, 对家庭、子女、伴侣的影响, 还可能考虑到手术费用的昂贵, 医疗费用得依赖他人提供, 思想上有一定的压力, 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在后期的康复锻炼过程中, 由于惧怕疼痛, 老年人的康复欲望低下, 有时候会不配合锻炼, 有时候甚至失去信心放弃锻炼严重影响了康复进程。
3.1.2 心理护理针对以上分析的心理特点, 护理上对病人要热
情友好, 平时多与病人接触,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 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理解、同情患者的感受, 鼓励、安慰患者,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解除患者的顾虑,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积极配合手术治疗。邀请术后的患者现身说法, 可通过这种交流,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同时客观地介绍主刀医师的技术, 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心, 耐心地讲解麻醉方法及麻醉效果, 消除病人忧虑怀疑心理。
3.2 康复训练指导
3.2.1 仰卧伸直膝关节锻炼:
接受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 多有较长时间疼痛经历、畸形及功能障碍, 膝关节后侧韧带挛缩, 进行伸直锻炼有助于挛缩韧带的延展, 改善患肢的运动度。术后第1天开始, 在病人小腿下段放置一垫枕, 使膝关节悬空, 每次30~60分钟, 每天3~6次。也可由家属以患者可忍受的力量按压患膝或在病人耐受范围内可在膝关节上方放置1~5kg的重物, 逐渐使患肢达到5度的过伸位。
3.2.2 CPM被动功能锻炼:
术后次日, 术后48小时在拔除引流管后, 开始采用CPM进行功能锻炼。将患肢放置在CPM的滑动架上并予以固定, 大腿和胫骨近端用自动粘带固定, 大腿应尽量贴于活动架上, 防止肢体离开机器支架, 达不到要求的活动角度, 维持膝关节中立位。起始角度为0~40度, 速度宜慢, 每次1小时, 每天上、下午各1次。以后逐日增加角度10度, 或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要求患者在术后2周内达到膝关节屈曲120度。CPM机以屈膝运动为主, 伸膝不足, 部分患者对CPM机产生依赖而忽略主动运动, 故常导致一定程度的伸膝运动受限, 所以要通过主动运动来弥补伸膝运动的不足。
3.2.3 主动运动锻炼:
术后即可开始主动活动踝及足趾关节, 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股四头肌收缩可促进肢体静脉及淋巴回流, 减少肌肉间粘连, 消除肿胀。术后第3天, 患者坐在床边, 双腿下垂, 进行主动伸、屈小腿活动, 休息时可配合下肢皮牵引伸直膝关节, 防止关节囊挛缩致膝关节屈曲。下肢下垂时可在患肢上缠绕弹力绷带, 避免患肢肿胀, 增加疼痛等不适感。术后6~10天患者可行仰卧直腿抬高锻炼, 患肢直位, 尽力抬离床面以最大耐受角度, 然后缓慢放回床上, 每日3次, 每次5~10分钟。术后1周鼓励患者下地练习站立与行走, 并进行康复指导, 患者下地后开始主动、被动交替活动膝关节。让患者扶床进行蹲起练习, 以自身躯体重量下压, 被动屈曲膝关节至患者可以忍受的程度, 每日循序渐进。术后2周, 逐渐脱离辅助工具练习步行。
3.2.4 上、下楼梯锻炼:
上楼时健腿先上, 患腿后上, 拐杖随后或同时;下楼时拐杖先下, 患肢随后, 健腿最后。以减少患膝负重屈曲。双膝同时置换时可根据双腿恢复情况相对而言。
3.3 出院指导
出院时患者往往还带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需要继续的功能锻炼, 后期的康复计划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和指导, 督促其坚持功能锻炼, 保证患者能继续有效的进行功能锻炼, 恢复生活能力, 使个人生活完全自理, 进而重返工作、社区。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术后锻炼内容, 加强关节活动度, 最大限度恢复生活能力。活动次数及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 追求功能的最大恢复, 而不是最快的恢复, 不宜超强度活动。术后3个月可进行简单的活动如散步、骑车、游泳等, 不鼓励进行跑跳等剧烈活动。分别在1、3、6个月及1~2年时摄X线片复查。
4 总结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解剖复杂、对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是难度较高的手术, 手术的患者又多为老年人, 在生理、心理上都需要更多的关怀, 精心的护理、密切的观察, 是患者手术成功的保证。深静脉血栓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护理上要严密观察, 并指导患者早期锻炼。老年人由于思想顾虑多, 惧怕疼痛, 康复欲望低, 术后康复锻炼的配合度较差, 因此手术后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的心理护理的对于术后顺利康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术后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效果。康复锻炼应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功能的最大恢复, 不可操之过急, 并应注意锻炼安全, 防止摔伤、过度运动。针对性的出院指导, 不仅有益于病人的康复, 还可迅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建英, 杨滢, 张玲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研究现状.护理学报.2007, 14 (5) :21-24.
[2]顾强荣, 王黎明, 桂鉴超, 等.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相关问题处理体会.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 20 (5) :509-512.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5
【关键词】关节置换;康复训练;护理
【中圖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14—01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各种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所致关节疼痛、强直或屈曲挛缩的有效方法。术后病人有效配合功能锻炼是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手术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医护人员需及时给予全面的指导,深入细致的康复护理,并实施有针对性、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使病人早日康复。
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21例膝关节骨性疾病患者施行TKA治疗,术后经康复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共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35~68岁,退行性骨性关节炎1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膝关节结核3例,均为单膝,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2 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2.1 术后早期(手术当日~术后第2日),训练目的是消肿、镇痛,减轻肌肉挛缩和炎症反应,预防关节粘连的发生。手术当日,留置硬膜外麻醉管持续镇痛,利于早期锻炼。将患肢用软枕抬高于心脏水平,膝关节伸直以防止屈曲挛缩,同时防止患肢外旋和足跟受压,并保持足高髋低位。有资料显示: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并可继发危及生命的肺栓塞(PE)。如果TKA术后未进行任何形式的机械性或药物预防,DVT的发生率高达40%~88%(1)。DVT在创伤早期即可出现,此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局部或全身的静脉血流淤滞。目前,预防DVT发生的主要措施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应用凝血酶阻滞剂和改善微循环药物。故本组在术后当天给予患肢使用足底静脉泵(1h/次,2次/d),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加压弹力袜,以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2)。麻醉清醒后就开始练习踝关节的跖曲、内翻、背伸、外翻组合的“环绕运动”,并辅以深呼吸,15次/组,3~4组/d。以主动活动为主,主动的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和肢体功能。术后第1天给予低分子量的肝素皮下注射,并保持室温在25℃左右。继续进行肌力锻炼,包括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等肌肉收缩运动,6组/d,25次/组,每天持续5s,放松10s,如此反复。指导患者行患肢的被动关节活动练习,如仰卧位屈曲膝关节,保持足跟不离床面,将小腿向近端滑动,尽量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60?。术后第2天拔出切口引流管后,除继续以上活动外,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训练集伸膝动作,并开始使用CPM机辅助练习,起始角度0?,终止角度40?,运动时速度宜慢,4h/d,要求能在1周内被动屈膝角度达到或接近90?。如无CPM机,也可坐在床边,小腿下垂,用健侧脚放在患侧脚跟处,慢慢地尽量向前推,伸直膝关节。膝关节屈曲锻炼同上将达到90?。
2.2术后中期(术后第3日~术后第2周)训练目的是在不增加疼痛和肿胀的前提下发展肌力,加强行走和膝关节的主动屈伸训练。根据患者体质恢复情况,可下床锻炼,在护士帮助下先床边站立练习,3次/d,5min/次,而后再逐步进行手拄助行器适应性行走练习。注意在行走的过程中调整步态和姿势,并完成将重心由健侧下肢向患侧下肢的过程。继续膝关节屈曲练习,达到120~150。在训练中遵循个体化、力量、安全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2.3 术后3周~3个月内,在轻度坡面上独立行走,除屈膝功能训练之外,还应进行伸膝功能训练,同时指导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如穿鞋、袜、裤等。
3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每日功能锻炼的强度以次日不感觉疲劳为度,预防假体松动,术后2个月内避免坐矮凳,体胖者劝其减肥,吸烟者劝其戒烟,饮食应以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多纤维素、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低糖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应避免跑、跳、背重物等活动,防止膝关节假体承受过度压力。
参考文献:
[1] 陈继营,卢世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实用骨科学[C],第三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114~2124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80例行全膝关节初次表面置换的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排除合并其他手术和放置引流者。纳入标准: 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可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术后稳定型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分成全膝关节单侧表面置换组(单侧组)148例和全膝关节双侧表面置换组(双侧组)132例。单侧组148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8例, 女性患者70例,年龄32~81岁,平均(64.2±6.9)岁。 原发病类型包括115例骨关节炎、6例膝关节结核、15例类风湿关节炎、12例创伤性关节炎。双侧组13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71例,年龄31~79岁,平均(62.7±6.5)岁。原发病类型包括107例骨关节炎、5例膝关节结核、12例类风湿关节炎、8例创伤性关节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手术方法术前1d给予两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肝素抗凝,术前30min静滴抗生素预防术中感染,嘱患者取仰卧位,予硬膜外麻醉。止血带止血[3]。选择膝前正中切口,以髌旁内侧部入路,作屈膝位切开。清除增生骨赘,进行软组织平衡,然后完成下肢力线重建。进行假体安装,骨水泥固定,常规放置引流,缝合。术后2d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U/ d,共用1周。常规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2~3d拔除引流管,进行适度功能锻炼[4]。2周后拆线,复查血常规正常、膝关节屈曲可达90度以上时准许出院。嘱患者术后第1、3、6、12月来院复诊。
1.3观察指标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膝关节评分、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
1.4统计学处理本组实验数据均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以±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处理。将P<0.05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围手术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1月KSS评分之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单侧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较双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双侧组少,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后随访1年,单侧组和双侧组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有非感染性疼痛、腔隙性脑梗死、关节粘连、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深部感染,两组发生术后并 发症的情 况之间差 异无统计 学意义 (P > 0.05)。经对症治疗后并发症情况均得到显著缓解。 具体结果见表2。
*与双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3,P=0.517)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进步,人们逐渐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严重者显著限制膝关节活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保守治疗疗效不满意。严重的膝关节病变会导致疼痛、行动限制,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逐年增多[5]。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一种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手术,能有效缓解或根除严重膝关节病变引起的疼痛及运动障碍,提高生活质量[6]。
膝关节置换术操作过程较复杂,对骨科医师及仪器设备要求较高。虽然双侧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量更大,手术时间更长,但由于关节置换术后数天患者即可下床进行康复锻炼,可以显著降低因卧床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有文献称双侧膝关节同时置换的术后并发症较单侧置换发生率高。但本研究显示,双膝关节置换与单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同时进行双侧膝关节置换并未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但两者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可能包括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康复锻炼[7]。有文献报道称,手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可能与手术医院的硬件设施、手术操作者的临床经验、麻醉及镇痛效果相关呈负相关[8]。年龄因素也是影响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高龄患者发生率相对较高[9]。对于双膝关节均有严重损害的患 者,通过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消除关节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关节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对于高龄或合并其他内科疾病的患者,推荐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分期膝关节置换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0]。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入治疗的1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严重脏器损伤患者和精神类疾病患者。将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的观察组69例和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对照组58例。观察组男40例, 女29例;年龄32~65岁, 平均 (43±6.3) 岁;病程10个月~11年;激素性骨坏死27例, 酒精性骨坏死26例, 创伤性骨坏死8例, 其他8例;患者股骨头坏死情况按Ficat分型[2]:Ⅲ型36例, Ⅳ型33例。对照组男33例, 女25例;年龄31~67岁, 平均 (44±6.5) 岁;病程10个月~11年;激素性骨坏死24例, 酒精性骨坏死18例, 创伤性骨坏死11例, 其他5例;患者股骨头坏死情况按Ficat分型[2]:Ⅲ型32例, Ⅳ型2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 取仰卧位, 患侧向上, 以大转子为定点取后外侧切口, 切开皮肤组织;钝性分离臀大肌纤维, 切断大转子部位的外旋肌群, 充分暴露近端股骨和髋臼, 切除髋臼部位的骨赘, 使股骨头脱位;测量股骨的直径, 确定股骨头假体的型号和对应的髋骨假体;清理股骨头部位的病变组织, 从股骨头至股骨颈中心方向置入1枚导针, 沿导针方向在股骨头上钻孔, 插入导杆, 用骨刀去除多余骨质, 使股骨头外径与股骨头假体的内径一致;调制骨水泥至拉丝期, 涂抹于股骨头假体的内表面和股骨头的表面, 将假体中轴柄插入股骨头的骨孔内, 去除残余的骨水泥, 待骨水泥凝固, 检查无异常后, 冲洗手术区, 放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
对照组:在暴露近端股骨和髋臼后, 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 使股骨头脱位, 于股骨距上方约1.2 cm处切断股骨颈, 取出股骨头;测量股骨头的直径, 并根据测量大小选择合适的假体;放入假体试模, 满意后放入髋臼假体, 在大转子股骨近端开髓, 放入假体试模复位, 并进行调试后置入股骨头假体, 检查无异常后, 冲洗手术区, 放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
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2], 分为四级, 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和<70分为差, 此评分均为本科室对患者手术后12个月随访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 (338.1±108.2) ml,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 (264.9±116.3) ml, 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5, P=0.000)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 5例大出血, 7例下肢静脉栓塞, 其中, 2例患者为大出血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术后并发症21例, 15例大出血, 8例下肢静脉栓塞, 其中, 2例患者为大出血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 (P<0.05) , 其中, 对照组患者发生大出血的概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 (P<0.05) 。见表1。
2.3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进行随访, 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3]进行的评估, 观察组患者Harris平均评分和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目前, 随着髋关节置换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工髋关节置换已成为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晚期患者的首要治疗方法。目前, 髋关节表面置换主要的植入物为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 全髋关节置换主要是骨水泥型假体[4]。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 其中对照组患者发生大出血的概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对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进行随访, 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和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有研究表明, 全髋关节置换对于老年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对于总是体力劳动的晚期年轻患者, 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明显下降, 而使用髋关节表面置换则疗效更加显著[5]。
综上所述, 与全关节置换相比, 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中出血量更少, 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术后愈合良好。但是应根据患者年龄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肖海涛, 宋世锋, 郑南生,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27) :94-95.
[2]Jameson SS, Langton DJ, Nargol AV.Articular surface replacement of the hip:a prospective single-surgeon series[J].J Bone Joint Surg Br, 2010, 92 (1) :28-37.
[3]张先龙, 何耀华, 王琦, 等.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小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1, 6 (5) :507-508.
[4]Bilbao A, Quintana JM, Escobar A.Validation of a proposed WOMAC short form for patients with hip osteoarthritis[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11, 21 (9) :75.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重度骨关节炎患者41例, 男11例, 女30例, 年龄54~72岁, 平均 (63.2±5.1) 岁。病程1~20年, 平均 (9.9±4.2) 年。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性X线检查, 排除患有严重的关节感染或者严重的心肺疾病的患者, 患者均符合临床研究标准。
方法:首先在术前需要做好基础性检查工作, 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的评估, 检查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或者手术禁忌证。患者行硬膜外麻醉, 采用膝前正中部位行切口, 在髌旁内侧入路, 打开关节腔, 保护内外侧副韧带, 清除关节腔内游离体及增生滑膜组织, 沿关节囊周围逐步分离, 切除前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 充分暴露内外髁及胫骨平台;用定位装置定位后, 将股骨髁及胫骨平台用摆锯修整与假体相匹配[1], 试模试行安装, 检查轴线满意, 对位对线均好, 膝关节活动可, 关节稳定性好, 用脉冲式冲洗枪反复冲洗关节腔后, 用纱布将截骨面擦干, 用骨水泥将人工关节假体安装于股骨髁部及胫骨平台, 再次检查, 轴线满意, 关节活动及稳定性均佳, 试行将髌骨覆盖, 检查髌骨滑迹好, 最后做好止血、冲洗和放置引流管等程序, 关节囊缝合完毕后, 逐层关闭切口。术后需要做好基础性处理工作, 及时拔出引流管, 采用多种模式进行镇痛处理, 术后第1天给予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术后3 d逐步进行康复治疗[2]。
评价标准:在本次研究中以HSS评分形式为标准, 对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分值越高说明越接近正常指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 对患者进行为时半年的随访, 实践证明, 术后的VAS、ROM评分接近正常值, 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本次研究中的41例患者中, 有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切口局部感染的情况, 经过换药治疗后, 患处愈合效果良好, 不存在感染的情况, 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
讨论
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进行性损害 (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 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关节退行性病变, 对患者自身健康有严重的影响, 主要是老年患者居多。基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在临床研究中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 减少临床不良反应。近些年来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升级, 在治疗重度骨关节炎上应用方式逐渐增多, 其中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该治疗形式在缓解膝关节疼痛感中效果显著, 已经得到广大患者和骨科医生的认同。假体设计形式的应用范围比较广, 我国现有的假体设计技术和国际接轨, 可以在各个医院推广应用[3]。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具体操作流程, 做好病理的选择和诊断工作。首先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对膝内侧或者外侧的软组织进行松懈, 及时纠正膝关节的对线。由于伸屈关节比较特殊, 需要保证膝关节在内的软组织的平衡, 及时对骨组织进行切除。如果操作不当, 则会出现关节畸形的情况, 工作人员必须将具体应用技术落实到实处, 不断提升操作经验。同时要尽量切除少量的骨组织, 在缺损处进行植骨术, 保证骨组织和股骨之间的间隙宽度相同[4]。此外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骨水泥固定技术, 固定技术是手术最重要的步骤, 对患者术后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根据软组织形式的变化, 做好处理工作。胫骨平台假体定位对日后活动有关键性的作用, 要反复对膝关节进行屈伸, 观察机体的位置是否不当, 避免出现不对位的情况[5]。
早期的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膝关节的活动, 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 进而满足患者的日常需求。患者家属要起到辅助的作用, 及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监督, 让患者积极进行康复性锻炼, 练习行走, 减少术后恢复时间[6]。
在本次研究中, 对患者进行为时半年的随访。41例患者中, 有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切口局部感染的情况, 经过换药治疗后, 患处愈合效果良好, 不存在感染的情况, 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说明对重度骨关节炎患者采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进行治疗, 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操作简单, 治疗安全性比较高, 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改善膝关节的功能,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俞胜宝.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15例[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12) :1538-1540.
[2]杜绍良, 张锡光, 陆景华, 等.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重度骨性关节炎8例近期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9 (1) :601-603.
[3]王贵清, 蔡显义, 汤勇智, 等.应用国产人工关节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0, 4 (12) :542-545.
[4]官蓉威, 汪琳休, 钟喜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中期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 2013, 2 (1) :104-105.
[5]次南, 熊国忠, 江大海, 等.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J].西藏科技, 2015, (7) :36-37.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7月在我院择期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重度关节炎病人106例。全部病人经X线、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符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及膝关节置换手术指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32岁~76岁(51.09岁±8.35岁);体重63.08kg±10.27kg;其中骨性关节炎13例,股骨头坏死31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其他3例;按部位可分为左侧24例,右侧21例,两侧8例;合并糖尿病5例,冠心病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34岁~73岁(50.87岁±8.14岁);体重62.65kg±10.09kg;其中骨性关节炎15例,股骨头坏死30例,创伤性关节炎5例,其他3例;按部位可分为左侧23例,右侧24例,两侧6例;合并糖尿病6例,冠心病5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体重、病变类型、发病部位、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膝关节畸形<30°,内外翻<20°;②术前美国膝关节置换疗效评定量表≥30分;③病人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符合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心功能、肝肾功能、肺功能、造血功能等严重病变;②手术失败,术后出现骨折、感染等病变;③依从性差、精神异常者。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极为重要,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给予病人人文关怀,时刻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对病人进行疾病、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健康教育;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指导病人进行学习;积极与病人交流,排除病人心中困惑,缓解病人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树立信心。②术前护理:指导病人进行良好的术前准备,强调相关注意事项;指导病人进行术前适应性训练,为术后关节活动奠定基础;③术后护理: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变化,直至病情稳定;关注引流管血液流量、颜色、性质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关注病人疼痛感,与病人交流或播放音乐等缓解病人疼痛,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镇痛药;指导及辅助病人进行踝关节早期锻炼,指导家属对病人进行肌肉按摩,加强患肢肌肉收缩及舒张,鼓励病人进行屈伸及抬腿训练;术后15d逐渐进行下床锻炼;根据健康手册,敦促病人按照手册建议的功能康复锻炼进行恢复性活动;④电话随访:每月进行电话随访,询问病人病情恢复情况及活动锻炼情况;定期要求病人进行门诊复查。
1.2.3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护理模式,包括3方面:①健康问题评估,包括心理、生理、环境、健康四大领域的共计42个健康问题;在病人入院时,由病人及家属以问答形式完成健康问题评估;积极热情地接待每例病人,主动为病人及家属讲解科室环境及相关部门,向病人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过程;了解病人心中困惑并做好记录,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②个性化护理干预,根据病人个人健康问题评估结果,参照临床实践经验及相关文献,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将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整合,针对每一位病人有选择性地进行护理干预;制订完整的术后康复计划,由家属及医护人员共同鼓励病人积极完成;通过有效的补偿、部分补偿、支持教育的方式尽可能发挥病人自理能力潜能。③护理效果评估,从心理、生理、环境、健康4个领域建立护理实施反馈表,分别在护理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护理效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健康问题评估结果,为下一阶段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1.2.4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检测病人关节活动度(ROM),病人坐于高于小腿的椅子边,以股骨外髁为轴运用关节量角器,检测膝关节屈伸时的活动范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置换疗效评定量表(HSS评分)评估病人治疗后疗效情况;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进行精神健康评分(MHS)及躯干健康评分(PHS);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其他感染、压疮、肌肉萎缩)的发生情况。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临床常规护理是以临床路径为依据,以标准化的流程,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给予全部病人常规的护理干预。在此模式下医护人员易产生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缺乏了人文主义关怀,并且病人出院后缺乏了持续性护理干预[3,4]。本研究采用的系统护理模式,建立持续性护理评估机制,以心理、生理、环境、健康四大领域为导向,首先全面评估每位病人个体情况,整合现有资源(临床实践及相关文献报告),根据评估结果制订符合病人的护理方案,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定期评估护理结果,然后将护理结果与下一次评估结果结合,为接下来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以此为病人提供了连续性递进的护理服务[5]。系统护理模式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将护理问题、解决措施、效果评价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显著提高了病人的护理效果,注重对护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6]。现代护理理论认为,人是心理、生理、环境、健康的整体体现,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自理能力[7]。护理则是一种辅助性服务,辅助病人提高自理能力,或为不能自理的病人提供帮助,以预防自理缺陷的发展。系统护理模式就是在全面了解病人自理能力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补偿、部分补偿、支持教育的方式,尽可能发挥病人自理能力潜能,提高护理效果,促进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后膝关节活动度显著提高,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两组在进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均能获得同等的膝关节活动度。但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护理后HSS评分、MHS评分、PHS评分提高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后。可能的原因为,常规护理干预强调以疾病为主,病人与护理人员为主被动关系,相互之间缺乏积极性。同时常规护理干预对全部病人均采用基本相似的干预的措施,虽执行了护理措施,但未明确病人实际的护理需求,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护理的效果[9]。而采用系统护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将病人与医护人员关系转变为指导、合作、参与的关系,病人逐渐树立自信,医护人员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护理技能不断提高,使双方的积极性显著增强,极大地提高护理效果[10,11]。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进一步证实,系统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干预。
综上所述,系统护理模式能显著提高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模式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将106例择期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重度关节炎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系统护理模式,包括健康问题评估、个性化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评估,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后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置换疗效评定量表(HSS评分)、躯干健康评分(PHS)、精神健康评分(MHS)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HSS评分、PHS评分、MH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94、3.500、3.827,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5%,对照组为26.4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4,P<0.05)。[结论]系统护理模式能显著提高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10
资料与方法
对象: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月收治行人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1例34膝,男8例13膝,女13例21膝,年龄56~75岁,平均65.2±3岁。所有患膝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屈曲、挛缩 、畸形,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及下蹲功能障碍,无糖尿病、心肺的严重内科疾病。体重不超过80kg,术后伤口I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均选用同一厂家、同种材料假体。
方法: 术前康复训练。膝关节疾病的病人由于活动受限,术前进行功能锻炼,可促进股四头肌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为术后的功能锻炼做好准备。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静止不动,踝关节保持功能位,病人左手置膝关节屈面,右手置膝关节伸面,轻轻按住膝关节,嘱病人要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使其持续5秒后放松1次,锻炼200次/日,分4~5次完成。②直腿抬高练习。病人可仰卧、俯卧、侧卧,健侧膝关节屈曲,避免对腰椎产生压力,患侧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功能位,抬腿高度离床10cm左右,保持姿势10分钟。③沙袋练习。根据病情在患者踝部加上沙袋、枕头等重物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物重2~4kg、3次/日每次10分钟。④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病人患肢小腿下垂至床边,膝后垫一枕头,练习屈伸活动,或直立位,手扶床头床尾,由直立位逐渐练习半蹲位每20次为一组,每天3组,直至最大限度下蹲。
术后康复:①术后第1周,TKR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促进装置进行治疗2次/日、20分钟/次,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当天垫高患肢20°~30°,并保持膝关节于伸直位,麻醉消失后即开始做患侧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环绕运动。每天重复训练2~3次,每次15~20分钟,以减轻足部水肿,锻炼强度以病人不感到疼痛及疲劳为宜。术后24~48小时在腰麻置管内注藥(止痛)拔管后切口负压引流管拔除前应用持续被动运动即CPM器给予患肢在无痛状态下的被动运动。CPM角度从0~40°开始,每分钟1个来回,持续锻炼1小时,2次/日,以后逐日增加5°~10°术后2周内屈膝超过90°[1]。同时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关节主动活动。术后2~7日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患者平躺,下肢伸直,患者做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每次保持10秒,每天练习次数可根据病人自身情况而定。同时要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可根据病人体力尽可能增加主动抬起高度,如果不能主动做直腿抬高运动,可在床上方固定一滑轮,用吊带缚住患侧踝关节,另一端由患者控制、手拉吊带协助完成直腿抬高动作,要求患者尽量抬高患肢并逐渐减少手的帮助,向主动完成这一运动过度。②术后2周重点加强关节主动运动,增加活动度,进行主动 初步步态训练 。继续进行第1周的活动项目。CPM活动度达到90°或者90°以上。进一步加强直腿抬高运动及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增加下床活动时间,术后7~10日使用助步器练习站立和行走,进行步态训练和下蹲练习。③术后第3周,恢复患肢负重能力.加强行走步态训练,训练患者平衡能力,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此期内患者应尽量进行穿裤、袜等日常生活锻炼,开始进行轻度家务劳动。④术后4周~3个月,重点为加强提高第3周的效果,增加患肢活动范围和负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可在轻度倾斜坡上面独立行走;斜坡为5°为宜,做缓慢上坡下坡练习,一般步频保持在10~12步/分钟,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一次练习10~15分钟为宜,每天2~3次。独立完成穿鞋、袜、裤等日常生活活动。加强屈膝功能训练。也要注意伸膝的功能训练,如坐位压腿,防止伸直滞缺,可进行散步、买菜、做饭等轻度家务劳动。
结果
出院时膝关节功能按LYSHOLM膝关节表计分法0°~5°[2]伸为1°~5°,屈曲为90°~120°,屈膝时内旋约10°,外旋20°的29膝,伸膝为5°~10°,屈曲85°~90°4膝,屈膝时内旋约5°,外旋15°1膝。术后3个月后随访功能评定[1]:优:膝关节能主动伸直、过伸.屈曲131°~140°11膝。良:能主动伸直膝关节,屈曲121°~130°19膝,一般:主动伸膝较正常差,被动伸膝接近正常、屈曲91°~120°3膝。差:膝关节活动范围<90°1膝。随访1~4年,本组患者均无关节松动,畸形得到矫正,关节力线均恢复正常,无屈曲挛缩和行走疼痛。
讨论
由上可见术后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运动时间原则上术后当天就开始进行功能锻炼,本组患者均在术后当天即进行康复训练,第2天即开始借助CPM进行持续被动功能锻炼,股四头肌舒缩练习及直腿抬高训练。术后2周内ROM的锻炼尤为重要,通过ROM锻炼,可牵拉挛缩软组织避免粘连,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强度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免影响组织修复,甚至造成损伤。适度的康复强度观察指标以膝关节出现的肿痛次日晨起能够消失为宜,若肿痛未完全消失说明头一天的康复强度过大,此时应维持原有康复强度甚至有所减少,并辅以减轻关节肿痛的物理疗法。
随着TKR的广泛应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康复护理显得日益重要,康复不仅与疾病本身和手术操作技术有关,还与康复护理的配合程度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病人及不同训练时期做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预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晶,梁瑛琳.膝关节人工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30~31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2006年1月~2011年12月于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患者26例, 为THA组,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14例, 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67.5岁, 同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 患者25例, 为TKA组, 男性13例, 女性12例, 年龄61~80岁, 平均年龄68岁。所有入组患者均为初次行单侧关节人工置换术患者, 24h补液总量≤2000ml即可维持正常血压者, 排除患有严重心、肺、肾严重功能衰竭、凝血机制异常、自身严重贫血和年龄>80岁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2d和术后2d行常规血常规检查, 术中记录失血量[术中失血量= (吸引器液体总量-冲洗剂总量) +纱布、血垫净增重], 术后记录可见失血量 (伤口引流液及敷料渗出量) , 根据Gross方程计算失血总量=术前血容量 (PBV) × (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后红细胞比容) , PBV=K1×身高 (m) ³+K2×体重 (kg) +K3 (男性K1=0.3669, K2=0.03219, K3=0.6041;女性K1=0.3561, K2=0.03308, K3=0.1833) , 据此推算隐性失血=Gross计算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回输血总量。将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作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统计结果显示, THA组患者隐性失血量为 (477.
30±76.66) m明显低于TKA组隐性失血量 (756.09±124.65) ml,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隐性失血情况对比, 见表1。
2.2 统计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血清蛋白、纤维蛋白原术前、术后含量经统计学分析, P<0.
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小板含量术前、术后含量无明显变化,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间实验室指标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的不断发展, THA和TKA被广泛用于临床手术治疗髋关节及膝关节疾病, 但临床上很容易忽视隐性失血的存在。隐性失血是一个由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 可能与年龄、性别、溶血、血液进入组织间隙或关节间隙有关[3~6]。本研究发现, 统计结果显示, THA组患者隐性失血量为 (477.30±76.66) ml明显低于TKA组隐性失血量 (756.09±124.65) ml,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差异机制可能与两种关节置换术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差异, 手术过程中的截面TKA较THA大, 关节间隙中的渗血量大, 且TKA术后使用止血带所造成的再灌注损伤等有关[7]。两组患者血清蛋白、纤维蛋白原术前、术后含量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小板含量术前、术后含量无明显变化,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间实验室指标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贫血可能会造成感染、伤口愈合不良、关节功能恢复迟缓等不良影响, 尤其以行走能力恢复缓慢重要表现, 若能给予贫血患者补充血容量、重组人体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可增加患者术后血液Hb, 精神状态和行走能力能得到明显改善[8]。在及时治疗贫血后, 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得到加强, 加快患肢功能恢复。但输注异体血液时有传染疾病风险, 且血源相对紧张、费用昂贵, 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 所以寻求安全、经济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9,10], 通过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石膏托固定、冰敷、弹力绷带、夹闭引流管等护理方式能明显减少失血量可达33.3%, 是一种操作简单、易行、价格低廉、有效的减少术后失血的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 THA和TKA患者术后隐性失血是由多因素造成, 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及时积极治疗对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及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1年12月于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患者26例, 为THA组, 同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 患者25例, 为TKA组, 分别对两组患者隐性失血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 THA组患者隐性失血量为 (477.30±76.66) ml明显低于TKA组隐性失血量 (756.09±124.65) ml,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清蛋白、纤维蛋白原术前、术后含量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小板含量术前、术后含量无明显变化,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间实验室指标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HA和TKA患者术后隐性失血是由多因素造成, 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及时积极治疗对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肖鹏, 吴学建, 刘宏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2 (4) :635~638
[2]丛宇, 曾晓峰, 包倪荣, 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24 (6) :611~614
[3]朱亮亮, 赵建宁.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分子机制及药物干预[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22 (3) :320~323
[4]陈良龙, 王万春, 毛新展, 等.老龄患者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及时评估和处理[J].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32 (2) :316~319
[5] Prasad N, Padmanabhan V, Mullaji A.Blood los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nanalysis of risk factors[J].Int Orthop, 2007;31 (1) :39~44
[6]吴祖耀, 付杰, 刘建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3) :512
[7] Thorey F, Smkenbo-Colsman C, Windhagen H, et al.The effect of tourniquetrelease timing on periopemtive blood loss in simultaneous bilateral cemented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proapeetive randomized study[J].Technol HealthCare, 2008;16 (2) :85~92
[8] Rajesparan K, Biant LC, Ahmad M, et al.The effect of all intravenous bolus oftranexamie acid on blood loss in total hip replacement[J].J Bone Joint SurgBr, 2009;91 (6) :776~783
[9]沈研, 张青, 周丽娜, 等.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规范化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4) :666~667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推荐阅读: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09-26
髋关节表面置换10-17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05-24
全肘关节置换术06-21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05-21
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09-11
工全髋关节置换术09-2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05-2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05-14
糖尿病患者全关节置换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