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2024-10-17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精选12篇)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篇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手术的方法将人工关节置换被疾病或损伤所损坏的关节面, 其目的是解除疼痛, 矫正畸形, 重建一个稳定的关节, 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目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手段, 对于严重的髋关节创伤, 创伤后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治疗, 髋关节置换已逐步被公认为金标准的治疗方法之一。而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善的术后康复治疗和护理, 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我科自2008~2010年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9例, 通过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后,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先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 其中男10例。女9例, 年龄最大92岁, 最小48岁, 平均68.9岁, 住院时间最长45 d, 最短9 d, 平均24.8 d。

2 术后护理

2.1 体位护理

患者术后回病房, 有手术医生亲自指导搬运患者上床, 防止不适动作。保持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 用功能垫, 防止患肢外旋, 内收和过度屈曲髋关节。

2.2 一般护理

应进行预防性康复护理, 包括控制感染,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异位骨化, 术后引流管一般在24 h拔除, 因为引流管保留时间太长, 会增加感染机会[1]。

2.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3.1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由于髋关节置换手术范围大, 创伤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加之老年人血液粘稠度高, 卧床致血流减慢, 手术致机体凝血因子释放增加, 极易造成静脉血栓, 其发生率30%~50%[2]。术后应抬高患肢, 密切观察患肢的温度、感觉、活动、肿胀及疼痛情况,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麻醉回复后即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屈膝及踝关节的屈伸练习, 以促进静脉回流, 定时按摩患肢肌肉。

2.3.2 防止压疮

使用气垫床, 每2小时翻身一次, 经常按摩骨突处和受压部位,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保持皮肤清洁。

2.3.3 防止感染

人工关节术后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常可导致手术失败, 甚至丧失肢体及生命[3]。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定时翻身, 拍背,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同时做好尿管护理, 2次/d, 定时放尿, 集尿袋位置低于耻骨联合, 防止逆行感染。

2.4 康复功能锻炼

2.4.1 术后1~3

d指导患者做肌肉静力收缩运动和除患髋以外的关节运动, 防止肌肉萎缩, 增强肌力, 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每次持续5s, 反复进行,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4.2 术后4~6

d指导患者进行患髋关节运动, 练习髋膝关节小范围的屈曲锻炼, 以及伸髋肌肉的练习, 逐渐增加运动量, 由被动变为主动。

2.4.3 术后7

d以上指导患者做髋关节的半屈位的主动练习, 并指导患者正确翻身的姿势。

3 出院指导

①出院前继续向患者及家属强调继续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并交代患者锻炼要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活动量, 避免活动过度引起肢体肿胀;②6周内避免屈髋90°, 不做盘腿动作, 穿袜子时要在伸髋屈膝后进行, 保持患肢屈髋不超过90°。上下楼时, 上楼健侧在前;下楼时, 患侧在前;③术后3个月内不弯腰系鞋带, 不做下蹲动作, 不做矮板凳;④遵医嘱按时服药, 大约2个月后可弃拐行走, 完全负重要在3个月以后, 如有异常及时来院就诊。

4 体会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痛苦, 纠正畸形的一种安全、有效地方法。而术后康复指导是保证手术成功的积极措施,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提高手术效果及生存质量, 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方法 1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措施。结果 19例患者经过精心细致护理, 健康指导后, 效果满意, 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科促进患者的恢复,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10.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0-230.

[3]张菁, 李敏, 等.早期康复训练后对髋关节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康复护理, 2005, 22 (20) :70-71.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篇2

功能锻炼是促进骨康复的重要环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指导病人患肢功能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而且有利消肿、防止肌肉

萎缩及避免关节僵硬等重要作用 现将手术后功能锻炼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早期患肢各关节功能锻炼

1.1髋关节的功能锻炼直腿抬高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方法:直腿抬高患肢保持3~5s,重复做,直到感到疲惫,每日练习做,同时练习绷腿运动,每日2~3次,每次20~30次。

1.2踝关节的功能锻炼踝屈伸及踝旋转锻炼术后即可逐步屈伸足踝部,做到完全恢复时。方法:活动踝部先向一侧转,再向相反方向转,每日3~4次,每次5~6次。每次5~10min。

早期活动早期的坐、立、行走的锻炼。

2.1坐姿坐着或躺着时,避免双腿交叉或盘腿动作,椅、凳、沙发宜稍高,最好有靠背或扶手。大小便不宜用蹲厕,马桶也不宜太低,最好装有扶手,以利起身站立。避免弯腰捡拾地上物品。要保持髋部的外展中立位,以免引起髋关节的脱位。

2.2站立锻炼适用于术后6~7天,注重骨水泥假体使用者,术后患肢可立即逐步负重,非骨水泥假体使用者,术后6周,患肢才可逐步负重。先做站立屈膝活动,将患肢向胸部方向提起,注重膝部不要超过腰部,维持不动,再进一 步行站立外展髋部,把身体挺直,将患肢向外侧举起,然后慢慢放回着

地。

2.3行走锻炼

2.3.1用行走器行走站立锻炼后,即可用行走器行走,方法:先把行走器向前移动一小步,身体向前移动,患肢抬起,让患者足后跟着地,逐渐全足平放在地上,然后再移动健肢,尽量走平衡,逐渐加重患肢的负重。2.3.2带拐杖或手杖行走当没用行走器患者也可以站立及平衡时才可用拐杖和手杖。用行走器助步,帮助患者获得平衡后,然后再用双拐,以后再用单拐,拐杖握在健侧的手中。

2.3.3步行当患者觉得自己扶拐行走已完全获得平衡力的时候,即可弃拐行走,每日2~3次,每次20~30min,以后逐渐调时间和强度,这样

可有助于保持下肢的力量。

2.3.4上下楼梯行走上下楼梯时,患者需要他人的帮助及扶手的支持,每次只能上下一层楼梯,切记“上用健肢,下用患肢”,注重不要上高于14cm的台阶,每走一步一定要握紧扶手,保持身体平衡。

3、完全康复后的锻炼

3.1抗力性屈伸髋的动作方法:双足稍分开站立,伸膝把患肢移向前方,回原地,再将患肢向后伸,回原地。3.2踏车练习此练习在步行练习之后,一般在术后2~3周,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练习时双足踩住踏板,先向前踏再向后踏,当患者觉得稍有力后,一般在4~6周,再加大踏脚的阻力,能骑满圈后逐渐降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的屈伸度。3.3适当的体育锻炼可进行的体育运动包括散步、园艺、跳舞、保龄球、乒乓球、游泳,并保持适量体重。避免对新髋产生过度压力造成磨损的活动,如跳跃、快跑、滑冰、滑水、网球。

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体会 篇3

同期双侧髋关节置换,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围手术期管理非常关键,术后护理难度较大,对患者手术的预期效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1月对4例患者行同期双侧关节置换,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4例患者男16例、女18例,年龄66~78岁。34例患者均患有股骨头坏死,术后系統康复锻炼至出院,均未发生褥疮、肺部感染、手术部位感及肺部感染、关节脱位、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关节功能评价良好。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指导: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介绍同期关节置换术的优点,减少患者恐惧、焦虑,增强手术信心。

2.1.2适应性训练:术前3天鼓励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嘱患者戒烟,指导深呼吸和咳嗽训练。

2.2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监测。

2.2.2 体位:患者取平卧位双下肢保持外展中立150~300,避免髋关节内收、内旋导致脱位。两腿之间放置梯形枕,双足穿钉子鞋防止足下垂。因全髋置换,加之患肢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术后不宜翻身,骨隆突部分容易发生褥疮而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加之两侧肢体均有切口,侧卧可致切口受压、疼痛,翻身不当可致髋关节脱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为病人铺气垫于 床下,并专为病人制作20cm30cm的棉花软枕4个,分别垫入一侧肢体的踝部、膝部、髋部、肩胛部。垫入时先将双手伸进要垫入的受压部位,用力压下气垫后由另一位护士将小枕垫入受压部位,2h后取出小枕按摩受压部位,平卧1~2h后,再垫入对侧肢体,如此交替。保持床铺的平整、干燥、无碎屑。

2.2.3 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通畅术后6小时夹闭管道,6小时后开放管道,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2.2.4 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渗出较多时报告医生给予换药,预防切口感染。

2.2.5 并发症的预防:术后6小时后开始进行踝泵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鼓励患者深呼吸及咳嗽训练;使用气垫床,定时翻身防止压疮。

3 功能锻炼

3.1 术后1~3d 麻醉恢复后,鼓励患者踝关节主动曲伸,促进血液回流;股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练习;深呼吸练习。术后踝关节主动曲伸,促进血液回流;股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练习

3.2 术后4~7天

3.2.1 髋关节伸直练习,做术侧髋关节主动伸直动作,或髋下垫枕,充分伸展屈髋肌及关节囊前部。

3.2.2 股四头肌的等张练习。

3.2.3 上肢肌力练习,目的是恢复上肢力量,使病人术后能较好地使用拐杖

3.3 术后一周:作髋关节半屈位的主动或主动抗阻力屈髋练习。术后7天后,3.4如无特殊情况,3.5可允许病人翻身。坐位练习:坐的时间不3.6宜长,3.7每天4-6次,3.8每次20分钟。坐位是髋关节最容易出现脱位的体位。如果术中关节稳定性欠佳,3.9应放弃坐位练习。坐下之前做好准备,3.10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3.11加坐垫,3.12倒退,3.13看好位置,3.14双手扶稳,3.15缓缓坐下。屈髋不3.16能超过90度,3.17要坐较高的椅子术后3天至一周,3.18使用的是骨水泥固定型假体,3.19又是初次髋关节置换术,3.20术中也没有植3.21骨、骨折等情况,3.22病人在术后第3天即可以下地进行康复3.23练习,扶步行器站立。

4出院后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体会 篇4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 骨质疏松所致的股骨颈骨折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因患者年龄大, 康复周期长,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这些极大妨碍患者的重返社会。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 传统治疗方法卧床时间较长, 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几率较大。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日趋成熟, 但由于忽视术后护理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预后不佳, 反复脱位的患者增多。因而术后护理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1~12月共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2例, 其中男16例, 女26例, 中位年龄73.6岁。无1例发生并发症, 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只有1例患者因糖尿病史20余年, 切口延迟愈合。

2术后护理

人工髋关节术后, 将患肢置于外展30°中立位, 穿丁字鞋, 两腿间夹软枕, 手术侧下肢垫高以利静脉回流, 防止术肢肿胀, 要经常观察术侧髋有无脱位现象, 宜向健侧翻身。一旦发生脱位, 应立即制动, 以减轻疼痛和防止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向患者说明体位对预防脱位的重要性, 使患者主动配合。 常规给予吸氧及床边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切口渗血情况, 敷料有渗血或渗液时应及时更换。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定时挤捏引流管, 使其充分引流, 正常引流液每天50~250ml, 色淡红, 若引流量每天≥300ml或色鲜红, 夹闭管道并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麻醉作用消失后, 患者即感切口疼痛, 24h内最剧烈, 应主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如指导其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 并根据其疼痛程度予以镇痛剂, 也可由麻醉师留取联硬麻醉管外接镇痛泵。 要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术后患者抵抗力下降, 卧床时间较多, 很容易出现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应严密监测体温变化, 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定期消毒病房, 天冷时注意保暖;鼓励深呼吸和扩胸等床上运动, 训练有效咳嗽,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保证每日饮水1000~1500ml, 术后留置尿管需做好尿道口护理, 遵医嘱尽早拔除尿管。 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 皮下脂肪减少, 皮肤弹性较差, 术后卧床时间较长, 极易发生压疮。因此要保持床铺整洁, 勤翻身, 勤擦洗, 动作轻柔, 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健侧肢体。认真观察肢体水肿程度、肤色、温度及感觉等情况, 两侧对比, 对受压处要仔细检查,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做好预防工作。为减少骨突处受压, 必要时可使用棉圈。 手术创伤大, 应给予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钙、易消化饮食, 必要时以输血增强抵抗力, 糖尿病患者给予糖尿病饮食, 遵医嘱监测血糖及使用胰岛素以控制血糖, 有利于患者切口愈合。患者骨折后卧床, 排便习惯发生了改变, 肠蠕动减慢, 加上患者病后食欲减退, 饮食量减少, 很容易造成便秘, 排便困难, 此时应嘱患者多食纤维素含量高的易消化的食物。加强营养, 定时按摩腹部, 以肚脐为中心, 顺时针按摩, 每次20~30min, 每天3~4次, 促进肠蠕动。最好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如连续3d没排便, 为避免过分用力诱发脑血管意外, 可给予开塞露或灌肠处理。 术后如无特殊情况, 可以进行功能练习, 手术和创伤本身可引起血管损伤和高凝状态, 而长期卧床和下肢活动减少则造成血流缓慢。应密切监测血凝指标, 补充血容量, 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并向患者做好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做肢体的被动和主动运动, 增加床上活动量。一般术后3~7d可扶患者坐于床沿, 10d可在床边站立, 待14d切口拆线后可扶拐或借助助行器下地活动, 整个训练期间需医护人员在旁指导和保护。

3出院指导

髋关节置换的护理查房 篇5

患者女性,79岁,因摔伤致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小时入院,入院日期2014/09/16,平车送入病房,查体:T36.8,P93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38/82mmHg,左下肢缩短畸形,做髋部稍肿胀,压痛可扪及骨擦感,左下肢肢端温暖感觉运动存在,CT提示左股骨转子间及股骨颈粉碎性骨折,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处理:输液,止疼,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留置导尿,患肢制动等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择期手术。

既往史:双髋、双膝关节骨关节炎,骨子疏松症

患者于2014/9/23在全麻下行左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毕患者转ICU治疗,2014/9/24患者由ICU转入骨科病房继续治疗,患者带回保留尿管及血浆管各一根,伤口敷料干燥固定,患肢端温暖,感觉运动存在,处理:预防感染,雾化,化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双下肢气压治疗,输入4U悬浮红细胞,于2014/9/25停保留尿管,患者2014/9/27不能自解小便,请外四会诊,保留尿管。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最稳定的关节之一,数典型的球臼关节。它由股骨头、宽臼和股骨颈形成关节,下方与股骨相连,颈干交界处内外侧有大小转子。与膝关节相比,髋关节有良好的内在稳定性,同时也有很大的活动性。人工髋关节模拟人体正常髋关节分为:1 股骨头假体(包括球、颈、柄)2 髋臼假体

人工髋关节可保持关节的稳定,解除髋关节疼痛,关节功能活动好可以调整双下肢长度,手术近期效果明显优于其它

。下面我就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评价做简单介绍,并请大家补充。护理诊断:疼痛:与骨折有关 预期目标:患肢24小时内疼痛减轻。

护理措施:1.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感受,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2.指导患者深呼吸、分散注意力,全身肌肉放松。3.提高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4.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并观察用药效果。

护理评价:患者疼痛较前减轻。

护理诊断:焦虑:与陌生环境、担心疾病预后以及手术效果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能在五日内了解手术的过程、术中配合要求以及手术效果、熟悉医院环境,配合治疗护理。

护理措施:1.热情接待患者向其介绍住院环境,同室病友,消除陌生感。2.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焦虑原因,有针对的进行心理疏导。

3.介绍主治医师的技术水平及成功病例,介绍手术的相关事宜,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评价:患者能适应住院环境,对手术充满期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诊断:便秘:与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受限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住院期间不出现便秘。

护理措施:1.指导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如:韭菜、香蕉、芹菜,青菜等。

2.指导患者环形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3.必要时遵医嘱用药促进排便。护理评价:住院期间大便通畅。

护理诊断:知识缺乏:与不了解术前呼吸功能训练、体位训练、床上大小便训练要领

预期目标:患者能在两日内掌握责任护士的指导方法。

护理措施:1.向患者介绍呼吸功能训练,体位训练、床上大小便训练的意义,使其从心理上接受以配合。

2.向其讲解深呼吸,有效咳痰的方法及技巧。

3.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使用便器,练习床上大小便并能熟练掌握。护理评价:患者及家属已能掌握呼吸功能训练、体位训练的要领,及床上大小便。

护理诊断:知识缺乏:与不了解术前准备的知识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在1天内掌握术前准备的全部内容 护理措施:1.向其讲解术前准备的目的及意义。2.向其介绍手术的方式、时间、麻醉方式。术前术后可能产生的不适以及术中配合的技巧。

3.指导禁食8小时禁饮4小时。

4.指导患者术前晚沐浴更衣,保证睡眠,术前排空大小便。

5.指导其取下金属饰品如项链、手表、戒指以及假牙等。2011-10-11 护理评价:患者术前准备充分,等待手术。护理诊断:有生命体征改变的可能:与术中出血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生命体征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护理措施:1.遵医嘱予床边心电监护、低流量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尿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工作,如有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并协助处理。

2.遵医嘱及时予以输液,保持输液通畅,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3.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液的情况及引流液的量和性状,如短时间内引流液量过大及时汇报医。

护理评价: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护理诊断:自理缺陷:与骨折医疗限制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的日常护理得到满足。

护理措施:1.备床头铃在床边,常用物品放置在患者容易拿取的地方。2.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洗漱、更衣,床上擦浴等。3.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护理评价:患者对日常护理表示满意。护理诊断:疼痛:与手术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切口疼痛在一小时内缓解。

护理措施::1.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感受,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2.指导患者深呼吸、分散注意力,全身肌肉放松。3.提高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4.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并观察用药效果。2护理评价:患者切口疼痛缓解,较前感觉舒适。

护理诊断: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与长期卧床,限制活动 预期目标:患者住院期间皮肤完整性未受到损伤。

护理措施:1.评估压疮的危险因素,受压皮肤的局部情况如范围、部位等。

2.协助q2h翻身拍背。

3.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床单被套,保持皮肤及床单元的清洁干燥。4.鼓励多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鸡、鱼、肉、蛋、牛奶等,多吃水果蔬菜。

5.严格交接班,监测局部受压皮肤情况。护理评价:患者为出现压疮。

护理诊断:尿路感染,尿滞留可能与手术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自解小便通畅,无尿路感染

护理措施:1.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管受压、扭曲、堵塞。

2.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用碘伏清洁尿道口2次,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记录尿量,每周更换导尿管1次,无论何时,引流管及集尿袋均不可高于耻骨联合,切忌尿液逆流。

3.鼓励病人多饮水,常更换卧位,若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或出现结晶,应及时进行膀胱冲洗。每周查尿常规1次。

4.训练膀胱功能。可采用间歇性阻断引流,使膀胱定时充盈、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护理诊断:知识缺乏:与不了解术后饮食及功能锻炼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在一天复述并演示责任护士教给的知识。

护理措施: 1.向患者介绍术后饮食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鼓励多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虾等。每日饮水日达2500ml以利促进新陈代谢及防止泌尿感染。

2.1 一般康复护理 术后当天在术侧肢体下垫适当厚度的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术后应保持患肢于外展30度中立位。患侧足穿防外旋鞋,两大腿之间可放置软枕,以防患肢外旋内收,并减轻疼痛。术后第一天,拆除软垫,尽量伸直术侧下肢,以防屈髋畸形。继续穿防外旋鞋,主动练习踝关节的屈伸活动,股四头肌,国肌和臀大、臀中肌肉的等长收缩,保持肌肉张力,主动进行深呼吸练习。给病人进行患肢的被动推拿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病员只能仰卧,避免侧卧,也不能翻身或交叉双腿。可在腰后垫软枕,并把床头稍抬高,以便于进食及调整皮肤受压部位,避免发生褥疮。术后1-2天,拔除引流管,X线片判断假体位置正常可开始

(1)练习髋膝关节小范围的屈曲锻炼,以及伸髋肌肉的练习,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2)髋关节旋转练习,包括伸直和屈髋位练习,屈髋位练习时,双手拉住床上支架,作上身左右摇摆,注意臀部不能离床。(3)髋关节伸直练习,屈曲对侧髋、膝关节,做术侧髋关节主动伸屈运动。充分伸展屈髋肌及关节囊的前部。(4)股四头肌的等张练习。(5)上肢机力练习。目的是恢复上肢力量,以便术后较好的使用拐杖。在术后早期体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避免术侧髋关节置于外旋伸直位,为防止患者向对侧翻身,床头柜应放置手术侧。②抬高对侧床脚或保持术侧肢体的外展。或者双腿间置三角垫,但需防止下肢外旋。③术后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以免出现关节僵硬。④如有术侧髋关节中度屈曲位不稳定,在座位行髋关节旋转练习时,应避免上身向术侧倾斜。2.2 特殊康复护理 术后一周,患者体力多恢复,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的患者,已经可以进行下地功能康复练习。康复目的是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同时进一步提高肌力,需注意的是下面所有特殊康复练习必须在医生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结合术前髋关节病变程度,假体类型,手术过程和患者全身情况,有选择性的制定各自的康复计划。

2.3 床上练习适用于术后7天以上,可做髋关节半屈位的主动或主动抗阻力屈髋练习。但术后早期,不提倡主动进行直腿抬高练习,因不利于非骨水泥固定的髋臼假体的骨组织长入,并引起术侧腹股沟区疼痛,影响患者康复。如无特殊情况,为防止长时间卧床产生并发症,可允许患者翻身,正确翻身姿势应是:伸直术侧髋关节,保持旋转中立位,伸直同侧上肢,手掌垫在大粗隆后面,向术侧翻身,防止患肢外旋。俯卧,有利于被动伸展髋关节。①吊带辅助练习:通过床架上的滑轮装置,依靠绳索和大腿吊带的向上牵引力量,同时做主动辅助屈髋、抗阻力伸髋、主动伸膝和髋关节外展、内收练习。②仰卧、俯卧位髋关节内外旋练习:锻炼时需保持双下肢外展。如术中有髋关节伸直外旋位不稳定,则避免外旋髋关节练习。(寇玉华)2.4 坐位练习:适用于术后6天以后,座位的高低以不低于45厘米为适宜,除特殊需要,术后一般不宜久坐,否则容易使髋关节疲劳,髋关节屈曲畸形也不能得到很好矫正。术后6-8周内,患者以躺、站、行走为主,坐的时候尽量缩短,每天可以坐4-6次,每次限半小时。需注意的是坐位是髋关节最容易出现脱位、半脱位的体位,如果患者术中关节稳定性欠佳,应放弃坐位功能练习。坐位时可有以下练习:① 伸髋练习。坐于床边,双手后撑,主动伸直髋、膝关节。②屈髋练习,注意髋关节适当外展,并置于旋转中立位。③屈髋位旋转练习。双足分开,双膝合拢,用于练习髋关节内旋,反之则为髋关节外旋练习。

2.5 立位练习适用术后6天以后。开始下地活动的患者.内容包括:①髋关节伸展练习。后伸术侧下肢,对侧髋、膝关节半屈,抬头挺胸,做骨盆前移动作,拉伸髋关节前关节囊和挛缩的屈髋肌群。②骨盆左右摇摆练习。伸直下肢,左右摇摆骨盆,使双侧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如患者靠墙固定双肩、双足,则练习的效果更佳。(一般情况下,除术中大粗隆截骨移位外。)

护理评价:患者能按照责任护士传授的知识进行锻炼,体重未下降。护理诊断:有潜在并发症的可能:如髋关节脱位、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的可能

预期目标:患者在住院期间为发烧潜在并发症。

护理措施:1.预防髋关节脱位(1)患者平卧时双下肢用软枕或“V”形海绵垫使患肢处于外展位,患肢穿“丁”字鞋。(2)翻身方法:术后1周内向患侧10°~50° 翻身,翻身时健肢禁止搭在患肢上,用软枕支撑腰背部;2~3周后也可向健侧翻身,翻身时护士一定要双手托起患肢,双腿之间垫软枕,使患肢保持外展位。(3)患者在床上移动躯体时患肢不负重,不内旋。(4)患者床上或床边坐起时屈髋<90°,双腿不交叉。(5)离床举拐行走时尽量用健肢负重,不弯腰或侧身拾物[2]。

2.预防下肢静脉血栓(1)患肢保暖,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血液淤滞。(2)避免在患肢输液。(3)主被动功能锻炼,麻醉未清醒前由护士或家属按摩患者患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并做足踝关节的背伸趾屈运动;患者麻醉清醒后鼓励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训练,足踝关节背伸趾屈锻炼,20~30次/组,3~5次/d,并逐渐增加活动量[3]。(4)高危患者可穿弹力袜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5)遵医嘱按时正确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3.预防肺部感染(1)保持室内恒温、恒湿及空气新鲜,定时消毒;(2)教会患者掌握正确的排痰方法,鼓励咳嗽,协助翻身叩背;(3)禁食、输氧期间每日口腔护理两次,预防口腔感染;(4)对已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应做痰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4.预防伤口感染(1)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血液渗出,及时报告医生换药;(2)患者术后3天内一般有伤口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每日更换引流袋,翻身时防止拔出引流管;(3)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情况;(4)遵医嘱按时准确的应用抗生素。

护理评价:患者到目前为止未出现潜在并发症。

以上对患者到目前为止住院期间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进行的阐述,下面请大家补充。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篇6

(安徽省利辛县中医医院安徽利辛236700)【关键词】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个性化护理【中国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28-01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手段,如: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能够达到解除髋部疼痛,保持关节稳定,调节双下肢长度和关节活动度等治疗目的;通过护理人员对手术后有计划的护理以及家人对基本知识的了解,使积极配合治疗及进行功能锻炼,从而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护理体会如下: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4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60例66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男38列,女22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1.4岁,其中股骨颈骨折44例,髋关节骨关节炎6例,股骨头坏死10例。其中双侧股骨颈骨折1例,双侧股骨头坏死1例。2 方法手术切口均选择患髋后外侧入路,采用生物型和骨水泥型人工假体,1例双侧股骨颈骨折和1例双侧股骨头坏死均同期置换。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进行术后个性化护理,术后随访3~24个月。临床疗效采用Harris评分系统,优、良、一般、差。记录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观察患者并发感染、压疮、脱位、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发生情况2.1护理方法:(1)心理护理:术后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患者的疗效。尤其对老年患者所具有的特殊心理特征和心理反应非常重要。外伤或手术后,由于突然的卧床以及老年人对疾病预后认识不足,加上子女配偶的关心不够等诸多因素,均易使老年人产生焦虑、不安、孤独,甚至抵触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向他们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并且告知其术后的注意事项,应加强与患者的主动交流,生活上注意关心体贴,尊重患者并鼓励其子女按时探视,减少患者的孤独感,消除其紧张焦虑心理,让其有家的感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能够积极的配合术后的康复治疗和护理。(2) 病情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大,易引起并发症。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及静脉回流情况,切口敷料及引流的性质、颜色、引流量的变化,注意患肢的体位,防止脱位,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对于全麻患者应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输血应注意观察有无输血反应。(3) 饮食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活动较少,因此肠蠕动变慢,可能会引起便秘。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并进行指导,建议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以及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适当调整饮食结构,比如增加食物中蛋白质、粗纤维、水的含量,以有效的预防便秘的发生。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出血、深静脉栓塞、感染、假体松动、假体脱位。因此,术后要动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伤口渗血情况;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屈髋屈膝不能超过90°,注意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是认真做好基础护理,由于患者手术后卧床时间较长,不能随意翻身,故应注意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呼吸道感染、便秘、压疮、深静脉栓塞等。要求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用力咳嗽排痰,多做深呼吸,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防止肺部感染;便秘患者调整饮食,必要时内服骨伤科一号方;要保持床单位的平整、清洁、干燥。尤其是骨突部位,注意有无受压。加强营养,预防压疮的发生。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术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足踝背伸、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的功能锻炼。4 康复指导 术后的功能锻炼对于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积极康复锻炼,以利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尤其在对高龄老年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向患者和家属反复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意识到只有进行早期锻炼才会得到较好的恢复效果。手术当天要避免过多的活动:术后搬动时要小心,尤其在麻醉期间,注意保持适当的体位,以防脱位及伤口出血等;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鼓励并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和舒张运动,锻炼时始终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患肢内收内旋和髋关节过度屈曲,动作幅度由小到大,以不疼痛及劳累为度。刚开始锻炼时护士可在床前协助并指导,使患者真正掌握方法,也可请医生参与指导;术后8天~14天可开始鼓励患者练习行走,身体条件好的患者可在一周内活动,高龄且身体条件较差的患者,拆线后逐渐下地活动。5 出院指导一般术后2周即可拆除切口缝线,病人可出院。但并不能说治疗成功,关键的术后康复才开始,故积极做好出院指导,尤显重要。患者出院时,赠送健康教育處方,如术后6周内“六不要”: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如卧患侧,双膝间应放一软垫;不要做沙发或矮椅;坐位时不要前倾;不要弯腰拾物;不要床上屈膝而坐,6个月内禁止患肢过度内旋、屈髋;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应尽量减少髋的负重,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的体育活动,注意做到“六不”,总之,准确有效的功能锻炼和正确康复指导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及尽早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7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护理

自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首次成功以来, 该术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它能切除病灶、解除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1], 改善总体生存质量。但此手术创伤较大, 术后并发症也较多, 护理难度大。我科自2009年5月~2011年5月共收治6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具体护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68例患者中其中男47例, 女21例;年龄30~74岁, 平均44.6岁;股骨头坏死2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1例、髋臼发育不良1例、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头粉碎性骨折5例。

2 术后护理

2.1 生命体征的监测与护理

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 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吸氧, 每30min测量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1次, 直至平稳。注意患肢的皮色、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2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有紧张、恐惧心理, 我们向患者介绍此类手术成功的病例, 从而使患者树立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与患者交谈, 了解患者的心态, 使患者愿意把自己的顾虑、担心、烦恼告诉我们, 使患者情绪稳定, 配合治疗[2]。

2.3 疼痛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 手术后切口处会伴有剧烈疼痛, 并可持续72h甚至更长。有效解除病人疼痛, 可保证睡眠和良好的心里状态。对术后安有镇痛泵的患者, 护士应固定好镇痛泵输液管, 防止脱落。

2.4 预防褥疮及二便的护理

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 预防褥疮尤为重要。在护理上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干燥和动作轻柔, 每隔2小时抬臀一次, 多饮水预防尿路感染及结石的形成。多食新鲜蔬菜, 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患者使用便器时切忌屈髋, 应将骨盆整个托起, 防止脱位。

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①预防深静脉血栓 (DVT) 和肺栓塞:DVT多发生在术后1~4d, DVT继发肺栓塞是该手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术后应早期进行踝、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动作以及早期下地活动, 采取上肢输液。一旦发生DVT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同时报告医生, 配合医生给予气管插管或切开, 大剂量抗凝或溶栓治疗。术后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多咳嗽可以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②人工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术前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防止髋部肌肉萎缩;术后正确搬运病人, 避免过度内收屈髋。

2.6 术后功能康复锻炼

术后第二天可取半卧位, 术后一周可取床头抬高45~60°的卧位, 但不超过90°。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二周以平卧位为主, 禁止侧卧位。同时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两周后, 允许患者向健侧翻身。术后2~3月禁止患侧卧位休息。体质较好, 病情稳定的患者, 根据医嘱, 术后4天起可扶拐或使用助行器下床活动并学会正确使用助行器。患者通常术后1月双拐, 2月单拐, 3月可独立或用手仗行走。

3 结果

按照harris功能评分, 51例疗效为优, 10例良好, 7例较好, 优良率达89.71%, 差3例。

4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易发生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护士对本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明显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 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对术后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得出的护理体会:全面、科学的术后护理是确保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成功并最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的有效保障[3]。

参考文献

[1]李景斌, 胡昊.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5 (2) :25-26.

[2]金爱东, 叶国凤, 姚招浓.44例旷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0) :883-88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50例护理体会 篇8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康复训练,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 老年人股骨头坏死, 股骨颈骨折发生率有增多趋势, 随着关节手术技术的提高,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重要方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保持关节的稳定性以及较好的活动度, 可以解除髋部疼痛, 调整双下肢长度等, 近期疗效很好[1], 但是其手术复杂, 术后并发症较多, 因此需要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来保证手术效果。2008年10月~2010年3月我科对50例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笔者就该组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3月在我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其中, 男29例, 女21例;年龄59~80岁, 平均70.5岁;发病原因:单侧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 股骨颈骨折16例, 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10例,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6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6例, 有糖尿病史14例, 高血压9例, 冠心病4例, 脑卒中偏瘫8例。本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的新的治疗方式, 老年患者及家属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医护人员要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以及麻醉方式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 并介绍以前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病例, 并耐心回答患者的各种疑问, 以稳定患者情绪, 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消除其恐惧心理, 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1.2.2 康复教育及身体准备

患者入院后对其详细询问病史, 尤其要了解其全身各重要系统的功能, 必要时行全身体检, 根据具体情况优化手术方案。术前进行适应性锻练, 教会患者咳嗽、咳痰的方法, 提前向患者介绍功能锻炼方案, 包括关节活动、肌力、步态训练及拐杖或器的使用方法。训练床上大小便, 正确使用便器和有孔床, 指导患者翻身及床上活动[2]。术前1 h备皮, 一般不要术中备皮, 以减少感染机会。切皮前30 min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术后再给予一次抗生素。

1.2.3 术后护理

1.2.3.1 体位护理

患者术后6 h去枕平卧, 不能抬头。保持床面平整, 患肢于外展30°。中立位, 防止患肢内收。预防旋鞋防止患肢内旋。6 h后可协助患者稍微翻向健侧;术后3 d内卧床可逐渐摇高床头, 并逐渐增大角度至半卧位。身体条件好, 切口情况佳的患者术后3~7 d内可在医生或护士协助、指导下下床作轻微活动, 以改善机体功能。

1.2.3.2 病情观察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每30分钟测量1次血压、脉搏、呼吸、脉氧。由于髋关节置换术创口大, 出血量多, 患者年龄较高, 身体素质不好, 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心率、血压、瞳孔等, 必要时行24 h心电监护[3]。有心脑血管疾病者, 应了解补液以及输血情况, 严格控制输液量。如果发现患者皮肤发凉、发绀等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以增强肌肉收缩功能。

1.2.3.3 功能锻炼

术后患者卧床时, 臀部垫气圈或海绵垫、水垫等。每2小时1次帮助抬臀、按摩以防压疮发生。术后第1天护士帮助患者进行腿部肌肉的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等,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排痰, 给予叩背6~8次/h。指导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 上、下午各10 min。所有的床上活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术后4~5 d可以进行下床功能锻炼, 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首先在上、下午于床旁拄双杖站立5~10 min, 由专人陪护, 第2天可以在室内持双拐行走时间不超过30 min, 3次/d, 行走时, 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4,5]。

1.2.3.4 并发症

术后要严密观察并询问患者疼痛情况, 帮助其放松心态, 必要时可以加量使用镇痛剂。要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与负压, 观察引流管液的颜色和量, 术后引流管一般留置1~2 d, 引流袋满后及时更换, 防止反流。保持床面柔软, 帮助患者及时改变体位, 1次/3 h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术后严密监测患者体温, 及时更换切口敷料并保持干燥, 保持引流、输液、换药过程的无菌操作, 鼓励患者咳嗽, 防止肺部感染。患者术后卧床时嘱其不能交叉双腿, 不能侧卧于患侧, 不能盘腿[6], 术后前2 d不能将床摇得过高, 坐位时不能前倾或弯腰拾东西以防止脱位。术后24 h内常规拍X线片, 检查人骨头在髋臼内的位置, 也便于术后随诊比较。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应活动未固定的关节, 作肌肉收缩锻炼, 下肢按摩, 以防深静脉栓塞。

1.2.4 随访

严格定期随诊 (术后1、2、3、6、12月以及以后每年) , 以便指导锻炼和了解情况。定期作X线片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 如有疼痛、炎症应查找原因, 及时处理。X线片检查应注意观察有无骨与骨水泥、与柄间透亮带, 柄折断, 骨水泥折断, 柄端与髓腔内侧的关系, 假体下沉, 股骨距吸收, 股骨上端内侧骨水泥裂开, 骨质吸收等。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24 d, 术后无感染发生, 2例出现皮肤压疮。发生深静脉栓塞2例, 经抗凝和溶栓治疗后消退, 全部治愈出院。随访1年, 髋关节功能良好, 效果满意。2 例患者出院后6个月死于突发性心肌梗死。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一种新的手术, 患者对其了解不多, 会存在许多疑虑, 临床护士应做好患者的心里护理, 使其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状态,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指导患者进行有计划性的功能锻炼, 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全程中, 护士应指导患者早期活动、早期离床、早期功能锻炼, 使手术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7 (6) :106-107.

[2]童培建, 肖鲁伟.人工关节置换术并发症防治及术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7.

[3]沈克秀.38例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1) :40-41.

[4]傅翠英.9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0) :54-55.

[5]陈晓青.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6, 2 (4) :8.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篇9

股骨颈骨折后, 通常按骨折的移位程度和骨折类型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分为两类:一是复位内固定;二是人工股骨头或髋关节置换术。

良好的护理对股骨颈骨折的老人十分重要, 股骨颈骨折本身并不直接致命, 然而将近30%的老年人在骨折发生后的1年内因并发症而死亡。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4年-2008年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197例, 其中男132例, 女65例, 年龄60岁~95岁, 平均年龄73.7岁。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患者术毕回到病房后, 需依麻醉方式、病情, 认真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通常术后每0.5 h~1 h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并记录1次, 平稳后, 每4 h观察1次。术后至少每天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4次, 直至正常后3 d。术后1 d~2 d体温稍有升高, 但一般不超过38℃, 此为手术正常反应, 术后持续高热, 或体温正常后再次升高, 提示有感染存在。注意伤口有无渗血, 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 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老年患者常伴有多器官疾患, 病情变化常有隐匿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有些症状临床表现不典型, 故在护理中应有足够认识, 如出现嗜睡, 精神差, 低热时应考虑并发症的可能。为防止电解质紊乱, 应严格记录出入量,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2.2 预防褥疮

长期卧床使局部组织受压, 血液循环障碍, 容易发生褥疮。术后要每2 h帮助更换体位1次, 夜间亦要每3 h~4 h更换体位1次。同时用50%酒精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以预防褥疮发生。翻身时尽量要转向患侧, 如果往健侧翻身时, 可在两膝间放一软枕, 防止关节脱位。

2.3 预防便秘

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调节, 多吃新鲜蔬菜及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保持每1 d~2 d排便1次, 如果3 d~4 d未解大便, 可给予缓泻药如润肠丸等。如果有便秘习惯者, 要进行日常生活调治, 每日清晨空腹喝一小杯淡盐水, 每日睡前喝一杯蜂蜜麻油水, 这样坚持下去, 可使便秘逐渐消失, 保持大便通畅。

2.4 增加富含蛋白质及钙质的食物

每天给予新鲜的鱼类、蛋类及豆制品类的食品, 可以做些排骨汤、虾米海带汤、猪脚黄豆汤等含丰富钙质的食物, 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

2.5 心理护理

骨折后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需要别人照顾, 长期卧床容易引起情绪低落, 产生抑郁。因此, 家人要关怀和照顾好患者, 尤其是子女要体贴老人, 如果老人能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 精神上愉快与平稳, 将可以极大地促进骨折愈合, 缩短卧床时间, 早日康复。一般老年人反应较慢, 记忆力差, 但老年人思考问题细致, 处世经验丰富, 术后焦虑、恐惧、压抑、思前顾后的心态接踵而来。因此, 护士应协助患者熟悉病区环境, 态度和蔼亲切, 反复耐心地进行解释, 并举例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效果, 使老年患者产生信赖和亲切感, 从而减轻焦虑、恐惧心理, 配合治疗。

2.6 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 (术后当日至5日内) 在无痛前提下应开始早期功能锻炼, 遵循循序渐进、被动加主动、等长和等张的原则。术后当日即可进行患肢自足背开始的向心性按摩, 足趾、足踝关节主动、被动伸屈练习。术后中期 (术后5 d~2周) , 患者体力已有所恢复, 可逐步开始由卧到坐、由坐到站、由站到行走的训练, 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关节活动度, 进一步提高肌力, 练习独立坐起和扶拐行走。术后晚期 (术后2周) , 此期手术切口及周围组织已纤维瘢痕化, 关节周围软组织已较牢固, 关节已不易发生脱位, 故应注意加强患侧髋关节外展、外旋和内收的功能锻炼。方法是让患者坐在椅子上, 伸直健侧下肢, 在双上肢的帮助下屈膝、屈髋, 将患肢小腿置于健侧肢体膝前, 一手握住患肢足底, 一手放于患膝内侧轻轻向下按压, 并逐渐屈曲健侧肢体膝关节, 这个动作同时包含了髋关节屈曲、内收和外旋。此外, 还要训练走斜坡、上下楼梯等, 加强平衡力和协调力。

3 讨论

老年人骨质疏松, 只需很小的扭转暴力, 就能引起骨折。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类骨折, 而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旋股内、外侧动脉, 两动脉环绕在股骨颈的基底部, 股骨颈骨折时, 尤其是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时, 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受伤最重, 对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影响也最大, 因此骨折很难愈合, 极易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导致长期卧床, 出现并发症, 影响生活质量。而我科5年来, 通过对197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实施上述护理措施, 所进行的阶段性的系统的康复知识指导, 杜绝了老年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缩短了病程, 减少了卧床时间,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 男43例, 女25例, 年龄56岁~86岁。均为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其中58例为创伤性股骨颈骨折, 9例为股骨颈缺血性坏死, 1例为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 运用专科护理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护理康复训练。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患病后行动不便, 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很想通过手术治疗来恢复肢体功能, 解除痛苦, 但由于对手术效果和安全性不了解, 对手术能否成功抱有疑虑。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 我们加强了心理护理, 通过讲解THR预后的可靠信息, 介绍手术的优点、成功率及长期疗效, 消除顾虑,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1.2 术前康复护理

术前康复锻炼十分重要, 其目的是让患者了解锻炼的内容, 其核心是提高患肢肌力, 术前肌力的恢复对于术后康复和早期活动十分有益。术前康复护理的重点是使患者认识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者讲解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以及相关知识, 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康复锻炼。

2.1.3 皮肤准备

THR术后若出现感染, 将会导致手术失败。皮肤破损是造成术后伤口感染的潜在因素之一, 因此应注重患者术前的皮肤准备, 剃除毛发时注意不要刮破皮肤;术前彻底清洗手术部位, 有压疮者应积极治疗控制, 促进压疮愈合。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维持关节功能位, 对于不需要牵引的患者, 保持正确的体位, 做到“三防”:一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 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防内旋, 术后穿防旋鞋或矫正鞋, 保持外展30°中立位[2];三防:防内收, 两下肢间放一软枕, 肢体外展位, 防健侧肢体靠近患肢而过度内收。

2.2.2 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给予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伤口渗血及负压引流是否通畅, 引流液的量、性质, 经常挤压引流管, 确保引流的通畅。准确记录引流量, 一般在48 h以后拔除引流管。

2.2.3 疼痛护理

术后24 h内, 患者疼痛较剧, 特别是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 我们应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 防止引起基础疾病的加重, 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胸闷、气促等, 注意药量不可过大。术后3 d仍疼痛较剧者, 注意体位的变换和牵引的调整, 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 抬高患肢, 利于静脉血液回流, 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另外, 结合体温的变化, 注意伤口有无感染。在行早期功能锻炼前, 适当应用镇痛剂或术后使用镇痛泵。

2.2.4 生活护理

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基本要求, 做好基础护理, 协助患者家属做好饮食护理、大小便护理等。

2.3 合并症的护理预防及措施

2.3.1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的预防

术后由于患者活动少、卧床久, 血流减慢, 老年人血液黏稠度高, 加上手术致机体凝血因子释放增加, 极易造成血管栓塞。其发生率在30%~50%, 高发期为术后1 d~4 d.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预防措施: (1) 药物预防, 如给予口服华法令等。 (2) 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静脉血液回流, 防止血流淤滞。术后应抬高患肢, 鼓励患者做踝膝关节的早期主、被动曲伸活动及股四头肌等张、收缩活动, 但若怀疑DVT形成, 则禁止做小腿部挤压运动, 避免栓子脱落随血流引起急性肺栓塞。

2.3.2 感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常可导致手术失败, 甚至丧失肢体和危及生命[3]。因此术后须彻底止血, 保持引流通畅,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 并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钙易消化食物, 增加机体抵抗力。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观察体温变化, 如术后体温升高, 3 d后切口疼痛未减轻, 反而有加重趋势, 提示有感染的可能, 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

2.3.3 假体脱位

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一个主要合并症。造成脱位的危险因素可来自于手术入路、假体类型选择不当、昏迷、未修复关节囊和软组织及术后护理不当等, 脱位后常需采用手术复位。预防措施: (1) 术后下肢应保持外展30°中立位; (2) 避免髋关节半屈曲、内收、内旋位, 如在双膝并拢、双手分开的情况下身体向术侧倾斜去取东西, 或在髋关节内收、内旋位时自坐位站起等; (3) 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内旋位; (4) 健侧翻身时, 双腿间应夹一软枕, 避免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位。

2.3.4 防止骨折

由于搬运不当或锻炼行走时护理不当、摔倒、扭折易造成螺旋骨折及金属柄折断, 所以在搬运和功能锻炼时应特别小心。

2.3.5 预防肺栓塞

术中应对残留的股骨颈进行修整, 以防安装不锈钢股骨头假体时, 骨髓内的大量脂肪被挤入损伤的组织血管内, 经血液循环带到肺部形成肺栓塞[4]。如发现患者胸闷、咳嗽、呼吸困难、脉率增快、双肺闻及广泛性湿啰音, 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表现时, 应立即通知医生, 并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2.3.6 压疮、泌尿系感染、坠积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患者骨质疏松, 反应迟钝, 消瘦, 身体抵抗力低, 皮肤弹性差, 术后长时间卧床易出现压疮, 因此在保证正确体位的同时, 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注意翻身。术后鼓励患者用力咳嗽, 做深呼吸, 定时翻身、叩背, 以促排痰。为防止泌尿系感染, 嘱咐患者每日多饮水。

2.4 康复功能锻炼

2.4.1 早期 (术后2 d~7 d) 患肢保持外展 (5°~30°) 中立

位, 穿“丁”字鞋, 防止髋关节脱位, 并开始下肢所有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所谓等长收缩就是肌肉的主动收缩, 但不引起关节的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于术后第2天开始练习。

2.4.2 中期 (术后8 d~15 d) 继续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仰卧

曲髋运动;卧位到坐位运动:用双手支撑于床上, 曲健腿伸患腿, 利用双手和健腿支撑力将患腿自然垂于床边, 每天2~3次;坐位到站位点地训练:扶拐床边站立练习行走, 行走时应扶双拐不负重行走, 健腿先迈, 患腿跟进, 拐杖随后。术后6周~8周可部分负重。

2.4.3 后期 (术后3周~3个月) 继续进行中期功能锻炼,

并逐渐增加练习的时间和频率。排便不能采用蹲位。定期向医生随访至终身。

2.5 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2.5.1 出院后继续进行医院内所学的训练内容, 选择性实

施, 次数及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 不要短时间超强度训练, 以不引起疼痛为限度, 如出现疼痛应适当减量。

2.5.2 术后4周内助行器、拐杖行走, 4周~12周可单手

杖行走, 3个月可进行简单活动, 如:散步、慢走、游泳等。下午可抬高患肢1 h, 用以减轻早晨散步导致的水肿。

2.5.3 术后6周内六不要: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

如卧患侧, 双膝间应放一软枕;不要坐沙发或矮凳;坐位时不要前倾;不要弯腰拾物;不要床上屈膝而坐。

2.5.4 完全康复后, 可进行体育活动, 并保持适当体重, 避免

进行对新髋产生过度压力造成磨损的活动, 如:跳跃、快跑、登山等。

3 结果

68例患者经过系统的康复护理, 均能早日下床活动, 行走平稳并且无行走痛后逐渐弃拐, 并定期来我院复查, 治疗效果满意。

4 体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 老年患者髋部创伤、病变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数量在逐年增加,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一种常见的骨科治疗方法。只有保证关节的活动度及周围的肌肉无萎缩, 才能使假体不易发生松动和脱位, 可见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必须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患者平均年龄偏大, 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 采用讲解、图片、书面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指导。康复训练方法应从简单到复杂, 从被动到主动, 以鼓励为主。通过做好心理护理、体位指导等, 特别是加强术后康复指导训练, 使患者能按计划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 对恢复正常自理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从而使手术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摘要: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围术期护理配合。方法 选择68例56岁86岁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 对其进行心理、生理, 术后护理及康复功能训练。结果 68例老年患者均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结论 临床护士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 使患者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关节置换,全髋,老年人,护理,功能训练

参考文献

[1]宣治月.40例全髋置换术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 2004, 3 (1) :30.

[2]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01.

[3]曹洪, 李伟, 谢祥仁, 等.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J].医学综述, 2008, 14 (2) :155-157.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篇11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规范性康复训练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现代骨科临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骨外科手术,是目前重建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纠正畸形的有效治疗手段〔1〕。在关节置换手术发展的同时,规范性的康复锻炼及护理也至关重要。我科自2011.10—2013.01收治了6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经规范性的康复锻炼及护理,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9例,股骨颈骨折2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4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术后10—20天出院,出院时均可下床活动,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后返院复查均获得效果满意。

1.2术后护理

1.2.1常规护理:术后6小时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禁食水。术后24小时吸氧、监护仪应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1.2.2体位:卧硬板床。患肢外展中立位,双腿之间置梯形垫,或穿“丁”字鞋,患肢抬高5-10cm。翻身时注意尽量选择患侧翻,健侧翻身时患侧仍需保持外展位,建议30-45度翻身,避免患肢内旋,内收活动,以免脱位。

1.2.3病情观察: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如短时间内引流量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定时夹闭引流管;观察伤口敷料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有渗血及污染时及时更换;同时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运动和伤口疼痛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1.2.4饮食护理:注意患者基础病,清淡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

1.2.5积极预防并发症

(1)深静脉血栓(DVT):是老年性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以预防为主。可分为:一般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3种。一般预防:① 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② 适当抬高患肢,尽早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同时教会病人深呼吸、咳嗽动作、用手轻轻拍打腿部或做简单的按摩等。③ 鼓励病人多喝水(2500-3000ML),使血液不至于太黏稠以影响血循环。另外,要合理饮食、戒烟限酒,有研究表明烟酒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④ 避免久坐。⑤ 对老年或心脏病患者术后更应重视。机械预防:使用气压治疗。药物预防:使用低分子肝素钙。

(2)假体脱位:注意体位:外展中立位,双腿之间置梯形垫,或穿“丁”字鞋,患肢抬高5-10cm。翻身时注意尽量选择患侧翻,健侧仍需保持外展位,建议30-45度翻身,避免患肢内旋,内收活动,以免脱位。术后三不原则:不侧卧、不盘腿、不跷二郎腿。

1.3规范性康复训练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规范有效的康复锻炼是获得手术预期疗效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功能锻炼的原则:主动练习为主,被动练习为辅,活动量由小到大,由轻到重,活动范围逐渐加大,时间逐渐延长,运动量的大小应从轻度疲劳但尚有余力以不影响骨折愈合为原则,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刚下床功能锻炼时应注意保护病人,防止跌倒发生意外。

1.3.1术后6小时: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患者取仰卧位,双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踝关节最大限度背伸,膝关节伸直,大腿紧绷,足跟用力向下蹬空,坚持5-10秒,然后踝关节最大限度屈曲,坚持5-10秒,再缓慢放松。开始每日4-5次,每次10分钟,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以不疲劳为宜。

1.3.2术后第1天:1、床头抬高30-45。,抬高与平放交替;2、继续股四头肌收缩锻炼;3、床上抬臀,白天每2小时一次,晚上保持臀下不潮湿;4、气压治疗:每日2次,每次60分钟;5、协助患者从足踝到大腿做环形或挤压式肌肉按摩2-3次,每次5-10分钟;6、健侧下肢主动伸屈膝屈髋关节练习,每1小时1次,每次5下,越多越好。

1.3.3术后第2、3天:1、根据病人体质及耐受能力,继续以上锻炼,可适当增加活动时间及锻炼强度,以不疲劳为宜;2、患肢被动髌骨推移:平卧位,膝关节伸直,肌肉放松,拇指和食指捏住髌骨,上下左右推动,每日3-4次,每次20下;3、深呼吸、扩胸运动:每日2-3次,每次10下;4、揉腹练习:每日2-3次,每次3-5分钟。

1.3.4术后第4、5、6天:1、患肢被动屈髋屈膝练习:以30-40度为宜,每日3-4次,每次10-20下;2、遵医嘱协助患者扶双拐或助行器下床练习:注意下肢不完全负重,仍需保持外展位。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如患者体质差,或合并有内科疾病者,可延迟下床时间,继续床上锻炼,可增加活动次数及活动时间。

1.3.5术后7天至出院:1、继续床上及下床锻炼,增加活动次数及活动时间;2、患肢主动屈髋屈膝练习:70度以内,每日3-4次,每次10-20下。

1.3.6 出院指导:1、术后3个月内均有出现髋关节脱位可能。因此,嘱病人日常生活中避免某些特定体位和活动。(1)三不原则:不盘腿、不侧卧、不翘二郎腿;避免髋关节过度内旋和屈曲(应小于90 °,70 °以内是安全的)(2)不能俯身或从地面上拣东西。(3)出院回家后仍需睡硬板床。禁止坐矮凳子、软沙发。不能蹲厕只能坐便。(4)不宜进行激烈运动或劳损性高的运动,例如快跑步及过剧烈的球类活动等。2、上楼梯时先迈健腿,下楼梯时先迈患腿,有人陪伴,避免意外跌倒。3、遵医嘱到医院拍X线片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了解关节假体的位置、稳定性是否良好及关节的磨损程度。4、如有髋关节红肿、疼痛、不明原因发热或活动不便以及髋关节因意外情况受伤后均要及时到医院就诊。5、假如身体其它部位有感染时,应尽早治疗,防止感染扩散至人工关节。6、在接受其它任何手术前(包括牙科手術)请告诉医生曾经接受过人工关节置换术,可能需要抗生素预防。7、爱惜假体,避免过度负重,减轻磨损,延长假体寿命,禁止单腿跳跃。

2 结果

本组患者68例,68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采用国内外最为常用评价髋关节功能的评分标准:Harris评分标准,内容主要包括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畸形四方面,满分100分,得分90~100分为优,80 ~89为良,70 ~79为中,70分以下为差。评定结果:优52例,良15例,中1例,优良率98%。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3 护理体会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护理及规范性康复锻炼与手术成功密切相关,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针对每个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规范性康复训练及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更好的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篇12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 男15例, 女9例。年龄39~94岁, 平均 (62.5±8.3) 岁。其中, 单侧全髋关节置换14例, 双髋关节置换5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4例, 全髋翻修1例。伴有高血压6例, 糖尿病2例, 风湿性心脏病1例, 患侧偏瘫2例。

2 干预措施

2.1 术前干预

2.1.1 心理干预

(1) 针对患者较多的负性心理, 积极与患者交谈, 取得家属的支持、配合, 介绍手术成功者的经验, 解除其思想顾虑,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使其愉快的接受手术治疗。 (2) 加强对高危患者的术前评估, 通过术前谈话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2.1.2 认知干预, 做好高危人群宣教

(1)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危害性、常见症状, 告知患者如有不适, 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2) 劝其戒烟, 可避免因尼古丁刺激引起的静脉收缩[4], 避免高胆固醇饮食, 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 多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 (3)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下肢锻炼方法, 如肌肉等长收缩的训练方法, 踝关节背伸跖曲运动; (4) 指导患者行三点 (双肘及健康下肢) 支撑, 引体抬臀, 每1~2小时1次。不仅可有效预防骶尾部皮肤压疮, 还起到变换体位、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作用。

2.2 术后干预

按以下程序进行: (1) 术后患肢处于中立外展位, 给予被动活动踝关节 (即背伸跖屈) 及肌肉挤压运动, 自跟腱向上挤压患肢小腿、大腿肌肉, 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麻醉作用消失后, 督导患者主动锻炼。每日3~4次, 每次20~30 min, 逐日增加, 直到下床行走。 (2) 术后第1天从简单的动作开始:指导患者深呼吸, 双上肢外展、扩胸练习, 增加心肺功能。以平卧为主, 翻身时两大腿之间放5~10 cm软枕, 并翻向健侧, 禁止患肢内收、外旋, 以防髋关节脱位。 (3) 术后第3天可坐起, 并行患肢屈膝练习, 从30°开始, 逐渐增加, 但不超过90°。 (4) 根据病情术后5~7 d可借助习步架下床行走, 专人守护。

2.3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对高危人群适当给予低分子肝素 (速避凝) 0.4 ml腹壁皮下注射,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输注。老年人使用时, 后者应慢滴, 防止发生肺水肿。

2.4 主动运动

(1) 抬高患肢时, 应避免小腿后方肌肉受压, 以促使下肢静脉回流;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2) 每小时行深呼吸5~10次;进行肢体按摩, 以促进血液循环。 (3) 术后2~3 d加强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及关节屈伸活动, 每1~2小时1次, 每次10~20 min。 (4) 根据病情可床上坐起, 每日2~3次, 每次不超过30 min, 同时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 逐渐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 加强肌肉泵血功能。

2.5 被动运动

(1) 术后第2天可进行CPM机锻炼, 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 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CPM机锻炼可从20°~30°开始, 每次30~60 min, 每日2次。第2天对能完全承受第1天运动强度者, 可以增加10°~20°。 (2) 使用弹力袜 (长度从踝到大腿中部) , 适度压迫浅静脉, 增加静脉回流量, 阻止下肢水肿的发生。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强刺激因素。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在关节置换的围术期均可能存在, 如果不使用任何预防措施, 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约为40.0%[5]。髋部损伤患者多属高龄, 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髋部损伤患者长期卧床, 下肢活动受限, 从而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其次, 手术创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 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C减少, 造成高凝状态。因此, 全面评估和积极预防成为护理患者的关键。功能训练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减少血栓的发生, 有效的护理支持能减少发生DVT, 促进患者顺利康复。另外, 由于住院日的缩短, 拆线后患者即出院, 要及时做好出院指导, 告之复诊时间及地点, 若能定时回访, 将利于患者康复, 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42.

[2]Wroblewski BM, Siney PD, Fleming PA.Fatal pulmonary embolism and mortality after revision of failed total hip arthroplasties[J].Arthro-plasty, 2000, 15 (4) :437-439.

[3]吕厚山, 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 1999, 19 (3) :155-157.

[4]臧学慧, 林宏生, 吴昊,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05, 43 (8) :511.

上一篇:超声缺陷检测下一篇:股权回购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