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2024-09-25

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共5篇)

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篇1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设计理念的日新月异,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被临床上用于各种终末期膝关节病变,但由于膝关节解剖特殊、功能复杂以及手术者技术水平不一,术后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影响疗效。笔者对本院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施行的初次TKA术病例206例(268膝)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如下原则对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施行的初次TKA术病例进行选择:(1)有完整病历资料、联系方式;(2)术前X线片示膝关节为终末期病变,或有明确手术指证;(3)患者愿意接受随访。共选取206例(268膝),实际随访到199例(256膝),其中男52(61膝)例,女147(195膝)例;所有患者平均身高(163.6±11.32)cm,平均体重(71.3±12.16)kg,体重指数(26.081±6.16)。病程平均(9.16±1.22)年。原因:骨关节炎(OA)153例(195膝);类风湿性关节炎(RA)37例(52膝);膝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4例(4膝);股骨髁粉碎性骨折1例(1膝);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例(1膝);股骨远端骨囊肿2例(2膝);股骨远端骨肉瘤1例(1膝)。术前膝关节活动度≤90°共112膝,平均92.66°(0°~140°)。

所用假体中,Zimmer公司的Nexgen-LPS-High-Flex假体158个(268膝),IB-Ⅱ后稳定型假体2个;Link公司的铰链式假体11个;国产铸造钛合金铰链式人工膝关节1例。置换髌骨131膝。

1.2 治疗方法

术前半小时开始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均由同一组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完成。采用全麻或连续硬外麻醉,均使用气囊止血带止血。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暴露关节后切除充血水肿及增生的滑膜、半月板及前交叉韧带等组织,并根据假体类型决定是否保留后交叉韧带,清理骨赘,松解紧张的侧副韧带及关节囊,根据成角及屈曲挛缩畸形等情况,统筹股骨和胫骨的截骨量及截骨次数,同时配合膝周其他韧带和关节囊等组织的恰当松解,来矫正畸形和最大限度恢复关节活动度。对髌骨不进行常规置换,对于髌骨关节面软骨破坏严重、厚度在25 mm以上者,给予置换,否则给予髌骨成形术。对所有病例均进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处理。以试模测试合适后用骨水泥固定安装与试模同号假体,以不少于6000 ml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假体周围的组织碎屑及骨水泥残留,留置引流管后分层缝合。整个下肢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术中根据失血情况决定输血量。

术后常规使用静脉镇痛泵3 d,后改为口服药物镇痛。术后预防感染3~5 d,使用抗凝剂7~10 d。一般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术后按相关文献[1-3]报道的方法进行系统化功能锻炼。出院后强调患者继续进行功能锻炼。并指导患者定期来院随访。

1.3 随访及疗效评价

1.3.1 随访内容

患者出院后常规门诊随访,随访时间点为术后3个月、6个月、1年,1年后每年随访一次,最后一次随访时间集中于2011年10月1日-12月31日。随访时拍摄患膝正、侧位X线片并与手术前和出院前X线片进行比较,记录患者自觉疼痛等症状缓解情况、满意度,并进行HSS评分[4]。

1.3.2 评价方法

根据上述记录结果,对每位患者进行HSS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进行评定,HSS评定项目包括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范围18分、屈曲畸形10分、关节稳定性10分及肌力10分。总分为100分。85~100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可,小于59分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术前与随访时观测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值取0.05。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本组所有病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出院前无感染发生。单膝平均手术时间为(58.10±18.15)min,术中单膝平均失血量为(407.06±38.75)ml,术中及术后平均输异体血(350.18±26.11)ml。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平均(56.23±12.17)min。置换髌骨131例(55.27%)。

2.2 随访结果

本组病例中实际随访到的199例(256膝),平均随访(31±11.65)月,膝关节HSS评分从术前平均HSS评分(40.33±12.02)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87.28±10.13)分,优良率为92.8%。疼痛评分从术前的平均(13.15±3.32)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25.40±6.51)分。功能评分从术前的平均(8.46±2.18)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17.82±3.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疼痛完全缓解率88.67%(227/256),85.61%(170/199)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

2.3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 36 例(14.06%)膝前痛,7 例残留≥ 10°的屈曲畸形,其中 2 例为 15°,5 例 >10°的伸膝迟滞,1 例假体周围出现无症状非进展性透亮线,2 例术后 1 个月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其中 1 例继发肺栓塞(PE),经抢救脱险。1 例假体周围感染并继发脓毒血症而死亡,1 例因心脏意外而死亡。末次随访时未发现严重膝内外翻畸形、假体断裂、髌腱断裂、髌骨脱位。

3 讨论

3.1 手术指征与手术时机

笔者认为对于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累及膝关节的患者,或疼痛、畸形等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而术后预期可有明显改善者均适合施行TKA。但术前4周内发生膝关节或者其他部位感染、严重屈膝挛缩畸形、重度心肺功能不全、全身营养状况甚差、免疫功能明显异常、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对手术效果期望过高、不愿施行手术或对疼痛等的忍耐力极差的病人均不宜施行该手术。

3.2 手术技巧

3.2.1 关于截骨

本组病例均先进行股骨远端截骨,再行胫骨截骨。在进行股骨远端截骨前,先去除增生的骨赘,以免影响截骨量和方向,然后根据股骨机械轴和解剖轴的夹角进行截骨,对膝内翻者外翻5°~8°截骨,而膝外翻者外翻3°~5°截骨。根据Insall和Whiteside线进行股骨远端的外旋截骨。胫骨截骨之前不常规先去除骨赘,而是先截骨后清理骨赘,以此避免错误定位胫骨平台机械轴心。采用与胫骨机械轴垂直截骨。截骨量以损坏或磨损最严重处的关节软骨下≤6mm为宜,因胫骨过量截骨可能导致截骨后所保留的低硬度松质骨难以承受膝关节的正常载荷[5],而股骨过多截骨常使股骨髁上形成切迹(notch),术后大大增加股骨髁上骨折的机会[6]。笔者认为,股骨和胫骨的截骨量应基本相当,若相差悬殊将会导致膝关节线上下移位,造成术后伸膝装置功能失常等后果。3.2.2畸形矫正对于严重屈曲挛缩畸形,笔者的建议是适当增加股骨远端截骨量,尽量一次截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充分的软组织松解,本组病例只对16膝进行了二次截骨方法增加截骨量。这与Krackow等[7]学者的观点相同。当股骨远端截骨完成后,应彻底清理后方骨赘,充分松解后方关节囊,若膝关节仍不能伸直,笔者按照Bellemans等[8]的方法对本组病例中屈曲畸形≥45°者共5例进行第二次截骨及内侧副韧带后半部分松解,有3例畸形得到纠正,另外2例加行腓肠肌和腘绳肌腱的部分离断,有1例畸形也得到纠正,术中尚有一例残留25°屈曲畸形,术后借鉴吕厚山等[9]的经验给予皮牵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功能锻炼,至今(术后第5年)仍残留15°屈曲畸形,但无疼痛等不适,功能良好,生活可自理。

内翻畸形必须完全矫正,对于内翻畸形应依次选择切除后交叉韧带(PCL)、清除关节面内侧骨赘、松解MCL的浅层、剥离半膜肌的止点,若仍不能完全矫正,应考虑松解“鹅足”。本组共124个膝关节呈内翻畸形,均于术中得到矫正,至今仍无一例内翻畸形复发。笔者认为,外翻畸形的矫正常相对容易,况且术后残留10°以内的外翻畸形将不产生严重后果。我们对34例膝外翻畸形的矫正依次采用彻底刮除关节外侧骨赘,松解外侧副韧带、髂胫束或后外侧关节囊,其中有6例加行腘斜韧带离断,全部消除外翻畸形。

3.2.3 对髌骨的处理

本组病例对其中131例进行了置换,置换髌骨的特点为软骨面磨损严重,髌骨严重变形,或者股骨和胫骨假体试模安放后检查髌骨运动轨迹不良等;对髌骨较薄(<15 mm)、关节面损坏较轻、运动轨迹尚好均未进行置换,而是进行髌骨成形术,以咬骨钳去除髌周的全部骨赘,磨挫边缘,尽量恢复髌骨正常形态。根据情况适当松解髌骨支持带,使髌骨运动轨迹接近或达到生理状态。

3.2.4 假体的选择

对于假体的选择问题上除了是否置换髌骨外,主要还存在选用保留与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高屈曲度与标准型假体这两方面争议上,笔者认为对于严重屈曲畸形、不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及初学的手术者,均宜选用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因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在TKA术中关节间隙张开有限、软组织平衡困难、操作复杂。而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可部分克服上述缺点。术者应根据个人习惯、技术水平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10]。至于假体屈曲度的选择笔者推崇使用高屈曲度型平台假体,因该假体的设计相对标准型平台假体有更大的股骨后髁面积和关节面屈曲率[11],更好地模拟了人体生理学特点,理论上可使膝关节在术后达到正常或较大的关节活动度,降低假体后方的磨损和脱位几率[12]。本组病例中笔者大都采用高屈曲度假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3 术后并发症原因及防治

本研究中发生术后不同程度的膝前痛共29例,占11.33%,略高于Boume等[13]报道的10%的发生率,这29例中有21例未进行髌骨置换,说明未置换髌骨可能是术后髌前痛的一个因素。正如张启栋等[14]的Meta分析结果所示,髌骨置换与非髌骨置换相比,前者术后5年内膝前痛发生率更低。

术后7例残留≥10°的屈曲畸形,其中4例为术前存在30°~45°的屈曲畸形,2例更是术前存在50°的屈曲畸形。符合一些学者的“术前的屈曲挛缩畸形会增加术后屈曲畸形的发生率”这一观点[15]。DVT是TKA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16],本研究中,2例术后早期发生DVT,其中1例继发肺栓塞(PE),经积极治疗痊愈,追问病史,这2例患者均存在没正规服用抗凝剂,笔者在此推荐新型抗凝剂利伐沙班(拜瑞妥),口服方便,疗效确凿、无需检测,用药安全,可作为家庭抗凝用药首选。3.4康复锻炼康复锻炼的方法、次序、强度、时间纷繁众多,优劣不一,但术后康复锻炼的内容无非包括活动度、肌力、肌耐力、步态训练等。笔者认为,有一支经正规培训的康复师队伍指导锻炼;患者能坚守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原则才是术后康复训练的基础。

总之,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合理的截骨和软组织平衡来矫正各种畸形,并获得精确的假体力线、正常髌骨运动轨迹、矩形的伸、屈膝间隙、良好的术后稳定性,术后不懈的康复锻炼以及对患者定期随访,并对各种并发症进行警惕性地预防,才可能使TKA的效果更优,假体寿命更久。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总结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康复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6例(268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术前和随访时患者的HSS评分、膝前痛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等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际随访到的199例(256膝),平均随访(31±11.65)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从术前平均HSS评分(40.33±12.02)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87.28±10.13)分,优良率为92.8%。疼痛评分从术前的平均(13.15±3.32)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25.40±6.51)分。功能评分从术前的平均(8.46±2.18)分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17.82±3.82)分。疼痛完全缓解率88.67%(227/256),85.61%(170/199)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在进行手术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规范术中和术后处理,重视术后康复锻炼,方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疗效

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篇2

正常解剖

髋关节是球窝关节,股骨头嵌入骨盆的关节

窝内(髋臼)

手术指征

髋关节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髋关节置换所有或部分髋关节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髋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老年人。由于人造关节会发生磨损,手术通常不用于青年。髋关节置换术适应症:

*保守治疗无效的髋关节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6个月以上)

*X线确诊的髋关节骨关节炎或关节炎 *因髋关节疼痛不能工作、睡觉或活动

*髋关节修复术后关节不稳

*部分髋部骨折 *髋关节肿瘤 手术禁忌症: *髋部感染

*髋关节周围皮肤缺失

*股四头肌瘫痪

*腿和足部严重的血管性疾病(周围血管病

变)

*神经病变(神经病)影响髋部 *严重的限制性神经功能紊乱

*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疾病晚期,如癌转移)

*病理性肥胖(体重超过300磅)

手术过程1

髋关节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连接股骨头和骨盆的关节窝。全髋关节置换术就是手术置换髋关节内损害的骨质。全髋关节置换

术包括三个部分:

*用塑料关节窝置换髋关节窝(髋臼)

*用金属关节头置换碎裂的股骨头

*用金属杆插入股骨干来增加人工关节的稳

定性

半髋置换术,是用假体置换股骨头或髋关节

窝(髋臼)

术前将对患者作全面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残疾程度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术前身体状况

和心肺功能,以判定他是否应该接受髋关节

置换手术。

手术在局麻或腰麻下进行。整形外科医生沿着患侧髋关节作一个切口,暴露髋关节,切除股骨头和髋关节窝

手术过程2

然后将金属关节头和金属杆置入股骨,将塑料关节窝置入扩大了的骨盆关节凹。将人工关节固定好(常常用一种特殊的水泥固定),将骨附近的肌肉和肌腱复位,最后关闭切口。术后患者髋部包扎大量敷料。术中放置一条细引流管以排出关节区多余的液体。

1.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1.1 一般护理

术后进行常规监测T、P、R、BP、SpO2、HCE等,24h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切口疼痛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同时,保持引流管通畅,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并保持持续负压,防止扭曲、压迫,防止血块堵塞,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记录出入量及伤口出血情况,如术后4~6h内引流量>300ml、色呈鲜红,或短时间引流量较多伴血压下降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止血、输血的准备工

作。并随时观察患者神志、表情、睡眠,以及大小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还需特别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血运、温度及水肿情况,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强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 体位护理

患者术后的体位不应一成不变,主要取决于手术中所安置的人工臼杯前倾角与假体柄前倾角的相互关系而决定患者体位[2],因此,术后需与手术医生交流,了解术中安置的人工髋关节位置,这对术后正确的体位护理有重要意义[3]。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位,应取仰卧位,患侧肢体常规置于髋关节外展30°、屈伸0°、内外旋0°、膝关节0°位(外展中立位),或根据人工假体柄和臼置入的角度将患髋置于屈伸0°、外展30°、内旋15°、膝关节0°位(外展内旋位)。允许患者健侧卧位,但应注意保持患侧肢体处于上述体位。为此可将特制的梯形软枕放于患者两腿之间,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允许患侧肢体在上述体位状态下髋膝关节伸屈角度为0°~9°。

1.3 术后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

术后当天:患者清醒后即可开始踝、膝关节活动训练,鼓励其行跖趾关节伸屈和双侧踝关节伸屈,2~3次,5min/次;逐渐做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锻炼,要求患者尽量将膝关节伸直。术后第1~2天:床头摇起(不应超过30°),取平卧位,加强训练强度,指导患者有规律地、主动地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和跖屈活动,并指导患者作踝关节环转运动,每组顺逆时针环转各30~50次,以上两种练习交替进行,每隔1h练习5~10次,早中晚共3回;同时开始髋、膝关节屈伸训练,即交替抬高髋关节和膝关节,被动做登自行车动作,股四头肌收缩练习时要保持髋关节相对稳定或将硬枕放在患侧膝关节下,鼓励患者尽量在旋转中立位的状态下将膝关节伸直,抬起小腿,20次/h,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每天做4~8h;同时加强健侧肢体锻炼,屈髋、屈膝收缩健侧下肢肌肉,锻炼过程中,鼓励患者配合深呼吸运动。手术后第3~7天:主要是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当股四头肌足够强时,可开始练习直腿抬高

试验,为患者下床负重锻炼做准备,指导患者床上坐起—坐床边—床边站立—拐杖行走及肌力训练;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或陪护共同掌握协助患者上、下床的方法,从健侧移坐至床边,待患者适应后离床;手扶床沿站立,健肢负重,患肢不负重,至下肢肌力恢复后进行站立后伸和外展练习;将患肢慢慢后伸,抬头挺胸,保持上身直立,拉伸屈髋肌群,然后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收回,拉伸髋关节内收肌,30次/组,每天3组,应避免髋关节屈曲>90°(>90°会增加髋关节脱位危险)。术后第8~14天:训练到患者有足够的力量可自行站立时,可在护理人员和学步器的帮助下进行3点交替步态训练,或扶掖杖进行4点交替步态训练,逐渐过渡到2点步态,使患肢部分负重和4点步态完全负重,然后由双拐过渡到单拐,最后弃拐行走,最后进行生活习惯训练,如坐在椅子上穿脱鞋袜训练,下楼梯训练,自行车训练等。术后2周后可拆线出院。

1.4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及指导

一般术后2周出院休养,但患肢功能的恢

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必须指导患者坚持在家锻炼:一般情况下扶双拐行走6~8周,这期间继续住院时的各种锻炼,逐渐加大运动量,增加行走距离;术后8周~4个月,此阶段主要锻炼提高肌肉的整体力量,可使用单侧手杖,单腿平衡练习,术侧单腿站立1min;指导患者术后6个月内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如二郎腿、坐位穿鞋、坐矮凳及弯腰拾物,以防假体脱位。为保护假体和延长假体的寿命,要求患者禁止跑步、跳跃、爬山和举重等活动,并且控制体重以减轻假体的负担。嘱患者术后1、3、6个月来本院复查。

2.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通常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手术”,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成形术是患者一次特殊的身体体质考验,该手术并具较高致残率。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护理工作和康复指导在股骨颈骨折治疗过程中的地位尤

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体会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3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62-01

近几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的病例越来越普遍,髋关节置换术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将患者的部分甚至全部髋关节进行置换,可较好的校正畸形、提升患者的活动能力和减轻患者的疼痛,切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科通过对42例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疗效良好。现有一些粗浅的护理体会,简单谈一谈。

1病例

今年以来,我科对42例患者实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6至71岁,平均58.5岁,其中全髋4例,半髋38例,入院后5-12天后手术,术后住院时间12-19天。

2疗效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皮肤坏死、假体脱位、伤口不愈合等问题,均顺利康复。

3护理

3.1提振信心是前提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对手术的惧怕心理,再加上疾病的长期困扰,多数患者对置换人工关节顾虑多、压力大,做深做细思想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耐心细致的了解,准确把握患者的思想包袱,加强心理疏导和解释工作,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说明手术的可靠性和必要性,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同时摆明精神因素与疾病治疗的密切关系,稳定患者的情绪或介绍患者与患有同病但已取得明显治疗效果的病友进行交谈,进一步提振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使患者全力配合手术治疗和康复。

3.2阻断感染是基础引导患者利用牵引床上的拉手抬起上身或臀部,增加活动量,促进深呼吸,提升肺活量,有必要的时候进行雾化吸入,进一步稀释痰液,保证呼吸道清洁。引导患者多喝水,通过利尿、排尿,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现象的出现。注意加强服务,帮助患者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骶尾部垫小型垫圈,以减轻局部受压,防止引发肺部感染,还有出现压疮和褥疮,给患者带来痛苦。

3.3预防出血是关键由于手术解剖位置深,术中出血量会较大,术后也容易出血,必须引起重视、密切观察、精细护理,防止大出血情况的出现。术前准备血、立止血以及静脉止血药,术后留意脉搏、血压变化及伤口渗血情况,发现问题迅速处理。保持负压引流顺畅(引流袋固定低于床边30至40厘米),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和脱落,防止切口积血和血肿现象发生,细心观察引流液性质、色、量,特别是在手术后引流量超过300ml/d以及色泽鲜红的时候,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正常情况下,一般在2日后拔掉引流管。

3.4阻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根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为47%。年龄大、肥胖、心功能不全、长期制动等都是深静脉血栓的重要诱因。高危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肢体血流更加缓慢,很容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为此,引导病人最大程度屈伸踝关节以及按摩膝盖部位,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密切观察患者肢体肿胀以及末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脚趾活动、皮肤温度以及脚部的感觉,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3.5防止假体脱位是重点髋关节脱位是全髖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麻醉尚未完全恢复,肌肉张力低,随意挪动会引起假体脱位,手术后6个星期脱位发生率很高,占十之六七,因此,挪动患者时要特别小心,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体托起,实行仰卧或者健侧卧,同时要只限于轻微的活动,屈曲不应超过90度,不能盘腿和过度后伸等。

4小结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体会 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33-01

髋关节置换是一项非常有特点髋关节重建技术,其创伤小,术后运动度好,其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病人关节活动功能及解除患者疼痛,从而改善病人自理能力。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难度较大,而且相当重要。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各种护理并发症,使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现将我院2012年5月——2015年6月收住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5例,男33例,女22例,年龄在28-80岁之间,其中股骨颈骨折32例,关节疾病23例。

2护理

2.1病情观察: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术后每15-30分钟测血压,呼吸、脉搏平稳后改4小时一次,注意病人意识状态和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2.2引流管护理:术后置引流管引流积血,以减少伤口内血肿的形成,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对增加术后关节活动有一定益处。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最大,如有血管堵塞应及时冲洗。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引流液倒流,密切观察引流量、引流液体的颜色和性质。正常为50-250ml/d,色淡红;若引流量大于300ml/d,色鲜红,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术后引流量小于50ml/d,可拔出引流管。

2.3疼痛的护理

疼痛本身可以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烦躁不安,忧郁,一般采用镇静,镇痛剂对症处理,特别是镇痛泵的应用,有效控制了疼痛。也可在手术切口处用冰囊冷敷,通过冷对细胞活动的抑制,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减轻疼痛。同时冷敷也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而减少局部出血。另外还可采用疏导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聊天等心理疏导力法减轻疼痛。

2.4体位护理

病人术后需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故应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侧方切口时,患肢抬高,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预防关节脱位。后方切口时,患肢平放在床上,两腿之间加一软枕,禁止内旋,为保持肢体的位置可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 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注意保护骨突部位,按时翻身、翻身时为左右45°侧翻,禁止将病人侧身呈90°,如果必要侧卧位时两腿之间应加软枕,防止内收内旋位。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膝关节下垫一软枕。术后48h内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变化,如患肢皮肤青紫,皮温低、足背动脉消失或减弱,应及时处理。

2.5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5.1感染: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合理使用抗生素,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折叠,观察伤口情况,注意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尤其肥胖者。如切口红肿,应酒精温敷切口消炎、消肿、换药等治疗,长期卧床易发生坠积性肺炎,鼓励病人深呼吸及扩胸运动,定时拍打前胸后背,必要时雾化吸入。

2.5.2深静脉和肺栓塞

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失血,长期卧床等因素,造成血管壁受损,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高。预防原则术前平衡膳食,选择清爽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有利于稀释血液,促使血液循环,改善血液粘度,术后早期活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也可给与肢体按摩,低分子肝素钠可起到较好的预防血栓的作用,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肢的感觉,色泽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如出现下肢肿胀,肢端温度降低,皮肤发绀,疼痛加剧,应警惕栓塞的发生。如患者出现呼吸道困难,口唇紫绀,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5.3脱位

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易发生,脱位原因与关节类型,手术入路途径,术后搬动不正确,其功能锻炼不得当及病人自身条件有关,护理中应注意保持患肢正确的体位,嘱患者勿交叉双腿,勿侧卧于患侧,勿坐低沙发和椅子,勿弯腰食物,勿做盘腿动作。脱位临床表现患肢疼痛剧烈,双下肢长度不同(患肢缩短),成过度外旋位。一旦发生脱位,应立即使患肢制动,并通知医生进一步处理。

2.6术后康复训练

2.6.1早期康复训练 术后第1-2天做患肢肱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及踝、趾关节主动伸屈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及疼痛使切口早期愈合。

2.6.2中秋康复训练术后3-5天鼓励患者自主活动双上肢握拳、屈伸肘腕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肩关节等活动保持上肢肌力同时有助于保持呼吸功能正常。

2.6.3后期康复训练 术后6-7天病人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允许病人翻身,翻身时两腿之间放以软枕,鼓励病人可以扶拐行走。锻炼时有人在旁扶助防止跌倒。总之术后的护理中康复训练非常重要,而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惧怕疼痛而不能很好地进行康复训练这一现象并不少见。我们应该和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协助,使患者进行充分的康复锻炼,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功能恢复,而我们也才能把护理工作做得更好。

3.出现指导

3.1 避免重体力活动以及剧烈活动的运动项目,以减少发生关节脱位、骨折、假体松动。

3.2避免将髋关节放置在易脱位的体位。

3.3避免在不平滑不平整路面行走。

3.4保持下肢经常中立位外展位,6-8周内屈髋不要超过90°。

4.小结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的手术,由于创伤大、出血量较多,因此对病人术中及术后护理及正确的功能训练非常重要。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可有效地减少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功能训练是病人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健。通过对本组55病人三年随访,仅有一人脱位,其余均治愈,功能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1.

[2]吴永德、陈文斌、曾伟涛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体会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

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篇5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性髋关节疾病 疗效观察

2005年7月~2011年11月对54例老年性髋关节疾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满意。为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手术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本文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老年性髋关节疾病患者54例,女31例,男23例,年龄6l~76岁,平均68.6岁。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0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6例,类风湿髋关节炎18例。术前关节功能评分70~79分5例(9%),70分以下49例(91%),评分根据HARRIS标准[1]。

研究方法:收集54例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对术前准备、手术方法、术后处理、疗效及随访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结 果

术前准备:所有患者术前均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功能,肺功能,血糖等,行双髋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

手术方法:22例采用全身麻醉,32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患者均取健侧卧位,固定骨盆,健侧髋、膝关节略屈曲,缚带固定,均采用Watson-Jones切口人路。“工”字形切开关节囊,充分显露关节腔。使髋关节向后方脱位。按测量好的模板尺寸的大小,锯除多余的股骨头,然后,打磨髋臼,并彻底祛除软骨及关节盂唇,安装髋臼假体,使髋臼平面与身体水平交角约40°及前倾15°(安装骨水泥型人工关节时,则用髋臼调位加压器紧压直至骨水泥固化;安装非骨水泥型关节时,髋臼均采用螺丝钉固定),再安装股骨头假体(安装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时,则用骨水泥枪缓慢均匀向髓腔内注入骨水泥,然后立即装入匹配的股骨假体;安装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则只将股骨假体安装入已修整好的髓腔内即可,安装杂交固定型人工全髋关节时,方法同安装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最后,进行关节复位活动,达到正常后放置引流管,缝合。

术后处理:术后应用头孢二代抗生素1~2天,并置负压引流管引流,手术后2~3天拔除。保持双髋外展中立位,术后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外展30°,用外旋矫正鞋固定患肢,双下肢间以一三角形硬枕固定。另术后第1日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连用1周。严密观察局部引流情况、患肢血液循环、神经功能及有无关节脱位征象,观察患者全身状态,监测心、脑、肺、肾等功能,术后立即行髋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以观察髋关节的位置是否正常,当引流液少于50ml时拔除引流管。

疗效:54例髋术后1周内X线照片示:假体位置均良好,术后2周均能扶双拐离床活动,1例(3髋)术后出现患肢肿胀,伴疼痛、麻木,经彩色多普勒及静脉造影检查证实1例均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溶解血栓等治疗后好转,能扶双拐离床活动。伤口术后2周拆线,愈合良好。

隨访情况:术后随访5年,本组54髋,关节功能评分90~100分29髋(53.7%);80~89分19髋(35.1%);70~79分4髋;70分以下2髋。术后5年X线照片示:假体无移位,螺丝钉无松动,5髋见髋臼边缘骨赘增生,1髋关节周围组织中存在异位骨化,假体与周围皮质骨贴合紧密。

例1:患者,男,67岁。于2006年12月12日“右髋部疼痛功能障碍1年”入院,入院体右下肢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短缩约2cm,局部压痛,右髋活动障碍,Allis征阳性,Trenderburg氏征阳性,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X线见下(图1)。入院诊断为双髋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右侧股骨头坏死并脱位.入院诊断明确后,经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06年12月29日于本院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2天摄X片见下(图2:假体位置均良好),术后1周即可扶拐下地行走,目前关节功能已恢复。

讨 论

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骨水泥技术的改进,配套器械的日益完善,使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刨伤程度减少,远期疗效良好.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否做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应视原发病情况,髋关节功能障碍程度,患者的身体状态等[1]。

对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经验须注意以下问题:①术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②术前应常规行高质量的双髋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并根据此片选择假体;③术中找到真性髋臼是关键,在处理髋臼底时本着宁少勿多的原则,先用较小髋臼锉沿髋臼中心进行祛除髋臼内表面软骨,直到骨质显露。然后按序号逐个替换更大一号的髋臼锉,直至髋臼内软骨完全被祛除干净,并且使假体杯周缘均有良好的骨性支撑(髋臼必须加深至臼底,即泪滴外缘),做到既要将髋臼内软骨祛除干净又不能锉穿髋臼底,同时还要使假体杯周缘有良好、稳固的骨性支撑。④为避免术后感染及血栓形成,应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抗血栓形成药物,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DVT)发生[2],本组无DVT发生,这与重视术前、术后患肢功能锻炼有关,如术后拔除引流管后即可扶拐下地。

综上所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髋关节疾病较实用的手术,适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及髋关节肿瘤等髋关节疾病,只要选择好适应证、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好适合的假体、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做好术后处理,则手术是安全的,手术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 高维亮,侯延丽.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康复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9,30(6):546-548.

2 刘志宏,冯建民,王毅,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12):729

上一篇: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研究下一篇:武术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