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2024-05-21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共11篇)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篇1

麻醉方法的选择是影响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临床疗效的关键, 不同的麻醉方法, 临床疗效有所差异, 甚至还会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健康情况。腰硬联合麻醉结合了脊麻、硬膜外麻醉的优点经济实惠、镇痛时间长等, 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中效果显著, 临床广泛应用。选用硬膜外麻醉时, 常因韧带纤维化或钙化、椎体肥大、椎间隙骨质增生等致使穿刺困难, 故常采用侧入法穿刺。因老年人硬膜外间隙变小, 局麻药宜小量分次注入, 以防阻滞范围过广。老年人因全身器官功能衰减和组织细胞退变, 对麻醉耐受力下降, 故麻醉药的用量应减少, 并注意麻醉药与术前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解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 我院进行相应的临床研究, 效果令人满意, 先将具体临床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8月共30例髋关节置换术。按性别, 合并症进行分析:年龄均在65~95岁, 平均为80岁, 男性15例, 女性15例, ASA分级III级, 糖尿病患者12例, 高血压患者6例, 心脏病患者9例,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4例,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例, 肝功能异常2例。老年痴呆症患者除外, 随机分为两组, 硬膜外醉组 (15人) 、硬腰联合麻醉组 (15人) 。对于糖尿病, 高血压在行相关检查, 选择最佳时期对患者进行手术。

1.2 临床方法

所有患者于术前常规肌注适量安定及阿托品或长托宁。入室后连接多功能监护仪, 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 (SpO2) 、心电图 (ECG) 、心率 (HR) 、血压 (NIBP) 等生命体征。硬膜外麻醉组选择在L2~3椎间穿刺, 置管固定后, 注入实验量1.6%利多卡因4mL, 测定麻醉效果确切后, 注入首次剂量0.375%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8~10mL, 调节麻醉平面至T8~T10, 必要时追加首次药量的1/2。腰硬联合麻醉组在穿刺成功后进行26G腰针穿入蛛网膜下腔, 并给予重比重液 (0.75%左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液1.0mL) 退出硬膜外针, 置入硬膜导管, 麻醉阻滞平面控制在T8左右。

1.3 临床检测指标

在临床手术中连续对ECG、HR、NIBP和SpO2进行监测。以感觉阻滞时间 (从对患者进行注射麻醉药后至患者感觉开始麻木的时间) 、阻滞完善时间 (患者完全失去感觉所需要的时间) 、恢复痛觉时间 (阻滞完善时间至患者恢复痛觉之间的时间段) 。

2 结果

多数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心率降低、血压下降的现象, 针对此现象对患者采用8g麻黄素, 以改善患者病情。两组患者的手术均达到满意效果, 并对其进行χ2检验, 并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具体的记录数据如下表1。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可以看出硬腰联合麻醉组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组。硬腰联合麻醉组的感觉阻滞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均较硬膜外麻醉组短。

3 结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医疗技术的发展, 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了, 手术病例也增多了, 同时也增加了麻醉的风险性。因此, 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是麻醉医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老年患者, 年龄高本身就是一个危险因素, 并且随着年龄增加, 身体各脏器功能均处于衰退减弱状态。对手术耐受力降低, 更增加了手术和麻醉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而且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 麻醉方式的选择要兼顾手术要求和病人的具体情况, 尽量选择对病人生理干扰小的麻醉方式[1]。实施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人, 硬膜外麻醉是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麻醉方法。

硬膜外麻醉对循环扰乱程度轻, 因其发生过程较缓慢, 使循环系统有较充裕的代偿时间, 同时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硬膜外麻醉可使血压下降, 减少术中出血。老年人肝肾功能逐渐减退, 对药物的清除与代谢都缓慢, 少量的局麻药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2]。并且硬膜外麻醉可以减少全麻插管对肺部刺激, 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在麻醉管理过程中, 应多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 老年人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 循环系统的代偿能力较差, 硬膜外麻醉后易发生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一般经补液、加用麻黄素、阿托品后可以缓解。麻醉初期及早快速适量地输入胶体溶液有利于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的相对不足, 并且又能改善循环功能和冠状循环之目的, 故及早扩容是必须的。因此, 开放静脉、小剂量、低浓度给药, 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同时老年患者麻醉前充分的术前准备对保证术中的安全及术后的恢复十分重要[3]。

近年来,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人当中兴起, 由此证明虽然老年人机体衰退但是不能因此而成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禁忌人群, 老年人有生活自理和劳动的能力就能够进行手术, 在临床手术中, 特别注意麻醉方法的选择, 由本次临床试验可以明示, 腰硬联合麻醉能减少感觉阻滞时间和麻醉完善时间, 在引起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方面比硬膜外麻醉更占优势。综上, 硬腰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通过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运用不同的临床麻醉方法, 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比较, 探索最优麻醉方法。方法 将在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分两组, 麻醉方法分别运用硬膜外麻醉、硬腰联合麻醉, 即硬膜外麻醉组、硬腰联合麻醉组, 并且对其感觉阻滞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恢复痛觉时间为评价指标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在感觉阻滞时间、阻滞完善时间上较另一组短。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在应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上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建渝.临床麻醉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540.

[2]庄新良, 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441.

[3]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篇2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A)可以达到解除髋部疼痛,防止畸形和功能障碍,保持关节稳定,关节活动较好及调整双下肢长度等治疗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较为成熟的手术方式。THA术后脱位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3%,国内报道发生率2.6% ~5.1%。THA术后脱位受多因素影响,加强围术期护理预防脱位发生,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此研究旨在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当前相关临床研究,总结THA术后脱位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的有效措施,以更好的应用于临床,降低THA术后脱位发生率。

文章首先就当前国内外全关节置换术治疗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正如开头所述。然后就最近几年国内外全关节置换术治疗、护理及术后脱位的预防做了较为系统的回顾,例如,2005年李涛,麦伟,李志丹就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和防治的研究报告,2006年李永奖,张力成,杨国敬,等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研究的进展等文献来源广而且均为最近几年的研究报告,符合当前临床现状。文章指出,THA术后脱位与其危险因素之间存在必然而重要的联系,合理控制危险因素,能有效地避免脱位的发生,使患者免受痛苦。采用比较、总结的方法,客观归纳出其中所涉及到的有关THA术后脱位危险因素评定及预防脱位的护理措施,但文章仅仅就目前的THA脱位研究现状作了总结归纳,总结现存的知识,并未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或者对目前的研究提出任何改进和建议亦或某些方面的质疑,也就是说本文可以说是只是对此研究的一个单纯性的总结阐述。而且对于研究中是否存在空白、或空白之处在哪里作者并没有作出说明,文章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此文章对当前临床实践是一个和好的支持,对于临床的THA术后恢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很好的总结了当前THA脱位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客观而实际,能很好的服务与临床工作。正如文章最后的结论,护理人员在预防THA术后脱位时需要通过观察掌握患者脱位的危险因素,制定详细的预防护理措施,实施必要的健康宣教,使患者认识到预防脱位的重要性并掌握方法;而在围术期,规范化护理对为防止THA术后脱位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由此而有效地降低临床THA术后脱位的发生率。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篇3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5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完善,目前人工关节置换已成为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但由于术后的康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治疗效果,往往不能达到术前期待的手术疗效[1]。髋关节、髋臼及股骨头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且年龄多在70岁以上,鉴于老年人体弱多病,各脏器机能衰退,并且卧床时间较长,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引起死亡,因此做好老年人髋关节、髋臼及股骨头骨折的护理尤为重要。近年来,通过对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指导应用,解除了患者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收效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资料来自于本科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收入10例患者,其中男患者7例,女患者3例。年龄 65~92岁。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头坏死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例,严重风湿性关节炎1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本组病人均符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条件,术前宣教、术后规范化护理及康复指导。

1.2 方法 对本科髋关节置换术的10例患者制定并实施规范化的手术前及手术后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密切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做好出院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2结果

本组1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制定并实施规范化的手术前及手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未发生褥疮及伤口感染和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6例病人均康复出院,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例患者伤肢由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经下腔滤网植入术溶栓治疗后康复出院。

3讨论

3.1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指导:术前康复指导对老年患者是术后康复锻炼的基础,其目的是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全身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及踝关节的主被动锻炼。

3.1.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治疗的优点、效果,术前要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详细告之手术方法、手术疗效以及注意事项,向其提供一些有关手术及康复过程的资料,了解人工关节置换的目的和意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焦虑和恐惧;解答患者对手术的疑虑,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的康复情况,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所以一定要在术前向患者详细耐心地讲解有关手术的原理以及安全性、成熟性,从根本上打消患者的顾虑和担心,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1.2术前康复训练的指导 :术前3d用便盆在床上大小便,以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的尿潴留和便秘。患者入院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也可在家属协助中做,如臀中肌训练、股四头肌舒缩运动、直腿抬腿训练、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以及踝关节的伸屈运动等。

3.1.3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协助和指导患者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加強气压治疗、多频排痰机治疗,预防压疮。多饮水每日在2500ml以上,预防尿路感染。有效咳嗽,吸烟者禁烟,预防呼吸系统感染。

3.2术后护理

3.2.1生命体征的观察由于术者大多为高龄人群,且手术创伤较大,术后24h内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和患肢末梢血运的变化,注意加强患肢保暖。应用心电监护,监测心律、血氧饱和度、呼吸,持续吸氧4~6L/min,防止窒息,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

3.2.2引流:手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持续低负压引流,并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等。若引流量过多且颜色鲜红,则应注意血压的变化,必要时输血。引流管一般在术后48~72h拔出(根据病情拔出引流管)。如发现引流液引流量>100ml/h时,应报告医生并密切观察。

3.2.3体位护理:术后指导“轴线”翻身是护理的重点内容,防止脊柱扭转是关系到手术成败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翻身时由2名护士进行。术后平卧6h以压迫伤口止血,6h后轴线翻身,2h/次,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3.2.4预防压疮的护理:由于病人多为老年人,压疮的预防至关重要。病人早期先避免翻身,可通过健侧肢体支撑、抬高臀部的方法来减轻对骶尾部长时间的压迫。同时也可以在病人臀下按摩,以促进骶尾部的血液循环。

3.2.5 家庭康复锻炼期:患者一般在伤口愈合10~14天拆线后出院,而术后机体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出院后,患者在家庭康复期间应继续增加患肢活动范围及负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锻炼,训练量以不引起伤肢不适为宜。住院期间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能得到有程序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出院后有些患者急于求成,提前采取不正确的坐姿、睡姿及上下楼、用拐等方法,导致手术治疗的失败,所以家庭康复指导是院内康复指导的巩固与延续,也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2]。

3.3 出院指导:向出院的患者及家属详细讲清楚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患侧髋关节的正确活动及保护方法,加强营养,防止脱位等并发症,定期到医院检查,若有异常情况,随时就诊。一般在手术后两周切口拆线可出院[3],术后1个月内不宜长时间坐位和站位,坐位时重心后移,身体前屈不能大于90°。出院3个月内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逐步加强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训练,由扶双拐至单拐至弃拐,患髋由部分负重至全部负重,不跑跳、不下蹲、不侧卧、不持重物。

4结论

总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多为老年患者,因病患创伤影响活动,有长期卧床病史,全身机能衰退,患肢肌肉萎缩,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患者、不同时期做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和指导,并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才能保证全髋关节置换的成功。因此为提高手术效果,对THA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尤为重要。由于假体有使用寿命,容易发生假体松动塌陷,需要二次更换,目前有待于解决。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术后有计划地指导功能锻炼和下床活动,做好出院指导,有利于患者顺利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自强,苏佳灿,张春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功能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238-3239.

[2] 谢秀霞,李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家庭康复指导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1,第四卷第三期:119.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篇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 主要适用于部分高龄股骨颈骨折及骨不连、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等病[1]。由于老年人体质差、基础病多、缺乏康复知识等, 给护理工作带来严峻考验。通过完善的护理, 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全身机能和患肢功能, 提升病人的生存质量。我院2006年1月—2008年5月共完成高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8例, 通过护理干预, 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8例 (41髋) 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 男17例, 女21例;年龄65岁~82岁, 平均73.4岁;右髋19例, 左髋16例, 双髋3例;合并单一内科疾病32例, 2种以上基础疾病者17例;糖尿病7例, 有高血压病史26例, 心脏疾病11例,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5例, 脑卒中后遗症2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6例, 联合腰部麻醉12例;选用的人工髋关节材料为钴铬钼合金32髋, 钛合金9髋, 其中使用骨水泥13髋;38例病人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3个月~25个月, 平均8.4个月, 无一例死亡, 原基础病无加重, 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 护理

老年病人身体重要器官功能减退, 合并多种慢性疾病, 对全髋置换的老年病人的处理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既要考虑手术前后的诸多危险因素, 又要注意到手术的目的是使其尽早下床活动, 提高生活质量[2]。

2.1 术前护理

2.1.1 入院评估

病人入院时评估全身一般情况, 详细询问病因及病史, 协助病人做好各项辅助检查, 有助于医师评估病人全身及髋关节情况, 从而制订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等。

2.1.2 入院宣教

新入院病人常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变化, 这对护理和治疗极为不利。护理人员应耐心与病人沟通, 介绍病房的环境和医护人员情况, 使其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法;介绍成功手术的案例,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下肢皮牵引或骨牵引下的生活活动方式;说明有关药物使用的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副反应等, 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 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3,4]。

2.1.3 针对性护理

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护理。病人入院后均遵医嘱对其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同时应有重点的护理, 如对有慢性支气管肺气肿疾病的病人, 应指导做深呼吸运动及有效咳嗽训练并协助叩背等;对有脑卒中后遗症的病人, 应多协助做四肢主动、被动活动;对糖尿病或高血压病病人, 应指导饮食, 及时监测血糖、血压。

2.1.4 术前准备

术前宣教:安抚病人的紧张情绪, 告知与手术相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 指导休息、饮食等。备皮:要求在术前3 d剃除术区体毛 (包括会阴部) , 消毒, 并用消毒治疗巾包裹固定好术区, 于手术前一晚再次给病人术前备皮1次。术前用药:遵医嘱术前使用抗生素或术前保留导尿管等, 手术前更换内衣, 再次消毒术区并更换无菌巾, 包扎固定后护送病人进入手术室, 保持病人情绪稳定。

2.2 术后护理

髋关节置换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脂肪栓塞、神经血管损伤、骨折脱位、伤口感染和血栓栓塞等[5]。因而, 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护理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观察病人的基础疾病有无加重,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二是观察术后并发症, 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2.2.1 麻醉后护理

病人返回病房, 麻醉未醒, 要做好交接工作, 了解病人术中的大致情况、输液、输血和置管情况, 搬动病人要轻, 防止血压及心率波动。联合腰椎麻醉术后应去枕平卧6 h~8 h,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的24 h床头备吸痰器, 病人头部偏向一侧, 防止口腔内呕吐物或分泌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观察病人呼吸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舌根后坠发生窒息;多联监护仪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2.2.2 引流管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通常在术后伤口留置引流管, 定时挤压引流管, 避免脱落、折叠、扭曲, 以保持引流通畅,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 并做好记录, 若较短时间内引流量较多且色鲜红, 则可能伤口有活动性出血, 应及时处理。每天更换引流袋, 通常在术后2 d或3 d引流量24 h小于20 mL, 则拔除引流管, 以促进伤口愈合。

2.2.3 预防假体脱位

人工髋关节脱位好发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 手术结束病人返回病房后, 即应将患肢外展15°~20°中立位, 两大腿间置软枕, 保持患肢外展位, 使足尖向上[6]。护理措施:给予正确体位, 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必要时患肢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 忌内旋内收。进行肌力训练, 手术后髋关节不能维持正常的张力, 可能是导致脱位的重要原因。术后鼓励病人尽早做股四头肌锻炼及膝、踝关节运动, 防止肌肉萎缩, 增加肌张力, 降低脱位的发生率。正确搬运, 搬运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将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 多人同步进行, 防止因动作不协调而致关节脱位。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髋部有无高突畸形等脱位的临床表现, 若怀疑脱位应及时处理[7]。

2.2.4 预防肺部并发症

术后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 主动排痰。对痰液黏稠、不易咯出者可采取叩背辅助咳嗽排痰或雾化吸入, 及时清理呼吸道以保持通畅。若痰液位置深且黏稠, 可采用中指按压环状软骨下方刺激排痰, 也可使用鼻导管刺激法, 诱导病人排痰[8]。

2.2.5 预防血栓栓塞

术后是血栓栓塞的高发期, 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的血液黏稠度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术后制动且合并心血管生理性退化或器质性病变, 静脉血流缓慢, 术中使用骨水泥和过度旋转, 牵拉下肢使邻近血管受到牵张, 手术创伤和输血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造成高凝状态, 这些都是导致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血栓栓塞常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心脑血管等, 其后果严重, 预防护理尤其重要。护理措施:耐心向病人说明深静脉栓塞的危害, 让病人进行主动功能锻炼;鼓励病人多活动四肢, 护士及家人帮助病人做被动活动;患肢予弹力绷带包扎, 抬高患肢, 保持膝在右心房之上, 小腿在膝之上, 避免膝下垫枕使髋部过度屈曲, 以免压迫静脉, 影响回流;观察病人精神状态及下肢血液循环情况, 若病人精神萎靡、反应迟缓或下肢肿胀、酸痛、足趾皮肤颜色发绀等, 应及时处理[9];遵医嘱准确有效地给予抗凝药物, 监测血压变化。

2.2.6 伤口感染预防及护理

高龄病人的组织修复、愈合能力及抵抗力低下, 极易导致伤口感染的发生, 而伤口感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伤口敷料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伤口周围有无红肿、硬结;术后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若术后体温超过38.5 ℃应处理;避免伤口受压,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及伤口引流通畅, 对糖尿病人、肥胖病人以及脑血栓偏瘫的病人要特别注意;保持床铺清洁, 减少感染机会;重视术前与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2.7 压疮预防

高龄病人皮肤松弛血液供应差、全身抵抗力低、对手术的耐受性差, 因而极易并发压疮。应加强基础护理, 卧气垫床,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及时更换被服, 协助病人抬臀擦洗并按摩骶后骨突出避免长期受压, 促进血液循环。放置便盆时应注意动作轻柔, 以防损伤皮肤。

2.2.8 便秘预防

高龄病人腹肌张力低、胃肠蠕动缓慢, 加之病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少以及心理因素等, 极易发生便秘, 因此护理人员应应做好饮食指导, 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食物;少量多餐, 细嚼慢咽, 多饮水;每日定时排便, 经常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等。发生便秘时, 应及时处理。

2.2.9 康复性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 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防止发生失用性肌肉萎缩[10,11]。术后第1天指导病人进行双侧踝关节背伸和跖屈交替运动、双侧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及健侧的抱膝及直腿抬高运动。同时, 进行病人大腿肌及臀肌的等长收缩练习, 以保持肌肉张力, 加强髋周围肌肉力量, 以稳定髋关节[12]。术后1周~3周扶双腋杖开始下地步行, 6周后扶单拐行走, 3个月去拐行走, 功能锻炼期间应以恢复肌肉力量为主, 并逐渐增加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若站立后出现足、踝肿胀, 应予抬高下肢, 肿胀减退后再行练习, 以使下肢静脉逐渐适应重力[13]。

2.2.10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 逐步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 防止关节肿胀、髋臼破损、假体松动、关节脱位[14]。定期复查, 根据情况可适时从事日常活动, 避免干重活及剧烈的运动。注意做到“三不”:不负重、不做盘腿动作、不坐矮板凳, 即屈髋小于90°, 以及术后6周内不要交叉双腿, 不要卧于手术侧, 不要坐低沙发和矮椅子, 坐在椅子上时, 不要弯腰拾地上的东西, 不要坐在床上屈膝[2]。平时只能做散步活动, 不要参加其他任何运动;避免大腿过度屈曲和内收。定期门诊复查拍髋关节X线片, 了解关节位置及骨愈合情况 。

3 体会

3.1 医护间积极配合

及时全面掌握病人病情及医师所确立的治疗方案, 积极做好相关的宣教、护理, 并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做好应对措施。

3.2 加强学习

要求护理人员全面掌握关节置换知识, 不仅要了解全髋置换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和常见的手术方式, 更要掌握髋关节置换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护理方面必须采取的措施。

3.3 重视心理护理

病人对宣教内容的理解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术后的康复。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治疗及康复过程中, 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直至后期的随访、复查整个过程都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

3.4 做好基础护理

皮肤护理、导尿、吸痰及各种留置管的护理等是经常用到的基本技能, 加强护理技能的训练是护理好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前提。

3.5 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护理 篇5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重建;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55—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采用金属及高分子聚乙炔材料模拟人体的关节(人工髋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髋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是一种功能重建的手术,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关节成形术,最终为了使病人的自理能力得到改善。我院骨科自2010年7月—2012年7月共对25例病人施行了手术,现将有关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病人,男15例,女10例,年龄45岁~8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5例,股骨颈骨折1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

2 术后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

术后24h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尿量1次; 了解患肢末梢血运情况:通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回流情况、患肢的感觉及肿胀程度;观察切口出血情况;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并确保引流管的通畅。患者持续高热,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是术后感染的重要征象。本组中2例病人术后中度发热,经过加强抗生素应用后有好转。

2.2 麻醉后护理

硬膜外麻醉患者要去枕平卧6 h,全身麻醉患者未清醒前,应头偏向一侧,防止口腔内呕吐物或分泌物误吸入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患者舌根后坠发生窒息;注意保暖,防止意外损伤;同时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出血和休克的发生。

2.3 心理护理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病人术后不敢活动,怕疼痛,担心切口裂开、关节脱位等。护士要针对病人的心理,做好相应解释工作,以解除病人的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及功能锻炼。根据患者自身就和术后恢复情况制订恰当的康复锻炼计划,在进行康复锻炼的早期,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并及时了解病人的康复锻炼情况(如关节活动度、直腿提高的程度等), 最好使家属能够协助病人的康复锻炼,以利于出院后康复的锻炼,以提高练习的效率。

2.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2.4.1 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一般将病人安置于单人或双人房间。保持切口清洁干燥,观察敷料,如有渗血或渗液及时更换.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切口有无疼痛、体温的持续升高(术后3 d体温超过38.5 ℃)等,提示有感染的可能。保持负压引流的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色、性、量,并防止引流液倒流。切口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另外,要鼓励病人做有效的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如留置导尿期间,做好尿道口的护理,会阴擦洗2次/日。并鼓励病人多饮水,一般每日饮水量保持在约2 500 mL以上,可以有效地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发生。

2.4.2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人长时间制动,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有可能会导致髂静脉血栓形成。因此,要鼓励病人早期进行关节和肌肉的功能锻炼,同时密切观察肢体情况,如发现肢体肿胀,肢端皮温降低,出现发紫或发绀,疼痛等,应立即报告医师以便早期采取措施。

2.4.3 防止压疮发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宜卧气垫床,保证每2 h翻身拍背1次,以促进血液循环。本组病例中无压疮发生。

3 康复功能锻炼

3.1早期。手术当日即进行患肢自足背开始进行向心性按摩,同时以足趾,足踝关节主进行被动伸屈练习;第2天进行腘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主要是健侧下肢直腿抬高运动,10 min/次,3次/d;第3天可以拔除引流管,并脱去防旋鞋,同时进行髋膝关节屈伸和膝关节伸屈运动,防止膝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抬臀(3点支撑)运动,10 min/次,3次/d。髋关节伸展和旋转练习,屈髋位练习时双手拉住床上支架作上身左右摇摆,臀部不能离床。

3.2中期。术后第5天逐步由卧到坐,并指导患者于坐卧位时进行扩胸运动,同时活动双上肢,腕关节前屈、外展、后伸、内收等运动,锻炼上肢肌肉张力,保持呼吸功能,5 min/次,3次/d。

3.3后期。主要是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制动期过后,患者在床边进行踢腿运动,5 min/次,3次/d。

3.4循序渐进。进行髋膝关节屈曲练习超过90°。拄拐行走时,应用足跟着地,患肢少负重,关节活动范围在0~60°,外展达30°,可加强髋关节的稳定性。术后8~12周遵醫嘱酌情做较大活动度练习。

4 出院指导

4.1 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要注意循序渐进,主要是活动下肢各个关节,加强肌肉力量。也可使用关节功能康复仪,被动活动关节。锻炼时,避免髋关节的内收、外旋,以免发生脱位。患者可先做卧床练习,然后扶拐站立,适应后再扶拐行走。最终可以弃去拐杖,独立行走(但避免屈患髋下蹲)。

4.2 日常活动指导。

无论站立或坐着,弯腰不要超过90°。 坐着或躺着时,避免双腿交叉(俗称二郎腿)或盘腿动作。转身时避免只转动上身,要整个身体转动。 不要弯腰屈髋拾物,可用延长杆或请人帮忙。椅、凳、沙发宜稍高,建议有靠背和扶手。大小便不宜用蹲厕,马桶也不宜太低,建议装有扶手,以利起身站立。

4.3 术后6周复查

摄X线片,观察假体有无松动或位置有无改变等,如病人情况良好,应鼓励病人增加活动量,特别增加髋关节外展肌、屈膝肌的锻炼。如遇拔牙或泌尿生殖系统手术,应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以防因菌血症发生导致髋关节晚期感染。肥胖病人要适当减肥,戒烟戒酒。

5 讨论

老年人骨质疏松,只需很小的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形式。而尤其是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时,旋骨内、外侧动脉的分支受伤严重,对股骨头的血运影响最大,因此骨折难以愈合,导致股骨头坏死,影响生活及生存质量。 随着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越来越多。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术后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并增进了病人自理的主观能力,使病人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的效果效果,同时减少经济支出,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杜克,忘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1.

[2] 陈丽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04)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篇6

关键词:综合护理,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作为治疗严重髋关节炎、股骨头缺血坏死、陈旧性关节脱位等髋关节疾病最有效、最理想的手段, 术后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缩短术后卧床时间, 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进而提高生命质量。但对于伴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髋关节疾病患者, 若术前术后护理不当, 极易出现静脉血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需对患者实施围术期精心护理, 其是影响THA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1]。本研究就综合护理对老年THA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THA治疗的78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语言交流障碍不能独立完成问卷调查、精神疾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患者。其中男47例, 女31例, 年龄61~82岁, 平均 (71±8) 岁;股骨颈骨折36例, 股骨头骨折7例, 股骨头坏死26例, 骨性关节炎9例;合并糖尿病19例, 心脑血管疾病17例, 呼吸系统疾病1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9例。本研究已经吉林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骨科常规护理, 包括术前宣教、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由责任护士负责接待新入院患者, 进行入院和术前宣教, 10~15 min/次, 2~3次, 介绍病区环境及相关规章制定, 向患者讲述手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安全性, 同时使其明白手术也具有风险性, 但医护人员会通过先进的技术水平, 减少手术风险性。主动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心理需求, 耐心向患者讲解THA相关知识, 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解答, 以消除其对THA治疗的顾虑。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保持态度和蔼、语音亲切, 对患者的病情表示理解和同情, 并给予支持、鼓励和安慰。

1.2.2 环境护理

为患者治疗提供舒适环境, 保持病房经常通风、温湿度适宜、安静清洁, 摆放健康宣教手册及报刊杂志等;为了不影响患者休息应尽量避免夜间查房;播放轻音乐以转移和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1.2.3 术后护理

本病老年人居多, 多合并糖尿病、心肺疾病, 术后患者回病房后应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协助患者家属按摩患者受压部位, 帮助其取合适体位并预防褥疮, 定时翻身叩背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是术后主要并发症, 在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静脉血栓情况下, 应尽早指导患者行关节活动及肌力训练, 观察下肢血运、皮温是否正常, 是否存在疼痛感。患者拔除尿管后应协助其排尿、排便, 将其患肢处于外展位, 防止假体和股骨头连接处由于用力造成股骨干劈裂或假体松动。在患者耐受情况下, 缓慢抬高其患肢行直腿抬高训练[2], 以改善血液循环。

1.2.4 疼痛护理干预

告知患者术后及康复训练会出现切口疼痛, 缓解疼痛有助于体力恢复。术后和康复训练时可通过腹式呼吸、播放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 如果疼痛难以忍受, 应及时通知医师, 并按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1.2.5 康复指导

讲解早期康复训练对恢复髋关节功能的重要性, 指导并使患者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和注意事项。术后第1天即可行早期康复训练, 如床上训练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活动踝关节等;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抬高臀部;拆线后可帮助患者在床边适应直立姿势, 并鼓励扶拐行走。

1.2.6 出院指导

THA患者一般术后2~3周内即可出院, 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主要是康复训练。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需要较长时间,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出院后进行科学系统的功能训练, 关节功能恢复后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定期做好随访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3]。

1.3 观察指标

(1) 心理状态改善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评估, SAS分界值为50分, SDS分界值为53分, 均分数越低, 表明患者心理状态越佳[4]。 (2) 疼痛评估标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AS) 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将游动标尺移至0~10与患者疼痛程度进行对应[5]。 (3) 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80~89分;一般:70~79分;不满意:<70分。总满意度 (%) =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比较

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1。

2.2 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为 (3.2±1.8) 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5.9±1.8)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514, P<0.05) 。

2.3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7.5268, *P<0.05

3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常通过使用人工髋关节替代病变髋关节, 恢复关节活动度,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6]。髋关节疾病易引起疼痛、活动障碍、患者生命质量下降, 同时骨折、手术等均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应激源。有研究表明, 患者在术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 其可对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产生不利影响[7]。特别是老年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和相关知识接受程度较差, 以及因担心术后失去活动能力及医疗费用等因素, 极易出现不良情绪, 而不良情绪可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 增加术后疼痛程度, 进而影响治疗和术后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综合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既往认为疼痛是疾病、创伤和手术后的正常表现, 无需特殊处理, 无法忍受时可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而近些年研究则认为疼痛作为人的主观感觉之一, 通过一些手段可以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提高痛觉阈值, 进而减轻疼痛程度。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王芳毅和沈文娣[5]的报道相似。进一步证实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THA手术对象多为老年人, 常伴有各种基础疾病, 且其各器官机能减退、免疫力较低, 手术耐受能力相对较差, 长期卧床等因素可导致老年患者THA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 影响术后康复及髋关节功能等, 通过健康指导、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8,9]。吴晓芸等[10]对行THA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早期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 结果显示, 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与本研究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能有效缓解老年THA患者的不良情绪, 减轻术后疼痛程度,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志, 肖玉周, 周建生, 等.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疼痛原因随访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27) :3197-3199.

[2]孙美芝, 唐霖, 王红霞.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与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1) :36-37.

[3]钱前.优质护理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3, 6 (10) :152-153.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7 (增刊) :160.

[5]王芳毅, 沈文娣.舒适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 (5) :576-577.

[6]宫岩.4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1) :48-49.

[7]武天舒, 李雪, 郭新荣, 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康复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 (4) :734-736.

[8]张红红.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及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5) :2308-2310.

[9]肖瑛, 连素文.医护干预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3, 34 (14) :2788-2789.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篇7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骨折, 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近年来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采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了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 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观察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13例;年龄介于65~85岁, 平均 (71.9±5.5) 岁;就诊时间:伤后1h~4d, 平均 (2.6±0.4) h;分型 (按Evans-Jeven法[1]) :Ⅱ型19例, Ⅲ型14例, Ⅳ型12例, V11例;致伤原因:摔伤33例, 车祸伤15例。合并症:合并高血压者13例, 合并糖尿病者9例, 合并心脏病者5例。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实用骨科学》[1]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 (2) 经X线片或CT检查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 且为不稳定和粉碎性者; (3) 且属Garden分型中Ⅱ、Ⅲ、Ⅳ、V型者; (4) 年龄均大于65岁, 术前患者生活自可理, 全身状况可; (5) 术前评分[2]分数大于55分者。

1.3 病例排除标准

(1) 排除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 (2) 排除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 (3) 排除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4) 排除虽符合上述纳入标准, 但拒绝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者或资料收集不全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术前准备

在患者入院后根据其身体状况及骨折端移位情况给予常规伤肢皮肤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 同时积极完善三大常规、心电图、生化、凝血四项等各项实验室理化检查。及时采集病史, 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 对手术适应症和患者对手术耐受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估。对有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 邀请相关科室医师进行会诊, 以控制合并症, 保证手术的正常进行。

1.4.2 手术方法

麻醉方式: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体位:均取平卧位, 以充分暴露大粗隆。手术入路: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术中先扩锉髋臼至髋臼凹平, 将软骨面完全磨掉, 并填入骨水泥, 再置入髋臼假体杯。然后将保留的股骨颈残端扩髓和修凿骨髓腔, 并冲洗髓腔, 安放骨塞或髓腔塞, 填入骨水泥, 置入股骨头假体柄 (保持前倾10~15°) , 最后于骨水泥干固后, 复位、止血、冲洗、安放负压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

1.4.3 术后处理

术后以抗生素治疗7d, 以预防感染的发生;使用低分子肝素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负压引流管于术后24~4 8 h引流液较少时拔除。患肢穿“丁”字鞋, 保持患肢呈外展中立位。于术后第2天帮助患者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于术后第4天协助患者坐起, 并开始行被动运动;术后2~3周可扶双腋拐下地行走, 一般6个月可弃拐活动。

1.5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再手术率等。

1.6 疗效标准

采用Harris评分标准[1]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 即疼痛44分, 功能47分, 畸形4分, 关节活动5分, 总分为100分。90~100分者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70分为差。

2 治疗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手术于50~65min内完成, 平均 (46±15) min;术中出血量220~290m L, 平均 (250±55) m L;住院时间12~19d, 平均 (1 5.3±3.5) d;卧床时间3~9 d, 平均 (5.0±0.9) d。

2.2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本组48例患者经过治疗疗效优16例, 占33.33%;良27例, 占56.25%可4例, 占8.33%;差1例, 占20.08%。优良率89.58%。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

4 8例患者有3例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了并发症, 不良反应发生率4.17%。其中1例患者出现了骨折延迟愈合, 1例患者并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骨折, 在我国其发病率可占全身骨折的1.4%, 且近年来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及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日益明显,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2]。对于此类患者往往还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因素, 因此采用保守或常规的手术内固定治疗此类患者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3]。大多学者认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以下几点优点[4~6]: (1) 固定牢靠, 避免了内固定松动、脱出, 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2)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少, 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 能较快恢复肢体功能; (3) 术后卧床时间短, 减少因长期卧床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优良率高, 且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少, 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短, 再手术率低, 近期疗效显著, 但关于转子间骨折全髋置换治疗方法由于应用时间不长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参考文献

[1]胥少.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9.

[2]贾育松.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9 (5) :727~730.

[3]邓万祥, 赵胡瑞, 刘刚, 等.人工髋关节置换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11) :951~952.

[4]王新民, 李琼, 黄小强, 等.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07, 36 (6) :708~709.

[5]Chan KC, G ill G s.Cemented hem ia rth rop la sties for elderly patien ts with in tertrchan tericfractu res[J].Clin Orthop Rela t R es, 2003, 317:206.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女59例,男37例;年龄65~82岁,平均(72.0±6.4)岁。患者均经X线检查确定诊断,并排除治疗前丧失行走能力、既往有精神类疾病及合并其他长骨骨折患者。患者入选后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50例)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6例),两组患者在术前性别分布、年龄分布、骨折类型及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治疗方法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入院后先行患肢皮牵引或胫骨结节骨牵引3~5 d,拍摄X线片、CT,完善相关检查,确定骨折类型、评估其严重程度和手术风险。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取侧卧位,取髋关节后侧入路,显关节囊,T形切开关节囊后,进行股骨颈截骨,股骨头取出器取出股骨头,切除圆韧带,磨挫髋臼,选择合适的臼杯安装臼杯和衬垫,然后对股骨髓腔扩充,依髓腔情况和事先的评估,选用骨水泥型或生物型假体植入。假体安装完毕后,将切断的臀中肌、臀小肌缝合回原处,逐层关闭创口并留置引流管。人工关节置换组:患者侧卧位,固定骨盆,取髋关节后侧入路,切开关节囊,显露股骨头和骨折处,在小粗隆上方截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将髓腔内容物清除干净,用扩髓器依次由小到大进行扩髓,依据个体股骨头及髓腔情况选择人工假体型号,以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充填骨水泥,置入股骨假体柄,以股骨小粗隆位置作参照确定前倾角(保持前倾10°~15°),安装完毕后将臀中肌等肌腱原位缝合,关闭切口,负压引流。

1.3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1~2 d拔除引流,术后应用利伐沙班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抗生素48 h。术后第2~3天,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等张收缩锻炼,视骨折类型和骨质疏松情况,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

1.4 疗效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出院后规律随访1年,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Harris)评分标准判定关节功能,100~90分为优,89~80分为良,79~70分为可,<70分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多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0%,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6%,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患者(P<0.05)。见表2。

(例)

2.3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术后1、3、6及12个月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科创伤。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质强度下降,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骨折。由于多数老年人常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长期卧床会导致这些疾病的加重,所以手术治疗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但对于哪一种术式更利于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更具优势,现在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杜绝股骨头坏死和解决了骨折不愈合等问题,并且降低了患者术后褥疮、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适用于年龄较大、全身一般情况较差、难以耐受较长时间手术、伤前活动能力低及术后功能要求低的患者[4],因此已日渐成为骨科医师首选的术式[5]。但是股骨头置换的并发症问题不容忽视,尤其老年患者合并骨质疏松及髋臼窝退行性变的情况下,股骨头假体对髋臼损伤导致的疼痛及假体松动等常导致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不良及假体翻修,影响治疗效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时间且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近、中期并发症较少,适用于年龄较小、全身一般情况较好、能耐受较长时间手术、术后功能要求高的患者[6]。但其因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因此对于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7,8]。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损伤方面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但是术后的并发症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中多次Harris评分显示全髋关节置换组均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说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术前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坚持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在充分评估手术风险的情况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5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少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术后1年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颈骨折,老年性

参考文献

[1]Khan RJ,MacDowell A,Crossman P,et al.Cemented or uncementedhemiarthroplasty for displaced intracapsular femoral neck fractures[J].Int Orthop,2002,26(4):229-232.

[2]Su H,Aharonoff GB,Hiebert R,et al.In-hospital mortality afterfemoral neck fracturdo internal fixation and hemiarthroplasty differ[J].Am J Orthop(Belle Mead NJ),2003,32(3):151-155.

[3]王志刚.42例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77-85.

[4]吴梅祥,白波.高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选择[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09,3(3):315-319.

[5]Takaoka K,Nishina T,Ohzono K,et al.Bipolarprosthes replacement forthe treatment of avascularnecrosis of the femorhead[J].Clinorthop RelatRes,1992,277(4):121-127.

[6]黄少辉,何兴国,吴伟华.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2006,27(1):34-35.

[7]汤传亮,李波.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临床分析[J].中医正骨,2008,20(8):69.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篇9

1.1 一般资料

2004年9月—2007年12月入我院骨科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老年患者, 61个髋关节 (其中双髋5例) , 原发病诊断:新鲜股骨颈骨折10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7例,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功能障碍4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2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剔除术前长期卧床或伴有严重心、脑、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例, 均为首次手术。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28例, 男19例, 女9例, 年龄 (69.32±13.38) 岁, 31个髋关节。对照组28例, 男20例, 女8例, 年龄 (67.78±17.22) 岁, 30个髋关节。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 术中采用改良髋关节后外侧入路, 骨水泥固定假体, 术中证实假体稳定, 术后X线摄片, 提示假体置入位置良好。

1.3 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采取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及骨科术后的常规护理;康复组除采用常规治疗和骨科常规护理外, 着重强调进行早期患肢康复训练。功能康复训练方法: (1) 手术当日:术后当天待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励患者以局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为主[1], 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15°~30°, 同时可进行双上肢肌力的练习和深呼吸及扩胸运动[2]。 (2) 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或等张收缩训练以及踝关节的屈伸活动, 每个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s, 然后放松, 重复练习, 15~20m in/次, 2~3次/天。 (3) 术后第2天:继续进行患肢肌力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 可增加髋部屈曲练习, 但屈曲角度不宜过大, 以免引起髋部疼痛, 保持髋部屈曲5s, 后回到原位, 重复练习, 15~20min/次, 2~3次/天。 (4) 术后第3天:除进行上述锻炼外, 配合使用CPM进行髋关节被动活动, 每天连续使用30~60 min, 每日2次。开始伸屈范围在0°~45°, 以后每天伸屈范围增加5°~10°。功能锻炼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屈髋不超过90°[3]。 (5) 术后第4天:指导患者床旁站立3~5min, 2次/天, 如无不适, 可指导患者在室内扶助步器锻炼, 患肢不负重, 仍保持外展30°。 (6) 术后1周进行步行训练:开始在平行杠内进行, 将步行周期中的摆动期和支撑期分解进行, 分别进行前后交替迈步训练, 并逐渐过渡到步行训练。 (7) 术后2周:出院前髋关节保护技术指导, 嘱患者继续执行住院期间所指导的训练, 坚持每天锻炼。从站立训练、持拐下地到弃拐行走, 逐渐增加髋关节负重[4]。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 6个月内避免患肢内收及内旋, 活动及休息时注意避免两腿交叉和盘腿, 不坐低于小腿的椅子, 禁止跑步、跳跃和举重物, 以免引起髓关节脱位。两组均随访1年, 随访病例齐全。

1.4 评价标准与方法

(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1年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 从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四个方面评价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

(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 评价时间为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年。

(3) 使用调查表和临床观察, 对两组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

(±s)

3 讨论

(1)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 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病患日渐增多, 人工髓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A) 已成为关节成形中最为成功的外科技术。如何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指导, 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提高肢体功能状态、缩短康复时间、改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 是临床医护工作者和广大患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值得在临床康复护理中探讨。

(2) 康复训练早期介入有利于髋关节功能康复。通常称为早期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是指术后1~3d, 许多学者认为术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才能获得好的效果。提倡早期康复, 一方面是预防制动对人体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另一方面为机体的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促进机体的功能康复。老年人在生理机能衰退的状态下, 经受骨折创伤、手术创伤、卧床等因素的影响, 肢体功能恢复缓慢, 许多医院不重视人工髋关节术后的康复训练, 术后6周才让病人扶拐不负重下地活动, 这样导致患肢伸屈肌力明显减退。

(3) 早期康复训练是预防并发症、提高ADL的有效措施。THR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行走训练等。对于下床站立及行走训练的开始时间, 过去认为由于对术后即时稳定性欠佳的考虑, 延迟了术后下地活动的时间。

参考文献

[1]田守玉.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5, 2 (3) :135-136.

[2]王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6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1) :1671.

[3]黄芳艳, 李成香.护理程序文件对促进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后康复的影响[J].右江医学, 2007, 6 (35) :679-680.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篇10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患者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56~81岁,平均65岁。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术前康复训练:做好术前健康教育,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训练引体向上运动,指导患者平卧或半卧,患肢外展中立,健肢下肢屈膝支撑于床面,双手吊住拉环,使身体整体抬高,臀部离床,停顿5~10秒后放下,做屈伸踝关节和趾关节活动,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的功能,防止术后长期卧床而引起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的发生;训练床上排便,教会患者在床上使用大小便器。

加强营养支持:应适当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对胃纳差进食少的患者,静脉补充营养;对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者,术前给予纠正。

术前检查和准备:术前完善各项理化检查,做好配血及术区的皮肤准备,各种麻醉药、抗炎药试敏。术前晚清洁灌肠,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术晨行留置导尿术,术前晚应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遵医嘱给予安眠药,以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性。

术后护理

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伤口敷料的渗血情况;硬膜外麻醉患者要去枕平卧6小时,防止因脑压降低而引起的头痛,且禁食水,直到排气为止;对全麻尚未清醒的患者要保持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呕吐物、分泌物阻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

引流管的护理:伤口处一般留置2根引流管,外端接负压吸引器。术后2小时内若引流量>200ml,立即通知医生;24~48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每日<50ml即可拔管。活动时防止引流管打折、受压、扭曲、脱出等,并严密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必要时挤压引流管,避免因引流不畅而造成感染。如引流量骤减,伤口肿痛,需要及时查找原因。如患者自觉患肢麻木感、疼痛、感觉减退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保持患肢正确位置:将整个髋关节托平,患肢膝下垫软枕,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防止髋关节过度屈曲和伸展,抬高患肢15°~20°。应用自穿矫正鞋,防止髋关节脱位。

认真观察切口情况,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

泌尿系统观察与护理: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的方法,对排尿困难者行导尿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逆行感染;留置导尿的患者,每周更换导尿管1次,每周进行膀胱冲洗2次。鼓励患者多饮水,从而增加尿量,达到冲洗膀胱的作用,有利于内毒素的排泄,防止尿路感染。

防止并发症:①防止髋关节脱位:严格控制患者的体位,正确搬运患者,除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外,术前应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放置便器。正确早期功能锻炼。②防止术后切口感染。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术中尽可能输入新鲜血,术后预防性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按摩肢体,早期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趾曲运动。动态观察患肢肿胀情况。

康复训练

正确的翻身方法:手术当日向患侧15°~20°翻身,身下垫软垫。嘱患者健侧下肢屈曲,利用患者健侧足部及双肘的力量支撑床铺,腰部稍用力使身体上抬以助减压或用双手垫在臀下并按摩臀部,以防止臀部皮肤长期受压造成皮肤破损的发生。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以防止肺部感染。术后第1日可将床头抬高10°~20°,鼓励患者在床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肌及未固定的关节的功能训练:术后2~3天后疼痛缓解,拔除引流管拍摄X片后,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开始康复锻炼。①床上练习:髋、膝关节屈伸练习。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注意屈髋不能大于90°。正确搬运患者,保持患侧髋部始终对患肢的外展中立位,4周内禁止向患侧侧卧,4周后向患侧卧时,两腿间应夹40cm厚的棉枕,避免髋关节内收。使用坐便器时,应首先使床头抬高30°左右,使髋关节稍成屈膝位,下肢外展、内旋的基础上将坐便器送入。②立位行走练习:根据手术及患者恢复情况而不同,如使用骨水泥定型的假肢,术中无植骨、骨折等情况,术后3~5天即可扶起借助行器并需在旁给予协助下床活动,指导患者上下床,下床行走时保持两腿分开,双手提起助行器向前移动10cm再放下,与患侧平行或稍向前,再重复上述动作。转弯时应以健侧为支点,患侧向健侧转动,逐步移动患肢完成转弯动作,以避免患肢过度外旋。护士应在旁协助并观察,以防发生意外。

出院指导

出院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指导:①遵医嘱继续进行功能锻炼且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活动过度引起肢体肿痛,注意患肢不能做盘腿动作。②术后3个月内不弯腰系鞋带,不做下蹲动作,不坐矮板凳。穿袜子时要在伸髋屈膝后进行。保持患肢屈髋≤90°。③摄取充足的营养。术后早期,消化吸收能力差,应避免甜食、牛奶等胀气食物,多食新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增加食欲。以后鼓励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的食物,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康复。④保持心情舒畅,充足的睡眠,每晚保持睡眠6~8小时,遵医嘱按时服药,如有异常及时复诊。

小 结

通过临床护理实践体会到,周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护理,认真的功能锻炼指导,正确的健康宣教,详细的出院指导,是确保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金成浩,王铁军,谷贵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和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0):569-571.

2 荆鑫,藤江林,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问题的探讨.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8例手术患者中, 男52例, 女46例, 年龄61~88岁, 平均70.2岁, 左髋55例, 右髋43例, 新鲜股骨颈骨折81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17例, 病程1d~7个月, 98例患者均有功能障碍及不同程度的疼痛。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国内假体, 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 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 术中证实假体稳定, 术后X线摄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

术后患者经系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至出院, 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和康复训练。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随访, 术后第12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

1.3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疼痛消失、功能佳, 判断为优;疼痛基本消失、仅在走路多时轻痛, 判断为良;经常性轻痛, 不便远行, 可完成正常的家务劳动, 判断为可;经常性疼痛、时轻时重或无主诉痛但肌力减弱, 仅能室内扶拐行动和自理生活, 判断为差。

2 护理及康复指导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做好术前指导工作,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目的、方式以及术前注意的事项及康复训练的目的和重要性, 解除家人及家属的思想顾虑, 取得其配合。 (2) 术前准备:老年患者, 可伴有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或损害, 术前要全面检查, 及时治疗并存病, 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予以降压、降糖处理, 对肺部疾病患者行肺功能测定和抗炎治疗, 对冠心病患者更要做好充分准备, 术前可请相关科室会诊。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成分丰富的食物, 适合于老年骨折的患者。术前常规备皮, 注意全身及局部清洁, 洗澡并更换衣物, 局部反复多次洗刷, 术前2~3d开始使用抗生素, 以预防感染。 (3) 术前适应性训练:进行深呼吸训练、咳痰训练、床上大小便训练、肌力训练。

2.2 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1) 生命体征的观察:老年患者术前多并发基础疾病, 耐受能力差, 且手术创伤大, 术后24h内应密切观察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给与心电监护、吸氧, 并监测血氧饱和度, 防止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 (2) 体位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h, 患肢置于外展30°中立位, 双腿间放置一软枕防止髋部内收及外旋, 小腿及ā窝处放一软枕, 避免按压过度, 促进静脉回流[4], 脐部垫一软枕, 防止髋关节脱位和神经压迫。6h后患肢抬高20°~25°, 术后一天半卧位休息, 曲髋不大于90度, 避免患侧卧位, 健侧卧位时, 两腿之间加一定位枕, 避免过度屈髋内收。术后1周内以平卧为主, 经常检查后凸部位皮肤情况, 特别是背部和尾骶部皮肤, 做到定时翻身, 以预防皮肤压疮的发生。 (3) 切口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每30min挤压记录一次, 发现引流液流速过快, 及时通知主管医生。术后24~48h后, 24h引流量<50mL给予拔管。 (4) 脱位的观察与护理:移动患者时将盆骨整个托起, 切忌屈髋动作, 指导患者翻身、取物、下床的动作时注意避免内收屈髋。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肢体有无内旋或外旋、局部有无疼痛和异物突出感, 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明确有无脱位, 及时给予复位。

2.3 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 肺部、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老年患者, 恢复慢, 术后卧床时间相对延长, 止痛泵的应用和导尿管的刺激等使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延长, 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及沁尿系感染。预防措施: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及扩胸运动;嘱咐患者多饮水, 保证尿量, 以对尿路起自净作用, 定时夹闭尿管, 训练膀胱功能。 (2) 切口感染及关节腔内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由于手术创面相对较大、剥离较深, 有物体植入, 易形成死腔, 同时老年患者抗感染能力低, 易合并切口及关节腔感染, 造成化脓性髋关节炎, 致手术失败。预防措施:观察切口包扎是否完好, 及时更换敷料, 及时清除切口内的渗血及渗液, 消灭死腔, 减少感染;多功能激光照射切口, 促进渗出液吸收, 保持创面干燥, 抑制细菌生长, 控制感染。 (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部损伤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可引起肢体机能不全或坏死致手术失败, 并可引发致命的肺栓塞, 应予以高度重视[4]。预防措施:适当抬高患肢, 避免小腿后方的肌肉受压, 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观察患肢皮色、皮温、浅静脉充盈情况, 有无肿胀、肌肉疼痛及压痛, 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督促患者开展早期适量训练, 辅以向心性按摩, 以消除静脉血的淤滞;遵医嘱适量应用抗凝药物, 预防血栓形成;鼓励患者多饮水, 清淡进食, 适量补液,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2.4 康复指导

统一制定训练计划,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分别于术后1~3 d开始康复训练。第一阶段 (术后2周内, 住院期间) :重点是患肢的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训练, 以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增强股四头肌和ā绳肌的肌力, 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第二阶段 (术后2周~3个月, 即出院指导) :重点在改善患者步态, 加强患肢的负重能力, 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延长髋关节的使用寿命。包括:侧卧位外展运动、卧位到坐位运动、坐位到站立位非负重点地训练、站位到逐渐负重行走训练、下蹲训练、上下楼梯行走训练、日常穿脱衣物等训练, 直至功能恢复。嘱其出院后应坚持锻炼, 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并定期来院检查髋关节的功能。

3 结果

本组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1例出现关节周围粘连致髋关节活动度小, 功能受限;1例因患者锻炼不当致脱位;1例骨折前活动能力差, 术后卧床出现皮肤压疮;2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及时处理得以康复。

术后第12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 其中优56例, 良33例, 可7例, 差2例, 优良率90.82% (表1) 。

4 小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最常见治疗方法, 但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相对较差, 以及手术本身创伤较大, 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合理的术后护理及康复治疗已成为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本研究98例患者, 术后第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估, 优良率90.82%, 与国内杨丽[5]研究结果接近, 高于赵亚芹[6]等的报道。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中, 要注意加强医护患三者及时交流和沟通, 强调早期生命体征的监护及体位护理, 预防术后关节脱位;鼓励患者早期深呼吸, 增大肺活量, 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提倡术后早期适当训练, 减少周围组织粘连, 促进患肢静脉回流, 预防深静脉血栓及皮肤压疮形成;指导患者合理进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增加周围肌力群的力量, 增强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有效的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可有效于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及康复训练, 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98例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 制定统一的护理康复计划,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进行护理及康复指导, 术后第12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第12个月Harris评分, 优56例, 良33例, 可7例, 差2例, 优良率90.82%。结论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 术后加强病情观察, 重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加强功能锻炼, 可有效地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颜文琴.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循证护理观[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 :89.

[2]张冰, 徐祥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8, 11 (5) :440-441.

[3]王红, 丁勇, 田娟.早期康复训练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诸因素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8) :1236.

[4]沈素红, 陈柯, 张江涛.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J].中医正骨, 2004, 16 (1) :7-8.

[5]杨丽.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8) :597-598.

上一篇:自动配置IP地址下一篇:血管重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