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精选7篇)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篇1
膝关节炎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多发于中老年人群, 症状表现为膝盖红肿痛、上下楼梯痛、坐起立行时膝部酸痛不适等, 以僵硬为主, 劳累、受凉或轻微创伤而加剧, 严重者会发生活动受限[1]。本文对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究,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诊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 经检查, 所有患者均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 将其随机分为2组, 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 (62.5±5.8) 岁, 采取单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男27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 (61.6±6.7) 岁, 采用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单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 患者保持仰卧位, 实施硬膜外麻醉, 注入2%利多卡因3 m L作为试验量, 5 min后追加2%利多卡因15 m L[2]。手术切口以膝关节正中部位为宜, 对膝关节进行常规置换, 在术后置换处置负压引流球, 便于将伤口内血液引流。术后为防止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应滴注低分子肝素;为预防感染发生, 应采取抗生素进行治疗。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取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 麻醉方法同对照组, 取膝部正中切口, 将髌骨外翻, 在手术中为保持患者软组织状况良好, 临床医生应采用指压试验法作为参考标准, 在软组织内外侧及运动状况测试正常后置入胫骨假体、假体衬垫, 用生理盐水冲洗, 最后对创面逐层缝合[3]。术后处理同对照组。
1.3评定标准[4]疗效判定:患者膝部酸痛不适感明显恢复, 生活能力大为改善, 为显效;患者膝部酸痛不适感有所恢复, 生活能力有所改善, 为好转;患者膝部酸痛不适感无好转或发生恶化, 生活能力无改善, 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总分为100分, 60分以下为不满意, 60~80分为满意, 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总人数×100%。
VAS和Lysholm评分:VAS为疼痛评分, Lysholm为术后随访关节功能恢复评分, VAS评分越高, 表示患者疼痛越剧烈;Lysholm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关节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显效32例, 有效14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显效28例, 有效10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76.00%,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疗效满意度对比观察组非常满意45例, 满意4例, 不满意1例, 总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非常满意35例, 满意3例, 不满意12例, 总满意度为76.00%, 2组疗效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术后随访VAS和Lysholm评分对比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为 (3.5±2.1) 分, 对照组VAS评分为 (5.8±5.2) 分, 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60, P<0.05) ;观察组Lysholm评分为 (45.3±15.3) 分, 对照组Lysholm评分为 (31.5±3.5) 分, 观察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264, P<0.05) 。
3讨论
引发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原因众多, 一般是由创伤、过度劳累以及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导致的, 多数膝关节炎患者初期症状较轻, 若不接受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其主要症状有膝部酸痛、膝关节肿胀、膝关节弹响等[5]。膝关节僵硬、发冷也是膝关节炎的症状之一, 以僵硬为主, 劳累、受凉或轻微创伤而加剧, 严重者会发生活动受限。常规治疗方法通常以药物为主, 硫酸氨基葡萄糖是人体关节软骨基质中合成蛋白聚糖所必需的重要成分, 可刺激软骨细胞产生具有正常多聚体结构的糖蛋白, 减少损伤细胞的内毒素因子的释放, 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类型的骨性关节炎。硫酸氨基葡萄糖具有抗炎、缓解骨性关节炎的疼痛症状, 改善关节功能等作用, 对膝骨性关节炎有一定临床效果, 但由于该药物起效慢, 通常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6]。
临床上还可以采用关节镜来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 关节镜是一种观察关节内部结构的直径5 mm左右的棒状光学器械, 其最初主要应用于膝关节, 后相继应用于髋关节、肩关节、踝关节、肘关节等。关节镜手术与常规治疗相比, 具有明显优势, 手术切口小, 患者手术痛苦小、术后反应小, 患者在手术后还可适当进行锻炼, 不会影响到关节周围肌肉结构[7]。关节镜可以用于关节腔内各种病变的检查, 还能进行病理检查, 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与评估。临床上在为患者实施关节镜手术后, 应加强术后管理, 手术结束后, 医务人员应将患者送入麻醉复苏进行复苏, 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征兆, 待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深呼吸, 告诉患者手术已经获得成功, 并与病房医务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术后, 医务人员应该正确指导患者适量用药, 防止伤口发炎, 患者用药期间, 医务人员应该对其进行严密观察, 注意病情的变化, 在患者服药以后, 医务人员应该对患者预后情况、药物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准确了解,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在近代人工髋关节成功应用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新技术, 其能非常有效地根除晚期膝关节病痛, 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发达国家比较流行。手术结束后, 临床医生应鼓励患者在手术引流管拔除后即下床活动, 一般在术后第3天开始功能锻炼, 术后膝关节被动活动和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功能锻炼相结合。第1天屈曲30°~40°, 以后每天CPM机上锻炼增加10°, 直到屈曲120°。
此外, 还应该为患者定期开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知识学习培训, 让患者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培训时间每日1 h左右。培训内容可以涉及到药物治疗、疾病预防、饮食护理等方面, 培训结束后, 医务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填写健康教育手册, 便于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 医务人员还应该采取一定的宣传手段, 让患者对疾病有深层次的了解。当患者出院以后,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用药进行嘱咐, 并对患者病情进行定期检测, 以防异常情况发生, 如果患者有异常情况出现, 必须要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医务人员应该多加嘱咐, 加强患者对复诊检查重要性的认识[8]。
本研究中, 分别给予对照组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 观察组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 对比结果发现, 对照组总效率为76.00%, 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2.00%;对照组疗效满意度为76.00%, 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8.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为 (3.5±2.1) 分, 对照组VAS评分为 (5.8±5.2) 分, 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Lysholm评分为 (45.3±15.3) 分, 对照组Lysholm评分为 (31.5±3.5) 分, 观察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采用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 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采取单膝关节置换术, 观察组采用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 比较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疗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术后疼痛评分 (VAS) 低于对照组, 膝关节功能评分 (Lysholm) 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上可起到重要作用,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单膝关节置换术,临床对比
参考文献
[1]徐飞, 吕永明, 宋莺春.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26 (24) :6959-6960.
[2]李耀章, 张巧凤, 高东, 等.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研究[J].河北医学, 2014, 32 (1) :24-26.
[3]李伟, 张世权, 刘安庆, 等.双侧一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 2014, 17 (8) :1011-1013.
[4]叶川, 刘日光, 汤晋, 等.膝骨性关节炎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38 (35) :5583-5588.
[5]谢士成, 隋金颇, 胡如印.23例双侧同期人工膝关节置换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8 (22) :7-9.
[6]李小鑫.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5, 30 (6) :1144-1146.
[7]李祖涛, 徐江波, 徐万龙, 等.双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不同手术方案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4, 28 (11) :861-864.
[8]符东林, 赵东阳, 聂宇, 等.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关节病的临床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 2013, 17 (1) :15-17.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篇2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临床一种常见关节疾病, 好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 具有致病机制复杂与易复发等特点, 临床非手术医治疗效不佳, 多采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2,3]。该研究针对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已选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0例患者分别行不同治疗方案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最佳治疗方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治疗时采用的不同方案分成对照组 (38例) 和观察组 (52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20:18, 年龄50~77岁, 平均 (53.20±3.05) 岁, 住院时间1~28 d, 平均 (14.50±5.65) d;观察组男女比例27:25, 年龄40~73岁, 平均 (53.22±3.06) 岁, 住院时间1~30 d, 平均 (14.52±5.66) d;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体位, 采用持续性硬膜外或者全麻方式, 且备好止血带, 选择患者膝关节的正中部位作为手术切口, 予以常规性置换, 手术后负压引流, 用弹力绷带加以固定, 且进行术后常规处理。观察组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以膝部正中作为切口, 切开髌骨内侧的关节囊, 外翻髌骨, 完全去除骨赘与炎症反应骨膜等病变位置;手术期间确保软组织处于良好状态, 保持平衡, 以指压实验为参考标准, 于假体置入前对软组织两侧、力线和运动状况进行检测, 若正常, 则将假体衬垫、髁假体与股骨假体置入, 借助生理盐水冲洗, 负压引流, 缝合创面, 且于一侧手术完成后继续。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膝关节 (随访半年) 和并发症情况, 包括深静脉血栓、切口坏死、切口愈合不良。参照膝关节评分系统 (HSS) 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包含疼痛、肌力、屈曲畸形等, 满分100分, 得分和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成正比[4]。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SS评分对比
治疗后, 两组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优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总并发症率为1.92%, 和对照组5.2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χ2=0.064 6) , 见表2。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 伴随病程进展, 给家庭与社会带来较大经济负担, 临床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恢复患者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5,6]。为寻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效治疗方法, 该研究对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和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膝关节、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治疗后 (86.68±6.30) 分比对照组 (78.50±4.25) 分优, 表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可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改善预后。分析原因可能为: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进行一次性的手术治疗, 不仅可降低多次手术风险发生概率, 而且避免因采取单侧膝关节置换术造成患者机体骨折恢复不一等问题发生;且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麻醉次数较单侧置换术少, 患者手术后疼痛时间与康复期短, 可迅速恢复患者肌力, 从而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7,8]。此外, 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 患者双下肢能够同时进行康复锻炼, 减少内外翻、关节疼痛等对术侧造成的影响, 有利于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为进一步探讨两组治疗安全性, 该研究对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率1.92%和对照组5.26%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 且均低于10.00%, 和林治平等人文献研究结果相似, 总并发症率为12.00%, 进一步验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9]。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 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体温变化与总引流量情况, 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补充并做合理改善。
综上所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安全性均较高, 并发症少, 但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更有利于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改善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 可被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漆升, 李晓虎, 吴新勤, 等.体外冲击波联合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 (2) :120-122.
[2]马洪良, 彭军, 陈懿.臭氧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 8 (12) :2321-2329.
[3]王大民, 邵楠, 肖克明.全髋关节置换对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3) :355-357.
[4]龚俊华, 王怀举, 宋德明, 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的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31) :87-88.
[5]王伟, 陆兴, 康志刚, 等.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4, 31 (7) :1606-1608.
[6]张董喆.玻璃酸钠结合功能锻炼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8) :2994-2995.
[7]骆雷锋, 耿秋丽, 卞春喜, 等.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5, 17 (5) :59-61.
[8]叶川, 刘日光, 汤晋, 等.膝骨性关节炎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5) :5583-5588.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篇3
1临床资料
本组9例, 男5例, 女4例, 年龄54~76岁, 平均63岁, 双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例, 强直性脊柱炎3例, 双侧髋关节脱位1例, 双髋骨性关节炎1例, 均行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其中假体进口型5例, 假体国产型4例;假体骨水泥型5例, 假体非骨水泥型4例, 9例手术病人术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双侧髋关节疾病患者病程长, 其身心均饱受病痛的折磨, 经历如此大的手术, 术后普遍存在疑惑、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担心手术效果及恢复状况, 因此护士应积极引导患者表达其心理感受, 并根据患者的诉说, 解疑答惑, 进行心理安慰。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进行针对性讲解手术后恢复过程, 功能锻炼的必要性、方法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对策, 并介绍成功手术病例, 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增强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从而更好地接受治疗、护理, 争取早日康复。
2.2 术后搬运及卧位
术毕由手术医生或在其指导下, 四人将患者小心地由手术车搬运到病床, 术后24h取平卧位, 双下肢中间放一梯形枕, 保持双下肢外展30°, 双足以丁字鞋固定于中立位, 防止患肢内收外旋, 术后3d床上半坐稍屈双髋, 屈髋角度≤90°。
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由于该手术损伤大, 出血量较多, 故术后应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 建立特殊护理记录单, 每0.5h记录1次病情变化, 防止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另外由于行此手术的患者多为老年病人, 故要警惕心、肺、肾等其它器官的意外情况的发生, 调节输血、输液的速度, 既要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又要避免心肺负担过重造成心衰和肺水肿。
2.4 伤口的护理
术后4h内每0.5h观察记录伤口敷料渗血量及颜色, 如有渗出, 及时更换, 注意保持伤口敷料的干燥、清洁。术后伤口常规放置引流管2~3d, 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避免引流管扭曲、打折、受压。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一般术后1~2h内一侧引流管引流量应在200~400ml, 如术后12h一侧刀口引流液持续出血量超过1000ml, 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及时通知医生。如果术后一侧刀口引流液小于50ml/d, 则可拔出引流管。9例中有2例因引流量过多而出现早期休克症状, 经及时止血、输液、输血等治疗均很快好转。
2.5 疼痛的护理
由于该手术创伤大, 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症状, 对于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的病人, 严重者将影响到脏器的生理功能及术后的功能锻炼[1], 所有病人都需要术后镇痛, 以利于消除患者的痛苦, 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9例病人术后3d内均使用自控式镇痛泵, 病人自主控制麻醉镇痛, 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 配合治疗和护理主动进行康复锻炼。
2.6 防止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6.1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全髋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据邱兴贵等报道, 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0.8%, 预防组为11.8%, 其危害极大。为了预防其发生, 术毕可给患者穿有压力差的弹力袜以预防肿胀的发生, 术后第1天可给予双下肢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向心性按摩, 踝关节的被动活动, 术后第2天鼓励患者主动活动作踝、趾间关节屈伸运动, 股四头肌舒缩运动等。避免在双下肢输液, 术后1周病情稳定, 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注意观察双下肢有无肿胀, 定期测量皮温及小腿的周径等, 并遵医嘱给予速避凝等抗凝剂预防用药。
2.6.2 预防感染的发生。
术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灾难性并发症, 有导致患者截肢及衰竭死亡的报道[2]。除术前准备严格按骨科备皮常规进行外, 术前还应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如牙龈炎, 中耳炎等, 术后遵医嘱及时有效地应用抗生素外, 还应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和体温变化, 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观察体温变化, 如体温持续升高3d后刀口痛疼未减轻反而加重趋势, 提示有感染的可能, 应及时查明原因处理[3]。
2.6.3 预防术后脱位的发生。
术后脱位的发生率约为0.5%~3%。 术后取平卧位, 穿丁字鞋, 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 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在随后的锻炼和活动中指导病人正确翻身, 取物, 自助下床等。
2.7 康复锻炼
术后第2天, 指导患者进行正常的股四头肌舒缩运动, 踝关节背伸伴跖屈运动, 术后第3天即可使用下肢功能仪 (CPM) 进行髋关节的屈伸锻炼, 从30°开始逐渐增加幅度, 每日2次, 每次1~2h。以关节不感到疼痛为准, 两周内达90°, 术后1~2周病情平稳即开始进行离床功能锻炼, 自理能力锻炼。
2.8 出院指导
为患者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 减少关节磨损, 避免髋关节在不平整的地面行走, 不做矮凳子, 不盘腿。6~8周内屈髋≤90°。并于出院后1月、3月、6月复诊。
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是一个重大手术, 手术的成功和效果固然同病人的病情、医生技术、材料质量有关, 但术后护理也至关重要, 全面而细致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24.
[2]张云昌, 董德清, 付志厚, 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严重感染2例分析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 8 (2) :81-82.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 (42髋) , 男17例, 女4例。年龄45~64岁, 平均年龄52.6岁。术前均有髋关节明显疼痛, 活动受限, 影响行走, 严重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术前双侧肢体长度差1.0~2.5 cm, Harris评分平均41.4分 (32~58分) 。
1.2 手术方法
取髋关节后外侧切口人路。切口于大转子顶点下方2 cm, 偏后0.5 cm为中心, 方向与股骨纵轴呈30°角, 长7~9 cm。切开皮肤, 钝性分开臀大肌。显露外旋肌群, 结扎血管。用凝切切断后旋肌, T形切开关节囊, 显露转子间脊。截骨线起大转子向小转子方向与股骨颈纵轴呈60°角, 垂直于股骨颈截断, 取出股骨头。清理髋臼周围软组织。显露髋臼, 拉开小转子, 切除盂唇, 根据关节松紧度决定是否切除前侧关节囊。髋臼锉逐级磨锉髋臼, 直到髋臼内呈均匀点状出血, 应保持20°的前倾角和45°的外展角, 切除圆韧带。试模, 打入假体, 螺钉固定, 打入内衬, 增高边向后上方。患者屈髋屈膝并内旋, 足底朝天式, 抬高股骨近端, 盒形骨刀开髓, 去除大转子内侧部分, 髓钻扩髓, 明显感受来自髓腔内皮质的阻力为止, 髓腔锉锉髓腔, 注意保护皮肤, 沿股骨颈截骨面长轴方向插入, 可获得15°前倾, 如打入超过5 mm换大一号, 直到无法打入为止。试模并安装股骨头假体, 复位, 活动无脱位。冲洗, 打入合适的假体, 复位, 再次查看数据。彻底止血, 冲洗, 放置负压引流, 修复关节囊, 修复外旋肌群, 梨状肌止点要求钻孔, 坚强缝合, 关闭切口。厚纱垫覆盖后, 翻转, 行对侧THA。
1.3 术后处理
手术当日, 监护、吸氧、观察引流、体温、肢体轻度外展, 腿间垫物, 膝下软垫, 止痛、抗凝、补液、踝关节伸屈每组30次, 2 h 1组;术后1 d, 观察引流、体温、复查血常规、蛋白、换药、踝关节伸屈每组30次, 2 h 1组;术后2 d, 观察体温、拔引流管、复查拍片、去除腿间垫物、踝关节伸屈每组30次, 2 h 1组;术后3 d~1周内, 半卧, 股四头肌、臀肌等长练习10次x2组, 踝关节主动抗阻屈伸30次x5组, 髋关节被动屈20°~45°, 20次x2组。理疗、按摩、健侧主动活动;术后2~4周, 拆线、扶拐下地活动、股四头肌、腘绳肌、股内外侧肌抗阻10次x2, 髋关节活动, 卧位, 屈髋<90°, 20次x2组, 侧卧、外展、后伸10°, 20次x2组, 站位, 前屈外展后伸20次x2组;术后5~6周, 扶拐下地活动, 以上运动, 抗阻练习;术后7~8周, 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练习同上;术后9周以后, 步态训练。
2 结果
全部病例行同期双刺THA, 手术时间平均2.4 h, 术中出血平均690 ml, 术中输血平均620 ml。术后拍片理想, 无穿出、松动及脱位。术后2周下地部分负重, 8~10周弃拐负重。全部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切口均I期愈合。1例术后生理性发热持续一周, 消退。经 (1~6个月) 平均3个月随访, 未出现脱位感染, 双下肢肢体长度差0~5 mm均无跛行。3例术后出现髋部轻度疼痛。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5~86分, 平均82分。术后随访复查拍线平片均未见假体松动现象, 均恢复了日常生活和较低强度工作。
3 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解除患者痛苦, 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已充分显示它的优越性。目前关节置换是唯一可以解决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治疗方法[1]。部分患者双髋病变需行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双侧髋关节同期置换是安全的[2]。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双侧髋关节同期置换较分期置换具有优越性[3], 临床上越来越倾向于同期双侧THA。
3.1 适应证和禁忌证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主要适用于:双侧髋关节有严重的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一些影响患者功能恢复的情况, 譬如由于对侧的挛缩屈曲患者行走时不能直立, 会影响功能恢复到最佳的状态;双髋病变严重的一侧在重建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双下肢不等长;患者自己要求同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等。
髋关节局部有感染灶或者全身存在活动性感染;合并有严重的疾病, 比如:心脏病、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糖尿病等;有特殊病史的患者, 如脂肪栓塞综合征、ARDS、肺栓塞、心肌梗死等;存在开放性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等可以使栓子 (如脂滴) 进入体循环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栓塞的情况, 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4]。应对每一位患者作出风险预测。
3.2 如何缩短手术时间和控制出血
3.2.1 THA为标准化手术, 主刀医师应对解剖层次的理解、对手术节奏的把握要有很高层次, 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变异和突发状况提前要有应对措施, 对各种角度、深度、尺寸有熟练的把握。手术组成员最好有固定组合, 各自熟练掌握自己的任务。配台的器械师和器械护士要熟悉配合, 整体缩短显露、手术进程的时间。麻醉师对患者的全身状况的整体把握, 减少手术停顿。
3.2.2 术前增加补液量, 术中进行晶、胶、血的顺序补液。手术过程中随时电凝止血, 特别注意梨状机下缘, 臀下动脉髋臼支, 股方肌上缘, 旋股内侧动脉分支, 结扎或电凝以上血管。用凝切切断后旋肌。冲洗后, 彻底止血。放置引流, 于缝合后1 h左右打开负压吸引器。
3.3 常见手术并发症预防处理
3.3.1 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生率40%~70%, 并有2%可发生严重的肺栓塞[5]。目前临床试验表明, 术后使用利伐沙班可明显降低DVT发生率。
3.3.2 假体脱位, Smerdelj M等[6]报道, 早期发生的急性脱位, 绝大多数经保守治疗有效。预防重点:①假体安装位置正确。②保护后方肌群, 并坚强修复后旋肌群。③术后关节松紧适宜④术后注意保持姿态, 禁止做危险动作。
综上所述, 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治疗髋部骨关节病, 一次手术同时解决2个关节的病变, 不但为患者康复治疗节省了时间, 使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更为方便, 避免了单侧置换术治疗疗程长, 患者痛苦大, 术后功能锻炼效果不佳, 也减少了因多次手术、麻醉产生的风险, 而且减少了患者的心理压力, 减轻经济负担[7,8]。手术技术成熟, 适合推广。
参考文献
[1]雷玉凯, 鲁晓波, 葛建华, 等.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7, 5.
[2]Welters H, Jansen I, Simon JP, et al.One-stage bilateral total hip replacement:a retrospective study of70patients.Acta Orthop Belg, 2002, 68 (3) :235-241.
[3]周勇刚.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的临床报告.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4, 29 (12) :1084-1085.
[4]刘国辉, 杨述华, 杜靖远, 等.双侧全髋关节置换一期完成与术后关节功能同步恢复的探讨.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20) :2875.
[5]李军, 马忠泰, 刘玉和等.髋关节置换术中扩髓诱发脂肪栓塞的实验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2, 22 (3) :171。
[6]Smerdelj M, Orlic D, Bergovec M.Emergencies in total hipreplace-ment.Lijec Vjesn, 2005, 127 (7、8) :189193.
[7]陈鑫, 雷光华, 李康华.同期多关节置换手术临床应用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1) :61-63.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篇5
1 资料与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6月, 我院共收治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17例, 其中, 男12例, 女5例, 年龄46~75岁。股骨头无菌性坏死9例, 髋关节原发性骨性关节炎5例, 其他3例。住院时间14~32 d, 平均23 d。1例患者发生双下肢深静脉栓塞, 给予及时处理后症状缓解, 余未发生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6个月的随访, 均已弃拐行走。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该患者病程长, 行动不便, 迫切希望解除痛苦, 恢复肢体功能。但又担心手术后的效果, 而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我们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实事求是介绍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1]。使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从而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术前评估
了解患者以往的病史、药物史。通过检查结果掌握心、肺、肾等主要脏器功能, 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减少并发症。术前对患者双髋关节屈曲、伸直、内收、外展以及双侧下肢肌力情况进行评估, 以便制定术后科学的个性化康复方案。
2.3 术前功能锻炼
为防止肢体术后肌肉萎缩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下肢功能锻炼。 (1) 嘱患者主动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方法是:踝关节背屈, 绷紧腿部肌肉10 s后放松, 反复进行, 每组20 min, 每天锻炼3组。或直腿抬高运动, 要求是足跟离床20~60 cm, 空中保留数秒后放松, 反复进行, 每组20 s, 每天锻炼3组, 以促进血液回流和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 (2) 保持患肢外展位的训练, 患肢中立外展30°, 脚尖垂直向上。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常规生命体征监护。由于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 创面大, 失血多, 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切口敷料有无渗血, 切口引流管是否通畅, 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的变化。注意倾听患者有无胸闷、心悸等不良主述。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2 体位与制动
术后保持两侧下肢外展中立位, 做到三防:防止过度屈曲和伸直, 术后垫一小枕于膝后, 使膝关节能较好地屈曲, 使患者更舒服;防内旋, 保持外展中立位;防内收, 两下肢间放两个软枕, 肢体外展以防假体脱出[2]。
3.3 疼痛的处理
术后采用自控型镇痛泵, 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剂, 减少患者疼痛的刺激。操作时动作轻稳, 避免产生疼痛。正确运用无创伤性解除疼痛的方法, 如分散注意力、松弛疗法等。
3.4 预防并发症
3.4.1 预防感染
保持切口皮肤的清洁、干燥, 切口渗血较多时, 要及时更换敷料。给予肢体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有利于切口愈合, 防止切口感染。引流器每日清晨更换, 24~48 h后引流量减少即可拔除。术后6 h可给予头部抬高30°, 勤叩背, 鼓励患者作深呼吸、咳嗽、咳痰, 预防肺部感染。
3.4.2 预防髋关节脱位
术后外展30°中立位, 盖被不要压在脚上, 以免导致患肢外旋。给患者穿丁字鞋, 禁止患肢过度屈曲, 外旋及内收。
3.4.3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 抬高患肢做主动或被动运动, 防止血栓形成。 (2) 嘱患者主动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3) 术后注意倾听患者主诉, 严密观察双下肢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情况。如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潮红、青紫并伴浅静脉充盈, 应及时报告医生。
3.4.4 预防压疮
术后给予患者睡气垫床, 仰卧。每1~2小时按摩骶尾部及皮肤受压处。经常用温水擦身, 以促进血液循环并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 注意保护足跟处皮肤。
3.5 康复指导
康复训练原则上越早越好, 应从术后第1天开始, 第1~2周可只进行床上康复锻炼。方法: (1) 主动背伸趾曲锻炼, 每次尽力伸曲到最大范围。 (2) 股四头肌的收缩放松锻炼, 每次至最大用力。 (3) 足跟沿床缓慢向臀部屈曲膝关节 (不超过90°) 。 (4) 在床上将肢体从中位向外侧活动 (外展) , 然后到中位。以上方法均为每天3组, 每组20 min。术后3周在护士协助下做主动活动膝关节, 被动活动髋关节。术后4周在护士指导下患者坐起在床上做自主运动, 髋关节屈伸锻炼。术后6周指导患者扶双拐下床活动。在下肢不能负重的情况下, 主动进行屈伸外展髋关节活动。循序渐进, 以主动活动为主, 被动活动为辅[3]。
3.6出院指导
(1) 禁止内收位、内收盘腿动作、坐矮于小腿的凳子、翘二郎腿和交叉双腿动作。 (2) 避免屈髋大于90°。 (3) 不宜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4) 术后6个月X线摄片。复查假体的位置是否变化, 有无松动。定期随访和复查患者, 直到终生。 (5) 家居地面保持干爽。穿软底鞋, 防止滑倒或跌跤。 (6) 适当控制体重, 减少对人工关节的磨损和假体的松动。 (7) 睡眠时双腿间安放枕头。站立时应双腿分开, 足尖向外。从床上下地或从车里出来时双膝并拢。
摘要:总结了17例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经验。认为术前重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及家属情感支持;加强髋部肌肉的功能锻炼和体位指导。术后做好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及按计划进行床上、床下功能锻炼等是患者康复的重要条件。17例患者均恢复良好, 术后14~32d康复出院。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慧玲.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9) :685.
[2]华蕾.34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8) :599.
[3]桑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指导[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5) :1435.
[4]丁慧丽, 余艳丽, 张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3) :117-118.
[5]陈诚.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3) :68-69.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的患者共60例,男16例,女44例,年龄60~75岁,中位65岁;体重(62.82±8.85)kg;身高(157.5±10.75)cm;所有纳入的患者均签署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按照置换方案进行分组,双膝组(n=26,52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34,34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纳入标准:(1)双侧中重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X射线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Ⅲ~Ⅳ级[3]。(2)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3)双膝均合并5°~15°内外翻畸形。(4)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肝肾疾病史、严重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中风病史、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有血管栓塞病史。各种疾病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两组年龄、性别、体重、置换前功能状况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一般资料及置换前资料见表1、2。
1.2 方法
手术假体全部采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骨水泥固定人工膝关节假体(Zimmer公司,美国),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均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均不置换髌骨,仅给予髌骨面修整,置换术后第3天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由同一组康复医师指导康复锻炼。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抗凝7~9 d,使用持续静脉镇痛泵,引流管保留不超过72 h,术后复查X线,了解假体情况,72 h拔出引流管后予CPM功能锻炼,从屈曲30°开始,每天增加10°,术后1周下地扶助步器行走锻炼。
1.3 观察指标
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置换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ROM)、屈曲挛缩度、疼痛及膝关节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置换后均随访1年以上,置换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双膝组显著低于单膝组(P=0.039,0.04);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23)。见表3。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两组患者置入的假体生物相容性良好,均未发生局部或全身置入物的宿主反应。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高,全膝关节置换术作为其晚期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应用也越来越多,在目前医学条件下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分为同期双侧置换和选择性单膝置换术。随着假体材料和设计的不断改进、置换经验的不断完善,国内很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同期双侧TKA。大量研究认为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在较少手术费用、缩短住院时间、较少麻醉风险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单侧膝关节置换在手术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存在优势。
骨性关节炎晚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关节的畸形,疼痛及功能障碍,往往都是双侧关节同时受累,置换前HSS评分都较低,因此病情较重。晚期骨关节炎由于关节软骨的破坏下肢力线改变,出现了膝内翻和膝外翻,关节周围结构、整体性破坏,导致关节不稳。TKA的手术目的就是纠正下肢力线,使膝关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而缓解疼痛、恢复膝关节正常功能。因此膝关节置换后功能康复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积极、安全、有效的康复锻炼是获得手术成功疗效的重要环节。疼痛是骨性关节炎的首要症状,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往往畸形严重。单膝关节置换只能纠正一条腿的力线,而对侧肢体的力线并没有得到改善,患膝关节疼痛、内外翻及屈曲挛缩畸形往往会对术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术侧的康复,从而影响双膝关节置换术整体效果[4]。由本观察可见双膝组在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HSS评分均优于单膝组。王致华[5]研究患膝内翻及屈膝畸形结果,术后半年关节活动度85°~120°,平均(98±7.6)°;HSS评分80~92分(平均87.1分)。双侧同期TKA手术的患者术后双下肢可同时得到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增强膝关节伸屈肌群肌力,以获得膝关节稳定,同时获得膝关节满意的活动度,所以相应的不良症状明显小于单膝组,功能康复也优于单膝组。
虽然双膝置换术对患者的创伤要大些,术后患者的体力可能会差些,疼痛敏感性也会较高,早期锻炼时的护理及康复要求也要较单膝置换术高,但只要给予患者充分的护理宣教使患者能够放松心情,增强信心,克服困难,配合医护人员持续正确地锻炼,就能取得较单膝置换更满意的疗效。仔细的术前检查评估、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手术技巧及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的根本保证[6]。同期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解除患者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纠正关节畸形,获得长期稳定的疗效有重要意义。所以从康复的角度考虑对于双侧膝关节炎的患者建议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同侧双侧手术。
摘要:目的:评价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情况的差异。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按照置换方案进行分组,双膝组(n=26,52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34,34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置换术后1年随访,置换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双膝组显著低于单膝组(P=0.039,0.04);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23)。结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功能效果更好。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同期双侧,选择性单侧,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31-393.
[2]Reuben J D,Meyers S J,Cox D D,et al.Cost comparison between bilateral simultaneous,staged,and unilateral total joint arthroplastv[J].Anthroplasty,1998,13(2):172-179.
[3]Lawrence M.Indice of severity and disease activity for osteoarthritis[J].Semin Arthritis Rheum,1991,20(12):48.
[4]Cao L,Ablimit N,Mamtimin A,et al.Comparison of no drain or with a drain after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Zhonghua Surgery,2009,47(18):1390-1393.
[5]王致华.同期双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4):359.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篇7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以脊柱为主要病变的慢性进展性炎症性病变, 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 引起脊柱强直及纤维化,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肾、神经系统等多个脏器的损害。青壮年男性较多, 发病年龄为20岁~30岁, 40岁以后发病较少, 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应用高科技手段制成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病损髋关节的一种疗效满意的髋关节手术, 除可以达到解除髋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等治疗目的外, 还具有保持关节稳定及调整双下肢长度等优点。其手术效果, 尤其是近期效果往往为其他手术所不及, 对病人及医生都具有一定吸引力[2]。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病人, 尤其是双髋及脊柱受累者, 应及早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即使得到有限的关节活动, 也会使病人感到很方便。以往认为60岁~75岁病人最适合行全髋关节置换, 由于医疗技术的提高, 年龄的范围已被放宽。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可减轻病人因反复手术带来的痛苦, 减少住院费用, 病人能够接受, 但双侧髋关节同期置换比单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创伤大, 且易发生多种并发症, 因此做好双侧髋关节同期置换的护理非常重要。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功能障碍的有效措施[3]。现将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围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1月—2010年5月收住的5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人, 均为男性, 年龄36岁~41岁, 双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10年~20年, 行走时加剧, 休息后缓解, 住院前双髋部疼痛明显加重1.0年~1.5年, 行走距离不能超过500 m。此5例病人X线片示双髋关节间隙消失, 使用“陶瓷对陶瓷”的关节, 否认其他病史。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周到的护理, 5例病人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生活自理, 无并发症发生, 护理效果满意。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病人由于疾病所致活动严重受限, 病程长, 加上手术费用昂贵, 病人心理产生严重的负性刺激, 应鼓励病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并帮助病人缓解因即将手术治疗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讲解手术成功案例, 取得病人信任, 使其积极配合手术。
2.1.2 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对术后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规行心电图、胸部X线片、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关节部位做X线等检查, 必要时做CT、核磁共振等检查。评估病人机体状况, 选择合适的假体。手术前1 d清洁病人皮肤, 更换干净的衣服, 术前禁饮食, 术晨备皮。术前1 h~2 h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
2.1.3 感染病灶的观察
查看病人有无感染灶存在, 如毛囊炎、牙周炎、中耳炎、脚气、泌尿系统和呼吸道感染等, 如有及时处理。对吸烟、酗酒者劝其戒烟酒。
2.1.4 药物护理
询问病人是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 如是, 应在术前1周停药, 以避免术中及术后出血增多的现象;若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则应在医生指导下尽量立即停药, 或改用其他非激素类抗感染、止痛药。
2.1.5 饮食护理
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多, 营养不良者对失血、休克耐受性较差, 另外, 强直性脊柱炎病人长期卧床, 食欲下降, 应注意调整病人心态, 给予合理饮食指导, 饮食注意色香味及食物多样性。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钙质、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1.6 大小便护理
每日饮水不少于2 000 mL, 多食蔬菜和水果, 早晚各饮1杯蜂蜜水, 有利于滋润肠道, 必要时用开塞露润滑肠道。术前晚常规灌肠。指导病人大小便器使用方法, 练习床上使用便器。
2.1.7 适应性训练
训练床上排尿排便, 指导病人使用牵引床上的辅助工具进行功能锻炼;指导病人正确的卧床体位及上下床姿势。告知病人使用助行器及拐杖的方法。教会病人主动深呼吸, 有效咳嗽、咳痰练习及踝泵、引体向上练习。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心电监护14 h~16 h, 1 h记录生命体征1次, 如有血压异常、心律失常等情况及时汇报医生处理。密切观察24 h尿量及尿色。观察伤口及引流情况, 注意伤口有无渗血,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脱出[4,5]。每小时分别记录左、右伤口引流量1次。术后1 h~2 h内出血量应在200 mL~400 mL, 若>400 mL且颜色鲜红, 说明伤口有活动性出血, 立即通知医师;若病人自述患肢麻木感、疼痛、感觉减退等情况亦应立即通知医师。48 h~72 h伤口引流量<50 mL则可拔除引流管。术后48 h内密切观察术肢末梢血液循环, 如有皮肤发绀、皮肤温度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应及时处理。术后3 d~5 d行X线摄片, 以了解人工髋关节情况。观察术肢感觉运动情况, 双侧髋关节同期置换易引起坐骨神经、股神经、鼻孔神经和腓神经损伤, 其中以坐骨神经损伤为多见。
2.2.2 体位护理
术后给予平卧位, 双侧术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穿“丁”字鞋, 以防止术肢内外旋, 在膝关节下垫一软枕以防止术肢过度屈曲和伸直, 两大腿间夹软枕, 防止术肢内收。搬运时应将两侧髋关节、臀部及整个患肢托起, 保持外展位。
2.2.3 疼痛护理
术后常规给予病人镇痛泵及镇痛剂, 保证病人的休息和睡眠。
2.2.4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2.2.4.1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
术后1 d~3 d为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高峰期, 不可用止血药, 临床常用低分子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钙等预防。另外,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立即鼓励病人做主动或被动踝泵、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定时给病人叩背, 尽可能早下床活动, 穿弹力袜。
2.2.4.2 预防感染
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体温升高、伤口红肿热痛时立即查血常规, 防止伤口感染, 同时预防肺部感染。术后遵医嘱常规使用抗生素。
2.2.4.3 预防髋关节脱位
告知病人预防髋关节脱位的重要性及方法, 双侧髋关节屈曲<45°, 术肢不可内收或外旋, 穿“丁”字鞋, 保持术肢处于外展中立位。
2.2.5 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对于病人的康复尤为重要, 包括早期功能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6]。术后1 d 即开始指导病人进行髋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 术后3 d可进行辅助持续被动运动 (CPM) , 由被动向主动过渡。具体方法:病人仰卧位, 收缩股四头肌, 患肢足跟缓慢向臀部滑动, 使髋屈曲, 足尖保持向前;注意屈曲角度不宜过大, 以免引起髋部疼痛;一般髋关节屈曲应<45°, 以防活动过度致假体脱出。此动作10 次为1 组, 每次2组或3 组, 每日3 次。术后开始下地行走的时间受假体类型、手术操作和病人体力恢复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术后3 d 即可下地练习步行, 并使用行走协助器练习步态。出院前教会病人在家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术后6 周内避免负重, 患侧髋维持于外展、伸直位。术后6周~10 周可部分负重, 注意纠正步行姿势。
2.2.6 出院指导
继续加强双下肢肌力和关节功能锻炼, 一般至少坚持6个月甚至更长, 直到髋关节的功能恢复稳定, 主动等长收缩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等, 每日做5组~10组, 每组20次~30次。在足跟不离床的情况下进行踝关节、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为防止术后人工关节脱臼, 要做到不提重物、不弯腰拣物、不坐矮凳、不使用蹲便、不交叉双腿或跷二郎腿, 屈髋不超过90°。改正习惯性睡眠姿势, 侧卧时双腿间夹一软枕, 注意双侧髋关节平均受力。拄拐时间一般为2个月~3个月, 视具体情况而定。下地活动及行走时, 避免在不平整的路面行走, 避免重体力劳动及髋关节大范围剧烈活动的运动, 防止发生骨折、脱位、假体松动等问题。 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果胶成分的食物, 如水果、蜂蜜等, 保证营养, 预防便秘。因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多伴有骨质疏松症, 应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 如牛奶、鱼、贝类等, 但要合理饮食, 控制体重。要及时治疗全身其他部位的炎症。术后定期随访, 一般需要分别在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随访, 随访有利于了解体内人工关节的状态。
3 小结
5例病人均为强直性脊柱炎晚期, 合并髋关节晚期强直病情较重、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显著, 因此手术操作、术后康复复杂。病人处于青壮年期, 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生活、工作受到严重的困扰, 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易产生消极、悲观、绝望心理, 而病人积极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因此术前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后康复锻炼指导是取得良好疗效的根本保证。在指导过程中要着重调动病人主观能动性, 让病人积极进行术后功能锻炼, 运用专业知识教育病人, 让其了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利用各种时机与病人交谈, 边讲解边示范, 并以此赢得病人的信任。在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 不但要鼓励病人主动活动关节, 在安全的范围内被动活动同样重要, 被动活动可以增加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延展性, 从而增加主动活动时的动作协调。对于术前严重屈曲畸形的病人被动伸直髋关节时切忌暴力, 以免引起神经、血管牵拉伤。出院后指导病人继续循序渐进地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本例病人通过围术期正确护理及系统的运动训练, 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 髋关节畸形得到有效矫正, 恢复行走和活动功能, 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田伟.积水潭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0.
[2]胥少汀, 葛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092.
[3]史占军, 金大地, 景宗森, 等.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股性强直的功能重建[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5) :267-271.
[4]袁小娟.23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5A) :1138-1139.
[5]乔继红强直性脊柱炎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5B) :886-887.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推荐阅读:
双侧全髋关节10-31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05-27
全肘关节置换术06-21
糖尿病患者全关节置换08-03
糖尿病全关节置换思考11-15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05-21
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09-11
工全髋关节置换术09-2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05-2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