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共12篇)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1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鉴于我国国情, 前往医院就医的骨性关节病患者往往病情已经十分严重。虽然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能够很好治疗早期骨性关节病, 但是对于晚期患者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严重骨性关节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通过人工关节假体替代受损的关节, 能够修复关节面, 缓解疼痛, 改善关节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自2005年-2008年间, 我院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16例20膝,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例20膝, 其中男9例, 女7例;年龄58-89岁, 平均74.6岁。单膝12例, 双膝4例, 左膝12例, 右膝8例。病史4-12年。16例患者20膝均有膝关节疼痛, 屈曲受限14膝, 伸直受限12膝。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MRI检查。X线摄片示:18膝有髁间棘增生, 13膝有关节边缘增生, 20膝均关节间隙狭窄, 8膝有关节内骨性游离体。MRI检查均显示膝关节骨性关节改变, 关节间隙狭窄, 软骨不同程度剥脱损伤, 半月板损伤。所有患者均未初次膝关节置换。
1.2 手术方法
15例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后, 采用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单。将气压止血带安置在大腿根部。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切口, 清理切除髌上囊、滑膜组织、髌下脂肪垫、骨赘、关节内游离体以及半月板。切除胫骨表面和前交叉韧带, 保留后交叉韧带。插入股骨定位杆后, 处理股骨髁, 矫正胫股角 (FTA) 为外翻5-7°。选择合适的胫骨平台厚度, 在冠状面上处置力线, 进行胫骨截骨, 根据假体适当向后倾斜3-5°。选择合适大小的假体试模, 要求膝关节能完全伸直, 关节稳定。试模完毕后, 用骨水泥正式安放假体。待骨水泥凝固后, 冲洗止血, 安置引流, 缝合创口术毕。
1.3 术后康复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待日引流量小于50mL后, 可拔除引流管。术后患者保持平卧, 在膝关节下垫一软枕, 使关节屈曲15-30°, 保持膝关节中立位。常规给予抗凝药物,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拔除引流管后, 开始CPM辅助关节活动锻炼。术后1周以后, 可以开始不负重情况下加强主动膝关节活动。根据患者术后情况, 一般术后2周以后可以开始在不负重情况下进行下床活动。
2 结果
全部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3个月-52个月平均随访28.7个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采用美国JOHN.N.INSALL提出的HS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1]。
满分100分, 疼痛30分, 功能22分, 活动范围18分, 肌力10分, 屈曲畸形10分, 不稳定10分。85分以上为优;84-70分为良;69-60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差。
术前HSS评分为33-62分, 平均43.7分, 术后终末随访时HSS评分为77-95分, 平均85.3分, 其中优9例12膝, 占60.0%;良4例5膝, 占25.0%;尚可3例3膝, 占15.0%, 优良率为85.0%。术后评分在疼痛、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附表) 。术后X线检查示人工假体位置良好, 无无菌性假体松动出现。
3 讨论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也是最后的手段。膝关节表面置换能够解除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疼痛, 改善膝关节功能, 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组患者术后终末随访时HSS评分为77-95分, 平均85.3分, 优良率为85.0%。术后评分在疼痛、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但是由于膝关节表面置换作为治疗的最后手段, 选择手术适应症时, 需要严格掌握。一般来说,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适合膝关节疼痛严重, 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无严重气质性疾病以及感染病灶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手术技术的要求较高, 手术技术往往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术中外翻角一般设定为5-7°, 允许的误差很小, 超过5°的误差往往导致差的手术效果。术中在矫正外翻角的同时需要注意韧带和软组织平衡, 把握置入假体的松紧度。软组织的松解以使膝关节保持伸直为宜。较好的韧带软组织松解, 可以保证术后良好的关节运动功能。综上所述,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疗效切实, 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提高术者手术技术, 仍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以及术后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临床疗效以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2005年-2008年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术前术后采用HSS膝关节评分进行关节功能以及疗效评价。结果 全部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38.7个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术前HSS评分为33-62分, 平均43.7分, 术后终末随访时HSS评分为77-95分, 平均85.3分, 优良率为85.0%。结论 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疗效切实, 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人工关节,骨性关节病
参考文献
[1]Install JN, Dorr LD, Scott WN, et al.Rationale of the KneeSociety clinical rating system[J].Clin Orthrop RetalRes, 1989, 248:13-14.
[2]陈良龙, 王万春, 成明华, 等.全膝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炎[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3) :249-251.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取4月~2月入院并接受TKA的患者48例,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在34~73岁之间,平均年龄(52.7±12.1)岁。骨性关节炎3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病程持续20~57个月,平均(29.2±8.6)月。
1.2康复治疗方法TKA术后患者为了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延缓退行性改变,常需做各种功能锻炼,主要慢下蹲运动及快、慢步交替行走等。在进行这些训练时,应遵循先慢后快、先轻后重、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切勿急于求成尤其是老年患者,其关节生长功能较年轻人更弱,因此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给患者制定合理可行的锻炼方案,帮助其身体机能的尽早康复。鼓励患者坚持计划进行恢复。术后2d,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直腿抬高、卧位伸膝训练。患者平坐于床上,前躯直立,双腿尽量前伸,直到大腿后方有牵引感,控制好幅度,不能产生剧痛。鼓励患者坐起、站立。术后7d,鼓励进行步态训练,如重心转移、增加负重能力,平衡训练、下蹲训练等。加强患肢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叮嘱患者尽量伸膝,保持股四头肌收缩10s,然后休息10s,5~10min/次,50~100次/d,最好达到肌肉有轻微酸胀、疲乏感,此方法能够增加肌力,防止肌肉萎缩[1]。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伸直比屈曲要困难得多,同样也重要得多,只有伸直了腿才能正常行走而不引起疼痛。因此术后早期应该及时开展伸直训练,具体方法是患者坐起练习按压膝关节,尤其术前伴有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将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软垫垫于足跟处,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轻轻下压,使腿尽量伸直,每次都要维持5min左右,到患者不能忍受的疼痛程度为止,这是锻炼伸直的最好方法,伸直训练如果不能很好执行,伸直障碍的后遗症发生率会比较高,因此术后康复训练务必重视伸直训练。同时鼓励患者及早下床进行练习,争取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黄金时间。
1.3评价指标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HSS评分,据此评定康复治疗对患者TKA术后的影响。满分100分,总分>85为优,70~84为良,69~60为尚可,60以下为差。
2、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半年,用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在疼痛、功能、活动度和稳定性上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得分(82.7±3.1),对照组总得分(94.5±2.2),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康复治疗对于TKA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疗效。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减轻关节炎的疼痛或修复严重的身体关节损伤。TKA目前是最常见的骨科手术,虽然患者短期和长期的满意度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2]。随着材料科学的进展、制造工艺的改进以及医疗技术的提高,TKA已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膝关节病变的临床外科治疗中,但是手术后直到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的质量与其最终关节功能恢复的程度直接相关[3]。
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并评估康复治疗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4]。作者通过选取本院自4月以来收治的接受TKA的患者4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TKA术后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的康复治疗。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HSS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稳定性)、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据此评定康复治疗对患者TKA术后的影响。根据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HSS评分和RO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得出,康复治疗在TKA患者的术后恢复中,患者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显著,是临床上较佳的选择之一,应该进行进一步推广[5]。相信随着骨科医生经验的丰富和技术的不断完善,TKA术将取得越来越令人满意的疗效,患者缓解痛苦和家庭负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鲍凤,张洁萍,杨华,等.2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安徽医学,,32(1):97-99.
[2]熊莺,黄文杰,李青,等.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康复方法的效果研究.护理研究,2011,25(12):1088-1089.
[3]麦明泉,麦振达.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系统康复的疗效观察.临床医学程,,19(9):1521-1522.
[4]孔梅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管理.中国当代医药,,20(03):138-139.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3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膝关节置换术;麻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多关节受累、功能障碍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晚期患者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受影响,须行手术治疗时创伤大出血多,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及特殊的药物治疗史,麻醉有其特殊性。我院对类风湿关节炎晚期患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麻醉处理,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至2012年在本院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晚期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男6例,女47例;年龄60~72岁,平均(65.7±5.2)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其中单膝关节表面置换术43例,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10例;伴高血压病者13例,糖尿病者9例,慢支肺气肿者7 例,异常心电图者25例。术前曾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45例,曾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5例,所有患者均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史。
2 方 法
入室后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开放静脉,预负荷胶体液6~8 mL·kg-1·n-1,根据患者全身情况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者,选择L2-3或L3-4间隙穿刺,麻醉成功后,注入7.5 g·L-1布比卡因0.8~1.5 mL,头向硬膜外腔置管3~4 cm,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常规面罩吸氧,术中根据麻醉阻滞及患者情况适时硬膜外追加局麻药。全身麻醉者选择插入喉罩全凭静脉麻醉,50 kg以上选择4号喉罩,50 kg以下选择3号喉罩。术前肌注阿托品0.5 mg,诱导采用咪达唑仑4~6 mg,舒芬太尼10~20 ug,维库溴胺0.1 mg·kg-1,乙托咪酯0.2 mg·kg-1,术中麻醉维持间断静注舒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6~
10 mg·kg·n-1微量泵输注。术中查动脉血气分析指导通气管理,糖尿病患者每小时监测血糖1次,术前激素治疗者,术晨或术中使用氢化可的松,常规使用血液制品。
3 结 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
190 min。选择腰-硬联合麻醉者麻醉平面均未超过T10,麻醉后30 min内血压无明显波动,血流动力学平稳;34例患者术中硬膜外腔追加局麻药者,血压基本稳定,无1例使用麻黄碱;10例全麻患者均一次性置入喉罩,麻醉诱导期30%的患者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5%~15%,5~10 min恢复术前略低水平。术中1例出现房早二联律,使用利多卡因100 mg静脉处理后时有时无,术毕苏醒完全,5~15 min均在手术室内拔除喉罩,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4 讨 论
4.1 术前访视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般病程长,几乎所有患者术前接受了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其中阿斯匹林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小剂量常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需停药2周,方可手术。对长期大量服用水杨酸药物的患者还应给予积极地抗溃疡治疗,避免潜在的胃肠道溃疡。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后曾接受过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常伴有静脉变细、管壁变薄、骨质疏松,长期服用会抑制或损伤自身肾上腺素皮质功能,患者常由于疼痛、低血压或缺氧的折磨,易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而死亡。所以,术前要检查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防范术中危象。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且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会存在精神、心理及经济上的巨大压力,意志力弱。麻醉医生须耐心与患者沟通,缓解其焦虑情绪,了解心、肺、脊柱及关节的受累情况,充分评估颈、颞颌关节、声带的受累情况,估计插管的困难程度,便于麻醉方法的选择及困难气道的准备和术中呼吸、循环的管理;同时,要纠正贫血,积极治疗伴发症,让患者在最佳的生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4.2 麻醉选择 全麻下行膝关节置换术发生静脉栓塞者高达19%,肺栓塞者达33%,而硬膜外麻醉两者的发生率分别为13%、10%[2]。以前膝关节置换手术通常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局麻药用量多、血流动力学波动大,近年来腰-硬联合麻醉广泛用于临床,因其具有腰麻镇痛完善、用药量小、肌松效果好,效果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有限的腰麻平面+硬膜外麻醉的衔接适用于麻醉平面小于T4的专科手术[3]。本组选用腰-硬联合麻醉,用7.5 g·L-1布比卡因0.8~1.5 mL腰麻,麻醉平面既不会过高,又能满足手术,术中适时硬膜外腔追加局麻药,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压无明显波动,避免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肺间质病变、顺应性下降而面临的高平面、呼吸困难及缺氧问题的威胁[4]。
喉罩是新型声门上通气器具[5],操作简单快捷,无需暴露声门,只要张口度正常、操作管理得当,可避免直接喉镜刺激而引起的强烈应激反应,以及气管内插管、拔管的刺激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波动。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不仅是术中麻醉管理的关键,也是降低心脑血管疾患者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提高手术安全的关键。当然,对于颈、颞颌关节强直、环杓关节固定所致的张口困难、声门狭窄者,可采用清醒经鼻气管插管或纤支镜引导插管。
4.3 围术期管理 类风湿结节样病变及血管炎可影响心肌、瓣膜及冠状动脉,导致瓣膜病变、传导异常及心肌损伤或梗死[6]。患者长期卧床,心血管代偿功能减退,手术麻醉的应激会出现心律失常等症状,术中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另外,术中应用骨水泥也是麻醉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据报道,植入骨水泥后可出现低血压、心脏停博和死亡[7]。这种骨黏合剂为高分子聚合物,有刺激气味和毒性,能直接抑制心脏,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及骨水泥的过敏反应,导致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以及脂肪、骨髓组织成分、血小板、纤维素凝集物、空气等进入血循环,形成栓塞均可使血管阻力和动脉压增加,血氧分压下降,导致低血压、心肌抑制、肺栓塞[7] 。在使用骨水泥前后需特别注意以下问题:①严密监测ECG、血压、心率、脉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等;②增加吸入氧浓度,补充血容量,必要时给予升压药物;③要注意松止血带后所致的局部单体吸收而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甚至心脏停博的意外。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指导呼吸管理,尽量避免对肝肾损伤大的全麻药。术后积极预防应激性溃疡、肾上腺皮质危象,警惕深静脉血栓形
成[6]。
5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2]李巧儿.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的体会[J].中医正骨,2006,18(7):38.
[3]沈七襄.危重疑难病患者的麻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17.
[4]梁亚霞,刘晓伟,黄俊霞,等.小剂量布比卡因在高龄患者髋关节周围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3):27-28.
[5]欧阳葆怡.声门上气道管理器具的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6,27(2):99-102.
[6]吕厚山.现代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30-532.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43例, 其中男性7例, 女性36例, 年龄54~77岁, 平均年龄68岁。
2 术后护理
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老年患者体质较差, 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较差, 且由于骨质疏松、血管弹性差, 出血量较多, 生命征容易出现变化, 故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对手术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严密观察患肢血运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髓、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骨科医师处理较为棘手的问题。若合并肺动脉栓塞, 在临床上易导致死亡。据报道, 在欧美国家髋、膝关节置换术后, DVT的发生率平均为40%~65%, 继发的肺栓塞发生率在4.6%~19.7%。在国内, 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也达到39%以上 (3) 。因此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皮肤颜色、皮温变化及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 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2.3 引流管的护理
膝关节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或采用自体血回输采集装置。术后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引流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注意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表现。
2.4 疼痛的护理
由于术后局部会发生肿胀, 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除造成病人的痛苦不安外, 重者可以影响多器官的生理功能及手术膝关节功能的正常恢复。目前手术患者常规给予使用镇痛泵。未使用镇痛泵的可适当给予口服止痛药物或肌注度冷丁注射液50~100mg, 确保手术当天平稳度过。
2.5 留置导尿的护理
预防泌尿系感染, 使用0.05%碘伏尿管护理每日2次, 嘱患者每日饮水1500~2500m1, 根据病情术后第2天拔管。
2.6 皮肤护理
术后以软枕垫高患肢, 以促进血液回流, 减少患肢水肿。注意调整弹力绷带的松紧度, 避免影响患肢血运。患肢术中使用止血带部位的皮肤, 可能由于局部受压过久出现红肿甚至水疱, 如出现水疱注意保护勿使之破溃, 以防感染。预防褥疮的发生, 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洁, 使用氨水袋垫于受压部位并按时更换, 鼓励和协助患者翻身, 杜绝褥疮发生。
3 功能锻炼期的护理
膝关节是结构复杂的关节, 对运动功能要求较高。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要求达到负重、伸屈、外展及旋转稳定性好。如果术后康复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不得当, 膝关节伸屈度往往不满意, 没有足够的膝关节活动范围, 尤其是屈曲功能往往是影响病人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早期活动关节的有利条件是关节内与关节外较组织尚未完全机化锻炼的难度不大, 可较快地恢复功能, 防止肌肉萎缩。进行功能锻炼改善关节活动度范围, 提高肌力, 其原则是应早期开始, 循序渐进, 切不能操之过急, 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损伤。
3.1 心理护理
3.1.1 患者的心理特点:
病人来到陌生环境, 忍受病痛折磨, 对接受手术治疗缺乏心理准备, 不了解有关手术治疗的知识, 手术对于他们往往有一种生与死的体验, 紧张恐惧心理十分强烈。对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及麻醉效果以及手术能否发生并发症或后遗症、能否彻底治愈, 忧心忡忡。另外老年病人考虑问题很多, 想到住院需要家人照顾, 及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结果, 对家庭、子女、伴侣的影响, 还可能考虑到手术费用的昂贵, 医疗费用得依赖他人提供, 思想上有一定的压力, 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在后期的康复锻炼过程中, 由于惧怕疼痛, 老年人的康复欲望低下, 有时候会不配合锻炼, 有时候甚至失去信心放弃锻炼严重影响了康复进程。
3.1.2 心理护理针对以上分析的心理特点, 护理上对病人要热
情友好, 平时多与病人接触,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 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理解、同情患者的感受, 鼓励、安慰患者,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解除患者的顾虑,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积极配合手术治疗。邀请术后的患者现身说法, 可通过这种交流,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同时客观地介绍主刀医师的技术, 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心, 耐心地讲解麻醉方法及麻醉效果, 消除病人忧虑怀疑心理。
3.2 康复训练指导
3.2.1 仰卧伸直膝关节锻炼:
接受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 多有较长时间疼痛经历、畸形及功能障碍, 膝关节后侧韧带挛缩, 进行伸直锻炼有助于挛缩韧带的延展, 改善患肢的运动度。术后第1天开始, 在病人小腿下段放置一垫枕, 使膝关节悬空, 每次30~60分钟, 每天3~6次。也可由家属以患者可忍受的力量按压患膝或在病人耐受范围内可在膝关节上方放置1~5kg的重物, 逐渐使患肢达到5度的过伸位。
3.2.2 CPM被动功能锻炼:
术后次日, 术后48小时在拔除引流管后, 开始采用CPM进行功能锻炼。将患肢放置在CPM的滑动架上并予以固定, 大腿和胫骨近端用自动粘带固定, 大腿应尽量贴于活动架上, 防止肢体离开机器支架, 达不到要求的活动角度, 维持膝关节中立位。起始角度为0~40度, 速度宜慢, 每次1小时, 每天上、下午各1次。以后逐日增加角度10度, 或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要求患者在术后2周内达到膝关节屈曲120度。CPM机以屈膝运动为主, 伸膝不足, 部分患者对CPM机产生依赖而忽略主动运动, 故常导致一定程度的伸膝运动受限, 所以要通过主动运动来弥补伸膝运动的不足。
3.2.3 主动运动锻炼:
术后即可开始主动活动踝及足趾关节, 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股四头肌收缩可促进肢体静脉及淋巴回流, 减少肌肉间粘连, 消除肿胀。术后第3天, 患者坐在床边, 双腿下垂, 进行主动伸、屈小腿活动, 休息时可配合下肢皮牵引伸直膝关节, 防止关节囊挛缩致膝关节屈曲。下肢下垂时可在患肢上缠绕弹力绷带, 避免患肢肿胀, 增加疼痛等不适感。术后6~10天患者可行仰卧直腿抬高锻炼, 患肢直位, 尽力抬离床面以最大耐受角度, 然后缓慢放回床上, 每日3次, 每次5~10分钟。术后1周鼓励患者下地练习站立与行走, 并进行康复指导, 患者下地后开始主动、被动交替活动膝关节。让患者扶床进行蹲起练习, 以自身躯体重量下压, 被动屈曲膝关节至患者可以忍受的程度, 每日循序渐进。术后2周, 逐渐脱离辅助工具练习步行。
3.2.4 上、下楼梯锻炼:
上楼时健腿先上, 患腿后上, 拐杖随后或同时;下楼时拐杖先下, 患肢随后, 健腿最后。以减少患膝负重屈曲。双膝同时置换时可根据双腿恢复情况相对而言。
3.3 出院指导
出院时患者往往还带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需要继续的功能锻炼, 后期的康复计划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和指导, 督促其坚持功能锻炼, 保证患者能继续有效的进行功能锻炼, 恢复生活能力, 使个人生活完全自理, 进而重返工作、社区。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术后锻炼内容, 加强关节活动度, 最大限度恢复生活能力。活动次数及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 追求功能的最大恢复, 而不是最快的恢复, 不宜超强度活动。术后3个月可进行简单的活动如散步、骑车、游泳等, 不鼓励进行跑跳等剧烈活动。分别在1、3、6个月及1~2年时摄X线片复查。
4 总结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解剖复杂、对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是难度较高的手术, 手术的患者又多为老年人, 在生理、心理上都需要更多的关怀, 精心的护理、密切的观察, 是患者手术成功的保证。深静脉血栓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护理上要严密观察, 并指导患者早期锻炼。老年人由于思想顾虑多, 惧怕疼痛, 康复欲望低, 术后康复锻炼的配合度较差, 因此手术后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的心理护理的对于术后顺利康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术后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效果。康复锻炼应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功能的最大恢复, 不可操之过急, 并应注意锻炼安全, 防止摔伤、过度运动。针对性的出院指导, 不仅有益于病人的康复, 还可迅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建英, 杨滢, 张玲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研究现状.护理学报.2007, 14 (5) :21-24.
[2]顾强荣, 王黎明, 桂鉴超, 等.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相关问题处理体会.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 20 (5) :509-512.
人工膝关节置换行业资料 篇5
二、项目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我国目前采用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1、专业化差。目前国内具有关节手术经验的医师主要都分布在各大综合性医院里,这就导致了医师无法术有专攻,而且手术经验无法互相交流,资源也得不到共享,医师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2、后续理疗环节不配套。虽然现有综合性医院大都有理疗部,但是关节手术的特点决定了术后理疗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现有的综合性医院还无法提供专业的、科学的、适合进行关节手术患者的理疗程序和环境。
3、产品和器具单一化。现有的综合性医院在关节手术方面存在专业性较差的缺点,所以在产品多品种、系列化储备及相关手术配套设备方面不能满足患者的特殊性,这就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减低了手术质量。
4、管理落后。由于体制的原因,现行的医院管理体系存在许多问题,这种管理落后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很多不应有的费用转嫁到患者身上,增加患者负担,为患者治病设置了重重壁垒。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现阶段进行本项目是必要的、适时的。
一、项目介绍
(一)提出背景
在美国每年开展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不少于20万例,其中膝关节的手术约占50%,在欧洲,需做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约占人口的千分之一,其中膝关节的手术也占一半左右。我国目前多数厂家生产和销售的都是人工髋关节,只有少量的膝关节,需要做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医院主要依靠进口。据调查,我国每年对人工关节的需求量超过12万套,其中对膝关节的需求约在3万套以上,全部依靠进口,价格昂贵。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已能普遍接受人工膝关节,因此,高质量低价格的人工膝关节产品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公司已初步完成人工膝关节及其配套产品的开发,研制出了膝关节及其配套手术工具的一系列样品。为了更好地利用销售髋关节过程中所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丰富的市场资源,进一步为广大患者造福,现需要资金将这项技术产业化。
二、市场分析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社会的老龄化,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的治疗要依赖于人工关节置换。在老一辈骨科专家的积极倡导下,经医工双方的艰苦努力,我国从1970-1972年开始研制人工关节,起步虽然较英国滞后了10年,但目前仍居东欧和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之前。改革开放促使我国人工关节在上世纪80、90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国内十余个制造人工关节的企业均以小型为主,分布在京津、苏沪一带。经济所有制包括国有、私有和中外合资,制造水平约落后国际10-15年。而且多数厂家生产和销售的是人工髋关节,只有少量的人工膝关节生产厂,需要做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医院获得原料的途径主要是进口。在欧洲,需做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约占人口的万分之五,以我国12亿人口计算,将有60万套的潜在市场,即60亿元的市场总额,只是由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昂贵价格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才使得目前只有4-5亿元的市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思想观念的逐渐更新,人工膝关节已被患者及其家属普遍接受,其市场需求量会逐渐增加,估计3-5年内,人工膝关节的市场容量将达到6-7亿元,而潜在的需求更是不可限量。如此看来,品质优良、价格适中的人工膝关节产品必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 作者:金大地
随着材料学、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光纤技术、激光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骨科学成为当今临床医学中发展最为活跃的一个学科。在骨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当属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肿瘤及生物材料的应用等。据统计,1999年全球骨科产品的销售将近120亿美元,与1998年相比增长10%,这仅仅是骨外科部分的统计,骨内科的范围更加广泛,所占的医疗费用将在万亿计。本文主要介绍现代骨科中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肿瘤外科及生物材料应用等方面的进展。
一、脊柱外科
临床方面,脊柱外科的发展有以下重要特征:(1)高难技术的开展,尤其是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原先认为难以手术治疗的疾患,如上颈椎手术或枕颈部手术、脊柱转移癌等,都积极地采用外科治疗的方法;这与手术器械的发展、影像学技术和监护技术、导航技术等应用有密切关系。(2)微侵入技术的应用,符合有限化手术的趋势,包括椎间盘髓核溶解术、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摘除或切除术、椎间盘镜下手术及激光髓核成形术,以及胸腹腔镜下胸椎前路松解、病灶清除及内固定置入等;微侵入技术系一项单纯技术,具有严格的适应证,目前有滥用的趋势,尤其是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溶解术等,由于技术含量低,在国内一涌而起,并发症多见;但是腔镜外科与激光技术相结合,近10年内将成为微侵入脊柱外科的主导。(3)脊柱内植入物的广泛应用,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骨愈合及矫正畸形。在目前骨科产品中,脊柱内植入物及器械的增长速度最大,年增长率为14%,1999年达到13亿美元,约200万套脊柱内植入物系统被使用。中国的用量也在10万套以上,但是市场份额的80%左右为国外产品占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产品的市场份额将加大。
我们瞄准国际脊柱外科的发展趋势,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项颈椎外科的高难度手术,如经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颈椎前路Orion锁定型钢板内固定术、颈椎前路椎体间螺纹融合器(TFC)内固定术、颈椎后路Apofix系统内固定术、颈椎后路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枕颈固定术以及胸腰椎前路Z-plate内固定术等新技术,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微侵入脊柱外科方面,我们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主要是投入少,已引进的椎间盘尚未配套。如果不抓紧这方面工作,则可能失去一个较大的医疗市场。
在脊柱内植入物研制方面,我们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参与研制了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系统、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内固定系统、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已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进入国内医疗市场。其采用钛合金材料,生物力学性能达到国外先进内植入物的标准,但价格比国外产品低至少1/2,因此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脊柱外科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是脊柱疾患的基因治疗。随着对人类基因结构及其功能研究的深入,基因疗法极可能成为21世纪临床治疗脊柱疾病的有效模式。成功地将治疗基因转入椎间盘内的靶细胞,以及在动物模型上利用基因疗法成功促进脊柱融合,标志着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取得快速进展。但是,基因疗法最终进入临床阶段尚有时日,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在国内已率先启动这方面的研究。
二、关节外科
在美国,骨关节病患者在患病总数中占第3位,估计有400~600万人患有致残率很高的类风湿关节炎,每年新发病例为10~20万;而老年人群中,60岁以上的人口中,超过90%的人有退变性关节炎。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其患者总数将会显著增加。在美国及加拿大,由于骨关节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其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全球有超过2亿人罹患关节炎,每年的医疗费用更超过1千亿美元。对此类患者,国际上有所谓的“5D”来描述,即痛苦(discomfort)、致残(disability)、死亡(death)、经济损失(dollar lost)及药物副作用(drug reactions)。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启动“骨与关节的10年(2001~2010)”,其主要内容是:(1)提高对骨关节病日益增加社会负担的认识;(2)推进骨关节病的预防,通过教育加强患者的自理能力;(3)开展对骨关节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在此10年内,不同国家能增加研究经费3倍;(4)改进骨关节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国家也已经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众多医院成立的风湿病科。而目前关节外科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晚期的骨关节病患者,对这类患者唯有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才能重建关节的功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1999年全球的关节置换产品超过40亿美元,使用了超过150万个关节置换组件。在国内约95%的人工关节均系国外进口。关节置换的技术已经成熟,国内大医院均能完成此类手术,但费用高昂,一般一侧人工膝关节置换需4~5万元,而单侧髋关节置换亦需2.5~3万元,因此主要制约因素是经济问题。而在加拿大,由于骨科医师缺乏,患者必须等待平均6个月时间,才能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目前人工关节置换的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病源分流大,我们每年完成的人工关节置换的例数约100例,明显少于国内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但在广东省居前列。1998年完成了国内首例百岁老人全髋人工关节置换。
关节外科中发展活跃的另一分支为关节镜外科。1999年全世界共使用8百万个关节镜及软组织修复组件,包括镜头、摄影设备、器械、固定用的产品及修复工具,总金额达11亿美元。关节镜外科中,国外常使用一次性耗材,如刨刀等,但国内经济条件有限,常反复使用。关节镜下软组织修复、软骨移植等发展迅速,一些原来需要开放性关节的手术目前绝大部分可以在关节镜下完成。我们自去年引进先进的施乐辉公司关节镜后,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迎头赶上,尤其开展了关节镜下前后叉韧带重建术等,在国内为数不多。
三、骨肿瘤
对于恶性四肢骨肿瘤,截肢并不能提高生存时间,因此目前对于肿瘤没有突破肌间隔的恶性骨肿瘤,普遍倾向于采用综合保肢治疗趋势,即在有效化(放)疗基础上,通过瘤段切除、微波灭活及功能重建等,以去除肿瘤组织、保存肢体及其功能。世界上已成立了骨肿瘤保肢学会,每二年召开一次全球性的大会,进行探讨和交流,目前保肢治疗的主要存在问题就是适应证掌握以及有效化(放)疗方案的制定。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范清宇教授开展的微波灭活治疗肢体肿瘤的研究,已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我们主要采用瘤段切除、人工关节重建关节功能等,目前完成了18例,尚在进一步随访中。
骨肿瘤的基础研究非常活跃,主要有恶性骨肿瘤细胞的耐药性、DNA甲基化、导向化疗等,这部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临床科室不可能将此作为重点。
四、生物材料的应用
生物材料包括骨移植替代物、异体移植骨以及软组织替代材料等。1999年全球有6亿美元的市场(其中美国占5亿),尤其是小牛骨制品(Kiel骨)已经FDA批准进入市场。我国生物材料市场尚不太成熟,但在下述一些方面已有一些进展。
(1)生物可降解材料:如聚丙交酯等,已制备成骨栓和骨螺钉,可以用于一些松质骨骨折的治疗,可以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但是强度要求、降解速度以及局部出现的无菌性炎症等均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这方面市场份额不大,主要为国外产品,未见国内商品。现在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作为组织工程中基质成分。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广东省“五个一”重点攻关项目基金的资助下,已进行了聚丙交酯的研究,其中自增强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制备的骨螺钉在临床初步应用中已显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经费问题,目前这部分工作已经搁浅。
(2)人工骨:主要有羟基磷灰石、钙磷复合物等,国外在此基础上研制的可注射性骨水泥,已应用于临床治疗桡骨骨折或进行脊椎骨折的固化增强,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国内上海瑞邦公司生产的人工骨材料,临床可以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和颈椎前路减压后作为植骨材料。
我们主要进行珍珠粉复合聚丙交酯的人工骨的研究,已获得初步的研究结果。
(3)骨库:国内目前主要是同种异体骨材料,经批准采用尸体骨材料经过深低温冷冻、脱钙、脱脂、灭菌等顺序制备,最早成立的骨库是山西省骨组织库,其它地区等也在申请建立骨组织库。我们在骨库建设方面也取得明显的成绩,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主要应用于脊柱融合术,但目前由于尸体来源困难,已影响临床工作。
现代骨科的迅速发展对我们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我们不会等待,但我们需要支持。
中国的人工髋关节假体市场现状价格
2011-01-25 医美网 zengyan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原因有很多种,如外伤,急性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先天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关节置换手术主要有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手术,也有少数的肘关节,肩关节置换术。随着人口的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剧,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等使得人工关节市场在未来几年中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
目前的人工关节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几家主要的国外生产商占据了整个人工关节市场超过60%的市场份额,如Depuy, Zimmer, Smith &Nephew, Stryker等品牌产品是关节置换手术中医生最经常使用的产品。根据Frost&Sullivan研究表明,目前的人工膝关节对于国外品牌的使用比例超过人工髋关节。虽然国产假体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工艺和缺少研发投入,使得很多医生并不倾向于选择,除非是出于价格的考虑,而实际上,很多患者本人主动要求使用进口假体,因为此类手术基本是终生性的,所以对于术后的恢复和假体寿命更加看重。
在过去的10年中,髋关节置换手术已经从骨水泥型假体过渡到生物型固定假体,而且随着组合型假体的出现,解决了原来很多由于髋关节畸形或是体型过于矮小而找不到适合的匹配假体问题,从而减少了由于假体不匹配而进行手术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合并症,例如大腿痛,跛脚等。虽然无论从假体的工艺和使用寿命上都可以令绝大多数医生和患者满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未满足需求,例如对于身材矮小的患者很难找到特别匹配的假体尺寸,以及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由于其股骨过度弯曲以及骨腔狭窄等问题也很难找到匹配的假体,而在整个髋关节置换手术中,DDH患者大约占20%左右。因而,有必要为这样两类特殊人群专门设计适合的假体,从而提高这类患者术后的假体使用寿命和生活质量。
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篇6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手术配合;全程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40-01
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有效的关节重建手术之一,适用于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严重畸形[1]。随着手术室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对手术室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对膝关节置换期间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2008年12与2011年6月对40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手术配合中采用全程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0例均为我院收治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年龄45~72岁,平均55.5±4.5岁;病程2~20个月,平均11.5±3.5。本组原发病以膝关节骨关节炎(OA)最多,33例,临床表现为膝关节活动有摩擦音,活动时有疼痛,步行较远、久立、上下楼梯、爬下坡、跑步、下蹲等动作时疼痛加剧,关节周围肿胀,X线片示关节间隙变窄,胫骨髁间嵴变尖,骨端皮缘有骨赘形成,膝关节晨僵≤30 min,髌骨上下缘有唇样或刺状增生,软骨面有骨质硬化现象。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病变部位:单侧患病11例,双侧29例,共69髋病变。按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为:Ⅰ期14髋,Ⅱ期55髋。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术配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实施全程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准备:⑴護理人员配备:挑选出来的护理要专业素质良好,经过专业培训,且有一定的护理经验,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能熟练配合不同类型假体的关节置换手术。术前制定手术计划,预测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⑵术前访视:术前1d由巡回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视,护患交流,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耐心倾听患者的主动诉说,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手术室的环境及手术中要配合的注意事项,让患者获得对手术的安全感。⑶器械准备:除常规骨科器械包外,准备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相配套的专用器械一套,特殊器械、抗菌贴膜、电刀、吸引器、电钻、丝线等。⑷体位护理: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合理调整手术床垫,充分暴露手术野,在患侧股骨上段绑好气压止血带。
1.2.2 术中配合: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核对完毕后,主动与患者交流,消除其紧张心理。巡回护士协助好麻醉师进行麻醉,调试好所用器械及仪器。术中严密观查患者生命体征,器械护士提前检查好术中所用物品,协助手术医生消毒、铺巾,术中严密观察手术进展情况,及时给医生提供下一步的手术器械。搅拌骨水泥之前应通知手术医生,以免错过最佳时间[2]。打开假体前应让手术医生过目,术毕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放松止血带,止血,放置引流管,分层缝合伤口。
1.2.3 术后观察:手术结束护送病人回病房并进行床边交接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可根据药敏试验,有针对性的对患者使用敏感抗生素。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1.3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甲级愈合率)、感染的发生率(肺炎、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以及远期疗效(分为优、良、可、差)。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SPSS16.0数据统计包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做,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感染率以及远期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是较大的关节重建手术,手术要求较高。且由于膝关节位置表浅,周围肌肉组织少,其术后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而影响手术的疗效。手术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膝关节置换术的操作步骤,对手术步骤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关注手术的进展,截骨严格按照膝关节正常轴线和生理角度进行操作,术前认真检查各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熟练掌握仪器正常运转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3],进行熟练的护理配合,而且还要具备广博的生理、心理、社会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善于与患者沟通,做好心理护理,灵活应变。随着关节手术技术和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膝关节严重病变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其手术配合要围绕整个手术期来开展,术前访视及手术房间、器械准备手术前一天手术室护士到病房访视病人,了解病情,仔细阅读病历及化验结果,手术中要能够配合医生,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醉方法和手术体位,消除其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以乐观的态度接受手术。手术后要能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并且照顾好其起居等问题,防止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膝关节置换术手术配合中实施全程护理,缩短了患者的手术时间、促进了切口的愈合,降低了感染率,提高了患者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P<0.05。这说明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全程护理,在制定护理干预措施的时候重点抓好配合的薄弱环节的控制,可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种不安全因素,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艳.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6):66-67.
[2]安海娥,孙芳芳.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3):92.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重度骨关节炎患者41例, 男11例, 女30例, 年龄54~72岁, 平均 (63.2±5.1) 岁。病程1~20年, 平均 (9.9±4.2) 年。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性X线检查, 排除患有严重的关节感染或者严重的心肺疾病的患者, 患者均符合临床研究标准。
方法:首先在术前需要做好基础性检查工作, 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的评估, 检查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或者手术禁忌证。患者行硬膜外麻醉, 采用膝前正中部位行切口, 在髌旁内侧入路, 打开关节腔, 保护内外侧副韧带, 清除关节腔内游离体及增生滑膜组织, 沿关节囊周围逐步分离, 切除前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 充分暴露内外髁及胫骨平台;用定位装置定位后, 将股骨髁及胫骨平台用摆锯修整与假体相匹配[1], 试模试行安装, 检查轴线满意, 对位对线均好, 膝关节活动可, 关节稳定性好, 用脉冲式冲洗枪反复冲洗关节腔后, 用纱布将截骨面擦干, 用骨水泥将人工关节假体安装于股骨髁部及胫骨平台, 再次检查, 轴线满意, 关节活动及稳定性均佳, 试行将髌骨覆盖, 检查髌骨滑迹好, 最后做好止血、冲洗和放置引流管等程序, 关节囊缝合完毕后, 逐层关闭切口。术后需要做好基础性处理工作, 及时拔出引流管, 采用多种模式进行镇痛处理, 术后第1天给予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术后3 d逐步进行康复治疗[2]。
评价标准:在本次研究中以HSS评分形式为标准, 对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分值越高说明越接近正常指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 对患者进行为时半年的随访, 实践证明, 术后的VAS、ROM评分接近正常值, 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本次研究中的41例患者中, 有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切口局部感染的情况, 经过换药治疗后, 患处愈合效果良好, 不存在感染的情况, 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
讨论
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进行性损害 (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 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关节退行性病变, 对患者自身健康有严重的影响, 主要是老年患者居多。基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在临床研究中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 减少临床不良反应。近些年来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升级, 在治疗重度骨关节炎上应用方式逐渐增多, 其中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该治疗形式在缓解膝关节疼痛感中效果显著, 已经得到广大患者和骨科医生的认同。假体设计形式的应用范围比较广, 我国现有的假体设计技术和国际接轨, 可以在各个医院推广应用[3]。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具体操作流程, 做好病理的选择和诊断工作。首先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对膝内侧或者外侧的软组织进行松懈, 及时纠正膝关节的对线。由于伸屈关节比较特殊, 需要保证膝关节在内的软组织的平衡, 及时对骨组织进行切除。如果操作不当, 则会出现关节畸形的情况, 工作人员必须将具体应用技术落实到实处, 不断提升操作经验。同时要尽量切除少量的骨组织, 在缺损处进行植骨术, 保证骨组织和股骨之间的间隙宽度相同[4]。此外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骨水泥固定技术, 固定技术是手术最重要的步骤, 对患者术后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根据软组织形式的变化, 做好处理工作。胫骨平台假体定位对日后活动有关键性的作用, 要反复对膝关节进行屈伸, 观察机体的位置是否不当, 避免出现不对位的情况[5]。
早期的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膝关节的活动, 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 进而满足患者的日常需求。患者家属要起到辅助的作用, 及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监督, 让患者积极进行康复性锻炼, 练习行走, 减少术后恢复时间[6]。
在本次研究中, 对患者进行为时半年的随访。41例患者中, 有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切口局部感染的情况, 经过换药治疗后, 患处愈合效果良好, 不存在感染的情况, 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说明对重度骨关节炎患者采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进行治疗, 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操作简单, 治疗安全性比较高, 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改善膝关节的功能,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俞胜宝.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15例[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12) :1538-1540.
[2]杜绍良, 张锡光, 陆景华, 等.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重度骨性关节炎8例近期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9 (1) :601-603.
[3]王贵清, 蔡显义, 汤勇智, 等.应用国产人工关节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0, 4 (12) :542-545.
[4]官蓉威, 汪琳休, 钟喜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中期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 2013, 2 (1) :104-105.
[5]次南, 熊国忠, 江大海, 等.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J].西藏科技, 2015, (7) :36-37.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7月在我院择期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重度关节炎病人106例。全部病人经X线、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符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及膝关节置换手术指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32岁~76岁(51.09岁±8.35岁);体重63.08kg±10.27kg;其中骨性关节炎13例,股骨头坏死31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其他3例;按部位可分为左侧24例,右侧21例,两侧8例;合并糖尿病5例,冠心病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34岁~73岁(50.87岁±8.14岁);体重62.65kg±10.09kg;其中骨性关节炎15例,股骨头坏死30例,创伤性关节炎5例,其他3例;按部位可分为左侧23例,右侧24例,两侧6例;合并糖尿病6例,冠心病5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体重、病变类型、发病部位、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膝关节畸形<30°,内外翻<20°;②术前美国膝关节置换疗效评定量表≥30分;③病人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符合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心功能、肝肾功能、肺功能、造血功能等严重病变;②手术失败,术后出现骨折、感染等病变;③依从性差、精神异常者。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极为重要,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给予病人人文关怀,时刻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对病人进行疾病、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健康教育;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指导病人进行学习;积极与病人交流,排除病人心中困惑,缓解病人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树立信心。②术前护理:指导病人进行良好的术前准备,强调相关注意事项;指导病人进行术前适应性训练,为术后关节活动奠定基础;③术后护理: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变化,直至病情稳定;关注引流管血液流量、颜色、性质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关注病人疼痛感,与病人交流或播放音乐等缓解病人疼痛,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镇痛药;指导及辅助病人进行踝关节早期锻炼,指导家属对病人进行肌肉按摩,加强患肢肌肉收缩及舒张,鼓励病人进行屈伸及抬腿训练;术后15d逐渐进行下床锻炼;根据健康手册,敦促病人按照手册建议的功能康复锻炼进行恢复性活动;④电话随访:每月进行电话随访,询问病人病情恢复情况及活动锻炼情况;定期要求病人进行门诊复查。
1.2.3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护理模式,包括3方面:①健康问题评估,包括心理、生理、环境、健康四大领域的共计42个健康问题;在病人入院时,由病人及家属以问答形式完成健康问题评估;积极热情地接待每例病人,主动为病人及家属讲解科室环境及相关部门,向病人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过程;了解病人心中困惑并做好记录,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②个性化护理干预,根据病人个人健康问题评估结果,参照临床实践经验及相关文献,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将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整合,针对每一位病人有选择性地进行护理干预;制订完整的术后康复计划,由家属及医护人员共同鼓励病人积极完成;通过有效的补偿、部分补偿、支持教育的方式尽可能发挥病人自理能力潜能。③护理效果评估,从心理、生理、环境、健康4个领域建立护理实施反馈表,分别在护理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护理效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健康问题评估结果,为下一阶段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1.2.4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检测病人关节活动度(ROM),病人坐于高于小腿的椅子边,以股骨外髁为轴运用关节量角器,检测膝关节屈伸时的活动范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置换疗效评定量表(HSS评分)评估病人治疗后疗效情况;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进行精神健康评分(MHS)及躯干健康评分(PHS);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其他感染、压疮、肌肉萎缩)的发生情况。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临床常规护理是以临床路径为依据,以标准化的流程,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给予全部病人常规的护理干预。在此模式下医护人员易产生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缺乏了人文主义关怀,并且病人出院后缺乏了持续性护理干预[3,4]。本研究采用的系统护理模式,建立持续性护理评估机制,以心理、生理、环境、健康四大领域为导向,首先全面评估每位病人个体情况,整合现有资源(临床实践及相关文献报告),根据评估结果制订符合病人的护理方案,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定期评估护理结果,然后将护理结果与下一次评估结果结合,为接下来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以此为病人提供了连续性递进的护理服务[5]。系统护理模式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将护理问题、解决措施、效果评价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显著提高了病人的护理效果,注重对护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6]。现代护理理论认为,人是心理、生理、环境、健康的整体体现,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自理能力[7]。护理则是一种辅助性服务,辅助病人提高自理能力,或为不能自理的病人提供帮助,以预防自理缺陷的发展。系统护理模式就是在全面了解病人自理能力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补偿、部分补偿、支持教育的方式,尽可能发挥病人自理能力潜能,提高护理效果,促进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后膝关节活动度显著提高,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两组在进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均能获得同等的膝关节活动度。但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护理后HSS评分、MHS评分、PHS评分提高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后。可能的原因为,常规护理干预强调以疾病为主,病人与护理人员为主被动关系,相互之间缺乏积极性。同时常规护理干预对全部病人均采用基本相似的干预的措施,虽执行了护理措施,但未明确病人实际的护理需求,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护理的效果[9]。而采用系统护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将病人与医护人员关系转变为指导、合作、参与的关系,病人逐渐树立自信,医护人员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护理技能不断提高,使双方的积极性显著增强,极大地提高护理效果[10,11]。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进一步证实,系统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干预。
综上所述,系统护理模式能显著提高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模式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将106例择期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重度关节炎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系统护理模式,包括健康问题评估、个性化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评估,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后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置换疗效评定量表(HSS评分)、躯干健康评分(PHS)、精神健康评分(MHS)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HSS评分、PHS评分、MH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94、3.500、3.827,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5%,对照组为26.4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4,P<0.05)。[结论]系统护理模式能显著提高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80例行全膝关节初次表面置换的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排除合并其他手术和放置引流者。纳入标准: 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可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术后稳定型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分成全膝关节单侧表面置换组(单侧组)148例和全膝关节双侧表面置换组(双侧组)132例。单侧组148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8例, 女性患者70例,年龄32~81岁,平均(64.2±6.9)岁。 原发病类型包括115例骨关节炎、6例膝关节结核、15例类风湿关节炎、12例创伤性关节炎。双侧组13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71例,年龄31~79岁,平均(62.7±6.5)岁。原发病类型包括107例骨关节炎、5例膝关节结核、12例类风湿关节炎、8例创伤性关节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手术方法术前1d给予两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肝素抗凝,术前30min静滴抗生素预防术中感染,嘱患者取仰卧位,予硬膜外麻醉。止血带止血[3]。选择膝前正中切口,以髌旁内侧部入路,作屈膝位切开。清除增生骨赘,进行软组织平衡,然后完成下肢力线重建。进行假体安装,骨水泥固定,常规放置引流,缝合。术后2d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U/ d,共用1周。常规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2~3d拔除引流管,进行适度功能锻炼[4]。2周后拆线,复查血常规正常、膝关节屈曲可达90度以上时准许出院。嘱患者术后第1、3、6、12月来院复诊。
1.3观察指标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膝关节评分、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
1.4统计学处理本组实验数据均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以±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处理。将P<0.05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围手术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1月KSS评分之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单侧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较双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双侧组少,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后随访1年,单侧组和双侧组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有非感染性疼痛、腔隙性脑梗死、关节粘连、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深部感染,两组发生术后并 发症的情 况之间差 异无统计 学意义 (P > 0.05)。经对症治疗后并发症情况均得到显著缓解。 具体结果见表2。
*与双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3,P=0.517)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进步,人们逐渐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严重者显著限制膝关节活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保守治疗疗效不满意。严重的膝关节病变会导致疼痛、行动限制,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逐年增多[5]。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一种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手术,能有效缓解或根除严重膝关节病变引起的疼痛及运动障碍,提高生活质量[6]。
膝关节置换术操作过程较复杂,对骨科医师及仪器设备要求较高。虽然双侧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量更大,手术时间更长,但由于关节置换术后数天患者即可下床进行康复锻炼,可以显著降低因卧床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有文献称双侧膝关节同时置换的术后并发症较单侧置换发生率高。但本研究显示,双膝关节置换与单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同时进行双侧膝关节置换并未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但两者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可能包括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康复锻炼[7]。有文献报道称,手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可能与手术医院的硬件设施、手术操作者的临床经验、麻醉及镇痛效果相关呈负相关[8]。年龄因素也是影响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高龄患者发生率相对较高[9]。对于双膝关节均有严重损害的患 者,通过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消除关节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关节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对于高龄或合并其他内科疾病的患者,推荐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分期膝关节置换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0]。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5月至2009年10月, 我院采用膝关节表面置换配合胫骨结节截骨入路治疗膝关节强直患者13 例 (13膝) , 男5 例, 女8 例;年龄52~75 岁, 平均62 岁。原发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6 例 (6膝) , 骨性关节炎7 例 (7膝) 。所有患者均存在膝关节强直及活动受限, 患肢站立位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见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术前平均VAS评分5.5分 (4~8分) , 患膝屈曲范围10°~80°。
1.2 手术操作
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吸入麻醉, 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术前0.5 h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 注意手术室温度变化, 避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常规上止血带、消毒、铺巾, 取膝关节正中切口, 髌旁内侧入路。髌骨外翻困难时以骨凿于髌腱胫骨结节止点远端骨面约3 cm左右横行截断, 再以摆动锯于上述胫骨结节切线内外侧做矢状面楔形截骨, 将骨块连同髌骨向外翻开即可获得膝关节满意暴露, 其余手术步骤同常规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毕于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鸡尾酒”阵痛药液, 并留置镇痛导管, 用于术后1 d单次追加推注镇痛药液[3];胫骨结节截骨处以骨蜡封闭, 减少骨床渗血。缝合前松止血带充分止血后, 逐层缝合切口。切口部位予以适当加压包扎, 减少切口出血, 腘窝处应放置棉垫, 保护腋窝处血管, 避免术后出现血流障碍。
2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12 d, 出院时膝关节疼痛均获明显缓解, 所有13 例膝关节被动屈曲均大于90°。术后随访5~15个月, 平均随访10个月, 所有患者截骨处平均5个月获得愈合;末次随访时, 膝关节平均屈曲95° (60°~110°) , 其中1 例患者出院后因疼痛拒绝配合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6个月时被动屈曲丢失为60°;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5分 (4~8分) 降低至术后平均2分 (0~4分) 。患者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所有膝关节假体在位、力线良好, 股骨、胫骨假体周围无透亮线, 假体无任何松动迹象。
3 围手术护理及康复训练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了解较少, 存在对术后功能及手术安全性的担忧, 导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发放膝关节置换术病员手册, 通过病房内手术成功的病例自我介绍来增加患者
对手术的信心, 床位护士负责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法、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取得患者的信任, 消除其紧张心理, 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
3.1.2 术前准备
积极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高龄患者需常规行心肺功能检查, 排除各项手术禁忌证。由于本组患者存在膝关节强直,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 血液供应较差, 术前应指导患者行手术部位皮肤热敷及按摩以改善局部软组织血液循环, 避免术后可能出现的皮肤坏死及感染。术前指导患者直腿抬高及踝关节主动跖屈背伸运动进行股四头肌肌力锻炼;训练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有助于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因本组患者多为严重膝关节疾病患者, 多曾接受关节镜手术、膝关节穿刺及关节腔注射, 应常规于术前1 d及术前0.5 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备皮、皮试、灌肠, 根据医嘱给予术前用药, 术前禁食12 h, 禁饮8 h。
3.2 术中护理
本组患者多为老年人, 抵抗力较差且无菌要求高, 属甲类手术, 因此我们将此类患者安排在百级层流手术室, 严格控制进出手术室人数, 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术中将整个肢体用抗菌贴膜覆盖, 术者戴双层手套, 减少感染机会;患肢切口部位术后予以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 减少切口出血, 腘窝处应放置棉垫, 保护腘窝处血管, 避免术后出现血管神经损伤。
3.3 术后护理
3.3.1 卧位护理
患者于苏醒室返回病房时应按照整体平移放置于病床上, 去枕平卧, 取足高头低位, 腘窝下放置软枕使膝关节屈曲以增加关节腔压力, 减少切口渗血[4]。待患者清醒后即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主动跖屈背伸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3.3.2 镇痛护理
患者术中留置的镇痛导管周围应保证严格无菌, 防止细菌沿管腔进入关节。留置的“鸡尾酒”药液于术后第2天推注入关节腔并拔除导管, 术后第3天开始口服非甾体类止痛药, 1日3次, 部分胃肠功能不良患者予以口服曲马多类止痛药。
3.3.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术后清淡饮食, 禁忌高胆固醇等过于油腻饮食, 适当补充蛋白质;指导患者进食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可促进胃肠蠕动, 以保持大便通畅;对于高龄患者, 如出现低钾, 除静脉补钾外, 还指导患者针对性食用橙子、香蕉等水果。
3.3.4 术后并发症预防
吕厚山等[5]对未经预防治疗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行静脉造影检查, 结果表明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总发生率为47.1%, 并认为其与术后长时间卧床等使静脉流速滞缓、术后静脉血管损伤、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本组患者均于术后1 d开始给予口服利伐沙班, 15 d一个疗程, 并指导患者在耐受范围内积极活动患肢,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考虑到可能的关节内感染, 本组患者均未留置引流管, 同时由于术中使用止血带, 部分患者出现下肢淤血肿胀, 予以抬高患肢, 配合局部冰敷改善症状。由于本组患者存在强直畸形, 皮肤软组织条件较差, 应每日观察切口处, 定时换药并保持干燥, 避免出现皮肤坏死及感染。
3.3.5 功能锻炼
手术当日至术后第2天, 患者清醒后即嘱患者于膝关节伸直外展中立位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主动跖屈背伸活动。练习方法采用Tens法[6], 即收缩股四头肌10 s, 休息10 s, 收缩10次为1组, 重复10次, 3~4次/d。
术后第2天拔除镇痛导管后即可开始持续被动活动器进行被动锻炼, 初始被动活动范围为0°~30°, 之后每天增加5°, 2次/d, 每次30 min, 因疼痛不愿配合者可超前口服镇痛药物, 出院时患者被动屈曲应达到90°。严格避免患者主动抬高患肢动作, 患者可在医师监视下扶双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本期锻炼的主要目的是适当的肌力恢复, 患者截骨处尚未达到愈合, 应该在被动状态下屈曲, 过早主动屈曲或抬高患肢可能会导致截骨块的移位, 影响骨折愈合及膝关节伸膝装置正常生物力学。患者于术后6周开始进行主动直腿抬高练习, 加强股四头肌肌力以保证膝关节稳定, 此期可适当负重行走, 延长行走距离, 加强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患者出院后定期每2周门诊复查, 由手术医师根据康复情况对其康复方案进行调整。如行走仍不稳, 可继续加强股四头肌肌力锻炼, 如对抗阻力直腿抬高、踝关节悬重物抬高练习等。术后3个月门诊摄片复查, 无异常后继续上述康复练习, 直至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日常生活。
4 讨论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重建膝关节的功能, 使患者能够生活自理甚至回到之前的工作。然而在膝关节强直、膝关节翻修等手术中, 股四头肌纤维化或瘢痕形成会影响手术的显露。如果按常规方法显露不但显露困难而且容易造成髌腱断裂或髌腱撕脱等灾难性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功能[7]。胫骨结节截骨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并且效果非常良好的增加膝关节显露的方法, 很大程度减轻了膝关节强直患者手术的难度。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与患者术前的关节功能、术者的手术技巧等很多因素相关, 而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由于本组均为膝关节强直患者, 且使用了胫骨结节截骨术, 使得护理策略与正常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存在较大差异。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手术医师沟通, 了解患者手术方案及术中情况, 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可以改善患膝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 预防肌腱、关节囊黏连和挛缩, 使患者术后获得满意的疗效。术后早期应用CPM可减少膝关节黏连的发生, 增加膝关节屈曲度, 减轻术后疼痛。被动活动同时可增加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 有利于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但是也有研究发现CPM训练屈膝超过40°时切口的氧供明显降低, 说明术后早期屈曲过度可导致伤口愈合障碍, 故认为初期被动屈膝不宜超过40°[8]。因此我们认为术中可靠的截骨块固定, 配合术后初期有限范围的被动屈曲不会导致截骨块的骨不连, 同时根据Wolf定律, 适当的刺激还有利于促进截骨处的愈合。本组患者为强直膝关节患者, 大多数存在局部软组织挛缩及瘢痕化等情况, 局部血供较差, 且均行胫骨结节截骨术, 早期的过度屈曲易导致局部皮肤坏死以及截骨处不愈合等危险。因此, 对于此类患者, 除了详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巧外, 一套完善的术后护理及康复策略可以保证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摘要:目的 总结膝关节强直患者行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及康复训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膝关节强直患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临床资料, 对比其与普通患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护理要求的区别, 总结其康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 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随访时间515个月, 平均10个月, 所有患者截骨处平均5个月愈合;末次随访关节平均屈曲95° (60°110°) 。VA S评分由术前平均5.5分 (48分) 降低至术后平均2分 (04分) 。结论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可以明显缓解膝关节强直患者的疼痛, 恢复关节活动度, 达到生活基本自理。加强膝关节强直患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围术期护理及康复锻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强直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康复
参考文献
[1]Ayers DC, Dennis DA, Johanson NA, et al.Instruc-tional course lectures, the American Academy ofOrthopaedic surgeons-common complications of totalknee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7, 79 (2) :278-311.
[2]Sérgio Rocha Piedade, Alban Pinaroli, ElvireServien, et al.Tibial tubercle osteotomy in primary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safe procedure or not?[J].Knee, 2008, 15 (6) :439-446.
[3]曾金才, 孙俊英, 杨立文.关节内置管局部浸润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21) :1609-1612.
[4]陈柳娟, 曾采采, 刘洁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11) :1728-1729.
[5]吕厚山, 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19 (3) :155-157.
[6]曹伟新, 李乐之, 李津, 等.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42.
[7]尚延春, 陈海龙, 王战朝.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伸膝装置并发症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 (11) :869-871.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 篇11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配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09-02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指用金属假体代替膝关节胫骨关节面和股骨关节面,而在两金属之间衬以聚乙烯衬垫。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清除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5年1月-12月共施行膝关节置换术85例,现将手术配合具体做法介绍如下:85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男48例,女57例,年龄57岁~92岁,平均年龄约71.3岁。骨性关节炎5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骨肿瘤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全部病人术前均经X线及CT检查确诊,实行择其手术;手术历时55分钟-12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约50-100毫升,整个手术过程生命体征平稳,未输血,手术成功,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病人无感染,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2手术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洗手、巡回护士均需经过专门培训,能熟练配合不同类型假体的关节置换手术,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关节配备器械的安装与使用步骤,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1.2心理护理:
术前一天访视病人,消除其紧张情绪,缓解恐惧心理,使病人在接受治疗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1.3手术间准备:手术在层流手术间进行,手术间温度保持在22-24摄氏度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
2.1.4器械准备:术前认真检查手术器械物品是否齐全及各种器械的性能,熟知各种仪器操作步骤,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准备两套器械,一套是骨科的普通器械,一套是膝关节置换的专用器械。
2.2术中配合
2.2.1巡回护士的配合
2.2.1.1病人入室后核查病人、手术部位,与病人沟通,消除其紧张、恐惧感,利于术中配合。
2.2.1.2在病人上肢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术中输液、输血通畅。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麻醉,麻醉成功后使病人仰卧,患侧股骨上段绑好止血带,调好压力、时间待用。调试好电刀、吸引器等。
2.2.1.3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参观人员,限制人员走动,手术医师及器械护士要戴双层手套,穿全遮蔽式手术衣。
2.2.1.4术中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手术进展情况。术中用物准备充分,及时提供手术台上用物,坚守工作岗位,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特别是在骨水泥使用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发生聚合热反应和不良反应,病情有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认真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手术安全核查表。供应台上假体时,认真核对,包括产品名称、无菌包装、型号、左右侧,有效期等,假体合格条码商标粘贴于护理记录单上。
2.2.2器械护士的配合
2.2.2.1 器械、物品摆放。洗手护士应提前20-30分钟上台,把常规器械和特殊器械分开放置,清点数目并检查其完整性及适用性。认真检查消毒指示卡变色是否合格。把特殊器械归类,然后按其型号由小到大排列整齐。
2.2.2.2 股骨、胫骨侧截骨。截骨前要备好电锯,安装上适度的锯片,选择与截骨角度相匹配的截骨导向器准备截骨。
2.2.2.3掌握各种器械的特点及使用方法。熟悉手术步骤,在手术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根据主刀医生的习惯,积极、主动、及时、准确地与医生配合,密切观察手术进展,及时给医生提供下一步的手术器械,快速、准确地传递器械,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
2.2.2.4保持手术台的清洁和干燥。血是细菌的最佳培养基。有报道手术进行到3 h ,擦拭血迹的器械菌落数为8个,不擦拭血迹的器械的菌落数为18个,由此可见,术中经常擦拭器械上的血迹对保持器械的无菌状态是非常有意义的[1]。
2.2.2.5术中医生会多次使用假体试装,因此要及时做好假体的清洁,使其表面无盐水、无血迹、无骨屑并保持干燥,以利于骨水泥的粘合。
2.2.2.6器械护士要熟悉骨水泥的性质,掌握调配技术,要把握好调配的适宜时间和方法.严格无菌操作,尤其确保混合液无污染,避免术后感染。
2.2.2.7假体安装完毕,检查膝关节被动活动度与侧前韧带松紧度满意后,彻底冲洗关节腔,放置引流管。清点用物,缝合伤口各层,弹力绷带包扎。
3 结果
手术室整体护理的实施,保证了病人手术过程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中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感染率,病人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保证了手术质量,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
4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是较大的关节重建手术,对手术的无菌要求很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检查仪器、设备性能是否完好,术中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要求医生和器械护士技术精湛,掌握专用器械的使用方法。截骨严格按照膝关节正常轴线和生理角度进行操作[2]。术中用物准备充分,及时提供手术台上用物,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使用止血带的反应。术毕拆除止血带后,检查病人皮肤有无受压损伤。
参考文献:
[1]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559.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篇12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疼痛及髋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1]。当前对晚期与老年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我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起步晚,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然而对于实行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目前尚有不同观点[2]。当前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方面的有效性。然而研究结果显示,以往治疗此类患者时,有较高的远期失败率[3]。本文为此对比了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80岁,平均(40.6±2.2)岁;右侧38例,左侧22例;致伤原因:交通伤40例,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5例,其他3例;伴有同侧股骨头骨折者9例,髋关节脱位者19例,骨盆骨折者3例,股骨骨折者2例,坐骨神经损伤者2例。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标准:简单类型骨折25例,复杂类型骨折35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损伤肢体、致伤原因、伴发疾病、分型状况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取侧卧位。以大转子为顶点,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钝性分离臀大肌纤维,切断外旋肌群后,显露髋关节后侧及大转子。切开关节囊,暴露髋臼和近端股骨。清除异位骨化灶,暴露髋臼后。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根据测量大小安装假体并以试模复位和调试,常规放置引流;治疗组: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选用新一代金属对金属表面髋假体。首先根据股骨颈直径确定股骨头假体型号及对应的髋臼假体型号。股CHINA MEDICAL HERALD中国医药导报骨侧在中心定位导向器辅助下,沿股骨头和颈中心打入导针,沿定位针安装筒锉,换用骨刀去除多余骨质,股骨头上钻孔后,调制骨水泥,置于股骨头表面和假体表面,常规放置引流。1.3观察指标①计算每例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的总输血量。②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③随访3个月进行功能评价,按Harris评分标准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共4级[4]。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总输血量的比较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的总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总输血量的比较(x±s)2.2并发症情况两组术后发生并发症有8例,其中6例为术后大出血,均为对照组患者,提示对照组术后切口大出血的几率大于治疗组(χ2=12.362,P<0.05)。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另外2例为下肢深静脉栓塞,两组分别各有1例。2.3两组患者随访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随访Harri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明显提高(P<0.05)。见表2。表2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比较(x±s,分)3讨论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常见的骨关节疾病之一。大多因风湿病、血液病、潜水病、烧伤等疾病引起,首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4]。股骨头坏死患者可以感觉到腰部、膝部、大腿内侧等处的轻微疼痛或是麻木感,体征主要表现在髋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内旋活动受限最早出现,强力内旋时髋关节疼痛加重,有轻微进行性跛行。在临床医学上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非常麻烦的,不同年龄的患者,不同病情的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自体复合骨基质植入术就是患者一个很好的选择。年轻的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情况比较多,但凡有一线保留自身股骨头的希望,都不要轻易的选择股骨头置换。而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情况比较常见,因为药物保守治疗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5]。血供不足导致股骨头坏死,其原因由于髋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的粘连挛缩瘢痕卡压了穿过其中的血管、神经,使得供应股骨头的血管受到挤压而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手术治疗能对病损点进行松解,改善股骨头的外部环境,改变髋关节周围的血供状态。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佳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将人工生物材料制作的假关节,通过外科手术替换已经病废的髋关节,从而达到消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纠正髋部畸形、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6]。现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在临床应用50多年,是20世纪最成功的外科手术,也是疗效最出色的外科手术,每年有约100万例患者通过该手术获得接近正常活动的能力。但是同时容易发生并发症,导致预后不好,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其他主要并发症包括脱位、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及下肢不等长[7-8]。近年来,在医学和材料学日益发展的推动下,一种有效而又微创的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方法诞生了,这就是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9]。这种新型手术对患者不仅造成的创伤小,关键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股骨,是真正的微创手术。该手术相当于给股骨头戴个小帽子,不破坏原有的解剖形态,术后人工关节脱位发生率低,且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使患者避免了截骨之痛,以后翻修也较容易[10-11]。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的总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切口大出血的几率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明显提高(P<0.05)。综上所述,相对于全髋关节置换,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能在不增加创伤的基础上,减少术后切口大出血,同时提高随访Harris评分,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对比情况,为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将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 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的总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切口大出血的机率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Harri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相对于全髋关节置换,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在不增加创伤的基础上,减少术后切口大出血,同时提高随访Harris评分,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髋关节表面置换,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Harris评分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推荐阅读: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05-27
髋关节表面置换10-17
膝关节假体置换术07-02
传统膝关节置换08-11
膝关节置换手术10-28
全膝关节置换11-24
人工膝关节置换处理08-24
膝关节置换的术后护理05-22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05-24
下肢关节置换术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