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假体置换

2024-09-03

关节假体置换(共8篇)

关节假体置换 篇1

目前膝关节置换中单髁置换开始受到国内医生的重视,对于单间室的骨关节炎,单髁置换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不需要输血、术后恢复快、更接近正常膝关节功能的优点,患者在术后膝关节屈曲范围更大,并且步态更加接近于正常,特别是像上下楼梯这一类活动。此外,单髁置换相对于全膝置换有着更短的住院时间,这使其成为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在目前使用的单髁假体中,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 简称牛津膝) 采用独特的活动平台设计,具有鲜明的特点。

1974 年,Goodfellow和JO' Connor[1]发明了第一代的牛津膝关节假体( 见图1) 。第一代“牛津膝”拥有一个球形关节面的金属股骨髁组件和一个平坦的金属胫骨平台组件。聚乙烯衬垫上面呈凹形,与股骨髁球形面相对应,衬垫下面为平面,与胫骨平台组件对应。股骨髁和聚乙烯衬垫的曲度完全一致,聚乙烯衬垫与胫骨平台组件为活动式设计,这保证了在膝关节活动的各个位置聚乙烯衬垫与股骨髁均有最大面积的接触,从而降低了聚乙烯的磨损。牛津膝的这一设计特点一直保留至今。第一代的牛津膝为双间室置换,由于操作复杂和长期疗效欠佳[1],后来就被用作内侧或者外侧的单间室置换。第一代牛津膝的股骨截骨通过三次操作完成,截骨的精确性有待提高。

图1 1974年第一代“牛津膝”

1987 年,为了更加精确安全的适应股骨内侧髁以最小化假体植入的操作难度,第二代的牛津膝( 见图2) 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股骨后髁通过摆锯截骨,股骨远端利用全新设计的研磨器围绕立柱截骨,通过不同长度的立柱精确调整股骨远端的截骨量,更好的平衡膝关节在伸直和屈曲位置时的韧带张力,同时塑性股骨使其更加适合假体。

图2 1987年改进的第二代“牛津膝”

1998 年,第三代的牛津膝( 见图3 ) 问世,主要用于内侧间室置换。主要的改进包括: 增加了股骨髁组件的型号( 第一、二代只有中号,第三代有5 个型号) ,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胫骨平台组件改为左、右侧设计; 微创操作,不需要外翻髌骨; 聚乙烯衬垫设计进行了改进,加入了类似半月板的结构,避免了撞击和旋转。同时这一代牛津膝包含了股骨结构的尺寸以及一个特别设计的新奇的内固定平台,从而最小化了假体植入过程中对周围组织结构的损伤。

2009 年,最新一代的牛津膝( 见图4 ) 问世,股骨髁组件将此前的单立柱改为了双立柱设计,进一步增强了旋转稳定性,并且拥有更大的曲率半径来适应更高的弯曲度数,更加平整的表面与圆滑的边缘减少了对周围软组织的刺激与碰撞。同时改进了植入器械使之更容易操作[2]。

尽管最初的牛津膝对于双髁置换的效果差强人意,但是在治疗前内侧膝骨关节炎方面却取得了杰出的、长远性的成功。牛津膝的发明者发布过一份10 年随访记录,98% 的随访者都没有出现聚乙烯磨损,胫骨平台组件的松脱,亦或是髌股关节疾病。在这一组的随访中,极小概率的翻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外侧间室的关节炎[3]。

图3 1998年问世的第三代“牛津膝”

图4 2009年问世的最新一代“牛津膝”

牛津膝目前在国内用于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治疗,主要的优点有: 微创手术; 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 保留了前后交叉韧带,膝关节功能更接近正常; 截骨少,为可能的翻修保留了骨量。但单髁置换需选择好适应证,以取得预期的良好疗效: 最合适的患者为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包括前交叉韧带在内韧带功能完好,可矫正的内翻畸形,外侧间室间隙正常,关节屈曲挛缩少于15°,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出现以下情况时则不推荐单髁置换: 炎症性膝骨关节病,有过较多量的胫骨截骨,前交叉韧带损伤缺陷,内侧副韧带挛缩无法矫正内翻畸形,外侧间室承重关节软骨破坏,严重的髌股关节病,包括外侧小关节病,外侧半脱位,滑车神经沟槽破坏。

随着目前社会越来越注重手术的微创性,术后恢复的快速性以及术后活动更加接近正常关节,单髁置换便成为每一个骨外科医生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重要手段。而如今“牛津膝”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与改进,已经较为成熟,并且其较低程度的聚乙烯磨损使其受到广泛的认可。对于术后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而言,“牛津膝”是非常值得考虑的选择。

参考文献

[1]Goodfellow JW,O'Connor J.Clinical results of the Oxford knee.Surface arthroplasty of the tibiofemoral joint with a meniscal bearing prosthesi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6(205):21-42.

[2]Hurst JM,Berend KR.Mobile-bearing unicondylar knee arthroplasty:the Oxford experience[J].Orthop Clin North Am,2015,46(1):113-124.

[3]Murray DW,Goodfellow JW,O'Connor JJ.The Oxford medial unicompartmental arthroplasty:a ten-year survival study[J].J Bone Joint Surg(Br),1998,80(6):983-989.

关节假体置换 篇2

【关键词】金属大头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77-02

关节不稳和脱位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1]。所谓大头通常是指股骨头直径>32mm的髋关节假体[2],大头髋关节假体因其具有更好的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很早就被应用于临床中。但因磨损严重和髋臼松动发生率高等问题,尤其是活动强度较大的中青年患者,远期预后较差,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假体制作材料和制造工艺的进步,大大降低了磨损率,金属大头髋关节假体的研究和应用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院对40例52髋行THA的患者应用金属大头全髋关节假体,并进行1年的临床随访,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40例52髋,男26例,女14例;年龄47~75岁,平均61.8岁;其中双侧12例,左侧18例,右侧10例。术前诊断:股骨头坏死15例、股骨颈骨折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5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3例。临床症状主要是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1.2方法

1.2.1手术方式采用后外侧入路,逐层暴露,取出股骨头,利用髋臼锉逐级扩臼,根据术中情况配合术前设计选取合适的假体型号[假体均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的第4代(ASR/XL)钴铬合金生物型假体],根据外展45°、前倾15°的标准压配固定髋臼杯;股骨侧逐级扩髓,根据前倾15°的标准后植入假体;测量股骨头直径,装上试模后复位;做Suck确定假体是否稳定,屈伸髋、膝和外展内旋髋关节看是否脱位,确定假体稳定后装上股骨头假体,逐层缝合伤口。

1.2.2术后处理术后2d在床上进行功能锻炼,2周后扶双拐下床行走,6周后负重行走。

2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前、术后12月髋关节功能情况,其中: 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低于70分为差。

术后1、3、6、12月复查髋关节X线以及CT,评定假体稳定性,是否存在感染、脱位、骨溶解以及假体松动、下沉、碎裂等情况。

3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均随访1年。术中出现1例股骨假体骨折,进行钢丝捆扎,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切口一期愈合。术后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未发现感染、脱位、假体松动以及骨溶解等现象。髋关节Harris 评分术前为32~51分,平均(43.6±6.8)分;术后末次随访提高为75~96分,平均(90.7±12.2)分,其中优42髋、良8髋、可2髋,优良率达到96%。

4讨论

目前THA手术已非常成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等中青年患者为提高生活质量,要求进行手术,THA的临床适应症正在不断扩大。根据相关报道,传统后外侧入路THA术后发生脱位的概率达到4.6%[3],金属大头髋关节假体因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好的关节活动功能,假体的长期使用率较高,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普遍。

4.1金属大头假体优势影响THA远期疗效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磨损,它和假体植入角度、头臼匹配度、假体材料及制作工艺等因素有关[2]。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运用到人工假体中,新一代的金属大头髋关节假体具有极佳的耐磨性和制造工艺,使假体的生存率大大延长。大直径股骨头能保持和髋臼之间最佳的间隙,间隙中存在一层液体薄膜,使头臼分离,液体薄膜不仅起到润滑关节面的作用,还能分解来自髋臼的压力,减少活动时头臼的直接硬性接触,有效降低磨损率[4]。尽管新一代的陶瓷假体的磨损率更低,但其存在容易碎裂、关节弹响等问题,尤其一些中青年患者对置换后的关节功能要求较高,活动量大,金属大头假体具有其独特优势。

假体球头的直径是影响THA术后发生脱位的重要因素,而大头假体能降低脱位的发生率[5]。大头假体提高了头颈比例,更接近人体正常的股骨头,使假体的活动范围增加,且不容易发生假体撞击,改善患者术后的关节功能;假体球头增大后,发生脱位则需要更大的“跳跃距离”;其还能得到更好的软组织包容,使髋关节外展肌群和周围软组织的张力增加,避免脱位发生[6];也更符合人体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术后脱位发生率更低,关节稳定性更强,术后的康复锻炼中能更快地恢复外展肌等髋周肌肉肌力,使患者早日恢复正常步态,满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本组40例患者,随访中均未发现活动中假体撞击、脱位等问题,患者活动度得到显著提高。

另外,金属大头髋关节假体应用在翻修术中也有独特优势[7]。它能使髋臼假体和骨盆的接触面增大,从而分散身体负荷;翻修术中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其能更多填充骨缺损,减少植骨量;因为更接近人体正常解剖,周围软组织和肌肉张力合适,能在日常活动中减少碰撞。

4.2手术操作要点由于金属大头髋关节假体是单层金属半封闭的髋臼杯,操作前髋臼暴露要彻底,尤其是髋臼前后缘,以便于操作;植入髋臼杯时臼缘受力要均匀,一次性安装成功,避免臼杯变形,导致头臼之间的间隙不均匀,影响液体薄膜的润滑支撑作用,增加磨损率;髋臼杯应比试模大1~2mm,因为没有螺钉固定,压配要彻底,若条件允许可术中透视确定髋臼杯与骨面紧密贴合;根据假体头臼匹配比例,选择大小合适的股骨头假体;较小的前倾角和外展角能减少假体的表面磨损[8],假体安装应尽量符合正常解剖,植入角度要准确,以减少假体磨损;外旋肌群等髋周肌肉尽量严密缝合,增加关节稳定性。

4.3问题与展望尽管新一代的金属大头髋关节假体磨损率较低,但仍会产生金属碎屑,造成体内金属离子含量增高。目前的研究尚未证实这些金属离子对人体各器官系统有明显的影响,但存在局部毒性、骨溶解、假体松动、感染、过敏反应以及对肾功能的毒副作用等潜在的危险,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行证实[9]。但是第一代金属大头髋关节假体具有关节稳定性更好、脱位率更低、活动范围更大等特点,能更好满足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相信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Sikes CV, Lai LP, Schreiber M, et al. Instability after total hiparthroplasty: treatment with large femoral heads vs constrained liners[J]. J Arthroplasty. 2008;23(7 Suppl):59-63.

[2]汝鸣,蔡郑东.大头径髋关节假体应用与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3):161-179.

[3]Amstutz HC.Beaule PE,Dorey FJ,etal.Metal-on-metal hybrid surface arthroplasty: two to six-year follow-up study[J].J Bone Joint SurgAm.2004,86-A:28-39.

[4]王万宗,姚晓东,陈建梅,等. 金属对金属大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2):1108-1109.

[5]Jameson SS,Lees D,James P,etal.Lower rates of dislocation with increased femoral head size after primary total hip replacement:a five-year analysis of NHS patients in England[J].J Bone Joint Surg Br,2011,93(7):876-880.

[6]陈佳,杨鹏飞,叶嗣宽,等. 金属对金属大头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青中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3):309-314.

[7]Whaley AL,Berry DJ,Harmsen WS,etal Extra-large uncemented hemispherical acetabu lar components for revision to total hip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 Am,2001,83(9):1352-1357.

[8]Jeffers JR,Roques A,Taylor A,etal.The problem with large diameter metal-on-metal acetabular cup inclination[J].Bull NYU Hosp Jt Dis,2009,67:189.

[9]张方杰,雷光华.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体内金属离子对机体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3(11):2558-2561.

关节假体置换 篇3

1 磨损颗粒的产生和种类

关节置换后随着假体的使用,可以在假体周围形成多种磨损离子,主要有聚乙烯颗粒(UHMPE)、骨水泥颗粒(PM MA)、钛合金微粒等。随着假体的相互摩擦和腐蚀可以在关节周围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数量不等的磨损颗粒[2]。不同的假体材料所产生的磨损颗粒的量也是不同的,林凤飞等[3]通过研究发现,陶瓷对陶瓷的假体头与臼之间年磨损明显小于金属头对高分子聚乙烯臼的年磨损;而磨损颗粒与骨溶解是密切相关的,Yan[4]等研究发现,只有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才可以被巨噬细胞吞噬;而大于10μm的颗粒由多核巨噬细胞所包裹,所以前者产生的炎性介质明显多于后者。磨损颗粒的直径在0.3~10.0μm之间的生物活性是最高的。从髋关节翻修手术中提取的磨损颗粒大小也均在1μm左右。研究发现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磨损颗粒数量大于1×1010/g骨溶解才会发生,所以由磨损颗粒是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磨损颗粒引起无菌性松动的机制

2.1 磨损颗粒引起的炎症反应

早在70年代末期,有学者发现在髋关节假体周围能形成大量巨噬细胞的界膜组织,人们才开始关注假体周围的炎性反应。而后人们通过研究先后提出了“骨水泥病”和“微粒病”的看法,而后钴铬合金、钛合金、骨水泥颗粒、高分子聚乙烯颗粒相继被证实能够引起“微粒病”,从而导致人工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产生。通过从髋关节翻修手术中取下的假体周围界膜组织研究发现主要为异物肉芽肿,其中包括吞噬了磨损颗粒的巨噬细胞、滑膜细胞、大量成纤维细胞异物巨噬细胞、淋巴细胞[5]。这些细胞其中以巨噬细胞对于磨损颗粒的刺激反应最为强烈,能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如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6(IL-1β、IL-6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NO、超氧化物等促使破骨细胞活化从而引起骨溶解导致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活化因子[6]。这些炎性因子促使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趋向与假体周围组织,再在IL-1β、TNF-α的作用下使单核细胞表达成巨噬细胞,再进而形成活化的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炎症因子还可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使成骨细胞活性减弱,减少胶原合成,致使成骨细胞的成骨能力下降;也可促使前体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凋亡,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所以假体周围的骨吸收并不是假体松动的唯一原因,而假体周围的骨成骨能力下降,骨吸收能力升高等共同作用,破坏了骨吸收与骨生成的动态平衡,进而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导致关节假体的无菌性松动。

2.2 磨损颗粒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关节假体松动是假体周围成骨和破骨动态失衡的结果,可能是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减少,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增加导致的。磨损颗粒可直接作用成骨细胞使成骨细胞增殖受阻,抑制分化,减少胶原合成,还可以降低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引起成骨细胞合成的蛋白质、DNA、RNA减少。还可以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磨损颗粒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体系可以分泌各种炎症因子,其中的TNF-α可以刺激成骨细胞产生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6等骨吸收因子,引导破骨细胞分化,增强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研究证实了在体外成骨细胞通过和经磨损颗粒刺激的巨噬细胞产生的TNF共同培育后可以产生GM-CSF、IL-6等骨吸收因子,导致假体周围骨吸收进而使关节假体松动。磨损颗粒还可以抑制成骨细胞前胶原α1基因的表达,使Ⅰ型胶原的合成减少,导致骨形成减少,这种磨损颗粒对成骨细胞的骨胶原生成的影响在成纤维细胞中是观察不到的。磨损颗粒可以影响成骨细胞生长、分化、代谢,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使假体周围骨的动态平衡破坏导致假体松动,骨溶解发生。

2.3 磨损颗粒对破骨细胞的影响

破骨细胞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体系,磨损颗粒可以刺激巨噬细胞分化成破骨前体细胞(osteoclastprecurosor,OCP),进而分化成破骨细胞,使破骨细胞数量增加,而破骨细胞引起的骨溶解是关节假体松动的最主要原因。磨损颗粒对于破骨细胞的影响也可以分为两方面来阐述,首先磨损颗粒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可以抑制干扰素-γ(interferon-ganma,IFN-γ),INF-γ是抗破骨细胞形成因子,同时磨损颗粒(骨水泥颗粒和金属颗粒)还可以抑制IL-6的信号传导,而INF-γ和IK-6都可以抑制OPC向破骨细胞分化[7]。磨损颗粒对破骨细胞的直接作用已经在小鼠骨溶解模型身上得到相关验证,研究表明,产生骨溶解的关键因子是TNF-α和IL-6,即使去掉磨损颗粒的存在,使TNF-α过度表达后小鼠仍可以产生骨溶解。其次因为破骨细胞的分化可以受到多种细胞的产物如TNF-α、GM-CSF、IL-6等的调节,所以在磨损颗粒刺激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后产生的诸多细胞因子的间接刺激下OCP可以大量的分化成破骨细胞,破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平衡。TNF-α可以通过TNFR1途径激活活化丝裂原蛋白(MAPK)的三个亚型,促细胞分裂活化蛋白激酶(P38MAP)、细胞外调节激酶(ERK)、氨基段激酶(JNK),分三条途径通过M-CSF分化活化破骨细胞。在体外实验中,阻断MAPK信号传导可以延缓磨损颗粒导致的OCP活化。这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定向治疗的方法,但是这种传导途径扔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4 磨损颗粒对RANKL/RANK/OPG的作用

近些年发现,RANKL/RANK/OPG系统是向破骨细胞分化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主要存在于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中以活化的T细胞的形式存在[8]。RANKL对于调节破骨细胞分化及凋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是树突细胞,破骨细胞所表达的以一种三聚体形式存在的跨膜蛋白,主要存在于活化的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前体中,RANKL能和相对应的RANK结合,可以诱导前体细胞相破骨细胞分化激活,抑制破骨细胞的凋亡,还能促使破骨细胞的生长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是TNFR家族成员,多在成骨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中表达。OPG作为RANKL的溶解性受体,可与RANKL结合阻止RANKL/RANK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减少骨溶解,增强骨密度和骨强度[9]。在关节假体置换后的关节周围组织和关节液中,RANKL/OPG比例的大小与骨溶解密切相关。经研究发现,在体外实验中,把从已产生无菌性松动的人工关节周围分离出的巨噬细胞用RANKL和OPG共同培养发现,OPG可以竞争抑制RANKL,RANKL可以增加破骨细胞分化形成,OPG则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形成。其中Crotti等[10]发现在关节置换周围假膜中有RANKL、RANK、OPG的表达,并且RANKL阳性的细胞中都有磨损颗粒。体外将磨损颗粒和外周单核细胞共同培养可以刺激细胞产生高表达的RANKL/RANK。磨损颗粒可以刺激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表达RAN-KL,同时磨损颗粒还可以刺激假体周围细胞表达RANKL的前体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再刺激成纤维细胞表达RAN-KL,使RANKL高表达,破坏RANKL/OPG的比例。同时刺激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IL-1及TNF-α等。而炎症因子又刺激OCP分化形成更多的破骨细胞,如此恶性循环,导致骨溶解恶化[11,12,13]。Sherbroooke等[14]认为炎症因子是通过RANKL/RANK/OPG产生作用的。破骨细胞的调节受到RANKL和OPG的精密调节,RANKL/OPG的平衡是维持骨代谢正常的关键。假体周围磨损颗粒可以刺激假体周围细胞产生RANKL高表达并且抑制OPG的表达,导致RANKL/OPG比值增加,促使破骨细胞分化,使破骨细胞数量增加,导致骨溶解,假体无菌性松动。

2.5 磨损颗粒与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又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在受到凋亡因素作用下,激活凋亡基因导致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并不引起炎性反应,所以不产生继发性损伤。有研究表明,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的界膜组织中有细胞凋亡存在,通过研究发现通过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从髋关节翻修手术中取出的界膜组织中有细胞凋亡,并且和磨损颗粒的种类有关,其中金属颗粒凋亡率最高(24%),其次是超高分子聚乙烯。大于不含磨损颗粒的界膜组织(6%)。调控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基因主要有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p53等。Landgraeber等[15]证实了界膜组织中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的凋亡由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p53等调节。磨损颗粒不仅抑制成骨细胞,还可使成骨细胞凋亡。一般来讲,成骨细胞越不成熟,凋亡率越高,在体外通过成骨细胞和磨损颗粒共同培养发现,成骨细胞吞噬磨损颗粒后产生凋亡,并且释放细胞因子和有毒产物,破坏周围成骨细胞,严重影响成骨细胞功能,高浓度的磨损颗粒和细胞凋亡可间接引起骨溶解,从而引发人工关节松动。磨损颗粒仍能影响到骨髓基质干细胞,使其凋亡,当高浓

CHINA MEDICAL HERALD中国医药导报11

度的骨水泥微粒和因微动产生的金属颗粒聚集在骨髓腔的时候可能阻断细胞信号传导,使得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均下降,分化成成骨细胞的功能减弱,严重影响骨修复能力[16,17],导致骨溶解及关节假体松动。细胞程序性死亡也是一种保护性的措施,随着研究的深入,也会为治疗关节假体松动带来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3 治疗进展

目前,虽然对于骨溶解引起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研究较多,但是在临床上还没有确定的治疗方法,综合文献中提到的药物对于关节假体松动和骨溶解的影响,大致可以把治疗分为两种,一是二磷酸盐类药物和降钙素可以抑制磨损颗粒造成的骨溶解,主要通过抑制磨损颗粒对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作用,从而减少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和分化,还可以在体内可以与羟基磷灰石相结合,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起到有效防治假体周围骨溶解的作用。Astrand等[18]的研究证实了阿仑磷酸钠对于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二是TNF拮抗剂,如己酮可可碱和依那普利,己酮可可碱可以抑制单核细胞对于TNF的释放,依那普利对于体内的有关TNF-α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强烈的抑制作用,Lin等[19]和陈志荣等[20]分别证实了己酮可可碱和依那普利在抑制骨溶解中的作用,为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后骨溶解的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

从理论和实验角度讲,对于磨损颗粒引起的关节松动骨溶解的各个环节治疗的研究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人工假体松动是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不能单独依靠抑制某个步骤而达到治疗关节松动和骨溶解的目的,所以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4 展望

关节假体置换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9月70例高屈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30例, 女40例;年龄45~76 (64.82±9.63) 岁;术前屈曲度≤120°49例, >120°31例。所有患者都由相同手术组进行操作, 术前膝关节均严重疼痛且功能减退, 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膝关节炎, 且都自愿行高屈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相同的手术方式:按常规膝前正中髌骨旁内侧入路, 常规截除股骨、胫骨, 并清除股骨后髁骨赘及游离体, 松解关节周围软组织, 行屈曲间隙平衡后, 再进行股骨后髁2mm的额外截骨及髁间成形, 应用骨水泥安装高屈型股骨及胫骨假体, 将髌骨骨赘清除后, 常规去神经处理及安装衬垫, 留置负压引流管, 时间约为12~24h。术后常规功能锻炼。一年后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主要为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 (分值越高、情况越好) 、膝关节屈曲角度, 并与术前进行对照。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里所有数据均由SPSS 13.0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 计量资料用±s表示, 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本组70例术后均较好的完成了本次分析。与治疗前相比, 患者治疗后一年的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膝关节屈曲角度都有明显增高, 见表1。

2.2 不同屈曲度预后情况

术前屈曲度≤120°的一组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术后屈曲角度均>120°的一组, 见表2。

3 讨论

膝关节屈曲功能的好坏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多数情况下, 患者的膝关节屈曲功能必须>90°才能较好的完成日常的蹲、跪等动作。严重膝骨关节炎患者只有经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才能有效的解除疼痛并恢复膝部功能, 故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也成为临床较常见的手术, 获得的临床疗效令人满意。然而随着对患者的随访时间的延长[2], 发现行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多数患者对术后的屈曲功能并不满意, 因此, 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则被应用到临床。

我们对70例行高屈曲行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患者在术前测量下肢力线并明确术中胫骨、股骨的截除角度, 为假体的安放提供条件;术中在模块放置的基础上再额外进2mm的截除, 并充分松解相邻组织及清理股骨髁后方的骨赘。通过一年的恢复, 患者的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分别由35.69±8.82分及36.08±7.59分上升到96.28±7.26分及95.47±8.14分, 且屈曲角度也由术前的108.52±18.33°上升到130.15±19.06°, P<0.01, 总体恢复疗效令人满意。同时将49例术前屈曲度≤120°和31例术前屈曲度>120°的患者进行比较, 发现术前屈曲度≤120°的一组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术后屈曲角度均高于>120°的一组, 表2中, ≤120°的一组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术后屈曲角度分别为97.86±5.06分及96.48±6.25分、135.57±15.94°, 而>120°的一组分别为93.93±5.25分及91.85±6.99分、124.23±14.15°, P<0.05。

综合本次分析, 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仍是治疗膝关节炎的有效方式, 术前屈曲角度≤120°获益更多。

参考文献

[1]陈涛, 范卫民, 刘锋.高屈曲度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中远期疗效[J].江苏医药2011, 37 (8) :951-953.

关节假体置换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例, 男性5例、女性2例, 年龄47~91岁、平均年龄74.3岁。骨折距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20年, 平均为7.2年。7例假体周围骨折病因均为摔伤, 其中6例患者患有骨质疏松症, 3例合并高血压病史, 1例合并糖尿病病史, 1例合并髋关节假体松动, 1例合并老年性痴呆。根据Vancouver分型[2], 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中, 1例为A型, 5例为B型, 1例为C型。

2 治疗方法

本组7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4例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3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根据骨折分型, 5例手术方式为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2例手术方式为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钢丝内固定术+股骨柄取出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3 结果

术后5例患者在疼痛消失后均可完全负重行走, 生活基本自理;2例患者可使用助行器行走, 生活部分自理。7例患者出院后均按时回院复查X线片, 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 假体位置良好。7例髋关节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1月、术后3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26分、55分、73分、82分。

4 护理

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脏腑功能, 直接影响患者术后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所有假体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采用了以下心理护理方法, 包括语言疏导疗法、静心宁志法和转移法等, 患者由于骨折后引起的身体不适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限, 导致术前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术后效果, 增加术后并发症, 影响预后及康复[3]。护理人员必须会评估焦虑的因素, 了解患者在家庭中的角色、文化程度、年龄、全身情况及性格等, 术前护士应该多陪伴患者, 多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内心的想法, 护士在语言上给予恰当的疏导, 消除患者内心的不安, 增强其对术后康复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本组患者中术后出现了肢体肿胀、腹胀、便秘、睡眠形态紊乱等症状, 对出现上述症状患者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与护理后, 症状均有所缓解。对7例肢体肿胀患者均予抬高患肢, 略高于心脏水平, 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其中4例患者术后肢体肿胀较严重, 按医嘱予消肿止痛膏外敷肿胀部位, 1次/d, 4~6h/次, 直至症状减轻或消失。对腹胀、便秘患者, 指导患者或家属顺时针按摩腹部, 每日晨起及晚睡前各1次, 每次10~15min;按医嘱予吴茱萸加粗盐或四子散炒热, 装入布袋中, 以顺时针方向熨腹, 30min/次, 1-2次/d, 通过局部手法刺激穴位, 达到疏通经络, 促进肠蠕动, 帮助排便。本组6例患者出现睡眠形态紊乱, 予中医特色疗法护理后, 睡眠改善。指导患者睡前听催眠曲、按摩双足底涌泉穴或开天门以促进睡眠;予耳穴压贴, 使用王不留行子直接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按压1次/4h, 以提高疗效, 睡前1h不宜按压, 否则会影响睡眠, 一般耳穴压贴留3~5d, 天气热时可缩短时间。由骨科专科护士在病人手术当天麻醉过后, 到床边指导其行早期的功能锻炼, 如踝泵运动、足趾活动等;术后第1d指导病人行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直腿抬高练习及贴床屈膝屈髋练习;术后第3d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助行器下地行走。本组病例中有1例术后1周仍不能下地行走练习, 需继续卧床休息。骨科专科护士在引导病人行主动功能训练的同时, 也帮助病人被动训练患肢小腿的腓肠肌及患膝的伸屈训练。同时让家属积极参与并共同监督病人行功能锻炼,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功能训练的效能。另外, 专科护士根据各例患者的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功能训练计划单派发给患者, 为患者设定训练目标, 3d后评估患者训练是否达标。

5 讨论

人工髋关节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应重在预防并发症, 同时注意围手术期及出院后骨质疏松的治疗与健康教育, 本组7例病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 患者均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 并已接受出院后每天晒太阳1-2h, 适当补充含钙磷丰富的食物等指导。同时注意预防外伤, Beals等[4]研究显示:1组病例中绝大部分病人骨折的直接原因是室内摔倒, 占66%, 室外活动时摔倒占18%, 少数为自发性骨折, 占8%和较大外伤占8%。回顾性分析本组7例病人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均为摔倒外伤所致, 属于低能量损伤。因此, 要重视家居环境的评估, 重视病人衣着穿用的评估, 外出要注意路况的评估, 其可有效降低摔倒的发生率, 也可有效预防此类骨折的发生。高龄、肥胖是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一大危险因素[5], 特别是肥胖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应考虑到骨折发生的可能性。术后应重视负重时的步态训练及协调性训练。术后予软枕抬高患肢, 略高于心脏水平, 可促进血液回流。早期指导患者行患肢主动功能锻炼, 并指导患者家属协助由远端至近端按摩下肢肌肉群。严密观察患肢有无疼痛、肿胀及压痛等不适症状, 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本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对该类患者, 预防并发症亦非常重要, 其中包括预防感染、预防褥疮等, 注意保持术口敷料清洁, 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及术口疼痛情况, 伤口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制度, 可有效预防伤口感染。术后5~7d更换一次以预防骶尾部压疮的发生;术后定期为病人翻身护理, 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年纪较大或者瘦弱的病人可考虑加气垫床或使用水垫保护。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例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心理护理, 正确辩证施治,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 由骨科专科护士实施引导式功能训练, 做好预防再次发生骨折的健康宣教。结果:7例患者骨折已愈合, 均按时回院复诊, 其中5例患者生活基本自理, 2例患者日常生活需家人照顾。结论:合理做好围手术期护理, 实施由专科护士指导的引导式功能训练, 能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假体周围骨折,护理

参考文献

[1]Berry DJ.Epidemiology:hip and knee[J].Orthop Clin North Am, 1999, 30 (4) :183-190.

[2]Duncan CP, Masri BA.Fractures of the femur after hip replacement[J].Instr Course Lect, 1995, 44 (10) :293-304.

[3]李天心.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63-264.

[4]Hennigs T, Arabmotlagh M, Schwarz A, et al.Dose-dependent prevention of early Periprosthetic bone loss by alendronate[J].ZOrthop Ihre Grenzgeb, 2002, 40 (10) :42-47.

关节假体置换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 例中, 男性5 例, 女性2 例;年龄63~74 岁, 平均68.6 岁。2 例为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5 例为人工全髋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骨折发生在人工关节手术后2个月~15年之间。其中未包含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其中行走时跌伤4 例, 车祸致伤3 例。按Vancouver分类[1], B1型4 例, B2型2 例, C型1 例。

1.2 治疗方法

组2 例股骨骨折行环抱器固定, 2 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 另外加用锁定钢板内固定, 3 例单纯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 视术中情况加用钢丝或捆绑带固定, 所有病例均行自体植骨。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处理, 预防感染, 抗凝及股四头肌训练等, 因此类病例创伤大, 手术时间长, 可适当延长抗生素时间。何时下床视骨折愈合情况决定。

2 结 果

7 例病例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4年, 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 平均3.5个月。本组无感染、假体松动及深静脉栓塞形成。患者术前均能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 髋关节功能良好, 依照Harris评分, 平均为84分。术后部分患者感觉功能不如术前, 髋关节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78分。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6。

3 讨 论

据报道,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在0.1%~2.5%之间[2], 现已成为继松动后的第二大并发症。对于这类骨折的治疗目的, 要求骨折愈合, 解剖学对线, 恢复髋关节功能, 同时能早期活动, 骨折愈合后假体稳定, 并且能获得正常的存活率[3]。

3.1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原因

导致人工髋关节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很多, 包括骨质疏松、骨溶解、应力增加及松动等, 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骨折。本组7 例中1 例长期类风湿, 骨质疏松明显, 扭伤后跌倒致骨折, 3 例车祸伤暴力较大, 还有3 例行走时滑倒致伤。所以髋关节置换术后防止跌倒极为关键, 同时应积极预防骨质疏松, 防止长期卧床。

3.2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类

近年来, 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增加及患者年龄的增高,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在不断上升, 对此类骨折进行合理的分型, 将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4]。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类方法很多, 但目前Vancouver分型已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接受。该分型对临床指导意义较大, 它不仅反映了骨折部位, 而且对骨骼自身和假体的稳定性均做出了评估。其A型为大小转子的撕脱骨折;B型主要是股骨假体周围的骨折, 或恰位于假体柄顶端远侧的骨折;C型骨折是假体顶端以远的骨折。其中根据假体的稳定性和股骨的骨质量, B型骨折又分为3个亚型。B1型股骨假体稳定, B2型骨折处假体松动, 但骨骼质量尚可, B3型骨折处假体松动, 同时伴有明显的骨量丢失。本组根据该分型, B1型4 例, B2型2 例, C型1 例。

3.3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原则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的目的为骨折愈合, 解剖学对线, 恢复髋关节功能, 早期活动, 骨折愈合后假体获得稳定, 假体获得正常的存活率[5]。基于此原则, 有学者提出了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处理应遵循的原则[2]。A型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 如果大小结节撕脱移位明显, 可采用钢丝捆扎。B1型骨折由于假体周围牢固, 建议切开复位内固定, 可辅助异体皮质骨行结构性植骨。B2型由于假体松动, 常规行加长柄翻修植骨。B3型不仅假体松动, 而且有明显的骨量丢失, 建议长柄翻修, 同时行结构性植骨重建。C型由于骨折离开假体, 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

本组无A型病例, 4 例B1型骨折, 1 例术后2个月跌伤, 1 例术后3个月跌伤, 1 例术后半年跌伤, 1 例术后2年跌伤。从影像学分析, 并根据临床症状等判断假体稳定, 但我们在手术前还是准备了翻修的器械, 一旦术中发现假体松动即为B2型, 应进行翻修。该4 例患者均为斜形骨折, 而且骨折线较影像学提示要长的多, 几乎到了小转子下方。我们对1 例复位后钢丝固定, 再用环抱器固定植骨, 其余均锁定钢板结合钢丝或捆绑带固定, 再行植骨。2 例B2型骨折, 其中1 例内侧骨折块包括到小转子, 术前判断假体松动。术中发现假体确实松动, 这2 例我们行加长的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 同时锁定钢板固定, 近端钢板单皮质固定。应正然等[6]报道用环抱器治疗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效果满意。我们的体会是C型骨折环抱器使用相对方便, 而一旦骨折线靠近近端, 环抱器不仅使用困难, 而且固定欠牢固。同时使用多大型号的环抱器术中很难判断。锁定钢板用来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方法, 它设计合理, 在应用时大转子处可以使用3枚左右的全长螺钉, 假体处只需要固定单侧皮质骨便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 远端可以进行正常的锁定螺钉固定。如果股骨假体周围再辅以钢丝或捆绑带, 将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

3.4 小结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的疏松情况以及患者的经济条件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临床上由于假体周围骨折治疗复杂, 手术创伤大, 费用高昂, 手术并发症多, 所以积极预防假体周围骨折才是最主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Brady OH, Garbuz DS, Masri BA.The reliability andvalidity of the Vancouver classification of femoralfracture after hip replacement[J].Arthroplasty, 2000, 15 (1) :59-62.

[2]施忠民, 曾炳芳.股骨假体周围骨折[J].国际骨科杂志, 2007, 2 (28) :135-136.

[3]Kops, Frcs JJL, Frcs MKT, et al.Distal fixation withwagner revision stem in treating Vancouver type B2periprosthetic femur fracture in geriatric patients[J].Arthroplasty, 2003, 18 (4) :446.

[4]黄海, 卫小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8) :475-476.

[5]徐长明, 储小兵, 吴海山.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处理[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12) :974-976.

关节假体置换 篇7

1 分型

根据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假体稳定性、骨质量、解剖位置等,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类型可分为粉碎骨折、斜行、横断、螺旋形等类型, 且分型方法多样, 包括AAOS分型、Mayo分型、Mallory分型、Vancouver分型等。其中, Vancouver分型是目前常用分型方法, 其全面考虑股骨周围假体骨折的骨质量、发生部位, 为骨折治疗提供科学的治疗方案, 指导临床治疗。根据Vancouver分型, PFF分为A型、B型、C型。Kyle RF[3]等人的研究报告指出, 在PFF中, A型占4%左右、B型87%左右、C型9%左右, B型是PFF的最常见类型。同时, A型:包括大转子骨折 (AG) 和小转子骨折 (AL) , 骨折在假体近端;B型:包括B1型、B2型、B3型三种, 骨折处位于的股骨柄尖部或周围, 且B1型固定牢固, 骨量丢失并不明显, 假体稳定。B2型骨量丢失也不明显, 但假体松动。B3型端骨量丢失严重, 假体柄松动, 骨折发生在股骨柄周围。C型:股骨干骨折, 远离假体柄远端。对于PFF治疗而言, Vancouver分型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为解剖学对线、骨折愈合、骨折愈合后假体正常使用、髋关节功能恢复等意义重大[4]。

2 传统治疗

在目前PFF治疗中, 还没有形成统一治疗方法, 但治疗需遵守一定的治疗原则。根据Vancouver分型的PFF治疗, A型、B型、C型均有各自的治疗原则。A型骨折的若只是单一的AG或AL撕脱骨折, 则需进行保守治疗, 但若是骨溶解引起的骨折, 则需要实施翻修手术。同时, 切开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B1型骨折患者, 翻修手术治疗B2型骨折患者, 翻修术结合结构植骨术治疗B3型骨折患者[5]。对于C型骨折患者而言, 多采用切开复合内固定手术。同时, 在不同骨折类型治疗中, 还应对股骨柄是否稳定进行准确判断, 如B1型骨折股骨柄稳定则行的切开复合内固定, 若松动则行翻修术。对于多数假体松动患者, Lindahl H[6]等人提出可使用非骨水泥型全涂层长柄假体, 利用环扎钢缆, 治疗效果优于近端固定长柄假体及长柄骨水泥假体。在B1型骨折治疗中, 传统钢板螺钉治疗失败率为50%左右, 甚至高达75%。

3 新近治疗

3.1 锁定加压钢板

相比于普通钢板, 锁定加压钢板 (LCP) 的抗弯能力强, 但其抗轴向力、抗扭转能力稍有不足。因此, 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PFF患者中, 用普通钉代替远端锁钉, 可将钢板末端的应力集中减弱, 进而确保患者骨折率降低。分析杨昌宇[7]的文献报告, 该报告提出分别各对2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PFF患者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和合金记忆形状环抱器内固定治疗, 结果锁定钢板内固定疗效显著, 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而叶玉强[8]等人的文献报告, 其对13例髋关节置换术后PFF患者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13例患者骨折类型均为Vanconver C型, 治疗15个月后, 患者股骨柄假体无松动, 骨折愈合良好。在Vanconver C型PFF患者治疗中, 锁定加压钢板方法有效, 且可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确保患者健康。此外, 锁定加压钢板多与其方法联合使用, 如线缆系统, 从而提高固定稳定度。

3.2 翻修手术

假体翻修术的实施需要在原有骨水泥、假体完整取出的情况下进行。在骨水泥、假体取出过程中, 医生操作需格外谨慎, 避免因操作扩大骨折范围, 造成骨量丢失。在骨水泥、假体取出后, 全面品评估骨的丢失量, 以此判断是否植骨重建[9]。翻修手术适用于假体松动的AL型骨折、B2、B3型骨折。在翻修手术实施中, 非骨水泥应用较多, 在假体松动情况下, 使用非骨水泥型长柄假体翻修, 疗效显著。而股骨柄翻修术是松动柄周围骨折的常用手术, 长柄假体具有固定骨折、稳定假体作用。对于骨水泥型假体, 在翻修时可部分取出骨水泥, 并在用骨水泥前确保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环境。此外, 相比于骨水泥型翻修, 生物型假体翻修具有较少并发症, 其长柄假体中存在广泛微孔表面、近端微孔[10]。对于骨缺损患者而言, 需要进行远端固定、近端置换等。Springer等[11]研究广泛微孔假体、近端微孔假体疗效, 结果, 广泛微孔假体治疗中, 77%患者骨折愈合、假体稳定, 而近端微孔假体治疗有效率为36%。

3.3 异体皮质骨板固定

作为一种生物型钢板, 异体皮质骨板可用于多种形状的股骨固定, 还可与其他固定方法联用进行近端股骨结构性植骨[12]。在异体皮质骨板固定治疗方法中, 该方法具有的增加骨量、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 其弹性模量与骨接近, 避免应力集中, 且含有促进骨折愈合的生长因子, 具有较少免疫力, 帮助患者康复。同时, 异体皮质骨板存在来源受限、血源性感染缺点, 但并不影响骨折愈合。贾金鹏等[13]对22例PFF患者进行研究, 均对其进行异体皮质骨板固定治疗, 并对22例患者进行为期8~45个月的随访, 结果17例患者骨性愈合, 1例患者术后17周发生移植骨板骨折, 所有患者的Harris评分为89分。

3.4 微创内固定系统

微创内固定系统 (LISS) 具有良好的力学特性、生物学特性, 使疏松性骨质固定稳定度增加,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4]。在PFF治疗中, LISS固定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局部血运破坏小、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等优点。但在Vancouver B3型骨折治疗中, 在周围骨量缺失情况下, LISS强度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管东辉[15]对9例假体稳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PFF患者进行研究, 实施LISS治疗, 患者均骨折愈合, 假体稳定, 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 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中, 需要全面分析骨折类型,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进而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 提高治疗效果。同时, 在以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中, 不仅需要合理采用新型治疗方法, 还需制定个体化预防方案, 有效预防PFFF发生, 以后研究也应加强对预防方法的研究。

摘要:近几年,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增加, 髋关节置换病人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 在髋关节置换术后, 受病人活动量、生存期等因素影响, 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在增加, 为临床治疗带来挑战。目前,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手术治疗失败率较高, 治疗难度大,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 在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中, 需要医生全面分析骨折类型, 正确掌握治疗原则, 从而选择科学、适合的翻修、内固定方法, 提高治疗效率。该文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进展, 并对其进行综述。

关节假体置换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接受人工髋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骨折治疗的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9例, 女13例, 年龄在28~80岁之间平均年龄62.1岁, 其中A1型患者3例、A2患者型5例、B1型患者8例、B2型患者8例、B3型患者4例、C型患者4例。1.2方法对A1型患者实施钢丝捆扎或者大转子接骨板钢缆系统固定, 对2例髋臼和股骨假体松动患者进行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对8例B1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对8例B2型患者采用翻修术治疗, 对骨皮质有缺损的患者辅助使用异体骨板钢缆固定;对4例B3型患者使用生物固定加长柄翻修;对2例C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

1.3 评定标准

对患者手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Harris评分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和记录, 以供分析。

2 结果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共有32例患者, 在患者手术后随访2~6年, 所有患者的骨折均获得了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最长为10个月, 骨折愈合时间最短的为5个月, 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为6.5个月, 随访时有较好的髋关节功能, Harris评分最高的为92分, 最低的为76分, 平均为87分。

3 讨论

人工髋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骨折的治疗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在治疗的过程中给医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应该对治疗的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2]。在对人工髋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骨折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影响医疗决策的主要有骨折的位置、假体的稳定程度以及患者骨质的情况, 维持假体的稳定使患者早期活动恢复到骨折前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3]。

人工髋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骨折的种类大体可分为A1、A2、B1、B2、B3以及C型, 每一种类型都会有不同的表现, 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4]。在对这一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关注到假体的阻挡、骨质流失以及骨质疏松等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治疗方式的选择来降低治疗的难度, 根据患者骨折的类型以及骨质的特性对骨折治疗的材料进行合理的运用, 使假体更加的稳定, 提高治疗的效果[5]。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 所有患者的骨折均获得了骨性愈合, 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为6.5个月, 随访时有较好的髋关节功能。综上所述, 在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实施术前计划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髋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接受人工髋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骨折治疗的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的情况对其实施骨折内固定以及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结果 在患者手术后随访26年, 所有患者的骨折均获得了骨性愈合, 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为6.5个月, 随访时有较好的髋关节功能。结论 在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实施术前计划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假体柄,股骨骨折

参考文献

[1]胡波, 涂洪波, 孙红振, 等.中老年脑功能障碍股骨颈骨折的髋关节置换.创伤外科杂志, 2010, 12 (03) :221-222.

[2]孟庆波, 崔玉岩, 孙红伟, 等.髋关节置换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辽宁医学杂志, 2010, 24 (05) :1114-1115.

[3]李继锋, 王晓.混合型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国实用医刊, 2010, 37 (18) :64-65.

[4]张全彬, 王黎明, 宋华荣.锁定钢板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干骨折临床观察.山东医药期刊, 2009, 49 (08) :1212-1213.

上一篇:农业装备企业下一篇:悬架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