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通用12篇)
全膝关节置换 篇1
人工膝关节置换是继髋关节置换术在骨外科中开展最为普遍的关节置换术之一, 它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改变关节构造和下肢力线, 通过纠正畸形来缓解关节疼痛, 改善关节功能。但是围手术期的疼痛会影响患者的自信, 造成遵医行为差, 术后康复锻炼困难, 直接影响术后效果。怎样有效控制围手术期的疼痛, 也是保证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采用关节囊局部封闭配合帕瑞昔布, 观察患者疼痛的情况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2月至2011年3月, 于我科行膝关节表面假体置换的患者, 随机选取60例双侧膝关节患者分次手术的患者, 均为骨性关节炎患者。排除标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术前长时间应用激素或止痛药患者, 膝关节既往有手术病史、两侧膝内、外翻畸形有明显差异的, 平均年龄61.8岁 (53~72岁) , 2次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使用骨水泥后稳定型假体, 均未行髌骨置换, 腰硬联合麻醉, 术前12h常规口服塞来昔布0.4g, 术后48h内常规帕瑞昔布40mg, q12h肌注, 术后48h后常规口服塞来昔布0.2g, bid, 应用10d。
1.2 试验方法
60例患者左右膝成对随机分别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60膝, 两组均常规手术, 前正中切口, 标准的insall入路。实验组在安装假体之前应用罗哌卡因局部封闭 (盐酸罗哌卡因0.75%×2 (30m L) +saline65mL+adrenaline 1∶10000.5mL) , 然后安装假体, 常规冲洗缝合后, 置引流管, 对照组于未局部应用罗哌卡因, 两组引流管术后均夹闭3h后开放, 术后当天均给予局部冷疗, 术后第2天开始持续被动锻炼 (CPM) , 低分子肝素4000 IU术后每日皮下注射至术后2周, 引流管常规放置至术后48 h。术后6h、12 h、24h、36h、48h、7d进行VAS评分, 对于膝关节的临床评定, 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 (KSS评分) , 包括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 两组均于术前及术后半年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试验数据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2组临床资料术前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术后6hVAS评分、12 hVAS评分、24hVAS评分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而36hVAS评分、48hVAS评分、7dVAS评分及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方面,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均无感染病例及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下膝深静脉血栓发生。
3 讨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早期的锻炼是必要的, CPM是一项关节功能持续被动活动的康复技术, 不仅可以减轻关节及周围组织肿胀, 使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大, 防止关节僵硬.减轻疼痛肿胀, 还有助于肢体静脉和淋巴返流, 阻止液体返流到细胞外间隙[1], 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早期的CPM机辅助下锻炼也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的人应用。但是同时早期的锻炼也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疼痛。围手术的疼痛是比较明显的, 主要原因是患者原来膝关节畸形较重, 在术后畸形矫正以后, 出现内侧软组织的张力增加, 术后刀口的疼痛, 术前患者长时间疼痛形成的反射弧仍然存在, 局部的软组织创伤反应引起的肿胀, 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2]。疼痛会引起机体明显的应激反应, 会导致强烈的情绪反应, 还会使人体蛋白下降, 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3]。因此术后疼痛的有效控制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
如何有效控制术后的疼痛, 减少术后患者的自身感觉, 更好的配合术后康复锻炼, 增加患者康复欲望及信心, 是每个关节置换患者和关节置换的医师都想达到的结果。为了达到较好的止痛效果, 口服COX-2抑制剂因为应用方便, 操作简单, 已经被大部分患者和医师接受, 用于超前镇痛, 来有效打破术前疼痛的反射弧, 但是在手术早期疼痛仍然是影响早期的术后锻炼的主要因素。
目前, 针对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 关节置换医师和麻醉医师做了很多尝试, 包括患者自控的硬膜外及静脉镇痛泵, 术后肌注药物, 术后的神经阻滞封闭、术后的冰敷理疗。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硬膜外及静脉镇痛泵在术后控制疼痛方面有较好的结果, 但是硬膜外镇痛泵由于尿潴留和术后患者功能的观察问题, 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少;而静脉镇痛泵容易出现术后胃肠道反应, 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血量较大, 加上本身食欲欠佳, 术后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的紊乱。
罗哌卡因本身为一种长效的麻醉药物, 局部封闭可在体内长时间起效, 其中加肾上腺素更能延长作用时间, 它的特点可以出现感觉运动的分离, 在减轻疼痛的同时不影响患肢的功能锻炼, 尤其对于术后早期的疼痛控制有较好的效果。
本组试验采用手术安装假体前关节囊周围封闭配合帕瑞昔布, 与单纯应用帕瑞昔布相比, 观察术后6h、12h、24h的VAS评分, 明显小于对照组。而36h、48h、7d评分, 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本组试验采用对双侧分次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观察, 有效地避免术前患者患者疼痛敏感程度不同等非可控因素, 同时关节术后半年的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 术后也无显著性差异, 同时本组试验均刀口愈合良好, 未出现相关的并发症。结果认为关节囊局部封闭配合帕瑞昔布可有效减轻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疼痛。同时本组试验由于对全身情况影响较小, 未有尿潴留和严重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本试验方法, 简单易行, 费用低廉, 能够有效减少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早期的疼痛, 增加患者信心, 更好配合术后康复锻炼。帮助患者平稳的渡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郑涛俊, 陈欣杰, 沈计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配合CPM机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讨论与实践, 2007, 13 (4) :380-381.
[2]Merboth MK, Bam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e Chin North Am, 2000, 35 (2) :375-383.
[3]史晓艳.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24 (1) :11-12.
全膝关节置换 篇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膝关节损伤的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随着TKR的广泛应用,手术后康复训练日益受到重视,而手术后全面细致的康复护理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现将我们对TKR综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总结如下。
1 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功能锻炼指导是能否达到目标重要的一环,让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
(1)加强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股四头肌每次静力收缩10s,休息10s,每10次1组,每天完成5~10组,同时进行绳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踝关节屈伸肌的主动收缩等。
(2)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练习。
(3)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可预防坠积性肺炎。
(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为术后执拐行走做准备,术后3天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及全身功能的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
2 术后康复训练
2.1 手术当天 术后为防止肌肉萎缩,促进伤口愈合,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四头肌和绳肌肌力,具体方法如下:手术当天患者摆放于伸直位,麻醉清醒后活动足趾及踝关节。
2.2 术后第1天 患肢做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患者坐于床上,做患肢的直腿抬高练习,并且患肢抬高时,尽量维持数秒,做患肢踝关节运动即踝泵运动和环绕运动,每次重复10~20次,每天3~4次[1]。
2.3 术后第2~7天 拔除切口引流管后,除继续以上活动外,教会患者主动做膝关节伸屈锻炼,活动范围0°~45°,以后每天伸屈幅度增加10°~15°,每日2次,每次2h,并配合人工被动锻炼或CPM机锻炼,即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如患者疼痛明显,可口服噻来西布胶囊在维持镇痛下进行,CPM训练时起始角度为0°,终止为20°,在1~2min内完成1次屈伸活动,每次1h,每天2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加5°~10°,在一周内使膝关节屈伸角度达到或接近90°。
2.4 术后第8~14天 重点是加强患肢在不负重状态下进行主动运动,同时进一步增加患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方法:用被动手法与主动活动相结合方法,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使患关节在无痛范围内有节律往返屈伸于膝关节和相邻关节之间,继续使用CPM训练,但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大至90°~100°,继续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及股四头肌和绳肌练习,进而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患肢尽量不负重,此时重心在健侧下肢,以后重心逐渐向患侧过度,避免患肢过度受力。
2.5 术后第15~20天 指导患者开始进行行走和步态训练,并加强患肢平衡运动的训练[2],让患者上下楼梯,训练时健侧先上,患侧先下,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减少拐杖的依赖,此期应加强膝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行股四头肌及绳肌的肌力增强训练,采用等张,等长和等,距肌力训练,指导患者独立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动作,增强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3 出院指导
出院前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边,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次进行,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同时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中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的挫伤,卧床休息时将双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定期门诊复查,检查膝关节功能及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3]。
4 结果
本组8例全膝关节置换病人经术后精心护理,耐心康复指导,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痊愈出院,除1例有轻度疼痛外,其余均疼痛消失,稳定性良好,活动度达0°~120°,日常生活自理,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均为优良,TKR是人体较大的重建手术,术后不能早期配合康复训练,就会影响关节动态平衡,加重肌肉萎缩,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双侧TKR患者术后无正常肢体功能代偿,肌力训练应是贯穿康复训练始终,康复训练应由小到大,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训练原则。
【参考文献】
[1] 贾 勤,朱红英.48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40(3):161.
[2] 陈维珍,杨桂莲.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0(9):708.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 篇3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功能锻炼;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38-01
人工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以关节骨及软骨的退行性病变为主的疾患,其显著症状是膝关节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病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目前,医院会根据病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该手术已成为一项比较可靠而成熟的技术。但手术成功的同时还要配以精心的术后护理及科学的康复训练指导,才能促使病人更好地康复。现将我院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48~81岁,平均66岁。其中老年性退行性骨性关节炎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患病年龄均在2年以上,最长达20年,均以感患肢疼痛和伴行走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其中有15例患者均先选择保守治疗,但其效果不佳而入院。其中4例患者分两次入院行了双膝的置换。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因膝关节长期疼痛、功能障碍,使患者将希望寄托在关节置换上,且由于患者和家属对手术的不了解而缺乏信心,因而术前经常出现恐惧、忧郁、紧张等情绪。故医护人员应主动关心了解患者的情况,想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并介绍过去成功的例子,要让患者有一定的功能。心理准备,强调只有加强膝关节术前及术后的功能锻炼,才能提高手术效果,并安排患者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见面,介绍康复的经验和感受,以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其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1.2身体状况评估 了解患者用过药史、手术史、既往史,术前有合并症者要积极治疗,为了预防感染术前3天开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3皮肤准备 观察膝关节周围皮肤状况,有皮肤破溃、化脓感染灶、虫咬骚痕、皮肤病等需治愈后方可手术。术前1天备皮,剔除术区汗毛,肥皂水清水清洗后用碘伏消毒无菌巾包扎。
2 术后护理
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因病人多为老年患者,心、脑、肾易受麻醉或刺激而发生病变,故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对手术预后有重要意义。
2.2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引流液性质、量及颜色,及早发现出血征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的急性炎性表现,若切口肿胀伴静止痛和高热时,应及时报告医生。
2.3观察并评估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适当给予止痛药物。
2.4要注意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早期的深静脉血栓患者一般无疼痛表现,故应严密观察肢体是否肿胀,皮肤温度及静脉回流状况,如有浅静脉曲张,皮肤张力增大等。
2.5做好尿管护理 预防泌尿系感染,嘱患者每日饮水1500-2500ml,保持尿管通畅,根据病情,术后第2天可拔除。
2.6预防压疮 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潔、鼓励和协助患者翻身,按摩骨突部位,避免顾此失彼,杜绝褥疮发生。
2.7心理支持 有些患者术前对手术寄很大希望,认为只要手术成功,就能解决痛苦,这类病人在术后恢复不满意或体会到康复锻炼艰苦的情况下会出现意志下降,康复欲望低下,满足于已获得的功能。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耐心解释其病情,给病人以鼓励,增强其康复信心。
3康复护理
1.1按摩双下肢腓肠肌,因踝关节的活动对血液动力学影响显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
1.2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性双下肢等长、等张收缩训练,并应用膝关节练习器(CPM)协助患肢开始膝关节的被动。起始角度为0°~45°,以后为天增加10°。开始持续活动1h,3~4次/次,以后6~12h/d。运动速度不宜过快,通过温和持续的屈伸肢体,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可有效预防关节水肿和挛缩,可将瘢痕对关节活动度的限制降到最低。
1.3术后2~3d拔除术区引流管后应加大患肢肌力练习,股四头肌训练、股二头肌训练、臀大肌训练,这样可刺激手术区的新陈代谢,预防肌腱和关节囊粘连和挛缩,肌力训练要保持持久性,贯穿康复治疗,
4 出院指导
加强营养,预防感冒,定期复查,加强主动锻炼应循序渐进。坚持长期膝关节伸曲活动及股四头肌舒缩的锻炼。上下楼梯及洗澡的地方要安装牢固的扶手。参加日常的轻量活动,但要预防跌跤和受伤。
小结
通过对22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通过康复护理及系统康复训练,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90%,术后的康复训练及护理指导成为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防止关节组织包括韧带和肌腱的粘连、僵直,刺激关节软骨再生,避免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康复训练及正确的护理指导,对术后患者早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琳,郭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2,8(6):894.
[2]徐卫东,吴岳嵩.人工膝关节手术与康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10.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篇4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护理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之一,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将严重影响病人活动功能, 降低生活质量,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切除病灶、缓解疼痛、矫正畸形, 重建一个稳定性关节、恢复和改善膝关节的运动功能,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而周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观察、耐心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细致的出院指导, 是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我科从2007年3月-2010年4月共收治了16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通过对其进行精心的护理和早期的功能锻炼, 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 女15例, 男1例, 年龄50-74岁, 均为骨性关节炎, 其中高血压病5例, 糖尿病1例, 单膝关节置换15例, 双膝关节置换1例。手术过程顺利, 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 由于对疾病知识的缺乏, 担心手术的安全, 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感。要耐心讲解有关疾病和专科知识, 介绍同种病例康复期的患者来现身说法, 找到术后膝关节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的病人和术前病人进行交流, 使其亲眼看到手术的良好效果, 这种方法往往能使患者保持十分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再者可以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多体贴和鼓励病人, 使其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尽早康复。
2.1.2 术前准备:
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 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 术前做好各项检查, 积极术前准备。术前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积极治疗合并症。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收缩、直腿抬高及踝关节主动运动, 训练深呼吸, 有效咳嗽及床上大小便有助于预防术后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前一天晚上给患者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 并嘱患者术前12h禁食, 4~6h禁水。
2.1.3 术前备皮:
强调术区备皮彻底, 尤其是会阴部, 术前3天每日用碘伏消毒患肢并用无菌巾包裹, 这对减少手术感染尤为重要。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常规护理
患者术毕回病房后及时给予床边心电监护仪, 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 持续低浓度吸氧, 注意静脉输液导管是否通畅。观察伤口的渗液以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多少, 经常挤压引流管, 确保通畅, 术后48 h引流量≤50 ml拔除引流管。要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 一旦污染及时更换, 按医嘱正确及时使用抗生素, 防止手术切口感染。患肢膝后垫软枕予抬高, 保持中立位, 避免小腿腓肠肌和腓总神经过度受压, 造成小腿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形成和腓总神经的损伤。术后有留置导尿者, 应注意导尿管和尿道口的护理, 以防尿路感染。
2.2.2 疼痛的护理:
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处理比髋关节置换术后要求高, 良好的疼痛处理不仅使患者感到舒适, 而且有助于术后患肢功能的康复。可根据医嘱应用麻醉止痛泵或肌肉注射杜冷丁止痛。
2.2.3 饮食护理:
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食物, 一般应清淡宜消化,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高粗纤维食物, 以补充术后体能的消耗和保持大便的通畅。
2.2.4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深静脉血栓为常见并发症, 术后密切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情况, 肢端皮肤颜色, 温度及有无异常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
对高龄, 肥胖, 心功能不全患者, 可使用弹力绷带、弹力袜、下肢静脉泵或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 低分子肝素钙5 000U腹壁注射等药物预防。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的出血情况, 定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预防突发性出血。
2.2.5 预防感染的护理防止感染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 应遵医嘱静脉应用抗菌药物。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及时更换切口敷料。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鼓励患者多饮水, 做好导尿管的护理, 指导有效咳嗽排痰, 保持床单平整清洁, 协助患者按摩受压部位的皮肤, 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2.2.6 功能锻炼 (1) 术后0-2天, 此期患肢大棉垫加压包扎, 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 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肌肉萎缩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方法:加强股四头肌、月国绳肌的等长收缩训练, 用力收缩10秒, 放松10秒, 10次/组, 2-3组/天;同时做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运动, 尽可能的背伸10秒, 跖屈10秒, 10次/组, 2-3组/天。 (2) 术后3-5天, 此期患肢大棉垫已拆除, 伤口引流管已拔, 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增加股四头肌和月国绳肌的肌力, 患膝关节的主被动伸屈活动, 促进伤口愈合, 防止肌肉萎缩, 改善关节活动度。方法:指导患肢行直腿抬高锻炼, 应用下肢CPM机活动, 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每天递增5~10°, 尽量在一周内使膝关节的屈曲角度达到90°以上, 并指导其进行膝关节的主动屈伸运动。术后3d在病情允许下可扶步行器下地站立, 并逐渐延长时间。此时重心在健侧, 患侧不负重触地。 (3) 术后1-2周, 此期患肢伤口疼痛已缓解, 在继续加强患肢肌力和膝关节活动度的同时进行步态训练, 使重心逐渐向患肢过渡。
3 出院指导
出院后, 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增加患肢的膝关节活动度和负重能力。告知患者仍须继续进行功能锻炼, 教会患者正确的锻炼方法, 锻炼顺序应遵循站、坐、蹲 (3个月) 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 防止关节疼痛和肿胀, 使其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嘱患者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含钙高的食物, 预防骨质疏松[2]。注意保护患膝, 尽量减少患膝的负重及侧方向应力, 下蹲幅度不可过大, 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 应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 以后每年复查1次。
4 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主刀医师的精湛医术, 而且围术期的护理也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可以改善患膝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 预防肌腱、关节囊粘连和挛缩, 是促进术后膝关节康复的重要因素[3]。并且还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 解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 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关节早日恢复正常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丽光, 豆勇刚, 陈谊.人工全膝关节之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1) :79.
[2]储小兵, 吴海山, 徐长等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4) :217.
膝关节置换手术康复怎样 篇5
增加肌肉力量
强壮的腿部肌肉能够减少膝关节的受力,这能使关节维持更久。
股四头肌练习
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为练习直腿抬高。将足尖使劲往回勾,蹦紧大腿、小腿前面的肌肉,膝关节蹦直,将大腿缓缓抬离床面,再缓缓放下,如此反复。
增加关节活动
坐位屈膝练习
能使新关节屈曲更平稳。按照学的动作练习膝关节的屈伸。
1. 坐在椅子上,将毛巾放在新关节下。
2. 将腿尽量伸直,维持动作,数到5。
3. 然后尽量屈曲膝关节,维持动作,数到5。
4. 不断重复。
复查
术后的复查能让医生确定您的关节愈合情况。切口缝合线一般在术后2周拆除。
当您有以下症状时,去医院检查:
1. 膝关节疼痛增加;
2. 小腿或大腿的疼痛或肿胀;
3. 切口部位异常的发红、热或流脓;
4. 呼吸困难或胸疼;
5. 发热超过3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 篇6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锻炼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26-0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人造髋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髋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手术。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对16例患者施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未发生并发症。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資料 本组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56~79岁,平均年龄67岁,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例,骨性关节炎3例,外伤性股骨颈骨折8例。
1.2 治疗及效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2周进行不负重功能锻炼,避免做髋关节内收,内旋,过度屈髋等动作。术后随访至今,16例均未出现脱位,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2、护理
2.1.1 增强病人手术耐受力,本文阐述的16例患者有3例为高龄患者,高龄患者常有一系列内科疾病,术前须对患者重要脏器功能进行综合评定,特别是心,肺,肾功能。对高血压患者每天监测血压至少2次,指导病人按时服药。对糖尿病患者指导病人严格控制饮食,调节饮食,定时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老年病人为减少排尿次数而有意减少饮水量的特点,尽早指导病人训练床上排尿,以防止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出现。
2.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入院后存在忧虑,恐惧,难以适应病房环境,很多患者出现对治疗的悲观,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情绪极端低落。而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应指定专职护士深入病房,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使病人尽快消除孤独,寂寞感。
2.1.3 术前体位训练 帮助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训练,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力量方法:使患者平卧床上,下肢伸直尽量抬高,然后放下,反复进行,为术后恢复打下良好基础。
2.1.4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使呼吸道内的痰液不易咳出,易造成肺部感染。呼吸运动训练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人极为重要,这些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多,排痰能力差,不仅妨碍换气,且易发生肺不张。手术前2~3周必须戒烟,用抗生素治疗能减少分泌物。为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从患者入院第一天开始进行。具体方法为:①深呼吸训练:嘱患者用鼻吸气,用嘴呼出,吸气时尽量放松,使吸入的气体达到肺底,呼气时嘱患者将嘴唇缩小并向前撅出,使气体缓慢呼出。吸气呼气时间比为1:2,如此反复6~8次每分,每天3次。②咳嗽训练:患者取半卧位,先深吸一口气后关闭声门,之后胸腹部肌肉同时骤然收缩,使胸腔内压力增高,声门突然开放,产生高速爆发式呼气,将气道内分泌物咳出,训练次数同呼吸功能训练。
3、术后护理
3.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24h内持续心电监护直至平稳。观察切口渗血,保持引流管通畅,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及引流量。正确评估切口疼痛程度,及时注射止痛剂缓解症状。密切观察肢体血运,感觉,活动情况等,有针对性的观察血压,血糖变化,使其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2 体位护理 根据麻醉方式不同,采用相应体位,如需术后进行皮肤牵引,患肢须保持外展,中立位,外踝处应放置沙袋以防患肢外旋,特别要防止患肢内收及髋关节过度屈曲,以防止人工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脱位好发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患肢手术后回病房时,由于麻醉苏醒过程中患者易发生躁动,再加之下肢肌肉松弛,如搬运不当,易引起脱位。因此搬运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将患肢置于外展位。方法是一医护人员托住患侧的髋部和下肢,使患肢务必保持外展中立位,另一护士托住健侧髋部及健肢,其余人协助将患者放于床上,注意一定要同步进行,严防动作不协调而致关节脱位。
3.3 预防感染 术后感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并发症,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为防止感染,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血液淤滞引起感染。敷料有渗血或渗液时,应及时更换,保持切口干燥,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3.4 康复性功能锻炼 康复指导患者对于人工假体置换,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向患者反复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只要有顽强的意志,不怕痛苦,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手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争取到患者的积极配合。在此基础上,我们首先鼓励患者做患肢远端功能锻炼,再鼓励患者做全身活动。
4、出院指导
4.1 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卧位应以平卧或半卧为主,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座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的椅子,3周内屈髋小于45度,以后逐渐增加,但避免大于90度。不可将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或盘腿,站立时患侧外展,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负重指导,术后2—3周扶双拐下地(不负重),一个月后壳单拐行走(稍负重),三个月后,可弃拐行走,但避免屈患髋下蹲。
4.2 日常活动指导 指导准确更衣(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无鞋带的鞋),日常个人卫生,如上厕所,洗澡等应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不做低凳。一切活动避免关节遭受压力,如爬梯,跳,跑,提重物等,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外出时使用手杖。
4.3 术后6周复查摄x线片,观察假体有无松动或位置有无改变等,如病人情况良好,应鼓励病人增加活动量,特别增加髋关节外展肌,屈膝肌的锻炼。
5、总结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16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例20膝, 其中男9例, 女7例;年龄58-89岁, 平均74.6岁。单膝12例, 双膝4例, 左膝12例, 右膝8例。病史4-12年。16例患者20膝均有膝关节疼痛, 屈曲受限14膝, 伸直受限12膝。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MRI检查。X线摄片示:18膝有髁间棘增生, 13膝有关节边缘增生, 20膝均关节间隙狭窄, 8膝有关节内骨性游离体。MRI检查均显示膝关节骨性关节改变, 关节间隙狭窄, 软骨不同程度剥脱损伤, 半月板损伤。所有患者均未初次膝关节置换。
1.2 手术方法
15例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后, 采用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单。将气压止血带安置在大腿根部。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切口, 清理切除髌上囊、滑膜组织、髌下脂肪垫、骨赘、关节内游离体以及半月板。切除胫骨表面和前交叉韧带, 保留后交叉韧带。插入股骨定位杆后, 处理股骨髁, 矫正胫股角 (FTA) 为外翻5-7°。选择合适的胫骨平台厚度, 在冠状面上处置力线, 进行胫骨截骨, 根据假体适当向后倾斜3-5°。选择合适大小的假体试模, 要求膝关节能完全伸直, 关节稳定。试模完毕后, 用骨水泥正式安放假体。待骨水泥凝固后, 冲洗止血, 安置引流, 缝合创口术毕。
1.3 术后康复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待日引流量小于50mL后, 可拔除引流管。术后患者保持平卧, 在膝关节下垫一软枕, 使关节屈曲15-30°, 保持膝关节中立位。常规给予抗凝药物,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拔除引流管后, 开始CPM辅助关节活动锻炼。术后1周以后, 可以开始不负重情况下加强主动膝关节活动。根据患者术后情况, 一般术后2周以后可以开始在不负重情况下进行下床活动。
2 结果
全部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3个月-52个月平均随访28.7个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采用美国JOHN.N.INSALL提出的HS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1]。
满分100分, 疼痛30分, 功能22分, 活动范围18分, 肌力10分, 屈曲畸形10分, 不稳定10分。85分以上为优;84-70分为良;69-60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差。
术前HSS评分为33-62分, 平均43.7分, 术后终末随访时HSS评分为77-95分, 平均85.3分, 其中优9例12膝, 占60.0%;良4例5膝, 占25.0%;尚可3例3膝, 占15.0%, 优良率为85.0%。术后评分在疼痛、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附表) 。术后X线检查示人工假体位置良好, 无无菌性假体松动出现。
3 讨论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也是最后的手段。膝关节表面置换能够解除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疼痛, 改善膝关节功能, 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组患者术后终末随访时HSS评分为77-95分, 平均85.3分, 优良率为85.0%。术后评分在疼痛、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但是由于膝关节表面置换作为治疗的最后手段, 选择手术适应症时, 需要严格掌握。一般来说,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适合膝关节疼痛严重, 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无严重气质性疾病以及感染病灶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手术技术的要求较高, 手术技术往往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术中外翻角一般设定为5-7°, 允许的误差很小, 超过5°的误差往往导致差的手术效果。术中在矫正外翻角的同时需要注意韧带和软组织平衡, 把握置入假体的松紧度。软组织的松解以使膝关节保持伸直为宜。较好的韧带软组织松解, 可以保证术后良好的关节运动功能。综上所述,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疗效切实, 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提高术者手术技术, 仍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以及术后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临床疗效以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2005年-2008年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术前术后采用HSS膝关节评分进行关节功能以及疗效评价。结果 全部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38.7个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术前HSS评分为33-62分, 平均43.7分, 术后终末随访时HSS评分为77-95分, 平均85.3分, 优良率为85.0%。结论 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疗效切实, 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人工关节,骨性关节病
参考文献
[1]Install JN, Dorr LD, Scott WN, et al.Rationale of the KneeSociety clinical rating system[J].Clin Orthrop RetalRes, 1989, 248:13-14.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40例, 其中,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5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男15例, 女25例;年龄57~67岁。手术全过程顺利, 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并告知患者手术目的, 取得患者的配合,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指导患者练习骨四头肌收缩、直腿抬高及踝关节主动运动, 训练深呼吸, 有效咳嗽及床上大小便有助于预防术后护理并发症的发生[1]。手术前一天晚上给患者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 必要时给予地西泮 (安定) 片10 mg口服, 以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并嘱咐患者术前禁食12 h, 禁水4 h。
2.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不了解, 怀疑假体的质量, 对医师的技术和手术安全性的担忧, 导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应以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落落大方的举止、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介绍主刀医师和成功的病例, 讲解手术目的、方法、术后注意事项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取得患者的信任, 消除其紧张的心理, 从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2.2 术后护理
2.2.1 卧位护理
术后回病房应使患者整体平移, 正确转移至病床, 去枕平卧6 h, 头偏向一侧, 膝关节下可垫一软枕以使膝关节屈曲15°~20°, 以减小关节腔间隙, 增加关节腔内压力, 从而减少出血。
2.2.2 局部冰敷
术后患肢膝关节处可用冰块外敷, 以使局部血管收缩, 减少出血, 减轻肿胀、疼痛。冰敷时严禁冰块直接接触皮肤, 以防冻伤, 须用毛巾包裹后再置于患处, 并及时更换冰块。
2.2.3 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持续低流量吸氧。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每小时监测1次, 连续测6次平稳后可停止。观察切口敷料渗湿情况, 如有渗湿应及时给予更换敷料, 保持引流管道通畅, 观察引流液的色、量、性状, 术后48 h引流量低于30 ml即可拔除引流管。观察患肢有无肿胀、皮肤温度及静脉回流情况。抬高患肢20°~30°, 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患肢可以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包扎, 松紧适宜, 也可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钙2 500 U, 皮下注射, 每日2次。这些都是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
2.2.4 饮食护理
术后应注意营养摄入, 增加机体抗病能力。指导患者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如瘦肉、蛋黄、豆制品、胡萝卜、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等易消化吸收和促进胃肠蠕动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2.2.5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防止感染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 应遵医嘱静脉应用抗菌药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及时更换切口敷料。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鼓励患者多饮水, 做好导尿管的护理, 指导有效咳嗽排痰, 保持床单平整清洁, 协助患者按摩受压部位的皮肤, 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2.2.6 功能锻炼
术后第1天做踝关节主动曲伸活动, 利用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第2天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力量锻炼。第3天练习直腿抬高运动。第4天练习膝关节曲伸运动, 可利用CPM机进行锻炼, 有助于静脉和淋巴液回流, 减少患肢肿胀, 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防止发生粘连, 2次/d, 每次30~60 min, 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以患肢无不适为宜, 并适当休息。开始曲伸范围在0°~45°, 以后每日增加10°, 达到100°~120°为最佳[2], 待2周后软组织愈合, 可扶拐下地, 下地前先坐在床边练习膝关节屈曲, 然后伸直, 每日多次锻炼。
3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仍须继续进行功能锻炼, 应教会患者正确的锻炼方法, 锻炼顺序应遵循站、坐、蹲 (3个月) 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 防止关节疼痛和肿胀, 使其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3,4]。嘱患者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含钙高的食物, 预防骨质疏松。注意保护患膝, 尽量减少患膝的负重及侧方向应力, 下蹲幅度不可过大, 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 应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 以后每年复查1次。
4 小结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主刀医师的精湛医术, 而且围术期的护理也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可以改善患膝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 预防肌腱、关节囊粘连和挛缩, 是促进术后膝关节康复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袁秀英.表面型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护理[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 2007, 15 (23) :125-126.
[2]杨晓华.6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的体会[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1 (3) :392-393.
[3]马冬婴.边远地区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7) :120.
全膝关节置换 篇9
关键词:膝关节单髁置换,全膝关节置换,选择,远期疗效,对比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慢性骨关节疾病, 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 应用手术方案治疗, 可改善预后。单髁关节置换与全系关节置换均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 为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远期疗效, 该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入住该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 比较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远期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入住该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0例, 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实验组:男女比例8:17, 年龄51~82岁不等, 平均 (71.2±5.5) 岁, 体质量59~75 kg不等, 平均 (65.2±2.5) kg;对照组:男女比例9:16, 年龄52~83岁不等, 平均 (71.3±5.5) 岁, 体质量59~76 kg不等, 平均 (65.6±2.6) kg;入选病例均自愿参与该研究, 排除活动量大、过度肥胖、明显静息痛、以及多关节疾病患者,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1.2 一般方法
1.2.1 实验组
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在患者大腿上部用电动气囊止血带, 于膝关节正中做纵向切口, 长度以8 cm为宜, 打开关节囊, 于髌骨内侧入路, 切除内侧增生骨赘, 应用髓内定位法固定胫骨、股骨, 在避免损伤交叉韧带的基础上截除部分胫骨 (切除胫骨平台约7 mm) , 后行股骨截骨, 术中保持力线0度或轻度内翻, 给予试模测试, 使其达到软组织平衡后, 植入Preservation假体, 应用骨水泥固定, 术毕。
1.2.2 对照组
行全膝关节置换术, 术中常规应用电动气囊止血带, 切口及入路方式同实验组, 将增生半月板、骨赘切除, 采用髓内定位法处理胫骨、股骨, 胫骨平台切除9~12 mm之间, 股骨远端截骨时保持外翻5~7°, 松懈后侧关节囊及内侧挛缩软组织, 借助试模调试直至组织平衡, 置入Nexgen假体, 借助骨水泥固定, 术毕。
1.3 疗效评定
比较两组关节主动屈曲≥90°所需时间、末次随访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评分 (HSS评分) 、疼痛缓解优良率 (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对疼痛评价[2], 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借助软件SPSS13.0处理相关数据, 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数数据χ2检验, 以[n (%) ]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关节主动屈曲≥90度所需时间、末次随访关节活动度统计
对两组患者进行6~36个月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20.22±3.11) 个月, 实验组关节主动屈曲≥90度所需时间平均 (6.24±1.87) d, 对照组 (11.52±3.55) d,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实验组关节活动度为 (108.32±10.63) °, (100.24±8.9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HSS评分统计
随访结果显示, 实验组末次随访评分 (86.44±7.85) 分, 对照组对应为 (85.63±7.98) 分,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t=1.521) 。
2.3 两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缓解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
实验组疼痛缓解优良率为96% (14例优, 10例良, 1例可, 0例差) , 高于对照组的的92% (13例优, 10例良, 2例可, 0例差) ,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从并发症看, 实验组1例患者出现感染, 1例轻度疼痛。对照组1例深静脉炎, 1例术后感染, 2例轻度疼痛, 1例中度疼痛, 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关节翻修、假体松动、关节不稳以及严重疼痛等并发症。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临床常见病, 对膝关节内侧间室、外侧间室以及髌骨间室均有一定的影响, 严重困扰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有研究指出[3], 人工单髁置换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疗效佳, 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差血少、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的优点。有学者[4]观察了人工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退变的临床效果, 入选病例均甲级愈合, 未见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剩余间室退变患者,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关节主动屈曲≥90°所需时间为 (6.24±1.87) d, 末次随访关节活动度为 (108.32±10.63) °,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 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近似于相关报道[5], 进一步表明人工单髁置换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过去, 临床医师常为年龄>60岁、活性量低、无明显肥胖的老年人应用单髁置换术, 但手术失败率较高, 近年来, 单髁置换在手术技巧、手术器械、假体设计方面有了不断改进, 其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越来越佳, 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 单髁置换术术中可保留前后交叉韧带, 截骨量少, 更为接近膝关节生物力学, 且该手术方法创伤小, 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快,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本体感觉恢复效果佳, 有研究人员[6]对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6~10年的随访, 结果显示, 10年优良率高达92%, 还有学者[7]对患者进行20多年的随访, 获得了较高的假体生存率 (可达86%) 。
值得注意的是, 相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而言, 单髁置换术的适应证较狭窄, 术前应根据患者症状、影像学检查、体查了解患者是否具备手术适应症, 此外, 还应行膝关节镜手术, 为避免引发对侧间室的加速退变, 术中内翻畸形时不能过度矫正。
综上所述,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远期效果优于全膝关节置换术,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催, 陈游, 张春雷, 等.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近中期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0, 8 (2) :192-197.
[2]刘晓东, 凃意辉, 蔡珉巍, 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严重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9 (23) :1941-1944.
[3]刘传成, 郭林, 田丰德, 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退变的24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4, 8 (2) :75-76.
[4]彭侃, 姚舒馨, 马建兵, 等.人工单髁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6 (2) :106-108.
[5]杨曦, 许红林, 李天鹏, 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初步结果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8 (5) :511-513.
[6]李坚, 陈孙裕, 肖展豪, 等.关节镜辅助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11 (12) :1146-1148.
全膝关节置换 篇10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临床一种常见关节疾病, 好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 具有致病机制复杂与易复发等特点, 临床非手术医治疗效不佳, 多采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2,3]。该研究针对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已选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0例患者分别行不同治疗方案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最佳治疗方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治疗时采用的不同方案分成对照组 (38例) 和观察组 (52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20:18, 年龄50~77岁, 平均 (53.20±3.05) 岁, 住院时间1~28 d, 平均 (14.50±5.65) d;观察组男女比例27:25, 年龄40~73岁, 平均 (53.22±3.06) 岁, 住院时间1~30 d, 平均 (14.52±5.66) d;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体位, 采用持续性硬膜外或者全麻方式, 且备好止血带, 选择患者膝关节的正中部位作为手术切口, 予以常规性置换, 手术后负压引流, 用弹力绷带加以固定, 且进行术后常规处理。观察组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以膝部正中作为切口, 切开髌骨内侧的关节囊, 外翻髌骨, 完全去除骨赘与炎症反应骨膜等病变位置;手术期间确保软组织处于良好状态, 保持平衡, 以指压实验为参考标准, 于假体置入前对软组织两侧、力线和运动状况进行检测, 若正常, 则将假体衬垫、髁假体与股骨假体置入, 借助生理盐水冲洗, 负压引流, 缝合创面, 且于一侧手术完成后继续。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膝关节 (随访半年) 和并发症情况, 包括深静脉血栓、切口坏死、切口愈合不良。参照膝关节评分系统 (HSS) 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包含疼痛、肌力、屈曲畸形等, 满分100分, 得分和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成正比[4]。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SS评分对比
治疗后, 两组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优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总并发症率为1.92%, 和对照组5.2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χ2=0.064 6) , 见表2。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 伴随病程进展, 给家庭与社会带来较大经济负担, 临床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恢复患者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5,6]。为寻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效治疗方法, 该研究对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和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膝关节、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治疗后 (86.68±6.30) 分比对照组 (78.50±4.25) 分优, 表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可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改善预后。分析原因可能为: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进行一次性的手术治疗, 不仅可降低多次手术风险发生概率, 而且避免因采取单侧膝关节置换术造成患者机体骨折恢复不一等问题发生;且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麻醉次数较单侧置换术少, 患者手术后疼痛时间与康复期短, 可迅速恢复患者肌力, 从而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7,8]。此外, 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 患者双下肢能够同时进行康复锻炼, 减少内外翻、关节疼痛等对术侧造成的影响, 有利于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为进一步探讨两组治疗安全性, 该研究对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率1.92%和对照组5.26%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 且均低于10.00%, 和林治平等人文献研究结果相似, 总并发症率为12.00%, 进一步验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9]。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 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体温变化与总引流量情况, 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补充并做合理改善。
综上所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安全性均较高, 并发症少, 但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更有利于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改善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 可被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漆升, 李晓虎, 吴新勤, 等.体外冲击波联合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 (2) :120-122.
[2]马洪良, 彭军, 陈懿.臭氧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 8 (12) :2321-2329.
[3]王大民, 邵楠, 肖克明.全髋关节置换对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3) :355-357.
[4]龚俊华, 王怀举, 宋德明, 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的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31) :87-88.
[5]王伟, 陆兴, 康志刚, 等.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4, 31 (7) :1606-1608.
[6]张董喆.玻璃酸钠结合功能锻炼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8) :2994-2995.
[7]骆雷锋, 耿秋丽, 卞春喜, 等.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5, 17 (5) :59-61.
[8]叶川, 刘日光, 汤晋, 等.膝骨性关节炎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35) :5583-5588.
全膝关节置换 篇11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638-02 中图分类号:R 687.4047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71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骨关节炎晚期的唯一手段。其目的在于缓解膝关节疼痛,矫正膝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功能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除手术因素外,术前及术后的康复锻炼对关节功能的恢复极为重要。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23例,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系统化的康复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女16例,男7例,年龄46~73岁,平均69岁。术前诊断:退变性骨关节炎15例,创伤性骨关节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痛风性关节炎1例,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2例。结果术后均无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例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膝关节康复锻炼功能较差。其余随访6个月~3年,以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19膝,良3膝,效果满意。
康复指导
1.术前(术前2~3天)指导
由于不同患者的年龄、体质、心理素质、主观要求、原发病和手术过程等不尽相同,所以康复训练也需因人而异,制订功能目标和训练方法:①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TKA手术目的、方法、康复的重要性、康复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和参与康复锻炼。②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痰技巧的练习。③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踝泵运动、直腿抬高、主动屈伸膝训练(抗阻和不抗阻)等动作练习方法。④教会患者使用拐杖:因术前训练时会伴有疼痛,所以要求不必太高,以免影响术后康复的信心。
2.术后观察指导
(1)严密监护生命体征 由于TKA手术中高龄患者居多,多有心、肺、脑、肾方面的疾病或功能不全,经过麻醉、手术创伤的袭击往往发生病变,为此,术后必须密切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本组中有1例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发生轻度肺栓塞,及时对症治疗及加强深呼吸训练、咳嗽运动,恢复良好。
(2)患肢护理 手术后患肢予保持膝关节悬空并置于过伸应力位,足跟垫枕,下肢弹力绷带外固定,膝关节上置冰袋冷敷压迫,间隔6 h一次,每次20分钟。TKA术后肢体肿胀明显,运用冷冻压迫法对减轻肿胀有一定的疗效[2],且冷敷可控制疼痛,缓解肌肉痉挛。术后2~3 d伸膝位固定,使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得到牵拉,矫治术前屈膝挛缩。
3.康复锻炼
(1)术后早期(术后0~3 天)指导 目的:减轻患肢肿胀,防止术后粘连,控制疼痛,预防感染和血栓形成。①麻醉过后即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即收缩股四头肌5~10 s,休息10 s,收缩10~20次为一组,每2 h进行一组,同时进行腘绳肌等长收缩训练;并进行踝泵运动和踝关节转动运动。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皮肤色泽、温度、肿胀及感觉运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②术后第2天起,指导患者做患肢直腿抬高运动,患者取仰卧位,收缩股四头肌,绷紧膝关节,缓缓将患肢抬起,然后轻轻放下。刚开始不要求抬起高度,但要有10 s左右的滞空时间,以后逐渐抬起,每个动作10~20次为一组,每天3~4组或以患者耐受为宜。
(2)术后中期(术后4~14天)指导 目的:预防关节僵硬,恢复肌力及关节功能。①膝关节被动运动:术后第4天开始应用CPM辅助患者进行膝关节运动,起始角度为0°,终止角度为30°,每天上、下午各1 h,每天增加5°~10°,在1周内尽量达到或接近90°,一般以不引起膝关节明显酸痛为宜。当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达到90°时,可停用CPM。②膝关节主动活动:CPM机对防止术后粘连,迅速恢复关节功能有很大帮助,但不利于肌力的恢复,所以在进行被动运动的同时要注重主动运动。膝关节屈伸锻炼时先以屈膝30°开始练习,每天增加5°的屈伸活动度,在术后两周达到0°~90°的活动度[3]。主要做法:术后4天,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或卧位,患肢伸直,缓慢屈伸膝关节;术后5~7天开始床边膝关节屈伸锻炼,指导患者坐于床边,双腿下垂,将健侧的足跟放在患侧的足背前方,慢慢地挤压患肢,帮助患肢膝关节尽量屈曲,每10~20次为一组, 每天3~4组,逐渐增加锻炼次数。③离床行走训练:初次下床活动时应有专人辅助,患者拄双拐,先迈健侧下肢,用健侧下肢负重,然后利用拐杖移动向前行走。在行走的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摔倒和外伤。应将重心放在健侧,患侧不负重触地;上下楼梯活动,早期主要依靠拐杖上下,健腿支撑,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待病人适应后脱离拐杖抗阻力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
(3)术后晚期(术后15~60天)指导 目的:增强肌力,扩大关节活动。此期患者大多已出院。在患者出院前应做好出院康复指导,给病人指定康复锻炼计划。嘱患者坚持以上的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加强进行抗阻力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步态训练、平衡训练及负重训练,直至患膝功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负重力量逐渐增加至可以完全负重。重点强调:①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多角度等长运动:将术侧足分别放在不同级的阶梯上,使膝关节的屈曲角度不同,然后分别在这种不同的角度上进行等长肌力训练。②固定式自行车练习:开始时座垫尽可能地抬高,逐渐降低座垫高度,以增加膝关节屈曲。
总之,重视TKA手术前后的围手术期康复指导,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系统化的康复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但住院治疗期间要重视,出院后仍要坚持进行,至少维持半年才能保持或增进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亦璁.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01-502.
[2]张 俊,蒋 垚,邵俊杰,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和术后持续性冷冻压迫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3):205-207.
[3]刘 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25例的功能锻炼指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2646-2647.
(收稿日期:2010-07-15 修回日期:2010-09-04)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1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 男22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61.32±4.91) 岁, 关节炎平均病史 (5.03±2.18) 年。对照组48例, 男23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65.41±3.58) 岁, 关节炎平均病史 (5.13±2.44) 年。术前MRI、CT、X线检查提示, 患者均有关节畸形表现, 膝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合并症:高血压25例, 冠心病11例, 糖尿病9例, 慢性支气管炎7例。两组患者关节炎病史、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提前告知手术日期, 术前12 h注意禁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组施行临床护理干预, 针对患者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操作, 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2.1. 1 术前准备
考虑患者全身状况、病情、年龄, 全面评估手术耐受情况, 术前完善各项检查, 应用抗生素常规预防, 治疗各种合并症。指导患者进行收缩肱四头肌训练, 直腿抬高与主动运动踝关节, 练习有效咳嗽与深呼吸, 预防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前1 d叮嘱患者保证充足休息, 术前12 h确保禁食, 术前4~6 h禁止饮水。术前3 d使用碘伏充分消毒患肢, 以无菌巾妥善包裹, 避免发生术后感染。
1.2.1. 2 心理护理
由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者多为高龄患者, 因缺乏疾病知识, 担心身体健康与手术安全, 因而容易出现恐惧、烦躁、焦虑心理。护士应当向其耐心讲解专科知识, 邀请同种疾病已经康复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鼓励患者相互交流, 亲眼见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从而消除恐慌心理, 保持积极心态。
1.2.2 术后护理
1.2.2. 1 并发症护理
静脉血栓是患者多发的并发症, 护士应当密切观察肢体皮肤颜色与温度, 有无肿胀与异常感觉。针对心功不全、体型肥胖的高龄患者使用弹力袜、静脉泵、弹力绷带或服用高华法林、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有效预防。此外, 护士需要遵医嘱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 坚持无菌操作, 及时更换敷料。鼓励患者增加饮水量, 加强导尿管护理, 按摩患者的受压部位, 避免出现褥疮。
1.2.2. 2 功能锻炼
术后前2 d, 使用棉垫包扎患肢, 通过训练肌肉等长收缩加强血液循环, 避免形成血栓与肌肉萎缩;术后3~5 d, 拆除棉垫, 拔除引流管, 此时需要通过训练腘绳肌与股四头肌的肌力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训练, 加快切口愈合速度, 避免发生肌肉萎缩;术后的4 d左右, 加强关节活动度与患肢肌力的步态训练。
1.2.2. 3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适当增加运动量, 避免出现关节肿胀与疼痛。叮嘱患者摄取高维生素、高钙、高蛋白、无刺激的食物, 避免出现骨质疏松。增强患膝保护意识, 减少患膝活动与负重, 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1) HSS评分标准:内容包括关节活动范围、肌力、稳定性、功能、疼痛、屈曲畸形。总分100分, 优:85~100分;良:70~84分;可:60~69分;差:<59分。 (2) 满意度评价:术后3个月发放调查问卷, 统计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内容包括护士操作技术、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疼痛是否减轻等, 总分100分, 非常满意:>90分;基本满意:70~80分;一般:60~70分, 不满意:<60分, 分数越高, 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SS评分
随访3个月, 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 观察组优23例, 良16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0.69%;对照组优15例, 良13例, 可6例, 差14例, 优良率为58.33%。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 (11.5±1.0) d与医疗费用 (22415.5±123.0) 元显著少于对照组 (19.4±2.5) d、 (27943.6±258.3) 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 (95.35%) 与对照组 (81.25%) 相比明显较高,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成功关键不仅在于临床医师的医疗, 全面的护理干预同样非常重要。护士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好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出现、加强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改善患者的膝关节的血液循环、预防关节囊与肌腱出现挛缩、粘连, 增强肌肉力量, 促进膝关节及早康复[2]。术前心理护理有利于消除患者抑郁心理与焦虑心理, 保持良好心态迎接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能够促使患者了解自身护理目标, 充分理解护理行为, 主动参与到临床护理过程中, 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进而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本研究中, 应用临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相对较高, 观察组住院时间 (11.5±1.0) d与医疗费用 (22415.5±123.0) 元, 显著少于对照组 (19.4±2.5) d、 (27943.6±258.3) 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 (95.35%) 与对照组 (81.25%) 相比明显较高, 两组HSS评分、护理效果、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全膝关节置换术施行护理干预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改善膝关节功能与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研究.中外医学研究, 2013, 36 (11) :112-113.
【全膝关节置换】推荐阅读: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05-24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05-27
全肘关节置换术06-21
糖尿病患者全关节置换08-03
糖尿病全关节置换思考11-15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05-21
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09-11
工全髋关节置换术09-2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05-2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