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道路的选择与挫折

2024-05-24

法家道路的选择与挫折(精选3篇)

法家道路的选择与挫折 篇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扩张, 城市建筑密度大、交通堵塞、人口膨胀及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这一形势下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了诸多城市发展的主题内容。城市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是城市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体现, 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 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作用

1.1 城市道路绿化具有生态保护功能

在城市道路绿化中合理运用植物,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生态保护作用, 其具有遮阳、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降低辐射热、调节与改善城市道路环境质量及气候、保护路面、稳定路基等多重功能。

1.2 城市道路绿化具有景观组织功能

在城市道路绿化过程中合理选择绿化植物, 能够充分发挥其所隐涵的景观组织功能。城市道路不仅具备交通功能, 采取科学的规划及设计手段进行绿化建设, 能够使城市道路与绿化植物共同作用形成形态优美的城市道路景观, 为城市道路增添一份色彩。在实施绿化之前, 城市道路一般都是灰暗的, 通过绿化能够使道路形成清晰的道路景观界面, 有效衬托城市道路及城市建筑的另一番美。

1.3 城市道路绿化具有交通辅助功能

城市道路绿化的交通辅助功能主要表现在2方面, 首先利用绿化植物进行城市绿化建设, 具有一定的防眩作用。驾驶员在夜间行驶时由于灯光反射会产生一定的眩光, 从而导致驾驶员很难辨别交通路况, 影响驾驶员的行驶安全。然而利用绿化植物进行合理的道路绿化有效避免了这种状况, 在城市道路中间运用植物打造成分车绿带, 可以遮蔽驾驶员对面车辆所折射的灯光, 达到防眩目的。其次, 车辆在城市道路上行驶具有时间长、速度快等特点, 若整个道路沿线没有一点绿意, 景色十分单调, 极易导致驾驶员出现视觉疲劳的状况。利用绿化植物对城市道路进行绿化建设, 能够给予驾驶员一个宽阔良好的视觉空间, 对驾驶员安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道路绿化的植物选择

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特色, 对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要求也有所区别, 在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对于植物的选择应根据城市特点及地方特色进行合理化选择, 并且还考虑所选择的植物在城市道路绿化中的功能效果与艺术效果。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 一般情况下会采用灌木、乔木及地被植物。

2.1 灌木选择

灌木在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较为常用, 其主要应用于城市道路人行道的隔离带与绿化带中, 用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的灌木需要具有降低城市中的噪音污染, 不能遮挡道路行驶的视线, 净化城市环境等作用。在选择灌木时需要注意3个方面:首先, 在城市道路绿化中, 要保证灌木的株形优美、枝叶丰满、花期较长、花多并且能够显露出来。其次, 应保证灌木的植株少刺或者无刺, 叶色之间有一定的变化, 具有层次感与错落感, 并且为了确保灌木在城市道路中的长期生长, 应选择一些耐修剪, 能够人为控制其高度及形状的灌木。再者, 灌木还要具备繁殖容易, 对路面污染与灰尘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 充分发挥灌木的使用价值, 降低城市道路环境污染。

2.2 乔木选择

乔木在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其在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主要被作为行道树来应用, 其具有遮荫及美化道路环境等多种功能。为使乔木在炎热多雨的季节依然能够完好生长, 就需要对乔木进行精心选择, 在乔木选择过程中要合理把握2点。第一点, 从乔木外形上来说, 乔木株形应该美观整齐, 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且易于成型, 同时还应该结合当地人们的审美习惯及要求进行选择。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所选择的乔木其叶子最好能够在秋季变色, 从而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为城市道路绿化增添一份魅力, 一份生机。为了避免城市道路在冬天的单调, 还可以选择一些常绿花木, 从而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 使冬天的道路依然不缺乏生机。第二点, 应用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的乔木生命力应十分顽强, 且对其生长状况的管理费用较低, 栽种后不会发出难闻的味道, 以免影响城市整体环境质量。

2.3 地被植物选择

在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还需要一定的地被植物, 对于地被植物的选择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温度及湿度等多种条件选择草种草坪, 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就目前地被植物在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的应用状况来看, 北方诸多城市基本上都是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 还有多种低矮花灌木也被应用到地被中, 例如, 金焰绣线菊、金山等植被。

3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分析

3.1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3.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 应以城市发展及人们需求为中心, 保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能够带动城市道路环境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让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城市引以为傲, 让他们在所居住的城市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魅力。

3.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具体是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损坏城市本身环境,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要与城市经济发展保持一致, 不仅要满足城市居民对道路生态环境的多种需求, 合理规划城市生态景观, 同时还应该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依据, 为城市居民提供宽广的生态资源与环境空间, 促进城市生态景观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和谐与进步。

3.1.3 整体优化与发展原则。

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要具有全局观念, 遵循整体优化与发展的原则, 合理将城市道路绿化与城市生态规划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积极作用。

3.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3.2.1 多景融合, 呈现异相景观。

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 应保证城市道路生物的多样性, 对道路绿化景观采取多种设计方式, 运用多种多样的绿化植物, 使整个景观设计既具有统一性, 同时又具备变化性, 给观赏者或者城市居民一样的景观感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资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是促进城市稳步发展的必要途径, 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城市绿化景观资源的应用率, 实现其使用价值。

3.2.2 遵循美学法则, 进行动感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不仅要体现景观设计的独特之处, 同时还要充分彰显城市独特的地方特色, 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满足当地居民的精神需求及植物良好生存的基本要求。在设计中要遵循美学法则进行动感设计, 避免景观设计的单调性与乏味性, 使整个景观设计看起来充满活力与生机。

3.2.3 结合当地文化, 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一个城市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要想凸显自身城市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就应该结合当地优秀文化。因为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差异性, 当地文化是经过几千年史载继承下来的文化瑰宝, 在设计中渗入优秀文化元素, 能够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层次, 提高道路景观设计水平。

4 总结

城市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 城市道路绿化具有多重功能性, 如生态保护功能、景观组织功能以及交通辅助功能等, 对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合理利用植物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 同时还能够降低环境污染, 提高城市品位,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是城市美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合理选择植物, 进行科学植物配置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基于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选择配置与景观设计在城市美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本文简单阐述了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作用及植物选择的原则, 分析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与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功能,植物选择,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李健.城市道路绿化中的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8)

[2] 白海萍.浅谈城市道路绿化功能[J].林业科技, 2011 (2)

[3] 徐彩定.关于城市道路绿化中的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的探讨[J].中国园林, 2012 (25)

法家道路的选择与挫折 篇2

路面型式的选择, 依据在于所选择的路面型式能否满足路面性能与行车能力的发挥、道路路面寿命要求。

无论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还是沥青混凝土路面, 只有当路面的性能得到体现、体现为行车所需要的行车空间及行车条件时, 才有路面型式、路面结构的选择与运用。

道路及道路路面的性能形成于道路建设过程、道路构筑物施工过程。本文从道路构筑物的施工组织环节分析路面的类型的形成过程。

二、常见的道路路面型式的起因

“源起状态”起始的客观基础决定着路面的型式、道路行车的性能。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实现工程的“源起状态”的演绎过程。一项道路工程的起始节点 (1) 与 (紧邻地区或区域) 源起状态分析及分析图如下:

由图1知:工程的源起状态为紧邻地区或区域 (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缘上紧邻, 一种是时-间上紧邻) 的社会过程所形成的H2O–基资源或H2O型资源。从节点1至节点8所演变的双代号网络进度计划是道路工程针对地基工程、路基工程、路面工程、边坡防护与支挡工程四道工序、三个施工段的组织实施计划的流水作业箭杆图。

1.当工程与紧邻地区或区域具有地缘上关联时, 地区、区域与地区、区域之间有时-空间的属性资源传动 (不同于工序中所用的工地现场拟组织“量化”的施工资源) , 21型的资源、22型的资源两者共同构成新的工程建设的客观基础, 引出新工程建设的、具有不同能级轨迹的时空间资源 (22型的资源) (它们类属于同一个时-空间的体系;它们以共同体系的区域自然状态属性如三维坐标系与工程坐标的结构属性演绎) 。在拟建工程的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图中, 它存在于节点 (1) 引出工序时的操作、激活环境。

2.当工程与紧邻地区或区域具有时间上的关联时, 紧邻地区或区域生活、生产、工程建设所形成的状态为时-间 (或时-间属性的资源) 为拟建工程的“源起状态”;它由节点 (1) (节点的属性) 引领、演生出拟建工程的时空间客观基础资源。此时, 本道路工程建设的客观基础为22型的资源。从H2O–基 (型) 形成特征来看, 它是一个21型的资源, 所以道路工程的源起状态为2 (一个表示时间、空间为其状态及其属性、带来新的建设楔机的数 (–时空间) ) (如某个地质年代 (如中生代、新生代) 的环境资源) 。

三、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组织实施过程

当拟建道路工程的起始客观基础是带有资源输出的“源起状态”时, 拟建工程的实施基础 (22型的资源) , 将由具有两个电子云轨迹 (或类电子轨迹) 、6个电子 (或类电子) 演绎“H”型结构、演绎时-空间资源 (有时, 直接由源起状态的‘核’结构体系释放出同一核的作用演变下的质子、电子 (“H”元素型资源) ) 。工程的施工组织计划、实施过程, 将从“H”型结构资源 (客观基础、客观条件) 演变出具有“核”结构稳定的构筑物———道路及路面工程。由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表所所示的元素周期率知, 上述具有六个核外电子的‘HH’’型型结构时空间资源, 在施工组织、实施过程中, 可以演演变变出C、H、O元素结合型特征的物质、构筑物, 演绎//演演变变出C、H、O元素结合特征的时空间;在条件允许时, , 也也可能演变出C元素结晶型资源和对应的结晶体时时空空间。它适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形成的双代号网络进度度计计划组织实施过程:

图中, 由节点m, n组织的m–1, n-1表示沥青混凝土的制备、运输工作环节。当施工环节取料点、施工方案等所实现的节点m, n的性质、性能逐渐接近、无限接近时, 它们表示符合“空间中两条平行线相交于无限远处”的数学命题的数学属性;它演绎着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性质、性能及其安全与稳定性。

四、水泥混凝土路面型式的施工组织特征

当整条道路路面或路段路面与紧邻地区或区域为时间关联性接邻, 紧邻地区、区域输出的将是可以释放的、将为本道路工程开启的“H”元素型环境 (能够引起本环境内资源演变、演绎自然规律、客观规律过程) 。在如图1所示的施工组织中, 施工过程组织能够演绎生成“O”元素型资源;所以, 地域之间为时间上关联时, 道路工程施工组织、实施, 将对“H”、“O”型元素资源进行组织, 回归H2O–基环境、回归“H”元素型环境。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无机盐类材料修筑的路面。工程实施过程中, “H”元素型资源环境能够引起水泥混凝土内“类电子” (“物质粒”式类电子) 电离型运动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泛浆、密实, 演绎、形成“H”元素型路面行车条件, 并在后续道路通车过程中由行驶车辆演变为具有“H”元素型资源的行车空间。所以, 地域之间为时间性关联时, 道路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型式较易满足“H”元素型资源时空间要求。

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质形成的双代号网络进度计划组织过程:

图中, 由节点m, n组织的工序m–1, n–1所实现的水泥混凝土的制备、运输环节, 演绎着H2O–基资源。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双代号网络进度计划的组织实施水平, 实现着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性质、性能以及路面的稳定与安全。

一条道路及其路上行车, 演绎着地区或区域的生活、生产过程。它表现在道路演绎地区或区域生活、生产过程的同时, 演生出各种性质的资源如H2O型资源 (以比重描述物体的单位重量时, 物体就是H2O–基资源、H2O型资源) 、H2O、H和O元素性资源。所以合适选择的路面型式能够实现对应地区或区域的生活资源, 能够较低难度的实现地区或区域的生活资源;能够通过实现21型资源 (H2O–基资源、H2O–资源) 净化环境, 并进一步改造、完善地区或区域资源环境;合适组织施工过程, 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生产、生活过程, 改造自然。

摘要:道路路面的型式、路面性能及寿命与道路工程建设过程的组织紧密相关。一般有:当道路建设的源起状态与紧邻地区或区域没有直接地区域上资源流动式联系 (时间上紧邻) 时, 道路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型式;当道路建设的源起状态为紧邻地区或区域的引出状态 (地缘上紧邻) 时, 道路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型式。本文从道路工程建设的常规施工组织环节对工程质量的形成、维持、维护方面探讨路面质量的形成过程, 分析结果能很好地说明上述路面型式选择方式的依据充分, 值得工程建设中参考。

关键词:道路工程,地域上关联程度,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图

参考文献

[1]弥海晨, 韩瑞民.国外小交通量道路研究发展综述[J].中外公路, 2008, (02) :219-222.

[2]张彬.公路沥青路面设计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学, 2014, (04) :257.

[3]王金国.宁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控制[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015, (01) :218-220.

法家道路的选择与挫折 篇3

1 审视我国的城镇化道路

1.1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三个主要阶段

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的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缓慢,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且与我国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不同步。1949-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0%左右仅增长到17.9%,年均增速不足0.3%。(1)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步伐逐步加快,1979-1992年城镇化率从18.96%提高到27.46%,提高了8.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约0.68个百分点。一大批新兴城市迅速崛起,城市总数由216座增加到517座。(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明显提速,主要表现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摆脱土地的束缚向城市和城镇流动,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长,逐渐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然而,粗放的土地开发模式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能源紧缺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电荒”“气荒”“油荒”相继出现;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频现;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城镇化质量普遍不高。这种以能源和资源掠夺式开采、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1.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搞成了房地产化,大拆大建造成能源浪费严重。全国各地盲目造城的冲动很强,城镇化是以投资驱动和“房地产化”为主,缺乏产业支撑,超前规划各种工业园区、开发区和新城,盲目追求空间的城镇化率,造成很多“空城”,这是一种功利性的城镇化。近几年各种各样的造城运动在中国的大、中、小城市加速蔓延。国家发改委课题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每处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1.5个新城新区,规划新城数量约190个。(3)持续高速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的钢铁业及建材的大量消耗,这是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建筑物如此大拆大建造成的能源浪费令人心痛,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能源匮乏大国而言。

(2)农民工游离在城市农村之间,庞大的流动人口加大了运输能耗。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几亿农民走出土地,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他们虽然居住在城市地区,但其中大多数没有城市户籍和待遇,仍然是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农村人口,没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市民。农民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在各大城市间流动,不稳定性很大,成为游离于城市之外的“候鸟”,每年春节全国范围的大迁徙就是一个写照,为此需要修建大量的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生产修建铁路、公路的建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支撑如此庞大的交通运输同样需要大量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而平时这些铁路、公路的闲置率、空驶率很高,无形中造成巨大浪费。

(3)能源短缺和城市污染并存,城市病多发。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人口增长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能源、土地、水三大核心资源的“瓶颈效应”日益凸显,“大城市病”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能源环境问题尤其突出,各地频现油荒、气荒、电荒,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已超过了50%的安全上限,这已经威胁到我国的能源安全;环境恶化,雾霾天气增多、范围也在扩大;楼越盖越多、越盖越高,路越修越宽、越修越密,地下水被过度开发甚至被污染,地下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大量植被被柏油马路替代,生态环境遭破坏。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正受到威胁,而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短缺现象严重;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城市垃圾迅速增加,很多大城市被垃圾包围;城市配套设施普遍不完善,比如排水设施不足,一下大雨城市就一片汪洋。欧美国家城市化200年才出现的“城市病”,在我国城镇化仅30年就集中爆发了。

(4)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大小城市发展不均衡,能源远距离运输。目前我国超大城市规模过大,中西部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大城市、特大城市边界不断扩大,“摊大饼”式发展。一些城市沿袭先建设后规划、先规模后效益的发展途径,盲目追求高、大、亮等面子工程,城市扩张速度不断加快,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而这些人又带来新的住房、交通短缺问题,又要建新住宅区、修新路,如此循环,“饼”越摊越大。仓促上马带来了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偏低问题、交通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更造成了能源紧缺加剧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而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多在东部能源资源缺乏地区,于是形成了西煤东运,西气东输的局面,远途运输加大了损耗,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由于经济实力较弱发展迟缓,小城镇人口比重不升反降。

2 新型城镇化道路:治疗“城市病”的良方

据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司长江冰介绍,近几年发展情况显示,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推动能源消费8000万吨标准煤。(4)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据此速度发展,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届时,将拉动全国8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相当于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个国家能源消费之和。中国是人均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如果不能探索出一条开发新能源、新技术的低能耗、低碳的绿色城镇化道路,那么中国资源将无法承受中国城市化之重,过去粗犷的城镇化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2.1 建设紧凑型城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中国目前的城镇人均建筑面积为31.6平方米,美国人均面积为61.8平方米,德国和日本人均面积分别为42.9平方米和36.6平方米,如果中国走美国式的城市分散发展道路,就算把耕地都拿来修路、停车还不够,由此被耗用的汽油将远远超出地球石油供应总量。(5)我国有13亿人要吃饭,我国要想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被突破,唯一办法就是城市空间密度要紧凑,达到每平方公里1万人。(6)因此,中国绝对不能走美国式的城市分散发展道路,只能采取欧洲日本的紧凑式住房消费模式,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在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政府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消费观念,认为改善生活就要扩大居住面积。根据中国国情,人均居住面积绝不是越大越好,各类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绝不是越多越好。我国要建设紧凑型城镇,推进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细化城市布局,增加土地混合利用,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新城。

我国农村居住分散,房屋保暖不好,用能设施五花八门,能源转换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现在农村人均能源消费低于城市人口是建立在农村生活水平低下的基础上的,农民一旦达到或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其能耗必然超过后者。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城市化率将有效破解农村能源效率低的问题,促进能源、土地等资源节约,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人口集中居住,公摊下来人均能源消耗会大大降低,以规模化的方式促进节能减耗。

2.2 由盲目造城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聚集人口转变

“鬼城”、“空城”若不抑制将加剧我国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持续恶化的状况,楼群和基础设施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浇筑,一旦盲目建成,后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很难纠正。没有坚实产业化支撑的城镇化,没有与城镇化相适应的就业机会,即使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将农民工留在城市,也可能会因失业形成城市中的贫民窟。我国要吸取拉美国家城镇化超前于产业化,造成城市贫民窟现象的教训。城镇化建设不能与产业发展割裂,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能成功。

城镇化与产业化密不可分,在推进城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能源消费总量注定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污染物排放也将升高,因此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低碳经济,根据我国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引导产业在不同规模城市间合理布局,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2.3 从工业化城市向生态化城市转型

城市的三个基本功能是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宜居,生态化城市是实现城市的这三个功能协调发展,不能因为发展经济的功能而忽视另外两个功能。生态化城市是以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发展模式的城市。生态化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机替代,通过城市综合能源规划,实现多种能源形式统筹优化,让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嵌入到城市发展中;实现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并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剖析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应该是:建设紧凑型城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聚集人口;控制城市规模,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从工业化城市向生态化城市转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能源,紧凑型城市,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陈浩,郭力.双转移趋势与城镇化模式转型.城市问题,2012(2).

[3]邓祥征等.中国西部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12(2).

上一篇: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下一篇:抑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