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家思想之心得体会

2024-05-08

读法家思想之心得体会(通用6篇)

读法家思想之心得体会 篇1

读法家之我看

首先,在先秦诸子当中我为什么会选择写法家?我想这只是因为法家的思想与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最为接近,我最认同它的观念。虽然法家思想也是有很多不合时宜的观点,或是不符合当代具体发展的看法,可是在诸子百家中我还是最看重、最喜欢法家,所以我选择了解并且写法家的读书报告。

好了,那现在来解析我对法家思想的深刻理解。第一点,就是法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在法家看来,人性趋利避害的,人性就是这样,而且是无所谓善恶,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人性本善或是恶,他们认为人性就是那样——趋利避害,带着一种中立的态度。我也不敢说这个观点就是一定对或是一定错,但人性确实是有这一点,至少大部分表现出来的都是这一点。韩非认为人的这种好利恶害并不是邪恶的,而是人之常情,应该加以肯定,不需要遮遮掩掩。书中有很多证明此观点的故事,在此我就不拿来凑字数了。在我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理解中,人(或者说就是我)要活得轻松和有活力,那就承认自己的欲望吧。你敢不敢承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敢不敢承认你自己就是一个无比自私的人,基本上做什么事儿都是为了自己?不要在过多的把什么美好的、高尚的接口放在嘴边好吧。我本来就是一个自私的人,目的自私,动机自私,我目前活得还很自私。我相信人是不断在精神层次上进化的,第一层次就是为自己,第二层次是为他人,第三层次是为世界。反正我自己现在是处于第一层次,而且也感受不到后面的层次是什么,感觉后面那种为世界、为自己的使命、为自我实现的境界太高了,而且那时候也是为自己啊,为自己的心理满足。这些或许我以后会懂一点吧。

反正是当我承认自己的自私自利后我才感觉活得更轻松一点,拿出更多的精力去追求我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我追求我自己喜欢的女生会更放开一些,因为我追求她,我为她付出就是为了得到她,为了得到一份亲密的恋爱关系,她不喜欢我就算了,我的什么付出也与她没关系,是我对她

一 的投资,最后没成就当是我看走眼或两人不合,我对她好并不是什么出于伟大的为她好的高尚的借口,就是为了自己而已。这种说法像极了我之前看的一篇博文,看来我是深受其影响。文中作者说他自己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圈子,泡妞圈、直销圈、灵修圈、创业圈等,发现心态最好的人竟然是生意圈。生意圈的人心态好,赚钱了,OK,很开心;赔钱了,OK,也没什么;合伙了,OK,很开心;散伙了,OK,也没什么。为什么生意人心态这么好呢?结论是,生意人最了解自己,有最多的惭愧心。生意人承认自己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好人,一开始就不是,生意人单纯就是为了利益,精打细算,动机自私,投入等着回报,付款等着收货。

所以我对法家强调人的这种自私的本性很是认同,人性善恶的问题往往会给我们的头脑带来不小的混乱,我们总是用一生来学习人性都是美好的、社会是充满爱的、大部分人都是君子。可是当我们进入社会才发现真实的世界并不是教科书上那般美好,于是产生怀疑,人性是善是恶?如果三字经中写的是:“人之初,性本恶。”结果又会是怎样,我无从得知。罗马人的头脑中就没有人性善恶的区别,在他们看来人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尽管我们看来罗马人本性邪恶、好斗、贪婪。

只有你为自己,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建设的很好时你也有更多的东西能够带给别人。总而言之,人的这种趋利避害、自私的本性也没什么不好的,就那样了。而且对于个人而言,建设自己的人生、解决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追求自己的使命,这些才是第一位的。

关于法家思想我想写的第二个观点就是进化史观。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思想家都用倒退的观点解释历史。如道家认为,人类自古以来的历史就是不断倒退的历史;儒家则把尧舜时代或商周之际作为理想时代,认为自西周以来的历史是不断倒退的历史。而法家则是彻底的进化论。商鞅明确指出:“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商鞅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的出路不在于法古,而在于变法更礼,这是当时其他思想家远未能及的。

二 可能也正是这种观念让法家与其他流派相比更加的面对现实,我就喜欢法家的这种面对现实的态度,相比其他流派的救国策略,法家无疑更具实操性。好了,他们的进化观点也是我所赞成的,我认为,无论是社会还是生物还是人自身都是在不断进化的,从总体上来看都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的观点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相吻合呢。当时的社会虽然混乱非常,可是生产力无疑是有了巨大的发展,具体情况变了因此要采取新的策略来富国强兵。

这种进化的观点还让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理论,那就是我们人在精神层次上的不断进化。怎么说呢?就像我上文说的,精神层次更进化的人更多的为他人、为世界、为自己的使命,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就是更高的自我实现。在我看过一些生物进化学、进化心理学方面的书之后,我更加认同这种进化论。在总体上,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第三点我想说的是法家的务实的精神。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时期谋士这批人的代表,谋士不拿出一些具体可行的策略怎么能行呢?这种观点也可以说是有用论吧。不法古,因为法古没用;不尚贤,因为尚贤有害;以法治国,因为法有用。

在当时战国的理论界,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论,后世总结为九流十家,针对战国的局势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难免良莠不齐,浮夸流行,华而不实。韩非认为,判断这些理论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有用,他告诫君主,如果不注重功用时效而喜欢听那些虚言浮说,就可能亡国。其中韩非反对形式主义、反对以贤治国、否定以身作则、否定以智治国。

其中反对形式主义就不多说了,反对以贤治国韩非用中山亡国和燕王哙禅让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君主尚贤的害处。以身作则是传统的为君方式,通过自己带头的作用为百姓树立榜样,从而达到风化天下的目的。但是韩非对此提出了异议,因为统治者并不是那个德行最高尚的。根据中主原理(韩非的那一套设定即使是中庸之主也能把国家治理的很好的原则),君主的才能并不一定出于人之上,那么自为表率非

三 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倒会起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效果。因此,他否定君主应该以身作则,而是认为,只要君主抱法处势,那么即使德行平庸,能力平庸的人也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这些有用论都很好的说明了法家追寻的是一种大概率事件,按照中庸之主而不是难得一见的明君设定标准,以法择人而不是单单凭借君主的好恶或是人才是否贤能来任命官员,凭借人们好利恶害的天性而不是说不准的仁义礼智来治理人民,这些说明法家的求真务实的精神。

总之,法家坚持的可以说是功利主义的立场,不管是何种理论、何种观点,只要是有用的就是好的,就像邓小平说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的原理一样。检验是否有用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实践。

第四点我想说的是法家人士的奉献精神,那种为了自己的信仰奋不顾身的姿态,我个人对此十分的敬佩、崇敬。

我比较喜欢法家,可是对其他流派也没有一点排斥之意,立场不同而已。因为其他流派的大人物一样也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奋不顾身的人,这种人我实在没什么说的,只有敬佩二字,不知道我何时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像孔子,他周游列国之后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学说难被人所接受吗?他难道不知道自己所期望的理想社会当今不能实现吗?可是他依然跟随自己的使命不停向前,就像孟子说的:“虽千万人,吾独往矣。”这种精神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其他流派为了自己的学说是到处讲学什么的,或是奉献出自己一生的经历,可是法家人士更多的是奉献出了自己生命。他们向君主献刀是有莫大风险的。

韩非在自己的著作中专门有一段小故事来说明法术之士的辛酸无奈。话说楚国的中山自古出产玉石,春秋时期,有个叫卞和的楚国人在山中得到了玉璞。卞和知道玉璞非寻常玉石可比,献给谁呢?钢刀赠给勇士,红粉施予佳人,国宝只能献给国君。在忠君爱国思想的指引下,卞和把它献给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楚厉王知道相玉是个专业活,不便自作主张,于是找了一个玉匠拿来玉璞,看过之后,道:“石

四 头。”见专业人士这样说,楚厉王气不打一处来,忽悠君主必须付出代价,卞和只得失去了左脚。厉王死后,王位传到了弟弟楚武王的手中,卞和继续献玉,结果失去了右脚。之后周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在大山中开始哭泣,一连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干了,继之以血水。消息传到了文王那里,最后在玉匠的雕琢下,一块宝玉现于人世间。为了纪念卞和同志百折不挠的献玉精神,文王把玉石命名为“和氏璧”。

韩非这篇文字针对君主而作,所以只谈到了君主应该如何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体谅献玉者的苦心,不要胡乱讲献玉者否决。宝玉是君王所喜爱的,法术之士也是君主所需要的,在《孤愤》中韩非已经详细论述过,只是当这两种事物出现在君主面前的时候,君主摇头不识,甚至恼羞成怒。为什么会有这种阻碍?有心理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专业因素等等,这也是韩非所描述的《说难》。

而法家人士却为了君主、为了自己的理想那样的奋不顾身。伴君如伴虎,向君主献刀,自己也有生命危险,法家为君主贡献的不仅是自己的智谋、能力、思想,甚至还有生命。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法家人士也就是法术之士为什么会给君主提供一套完整的驭下体系呢?难道他们不也是臣下吗?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不少人都对法术之士有过这样的责难。其实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自然取舍,也就是法家所说的两权相害取其轻。战国时期那些法术之士都是平民出身,对他们来说获得君主的赏识和任用是最主要的目标,与这个目标相比,做君主的忠狗、被君主驾驭、一切以君主为转移并不算什么。

《孤愤》更是法术之士的自我表白书,也是形势分析书,更是价值宣传书。其中主要宣扬的就是:我们法术之士很孤独、很愤怒;我们法术之士很可靠、很有用。难怪秦始皇看到韩非的文章不仅仅能体会到这些,也能感受到:我们君主又何尝不是很孤独很愤怒;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很可靠、很有用的大臣。想及于此,长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第五点我想说的是法家的法术势三刀。首先说说“法”,五 天理人情是根本——实用主义韩非如是说。毫无疑问,法家的法是是建立在人性趋利避害的基础上,完全为了君主的统治事业的,君主是唯一不受法律约束的人。在我看来法家所说的法在当时特别具有实用性,符合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至少我没有找到多少可以批判的东西。法家所说的法具有公正性、唯一性、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韩非说:“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我只想多说几句后世对于法家的法偏重于严刑峻法的偏见,可能是偏见吧,我自认为。

长期以来,法家总是给人以杀气腾腾的感觉,似乎法治就是杀人、暴力,所谓法治不过就是刑治,那么法就是刑吗?法的概念远远大于刑。韩非所说的法继承了前期法家对法的规定性,是一个多重涵义,多层意义的概念,指一切制度、法令、律典,甚至是风俗习惯,所有层面的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那就是规范、程式之一。法是公平的,不偏不倚的,它不偏袒权贵,墨绳不迁就弯曲。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至于法家的法有时候感觉太过残酷,像“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感觉确实有够残酷,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我就不知道算怎么样了。法家重刑主义的逻辑起点基于对人性趋利避害的认识,是一种对利益得失的分析。如果轻罪重罚,犯罪者得到很少的利益却要遭受到严厉的制裁,从而蒙受多于所的几倍的损失,这样权衡得失,人们就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以身犯险,这样就减少了犯罪现象,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换句话说,如果当今之世如果一贪污的刑罚就是无期徒刑或是死刑,恐怕贪污的人会大大减少吧。

接下来我们说说术,韩非所说的术,主要包括两部分:“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对于术,我感觉没什么说的,只是君臣之间相互什么的关系,感觉太远。可以说就是政治权术吧。

对于势,看了书我才对势有了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什么是“势”?简而言之,势就是对他人的影响力的总称。这种影响力,既可以是刚性的,也可以是柔性的;既可以是命令式的,也可以是诱导性的;既可以是意识范畴的,也可以是潜意识范畴的。总之,势的范围很广。

那种看得见的势很容易理解,来自于权势,比如一个纪检书记的权势,一个财政部长的权势,一个市长的权势等。但在权势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名望。名望虽然不同于红头文件上确切规定的权力和职责,但影响力可以大的可怕。在大学当教授的陈独秀无权无职,但他可以让万千热血青年走上街头呐喊呼叫;凭借声望,已经近乎囚犯的拿破仑在不到一个月里就兵不血刃地第二次进入巴黎,建立政权。周杰伦,一奶油小生,无权无职,但我想如果有人对他的音乐说三道四一定会遭到口诛笔伐,如果他想让某人火,那么此人必定能小火一把。这些可以说是势,所以法家才不尚贤吧,贤人的名望超过了君主,那么百姓便只知有贤人不知有君主,这也是很危险的。

总之,法术势我认为不过是君主用来统治臣民的工具而已,仅仅是工具而已。

写了这么多,我只想说虽然我只写了关于法家所谓好的一面,当然法家也有很多缺陷,只是我在这里没有提及而已。我用我在看的其中一本书里的一句话来结尾,这句话很有意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生气,不要悲伤,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看一看《韩非子》,帮你面对现实,你就会心明眼亮、茅塞顿开。

总结陈词

读法家思想之心得体会 篇2

一、“法”之环节:企业制度建设

首先来看韩非子法家思想体系中的“法”。韩非子非常重视“法”, 也就是制度建设在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他认为“人性自利”, 并最终把“人性自利论”作为法家的理论基础, 主张以法制的观念来管理国家。他还认为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促成秦国的富强, 就是因为其严格的法制思想已在民众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并最终成为指导生活的原则。按照韩非子的理解, 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是组织得以良性发展和壮大的根本保证。而且, 组织规模越大, 制度就越管用。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法”的重要性一方面意味着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尊重法律的地位和权威;另一方面意味着要重视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企业都必须做好的重要环节, 因为好的制度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础。在企业的内部, 对于员工的管理不应仅仅依靠他们的自觉和道德号召, 还必须依靠合理完善的制度建设与制度管理。当然, 在制度建设的时候还必须确保其“公平性”和“公正性”, 因为这是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 也正是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所反映的内容和思想。

同时, 在进行企业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持续创新的问题。法家向来都是反对保守、主张锐意改革的, 他们认为既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那么一切法律和制度都应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既不能复古倒退, 也不能因循守旧。所以, 无论是古代的国家制度, 还是现代的企业制度, 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而应该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企业应该及时察觉外部市场的环境变化, 并结合自身的状况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 确保制度体系的动态性和前沿性, 通过不断创新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这也是法家持续改革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术”之环节:制度执行技巧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制度来进行管理, 最后的效果未必尽如人意, 这又是为何呢?这是因为制度是有缺陷的, 再好的制度也都只有在得到良好贯彻和执行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那么, 要如何去弥补制度的缺陷、“法”的不足呢?关于这一点, 韩非子提出的对策是重“术”, 也就是说要对制度的执行进行技巧性的监控和处理, 加强反馈, 加强考核。关于“术”的具体含义, 韩非子用了“因任而授官, 循名以责实”的话来解释, 也就是说要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需要来确定工作岗位, 根据工作岗位建立和完善职务说明书, 并把工作表现和职务说明书相对照, 从而确定是该奖励还是该惩罚, 并进一步作出人员变换与制度调整的决定。

那么在制度的执行中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员的激励和管理呢?关于这一点, 韩非子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主张。他从“人性自利”的假设前提出发, 提出了“赏罚二柄论”的考核和激励观点, 这也为现代企业激励制度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具体来讲, “赏罚二柄论”也就是以“赏罚敬信”为激励原则以“厚赏重罚”为激励手段。

韩非子认为要很好的运用赏罚进行管理,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赏罚必明, 即该赏的必赏, 该罚的必罚。在考核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公平, 对“行”不对“人”;而在赏罚的过程中则要防“漏”防“赦”。赏罚公平是一切激励手段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前提。第二, 赏罚必重。韩非子认为除了要“赏罚必明”之外, 还要“赏罚必重”, 他认为只有“厚赏”、“重罚”才是行之有效的策略。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可以借鉴韩非子的想法, 在企业内部实行重赏重罚的奖惩制度, 充分发挥“马太效应”,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确保组织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势”之环节:卓越领导风格

在明确阐述了“法”和“术”的重要性之后, 韩非子又指出了树立权威的重要性, 即“势”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按照韩非子在《功名篇》中的说法, “夫有材而无势, 虽贤不能治不肖”, 意思是说, 一个人仅有贤能是不够的, 还得有“势”, 不然就无法让不肖者服从, 无法保证组织的良性发展。所以一个组织要想很好的推行既定的制度, 就必须要有权力的保障, 而这个权力就是“势”。

韩非子认为, “势”应该包括赏权、罚权和威权。赏权是指在下属按照管理者的指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的时候, 管理者应该拥有对下属做出表扬和奖赏的权力。赏权是管理者手中的一个重要实权, 是一个用以激励控制的“柄”, 所以管理者应当“执柄以处势”, 合理运用赏权, 因为这是管理者对下属进行正向激励的根本保证。罚权是指当下属产生不正当行为或者执行不力时管理者可以对其进行惩罚的权利。威权则是指各种权力与影响力累积凝结在管理者身上所形成的威信, 管理者必须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努力来获得足够的威权。同时, 管理者必须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 只有自己具备了足够的胜任能力, 才能够合理地运用手中的“赏权”、“罚权”和“威权”, 从而确保合理地用“势”, 因为“贤者用势则天下治, 不肖者用势则天下乱”。具体到现代企业, 管理者首先要能够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直线职权, 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完善自我, 培养个人独特的领导魅力, 调动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 利用好“势”, 确保管理的效果。

在现代商业社会,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在产品和服务的层面上展开, 同时也在更深层次的制度建设以及价值观念上, 即企业文化层面上展开。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首先必须做好内部的制度建设, 在现实推行过程中对制度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完善, 利用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员工、引导员工, 为其发挥创造性作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 本着制度与文化相互促进的原则, 并努力构建与制度向配套的企业文化。以“法”、“术”、“势”的思路来指导管理过程, 使企业沿着一个正确、健康的运行轨道顺畅运行, 在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综合作用下蓬勃长久地发展下去。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管理文化长久以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法家管理文化对现代管理具有指导作用。韩非子的“法”思想为我们提供企业制度建设之道;“术”思想, 为我们提供了制度执行之道;“势”思想, 对我们形成卓越的领导风格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传统管理思想,法家管理思想,现代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卓娅.法家的法治学说以及现代借鉴意义[J].现代法学, 2003 (2) .

[2]王芳华, 高松.道家、儒家、法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J].上海管理科学, 2004 (5) .

[3]杨欣.韩非子的“二柄论”与现代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 1999 (10) .

[4]周蔚, 徐克谦.韩非子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5]周建波.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先秦法家思想法治与人治之争 篇3

关键词:法家;法治;人治

“以法治国”是中国法家最重要的主张,这一主张最早由《管子》一书提出:“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①这一主张不仅意味着制定法律,树立法律的权威,而且也要求在治理国家时严格依法办事,这便是“以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其实法家这一观点正是针对儒家的政治主张而提出来的,早期儒家学者主张维持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强调用西周的道德礼乐来教化人民。②这里的道德礼乐便是《周礼》中的“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以及“六行”——孝、友、睦、姻、任、恤,③据此,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出了“仁义礼治、德主刑辅、贤人政治”的政治主张,后人将这种伦理政治哲学归纳为二字——“人治”,而将与之针锋相对的法家的“以法治国”论相应地也归纳为二字——“法治”。

两千年后,在中国的“法治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的今天,一批学者对法家的“法治”提出了异议——法家之“法治”非现代之法治,而与儒家“人治”如出一辙,皆属封建君权的治国之术。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于法家思想归属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的意义何在?是纯粹学术理论的争论吗?如果能够证成法家之“法治”与现代法治同源,那么说明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了深厚的法治文明积淀,当代的法治建设完全可以从中获得指导,法家之“法治”从而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反之,如果异议成立,那么法家之“法治”与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便没有了直接联系,而纯属仅供我们侧面参考的中国法律文明史遗产,不能作为法治建设的指南针。很显然,这一讨论的战略意义重大,绝非一般的纯理论论争,论争的结果将决定中国法治之路何去何从。为此,本文旨在探寻法家“以法治国”的历史本源,已认定其最终的归属,从而明确其之于当代法治建设的意义。

一、法家简介

法家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个学术派别,而“法家”一词则最早见于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谈的《太史公自序》中。其思想之源,可以追溯至更早——大抵可至春秋末期。这一时期非贵族的平民通过各种途径上升为土地所有者形成新兴地主阶级成为了法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以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为形式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法家所鼓吹的“法”正是与贵族阶级相对立的地主阶级的意志体现。即打破旧贵族对土地、政权和文化的垄断,用法律确保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和人身安全,使他们得以进入社会上层、参与政治、经济活动。法家把旧贵族的“礼”说成是“私”的体现,而他们的“法”,则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体现,从而高举“法治”的大旗,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变法实践。终于缔造了一个一统天下的帝国——秦。

之后,西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法家声息杳无。但汉承秦制,也使得法家的精神即法家“以法治国”思想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封建王朝一面标榜儒学,一面推行法家的治国之术。正是“明倡儒经,暗行法术”。其实,儒法之间从西汉开始就改变了以往对立的局面,逐步走向融合。这更使法家的“法治”蒙上了更多的人治的色彩。而学界历时千年的法家法治和人治的归属之争,也便从此拉开帷幕。

二、法治论

(一)以法治国,一断于法

这点,可算是法家思想法治论的首要论据了。而学者们也多引用西汉史学家司马谈的话——“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作为引证。在這一点上法家也的确做得很好。从管仲到韩非,都对“以法治国”不遗余力的加以贯彻,一致认为人们的一切行为规范都应该用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并公诸于众。

但法家同时还认为法律应同时代的发展而随时变化,即所谓“法天”、“法地”、“法四时”④并且要“因人情”⑤而立法,这就给法家的法治论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使法律的稳定性受到了破坏。这也是人治论者用以攻击法治论的一大重点所在。

(二)“法者,国之权衡也”⑥

这句是把法律比作衡量东西的尺度,普遍、客观且具有稳定性。用我们现在的法理学观点来解释,就是法律是客观、普遍、公正的行为准则。这里颇有一点现代法治的味道。但对法家的这一观点,学界仍是褒贬不齐。梁启超就曾指出:“彼宗(这里指法家——作者注)动以衡量尺寸比法,谓以法量度人,如尺之量度布帛,衡之量度土石。殊不知布帛土石死物也,一成不变者也;故亦以一成不变之死物如衡尺者以量度焉,斯足矣。人则活物也,自由意志之发动,日薪而无朕:欲专恃一客观的‘物准以穷其态,此必不可得之数也。”[5]但笔者以为,这不过是法家对于法律的一个比喻,而对于比喻应该领会其中蕴含的真谛,而不应吹毛求疵地从字面去分析。

(三)“法不阿贵,绳不绕曲”⑦

这句话可算是标榜法家“法治”的名言了。韩非在这里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来说明法律要像木工的墨绳不迁就弯曲的物体一样不偏袒地位尊贵的人。为了进一步阐释,韩非还说:“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能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⑧教导执法者要一视同仁,无有偏私。这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稳定的国家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基础的。”这一观点有异曲同工之效。从韩非的这句话,我们似乎欣喜地发现了法家思想中法治的影子。但有些学者就单凭这一点便断定法家思想的“法治”就是现代法治,也难免有急功近利之嫌。其实,这还仅仅是个萌芽,究竟它能否成长为法治的参天大树,我们还需继续探究。

(四)“刑当无多,不当无少。”⑨

这是韩非在反驳晏婴说齐景公时说的话,意在指出刑罚没有多少,只要恰当多少都不多,如若不当,哪怕是一桩都嫌多。很多学者引用这句话来论证法家的无情,但笔者却认为其中体现的是现代的法理概念。我们的刑法原则中的“罪责刑相适应”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如果坚持这条法理,还是造成晏婴说的“踊贵而履贱”⑩的话,只能说齐国不守法的人太多了。那么这样问题就不是“刑当无多”了,而是齐国的普法工作没有做好。再不然就是齐国的法律太过严苛。若真是这样,就更应该做到“刑当”,齐法过严不正是刑不当的缘故吗?

三、人治论

(一)法家提倡君主专制是对法治的反动

对于法治的理解很多,而法治本身也的确是个内含深厚外延广泛的概念。但无论从何种角度对法治进行诠释,都离不开民主这一概念的辅助。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法治只可能在民主的土壤中发芽、开花最终结果。而法家却说“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王者独行谓之王”?;“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由是观之,法家的确是拥护君主专制的,而这样的专制、集权,同现代法治确有水火不容之势。虽然法家也曾强调君主也应克己守法,但却没有设置对君主的制约,使得法律在君主面前有如一纸空文。

(二)法家把法律作为君主统治的工具,有悖于现代法治

现代法治认为法律应该高于政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而法家却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像这样把法律置于君主之下,就使得“法者,天下之仪也。”?成为一个口号。所以才有了慎到的“立天子以为天下”这般无奈的掩饰般的解释。可无论法家怎样为自己开脱,都无法逃避他们把法律作为君主的工具这一事实。而这也正是法家拥护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而这一结果还会派生出立法权归属、权利义务对等和平等权等诸多问题,这些笔者都将在下文具体阐述。

(三)法家对法律没有良善要求

我们都知道,现代法治对于法律本身的“质量”也是有严格要求的。而法家却对立法质量很少提及。即便提及也是“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这类谬论。这就使得法家在立法上出了大问题。如果法家不能解决立法这个源头性的问题,无论怎样标榜“以法治国”都将是徒劳,还很有可能结出“毒树之果”。立法权不能正本、立出来的法又不能清源,可谓流之愈长,害之愈广。魏征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法家欲木长而不正本,欲流长而不清源,“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以上便是当今学界对于先秦法家思想法治与人治之争的主流观点,笔者将其尽数收录于此,希望能对研究先秦法家思想的学者有所裨益。

注释:

①管仲.管子[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何勤华.中国法学史(修订版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8-102.

③吕友仁.周礼译著[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④管仲.管子[M].廣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⑤韩非.韩非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⑥商鞅.商君书[M].湖南:岳麓书社,2006.

⑦韩非.韩非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⑧韩非.韩非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⑨韩非.韩非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⑩韩非.韩非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商鞅.商君书[M].湖南:岳麓书社,2006.

?韩非.韩非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韩非.韩非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韩非.韩非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姜涛.管子新注[M].山东:齐鲁书社,2006.

?慎到.慎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2.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参考文献:

[1]丁德春.先秦法家的法律起源思想评论[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02).

[2]刘广安.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说[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02).

[3]管伟.法家法治思想的源与流[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5(03).

[4]杨焱婷,陈富怡.论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现代借鉴意义[J].前沿,2005(07).

[5]史广全,李景瞳.法家“以刑去刑”理论及实践的诸分析[J].学术交流,2003(07).

[6]萧伯符,汤建华.法家思想体系论略[J]. 法学评论,2003(04).

[7]贾建平.试析中国传统法家的法治思想[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8]庞凌,缪岚.法家重刑思想浅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02).

[9]马珺.法家“法治”原则与儒法合流[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2).

[10]何勤华.法家法治理论评析[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01).

[1]徐仪明,刘白明.批判与建构:先秦法家政治思想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1).

[2]李君.浅析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6).

[3]苏阳.先秦法家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J].企业导报,2016(07).

[4]江承华.先秦法家得失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启示[J].理论学习,2016(02).

[5]柴永昌.从管理控制论看先秦法家形名论的实质[J]. 科学经济社会,2013(03).

作者简介:

读法家思想之心得体会 篇4

(五)庄子篇-

读诸子思想之研究有感

(五)—— 庄子篇 作者:清秋思幽(旧作)

企业管理与道家儒家法家思想 篇5

道家思想:清净无为,遵行客观规律。

儒家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注重教育启发,主张和谐。

法家思想:“人之初,性本恶”,执行文化,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

企业管理从层次来看主要分三层,通常都叫高层、中层、基层,不同的位置要有不同的心态和性格,好的团队应该是什么样的性格呢?

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决策层,是把握企业前进方向的舵手。应该具备道家清净无为的性格,无为不是碌碌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遵行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有战略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去思考为与不为的界限,比如法律、成本、规划。一般而言,那些不为的是无害的,但机会成本绝不能忽视。如果不为是因为弱点导致表现不佳,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提高,如找一个互补的合作伙伴,甚至变换一个职位。

中层管理人员是连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的纽带,是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中层管理人员应该主张儒家思想,即中庸和谐,沟通上级、下级,也要平级沟通,企业的和谐主要是依靠中层干部来实现的。中层管理人员要能理解企业高层的决策,还要依靠技术技能给予下级专业技术上的指导。儒家思想的主张逐渐成为技能要求,流行的“木桶理论”刚好可以用来寻找中层管理人员在管理技能中的不足,通过培训可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绩效。

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是企业组成的重要基础。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往往也决定了他们的工作业绩。法学思想主张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强调执行力,正是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基层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任何岗位上的一流员工对于企业而言都有最宝贵的财富。

读法家思想之心得体会 篇6

主讲:蔡毅臣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管理的起源并不在西方国家,而在于我国战国时期。早在2300年前韩非就做了精彩的论述,韩非子的主道,指明了国君治国治人的方向,明确了奖罚原则,对于今天来说,这就是治理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原则。

韩非被称作帝王之师,是君主中心论者,他的理论是给领导者读的,韩非的成就不仅在法家中是最高的,就其理论本身的严密性、统一性以及深刻性而言,即使在先秦诸子中也是最高的。包括“因能授官”、“循名责实”、“叁五之道”、“防微杜渐”等管理原则和方法,完全可以移植到现代企业管理领域,开阔我们的思路,丰富我们的实践。

商业领袖张瑞敏讲到:用孔子的思想做事,用老子的思想做人,用韩非子的思想做企业管理。在出任“赢在中国”总评委时,张瑞敏点评时说了一段话,语出《韩非子 八经》:“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尽己之能者自操事,尽人之力者自计虑,尽人之智者不自计虑,不自操事。”可见张瑞敏对《韩非子》的熟读。

美国哈佛大学把《韩非子》全部翻为英文,在他们的法学研究所努力的研究。为何美国、日本、韩国乃至全世界都对《韩非子》视为珍宝,并以此为指导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而我们却视而不见、见而不理、理而不用?

传统文化是我们所独具的也是最宝贵的资源,传承其精髓是每个华夏子孙的责任,将其精粹与今日的企业管理相对接,是最好的继承方式。本课将以如何将《韩非子》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为方向,展开探讨。

【课程收益】

通过学习《韩非子》,构建中国现代企业团队管理理论框架;

通过学习掌握如何制订可行的、高效的管理制度;

通过学习掌握如何带领一个组织的内涵与策略;

理解并运用打造高绩效组织的关键技巧;

学习领悟《韩非子》的重要思想,将《韩非子》灵活运用到管理实践。

【课程特色】

国学智慧和现代管理有效结合,以道驭术;汇师经纪http://

引领培训行业的规范性、我们一直在努力。管理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学以致用;

教练技术贯穿课程始终,教学相长。

【培训时间】:二天(12H)

【课程大纲】

关于学习的探讨

一、法家思想简介

春秋中期管仲:微管子,吾其被发而左衽矣

春秋末期子产:铸刑鼎 以宽服民 以猛服民

战国初期吴起:徙木立信

战国中期:商鞅、慎到、申不害

战国末期:韩非——法术势三位一体的刚性管理

二、法家的核心思想

因道全法

二柄:赏罚者,邦之利器也

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誉辅其赏,毁随其罚

“制度化”与“人性化”的辩证统一

三、法家思想与制度化建设

以“法”治企

管理者责任与定位

示众明法

汇师经纪http://

引领培训行业的规范性、我们一直在努力。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思考

率先垂范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公正执法

以积怒而御积怨,两危矣

法家思想的要义:信赏必罚

赏小取信 罚上立威

宽严有度

四、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热炉效应的思考

组织执行力三层次

“错误指令”该如何执行?

讲求方法:五步骤解决问题

结果导向与因果思维

DASE执行系统解决方案

执行系统解决工具:成功标志设定与检查报告

五、法家思想的“术”与领导艺术

用人之术:不显好恶 以法择人 量功授官

听言之术:听无门户 叁伍之验 督其用课其功

形名之术:言大功小者罚,言小功大者亦罚

激励之术:智不足以便知物,因物以治物 汇师经纪http://

引领培训行业的规范性、我们一直在努力。激励的效果 激励的技巧 激励的实施

做会激励的管理者:派发政策 自下而上 两个维度

激励的差异性与统一性

激励实操方法:如何定政策 如何定工资 如何发奖金

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

六、组织决策:世易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决策的信息原则

效益原则 可行原则 优化原则 系统原则

决策的机会成本

正确决策:明察与预见性

正确决策:识大局谋远虑

正确决策:把握根本问题

六龙御天——不同阶段如何决策?

竞争中的组织战略定位:合纵 连横 博弈

如何应对不正当竞争:只做不说 尽量少说 桌面出牌

工具:决策矩阵运用

七、法家思想的偏颇之处

管理权威的合法性

法律万能还是君主万能

虚静以待还是率先垂范

汇师经纪http://

引领培训行业的规范性、我们一直在努力。课程回顾与问答

上一篇:别去打扰别人短语说说下一篇:《晓起》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