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重建技术

2024-05-21

血管重建技术(共8篇)

血管重建技术 篇1

粪石症是指食入某些植物纤维、毛发或矿物质后不能被消化, 在胃酸作用下, 凝结成团块状异物而引发的病症, 其成分复杂、密度不均, 在蠕动下进入肠道形成粪石, 可引起梗阻, 诊断困难。

1 病例资料

患者, 女, 62岁, 间段上腹痛半年, 加重1d。查胃镜, 慢性胃炎, 十二指肠水平段完全梗阻, 疑粪石症入院治疗。入院后持续阵发性腹痛, 呕吐, 并拒绝胃镜复查, CT平扫未见占位, 拟CT造影扫描, 明确梗阻原因及部位。

2 检查方法及结果

口服5%碘佛醇溶液300ml后1h行CT检查, 扫描范围膈肌至耻骨联合, 层厚5mm, 后重建0.625mm。使用GE 64排CT aw4.6图像工作站处理。 (1) 选择血管重建模式软件, 软件能够自动追踪肠腔内造影剂, 在3D图像上描画轨迹。 (2) 进入编辑界面轨迹纠正。 (3) 自动生成4窗重建图像, 包括3D MIP及SSD (表面阴影重建) 、LUMEN (血管拉直成像) 、CRP (曲面图像重建) 、动态滑动断层图像。

通过重建图像动态浏览小肠, LUMEN图像及滑动断层图像示空肠近段不均质团状粪石影, 椭圆形, 4.2cm×2.7cm, 见“杯口征”, 可见肠壁间充盈造影剂的微小间隙, 肠壁水肿不明显, 粪石崁顿近端肠管扩张。患者术中证实为小肠粪石, 类圆形, 质地实。

3 讨论

粪石形成后, 胃镜很难进入小肠检查治疗, CT平扫对复杂结构的粪石难以确诊, 因此可通过口服造影剂后CT扫描, 利用血管重建技术进行诊断。Hodel等[1]研究发现, 多平面重建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同时能够更加详细地观察粪石的位置及形态。茅旭平等[2]报道粪石性肠梗阻的CT表现很有特征, 结合多平面重组图像可以对粪石性肠梗阻作出正确诊断。根据笔者的临床应用经验, 肠道检查中使用血管重建技术对于粪石症的定位定性、梗阻程度以及后期治疗有很多优点, 血管重建软件中可以快速重建出图, 并同时有4种各向同性分辨率的重建图像模式, (1) 3D MIP及SSD图能够直观的展示肠管走形和形态, 肠管是否梗阻扩张; (2) 动态滑动断层图能够快速准确找到粪石位置, 观察粪石与肠管的关系及崁顿情况, 粪石相对于肠管的最大截面等; (3) 曲面断层及LUMEN能够进行全程肠管分析, 可清晰显示粪石部位及梗阻程度, 360°显示粪石在肠道内的大小和形态以及其内部结构, 粪石沿肠管长轴分布的长度和范围, 以及肠腔狭窄及肠壁水肿程度。总之, 灵活使用血管重建技术对肠道疾病进行检查, 易于诊断CT平扫及胃镜难以明确的粪石性肠梗阻。

参考文献

[1]Hodel J, Zins M, Desmottes L, et al.Location of the transition zone in CT of small-bowel obstruction:added value of muhiplanar reform ations〔J〕.Abdom Imaging, 2009, 34 (1) :35-41.

[2]茅旭平, 陆建东, 陈欢欢, 等.多层螺旋CT在粪石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5, 16 (1) :63-65.

压煤村庄就地重建技术应用 篇2

关键词:采煤沉陷区;压煤村庄搬迁;抗采动变形技术;就地重建技术;高潜水位矿区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030-04

大屯矿区地处华东平原,土地资源少,村庄密集,地表潜水位高,村庄压煤量占矿区可利用储量区约30%,达2.47亿吨。随着矿井生产的不断发展,可正常开采的煤炭资源日趋减少,村庄压煤问题非常突出,已成为制约煤矿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高潜水位矿区,村庄搬迁开采是解放建筑物下煤炭资源的主要途径。在大屯矿区实施压煤村庄搬迁,首先遇到的是压煤村庄异地搬迁选址非常困难,研究利用采煤沉陷区作为搬迁新址,应用抗采动变形技术对压煤村庄实施就地重建,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为实现高潜水位地区大型户群二层楼房下安全开采,进一步探索抗变形技术在抗变形结构楼房群中的应用,针对大屯矿区某矿西辅采区地质采矿条件,结合地下开采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及本地区土地资源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老村址作为建筑场址,采用矸石预垫高地基就地建抗变形结构楼房的方法,对张庙、后三里两个压煤村庄实施就地重建。村庄搬迁后,既解决了建筑物下压煤开采问题,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又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了矿地共赢。

1 采区压煤概况

2 压煤村庄就地重建方案设计

对于土地资源较少、煤炭储量并不丰富的大屯矿区,若部分开采则煤炭资源回收率低,降低矿井的服务年限;若充填开采,则基本建设投资高,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在我国村庄下采煤尚无应用;若采用覆岩离层充填减沉技术,从目前国内应用情况看,还不能解决村庄下的采煤问题。而在高潜水位的采煤沉陷区,煤矸石回填造地用作建筑场址,既可改善矿区环境,又符合国家土地复垦政策,同时我国抗变形建筑技术的应用已日趋成熟。就地重建搬迁压煤村庄,解决了村庄搬迁选址难的问题,村民不远离故土,方便生产生活,易被村民所接受,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采用煤矸石回填预垫高地基建抗变形房屋,实施压煤村庄就地搬迁,是解决村庄下压煤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

根据上述村庄下采煤技术途径分析,针对西辅采区的地质采矿条件、地下开采对村庄地表和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张庙、后三里村房屋等实际情况,表明在张庙、后三里两个村庄下采煤时,不能采取开采方法、岩层控制技术、建筑物保护技术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村庄下开采。鉴于张庙村位于采区中央,采取异地搬迁重建,后三里村位于采区西边部,采取抗变形技术实施就地重建,因两个自然村庄同隶属于一个居委会,规划两村合并成一个新村,新村全部建成二层抗变形结构楼房,平面呈庭院行列式布置。

3 建筑场址选择

选择新村址是村庄搬迁的关键工作,既要合理地采出煤炭资源,又要考虑新村址的地面标高、排水条件、交通情况、环境质量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方便程度等因素。采用就地重建的技术进行村庄下采煤时,新村址应选择在采区开采产生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较小的区域,以满足房屋抗变形技术的要求。高潜水位地区,以地表下沉指标为特征值,选在预计下沉值小于1.5m的区域,防止矸石地基长期经受水体侵蚀,而降低地基稳定性。根据采区开采沉陷预计下沉等值线图,在采区边部地表最大下沉值小于1.5m的区域,避开地表变形较大区域,划出满足张庙、后三里两新村建设使用的区域约330亩,为使新村规划整齐,实际新址占地300亩,其中利用后三里老村址240亩,耕地60亩。

当西辅采区全部开采后,在新村址范围内,动态最大变形值为:地表下沉wmax=1450mm,倾斜变形ìmax=10mm/m,水平变形大部分为εmax=10mm/m,局部达到εmax=12.0mm/m,达到《“三下”采煤规程》规定的Ⅲ~Ⅳ级损坏等级。从整个新村址受开采影响程度来看,有70%的区域仅受到建筑物Ⅰ级损坏的地表变形影响,20%的区域将受到建筑物Ⅱ~Ⅲ级损坏的地表变形影响,10%将受到建筑物Ⅵ级损坏的地表变形影响。整体上新村址受到的地表变形影响不大,采用抗变形技术新建二层楼房,从目前国内抗变形技术水平及其应用效果上看,可以保证建筑物不受开采影响的破坏,满足建筑物使用和功能方面的要求。

4 就地重建技术应用

4.1 煤矸石地基回填技术

根据房屋抗变形技术要求,利用矿井废弃物煤矸石作为回填材料,实施新村址回填。

4.1.1 回填前,对回填场地原地表进行推平、碾压,碾压次数不少于2遍。当地表土壤含水量较大时,铺设一层粒径为100~150mm、厚度为200~300mm的矸石压实。

4.1.2 回填矸石粒径级配均匀,最大粒径不大于200mm,否则应予破碎,含水率控制在7%~10%,矸石粒径较大时,含水量为较低值,矸石粒径较小时,含水量为较高值。当矸石含水率低于7%时,压实时适当洒水。

4.1.3 一般采用前进式回填方法进行回填,分层覆矸,分层压实;每层覆矸厚度(碾压前)300~500mm,每层碾压不少于4遍,最终用水准仪实测同一点相邻两次碾压的高差值小于5mm。

4.1.4 用不小于14t液压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采用“慢驶、多次、重叠”的方法,碾压方向从两边逐渐压向中间,碾轮每次重叠宽度100~200mm,行驶速度不大于2~3km/h。

4.1.5 两相邻施工段间的接茬处,先填完者做放坡处理,放坡坡度不大于30°,且接茬处碾压遍数不少于6遍。

4.1.6 特殊地表处理,遇有较大的土墙块,先进行破碎,适当洒水后再推平碾压;无水坑塘,先用推土机将坑边推成较缓顺坡,坡度不大于30°;有积水坑塘,经排水、清淤后,边坡修成台阶状,每台阶高300~500mm,宽1000~1500mm,然后自坑底分层回填,每层填厚不大于500mm,分层压实至原地表标高后,再大面积回填矸石。

4.1.7 矸石地基承载力试验,选择压实强度较强、中等和较弱的三个特征测点进行静载测试,要求较弱点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后三里新址地基测试结果:3个测点的承载能力均达到200kN/m2以上,满足设计承载力150kN/m2的设计要求。

4.2 新村房屋平面布置

根据抗变形结构房屋设计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规划建设,进行后三里新村

规划。

4.2.2 主街道2条,一条南接煤泥路,位于新村西侧,另一条位于新村中部,南北走向,道路红线宽均为12m;次街道4条,东西走向,其中10m宽2条(位于新村南部集中住户区),8m宽2条;每排民房门前道路宽6.5m;新村外围道路宽

4~6m。

4.3 变形区域划分

4.3.2 房屋变形等级划分,房屋基础坐落在一级变形区内,该房屋为Ⅰ级抗变形设计,房屋基础坐落在二级变形区内,该房屋为Ⅱ级抗变形设计,以此类推,共4个等级;房屋基础坐落在两个级别的变形区之间,按高一等级变形区域设计房屋抗变形等级,以保证房屋的安全性。如房屋基础坐落在一至二级变形区,按二级抗变形等级设计。

4.4 施工质量控制

4.4.1 为确保新村抗变形结构楼房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建设方委托工程建设监理,对后三里新村房屋建设进行工程监理。一户一档,记录该栋房屋自开始至竣工全过程的建筑施工情况,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施工质量。

4.4.2 根据新村房屋建筑施工以住户为单位、各自为战的特点,对竣工房屋分批分期进行竣工验收,一栋或多栋房屋竣工、经施工单位自行评定后,向监理单位提交工程竣工验收申请。监理单位根据该栋房屋的建筑档案,组织有关单位人员按《建筑工程质量标准验收规范》和抗变形设计要求进行联合验收,签署验收记录。

4.5 采煤沉陷后新村房屋状况

后三里新村落成后,大屯矿区某矿西辅采区按常规布置开采工作面,正常开采了6个工作面,受开采影响的后三里新村,抗变形楼房仅按地表变形规律产生10~100mm的整体水平移动,楼房主体未因采煤影响而受损,在抗变形楼房附近预留的一些原有砖木结构平房,受到开采影响已严重破坏。新村内受开采影响较大区域的道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裂缝走向遇到房屋时,绕过基础到相邻两栋楼房变形缝处延伸,说明抗变形技术在楼房建筑群中的应用是成功的。

5 结语

在大屯矿区利用矸石回填建筑物场地,采用抗变形技术建二层楼房的方法实施村庄就地重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应用该技术,不仅可以解决迁村选址难的问题,安全搬迁压煤村庄,充分开采矿井煤炭资源,提高矿井服务年限,而且村庄搬迁后,改变了农村环境,改善了农民住房条件;同时利用废弃矸石做新村址回填材料,搬走煤矿矸石山,节约了矸石山占地,减少了矿山污染,改善了矿区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技术在高潜水位矿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2] 周国铨,崔继宪,刘广荣,等.建筑物下采煤[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3.

[3]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所事业部,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龙东煤矿后三里、张庙村抗采动变形楼房设计[R].2000.

[4] 殷锦屏.预加高的矸石地基的应用技术初探[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2).

作者简介:殷锦屏(1973-),女,江苏姜堰人,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龙东煤矿地区科工程师,研究方向: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血管重建技术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搜集2011年5月~2012年7月行DSA检查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共134例, 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 男73例, 女61例, 年龄8~76岁, 平均48.7岁, 治疗过程共分两组, 1组85例行旋转DSA造影且3D-VRT及2D-DSA检查并结合roadmap技术治疗, 2组49例全部行2D-DSA造影在roadmap技术辅助下行介入治疗。1组疑似动脉瘤患者36例 (37枚动脉瘤) 、AVM36例、CCF13例;2组动脉瘤21例、AVM17例、CCF11例。

1.2 方法

1.2.1 旋转DSA造影

采用西门子公司Arits dta单C臂地轨DSA大平板血管机, 对比剂用非离子型碘佛醇350, 流速3 m L/s, 流量15 m L, 压力用150 Pa, 曝光延时0.9 s。将患者头颅置于C臂机旋转中心点上, 选好三维重建最佳程序, 即病人起始位为侧位, 旋转平均27 F/s, 1.5°/F转速, 整个旋转共204°, 用时5 s共得138幅二维图像。

1.2.2 三维容积重建

采用西门子公司Multimodatity workplace三维图像工作站, 对旋转DSA造影所获得的图像及原始数据, 利用3D工作站的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进行三维重建, 即所得影像为256×256×228矩阵, 像素灰节12 bit值的三维立体图像。

1.2.3 3D-VRT联合roadmap技术

将三维重建好的图像任意角度旋转, 寻找出最佳展示病变平面及角度, 激活3D工作站的move c-carm to match view orientoation键, 此时3D工作站的角度、FOV等信息均已传递至C臂及手术床控制键上, 推动C臂手柄, C臂支架自动恢复到三维工作站所需的工作角度上, 激活“roadmap”键, 透视下手推造影剂, 待造影显示最满意时停止透视, 即产生一幅仅显示脑动脉血管和导管影像的roadmap, 图像形态及放大率与工作站完全一致, 在roadmap的指引下行动脉瘤、CCF、AVM的栓塞治疗。

1.2.4 X线剂量

由西门子公司Arits dta机器自带电离室在球管曝光时自动检测, 数据自动储存于图像文件夹中。

1.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取a=0.05, 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D-VRT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变中的影像诊断价值

所有1组病例均先做常规DSA检查, 后做旋转DSA检查并进行3D-VRT, 36例疑似动脉瘤患者常规正侧位显示有动脉瘤者36例, 动脉瘤37枚, 而3D-VRT检查出动脉瘤者34例共38枚动脉瘤, 其中2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 2D-DSA与3D-VRT检查相符35枚动脉瘤, 2D-DS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瘤颈11枚占31.4% (11/35) , 而3D-VRT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瘤颈31枚占81.6% (31/38) 。动脉瘤长径<2 mm的6枚、2~6 mm的14枚;直径6~15 mm的10枚、15~25 mm的6枚, >25 mm的巨大动脉瘤2枚。3D-VRT在与2D-DSA对动脉瘤检出率和动脉瘤颈的显示情况比较中统计学处理提示3D-VRT有显著优势 (P<0.01) , 见表1。36例AVM病例, 2D-DSA及3D-VRT均能明确诊断, 但2D-DSA由于血管重叠、迂曲等原因不能完全显示畸形团的供血动脉条数及引流静脉, 而3D-VRT能完全显示, 对畸形团的构筑2D-DSA有22例显示不清, 占61.1% (22/36) , 3D-VRT仅有11例显示不清, 占30.1.1% (11/36)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畸形团的供血动脉判断及畸形团构筑显示上, 统计学处理提示全部有明显差异 (P<0.01) , 见表2。13例CCF病例中2D-DSA只有8例能清晰显示瘘口的位置、形态, 占61.5% (8/13) , 而3D-VRT13例全部清晰显示。对瘘口大小6例能准确判断, 占46.2% (6/13) , 而3D-VRT全部进行精确测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CCF瘘口位置、形态的显示及瘘口大小的判断统计学显示全部有明显差异 (P<0.01) , 见表3。

2.2 3D-VRT联合roadmap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1、2组共57例59枚动脉瘤中56例行电解或水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 其中4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固定, 3例自动放弃治疗。53例AVM患者46例行NBC意大利胶栓塞, 4例行ONYX胶栓塞, 2例因引流静脉粗大血流速度快, 建议病人开刀治疗, 1例病人因畸形团< (1.2 cm×1 cm) 建议病人行γ刀治疗。24例CCF患者全部行可脱球囊栓塞术, 其中23例颈内动脉完好, 1例颈内动脉闭塞。所有1组病例, 除AVM有多支动脉供血外, 因3D-VRT结合roadmap技术, 均一次roadmap成像下, 导航导管或导丝完成动脉瘤和CCF的栓塞治疗, 而2组在2D-DSA由roadmap辅助下治疗中均有2~3次roadmap成像过程, 所有病例的介入治疗中, 比较两种治疗手段的roadmap成像次数、造影剂和X线剂量进行t检验, 统计处理均有显著差异 (P<0.01) , 见表4。

3 讨论

DSA 3D-VRT实质是通过不同视角的2D-DSA图像中所对应的灰度信息恢复出血管三维空间形态的过程, 即从锥束投影进行血管的三维重建, 三维锥束重建算法有2种:滤波反投影法 (Filtered Backprojection, FBP) 和代数重建技术 (Aljera i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ART) , Arits dta三维工作站以滤波投影法的Feldramp算法, MIP的可视化技术为其影像重建过程。平板探测器相比传统影像增强器所采集的二维图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大的旋转角度而无影像失真, 3D-VRT因为三维数据采集, 其采集的数据多而逼真, 重建的图像空间分辨率极高、对比度高, 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DSA[2,3,4]。roadmap技术是DSA减影方式中的一种特有形式, 它是用含有造影剂的充盈像作蒙片 (mask) 与以后不含造影剂的透视图像相减而获得仅含造影剂的血管图像, 是超选择造影和栓塞治疗动脉瘤、AVM、CCF等过程中导丝、导管进靶血管和病变组织的导航工具。长期以来, 为了更好地观察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以及寻找最佳病变显示角度或血管 (在多支供血AVM的血管筛选中) , 需通过人为旋转C臂选择最佳角度, 该角度的选择主要依靠医师的经验判断, 通过多次“冒烟”或造影来寻找, 常常费时费力, 且增加了X线的辐射量与造影剂用量, 得到的角度或血管还不一定满意, 利用3-DSA联合roadmap技术, 可一键到位, 彻底解决常规DSA中的这一繁琐过程。

3.1 3D-VRT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动脉瘤中诊断及治疗的价值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薄弱部位, 即血管壁中层缺陷处受血流冲击而形成的异常膨出, 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5], 约1/2的患者引起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 因此早期诊断意义重大。普通的2D-DSA相对CT、MR (磁共振) 等是其曾经的诊断“金标准”, 但由于2D-DSA一次采集只能获得某一个平面的血管影像, 这些影像是由相应杂乱、扭曲的脑血管相互叠加而成, 因遮挡或返折而容易形成假阴性 (即漏诊动脉瘤) 和假阳性 (即将动脉返折袢等误诊为动脉瘤) , 尤其在复杂或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中不能提供精确、全面的影像信息。随着影像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D-VR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3D-VRT因有助于鉴别二维投影使血管重叠产生的血管襟或动脉圆锥, 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依据, 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新金标准”[6]。3D-VRT经三维任意旋转观察, 可进一步明确动脉瘤瘤体、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 以及瘤体、瘤颈显示最好的角度, 并对瘤颈、瘤体进行精确测量。而准确了解动脉瘤瘤体和瘤颈的大小、形态以及动脉瘤与周围毗邻血管的关系对临床治疗成功与否及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组选择的病例中3D-VRT对动脉瘤准确率比2D-DSA高13.15% (5/38) , 对动脉瘤瘤颈的显示比2D-DSA高50.2% (81.6%~31.4%) , 排除了2枚因血管迂曲、返折而造成的假阳性动脉瘤。确诊了3例2D-DSA因角度问题或太小被遮挡而漏诊的动脉瘤, 其中2例病人在3D-VRT中显示动脉瘤有穿支血管而不能介入治疗。另外, 3D-VRT不但具有比2D-DSA更直观的视觉3D效果, 而且能真实地表现颅内动脉瘤的原始属性, 1组有5个动脉瘤在2D-DSA判断为囊性动脉瘤, 而3D-VRT显示为梭形动脉瘤, 相反, 有3个动脉瘤在2D-DSA判断为梭形动脉瘤, 而3D-VRT显示为囊性动脉瘤。特别是本组有4个在3D-VRT上显示为葫芦状的动脉瘤, 实质是因为出血而形成的假囊与动脉瘤相连而成, 这为栓塞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影像依据, 但2D-DSA因为角度和血管遮挡的原因便不能完全辨别。根据3D图像中动脉瘤的几何形态、位置与毗邻血管的关系, 可以直观地为医生在选择第一条弹簧圈的半径、长度、盘旋方式 (即三维盘旋或二维盘旋) 以及在瘤内的释放位置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7], 由瘤颈形态、宽窄考虑是否用球囊辅助或支架植入支持弹簧圈的固定。经3D-VRT提供的三维血管图直传至C臂机后形成的roadmap图像, 保留了动脉瘤及瘤颈的最佳显示角度和FOV等信息。在动脉瘤的栓塞路径中导航时, 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动脉瘤栓塞所需的各项技术信息:导管导丝塑形的角度、方向及第一条弹簧圈的释放位置等, 尤其在栓塞过程中因roadmap的参照能实时观察弹簧圈是否在瘤内盘旋, 及在瘤内的盘旋方向、几何形态、致密性、瘤体残留空间等, 为后续弹簧圈的选择提供直观的影像参考。在栓塞完成或治疗途中, 还可再次3D重建, 将弹簧圈减影, 以示瘤体是否残留, 如有残留, 可根据残留的大小形态准确决策选择合适的弹簧圈进行完全栓塞[8]。当然3D-VRT在动脉瘤诊治中也有不足:因其显示细微结构能力较差, 对豆纹动脉和皮层穿支血管的显示便不如2D-DSA, 其次, 在3D-VRT图像上因弹簧圈的形态被减影删除, 弹簧圈的堆积程度、方向和有无载瘤动脉内突出便不能显示, 而这些对于再次治疗和术后用药非常重要。

3.2 3D-VRT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AVM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脑AVM是一种胚胎时期脑血管发育异常所形成的先天性血管畸形, 发病率为0.01%~0.5%, 多表现为脑内出血、癫痫发作等, 常发生于青少年, 尤其大量脑内出血后引发5%~10%的病死率和30%~50%的致残率,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9]。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脑AVM的主要治疗方法, 而弄清楚血管构筑、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血流速度及是否合并动脉瘤为成功治疗的关键。一般AVM多有1支或多支供血动脉, 供血方式有终末供血、过路供血或动静脉短路。多支动脉供血的脑AVM中, 每支供血动脉只支配畸形血管团内固定的一部分, 栓塞也仅能闭塞相应的一部分。所以, 制定正确的栓塞计划, 快速准确地选择最佳的超选动脉十分重要。对于简单脑AVM的供血模式, 2D-DSA可大致分清畸形血管团供血方式, 但对于复杂的、流量大的脑AVM, 常规2D-DSA由于受血管空间结构和对比剂遮盖的影响, 对畸形团内血管走形, 供血方式不能完全清晰显示。3D-VRT从多角度的三维图像中大多可清楚显示供血动脉的全程形态、畸形血管团内部构筑及和重要引流静脉的关系, 结合蒙片模拟出畸形团的立体形态, 全方位显示畸形团的具体位置, 以判断其是否位于重要功能区, 利用供血动脉的粗细及供血动脉与正常分支开口的位置等因素, 计算允许栓塞用胶返流的长度, 预判误栓的可能性与危险程度[10,11]。3D-VRT的测量软件可测出畸形团的大小体积, 结合超选DSA还可看出每一支供血动脉供应畸形血管团的某个区域, 找出最佳超选动脉, 制定合理的栓塞计划, 并指导手术过程。本组26例经3D-VRT检查患者中12例患者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在2D-DSA显示为2~3支动脉供血, 而3D-VRT显示为4~5支动脉供血。9例终末供血患者中6例能清晰显示密集的畸形血管团相互交叉缠绕成团块状或鸟巢状, 特别是在所有AVM中5例畸形团内伴有动脉瘤仅1例在2D-DSA中显示, 而3D-VRT均清晰显示。Redekop等[12]报告畸形血管团内动脉瘤100%会发生出血, 因此在制定栓塞计划时, 首先应选择伴有动脉瘤的畸形血管团, 即畸形血管团的“薄弱部分”, 先将这部分栓塞后可有效防止再出血;相反, 如果栓塞其他部分畸形血管团后, 引起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 使伴有动脉瘤的畸形血管团内血流量突然增加导致出血, 这样超选造影找到供应动脉瘤的供血动脉便尤为重要。对于巨大、高血流多分支供血的AVM, 需采取分次、分期用“三明治”注射技术进行栓塞, 栓塞前进行超选造影确定栓塞范围, 3D-VRT便可为超选DSA提供直观可靠的影像依据, 在3D-VRT指引下超选DSA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在确定AVM栓塞方案后, 旋转3D-VRT图像, 找到畸形团最有栓塞价值的供血动脉, 使供血动脉的成角平面与X线方向垂直, 在此角度下进行roadmap成像, 导航微导丝或微导管进行超选择造影及治疗, 基本能一次到位, 传统2D-DSA需根据医生主观判断, 反复“冒烟”, 或多次用roadmap成像, 寻找最有栓塞价值的供血动脉。因此3D-VRT联合roadmap技术能明显提高AVM栓塞时的工作效率, 减少误栓塞并发症发生, 为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愈后的准确性, 适当时候还可进行超选或栓塞后的3D-VRT检查。但由于3D影像为重建影像, 因此它不能反映颅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对于在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才能显示的病变可能被漏掉。例如部分静脉畸形和同时存在的静脉窦血栓等, 也不能动态观察造影剂的弥散过程、静脉显影时间, 而获得畸形血管团的循环时间, 无法把握畸形团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不能为NBCA胶 (氰基丙烯酸正丁脂生物胶) 的浓度提供依据, 因而3D-VRT结合roadmap技术在AVM的诊断及治疗仅能作为2D-DSA的补充, 而不能完全替代。

3.3 3D-VRT联合roadmap技术在CCF中诊断及治疗的价值

CCF是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其分支破裂, 导致颈内动脉与海绵窦之间形成的异常交通, 从而使动脉血直接经瘘道进入海绵窦, 可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 以外伤性居多占75%~85%[13]。可脱球囊栓塞是目前治疗CCF的首选, 治愈率可达80%~95%, 而判定瘘口的位置、大小及形态为成功治疗的关键[14,15]。两组24例两种检查方法在CCF数量的检出率上无明显差异, 2D-DSA由于造影剂大量快速渗漏到海绵窦, 从而掩盖了对瘘口的观察, 而3D-VRT经重建好的图像适当调节窗宽、窗位及多方位旋转, 能较好观察瘘口的位置、形态及方向, 并进行精确测量, 计算出瘘口的大小容积。本组选择的病例中在瘘口位置、形态显示上3D-VRT比2D-DSA提高53.8% (7/13) , 在瘘口大小的判定上3D-VRT比2D-DSA提高38.5%, 在选择roadmap的成像角度时3D-VRT结合roadmap技术, 能尽量将CCF窦段全程显示在同一层面上, 保证roadmap图像的信息涵盖了窦段瘘口及海绵窦空间结构情况, 为栓塞球囊的大小、长度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这样在球囊的选择上便有据可寻, 以较少的球囊达到最满意的效果。但3D-VRT由于不能显示与血管相邻的非血管结构, 如颅骨、软组织等, 具有一定局限性。

由表4可知, 所有脑血管病的治疗中, 除AVM因存在畸形团多支供血、多支治疗而有两次成像外, 3D-VRT联合roadmap技术后, 在最佳roadmap的选择上几乎一次成像, 这样既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 又可降低术中病人及医生的X线辐射剂量[16], 同时还可缩短治疗时间, 减少导管对病变血管的刺激, 降低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另外由于DSA的X线球管为有使用寿命的消耗品, 每个球管约20万个lu (每lu合30 s透视时长的损耗) , 因3D-VRT联合roadmap技术减少了造影及治疗的曝光时间, 为X线球管使用延长寿命, 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血管重建技术 篇4

关键词:中心线提取,血管提取,跟踪法,CT容积数据,中心似然值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如何能够早期发现疾病, 并且做出正确诊断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等技术的发展, 医学影像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血管疾病的诊断技术也随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日益广泛的应用。医学影像学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血管的提取和定量分析, 其中, 血管的提取是前提, 正确地提取出感兴趣区域的血管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大量的血管提取算法, Onno Wink将这些算法按照提取方法的不同分为间接法和直接法。间接法是指在提取血管之前需要经过某种预处理 (例如区域增长法和多尺度滤波等) 构造一幅特征图像, 在血管的中心产生较大的响应, 再对这些特征图像进行处理从而提取出血管;直接法是指不需要预处理, 直接从原始数据里面提取出血管。Cemil Kirbas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类, 分别是:模式识别技术、基于模型的方法、基于跟踪的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和类似管状物体的提取方法。

本文提出了基于中心似然值的三维血管中心线提取算法, 算法不仅可以提取出主动脉粗血管的中心线, 而且可以提取出心脏冠状动脉的细小血管。此外, 提出了一种基于0.618法的血管中心线等间隔采样算法和基于坐标变换的血管切片生成技术, 得到了拉直的血管。

1 血管中心线的计算

1.1 中心点的计算——中心似然值

中心似然值 (简称似然值) 是基于几何形状提出来的概念, 假设血管的横截面是圆形的, 那么血管的真实中心是圆的圆心。从血管的真实中心的估计点C开始产生一组射线, 每条射线到达血管的边缘之后停止, 对于每条射线ri1和ri2, 都存在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ri2和ri1。射线的条数越多, 中心点的计算就越精确, 但是运算时间越长;射线条数越少, 计算时间越短, 但中心点不精确, 实验中选取24条射线。中心似然值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ri1和ri2为直线li上的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 n为直线的条数, CL为该点的中心似然值。

对于每条射线, 都存在两条方向相反的射线ri1和ri2, 根据式 (1) 计算一点的中心似然值, 然后遍历求出搜索面S上每个点的中心似然值。

1.2 中心点计算的改进

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背景、噪声等因素的影响, 原始似然值平面含有较多的“毛刺”等高频噪声, 计算的中心点可能不准确。针对以上情况, 对中心似然值平面上的各点进行中值滤波和均值滤波的处理方法, 该方法去除了大部分高频噪声, 使似然值平面变得光滑。

2 跟踪方向的计算

2.1 原始跟踪方向

方向矢量可以用来表示三维空间中的方向。设空间中的两个点A、B, 坐标分别为 (i1, j1, k1) , (i2, j2, k2) 。AB两点之间的欧式距离为:

则由A指向B的方向向量为:

坐标表示为:

由于方向矢量具有伸缩性, 即方向矢量与一个标量相乘时方向不变, 所以根据方向向量和步长R, 便可以确定出估计点C的坐标为:

利用该方向向量, 就可以唯一地表示出三维空间中血管的跟踪方向。

2.2 跟踪方向的改进

由图1可以看出:改进后的估计点C比原始的估计点E更加接近真实的血管中心点, 产生的搜索面S2比S1更接近血管真实的横截面, 中心点计算的误差会随之减小。

由于搜索方向的计算利用三个点的信息, 随着α值的改变, 搜索方向会自适应地改变, 从而减少了因估计点计算不准确而对搜索方向引起的误差, 可以更好地处理血管弯曲的情况。

2.3 跟踪的结束条件

条件一:当前点足够接近结束点时, 就认为已经到达了结束点, 设Ck为当前点, Cend为结束点, D () 为距离算子, 则在满足式 (7) 的条件下跟踪停止。

条件二:当跟踪过程超出图像数据的边界时, 跟踪停止。

3 中心点的拟合和等间隔采样

提取出的血管中心点是离散的点, 对这些离散的点进行拟合得到平滑的血管中心线。为了对血管进行重建, 需要对中心线进行等间隔采样。所谓等间隔采样, 就是将拟合之后的中心线每隔相等的距离取一个点做为血管新的中心点。本文采用0.618法进行等间隔采样。

0.618法又叫黄金分割法, 是求单峰函数极值的一种试探法。如图2所示, c点为一已知的等间隔中心点, a, b为拟合之后中心线上的两点, x为区间 (a, b) 中的任意一点。x*为待求的等间隔中心点。设等间隔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step, 设c, x之间的距离用函数dist (x) 表示, 于是, 求等间隔中心点x*的过程就转化为求单峰函数f (x) 的极小值问题。f (x) 如式 (8) 所示:

最后利用0.618法求出函数f (x) 的极小值就得到等间隔中心点x*。依照同样的方法就可以得到整条血管的等间隔中心点。

4 血管拉直重建

以等间隔采样点为中心, 根据坐标变换和断层图像插值知识, 产生垂直于血管中心线的切片, 相邻两层血管切片之间要平滑过渡。将所有切片堆叠起来即相当于将血管拉直重建。

设体数据所在的坐标系为绝对坐标系, 血管切片所在的坐标系为相对坐标系。只要推导出两个坐标系之间的变换矩阵, 就可以求出切片上每个点的绝对坐标, 然后利用断层图像插值的知识便可求出该点的灰度值。

设CT三维体数据对应点的坐标用 (i, j, k) 表示, 坐标原点o位于第一层的 (1, 1) 位置;切片对应的点用 (i’, j’, k’) 表示, 坐标原点o’位于切片的中心, k’轴为搜索方向, 与切面S垂直。

搜索面S上各点的相对坐标是已知的, 为了得到各点的绝对坐标, 首先对绝对坐标系 (i, j, k) 进行平移, 将原点o平移到点o’, 然后绕k轴按照右手定则旋转θ1角度, 最后绕轴按照右手定则旋转θ2角度, 使得k方向与k’方向重合。

设 (i0, j0, k0) 为相对坐标系的原点在绝对坐标系下的坐标, 则坐标平移矩阵为:

绕k轴旋转的变换矩阵为:

绕j轴旋转的变换矩阵为:

最后得到相对坐标到绝对坐标的变换矩阵:

利用公式 (14) 便可以求出血管切片上任意一点的绝对坐标, 利用三次线性插值算法就可以求出对应点的灰度值。

5 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本算法的有效性, 实验中采用1组CTA心脏血管造影数据和1组CTA主动脉血管造影数据进行测试, 这些数据是直接从医学CT上获取的。所有实验均在1台PⅣ2.4GHz, 1G内存, Windows XP计算机上实现, 实验平台为Matlab。

6 总结

本文首先研究了基于跟踪方法的血管中心线提取算法, 在血管中心点的计算上, 对中心似然值平面采用了中值滤波和均值滤波的方法, 成功地抑制了高频噪声, 使得算法对于弯曲血管的跟踪更加稳定;接着对提取的中心点利用拟合算法进行拟合得到光滑的中心线;然后使用0.618法的对血管中心线进行等间隔采样;最后基于坐标变换和线性插值算法实现了血管切片的生成和血管的拉直重建。实验结果验证了本算法不仅可以达到原始算法的提取主动脉粗血管中心线的效果, 也可以提取细小的心脏冠状动脉血管中心线, 并能够实现血管的拉直重建。

参考文献

[1]章毓晋.图像处理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0.Wink, W.Niessen.Fast deline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vessels in3-D angiographic images.IEEE Trans.on Medical Imaging, April2000.19 (4) :337-346.

[3]Cemil Kirbas, Francis K H Quek.A review of vessel extraction techniques and algorithms[J].ACM Computing Surceys (CSUR) , June2004, 36 (2) :81-121.

[4]盛惠娟, 邓振生, 欧阳丽蓉.基于最小代价路径的血管中心线提取[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5 (01) .

[5]肖若秀, 杨健, 宋凌, 刘越.应用于医学三维影像的血管结构自动提取[J].光学精密工程, 2014 (02) .

[6]尚岩峰, 汪辉, 汪宁, 陈杰, 姚丽萍, 孙琨.管状特性和主动轮廓的3维血管自动提取[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3 (03) .

血管重建技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30例患者行常规冠状动脉CTA检查,男11例,女19例;年龄38~77岁,平均(56.1±8.0)岁。临床症状均为胸痛。入选标准:(1)心率慢(≤65次/min),稳定(心率波动范围≤1次/min);(2)均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垂直走行段直径在2mm以上,心动周期75%时相时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显示良好,轮廓清晰,无狭窄,无钙化灶。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Light Speed VCT,扫描层厚0.625mm×64,球管转速0.35s/360°,管电压120k V,管电流550~700m A,所有患者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螺距为0.16~0.24。造影剂注射方案: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Stellant D,Medrad),Testbolus与CTA扫描中均采用先注入造影剂(Ultravist,370mg I/ml),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的注射方案。Testbolus的注射方案为20ml造影剂+2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5ml/s。CTA扫描的注射方案为65~80ml造影剂+4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5ml/s。

1.3 图像处理

应用扫描数据对右冠状动脉垂直走行段进行回顾性图像重建,重建层厚0.625mm,重建方法:(1)75%单扇区重建;(2)75%双扇区重建;(3)前一个心动周期重建数据以R-R间期75%为中心,后一个心动周期重建数据分别以69%、72%、78%、81%为中心进行双扇区重建。由于患者心率较慢,对右冠状动脉垂直走行段进行双扇区重建处理后,双扇区重建的范围不能覆盖整个感兴趣区(ROI),仅能得到少部分双扇区重建图像。通过识别图像上的时间窗选择出双扇区重建图像。

将图像传输到Aquarius i Ntuition工作站(Terarecon,California,USA)上,选择位置(进床距离)相同且各次双扇区重建均包含的3个轴面,分别对已选的双扇区轴面图像上右冠状动脉垂直走行段的显示情况与单扇区轴面图像进行比较,评价指标包括血管中心密度、血管横断面积、血管形态(横纵径比值)以及血管边缘锐利度。

数据测量及评价:(1)血管横径、纵径及血管横断面积通过软件自动测量获得,用血管横纵径比值来衡量血管形态显示,比值越接近1,认为血管形态显示越好;(2)通过设定固定大小(1mm2)的ROI,置于血管中心,测得血管的中心密度;(3)通过软件获得横、纵径两条线的CT值分布曲线,分别测量横纵径两端CT值变化的斜率,用其绝对值的均值来表示血管的边缘锐利度,其均值越大,提示血管显示越好。所有数据均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独立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2名观察者所测数据的一致性行配对t检验;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比较单扇区重建与各次双扇区重建后血管中心密度、血管横断面积、血管横纵径比值以及血管边缘锐利度的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者间所测数据一致性评价

2名观察者所测血管中心密度、血管横断面积、血管横纵径比值、血管边缘锐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各次双扇区重建分别与单扇区重建图像质量比较(1)75%双扇区与75%单扇区重建比较,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5%-69%、75%-81%双扇区重建分别与75%单扇区重建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75%-72%、75%-78%双扇区重建与75%单扇区重建比较,血管横纵径比、血管边缘锐利度、血管中心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横断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重建时相间隔增大,双扇区重建各评价指标所测数值与单扇区重建相应指标数值间的均数差也逐渐增大,见表2、图1。

3 讨论

3.1 双扇区重建的优势与限制

双扇区重建是指将来自相邻两个心动周期相同相位区间的、同一Z轴位置的X-Y平面内不同角度的经过线性内插的投影数据组合构成半扫描重建所需的投影角度,经过校正以后用于反投影重建而形成断层图像的过程。在双扇区重建情况下,单个扇区数据采集的时间相对于心动周期缩短,因此,双扇区重建可以提高时间分辨率,从而降低心脏运动对冠状动脉CTA的影响,提高断面图像的清晰度。但是,由于双扇区重建中的数据来自两个心动周期,两部分数据在心脏运动时相上的一致性成为保证重建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心率稳定的情况下,假定在心电图R-R间期的相同时相,心脏在运动上也是同时相的,即使存在微小的偏差,这种偏差也不足以对图像质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并不是所有患者的心率都能够保持稳定,有时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此时应用双扇区重建,这种波动可能导致双扇区重建中来自两个心动周期的数据在心脏运动的周期上处于不同的时相即两个心动周期的数据不能够准确匹配,导致重组图像质量下降并进而可能影响冠状动脉的显示以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

3.2实验设计思路

要评价心率波动情况下双扇区重建的图像质量,需要收集相应的病例,但首先由于心率波动出现的不确定性以及其发生时导致的心率增快对单扇区重建图像的影响,评价时难以确定参考标准。因此,在心率较慢、单扇区重建图像质量良好的病例中人为设置双扇区重建的时相差,模拟心率的变化,从而对双扇区重建的情况进行评价。其次,在冠状动脉的各段中,右冠状动脉垂直走行段与成像平面相垂直,原始重建的图像即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的形态改变,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冠状动脉纵向运动的影响,减小测量误差,故本研究中将其作为评价目标。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应尽可能将图像重建的相位窗置于心动周期内冠状动脉运动最弱的时段,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患者心率慢(<65次/min)时,于心脏舒张中期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大多数冠状动脉节段的诊断需要[8,9,10,11,12]。王照谦等[13]的研究也表明,采用双扇区重建算法,冠状动脉多数在心动周期的R波后75%相位窗上显示最佳。而且在心脏舒张期,冠状动脉血流量最大,便于对冠状动脉进行评价。因此,本研究在单扇区重建中选择了75%相位窗,双扇区重建中将前一心动周期重建数据中心置于75%,后一心动周期分别置于69%、72%、75%、78%、81%。

3.3 心脏运动时相的一致性对双扇区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

应用双扇区重建,扫描过程中患者心率越快、波动越明显,图像质量越差[14]。尽管在心率慢的情况下,单扇区重建的时间分辨率能够满足冠状动脉CT成像要求,一般不会应用双扇区重建,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心率慢的情况下进行双扇区重建,心率变化也会造成图像质量下降。虽然本研究中75%-72%、75%-78%双扇区重建在面积上与75%单扇区重建无显著差异,但决定血管形态的血管横纵径比值及血管边缘锐利度有显著差异,说明血管显示已经发生了失真、变形。扫描过程中,如果患者心率发生波动,不同心动周期间心脏的收缩与舒张状态会不同,即处于同相位同层面的血管不在同一位置,即使在心率慢的基础上,不同心动周期间心脏这种运动时相的差异仍会使不同心动周期间的数据不能够准确匹配,导致由这些数据融合所重建出的血管发生失真、变形,而且随着双扇区重建时相间隔的增大,心脏在各个心动周期中运动状态的差异就越显著,同相位同层面所收集的原始数据就越不匹配,重建后血管变形的程度就越严重,以至于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下,可能造成对狭窄程度评价的偏差。郑君惠等[15]应用心脏动态体模在心率为60次/min的情况下,对单扇、双扇重建后的图像进行评分,结果表明在心率慢且波动小的情况下,采用单扇区重建图像质量比较好。虽然与本研究目的不同,但同样可以说明在心率波动的情况下进行双扇区重建会降低图像的质量。因此,临床上应用双扇区重建,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图像,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保证心脏运动时相的一致性是关键。

3.4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不足之处:(1)对右冠状动脉图像仅采用了75%的舒张中晚期时相进行重建,而最佳图像有可能在收缩末期,但由于本组病例扫描过程中使用了心电(ECG)调控管电流技术,仅在心脏运动的舒张中、末期有正常的管电流输出,其他时相上为低电流,不能提供具有足够信噪比的图像。同时,本研究所采用的病例心率均较低,舒张中晚期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均良好,能够满足诊断要求。(2)缺乏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作为对照,仅测量分析了正常冠状动脉的数据,未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数据进行测量、分析。但是,由于临床上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时心率通常较慢,能够进行双扇区重建的层面数非常有限,难以收集到恰好在能够进行双扇区重建的节段存在狭窄的病例,本研究只能对正常冠状动脉进行评价,所得的初步结论有待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血管重建技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中,男9例,女15例,年龄27~65岁,平均40.5岁。10例表现为SAH,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15例,Ⅲ级2例;由于占位效应所引起的视力视野损害4例,动眼神经麻痹4例,末组颅神经麻痹、脑干受压1例;颜面部或眶后部疼痛2例;颈部搏动性包块2例;外伤后偏瘫1例。

1.2 诊断方法

24例患者均行DSA检查,动脉瘤位置及大小见表1。术前9例海绵窦动脉瘤、3例床突旁动脉瘤和2例床突上动脉瘤行球囊闭塞实验(BTO),显示侧枝循环代偿不良;1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和1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行Allcock试验,提示后交通动脉代偿不良。

1.3 手术方法

(1)16例行高流量血管搭桥:于小腿取大隐静脉长约20cm。将大隐静脉近心端吻合于M2段下干或P2段,大隐静脉远心端吻合于颈外动脉起始部,建立高流量搭桥通路;(2)4例将颞浅动脉吻合于M2段或M3段行低流量搭桥,然后孤立动脉瘤;(3)4例行动脉瘤切除,将载瘤动脉远近端吻合或利用残留动脉瘤壁进行血管重建。

2 结果

随访3~52个月(平均9.6月),出院时GOS(Glasgow Outcome Scale)评分5~4分者22例(91.67%),重残1例(4.17%),死亡1例(4.17%)。2例患者术中监测发现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发生变化;术中多普勒探测搭桥血管及分支血管均通畅;6例行术中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搭桥血管通畅,分支及穿支血管通畅。13例术后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1例颞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搭桥血管闭塞;12例动脉瘤消失;1例显示动脉瘤残留,3个月后复查DSA残留动脉瘤消失;10例术后复查CTA见搭桥血管通畅,动脉瘤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5分者18例,4分者5例。4例视力视野损害和4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3 围手术期安全管理重点

3.1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再出血的发生

由于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后7d~3周内易发生再出血。因此,做好术前再出血的防治及护理工作对挽救患者生命及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血压升高是导致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控制性低血压是一种保护性治疗措施,是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维持血压的标准应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制定,通常降低10%~20%即可。对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在原有基础血压的基础上降低20%~30%。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减少血压升高不良诱因,将再出血机率降到最低限度。本组患者有3例在大量家属探视后,出现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因此术前陪伴管理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向家属做好探视宣教工作,以取得配合,减少人员探视,可起到稳定患者情绪的作用。术前对于头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应把有效镇痛放在患者术前需求的首位,积极采取对症处理以减轻头痛[2]。

3.2 有效评价脑血管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

闭塞载瘤动脉前必须进行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评价,如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则闭塞载瘤动脉前必须行闭塞血管远端的血流重建手术,以保证载瘤动脉远端脑组织的血液供应,防止脑缺血现象的发生[3]。因此,术前进行脑血管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评价,是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颅内外血管重建的基础。临床上常采用以下3种方法进行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评价。

3.2.1 颈部颈内动脉压迫试验(Matas试验)

是最早采用的是最早采用的直接颈动脉阻断(CAO)试验,通过手法压迫颈总动脉观察是否出现神经症状(即同侧大脑半球是否出现缺血),来评价颈动脉闭塞的风险,防止术中发生严重并发症[4]。Matas试验的方法是将颈总动脉压向第6颈椎横突,触摸同侧颞浅动脉搏动消失(训练初期)或减弱(训练末期),压迫时问从5min开始,在患者不出现剧烈头晕、头痛和恶心情况下,逐渐延长压迫训练时间,每天增加5min,1~2次/d。Matas手法压颈试验可以反映脑对CAO的耐受性,能快速、无创并可在床边连续实时检测。在进行此方法前,护士要仔细评估患者意识状况、Hunt-Hess分级,动脉瘤的位置。对于意识不清或Hunt-Hess分级在Ⅲ级以上者禁用此类方法。由于大脑中动脉(MCA)是颈内动脉(1CA)的直接延续和最大分支,所以对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上的动脉瘤术前均可通过Matas试验在术前预测脑侧支循环的供血情况。由于此操作成功与否取决于按压位置是否准确,所以必须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进行。按压时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一旦出现肢体麻木、头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按压。

3.2.2 DSA影像学评价

脑血管造影上前交通动脉,同侧后交通动脉,对侧椎动脉发育是否良好,通过软膜血管代偿供血的相关血管粗细等等,均是评价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5]。文献报道认为,脑血管造影所致动脉瘤出血的发生率为3.3%,本组24例患者均行DSA检查,无1例因脑血管造影导致动脉瘤出血。脑血管造影后,护士应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常见并发症有穿刺动脉出血、血栓形成。患者宜采取平卧位,患侧肢体制动沙袋压迫6h,24h内禁止下床活动。护士严密观察穿刺局部渗血情况及有无皮下血肿,术后2h内,加强穿刺下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皮温、足背动脉搏动)观察。部分患者因造影剂影响,会出现头痛、面部潮红、恶心等症状,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3.2.3 颈内动脉球囊试验性闭塞试验(balloon testocclusion,BTO)

患者清醒状态下经股动脉途径置入不可脱球囊导管充盈球囊闭塞动脉瘤近端的载瘤动脉,观查患者是否出现脑缺血的临床表现,同时DSA检查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状态,是术前预测闭塞动脉后是否会发生脑缺血的最好方法。在进行BTO时,常通过降低血压和延长观察时间的方法,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所以行BTO试验后,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况、肢体活动情况,防止因低血压及机械刺激引起急性脑血管痉挛。本组9例海绵窦动脉瘤、3例床突旁动脉瘤和2例床突上动脉瘤术前行球囊闭塞实验,显示侧枝循环代偿不良,由护士进行颈内动脉按压训练,2次/d,平均进行按压训练7d,从而提高了患者对术中颈动脉阻断的耐受性,为术者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3.3 做好移植血管的保护

在颅内外血管重建时,常用的移植血管有大隐静脉、桡动脉、颞浅动脉和枕动脉。在需要阻断颈内动脉时,通常选择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作为移植血管。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的优点在于:(1)可以获取足够长度的移植血管;(2)不必担心移植血管痉挛;(3)可以获得足够的血流量。因此,将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的首选。术前行超声检查确认大隐静脉通畅程度,是否存在附壁血栓等。如果大隐静脉通畅不佳,存在附壁血栓,不适于作为移植血管,则以其它动脉为移植血管。术前输液尽量选择上肢血管,避免穿刺损伤大隐静脉。本组首选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16例,以颞浅动脉为移植血管4例。

3.4 严密观察,防止术后搭桥血管急性闭塞

搭桥血管重建技术主要并发症是搭桥血管闭塞。导致血管急性闭塞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吻合口狭窄、移植血管痉挛、移植血管内膜损伤等,并由此造成搭桥血管分布区的脑缺血。颅脑全麻手术后4~6h,患者意识应逐渐清醒,在此过程中,护士通过Glassgow昏迷记分法,准确判断意识状态尤为重要,如果术后4h患者意识仍未好转,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术后护士应严密监测患者血压,此类患者术后血压维持在(120~130)/(70~80)mmHg之间,通过提高全身动脉压可通过侧支循环增加阻断动脉远侧的局部脑血流量,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避免术区组织肿胀、弹力绷带包扎过紧等压迫搭桥血管,给予患者抬高床头15°~30°,定时触摸耳后搭桥血管的搏动情况,必要时可以用血管超声检查搭桥血管的通畅情况。护士准确进行术前、术后肢体运动状况及语言能力的对比观察,能及早发现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失,如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感觉障碍,失语或偏盲等,则提示出现搭桥血管闭塞的危险。另一方面,脑缺血的发生与术中血管阻断时间也密切相关,术后采取降低脑部温度、甘露醇脱水等措施,可增加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本组1例死亡病例为基底动脉干巨大动脉瘤,动脉瘤最大经37mm,手术行颈外动脉-大隐静脉-P2段高流量搭桥,术后4h患者意识未见好转,急行CT检查,结果示脑干缺血,虽经全力救治仍因脑干缺血梗死而死亡。分析原因,是由于动脉瘤囊腔巨大,搭桥血管提供的血流逆流入动脉瘤腔,流速缓慢,很快形成血栓,造成基底动脉干穿支血管闭塞,脑干缺血梗死。本组其余病例术后均复查DSA或CTA以明确动脉瘤孤立情况及重建血管是否通畅,仅有1例搭桥血管闭塞,但此例为大脑后动脉闭塞,临床症状不明显,未作特殊处理。

4 讨论

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目的是,在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前提下,将动脉瘤从血液循环中隔离出去,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或部分切除动脉瘤,减小动脉瘤的占位效应;或缓解脑组织血供不足。但在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时,因动脉瘤部位特殊或动脉瘤体积巨大且含有血栓,难以达到上述治疗目的。阻断载瘤动脉是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但有出现脑缺血的可能。在侧支循环不充分的情况下,颅内外血管重建后阻断载瘤动脉或孤立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之一。术前进行脑血液动力学检查,评价脑血管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是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颅内外血管重建的基础。术前进行有效的Matas试验,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耐受性,减少术后脑缺血的发生。对拟行搭桥血管重建技术患者行超声检查确认移植血管通畅程度,是否存在附壁血栓,减少移植血管的损伤,做好移植血管准备。术后加强意识、肢体活动、语言功能的观察,通过临床症状及早发现搭桥血管闭塞现象,使各种并发症在早期得到及时治疗。只有做好此类患者围手术期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才能确保手术治疗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李萌.不同术式颅内外血管搭桥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 :129~132

[2] 陈蕾.颅内海绵窦和床突旁巨大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现代护理,2008;14(192) :129~132

[3] Iihara K,Sakai N,Murao K,et al.Dissecting aneurysms of thevertebral artery:a management strategy.J Neurosurg,2002;97:259~267

[4] Matas R.Test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llateral circulation.JAMA,1914;63:1441~1447

[5] 凌锋.李铁林.介入神经放射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1~280

血管重建技术 篇7

关键词:肝动脉切除,门静脉动脉化,血管重建

肝门部血管重建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肝胆恶性肿瘤在侵犯第一肝门部血管时肿瘤根治性切除的机会。 肝门部胆管癌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与左、右二级肝管起始部之间的胆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生位置隐蔽,一旦确诊常有血管侵犯。 中央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胆囊癌恶性程度均很高,早期常有肝门部转移和血管侵犯。 肝叶切除以及联合血管切除是获得根治的常用手术办法,肝门部门静脉重建术式已被众多术者所采纳。 但因为肝动脉在病损后再建,术后通畅率不高,部分患者曾一度放弃肝动脉重建。 近年来发现肝动脉切除后重建患者的肝功能衰竭、 肝脓肿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而且肝动脉血流的恢复对胆道血供和肝功能恢复的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故力争重建肝动脉血流,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存质量。无法行肝动脉重建时,门静脉动脉化的术式不失为一种保留入肝动脉血运的手术方法。近年来,开始有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在临床中运用的零星报道。 笔者将近1 年所做的6 例门静脉动脉化( 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PVA) 病例报道如下,以供同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7 月- 2014 年6 月手术治疗的6例患者,该6 例患者均存在有肝右动脉受侵。 其中,术后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2 例,中央型肝内胆管细胞3 例,胆囊癌1 例。 其中,男4 例,女2 例,年龄45~64 岁,平均52.2 岁。 均以梗阻性黄疸并皮肤瘙痒入院。

1.2 分类与手术方式

2 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分别为Bismuth- Corlette分型中的Ⅳb和Ⅲb型,前者采用左三叶+ 全尾叶切除+ 胆肠Roux- en- Y内引流, 后者采用左半肝+ 尾叶切除+ 胆肠Roux- en- Y内引流。 3 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均为左半肝肿瘤, 采用左半肝+ 全尾叶切除+胆肠Roux- en- Y内引流。 胆囊癌病例,采用肝Ⅳ、Ⅴ段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胆肠Roux- en- Y内引流。 上述6 例病例,均存在肝门部右肝动脉的侵犯,切除受侵犯的肝动脉后,发现无法通过肝动脉端端吻合或动脉搭桥的方式来恢复右侧残余肝的动脉血供。笔者根据残余肝的体积,挑选肝动脉的近心侧残端的合适部位,在门静脉侧壁上切开2~3 mm裂口,行肝动脉和门静脉端侧吻合,达到门静脉血流动脉化来恢复肝脏的动脉成分血流( 手术情况见图1、2) ,以避免肝脏术后发生因为缺乏动脉血供给而出现的相关并发症。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均恢复良好,平均术后10 d出院,围手术期未发生肝功能衰竭,无腹腔内出血,术后5d常规复查腹部增强CT,无肝动脉及门静脉血栓的发生。 全部患者均获病理根治性切除,现均存活。 术后每3 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和腹部超声,未见肝功能明显损害,门静脉直径均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上述3 种肝胆恶性疾病,发病均十分隐匿,患者常以梗阻性黄疸入院,而出现黄疸时常为晚期,多伴有肝门部血管的侵犯。 既往曾认为肝门部血管受累是上述疾病根治的手术禁忌。 随着血管吻合技术的发展,血管受累现已不成为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手术的障碍和禁区。多家研究机构曾报道联合肝叶切除、受累血管的切除重建是有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2]和根治性切除率[3],并且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率。

因为肝组织主要为门静脉供血,受侵的门静脉切除后必须重建已无争议。 但是肝动脉因侵犯而切除后是否需要重建,既往存在争议。肝动脉虽仅提供肝脏25%~30%的血流量,其供氧量占肝脏50%,而且肝动脉与门静脉对肝组织血供的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门静脉血主要进入肝窦,营养肝实质细胞,肝动脉血主要进入肝脏汇管区,营养包括胆管的诸多结构[4],故动脉供血对于维持胆管上皮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极为重要[5]。 行胆肠内引流的而缺乏动脉血供的患者, 常会发生因为胆道的逆行感染而出现沿肝内胆道发生的致死性的肝内多发小脓肿[6]。 另有国外文献报道,行肝动脉切除后重建者,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行肝动脉切除后未重建者,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0%[7]。 故动脉重建也被广泛接受。但是无法行动脉重建的患者,如何保证肝脏足够含氧丰富的动脉血供促使门静脉动脉化术式的出现。

门静脉动脉化技术的提出已有几十年历史,但是在临床运用尚不广泛,主要因为动脉化血流量控制存在难度。在正常状态下,门静脉压力和血流量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保证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而PVA后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将会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8],过量动脉血( 门静脉内动脉血灌流量达到门静脉正常血流量的一倍以上时)灌流肝内门静脉则对肝脏有害,可导致肝内门静脉分枝增宽,内膜纤维变性,以及肝细胞微粒体酶活力的改变。研究超微结构发现,肝血窦亦有改变,内皮细胞的损害,Disse间隙的增宽。 很多术者担心,随着术后时间的发展,动静脉吻合处的横截面积增大,肝动脉进入门静脉内的血流量逐渐增加,从而使门静脉内的血流量及其压力增加,存在有肝脏的损伤逐渐加重的可能。

但是陈永亮等[9]使用限制流量的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实验模型研究表明,门静脉动脉化术后1 个月时,肝脏的血流变化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且肝脏结构无明显损害。 李鸾等[10]报道术后6 个月,肝脏血流量及门静脉压力较术前均有明显的增加,但对肝脏结构的损害不明显。而且有学者已证实,门静脉动脉化对预防肝脏衰竭和促进肝组织的再生均具有重要意义[11,12,13],特别是在减轻因动脉缺失后胆管上皮细胞的损害方面尤为明显[14]。

所以只要能保证合适流量的动脉血灌注门静脉,门静脉动脉化可成为一既安全又有效的手术技术。 故笔者在手术中根据余肝体积的多少,选择2~3 mm不等的动静脉吻合口径( 通常余留右半肝吻合口径为3 mm,余留右后叶吻合口径为2 mm) ,也是充分考虑到余肝对灌注血流承受能力。 术后随着剩余肝的体积的增加对供血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有望能很好的适应这种术后随时间的增加门静脉血流量增大的变化。同时从术后3 个月开始,定期通过彩超测定病人的门脉血流量和直径。 必要时可以通过介入栓塞来控制肝动脉往门静脉的分流量。

血管重建技术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2007 年, 下颌骨术后缺损10 例, 其中男4 例, 女6 例;年龄25~56 岁, 平均年龄40 岁;下颌牙龈癌3 例, 舌癌2 例, 成釉细胞瘤3 例, 巨大始基囊肿2 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10 例术前均行CTA检查, 9 例行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

1.2 术前下肢CTA技术

1.2.1 仪器设备

螺旋CT (Sensation 16, 德国Simens公司) ; 造影剂:优维显370 mg/ml (先灵药业有限公司, 广州) 。

1.2.2 方法

患者仰卧位, 足先进, 扫描范围为腹主动脉下段到踝关节。扫描准值为0.75 mm, 变速18 mm/r。于前臂静脉穿刺18 G套管针, 造影剂注射速度4 ml/s;采用care bolus的方法确定延迟时间, 感兴趣区定于腹主动脉。重建层厚为1 mm, 重建间隔为0.6 mm, 图像由CT影像学专科医师进行下肢血管重建, 了解双下肢腓血管有无病变及变异, 腓动脉自胫腓干发出位置、腓血管的管径等情况, 并结合患者下颌骨病变及软组织缺损的情况, 选择腓骨瓣供区, 设计手术方案。

1.3 手术方法

手术分2 组进行。一组医师进行下颌骨原发病灶的切除;另一组进行腓骨肌皮瓣制取。

1.3.1 腓骨肌皮瓣设计

皮瓣以腓骨小头到外踝连线为轴心线, 中点为皮支关键点, 小腿深筋膜下为解剖面, 根据情况设计皮瓣大小;腓骨瓣以腓骨小头到外踝连线为轴心线, 腓骨小头下14.5 cm为滋养动脉关键点。根据实际缺损的骨量及软组织量设计腓骨肌皮瓣皮岛大小及骨长度。皮岛设计以小腿外侧肌间隔为纵轴, 上达小腿上2/3, 下达小腿下1/3。

1.3.2 皮瓣制备

患者取仰卧位、臀部稍垫高使下肢轻度内旋, 大腿常规安放电子止血带, 将止血带压力调定适当水平并设定适当的时间。皮肌切开后直达腓骨长、短肌表面, 向后方在腓骨长、短肌表面, 沿筋膜下平面掀起皮瓣直到外侧肌间隔, 此时可见从外侧肌间隔穿向皮肤的穿支血管。然后切开皮瓣后侧皮肤切口, 直达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表面, 在筋膜下平面掀起皮瓣向前达小腿外侧肌间隔。沿比目鱼肌与腓骨长、短肌筋膜间隙显露腓骨, 向前继续解离切断腓骨长、短肌, 踇长伸肌, 切开骨间膜。显露腓动静脉血管神经束。根据需要先切断腓骨两端。继续向后解离切断比目鱼肌、踇长屈肌, 保留0.5 cm肌袖, 保护好穿支血管, 向上分离腓动静脉血管蒂到其在胫后血管的发出处。

1.3.3 腓骨肌皮瓣塑形及下颌骨重建

将腓骨用电锯切成有血运相连的几段, 固定在已弯制好的重建成形钛板上, 然后断蒂移至受区;将腓骨与下颌骨健侧端调磨达密合, 固定钛板-腓骨复合体;重新检查关系及外形, 待满意后, 吻合受区的血管即腓动脉与颌外动脉吻合、腓静脉与面静脉吻合。供区皮瓣宽度不超过3~4 cm者均可拉拢缝合, 否则应植全厚皮片。

2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术前CTA检查过程顺利, 患者无特殊不适及并发症发生。术前了解下肢血管解剖情况, 如有无病变及变异, 腓动脉发出位置及管径等显示清晰、直观。其中1例患者因胫后动脉缺如, 腓动脉代替之 (图 1) , 因而放弃腓骨肌皮瓣移植, 改用髂骨移植。其余9 例术中见腓血管与CTA结果相符, 血管蒂长及管径合适。腓骨切取6~10 cm、肌皮瓣2~4 cm×3~8 cm不等。9 例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 供区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患者外观和功能满意。

3 讨论

3.1 CTA技术在游离腓骨肌皮瓣的应用价值

CTA可提供血管系统及周围骨、软组织的高品质图像, 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的应用, CTA技术对中小血管的成像已得到解决[1]。下肢小腿血管存在一定的变异, 其中最常见者为胫后动脉缺如, 腓动脉代替胫后动脉型 (约占人群的8%) 。术前就有必要进行下肢血管检查, 以减少游离腓骨瓣制取带来的风险。我们就拟行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10 个病例, 术前常规应用CTA技术进行下肢血管检查, 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腓骨瓣制取中因血管变异而被迫改变手术的情况时有报道;腓骨瓣重建下颌骨中因腓动脉自胫后动脉发出位置过低, 致使腓血管蒂过短, 而被迫采用静脉移植搭桥及逆行血管吻合的报道也并不少见[2]。本组中1 例术前CTA检查发现胫后动脉缺如, 而放弃腓骨瓣移植, 从而避免此类手术风险。通过术前仔细的CTA检查, 不仅可以了解下肢血管的变异或畸形, 同时还可了解腓血管发生位置、管径大小, 对血管蒂长度及腓骨肌皮瓣的设计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另外CTA与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相比, 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快速、费用低等优点[3,4], 因此, CTA检查对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的术前供区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3.2 腓骨肌皮瓣应用解剖

自1989 年, Hidalgo等[5]率先采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获得成功后, 近年来, 国内孙坚[6]将此瓣应用于上颌骨大型缺损的重建与修复, 该技术便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该瓣的特点是可提供长段骨组织, 较长的血管蒂, 骨组织可塑形, 使颌面外形基本对称。腓骨为致密的长管状骨, 长约32.5 cm, 直径1.2~1.5 cm, 不参加膝关节的组成, 没有支持体重的作用, 其上3/4段主要作为肌肉附着, 取作供骨后, 对小腿的负重功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腓骨的下1/4参与组成踝关节, 并加强其稳固性, 手术设计时应予以保留, 避免破坏踝关节的功能。游离腓骨肌皮瓣以腓动脉及伴行静脉为蒂, 腓动脉是胫后动脉的分支。腓动脉发生若干支 (2~9 支) 营养动脉供养腓骨, 同时腓骨还通过骨膜获得节段性血液供应。这种多源血液供应使其可进行多段截骨 (不能小于2 cm) 。皮岛血供由腓动脉的肌间隔皮支穿支提供, 皮岛设计时以小腿外侧肌间隔为纵轴, 上达小腿上2/3, 下可达小腿下1/3。

3.3 腓骨肌皮瓣的优点

①可提供足量 (最长可获25 cm) 的骨组织, 且骨干以皮质骨为主, 可接受种植体植入或可同期安放牵张成骨器, 以提高移植后的高度; ②复合组织瓣的骨、肌肉和皮肤可同时修复硬、软组织缺损; ③腓动静脉位置相对恒定, 管径与颌外动脉、面静脉相近; ④腓骨血供具有二重性, 保护骨膜连续性, 可截断塑形而不影响其成活; ⑤手术可以分2 组同时进行, 节省时间。

综上所述, 应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是一种可行的、效果良好的方法; CTA技术在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前供区评价选择、手术设计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瓣及CT血管造影 (CTA) 技术在重建下颌骨缺损中应用。方法:10例下颌骨术后缺损拟行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 术前常规行下肢CTA检查, 重建钛板预成形, 进行游离腓骨肌皮瓣下颌骨重建。结果:术前CTA检查顺利, 10例中1例胫后动脉缺如, 腓动脉代替胫后动脉, 放弃腓骨肌皮瓣重建。9例游离腓骨肌皮瓣均成活 (成功率100%) , 下颌骨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腓骨肌皮瓣可提供足够软、硬组织量, 是下颌骨复合缺损修复的较好供体;CTA技术在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前供区评价选择、手术设计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游离腓骨肌皮瓣,CT血管造影技术,下颌骨重建

参考文献

[1]Nagler RM, Braun J, Daitzman M, et al.Spiral CTangiog-raphy:An alternative vascular evaluation technique for headand neck microvascular reconstruction[J].Plast ReconstrSurg, 1997, 100 (7) :1697-1702.

[2]竺涵光, 张陈平, 孙坚.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的方法和经验[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3, 13 (2) :158-161.

[3]李文刚, 于殿坤, 郑培惠, 等.CTA和超声多普勒在腓骨瓣血供检测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5, 15 (2) :163-165.

[4]徐剑波, 刘胄, 陈峰, 等.运用腓骨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 (2) :272-274.

[5]Hidalgo DA.Fibula free flap:Anewmethod of mandible re-construction[J].Plast Reconstr Surg, 1989, 84 (1) :71-79.

上一篇: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下一篇:高校优秀校友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