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精选5篇)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篇1
(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穿刺途径对除颅内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经血管途径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普通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5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400例,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3)拟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
2.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具备满足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介入手术室(造影室)、重症监
护室、医学影像科、麻醉科、手术室和其他相关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1)介入手术室(造影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2)重症监护室。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能够满足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3)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血管检查,具备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或磁共振(MRI),以及医学影像图像传输、存储与管理系统。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3年以上内科、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4.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师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有5年以上内科、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经卫生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
(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由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担任。
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担任。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前,应当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
发)。
(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5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0例。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5%,死亡率应当低于2%。
(七)具有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2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者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整改不合格或者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
2.建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6个月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本辖区一、二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并组织开展一、二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医师的培训工作。
卫生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负责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2.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普通外科(血管外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床位总数不少于200张,其中外周血管介入病床总数不少于30张。
3.有至少5名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为主任医师。
4.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每年完成各类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300例。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
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5%,死亡率应当低于2%。
6.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应当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
2.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50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其中三级以上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30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6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在医疗机构连续从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已取得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不少于200例,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生率低于5%,死亡率低于2%。未发生二级以上与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200例,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死亡
率低于2%。未发生二级以上与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
附件: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级目录
一级手术
一、主动脉造影术 二、四肢动脉造影术
三、腹腔干、肝、脾动脉造影术
四、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术
五、肾动脉造影术
六、间接性门静脉造影术
七、上、下腔静脉造影术 八、四肢静脉造影术
九、肝、肾静脉造影术
二级手术
一、透视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
二、颈、椎动脉造影术
三、肺动脉造影术
四、选择性脏器动脉造影术及药物灌注
五、经皮体表一般畸形血管硬化术
六、透析瘘管再通术
三级手术
一、经皮经肝(脾)门静脉、肝静脉造影术
二、肺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三、主动脉、四肢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四、除脑、心脏外的脏器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五、四肢动脉血管成形术
六、肾动脉(含其他内脏动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七、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止血为目的)
八、除颅内血管、心脏冠状血管、主动脉外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栓塞、腔内修复术
九、脾、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消除功能为目的)
十、肢体动静脉瘘栓塞、腔内修复术
十一、除脑、心脏外的脏器动静脉瘘栓塞、腔内修复术
十二、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取出术
十三、肾、肝移植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四、血管内异物取出术
十五、腔静脉、四肢静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十六、除脑、心脏外的脏器静脉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十七、四肢静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八、除脑、心脏外的脏器静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九、下肢浅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射频消融术、硬化术
二十、除颅内血管、心脏冠状血管、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外的动脉栓塞术(止血为目的)
二十一、精索、卵巢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 二
十二、盆腔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
四级手术
一、颈动脉血管成型、支架植入术
二、椎动脉血管成型、支架植入术
三、颅面部血管瘤硬化、栓塞术
四、颈外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栓塞术
五、主动脉成形术
六、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七、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八、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九、布-加综合征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
十、动、静脉药盒植入术
十一、肢体动脉斑块旋切术、超声消融术
十二、其他准予临床应用的新技术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篇2
关键词:大咯血,外周血管介入,疗效
大咯血是指一次咯血量超过100 m L, 或者24 h内咯血量超过600 m L以上者, 严重者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1]。大咯血的传统治疗方法是静脉滴注垂体后叶激素来进行止血治疗[2]。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 经皮穿刺, 利用穿刺针、导管、支架等器械, 对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与治疗的一门技术[3,4]。为了研究介入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 整群选择了2014年8月—2015年5月来该院治疗大咯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收治的治疗大咯血的患者64例做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2例, 女22例;年龄28.0~67.5岁, 平均 (47.5±3.6) 岁;病程2个月~6年,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患者。观察组:男性20例, 女性12例, 年龄29~65岁, 平均年龄 (47.3±3.2) 岁;支气管扩张12例, 肺癌9例, 肺结核5例, 其他4例。对照组:男性22例, 女性10例, 年龄28~73岁, 平均年龄 (47.9±3.1) 岁, 支气管扩张14例, 肺癌10例, 肺结核4例, 其他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 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 常规药物进行止血, 同时给予吸氧。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 经皮下左侧股动脉穿刺, 植入导管, 将导管送至气管隆突点, 寻找到患病侧的支气管动脉进行造影检查。使用5F Cobra导管对支气管动脉进行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海绵材料制成的颗粒, 颗粒直径为1~2 mm.
1.3 评价方法
临床有效评价:治愈:出血停止, 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咯血次数, 数量明显减少, 仅少量咯血;有效:咯血次数明显减少, 咯血量减少大于50%;无效:咯血量, 次数无明显改变,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 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比较
外周血管介入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3.75%, 常规治疗组为68.75%, 外周血管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外周血管介入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常规治疗组为40.625%, 外周血管介入组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比较
随访3个月后, 外周血管介入组有2例复发, 复发率为6.25%;常规治疗组有9例复发, 复发率为28.125%, 外周血管介入组患者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 并且差异有统计这意义 (χ2=6.784, P<0.05) 。
3 讨论
大咯血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和支气管阻塞所致的支气管壁的毁损和管腔扩张、变形, 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或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络末支扩张等吻合, 形成动脉瘤破裂, 故可反复大量咯血[5,6]。大咯血的症状有, 反复咯血伴有慢性咳痰, 痰量较多, 且胸片上有环状或条纹状阴影或有囊肿形成, 咯血伴发热、咳恶臭痰提示有肺脓肿存在的可能等。绝大部分大咯血病人, 经过一些措施的处理后出血都可得到控制[7,8]。对部分虽经积极的保守治疗, 仍难以止血, 且其咯血量之大直接威胁生命的患者, 应考虑手术治疗。自从20世纪60年代Dotter在世界上第一例经皮血管腔内成行术成功以来,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和手段发展得非常快, 已经广泛运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9,10,11]。与传统的血管外科手术相比, 外周血管的介入治疗造成的创伤小, 手术后的并发症少, 患者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为68.75%, 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对照组为40.625%,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3个月后, 观察组有2例复发, 复发率为6.25%;对照组有11例复发, 复发率为28.125%, 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文献中的研究结果相符[12]。
综上所述,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 临床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安, 吴宏成, 吴仕波, 等.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205例疗效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3, 12 (1) :85-88.
[2]朱秀勤, 王禹, 宁清秀.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 :32-33.
[3]赵国新, 李天阳, 谷志龙.大咯血的诊断与急诊外科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6) :136-137.
[4]田世红, 周祖刚, 张宏坤, 等.介入治疗大咯血45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4) :44-45.
[5]严子才, 刘莉, 张海波, 等.1620例次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9) :732-733.
[6]陈义雄, 陈绿娇, 陈建业, 等.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疗效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14 (2) :195-196.
[7]孙晓龙, 石红春.经皮血管内介入并发症的分析与防治[J].重庆医学, 2010, 39 (19) :2629-2631.
[8]张言斌, 肖海浩, 汤春梅, 等.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双重栓塞治疗肺结核咯血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27 (4) :442-445.
[9]徐爱萍.8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20) :4314-4315.
[10]屈国林, 强民, 唐晖, 等.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检塞剂选择和应用[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1 (3) :164-167.
[11]吕军.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1) :25-26.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篇3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并发症;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7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27-02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PCI)是当前诊治冠心病的一种极为常见的方法,能够快速确定病变血管位置、性质以及程度等,并在心肌严重缺血的前期,实现闭塞血管的再通,让心肌重新恢复供血[1]。在目前,随着PCI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由其所引起的心率失常、心绞痛、血管并发症等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及重视[3]。为此,本研究现结合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进行讨论,具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1——2012年做冠脉造影(CAG)的患者1560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的患者共720例,共2280例。其中,发生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为30例,占1.3%,男性有17例,女性有13例,年龄在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0±4.5)岁。包括9例CAG患者,18例PTCA患者,以及3例先心病介入诊疗患者。全组患者病程为5h-15d,平均病程为(5.7±2.1)d。
2 方法与结果
2.1 诊断方法与结果 全组均行右侧经皮股动脉穿刺,鞘管在5F到7F之间。其中,有16例出现局部皮下血肿,且均经B超检查,确诊为单纯局部皮下血肿。同时经穿刺后,有3例患者在PTCA支架术后7h左右出现出血症状,并且在用肝素,服用氯吡格雷和阿斯比林的过程中,出血量达到50ml以上。另有4例为股动静脉瘘患者,术后均表示出现下肢不适,经诊断下肢有轻度肿胀,足背动脉搏动减缓,且在听诊穿刺点附近有连续性杂音,后经B超检查,证实股动静脉发生交通。此外,有1例患者在术后7d左右发生右下肢肿胀,进行性加重,经诊断为静脉血栓形成。有6例患者发生局部搏动性肿块,经B超确诊为假性动脉瘤。
2.2 护理方法与结果
2.2.1 心理护理 经耐心宣传、心理疏导,给予预行PCI治疗的患者常规教育,并通过介绍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等,提高患者依从性,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便早日治愈出院。
2.2.2 皮下血肿护理 需要对原发病灶进行完善处理,并抑制出血现象。而且,在行右侧经皮股动脉穿刺后,若发现患者局部有进行性发展的渗血、血肿等情况,应尽早拔管,做挤压血肿、加压包扎处理。部分已拔管患者,则需要将其弹性绷带除掉,沙袋压迫6-8h至无出血后,做加压包扎处理,并给予药物调整。通过术前3h严密观察敷料有无渗血现象,来了解是否存在腹股沟肿块。若存在,此时应分两种情况考虑,一是出现局部较小的血肿、皮下淤斑,为便于观察需用笔圈出范围;二是出现较大的血肿,则需要在监测双腿周径时,水平分别监测其根部、上部、中部和下部,并将误差控制在0.5cm以内。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年纪较大的患者皮肤较为松弛,偶尔尺度不变但张力加强,在测量时应触摸其大腿局部张力,并观察期肢体远端动脉搏动、皮肤温度等,提高监测准确性。本组16例局部皮下血肿中,有4例需在术后进行热敷或频谱仪局部照射,方达到良好吸收效果。
2.2.3 静脉血栓 主要在于为患者提供溶栓、抗凝以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其中,溶栓及抗凝类药物易于导致脏器或部位出血,在护理时,需对其使用方法、时间及剂量等有充分了解,并严密检查患者牙龈、口腔黏膜和皮肤等部位是否出血,定期采用血、尿常规检查。同时,因急性期新鲜血栓松软,易于松脱,需要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并尽量减少活动时间,可抬高下肢至心脏以上位置,利于静脉回流。
2.2.4 假性动脉瘤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引导压迫,需平均持续压迫20min以上,再逐渐减压来控制通道血流通过,若仍有血流,则重复以上步骤。在压迫成功后,应加压包扎患侧,并保证有24h制动。本组6例假性动脉瘤患者均采用此方式进行,半年内未见复发。
3 讨 论
PCI常见的血管并发症,除了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出血之外,还包括动静脉萎、静脉血栓等几种。据有关资料显示,其总发生率达到6%左右[2]。而且由于血管并发症带来的穿刺处疼痛、腹股沟肿块、长期卧床等,对患者的影响并不容忽视[3]。需要医护人员在行穿刺及压迫术前,加强对这方面技术的熟悉掌握,合理使用各类抗凝药,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以尽量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及精神负担。
同时,部分患者在行PCI治疗后,会出现发热、排尿困难等情况,需要对这部分患者加强护理。通常术后发热是由感染所致,需要医护人员每天为患者测体温4次左右,并指导患者多饮水,避免食用过冷或过热食物,按医嘱应用解热镇痛药处理,体温可恢复正常[4]。对于术后排尿困难者,应给予热敷及诱导、心理暗示等,若仍未能排尿,则需要放置导尿管解除尿潴留[5]。此外,对于容易导致血肿、出血者,应提高检查局部术密度,直至处理完善为止。
经本研究表明,经过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和术后护理,能够及时针对患者出血、皮下血肿等症状进行有效判断,有利于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有效预防,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秀华,陈贤娣.心血管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06(12):1102-1103.
[2] 杨慧敏,赵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25例[J].实用护理杂志,2013,02(12):784-785.
[3] 张艳,刘靖,杨婷,胡鑫.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并发症的护理要点[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03(30):179-180.
[4] 刘红俊.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3,03(21):174-175.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篇4
卫办医政发〔2012〕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我国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行为,加强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本规范要求,组织对辖区内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师进行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及时将取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向社会公布,并报我部备案。
附件:综合介入诊疗规范.doc http://files/mohyzs/s3585/201207/55436.htm
卫生部办公厅 2012年7月9日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有综合介入诊疗需求。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无获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县域内需要开展急诊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时无法及时到达有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由取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1年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
(3)拟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2.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具备满足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介入手术室(造影室)、重症监护室、麻醉科和其他相关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1)介入手术室(造影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2)重症监护室。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能够满足三级以上综合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3)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血管检查,具备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或磁共振(MRI),以及医学影像图像传输、存储与管理系统。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综合介入诊疗医师。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或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临床专业。
2.有3年以上综合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
3.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综合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4.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师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有5年以上综合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经卫生部综合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相关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
(二)综合介入诊疗由本院综合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综合介入诊疗医师担任;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综合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综合介入医师担任。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前应当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综合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的综合介入诊疗后的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和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发)。
(六)开展综合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5%,死亡率应当低于1%,无与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医疗事故。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300例。
(七)具有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三级以上综合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手术;整改不合格或者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综合介入诊疗器材。
2.建立综合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综合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综合介入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综合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6个月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本辖区一、二级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并组织开展一、二级相关综合介入诊疗医师的培训工作。
卫生部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负责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培训,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
2.有至少5名具备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为主任医师。3.有与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4.每年完成各类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其中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500例。能够独立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类型应当覆盖常见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全部类型的60%以上。
5.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应当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2.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相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综合介入诊疗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100例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参加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培训的医师应当作为术者完成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50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综合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综合介入诊疗系统培训6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或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临床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在医疗机构连续从事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已取得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综合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200例,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死亡率低于1%。未发生二级以上与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或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临床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综合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综合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200例,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死亡率低于1%。未发生二级以上与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附件: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级目录
附件
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级目录
一级手术 一、一般动静脉造影术和其他部位插管造影术 二、一般部位的经皮穿刺活检术
三、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
四、腹腔置管引流术
五、中心静脉置管术
六、胃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术
七、各个部位脓肿、囊肿穿刺引流术
八、经皮瘤内注药术
九、经皮一般畸形血管硬化术
十、经T型管取石术
二级手术
一、各部位肿瘤化疗灌注术
二、输卵管再通术
三、肺大疱及胸膜腔固化术
四、经导管选择性动静脉血样采集术
五、经皮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肿瘤术
六、鼻泪管成形术
七、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激光气化/臭氧注射术
八、肝、肾囊肿硬化术
九、透视下金属异物取出术
三级手术
一、经皮经肝食道胃底静脉栓塞术
二、经皮穿刺胆汁引流术
三、脾动脉栓塞术
四、宫外孕介入治疗术
五、经皮胃造瘘术
六、精索静脉/卵巢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
七、外周动脉/静脉栓塞术
八、颈外动脉分支栓塞/化疗术
九、经皮椎体成形/椎体后凸成形术(除外上段胸椎和颈椎)
十、心血管内异物取出术
十一、特殊部位经皮穿刺活检术(纵膈/胰腺等)
十二、经皮穿刺肿瘤物理消融术(射频/微波/激光/冷冻)
十三、肿瘤栓塞术
十四、经皮肾造瘘术 四级手术
一、颅面部血管疾病的无水酒精/硬化剂治疗术
二、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激光气化/臭氧注射术
三、气管支气管支架植入术
四、上段胸椎和颈椎经皮椎体成形/椎体后凸成形术
五、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六、头颈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七、颅面部高血循病变的辅助性介入栓塞术
八、胆道支架植入术
九、消化道支架植入术
十、经皮血管药盒置入术
十一、泌尿系支架置入术
十二、各部位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头颈部除外)
十三、肿瘤相关的血管支架植入术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7月~2015年7月我院保守治疗无效或常规手术治疗的的急性外周动脉出血患者55例:其中男39例,女16例,年龄为21~71(49.88±8.75)岁,其中消化道动脉出血15例,脾动脉出血12例,肾动脉出血9例,肝动脉出血6例,咯血6例,膀胱出血4例,鼻出血2例,宫颈癌手术吻合口出血1例。其中22例患者由外伤所致,10例由肿瘤性疾病所致,9例由消化道溃疡所致,6例由支气管动脉病变所致,3例由手术、穿刺等医源性损伤所致,其余5例患者由其他原因所致。
1.2方法患者平卧德国西门子公司Artis zee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手术平台,使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选择性将导管插入患者疑似出血部位动脉血管(胃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支气管动脉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将导管超选择到出血动脉内,再次行DSA造影并详细观察患者出血血管的情况,明确后,将合适的栓塞材料(PVA颗粒、明胶海绵颗粒、不锈钢弹簧圈等)利用导管送入出血动脉内进行栓塞治疗,直至DSA造影显示不再有造影剂外漏,动脉出血停止,方可停止栓塞治疗。对于不能明确确诊为出血的患者,可以利用导管向疑似出血动脉内预防性地灌注缩血管物质:如垂体后叶素进行局部治疗。
1.3数据处理采用SPSS 16.0系统处理研究所得所有数据,以±s表示患者的年龄,以%表示DSA造影诊出率,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出血动脉分布情况脾脏分支动脉出血12例,肾动脉及分支出血9例,肝动脉出血6例;支气管动脉出血6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出血3例,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出血5例,胃左动脉出血4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3例,膀胱动脉出血4例,颌内动脉出血2例,胃十二指肠吻合口出血1例,宫颈癌手术吻合口出血1例,子宫术后出血1例。
2.2 DSA表现从造影结果分析,53例患者明确诊断为动脉出血,诊断率达96.36%,其中26例患者DSA造影显示:造影剂外溢,出现局部“血湖”征象,逐渐弥散变淡;占47.27%;27例造影可见血管聚集、扩张、扭曲、畸形、点状显影、浓染征象,占49.09%,2例患者造影并未显示明显的出血征象,提示小囊状血管扩张、扭曲;占3.64%;从病理结果分析。22例外伤及3例医源性损伤DSA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局部浓染,逐渐变淡,占45.45%;其余30例患者表现为局部动脉血管聚集、粗细不均、毛细血管扭曲扩张,或畸形血管团、肿瘤血管、点状显影、浓染征象,部分可见造影剂渗出,占54.55%。
2.3治疗情况外伤出血利用导管将不锈钢弹簧圈、PVA颗粒、明胶海绵、丝线缓慢送入出血动脉近端栓塞,直至DSA造影显示不再有造影剂溢出方停止注入,此时动脉出血停止;非外伤性出血可通过导管向患者动脉血管出血近端、异常血管部位注入弹簧圈或其它栓塞材料,直至出血停止,血管浓染、畸形、扭曲征象消失;对于造影未发现明显出血灶,为预防出血,可向疑似出血动脉栓塞少量明胶海绵颗粒,或缓慢注入一定量的缩血管物质垂体加压素,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
2.4随访情况55例患者经过治疗,出血停止1w后出院,对患者进行6月随访:2w后3例消化道再次出血,1月后2例患者再次咯血,1例膀胱动脉出血;22例外伤及3例医源性出血治疗后患者出血停止,症状明显改善,止血效果明显。
3讨论
DSA造影常被作为临床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临床急性出血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3]。临床常规检查对于一般脏器出血能够做出初步的诊断,但是具体的出血部位较难定位,使保守疗法效果不佳,外科手术创伤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DSA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兴起与发展,DSA造影可以明确诊断患者出血的具体部位,利用导管向出血动脉注入栓塞物质,栓塞出血动脉,止血效果立竿见影。
通过DSA造影检查显示,如出血部位造影剂外溢明显,出现局部“血湖”征象,逐渐变淡消失,可明确为主干或二级分支出血,此类出血大部分为外伤,其次为肿瘤、溃疡,在治疗过程中要使用弹簧圈或明胶海绵条,治疗效果才明显;对于造影显示出血缓慢,出血部位表现为血管聚集扭曲、畸形、浓染征象,大部分肿瘤、溃疡、挫伤,治疗过程中除使用小弹簧圈或明胶海绵条外,可使用PVA颗粒、丝线、明胶海绵颗粒。因此,DSA造影检查不但能明确出血部位、定位血管,还能根据检查征象判断出血量大小而选择栓塞剂,既能保护脏器又能达到治疗效果。对于消化道出血的病患,难点主要是出血部位发现困难,容易漏诊,其次是栓塞治疗的技巧,处理不当会造成治疗失败或引起脏器缺血坏死,引起严重并发症。对于肿瘤侵袭动脉血管引起的出血,难点是同一部位出血,原因可能是多根动脉血管引起,周围供血动脉均要一一造影检查及栓塞治疗,还有,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再次出血,比较繁杂。对于术后吻合口出血或外伤出血患者常出现正常解剖位置变化情况,相对外科手术确定出血动脉,DSA技术更容易明确出血动脉、能够迅速定位患者出血部位以及出血程度[4]。本组2例患者DSA造影并未显示明显的出血征象,提示血管小囊状血管扩张、扭曲,通过导管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异常血管,患者出血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对未发现血管畸形,却又疑似出血的部位,应该预防性的注入适量的缩血管药物,避免出现再出血现象[5]。
综上所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适用于急性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且具有创伤小、起效快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回顾性总结55例急性外周动脉出血患者进行DSA诊断与介入性治疗情况,分析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对急性外周动脉出血的临床疗效与价值。DSA造影显示出血动脉主要分布在胃动脉、肝动脉、肠系膜动脉、脾动脉、膀胱动脉、肾动脉、支气管动脉等。DSA表现:26例患者可见造影外溢,出现局部“血湖”征象,逐渐弥散变淡;27例可见血管聚集、扩张、扭曲、畸形、点状显影、浓染征象,均明确诊断为动脉出血;2例患者造影并未显示明显的出血征象,提示小囊状血管扩张、扭曲;DSA诊断出血率达96.36%。通过导管向病变动脉注入相关栓塞材料或缩血管物质进行止血治疗,55例患者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止血效果明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适用于急性外周出血性疾病,且具有创伤小、起效快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外周动脉出血,栓塞,DSA,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栋,杨敏玲,谢春明,等.急性外周动脉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6(4):792-794.
[2]张燕军,蒋强,蒋忠仆,等.急性外周动脉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5(10):188-188.
[3]胡庭杨,叶再元,俞文强,等.外科术后腹部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2):195-198.
[4]王龙彪,龚文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22例[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