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浅静脉(通用7篇)
外周浅静脉 篇1
关键词:外周浅静脉化疗,药物渗漏,安全管理
化学治疗是白血病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由于化疗周期一般较长, 易使血管变细、变硬、弹性下降而致穿刺困难, 常导致化疗药物外渗。若处理不当, 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和负担。按照规范用药要求, 在应用化疗药物时应经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导管给药。但由于经济、血管等原因拒绝置管的患者只能选用外周浅静脉化疗。为减少药物渗漏的发生我院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化疗的安全管理, 使化疗药物渗漏的几率明显降低,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12月我科住院行外周浅静脉化疗的白血病患者114例, 其中男48例, 女66例;年龄5~85岁, 平均年龄39岁;初诊患者42例, 复诊患者72例;共发生药物渗漏5例次, 经妥善处理, 均无严重后果发生。
2 安全管理
2.1 护士培训
护士长利用医院相约学习日采用多媒体、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统一授课, 同时对高层级护士实行派送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培训内容为化疗药物渗漏的相关因素、化疗药物分类及应用流程、药物渗漏判断标准、渗漏处理措施、患者的相关知识宣教等。
2.2 管理措施
2.2.1 掌握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1) 实施化疗的护士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 掌握化疗药物的特性。 (2) 输注化疗药物前先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 确认回血后再输注化疗药物, 并将确认结果告知患者本人及家属, 如果发生药液渗漏, 患者能正确认识, 以规避操作者面对的风险。 (3) 联合用药时, 发疱剂在非发疱剂前静点, 两种化疗药物之间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 (4) 化疗药物推注时浓度不宜过高, 速度不宜过快, 20ml药液至少需要3min以上或使用5ml/min的速度注入, 每注射3~4ml应回抽一次, 以检查有无回血, 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强烈刺激从而出现损害[1]。
2.2.2 合理选择血管
(1) 对长期治疗的患者, 要计划使用外周静脉, 保护大血管。常规采血和静点非化疗药物应使用小血管, 对于刺激性强或发疱性药物应选弹性好、平直易固定、管腔较粗大的静脉血管, 避开神经、关节部位, 原则上从远心端到近心端, 从背侧到内侧, 左右交替使用。 (2) 对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避免在上肢静脉进行化疗, 同时也不宜选择手术区域侧肢体静脉进行化疗, 如乳癌根治术、截肢等[2]。24h内有穿刺史的静脉及穿刺点以下的静脉尽量避免使用。
2.2.3 合理选择输液器
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 无论用钢针或留置针应选型号小的针头, 因小针头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 可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摩擦。钢针与留置针应首选留置针, 据报道, 使用钢针输液渗漏的几率是使用留置针的两倍[1]。使用留置针者, 当天化疗药输注完毕即拔出留置针, 第二天如需输注, 需重新穿刺。
2.2.4 提高穿刺成功率
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多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忧虑、恐惧状态, 若发生静脉穿刺不成功、药物渗漏, 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继而对治疗产生排斥心理, 甚至影响疗效及患者的全面康复[3]。穿刺前可热敷局部使血管充盈, 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进针后妥善固定针柄。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小儿或老人应加用托板固定。
2.3 患者宣教
实施化疗前, 让已知病情的患者签署化疗知情告知书, 内容包括化疗方案、药物副反应、经中心静脉给药的优点及外周浅静脉化疗的风险、药液渗漏的后果及处理, 提高患者在用药时的自护能力。对于向患者隐瞒病情的, 由指定代理人签字, 指导家属在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时不能间断陪护, 以便有意外发生时及时通知护士。指导患者输入化疗药液时尽量减少大小便及进餐等肢体活动, 如输入强刺激性药物时需大小便, 应提前通知护士换输0.9%氯化钠注射液后再进行。指导患者化疗时身穿宽松外衣, 勿将输液肢体放在被内, 勿压迫输液侧肢体, 以免影响血液回流。输液时穿刺处若有任何不适应立即报告护士, 以便尽早发现药液渗漏。
2.4 加强管理
严格遵守相关制度, 规范用药, 按照医嘱使用正确的溶媒、浓度及输注时间。加强巡视, 每10~20min一次。认真填写补液巡视卡, 按科室要求用红水笔书写化疗药物, 提示治疗护士, 提高警戒。应用输液泵的患者使用前应检查机器是否功能完好及储备电情况。
2.5 外渗处理
如有发生外渗, 按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处理, 并按规定时间内做好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
3 体会
加强化疗的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药液渗漏的几率, 并减少患者所承受的痛苦, 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和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最大限度的降低化疗副反应为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梅峰.化疗药物静脉输注的安全管理[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3, (1) :150.
[2]董煜.化疗药物静脉渗漏10例的处理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2) :315.
[3]孙晓明, 李晓丽, 任颖, 等.静脉评估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J].肿瘤药学, 2012, 10 (5) :365.
外周浅静脉 篇2
关键词:浅静脉留置针,重型颅脑损伤,输液,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 无手术指征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 病程长使用甘露醇脱水剂, 对血管损伤性大, 意识障碍者易躁动不安, 传统输液针易渗漏, 反复穿刺, 损坏血管, 病情反复多变, 随时需要用药抢救。我科自2007年以来使用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 改善了上述种种弊端, 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使用方法及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7年以来治接受留置针输液患者198例, 男性141例, 女性57例, 年龄9~72岁, 平均年龄38岁, 采用留置针为BD24G密闭式静脉留置Y型针, 其尾端有2个接口, 一端是肝素帽, 用于输液过程中直接加药, 另一端是螺旋帽, 拧开后接输液器的接头, 也可不取螺旋帽, 直接将输液器针头插入肝素帽, 排气后进行注射。使用留置针输液法, 穿刺成功率98%, 最长保留时间为7d, 最短1d, 平均3~5d。
1.2 方法
穿刺人员必须技术熟练, 心理素质好, 穿刺前作好宣教工作,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静脉留置针使用优点、选择好血管 (血管宜粗、直, 无静脉瓣) 常规消毒, 止血带扎在离穿刺点上方10~15cm, 时间为40~120s为最佳时间, 扁状止血带优于圆管形, 以保障肢体远端血运, 穿刺深度应以穿刺部位, 静脉深浅粗细而定, 有效控制静脉穿刺进针速度, 动作轻, 稳见回血后平行进针, 两手配合, 右手推针管, 左手退针芯, 边进边退, 待针梗完全进入皮肤穿刺点用3M透明贴固定, 用胶布妥善固定留置针尾及肝素帽, 躁动不安者, 肢体给予适当制动, 输液侧肢体禁止测血压抽血等操作, 输液完毕用1∶50肝素钠盐水10mL正压脉冲式封管, 用胶布固定好肝素帽后再用头网将盲端撕开像袖带一样网住穿刺部位肢体起固定作用, 置管期间注意保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每日更换3M透明敷贴, 消毒穿刺部位,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每次输液前亦要用1∶50肝素钠盐水10mL冲洗管路, 检查有无堵塞渗漏情况。
1.3 经常巡视观察留置针处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漏、堵管, 脱落现象
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规定为3d, BD公司推荐为3~5d, 不超过7d[1], 有报道浅静脉留置针留置5~7d无静脉炎发生时, 可留置7d, 超过7d, 局部压痛明显。我科因输液组数多, 甘露醇药物刺激性大, 一般保留3~5d, 就有静脉炎症状。还因意识障碍, 躁动不安, 易致针头导管脱出, 针头堵塞等并发症。当要拔除留置针按压时间应适当延长, 这与输液期间采用肝素钠盐水封管, 使血管局部出现肝素化现象, 影响局部凝血因子的聚集, 致拔针后针眼局部血管止血时间延长。黄琳[2]临床研究显示按压>3min, 才能有效防止皮下出血。
2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 静脉炎
穿刺及换药应严格无菌技术, 选择粗、直血管, 尽量选择刺激小的药物, 刺激性强的应予稀湿, 出现静脉炎时应拨针, 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抬高患肢, 患处给予50%硫酸镁湿敷, 3次/d, 20min/次。
2.2 针头脱出
穿刺后妥善固定, 肢体避免剧烈运动, 换药时敷贴应朝向心方向撕开, 脱出针梗部分不可重新插入, 重新固定查看输液是否通畅。
2.3 导管堵塞
每次输液完毕用1∶50肝素钠盐水10mL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 穿刺肢体上方禁止测量血压, 输注血制品或脂肪乳应及时冲管, 血栓形成堵塞针头后用10mL注射器连接导管回抽无效可拔管。
2.4 敷贴过敏
选择透气性能好的防水敷贴, 穿刺点避开过敏, 炎症破损部位, 发生过敏时采用纱布替代敷贴的换药方法, 并采用绷带固定纱布块。
3 小结
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应用, 有效避免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躁动不安引起输液渗漏损坏血管, 特别适合神经外科每天多次间歇静脉用药和紧急抢救用药, 减轻护士工作量, 提高护理质量, 减轻患者痛苦, 得到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72.
外周浅静脉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我院肿瘤科64例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2例,女性12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6.44岁。入组标准:(1)确诊为癌症,目前通过PICC接受化疗;(2)每天能下床活动1 h以上;(3)年龄≥18周岁;(4)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既往或目前有精神疾病者;(2)正在服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或接受其他心理治疗;(3)干预期间治疗方案有重大改变,不再接受PICC患者;(4)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自评量表
(1)焦虑自评量表(SAS)[2];(2)抑郁自评量表(SDS)[2];(3)癌症病人生存质量问卷(QLQ-C30)[3]。两组病人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末完成所有问卷测验。
1.2.2 实验流程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64例病人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32人,均为Ⅳ期患者。各组分别有胃癌8例,食道癌3例,直肠癌4例,肺癌5例,鼻咽癌2例,淋巴瘤5例,肝癌5例。实验组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6.23岁;对照组年龄31~78岁,平均56.65岁。实验组男性14人、女性16人,对照组男性15人、女性15人。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接受PICC化疗;实验组除接受PICC化疗外同时参加为期8周、每周2次、每次1 h的认知心理治疗。治疗末实验组脱落2人(经济问题放弃治疗1人,转院1人),对照组脱落2人(病情严重恶化1人,中途放弃治疗1人)。故完成实验的被试为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
1.2.3 认知治疗的步骤
认知治疗由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并有认知治疗经验的的护师实施,心理治疗师在行PICC前、后及导管留置期间给予认知治疗。治疗结构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良好治疗关系。PICC化疗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相互熟悉,患者明白认知治疗的目的,建立起治疗同盟,引导患者了解消极情绪对化疗及预后的影响。第二阶段:识别与不良情绪形成有关的因素。让肿瘤患者了解PICC有关的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深化其对自己当前焦虑、紧张、悲观等情绪反应形成原因的认识,识别消极的信念、负性的自动思维等。最重要的是,通过识别、改变弯曲的认知观念让患者学会面对自己的疾病以及置管的状态,作出愿意改变承诺。第三阶段:具体的行为步骤与策略,以完成计划的改变。本阶段着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自己的领悟和改变,制订一些切实可行计划,消除行PICC给自己带来的恐惧、紧张不安、焦虑难受等,并在置管治疗的过程中付诸实践。第四阶段:转换策略和阻止复发。这一阶段中主要是回顾治疗过程可以让患者获益的因素,为适应出院后的生活做准备,鼓励病人在病房、家庭中,反复练习治疗过程中习得的认知方式与情绪反应,结束治疗。
1.2.4 统计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用SPSS13.0软件处理,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资料显示,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QLQ-C30中的疲乏、疼痛、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实验组接受认知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实验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和整体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实验组病人治疗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治疗前;整体生活质量量表中的疼痛、整体生活质量低于治疗前;其余各分量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认知治疗前比较P<0.05;**与与认知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3.1 认知治疗对PICC肿瘤患者情绪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接受认知治疗的患者,在焦虑、抑郁等量表评分上显著低于对照组;接受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抑郁、焦虑量表的评分也有显著的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具有心理治疗专业能力的护师对PICC肿瘤患者开展认知心理治疗的结果。治疗师向PICC肿瘤患者详细解释关于PICC置管不同时期的内容与问题,针对PICC置管接受化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PICC的不良反应、PICC的日常维护等可能影响到患者情绪的每一个细节,根据每个患者对PICC不同时期中产生歪曲的、片面的认知特点,设置相应的认知情景,帮助患者纠正认知的偏差,改变其对PICC相关的不合理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并且通过认知治疗,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减轻了患者对医院医护的陌生感,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
3.2 认知治疗对PICC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PICC患者对置管不同时期可能造成的身体症状(如感染、血栓等)的不恰当认知和不良应对策略导致症状性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生活质量同时明显降低。尤其是肿瘤患者,容易任意推断、扩大联想形成对PICC置管不良反应的曲解。曲解的认知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症状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最终形成认知和应对策略的恶性循环。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接受认知治疗后,在QLQ-C30的疼痛、整体生活质量的评分明显下降,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情绪是身心的中介,情绪的改善有助于缓解病人的躯体症状。通过认知治疗减轻PICC患者的焦虑、抑郁,有助于缓解患者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疲劳和疼痛,从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通过认知治疗过程中对PICC置管环节与情绪的讲解与指导,使PICC患者能够配合导管的维护以及对不良反应的自我观察,这也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认知治疗后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进一步证实认知治疗应用于PICC肿瘤患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认知治疗要求治疗师发现患者对PICC置管不同时期的观念、推理和情感特征,通过解释使患者从理性上认识症状产生确实与某种不良反应因素有关,充分暴露患者对PICC置管不良反应的感性认识,进而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治疗计划,阻断患者对不良反应的表层想象,建立合理的认知,从而达到调整情绪和行为的目的。总之,认知因素是联系PICC肿瘤患者躯体和心理症状的桥梁,认知治疗通过阻断心理因素与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有助于PICC肿瘤患者的治疗,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治疗对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PICC肿瘤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人,实验组接受认知疗法,对照组未给予;治疗前后,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癌症病人生存质量问卷(QLQ-C30)评定。结果:实验组治疗后SAS、SDS、QLQ-C30中的疲乏、疼痛、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得分高代表较严重的症状或问题)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实验组治疗后SAS、SDS、QLQ-C30中的疼痛、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认知治疗可以降低PICC肿瘤患者的抑郁、焦虑水平,利于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可以在PICC肿瘤患者中推广。
关键词: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认知治疗,肿瘤
参考文献
[1]吴红娟,陈雪峰,张美英,等.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34-135.
[2]张明园.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38.
[3]邱彩锋,赵继军.QLQ-c30的应用及计分方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1):701-703.
[4]Boyce P,Gilchrist J,Tally NJ,et al.Cognitive-behaviourtherapy as a treatment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pilotstudy[J].Aust NZ J Psychiatr,2000,34:300.
外周浅静脉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09年5月我院急救科行PICC置管术50例, 男23例, 女27例;年龄56.41岁±14.72岁;置管时间最长90 d, 最短为14 d;置管成功率为96%。
1.2 置管方法
1.2.1 置管前健康教育
首先向病人讲解PICC术的目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使病人在思想上有一个感性认识, 能够更好地配合护士穿刺。
1.2.2 置管前准备
准备PICC包1个 (内含可撕裂套管针1副, 带肝素帽导管1根, 洞巾1条等) , 灭菌无粉手套1副, 一次性自贴敷料1张, 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注射液各1支, 5 mL注射器1副以及消毒用乙醇、碘伏等。
1.2.3 穿刺方法
首先对病人的血管情况进行仔细检查, 最好选择病人的非优势手臂置入, 置入部位在肘弯上下3 cm~5 cm。一般可选肘窝处的3条血管置入, 首选粗直、静脉瓣较少的贵要静脉, 次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2,3]。选择好血管后, 病人取平卧或半卧位, 手臂外展45°~90°,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 检查留置导管是否通畅 (注入生理盐水, 见通畅后夹闭导管) , 外套管与穿刺针是否合套等。穿刺针接注射器操作或针尾堵塞不宜过紧, 穿刺针进入血管后应尽早抽回血, 以提示穿刺者及时判断穿刺针角度, 避免血管的损伤或造成穿透血管壁。而穿刺时将穿刺针接注射器操作或将针尾活塞稍放松, 可以保证及时回血, 帮助穿刺者准确判断是否刺入血管[4]。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 拔出针芯, 将留置导管经外套管送入血管至所需长度, 用注射器, 缓慢注入少量生理盐水, 通畅后撤注射器, 连接上肝素帽, 撤除外套管即可。
2 护理体会
2.1 培训和模拟练习
穿刺者操作前应经过必要的培训和模拟练习, 通过培训及练习, 可以熟悉操作过程, 避免操作时慌乱, 增加成功的信心;还可以对穿刺技巧积累感性的体验, 减少失败。
2.2 穿刺
穿刺前应充分了解病人出、凝血时间, 若有出血倾向者要慎重。穿刺时尽可能保证肘部皮肤平展, 对于年龄较大且消瘦者, 可以在肘下垫一小枕, 以利血管充分暴露和固定;应了解静脉走向, 嘱病人放松, 以免引起血管痉挛。
2.3 固定导管
注意导管脱管, 部分病人由于导管固定不妥或肢体活动过度以及外力的过度牵拉, 易导致导管的脱出。着重点在于妥善固定导管, 更换敷料或输液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 判断导管有无滑脱。指导病人置管侧肢体勿负重和过度活动睡觉时应注意置管侧肢体, 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4 更换敷料
置入PICC导管后24 h必须更换敷料, 以减少感染, 此后1周左右更换1次即可。每次更换敷料时均需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透明敷贴可随时观察局部情况, 定期消毒穿刺点, 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 是否有感染征象, 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2.5 冲管及拔管
输液前后要用生理生理盐水冲管, 在没有输液时候每周仍要用生理盐水冲导管1次或2次, 以防导管的堵塞。拔管时主要防止拔管困难、导管断裂、气栓发生。拔管时嘱病人平卧, 拔出时需缓慢而稳定, 如发生血管痉挛而导致拔管困难时, 可以局部热敷后再尝试拔管, 切不可暴力拔管。导管拔出后应仔细检查, 对照置入记录的长度, 及时发现有无导管断裂和滞留。
2.6 导管留置时间
PICC导管可保留6个月以上, 国外报道有病例保留2年以上, 除非病情需要或出现必须拔除导管的情况, 一般可一直保留。
3 小结
PICC置管技术为病人输液治疗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途径, 减少由于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效减少了药物对血管的毒性反应, 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等特点, 并且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 而对相关的并发症的预防和导管相关性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希环, 郭丽芳.PICC的临床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3 (12) :5671.
[2]付春华, 于莹, 赵淑燕, 等.PICC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 2006, 12 (7) :606.
[3]余幼芬, 何雅芳, 王叶飞, 等.贵要静脉与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5B) :1284-1285.
外周浅静脉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2 年4 月-2013 年4 月收治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70 例, 男40 例, 女30 例, 年龄19 ~ 70 岁, 平均 (46.4±2.6) 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5 例。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说明两组之间均衡可比。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置管, 具体方法:①心理护理:加强宣教工作, 大多患者担心置管后护理不当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在置管前对患者进行访视, 与患者亲切交谈, 向患者说明置管的相关知识, 置管优点、方法及注意事项, 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耐心、详细的解答, 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②血管选择:护理人员选择管径粗、显露清楚、管腔直、管壁弹性好的静脉进行置管, 这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3]。 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对病房进行通风消毒处理, 保持病房内舒适的温湿度, 置管前, 护理人员首先对自己的双手进行彻底消毒, 然后清洁患者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 打开无菌包前首先预消毒, 然后彻底消毒, 待消毒剂干后, 再进行穿刺置管, 置管操作时, 护理人员应该轻柔缓慢, 送管前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手套外面的滑石粉, 然后置入导管, 最后在进针部位粘贴无张力透明敷料。④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注酸碱药物之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先输入乳剂后, 再输非乳胶, 对化疗药物应进行充分溶解方可输入, 每次输液后, 用生理盐水脉冲正压封管。⑤置管后护理:护理人员加强巡视, 观察患者的导管有无脱落、滑出等现象,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过敏反应、血管堵塞和感染现象, 若有并发症发生, 立即进行相应处理。
观察指标:在对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后, 观察4 周时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 (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发生血管堵塞2 例、静脉血栓1 例, 机械性静脉炎2 例, 过敏性皮炎2 例, 并发症发生率20.0%;观察组发生血管堵塞0 例、静脉血栓0 例, 机械性静脉炎1 例, 过敏性皮炎1 例, 并发症发生率5.7%,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检验,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讨论
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发生原因:①心理原因:由于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长, 大多患者担心置管后护理不当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这就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负面情绪, 无形中增加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②无菌操作观念不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血管前需进行穿刺, 在此过程中, 护理人员若未对自己的双手进行彻底消毒、未对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在打开无菌包之前未进行预消毒, 极有可能导致导管带菌, 造成患者发生感染。③置管后护理不当:护理人员在患者置管后, 未对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导管进行定期检查, 若导管发生滑出、脱落时未被及时发现, 患者的穿刺部位发生感染及过敏反应时也不能被及时发现, 这就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并发症。
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防范与管理:①置管前访视:护理人员在置管前1 d对患者进行访视, 与患者进行交流, 告知患者置管的优点及安全性, 置管后注意事项, 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置管相关问题, 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在置管前对自己的双手进行彻底消毒, 对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在打开无菌包之前进行预消毒, 在穿刺及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4]。③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输液过程中, 先输入乳剂, 再输非乳剂, 避免导管发生堵塞, 对化疗药物应进行充分溶解方可输入, 酸碱药物在输注之前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每次输液后用生理盐水脉冲正压封管。④加强置管后护理:在患者置管后,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加强巡视, 仔细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导管情况, 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定期消毒处理并更换敷贴, 敷贴应选择黏性大、透气、弹性佳、易于观察的透明敷贴, 如敷贴发生潮湿、松动、受到污染等现象, 应立即更换, 告知患者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使其保持穿刺部位及敷贴清洁。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 提出相应的防范与管理对策。方法:收治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7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置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优化置管。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优化置管能降低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防范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洁.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预防[J].求医问药, 2012, 10 (1) :269-271.
[2]吴柳.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5) :528.
[3]梁启坤.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 2010, 23 (6) :1757-1759.
外周浅静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 于我院治疗的肿瘤患者中选取3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50例。其中观察组男98例, 女52例;年龄32~54 (43.25±6.57) 岁;肿瘤类型:59例肝癌, 14例胃癌, 12例结直肠癌, 21例乳腺癌, 13例淋巴癌, 11例食管癌, 14例肺癌, 6例其他肿瘤。对照组男96例, 女54例;年龄33~55 (43.21±6.53) 岁;肿瘤类型:58例肝癌, 15例胃癌, 13例结直肠癌, 20例乳腺癌, 14例淋巴癌, 12例食管癌, 11例肺癌, 7例其他肿瘤。两组患者在资料上的差异不大 (P>0.05) , 存在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证实为肿瘤, 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治疗, 排除精神疾病、置管禁忌症及其他合并症患者, 无病情恶化至无法控制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对该组患者实行常规置管方法治疗, 为患者选取平卧位, 选取患者前壁粗血管作为穿刺点, 并使用脉带扎压穿刺点上端10cm部位;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后进行静脉穿刺, 直至回血后降低角度, 推入穿刺针0.2~0.5cm;直到外套管近端完全进入后, 将针芯固定, 并将外套管推入;最后抽取去针芯, 使用透明膜对其进行封闭式固定。观察组:对该组患者实行PICC化疗, PICC具体操作为:于患者颈外静脉选取合适穿刺点后, 穿刺至患者锁骨中线, 经过患者右胸锁关节, 穿刺方向转变为垂直向下, 一直穿刺至患者第三肋间, 左侧置管长度18~22cm, 右侧置管长度14~18cm, 穿刺过程中需使颈外静脉充分暴露;于穿刺前可通过手指对患者颈外静脉进行适当压迫, 以阻断其回流, 充盈颈外静脉, 确保穿刺成功。化疗具体操作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顺铂、丝裂霉素、亚硝脲类、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等化疗药物, 于加液口插入过滤器, 将药物经由过滤器置入储液囊, 并将出药口护帽取下, 使管内空气排空, 直至有药液滴出时将护帽盖上, 最后将其与PICC进行连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感染、疼痛、肿胀、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焦虑及睡眠质量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定
(1)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状态进行评价, 两项评分评分范围均为0~80分, 均以50分作为分界值, 50分以下说明患者抑郁、焦虑情况良好, 50分以上说明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问题, 并且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抑郁、焦虑状态越严重。 (2)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 (PSQI) 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 由19个自评及5个他评问题组成, 仅计19个自评问题分数, 分3个等级评分, 评分范围为0~21分, 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21.0分析数据, 使用 (±s) 表示数据中的计量资料, 用t检验;使用 (%) 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 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DS、SAS、PSQI评分
治疗前, 两组患者SDS、SAS、PSQI评分组间对比, 差异不大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SDS、SA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显著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对比, a:P<0.05;与治疗后对比, b: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感染、疼痛、肿胀、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常给予肿瘤患者生物制碱剂、氟尿嘧啶等药物治疗, 但容易引起各种毒副作用, 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还对其预后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 控制毒副作用的发生等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所在[2]。PICC是一项新型的导管置入手术, 其通过外周静脉穿刺置入, 能够留置较长时间, 并且可极大减少患者气胸、血胸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可长期留置、安全性较高等优点[3]。肿瘤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 使其睡眠质量较差, 并且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负性心理等, 因此给予其PICC治疗, 是一项有效的选择。PICC毒副作用较少、对机体造成损害较少, 可有效提升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 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 提升其生存质量[4]。
在阿提坎·卡吾力[5]等人的对比研究中显示,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SDS、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感染、疼痛、肿胀、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提示在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实行PICC化疗, 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抑郁状态, 及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等方面, 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DS、SA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如表1所示) ;并且感染、疼痛、肿胀、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等毒副作用的总发生率为21.33%, 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6.67%, 与阿提坎·卡吾力等人研究结果相近。由此进一步说明, PICC化疗在肿瘤患者临床治疗方面, 可取得显著疗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朴素宙, 李颖.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在70例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15, 38 (3) :232-233.
[2]史冬妮, 田丽, 田丹, 等.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6) :274-27
[3]金七妹.肿瘤患者应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的效果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17) :152-153.
[4]陈涛.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的观察护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 16 (2) :294-295.
外周浅静脉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常规行PICC失败病人19例, 5例为血管条件太差, 无法行PICC。24例患者均为需要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 年龄53~72岁;其中肺癌11例, 脑肿瘤6例, 肾癌3例, 肝癌2例, 胰腺癌2例;穿刺失败原因为长期接受静脉化疗及反复穿刺导致外周静脉有严重的静脉炎症。静脉血管变硬、成条索状。穿刺失败后在穿刺点上行经脉切开术, 置入PICC导管。
1.2 方法
1.2.1 物品准备:
PICC穿刺包 (德国贝朗) 、静脉切开包、输液装置、肝素帽、敷料贴、可来复管、无菌盐水、利多卡因、绷带。
1.2.2 操作:
穿刺失败病人19例, 选择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的穿刺点上1cm作为手术切口。因静脉条件差的5例病人直接行静脉切开, 选择条件稍好的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患者平卧位, 手臂外展于躯体成90°, 术者分立于手臂两侧。选择合适的静脉用皮尺测量合适的插管长度, 从穿刺点至右侧锁骨头至第3肋间的长度即为插管长度 (40±3.68) cm。打开PICC包, 0.5%碘酊、75%酒精常规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 铺无菌巾, 打开静脉切开包。失败的19例选择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点, 有血肿的穿刺点也可以作为首选。另5例在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中选择条件稍好的静脉, 其中贵要静脉2例, 肘正中静脉1例, 头静脉2例。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延皮纹在穿刺点上方1cm或肘关节下2横指处做1~1.5cm的横切口。蚊式钳分离至皮下。注意不要将深筋膜分开。用弯的蚊式钳挑起皮下少许组织, 使其暴露于切口外, 在组织内寻找静脉, 一般情况下, 挑起的静脉为白色条状物, 只要不在深筋膜深处操作, 不会损伤到动脉和神经, 当静脉被挑起后用蚊式钳将血管周围组织分离, 血管下穿1#丝线, 用7#针头在丝线远心端的静脉上穿刺, 放松丝线后有血液涌出, 可证明是静脉血管。用带插管鞘的穿刺针从原穿刺点或在切口下1cm穿进皮下, 直视下将穿刺针刺入血管, 送入外套管, 拔出针芯, 将导管送至术前测量的长度, 撤出外套管及导丝, 1#丝线垂直缛示缝合切口。常规固定导管。敷贴固定后, 绷带加压止血。如果直视下穿刺仍然失败, 这种情况和静脉受刺激后痉挛有关, 此时的静脉会变细, 使穿刺变得更加困难, 这时可将静脉切开一个小口, 用外套管将导管引到切口内, 直接通过切口将导管置入。不必顾忌静脉的出血, 远端的静脉不必结扎。这种出血通常会在绷带加压包扎2~3d后好转。切口一般垂直缛式缝合1针既可, 2周后拆线。导管留置期间, 护理人员应常规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和封管。维持导管通畅, 定期更换敷贴, 维持穿刺点的清洁。
2结果
24例病人置管全部成功, 导管保留时间最长322d, 最短14d (换药后固定不牢) , 平均65d。本组未见感染病例, 静脉炎2例, 导管在2周左右脱出1例, 患者更衣时动作过大将导管拉出30cm, 因导管无法消毒, 只能拔除;2例接触性皮炎病人的处理相当复杂, 宋敏[2]报导可用消毒的食用油处理, 我们试用后效果不理想, 后用湿润烧伤膏涂抹, 5d后好转。导管保留期间1例病人在第32天出现导管堵塞, 肝素盐水冲管未成功, 第2日用尿激酶冲管成功, 所有患者均在2d后拆除加压绷带, 未见渗血报告。2周后拆线, 刀口愈合良好。所有病人均未出现拔管困难、导管断裂、穿刺点渗液及其他相关并发症。
3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需要反复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各种营养物质, 静脉通路的维持至关重要。反复的静脉穿刺及长期化疗引起静脉炎的几率高达80%~98%[3,4], 化疗药物的外渗甚至可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可以有效地避免药物对静脉壁的刺激, 减少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使周期较长的化疗得以顺利进行。在肿瘤专科医院已经常规应用PICC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基层医院和非专科医院的很多医护人员和病人还没有接受这种导管, 往往是在常规静脉穿刺下进行化疗。到血管已经被破坏殆尽时, 才选用PICC, 这将导致PICC穿刺失败率增高。我院的PICC穿刺成功率仅为83%。远远低于谭海梅[5]93%、陈小红[6]95.45%的成功率, 因为宣传力度不够, 病人和医护人员对PICC了解不够。很多病人都在反复静脉穿刺中破坏了外周血管, 血管条件很差的病人只好选择中心静脉置管。但中心静脉置管穿刺并发症高, 操作复杂, 术后护理难度大, 病人活动受限, 且一旦感染后果严重。另外对长时间的化疗深静脉导管的保留相对困难。反复的深静脉穿刺对病人也极不人道的。以往在PICC穿刺失败后, 我们常规选择锁骨下、颈内、股静脉做深静脉置管, 往往在一个疗程后就被拔除。下一个疗程开始时又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另外, PICC穿刺失败后收费问题很难协调, 病人会因穿刺失败拒绝付款,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此项技术可作为PICC穿刺失败后的补救措施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蕤.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及其护理 (J) .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8) :409.
[2]宋敏, 乔峰, 刘洪岩.应用PICC化疗时相关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9) :25.
[3]唐映辉, 高林春, 浏光琼.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置进展 (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 18 (4) :25-26.
[4]袁忠, 万泳辉.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病人中的应用 (J) .当代护士, 2004, 4:23.
[5]谭海梅, 任美娟, 陈秀强.外周插入中心静脉法的临床应用观察 (J) .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6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