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指标

2024-10-02

外周血指标(精选4篇)

外周血指标 篇1

全球约1.7亿人感染或曾经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HCV) , 研究显示丙肝患者铁过载情况较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严重[1], 高铁负荷也同时影响丙肝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反应[2];表明铁可能对丙肝的发展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但丙肝患者机体铁水平是否与病毒复制有关, 迄今鲜见报道。肝细胞内反应性氧化物 (Reactiveoxygenspecies, ROS) 增多是HCV感染的一个显著特征, 铁过载可引起ROS的增加[1]。Fujita等[3]早年发现丙肝患者肝DNA氧化应激指标明显高于乙肝患者和正常人;Erik等[4]也认为铁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加剧, 可能是丙肝患者容易出现肝损伤乃至纤维化的重要机制。因此本文拟观察丙肝患者血清铁指标在不同病毒复制量群体间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HCV感染与铁紊乱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肝功能异常的丙肝患者血清铁指标的改变以及与HA之间的相关性, 初步讨论外周血铁指标能否作为丙肝患者肝损伤及纤维化发生的评估参数, 为临床对丙肝患者的病程监测提供新思路。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样本均取自2012年6月-2015年10月至我院就诊的患者, 排除HIV及HCV以外的肝炎病毒感染、贫血及其他肝脏疾病 (如: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等) 、3个月内无铁剂或血制品输入史。筛选出63例HCV-IgG金标法及ELISA结果均为强阳性样本, 按HCV-RNA (UI/ml) 结果分为:高复制组 (n=21) , HCV-RNA≥1×106;低复制组 (n=18) , 1×103≤HCV-RNA<1×106;病毒清除组 (n=24) , HCV-RNA<1×103。随机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 各组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检测全部样本的SF、SI以及HCV-IgG阳性样本ALT。排除“胆-酶分离”后分为肝功异常组 (ALT>40U/L) (n=26) 及肝功正常组 (n=37) , 两组年龄和性别无差异 (P>0.05) ;检测肝功异常组的HA并分析其与SF、SI的相关性。

1.2主要仪器与试剂HCV-IgG:ELISA法初筛, 强阳性者金标法复检;ELISA试剂购自沈阳惠民公司;金标试纸条购自英科新创公司。HCV-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试剂购自科华公司, 仪器为美国PE公司PE7700定量PCR仪。ALT、SI:日立7600全自动分析生化检测。ALT试剂购自中生北控公司, SI试剂购自北京利克曼公司。SF:化学发光法, 仪器及试剂均购自为美国雅培公司。HA:放射免疫技术检测, 仪器为SN-67全自动双探头放射免疫γ计数仪, 试剂购自上海海军研究所。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及仪器操作规程进行。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整理, 并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多组均数行显著性检验, LSD法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非正态分布计量值采用轶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 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丙肝患者SF、SI与外周血HCV复制量的关系63例丙肝患者的SF和S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其中病毒清除组SF明显高于高复制组 (P<0.05) 及低复制组 (P<0.05) , 高复制组和低复制组之间SF无明显差异 (P>0.05) 。SI在3组丙肝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病毒清除组比较, △P<0.05。

2.2丙肝患者肝功能与血清铁指标的关系轶和分析发现, 肝功异常的丙肝患者SF和SI均明显高于肝功正常患者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丙肝患者血清铁指标与HA的相关性26例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血清HA与SF无显著相关性 (r=0.192, P=0.349) , 但与SI呈弱正相关 (r=0.373, P=0.061) , 见图1。

注:图1A, SF与HA无显著相关性;图1B, SI与HA呈弱正相关。

3讨论

铁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是机体必要元素, 参与生物氧化、ATP生成等生物学过程。另一方面, 过量铁有氧化毒性, 能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甚至诱发癌变[5]。HCV感染容易诱发肝纤维化, 最终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有学者提出铁过载引起的肝氧化损伤可能是其重要诱因[6]。Keisuke等[1]认为HCV病毒蛋白能引起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 (C/EBP) 同源性蛋白CHOP的增高, 抑制C/EBP-α的活性, 进而下调铁负调节激素-铁调素的合成, 引起循环铁量过高, 也许是HCV容易诱发机体铁过载的主要原因。

SF是现阶段判断体内铁储量最常用的血清学指标[7], 本研究显示, 丙肝患者SF及SI水平均高于健康人, 提示丙肝患者体内铁储量高于正常水平, 且能良好的体现在血清学检查中。由于肝脏是铁贮存和代谢最主要的脏器[4], 因此也不可避免地成为铁过载疾病中最主要的受累器官。同时笔者发现, 肝功异常的丙肝患者血清铁指标明显高于肝功正常的患者, 由此推测在铁负荷状态下, 铁也许是HCV感染加重患者肝损伤的协作因素。

本次研究同时显示对于外周血存在病毒复制的丙肝患者, 其SF及SI并未随HCV-RNA增高而明显变化, 结果与近段时间国内研究相仿[8], 提示丙肝患者外周血铁指标可能与病毒复制无直接关系。HCV感染能诱发循环铁上升[1], 但Drakesmith等[9]指出肝特定蛋白与HCV非翻译区结合具有铁依赖性, 铁能通过影响HCV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而增加HCV翻译活性以利于HCV增殖, 这过程需要消耗铁。笔者认为, SI能在不同病毒载量患者中保持稳定的潜在原因可能是上述两者在病毒感染过程中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但事实与否, 则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深化论证。SF在病毒清除组呈最高水平, 可能由于肝脏是合成铁蛋白的主要场所[5], 机体对病毒的免疫清除过程杀伤肝细胞导致胞内铁蛋白外流, 引起SF水平大幅度的上升;这同时也可能是结果中肝功异常组SF高于肝功正常组的原因。

肝纤维化是以细胞外基质过量沉积为特征的病理结果, 铁在肝纤维化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0]。HA主要反映肝脏内皮细胞功能及受损程度, 有报道称[11]血清HA是反映相关性和灵敏度的最好指标。SI由于其电子不稳定性可直接参与对肝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 本次结果也显示在肝功异常的患者中, 血清HA与SI呈较弱正相关;提示SI也许可作为丙肝患者预测肝纤维化发生风险的监控参数之一。但SF与HA无明显相关, 与近期研究[12]结果有所出入。笔者认为, 铁蛋白作为铁储存的主要载体, 其与铁离子之间的转换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4], 两者并不绝对一致。因此对于SF在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仍需扩大研究样本量及结合病理分析进一步考究。

综上所述, HCV感染能引起患者血清铁指标增高, 上升程度与外周血病毒载量无关, 但可能与肝损伤程度相关。提示对于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同时留意监测机体铁水平, 也许会对患者的愈后良好有积极意义。丙肝患者SI与血清HA存在一定相关性, 也许可作为预测肝纤维化发生风险的指标。

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 (下称“丙肝”) 患者外周血铁指标与病毒载量及血清透明质酸 (Hyaluronic acid, HA) 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3例丙肝患者行外周血HCV-RNA检测, 按病毒载量分为高复制组 (n=21) 、低复制组 (n=18) 、病毒清除组 (n=24) ;同时检测20例健康对照者及上述3组患者血清铁蛋白 (Serum ferritin, SF) 及游离铁 (Serum iron, SI) , 分析组间差异。选取其中26例肝功能异常 (ALT>40U/L) 的患者样本, 分别探讨其SF、SI与HA的相关性, 并观察与肝功能正常患者相比, SF和SI的变化。结果: (1) 丙肝患者SF和SI均高于对照组 (P<0.05) 。清除组SF显著高于高复制组 (P<0.05) 及低复制组 (P<0.05) , 高、低复制组之间SF无统计学差异 (P>0.05) ;SI在3组丙肝患者之间无明显变化 (P>0.05) 。 (2) 63例丙肝患者中, 肝功能异常组 (n=26) SI、SF均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 (n=37) (P<0.05) 。 (3) 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HA与SF无显著相关性 (r=0.192, P=0.349) , 但与SI存在弱正相关 (r=0.373, P=0.061) 。结论:丙肝患者外周血铁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人, 且可能与肝损伤有关。丙肝患者SI与血清HA弱相关, 提示SI也许可作为评估肝功能损伤及纤维化发生风险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丙型肝炎,血清铁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HCV-RNA,透明质酸

外周血指标 篇2

关键词:绞股蓝,超微粉,发酵,白细胞,血液生化指标,断奶仔猪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的大量滥用,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产生耐药性、药物残留、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天然中草药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为养猪业及消费者带来了希望,因具有绿色、高效、经济、无污染、无残留、无耐药等优点,可作为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的有效替代品。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攀缘草质藤本植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补气生津等功效[1]。本试验通过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绞股蓝微粉发酵物,以未发酵的绞股蓝微粉作为对照,探讨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对断奶仔猪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绞股蓝微粉发酵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养猪业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体重、胎次相近的21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70头,由中食保定畜禽发展有限公司猪场提供。

1.2 试验用中药

未发酵绞股蓝微粉、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均由湖南圣雅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加工生产。

1.3 主要试剂

总蛋白测定试剂盒(批号为140481)、白蛋白测定试剂盒(批号为140571),由北京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4 主要仪器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为Microlab),荷兰威图科学公司生产;血液细胞分析仪(型号为BC-2800Vet),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台式高速离心机(型号为TG16A-WS),湖南赛特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1.5 基础日粮

试验基础日粮配方按照NRC(1998年)仔猪营养需要并结合猪场实际情况进行配制,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1.6 试验设计

将70头体重、胎次相近的21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头仔猪,公母各半。其中Ⅰ组为不用药对照组,Ⅱ~Ⅳ组分别为0.5%、1.0%、1.5%未发酵绞股蓝微粉组,Ⅴ~Ⅶ组分别为0.5%、1.0%、1.5%绞股蓝微粉发酵物组。预试7 d后,将未发酵绞股蓝微粉和绞股蓝微粉发酵物按照上述不同比例添加到断奶仔猪日粮中进行饲喂。正试期为42 d。

注:预混料的主要成分及含量分别为维生素A 12 560 IU;维生素B11.2 mg;维生素B27.8 mg;维生素B342 mg;维生素B524 mg;维生素B61.26 mg;维生素B70.12 mg;维生素B90.12 mg;维生素B122.8 mg;维生素D32 280 IU;维生素E 35.7 IU;维生素K33.35 mg;氯化胆碱0.4 mg;硒0.36 mg;锰60 mg;铁165 mg;锌175 mg;碘0.78 mg;铜210 mg。

1.7 饲养管理

猪舍为半开放式,自然通风,高床喂养,鸭嘴式自动饮水器供水。试验猪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试验前对猪舍清洗消毒,免疫和驱虫程序按照猪场常规方法进行。试验猪由同一饲养员管理,保持猪舍干燥卫生和环境温湿度适宜。

1.8 测定指标

1.8.1 外周血白细胞数的测定

各组分别于试验期第1,14,28,42天清晨8:00时,对空腹仔猪于前腔静脉采血,2 m L/头,加到EDTA抗凝管中,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的白细胞数。

1.8.2 血液蛋白含量的测定

各组分别于试验期第42天清晨8:00时,对空腹仔猪于前腔静脉采血,2 m L/头,采集于促凝管中,待血凝后以3 000 r/min离心,取上清液,分离血清,置-20℃冰箱中冻存。按照总蛋白、白蛋白测定试剂盒说明书测定各组断奶仔猪血液蛋白含量。

1.9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以单变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对断奶仔猪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影响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绞股蓝微粉发酵物的中、高剂量组和未发酵绞股蓝微粉中剂量组的白细胞数明显高于不用药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绞股蓝微粉发酵物中剂量组的白细胞数在各处理组中最高。各处理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均处于合理的正常生理数值范围内。

109·L-1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2.2 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对断奶仔猪血液蛋白含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3。

g·L-1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3可知:在试验第42天,绞股蓝微粉发酵物中、高剂量组和未发酵绞股蓝微粉的中剂量组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不用药对照组(P<0.05),且绞股蓝微粉发酵物高剂量组的总蛋白含量在各处理组中最高;在试验第42天,绞股蓝微粉发酵物中剂量和未发酵绞股蓝微粉中剂量的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的白蛋白含量,以绞股蓝微粉发酵物中剂量组的白蛋白含量最高。

3 讨论

3.1 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对断奶仔猪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影响

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变化反映了各种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可作为检验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白细胞具备渗出、趋化和吞噬作用,是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抗御异物入侵的主要防线,是反映机体免疫及抗炎功能的主要标志[2]。龚国清等[3]研究发现,绞股蓝总甙能使正常动物的白细胞数量升高,也能使部分白细胞数量低下状况的动物白细胞数量上升,且以浓度较高的绞股蓝总甙的作用较强。朱建新等[4]研究了绞股蓝皂甙(GP)对低白细胞血症的影响,结果发现,GP能明显提高环磷酰胺(CTX)或60CO照射所致低白细胞血症小鼠的白细胞数,其用药量在150~300 mg/kg之间时,剂量越高,作用强度越大;而用药量超过300 mg/kg时,作用强度与用药量无明显关系;给CTX所致的低白细胞小鼠模型灌服GP(300 mg/kg),在用药后第3~5天期间白细胞数升高最明显,且第7天时都恢复正常。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均可提高断奶仔猪外周血白细胞数,以1.0%绞股蓝微粉发酵物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数在所有试验组中最为显著。因此,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可作为预防和减少白细胞的中草药,以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力。

3.2 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对断奶仔猪血液蛋白含量的影响

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不仅可反映动物对蛋白质的吸收、合成和分解等状况,还能反映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血清总蛋白作为机体蛋白质代谢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的提高表明机体蛋白质合成代谢旺盛,有益于机体正常生长发育。血清白蛋白是总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肝脏内合成,在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最丰富,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转运及营养方面起重要作用[5]。本试验发现,与不用药对照组相比,未发酵绞股蓝微粉组和绞股蓝微粉发酵物组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有提高,且以1.5%绞股蓝微粉发酵物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最高,1.0%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对提高断奶仔猪血清白蛋白含量的效果尤为显著。因此,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可以有效促进断奶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促进断奶仔猪的健康生长。

4 小结

综合所述,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对断奶仔猪外周血白细胞数、血液蛋白含量有明显提高作用,且效果优于未发酵绞股蓝微粉,这可能与绞股蓝微粉经有益菌发酵处理后提高了其有效活性成分的得率有关[6]。本研究结果可作为绞股蓝微粉发酵物增强断奶仔猪免疫功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显忠,邱江沁.绞股蓝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S1):84-86.

[2]陈杰.家畜生理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龚国清,张纯,周曙,等.绞股蓝总甙对小鼠外周白细胞数及其吞噬发光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2):100-102.

[4]朱建新,陈武.绞股蓝皂甙治疗低白细胞血症实验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0,40(2):103-104.

[5]张良峰,孟庆利.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6):4655-4656.

外周血指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78例于本院行下肢骨科手术高龄患者临床资料, 均属于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Ⅱ~Ⅲ级;均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与高血压等疾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3,4]。按不同麻醉方式分两组, 每组39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1∶18, 年龄71~88岁, 平均 (78.60±9.27) 岁, 体质量41~69 kg, 平均 (56.82±7.93) kg;研究组男女比例25∶14, 年龄74~86岁, 平均 (78.09±9.63) 岁, 体质量42~68 kg, 平均 (57.21±7.80) kg;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以0.02 mg/kg、0.2~0.3µg/kg舒芬太尼及1~1.5 mg/kg丙泊酚行诱导气管插管, 成功后取侧卧位, 以穿刺针连接周围神经刺激仪行坐骨+腰丛神经阻滞, 于穿刺点行局麻, 穿刺针刺进皮肤后进行神经刺激仪电流调整, 当电流为0.2~0.3 m A仍可引发坐骨神经与腰丛阻滞时, 提示接近神经, 回抽无血后再推注局麻药, 35 m L0.75%罗哌卡因+20 m L 2.5%氯普鲁卡因+15 m L 0.9%氯化钠形成70 m L混合局麻液, 30 m L注入坐骨神经, 40 m L注入腰丛;以微泵注0.05~0.8µg/ (kg·min) 瑞芬太尼, 60~100µg/ (kg·min) 丙泊酚行全麻维持;肌肉层缝合时停止微泵, 待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350 m L时让患者睁眼, 抬头>4 s后行气管拔除。对照组全麻诱导同研究组, 以微泵注0.05~2µg/ (kg·min) 瑞芬太尼, 60~120µg/ (kg·min) 丙泊酚行全麻维持, 间断加入顺苯磺酸阿曲库胺, 后续处理同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麻醉前 (T0) 、麻醉诱导后 (T1) 、气管插管时 (T2) 、术中 (T3) 及拔管时 (T4) 心率 (HR) 、舒张压 (DBP) 及收缩压 (SBP) 变化;拔管、自主呼吸恢复及完全清醒时间;术后并发症[5,6]。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段同一指标对比, &P<0.01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以SPSS20.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以χ2检验, 当P<0.05,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时间段血流动力学:

两组T1HR、DBP、SBP等指标较T0均降低, 且对照组T2、T3HR高于研究组, T3、T4HR、DBP、SBP及T4时DBP、SBP均高于研究组 (P<0.01) , 见表1。

2.2 两组相关时间指标:

研究组拔管、自主呼吸恢复及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

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躁动, 2例谵妄, 3例苏醒并拔管后需要口咽通气道, 总并发症17.95%;研究组未出现并发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龄患者机体免疫力、代偿能力及系统循环较差, 全身各脏器功能亦存在不同程度衰退, 且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血糖等基础性疾病, 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出现较大波动, 再加上麻醉、手术刺激, 可引发患者严重心血管不良反应, 从而影响手术安全性与患者健康[7,8]。传统临床多采用单纯静脉全麻进行高龄患者手术麻醉, 该麻醉方案能够抑制下丘脑对大脑皮层投射及大脑皮层边缘的系统, 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患者术中镇静;但其难以阻断手术伤害性的刺激传导至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可造成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相关系统的兴奋并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 由此导致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的较大变化[9,10]。这在本次研究中也得到证实, 研究结果显示, 行单纯静脉全麻组患者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 (HR、DBP、SBP) 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动幅度较大, 表明单纯静脉全麻存在诱发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较大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较对照组, 行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的研究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平稳。原因可能与联合麻醉的协同药效及剂量较小相关[11]。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人体生理无明显干预, 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且禁忌证少, 尤为适用于高龄患者;同时其局麻中所应用的罗哌卡因具有时效长、毒性低等优点, 在神经阻滞维持中起到关键作用[12]。并且该项操作以神经刺激仪的电流刺激进行阻滞定位指导, 对提升阻滞定位的准确性与阻滞效果均具重要意义, 可为患者提供良好镇痛效果[13,14]。此外, 静脉快速通道麻醉以丙泊酚及瑞芬太尼为主, 两种药物均半衰期较短, 两药联用可有效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15,16]。因此, 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行联合麻醉更为理想。

为进一步验证联合麻醉的有效性, 本次还对两组相关时间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研究组各项时间 (拔管、自主呼吸恢复及完全清醒时间) 均短于对照组, 表明联合麻醉可促使患者及早清醒拔管, 提升麻醉安全性[17,18]。考察麻醉安全性还需对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探讨, 本研究得出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躁动, 2例谵妄, 3例苏醒并拔管后需要口咽通气道, 总并发症17.95%, 研究组无并发症。外周神经阻滞有利于清醒后躁动及肺功能的改善, 对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具积极意义, 从而考虑解释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可能原因[19,20]。受样本量与研究时间限制, 本次未能就两组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情况进行分析, 还待临床予以进一步探索。

外周血指标 篇4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OPD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满足2013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标准。男52例, 女34例。年龄48至85岁, 平均年龄为62.3±3.9岁。病程2至22年, 平均病程为10.2±3.6年。COPD分级为Ⅱ级者56例, Ⅲ级者30例。根据是否合并PSM进行分组, 其中COPD并PSM组43例, 男24例, 女19例。年龄48至81岁, 平均年龄为61.9±2.8岁。病程2至20年, 平均病程为10.5±2.7年。COPD分级为Ⅱ级者23例, Ⅲ级者20例。COPD组43例, 男28例, 女15例。年龄50至85岁, 平均年龄为62.6±3.4岁。病程3至22年, 平均病程为10.8±2.3年。COPD分级为Ⅱ级者33例, Ⅲ级者10例。另选择在我院体检的正常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5例, 女18例。年龄49至80岁, 平均年龄为60.8±2.4岁。各组在性别和年龄等资料方面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各组患者取晨间空腹静脉血约10ml, 行3000r/min的离心之后吸取上清液, 放置于-70℃的冰箱内保存待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对比各组患者血浆IL-6、IL-8及IL-10指标水平, 有关试剂盒均购于深圳晶美公司。另经标准测定方法检测空腹胰岛素 (FINS)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I) 以及瘦素LP的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 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组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情况对比

随着COPD疾病的严重性增加, 患者IL-6及IL-8水平显著上升, 但IL-10水平显著下降, 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下表1:

2.2 各组患者代谢指标的情况对比

随着COPD疾病的严重性增加, 患者代谢指标的异常情况亦随之加剧, 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下表2:

注:与 (2) 相比, *P<0.05, 与 (3) 相比, △P<0.05

注:与 (2) 相比, *P<0.05, 与 (3) 相比, △P<0.05

3讨论

C0PD稳定期各级间中医证素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从病位而言COPD稳定期I级病位证素为肺, II级为:肺、脾, III级为:肺、脾、肾;其次从病性而言I到III级患者均有气虚、阳虚、痰、血瘀, 以气虚、阳虚为主。COPD稳定期各级见中医证素具有发展规律:其病位由I级肺一II级肺脾一m级肺脾肾方向发展, 病性气虚、阳虚证素积分也随着COPD危险程度升高而升高。

本文研究发现, 随着COPD疾病的严重性增加, 患者IL-6及IL8水平显著上升, 但IL-10水平显著下降, 患者代谢指标的异常情况亦随之加剧, 各组间差异均显著;表明COPD致PSM时, 对患者的炎性介质指标水平代谢情况有较大影响。与国外SeymourJM等人的报道基本一致,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COPD不仅为单纯的肺部疾病, 亦可认为是全身性的病症, 且COPD患者肺部炎症通常是全身炎症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 COPD合并PSM的机制和机体的炎症作用及代谢异常间联系较为紧密, 值得深入研究。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样本量仍然较少, 需进行大样本容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确定结果及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13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 36 (4) :255-264.

[2]何大川, 傅炜萍, 龙翔宇, 等.COPD骨骼肌萎缩患者股外侧肌PPARαmRNA表达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研究[J].重庆医学, 2011, 40 (1) :3537-3542.

上一篇:快捷连锁酒店下一篇:提质降耗

本站热搜